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3-17 02: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家

篇1

心理学家不仅避免了一场“劫难”,而且意外地获得了一点“补贴”,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学家思维敏捷勇敢机智外,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强盗“劫富济贫”的心理,从而控制了强盗的抢劫行为。

心理学家的成功,在于他的“示弱”。 所谓“示弱”,就是放低姿态,显露自己的弱势,让弱者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并获得充分的人格尊重。应该说,人人都希望成为事业、生活上的强者,但强者往往会成为大众嫉妒、仇视,甚至攻击的重点对象,而弱者则成为人们同情、扶持、支助的对象。

在强盗心里,在夜里独行的心理学家可能就是一个有钱的成功人士,所以必然成为其抢劫的对象,现在心理学家突然示弱――向强盗乞讨,等于在告诉强盗,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心理学家在强盗心中的强者地位一下子变为弱者,这样,以盗抢钱财为目的的抢劫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原拟定对心理学家实施抢劫的行动就变成了一次爱心支助大行动。强盗也会为能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自豪。可见,一个简单的“示弱”就改变一件事的性质,促成了一桩美谈。

在这个故事中,强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强盗遇上心理学家的“示弱”,瞬间由一个灵魂的迷失者,变成一个施救者,由此获得重生。

“示弱”的结果是快乐的。理学家遇上强盗,通过“示弱”轻而易举化险为夷,使其全身而退。对这个结果,心理学家一定很享受。很多年以后,会将这个历险记讲给别人听,说明战胜困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在战胜困难中获得快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问题是,在困境中迷失毁灭,还是在困境中重生,这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

示弱其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示弱,才能示弱,才能在示弱中获得最大利益化;而内心脆弱的人是害怕示弱的,千方百计掩饰其弱点。最后的结果是:强者变得更强,弱者变得更弱。

篇2

1、(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

2、(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

3、(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预测行为)。

4、(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

篇3

他用谎言平息我们的焦虑,用谎言成全我们的成就感。

最近,儿子表现得特别乖。

放学后,他关在屋里做作业,几个小时没声响。不像以前一会儿出来喝茶,一会儿又要上厕所,我们走路脚步重些,他都要伸出头来探个究竟。

每天晚上9点,他就向我们道晚安,安安静静地关门睡觉,不像以前10点多了还赖在电视前。

周末,朋友相约带孩子看电影、野外烧烤,儿子腼腆地说:“我就不去了,要在家里做作业。”朋友纷纷点赞,儿子一时被树为学习楷模。以前,只要有好吃、好玩的,他就不顾一切往前冲。

我和老公看着儿子的变化备感欣慰:男大36变啊!儿子一夜之间就懂事了。

期末考试成绩下来,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他态度诚恳地认错:“我太粗心了,没好好复习,以后一定更加努力。”老公拍着他的肩膀安慰:“尽力就好。”我也给他加油鼓劲:“儿子,我们永远不对你失望。”

他的房门关得更紧了,时间更长了。我和他爸感慨:这样的有志少年,一定能笑到最后!

然而,有一天,天塌了下来。

我打扫房间时,突然发现藏在顶柜的手提电脑不见了。我大惊:“我们家被盗了吗?”老公满腹狐疑,想了想,敲开了儿子的门。儿子一脸无辜地说:“我不知道啊!”

老公决定搜查他的房间。儿子神色慌张地护着抽屉:“这都是玩具!玩具!”

“赃物”很快被找到了。问他什么时候拿的?儿子低头说,上个周末。问他玩了几次,弱弱地答:就两次。

但是,老公查证后发现,电脑一个月前就有被使用过的痕迹,而且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使用过。

那一刻,我几乎崩溃!儿子满嘴胡言,在我们眼皮底下偷偷摸摸,面对众人表扬泰然自若,成绩下滑后虚伪认错,被抓到现行仍然谎话连篇……我突然觉得他面目可憎。

儿子还在检讨:“爸妈,我错了!我管不住自己,我保证再也不玩了,你们将电脑锁上吧!”

我挥舞拳头咆哮:“到底你说的哪句话是真的?我们还能相信什么?你还值得我们信任吗?”

老公迅速地将我推进屋。愤怒!愤怒!愤怒!想到经常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父母对孩子暴怒的新闻,突然特别能理解他们。

晚饭时,儿子闷头吃饭,桌上有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他像没看见似的,只是大口扒饭。吃完饭,他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将门“砰”地关上。

我又被这个动作刺激到了,跑过去推开门:“不能关门!谁知道你干什么!”儿子大叫:“我就要关!就要关!”老公走过来,帮儿子将门关上,说:“他要关,就关上吧!”

老公拉我坐下,问我:“你小时候犯错后,最怕什么?”

最怕什么?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父母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和我们说句话。犯错后,我最怕的是他们永远不再理我,那比打我、骂我更可怕。如果不理我,那不就是不认我了吗?

老公接着说:“害怕他们不理你,就是害怕将你打入冷宫,永远对你失望,是吧?”

我点头,是的,害怕父母的失望。

老公看了看儿子紧闭的房门,“儿子也害怕我们失望!我相信,此刻的他一定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人犯错,错的是过往,他比任何人都需要尽快往前走。我们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错呢?”

回想一下,其实我们错的更多。因为我俩工作很忙,儿子从小经常一个人在家。晚上回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玩电脑,我们会勃然大怒,下一次他就会说在看书、听英语,因为这样我们就会表扬他;儿子放学回来,问他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说很好很听话,我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说是上课讲话被老师点名了,我们就要唠叨他一番;儿子和同学出去玩,问他们玩什么,如果儿子说是玩手机玩iPad,我们就阻止他出去。如果说是和朋友一起学习,我们就鼓励他多结交朋友……

篇4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标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04-04

随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我国已有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其专业标准尚未出台。世界各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称呼各式各样,我国习惯的称呼有“心理辅导员”“心理教师”或 “心理辅导教师”,美国称为“学校心理学家(school Psychologist)”或“学校咨询者(school counselor)”,英国称为“教育心理学家”,日本称为“学校心理士”或“临床心理士”等。虽然称呼多种多样,但在工作内容、方法上并无本质区别。由于美国的影响力,目前这一职业称呼有向着“学校心理学家”统一的趋势[2]。1996年国际学校心理学会(ISPA)在其年会上通过了最新的对学校心理学家的定义:“学校心理学家指的是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环境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专业人员[3]。”2002年美国全国教职专业标准委员(NBPTS)会颁布《学校心理咨询标准》,制定了为3~18岁儿童青少年服务的优秀学校心理学家的专业标准。本文对美国《学校心理咨询标准》产生的背景、结构及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社会化和专门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职业选择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关社会、个性与职业辅导的所有信息,由此在美国形成了一股对青少年进行职业指导的浪潮,推动了学校辅导/咨询运动的发展。1957年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指定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和指导机构并且提供资金培训心理咨询专门人才,从而在60年代涌现了大批专职学校心理学家。但此时他们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是模糊不清的,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

1987年,美国全国教职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1]成立,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以及美国教育的质量”,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优秀教师的应知应会制定高质量的专业标准”,“发展一个国家认可的组织机构对达到标准的教师进行认证”以及“推动相关的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989年,NBPTS公布了它的政策声明――《教师应该知道和能够做到的》[1],确定3~8岁儿童教育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哲学基础是五项“核心建议”:教师应该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深入的了解并懂得怎样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应该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应当是学习化社会的成员。2002年,NBPTS以五项“核心建议”为依据,颁布了《学校心理咨询标准》(School Counseling Standards,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

二、《标准》的结构及内容

《标准》由11个子标准构成,分别代表了学校心理咨询的各个方面,各自详细说明了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即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思维习惯等。学校心理学家可以据此对于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发展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深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故此美国人在对上述标准进行厘定时并不“精炼、简明、扼要”,而是相当详细。笔者基于简介易懂的原则,抽取其中的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的核心要素介绍如下。

(1)制定学校心理咨询规划(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优秀学校心理学家撰写并提交一份不断完善的、并且能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综合学校心理咨询规划。

(2)发展学生学业、职业和个性/社会性能力:(School Counseling and Student Competencies):优秀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个人/社会性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3)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具备渊博而深厚的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综合性、专业性知识,通过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增进学生福祉。

(4)精通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会表现出对新旧心理咨询理论的综合理解,全面理解心理咨询技巧和咨询过程,能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

(5)推动公平、公正与多元化(Equity, Fairness, and Divers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通过尊重和重视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来塑造和推行可以适用在全球不同社会中的行为。他们给每个学生示范公平、平等和关注,并且提倡公平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动。

(6)改善学校环境(School Climate):优秀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建立和营造一种学校氛围,使他们在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感到安全适宜。

(7)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与家庭和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通力合作;他们熟知社会和社会拥有的资源,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8)擅长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Informa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善于选择和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并且利用它们推动学校心理咨询项目的实施,满足学生的需求。

(9)对学生进行评估(Student Assessment ):优秀学校心理学家理解评估、收集和使用数据的原则和宗旨;定期监测学生的进步,与若干不同的受众就评估的目的、设计、结果进行讨论。

(10)发挥领导、支持作用,推动专业认同进程(Leadership, Advocac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在推动学生学习和成功方面是一个领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遵守职业伦理规范,积极投身于专业成长与发展。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趋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最富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更是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责任。而已积极心理学为趋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张

20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过去的关注个体的心理疾病方面,转向对人性中的积极潜能的深刻挖掘。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积极的品质及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获得追求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变得更加幸福的方法。通过这种向上的、阳光的心理反应来诠释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以此呼唤人类内在的善良品质和正面的态度,并利用这些内在的正面动力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普通人,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是莘莘学子们渴望获得的教育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修正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大学时期也正是这些青年学子最富有激情、最充满理性、最具有创造性同时又不畏惧挑战的时期。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以及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工作就业的难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常常彷徨纠结,从而易滋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疾病。根据相关调研表明,我国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在2009年11月14日谋杀室友赵研,经120急救人员诊断确认赵研已死亡,民警遂即展开调查,抓获郭力维,其对自己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逃逸时被抓获,并于次年6月7日被执行死刑。2013年4月16日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终因中毒过度,不幸身亡。同时有很多的高校学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选择自杀,这些都说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只有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贯穿于于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学生追求阳光心理,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的潜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冲突才会减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校和谐气氛才容易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力,从而获得让自己幸福满意的能力贯穿于整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这样一种阳光向上的理念帮助高校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压力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变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对问题学生的个别诊治,而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提倡人文关怀,它不仅修正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衍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这种价值取向旨在增进学生的主观满足感和幸福感,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正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正面应对所遇的各种问题,自强自爱、自尊自信;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等,这些都是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均来源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即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同时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内容生动,意义鲜明,极易被学生接受,这必然会帮助学生学会用正面的方式去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能够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下,很多人会陷入“来访者就是问题学生”的固有思维,这样的思维本生会影响整个心理咨询中对问题的有效修复,打破了咨询的平等关系。.而认为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抵御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的积极心理学工作模式下,高校教师更应关注与重视的是学生优秀阳光的一面,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核心本质,而且,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让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正向情感的激发过程,要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感体验、就业等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分析和思考,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活动中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反映,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健全弹性的心理素养。因此,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开设必要的心理咨询等课程以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融趣味性与互动性为一体,且参与程度更高的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社会教育实践、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影视观赏、心理征文比赛等趣味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7).

[2] 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l0).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突发事件;积极的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40―02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偏重于对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98年,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到开始关注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在积极心理学框架里有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关于这三个主题的主要观点如下: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往往伴有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能给我们安全感。消极情绪是时常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狭隘,而积极情绪则使我们关注未来而不是当前,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

在积极的个人特质中,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等。这些良好性格特点我们称之为性格力量因子,它们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且还能在危机过后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而积极机构的作用就在于它应该是有助于它的成员获得美好生活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良好学校的特点是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应该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校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原因

1.管理不到位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在很多事情上更乐于突出自己;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当前现状,价值观也更加现实,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做事情一旦失败,抗挫能力却很弱。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也应该讲究科学,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的话,势必会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预防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危机意识,只注重突发事件之后的事后干预,注意建立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机制,却忽视了预防机制的建立。

3.教育目标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有用”,要学了就有用。而现代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心灵的缺失会促使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孩子个性的工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另外,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这样,带着这种阴影生活对孩子的性格、今后的事业以及婚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

最典型的是大一新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是父母打理,来到大学后,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接踵而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2.思想不成熟

现在的90后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又依赖父母、老师,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3.缺乏性格优化意识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上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获得自我成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是从对方找原因,指责对方,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大家各不相让,人际关系很容易起冲突。

三、积极心理学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

(一)学校应端正教育目标,创设积极、宽松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增强其面临困难工作时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去被动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

易中天在《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一文中提到: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体验积极的情绪,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责任感,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生命的意义

以塞里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把积极心理品质划分为六种核心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造力、求知欲、真诚、善良、宽容等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树立性格优化意识,获得对生命新的感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训练,提高学生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在面对困难和突景时能沉着冷静处理。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Peterson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易中天.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J].中国青年,2014(14).

[3]李志宏.关于高职院校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昆明治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7).

篇7

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的心理服务几乎是空白。直到目前,专业心理服务社工接触服务对象的基本方法仍处于个人咨询为主的状态,本质还停留在个人服务阶段。只有学校、企业等高密、高危人群在偶尔或特殊时期可得到集体咨询或干预,普遍的社会人群还得不到服务,尚不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两者在服务性质、适用范围、服务对象、内容、过程、方法、学科归属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具体来说,从服务性质和范围看:心理服务是商业,是收费的,适用个人和有精神心理障碍群体;社会工作是福利,是免费的,适用群体是社会各行业人群。从服务对象和内容看:心理服务对象是心理障碍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人,属于心理咨询、干预与治疗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所有成员,属于经济与社会所有领域。从服务过程和方法看:心理服务是心理测量、诊断、干预、治疗的过程,采用坐等上门干预、治疗技巧方法;社会工作是社会诊断与社会干预过程,采用主动与被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干预方法。从学科归属层面看,心理学是属人文社会学科,社会工作是跨学科的社会服务体系。

二、心理学形成社会工作的分析模式

在个案工作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模式,如心理社会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社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是芮奇芒德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模式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全面探讨了求助者的问题,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分析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并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

(二)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也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人性观、自我概念以及行为问题。该模式认为人是真正的工作目标,它提供一种治疗氛围,引导案主自我实现。它更多的强调认知价值和尊严,强调案主中心,强调超越技术治疗,注重专业态度。

三、心理学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①

当前现实社会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服务任务就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在接访调处中,对一些类别的案件来说,心理学模式的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息诉罢访的效果。这足以说明心理学在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分析

1.案主资料。案主A,女,29岁,B省X市某企业普通职工。近期她的精神状态特别不好,食欲不振,不愿意与外界沟通,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情绪激动时大吵大闹,甚至神志不清。2.案件陈述。A和原男朋友L是大学同学。开始时父母并不同意,但A和L执意相爱,毕业后L远涉千里与A回到家乡,A把唯一的进入行政单位让给L,刚刚参加工作的L发誓干出个样子,便工作很忙碌,久而久之,A开始怀疑L有了其他的女朋友。在A的不断追问和胡闹下,L终于提出了分手。分手后,A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一次偶然的机会,A知道了L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A找到L想要复合。但是L并没有同意。A随后开始宣称L了她,并到X市公安局报案。公安局经过侦查,因证据不足,不予立案。A将矛头转向公安局,认为L买通了公安局。在无法得到任何回应之后,A开始到X市、B省上访,要求政府处置公安局和L。每次与接访人员沟通的时候,A都会说:“我也知道自己很失败,我都觉得不认识自己了!可你们总要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3.诊断。根据案主叙述,社会工作者初步认定该案主为中度情绪障碍。

4.工作策略与方案。X市的接访社会工作者始终按照一般的案件接待,劝说、管控、遣送,方法简单、情绪激动,但是依然没有案结事了。无奈,X市邀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女性)一同处理此案,这名社会工作者选择运用心理学知识“人本理论”的观点方法对案主进行引导。相信案主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只需要通过谈话来引导案主。

(1)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罗杰斯将治疗描述为一个解放自我,扫除障碍的过程,治疗可以使案主自我正常的成长与发展顺利进行,以期达到独立和自我指导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案主的自我知觉由僵化刻板转为清晰流畅,而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条件是必须的。A.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的关心。这种关心是一种深切、诚挚的关心,是一种不受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影响的关心。B.尊重。真正地关心案主,尊重其人格、观点和隐私,不能随意对案主的言行做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主观表示,更不对其隐私做出必要的探询。C.共情。咨询者要能设身处地体验被咨询者的处境,在与被咨询者交流时,能进入到被咨询者的精神境界,感受到被咨询者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并对被咨询者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罗杰斯把此称为“共情”。D.真诚。做真实的自己,不取悦对方,不防御掩饰、不回避错误。以诚待人,使案主感到可以信任、可以交心。

(2)治疗策略。将心比心地理解案主所经历的事件,让案主抒发出自己的感情,表达客观自我,让案主正确面对自己的感受、情感,并接受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然后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指导,逐步达到积极乐观的人性、性格的健全发展。

(3)咨询过程(节选)。案主:“我真的不明白,近5年的感情,我把工作都让给他,他怎么一点都不在乎?!”社会工作者:“这几年的感情确实很珍贵,真不应该放弃!”案主:“唉!恋爱初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困难都能跨千里到一起,现在却……”社会工作者:“你们俩确实付出了很多才走到一起,十分不容易,现在却因一些误会而分手,5年时间什么都没得到,很可惜呀!”案主:“嗯……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虽然有点小矛盾,两个人不应该闹分手啊!难道不应该互相理解、共同谅解吗?”社会工作者:“是的,勺子磕锅沿儿在所难免,两个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一起克服困难,寻求解决的方法!你觉得你当时的做法怎样呢?”案主:“我觉得当时我太不理智了,那个时候怎么会那样?可是我真的太爱他了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他也,也不对啊!说分手就分手,我们一起努力了那么多,他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就为了能和我一起打拼我们的未来,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再次开始哭泣)”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同哭泣,并递纸巾给案主):“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案主(看到社会工作者一同哭泣,案主的神情缓和了许多,开始倾诉):“我都承认了错误,他依然不复合。我想尽一切办法挽回,他都无动于衷。我越来越气愤,甚至有点儿仇视,就想要教训他一下。结果越闹越大,其实后来在省里上访的时候就有点儿后悔了,但是依然不甘心吧,走出去的路怎么回头呢?!”社会工作者:“你的意思是你认为当时的做法确实有些幼稚,你也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如果现在你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觉得你会更成熟些,更好地处理这种事情,不会让事情变得如此糟,是吗?”案主:“当然了!我经历过这件事后,自己也成熟起来了。可惜一切都已不能挽回了!(继续哭泣)”社会工作者:“你现在只是想和L在一起?没有他就不会幸福吗?”案主:(沉默)“当然不是,我以后肯定还会遇到更优秀、更合适我的人,现在只是觉得心里面不舒服,付出却没有回报。”社会工作者:“你经历了这件事情后在感情上处理事情更理智了,比以前更成熟了,等你再恋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了,对吗?”案主:(沉默)“嗯!”

(二)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案主是一个读小学2年级的9岁男孩,经常在班里捣乱,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喜欢玩电脑游戏,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属中等。父母离异,父亲患有鼻炎癌。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父亲委托一位大妈照顾他,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家。学校老师认为案主很顽皮,经常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父亲曾带案主看过心理医生,结论是:缺失关爱,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2.案例分析。(1)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分析,在本案例中案主在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上有明显的缺失,没有得到满足。(2)性格。在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案主的性格属于胆汁质,不稳定性人格,其表现为顽皮、聪明、好动、不爱学习、自暴自弃。其形成这种人格性格特征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由于他无人管教、任他妄为,造成了顽皮、不爱学习,经常逃课,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等的性格。

3.治疗方案。(1)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也称为“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通过及时奖励强化行为,即阳性刺激,从而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原有行为得以隐匿和改变。(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A.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案主理解父亲及大妈对他的用心良苦,增强案主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B.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案主改正不爱学习,欺负小朋友,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并且帮助其改善其与同学的关系,还避免了发生矛盾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得到遏制;C.案主的父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的管教方式,缓解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D.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改正,争取老师的肯定、表扬和今后的帮助。

4.评估总结及结案反思。当案主基本上完成了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案主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能够规范地参加班级活动,很好的与同学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会工作者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其结案的情绪波动。社会工作者通过和案主和案主的家人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

(三)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其他案例

1.医患纠纷矛盾。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统计发现,近5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患者对医生的态度特别是“着急度”不满意,而不是因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昂贵的医药费。医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救死扶伤的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接诊有很大帮助。因此,很多地区已经开始组织医生进行接诊心理模式的培训,真正的遵循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

2.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前不久,贵州省5名流浪儿童熏死在垃圾箱内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对于流浪人员的收容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在被收纳到收容站一段时间后,当温饱得到解决,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逃走,回到流浪乞讨的环境中。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不难明白,流浪乞讨人员和我们一样,当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有对自由的需求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单纯的温饱不能真正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政府和NGO组织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学习相应的技能,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可以帮他们选出领导、制定管理规定,帮助其组织化之后,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就容易多了。

社会工作者应该像心理学家一样,秉持人类尊严的信念,认为获得尊严的前提是人们能够自由地做决定和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充分地尊重流浪乞讨人员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做好救助工作。此类案例也充分的体现了心理学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

篇8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适。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解决办法通常如下:(1)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2)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3)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4)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篇9

美国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他对幸福的最新分析和看法。他认为幸福生活的10大要素是:

1.必须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吃食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

2.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

3.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

4.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过分地压抑或放纵自己的感情,会和幸福相悖。

5.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繁衍幸福。

6.豁达,是幸福的开阔地。

7.益友,是幸福的开心果。

8.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

9.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交替出现。

10.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

牛津大学研究称过度玩微博影响婚姻满意度

近日,牛津大学心理学专家调查研究发现,频繁使用社交网站保持联系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更低。经常使用社交网站联络,可能会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人员调查了3500对夫妻使用的各种社交媒体,包括“Facebook”微博、邮件及短信。调查发现,那些喜欢和爱人们频繁使用多种社交媒体联系的夫妻对于婚姻的满意度要比平均婚姻满意度低14个百分点。

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伯尼·霍根博士表示,婚姻不和谐很可能是由于要连续不断维护这些社交媒体的压力所造成的。比如爱人回复了你的微博,你就要马上再回复对方,而维护多个媒体,则产生的压力会更大。

此外,英国的一项关于社交媒体习惯的调查显示,全英国人大概每天要花6200万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也就相当于每个英国人(包括所有老人与小孩)每天都要花上1小时。根据投票显示,人们平均花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的时间为3800万小时,而花在“Twitter”上的时间为2800万小时。三分之一的英国“Facebook”用户在线时间都超过一小时,其中13%的用户每天至少超过两小时。

美国调查职业排名显示精算师最佳,报纸记者垫底

美国职业研究网站公布的调查说,精算师是美国最好的工作,其次是生物医学工程师,排在第三的是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曾经在2012年排名第一。在排名榜中垫底的工作包括军人、伐木工人和报纸记者。

职业研究网站采用5个标准把200个不同的工作从最坏到最好做了排列:体力要求、工作环境、收入、紧张程度和雇佣前景。

职业研究网站用来进行评估的数据来自美国人力资源统计局和其他政府机构。同前一年一样,这200个工作的选择是根据目前劳工市场的相关程度以及是否有可靠数据决定的。

精算师的工作就是对风险作金融价值评估,例如,飓风摧毁海岸边房屋的几率或养老金系统的长期负债。在充满天灾和人祸的世界里,精算师供不应求。

报纸记者的工作今年取代了去年的伐木工人成为最坏的工作。一名记者说,因为报纸记者的工资继续减少,工作时间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又增加了工作的紧张程度,因此这个工作被排在最末。

英大学贴瞪眼图震慑偷车贼,盗窃率下降

心爱的自行车被盗是很多车主都会遇到的倒霉事,一把车锁往往很难挡住窃贼的“第三只手”,不过英国一所大学想了个“形而上”的好办法,贴张“瞪眼图”,从心理上震慑盗车贼。事实证明,这个办法还真管用。

据悉,英国纽卡索大学自从在自行车停靠架上方张贴一张张瞪大双眼的图片后,自行车盗窃率已经下降。

该校校园安全主管人员进行了这项为期2年的实验。根据他看过的类似研究报告,当人们感觉被盯上时,行为就比较规矩。

学者研究发现,停车架上方贴有眼睛图片,自行车失窃率较前一年减少62%,反之则增加63%。

英国交通警察局和铁路公司C2C目前正在试用这个防范犯罪的办法,实施地段为伦敦芬乔奇街站至艾塞克斯的南角站。

全球十大帅哥城市排行榜

一个美国网站近日列出了最性感男人城市排行榜,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意外地拔得头筹。

位居十大帅哥城市之首的斯德哥尔摩给世界贡献了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主演热门吸血鬼题材电视连续剧《真爱如血》的帅哥,和瑞典最好的出口球员弗雷迪·永贝里。

位居排行榜第二位的是热门度假城市纽约,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每个街区都能看见温文尔雅的型男。

紧随其后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里有漂亮的男孩骑着自行车优雅地在著名的运河间穿梭,这些理想的约会对象和红灯区那种低级趣味相比简直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葡萄牙城市里斯本位列榜单第四位,这个城市的男人赢得了许多女性度假者的芳心。

前五名的最后一位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和世界上最热情奔放的舞蹈——探戈紧密相连。

排在第六位的悉尼提供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男人——喜欢玩乐、金发碧眼的冲浪小子,他们会很乐意带那些游历世界的姑娘到邦迪海滩散散步。

和那些含蓄复杂的恋爱不同,排在第七位的西班牙帅哥最擅长用西班牙小吃和红酒来勾引女人。

位居其后的是德国的知性金发帅哥,在享受繁华柏林夜生活的同时邂逅英俊男人,哪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呢?

意大利帅哥勉强挤进前十,排在第九位。他们黑黝黝的皮肤和帅气的长相赢得了世界各地女人的芳心。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时髦男人则排在第十位。这个城市有海滩有阳光,养出这么多身形健美、古铜肤色的潮男也就不足为奇了。

调查称韩国四成大学生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雇用信息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韩国四成大学毕业生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期望的年薪约为2600万韩元,而实际年薪约为2200万韩元(1万韩元约合54.6元人民币),和期望值相差约400万韩元。

篇10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学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提高家长情感和人际技能水平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途径是家长自学、政府有关部门的培训指导。现代教育培训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情感、人际训练的重要性,教育发达国家将指导家长形成积极情感和提高人际技能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也已逐渐将这一内容列为家长学校的指导目标和内容,这对中学生家长提高情感和人际能力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