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范文

时间:2023-04-10 20: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犯罪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犯罪心理

篇1

何为犯罪心理画像?对于这个问题,学界首先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称谓产生了质疑,作为翻译而来的舶来品,国外对“犯罪心理画像”也存在多种称谓[1]:有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心理的画像(psychological profiling)、犯罪人格画像(criminal final personality profile)和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等多种表达。

道格拉斯(Douglas)等人将犯罪心理画像定义为“建立在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人格和行为特征”的辨认[2]。TREVI欧洲发起的成员国警察代表讨论警务合作的组织则将犯罪心理画像描述为“建立在案件特征分析基础之上的描绘刑事案件的犯罪人的企图”[3],这一定义强调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是案件特征分析。除此之外,考普森、坎特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自己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侧重于个人人格和行为特征的描述,还是着重与对案件细节的评估推测,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内涵,都体现出了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依靠对犯罪现场某些行为证据以及犯罪心理痕迹的体现,进行心理分析、刻画犯罪人的性状与特征。从而为毫无头绪的侦查工作指明方向,缩小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排查范围,提高了案件侦查的效率和水平。

2 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依据

在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基础:一是犯罪行为,它包括完整的犯罪过程,以及某些具有明显心理倾向的犯罪动作情节;二是犯罪心理痕迹,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包括在整个侦查活动过程中一切可以用于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的物证、现场场景和相关信息。

(一)依据犯罪行为进行心理画像

个体的心理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形成相应的犯罪行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要进行犯罪心理画像,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在对犯罪行为的分析中探索犯罪人的心理,从而根据犯罪人心理来判断“什么人作案的问题”。[4]而对犯罪行为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对犯罪现场的重建。因此,犯罪现场重建是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依据。

(二)依据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心理画像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其异常言行及状态暴露山来,作用于周围环境,所留下的犯罪心理印迹的总和。因为犯罪心理痕迹是无形的、抽象的、间接的,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又必须依赖于犯罪行为所留下的物质痕迹,因此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基础。

每一个犯罪现场都是作案人的“作品”,作案人遗留在现场的痕迹物品、现场状态,是其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作案人的人风格和特性。侦查人员正是通过物质痕迹,推断出作案人对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被侵害对象的选择,以及书写习惯、行凶方式、口音特点、工具使用、伪装伎俩、现场处理方式等犯罪特点,并最终分析和刻画作案人的大致形象,为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方向。因此,犯罪心理痕迹是进行犯罪心理画像的客观依据,是犯罪心理画像的信息基础。

3 犯罪心理画像的未来发展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局限性

犯罪心理画像实质就是在根据案件事实以及相关的经验进行案件的推理,“推理”只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其既没有证据资格,也不具有证明能力。第二,就是犯罪心理画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案件,弗农・J・格伯思[5]和霍姆斯等人认为,下列八类案件适合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有虐待、折磨的性攻击行为的案件;摘除内脏的凶杀案件;有深砍与肢解尸体行为的案件;缺乏动机的纵火案件;及切断手足的谋杀案件;存在仪式主义的案件;案件;恋童癖案件。从以上案件的列举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案件都是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心理印记,心理与行为的关联特殊而明显,在这种案件中,犯罪心理画像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三,犯罪心理画像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英美等国的经验表明,成功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往往是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或犯罪心理学家,以及了解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具有多年侦查经验的刑事侦查人员[6]。

鉴于以上犯罪心理画像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进步提供帮助。

(二)改善犯罪心理画像的专业性、准确性

由于犯罪心理画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以往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因此,案件之间的分享和积累,对建立犯罪心理画像数据库,提高对各种犯罪案件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犯罪心理画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画像人员的经验和素质,一位办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侦查人员自然比刚入门的侦查人员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加强对侦查人员的培训,促进新老侦查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等来提高侦查人员的专业素质。

总之,犯罪心理画像的运用为我国案件的侦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方向,而且与事后犯罪人有关特征相比较,往往具有很高的契合性。这说明犯罪心理画像不是毫无逻辑的猜想,而是一种依据具体的案件行为特征和心里痕迹所得出的科学根据。犯罪心理画像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Brent Tuivey. Criminal Profiling――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vidence analysis[M].Academic press P599-600

[2]Douglas,J. E.,Ressler, R. K.,Burgess,A. W.&CR. Hartman. Criminal profiling from crime scene[Z].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1995,4.analysis,401-421

[3]Janet L. Jackson&Debra A.Bekerian. Does offender profiling have a role to play?[M] In Janet L .Jackson&Debra A. Bekerian(eds.),Offender profil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Chichester:John Wiley&Sons,1997,1-8

[4]寿远景. 利用实物痕迹进行犯罪心理画像[J]. 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3)

[5]弗农・J・格伯思是美国纽约市警察局刑警队长,著有《实用凶杀侦查》一书,在书中作者对美国现代侦破凶杀案的侦查策略、程序和法医技术作了系统全面详尽的介绍。书中的许多方法与数据资料美国的执法部门仍在运用,对刑事侦查领域的工作颇有参考价值。

[6]付有志. 解码犯罪心理画像[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2

1、若为奇迹一切证据皆可为之;若为事实则必证明之。

2、请原谅我忽视你!那我就要你转起你那完美的意大利引擎来了。

3、遗伤难愈。

4、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活,一个人死。只有我们的爱人和朋友让我们暂时觉得我们不是一个人。

5、复仇最能激发宽恕。

6、死亡的时刻如同故事的结尾,给予前面的人生一个不同的意义。

7、死亡时辛酸的痛苦,但是还未真正生存即寻死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8、唯一我知道能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刚刚都走出去了。他们以正直的心做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恪守自己的誓言。“我决心维护和扞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防止被国内外一切敌人侵犯。我将忠于宪法-恪守不渝。我自愿承担这项义务毫无保留之意也决无推诿之心。我必忠勤尽责为执行我即将承担的职务鞠躬尽瘁。愿上帝助我。

9、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10、童年时起,我便与别的孩子不同,我看不到他们看到额世界。

11、跟你说点事哦!宝贝!我乃跑车中的兰博,跑我才彰显实力,你不能锁我在车库里吃灰尘,否则我会枯萎。

12、佩佩为您服务,别受我美名的欺骗

13、就算你离开了学校,也永远不会忘怀。

14、人不是命运的囚徒而是受心灵的禁锢。

15、我们的做法并不符合原始规定,但小组除掉了四个跨国犯罪分子并拯救了一个男孩的生命。

16、没人能长生不老。()

17、身心若是平静安然,就无谓天气好坏。每天都是美好,只会使脉搏跳动得更强烈。

18、兰博基尼只有冲刺的速度。金牌极品怪客通话完毕。滴滴

篇3

2010年5月的一天,有人发现河面上漂浮着类似人的残肢的东西,立即打电话给警察局。警察局对此很重视,自1992年以来,过去的18年里,该市至少发生了6起女子失踪或被害案。这些案件一直困扰着警方办案人员。收到这个电话,警方立即行动,组织人员打捞。经化验证明:这的确是人的残肢。死者被推断为5月21日失踪的36岁的苏珊娜・布拉迈尔斯。

更让人恐怖的是,从河里打捞上来的只是苏珊娜的一部分尸体。警方认为,除了这些,以及5月26日在河边另外一地发现的装在背包的头颅外,苏珊娜的部分尸体被人吃掉了。那么,这凶残的食人者是谁?

弩弓手食人者

在这之前,5月22日上午,布拉德福德市一座公寓的保安人员在检查录像时发现,凌晨时分,一名在公寓外奔跑的女子被一名男子攻击。女子立即倒地不省人事,男子立即从画面中消失。让保安人员更为吃惊的是,不一会儿,这名男子又出现了,他手持一把罗宾汉式的弩弓,朝女子头部射了一箭,然后迅速将她拖走。

保安人员随即通知警方,一起继续研究公寓摄像头所记录的情况。这名男子几次提着沉沉的垃圾袋从公寓进出,最坏的估计是,他已经肢解了被害人的尸体。

警方立即逮捕了这名男子,他就是公寓住户史蒂芬・格里菲斯(Stephen Griffiths)。格里菲斯今年40岁,是一名卡车司机,他有心理学学位,还在英国名校布拉德福德大学攻读犯罪学博士学位。与一般犯罪嫌疑人不同,当警察给他戴上手铐时,他神情镇定,面无惧色,好像早有准备似的。

警方还怀疑,除了苏珊娜・布拉迈尔斯,格里菲斯还杀害了苏珊娜的两位朋友,31岁的德雪莉・阿米蒂奇(今年4月26日失踪)和42岁的苏珊・拉什沃思(去年6月22日失踪),她们都是性工作者。

格里菲斯现在所居住的公寓,这里离布拉德福德大学不远,附近半英里还有个红灯区。除了埋头读书,他经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光顾红灯区。据他认识的一位女子说,从搬来的第二年开始,格里菲斯就经常光顾这里的妓院,但他从来不跟她们发生性关系,他来这里只是聊天,抽烟,喜欢点着一支香烟,抽两口,然后递给对方抽。她们的一位还问过格里菲斯,他为什么这样;格里菲斯回答说,自己是同性恋,对女人没兴趣。在一些人眼里,格里菲斯光顾这里,是为了研究自己专业的需要。

现在看来,大家都看错了。怀疑被格里菲斯杀害的三名受害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社会上的弱者。苏珊娜从小被父母遗弃,自26岁开始,已经有十年业经历。不仅如此,她染有毒瘾,曾下决心戒掉过一段时间,不久又复吸。几年来,苏珊娜与多名男子分分合合,生活十分不幸。雪莉被认为是一位友善的女人,虽然她有同居男友,但仍然继续从事皮肉交易。42岁的苏珊是一位当了奶奶的女士,有两个子女,两个孙子。她患有癫痫,因为家庭暴力而离婚,后来染上了毒瘾。为了满足毒瘾,被迫成为。五周前刚戒掉了毒瘾,准备重新开始生活,哪知遭到毒手。

5月28日,身着黑色衬衫和深蓝色牛仔裤的格里菲斯,在布拉德福德出庭接受讯问,当法庭要求他确认自己的姓名时,他说自己是“Crossbow Cannibal”(弩弓手食人者)。这引起了一阵骚动,因为这与警方关于他吃掉受害者部分肢体的怀疑相吻合。

奇怪的习性

15年前,当格里菲斯刚搬进现在这座公寓时,他立即引起了邻居们的注意。他的装束很像是刚从一部电影里走出来的。这位看起来长得还算英俊的年轻人,始终留着长发,发蜡打得油光发亮;他显著的标志是,身上一直穿着黑色的半长皮夹克;无论晴天,还是阴雨天,始终都戴着墨镜。有人称他是“怪人”,还有人叫他Penfold――儿童动画《Danger Mouse》中的古怪人物,无论天气如何都戴着圆圆的墨镜。

对这样一个行为怪癖的人,邻居们一半是好心、一半是揶揄地说:“或许,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读学位上了。”

格里菲斯学习的布拉德福德大学是一所具有14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牌综合性公立大学,学校设施一流,一些指标超过了著名的利兹大学。格里菲斯痴迷于研究犯罪学,他的个性在同学中间也是格格不入的,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他看起来特立独行,沉默寡言,同学们觉得格里菲斯和他们有“代沟”。

据说,同学们很惊讶地发现,格里菲斯居然喜欢皇后乐队及乌克兰当红性感美女乐队“热巧克力”。更让人惊讶的是,格里菲斯对各种形式的音乐都有兴趣,如瑞格舞曲(西印度群岛的一种舞曲)、朋克、说唱、重金属……他还经常参加当地的音乐活动。

他的一位邻居说:“很奇怪,他几乎每天都在网上,这对一个40岁的男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根据他的上网记录看,他的大部分音乐和书籍都是通过网上欣赏和阅读的。他的个人网页上有一张自拍照,照片的说明是:“正义的人,所有道路被包围。”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危险人物》(A Dangerous Man),这部电影由老牌硬汉斯蒂文・西格尔主演,主人公每次杀人前都会说这句话。在自我介绍中,格里菲斯称自己喜欢读关于谋杀和死刑的书。他在社交网站MySpace上自称是“把仇恨带入天堂的厌世者”,年龄注册为99岁,所在地是布拉德福,最后一次登录的日期是4月23日。

去年12月,他在网上看了《女人与绞索》这本书,书的主要内容是女性犯罪的历史。他看后给了该书一个“五星”的评价,并称赞该书作者理查德・克拉克“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格里菲斯很迷恋网络。平日在家里,格里菲斯则跟自己的宠物――一只蜥蜴在一起。另外,他还在一个棺材板的盒子里养了上百只老鼠,作为心爱的蜥蜴的口粮。一位邻居给《太阳报》记者讲述了他跟格里菲斯的一次“难忘的交往”。有一天,他到格里菲斯家去,发现他正在箱子边摆弄那堆老鼠。格里菲斯拿起一只粉嫩的、刚出生不久的鼠仔,当着邻居的面吃了下去,边吃边说:“其实它们是干净的!”看得那位邻居头皮直发麻,胃里一阵发紧,几乎要吐出来。

变态的心理

格里菲斯1969年底出生于西约克郡的迪斯伯里地区,他母亲是一名话务员,父亲是冷冻食品公司的推销员。在格里菲斯很小时父母便离婚了,格里菲斯和哥哥、姐姐被判给母亲莫伊拉。后来,母亲带着他们搬到利兹市的维克菲尔德。

格里菲斯案发后,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到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追溯他的童年早期经历,这些资料很能说明“格里菲斯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的问题。因为这家人太有“特点”了,时至今日,维克菲尔德的邻居还对这个怪异的家庭记忆犹新。一名昔日邻居告诉《每日邮报》记者:“他们全家人都很怪。”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透露,格里菲斯的母亲莫伊拉其实没有正式的工作,表面上看,她靠政府提供的福利生活,但人们都普遍认为她有一份秘密的夜间工作,因为“她经常在晚间11点半到12点之间出门。而且,经常会有不同的男子从她家进进出出”。一天晚上,这名邻居还看到过莫伊拉和一名男子搂在一起亲吻,看起来并不是什么朋友。

而几个孩子,在邻居看来都是“书呆子”,格里菲斯和他的哥哥菲利普“几乎从不出门,更别说在街上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格里菲斯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后来进入维克菲尔德有名的私立学校――伊丽莎白女王语法学校。这所学校的学费如今高达每年9000英镑,以培养受人尊重、有责任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宗旨。

但现在看来,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离异的家庭,母亲不光彩的职业,很少有朋友,这几点足以让一个孩子形成人格障碍。具体到格里菲斯,他身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性、异性的憎恨。因为母亲的一举一动并不能瞒过敏感的孩子,母亲和很多男人厮混,作为孩子,他有一个最低底线:他不能恨自己的母亲,但经过心理转移,他恨。他恨的方式不是远离,而是接近,然后用杀害的方式发泄。

他母亲莫伊拉现年61岁,居住在迪斯伯里地区的一栋老旧住宅里。格里菲斯经常去看望母亲,当时邻居们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一位邻居说:“虽然他看上去有些怪,总是不说话,独来独往,但我认为他不会伤害别人。”

二是他在社会上很少有朋友,从小时候到成熟的各个阶段,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独处的习惯,只跟书本、网络和宠物做伴。加上家庭温暖的缺失,更让他走上另类的道路。格里菲斯跟母亲的关系表面上看还不错,但和父亲自18岁以后就没见过面。这次他的照片出现在电视和照片上时,他父亲说“几乎认不出来”。与社会的不适应,反过来转化成对社会的憎恶。痴迷于犯罪学研究,只是他人格的投射。

三是人格。奇装异服、独立特性,一般来说不会伤害别人,但一旦具有人格,就会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他曾公开宣称:、纳粹、杀人犯、不法之徒都是英雄。他还在网上详细列出了英国最为臭名昭著的50多个连环杀手的资料。此外,一些恐怖、血腥的犯罪电影也被他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间杀死13名妇女的“约克郡开膛手”苏特克利夫,就“诞生”在格里菲斯的家乡(见本文“相关链接”部分)。这位一定是格里菲斯心目中的“大英雄”,这些对他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英国皇家检察机构的检察官曼恩说:“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对斯蒂芬・格里菲思的谋杀罪行提出指控,这也是民众的期望。”惩罚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反思更为重要。■

相关链接

英国的摄像监视系统

英国被认为是安装监视器最多的国家,全球有百分之十的闭路电视摄影机设置在英国。2007年时,英国闭路摄影机的数量已达到2500万台,平均每两名成人即有一台摄影机在监视他们。首都伦敦是世界上监控摄像头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全球闻名的钢环(ring of steel)系统,一套监视伦敦市中心的闭路监控系统。

市民权利组织“自由”认为“老大哥正在看着你”(源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象征着极权统治下对公民无处不在的监控)的情况,在英国非常严重,无论火车、公交车、大街、体育场皆有监视器盯着。不久后,可能连衣服中也会有监视器。

但支持者认为,监视器可以有效地遏制犯罪。购物中心设置监视器可能让购物者与老板均感安心。1993年,两岁小男孩博格遭人杀害,警方即是靠监视器找出加害他的未成年凶手。博格之死,至今仍深烙英国人心中,如果监视器可协助父母找出小孩行踪,父母并不反对它们的存在。

不过,英国人可能不知道路旁的快速摄影机,新式的道路收费站,卫星系统监视他们行动的密度已达到何种程度。为限制车辆进入伦敦拥挤街道而设置电子收费站时,当局至少加装了800台监视器,以侦查是否有驾驶员未缴一天5英镑(约合7欧元或9美元)的“塞车费”。

全英国另有5000个交通雷达,专逮超速的驾驶人。照此速度发展下去,10年内全英国将有两万个交通雷达。

相关链接

史上最恶的专杀之变态杀手

“开膛手杰克”:杀害多达11人

在1888年至1891年间,“开膛手杰克”杀死了11人,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案件至今未破,成为英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悬案之一,并被演绎成多个版本的小说及影视作品。

史蒂夫・赖特:杀害5人

51岁的英国男子赖特在2008年2月份被裁定谋杀萨福克5名罪名成立,被称为“萨福克杀手”。

彼得・苏特克利夫:杀害至少13人

英国人苏特克利夫被称为“约克郡开膛手”,在5年间共杀害至少13名妇女,主要是。苏特克利夫现年63岁,被关在高度戒备的布罗德摩尔精神病院。

怀特:杀害5人

2006年下半年,这起连环谋杀案震惊英国。怀特是卡车司机,连环谋杀从事的5名女子。怀特本人否认自己曾杀害这些女子,并称他只是和被害人中的4人发生过性关系。但英国警方在3名受害者身上都发现了怀特的DNA,此外5名受害者身上都带有怀特身上的纤维。在一周多时间内,这些女子连续被害,她们的尸体被抛弃在英格兰东部城市伊普斯威奇周围的乡村。怀特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假释。被害人家属要求当局恢复死刑。

加福尔:杀害1人,15年后伏法

2003年7月5日,38岁的保安员加福尔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刑事犯罪法庭承认,他在1988年情人节那一天杀害了20岁的怀特。怀特身中50多刀。先进的DNA技术现在终于把这名逍遥法外15年的罪犯绳之以法。

警察在重新勘察犯罪现场时,终于在房间墙裙板几层油漆的后面提取到了血迹中所含的一个DNA样品,并且把这个样品同犯罪数据库进行了比较,但并没有获得吻合的发现。令警察感到意外的是,犯罪现场的DNA样品同数据库中南威尔士一个年轻偷车贼的DNA非常类似。但在1988年案发时,这个偷车贼还没有出生。警察立即把目光投向了他的直系亲属,而加福尔就是他的堂兄。加福尔DNA同犯罪现场DNA的极度吻合使得他无法做任何抵赖。

“顶替”他坐牢的是被称为“卡迪夫三人帮”的米勒、阿卜杜拉希和帕里斯,他们在案发两年之后被错误定罪,并遭到监禁。两年后,英国上诉法庭以证据不足为由了原判,使他们重获自由。

篇4

多年来,李玫瑾凭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众多案件中协助警方,对侦查人员迅速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即将召开的十党代会中,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心理学教研室教授李玫瑾以学者身份当选为十代表。这样的荣誉对她而言是个惊喜。在她看来,能够以一名大学普通教师的身份当选为代表也正体现了党在代表队伍中充实学者型代表的一个趋势。

30年前,李玫瑾首次与犯罪心理画像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根据一起凶杀案现场遗留的蛛丝马迹,她成功推测了案犯的性别、年龄和职业,从此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工作的先河。

多年来,李玫瑾凭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众多案件中协助警方缩小了侦查范围,对侦查人员迅速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于是,在民警眼中,李玫瑾成了不折不扣的探案专家。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眼中,她也是一位坚守在平凡教师岗位上的好老师——今年6月,李玫瑾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学生们为她奉上了一本名为《采芝集》的画册,纪念她从教30周年。

填补国内“犯罪心理学”空白

说到犯罪心理画像,看过美剧《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的人们对这个职业一定有所了解,剧中智商超高的天才博士瑞德在每次案发后“喋喋不休”地分析犯罪嫌疑人可能具备的特征。现实中,李玫瑾的工作便是如此。

“这个人动辄杀害全家,不留活口,一定与家庭生活隔绝已久;下手那么凶残,一定有犯罪前科……”这是李玫瑾对2003年流窜四省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的犯罪嫌疑人杨新海的一次犯罪心理画像,一步步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范围缩小,最终警方将嫌疑人排查出来。经证实,嫌疑人的真实情况与她的分析基本一致。

李玫瑾对案件缜密而精确的分析让很多人为之叹服,也正是由于她的出色表现,犯罪心理画像这一专业化的行当开始为人们所熟知,而李玫瑾也被大家冠以“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的称号。

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甚至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

1982年1月,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她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那个人才短缺的年代,李玫瑾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希望她能够留校任教,但是她拒绝了。“学校里到处都是自己的老师,留在这儿,自己很难放开手脚做点想做的事,还不如到外面闯一闯更好。”没想到,这一闯,倒真闯出了名堂。

同年,李玫瑾来到当时的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今公安大学)。新的环境虽然令她摆脱了当初心理上的束缚,但新的问题又迎面而来。“当时学校的哲学专业老师已有十几个,领导让我去刑侦教研室。”这样的安排让李玫瑾感到有些慌张,“刑侦对我来说太陌生了!”不久,领导又告诉她,学校准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而哲学系毕业的李玫瑾曾学过心理学,这一点上她是不二人选。

那时,“犯罪心理学”这个学科在我国几乎是个空白,只有中国政法大学的罗大华教授和华东政法学院、北京市公安局的一些同志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从此,李玫瑾便走上了犯罪心理学的“创业”之路。为了能对刑事侦查的各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她在刑侦教研室帮助其他老师抄讲稿、校对讲义。与此同时,她还一边到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等院校去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一边到基层公安机关实习。

直至1986年年初,公安大学的第一个犯罪心理学班开课了。前来学习的大多是有5年以上公安工作经历的民警和警校的老师,他们的年龄几乎都比李玫瑾大,但这些学员对待学习的刻苦精神让讲课的她颇为感动和震撼。而这些“大”学生们对台上年轻老师的理解、尊重和鼓励更为她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增添了自信心。

其中,令李玫瑾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实习的经历。李玫瑾跟着老刑警去商场抓扒手,老刑警一边带着她在商场里抓贼,一边告诉她,扒手是什么心理,有何种表情、眼神、走路姿势……李玫瑾忽然觉得研究犯罪心理学真是很有意思,从此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研究这门学术。

是职业也是社会责任

李玫瑾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些信件,它们有的来自刑警队,有的来自她的警官学生,“我的研究离不开案子”。李玫瑾第一次涉猎犯罪人的心理“画像”是在1992年。

那年,她来到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挂职锻炼。当时听同事讲,青岛海滩边连续发生抢劫杀人案,作案手法十分残忍。警方认为,作案者可能是两个人。而李玫瑾听了案情介绍后,根据自己对犯罪心理的了解,认为“这应是一人所为,且此人有变态心理,是个有文化的人……”后来,民警们在一次海边清查时将此人抓获,其人员特征与李玫瑾的判断非常吻合。

就是这次心理分析,给了李玫瑾一个启示,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案件的侦破。“给嫌疑人的心理画像仅仅是犯罪心理学的作用之一。”李玫瑾说,犯罪心理学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侦查时,通过各种信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画像”,帮助侦查员确定侦查方向;预审时,通过问卷等方式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以便确定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对已决犯的心理进行研究,可以探究犯罪的社会原因,最终从犯罪预防方面提出警示。

谈到犯罪心理研究这一庞大的工作,李玫瑾在一次采访中发出感慨,在一些国家,有些死刑犯即使判决死刑,其行刑仍会搁置一段时间,允许犯罪心理学家去接触他、研究他。上世纪50年代,全美国有许多悬而未破的命案,为了提高侦破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些警官认为,需首先研究一下这类杀人案件的心理。于是他们申请了一个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在押系列杀人犯进行调查,有时案子从审到执行要拖十几年。后来,联邦调查局在这个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行为科学部,专门研究犯罪人的行为规律。但是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可供研究的案例。破案单位在破案之后很快将罪犯处决了,使研究人员失去了最好的“临床”研究机会。因此,至今我们在这方面还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其实,犯罪人到了最后时刻自己也在总结,这个时候他会无话不谈,他谈出的东西,会比我们忙忙碌碌的人悟出的东西要真!”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心理分析,并建立相关的研究档案。”李玫瑾说,“我有个建议,凡是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在判决的时候都应该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报告。这样做,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教育、有益于法律的启示!”

随着与犯罪人员接触机会的增多,李玫瑾对这项工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个过程也让她有了强烈的感受:如果一些人能够早些得到社会的某种干预,他们或许可以远离犯罪的深渊。比如马加爵的案件,如果我们能够对长时间脱离家庭、居住在学校却又将面临种种人生问题,诸如恋爱、就业、人际冲突等问题的大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这类案件可能就能够避免;而罪犯邱兴华,如果能够在经济上获得帮助,也就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去道观“挪碑”,更不会因与道长发生冲突导致杀人犯罪了。

“孩子们缺少死亡教育,所以他们对生命没有敬畏。”李玫瑾说,马加爵在给他姐姐的录音中说“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正是在逃亡中他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正是这句话惊醒了我,原来孩子们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对人生更没有过质问。”

篇5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李悝学说的基础上改法为律 ,创立了《秦律 》 。商鞅死后 ,后人将其遗说连缀成篇 ,或托名于他而阐发自己的思想 ,编成了一部《商君书 》 [ 1 ]。

因此 ,《商君书 》 不是一人一力所成 ,它是商鞅学派思想的汇编 ,基本上代表了商鞅及其学派思想的学术观点。商鞅学派主张重刑治罪 ,“以刑去刑 ” [ 2 ] ( 《赏刑》 ),强调“明主察法 ,境内之民无辟之心 ” [ 2 ] ( 《弱民 》 )。

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 自律 ” 、 “ 自治 ” 的法治社会。他们从心理认识层面分析了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犯罪预防的基本途径 ,把对犯罪学的认识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任何犯罪 ,都是在一定的主观心理态度支配下发生的触犯刑律的行为 ,也就是说 ,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犯罪在心理支配下发生 ,并随着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 ] ( P314)。

根据《商君书 》 各篇的论述 ,商鞅学派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人“巧以伪 ” 、 “计利 ” 、 “刑轻 ” 、 “刑人复漏 ” 、 官吏“ 利合而恶同 ” 等几种情况。商鞅学派的人性论可以归结为人类的自然生理欲望 ,这一点与荀子的人性论非常接近。他们认为 ,“ 今之民巧以伪 ” [ 2 ] ( 《开塞 》 )。 “ 巧以伪 ” 是孕育犯罪心理的温床 ,那些所谓的善人善行 ,都是伪装出来的 ,即“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 [ 4 ] ( 《性恶 》 )。

如果对人性的恶不加限制 ,就会滋生各种犯罪。显然 ,人类的自然生理欲望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人类自然生理欲望的直接表现为“ 计利 ” ,即对利益的计较和追求。 商鞅学派对此曾做过许多经典的论述。

他们说:“ 民生则计利 ” ,“民之生 (性 ) :度而取长 ,称而取重 ,权而索利 ” [ 2 ] ( 《算地 》 ),“ 民之性 ,饥而求食 ,劳而求佚 ,苦则索乐 ,辱则求荣 ,此民之情也。

民之求利 ,失礼之法;求名 ,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 ? 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 ,而下失臣民之礼 ,故名辱而身危 ,犹不止者 ,利也 ” [ 2 ] ( 《算地》 )。

“计利 ” 是人的心理需要的反映 ,当人的需要不能以一种合理、 合法的形式得到满足时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缺失感 ,进而进入到一种不平衡状态 ,即“ 失性之常 ” 。随着心理需要欲望的不断扩张和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加剧 ,人们往往不惜铤而走险 ,不顾“ 名辱而身危 ” ,用违法的方式满足心理需求。

除“巧以伪 ” 、 “计利 ” 外 ,商鞅学派认为 ,“刑轻 ” 和“ 刑人复漏 ” 也是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 ,人有了犯罪动机 ,并不一定就会实施犯罪活动 ,他们往往还会考虑犯罪的成本问题 ,即犯罪之后“ 得 ” 与“ 失 ” 的对比问题。刑罚过轻 ,就会使“民不畏刑 ” [ 2 ] ( 《君臣 》 )。

“罪重刑轻 ,刑至事生 ” [ 2 ] ( 《靳令》 ),轻刑不但不能制裁犯罪 ,反倒还会刺激犯罪心理的进一步扩张。重罪轻罚 ,看似仁慈,实际上却是纵容犯罪。

“刑人复漏 ,则小人辟而不苦刑 ,则徼倖于民、 上;徼于民、 上以利 ”[ 2 ] ( 《算地》 ),如果该受刑罚的人能够被赦免或漏网 ,那么品质低劣的小人就会肆意犯罪而不以刑罪为苦 ,就会产生犯了罪也不一定受刑罚的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很容易使人铤而走险 ,以身试法。

最后 ,商鞅学派还对官吏犯罪的心理原因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官吏犯罪的特殊性在于他们身份特殊、 手中有权 ,官吏犯罪大多与滥用职权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关。自古刑不上大夫 ,官吏犯了罪也有可能被赦免 ,或者被“利合而恶同 ” [ 2 ] ( 《禁使 》 )的同僚掩盖。心理上的优越感和现实的法律漏洞会激发他们产生犯罪心理 ,使他们走向犯罪。

犯罪心理预防 ,是使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能够做出符合社会法律规范的行为选择。根据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分析 ,商鞅学派提出了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商鞅学派认为 ,预防民众产生犯罪心理 ,首先就要“ 弱民 ” 、 “ 去强 ” 。他认为 ,只有“ 弱民 ” 、 “ 去强 ” ,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犯罪 ,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弱则轨 ,则越志。弱则有用 ,越志则强 ” ,所以“ 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 2 ] ( 《弱民》 )。

民众懦弱 ,有欲望需求也不敢轻易用非法手段取得 ,没有了犯罪动机 ,也就没有了犯罪心理形成的必要条件。即使民众心理上有某种犯罪动机 ,根据人好利恶害 ,好爵禄恶刑罚的本性 ,统治者如果用民众厌恶的刑罚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民众也会打消犯罪的念头 ,“ 政作民之所恶 ,民弱 ” ,“ 以弱政强 ,王也 ” [ 2 ] ( 《弱民》 )。商鞅学派指出 ,“ 刑人复漏 ” 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 ,滋生犯罪 ,“ 小人不避其禁 ” [ 2 ] ( 《算地 》 )。

情况严重会使民众无视法律的存在 ,如果用犯罪者必然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必得” 之法 ,就会打消这种侥幸心理。

为了“ 必得 ” ,即人犯了罪就一定要受到惩处 ,商鞅建立了严格的什伍连坐和奖励告奸制度。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什 ,互相监视 ,“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奖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 5 ] ( 《商君列传 》 )。连坐、 告奸使每一个人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 ,从而达到“ 必得 ” ,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

商鞅学派进一步指出 ,“ 必得 ” 可以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 ,但并不能杜绝犯罪 ,为什么呢 ?“ 必得而尚有奸邪、 盗贼者 ,刑轻也 ” [ 2 ] ( 《画策》 )。“ 刑轻 ” ,使犯罪动机理性化 ,犯罪人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认为即使受到刑罚也值得 ,因此“民不畏刑 ” [ 2 ] ( 《君臣 》 )。商鞅学派认为必须采取“重刑 ” 才能防止这种犯罪心理的产生。

民众畏惧“ 重刑 ” ,就不敢再以身试法。为了加强重刑的威慑力 ,商鞅“增加肉刑、 大辟 ,有凿颠、 抽肋、 镬亨之刑 ” [ 6 ] ( 《刑法志》 )。

使用重刑不是目的 ,“ 非求伤民也 ” ,而是通过重刑的威慑功能 ,抑制犯罪 ,“ 以禁奸止过也 ” [ 2 ] ( 《赏刑 》 )。

商鞅学派分析了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认为一般情况下犯罪都是从轻罪开始的。如果轻罪轻罚,罪犯就会因为犯罪成本的低廉而轻视犯罪,进而在这种心理的诱发下再次犯罪 ,而且犯罪的强度会不断升级。“罪重刑轻 ,刑至事生 ” [ 2 ] ( 《靳令 》 )。

商鞅学派认为预防犯罪一定要轻罪重罚 ,“ 故行刑 ,重其轻者 ,轻者不生 ,则重者无从至矣 ” [ 2 ] ( 《说民 》 )。

为了减少犯罪现象 ,“以杀去杀 ,虽杀可也。以刑去刑 ,虽重刑可也 ” [ 2 ] ( 《赏刑 》 )。 “ 重刑 ” 和“必得 ” 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 ,“ 重刑 ” 的威慑作用会削弱“不必得 ” 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 ,“必得 ” 消除了侥幸心理进而强化“ 重刑 ” 的威慑作用 ,这就是“ 刑重而必得 ,则民不敢试 ,故国无刑民 ” 的道理[ 2 ] ( 《赏刑 》 )。

轻罪重罚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民众内心欲望的无节制扩张。但人生而有欲 ,欲望的满足、 对功名利禄的渴求 ,终究是一座潜伏在人内心深处的活火山 ,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商鞅学派认为 ,要消除人们的犯罪动机 ,除了“ 重罚 ” ,还应利用民众的功利心理来诱导他们依法行 事。

“塞 私 道 以 穷 其 志 , 启 一 门 以 致 其” [ 2 ] ( 《说民 》 ),民众要想得到“爵禄 ” ,只有农战这一条门路。

通过合法途径满足心理需求成了唯一的途径 ,民众自然也就打消了犯罪的念头。

针对官吏犯罪的特殊心理 ,商鞅学派提出了官吏犯罪心理预防的措施。首先是“ 壹刑 ” 。“ 所谓壹刑者 ,刑无等级 ,自卿相、 将军以至大夫、 庶人 ,有不从王令、 犯国禁、 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 ” [ 2 ] ( 《赏刑 》 ),对官吏同样实行重刑治罪。其次是建立有效的官吏监督机制。

商鞅学派认为 ,官吏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很容 易 相 互 勾 奸 ,“吏 之 与 吏 , 利 合 而 恶 同也 ” [ 2 ] ( 《禁使 》 )。官吏即使犯了罪也会官官相护 ,如果让他们“ 利异而害不同 ” ,“ 事合而利异 ” [ 2 ] ( 《禁使 》 ),他们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主动地监督其他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

国家再给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人一定的奖励 ,官吏就会担心被别人揭发而不敢犯罪。再次是明确官吏的职权范围 ,建立透明的法治体系。

严格区分官吏的权限 ,使他们难以找到谋私的门路,一旦发现越权或滥用职权就给予最严厉的惩罚。此外 ,让民众知法 ,官吏知道民众都了解法令条文 ,就不敢用非法的手段来对付民众 ,“吏明知民知法令也 ,故吏不敢以非法愚民 ” [ 2 ] ( 《定分 》 )。没有了犯罪动机 ,也就从根本上遏制了犯罪。

三对商鞅的重刑主义 ,许多人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

司马迁批评说:“ 商鞅少恩矣 ” ,“ 其天资刻薄人也 ” [ 5 ] ( 《商君列传 》 );《盐铁论 ·非鞅篇 》 :“商鞅峭法长利 ,秦人不聊生 ,相与哭孝公。 ” [ 7 ]。

商鞅却认为这些看似残忍的做法有他的合理性。商鞅说:“治民能使大邪不生 ,细过不失 ,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 ,壕内独治。二国行之 ,兵则少寝。天下行之 ,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 ,而义合于暴也。 ”

[ 2 ] ( 《开塞 》 )杀戮、 刑罚能够归于道德 ,而道义反倒合乎残暴。不仅如此 ,统治者的恩德也是从刑罚中产生的 ,“ 刑生力 ,力生强 ,强生威 ,威生德 ,德生于刑 ” [ 2 ] ( 《说民》 )。

“ 刑 ” 和道德相反相成 ,都具有对民的教化功能。重刑不是以伤害民众为目的 ,而是通过这种手段对民众施行教化 ,引导他们守法。统治者如果坚持以刑去刑 ,最终达到无刑的理想境界 ,那么民众不但不会身受重刑之苦 ,而且还会成为重刑最终 的 受 益 者 , 即“立 民 之 所 恶 , 则 民 安 其乐 ” [ 2 ] ( 《开塞》 )。

如果“ 罪重刑轻 ” ,则“刑至事生 ” ,这实际上是“以刑致刑 ” [ 2 ] ( 《靳令》 ),刑罚永远作为惩治犯罪的手段而不能达到制止犯罪的目的。商鞅学派用“ 重刑 ” 治理犯罪的终极目的是要建立一个“ 自律 ” 、 “ 自治 ” 的法治社会 ,但是他们建立在“ 性恶 ” 基础上的先验理论却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 ,人性是无法简单地用“ 善 ” 或“ 恶 ” 来界定的。商鞅学派期望用一种绝对命令式的严刑峻法对人的行为和内心作出不能抗拒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 ,实际上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命令 ,却要求经验性的畏惧来实现和支持 ,其结果必然是主观臆断犯罪动机 ,主观 推 定 预 防 犯 罪 措 施。如 “刑 用 于 将过 ” [ 2 ] ( 《开塞》 ),将已遂犯和未遂犯同等治罪 ,最后必然造成司法混乱 ,滥施刑罚。他们的重刑主义“残伤民以骏刑 ,是积怨、 畜祸也 ” [ 5 ] ( 《商君列传》 ),很容易激起社会矛盾 ,引起社会更大的不安定。他们强调法律公平、 公正的“壹刑 ” ,并没有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

太子犯法 ,商鞅“黥其傅公子虔 ,劓其师公孙贾 ” [ 5 ] ( 《商君列传 》 ),让最多只承担一定连带责任的人代他受过 ,他自己却逍遥法外。官吏犯罪 ,“爵自二级以上 ,有刑罚则贬。爵自一级以下 ,有刑罪则己 ” [ 2 ] ( 《境内》 ),有爵位的人犯罪仅被降爵或取消爵位 ,并没有其他的惩罚。

商鞅学派以暴易暴、 用“ 重刑 ” 治理犯罪的思想固然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然而,认真分析形成这种治理和预防犯罪思想的原因,我们就能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并认识到商鞅学派治理和预防犯罪思想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首先,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法制从刑到法的转型期,商鞅学派对法制的认识不足在所难免。周代法制是在夏商神权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在周初就被加入了“ 保民” 、 “ 明德 ” 等内容,但是并没有明显减少的各种酷刑仍然是统治者镇压民众的主要工具。在从刑到法的转型中,想让统治者一下子抛弃重刑治罪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富国强兵、 称霸诸侯必须有一套使民众畏服的法律作保障。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如果没有严明的法律作保障,富国强兵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最后,在王权高于一切,封建法制刚刚确立的战国时期,我们也不应该苛求商鞅的“ 壹刑” 能完全实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当时的法制服务于当时的统治者,而统治者的特权是不容冒犯的。

我们应该看到,商鞅的预防犯罪思想有效地制止了犯罪,大大降低了犯罪率,经过他的治理,秦国“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5 ] ( 《商君列传》 )。

商鞅的这些措施为秦国的强盛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也为日后秦朝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姜建设.周秦时想国探索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

[ 2 ]高亨.商君书注译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 3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 [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

[ 4 ]章诗同. 荀子简注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

[ 5 ]司马迁. 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篇6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两亿,约占总人口的14%。随着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社会家庭的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及自身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犯罪在社会犯罪占有的比重和数量也有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某地监狱在押犯常年1200人左右,而老年犯罪人员1998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2%,1999年占到在押犯总数的1.4%,2000年以占到在押犯总数的2.1%。因此老年人的犯罪增长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就是从剖析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即预防老年人犯罪的对策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老年人犯罪的概念

所谓老年人是指生物上的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衰老,受生物学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与机体生长成熟这一序列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老化,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是由于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自身的生长条件和天生机体发育的差异,判断老年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角色作用,可分别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来衡量。1982年在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岁。我国若以退休年龄为界限的话,则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已基本步入老年人的行列。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把我国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周岁以60周岁为标准便于正确的估量老年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更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因此老年人犯罪概括起来说,指60岁以上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这是一种以年龄为标准对老年人犯罪下的定义。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老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狭义的老年人犯罪的概念即由于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等方面处于老年化的过程中而引发的犯罪行为。前者着眼于行为主体,后者着眼于行为特征。狭义的老年人犯罪所包括的范围较小,它把老年人实施的并非由于老年化过程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排除在外。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之处在于,老年人犯罪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因为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然而,老年人犯罪也有自己特殊的犯罪现象、特点和犯罪原因,很值得我们注意。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犯罪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老年人犯罪多为孤寡老人,文化层次偏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成家后大都与老人分居两处,致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独寂寞,单调乏味,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滋生犯罪。而且这些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

(二)从老年人犯罪的类型上看,男性多属猥亵、、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伪造、诈骗等,女性犯罪则以扰乱社会治安为主。

(三)从老年人犯罪的手段上看,暴力型犯罪较少。进入老年期后,由于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的存在,使老年人存在着运动障碍,这些决定了老年人所实施的抢劫、杀人等暴力型犯罪较少,他们往往采取教唆、诱骗、包庇等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和间接性的犯罪手段。

(四)从老年人犯罪的对象上看,多为弱势群体。人进入老年以后,生理机能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老变化。因此,一些老年人往往把犯罪对象直接指向没有反抗能力或者反抗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弱者。

除了以上几个可以明显归类的特点,还有一些特点,一些老年人犯罪是低文化者较多,农村老年人犯罪较多。近年来还有一些退休老干部利用自己多年的人际关系网,为家人或他人谋求非法利益,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

三、老年人犯罪的特殊原因

老年人犯罪除与未成年人犯罪、中青年犯罪和其他的各类犯罪有共同的主客观原因外,还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并具体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

(一)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技能都面临明显下降趋势。在身体机能上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有相当程度的萎缩现象,如听力下降,视力减退。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减弱、反应变得迟钝。因此老年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心理机能上来看,此时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有些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加上身体机能出现的衰退,自身抵抗能力的降低,使老年人对事物的认识出现了问题,从而引起了很深的猜疑心理和被害观念,总怀疑他人是否侵犯自己,往往由于猜疑被害而发生防御性的犯罪行为。有些老年人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老年期的人在情绪方面出现重要变化,产生情绪回归现象,即老年人遇到挫折时不容易克制,常常失去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有时变得自私起来,整天怨天尤人、固执己见、缺乏宽容。这些心理倾向是由于他们身心衰退而造成的。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身体衰弱精力不济,不能恰当地解决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有可能导致攻击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以后,由于身体和心理的特殊变化常常会出现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1.对离休,退休的不适应。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工作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工作收入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在工作当中可以全面的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中得到快乐与幸福感。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从忙忙碌碌的工作中一下子松懈下来,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重心,生活从此变得没有意义,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于是变得消极颓废,此时最容易卷入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2.对生活贫困的不适应,对一些老年人来说若有退休金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话则出现有关财产犯罪的可能较小。但对于另外一些老年人来说,本身并没有很多的积蓄,一旦退休经济上的收入更少,不可能完全支付生活开支,加上老年人容易患病,更需要金钱来保证及时治病。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很容易发生赡养纠纷,当无人赡养又无经济收入时他们可能会进行多种财产犯罪活动,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三)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情况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犯罪行为

1.与子女的关系影响犯罪行为。当老年人退休离休后,老年人的工资收入不再像以前那样丰厚,他们的地位权利也不如以前,给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也不复存在,这样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动摇,以前家长形象逐渐减弱。对农村老年人由于年老身体机能的衰退,各种机能的下降,劳动能力不如以前,也不像年轻时撑起整个家,于是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如以前了。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尊老养老意识淡薄的子女,看到这些情况很有可能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同时老年人本身心理机能发生微妙变化,本身又会觉得自己为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做出了许多的努力,而当自己体弱多病身体不佳,正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却遭到如此冷漠的态度,老年人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很容易产生绝望轻生无用等情绪,于是心理上便出现了报复心理,“我过不好你们也甭想过好”。尤其是那些老年丧偶身边无人陪伴,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没有人可以安抚;当心中郁闷时没有人来倾听;当遇到生病时,没有人来照顾。长期的内心压抑情绪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出现犯罪行为是很正常的。

2.与配偶的关系不睦造成犯罪

当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工作来充实生活,心中不免有失落感。对新生活也会出现不适应,使老年人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心理上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大多老年人容易激动往往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把夫妻间往年的烂事抖出,互相揭对方缺点,引起双方的不满,各不相让往往会造成夫妻间的矛盾冲突演化为犯罪行为。

(四)由于恶习不改造成犯罪

少数老年人之所以造成犯罪是因为恶习很深,积重难返,不思悔改造成的。如三进宫的老年犯郑某,利用封建迷信欺诈胁迫等手段奸女。老年惯犯王某采用利诱的手段,先后多次利用看电视,给钱等手段对邻居家的小女孩进行猥亵。

(五)由于法制教育的不全面

在我国,尤其农村地区,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在为人处事是往往依照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对于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法律意识浅薄,也就无从遵法守法了。当前我国正在加大普法宣传,但往往会忽略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农村老人。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很容易违法犯法走向犯罪道路。

(六)由于道德教育的不全面

人们往往认为老年人人生经验丰富,辨别是非能力强,因此人们在关心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往往认为老年人不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对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不免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成员的思想价值观造成影响。加上一些老年人原本就存在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势必使这些老年人由于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混淆,比较容易主动或被动鼓励参与或组织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行为活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以上是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对社会的不适应,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角度对老人犯罪原因进行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在理论发展中还不完善,还没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当我们对老年人犯罪原因进行分析时要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研究。

四、预防老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物质生活保障体系。目前,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实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公平负担的原则。发展养老事业要学习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完善社区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的社区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问题。加强老年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兴建,社会各界捐助赞助等多种形式兴建,如在社区加强老年医护,生活服务,文化体育等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服务软件建设。形成完善的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切实得到保障。

(二)建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必须调整现有的医疗政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要保证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看病交得起费用。建立健全老年的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虽纳入但无法获得必要保障的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医疗救济,国家实力贫困救济医院,专门救济生活贫困人口,特别是老人。各个地方要经常组织医疗队伍下乡送医活动,

帮助贫困老人渡过难关。

(三)重点救助贫困,生活艰辛的特困老年群体。各级政府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老人实行特别政策给予特别关爱。对贫困地区,国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使贫困地区的贫困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救助贫困老年专用基金,有个政府老年工作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政府应创建条件,逐渐把有子女却无赡养能力的贫困老年人纳入乡镇五保供养范围。建立城乡对口医疗支援制度,定期为贫困地区的老年人防病治病。发动社会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特别救助等等。

(四)依靠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身体,生活,精神质量。发展老年教育事业,针对老年的教育特点和规律,应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和科学健身活动,使他们在学习,健身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必须以满足老年的实际需要为目标,解决老年人全体普遍关心的热心和难点问题,争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积极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他们离开劳动岗位后产生的思想空虚,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违法犯法的现象。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加强普法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对老年人的教育,努力使老年人学法,知法,守法,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争强老年人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另外,不能忽视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因为作子女的工作生活忙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应当继承和弘扬尊老的美德,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强与老人的交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减轻他们的失落感,让他们幸福安度晚年。

(五)把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摆在司法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国1996年10月1日起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要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老年人的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对老年人犯罪的案件的审判,须根据老年人的犯罪特点,犯罪的原因,犯罪的情节和危害的结果综合考虑,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尽量从轻判处。刑种选择,刑期裁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对于依法可判刑可不判刑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对于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对于可关押可不关押的,以不关押为主。在审判程序和审判策略上,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区分具体案情,正确使用缓刑和暂予监外执行。老年人犯罪,除难以改造的累犯和惯犯外,一般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加上老年体衰,再犯可能性也较小,除个别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外可以使用缓刑。对于身体有严重疾病,符合法定保外就医条件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做出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对于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在减刑、假释条件上给予适当放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就可减刑,假释。我们以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被害老年人。另一面对老年人犯罪也要打击,通过打击使那些在犯罪边缘的老人能悬崖勒马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从而起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六)做好老年犯罪的教育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老年犯罪入狱人员比起其他年龄的罪犯相对较少,但随着老年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加老年罪犯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社会关系来往少,这种情况下老年罪犯会变得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这会增加对他们改造的难度,介于老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机关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尽量少分配繁重的劳动任务。在做好狱内老年犯罪教育改造的同时还要做好老年犯罪的出狱安置工作,防止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因生活无着,走投无路而再次犯罪。为此,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应及时解决刑满释放或假释后老年罪犯生活出路问题。各地老龄工作机构和民政部门应协调好工作,在安置上给予适当关注,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以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预防老年犯罪的对策与措施的,但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我们要在现实条件下来谈论某种预防措施,不能一味的追求预防成效而忽略了现实的可能性。如:在建设各种老年服务基础设施时,应考虑本地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

2.对老年人犯罪应该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政的、法律的、政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3.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也会出现某些变化,我们的对策也应随之变化。

我们要把老龄工作视为社会主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激发老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这样老年人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的。另外,笔者认为在全国人口高龄化已到来之际,和现代社会小家庭日益增多的冲击下,对于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加强研究,应列为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赖文.老年人犯罪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程东宁.老年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J].人民法院报,2003(4)

费平金进.当前老年人犯罪增长应以重视[J].

易明刚.老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报,2002,3,1(57-58)

吴宗宪.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J].政法论坛,1992(3)

陈丽平.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N].法制日报,2003(5)

郭金亮丁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赵秉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1989

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00,9,5(719-724)

赵俊康.中国大陆农村老年保障问题[J].

陈永革李缨.老年人犯罪的英法问题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报,2003,12(12)

篇7

型等。

关键词:层面理论; 映射语句; 多维尺度法;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

一、引言

层面理论由美国心理测量学家路易斯・格特曼(Louis Guttman)提出。他借鉴数学当中的集合理论和映射概念,在发现相关系数并不总是呈等级排列,而是呈现出一种单项顺序性排列[1]的基础上,创立了层面理论及其分析技术――最小空间分析法(Smallest Space Analysis,SSA),后来通过计算机编程,形成多维尺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层面理论最大的特点与贡献是将建构、研究设计、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解释系统地整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具有其他诸多研究方法不具备的优势[2]。层面理论要求研究人员在研究之前进行充分的文献分析,确立具体的研究范畴,建立详细的研究假设,全面考察研究中的变量,使研究系统完整、有理有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的质量。

层面理论于2005年前后由赵守盈教授引入中国,目前在国内,层面理论尚未应用于犯罪心理学领域。国际上,尤其是在欧洲,层面理论和多维尺度法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它不仅于用于描述犯罪者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理解犯罪行为,它可以解释犯罪心理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从确认大规模屠杀目击者的应对策略到构建犯罪网络结构,再到研究监狱、社区矫治中的积极与消极行为模式[3]。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特殊性的学科,更适合在理论提升和实践应用方面引入层面理论。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层面理论应用的基础上,尝试将这一理论引入我国的犯罪心理学领域。

二、层面理论简介

层面理论和多维尺度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具有诸多优点,其已为国外研究者所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普及。在欧洲,有专门的层面理论研究学会并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2]。层面理论最早用于态度的研究,现在它被认为是提供了一套用于研究认知、精神运动、情感行为的通用方法,其本身可以任意确定研究内容,且适用于任何研究领域[4]。目前我国层面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使用这一理论方法,并在不同领域尝试开展研究。

层面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层面元理论(facet meta-theory)、层面设计(facet design)和层面分析(facet analysis)。其中,层面设计为研究者感兴趣的具体变量和确立的研究假设提供一种原则[5]。国内引入的层面理论介绍中,层面理论通常指层面设计理论,包括三个核心的概念:层面(facet)、元素(element)和映射语句(mapping sentence)。

层面属于概念范畴,这些概念构成实证调查中的观察范围[5]。层面由三部分构成:(1)背景资料层面(background),也称为目标人群层面(population),指人口学的参数,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简称P层面),其所确立的是研究中的被试;(2)领域层面(domain)也称意义层面(sense),指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核心概念,可以分解为多个内容层面(content),是层面中的核心(简称N层面),例如研究犯罪的动机和作案手段,那么动机和作案手段即为内容层面;(3)反应层面(range)是对内容层面所有可能的作答,一般为连续的单向反应(简称R层面),例如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等反应。若以实验心理学的术语类比,目标人群层面可以理解为研究中的被试,目标人群层面和意义层面共同构成了研究中的自变量,而反应层面则是研究中的因变量。

元素是构成每一个层面的要素。例如在背景资料的性别层面上,元素即为:男性、女性和变性者。元素除了可以按类型划分外,也可以按照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将连续型数据分段划分,如背景资料的年龄层面上,元素为30岁以下、30岁以上等。在元素的表示上,通常用大写的字母表示层面,小写的字母以及相应的数字代表组成层面的元素,如A用来表示性别层面,a1表示异性恋,a2表示同性恋,a3表示双性恋。描述一个层面的性质,应该在其范围内穷尽各个水平,并且这些元素之间必须相互排斥[6]。

映射语句是层面理论的核心技术。它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严格的、规范化的成分,就是所有的层面部分。另一种成分则比较灵活随意,就是连接这些层面的连接语

词[2]。实际上,映射语句是将层面设计中的各个层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映射语句之所以成为层面理论的关键所在,它的作用如下:首先,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通过确定映射语句可以确定研究的范围和范畴。这样,一旦在研究初期确定了映射语句,便可以为整个研究圈定范围,使研究者从始至终明确研究的内容。其次,映射语句用文字表述来识别各个层面,并提出一系列假设,它能简洁地描述研究设计,且易于理解,同时可将之作为实证观察的理论模型基础[5]。再次,是映射语句最实际的用途是帮助研究者更容易地编制出与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7]。研究者只需从每个层面中抽取一个元素,即可构成调查问卷的条目。映射语句可以提高测验的编制效率,明确清晰地测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优点:(1)可以方便地增加测验的同质项目;(2)可以编制新的问卷来验证以前的问卷是否合理;(3)编制项目较少的问卷;(4)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2]。

我们以研究“青少年犯和成年犯在动机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别”[5]为例来说明上述概念。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犯的行为可能是经常发生的常见行为,也可能是一些罕见的标志,但行为的内容最终可归类到三种动机类型中:愤怒、盗窃和性。对于这一假设的反应范围是行为出现或不出现。这一理论也指出在动机层面上青少年犯和成年犯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而在作案手段层面上二者存在量的差别。基于这一理论,该研究将青少年犯和成年人犯作为背景资料层面的两个元素,将作案手段和作案动机作为领域层面,具体包含通常行为、异常行为、愤怒、盗窃、性等元素,将出现的频率作为反应层面,包含表现出来和未表现出来两个元素。由此,从每一个层面上抽取一个元素,便可构成映射语句。如:青少年犯基于愤怒的动机在作案手段上表现出异常行为。具体如下图所示:

映射语句清楚描述了各个层面,而且揭示了层面之间和层面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所包含的成分,而且表达了理论的结构[2]。从每个层面抽出一个元素进行联合,便会形成一个组合,称之为结构侧面(structuple)[8]。包含相同元素越多的结构侧面(代表刺激变量),它们之间的相关越高,这一特性被称为邻近性(contiguity)原理[8]。例如a1b1c1与a1b1c2之间的相关要高于a1b1c1与a1b3c3之间的相关,用此可以检验层面设计是否恰当,理论建构是否合理[2]。

在邻近性原理中最主要的是层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赵守盈等(2006)在介绍元素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元素之间的深层关系分为两类:一是类别关系,即这些元素之间的相关呈环状结构;二是单向顺序性关系,这些元素间的相关呈现出单向的顺序性。类别关系将空间切割成扇形或楔形区域,这种层面扮演了极化(polar)的角色。单向顺序关系把空间分为环带区域,这种层面扮演了模块(modular)的角色,越靠近中心区域里面的元素相关越紧密,或表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也可以看作把空间分成了条状区域,这种层面扮演了一个轴线(axial)角色。

仍以“青少年犯和成年犯在动机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别”[5]为例,若将作案手段与作案动机联合,便描述了一种互动的关系,用作案手段去调节动机,最后便形成了一种放射结构,如图2所示。

多维尺度法作为程序的一种,和层面理论方法特别相容[3]。这一技术是由国外学者特根森(Torgerson)在1952年最早提出的,它是用于探测数据背后潜在结构的多元分析方法,是基于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将研究对象在一个低维(一般为二至三维)的空间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行聚类或维度内含分析的一种图示法[9]。这种方法在国内已有一定的普及率,在一些高级统计教程中都有提到。

具体而言,多维尺度法主要分为两类:计量多维尺度法(metric MDS)和后期发展而来的非计量多维尺度法(non-metric MDS)。二者的区别在于处理数据类型的不同,计量多维尺度法用于处理等距和比率数据,而非计量多维尺度法用于处理顺序数据。在心理学领域中,量表所测得等距或者比率数据的情况不多,非计量多维尺度法对于数据要求的放宽,使其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且在用层面理论进行设计时,反应层面多要求被试作出程度上的选择,获得的数据为顺序数据,所以在数据处理方面多采用非计量多维尺度法。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多维尺度法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格特曼1968年提出的“最小空间分析法”[3]。目前研究者可以采用如包含ALSCAL或PROSCAL过程的SPSS软件进行最小空间分析法的运算。此外,层面理论还发展了研究多元变量在被试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包括多维量图分析(MAS)和偏序量图分析(POSA)[2]。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赵守盈, 曾薇. 路易斯・ 格特曼――层面理论的奠基人[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4): 128-131.

[2]赵守盈, 江新会, 聂陪群. 行为科学研究设计与理论建构的一种重要策略[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4(2):113-118.

[3]O’Neill D, Hammond S. Drawing out the meaning in dat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within forensic psychology research[M]// Brown J M, Campbell E A. .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4]Edmundson E W, Koch W R, Silverman S. A facet analysis approach to cont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3, 53(2): 351-368.

[5]Brown J M. Designing research using facet theory[M]// Brown J M, Campbell E 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forensic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Brown J, Barnett J. Facet theory: An approach to research[M]// Breakwell G, Hammond H, Fife-Schaw C.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London: Sage, 2000.

[7]吕红云, 赵守盈, 张禹. 映射语句的设计及应用[J]. 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23(3):102-107.

[8]Guttman R, Greenbaum C W. Facet theory: It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J]. European psychologist, 1998, 3(1):13- 36 .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治

我国的法律制度对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历来持宽容的态度,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处遇原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却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监护群体都希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纪守法,对青少年的轻微违反犯罪行为也是“宽容多于严厉”。但是,这种“博爱”不仅未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反而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状况的恶化的诱因。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是重视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因此,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为材料基础,进而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状况并据此予以矫治,才能够实现有效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标。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对青少年界定的年龄标准各个国家是不同的,例如,《日本少年法》规定青少年是指14岁以上20岁以下的少年;《德国青少年刑法》规定是指从“14岁到18岁”,《德国青少年法庭法》规定“18岁到21岁”的群体也可适用《青少年刑法》。青少年的范围应该界定为13岁到25岁比较合适。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1. 暴力犯罪突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江西等省份由于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犯罪情节愈发恶劣,犯罪类型趋于复杂。暴力文化的传播对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刺激性和吸引力,抢劫、盗窃、、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极为突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日益严重,青少年暴力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智能化的犯罪手段。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趋成人化、智能化,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作案的情形也日益增多。青少年的年龄虽然小,但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模仿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为突出,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比较明显。

3. 团伙犯罪突出。人具有集群的意识,青少年表现的更为突出。青少年一般喜欢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在这样的小群体中,具有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倾向的人混迹一起,便会诱使成员之间互相模仿、交叉感染,强化共同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近几年各地发现了不少在校生和社会不良青年组成的带有封建行帮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内部成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外界环境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是不均衡的,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缓慢,由此产生了如下的矛盾:一是生理发育和心理水平发展不均衡。心理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迅速,而缓慢的心理发育不能与之相适应,使他们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能力,常表现为无法正确处理过于旺盛的精力,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二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状况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容易诱发犯罪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自我心理不成熟,心理调节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承受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特别在中学阶段,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不能依靠自身进行心理调节,也无法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来宣泄,青少年往往会选择寻找刺激、欺负他人等外部行为来缓解,在不知不觉中去犯罪。

(二)外部成因:成长环境

1. 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始场所,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各种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孩子身上而发生作用。从我国现阶段来看,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结构存在缺陷。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误入歧途。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表现为两个方面,要么过分宠溺、骄纵,要么过于严厉的管教、动辄打骂。在这两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极易产生逃避和叛逆的心理,当压力超过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时,就很可能受偏激心理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三是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性格态度等对青少年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子女的心理以某种消极的“暗示”。

2. 学校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不当教育的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并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样很容易使成长中的青少年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亚文化产生认同。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价值观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进而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达不到预防犯罪的效果。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青少年的青春期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青少年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由于未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指导,使得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书籍等,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3. 人际交往环境。差异交往理论认为,一个人参与系统的犯罪行为的几率,大致上是由他与犯罪行为模式进行接触的频率和持续性决定的。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与其同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团伙犯罪一直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青少年”,在不良文化的“感召”下,基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使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而且还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体或犯罪团伙。

(三)个体成因:个性的偏倾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身心发展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外界的影响,使青少年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意识、造成心理畸形发展,甚至形成颓废、腐败的思想观念。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青少年常表现出认知能力低下、认知结构畸形、认知标准模糊的特点,缺乏应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犯罪青少年当中的大多数人具有颠倒的、错误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甚至藐视法律,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和恐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极低的认知水平和消极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与犯罪行为有因果关系的腐朽没落的人生观:封建主义的“哥们义气”、剥削阶级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是引发犯罪的错误认知内容。

(二)动机特征

动机产生于需要。青少年的犯罪动机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情境性,青少年本身具有喜爱模仿、好奇心强等特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意志的薄弱,易形成犯罪动机;(2)情绪性,犯罪青少年的动机与其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动机的产生、变化和转移易受情绪的影响;(3)隐蔽性,青少年对犯罪动机本身很模糊或者不清楚,开始是属于未被意识到的动机,后来才发展成为意识到的动机。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和矫治

(一)犯罪心理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是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发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有:

1. 依靠外界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一定犯罪情境中产生的,所以需要改善外界环境以排除和减少外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1)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应当完善教育内容,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的风气和文化,所以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控制,消除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各种不良资讯。(2)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有效地消除犯罪心理,或者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就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依靠自身力量。个体心理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消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就有可能演变为犯罪心理。因此,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增强自我控制能力:(1)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自我意识完善的程度,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首先应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增强其自我认识的主动性。(2)促进自我意向的发展。自我意向,即自我对待意向,它表现在对自己的期待、要求与控制的水平以及对自我意向的内容方面。促进青少年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其形成比较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根据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合理安排社会生活。(3)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自觉性上,要促使青少年形成合理的需要和远大的理想以及对自己选定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犯罪心理矫治

1. 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在美国最先适用,采用非监禁刑(社区矫正)为主的模式,基于民主自由的理念和塑造守法公民的目标,把非监禁刑作为改造罪犯的主要形式。对青少年实行社区矫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与成年人罪犯隔离改造避免了交叉感染,让其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罪过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调整心理状态,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避免误入歧途。

2. 再犯心理评估预测。再犯心理评估预测在香港得以广泛适用,方便了法定机关作出多项以资料为依据的决定,有助于降低再犯风险和实现暴力行为的矫治目标,对暴力罪犯的更生工作至为重要。对青少年采用再犯心理评估预测的方法,可以及时地掌握其犯罪心理意向,在其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之前予以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 曾赟,孔一,张崇脉.犯罪原因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一、青少年犯罪当中的不良心理

对于犯罪心理学来说,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作为三大变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很明确地向众人揭示-——客观世界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消极心理因素中能动的反映,从整个社会着眼加以预防和控制尤为必要。但青少年个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如反常的人际关系,过高的物质需求,畸形的需要结构,轻浮的生活态度,错误的思想意识,愤世嫉俗,偏执倾向,精神空虚,心理失衡,承挫能力低等又决定了他们对不良刺激内容的选择和消化,如不及时矫正和消除,其直接恶果必然导致各种违法犯罪的发生。犯罪是不良心理的结果及外化,青少年犯罪不是偶然的,哪怕是激情型犯罪也不例外。青少年犯罪往往始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像毒瘤随时可能恶化、扩散,侵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损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违法犯罪埋下了伏机。据中国法制网统计:青少年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数不少。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30%。高中生中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少年群体庞大,仅在校学生就有二亿四千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对这些特殊群体加以诊治,提供“心理医疗”良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

二、必须关注和矫正的不良心理中的几种现象和危害

1、家庭结构残缺导致的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理。青少年在结构不整或畸形的家庭中,生活心理压力过重,对家庭易产生离心力,极易受坏人引诱而误入岐途。如四川成都12岁女孩小丽因幼时被亲生父母送人,养父母待她很好,她也很活泼可爱,而随着养母的病逝,养父再娶后,小丽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开始不服管教,常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并交往了一些不良青年,盗窃犯罪,而她自己却不以为然。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单亲家庭少年成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概率增大。20__年广东省少管所的少年犯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20__年10月浙江破获的一个少年盗窃团伙,13人中有12个来自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离婚等残缺家庭子女违法犯罪较多与其不良心理是分不开的。

2、争强好胜心理。青少年在刑法上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逞强好胜心强是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稍被唆使便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其犯罪动机盲目、模糊,只为显示自己,证明自己,不考虑后果如何。

3、心理极为脆弱、偏执,逆反心理重。家庭结构健全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青少年存在不良心理极为普遍已越来越为家长们所注意。如溺爱使子女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专横霸道,缺乏责任感,社交协调能力差等心理,有百弊而无一利。有的来自父母的高压,专制和棍棒,造成少年的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样的青少年一旦犯罪,暴力性犯罪就是其主要犯罪类型。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包庇纵容,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常常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满,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冲突,被坏人教唆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常常是为一点小事和几句话就吵、打,完全无视他人的生命和痛苦。如大学生郑某只因室友睡觉打呼噜引起口角就持刀杀死两名同学。熊武因心烦就砍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谓“心病猛于虎”。

4、嫉妒心理。“嫉妒是人之天敌”,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嫉妒心理,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不加控制的嫉妒心,如脱僵的野马,势必带来严重危害。青少年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为数不少。某市林运二车队的张会东(男,23岁),因开歌舞厅不景气,看着别人生意红火产生嫉妒,而实施犯罪,连续三次用炸药爆炸了三家歌舞厅,当第四次伺机作案时被民警当场抓获,问其作案动机时,回答说:“看到别人家的生意比我好,我就非常气愤,就想去炸掉这家人。”由此可见嫉妒心危害之大。

5、报复心理和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直观化。在当今多元思维并存,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更加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腐败等问题,易对司法平等原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不满,甚至仇视心理,对法律、社会信任度降低。书本教育、教师的教导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青少年觉得无所适从。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6、从众心理。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聚群性,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青少年纠合性犯罪的特点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如楚雄州1997—1998年所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单独作案的1257人中占429%,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1675人占总数的571%,三人以上团伙犯罪的731人,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249%。青少年结伙犯罪影响大,连续作案多,危害广,成员的共同心理是:要偷大家一起偷,要打大家一起打,你吸我也吸。从众心理还加剧了团伙犯罪,某某市公安局破获的以刘发辉(男,16岁),王超(男,15岁),李育武(男,17岁)三人为首的16名青少年组成的抢劫犯罪团伙就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由起初的6人发展起来的。

上述六种表现是易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心理的,各种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多样,既有家庭的,又有学校的,有社会环境的,还有个体主观原因的。

三、对青少年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诸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也反映出矫正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复杂性、艰难性、长远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坚决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青少年设立,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克服单打一,背靠背,形成多维立体的预控网络。

2、坚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和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持续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正不良心理。心理作为内在活动,往往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沟通,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良心理的苗头和症候,及时教育挽救。决不能对已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下降、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经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假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无所事事、经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离家出走、赌博、打架斗殴、调戏妇女等。家长、教师和成年人都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正,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篇10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7-02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实际犯罪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后分组进行汇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及意义

1.前提条件。案例式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将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在选取案例时,根据不同犯罪类型挑选典型案例,引导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案例和分析案例,引出所要v授的知识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2.意义。应用案例式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对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与讨论,不但增强了主动性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法医专业学生会觉得犯罪心理学知识晦涩难懂而且枯燥,而案例式教学可以展示给学生们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通过对犯罪现场的仔细勘察,分析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及伤者或者尸体的伤情分析犯罪嫌疑人遗留的心理痕迹并进行犯罪心理画像,为最终破案提供线索及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很有兴趣,为以后的工作做到很好的铺垫。

二、案例式教学的实施

实施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如果人数较多会影响教学效果,实施案例式教学时,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案例以三种主要形式进行运用:

(一)讲授型案例

1.讲授型案例的适用条件。顾名思义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这种案例适用于理论知识点较为固定单一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这对我们准备的案例要求并不高,仅仅是有简单案情描述的案例就可以。

2.讲授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教师选用合适案例,并配以图片,自然引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及难点。在讲授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学理论,提到刺激-反应论中经典的条件反射论时如何让同学们能把它与犯罪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青少年犯罪的简单案例,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联系起来,吃食物时开灯或打铃(多次)单独开灯或打铃引起唾液分泌反应,这说明,经过强化作用,灯光或铃声的刺激与唾液分泌的反应之间建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联系,下面利用一个青少年实施的案例,在少年犯张某性成熟背景上(无条件反射),加上画等不良刺激经多次强化行为(反应、条件反射),这就把青少年案件的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形成很清楚明白的跟同学们讲授出来了。

3.讲授型案例的作用。教师就把基础理论知识穿插到了实际案例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晦涩的基础知识用常见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利于掌握。

(二)讨论型案例

1.讨论型案例的适用条件。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旁进行引导与最终的点评和归纳,这种案例适用于综合性的犯罪案件分析的章节,也就是犯罪心理学的各论部分部分。准备的案例必须全面,有详细的案情资料,现场照片或者视频资料等。

2.讨论型案例的使用方式。案例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学生分组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1]。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准备好案例,以免出现课堂失控及混乱。可提前一周把一个真实的关于青少年犯罪案例相关的案情资料、走访调查记录、现场勘查照片、尸表检验照片、尸体解剖照片等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反复观看并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性、团伙性、情境性等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青少年犯罪会呈现出如此突出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该如何来解答这个问题[2]。

2.讨论型案例的作用。真实案例分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贴近实战,既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检验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三)模拟型案例

1.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条件。这类案件主要以学生分角色模拟并还原犯罪现场,教师作为观察者,以及最终的点评者。适用于综合性的案件分析及最终的考核,可以与其他科目综合,设置情境。准备案例不但要案情背景资料、现场照片、人员、环境等要素要齐全,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较好。

2.模拟型案例的适用方式。这类案例实施相较于前两种,稍微有些难度。比如讲到情绪性犯罪时,我们首先设置一个入室盗窃被主人发现的情境,然后让同学进行情模拟,按照情境设定,情境一:主人发现后大声呼救并报警。情景二:主人害怕,任由盗窃者实施犯罪行为。情境三:主人大胆与盗窃者发生搏斗。由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进行发挥,观察不同情境下,不同犯罪分子的反应,最终产生不同的结果,再由盗窃者扮演人员讲述心理过程,两种心理分析相互印证。最终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

3.模拟型案例的作用。模拟情境教学法,创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不同的同学演绎,得到不同结论,学生可体会到犯罪分子的心理,有些案例只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激发,通过模拟不同情境训练,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型案例,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察。

三、完善案例式教W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犯罪心理学教学,但仍需完善和改进。尤其一些典型案例甚至是照片,收集过程中公检法的顾虑,会导致收集到的案例质量参差不齐。其次理论课应用的教材是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的《犯罪心理学》,针对的并不是法医学的本科生,针对性不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案例式教学法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3],需尝试进行调查问卷、教学反馈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68-69.

[2]段水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46-147.

[3]韩旭,史金娜,孙宇辉,等.妇产科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87-388.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Criminal Psychology

YANG Rui,HAN Xiao-hua,LI Li,NIE Sheng-jie,GAN Jian-jun*

(Forensic Medicine Institution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