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范文

时间:2023-04-09 06: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女心理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女心理师

篇1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篇2

吴文君是苏州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心理教师,她曾经成功地让许许多多的青少年摆脱了心理危机,因而被评为全国十佳心理教师。

学了那么多教育学、心理学,吴文君自信能教好女儿冉鑫安。怀着鑫安时,她就自己动手写了几百个毛笔字,给鑫安做识字卡片;准备了大量的黑白、彩色图片,作为早教教材;翻腾出来那些婴幼儿心理书,再温故一遍……吴文君心里还有个目标:一定要比自己的妈妈做得好,不能让孩子受自己当年受的罪。

吴文君的妈妈比较严厉,小时候对她管得很严。她立志要做个民主、平等,能和孩子做朋友的好妈妈。

有次吴文君出差,把5岁的鑫安暂时放到潘天妈妈家。潘妈妈发现:跟潘天玩时,鑫安总是显得很紧张;给她东西吃,第一反应是“不要”,但又眼巴巴地看着,实在忍不住了就一边吃一边紧张地说:千万不要和我妈妈说啊。

吴文君开始自我反思。她看到了自己表面宽松,但实际上仍被深入骨髓的信念所控制,比如:孩子不能惯;女孩不能太注重外表,否则会没心思学习。这些都是在复制妈妈的行为模式啊!

吴文君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光需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

在女儿面前只是“妈妈”,而不是咨询师

鑫安10岁那年,全家人一起到外面和朋友聚会。鑫安想提前回家,带着公交卡就走了。可吴文君晚上回家时,发现女儿并没有在家。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正在吴文君快急疯了时,鑫安遛达着回来了。原来,餐厅门口的公交不能用卡,鑫安没带钱,就自己一路向保安、警察打听着走回了家。吴文君突然发现:女儿能走完这十几里路是多么不容易,好多方法自己并没有教给她,这里面充满了多少勇气、胆量、能力、体力和智慧!她之前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担心是给孩子的毒药,担心会拿走对孩子的信任,可她做不到不担心。这次之后,吴文君开始相信,鑫安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

中考前的那段日子,吴文君看到鑫安的焦虑和压力,想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为她做考前焦虑的辅导。但鑫安情愿被这份焦虑和压力折磨,她总是说:妈妈,你要让我自己去尝试、去摸索。正在吴文君为帮不上女儿而焦虑紧张时,鑫安突然说:“现在看你跟其他同学的妈妈一样了,感觉很真实。”吴文君顿悟:我在女儿面前只是个妈妈啊!孩子需要的也只是妈妈,而不是咨询师!

用心理学的小伎俩让孩子爱上学习

鑫安要上小学时,吴文君和鑫安一起去买了书包和文具,并跟鑫安聊天:“上学是你自己的事,跟爸爸妈妈没关系。但妈妈相信你有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一定会做好上学这件事的。”吴文君没有帮孩子削过一次铅笔,因为学校离家近不用过马路,她也从不接送鑫安上学。家庭作业需要家长签字,吴文君拿过来就签,从来不看。

吴文君自己喜欢文科,在鑫安小时候就给她读书、讲故事,几乎没有做过数学方面的训练。鑫安上学后,在数学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时,吴文君使用了一点心理学小伎俩,每次她都写:感谢数学老师,让鑫安如此喜欢数学、爱数学。在这样的暗示下,鑫安每学期的素质报告书上,最喜欢的科目一栏里,始终填的都是“数学”。尽管这样,可鑫安的数学成绩却一般。但因为有这份热爱,鑫安对数学并不打怵:“我这么喜欢数学,一定能学好,现在成绩不太好是因为我题做得不多。”真如她所说,高中时,当她发力做了几大本题目后,数学成绩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小升初考试前,学校开家长会,吴文君得知以鑫安现在的成绩,可能很难进入重点初中。回来后,她与老公一起坐下来,找了三张纸,在每张纸上画了个人,并分别写上:现在的女儿、她潜在的资源、我们可以做什么。通过这样细致的分析,他们发现,从6个月大就开始读书的鑫安,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浓厚兴趣,再加上她充沛的精力,要想快速进步也不是不可能。听完对她的分析,本来耸着肩、低着头的鑫安顿时挺直了腰板,恢复了往日的自信:“我本来就是天才嘛!”夫妻俩也划分了各自的责任:吴文君按时做早饭、陪鑫安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老公做晚饭。在全家人的努力下,鑫安考出了最好成绩。

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新换的一个老师总爱骂同学,虽然没有骂鑫安,但是鑫安心灵当中的正义感让她很难受。妈妈听后,跟着附和:“这样的老师确实蛮可恨的。”鑫安恨得咬牙切齿:“就是,难怪她这么大还嫁不出去,嫁出去生了孩子也没儿。”吴文君接着说:“这么可恨的老师,杀了她算了。”鑫安用很奇怪的眼光看着妈妈,又开始为老师辩解:“她怎么样也是老师啊!杀人也不对啊!”瞧,孩子其实是有理性的。吴文君陪鑫安发泄完情绪后,又跟她聊:这位老师小时候一定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不好,所以她不会好好地爱学生,也没人爱她,其实她挺可怜的。这样沟通之后,鑫安对老师多了一份理解。

转过头来跟老师互动时,吴文君又永远都在感谢老师,相信老师,并表达自己的尊重。

支持孩子的梦想

小学二年级时,晒着太阳舒服地躺在床上的鑫安说:我长大了要去美国的农场晒太阳。吴文君意识到,这是个不小的野心呢!她鼓励女儿将心目中的场景画下来,并贴到墙上,来人就讲给他们听。这个梦想也成了吴文君督促鑫安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话题:你怎么去美国呢?怎样当上农场主呢?如何管理好那些动植物和给你做事的人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鑫安努力学习各种技能,朝着她的农场迈进。

篇3

关键词:女性教师 上课期 心理因素 行为倾向

引言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作为教育事业,女性不仅感性意识、感性存在和感明显,而且普遍存在着感性选择。尤其在女教师的社会行动中,其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受到感性事物的影响,但受到专业化教育事业的影响,又不得不得有理性、逻辑性的模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对自身的健康带来更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在教育事业工作中,既要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又要弥补受外界影响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足问题,从而促进女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女性教师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表现

对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分析很多,其心理和行为异常分很多种,如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女性教师主要表现:其一,在于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上课期间,讲课声音小,不敢正视学生,完全缺乏自信的表现;其二,在身心发展中缺乏适应性,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与现实矛盾的反差,甚至现实生活中出现暴力管教学生、教学受挫自杀现象,给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其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头痛身体不适,同时过度的焦虑带到课堂,给学生学习和讲课进程都带来极大的影响。由此出现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等等。可见,女性教师在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论是其身处何种职务,什么学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制约这女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顺利展开。

二、女性教师出现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

女教师产生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上,由于一些女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女性教师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往往这种被动的心理因素,造成一些女性教师对工作不热情,缺乏职业自豪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感到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同时女性教师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也存在偏差,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刻板、教条化,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技巧中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随意批评和惩罚,给学生也带来很多的消极影响。

(二)客观原因主要分为: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的心理冲突,女性教师作为一个高度负责任的职业,不仅要在学校充当一个好知识传授者,而且在家还有充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任何一个责任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女性教师心理压力。沉重的工作压力,现如今的独生子女过多,造成对孩子教育水平的要求加强,女性教师为了提高其教育水平,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还有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岗位的竞争压力,各种考核、评比增多,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情味日渐谈薄、下岗的威胁等等都会给女性教师们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她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的策略

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不仅需要女性教师自身的不断修正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爱。

(一)首先从女性教师自身看,女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教师应该多加强对自我的了解、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上课时要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不可过度自卑或不自信,适时调整自我期许,不能让高要求给自己身心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乐于交往、融洽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在工作中要学会一些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主动自我调适。

(二)从社会和学校角度看,应该提出对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爱政策,学校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适时提高教师的收入,提供充分的后勤服务保障,为教师设立好的培训学校环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社会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女性教师的经济扶植,建立健全女性教师心理保健体系,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结语

现阶段的教育水平的不断高要求,迫使女性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再加之以上分析的种种内外因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给其身心健康都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作为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和正确的行为倾向的女性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和关爱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媛媛. 高校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杨世军. 教师非语言沟通的课堂心理效应.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10期

[3]徐华.试论提高技师学校礼仪教学质量的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篇4

关键词:教育策略;发展;农民工子女;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10-02

目前,农民工的流动出现“家庭化”趋势。农民工拖家带口迁徙,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农民工子女群体。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他们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面对城市繁华的冲击和生活动荡、困窘的现实,产生了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由于农民工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经济投入、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方面相对贫乏,过激的管教方式,父母相对落后的文化程度等因素使得家庭无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他们身上可能会出现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自卑、孤僻、任性、偏激、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1]190。有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劣于城市本地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学习焦虑、孤独、恐怖、冲动等心理问题[2]116。面对农民工子女存在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作为学校教师理应在教育过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一、树立教育公平观

教育具有“平等化”职能,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3]28-29。同时教育本身也存在公平问题。在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10次年会上,学者们将教育公平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4]61-62。学者们认为教育公映在三个层面:教育机会公平,即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的公平,即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结果的公平,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和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农民工子女在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公平问题。社会应重视并逐步解决这些教育不公平问题。

对教师而言,特别要树立教育过程的公平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受教育者地位平等观。有的教师把农民工子女看得低人一等,有歧视他们的倾向,这是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把农民工子女看成与城市本地学生具有同等受教育权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教师还要有教育期望、态度和关注程度的公平观。有的城市教师认为农民工子女无发展前途,对他们不抱期望,采取冷漠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予关注和帮助。这易使农民工子女自信心下降,产生孤独无助之感。教师必须转变不当观念,要树立教育期望、态度和关注程度的公平观,给予农民工子女合理的教育期望,平等的教育态度和更多的关注。教师还应有扶弱救失观。农民工子女属“弱势群体”,他们随父母流动到外地学习,显得尤其“脆弱而无助”。在个体发展上,因“流动”学习而在很多方面相对落后于城市本地学生,如果不给予及时帮扶补救会使得他们日渐跟不上城市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悲观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认识到其受教育的平等地位,赋予合理期望的同时还要有帮扶补救他们的思想观念,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和扶助,使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健康全面发展。

二、走进学生,增进了解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有他们自己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学习情况,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是关爱他们,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良好教育的基础。

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更好地了解学生。1)观察。观察是教师获取学生信息的最重要方式,其所得资料是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正确认识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人,留意农民工子女的言行举止,观察其表现,并做必要的记录。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在校表现要善于分析,结合发生的时间、地点、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切忌片面化。2)家访。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与家长交流沟通是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以个体或团队分工形式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家访,走进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还有助于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与家长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实现与家长共同有效教育学生。家访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目的,事先做好准备,态度诚恳,以了解情况、交流沟通而非告状的心态去。对了解到的学生家庭情况,教师也要作详细记录并作具体分析。3)谈心。教师与农民工子女的直接交流谈心是教师了解学生不可忽视的方法。谈话前要事先做好准备,选定谈话时间。谈话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平等友好的氛围,轻松和谐地进行。

三、关爱学生,从教师自己做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也曾言:“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学生需要爱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爱心。农民工子女刚步入城市学校学习时,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接纳和关心。为此,教师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做到“五多”:学习多补习、经济多援助、生活多关心、交往多交流、评比多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帮助;学习方法欠缺的要授之实用的学习方法,学习较慢的要多给时间及课后辅导;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要视情况给予帮助;平时要重视与他们的交流,言语中流露出对他们的关心;对成绩或表现进行评比时,要多给以鼓励性的评价,要挖掘其闪光的进步的地方予以表扬。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爱护农民工子女,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和温情。

四、组建教师团队,加强协作

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有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达到目标。高绩效的团队具有以下特征:明确的目标导向、明确的角色与任务分派、有基本的规则、分享领导权、公开的沟通、支持性环境、多元化风格、自我评估[5]。组建促进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教师团队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效率;同时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客观需要,因为: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具有各有专长的教师共同解决;农民工子女所面对的教师也是多个的,他们应该得到这些教师的共同关注和帮助。教师应该密切团结合作,按照高绩效的团队特征,组建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各类团队。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某些态度、情感、风气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积极、和谐的,差的班级氛围则是消极压抑、充满对立的。对于个体来说,班级群体氛围是一种潜在的规范力量,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时时刻刻被感知的客观存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班级氛围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它以无形的力量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对个体的心境乃至行为有着强烈的感染、调节和塑造作用。

农民工子女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处在新的环境中会难以与城市本地同学交流,会产生孤独感。这时教师要把握好班级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友好平等的班级氛围,让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不仅在物质空间上处在同一个教室,而且让他们在平等的氛围中接触、交流。教师要提出一些共同的目标和计划,消除城市孩子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建立一种友好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让同学之间学会相互信赖,表现出宽容和相互扶助。让农民工子女担任班级中的职务,使他们成功地融入同学当中,体会强烈的团体归属感和责任感。

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对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感、行为习惯的形成关系极大。农民工子女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不知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导致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动员起农民工家长,让他们尽可能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改善家庭教育,并与学校密切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与农民工家长的交流沟通,改善家庭教育。首先要建立走访家长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制度,通过各种形式互通情况,形成对学生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其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适当教育,让家长增加了解子女、教育子女的知识。家长学校的开课方式应是多样的,可以采取面授、创办家长报等形式;时间是灵活的,寻找农民工家长空暇时间进行;教育内容应围绕如何与子女交流沟通,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通过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等。

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达国家在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我国各类学校也在日趋增多地利用社区资源于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在外地读书,人地生疏,课余生活不丰富的现实,教师可组织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习适应、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教师一方面要自己直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可向社区寻求社区物资资源和自愿者参与援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如,邻近高校的学校可与周边的高校建立联系,鼓励高校大学生开展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活动等方式,建立高校学生对口帮助农民工子女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管以东.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2]林芝,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

[3][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女教师 心理压力 幼儿园工会

0 引言

幼儿园女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女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往往在强调女教师奉献精神与责任感的同时,却忽视女教师作为正常人,也有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也有难以承受心理压力的一面。该幼儿园工会,作为女教师的“心灵港湾”,一直坚持注重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把化解女教师心理压力作为幼儿园工会工作的新热点,与各部门积极配合,使女教师克服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

1 营造温馨的幼儿园环境,松弛女教师紧张的工作神经

当了幼儿园教师,就要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每时每刻都要面对他们的调皮、哭闹、嬉戏……幼儿园是她们工作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工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努力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使女教师紧张的情绪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松弛。

关注女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园工会十分关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使女教师在环境整洁、干净、舒心,充分体现出温馨的生活气息中工作。办公室是女教师活动最多的地方,幼儿园工会就十分关注。为她们配置电脑、互联网、更换办公桌椅、添置绿色植物、壁画等,为女教师创建一个干净、整洁、高雅的工作环境,使女教师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到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关注女教师工作生活的人际环境。女教师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举动都会激起她们内心的波澜。因此,幼儿园工会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理念,注重情感投资,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使女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创造条件使每个女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从而有效地释放女教师的心理压力。首先,合理安排工作量,使女教师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满足她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的向上心里需求。其次,在评优、考核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另外,工作中要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设身处地替女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女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女教师的感情,多听听女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众所周知,多交往、多谈心是心理保健的一个积极行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心里不痛快时总想找知心朋友谈谈,倾吐内心的一切苦衷。因此,幼儿园工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座谈会、茶话会,让女教师畅所欲言。这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女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保持心情舒畅。

主动关心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女教师有家的感觉。平时,院工会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聊聊家常,说说工作上的困难,以心换心,了解女教师的喜怒哀乐,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关心女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如工资待遇、孩子教育、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为女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对生病、喜丧等女职工家庭,幼儿园工会都第一时间前去探望;每逢三八妇女节或教师节等幼儿园都会组织大家参加活动。让女教师们充分感受到工会这个大“家”的温馨。

2 帮助女教师改善认知倾向,避免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近年来,社会对幼儿园女教师的重视度已经下降,甚至出现职业歧视。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等影响了女教师对本职业的喜爱程度,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感到心力焦瘁,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

因此,幼儿园工会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女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愉快接受女教师角色,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找回女教师的职业尊严,努力提高生命和自己从事工作的价值感。

幼儿园工会帮助女教师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女教师遇到问题换个角度思考,正确认识和评价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对已有的不合理的甚至极端的主张自我辨析,减轻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女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幼儿观,努力塑造具有豁达开放的胸襟、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师表形象。

优秀女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会对其他女教师产生辐射效应,是其他女教师模仿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典型范例。幼儿园工会充分利用“女教师节”、年终考评等契机,开展设立“园级优秀女教师”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女教师形象。通过树立一批家长满意、幼儿欢迎的有人格魅力的女教师来影响周围的女教师,使其他女教师通过对照、比较不断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克服心理疾病最好的药方,幼儿园工会积极引导女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青年女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联合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岗前培训,帮助新女教师度过适应期。初出茅庐的女教师,通常是只有工作热情却不知工作方法,这就需要有经验女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帮教带动青年女教师,帮助她们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新上岗的焦虑感和不安定感,鼓励他们不断进修提高,促进自我成长,提高工作效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工作与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来源。对于经验型的女教师,幼儿园向他们明确提出争取成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目标,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拓展培训、培养的渠道,开展教学观摩、技能竞赛,加强教科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幼儿园的教学、教改再上一个新台阶,多出名师,增强幼儿园知名度。

3 加强女教师心理辅导,提高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从根本上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得由女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女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女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幼儿园工会努力帮助女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女教师通过学习来完善心理品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女教师,要在竞争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同时,也要重视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培养乐观的性情,努力减轻不必要的压力感和没有价值的焦虑。幼儿园工会积极适应形势,成立心理辅导站等部门,向女教师推荐有关教育教学、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及文章,为女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让女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完善心理品质。

4 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

篇6

关键词:考试焦虑;认知领悟法;合理情绪疗法;减轻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01-01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是指由考试所引起的,考生常见的一种以紧张、担心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即被面临考试而产生的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得到更高的分数的紧张、忧虑、不安、期望、出汗、心痛等身心变化和状态。考试焦虑在高中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本文是一例对高中女生过度考试焦虑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主要采用认知领悟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最后使其重建自信,基本消除考试过度焦虑。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张某,高一女生,17岁,家中长女,体态正常,无,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在校住宿。自我感觉学习非常努力,但考试成绩却总不够理想。

张某向心理老师反映,升入高中后,她学习特别认真,比别的同学都要刻苦学习,但成绩却不突出,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级10到15之间,从未考进前十名,这让她感到很郁闷,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有实力考进前十名,并且班里所有老师也都认为她有考进前十名的潜力。可是不知为什么,每次考试时,她的身体总是有点不适,不是头疼、拉肚子就是感冒发烧,为此考前总会生病打针,这样会使她很不愿意考试,考试时也有点信心不足,而且特别害怕某科考砸了。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每次考试,尤其是数学、地理经常犯些低级错误,导致成绩不理想,让她很气愤,也对自己很失望。而且,最近她学习时注意力也不太集中,经常会胡思乱想,有时明明正在学习,但头脑中却会突然闪现以前看过的电视或书中的某个情节,这让她很担心,害怕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情况,发现作为家中的长女(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对她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经常会督促她认真学习,虽然家住农村,但基本不让她干农活。并且从初中开始,她考试前就特别容易生病,因为次数不是特别频繁,所以那时并没有太在意。升入高中后,几乎每次考试前都会生病,特别是去年放寒假前的期末考试因为生病考得很差,使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感觉自己每次考试生病都形成习惯了,考前生病必然会影响发挥。但她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考前她的学习和作息还是和平常一样,怎么会生病呢?

2.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比较内向,好胜心强,对自我要求高,再加上高中以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升入高中后,屡次考试成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她产生自我怀疑,也对考试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害怕让家长和老师失望,一到考试就容易紧张、忧虑虑,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

3.咨询过程

3.1 建立咨询关系。热情接待,并说明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特别是保密原则,打消她初次来访的心理顾虑,以利于敞开心扉,并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询关系。

3.2 确立咨询目标。该生主动来访,求助意愿强烈,并且学习态度积极认真,自我领悟力比较强,分析这些情况后,初步确立主要通过"认知领悟法"帮助她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认知,并学会应对考试焦虑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

3.3 分析主要原因。首先,分析目前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有时胡思乱想,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由于这些症状持续时间短,且内容比较单一,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所以并未对目前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不是引发考试焦虑的主因,不用过度关注。其次,分析考前生病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前生病,耽误复习时间,也影响考试信心,并且由于以前的考试失败经历,考前总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直接影响了考试时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最后,通过反复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她认识到对考试的过高要求,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考前的学习时间偏长,休息和营养不足,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因而生病,以此来逃避考试,应对外界的不良评价。

3.4 探讨有效方法。

3.4.1 减少外界刺激,降低紧张焦虑水平。做到:考前尽量少接触父母,避免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考前少和同学讨论考试,避免比较产生的压力;正确看待老师的期望,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老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没有必要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学会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肯定和激励来增强信心。

3.4.2 提高身体免疫力,做好应对措施。一方面要提前预防生病。考前在同等学习量下,身体生病,如果内部的紧张不能降低,外部的学习量能减少,身体也可能不生病。所以考前不妨有意识的少做几道题,适当多休息一会,多运动一会。另一方即使考前生病,也要有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如果生病,可以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改变心态,坚信自己即使生病也能从容应考。此外,还可以在焦虑时,通过深呼吸、紧张-放松训练等缓解焦虑。

4.咨询效果评估

这次咨询结束时,该生非常高兴地说:"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也知道以后怎样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了",表示回去后会认真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做。后来,张某又来咨询过两次,主要是讲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也都给予了比较具体的指导。升入高二后,其班主任反映说张某的考试焦虑状态已经缓解,考前睡眠良好,精神状态正常,考试成绩稳步提高,在一次月考中终于进了班级前十名。

5.总结

这是一例较典型的考试焦虑的案例,利用认知领悟法和能很快的分析出来访者产生情绪的原因,以协助来访者缓解焦虑情绪。合理情绪疗法最主要的部分是修通与领悟,影响咨询的最终效果,这与咨询师本人能力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笔者需要成长的部分。提升咨询技术是一个终身课程,笔者亦将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篇8

关键词 积极力量教学法 青春期女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80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 Girls

――In the 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Mingde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ZHANG Hongwei[1], WEI Jinshui[2]

([1]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Mingde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70;

[2]Guangzhou Sports College Graduate Divis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Abstract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use of "positive power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dolescent girls' mental healt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ositive power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including the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hysical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effect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ontrol group) for femal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nhancement effect is smaller. (2) in body quality project, "positive power teaching method" to the girl of 200 meters, standing long jump and the 800 m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effect is small, but in the 800 - meter project, performanc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Visible effe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wo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ody were increased, but active power teaching method is more significant.

Key words active power teaching method; adolescent girls; mental health

精彩的体育教学源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和娴熟运用,②我国教育界的一些专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改革新思想、新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后劲的激发,发展其创造性与超越性,③创新教学方法与“积极力量教学法”有着相通之处。本研究尝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力量教学法”。

1 结果与分析

1.1 积极力量教学法的概述

表1 实验前两组的比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的积极力量是个体积极的心理体验和人格特征,比如喜悦、快乐、希望、幸福、负责任、自尊和自信等,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

因此,积极力量教学法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③积极力量教学法其实是一种移植教学法,④利用“积极力量理论”的直接理论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体育教学领域,并通过相应的改造而获得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工具中的七个维度指标,采用“积极力量教学法”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进行实验研究。

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检验

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七项心理指标(Y1-Y7)实验前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实验前基本相当。

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差异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表明:“积极力量教学法”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对学生七项心理指标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实验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表明新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对照组的每个维度的p>0.05,因此,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即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明显。

1.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分析

表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七项心理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有显著性差异。积极力量教学法比传统方法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提高更有效。

在实验组中采用个性化的“积极力量教学法”驱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相应的积极行为,体育课堂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积极体验的途径,积极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就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就是衡量女生是否完成目标标准,通过以下素质测试进行检验比较,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1.5 两组实验前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

表4 两组实验前各素质指标的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进行了比较,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选定的自然班级,每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所以选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异的,在身体素质中,200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6<0.05);立定跳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66<0.05);800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066>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耐力素质水平相当。

在实验前为什么不能达到两个教学班均衡化,即实验班和对照班处在同一水平上。一般来说,实验前发现两个班不处在同一水平,可以调整部分实验对象,使得两个班均衡化,但是因为上课的时间不一样,不能随意调整人员以达到两个班均衡化,因此只能继续实验,在统计处理中去消除实验前的差异对试验后结果比较产生的影响――即用提高幅度去比较两个班的实验效果。

1.6 两组身体素质指标提高幅度的比较

表5 两组身体素质指标提高幅度和800米前后的比较

实验时间是一个学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200米、立定跳远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身体素质指标提高的幅度进行了分析(见表5),在身体素质中,200米、立定跳远提高幅度的指标(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指标200米、立定跳远提高幅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积极力量教学法的实验法提高200米、立定跳远的效果非常好,对照组传统的教学法提高200米、立定跳远的效果不明显;

800米项目实验组与对照组提高幅度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前和试验后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积极力量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也表明传统教学法也是非常有效,两种教学方法对800米的作用相当。

2 结论

(1)“积极力量教学法”可以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生理和运动参与的改善效果特别明显。传统教学法对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影响效果小。(2)同时在身体素质项目中,“积极力量教学法”对女生的200米、立定跳远及800米成绩提高非常显著;“传统教学法”对女生的200米、立定跳远成绩提高影响效果小,但在800米项目中,两种教学方法成绩提高显著,教学效果相当。

注释

① 赵子建.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91-95.

② 万国华等.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7):82-87.

篇9

(一)女大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目标就放在能够大学毕业,能够找个工作,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不高,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相对于男生来说较弱。特别是受社会上拜金主义负面思想的影响,少数女学生由于不能抵制物质的诱惑做出一些与年龄和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一部分女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情绪,恋爱与性心理不成熟

女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特别作为女性比较感性,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少理智。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在感情中不能把握自我,一旦投入就把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失恋之后,情绪化非常严重,深陷失恋泥潭难于自拔,长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近年来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自杀的人数比较多。女大学生失恋之后出现抑郁、悲观、绝望的情绪,或者出现了一些报复性的视爱情为游戏,玩弄别人感情的行为。由于我们国家对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女大学生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对性产生神秘感与向往的矛盾心理,发生之后存在不安全感、害怕怀孕的强迫心理,长期处于后悔、内疚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三)在求职中易产生焦虑、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

女大学生在师范高校中偏科的现象很严重,多数集中在文科的师范专业,选择外语、艺术、中文、基础教育专业的女生占到85%以上,女生过度集中。在求职中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女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没有男生有优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工作中依赖性严重,吃不了苦,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女大学生在当今教师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正视当前的现实,对前途担忧,就业压力出现求职焦虑,出现就业期望值无限降低的现象。

(四)心理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大学中碰到的同学、朋友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做事的风格都各有不同,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作为女生,性格中天生很敏感,心胸相对男生来说不够宽阔,对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用合理的方法协调,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还有一些女生性格内向,人际圈子比较小;一些女生比较清高,与身边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冲突,影响人黑河学刊HeiheJournal2014年1月际关系的和谐,在交往中被别人隔离,在逃避中自我心理封闭,产生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构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调动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的动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业的基础。

2.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女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性别的歧视,引导女大学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引导女大学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舒畅。女大学生由于比较感性,在受情绪影响之下,会产生诸如忧郁、恐惧、自卑、焦虑等不良等情绪。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疏导来帮助她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帮助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自身弱点,掌握人际关系的一般技巧,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得到尊重,用真诚去获得友情,在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排解心中的困惑。

5.正确看待挫折,加强对抗挫力的培养。女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恋爱、求职、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通过教育让她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正视挫折,查找挫折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能够实现,避免因挫折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

(二)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她们学习女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熟悉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增强女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与学生关系最最紧密、最关心的的心理问题,以学生活动为支撑,以实训为推手,在活动中加强各种心理情况调查、心理实训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以各位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展板、黑板、网络、广播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2.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电影欣赏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她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在院系学生会中成立女生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学校成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各班配备心理委员,从政策、经费方面给予这些团体相关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4.举办心理剧表演比赛、素质拓展大赛、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和抗挫力。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兼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针对女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当新生入校时,通过心理调查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对那些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根据个体的特点给予疏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防患于未然。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室中专门开设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她们在学业、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服务她们健康成长成才。

(五)建立专兼职的女生心理辅导队伍

篇10

大于男生,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女大学生择业心理压力、心理冲突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 心理障碍

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难。据甘肃省人事厅对兰州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2006 年至2008 年,女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为67%,低于全省83% 的平均值,而且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求职时的心理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和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自我歧视心理。由于性别原因,现实中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挑选时备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往往不形成“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性别自卑感。当她们面对一些就业机会时,有一种走向社会的恐惧心理,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缺乏竞争勇气和必胜信心。有的因在择业竞争中失利而垂头丧气,抱怨“出身”不好,生不逢时,有的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能否接纳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缺乏信心。

盲目自信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 当断不断、患得患失, 只会错过机遇, 自然与成功也将失之交臂。有的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与客观的现实, 拔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目空一切,盲目乐观, 把择业目标定得很高, 不现实地期盼“鱼和熊掌兼得”, 既想有份稳定不变的职业,同时又能有较高的稳定收入。怀有这种心理的女生,在求职应聘时总想一步到位,因此在许多就业机会面前她会顾虑重重,难于作出抉择,结果错失良机, 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攀比从众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工作性质, 缺少目标性、计划性。在寻找就业单位时,不从实际出发, 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评价, 不考虑用人单位是否适合, 盲目的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过分看重经济、地位, 追逐热门职业, 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 去沿海发达地区, 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 不愿从事艰苦平凡的工作。

依赖依附心理。长期受人呵护、支配, 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于依赖、安于被支配的心理状态, 这种依赖心理在择业中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消极等待, 坐等家长和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如果家人不能帮她谋取一份好工作,她便会寄希望于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而不是努力去准备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心理,觉得只要嫁个“好男人”,自己就不需要奋斗找工作。如今不少女性放弃职业角色,回归家庭,成为因婚姻情感问题的最大一类人群。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归因

从社会方面来看。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女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但是传统的沿袭了几千年的歧视女性、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进步而彻底消除,这种观念以潜意识的方式长期存在于部分人的思想中,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男女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仍较普遍。这种状况无形中促使性别歧视与偏见成为女性自身意识的一部分,构成了女性自身变化的内在障碍,对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二是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三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值等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子女身上。父母对男孩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期望值与女孩不同, 对女孩要求有女孩子样, 要乖巧、温顺、会做家务等。纵观女孩成长过程, 多数女生低年级时在竞争等方面受到家长的鼓励, 但随着生理发育, 女生的行为逐渐受到约束。这就为女生择业就业带来了无形的困扰,从而最终在心理上默认了自身的弱势, 求职稍遇冷落便退缩, 错失就业良机。

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 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从学生自身特质方面来看。生理素质上客观存在性别差异, 尤其是户外工作、生活的适应程度、高危工作的安全性等方面明显不如男生。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女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女生一般情感脆弱, 意志薄弱,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她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实际, 择业时带有盲目性,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不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不能正确的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三、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建议

要切实提高妇女的地位。要大力宣传、认真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根除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陈旧落后观念,从体制入手,建立和完善性别平等的政策,切实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女性支持女性成才的健康氛围。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纠正和打击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使男女平等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女性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宣传推介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等女性人才形象,树立全社会都来支持女性成才的社会风尚。总之,男女平等的社会大环境,是激励女大学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积极融入集体、投身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