农业合作社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模式

篇1

农超对接指的是以超市为载体,农产品提供者与商家间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民向超市、便利店和菜市场直接供应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阻碍,促成了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销售的有效连接。未来“农超对接”的主要方式是农民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通过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为超市提供标准化的农产品。

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四种模式,即(1)以家乐福为代表的“超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者”模式(2)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超市+中介型农产品企业+农产品种植者”模式(3)以TESCO超市为代表的“超市+农产品种植者”和“超市+合作农场和种植基地”模式(4)以物美超市为代表的“超市+供销社+农产品种植者”模式。

2.“农户+农业合作社+超市”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户角度

2.1.1 种植主体类型

种植主体类型可以分为农户和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其中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基地综合实力较强,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抗击供应链风险的能力,且我国目前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的不是很完善,所以这些企业不倾向于加入农超对接。但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他们的技术不是很成熟,因此希望加入农超对接来规避供应链风险。

2.1.2 蔬菜销售方式

蔬菜的销售方式主要有合同销售和商贩销售方式,习惯于采用合同销售方式的农户,拥有更多拟订合同和使用合同的经验,也获取了很多使用合同所带来的好处,如价格波动小、交易成本低等,为了切实获取质优价廉的身份,此类农户更倾向于和超市合作,为自己的销售解决后顾之忧。作为规范的超市,也更愿意与有正规手续的农户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容易实现农超对接。

2.1.3 产品品种

产品品种可以分为作物类农产品和畜牧类农产品,其中作物类农产品又可分为瓜果、蔬菜和粮食三类。其中果蔬类农作物促成农超对接的机会和程度最大,因为果蔬类的优势主产区已形成,如南方的香蕉、北方的苹果,更有利于超市建立基地形成大宗采购,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同时,果蔬类作物无需像畜牧类农产品一样需要从业资格,规模和场地,进入门槛低,超市更愿意与果蔬类的农产品进行合作。

2.2 合作社角度

2.2.1 合作社成立年限

成立越久的合作社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信誉和知名度,具有雄厚的历史基础,综合实力强,组织管理规范,合作社规模大,在合作社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更广的产品销售渠道,更容易获得超市的青睐,促成“农超对接”的机会就更大。

2.2.2 加工包装和配送

合作社若能够按照超市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并简单的包装将更有利于“农超对接”的顺利完成。进行初级加工、包装和配送后的农产品更加有利于超市进行大宗的远距离运输,省去了超市对其的加工包装,简化了程序,节约了成本,更容易与超市达成交易,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销售。

2.3 超市方面

2.3.1 有无配送中心

农超对接供应链缺少中介型农产品公司,中介型农产品公司原来所负担的物流功能现在被合作社和超市共同承担。如果一个超市没有配送中心,采购来的大批农产品无地储存,如果货物直接发送到各个门店就增加了所要负担的物流成本和协作管理成本,合作社也不愿意与其进行合作。

2.3.2 是不是连锁超市

是不是连锁超市决定了超市的规模大小,能不能实现公平交易以及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合作社考察对接超市的重要指标,如果超市是连锁超市,那就更倾向于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达到双赢。

2.4 市场环境

2.4.1 运输过程的道路等级

运输过程的道路等级对于超市选取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选取农户至关重要,运输过程中道路等级高节省时间、减少损耗、安全保障程度高,农超对接参与方主体都很少会考虑与道路等级低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因此,一般情况下,运输过程中的道路等级越高,越有利于实现农超对接,从而使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超市三方都获利。

2.4.2 销售渠道选择

本文将销售渠道分为“不通过合作社销售”、“农户卖给农业专业合作社,但农业专业合作社未卖给超市”、“农户卖给农业专业合作社,且农业专业合作社卖给超市”。通过合作社销售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质量管理,通过超市销售的农产品更容易受到高端人群的青睐,其产品质量更能够得到保证,并且农户从中获利更多,消费者也吃到了绿色蔬菜。

2.5 政府政策支持

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需要政府的推动和监督,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农户、合作社和超市的参与影响重大。虽然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农超对接工作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处于发展初期,各项政策并不是很完善。所以政府方面还应采取措施尽快完善农超对接政策,使参与主体真正获利。

篇2

一、合作社成立的原因和意义

我市从2005年开始推广户用沼气建设项目,陆续培训沼气生产工170余名,通过轰轰烈烈的户用沼气建设后,由于政府对沼气服务没有专门维护经费,建设农户又依赖性强,使用沼气后续管理工作出现断层,大部分沼气生产工不再从事农村环保工作,进一步造成部分沼气断气停运,甚至废弃,对农民安全生产造成很大隐患。面对如此情况,汾阳市农业委员会通过探索研究,提出成立农业环保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并由农业环保能源站筹划对各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把我市沼气服务网点技术人员、设备等集中起来,选择组织力、责任心强,喜爱农村能源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牵头,通过其他农村能源项目带动,做好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各项工作。

二、合作社运行模式

1、合作社基本情况

汾阳市农业节能环保合作社前身为汾阳市各乡镇沼气服务网点,2007年以来我市共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5个,经汾阳市农业环保能源站组织指导,各服务网点主要负责人共同协商、自主自愿、达成共识后决定在栗家庄村建设农业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于2012年6月成立,在汾阳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9月挂牌,主要成员为10名网点负责人及沼气高级生产工。目前,合作社发展专业技术人员71名,对我市农村能源维护建设基本达到全覆盖。

2、合作社运行机制

汾阳市农业节能环保合作社依靠农村能源项目带动,积极拓宽农村能源使用领域,除了继续维护我市户用沼气的正常安全使用外,还承担炕连灶、太阳灶等其他农村能源任务的建设、安装使用,并对农民进行项目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使农村能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户用能结构明显改善,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合作社运行方式

合作社按照“集中管理”的模式,上级业务部门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承担的农村能源建设任务有专人负责。从而实现专业化服务。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对户用沼气的安全使用及生产建设进行了技术人员区域的划分,并签订责任状。每个乡镇重点村都有专人对我市户用沼气进行安全检查及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沼气使用率,及时处理农民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签订责任状10份,对我市2231户户用沼气安全排查三次。排除处理户用沼气安全隐患61起,极大的减轻了沼气使用过程中的危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作社承担节能吊炕和太阳灶的建设、安装和使用。各建设人员均为省站统一培训的“改炕工”,主要承担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吊炕539户、太阳灶800户、户用沼气21户及2011年新农村吊炕300户。现在正在加紧完成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吊炕360户的建设任务,截止2013年12月底全部完成。

三、合作社取得的效益

合作社成立后,增强了技术人员的凝聚力,减少了技术人员的流失,使技术人员“有事做、有钱挣”,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各项农村能源的建设。各技术人员能够按照上级安排进行统一培训接受统一管理,并对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做到了各项目有专人负责,认真完成承担的农村能源建设任务。发现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合作社成员及时开展技术研究,保证了建设一户使用一户,对各项农村能源建设户进行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做到一户有一个“明白人”。我们实施建设吊炕户补助太阳灶的模式,使建设户“冬有炕连灶,夏有太阳灶”,极大的减少了煤炭柴薪的使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衣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思路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营销模式

一、问题的引入

农户组织力问题和农产品销售问题是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被解决的关键。农业部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总数超35万家,入社农户逾二千八百万,占全国农户总数约一成。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崛起大幅提升农户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有效化解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小农作业的低协作能力和低运营效率的问题,提升了农户离散化生产模式与社会化大市场销售模式之间的矛盾。但随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总量的扩张,合作社之间的竞争压力陡增,并直接表现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之间围绕有限的农产品市场的争夺。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营销事业带来发展新契机。充分拓展网络资源来推行农产品销售工作,可以大幅扩张传统农产品销售架构下的农产品市场辐射范围,并通过大地理尺度的跨区域销售来扩大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为加强在农产品市场上的营销能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必要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并积极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增强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实施农产品网销平台的“网络化品牌”

在开拓网络营销渠道的同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渠道运营、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成本支付水平会上升;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专业合作社需通过增加的品牌运营领域的投资来提升农产品增加值,以有效弥补前述成本支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当积极注册适合网络营销的集体商标,以适用于同一地域及同类农产品共同推广所用。随着城镇居户的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关注度远胜于对农产品的价格关注度。为此,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注册商标时着力突出其产品的天然、绿色、无公害等生态性特征,在品牌用语中尽量添加“有机”、“环保”等意蕴的词汇,以此来向消费者传递其农产品品质优良的隐喻,并满足当前消费者对生态环保的热切需求。通过实施农产品网络化品牌策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以引导在线消费者避免网络营销平台上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稳步培育消费者对本品牌的认知度和喜爱度,进而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再者,考虑到关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者多为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其丰厚的居民收入决定这部分消费者具有价格不敏感型特点。通过主打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策略,有助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提升产品销售品质,

(二)推广农产品网销平台的“原产地标准”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销售农产品,其优势在于用较低的渠道维护费用即可向更为广大的潜在目标客户群销售其产品,其劣势在于农产品购买者无法通过网络来直接观瞻商品品种,从而降低其有效识别商品的真实质量水平的能力,增加了消费者在辨识品牌上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农产品的特点之一在于不同地域农产品的外观、质地、口感等指标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原产地”特征是支持农产品获取溢价收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以以落实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政策为导向,以制定本地农产品品质标准为抓手,积极主导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活动的推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结合本地农产品真实品质调研的基础上敲定农产品品质标准,同步建立与之配套的农产品品质检验体系,并向合作社内部的成员农户及单位提出按标准统筹产供销的要求。考虑到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并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一家的职责,将消费者纳入其中可有效降低农产品品质控制成本。为此,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需建立农产品流通系统追溯体系,通过积极引入二维码等技术来方便消费者积极反馈农产品品质不良信息。为确保农产品品质标准得到严格落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当强社内自律制度的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该制度的成员单位给予责权相当的惩戒。

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

渠道建设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自营营销系统的短板,由此产生的渠道运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问题。为充分发挥农产品营销渠道这一沟通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桥梁的功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从如下角度来优化渠道功能。

(一)推进“农超联盟”式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建设

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变现能力之要点在于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而传统的自营式营销渠道大幅抬升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渠道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成本,一旦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剧烈波动,将显著降低合作社抗风险能力。为此,专业合作社应当加强与超市等专业化渠道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力度,将连锁超市成熟的终端市场营销渠道运营资源整合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渠道运营系统之中,从而形成联盟合力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格局。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统筹负责农产品在线营销系统运作和农产品的生产,并着力保障农产品的物理品质;第三方物流系统专门负责在线消费者订单的配送任务,着力提升配送环节的消费体验水平;连锁超市则主要承担“提货点”服务功能,为在线客户提供集中提货或分散送货到家等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问题,为终端用户提供便利化。由此形成的各司其职,按能分工体系,可以帮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减少在渠道领域的专门资产投资,使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资源来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合作社+供销社”式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产品外销渠道由供销社“一统天下”,而网络时代的供销社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把控能力日渐式微。但供销社仍然是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专业机构,将供销社核心渠道资产拿来并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所用,可迅速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合作社应当与供销社合作搭建农产品在线营销平台。其中,供销社分工负责网站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并可以利用其广布在农村和小集镇上基层组织的闲散资源来建设农产品收储中心和配送基地,以此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由农产品简单在线销售的电子商务1.0模式向以O2O为代表的电子商务2.0模式升级。专业合作社则利用自身更为了解农产品品质的特点和拥有丰富的农产品专业生产人员的特点,专职负责新上市农产品信息和在线接待消费者,收集在线潜在目标客户群的私人消费信息并制定相应策略来满足客户需求。合作社和供销社在农产品网销平台建设上的合作,可将农产品的在线销售平台打造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机制形成中心,实现农产品在线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战略目标,尽可能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渠道利润留存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切实提升合作社农户收益水平。

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销平台引流策略

以引流为手段来强化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系统促销效能。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网络促销的精髓在于确立正确的促销思路,并以此核心促销思路为指导来给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带来有效的流量,继而将该网络流量转化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盈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首先要明确其网络营销的目标客户群是谁,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特点来挖掘其真实需求内容,然后在思考合作社的农产品可为客户带来何种消费满足感。在做好农产品营销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购买第三方网络推广机构的推广服务来吸引流量,或者通过实施口碑营销策略的方法来引导目标客户群进入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农产品消费者的注意力持续走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需要聘请专业美工来完善其网销平台界面,使得该界面能够清晰、简明的表达其农产品核心特征。此举可让农产品网销平台可以紧抓消费者注意力,迅速明白该农产品对提升消费者价值的功效所在,迅速将网销平台流量转化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网销收入。

(二)农产品网销平台的促销手段选择策略

为促进农产品网销平台将其渠道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的销售成果,农产品营销者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来制定多元化的促销方案。对于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农产品网络营销者可以采取在线限时限量打折促销的手段,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农产品销量,并有效吸引潜在消费者注意力以提升本企业的农产品知名度。在实施降价促销策略时,农产品营销者应当选择稀有高价产品,以利用此类农产品高价格弹性特点来获取更多的降价促销收益。对于时间敏感型消费者,农产品营销者应当采取节日促销策略,利用此类消费者在节日期间空暇时间较多的特点来将在线农产品的潜在关注者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农产品营销者还可结合特定纪念日所产生的特殊消费需求来展开网络营销,例如端午节之于粽子及冬至之于饺子等,将消费者对特定纪念日的思念转化为农产品消费行为。对于情感敏感型消费者,农产品营销者应当制定赠品促销方案,在电商平台上介绍页面承诺的基础上还额外赠送给消费者赠品,以此来博取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销售者的情感认同度。农产品营销者还可采取积分促销策略,在营销者自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MS)中增加积分项,为老客户提供积分积累服务,并配套制定积分兑换农产品策略,以此来增加老客户对本品牌农产品的粘度。

参考文献

[1]李爽.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6(24):76-77.

[2]李静.“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7):143-144.

篇4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F71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47-1

最近几年来,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良好的发展,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其中还存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乏相应的机制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常的发展。如何做好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在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全面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之上,构建一套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做好计划方案,有效运用资源

1.1设定方案的注意要点

做好相关的设计方案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想保证计划方案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设计;其次是为完成农作物在播种前、生长阶段以及成熟收成时期的作业任务,就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相关机械操作应用到农田中,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继而提高了的农民的收入;再次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具备保质保量、一定的经济负担,根据农机的性能,妥善安排作业强度;最后要按照农民的相关标准,采取设立作业合同的方法。

1.2设定方案的措施

根据计划方案应用时间,可有长期方案与短期方案。让二者有效整合,紧密联系,就形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计划方案机制。在设定方案的时候,在综合其影响因素如作物种类、耕地范围、播种方法、经营模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上,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数量、机械型号、经济剩余等情况,制定长期方案,如年度方案、五年作业方案。

2 加强机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2.1农机使用

2.1.1农机进行农田作业的时候,其运作要与相关技术相符,禁止不按操作规章进行机械运作,设置作业质量检测机制,确保农机能够按时完成其规定的工作量。

2.2.2对最近采购和维修过的农机,要根据操作规章开展试运转的测试,并记录技术档案信息,在检测技术状态良好之后,才能用于生产。

2.2.3根据农机作业方案,在农机作业之前划分作业区域,设置好作业路线,并对作业人员开展有关的培训。

2.2.4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编制农机,合理分组,体现较高的作业效率。要保证农机没有质量方面的问题,其各项指标都能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

2.2农机维修

2.2.1农机合作社要设立农机技术维修保养管理制度,根据农机各项参数确定其保养周期,达到技术保养的要求,让待用的农机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2.2维修农机时,尽量做到不泄油、不滴水、不跑气、不漏电,对一些残渣进行清理,密封好柴油箱口、汽油箱口等,确保其性能完好。

2.2.3要做到农机的定期修理工作,要保持其能够灵活地进行操作、运转、升降,防止其松动、变形、生锈、钝刀等。

2.2.4设置油料仓库、配件仓库和农机存放仓库,配有保养室,并保持干燥整洁,设有相应的防火、防潮设施。

3加强财务方面规范化管理

3.1财务预算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财务预算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按照生产目标,确保在达到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要求量的同时,考察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财务预算的设计方案,要根据设计预算的规定,把去年的工作量作为前提,设置今年的定额标准,再设置作业成本预算。

3.2成本管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成本管理是为了激发合作社成员的热情,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对正常生产各流程进行有效管理,达到用较低的耗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先是完成成本管理的安排工作,例如设定开支范围、树立成本核算的目标等;二是设立成本核算任务,如油料支出、维修支出、工作人员出勤率等,最终降低了作业的成本费用。

4 加强劳动方面管理规范化管理

农机专用合作社作为用农机进行生产的单位组织,应该设定劳动部门,调解好劳动分工和协作,有助于建设正常的生产秩序,使其有预算地进行生产、不断增加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准。

5 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要想构建一套有效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先做好设计规划方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机专用合作社机务、财务、劳动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其规范化,科学合理地对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青云,陈晓青.浅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南方农机,2012(5).

[2]蒋秋新.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之探讨[J].中国农机监理,2012(9).

篇5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几种电子商务模式

(一)C2O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合作社至运营平台,经营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该种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的经营平台,主要建立起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的契约,并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制定合作计划,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担当的商品的提供方,这样的方式使农民合作社可以与多个平台进行合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民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提升农产品自身的市场影响范围,为农民独立完成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COM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由合作社、运营平台、市场模式等主体对象等联合经营,实际的经营流程图如图2所示:

在COM电子商务模式中,主要是中型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在运营平台中进行商品的销售,而合作社在保障农户的基础收入之后,再投入更多的资金,成为真正的电商,进而实现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中对商品进行销售,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完成更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宣传,以此来提升商品的附属价值。同时该种电子营销模式能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顾客进行零售的交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CO2O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营销方式主要是合作社线上到线下的销售方式,如图3所示:

采用CO2O的经营模式通常情况下是大型的合作社,在规模销售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的休闲农业,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和商业的有效融合,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该种模式主要是需要农民合作社合并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升控制农副产品市场的能力,并成立起相对独立的网上电子商城,同时采用在线的网络推广形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提升交易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在顾客消费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休闲和观光,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这对农户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体系

从上文的分析中得知,农民合作社和电子商务合作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品的销售量、商品的知名度和农民的经济效益,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将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化,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来实现商品的销售。为了实现农副产品的销售量,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应注重对人才管理机制的建立。掌握先进和前沿技术的人才,通常情况下对大城市和市政项目感兴趣,为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商务同时还能带来晋升的机会。因此,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的政府应予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为技术人才提供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注重奖励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好地为该项事业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A。

篇6

关键词 组织化程度;产业链;利益协调;农业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38-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农业中介组织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06YJ37)

作者简介 吴珂,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胡礼文,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金融理论。(江西 南昌 330022)

一、问题的提出

由需求增长和政策激励推动的农业生产规模扩张并没能实现农民的增收梦想。现行的多项举措收效不甚理想:减负增补,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完善流通渠道,又由于农民作为单打独斗的市场参与者势单力薄,缺少定价权。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样因为企业主压价收购,丰厚利润无法传导到产业链上游。农业合作组织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以及“民办、民管、民受益”等原则下面临着规模小、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对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国际经验的比较,本文认为,所有的症结都可归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研究成果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民合作组织的立法、法人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大量介绍,并给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如,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保障其健康发展;从金融、财税、保险等不同方面予以扶持;发展加工业务;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遵循合作社发展的民主、自治、公平、非盈利性的国际惯例;等等。这些成果对我国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为后续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本文的研究侧重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利益协调的功能,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具体建议。

二、农业合作组织利益协调功能的实证考察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罗虚戴尔原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其内容得以丰富和完善。各国农业合作组织在秉承人、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公平交易、盈余返还等基本原则的同时,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中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论是专业型合作社还是综合型合作社,其在行业和地方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及农村各个领域,农产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是通过合作社来完成的。丹麦1994年全国15个奶制品合作社的销售量占总产量的93%,5个屠宰合作社的销售量占总产量的97%,服务面几乎覆盖了全国的奶制品行业和养猪业。在日本,全国总流通量一半以上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是经农协之手销售。这些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自由的原则与发展的稳定性相协调,保障合作社的正常发展。自由的原则主要是从农民的角度而言:一是加入和退出合作组织的自由。二是自主处置农产品的自由。开放和自愿人、退社原则已成为合作社广泛接受的原则。农民加入或退出合作社完全尊重其本人的意愿。然而,该原则在给予农民充分的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为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隐患。合作社业务开展需要稳定的资金和产品供应作支持,但在市场行情看好时,农民为了获取最大收益,随时可能退出合作组织以自行处置产品。自由和稳定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解体。为消除其不利影响,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均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对之加以完善。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传统的合作社进行了创新,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构建稳定的合作社和成员间关系方面,合作社要求成员必须根据拥有股份所要求的投售量向合作社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如果社员不能提供合同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这样,合作社对成员形成了一种交易约束或供应约束,使得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依赖的稳定关系。合作社通常要求每个社员承购一定数量的交易权股。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不能自由退股,可以将股份转让。同时,允许外来资金参与合作社投资,这使得合作社还可以从社会吸收大量资金,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资金实力。

2、内部管理与区域协调相结合,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合作社经济职能的加强得益于内部管理与区域协调能力的提高。美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众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均聘请具有高级管理才能的人实行专业化管理,他们更加了解市场,对市场变化有更快、更准确的反应和判断能力,因而克服了社员自身素质低对合作社发展的阻碍。同时,股份可转让制度也使合作社管理层迫于压力必须通过经营业绩保证股份的价值。意大利合作社由全体社员组成的社员大会选出一个管理委员会(董事会),负责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和战略。管理者不一定是社员,只要有能力并且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合作社的雇用。社员大会、管理委员会、总经理班子再加上工会共同构成合作社的管理机构,合作社完全按现代公司制度来运作,在日常管理上与一般公司无异。荷兰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主们自行拟定合作社章程,确定合作社和社员的责任和义务,如董事会、监事会的产生及其职责、交售商品的义务和权利、合作社的财务审计、利润分成、监督仲裁等。专业化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对接,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不仅如此,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性合作组织,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展示了协调性对利益增长的重要。基层合作社生产的同质性容易引发恶性竞争,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状况,通过高一级的合作社联盟进行协调与安排是不错的制度选择。意大利农业合作社有初级和高级(二级)之分。初级合作社以单个农民为社员,高级合作社则以初级合作社为会员,是初级社的联盟。

3、利益协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农民带来实际利益的增长。农业合作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是利润返还的分配机制。非赢利原则是农业合作组织的国际通行原则。合作社将农产品销售所得在扣除日常运作所需资金后的剩余部分全部返还给农民。其二是合作社联盟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和争取。高层级的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像行业协会一样与政府和出口市场的利益集团展开对话,以充分保障本

国农民的利益。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全国委员会为维护合作社税收豁免争取权益。全国牛奶生产者联盟则致力于维持高水平定价,限制乳制品的进口限额等。

4、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不论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强,在合作社的任何发展阶段,缺少资金都是严重的制约。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社员认购、基于惠顾交易的筹资以及借贷资本等几种途径。其中社员认购的方式包括认购普通股或社员资格证、优先股、公司债等。但社员认购通常不能作为农业合作社资金的主要来源。基于惠顾交易的筹资是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方式包括:根据每笔交易支付额提留、根据交易额收取会费和收益分配红利的提留。在合作社发展之初,由于规模小交易量少,依靠这部分所得的资金并不多。借贷资本是合作社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渠道,但条件较为苛刻,通常合作社规模越大,便越容易获得借贷资本的支持。

为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合作社原则也适应形势的变化有了一些调整,如在资金来源上,从依靠白有资金发展到允许有非社员入股,从而有助于从合作社外筹措资金;在盈余分配上,已从消灭剥削到允许少量剥削存在;在股金利息上,从与银行利率一致到允许略高于银行利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解决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问题,体现了制度上的灵活性。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降低生产资料成本、维护产品合理定价上,农业合作组织已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组织的话语权和其规模正相关。(2)合作组织的利润返还机制和发展机制相协调是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3)农民和合作组织的稳定关系是双方发展的重要基础。(4)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5)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仍在增强,尤其是高层级合作组织的协调、对话功能是农民权益的重要保障。(6)从制度上解决资金约束瓶颈是合作组织壮大的必然选择。

2、启示。随着对国际上农业合作组织了解的增多,我国社会各界对其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功效表现出高度认可。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从法律上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规范和保护。然而,由于指导思想和管理水平所限,我国很多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组织的热情。有鉴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在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组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壮大合作组织规模。势单力薄的“小农户”在市场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是“导致农民应得利益流向其他利益主体,初次分配显失公平”的根本原因。合作组织也是如此。规模小的合作组织如同小农户,其权益很难得到伸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型合作组织在更大程度上担负起维护本国农民利益的职责。此其一。其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一样,也存在“最小必要规模”(车,2004)。由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加剧,农业“最小必要规模”的边界呈上移态势。换言之,在现有的小农经济状况下,只有更大规模的合作生产才是有效益的。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以推动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建立组织型农业。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应向合作组织大幅度倾斜,制造明显的组织社员和非组织农民的差别,加大合作组织的吸引力。

(2)扩大合作组织资金来源。从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组织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很多合作组织业务量大,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合作社的经营开支、聘请有能力的经理、投资建造生产、储存、加工等所需设施。尽管如此,政府仍在设法扩大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以保证其快速发展,如放松参资入股限制,通过税收、利率等优惠加大合作组织的利益回报,等等。在我国,广大农民长期贫困,缺少积累,即使成立合作组织,也由于缺少对市场的了解与对接,或缺乏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业务量极其有限。因此,以农业合作组织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外部资金进入,是当下农业合作组织制度设计的中心内容。我国《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急需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制度应更具弹性,应着重研究“用什么”来吸引“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为合作组织的成员,而不是吸引多少。

(3)建立合作社专门人才的“廉价”使用机制。聘请有能力的专门人才参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是广为接受的指导思想。我国《合作社法》也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可以按照成员大会的决定聘任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据农业部“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6-2010年)显示,随着“十五”规划以来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不仅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整体实力较高的农业人才队伍,而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方式。现在的问题是,我国15万多个农业合作组织中使用“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有多少?这个数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恐怕会是极小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实力差,他们用不起职业经理人,但他们又确实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构建农业合作组织专门人才的培训、使用和激励机制时应拓展思路,只要是基层合作组织需要的就不拘一格给以支持。例如,通过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采用“小时工”式的、低成本的合作社专门人才使用模式,根据每年的工作时间对参与该模式的职业经理人进行奖励,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尽快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品牌战略 ;启示

    1 农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的国际经验比较

    从1844年世界第一个公认的农业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合作社成立以来,农业合作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如日本的农协、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等国际知名合作社。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在品牌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别。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法国、美国、日本的农业合作社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这里,主要就这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展开分析。

    (1)美国。美国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共同销售为主。美国政府为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美国国会于1922年通过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把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对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政府帮助成立了农业信贷合作体系,专门为农场主和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这为合作社品牌培育提供了资本支撑。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设立了农业合作局,专门负责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工作。与法国相似的是,美国也对合作社实行低赋税,并积极开展社员教育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为促进机制创新,在扶持新一代合作社品牌战略实施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日本。日本农协的主要特征是以综合性为主,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为推动农协品牌化,在两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一是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日本颁布了一个“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业的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规定了1万多个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下发到各个农协严格执行。二是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如日本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又如为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日本政府提供贷款贴息、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税收方面对农协给予政策优惠。(3)法国。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等。为了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目前,法国有4种国家级官方认可的农产品标识认证: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红色标签认证、生物农业标识认证、产品合格证认证;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品牌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积极支持,实行了一系列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如一般企业需缴纳赢利后30%的利润税,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视科研。法国合作社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将科研成果在社员中推广,并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来统一质量标准;⑤重视对社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重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合作社开办各种长短期培训,为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和新技术。

    2 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启示

    (1)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经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贸易技术壁垒因素,农产品质量无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夯实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础。

    (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前提。国外的许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发展良好,在于它们重视合作社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贯穿到农民教育中去。我国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文化根基而无法永续发展。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做法看,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资、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合作社品牌规模偏小,影响力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合作社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指导,而政府的帮助和指导首先体现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合作社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作社产生160 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但在品牌保护和发展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

    3 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战略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资金约束。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约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较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品牌运作水平不高;③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不规范。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并存,无法有效解决合作社普遍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②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各种合作社大多处于孤立经营的状态,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③品牌的保护和淘汰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农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浪费了资源。

    4 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战略

    (1)明确品牌个性定位,塑造鲜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特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强调鲜明的个性,强调特色的品牌,使产品更具个性, 更具有传播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积极引进合作社形象识别体系,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2)加快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个品牌要想获得真正成功就必须要有“文化”,这是一个品牌实现更大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培育一个在顾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亲和力的、满意的品牌,就应该通过品牌传播培育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

    (3)注重品牌整合传播,加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整合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 农业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帜品牌上, 明确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进行品牌扩张。文化营销就是在农产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文化营销模式可以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当地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合作社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

    (4)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科学进行品牌延伸。农业合作社要在品牌设计、注册、宣传、内部管理以及各项品牌运营中加强自我保护, 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品牌延伸。任何一个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离不开其赖以成长的农业背景和农产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业和产品延伸时,合作社必须考虑品牌已经形成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认知是否符合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的特性。  (5)建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会,品牌经营形成规模。2006 年11 月全国第一个合作社联合会在浙江温岭成立, 这个名叫“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组织总共由76 家专业合作社组成,从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运行得当,效益明显,不久之后浙江的台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合作社联合会。借助联合会的力量,原本依靠单个合作社无法实现的品牌经营可以因为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得到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中华,曹春燕,辛德树.国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8

关键词:合作社;家庭农产;农业组织化;农业规模化

一、家庭农场的基本概述

1. 家庭农场的性质: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单位。

2. 家庭农场的作用:

家庭农场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由谁种田,怎样种田”的新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从国外的农业发展经验看,家庭农场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是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家庭农场以家庭经营为内核,其既符合的内在要求,又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作为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能为我国农业走现代化道路增加强大的推力。因此,在2008年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写入文件后,家庭农场在2013年又被明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肯定了家庭农场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概述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特有的合作社的一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家庭农场充当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为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保障;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渠道;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发展资金短缺;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

三、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确立,极大的激发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下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重要的农业政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必要开展合作。两者具有弱质性,许多国家对它们采取了支持措施。实践证明,它们也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其合作关系建构会受到诸如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产权明晰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政府要认真履行好作为公共品供给者的职责,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

1.家庭农场的相对弱质性决定了其应该与合作社建构合作关系。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从业人员,但是受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农场还缺乏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而合作社具有一定的专业服务功能,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农资供应、信息、仓储等服务。如果双方能在自愿、共赢等原则下开展有效的合作,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实力都会有所提升。

2.合作社的相对弱质性决定了其应该与家庭农场等建构合作关系。合作社作为一种弱者的联合体,肇始于资本主义农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一农业合作过程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扬弃的过程。合作社弱质性的具体表现是:技术变革、组织变革难以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联合社或联合会构建的速度迟缓、运行效果不尽人意,其成员缺乏强大的向心力。理论上讲,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自生能力较低的组织,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3.相关政策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合作创造了环境。如何看待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美国萨皮罗学派和诺斯学派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不过,从各国的实践看,许多国家对于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采取了支持措施。例如,美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依据萨皮罗的理论制定和实行了支持合作社的政策;2003年欧盟执行了单一农场支付计划。实践中,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是可以进行合作的。资料显示,美国平均每6个农场主中就有5个利用合作社获取各种必要的物资供应、农产品运销和加工以及其他服务。

四、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合作模式

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签订契约,合作社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农产品成熟后由合作社验级、收购,而后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家庭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家庭农场与公司的谈判地位,有效约束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家庭农场农产品的销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的生产监督和集中收购,确保公司对加工原料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例如,浙江省海盐县的20家家庭农场联合组建的万好蔬菜合作社,在产前与当地的食品公司签订蔬菜购销合同,在产中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管理、培训在内的专业化服务,在产后由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全县以“订单农业”形式开展生产的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7%,其中52%的订单通过合作社获得。

2.“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

家庭农场负责生产环节,合作社统一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机制,保证超市稳定的货源供应。这种模式将订单农业与现代经营业态有机结合起来,缩短了农产品采供周期,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和物流成本,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安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适宜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经营,适合蔬菜、水果等高收益性的农产品。

例如,山东省青州市的21家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社与17家连锁超市签约,常年向超市供应高档箱装礼品菜,涉及20多个蔬果品种,农民获得了种植高端品牌蔬菜的高额效益。

3.“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社区)”模式

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社区)”模式下,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农产品,或者由合作社与学校和企业食堂、餐饮企业、直销展会签订供货合同。这种模式改变了“收购商―经销大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层层盘剥的传统销售模式,缩短了“田头”到“柜台”的距离,缓解了市民“买菜难”和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有近10家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合作社开设了农产品直销店,价格比超市和菜市场便宜20%~30%。

4.“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模式

家庭农场联袂合作社,发展壮大后自办加工企业来销售、加工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是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合作社内部的科层管理机构替代了产品交易市场,组织稳定性和合作性增强,内部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各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明晰,实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家庭农场不仅能够分享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还能够直接分享纵向农业产业一体化后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但这种模式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合作社必须治理机制规范、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

五、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机制

在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理性的选择。实践中,浙江省慈溪市、瑞安市、建德市出现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开展合作的现象。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基本方向与主要内容方面,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始人认为,只有生产合作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经营必须在土地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联合劳动与合作生产,构建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而且,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农民需要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生产及流通的广泛领域全面进行合作经营,建立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合作经营体制。

2.在目标模式与实现形式方面,应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广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农场。根据中国实际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构建以土地股份制为基础、以劳动合作制为核心、以农场制度为载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所谓土地股份制,就是鼓励与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农民以土地产权为主的资本联合,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谓劳动合作制,就是以农民的合作劳动取代其分散的个体劳动,创造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崭新形式。所谓农场制度,就是在农民产权联合与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变革的目标模式就是构建股份制、合作制与农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农民股份合作农场。这既能够体现土地公有、联合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社会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9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属于跨行业的产业整合,它将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换有关的农业产前部门、农业本身产中部门以及农业产后部门中不同阶段的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或把生产同类产品、从事同一工艺过程、同一部门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协作或结成一体。按其参加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的紧密程度及在法律上的地位,可以概括为完全一体化和不完全一体化两类。按照农业产业化三个领域中产业链上不同方向的结合又可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既可以是完全一体化,也可以是不完全一体化。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发达国家横向一体化通常是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因为初级合作社和生产者联合会在加工和销售其产品方面,几乎始终是用纵向合作化的方式同私人企业或合作企业发生联系。横向一体化的本质特性同纵向一体化一样,取决于垄断资本或大农业合作社的控制性作用。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完全纵向一体化。完全纵向一体化也叫公司制一体化,指大型公司直接投资经营的大农场,将农业生产、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纳入同一个所有制的经营体制内,由大公司直接经营,统一核算。这种模式把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不仅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降低成本,而且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工商企业直接投资农业,建立了大型农工商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公司农场。日本在二战前就已出现综合商社直接经营大农场,60年代以后随着农畜产品需求的增加,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工商企业经营者对农业不熟悉,而且农场经营者已失去独立自主性,不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大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投资,由于受财力限制,往往无法有意识地从事农业一体化经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难以真正实现工厂式标准化生产,且投资农业的风险很大。因此,就美国与日本来看,该模式在全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高,主要集中在畜产部门。

2.完全横向一体化。完全横向一体化是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到销售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同一部门、同一生产阶段上各企业、农场或农户之间的合作,通过横向的合同联系,形成一个全国性、综合性、服务性法人企业或社会经济组织。以日本农协和法国的农业合作社联盟为例,农协通过它的各项事业组织、基层组织、各级联合会在农村形成了一个遍及农业生产、农业信贷、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保险、医疗、生活指导、信托等领域的网络。市场、企业、农民以农协为中心,形成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法国农业合作社联盟代表法国全体农业合作社及社员利益,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并起到互通情报,使社员在农业工业化和商业化过程中互相协调与协作,进而把制定生产配置、品种、规模和投资计划大权转盟手中。这种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纵向一体化的形成,使农民组成的各类合作社便利于与工、商、财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农民通过合作企业逐步增加收入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3.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合作社与大公司联合形成的合营制和互相控股制。在美国,这种形式的一体化为合营制。随着合作社集中程度的提高,从加强农业产业化过程来看,合作社日益渗透到农产品加工部门,并形成加强同大公司联合经营的趋势。公司的农工联合企业和合作社的农工联合企业联合经营合办企业,可以把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这一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密切地协调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和大公司既能够加强直向农业产业化形式,也能够加强逆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合作社与大公司合办企业往往采用合股公司的方式,既稳定了大公司的货源,得到合格的高质量的原料,也给合作社提供了销售市场的保证,找到了批发销路。在法国,这种形式的一体化为互相控股制,它使一体化在食品生产及其有关环节的循环过程中利用分工,科学地组织劳动力,从而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果;使生产更加现代化和分理化,促使资本加快集中。

4.不完全纵向一体化。不完全纵向一体化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一体化形式,亦称为合同制的一体化。通过签订各种合同使得与农产品销有关的农工商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一致。合同一般都是由农业产前部门或农业产后部门中的企业同农场签订的,订约双方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位。工商企业或农业合作企业与农场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把农场生产与农业产前部门、农业产后部门联成一个综合体。采取合同制,工商企业既可以不对土地进行投资,也可以不承担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而遭受的风险。农场主可以获得改善生产方法以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及相关设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可以使产品有可靠的市场和销售价格,从而保证了收入。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获得符合要求的原料或成品,货源丰富有保障;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和供应商来说,合同制可以使他们生产的生产资料有可靠的销路,从而保证并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5.不完全横向一体化。不完全横向一体化是指由若干农场主组成的农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并兼营与农业有关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收购、销售、贮运、加工等业务。这种形式的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场主为了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以便获得更多的收益,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场主联合起来,加强了小农经营与垄断资本的对抗,减轻了垄断资本对农业的掠夺。此外,发达国家政府对合作社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某些优惠政策。在美国,由农场主联合组成的合作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大量建立。当初的合作企业主要是为了对抗垄断资本的中间剥削,因而主要从事供应和销售活动。但是战后以来,除了经销农产品和供应农场所需的生产资料等农用物品以外,不少合作企业还直接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业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

6.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不完全纵向—横向混合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及初级合营制,其最大特点是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所形成的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所形成的横向一体化相结合。二战后,前西德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社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它为私人工商业资本打入农业、建立纵向一体化提供了广泛的可能和方便的渠道,从而使农业合作组织日益被纳入纵向一体化的轨道。同时,农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和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它本身也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直接体现者。前西德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日益集中。这些农业合作组织与个体农场比较起来拥有较大实力,这就为农场在同工商企业打交道时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和更有利的渠道,并能较为有利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工商企业也试图利用合作组织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样,农业合作组织作为中介人将农场与工商企业联结起来。例如,莱因供销合作中心,一方面同30个马铃薯加工企业订有供货合同,另一方面又同数千户农场订有购货合同,形成了混合一体化经营。

三、经验启示

第一,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国家要通过法律、政策、信贷等手段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推进生产经营的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第二,农业产业化包括许多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同时,经营模式必须与完善、发达市场体系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篇10

关键词:农校对接 农业合作社 高校食堂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78-03

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千变万化,流通环节过多等因素,造成农产品“卖”难问题屡屡出现,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在拓宽产销对接渠道过程中,高校学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成为农产品直销的一个大市场。

2009年秋,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手启动的“农校对接”模式,以此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有效降低学生食堂的采购成本,确保高校食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学生带来实惠,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项为社会广泛认可,被农民、学校双方普遍接受,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到目前为止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从农村“菜园子”到校园“菜篮子”,农校双方各有其难,步履维艰。

“农校对接”,究竟怎样运作才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成为摆在农民、高校和政府面前的一项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农业合作社:盼着联营,实现订单式生产

以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为主的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一直希望把菜卖给高校,因为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高校食堂对于蔬菜品相的要求要比超市和批发商低一些。比如说同样的黄瓜,超市进菜就得要长短粗细都一样的,这样农民选菜就得费时间,长相不符合要求的菜还得自己想办法处理。和高校合作的话,农民只要一门心思种菜就行了。

然而,合作社为追求规模效益,生产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往往只能提供大路菜的供应,只能解决高校一部分菜的采购,很多菜品还得靠高校自己去市场采购,而且一个学校每天一趟就得送去个几千斤菜,这要是蔬菜成熟旺季还能供得上,若是在蔬菜成长期,那就很难保证每天几千斤的供应量了。所以跟高校对接订单就不好谈成。

而且,现在很多农业合作社规模有限,一个合作社和一个大学单独搞对接,很难搞起来或很难搞好。如果能够将分散的合作社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同时将各高校食堂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然后统一进行对接就能更有效的分配安排订单,满足农校各方的需求和条件,从而进一步降低农校运输和高校采购的成本,届时,农民不愁卖,学生吃菜更放心、更便宜。

二、高校:采购需求大,降低成本是关键

对高校来说,控制成本以及保证食品的安全尤为重要,高校迫切需要长期、安全、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和高效的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农校对接”模式,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它不仅关系到学生食堂的伙食价格、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同时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校对接”在源头保障了食品的安全,确实有助于农民增收,学生吃上放心菜,但是目前实施起来无论是高校这边,还是合作社那边都有着准备不足的情况。学校也做过几次对接的探索,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高校后勤采购来说,真正降低采购成本,让学生吃上便宜、安全的菜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农业生产规模和季节性等几个因素也制约着“农校对接”的开展。一个学校和合作社搞对接,每天大概需要几十个品种的蔬菜,合作社自己生产的蔬菜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很多品种他们不能供,只能另找蔬菜批发商采购供应。再加上合作社给学校做运输配送,成本很难降下来。由于合作社蔬菜生产规模相对外地生产基地又不够大,蔬菜成熟期相对集中,有的时候每天供应的数千斤大路菜也很难保证,所以即使开展部分对接,但学校自己采购还是必不可少。

与农业合作社开展“农校对接”,学校特别配合,合作社也盼着能把对接做下去,但是无奈合作社成本确实高,虽然对接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但如果是一个学校对一个合作社的模式,中间运输成本又凸显了出来,即使双方都承担一部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摊进菜价里,“农校对接”的优势就小了很多。如果能够把市内各大高校的蔬菜采购需求统一起来,并把合作社的生产与供应能力也集中起来,由政府牵头做个供需信息平台,集中采购配送,形成规模效益,订单式生产和对接后的按时按量配送才能够有保障,学校采购成本和菜价才能真正降下来。

三、政府:实现多赢模式,需三方共同努力

“农校对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主要问题有: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由谁构建,直通校园的运输成本如何核算?农业合作社除了提供货源之外,还要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维持稳定的农校合作关系?高校寒暑假期间蔬菜需求量骤减与同期合作社蔬菜成熟旺季之间的矛盾如何调节?如何避免合作社变成农产品批发商,购买外地农产品,然后转手卖给高校?如何保证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与高校多样化需求的统一?这些都需农、校、政府三方的进一步沟通探讨,摸索尝试。

尽管农校双方都有积极性,也都在积极努力,但是仅仅依靠这两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对接成功的。他们都被各自先天缺憾和特殊需求所束缚,无法达成一致,实现相同美好的目标。一些尝试过“农校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和高校在实践中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搞好“农校对接”,必须建立一个第三方的信息协作平台。由该平台负责收集各大农业基地和高校双方的供求信息,合理调控农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起到物流中转站的作用。否则,让农校双方一对一,自己寻找对方合作,结成直销对象,存在很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只有信息协作平台才能有效解决各自难题,而这个信息协作平台的建立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牵头组织来搞更合适。

“农校对接”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及确保质量和供给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要想实现“农校对接”双赢,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农校对接”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的良好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蔬菜生产者做大做强,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大力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农校对接”的政策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的储藏保鲜、物流配送能力建设;搭建多种形式的“农校对接”平台,协调农业合作社实现科学、合理、快速的农产品配送,进一步满足高校蔬菜采购质量、品种、价格和期限等方面的多种需求。

“农校对接”可以说是在“农超对接”成功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又一农产品直销模式。在农民经常遭遇农产品销售难,食品安全事故经常发生的背景下,“农校对接”的直销模式无疑是目前解决产销双方各自难题的一个好办法。

与超市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不同,高校消费群体具有相对集中、规模庞大、季节性强、需求多元和政治敏感等特点,要想满足高校对农产品的种种特殊要求,单靠一家一户的农业合作社或生产基地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成为农校对接的障碍。现有的一对一的操作方式看来是不行的,只有多家农校单位参与,共同协作,优势互补,才难找到一个协调农民“菜园子”与高校“菜篮子”之间供求平衡的好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确保“农校对接”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措施支持,特别需要政府为双方对接搭建信息协作平台,协调解决双方遇到的问题矛盾,起到从中斡旋推动的重要作用。搞“农校对接”不是权宜之计,不能农民卖菜难了就搞,卖菜不难了就不搞了,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起职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积极用好“农校对接”的方式,把“农校对接”工作引向深入,提高“农校对接”的水平和成果。

另外,“农校对接”可以和“农超对接”结合起来,几所高校联合几所超市共同与农业合作社进行对接,这就消除了高校假期的影响,甚至还可以做些衍生产品,如饭菜的半成品加工等,形成一条产业链,这样就更有助于“对接”稳固。当然,要想实现这一壮举,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政府协调,才能实现真正“对接”。

“农校对接”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前途灿烂,对农校双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农校双方首先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把“农校对接”尝试继续搞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其次农校双方要互相宽容,顾全大局,主动让利,要有共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不要只想着自己一方合适。只要农校双方形成默契,达成共识,组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有可能实现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