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反思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教育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美术教学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要想上好美术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是重点学科,而音、体、美、劳等学科并不重要,可有可无。更有人说,这些学科只是哄小孩在那玩耍罢了。这些错误的理念一直制约着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很多一线教师都深以为然。小学生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段是养成习惯的大好时机,如果教师能够教授得当,将会为他们带来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从事多年的美术教学以来,笔者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做到课前精心准备,对每一节课都不懈怠,积极应对;课堂中注意学生的态度,积极创设情境,安排有效环节,进行个性辅导;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布置作业,积极评价学生,争取让学生意犹未尽,带来反思。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美术教学发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观念,并带着积极的热情和浓郁的兴趣进入到学习当中。笔者就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发展,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堂中采取多种形式,激活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教学在传统模式里,都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说白了就是安排学生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丝毫没有创造性可言,不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如今的美术教学注重文化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美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传递给人无穷无尽的思想和启迪。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学科,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主要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是要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来服务的,因此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激活美术课堂,让学生能够好学乐学,将美术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主战场,同时陶冶情操,培养技能。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教学、多媒体教学、讲趣闻故事教学等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展现活力,激活美术课堂。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难以习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学习,而美术课相对轻松的氛围,无疑会让他们心情得到舒展。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艺术气息,我采用了许多方式,让他们有兴趣有信心学好美术课。如多媒体的利用,就让学生觉得美术课不再枯燥,而是五颜六色充满缤纷的色彩。通过伴奏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习,让学生的兴趣得到点燃。通过图片、幻灯片进行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口头讲解,也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更多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在视觉上得到新的体验。
而一些手工课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学生之间的积极性和相互的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还可选择更为开放的教学内容,如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写生,绘画出更加美丽的身边景色,还可带学生放风筝、春游、办个人小画展,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二、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积极面对学生作品
有些家长在看自己孩子的作品时,往往会撇一撇嘴,摇头说:“这画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像。”在大人眼里,“像”就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有限,而他们的想象能力却是无穷的,在他们的眼里,那些无序的,充满童真的东西,就是他们喜欢的东西,并充满着鲜明的童稚色彩。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去要求学生,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能够找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突出自己的个性。
在学生的作业评价上,我往往会用多重标准进行点评。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思维习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做到区别对待。如有的学生喜欢抽象画,这样我会发现他的幻想思路;有的学生喜欢写实,我会注意他的用笔用意;有的学生画画比较认真,我会关注他是否有所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于是我就会先对他们进行表扬,再指出不足,希望他们以后注意。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对待美术的态度上得到转变,美术课成为他们兴趣张扬的乐园。
三、与学生做好朋友,调动其积极性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总是无所不能的,是他们最初的偶像。能与教师在一起说话做事,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俯下身来和他们对话,与他们做好朋友,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向他们传递正能量。
有的学生惧怕教师,可能是由于内向的缘故,不敢和教师说话;有的学生比较顽皮,除了班主任谁都不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就需要用自己的亲和力去爱护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多和他们聊天,感受学生内心世界。有了教师这个朋友,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有面子。在与学生亲密交往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多了,很多学生不但愿意和我亲近了,还对美术课充满了期待,积极性空前高涨。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4、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二、使用过程中的反思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而非复制书本。
如果我们只为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将课本内容简单地复制到屏幕上,机械地点击、讲解,那我们与放映员和解说员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制作课件之前要精心设计,使其能辅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从知识点出发,突出知识而非课件。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而产生的,所以在制作使用过程中一切要以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能只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将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在《找规律》一课中,有位老师引用了唐僧师徒四人来演示循环排列的规律。结果学生只看画面,而没有用心观察。虽然课件演示得很清楚,但学生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找规律上,只觉得这四个人蹦来蹦去很好玩。当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时,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应突出知识点,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
现在很多上优质课或观摩课的老师都在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只突出了个人的“表演”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教育不是片面的、表面的,而是深入的、长远的。一切以学生的能力、素养的提高为前提,不能只顾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而不深入讲解,忽略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制作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使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教学的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3
一、民间美术的功能分析
民间美术是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艺术,是底层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因此相比较宫廷美术以及文人士大夫美术,民间美术更加接地气,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功能。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具有以下五种功能。第一,认识功能,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感知之中,是对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精神需要的一种体现,这种认识功能是在农耕时代流传至今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应用在不同的场合,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因此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主要是体现在民众对伦理道德的教化上,由于民间美术是一种底层文化艺术,因此在题材上主要以情感倾诉为主,如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圣贤是民间美术最主要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第三,审美功能,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民间美术艺术风格淳朴,注重对“善”与“真”的追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民间美术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魅力。第四,生活功能,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密切,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年画、窗花、面具都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缩影,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民间美术的服务性。第五,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是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的,如婚礼的喜字、葬礼的纸扎、定情的荷包,即体现出了民俗心理也体现出了民俗观念。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1.选择恰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接受功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民间美术功能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学习兴趣,要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区域内的民间美术表象特征完全不同,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铜梁龙灯、剪纸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手工美术,而在西南地区刺绣、石刻、木雕也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代表着不同区域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与民族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地域,去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2.契合学生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本身就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注重民间美术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看,这样才能实现融会贯通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时,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课堂划分为四个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评述、综合探索,而在这四个板块之中,都可以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在这里笔者以设计应用这个板块教学为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五彩绳是节日需要的一种的用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五彩绳的编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五彩绳,并作为端午节礼物互送家人朋友,这既是一种贴合生活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统,实现了多种小学美术教育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
3.增强教师美术素养,注重民间美术资源开发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美术涵养对于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在最新推行的小学教师行业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实现专业能力上的提升。而在运用民间美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能否发挥出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教师的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中,主动的去学习与民间美术有关的知识,并掌握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同时能够灵活地结合教学方法,将民间美术应用在其中,发挥民间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可以成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课外教学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学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民间美术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范文艳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沈秀兰.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小学生由于思维习惯、辨别能力都处在形成初期,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其美感的培养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不要强制性要他们画静物或色彩,最初要让他们自由描绘,即使是涂鸦形式也可以,这样能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也应紧随其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实践活动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革新教育理念
美术学科不像其他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太多条条框框,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如,现在的一些装置艺术是利用废旧材料构成的新艺术品,形式可以多样化,其创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艺术形式,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引入装置艺术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总结、归纳、整合不同美术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形成新的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小学美术教育应建立在对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反思和对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化实践教学的素质教育理念,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参与,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此外,在平时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将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中,使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创新能力、美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社会发展、进步十分迅速,各种各样新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其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为了给学生看范画,教师往往要带十幅左右的范画。范画不易携带、保存,教师在这个教室上完课要将范画搬到另外一个教室,这样既不方便使用,学生接受信息又有限。有了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在课件里加入大量的美术图片、文字、视频等,非常便捷地展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再通过现场教授的教学形式,利用实物工具进行典型作品的现场制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所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肯定,但也有一些弊端。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教师的范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画面里运用的技法;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如何书写,如何在黑板上画简笔画等。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无法体现这些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考虑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仅需要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在不断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寻找灵感、积累创作素材。因此,在美术教育初期,教师可以利用诸如拼图、橡皮泥、魔方、铅笔、彩笔等工具,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由浅入深地增加一些教学难度,在学生进行绘画、泥塑、雕塑等美术活动时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美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绘画用的各种笔、纸,雕塑用的泥塑括刀、勾状刀、木棒、木槌,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感受。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让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为培养自身的审美艺术修养打好基础;也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村庄、田野,开展有关美术创作的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为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构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与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否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地实施操作。在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辅导和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应多用“非常好”“非常棒”“加油”“你一定行”等积极的、鼓励性的词汇,确保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作品欣赏等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波.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策略初探.俪人(教师),2015(8).
[2]赵春晖.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华夏教师,2016(6).
[3]刘旭彤.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方案与对策.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
篇5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审美教育 培养兴趣 综合素养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对德、智、体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所以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艺术气质和综合素养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早期喜欢美术等艺术形式,美术为他们后期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和创意。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教学。目前,我国各大小学教育机构在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美术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少年儿童艺术修养的强大驱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艺术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对于小学生而言,美术打开了他们的另一处心灵世界,是他们喜欢的艺术活动之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领悟力、记忆力、创造力。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度过每一节美术课,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老师要从多方面入手上好小学美术课,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1 善于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童趣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示美术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美术课堂。同时,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找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创设情境时,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小学生可以在公平公正的美术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其次,必须要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c小学生做朋友,让小学生可以打开心扉,跟随美术教师学习美术知识。最后,必须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提问和反思,找到自己在美术绘画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积极进行改进,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美术课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拥有了创造兴趣,才能够发挥创新能力,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2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小学美术课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想象的素材、色彩、灵感,对美的感受都来源于生活。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走进生活,通过细心观察、深入理解,再融入自己的想象和灵感绘制作品。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生活和校外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个性,而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作为美术作品优良中差的依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3 用鼓励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美术的动力
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审美的可持续发展、缓和师生关系、改进教师任课模式、促进美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观察作品的初始阶段,还是面对已完成的美术作品,教师都应当给予指导,并根据情况适当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和激情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创作。教师要以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创作时的意图和构思,适当适时地给予柔性的点评,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 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用画笔培养孩子的情操
篇6
关键词:城乡美术 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放眼未来,着手今天,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远景出发,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并明确要求“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我们课题组自申报立项了《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研究》课题之后,就所在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城乡美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这种不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数量上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城镇学校一般都有2个以上的美术专业教师,有的学校达5人之多。而近6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很多学校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使美术课流于形式。整体美术开课率尚达不到40%。另外,因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师资又在不断流失,乡镇的美术老师向县城学校流动,县城学校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学校流动,这无疑对农村的艺术教育来说是釜底抽薪。(2)教师学历结构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城镇中小学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而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大部分教师是原来民师通过考试转正的,缺少规范的师范教育。即使是有美术专业的教师,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业的中师毕业生。因此,在能力水平上存在着差距。二者相比,城镇教师重视继续教育,普遍学历达到了专科或本科水平,而农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大部分考到一纸中师文凭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3)教师年龄结构上城乡存在差距。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适龄儿童、少年数量逐渐减少,加之自1998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中师及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教育系统新生血液就很少了,即使是近几年少许的人才引进或招考教师,也是分配到城镇学校,这就形成了城里“哥哥姐姐教高中”、镇里“叔叔阿姨教初中”、乡里“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尴尬局面。
2.教育设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育设施现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城镇中小学都有美术专用教室或画室,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没有。(2)城镇中小学都有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石膏像、画板、画架等教学用具,而农村大部分学校却没有,教师教学只能在黑板上演示,学生临摹,缺少鲜活的现实生活和变化了的社会现实。(3)城镇中小学每年都会根据教学需要添置一些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而农村学校因经济不足,从未添置过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只能靠一支粉笔教学。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这样,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占有公共教育资源、享有的教育权利上呈现出不平等的现象。
3.教育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乡美术教育环境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会环境的差异。一是社会对城镇和农村学校的期望值不同,二是教育管理者的观念差异。(2)家庭环境的差异。城镇学校的学生家长观念先进,要求孩子全面发展,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孩子营造了很好的家庭艺术教育氛围。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多数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画画,不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忽略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缺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3)学校环境的差异。城镇学校因师资和美术教学条件的优越,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美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且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农村学校因师资和美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加之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美术学科只是写在课程表上,形同虚设。
二、城乡美术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各级教育行政领导要重视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也包括城乡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应当享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每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占有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城乡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1.合理配置城乡学校美术教育师资,保证城乡间美术教育师资配备相对均衡
城乡师资配备不均衡,使得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过程不公平,因为师资原因,造成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在配备城乡师资上体现均衡原则,从教师学历结构上、年龄结构上综合考虑,并且新增美术专业教师适当向农村倾斜。同时,采取以下办法促使城乡美术教育师资力量均衡。(1)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对在农村执教的美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解决乡村教师年龄老化问题,增添农村学校生机与活力。(2)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3)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即请专家来校讲学或派美术教师外出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4)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城里教师送优质课下乡,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的差距。(5)城乡中小学互结对子,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开展“支教”和“跟班学习”活动,组织城里的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将好的课型和好的教学方法、手段送到农村学校,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到城镇学校任教,跟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设施相对均衡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为经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因此,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预算和分配上,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建设专门的美术教室,开办美术教师培训基地,给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国家下拨的教学设施设备也要考虑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而作安排,对原来基础较薄弱的学校适当予以倾斜,缩小城乡学校因投资多少不一带来的差距。
3.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的建设,保证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相对均衡
1.改变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落后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2.改变学校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教师走出“重数理化,轻音体美”的误区,改变学生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错误观念。3.为农村学生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艺术教育氛围。树立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教育和支持孩子学习美术,为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只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环境,我想,均衡城乡中小学美术教育,推动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曹笠.《对美术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与反思》.《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02期
2.兰岗.《困境与机遇》.《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05期
篇7
无论是高等美术教育师资,还是基础美术教育师资在大中城市都趋于饱和,而在广大农村艺术类教师缺编现象较为普遍。去年暑假期间,某一个地级市某个区教育局组织一部分主科和非艺术类教师进行艺术类短期课程培训上岗,来代替专业艺术教师教授中学音乐、美术课程,其目的是以此来控制编制数量,减少学校师资的财政负担,还是拿缺编补贴呢,不得而知。总体来说,农村地区在美术教育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苏北农村美术教师缺编情况较为普遍,多为兼职或由老年教师执教,如某农村小学需12名美术教师,实际上只有5名美术教师(且包括兼职教师),而普通高校美术教育毕业生却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长时间,尤其在大量扩招之后较为突出,较大一批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
兼职美术教师则无法执行美术教育新课标,不能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不要说新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农村地区美术教师师资的缺口较大,有其历史遗留原因,也有相关部门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的因素。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配备不仅仅是停留在缺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美术专业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教师素养。从教学一线看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言语表达很重要,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一定具备善于交流,善于表达,善于展示自己教学的能力;善于用语言抵制低俗的文化和调和化解课堂矛盾;善于用语言归纳总结导入新课程和结束一节课,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课程设置中对师范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课程比例较少,加上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往往会忽略语言能力的训练,导致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暴露出课堂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偏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的执行能力的培养。从个人的教学态度,到掌握教学的方法,到自我的调控能力,都直接影响一节美术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再有现在的年轻人分配到农村工作不安心,心理落差较大,难以适应农村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教学态度欠佳,认为美术是小科,以及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等因素,导致应有的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
调研中一些农村的中小学校长,就当前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是建议加强美术人才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绘画、书法等主要应用性强、运用性广的科目。基层美术教师应进行定期返校(高等美术院校)培训,及时对美术教学理念与艺术技法表现形式更新,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成长特点,更贴近时代学科发展的要求。或是采取定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口定向培养也是当今人才需求的最好培养途径之一。其次,师资质量应以艺术与教育并重,教育意识为主,一些基础美术教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缺少深入研究和思考,不知道如何教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生。中小学艺术教育应以中小学生成长为重,教师个人的专业追求应与教育相结合,大多数分配到农村的专业美术教师,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自己的专业创作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教学、工作和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创作的启发和灵感来自教学工作的感悟,并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深化,反之,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就业存在较大的盲从性,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巢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和师资团队的建设。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工作、学习、反思融为一体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教育新观念。体会、发现、沟通,反思是粘合剂,有较强反思的能力,才能把所有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所用,不断地改进美术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鲜的美术教学理念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二、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
教学设备材料的配置,对于江苏这样一个教育大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该占相当大的比例,保证义务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投入的经费如何划分,怎么用,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与学校领导的决策密切相关。尤其是现在多是执行校长负责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领导在经费划分上有较大出入,普遍现象是轻视小科(除了艺术特色学校),对美术教学设备与材料的投入不足。作为一个以美育为导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实践性学科,如果美术教学基本设备材料不能保证,基础美术课程中又是以实践课为主,实践技能课需要诸多的空间、设备和材料,比如说大到手工工作室、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电子设备,小到手工模具、纸张、颜料等材料,这些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到正常课堂教学的开展,新课标改革的硬件条件不具备,新课标则无法执行下去。尤其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学生中还存在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学校的教育资金应适当补贴,而现实情况是两方面投入都较弱,导致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难以展开,沦为自修课,或语数外主科占用课。在美术教学设备和画具材料配备方面,本应向农村经济条件较弱地区倾斜,或者通过多方途径来共同解决问题,如财政扶持、民间捐助、支教等形式,才可能保证农村美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文化教育政策的贯彻
在全国范围内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近二十个年头,国家的文化政策也已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推进工作中,往往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会比较顺利,而在相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美术教育意识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思想上还存在差距。在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密不可分,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经过较长时期的推进,今天美国的艺术教育在认识上和意识上实现了普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推进中可以借鉴美术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经验,虽然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不同,但在文化领域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文化无国界,就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等方面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逐步解决思想上的偏差,虽然难度很大,还需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具体的调研中发现,随着大文化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我省县级领导层面上,领导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已经普遍认识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主观意识上希望积极推进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进而实现对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在主观意识上不能够达成共识,不同环节的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效果不明显。比如在每年的分配指标上,很多学校校长指出在对美术教师的指标划拨上,总是对主科教师倾斜,每年要指标,年年的美术教师指标都很少。2013年北京两会期间,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现在不缺物理老师、化学老师,缺的是美术教师、音乐教师,艺术类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必须由专业艺术教师担任。专业美术教师不能到位,而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难事,形成了一个美术教师专业就业难的假象,这样也形成了美术人才供需矛盾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支持,好的文化政策需要人来贯彻和执行,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没有规范的执行制度,没有资金的投入,再好的文化政策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体现其价值意义。
四、结论
如何解决以上的现实问题,是我们决策者、管理者和高等美术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需要国家文化决择部门、高等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各层执行部门、基层美术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才可能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有序发展。首先,在优秀专业教师配置方面,2012年下半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地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国家文化建设政策上有了保障和依据,那么具体到地方上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生源的统筹分配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缺编情况挂钩,(尤其是农村美术教师),循序渐进地推进供需结构调整,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重解决本地生源的就业,有助于地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优化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引进异地优秀毕业生,以增加竞争意识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师资业务水平提供人力资源,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在美术教学设施配备方面,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力度,确保物质上的支持,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改的突破口,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工具、绘画材料方面,可根据地方美术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校本美术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美术材料来源的特点,把美术教学做实做细。在农村地区缺少丰富课余活动的前提下,可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又优化了教学环境,真正起到了美育的作用。最后是相关美术教育政策的贯彻,地方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基础美术教师的执行力、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员的指导力是一个整体保障机组,如何落到实处,要看其协调的力度。无论是美术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专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如何把教学中成功的经验转化成课题研究,应该从长远目标发展而定,鼓励教师定向、定期深造或教育培训,学校、教研组内应该设立机制,创设条件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和谐课堂
“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获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是先生陶行知对教育的观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着崇高的教育智慧,这个观点表达了先生陶行知对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及他们地位的论述是非常具有现代教育色彩以及民主平等观念的。在知识经济的到来的今天,我们已经逐渐的意识到,要使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做好教育工作。新的时代号召着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号召着小学美术的和谐课堂。
课堂是课程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一个共同生长、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一个整体的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课堂就是这个“生态系统”,系统中教师是联结课程与学生的最关键的纽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探究知识的舞台,更是师生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而作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美术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清楚的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互动生成与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一、和谐美术课堂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达到和谐?我认为,美术教学的和谐应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学生个性角度出发,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结构应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和怎样去学的问题。
概括起来,美术学科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2.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全;5.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的文化价值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所以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习美术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学生们就没有“想学”美术这门课程的正确观点和心理。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该方式和行为应该是丰富、愉悦和轻松的,其过程是轻松、愉悦的。我们对美术教育放弃不用或着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生产形态”,都是不当的观点。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说到美术的价值意义时认为的: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罗恩菲德的观点表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艺术的目标,而不论艺术适用于哪个领域,这样就是达到艺术培养的目的了。
二、如何构建和谐美术课堂
1.做好课前备课的工作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优化,即对教材的优化。教材是教师教授课程的出发点,但是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上的所有内容,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分为重要和非重要的两种,重要的要在课堂上详述,并多举几个循序渐进的例子,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非重要的可以简单说明或者让学生课后自学。这样有目的的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其次,要预备好教具。引导是美术课的目的,通过美术培养学生审美观,因此要多引导学生谈感受,而非教师把已有观点强加学生头脑,时刻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得多了,学生的思想就轻易被束缚。但是教师也不能不加以引导,如果任由学生自我发展,一来会没有正确的方向,二来学生的技艺不足,挫败感加强,对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指导和补充也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2.做好课堂中的多维对话
学生在学习中通常运用比较法、尝试法、观察法来鼓励学生亲自大胆地实践,画坏了没关系,只要敢想、敢做。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观点,否地教师是支撑课堂的主体的观点,学生和老师是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活动,从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创意,把以学生为本发挥到最大程度。
还可以利用教学相长的原理,让学生当老师,介绍简单的知识,学生在教的时候做足准备,充分理解,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并且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观点可以补充和指正。
3.做好课后小结
课后反思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升华。课后的反思要做到细而勤。细,就是要对课上的每个环节做认真仔细的反思,要对课前的准备,教师、学生的情况,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方方面面都要用心反思,做好记录。勤,就是及时,要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教师应该做到勤于反思、善于反思。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篇10
【中文关键词】舞蹈美学.舞蹈创作.舞蹈作品.新时期.舞蹈生态学.社会文化环境。.
【英文关键词】Aestheticofdance.dancecomposition.danceworks.thenewperiod.c
horeoecology.socialcultureenvironment..
[硕士论文,备索!]
1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生活
2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3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
4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
5浅析高等美术教育观念改变的必要性
6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7小学美术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模式构建
8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培养
9潜意识与现代美术教育西北师范大学
10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1写实与现实
12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
13不同文化境遇下的审美取向
14液化报告(第一稿)
15幼儿美术创作发展评价研究;16从美术与诗歌潮流的对比中谈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介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