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21: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态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因此女人是邪恶。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其中,F.A.Mesmer主张“动物磁性”是心理障碍的根源。这一学说也无科学根据,但却导致了催眠术的成功应用,并被后人称为梅斯梅尔现象。还有一派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由于不愉快的心理体验、隐蔽的冲突和情绪创伤引起,称为分析学派。虽然,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癫狂篇描述精神病人,但是把精神病视为神鬼作崇的见解也早已存在,少数精神病人被当成有神秘力量的异人加以崇拜,而大多数则受到鞭笞、锁绑、嘲弄和遗弃,“请神送鬼”至今仍时有所闻。
现在认为,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其所以“没有能力”,可能有器质性缺陷(如脑损害)的原因,或是由机能性缺陷(缺乏知识、缺乏能力或动机)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心理是否变态,常常要由社会文化来决定。我国封建社会里女人要缠足,清朝男人要留长发辫。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表现这些行为,就要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再如喜着异性服装,在西方称为“异装癖”,是一种病态。而我国古生的女扮男装抵御外敌的女性却被认为是民族英雄。再如,某些西方国家中,同性恋被认作合法。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行为常模,人们对心理变态有着不同的判断。加之,历史上对心理变态原因的不同解释,以及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心理障碍诊断的很大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医院或医师中间也常有意见分歧,并不为奇。
篇2
心理学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两个方向,关键看所报考的是哪个方向的心理学专业:
1、一般基础研究方向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等课程;
2、一般应用方向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验与分析、心理咨询与治疗、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阶段; 心理状态; 变化
The variety of shallow Xi university student''s stage mental status
Liu Yu Qin Guide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Abstract】 Take off to want:Pass the variety of understanding the each stage mental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 from in discover the mental phenomenon problem of universal existence study interest gradual decrease, put forward to correspond a problem-solving sugges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tage;Mental status;Change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也不例外。现如今的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方式,多姿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似乎已经是刻不容缓。
1 不同阶段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状态
1.1 首先,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通过了解我们最初发现在大一阶段有以下几种学习心理状态:(1)有超过63%的同学在入学之初踌躇满志,暗下决心要好好珍惜四年的大学时光,因为进入大学是他们从小的梦想,就算学校不如所愿,但好好学还可以继续考上好学校的研究生,这些人的心态是比较积极乐观的;(2)有11%同学入学的学习动力依据的是学校的名气和教学质量,所以来了学校之后,发现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期待与怀疑并存,视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而定,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大家必须了解,学校是固定不变的,而你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并将决定你的未来,如若不及时构建新的目标,就会导致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容易形成行为懒散,因此作为新生,进大学后要快速重新定位自己,作好规划,为求在新的环境更好的发展自己;(3)有极少数同学是消极情绪。因为对学校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满意,准备听天由命,四年后能毕业就行,这显然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想法,已经上了大学,既来之,则安之,首先应该消除这种心理,对自己负责,没有必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荒废自己四年的时光。
1.2 到了大二,部分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小,逐渐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习动力很强,根据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造成学习动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是大一大家刚从高中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进入大学,学习动力还是很乐观的,而到了大二,由于对外界环境的熟悉,再加上受周围同学或教学方法内容等多方面其它因素的影响,就逐渐开始对自己放松,认为最初的学习目标也不那么重要了,很多人的观点是相比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能力可能更重要,就开始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慢慢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不耐烦的情绪。(2)当然还有一方面因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的求知学习,有些人早就已经习惯了从小填鸭式的应试学习,不适应大学这种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对学习方面就有所松懈,并且开始偷懒。所以说,一个人进入了大学,首先应该改变读书的观念,把“念书”提升到“求知”,逐渐改变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把导师在课堂上所提示的科目要点只当作个人学习的起点或引线,个人再循点线的方向自行扩大、联接、填充、组织,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明确认识到能力源于知识却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和处世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心智成熟,迅速成长。
1.3 经过大一的新鲜期,大二的放松期,到了大三,大家似乎又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这时,大家几乎都提前同时开始思考着一个问题,毕业了之后该干什么,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找工作?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最痛苦的是反反复复思考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多数人趋向于考研,担心出来找不到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很迷茫,对自己即将要走的路还在徘徊,是否选择考研,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切勿盲目跟风,不要强迫自己,要多多结合自身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坚定,不能再继续像以前那么模糊,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了。在这个事事烦的大三,很多人对学习的态度也随着对未来的打算而发生了改变,打算考研或继续深造的人在大三就已经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地为将来做着准备,而其他准备毕业就业的人则几乎对学习没什么动力了,大都抱着顺顺利利毕业即可的泰然心理,但是他们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因为马上就快要毕业了,面对着达不到家人的期望,找不到好的合适的方向这些必不可少的压力,这会让大三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疲惫,这无疑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要及时地与家人进行沟通,让他们清楚的了解到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减少由于家人的过高期望而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压力,放宽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船到桥头自然直,否则会导致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很高的效率,这时要不断提醒自己放松一点,有些事真没有那么重要。
2 建议
2.1 大学生应该积极应对, 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进行自我教育,这对于将来走出校园投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2.2 当然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老师交流,因为同学会最大可能的和你遇到相同的问题,大家相互探讨交流,准确的与你分析并快速的解决此类问题,而老师会对于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人生阅历,大致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情况、理想志向有的放矢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
2.3 多了解翻阅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别人共
同摸索这其中的差异,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咨询与治疗与知识的传授, 还应向其传授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 出现心理问题的应对技能, 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以便于在将来各方面出现问题是处理的游刃有余。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才会有着当代大学生崭新的形象,准备好良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肖旭,社会心理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篇4
关键词:变态心理 艺术家 艺术 疯子
一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变态是指“行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活动异常”①。变态几乎发生于每个人的身上,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常态的人。乌纳穆诺从人的生命悲剧意识出发,认为人在本质和实体上都是患有疾病的。基于变态的广泛性,《韦氏词典》认为变态的就是“反常的”,“与标准或者一般情况背离的不正常的、例外的、异常行为”②;王玲主编的《变态心理学》中认为变态心理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没有贬义。本文便依据变态心理质的内核,从有别于健康的不协调的、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一基准出发,认为一切与健康的知、情、意有偏差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均为变态心理。
艺术不是为了反映现实,因为现实就在那里,根本就不需要你去反映。艺术家追求的也不是真理,真理是科学家的使命,艺术家追求的往往不是必须怎么样,而是想怎么样。所以艺术家眼中的真理,只是富含情绪化和个性化的真理。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情感始终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艺术欣赏的最终归宿。
艺术家由于其创造性的才华,情感对艺术家来说并不是时时都受理性控制,他们往往比常人更敏感,也更容易激动,当艺术家情感过溢时,事物在他们眼中也很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变态心理在文学艺术中就成为不可逃匿的领域了。同时,“在艺术家的眼里,现存社会的那些所谓‘正常的’、‘健康的’的东西恰恰是失常的表现,而心理失常和病态倒反以精神健康和道德健全的面目出现”③。在他们看来也许世界是疯狂的,只有他们掌握真理,于是他们要呼喊,要疯狂的世界理性起来,但是现实中的常人看来,他越是呼喊就越是疯狂。因此艺术是变态心理驰骋和纵横的天地,不论是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还是在艺术品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心理变态现象。艺术家在艺术生产的准备和创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这种“蛮性”能发现平常状态下往往难以发现的美来,或者使平常感到美的一般的东西,强烈地突出起来,散发着诱人的魅力”④。
二
群览艺术的殿堂,的确“疯气”十足,尽管艺术家不一定全是疯子,但不容否认大多艺术家都有疯子的某些症状或表现,甚至某些艺术家在一定时间里就是疯子。
话剧殿堂从筹建那一刻就充满着祭酒神的狂欢场面;左拉“将自己交给十五名精神病医生检查,并同意了医生们做出的结论——他的天才来源于自己癖性中的精神病因子”⑤;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备受癫痫病的折磨,他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其作品《》、《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描写震撼人心;荷兰举世瞩目的艺术家梵高精神病频繁发作,他自己也最终在精神失常中扣动扳机结束生命,而《向日葵》、《自画像》等经典绘画深刻展现了他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心理状态;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他孤僻忧郁、内向悲观,41岁时便离开人世,其《审判》、《城堡》、《饥饿的艺术家》、《洞穴》等作品中人物神经高度敏感、行为怪异;劳伦斯向伦理的敏感地带发起冲击,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在母子关系问题上陷入难以妥善处置的境地;残酷戏剧的领军人物阿尔托精神分裂症多次复发,其戏剧和宣言都以怪异疯狂的“残酷”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伍尔夫有精神分裂和同性恋倾向,她细腻敏感,其作品《墙上的斑点》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了散乱无序的意识;刚去世不久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一直就处在天使与魔鬼的争论之中。
然而“东方重修养,西方重治疗”,由于中庸、调和处事且爱讲面子的民族心理作祟,我们中国人对变态的态度不像西方人那样坦诚。在中国,变态这一中性词更多的是被赋予过多的贬义色彩,人们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变态病症,直到今天人们谈变态还失色,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心理诊所还处在极端落后的状态。在中国变态艺术虽然受抑制,但具有变态性艺术也并非没有,诸如徐渭“四声猿”狂傲不羁、嬉笑怒骂;李渔小说《肉蒲团》和后来的《金瓶梅》就裸地展露变态的性关系和性意识;抑郁不得志的蒲松龄借鬼狐神妖的《聊斋志异》来实现自己的……而民间大量流行的黄色壁画、图书、器物以及妓院与太监制度正是表面正统文化压抑下的变态翻涌。
近现代中国,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从欧美和日本引进了诸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西方变态心理被译介到中国后,变态心理开始大量出现于各种艺术品中。现代作家由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忧患等原因,出现了空前的忧患、焦虑、孤独、徘徊等心理问题,同时自现代以来中国的艺术家自杀现象的也是多如牛毛。而由于对变态观念的偏见,数量更为庞大的具有变态性倾向的艺术还远未被挖掘出来。
三
在高扬变态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大多数艺术家身上都无可避免地具有变态性因子,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把疯子与艺术家等同起来,艺术品也绝不是简单的疯子般的变态心理的胡乱放纵。
天才和疯子本身就是对人类无知的掩饰,当一个人很有才但又没法解释为何这么有才时,他就是无比神秘的天生之才了,而疯子就是一个低于正常人的不可理解的怪异之人。一个是神秘的天生之才,一个是怪异之“疯”,两者的界定本身就含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分。在天才和疯子的交界处,有—大片模糊的边缘地带,甚至很多艺术家是一脚踏在疯子的船头一脚踏在天才的船头,所以用理性来区分天才和疯子也注定需要费一些气力。
用福柯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区别是看其是否符合话语掌控者的发展需求,适合的就被冠以天才,不适合的便称之为疯子。天才跟疯子间那根三八线就是看人类自我生存意志,天才是符合的,疯子是造不出伟大的美来,如果造出来他也便是天才。天才是时代的馈赠,因为当时代不需要他时,他只是疯子。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很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未被堂而皇之挖掘出来的原因。但是假若把这个话语权合理化的话,天才与疯子间的分割线就开始明朗起来。这主要体现在天才懂得创造,他能够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艺术家必须能够创造出为人类所能理解和接纳的艺术品来才可称得上是艺术家。疯子却不能,尽管疯子往往也跟无意识接触更加亲密,他们很多也有超常的想象力和抽象能力,这种能力甚至超过艺术家,但是他们却很少有人能够有意识地组织本质力量,难以把这种才能对象化,或者对象化的成品与正常的人无法进行沟通,即达不成“有意味的形式”,他们是精神瘫痪的艺术家。
“疯子发生乱套不幸的地方,正是天才大展鸿图,出类拔萃,最富有创造力之处”⑥。天才在独特的感知下又懂得如何来修饰这种天才般或者在常人看来是疯子般的感知,天才还有高超的组织搭配能力,表现在文学上如语言表达能力、结构组织能力等;在绘画上表现为空间结构把握、色彩调配、透视处理等;在音乐上表现在乐谱的识别组织,音高、音阶、音节的调配等;在舞蹈上表现为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韵律性等……
因此艺术家不等于疯子,艺术品也不是疯子的疯话,艺术家是酒神和日神的复合体,而疯子只是一个喝醉酒的耍酒疯的小丑,艺术家能够控制疯癫,而疯子却是被疯癫所控制。
注释:
①中国劳改学会编:《中国劳改学大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59页
②转引自王玲主编:《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9页
③(美)特里林:《艺术与精神病》转引自王宁编《精神分析》,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27页
④林澎;龚曙光著:《艺术生产概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30-31 页
⑤同③,第24页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13级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一班的袁兆林,今天我来到这里参加竞选的职位是咨询部副部长。
首先,我觉得与其说我有勇气来竞选这个职位倒不如说我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我从初中便开始对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至今已经有六年了。六年里,我一直自己学习着艺术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人格分析的知识。自奇思妙想的《变态心理学》到乐嘉的《性格色彩》,我悟出了缤纷的人性、璀璨的世界原本就是一草一木一乾坤。自《树木人格的测试分析》到《房树人HTP测试》,我感受到了成长带给我们的是“时光的印记”。我热爱心理学,同时也享受于心理学,我愿意以自我身上的正能量去帮助、去感染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还记得在中学时代,我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去帮助一位患了精神抑郁的朋友,最后,心理学的力量让阳光重新照进他的心里,让他继续奔跑在青春的赛道之上。自2010年的9月份,正值高中的我在网络平台上加入了一个“搜搜问问——心灵港湾”的心理困扰解惑团队,这让我无论是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还是心理学的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截止2012年3月(由于学业原因,此时退出),在网络心理学解惑的平台上,我共帮助网友百位以上、也获得了大约四十多块“最佳回复金牌”,我觉得这些都让我在心理学的学习道路上,获得了最好的价值体现!
如果说,我与心理学的缘分是出于爱好,倒不如说我也是“心理学的受益者”。出于各种原因,以前的我也是一位受重重心理困扰的“患者”,曾经的我那样抑郁、自卑、恐惧、并带有强迫症状……感觉自己在世界上已经完全没有看了希望。或许,我现在也想不起来当时是何种鼓励让我重新抬起头来,勇敢地学习心理学医治好自己,但今天,站在这里的是一个充满着正能量、带着较丰富的心理学经验的我,我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相信真爱自在人间!
篇6
(二)数字化出版转型背景下学术期刊女性编辑职业群体压力增大由于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学术期刊编辑和文化休闲娱乐类等非学术期刊编辑不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内容、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等因素,办刊经费一般由主办单位全额或差额拨款,无经费之忧。故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他们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学术能力及编校能力即可,工作相对稳定、安静、清闲。他们只需要“来料加工”,承担稿件初步审核与后期加工整理工作,为拟刊用稿件“整形”,做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二传手”即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学术期刊在传播人类知识和成果及促进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类学术期刊不断涌现,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其中,女性编辑人数不可小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演变,数字出版逐渐成了未来出版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包括了来稿、加工、印刷、发行、阅读传播等一系列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化使得传统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张,数字化技术几乎渗透到了出版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也改革了学术期刊传统的纸质作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出版形式和发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一桌、一椅、一笔”的编辑模式逐渐被“一桌、一椅、一笔、一电脑”模式所取代。从投稿、收稿、审稿、校对、编排到发行,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网络化。在线编审系统的使用实现了编审的实时化、透明化。该系统很好地联系了作者、审稿专家及编辑部三个子系统,使得三者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传递。出版的数字化趋势对编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不甚擅长信息技术的女性编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对数字出版技术缺乏了解。研究表明,由于受能力、个人喜好及文化偏见等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能明显不如男性,她们更倾向于不需要多少创新的专业工作。由于自身的短板,她们往往对数字技术不够关注,了解缺乏,对数字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模式不太熟悉。这与数字化出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字处理、网站维护、出版互动及期刊推介是不相宜的。数字出版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出版复合型人才是既掌握出版产业规律、精通出版物内容,又熟识数字出版特性,还能操作数字出版经营的人才。他们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紧密联系或者跟踪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动态及项目,密切关注有关行业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势头,从而及时把握相关行业及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前沿。这样才能找到有价值的选题切入点和合适的作者,从而能够准确地选题,定向开展约稿和组稿工作。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一定的专业素养及过硬的文字加工能力仅仅是基本职业能力,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了“复合型”“一专多能”等更高的素质要求,那种传统出版模式下“坐在家里等米下锅”的办刊模式显然已经落伍了。全能型人才不仅是内容方面的行家,同时在出版方面也是很好的操盘手,这是一个趋势。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的迅猛发展要求编辑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数字化信息渠道和载体,熟练运用编辑技术,掌握编辑技巧,熟悉内容及资讯的处理。大部分学术期刊女性编辑由于观念传统、知识面狭窄,对期刊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加之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男性差,女性学术期刊编辑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会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压力。
(三)具有共性的新时期职业女性的角色困境“这是一个女性前所未有的艰难时代:社会需要我们做职场女性,但是家庭需要我们做全职太太。”女性在家庭中要扮演好母亲、妻子、女儿、媳妇等角色,发挥婚姻功能、生活功能、养老育小功能ꎻ在职场中要遵守职业规范,胜任本职工作,获取劳动报酬。很多职业女性为了平衡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在婚后不得不扮演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双面角色”,承受着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厅堂”和“厨房”之间两难的处境使广大职业女性在家庭和事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很多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功换来的却是婚姻和家庭的丢失。回归到高校学术期刊女性编辑这个群体,她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相当数量的学术文章,同时也要处理一些繁杂事务和应付日常人际关系及自己的职称晋升或学术研究。与男性编辑们不同的是,她们婚后还要面临生育所带来的事业的暂时中断,照顾家人和孩子及日常家务劳动也让她们很难拥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这严重影响到她们的事业发展、学业提高以及职业晋升,在职场与男性编辑们的竞争中明显优势不足。
篇7
我坐在床上,望着窗外,是的我是看完了中文版本的《少有人走的路》,那段时间里我在学习与感情上都不顺利,消极情绪缠绕我全身以至于让我难以呼吸,我偶然看到《少有人走的路》对消极情绪有很大的帮助。那段时间里,也在打电话给心理老师。上了高中之后,我有时候放假回去会先回到她家吃了晚饭再回去,我也会在学校附近的地摊买一些廉价的书籍带回去给她,那个时候虽然我们没有到无话不说的关系,但是学生与老师能够那样去交流学习与生活已经是很少见的了。
我是在初一认识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那时候她刚从广州读完心理学拿了文凭回来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中学。而那么巧的,我们初一的英语老师因为身体不适而停止教我们,所以很幸运的,刚回来的心理老师也就先教我们英语,我们就那样认识了。由于我当时是班长,与她也就走得比较近,主要是她会交给我许多事情,例如她要开会考试什么的,就会把自己抽屉的钥匙给我,让我去她抽屉拿试卷负责班上的单元测试。在初一期间,她教会我许多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己的梦想以及不断追求更好的前程。最重要的是,我开始认识了心理学那样一种奇特的新事物。
初一结束后,她就不再教的英语,而专门在初二初三开展心理课程以及在一个办公室给有需要的学生开导,我会常常跑到她办公室坐着,听她讲一些事情,讲一下她的导师提及的“变态心理学”、讲她读师范时候的生活、讲她家里的事情,讲讲李清照“少年强说愁”……但几乎都是她在讲,虽然她很多次都在暗示我该讲讲我的事情,因为她总是觉得我常常显露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而我只是愿意说起我的双胞胎弟弟以及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不是我不信任她,而是觉得我和她会是一辈子的朋友式的师生,我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但更重点的是,我不知道怎么说起我亲人与我,我很难说出口因为我与他们其实真的并不亲近。
篇8
很多人把学习困难等同于学习障碍、学习落后等概念,然而这是一种误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学习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的一种特殊现象。学习落后则是一个比学习障碍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三种情形:(1)因智力落后而导致成绩落后;(2)因不良家庭环境和情绪障碍及人格障碍所导致的成绩不佳;(3)因学习障碍导致的学习成绩不良。而对于学习困难的概念,至今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将学习困难学生概念沿用王建平《变态心理学》(2005)中所述“没有明显智力缺陷,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远没能达到预期的学业成就目标的学龄儿童青少年”。
2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分类
2.1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常常会产生自卑情绪。学习自卑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产生的自认为不如他人、轻视自己的心理。有些学生自我期望较高,但学习成绩与期望的差距又恨大,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失去信心,处处感到自己笨,没有别人聪明,常常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烦恼不堪,压抑感越来越重。这样就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长此以往,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差,遇到问题表现为恐惧和退缩,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 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常常对教师的教导表现出不服从,他们有意与教师的教导作对,故意做出一些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教师明明是善意的、正确的教导,却遭到了他们的抵抗。越是希望他们这样,他们偏偏越是那样。他们违反校规校纪,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他人的学习。这些逆反行为使他们无法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当中去。
2.3 懒惰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懒于动手动脑,写作业不独立思考,常有抄袭现象出现,或者寻求他人替代完成作业。对于他人和教参书的依赖会促使学习困难学生的懒惰心态逐步发展,这种懒惰的心态又会促使学困生产生依赖心理,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则会使这类型的学生成绩下降,不思进取,主动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2.4 孤僻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课堂上,他们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参加小组讨论。长期的封闭使他们变得消极、迟钝,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由于无法与这些学生沟通,不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
2.5 骄傲心理
骄傲是由于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常常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总是自以为是,过高的估计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心理。有这种心里的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得到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受到一点表扬就洋洋得意,自满狂妄。他们无视校规校纪,无视老师的教导,对于同学的劝告也心不在焉,学习不思进取,整天盲目攀比,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危害极大。
2.6 暴躁心理
教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易怒、易躁,情绪波动很大,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动干戈。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有任何过激言行。对于长辈的教导不能够善意的去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行为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的精力很少能够集中到学习上,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
3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应对方法要根据学习困难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转化和教育。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学困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也随之不同,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根据学困生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做到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的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改进。
3.1 分析并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想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就要调查和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有助于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施。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进行辅导和教育。
3.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于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如果学困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和重视,那么,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建构可以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和改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要尊重理解学困生,与学困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对学困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此来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和抵触情绪。
3.3 给予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教师在评价学困生时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生是很注重别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进行委婉的评价,注意语言艺术性的运用。教师应时刻让学生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正确的认识,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维护,克服自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再根据不同学困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的特别指出,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多多少少的差异性,这种先天与后天的差异促使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动机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关注,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9
然而,用微小的术式铸就显著的美丽,这其中不仅只关系到医学技术,更与美学、心理学有分不开的联系。
那么,一个合格的微整形医生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现在就告诉你答案!
医美大牌专家开讲,有请隋志甫教授!
隋志甫
现役军人、医学博士、总医院全军皮肤损伤修复研究所美容整形中心负责人、微整形首席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市分会整形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微创抗衰老专业委员、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激光与微创抗衰老专业常委。
擅长:微创面部五官美容整形、体形雕塑、妇科整形、体表疤痕、肿物、畸形的美容修复等。
“单有医学技术并不能够做出令人期待的微整形效果,微整形是一个从细微之处追求并体现美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医学技术很重要,美学同等重要。对任何一个求美者的个性化面部特征,医生都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美学鉴赏,而且鉴赏评估一定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顺序。虽然成熟、完备的美学素养并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已经成为公式的基本法则和经验可以套用。”
Basis1审美素养很重要
审美是人的天性,医学审美就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具有高度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必须遵循医学规律的特殊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医生和求美者双方审美的共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求美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程度。
何谓面部美?
面部美是一种整体感觉,它要求皮肤细腻光滑、无瑕疵,椭圆脸型,五官的精致、和谐等。在对面部美的衡量和审视方面,三庭五眼、四高三低、颜面对称等都是可以参考衡量的标准。
三庭五眼:美学家用黄金分割法分析人的五官比例分布,以“三庭五眼 ”为划分的标准,是对人的面部长宽比例分布进行测量的方法。如果比例失调,那么人的五官布局就会显得松散或紧凑,缺乏美感。将额头发际线到下颚分为三等分,由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尖,鼻尖到下颚分别为上庭、中庭和下庭;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份,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
四高三低:人面部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不只有长宽比例的标准。在面部垂直轴上,一定要有“四高三低”。“四高”:第一高是额部,第二个最高点是鼻尖,第三高为唇珠,第四高是下巴尖。“三低”分别是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是凹陷的;在唇珠的上方,人中沟是凹陷的,美女的人中沟都很深,人中脊明显;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共三处凹陷。
颜面对称:对称是面容美的基本标准。双耳、双眼、双眉应该对称;前额、眼睑、口唇周围的曲线应该对称;左右下颌也应该对称。
三匀协调:这个主要指口裂水平和面宽的协调性,即从正面看面部宽度与口裂静止时长度比较协调。有些下颌角宽大或咬肌肥厚的人从正面看,面宽就越过了三匀比例。
亚洲人面部特点及常需改善的问题
亚洲人面部一般具备:皮肤细腻光滑、面部线条圆润饱满、骨骼结构较平滑、内轮廓较宽、眼睛相对比较浮肿的特点。亚洲人的五官和轮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亚洲人在选择医学微整形时的喜好和趋势。在面部微整形中,最常见的三大微整项目分别是针对单眼皮、山根低、咬肌肥大的。
双眼皮成形术:双眼皮不仅能提升求美者的眼部美感,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某些求美者因单睑而造成的视野缺失的问题,常规的微整形双眼皮成形术有埋线式双眼皮、三点式双眼皮、韩式微创双眼皮等。
隆鼻术:鼻子在面部的美学地位众所周知,隆鼻术不仅能改变鼻部的扁平,更能使五官显得深邃起来。微整注射隆鼻术包括玻尿酸隆鼻、自体脂肪移植隆鼻。
瘦脸术:针对咬肌肥大,在微整形方式中瘦脸针注射(肉毒素)是最佳选择。若是因为脂肪堆积,还有溶脂针可以选择。
“其实,很多从事微整形的医生都不缺技术,但却缺美感。利用美学素养结合求美者个性特点,设计出适合求美者的微整形方案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知道的是,一个完美的术前设计不仅是对医生的一次美学考评,更是要顾及到求美者的心理需求和其潜在的个性特征。”
Basis2术前设计要精准
好设计是好作品的前提,微整形术前设计的依据来源于诸多方面,只有综合考虑求美者的各种心理因素、了解其期待的术后效果,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术前设计的价值所在。
美容心理受哪些相关因素支配?
美容心理学是建立在广泛的心理学及分支科学基础上的,涉及一般的心理学理论有动机、需要、人格等,还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微整形术前设计时,要考虑到的有求美者的发展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
发展心理:旨在探究个体生命全过程中身心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美容心理学要应用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各年龄阶段爱美的心理特点等。
社会心理:研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展及变化的规律。由于貌美具有明显的社会心理特征,同时美容又是一定社会心理背景的产物,所以两者关系相当密切。
变态心理:探究的是行为异常的类别与成因,从而建立系统理论,作为心理诊断与治疗的依据。美容心理学应用变态心理学的理论可以研究病态的求美心理。
审美心理:审美是人的一种天赋,审美心理学即概括性的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过程。美容医学心理学则主要涉及容貌审美的心理问题。
术前设计定位方案
分龄造美:30岁以下的求美女性追求的一定是美丽。所以,对于这个年龄的求美者来说,需要最多的是轮廓塑形,例如对鼻子、下巴、眼睛、额部、颞部、嘴部的瑕疵改善居多,适应的微整形术式包含全鼻定制、自体脂肪丰下巴、双眼皮及开眼角、注射丰额术、注射隆颞术及薄唇变厚或唇珠成形术;30~40岁之间女性追求的的不仅是美丽,青春化更是她们的追求。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求美者更需要改善的是皱纹、松弛和肤质的问题,适合她们的微整术式有注射除皱、光子嫩肤、光能祛斑等。
身份定美:每位求美者都有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所以一个好的术前设计一定要符合特定求美者社会角色。比如,演员都追求上镜的无瑕“巴掌脸”,所以瘦脸针、镭射净肤在此类群体中就颇受追捧;大学生微整形多为求职增加砝码,改变先天瑕疵或锦上添花,因而大学生群体中热门的微整项目则是:美眼(双眼皮、开眼角)、美肤(激光祛痘、激光脱毛)、美牙(冷光美白)。
个性审美:氧气型美女更注重的是通透肌肤,霸气女王最重要的是自带气场的精致五官,童颜美女要长久保持面部青春态……每一种美都各具特色,每一位求美者的审美观也都各自不同,术前设计时一定要充分沟通,认真了解其审美偏好和心理预期效果。对于变态求美(整形上瘾、审美过度)的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正确的心理引导。
“系统美学素养的养成需要时间和经验等多方面的条件配合,那美学素养目前还不够系统和深厚的医生该怎么进行审美和设计?其实,还有一种可以简单、快速对求美者进行美学评估和设计的方法,那就是化妆术。亚洲人轮廓感不强,利用化妆可以达到瞬间美丽效果,其实通过相对应的微整形完全可以实现对化妆效果的超越。”
Basis3“填充”Or“缩减”有依据
爱美的人对化妆一定不会陌生,除了整形,化妆术绝对是让人瞬间变美的利器。其实,根据化妆的部位、妆后效果所实现的外貌变化,就能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微整形。
化妆与微整形对应关系
化妆术采取对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渲染、描画、整理,增强立体印象,调整形色,掩饰缺陷,表现神采的手段,从而达到轻松美容的目的。底妆作为化妆的基础,具备均匀和提亮肤色,遮盖痘印、黑眼圈及皮肤瑕疵的作用,而微整形中的水光针、激光祛痘、光子嫩肤等都可以完全超越底妆带来的美肤效果。另外,化妆修容术针对不同脸型有不同的修饰方法,可以很容易打造出小脸效果。一般来说修容术可分为高光区和暗影区,打亮高光可以使面部内轮廓突出、增强五官的立体感;修饰暗影则可使面部外轮廓后缩,显得脸部更小更精致。想要实现高光所带来的效果,可以通过注射填充的方式来完成;想要达到暗影的修容效果,瘦脸针和局部吸脂则为不二选择。
美肤:玻尿酸联合肉毒素除皱美肤时能同时注射吗?
玻尿酸和肉毒素是可以联合使用的,不过最好有间隔期,先注射肉毒素舒展动态皱纹,间隔10~12天再注射玻尿酸祛除静态皱纹。若用两者联合用于除皱美肤时,尽管它们是注射到面部同一个部位的,但两者的注射层次是不一样的。肉毒素需要注射至肌肉层,而玻尿酸通常注射至真皮层,联合使用除皱效果更持久且对深度皱纹更有优势。
填充:玻尿酸Or自体脂肪?
从各自特点来说: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来源丰富、性价比高、自然安全成活即永久,但存活率却不稳定,手术过程相对麻烦;玻尿酸虽简单快捷、副作用少、效果自然,但却会逐渐被吸收代谢且不能大量注射。从适用性来说:注射填充玻尿酸相对更有选择性和特定性(比如隆鼻、丰苹果机、隆颞等);而脂肪却全面部广泛适用。所以到底该选择谁,除了要掌握这两种材质的特点及适用症状,还要询问求美者的自身意见。
篇10
关键词:不良学习态度;社会心理学;成因;对策
一、 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
学习态度是态度的一种类型,指对学习“所持有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①学习态度的成因很多,根据国内外社会心理学专家研究,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个人经验与外界重要他人的榜样作用,参照群体对个人的作用,文化背景的持续熏陶等。②笔者认为,不良学习态度主要源于由个体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影响。
(一) 环境因素
消极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可能使学习态度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比如,“”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在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下对知识的漠视与无知,使整个教育系统瘫痪。学校教育得不到重视,学龄儿童得不到正常教育,没有外在的压力、内在的动力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由于儿童最早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因此父母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都影响着子女的学习态度。比如,父母在家不注意主动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将会不利于孩子形成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研究表明,父母是个体成长中首先认同的对象,个体的学习态度将可能产生与父母类似的情况。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漠不关心,子女也很难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的正式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学设施、教师同学、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理念与目标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学校的群体参照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同一性和自我评判的标准。同一群体的成员常常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园具有“环境育人”的功能,校风、班风的建设是了学风建设的基础。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校风,一个班级没有端正的班风,良好的学风无法在学校形成,将不利于个体养成好的学习态度。
(二) 个体因素
“环境只不过为个体提供了形成学习态度的种种信息,,而个体对这些信息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如认同、选择、模仿、创造、内化表现后, 才能体现环境的影响。”③影响个体学习态度的内在因素包括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知识文化水平、遗传与性别因素等。学习态度与学习需要的联系越密切,学习态度受到的影响就越大。个体对于阻碍自身实现学习目标的对象,易于倾向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比如,“一位小学生因为受到一位教师的当众羞辱性谴责,从此出现只要是这位老师上课,就情绪不安、冒汗、身体颤抖的恐惧症症状,最后不得不转学。”④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可以塑造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成长中接吸收的文明成果、学习精神也促进着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小学生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自觉性不够高的原因。最后,态度是具有生物性基础,多项研究表明,基因对于认知与情绪有显著影响,与学习态度有关。
二、 促进不良学习态度转变的重要性
态度是一种具有倾向性质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对学习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态度的多重心理功能体现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转变不良的学习态度对个体学习具有必要性。
(一) 适应调整的功能
需要的情绪体验影响态度的形成,当个体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又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调节与保持一种有利于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当学习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越大,学生学习的态度就越积极。学习态度是从学习环境中滋生的,学习态度又影响着个体是否能有效融入学习环境。反过来,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个体发现更多的学习价值、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二) 认知理解的功能
学习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态度具有指向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当个体对客体产生了某种态度后,客体才会对个体形成意义,然后引导个体展开行动。不良的学习态度,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失价值感,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对自然和学习的理解产生偏差,学生的行动也会失去方向性,这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直接的消极影响。
(三) 心理需要的功能
态度的心理需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的自我防御和价值表现两方面。态度表现着特定的心理目的。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由于人具有维护自身价值与利益的心理需求,因此会倾向于确立有利于自身形象与利益的态度,减少个体的焦虑心理与情绪冲突。态度一旦形成,个体会倾向维护自己所肯定的对象。不良学习态度形成后,自我纠正便很困难。及时促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减弱学生的自我防御性态度。态度可以保护与彰显自我价值。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自己的价值选择。不良的学习态度一定反映了学生对学习价值理解不到位,会向他人表现个体消极的一面,不利于个体的社会生活。
(四) 激励支持的功能
“人们对于一种事物的态度越积极、越强烈,态度自身设计的问题越重要,人们对有关事务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也越大。”⑤消极的态度将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不良学习态度转变的社会心理学对策
(一)增强劝导信息影响
因为“信息本身的影响力是达成态度改变目标的重要条件”⑥,所以提高信息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信息影响力:由可信度高、吸引力高、与学生有相似度的传达者提高信息;信息的差异要在个体态度改变可接受的范围内;信息传达的方式要避免简单重复和机械命令。因此,如果要选择劝导有不良学习态度学生的人,可考虑对学生而言有威严而又亲和的教师、与学生关系亲密而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同龄同学或学生信赖的亲人朋友。另外,当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提出改正目标时,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能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明显改变,否则会使学生形成抵触和畏难情绪。促进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劝导方法也要注意。对于自我意识越来越清醒的当代学生,简单刻板的命令式劝导只会加剧学生的防御性抵抗。劝导人要注意结合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 学生没产生相反的观点, 这时教师提出正面的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学习态度。在这种情况如再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 会使学生怀疑正面观点与材料, 不利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本来就有反面的观点, 或者听了教师的说服以后产生反面的观点, 这时教师应提出正反两方而的观点和材料, 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反面观点是错误的, 这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 有助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增强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⑦特别是如果是为了是学生养成长期持久的良好的学习态度,适用双面论据优势更加明显。
(二)弱化学生态度防卫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要弱化学生自我防卫心理。“在态度改变努力的过程中,传达者需要尽可能是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并避免命令式地给定论,同时适当通过分散人们的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⑧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劝导,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导者事先要明确造成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在劝导的时候引起学生的倾听兴趣,才能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当然,劝导者也必须向学生理性呈现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要有强有力地逻辑论证,才能说服学生。虽然教师的恐怖唤起对学生的态度转变有明显作用,但教师必须把握其中的度量,过度的恐怖唤起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恐怖唤起与指示引导要恰当结合起来。
(三)形成良好的参照群体效应
当学生处于学校、班级的群体中时,群体的权威性、群体的人际关系都会驱使群体成员遵循共同的规章制度,这样便形成了群体对成员的参照效应。班级群体内部形成的规则对班级成员具有遵守的普适性。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但是他所在的班级其他同学学习认真、专心好学,那么那个学生势必会因自身态度与其他成员态度不一致而感觉压力,从而迫使自己转变学习态度。一个拥有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其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不差的,班级成员不良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会受到无形的约束。并且,学龄期的青少年可塑性、模仿性是极强的。在良好的学风影响下,挑选具有正面示范作用的一批同学形成互帮互助小组,引导他们帮助学习态度不佳的同学,会使后者接受到更强的心理暗示,促进其转变学习态度、迎头赶上。
(四)优化学生行为协调作用
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紧密相关的,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可以促进个体知行一致,转变态度。学业成绩不佳可能引发的消极的学习态度。对此,教师可减轻学习的难度,引导学生体验学业成功并结合适当的受挫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校扮演的社会角色会暗示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角色或结合多种角色扮演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角色体验,用与此相符的态度对待学习。比如,任命一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担任数学课代表,可以增进他与数学老师的交流、钻研数学知识的动力,从而培养他良好的学习态度。让一个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与自己的父母角色互换,当他发现自己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多么头疼时,就会反思并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姜健荣.态度决定一切,一切决定态度——初中生语文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 2003 (9)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文富.论学习态度的形成、变化及功能价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
[4]李小平.小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9)
[5]刘贤利.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J].淮南师专学报,2000(3)
[6]刘在花.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7(6)
[7]皮连生等译 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注解
①时蓉华 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70
②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7
③李文富.论学习态度的形成、变化及功能价值[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7
④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8
⑤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7
⑥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