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较强,与其他学科拥有一定的联系的特点。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逻辑水平和分析能力,对日后的其他学科W习也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研究了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兴趣可以提高人对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把握他们学习思维的焦点,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和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真实且新奇的情境中激发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举例而言,在进行《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傣族人民度过泼水节的视频和纪录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泼水节中人们的欢乐,以及歌舞中人们的幸福。这种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对于《走,我们去植树》和《田园诗情》这些涉及自然风光、世间百态的课文,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中体验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有效提问提升教学质量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合适的提问不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实现更好的教学。一般而言,教师的提问可分为两类:
首先就是根据题眼进行提问。利用题眼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导课阶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尽管导课的形式不一而足,但是巧妙的题眼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比如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都可以在课前由教师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深入研究文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句进行提问。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这是构成文章内容,使其提升可读性和逻辑性的最重要要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和设问,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章的研究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更加纯熟,对文章内容把握得更加准确。
比如在进行《槐乡五月》的课文阅读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浸在香海中”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抓住“浸”和“海”的妙用,体会槐花的香气给槐乡带来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找到映衬“浸在香海中”的话语,感受比喻的精妙用途。让学生在实现有效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事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三、积极评价提高阅读信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信心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这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在较活跃的学习状态中,使课堂评价这个评价方式发挥真正的价值,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举例来说,笔者在某节阅读课上让一位男生朗读课文。这位男生朗读的过程中发音标准、声情并茂、流利顺畅。朗读结束之后,笔者走上前去主动和这位男生握手,说道:“你读得真好!就像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一样优秀,连老师都认为比不过你。现在邀请你再把其中的一个段落重新为大家朗读一遍,让我们继续享受一番如何?”这一番话大大激发了这个男生的朗读兴趣,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的学习。在这种新颖、积极的评价中,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体验到阅读的欢愉。
四、读练结合促进综合能力
小学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说倘若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主旨的感悟、人文的熏陶和内容的探究,却忽视了相应的训练和巩固,那么再多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热闹而已。所以,教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多种能力提高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练习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读”与“练”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读为本,读练融合,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文字,迁移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让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进行读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的词语的推敲与品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实现训练。另外,教师还应当通过口述的方式代替朗读,让学生在复述内容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必要的前提。比如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训练:首先,如果你是皇帝,知道了公仪休的言行后,你会对他说什么,怎么做?另外,如果你将来成为了公仪休那样的公务员,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或改写,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其语文综合素质,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冬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简谈[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09).
[2]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37-02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动力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持久地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认为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方面,为此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一、捕捉课堂生成,创造精彩课堂
新型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动态的。所以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课堂生成出乎老师的预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一方面,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掌握重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预设。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将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合理处置生成,体现一个教师的智慧与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对待生成,我们有引申、放大、搁置、学生讨论等策略。
案例: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老师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反思】: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时,只被老师的一句话给“搪塞”了。让学生直接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一位听课教师重新对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
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准备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12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长短不合适。在新的设计中,对于“搭不好长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找出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
案例1: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黄果树瀑布》时,有位老师在教学“万练倒悬”这个词语时,她把字典中“练”字的三种解释展示在课件中,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语境,具体联系句子选择哪种解释。学生套用解释不能通顺的情况下,改成正确的解释,在这里渗透了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学。我们知道字典是学生学习最常用的工具,学生离开老师的学习中仍依赖于字典,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的方法,是指导学生自学的途径之一。
案例2:教学“找春天”作文课,老师在课件中展示了诸多素材:公园中,含苞待放的枝头,地上刚出芽的青青小草,正在浇花的员工、一群小孩子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嬉戏玩耍,一个小女孩亲吻花苞的镜头,湖面上一群鸭子在游泳;我市西部山区满山的葱绿,点点显现的红花,公路两旁的大树;学校甬路两旁的垂柳,在微风吹动下摇摇摆摆;处处透露出春天的气息。配上黑板上形容春天的词语……大量的素材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说出春天在哪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用上词语凑成没有顺序的句子,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写出或长或短、有特点、不雷同的作文来。
三、小组合作,引导争辩
小组合作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班容量大的班级,人人发言受到限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非常必要。小组合作要有具体内容,有展示,有教师的指导,有时间,有结果,才能成为课堂上有效的学习。
在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答案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争辩,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对立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各自反问对方,采用你组一言,我组一语的形式,给对方提问题。理不辨不明,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加深了印象,比老师直接教学效果好,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四、学生教学生
提前布置任务,让某学生准备给大家讲某道题,这个学生必将充分准备,要展示自己首先得学会,为了学会,他得搜集资料、询问其他人等,展示成功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铭记在心,感到自豪;不成功,得到教师的指导,为下一次展示打下基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作业中的错题,让做对的给做错的讲一讲错在哪里,学生当小老师,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互帮互学。还有老师“做”错,学生改错的方法,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个方法受益最多的是教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
五、利用肢体动作
篇3
写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而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写话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进行写话教学就感到头疼,觉得无从下笔,甚至还有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在老师布置写话作业时只是简单地写几行字,或者是从书上抄几句话,面对这一现状,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创新教学策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写话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对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一、加强学生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写话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我们要注重加强学生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书,但是不局限学生读书的范围,可以是语文教材、同步作文,也可以是故事会连环画等,不管是哪种题材的阅读材料,都有利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好词佳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我会为大家开展阅读分享课,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分享课上分享自己最近看的书以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收获到的感想和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让学生为大家介绍故事的梗概,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学生通过分享阅读,能够将自己的阅读快乐传递给他人,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将自己刚才分享的阅读知识和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写话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学生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也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爱上语文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二、注重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语言环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上再开展写话教学就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活动课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课上,当我讲完一些必要事情后就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看课外书的收获或者是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生活趣事,学生可以采用前后桌的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结合小组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要求大家不可以漫无目的地聊天,如果被老师发现是在聊天,就会受到上台唱歌的“惩罚”,在课堂结束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分享他们所见所闻的生活趣事。比如,在一次活动课上,学生甲兴致勃勃地为小伙伴介绍自己在星期天和爸爸妈妈逛公园时看到的美丽风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请这位学生到讲台上为全班同学介绍公园风景,这位学生到讲台上后有些不好意思,显得不知所措,刚才的话匣子也一下子被关上了,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我对这位学生说:“刚才你说得非常精彩,老师相信你现在也可以说得非常好,老师希望你能把周末自己看到的美丽风景分享给大家,大家都为这位同学鼓鼓掌,你是最棒的。”学生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重新打开了话匣子,眉飞色舞地为大家介绍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写话从最简单的入手,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在写话教学课堂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急于求成的教学态度会使得课堂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人手,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会采用组词、造句的形式,从写话的最简形式人手,在学习了一节课的生词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这些生词进行组词、造句,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知道了一些~的基本用法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某几个词来写一段话,这样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将词语连贯起来组成文字,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写话能力会得到逐步提升。
比如,在带领大家学习了《骑牛比赛》这一节课后,我请学生模仿第一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特别爱吃什么,爱玩什么,喜欢上什么课,根据第二自然段理解“兴致勃勃”的含义,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兴致勃勃”这个词语的理解,知道什么叫兴致勃勃,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兴致勃勃?大家喜欢兴致勃勃地去干什么?然后让大家从句到段写下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知不觉地习得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写话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才能走进课文构建的世界里,与文学人物、与作者进行交流,享受阅读的乐趣。课堂上的教学,学生阅读的范围和数量是有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须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加强学生朗读文章的指导。通过大量的阅读,以读见悟,才能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喜欢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首选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低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是好玩、爱动、稳定性不强和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中情绪不稳定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我利用课上课下时间,组织各种竞赛,如“演讲会”、“成语接龙”、“诗歌朗诵”、“普通话演讲”、“作文竞赛”、“改正错别字”、“查字典”等,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懂得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有丰富的知识。但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指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辩知的能力。具有能够认知字形,读准字音,解释词语,明了句意,把握语段的能力。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认读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生字读音的练习。每节生字课,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可采取自读自听、互读互听、小组比赛(如接龙读字和抢答的课堂生活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欢乐的气氛中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2.初读生字、词句、课文时,注意矫正学生的字音,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后,老师要凭借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事情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和初步的体会,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将课堂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口语能力。
3.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实物、插图、音像、演示、实验、板书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小学生活跃的形象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和词语。如教师可利用苹果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果皮、果肉和果核。通过图片让学生理解红绿灯的作用等。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4.善于用各种激励的手段(如打分、鼓掌、恰如其分的赞扬)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及时、积极的评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文章本质含义的能力。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方法:
1.初读课文时,先通读课文几遍。阅读训练之前提出难易适度的目标,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感,训练结束有切实的达标感。读课文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学生的感觉和想象力,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精读课文时,训练学生通过生字和词语,推敲字眼来揣摩文章的思路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边思边读和抓住关键语句的能力。训练学生将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节奏感,读出轻重音和停顿语气,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展开联想去阅读,把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汲取新知识、新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新知识进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构成新的联结,不断扩展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3. 巩固练习时,可采用默写课文来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也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小故事,分成小组进行演讲比赛或表演比赛,把口头语言转化成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全身心的感爱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把语言内化的理解活动和外化的表达活动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极大的举趣中和无拘无束表演中,个性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仿效、实践、提高的学习氛围和分析、讨论、表达和积累的机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指通过经常的、系统的阅读学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完成读书的过程。朗读、默读、复述、概括、博览、专攻、背诵都是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可取的基本训练方式,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阅读时就能有序可循、有章可依。坚持分层训练,提出不同训练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如我在教《第一场雪》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体会雪景美,除了让学生自由读书,划出雪景美的句子外,还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体会,爱画画的可以画出雪景的美;擅长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读出雪景美;善于想象的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诉说雪景美……总之,给每个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篇5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兴趣 教学 策略
近年来,小学生多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对数学科的兴趣不是很浓,部分学生偏科,数学成绩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兴趣是人们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性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促进今后学习的重要动力。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J.S.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人们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那么你执着地事情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也会积极地探究所学内容,其学习效果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近年来数学教学的尝试,总结出以下经验。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样事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无处不存在,无处不用数学,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无用的片面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给学生树立学好学数学的观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鼓励学习,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数学的知识也逐步加深,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更产生是畏难情绪,极少数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根据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平时课堂提问题、小测试要注意把握好难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欣慰的成绩,让他们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自信心。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满足,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对知识掌握不到位,找到错误之处后,帮助他们彻底懂得为止,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前进的快乐与自信。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教学,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3. 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必须掌握好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研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讲解与练习结合,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我们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快乐,让生活化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知,让数学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思维是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于是在很多抽象思维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产生恐惧感。为了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演、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带领学生到操场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有的想:全班人围一个圆。再让学生想:观看表演时为什么人群自然围成一个圆?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下水道盖做成圆的?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
4.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篇6
[关键词]自主探索;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失去主动性,严重影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的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创新、合作交流和方法迁移来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因为它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2)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一、自主性学习
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某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事实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通过 “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次读课文,理线索。教师通过引导来质疑能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通过自主学习来谈感悟。对于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的文章,应给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周老师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学生自己选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领悟文章道理。(4)通过综合实践来锻炼自己。让小学生搜集和查阅材料;学写解说词;学做导游等,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二、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合作学习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分组学习、组际交流、小组讨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其中,讨论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两小儿辨日》一文后要要求学生思考:“你同意谁的观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看法并归纳出他们的对两人看法依据。可能有一个学生会说不同别人的看法,全班学生可能会一阵哗笑,老师也会一愣,但要马上肯定这位学生:“xx同学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他是动了脑筋的,相信也一定能够说出他自己看法的理由。”这位学生会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引导全班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这堂课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不作倾向性评价,给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保护了学生发表新见解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三、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重阅读,促进感悟。“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感情、培养语感,从而实现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课前自读,课中精读,还是课后品读,都必须明确阅读目标,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出示一些有助于理解文义,理清脉络,体会感情的提纲,由浅入深,分层次,有思考余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沿着深入研读的要求自主阅读,从而在语言的熏陶中体会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准确把握课文蕴含的丰富内涵,激感共鸣,让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过程、生命过程。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找出文段的重点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或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就文中类似的句子自提一些问题,在反复朗读中解答问题,品味句子,领悟感情。课后布置学生选择课外同类文章自主阅读。这样,学生既通过课内探究性的读,掌握了方法,又通过课外拓展性的读,巩固了同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拓宽了阅读面,培养了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能力。
2、重探究,鼓励尝试。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的探究活动过于顺畅,暴露错误太少,反复尝试不够,大多是一蹴而就,看不见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过程,仿佛学生是生而知之而非学而知之所以如果学生有错误,经过教师点拨引导,反复尝试几次,才得于明白。如此正常的教学,反倒令听课者皱眉,使任教者窘迫。这种正常与不正常的反差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3、重合作,多向互补。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意识,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问题。在具有合作意识的班级中,某个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快会成为全班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
篇7
关键词:观书有感;古诗;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过去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操作时往往急于求成,会步入以下几个学诗的误区:(1)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2)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3)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4)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我将以《观书有感》一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蕴藏的美感,感悟诗歌要表达的道理,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古诗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观书有感》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认识生字词,用工具书查阅疑难字词的意思。因此在学习之前,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古诗,自读古诗,把诗中生字的读音掌握,一些不明白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懂,并在书上对仍然不懂的地方做一些标注。
在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回顾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并板书,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是先读一读,再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懂,然后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志向进行感悟,最后拓展与本诗有联系的诗歌,并加以背诵记忆。当学生明白学习古诗原来是有“法”可循时,对于学习古诗也就不再有畏难情绪。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观书有感》。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这部分的学习,只要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加以点拨,如“徘徊”“渠”这两个词语的读音常常会读错,必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读音,并且读准,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让学生读出韵味这一部分,通过出示已经画好停顿的句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脚以及合适的声调,如:“问渠哪得清如许?”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当然,这里的韵味还只是浅薄地读出了诗歌的“抑扬顿挫”,还需要通过第三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景色,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歌的道理,才能进一步读出韵味。
二、解。解决字词,理解诗句
有了学生课前的预习,可以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在理解字词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给生字组词等。在本诗中,“鉴”是镜子的意思,大多数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这个词语,但是字典上对于“鉴”有四种解释,这里就要告诉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生字,不仅要查字典,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渠”在诗中是代词“它”,指代诗中的方塘。而在过去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学生把渠理解成“水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给“渠”组词,学生会组词“水渠”“渠道”“沟渠”等,这时告诉他们这些词语中的“渠”意思是“人工水道”,而我们诗中讲的是一块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并不是“水渠”,由此告诉学生“渠”在诗中的意思是代词“它”,同时联系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是第二人称代词,指代“你,你的”。“吾家洗砚池头”中的“吾”是第一人称代词,指代“我,我的”。通过对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回顾,加深“渠”的意思的印象。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着说一说,在学生说之前,教给学生“连词成句,调换词序,添加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用完整通顺的句子表达出诗意。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将诗句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
三、悟。感受诗景,悟出诗志
《观书有感》一诗,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感受诗中的景色,悟出诗人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是学习古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流于形式,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全盘照收,以能回答作业中的问题为目标,死记硬背,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感悟。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观书有感》前两行,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般都会想象到“有一块不大的方形池塘,池中的水清澈明净,好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倒映着天上的云朵,水面波光粼粼,天空的倒影在随波移动。”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有了想象,再来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诵读诗句,这时学生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于是,朗读时的情感就能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真正做到读出诗歌的韵味。
诗歌中的情感要靠“意象”去显现,《观书有感》借半亩方塘中清澈明净的“水”这一意象,引发诗人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继而诗人通过思考得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去想象“源头活水”从何而来,思考怎样的水才是“源头活水”?没有了“源头活水”方塘里的水会怎样?通过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明白“源头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诗句中简单的一问一答,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如水般的明净。道理很浅显,要让学生明白,却非易事。常言道“学贵有疑”,在学生领悟了诗歌的意象以后,让学生联系诗歌的题目提出问题,善于发现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全诗一字未提‘书’,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再让学生通过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来明白“方塘”就好像是人的心智,“源头活水”就是让心智保持明净的源源不断的知识。最后加以总结,让学生知道要想明白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志向、道理,需要在阅读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将“学”与“问”切实结合起来。
四、拓。拓展阅读,活学活用
古诗词语言凝练,用词精妙,讲究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将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字埋藏在记忆里,既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感,又能提高人的内在修养。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阅读、记忆古诗的主要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学完一首古诗,不仅要把这一首古诗记住,还需要延伸该诗人的作品,延伸同类型的作品,这样做不仅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以《观书有感》为例,在学完这首诗后,教师出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让学生用课堂一开始所提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很快就能通过合作交流,将第二首诗中的疑难问题弄懂,如“艨艟”一词的读音和意思,“向来”“中流”的意思。接着用连词成句、调换词序、添加词语的方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观书有感(其二)》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表达的道理,则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加以学习,让学生比较这两首古诗,说说这两首诗歌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相同之处很多,题目、作者是相同的,读音上都有押韵的特点,都运用了比喻等修辞,同样都是通过景物来表达一个关于读书的道理等等。不同之处在于诗歌借助的景物是不同的,一个是“方塘”,一个是“艨艟巨舰”;还有表达的道理也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要多读书,多汲取知识,才能保持心智的明净”,另一首则表达了“要多积累,当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功扎实了,艺术的创作自然能水到渠成、流畅自如。
有了两首诗的比较学习,学生也自然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也是一个善于借助一般景物来阐述深刻道理的诗人,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朱熹,对说理诗的兴趣,从而在课后对朱熹的其他古诗文、说理诗进行诵读与积累。
当今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纲要的精神,传统的学习方式应当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这里所说的改变并不是说将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恰当调整,将那些不适用的学习方式调整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参考文献:
篇8
然而,我发现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尽人意,说起英语来不是吞吞吐吐、丢三落四就是哑口无言、不知所措、不能学以致用。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现状呢?我觉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
要摆脱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哑巴”的困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出路之一就是老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山区小学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营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语言氛围,让学生融入轻松和谐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或模拟的情境更好地组织思维,激发他们交际的兴趣和需要,并准确、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语言环境的缺乏,将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影响着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以我通过以下途径来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1.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语言环境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以直观为主,直观具体有型的事物容易让学生识记和储存,在课堂上,老师用实物和直观教具创设语言环境把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直观化,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特点,又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迁移,更能激发其交际的兴趣和动力。
2.用图片或简笔画来创设语言情境
图片颜色鲜艳夺目,形象逼真,画面精美;而简笔画生动活泼,笔画简单,形简意赅,造型逗人喜爱,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用图片或简笔画来创设语言情境即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学生用英语讲的兴趣,因为图片和简笔画描述的是一个情景一个意思,学生可以先看图,明图意,后讨论,老师则出示一些关键词,供学生说话时使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思维判断力和创造力进行口头描述。这是帮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再好不过的教学手段了。
3.用故事来营造语言氛围
看故事、听故事、表演故事是小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和爱好。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把课文对话改编成一个个与小学生生活相关连的故事,用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我是导演是编剧,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在我编好的故事里,依据情节,发挥想象,自由表演,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进行语言交流。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故事里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非常高涨,个个都争着来表演,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会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但思想得到了熏陶,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和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交际的信心
“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感染的过程,是人格、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气氛和谐的关键,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剂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有位教育名师曾经说过:“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着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要使学生用英语大胆地进行交谈,就要适时地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能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多鼓励表扬学生,引人奖励机制,进行多元评价,调动其积极性,消除他们学习外语的焦虑感和压迫感,同时增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内驱力,帮助学生树立交际的信心和勇气。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夯实学生交际的基础
学生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就要懂得英语语言的组成结构和运用规律,明白其基本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熟悉其节奏、语音、语调、句式、语法,有大量的词汇量和文化背景知识。并把这些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组成积累,并加以实践运用方可得以熟练和巩固。因此老师就要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英语阅读,有效的背诵输入和记忆,加强英语朗读技巧技能的训练,词语记忆的方法,口语交际表达的基本技能,外国朋友英语的使用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为学生英语口语流利交际打下牢固的根基。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际的机会
篇9
一、几何图形学习和应用中存在的困难
几何概念是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建几何知识大厦的基石,既是几何基础知识,又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何概念学习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中一类有关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舍去该类对象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小学生主要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认知方式学习、掌握数学概念的。而影响小学生几何概念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的经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时材料的呈现形式等。
1?郾学生经验对几何概念学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经验对几何概念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经验对概念学习产生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
第一,当几何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在语义上不一致时,经验会阻碍概念的学习。例如关于“圆”,在几何概念中,圆是指一条特殊的封闭曲线,而生活经验中却把圆面说成圆,有的学生说“圆心在圆上”就是错误地把日常经验中的“圆”当成了几何概念。
第二,当几何概念与日常经验在语汇上相近时,经验也会阻碍概念学习。例如,几何概念中的“垂直”与日常经验中的“竖直”在语汇上较为接近,学生往往会将“垂直”理解为是“竖直”的状态。如图1,有学生就认为图1-1、1-2的垂直状态,而图1-3不是,究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第三,当几何概念较为抽象时,往往难以摆脱临近的经验。例如,学生对“线”、“直线”等认识,学生常常会自觉地依靠“毛线”这样的经验来支持。因而对“直”、“无限”等本质属性的认识就比较困难。
2?郾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对几何概念学习的影响。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获得的数学知识结构,是一种经过学生主观改造后的数学知识结构。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学生已有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形式,并且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是一种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其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这些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如,三角形及其面积计算认知结构,一方面要反映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学生在头脑里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接收、储存、提取一系列活动的组织方式。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认知主体不同,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在内容和组织方面也就不同,认知结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从而影响学生对几何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对新的学习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差,会阻碍概念的学习。例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如果没有平行的概念及特征等观念起固定作用,他们就不可能形成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征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差(即不能清晰地辨认新旧知识的联系)、不稳定甚至模糊不清,都会对几何概念的学习产生负效应,阻碍学生实现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扩充和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
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就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致使他们在几何学习活动中的进程不同,对几何概念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
3?郾教师教学时材料的表现形式对概念学习的影响。感性材料的表现形式对几何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也有重要影响。如果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都是一些“标准”的实物或图形,学生的感知就会不充分、不丰富,他们就难以区分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垂直”时,仅停留在图2-1的标准形式上,而对图2-2,2-3的变式形式却不认为是直角。有的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概念时只知道像图3这样的直角在左下方的三角形才是直角三角形。
另外,一些教师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往往在黑板上只呈现图4-1这样的“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只有图4-1才是“角”,其他的都不是“角”,特别是对平角(4-4)、周角(4-5)的认识更是不足。
学习“梯形”概念时,有的学生只知道水平放置的,并且都是上底短,下底长的标准图形才是梯形。造成学生错误认识的原因,一是教师提供的都是一些标准图形,二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偏重于标准图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变式练习。
4?郾直观、感知在应用中的影响。直观,从字面上理解是直接观察的意思。狭义理解是用眼睛看,用视觉,而广义理解则包括由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获得的感知。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数学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眼见为实,它并不认可“眼见为真”。图5是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有的小学生观察后认为线段CD比线段AB长,这也许是实际的感觉,但真实的结论是两条线段一样长。所以,实际的感觉不一定就是真理。在图6和图7中,有的学生认为线段(2)比线段(1)长,线段(4)比线段(3)长。其实,包括思维水平发展完善的成年人有时也会这样认为。
二、几何图形的教学策略
研究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吸收知识时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大不相同。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教儿童知识就必须先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知识的,要教会儿童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儿童是如何思维的。
1?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学生的经验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现实空间中有着许多的几何图形,在现实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原认知结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几何概念不同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识别、认清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摆脱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由于学生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还会列举出钟面、圆桌等实物,这对学生认识圆是很有帮助的,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圆是指一条特殊的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圆面。
2?郾选用典型材料,强化重要的弱刺激。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明显、越突出,就越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概念的非本质属性越多、越不明显,就越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辨别,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选用那些能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典型材料来说明概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展示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两组对边是不等长的,如果教师展示的平行四边形看上去两组对边差不多长,那么四边等长这个非本质属性就会迷惑学生。
从图8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容易被强刺激部分,即平行四边形的边较长这个非本质特征所迷惑,掩盖了弱刺激部分,即等底等高这个本质属性,误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因此,如果弱刺激部分很重要,对解题有着本质的影响,那么就要强化重要的弱刺激,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及语言上提示或图形上提示(作辅助线)等来强化,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3?郾重视变式、反例。变式就是变换概念肯定例证的非本质属性,以突出本质属性。反例是故意变换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其变质为其他事物,在引导学生思辨中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在几何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概念的肯定例证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关键信息,概念的否定例证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因此,在几何概念的学习中,不仅要运用肯定例证的变式,也要运用否定例证。
如果说“标准图形”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抽象出对象的性质特征的话,那么运用对“变式图形”的观察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例如,在教学“梯形”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标准图形”,接着在展示“变式图形”和反例,如图9。
图9-1、9-2、9-3是梯形的变式图形,通过变换梯形摆放的位置、方向、角的性质等非本质属性,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一本质属性,学生认识了梯形的各种表现形式,留在脑中的梯形表象将更加鲜明,理解更加深刻。图9-4、9-5是梯形的反例,其中图9-4故意变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使梯形变质为平行四边形,以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本质属性。图9-5故意变换“四边形”为“五边形”,从而突出了梯形是四边形的本质属性。
4?郾重视直观感知。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根据理解与感知的关系,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感知活动。一方面在理解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全面感知学习材料,让他们在头脑里建立起所学数学知识的丰富表象,以此为理解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提供材料和依据。另一方面在理解过程中,特别是在对那些内容非常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以此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他们的思维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学生观察图5、图6、图7等几个图形时,往往被眼睛所“欺骗”,其实这也是缺乏直观学习的一种表现。重视直观感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5?郾重视“做”。这个“做”包含有很多含义,简单理解就是动手做,亲自实践,亲身经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有让学生学会“做数学”、“用数学”、“数学的思考”等内容。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用眼睛来看,还要动脑思考,更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做”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认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画三视图时,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搭几何学具等活动形成初步的空间方位感,进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让学生通过剪拼、折叠活动的体验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教学“面积”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几何图形,而不仅仅记忆公式,通过“做”更利于学生形成表象,重视图形形状,加深认识。又如,给定学生一个图形可以让学生利用火柴棒来重现一个相同形状的图形,以此加深学生对图形形状特征的感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来加深对“长度”、“面积”等概念的认识,对形体的大小、位置和关系建立清晰的表象。如在图5、图6、图7等图中,如果学生能够用直尺测量一下的话,他们将不会被迷惑,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还有做游戏、实验操作、作图活动等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人制宜地具体处理。
作者单位
篇10
可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自主学习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自学是指“人们以教学活动之外的学习为主,并以主动获取知识为特点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行为。” 由于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同学和老师,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律性。自主学习则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独立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独立无助的,他(她)与教师或同学可以通过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学习小组来加强学习的互动性,通过相互激励、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一、激情引趣,设问引思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掌握的内容设计“引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如学习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内容时,出示篮球架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在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设疑:为什么篮球架的支撑要做成三角形的形状?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吗?学生就可能从节省材料或者是图形的特性等方面去探究原因,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展,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求
数学课堂,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广阔的探求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首先,加强直观操作。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学习面积的概念,让学生伸手摸一摸书本的封面,摸一摸桌面,感受一下“面”的大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理解了概念,才能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小组活动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 通过动手摆画剪、动脑想、动嘴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把学习内化成自身的需求和习惯。像面积单位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小组学习的机会。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好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小卡片,让学生在小组里面通过拼摆讨论,得出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比较方便计算的结论,从而引出各种大小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学生亲身体会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自然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三、师生交流,共同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求的基础上, 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探求思路和方法。常见的数学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后的代表汇报交流,容易忽视合作活动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毕竟,作为汇报的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是属于小部分学生,甚至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好的一部分学生。其他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表达的提高,都有赖于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敢开口说,都能开口说,养成大胆表达自我的习惯。如在“解决问题”的单元,要求学生计算做操的总人数,可以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先算一横排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也可以先算一竖排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总人数。不同的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向可能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过程和成果,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在讨论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集体归纳。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思路得到拓展,表达得到肯定或者获得反思,这是自主学习的最好磨炼。
四、课外延伸,自主发展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期获得对数学学习的不同经历和体验。人教实验版教材在多个单元的末尾都有“生活中的数学”或者是“数学实践活动”。比如三年级的“制作年历卡”,四年级的“你寄过贺卡吗?”,五年级的“粉刷围墙”等等。这些数学活动紧密联系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好好利用这些学习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也就会坚定自主学习数学的决心.
- 上一篇:班长竞选班长演讲稿
- 下一篇:乡镇消费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