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篇1

摘 要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人们对养老保险更加重视,对养老保险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改革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虽然加强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关注,却无法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在现有的运行轨迹下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在制度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规范性,造成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很难在推进过程中,完整的按照制度进行处理。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造成一些基金难以在社会范围内,通过经营获得更大的效益,造成一些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无法从制度层面寻找突破口。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机制缺乏规范性

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保险缴纳环节,不能够在保险基数方面具备较强的规范性,造成很多保险缴纳工作很难同其它社会性质的保险取得一致性。因此,一些养老保险的费用管理面临较大的压力。还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在资金拨付的方面对过渡期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一些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过渡期的影响而降低其使用质量,最终造成很多资金压力变大。

(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存在漏洞

退休金制度是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因素。机关事业单位受到业务因素的影响,难以在退休制度方面同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一致,造成很多的退休金制度无法同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融合。在退休金制度的公平性建设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很难同社会领域实现对接,最终造成很多新的养老保险改革举措在机关事业单位受到阻力。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制度的设计要按照现阶段的机关事业单位管理要求进行推进。并从养老金的缴纳权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制度的设计,使全部的养老金管理工作都能结合发放权的应用要求进行处理。另外,要从当前的社会保障机构分析活动入手,对所有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模式进行处理,以便全部的保险活动都能在保险机构的经营之下得到完善。要从现有的社会保障机构分析角度出发,对全部的保险管理制度实施处置,并从职工专制的角度进行退休手续的正确处理,使现有的退休手续能够在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得到完善。制度的调整需要结合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运行体制进行处理,可以结合保险金发放权力的制度设计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实施合理的业务设计,使事业单位本身的财政部门不会过多的影响社会保险的常规运转机制,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可以从制度层面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机制

要从统筹管理的制度设计角度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实施研究,并从当前的保险制度改革要求实现对接,使现有的统筹管理工作能够从管理模式方面实现处理。另外,要从现有的管理制度出发对各项管理经验实施研究,以便后续的总结工作能够从经验处理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此外,要对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制度进行统筹效率的设计,保证现有的保险改革任务可以使用市级统筹机制实施处理,以便统筹机制能够适应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化程度

机关事业单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要从保险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处理,保证全部的保险改革工作能够凭借科学的制度设计方案进行处理。此外,要从现阶段的制度改良角度出发,对全部的制度设计方案实施条件设计,以便全部的改革方案可以在理论依据的层面上实现科学的处置。从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制度特殊性角度展开分析,保证全部的制度改良活动都能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特点,使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能够适应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全部的制度设计都能适应相关法律的要求。要在实施制度规范化处理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事业执行稳定性进行分析,使全部的改革举措都能在稳健的环境下得以推进。

(四)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资金支出压力

从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基金管理的角度入手,对保险资金的支出压力进行分析,使全部的保险金管理工作都能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得到避免。另外,要从现有保险改革分析角度出发。对全部的养老保险支出机制实施研究,并保证现有的保险制度改革能够得到改革举措的有效支持。从当前的保险改革分析角度出发,对全部的保险改革举措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使现有的保险改革举措能够在分析机制的影响下实现重要性的凸显,以便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设人员可以改良基金管理机制,延长退休时间,为养老保险资金的支出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要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并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对改革方案不断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凤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 韩烨.再分配理论视阈下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 朴曙光.对深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2

(一)严格界定基本养老金享受条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人事退休制度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人均寿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身体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人事退休制度改革的趋势。延迟退休不仅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又可以延迟退休金的发放年龄,缓解财政负担。为了减少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阻力,不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应该实行弹性的退休政策。另外,为了杜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早退的问题,应该加强管理,健全约束机制,从严审批。

(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并轨,为人员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更好的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良好的转移接续机制,原来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调入企业工作后,企业要帮助其建立新的个人社会保险账户,将原来的职业年金等并入企业年金,不能因为工作单位的变动,导致职业年金无法接续,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岗位流动后的养老待遇。同时,要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原来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同样,如果企业人员进入机关单位之后,其原来的个人账户余额要并入到职业年金中,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有效转移。

(三)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

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是提高退休人员的服务质量、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措施。西方社会退休人员的养老服务主要是第三方机构来负责,企业只承担缴费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关于养老金的社会化管理与发放已经存在技术问题,社会保险机构委托第三方机构养老金,每月将养老金打入退休人员的账户,今后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社会化管理的效率上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全国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及时转入所在的社区,掌握每一位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退休服务质量。

(四)重点处理好“中人”的待遇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了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改革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为“新人”、“中人”和“老人”三个群体。“老人”基本维持原来的退休养老管理政策,由财政负担养老金。“新人”刚参加工作,直接按照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中“中人”的问题较为麻烦,处理不当不但会导致改革遇到很大的阻力,也会打击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为了减轻制度并轨的阻力,可以实行两种方案:仍用旧制度或者像企业养老保险改革一样设立过渡性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可以略高于企业,以此实行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衔接。而选择旧制度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其养老金待遇由国家财政负担,对于这部分人也不需要另建立职业年金。无论采取何种弥补方案,两种制度的并轨都会产生巨大的转制成本。

二、结语

篇3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基金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分析,探索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当前很多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认识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养老保险有中央转移支付,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由当地财政兜底,机关事业保险搞不搞或搞好搞坏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不大。基于现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认识滞后,阻碍了这项事业的正常发展。

2、基金运行滞后。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部分积累”基金筹集模式。但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与物价疯涨的今天,基金的分红与银行的利息已经远远不够保险基金的贬值。同时随着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某某市养老基金增长势头将减缓,导致已经有部分区县出现了“收不抵支”,养老基金积累开始负增长,那么基金的增值保值情况将进一步恶劣。

3、缺乏相关政策指导。目前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没有具体规定。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和可靠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发挥。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管理各地也不尽相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困难和损失。

温总理说: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试点运行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依本人之浅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一纳入到社会保险法律的规范之下,从法律上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有关问题。同时,国务院应在全国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不能让“一地一策”现象长期并存。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试点工作过去很长时间了,据说五省市的试点工作并不顺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更是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我们认为,尽管试点城市的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试点方案》确定的改革方向、原则和内容是正确的,应该继续推进,并尽快在全国范畴内推开。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化解一些地方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槛恤局面,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从制度上根本化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收支失衡的问题。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工作

所谓精算,是指对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保险、金融、投资等领域,尤其是在保险和社会保险领域,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日臻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精算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和收集有关参保人数、死亡率、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等资料基础上组织精算。具体的社会保险精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试算过程。在遵循不同保险模式原则的基础上,试算出每年共济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对未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精算的进程,做好中长期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拓宽筹资渠道,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

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当期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部分要担当主人角色,全额补足,确保基金积累不下滑或赤字不增幅。坚决执行银行的同期优惠利率。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综合考虑以上弊端,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以防范制度改革中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并预防“空帐”危机势在必行。具体的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包括:

3.1 制定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把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纳入统一的法律框架之内,统一规范。

3.2 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把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权剥离,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投资运营、待遇发放期间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

3.3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避免“空帐”危机。

4 不断总结及时完善,加紧组织全面实施

已经全面开展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的地区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巩固、提高、创新,继续扩大结算方式改革单位数和社会化发放覆盖面。尚未开展的地区或未全面开展的地区,要借鉴先行地区的好做法,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学习调研,尽早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尽快实施结算方式改革和推进社会化发放。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实施工作,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实施情况,请求支持。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发现此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调查研究,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基金赤字、养老保险费征缴难等情况,做好统筹规划,规范实施,稳步推进。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与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联系,切实做好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工作。

5 稳步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程,确保老有所养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我国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始建于1955年,60多年来,对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稳定职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种制度也逐步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与企业在养老体制和养老待遇上形成了“双轨制”等。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涉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正确处理好改革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关系到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一、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概述

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浙江省作为先期试点省份,做了一些积极和有意义的尝试。省内部分市县进行了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如宁波市,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4%,其中单位补贴2%,随着工资收入增加缴费比例随之调整,最高不超过8%,市本级范围内单位缴费率为21%,各县(市)市在低于21%的幅度内进行具体测算;金华市职工个人每月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7%缴纳,最终达到8%,用人单位每月按照职工缴纳工资的22%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杭州市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基数的7%缴纳养老保险费,参保单位按单位缴费基数的23%缴纳养老保险费,等等。2015年以前,浙江省内各市在缴费范围、个人及单位缴费比例、缴费基数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没有统一比例,且费用仍主要由财政与单位共同负担,而与缴费多少没有很大关联。省内在改革试点推进中十分谨慎,速度缓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标志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了关键性进展,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对改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业年金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在养老保险缴费上,浙江省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基数是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缴费工资来算,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占缴费工资基数的20%、8%;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由单位、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8%、4%来缴纳,该基数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一致。实现了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进展情况的通报》(浙人社发[2016]29号),截至2016年全省已有6871家机关事业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参保人数32.63万,其中在职缴费20.91万人,领取养老待遇的退休(职)人员11.71万人。从省本级来看,参保单位323家,在职缴费3.15万人,领取养老待遇人员1.04万人;从各市县来看,参保单位6548家,在职缴费人员17.81万人,领取养老待遇人员10.61万人。30多个统筹区,成立了专门经办机构或在经办机构内部增设业务科室,200多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业务经办工作。多个统筹区开设了基金支出户开户银行、开通了业务经办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了业务经办工作并支付养老金,为顺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自2015年8月浙江省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基于试点时期积累的经验及改革前的精心设计,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比较顺利,但改革毕竟触及到浙江省3万多个事业单位百万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依然严峻。

1.专门法规缺失

当前,我国20多个省份公布了地方养老金实施方案,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然没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更没有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规细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由各地方制定不同的实施办法实施意见来推进的。浙江省2015年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又针对《意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由于立法滞后,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实施意见、办法等缺乏根基,在没有完善设计的情况之下,导致了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现状。事业单位对实施多年的传统养老制度进行改革,仅仅依靠行政部门的一些政策来推进,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性,阻力大且不规范。

2.信任问题

浙江省事业单位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除改革性津贴、特岗津贴保留外,其余均纳入绩效工资范畴,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及总量受到较为严格的规范限制,不得突破。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由绩效工资和基本工资构成,与绩效工资改革前比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基数比较低,未来养老待遇或会受其影响。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中人”特别设计了10年的过渡期,以保证“中人”退休后10年内待遇水平不降低,但10年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期限,能否保证全体“中人”的养老水平不低于改革前,10年过渡期后会不会由于没有政策依据而面临待遇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中人”目前退休要返回至2014年10月1日这个时间点,暂时按老办法计发退休费,至今未按新办法进行养老金清算。鉴于此,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社会化养老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3.关系接续障碍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的是改变养老”双轨制”现状,重要意义之一是可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浙江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统筹层次比较低,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根据浙江省规定,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由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仍有较大差距,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仍高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加之省内各地区养老待遇的差异,导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企业及基层地区流动,必定会使其养老保障权益受到损失,即便是在省内各市区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权益也将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人才地顺利流动。

4.违规风险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实行实账积累管理方式,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由单位缴费的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总和的28%,并且先涨工资后缴费,以调整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来对冲养老保险的缴费成本,以保证职工个人收入水平基本不下降。调资及单位部分养老保险缴费额除财政补贴的部分经费外,其余大约3/4缴费资金需要单位自筹,对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事业单位来说,经费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清算2014年10月至2016年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时,由于当年的经费预算支付不足,社保清算不容置缓,导致一些参保单位只能全力以赴各方筹集资金,难免会出现挤占和挪用资金现象。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相对有限,每年要支付大额的养老保险费,如果不解决筹资问题,资金违规使用的风险将一直存在。

三、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

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个人由不缴费到缴费,在心理上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破旧立新,必须要持续深入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克服人们心理惯性的影响。同时,要尊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多年来形成的对工作单位的热爱之心和归属之感,要针对群众关切的问题准确解读政策,让大家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是要剥夺退休人员的养老权利,而是要破除原来单一地依靠国家和单位保障、社会养老不公平及自我保障意识不强的传统制度,建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体现公平原则、适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宣传,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识到参加养老保险是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抵御各种不可抗拒风险的安全网,相信政府以人民福祉为己任的宗旨是最可靠的保障。

2.完善制度供给

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尽快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法规,或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行修订,或者制定出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法规,又或者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管理条例等,从制定单项法规入手,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目的、原则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进一步明确,破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先行立法,将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化与制度化,进而实现其强制性,有效遏制改革中的违规问题,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

3.强化资金筹措

事业单位不能等靠财政拨款,要依靠自身管理和改革来实现开源节流。比如高等院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机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服务性教学收入、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收入、社会捐赠等。高校应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中获得资助;充分发挥基金会和校友会的作用,扩大社会捐赠的来源;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编制管理,节约成本;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经营等等,千方百计地增加学校收入。政府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承担一定的转制成本,通过发行债券、彩票,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及不断探索新的筹资渠道等方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政府应该为事业单位合法合规筹集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此缓解财政和事业单位的资金压力,杜绝单位违规使用资金情况。

4.提高统筹层次

逐步建立省级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制度或实行省级统筹,不断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地区差异。建立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加快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速双轨制并轨的速度,尽快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的差异,既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公正,又有助于实现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间合理、顺利流动,使职工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5.建立激励机制

逐步建立缴费与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目的是规范收入分配制度,使收入与绩效密切相关,优绩优酬,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绩效工资水平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入进行,实行动态调整,对绩效好的事业单位,确定绩效工资上浮幅度,允许其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允许事业单位在自筹资金能力比较强的前提下,提高职业年金的缴存比例。缴纳的费用和享受的待遇要成正比,多缴多得,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同时,要做到省内各市区之间、新旧制度之间、新老人员之间的统筹兼顾,妥善解决不同地区间、新老制度下,在待遇水平上的衔接,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平衡,考虑到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应该保障缴得多的地区享受更高的养老待遇,尤其是要解决好“中人”的养老待遇平衡问题,增强其对改革的信任度,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们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25号).

[2]俞贺楠.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社会保障,2016(3).

[3]刘智.浅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6(3).

篇5

【关键词】养老金;双轨制;改革

自2005年开始至今,我国已连续8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收效甚微,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依然很大。面对当前最热门的养老金双轨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如何科学理性的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的难题,成为当前迫切的议题之一。而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则需要多部门合力,而不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因此,必须在机关事业单位整体联动的前提下,分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最终取消“双轨制”。

一、养老金“双轨制”产生的背景

(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现状

2013年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2005年至2012年,我国已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连续八年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水平,其特殊的背景是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待遇的日益悬殊。一方面,它是对这部分老年劳动者的一种历史贡献的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已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仍保留着原有的退休金制度,两种制度、机制、待遇,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二)“双轨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执行两种不同退休制度,形成明显的待遇差,即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双轨制的出现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历史遗留问题。1995年为企业职工建立统帐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进行同步改革,此后的养老保险改革也一直围绕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近几年又增加了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以致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一直处于分割状态。如今其凸显的不公平,成了最为社会诟病之处。呼吁取消双轨制成为一个持续活跃的热点,2012年对此发声的频率、声量、网民投入的力量、媒体设置此项议程的份量等均不同以往。从人民网历年两会调查来看,网民对有关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反响最为强烈的非双轨制莫属。

二、养老金“双轨制”原因分析

尽管中央文件和国务院的工作安排里面都提出要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改革的阻力仍多有出现。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2009年1月,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正式启动此项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衔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然而,由于此次改革方案又人为地增加了更多的“碎片”,事业单位分为三六九等,参加此次改革的事业单位是第二大类中的第二小类,“遭受”改革试点的省市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群体恐慌,最终导致改革停滞。

(一)从待遇差距方面分析

“双轨制”是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比较双轨制下的待遇水平不能简单化。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的不同是造成企业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的重要原因。首先,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本人历年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挂钩,有的职工缴费工资低,缴费年限短,退休后养老金也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退休费以退休前基本工资为计发基数,其职业特点决定,这通常是本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工资水平;其次,调整企业基本养老金,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养老金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调整次数多但幅度小;机关事业单位目前调整基本退休费和退休生活补贴与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或津贴同步,频次低而波动较大;另外,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待遇之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生活补贴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综合退休待遇远高于企业职工。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与工资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合理调整工资和退休待遇的结构。

(二)从行政体制方面分析

养老双轨制的根源还在于行政体制中的“隐形障碍”,只有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有所突破,实现政事彻底分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养老金“双轨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迟迟未能启动,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放弃是关键原因。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责任怎么分,费率怎么定。因为职工处在地区分割状态下,各地责任分担与费率高低不同。要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用什么费率?还是各自搞一套?那公务员待遇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地区分割,情况更糟。其实,“养老金双轨制”也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全国统筹有关。

在看到双轨制的不合理之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高于企业职工也有合理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比重大,在职时平均工资收入较高,工作年限也长于企业一般员工的平均缴费年限,因此其总体平均待遇水平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水平高一些是正常的。但差距要适当,差距过大,特别是同类人员之间待遇差别过大,就应想办法调整。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曲线,2008年的试点方案显然对此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因此,并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否则就会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破除“双轨制”的路径选择

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职业年金;双师型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范围

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二、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社会公平

改革后将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与企业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此外,从微观上看,改革后各类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低(20%~30%),影响到退休以后的实际待遇水平的情况将得到合理解决。

2.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职工均参加同一系统的养老保险,并同样参与企业养老金的调整。这样,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容易操作对接,在这种有利制度下,将大大改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一批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才流动到高校,增强高校双师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高校可与企业等签订长期的人才交流挂职合作协议,通过这种方式,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的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办学水平。

3.有利于制度上规定各时期政府或单位应负责的人员经费

改革前,一些事业单位缺乏资金长远统筹,负担畸轻畸重,人员经费只着眼目前,不思长远,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改革后,单位和个人均需实时按规定比例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退休后,由社保系统支付养老金,从制度上规范好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统筹安排好人员经费资金,分期预算支付好职工退休金,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各届高校领导统筹安排好任期内应负担的人员经费资金,支付好职工“将来”退休金待遇。

4.有利于调整退休金结构的合理性

改革前,事业单位职工按退休前在职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基本退休费,不能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不能充分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后,职工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主要按照劳动者累积缴费多少确定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待遇,因此能公平体现劳动者长期之间工作贡献累积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退休金的公平性,有利于高校单位绩效管理,促进单位发展。

三、改革后高校面临新的挑战

1.地方和单位面临缴纳养老资金、职业年金压力

文件规定,养老保险费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业年金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两项加起来达到工资总额的28%。目前,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还没有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的资金缺口来源作出解释,若这占到工资总额的28%全部由机关事业单位自己解决,相当于各单位要比平时多支付28%的人员经费开支。

2.单位面临双师型人才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压力

本次改革,虽然从制度上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但作为高校,人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薪酬待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的薪酬待遇比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高,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直接与其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的缴费工资直接有关,因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极有可能担忧未来退休待遇比不上企业职工退休待遇,这就可能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向企业单位流动,而企业人才不愿意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特别是高校,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领军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校稳定发展,一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稳定发展。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稳定将变得更加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3.在编职工面临薪酬待遇低于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尴尬局面

据了解,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按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实施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调至与企业一致。由于体制内人员对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担忧,试点城市出现过“提前退休潮”,从一定程序上让部分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震荡。张嘉敏提到,以广东省为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并且遭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质疑,许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后,对改革顾虑颇多,普遍担心养老金下降。除了担心待遇降低外,还有人谈到,改革容易导致缴费时段缺少连续性、职称职级与待遇的关系难以确定等,最终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1]。

本次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的原则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决定》实施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保持现有政策退休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新人”),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中人”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期的设立,通过逐步推进改革进程,避免震荡反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但虽然如此,尽管国家有“过渡期”等过渡性政策保障,但据了解,近年来从广东各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级职称高素质人才对养老金水平预期普遍不乐观,担忧政策调整后退休待遇相应降低,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要求沿用原退休待遇计发办法发放退休待遇。

以上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薪酬待遇比机关事业单位要高,这是事实,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又与企业职工一样算法,由其在职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决定,这就造成了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也可能少于企业职工退休金,原来高校以优厚退休待遇为吸引力留住人才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

4.非事业编制教工面临无法享受职业年金不利因素

由于高校用工方式的灵活性,高校大部分教职员工为事业编制,但还存在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这两种身份的教工,他们按企业方式参加五险,不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后,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必然提出参照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的要求。

四、策略与建议

1.形成政策,确保养老保险改革资金到位

高校需要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应由相应的财政部门应按照单位属性,分别予以一定的拨款,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的资金。对于非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应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14年10月前工龄的视同缴费认定,必须安排财政资金落实和做实,维护被改革者切身利益。

2.抓住重点,为改革做好政策宣传宣讲

只有获得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实施,改革中最难实施的是中人,他们是被改革的对象,没有获得他们理解与支持,改革是失败的。各机关事业单位要精确宣讲国家政策,特别是要解释好“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对于担忧退休后待遇比不上以前,国家通过“职业年金”进行平衡和有效退休待遇补充,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3.参照企业,为非事业编制职工缴纳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中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制工人也是高校的重要成员,为单位做出重大贡献。编制内职工缴费职业年金后,为体现同工同酬,可以灵活的方式按照企业的方式为非编制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工人缴纳企业年金,确保队伍稳定和发展。

4.参照企业,建立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忧改革后退休待遇水平下降,国家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功能不一样,企业在岗职工个人努力的结果有时可即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可随时为业绩较好的职工增加薪酬待遇,但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许多工作必须通过每位在岗人员的共同积极努力,才能促进单位发展上一台阶,且高校的许多在岗人员为高学历、高职称,他们的每个人的业绩或许在未来才体现成效。因此,改革后,与企业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确保与企业相比,在岗职工有相对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尊严的薪酬待遇,同时,确保退休后,在岗累积缴纳较多的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得到相对应的养老待遇。这样可避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岗人员薪酬待遇的“双轨制”,同时可理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软着陆。

5.运用职业年金,组合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

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对传统薪酬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分配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它把属于在职期间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改变了只重视短期效益的传统薪酬体系,填补了长期激励措施的空白,优化了薪酬结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解决了人力资本折旧的难题,还把年金待遇和教师长期贡献结合起来 实现退休时收入软着陆,激励其提高当期绩效以为将来争取更好的养老保障[2]。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面向高校普通教职工,把职业年金工作与建立和优化绩效考核考核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于职业年金上。二是面向高校高层次人才,除运用好绩效考核之外,还建议将这部分人员其他薪酬待遇收入列为缴纳职业年金的基数,如其他科研成果收入,增加其职业年金待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对教职工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奖、科技成果转让、开办学术讲座等科研工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建立《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对教职工承担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获得教学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及专项工作等方面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以上的科研量化 考核和教学工作考核通过各占一定比例之后算出最终绩效考核分数,最后再结合平时常规的“德、能、勤、绩、廉”考核,最终确定考核分数,并将考核分数运用于职工薪酬待遇收入。通过这种方式,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促进单位“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可通过绩效考核,运用于职业年金上,设计置倾斜于人才队伍的职业年金,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增加竞争力,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盟,促进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嘉敏.福建农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04).

篇7

[关键词]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职工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规定建立和记录个人账户。2009年我国开始试点进行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本文为此通过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探讨了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至2010年上半年,某某市十个县三个区机关事业参保单位2525家,参保人员中包括在职人员162324人,离退休人员80253人,参保率达100%。其具体现状如下:

1.参保范围

2009年10月,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根据相关条例规定,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中的全部工作人员、各级编制部门认定的、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全民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中的全部工作人员。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人员与中央在地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部工作人员都必须参保,表现此次参保范围很广泛。

2.养老保险金收缴

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收缴,采取特约委托收款方式,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构(委托参保单位的开户银行代为扣缴。工作人员个人缴纳部分,由所在单位在其工资中代为扣缴,与单位缴纳部分同时向机关事业社保机构缴纳。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机关事业社保机构可直接收缴,也可委托有关部门代为扣缴。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与拨付,采取全额上缴,全额拨付,由社保机构发放离退休费的单位须向社保机构预缴1个月的周转金。

3.养老保险金支付

基本养老保险金先从个人帐户的储存额中支付,个人帐户储存额支付完后,再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直至失去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为止。在退休前或退休后死亡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尚未领取或未领完的,其余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发给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从单位缴费中划转记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参保单位和工作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存入机关事业社保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

二、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

当前很多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认识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养老保险有中央转移支付,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由当地财政兜底,机关事业保险搞不搞或搞好搞坏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不大。参保对象认为自己生是财政人,死是财政鬼,参不参加无所谓。基于现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认识滞后,阻碍了这项事业的正常发展。

2.基金运行滞后

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部分积累”基金筹集模式。但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与物价疯涨的今天,基金的分红与银行的利息已经远远不够保险基金的贬值。同时随着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某某市养老基金增长势头将减缓,导致已经有部分区县出现了“收不抵支”,养老基金积累开始负增长,那么基金的增值保值情况将进一步恶劣。

3.缺乏相关政策指导

目前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没有具体规定。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和可靠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发挥。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管理各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人事部门管理,有的在劳动部门管理,有的和其他社会保险项目合并成立社会保障局直接归当地政府管理,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管理的办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困难和损失。

三、某某市机关事业养老制度改革对策

1.提高统筹层次

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全市统筹后,首先可以缩小各区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之间的差距,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达到各区县之间与市本级之间共同发展、携手共进的目标;其次有利于从制度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管理可以确保基金安全完整,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入一个规范的良性发展轨道;再次可以通过基金的互相调剂,从整体上提高应对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风险;还要建立市级统筹制度,为将来过渡到省级、国家统一养老制度创造了便利条件。

2.建立职业年金保险

职业年金也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公职人员补充养老保险。比如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商业养老产品,都是限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缴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我们认为,在此次改革中,职业年金保险的替代率要达到20%以上,这样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金的有效转换,增强人才的流动性,促进人才与社会的发展。

3.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基金的增值保值有利于增强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减少政府筹资的压力,平衡养老金的合理支出。以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为例,某某市每年年底都要对该年度参保在职人员个人账户进行对账结息,个人账户本年及以前年度本利累计储存额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本年一年期城乡居民定期存款利率全额计息。考虑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要真正落实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必须按照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和社会经济性的原则,不能完全市场化,即在确保基金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相关渠道适度增值。建议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某某市机关事业养老基金应首选投资国债,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风险小,收益固定安全,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保证投资的本金能够按时收回。原因在于投资的安全性对养老基金来说,责任重大。既然是投资,必须注重盈利性,因此有必要成立统一的养老基金投资指导机构,指导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之,某某市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反映出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遇到的困境,而且在新形势下可能情况更复杂,同时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有相关借鉴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木清.养老基金投资监管立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孟昭喜,张寿琪.社会保险经办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孙祁文,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险改革与商业保险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一、完善制度,努力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

2012年以来,我县出台了4个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文件,分别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县编委会文件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程序》,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通过出台文件,统一认识,强化措施,规范程序,使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审批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调整及单位职能变化的事宜,经县编委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县编办一个部门承办、县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县编委一家行文。

二是严格编制使用程序管理。各单位每年底向县机构编制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县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汇总制定全县编制年度使用计划,经县编委核准后上报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选调、招录、安置人员等,均要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核准使用编制,并在批准的年度编制使用计划内进行。

三是加强中层干部管理。建立全县中层干部台账,各机关事业单位任命、调整中层干部,须向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人社局事前汇报、事后备案。县编办主要审核各单位中层干部的职位和职数,与“三定方案”中批准的内设机构名称和核定领导职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予备案,不列入上一层次领导干部提拔范围。

四是注重借调人员管理。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时,单位必须有空余编制,且工作任务较重,本单位工作人员确实不足。由借用单位主管部门,向县机构编制部门、调配部门提报借用人员申请,由机构编制和调配部门审批后,被借用人员方可到借用单位工作。借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最长一年。避免了单位间随意借调人员,造成混编混岗、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

二、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近两年,国家和省分别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1〕3号)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借助召开县编委会及其他一些时机,注重宣传“四个严禁”、编制和经费联合约束机制等精神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通过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效益。

一是坚持总量控制。凡需新设机构,一律本着机构整合、资源共享、“撤一建一”或“撤二建一”的原则;凡需补充人员,严格执行“空编进人”。近两年期间,我县共合并撤销6个单位,核减348名编制。

二是注重动态调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注重根据事业发展调整机构, 根据职能变化调整编制, 根据人员余缺调整人员,对全县机构编制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实行机构编制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特别是在“实施三年突破平阴计划”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杠杆调控作用,真正把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从超编较多的县直学校调剂40人,充实到县域经济发展一线急需人员的单位;撤销了职能弱化的县成人教育办公室,成立了急需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根据餐饮服务许可职能由县卫生部门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情况,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调剂了8名编制充实到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从乡镇(街道)选调20人到县直部门工作,形成了新招录人员到一线锻炼成长、优秀人才在基层选拔推荐的用人新机制。

三是实行综合约束。狠抓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县的实名信息入库率达100%,做到了实名制数据库与编制台账、实际情况相一致。基于实名制数据库这一平台,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规定只有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组织、人社部门才能配备人员、核定工资、办理有关社会保障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预算并核拨经费。

三、加强督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权威

有效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检查是克服和预防违规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为此,按照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机构职责任务落实情况检查,保证政府高效运转。结合全方位目标考核,通过要求单位提报材料、登门现场检查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评估,对职责任务落实不到位、超职责任务开展活动、向下属单位延伸和委托任务的单位,书面指出问题,并向县考评办公室通报相关单位情况。为确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好,通过出台政府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定信息联络员等方式,建立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转。

篇9

从1995年国家对社会养老制度进行社会保障改革,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的“统账结合”模式,而此次改革却并未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其中,由此形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使得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持续扩大,养老金待遇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重要来源。鉴于“双轨制”的种种弊端,人社部开始进行养老金并轨的探索工作并着手制定养老金并轨的方案。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如今,方案下发已五年有余,改革却进展缓慢。

那么,为什么养老金并轨的试点工作进展缓慢,养老金的并轨是否具有可行性,养老金并轨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可行思路,以上即是本文需要重点讨论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社会交换理论看养老金并轨试点进展缓慢的原因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创立,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社会交换在某些情况下以单方面的形式出现。当出现单方面的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中的一方会根据情况调整社会交换的方式。甲方给予乙方提供某种东西,而乙方没有回应。此时甲就有四种选择:(1)强迫乙再给他以回报;(2)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乙方所能给的回报;(3)寻找没有乙方给予的这种回报也能过下去的方法;(4)服从乙,按照乙方的意愿行事。

如果将养老金并轨这一改革看作一种社会交换活动,那么机关事业单位群体和企业职工群体则分别是参与这一交换活动的甲乙双方。在此次社会交换活动中,之所以要进行交换是因为社会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引起了乙方的极大不满。

由于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构成比例与企业职工工资构成比例差异较大,大部分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占其工资收入的65%以上,而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地方津补贴、岗位绩效三个部分构成,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要远远低于企业职工。因此,试点的养老金并轨方案使得事业单位职工不仅养老金待遇下降,而且事业单位职工实际得到的养老金与其收入水平不协调,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那么,此次交换活动的实质是事业单位群体让渡其部分养老金利益作为交换筹码,以此来交换企业职工群体对养老金资源分配不公的宽容。这种交换实质上是一种极不对等的交换。首先,对于事业单位群体来说,其让渡的交换筹码远远大于其获得的交换报酬,因为其损失的是实实在在的养老金收入,而没有获得任何物质上的报酬。其次,参与交换的双方中,事业单位群体的交换话语权远远大于企业职工群体的话语权。这样,这种交换活动便成了企业职工方单方面意愿的交换活动,此时事业单位群体愿意而且有能力选择不执行此次交换活动。

二、从社会交换理论看养老金并轨的可行性思路

(一)养老金并轨不能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群体养老金待遇。从交换理论的交换活动持续的模型可知,在一个社会交换活动中,交换活动之所以能持续下去,原因在于交换双方都对交换报酬满意或者某一方不满意但被迫接受。在养老金并轨这一交换活动中,我们无法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群体被迫接受,则只有让其对交换报酬满意。而且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群体作为养老金并轨的主导者和执行者,让其在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养老金并轨,其毫无积极性可言,必然会使养老金并轨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另外,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群体在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养老金并轨,那么这部分群体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使这部分利益得以弥补,容易引发新的问题。

篇10

一、狠抓三个环节,着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人事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区委经济工作大局,抓住人才的引进、培养、服务三个环节,着力打造一支能为“两个率先”建功立业的人才队伍。

一是抓引进。先后组织保来得工业有限公司、华扬蓄电池有限公司、万家福商城等家用人单位,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人才交流大会,并会同卫生局等有关单位深入到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名校直接洽谈引进优秀人才。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名,其中为公有制企业引进名,本科以上的名。

二是抓培养。开展针对性培训,与区科技局联合开设了期计算机培训班,人参加了培训;组织全区名机关干部分批进行了普通话培训和水平测试;组织人参加了市组织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培训。组织有关人员报名参加国家及省相关考试,其中:全国经济类中、初级资格考试人,省中、高级计算机考试人、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人及省中、高级职称外语考试人。做好职称评审工作,向省、市、区各系列评委会推荐工程、卫生等六个专业职称评审材料份,其中高级份、中级份、初级份;为人办理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及证书,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初聘人。

三是抓服务。我们坚持把服务人才作为用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人事服务范围和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全年,共为人新办档案、组织关系等人事项目。同时,加强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及公安部门的勾通协调,积极为人才提供养老保险、户籍登记管理等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广陵建功立业。

二、推进三项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年,我们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精神,努力进行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重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产权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推行全员聘用制,巩固和扩大聘用制改革成果,目前,我区事业单位已基本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继续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以“有能则上,无绩则让”为原则,在乡镇、街道以及教育、民政等有条件的单位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采取直接聘用、选举聘用、业绩考核聘用等多种形式确定中层干部;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职称工作的业务范围,积极推进个体、私营、合资、独资等非公经济组织的职称工作。

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权限,指导各单位制定科学合理、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制度。在有效调控津贴总量的前提下,按照劳酬相符、岗薪一致的总体目标,根据事业单位的客观实际,实行工资总量调控和内部分配权限相分离,职工实际收入与档案工资相分离。在伊斯兰幼儿园、东花园幼儿园、广陵中医院等家单位进行了试点,指导他们初步建立起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灵活自主的分配机制,拉开了分配档次。

三是推进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实体”的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思路。今年上半年陆续召集各乡镇街道、各系统主要负责人座谈,要求各事业单位要相应地建立起改革工作班子,组织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并进行调查摸底,汇总有关人员结构、思想状况、效益情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结合本单位实际,拟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选择了区文化系统的大众影剧院、卫生系统的广陵中医院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会同主管部门,就明晰产权关系和投资主体,依法确定责权,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实现行政管理向行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目前这两家单位已改制到位。

三、落实三套制度,着力强化人事计划和机构编制管理

公务员教育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工作制度和人事计划管理制度是人事部门的主要办事依据,全年,我们紧紧围绕这三项制度,狠抓落实,使公务员教育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计划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落实公务员教育管理制度。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宣传公务员制度。结合《条例》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纪念《条例》颁布十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发放问卷份,回收率%,合格率%。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评选活动,名同志分别被授予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被推荐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候选人。举办了期初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名初级公务员参加了任职培训并通过考试。加大了年度考核的力度,较好地完成了我区机关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区级机关人、事业单位人参加了考核。

二是落实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按照机构编制权限,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对全区已初始登记单位的上报材料进行了拉网式整理。制发了《关于做好全区事业单位年度年检工作的通知》,对条件成熟、符合规定的,优先登记;条件不成熟,不符合规定的,暂缓登

记或不予登记。全年共完成了家法人事业单位的年检登记工作,年检率和年检合格率均为%。同时,主动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审计、民政、土地、验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沟通协调,为事业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对家法人事业单位进行了初始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