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31 19:0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学专业

篇1

您好!首先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极富耐心和责任心的师范大学生。开朗的性格使我充满活力,而且从容自信的面对学习、工作与生活。本人具有爱心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勇于超越自我是我的人生信条,具有远大的目标是其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我的人生追求。

XX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而历史系又是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为能在这里学习感到十分骄傲,并且在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充实与提高。

在大学四年中,我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在课余时间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我还努力学习外语和计算机,顺利通过了外语国家四级,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大学四年中,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协助学生会组办各种文艺节目,培养了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我积极参加校里举行的足球赛、排球赛等各种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外,我还参加了系实践部组办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各中小学去讲课。

在寒暑假期间,到母校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了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些活动提高了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展了他的知识面。特别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在课堂教学上,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积极与学生沟通,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这期间我初尝了当教师的酸甜苦辣,这使自己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信念。

我清楚的知道当一名合格教师并不简单,但我相信,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与挑战自我的勇气,加之贵校提供给的机会,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会不负您的重托!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读完这封求职信,诚祝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2

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教育/培训/院校;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房地产;

5 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销售代表、历史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文案策划;

2 销售代表;

3 历史老师;

4 销售经理;

5 会计。

因为历史学专业属于基础性长线学科,社会需求以教学单位为主,且由于近年多数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使得本就趋于饱和的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竞争激烈。除了毕业生相互间竞争激烈之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大中城市的高等教学科研单位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育目标“脱节”,教学方式“陈旧”,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改进历史学科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历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极具传统特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脱节:历史学专业的社会功用和教化作用日渐降低;史学专业学生就业难、待遇低;历史教育教学欠缺生机,鲜有学生热爱,难于学以致用……上述种种尴尬已成为阻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科学化发展的瓶颈,克服这些不足,探索一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对今后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现存不足  

纵观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其主要不足突出表现在历史学科教育目标“脱节”,教学方式“陈旧”这两个方面。  

1.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导致“历史无用论”泛滥  

任何学科的设置,都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应符合这一标准。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历史学科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需求。这已然不同于传统时代史学人才培养相对独立、重意识形态、强理论积淀的要求。新时期的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不仅要培养出理论知识完备的人才,而且还要求每个史学人才能从社会实际出发,用所学向社会发展提供有益见解,并增加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历史学教育,需要将历史学科摆在一种社会“显学科”的地位,通过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社会的直接、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依旧按照传统历史学科教育目标培养人才,历史学科教育不但现实应用性差,不占有“显学”学科地位,而且人才的培养也与“服务社会”理念相互脱节,这种明显滞后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在传统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中,历史学科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其教化功能,很多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甚至不是出于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他们或者是由于专业调剂,或者是仅仅为一纸文凭,那么,对于本身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学生而言,传统的培养模式是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于是,历史学科丧失了本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历史无用论”日渐泛滥。  

2.历史学科教学方式机械单一,人才培养活力尽失  

我国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一向宽泛庞杂,面面俱到,授课内容涉及大量的史料和史实。然而高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学历史课无异,即采用机械式“灌输”的方式为主,教师上课一味地将庞杂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呆板乏味,偶尔出现一些课堂讨论和学习互动,也多是一些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陈旧话题,或者讨论和互动本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并不见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简言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更不用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多以一份试卷、一次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内容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考完试做完试卷之后,那些短期内突击背诵和记忆的知识,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实践应用,基本上就又“还给了书本”。长此以往,学生表面掌握了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实则得到的只是将自己禁锢在有限的历史事件的记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活力尽失。  

二、对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思路,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史学人才。  

1.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  

当前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不断渗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它要求史学人才不仅具备传统意义培养模式下丰厚的理论积淀,更要求他们能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有益社会发展的见解,同时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种学科教育目标的要求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既要改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目标,又必须科学合理地优化历史学专业课程设计,从而为社会输送适应性史学人才。  

首先,要从课程理论改革出发。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抽象程度高,思辨色彩浓厚,又极为驳杂和枯燥。现有的理论专业课程设计,大多是空洞地阐释某一理论,就理论本身来讲解理论;或者就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花大量的时间全方位展开某一门通史或专门史,而忽略学生乃至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得当前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难于联系实际,进而让整个历史理论课程枯燥无味。  

对其进行改革,主要是强调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审明某一历史理论,结合一些“开放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模式,并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自由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地吸收历史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再尝试去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变“乏味”为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所学转化成了实践应用知识,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历史学科专业课程的优化,要以就业导向作为参考,即以学生的社会应用和服务性为参考。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人才”的培养,而所谓“历史人才”,就是其历史专业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能满足其个体未来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高校里,极少有专业的设置能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历史学作为一门当下普遍认为“偏冷”的专业,尤为直接地面临同样的尴尬: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待遇不高、专业特色应用能力不明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几乎很少有高中毕业生能主动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加之存在“历史无用论”的不良社会认识,学生的历史专业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教师也随之丧失了历史的教学热情。破解历史专业的就业难题,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历史学科教育目标实现的本质需求。一方面,在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上要不失传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前提下,达到历史学科自古以来的教化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教会学生做人;另一方面,全面考察社会对历史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从学生入校起,就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制定合理的大学发展规划,让学生对择业、考研、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不同的就业发展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让他们真正看到历史的魅力,能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完成对相关职业的定位和追求,最终使自己达到社会“人才”的标准。  

此外,还必须选拔理论功底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历史学科的专业教学工作。规范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是明确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优化历史专业课程设计的必要前提。 

2.改进历史学科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为权威的知识传播模式,强调教师只扮演“引导者”和“知识推荐者”的角色,而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具体到历史学科本身,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热情。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博大庞杂,但并非全部内容都与现实需求和学生的需要相适应。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对当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应予以优化,突出重点,合理取舍,做到通史和专门史的相互协调,既不能花费大量时间去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讲通史,又不能把专门史完全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要合理地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通史与专门史的学习,是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此外,对一些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也要及时组织学生探讨学习,在一种开放式的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历史热情。  

二是改变现有的历史学科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学科考核评价方式一直难以突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对历史学科的考核评价方式,应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试卷考试类的考核方式要占有学业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实践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达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三是让高校历史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服务价值。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旨在培养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见解的人才,那么就要求我们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对社会建设发展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史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所需,服务社会全面建设发展。让历史学课程教学走出教室,让学生们深入实地调研,再适时相互交流、开展讨论,并分析整合学习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使得历史学科的学习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贴近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让史学专业的学生能直接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自己专业方向的认同,能促进史学专业学生做出有价值,令社会满意的研究成果。  

当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针对历史学科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础,也为培养高素质史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唯有通过一定的改革,才会促使一门学科不断发展,才能培养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使其真正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雅妮.合作学习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 (5).  

[2]王红信.就业导向与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导刊,2010,(7).  

篇4

一、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它不像其它学科,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时间跨度很长,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而做到这些则需要长期的学习、终身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即使经过专业的历史学习,了解历史的脉络,但也要经常去钻研相关教材。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以及史学理论等庞大的史学专业课程。同时,通过订阅各种历史教育教学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等,来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史学研究信息,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中外古今历史的框架体系,才能梳理出逻辑清楚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广谈博伦、旁证侧引。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作为中学历史老师,要丰富我们的课堂,要让课堂有“料”,信手拈来,我们在平时要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再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当然,还可以收集有关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各种重要集会、专题报告会和奥运会等资料。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外出旅游或者学习的机会,收集一些实物资料,比如到北京去,可收集一些故宫仿制品、拍一些历史遗址图片等。特别是自己城市的遗址,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成都我们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三星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学生看到身边的历史他们会很感兴奋,还可以收集一些杂志、报刊、铜钱、粮票、连环画甚至是自制模型教具等。

二、教学反思――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反思是就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对教育活动进行再认识,再研究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反思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录或教学反思笔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个方面和自己的感悟,从而实现自我提高的方式。教学反思不仅可以纠正教学偏差,而且还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教育水平,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要通过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的教学行为、课堂组织、及学生反应,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达到促进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

认真研究自己的课堂,观看课堂实录,观看别人优秀的课堂视频,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教师成长的园地。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同时,让教师的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有关教学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有利因素;知道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学生思考状况;把握自己的提问管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教学情景的设置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并为各个评价主体提供了不同的评价角度。认真观察和分析自己和同行的课堂实录是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己教学行为中总结成功与不足,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

观摩别人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教学观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观摩的形式很多,最常见的有示范课、公开课和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课,让观摩者领悟到授课者在教学风格、课堂组织等方面不同,这样可以讨论、研究授课者存在哪些优势,哪些方面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哪些方面授课者还需改进。教师通过反思和感悟,可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新课标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教学观摩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同伴互助――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同伴互助产生在美国,当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对教师培训工作日渐重视。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Joyce,B.& Showers,B)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认为同伴互助让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

教研活动是同伴互助最好的一种方式,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同课异构,“一课多研”,通过教师自己独立备课、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同伴之间进行评课,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措施,并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反思同伴建议的基础上,这名教师再次设计实践其他教师再次听课、评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篇5

从小深受祖父的影响,我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成为历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一晃眼,我进入XX大学历史系以来,已经走过了4年的风风雨雨。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和生活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原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与同事相处,具有很强的团结合作意识。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和帮助。

大学四年,恍若昨天,虽然短暂,但我过得充实而快乐。今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虚、热情和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工作和事业,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端正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的走好人生路。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师素养;教学途径

一、当前历史教学现状

1.轻视历史教学价值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国民道德品质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也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但当前,在许多人包括教育界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存在不容忽视的偏见。

2.教学要求缺乏思想性、科学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知识的传授,堂课大多只是罗列知识点。而在思想教育方面,也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导致学生茫然,似懂非懂。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很高,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有意歪曲了一些史实和人物。

3.教学内容助长思维惰性

当今的历史教学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却常会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内容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本缺乏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学生创设历史学习的问题情境和理解历史极为不利。

4.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二、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分析

1.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积累不足

虽然大部分历史教师在高等学院受过专业历史教育,达到了成为历史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基本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减退。

2.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忽视知识的更新

新课改开始实施到现在,历史教师的素质应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教学技能方面的提高,可能要好于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很多教师热衷于“术”的研究和实践,看书学习也是首选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成绩方面的书籍,听报告也是希望听到切实可操作的做法。

3.重视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忽视对知识的把握和研究

不少教师可能还没有搞懂要教的内容,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重视的是怎么让学生记住,怎么考好。如果先把教学内容弄清了,然后再想怎么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课堂教学也就真正有效了。

三、提高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一要努力优化培训方式。反思教学、校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多种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要健全培训体系。对历史教师培训体系要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三要改革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历史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更具前瞻性。四要明确培训目标。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历史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历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五要优化培训队伍。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历史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

2.打破自身的局限,实现自我完善

(1)亲近阅读。阅读是历史教师获得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养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用教育理论武装头脑,能让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让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色彩,让教学研究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

(2)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更新思想观念。重视优秀品质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升华。

(3)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学会反思,一个人才能不断改正错误,不断发展自我,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走向新的境界。教师通过审视自己的教育习惯,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又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习惯,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再在这一基础上实现教育创新。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工程”,而这个关于人的发展的“工程”,重要的是人的热情、积极性和自我领悟能力。当然,必要的动力或者压力同样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需要发现的眼睛,需要自觉的行动,需要经常的反思和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师要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充满魅力的历史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文教育专业;学习压力;综合性;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90-02

人文教育专业是基于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初高中培养综合文科教师的一门综合化的教育专业。2005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师院校设立人文教育专业,第一个人文教育专业是由湖南省怀化学院设立,自此之后云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

一、人文教育专业学科特点

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和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本科人文教育专业需要,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基于人文教育专业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即综合性和交叉性。

1.综合性。人文教育专业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综合,对于此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在学科专业方面,就必须学习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人文和社会方面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人文教育专业学科之间的综合既是纵向的知识的深化也是横向的学科间的融合。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指导,如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重视讲究创设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培养学生自学研究的能力。

2.交叉性。对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仅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还需要构建全方位、高层次、耦合性的知识结构,多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渗透,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打通社会学、史地政等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人文教育专业又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二、人文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分析

1.课程设置内容多、范围广。高校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从具有代表性的长春师范学院(见表1)、大庆师范学院(见表2)和湖南怀化学院三所高校的课程时数和课程结构来看,学生所修的科目较多、知识所包含的范围较广,所设置课程更像是各个学科的大拼盘,主要是按照历史类、地理类和政治类分门别类的设置课程。这三所高校的人文教育专业均包括广阔的知识体系,表格背后隐藏着该专业存在分科教学的现象,大学资源的有限性,且由于受教师资源的局限,各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学科本位观”,长期的分科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教育思想的禁锢,难以突破学科的界限。

2.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人文教育专业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去复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模式。人文教育专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探索中的学科。从研究者到学习者,还未真正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从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

访谈者一,F老师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与思考;知识点多,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学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师生和生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访谈者二,W学生说:没有根据自身自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盲目学习,效率低下。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不能确定专业学习的重点,影响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结合实际,仅仅拘泥课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访谈者三,Z学生说:学生往往机械式的、零散的记忆知识点,无法形成对综合性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不愿意投入精力努力学习;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知识的交流少而浅薄;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关注度不高;学生无法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等等。通常,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其他专业的内容多、范围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高,所以机械学习模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造成的学习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效率低,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心理负担加重。

3.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教育实习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继续深造者、有就业者,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这是由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实习与考研之间存在矛盾所开设的弹性实习模式,但是这种实习模式在体现灵活自如和人性化的同时,使得实习无法管理和指导,也使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最主要的是学生意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性,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缺乏信心,以至于学生对未来产生担忧以及意识到自身缺乏基本教学技能,逐渐对该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和期望。

三、减轻学习压力的对策

1.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课程之间的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视域,增强思考的连贯性;有层次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时形成知识之间的梯度,由难到易,由浅入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缓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综合文科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的教师,这需要人文教育专业在各方面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突破分科课程所带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加强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就成了此专业的必然选择。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各地区对学科师资的要求,适当的对课程做出调整。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合理设置课程,适当调整人文专业主干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比例。

2.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基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受个体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自我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其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的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人文专业的教师,应该放宽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与思考,做好书本外知识的适当延伸,多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丰富学生的眼界。知识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提升与发展。

3.提高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能力,调和就业与考研矛盾。人文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程度不高以及就业与考研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需要从提高学生实习的认识程度和兼顾就业与考研两方面来入手缓解学生的压力。首先,针对学生的实习认识程度不高,可以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加以解决。学校或者该学院应该加大对教育实习的课堂和课外的渗透力度,并且学校要提供多种实习环境,使得学生针对自身学习经历和兴趣能够有多种选择的权利。其次,教育实习中更加难解决的是学生的就业与考研间的矛盾,针对这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学校应该确立教育实习保障机制和灵活的实习渠道。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非强制性地要求考研的学生也必须上交教育实结之类的证明材料。

人文教育专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教师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突破该专业学生学习困境,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需要从改善课程设置、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实习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加以突破。以此期待人文教育专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训教学不足的现状无法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要切实抓好旅游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也使得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及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旅游管理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除了要求毕业院校和成绩之外,更关注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管理型与研究型的人才,对实践教学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满足社会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使高校旅游管理师资极为紧张。因此,为了解决教学需求问题,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都会由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或者地理学等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这种由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的旅游管理教师,一般只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只是遵循国家教育部设置的目标来设计课程,这种实践教学内容严重匮乏的课程,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1]。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我国旅游业发展涉及行业多,关系复杂,加之不能正常发挥协调作用的机制,致使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和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加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旅游管理人才[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目标不明确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内容没有与理论教学相对应,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的。从根本上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为其输出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管理型人才。但由于高校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使得确定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同时,高校本身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加之缺少必要的市场需求调查渠道,使得高校难以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存在实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高校大部分实践教学只设置实习环节,认为安排实习就等于完成实践教学。且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过于笼统,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取消实践教学,这种情况导致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失去了活力和教学特色。第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陈旧。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惯用一讲到底的方式,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三)校外实践基地条件落后

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落后的条件制约着旅游教育的发展。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多是实习教师或者学生自己联系,这种实习合作关系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实训基地的一切物质条件均源于办学经费和高校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部分院校奉行以数量、规模取胜的办学理念,有些院校一心追求经济利益,不讲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致使实践基地的建设不符合教学实际需求[4]。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为了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制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为此,首先,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理清思路。其次,高校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掌握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在完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安排课程,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因而一般会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两部分内容。而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安排课程时,涉及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等课程。在前两个模块之后,安排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满足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5]。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仿真实际岗位的环境,使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熟悉未来就业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通常,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等。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实现的,主要是高校与酒店、旅行社或者旅游景区等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6]。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对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针对当前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学校参与教学。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到旅行社、酒店进行实践锻炼,由此使教师加深对旅游业现状的了解,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此外,高校还应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访问和进修,与优秀教师与内外知名旅游院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其眼界,从而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未来旅游业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29.

[2]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9):116-118,120.

[3]朱秋影.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创新学刊,2012(6):37-38.

[4]定琦.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J].大观,2014(4):59.

[5]李铭.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时代,2011(12):315.

篇9

【关键词】随机介入式 美术教师 专业素养

“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是指非程序的、随机的,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它面向个人,重视问题与可能性、启发与领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重视个性,强调发挥所长。“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它是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之一。由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性格秉性的不同,决定着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和水平也不同。“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首先要强调了解学生,也就是说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随机介入式”教学能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师承方式与现代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使其更加科学化,有利于美术教育适应现代规模化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使其能按美术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尽快掌握全面的艺术思维方式的能力。因此,“随机介入式”教学要求美术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师德。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随机介入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

一、美术教师的创作或设计能力

“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中,最核心的是美术教师要不断进行艺术实践,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形成个人风格。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作和设计能力是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学科素质。一般来说,美术创作和设计活动是美术教师提高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美术创作能力包括创作意识、娴熟的制作技法技能、有计划地完成作品的能力等。

网络时代和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使学生能更快捷、更直观、更具体地观摩和学习美术实践技法。在这种竞争机制下,美术教师的美术创造实践活动更加困难。只有教师对美术本体有着更深刻的、更具体的感受和理解,美术教师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意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

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条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的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是可想而知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比如,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对古代碑帖的鉴赏与学习,不仅对其书法艺术进行鉴赏,同时要对其历史背景和创作时代的总体进行概括和介绍,因此,书法教学进程中,要以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支撑,否则只会讲述得索然无味,或被学生问得不知所以然。可见,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与他的同事研究出教师的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美术技能知识为主的单一的知识结构特点。广博的美术知识、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是美术教师所必须的。全球网络化的出现、文化的视觉化、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等级弱化、新媒体艺术的介入等为基础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打破了现代主义美术教育观念和认识。美术教师的知识内涵已难以对这些新的美术现象做出恰当的解释,更不用说为美术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即使是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以美术知识为主,也不得不更新其知识状况,否则,就不能改变美术教育教学的陈旧面孔。

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有效的沟通能力相融合

职业修养是指在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教师的职业修养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等能力上。教育、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传授能力、评价能力等,这几种能力融合为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只具备以上几点能力还不够,还应具备的是教师所必备的通用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原理及高等教育美术心理学等,为美术学科知识提供支撑。美术教师在“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课程情境知识和课堂教学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逐渐成为教学经验的积累。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不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学生形成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样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观。有能力的教师要经常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沟通的途径也从面对面交流,拓展到了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微信等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耐心和热情,对学生要“用情”,才能更好地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美术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师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随机介入式”美术教学的实践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3010042)

参考文献:

[1]魏志英.当代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5).

篇10

关键词:酒店实习 旅游管理 教学能力

培养的学生质量与效果如何,可以从实习环节中窥见一斑。

酒店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试用于实践的过程,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分散实习、短期集中实习和长期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是由学生自联酒店的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给予实习成绩,相对比较自主、灵活、便于就业。短期集中实习期限为一到两个月左右,占用学时少、选择较为灵活,但实习期短,基本上接触不到实质问题。同时,酒店不愿意接受,实习工作难以展开。长期集中实习期限一般要满6个月,实习时间相对适中,对于学生把握酒店运营状况和酒店员工的稳定都有好处,因而这种实习形式比较普遍。

一、酒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酒店实习主要是在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等多个部门。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酒店运营,巩固和开拓学生视野, 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

第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在酒店实习。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会把兴趣和工资摆在重要的位置, 而把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放在次要位置, 甚至有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进入酒店行业。因而,有些学生会被动地因教学安排而参加实习。即便那些选择饭店行业的学生, 又存在自身定位过高的情况:既要待遇优厚,又想工作轻松, 只愿做管理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

第二,实习生在酒店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身份、实习期较短、期满后一般不会留下来工作,这些因素令实习生难以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较为普遍。他们不能马上熟悉、适应新的环境,怕出错、怕罚款、怕训斥,工作中受了委屈不敢解释。对此,酒店领导和老员工们常常是不耐烦,使得实习生更难与酒店融为一体,对酒店经营状况漠不关心。

除此以外,更多反映的是工资低、待遇差、很难容忍一个低学历者与其平起平坐甚至是其上级等问题。实际上,相对基本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就业门槛低正是旅游业的现状。所以,针对学生实习反映的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行业横向比较中的相对低、差;行业内部的相对低、差。如果说行业间比较的相对低、差,是个人无法左右与施加影响的,那么学生所反映的低、差现象应该更多的是指向内部的相对现象。

影响学生实习期间的实际工资福利发放标准的主要因素就是实习。学生去实习是一件三方互惠互利的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实践中得到锻炼是主要的,因此,基于实习原因得到一个较低的劳务报酬,学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实习后的学生还是反映工资待遇低,就该令人反思了。可能主要是以下二大类问题。首先,学生是不是在实习期间真的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其次,为何一个初中生可以在酒店中就业并且有发展机会?大学生与初中生相比,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如何增强这种优势?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加强同企业的对话与交流,努力为学生多争取利益。它不是本文的关注之处,第二类问题才是本文的核心。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何种教学能力

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反映出了旅游业的低成本需求与技术含量相对低的特点。作为一位大学生,若在就业时被一位低学历者取代或超过,除了个人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旅游教育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不被替代。如何通过系统地、专门地学习,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学生和旅游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如何搞好教学,增强有效、有用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不可替代性,值得思考,其实质就是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相对优势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正因如此,它被教育部视为二级学科而植入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目录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旅游业管理专门人才就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从该定位中,也同样可以看出,旅游服务技能并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攻。或者说,技能服务者与管理者正是一般旅游就业者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区别。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具备基本服务技能技巧的旅游业中的管理者,能够参与相关管理活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正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2.旅管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关教学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是两种:技能技巧培训能力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行业技能技巧培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该熟悉所在行业需要的各种技能技巧并至少掌握一种技能。在此基础上,更多更重要的是学习行业环境特点、企业运转方式与经营管理过程,能够抓住每个环节的关键,能够实施管理,能够分析并解决突发问题,从而突出优势、增强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熟悉行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管理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如此,才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1.师资现状与教学能力现状

(1)师资队伍现状

①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科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孕育的土壤,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地理学土壤中茁壮成长并绽放的一个诱人花朵。地理学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然而,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地理学并不是它的唯一学科知识背景。旅游业的行业属性是知识相对开放。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甚至化学、物理学等等都可以作为从业的知识背景。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专业植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目录下,就是强调其应用性,强调其商业的本质,从而也突出了管理学、经济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②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

基于行业发展角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是不合适的。从旅游业经营与管理的自身需求来看,除了少量的技术服务提供者(比如资源开发与规划),需求更多的则是行业经营人才。正因如此,管理学、经济学对于旅游业的作用并不亚于地理学,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育部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来看,管理学(企业管理)、经济学的地位还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是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需要进一步强化。

(2)教学能力现状简评

上述可以看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相关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有基础。然而,目前师资配备上相对缺少管理学、经济学的专门人才,这对于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不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较多,可以充实技能培训力量,在熟悉行业运转流程与具体业务时有很大作用;地理科学背景则利于做资源开发与规划。

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都是相辅相成的。看到这一点,应该敞开胸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然而,目前状况可能更多的是保守的相对多了一些。这点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会有所体现,也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现象。由于技能培训是基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此种技能是属于行业的基本技能,有些甚至可以标准化实现标准流程管理控制,凭借此技能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优势,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亟待提升的是经营管理理论水平与实践运用技巧与智慧。

2.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

提高教学能力的具体办法就是:通过科研或探究式教学提升理论水平,通过实践锻炼、案例教学或模拟实践教学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运用于实践。

(1)以科研提升理论水平。科研促教学,是公认的一条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较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自身目前又缺乏相应的独立理论体系支撑,因而更需要深入科研,力争建立独立的知识体系。

(2)注重探究式教学,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借用沙龙式教学与专题式讨论教学相结合进行。比如课堂上开辟“学习与研究”论坛,对于有兴趣的有疑问的问题可以随时讨论并释疑,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变封闭为开放,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单一为多元;“三个多一点”,即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点集体研究,多一点与老师交流。也可以通过事先拟定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发言提纲,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因势利导、理顺思路并进行拓展分析,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突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一段很长距离,为缩短这段距离,使理论学习实践化,课堂实践理性化,我们选取有关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集体评点。案例有来自报刊杂志、网页以及相关书籍,也可以自编案例。事实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需要突出主题。

(4)模拟实践教学,重在熟悉、理解环境与工作特点。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实验室内模拟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即为模拟实践教学。尤其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值得重视,原因主要是:它是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平台;突破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缩短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通过模拟教学可以解决三个矛盾:第一,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知识整合、知识意义建构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不能妥善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矛盾;第二,未能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实际应用;第三,未能妥善处理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正因如此,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和实践中锻炼都有待加强。

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三大支柱,打造专业实验室、教学案例与沙盘对抗演练系统、ERP综合实验室、校内模拟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五个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单项型实验、课程综合型实验、专业综合型实验、跨专业综合型实验、校内模拟实习与校外实地实习等六个层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讲授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具有能较快地进入中高经济管理层中的本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