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篇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与方法。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几种开展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以及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够为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提供一定方法指导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基本队形教学 小学生 教学意义 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队形教学与训练始终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队形教学与训练甚至占到了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队形教学与训练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加深对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避免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边缘化”状况的出现,本文就从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潭下小学的实地调研情况,对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国防意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团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针对潭下小学进行调查和研究时,多数任课教师都表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多数小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之所以说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因为,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了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学生无论是在课外活动、课间操还是体育课集队时,都要比未经过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要更快、更静、更齐,精神面貌也要更好。

不仅如此,在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任课教师的“口令”来做出规定的相应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与集体之间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观念。因此,通常情况下,在经过了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之后,多数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不但课堂纪律会明显的好转,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训练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的站立姿势、行走姿势,让学生的肌肉和骨骼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得到正常的、协调的发育,从而有效的避免驼背、鸡胸等问题的出现。由此可知,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的养成。

另外,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对于小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而这一点,也在笔者针对潭下小学所开展的调查与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二、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首先,开学集中抓、重点抓。由于经过了一个假期放松,在开学之初,多数小学生的思想都比较懒散,纪律也比较松散。此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段时间专门针对学生进行基本队形的教学与训练,这样不但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的训练和解决,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成效,还能够让学生及时收心,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经常练、课课抓。只有做到了经常练、课课抓,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小学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宗旨,充分发挥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每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安排一段时间来开展基本队形的教学与训练,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动作的熟练化和规范化。

再次,通过比赛活动的方式来层层抓。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基本队列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基本队列教学与训练活动的成效。任课教师可以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队形队列比赛,从而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方式来实现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的目标。

三、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活动的成效,在开展小学生基本队形教学与训练工作时,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应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尽可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向学生讲解队形队列训练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队形队列教学与训练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队形队列的教学与训练活动之中。三是,教师必须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并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四是,任课教师要注意教养结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以此来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率,培养学生认真操练、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2

一、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咨询。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例如,我们班级中的一位女小学生A,只给她本人咨询,这个女生也没有说家庭情况,只是给她本人做心理咨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家庭系统论的理论行事,太脱离家庭了。如果采取权氏家庭心理治疗法,我认为那位女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集体心理治疗,简称集体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例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课对班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

3.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我们班级学生D,平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对这种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用言语责备等方法,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4.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心理测评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现在科学的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篇3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和谐地将学习者的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融为一体。舞蹈理论知识是能够指导舞蹈实践的专业知识,学好舞蹈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及运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对更好地演绎舞蹈有着重要意义。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多种需求,通过内外的激励,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二、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的良好环境下,更多的综合类高校开设了舞蹈专业,但在生源招收方面与舞蹈专业院校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由两部分生源构成,即招收了少量艺校专业舞蹈生源的同时,也招收了大量普通高中毕业的舞蹈生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舞蹈理论课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距。专业舞蹈生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训练专业与演出排练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尚浅,且学习兴趣不高;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经历过寒窗苦读,虽然对理论知识与授课方式的与接受程度较快,但是对专业内容相对陌生,所以种种的客观因素造成了两类学生群体的学习进度不统一与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建议舞蹈理论课程应借鉴参与式教学法中互换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主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学习,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各抒己见的发言机会,让学生从单纯的聆听者成为理论的讲授者。

三、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善

当前国内舞蹈理论课程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了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对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方式仍然不感兴趣。因此,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建议舞蹈理论课程应借鉴参与式教学法中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改变传统课堂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师生之间没有或很少互动的教学现状,向多向互动,双向交流的师生交流方式转换,并且打破学生为各个学习个体,彼此独立的学习方式,试图通过组成若干个学习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方式,让教师在专业技能传授之时,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问回答能力、分析辨析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四、舞蹈理论课堂教学环境改变

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体本身,也就是说舞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这门艺术学科。但由于传统课堂教室环境与教学氛围的原因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相结合进行授课。在传统舞蹈理论课程中教室分配曾出现单一安排现象,以《芭蕾舞教学法》这门理论课程为例,如果仅在文化课教室授课,教师就会因为空间小而受到局限性不能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演示;相反,如果仅在专业课教室进行授课,就会因为没有多媒体而无法详细地讲解理论课知识;再如舞蹈学生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其对理论课的不重视。由于人的精力与耐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学生在耗费大量的精力上完专业课后,很难再集中注意力上理论课。如果教师采取传统课程中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通常的反馈方式就是蒙头大睡,或学期末想尽办法划重点以期通过考试。因此,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建议舞蹈理论课程应借鉴参与式教学法中感染式的教学方式,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昏昏欲睡的学生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并创造一个学生和教师共处的、和谐热闹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篇4

[关键词]留守学生 教育方法 心态 感化 善待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与之相应,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各方面有识之士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并努力寻找稳妥可行的教育方式。经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认识。现在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如下几方面的看法。

1 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上的最大成功,不完全是高考考场上的高分,也不完全是高考达线的优势人数,而应该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心态健康、人格健全、成长快乐、个性发展。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本来是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的任务,但是对于留守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缺乏,有的家庭教育近乎甚至超过空白。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留守学生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的任务明显加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新型学校教育方法。

2 了解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留守学生心态

2.1 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分析。我目前所带班级,高一时留守学生18人,高三增至25人。经过长期耐心、细致、全面、周密地调查、了解、交流、沟通,我将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分析、总结为如下几种:①不舍感:父母远离,恋恋不舍;②孤独感:父母外出,虽有爷爷奶奶相伴,仍感到孤独无依;③遗弃感:父母离家已久,自己回家总是一把锁,感到被父母遗弃一般;④失落感:在校心中还比较充实,周末(回不回家)都有茫然若失之感;⑤自卑感:心里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⑥负罪感:父母对子女付出很多,在外打工吃苦,自己成绩不如意,因此愧对父母;⑦疏远感:父母成了要钱时的电话,付款时的“嗦”,感觉不到亲情;⑧冷漠感:需要父爱、母爱时遥不可及,逐渐对父母距离自己远近感到冷淡。

2.2 留守学生的心态。鉴于以上诸多感受,将留守生心态归纳为如下几种:①平常心:父母离家已久,自己理解。学会了独立,有明确的目标,心态较为坦然;②忧郁:平时与集体相处,一到回家的时候就忧心忡忡,愁容满面;③空虚:该回家时心中空荡荡,茫然若失;④怨恨:恨父母抛弃自己,或恨自己不争气;⑤叛逆:父母说东,自己偏向西,与父母格格不入;⑥报复:从父母的失望、怄气中得到解脱,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上述的心态虽不常见,却十分危险,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必须了解留守生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学生多变的心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3 化不利为有利

父母常年在外,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但事物都是相对的。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教育者要善于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父母不在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教师若能准确了解学生内心感受与心态,及时给予关心爱护,往往能让学生从师长身上感受到父母之感,自然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而接受老师,敬爱老师。譬如去年中秋节,我考虑到学生在校度过,尤其是留守生父母在千百里之外,上午就到蛋糕店订了75个月饼(当时班上74个学生),晚自习当同学们感到佳节平淡,留守生感到惆怅、失落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赏月,并让人搬去月饼,共同品尝,谈心、聊天、唱歌、说开心事。虽然只有一节自习课,却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轻松、亲切、开心、快乐,明亮的月光下,分明看到部分留守生眼中闪耀着晶莹的泪光。那一周的周记,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写了中秋赏月,而留守生几乎都写及此事。有个同学动情的写到,那天“我吃到了有生以来感到最甜最美的月饼。”虽然为每个同学只花了一元钱,但师生之间的这份情谊,这项活动的收获,学生心中的美好感受却是多少钱也无法衡量的。再如,我家中常备有板兰根、午时茶,学生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之类,我总是带回家中,亲自为他们调配服用。父母在家的同学有的不以为然,对于留守生,那感激之情,亲切之感是难以言表的。同时,父母不在家,如果学生能正确面对并接受这一事实,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容易培养很强的自主意识。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对留守生的教育虽辛苦,却也其乐无穷。

4 善待错误

高中生从年龄上讲,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常规的教育,道理一说他们都能懂,但往往犯糊涂,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留守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犯错误的更多,且错误类型也更复杂。我总认为:教育者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也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很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实行量化考评,用条条框框对号入座,这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固然有好处,管理上也降低了难度,但过多的清规戒律同时也压制了学生的生机与活力,磨灭了学生的灵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对于学生,我长期强调的是“明道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大局。”不存心危害他人,不违法犯罪。对于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错误,我从不严惩,只反复强调,同样的要善于吸取教训,错误不能重犯,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记录,谈认识,对于典型的错误在班上诚恳友好的交流认识,提出警诫。换个角度,错误对学生的成长有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一棍子打死”决不是教育。当然,宽容演变为纵容也不合教育常规,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度”的把握。

5 几点(思考)设想

5.1 授权委任,宽严相济。留守生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感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其实家长在外也是心中不定的。务工家长在一定时间内将孩子委托给学校,让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行使教育者与家长的双重权限,履行双重义务,既可以让留守生获得家的踏实感,又能较好地在教育管理中做到宽严相济,让学生较为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既在千里之外,又在自己身边。

5.2 包干负责,临时家长。学校或班级组织教师对特殊的留守生实行包干负责制,让部分符合条件的老师担任一个或数个留守生的“临时家长”,在生活、思想乃至学习上实行帮扶教育。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99-02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6年,在涉及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 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1]。目前,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少年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2]。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学校、家长疏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及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缺乏有关。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安全意识、掌握防灾技能的关键期。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1. 提高小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个人如果从小不能敬畏生命,无惧于生命的脆弱,无谓于生命的可贵,无知于生命的守护,结果不仅会使其无视自我生命的价值,而且也会使其冷漠他人生命的尊严,致使其对生命缺乏最起码的悲悯情怀,进而导致不珍惜生命的悲剧发生。因此,要让小学生牢固树立“ 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遵纪守法, 和谐共处”的生命意识[3]。要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小学生临危不乱的品质,最大限度地保护其生命及人身安全。要通过危机教育, 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对危机有一个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以保证其在危机中不听信、不传播谣言, 保持镇定[4]。

2. 培养小学生面临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判断能力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和“态度”教育。这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了解“逃生”、“ 自救” 的方法等方面,“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 等方面的内容也尤为重要[5]。

3. 培养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 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 这一阶段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 安全教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在灾害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快速采取行动,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 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6]。

4. 提高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现实贡献力;通过从娃娃抓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潜意识中去,进而提高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及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长远贡献力。

二、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 生命安全教育

1)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3)培养小学生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力。

2.交通安全教育

1)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争当“小小安全监督员”,提醒、监督父母及其他成人模范遵守交通法规。2)对小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步行的安全教育。3)对小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4)对小学生进行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

1)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讲解火灾危害,使小学生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7]。

4.生活安全教育

1)进行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教育。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3)使学生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和技能。4)使学生掌握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5)进行防盗安全教育。6)进行出游安全教育。7)进行游泳、戏水安全教育。8)使学生掌握预防烫伤、动物咬伤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5.传染病常识教育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

6.急救技能训练

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急救包扎及心肺复苏技能训练。

7.心理减压辅导

使小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和救助渠道。

8.识别的知识和方法

使小学生了解的危害,学会识别的方法,教育其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

9.自然灾害防范教育

根据小学生所居住地域的气候、地理特点,训练其躲避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培养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及求救、逃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

10.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

使小学生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三、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

开设必修课,培训专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始终。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的抗应激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传授水灾、地震发生的前兆知识及发生时如何应对的知识,并使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知识等。

3.专题讲座

聘请消防、公安、司法及医务人员等到校园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及防灾、救援技能训练。

4.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文化氛围

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常识手册;张贴标语、宣传图片;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常识等。

5.发挥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作用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水平[8]。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栏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志愿者参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四、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安全教育中比较常用且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讲授,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有关灾害的知识。

2.案例法

通过灾害亲历者或者救援者真实的讲述,可以使小学生对某方面灾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对灾害中的逃生和救助方法有一个比较真切、深入的了解。

3.体验式训练法

(1)假想灾害体验训练

通过防灾训练人员口述或录音、影像等教学资料,营造灾害气氛 让小学生想象灾害发生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等。也可以让受教育者观看灾害和自救的影像,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9]。

(2) 模拟灾害体验训练

模仿真实的灾害现场,让小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的场景,配以指导人员的说明和讲解,如制作火灾场景,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工具模拟自救。这种体验的方式较之讲座更生动、实用,是比较理想的防灾教育方法[9]。

4.综合活动法

(1)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法

安全教育实施者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确定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灾害的历史、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和自救措施等。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换意见或谈感想等增加对有关灾害知识的了解[9]。

(2)演习和竞赛法

通过组织与防灾有关的游戏、运动、夏令营、演习等各种活动,增加小学生的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9]。

此外,还要注意将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与重大灾害事件相结合,避免安全教育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EB/OL]. .

[2]王洪喜. 校园及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初探[J]. 经营管理者,2010(13).

[3]央视网. 生命安全教育当是每个人的终身必修课[EB/OL]..

篇6

内容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开展心理辅导;家园要密切配合,巩固发展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儿童观 教育观 教育 环境渗透 心理辅导 家校配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爱是相互的,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爱,孩子们才会去爱别人。)

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

在活动场内,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活动室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稳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我们还创设了科学游戏室,小学生获得许多感性经验。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自己非常生气时也应该有所克制,不能够说一些伤害孩子们自尊的话,也许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更适合他们,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方法“学做解放军”、“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 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戏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收拾玩具,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小学生的自信心。

四、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五、家 校 配 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视。)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育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4-02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小学生感受体育运动、体验学习乐趣,并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教育方式。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接受信息方式的多元化,现有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能适应变化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产生影响,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形成了不利的因素。

1.小学体育教育方法的现状

1.1体育教育不适应学生的需求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朝向多元化、科学化和终身体育教育方面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也是向着科内、外一体;内容结构多样化和娱乐化、健身化、兴趣化并存而努力。但,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多元需求。表现在:①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相脱节。②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呆板,不具有趣味性、娱乐性。

1.2教育方式稍显单一,不能适应多元需要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源比较广,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因而,其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追求新、奇、异、动,要求体育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学习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有身体的活动,身心的愉悦。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顺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应小学生的要求,改变教育方式单纯的灌输式,由单一教学向多元教学方法转变,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3教育理念滞后,脱节实际教学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仅是小学生活动的课程,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 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 左右”;在城市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也不过67.9%。由此可见,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还处于一种被挤占的地位。其次,在城市和农村的体育教育教学,还保留在体育课即学生活动课的状态,既不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也不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更不谈及体育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关于体育方面的专业能力。

2.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2.1体育游戏教学

体育游戏教学不是要把体育课变成游戏课,而是运用游戏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育。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在于:①体育游戏的教育性。体育游戏的目的在于使严肃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够在和谐、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进行,运用不同的活动,在游戏中贯彻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而且从事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潜移默化中贯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方针;②体育游戏的健身性。小学生对于新奇的活动总是怀有好奇心的,也总是勇于尝试新的新鲜事物。体育游戏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身心,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素质,提高活动能力;③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体育游戏越新颖、竞争性越强、情节发展越生动和曲折,越能够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2.2激励教育

小学阶段,小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但主管判断能力有限,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可以实行激励式的教育方法。激励教育是通过正向引导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育方法。激励教育的实施要求具有以下的几个条件:①设置合理的目标。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对事物的关注不能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力和关注力都短暂而多变。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实行激励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力多变的状况;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并不是给予金钱而是相应的能够提升小学生荣誉感的实物,如对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小红花、笑脸纸贴、动漫贴花等奖励。其次,物质激励要有度,并且和精神激励相结合;③激励要在一定的实效内进行,不能适时而返。对于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学生热心助人、有团结能力、帮助能力的小学生应及时的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而不能再课后予以奖励。

2.3兴趣培养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的儿童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学生活泼好动,对外部事物反映强烈,对什么都抱有兴趣,但这种兴趣却缺乏长时间的持久性。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①诱导吸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很少能够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也是起伏不定的,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关注特性,采用适当的诱导和吸引方法,调动小学生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加深和强化,促使其兴趣的不断加深;②榜样激励。小学生在少年阶段对于偶像和超过其能力范围之外的任务抱有崇拜的心理。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教师额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点,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多讲解体育的故事,让学生从崇拜偶像中树立自我的理想和形成自己的体育兴趣;③兴趣的培养,还要求教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中要予以学生尊重,多给予鼓励和激励。使更多的学感受到学习的欢乐,进而增强其兴趣的感受度,增强其兴趣,达到兴趣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李实盼,林富凛.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钱宏俊.体育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4]高枫.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探析[J].体育教育,2012.03

篇8

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可以开阔人的心境,重塑人的意境,而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提升想象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小学教育甚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巨大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

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鼓励他们表达,把自己想象的、听到的、看到的内容,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表演天赋,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能够开阔小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止要学习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小学生们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逐渐安静,用心去感受、去倾听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好和快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心境。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小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对世界的感知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让他们暂时收敛活泼的天性,转为静静地聆听和思考,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境,培养他们的心智。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

小学生们具有很多奇思妙想,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为他们描述音乐意境,从而诱导小学生们开展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要让小学生们用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融入到音乐中去,真实地感受音乐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导向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老师直接把知识向学生传达,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因此应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注重音乐欣赏,培养小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构造故事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往往难以有兴趣,而更喜欢听故事,所以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故事来吸引小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穿插音乐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在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音乐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意境,带领他们进入美妙而又神奇的音乐中去,让他们主动地、自发地去探寻艺术家在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根据音乐内容创造故事,锻炼想象力,深入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二)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在音乐教学的工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动静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同时,除了教授演唱和音乐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表演学习,让学生们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定要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去听,不够立体,教学效果也不好。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加入指挥法、拍手法、跺脚法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对音乐进行感受。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怎样培养孩子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已经成为了许多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回顾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一跟一随”的方法,即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不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小孩儿天生具有的活泼性的特点,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采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教育方式,比如,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增加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或者语文老师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因为小学生头脑比较灵活的原因,总是喜欢去探索新知识,所以,老师提出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还会让小学生陷入主动思索当中,在思考过程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趣。

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

如今的社会正在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这种期盼性的培养目标应在小学就开始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不像数学课程,令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来就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教师要采取得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的培养,那么就需要学校聘请对口专业的老师,比如,写作专业、文学专业等有关方面的老师,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施

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不喜欢老师对自己采用固定的教育方式,然而,随着许多小学配置了多媒体设施,小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兴趣。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相关课件,课件内容要新颖,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多下载有关课本内容的音频、视频和图片或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同样用做课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引导。因为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东西,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力、视觉感。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老师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不断探寻最适合学生学好语文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连永红.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探析[J].成才之路, 2011(20).

[2]李翠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7).

篇10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英语教学;运用对策

G623.31

一、教育游戏的概念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游戏来在于幼儿发展个性,具有提升幼儿智力的功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获得进步。教育游戏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游戏就是培养学生利用游戏进行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游戏就是学生通过竞争性联系获得学习进步,本文在研究教育游戏方面采用狭义的概念。

教育游戏是根据小学生的天性而设计的有效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教育游戏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采用,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一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生的天性,与小学英语教育理念相一致。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英语课程比较排斥,导致在实际学习中积极性不足,学习难度较大,而采用游戏的学习形式则能够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更为轻松的形式学习英语,将枯燥无味的单词、语法、词汇等英语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互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英语教学有序高效开展。

第二,提高课堂活跃度,改善教师教学效果。教育游戏的原则就是寓教于乐,将学习任务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这一桥梁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能够充分利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另外一方面,游戏只是一种工具和载体,其目的仍然是传授英语知识,因此在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掌握分寸,切不可本末颠倒。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J识到,教育游戏对促进小学英语教学高效开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与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相一致。本文从词汇、语法、听力等方面分析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一)教育游戏在英语词汇中的应用

全面掌握英语就必须从英语单词开始,这也是英语学习中最为枯燥无味的内容,往往需要反复诵读,与小学生的好动天性不符,因此很多小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基本上都开始于词汇学习。而教育游戏在英语词汇中应用可以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情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将枯燥无味的词汇学习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词汇游戏,提升小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单词“dog、cat、horse、pig、snake”等动物单词时,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学动物叫,猜单词”活动,小学生两两分组,一位小学生头戴单词猜,另一位小学生学动物叫或者用肢体语言来模仿,从而营造学生互动的游戏场景,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单词的掌控力。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熟练默写单词,教师可以举行“单词填空竞赛”的活动,比如“c()t、d()g、h()se”,邀请小学生填充完整,对表现优异的小学生给予奖励,惩罚填充错误的小学生的方式以游戏形式呈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育游戏在英语语法中的应用

与中学英语相比,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比较低,需要在单词和语法等理论基础上达到一定的英语应用,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交际用语,因此可以看出语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在不同时代下熟练转换和理解英语单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游戏在英语语法中应用可以模拟生活场景,给小学生一定的条件设计,让他们在对话中掌握不同语法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教育游戏在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英语听力学习与注意力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很难集中注意力,导致听力学习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需要采用能够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开展教学。教育游戏在听力教学中应用可以采用一些竞技类的小游戏,让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求知转变,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小学生爱好的砸地鼠的游戏,如果学生听到了相应的单词,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正确答案的地鼠进行敲打,只有选对了答案地鼠才能缩回洞里。教师在开展听力教学时应该加强引导,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动天性,将集中学生注意力作为游戏开展的首要原则,让学生的愉悦的环境中放松学习,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四)教育游戏在语音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学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口语和发音能力,为日后英语学习奠定基础,目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跟读的方式,导致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游戏在语音教学环节中应用可以设计多媒体教学游戏,通过唱英文歌、看英文动画片等有趣的形式学习发音,并组织小学生开展模仿比赛,可以演唱歌曲或者模拟对话等,从而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因此可以总结出,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求胜心理,将教育游戏这一高效教学方法与英语学习相融合,转变学生对英语的抵触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 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