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德育;渗透
音乐可以启智,可以养性,可以养德。
一、小学音乐对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它以其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净化学生心灵。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的发展都很不成熟,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家庭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对学生未来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美妙的音乐能够展现美好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课中,有的课程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进行,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活动会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学生的大脑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发挥。
3.能够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好坏,还在于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倾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达标。小学音乐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会熟记歌词,无形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格,比如有的音乐是斗志昂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格,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在小学音乐中贯穿德育教学的措施
1.在课前计划中增加德育内容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对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在课前计划、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在课前计划这一环节,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规划,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课程进行中德育观念的渗透。小学音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未来人生观的树立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紧抓这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彩桥架到台湾岛》时,要让学生明白台湾属于祖国的一部分,并在歌唱中结合自己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教学开展的主要场地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祖国、母亲、学习等积极向上的因素开展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比如《阳光牵着我的手》《爱我中华》《可爱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内容很明显的是爱国思想,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生唱这些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了解歌中蕴含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德育的情境,比如在学《卖报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卖报郎生活的艰辛,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3.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教育;多样化教学
音乐对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影响,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育对在校学生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学习,小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初步形成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并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养成学习音乐的积极态度。当然通过音乐学习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主要存在着的问题
1 上课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都是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模式来上课。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更多的是音乐的模仿和学习,而自身学习实践则比较少,这就使得教和学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 教学内容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内容主要就是唱歌和音乐知识的讲授。对于诸如音乐欣赏之类的关于小学生审美体验的课堂内容则少之又少。
3 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音乐课堂就是由一本书、一台钢琴和学生构成的。
二、情感教育的功能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这些问题,大大限制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更好地实施小学音乐教育呢?我认为重视发挥小学音乐教育的感情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感教育发挥小学音乐教育“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育情”的音乐情感教育功能。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把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对现实的需要的程度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施以教育。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变化,进而使小学音乐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音乐是以审美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在小学音乐中实施情感教育也必须重视审美性、审美效果。因此,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将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过程转换为具有审美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要想实现审美性的音乐教育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美并以合理的形式和途径教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美的语言、美的手段、美的形式来实施小学音乐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的教学中感受音乐,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通过审美性的音乐教育将学生的感情和音乐的情感融合到一起,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音乐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情感教育还能够起到道德教化的功能。小学生一切都处于新的认知和学习阶段,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
耿宇荣老师在其文章《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中对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作了这样的评价:“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周围的学习、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通过耿宇荣老师的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三、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
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然是情感教育就离不开感情,师生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影响,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的典范,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情感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学习。只有创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促进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这就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诸如团体合唱、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的教学形式。在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中,不仅可以举行歌唱比赛还可以举行制作简易乐器的比赛,还可以利用图片举行识别乐器的比赛。这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和乐器的情感。
除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是集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由于音乐学科的自身独特的特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声音、图片和视频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也就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感性认知学习特征。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虚拟的乐器带进课堂以弥补音乐器材不足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篇3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德育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任何学科教育的目标中均有德育任务,并包含着德育因素。作为一门艺术课,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定论。新课标提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显示了音乐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它表明了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去塑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德育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作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述,提出了“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以规范和引导音乐教学对德育的实施。那么,通过哪些途径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音乐课堂呢?
一、音乐欣赏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欣赏乐曲《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也给几张《小白菜》的图画让同学看,老师简单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画面的内容:“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有个小姑娘从小就死了娘……”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对“小白菜”的同情,同时更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二、歌词内容
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忽视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对学生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如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大鹿》,内容表现了一只小兔被一只大灰狼追捕的紧要关头,大鹿开门让小兔进屋,一起手挽手团结起来抵制大灰狼,从而保护了那只小兔子。我根据歌曲的内容,改编成一个故事:在大森林里,大鹿、小兔一起团结起来,逃过了大灰狼的追捕,并揭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故事很容易进入歌曲的意境,接着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戴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头饰,随着音乐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在歌声中受到感染、在思想上得到教育,而且还懂得了爱护弱小、舍己救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课外活动
篇4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学 声乐欣赏 教学实践
现阶段,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大高校教学中来,成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众所周知,音乐是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一门特殊的艺术专业,而声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提高音乐欣赏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各大高校的音乐声乐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学生声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声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本文主要分析了各大高校开展声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声乐欣赏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为各大高校提出了声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声乐欣赏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声乐欣赏课程是音乐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和欣赏。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增强音乐基本素养,洗涤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声乐欣赏的重要意义。
(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内心涵养
声乐欣赏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和赏析,是学生主动的进行音乐欣赏的一种心理审美活动。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优秀的声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声乐的伟大艺术魅力,还能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从而把感性的声乐欣赏感受上升到思想高度的理性认知,锻炼声乐欣赏的专业素养。
(二)增强声乐的专业演唱水平
声乐演唱是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专门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要想很好的掌握声乐的演唱技能,首先要熟悉和理解声乐作品的思想,要在声乐欣赏中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涵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对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特征等把握的惟妙惟肖,才能更好的演唱音乐作品。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声乐欣赏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声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品的再创造。
二、高校在声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声乐欣赏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并增加了对音乐声乐知识的了解。但是由于非专门的声乐专业课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学校往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的,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选修课程往往不重视,课程考核也相对简单。学校对选修声乐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高校的声乐欣赏教学也只是徒留于形式。
(二)教学形式简单单一
音乐是一种艺术课程,声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讲,声乐欣赏的教学课程,应该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多彩。但是在实际的声乐欣赏教学课程中,普通高校对声乐课程的设置,往往只有音乐歌曲欣赏或者演唱,对声乐知识不能系统的把握,更不能将声乐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说唱巧妙的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学生声乐知识的良好掌握。
三、对高校声乐欣赏教学的建议探析
(一)转变观念,重视声乐欣赏教学
各大高校要从现代教育观念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认识到声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声乐欣赏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声乐艺术技能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声乐欣赏课程的开设。首先,各大高校要增加对声乐欣赏教学课程的资金投入,保障声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齐全。其次,还要加强规范学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学校开设某种课程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学生对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从而补充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在开设声乐欣赏课程的时候,也要制定相关的声乐欣赏教学目标,重视声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从而完善声乐欣赏课程的考核、评估系统,对学生所学的声乐欣赏知识,进行定期的或不定期的检查,从而促使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欣赏知识的目的。
(三)丰富声乐欣赏教学形式
由于声乐欣赏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多样性的艺术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因此在声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大家讨论、辩论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声乐专业理论知识与声乐演唱实践相结合来学习;另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音乐会中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洗涤心灵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的进行声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完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声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有序展开。
参考文献:
[1]林修婷.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
[2]张建强.关于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3]盛辉.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之我见[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0)
篇5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
一、审美教育
我个人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个性化人格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原因如下:
(1)从生理学角度看,审美教育可以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大脑为生理基础的。
(2)从人格角度看,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包括敢于创新、有创新信心和毅力等品格,特别是要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3)从创新动机角度看,审美教育对促进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的审美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工具,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更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开阔视野的明镜。审美教育可以激励人去追求美、表现美、完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事物。
二、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和改革纲要的这些提法,都充分地肯定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这就对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深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教育的主阵地
小学音乐教学真能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音乐教学的内容美。现行的小学音乐课本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琅琅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这些优美的曲调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第二、音乐教学的形式美。小学的音乐课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它有唱歌、唱游、演奏、欣赏、创编等。不同的表演式也有不同的美质。唱歌有声音美、情感美;唱游有韵律美;演奏有表演美;欣赏有想象美;创编有创造美等等。
第三、音乐教材的呈现方式美。音乐教材里富有童趣的画面,形象生动,易于识记的图形谱及直观有趣的小图标,以及教材所配的完整的音响,将视听之美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是图文并茂、美不胜收。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自己提高认识,而且要把这种种美渗透到学生的认识当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到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最直接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之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的意志行为的人。
四、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教育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决定因素,音乐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音响调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感觉到美的享受,要避免不良音响的产生,诸如音量过大,音质过尖等。此外,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尽量将音乐教室布置得有艺术性,又要注重童趣化。墙壁上可以挂一些音乐家的画像,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卡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符号,贴在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身上,再剪一些花草和树木,把墙壁贴成动物园图,孩子们看到这些有趣的图案,都会好奇地询问,这既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又是美的熏陶。
(二)音乐教师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增加向师性,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德影响和熏陶。所以,音乐教师应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与服饰,要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都要给学生美的感受。在教学中,音乐教师用优美的声音,优美的身体语言以及标准的普通话给学生授课,把自己那种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美的那种优秀教学气质表现出来,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三)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审美教育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配有背景音乐的歌词朗诵,对新歌的欣赏,逐个乐句的轻声学唱,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个审美探索过程。在唱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拍手、跺脚或其它简单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忱,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在演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演奏教学的技术难度减少到最大的限度,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奏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索音乐美的欲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简洁的描述,充满感情的引导以及学生对欣赏内容的模唱、演奏、表演等,都会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音乐学科审美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教学内容及方法使学生处于审美感知的状态,这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最后形成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学生产生审美效应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篇6
一、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
1. 艺术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核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就是希望音乐的艺术性活动过程要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音乐艺术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艺术的活动进程,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创造,必须以艺术体验为前提。比如,欣赏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后,首先,师生们展开谈论。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都会表达他们听到音乐后内心的愉悦,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便是通过音乐体验艺术的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熟悉了音乐主题,明晰了曲式结构。接着,可以让学生们手拉手,用体态来欣赏、感受音乐。当听到音乐节奏是拉宽的,大家就拉着手向外扩张;当听到音乐节奏是密集的,大家就随着节拍慢慢向中心靠拢。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将学生的桌椅排成不同造型,模拟出“猫舞会”场景,让大家在听到拉宽的节奏时随便走,当听到密集型的节奏时跳回“猫窝”里去。这样,将音乐欣赏融入音乐游戏,学生在艺术性的活动过程中进行了音乐体验、听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分的艺术体验活动中,积累了音乐经验。
2. 以人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基础。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提出让音乐伴随孩子一生,服务孩子一生。因此,音乐课应该是学生的音乐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人为本,为生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熟知学情,在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为根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流于教学形式,而应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评价点不在于环节设计有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在本课中收获多少,是否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否在音乐活动中萌感,享受音乐,体验精彩。笔者在教学《化装舞会》一课时,请六年级的学生视唱主旋律,学生能相对完整地唱出旋律的音高、奏,但对探戈的音乐风格拿捏不准。此时,笔者没有继续进行事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是相机调整教学策略,加入体态律动,用手表现出顿与连的区别。这样形象生动的体态表现,能让学生在音乐兴趣没有消退前,及时把握好、演绎出探戈音乐中顿音、连音以及切分节奏的特殊韵味。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会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并让他们从中受益,同时,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时平等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 面向全体――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就是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上的满足,得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与留恋,甚至让学生与音乐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让人生因音乐而多彩。在这一理念下,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尝试少用甚至不用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是充分借助音乐这一具有强烈弥漫性的载体,让学生听赏,然后运用诸如表情、手势、动作、律动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独有的沟通。这种别具一格的沟通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能一下子引发学生对音乐、对音乐课堂的兴趣,继而达到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以此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活动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目的。在小学音乐课堂《草原上》的教学中,笔者先是通过让全体学生围圈,拍节奏念“一片云、两片云、三片云……”,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右手去抓右边同学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不能被左边同学抓住的游戏来训练节奏,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让两个学生相对站立,各自双手举起和对方相对,但互相不能碰到,进行抓云的游戏。演唱旋律时,笔者让一个学生带着唱,另一个学生跟着。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画旋律线,但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音乐的走向。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歌曲旋律也得到了巩固,音乐的旋律走向也自然明了了。
二、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思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借鉴了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而如何让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本土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音乐本土化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音乐。在当前使用的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音乐教育专家们在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册教材都有涉及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如汉族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别具风韵的音乐作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差异性非常大,民歌又多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来,不会说方言就等于无法鲜活地表现不同地区的民歌,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接地气,唱民歌,传古韵。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源于自然情境。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上课让同学们欣赏课件“森林里交响曲”,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自然音响跟着律动、哼唱,感受到自然音乐的美妙。
1.感受画面音乐中的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画面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下雨的情景,然后播放下大雨和下小雨时候的幻灯片。客观认识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的不同美妙之声,伴随着节奏清晰的美妙音乐,学生们看到听到了雨水时大时小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仿佛置身其间,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歌曲的意境,曲调掌握十分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表演中体会意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密不可分,有声有色的表演,则能明白表现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充分体会歌曲思想。《彼得与狼》是一首以欣赏与表演为主的情境曲目,在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彼得与狼》的故事,并且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彼得与狼,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故事情节并且体会了不同的音乐片段分别代表彼得与狼的不同身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3.多渠道创设情境增进互动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师生、生生、小组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实现人人参与,相互合作,每个人都能尽情释放,大胆表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得到了有价值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为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堂如何能真正动起来,必须要着力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意境、品味音乐、寻找情趣、发展想象,真正使音乐教学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境界。
二、巧用课堂趣味,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动力。巧用课堂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创作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在识谱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识谱知识,为接下来能够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打好基础,我编创了形象生动的识谱儿歌,培养他们的识谱兴趣:
Do是1, 1是Do, Do是妈妈的切菜刀;
Re是2, 2是Re, Re是小鸭在水上漂;
Mi是3, 3是Mi, Mi是小耳把歌儿听;
Fa是4, 4是Fa, Fa是红旗随风飘;
Sol是5,5是Sol,Sol是秤钩把货称;
La是6, 6是La, La是妈妈的炒菜勺;
Si是7, 7是Si, Si是镰刀把麦割。
这样的儿歌,学生学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简谱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表现美感,激发唱歌兴趣
歌唱教学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绪感染为目的的艺术教学形式。只有真情实感的教学与歌唱,才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歌声。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在《螃蟹歌》的教学中,我在领着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后,发现学生们虽然会唱了,但是由于对螃蟹并不熟悉,想象不到螃蟹在沙滩上爬行时逍遥自在的情景,唱起来显得十分无趣空洞。于是,我赶忙利用大屏幕演示,将学生带到沙滩上去,引领着学生们和沙滩上的螃蟹一起律动,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进入,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音乐感觉中。
3.自制乐器,提高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质性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课堂气氛活泼而和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取得这些阶段性成绩的时候,当我们冷静的思考,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行之有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浅显看法。
一、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而我认为,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分析教材,反复聆听音乐作品,深入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中,并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分析透彻。一旦学生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须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保证有效教学的落实
“角色”对于音乐教师并不陌生,它产生于戏剧,但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否考虑到自己与学生承担着不同角色的戏剧在不断上演。教师与学生表演的成功与否涉及的不单只是一出戏的好坏,更关系他们对这出戏是否接受,众多演员是否真正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并在其中发挥他们的特长,用心演好戏。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位心理研究者所说的话:“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师“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学生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上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交谈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了解音乐作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看法。也许我们会听到许多全新的理念,让许多古老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衣。如果我们仍是传统式的教学法,板着面孔对学生,师道尊严的外衣永远脱不去的话,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学生的爱戴,更多的是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时代思想,无法与他们沟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用天平衡量好与学生间的砝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树立平等的活动教学观,成为以探究为中心,认知与情感交流相互交织、融合的学习共同体。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的自我创新和教学创新是培养落实“低负高效”的关键。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发展可能,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教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音乐教学要根据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用艺术化的手法创设音乐学习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使学生的音乐在教师范唱、范奏中准确地表达,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实践中做新的尝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音乐教师逐渐开始尝试布置课后作业,在现实的教学中,设计出颇具趣味性的音乐作业进行拓展,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好方法。
1.体验型的作业。体验型作业就是加深学生的音乐感悟和体验,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教完《难忘岁月》单元,我这样的布置作业:“课后演唱《游击队歌》,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意境。”又如,欣赏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后,我将音乐复制给学生,并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意境,体会乐曲的情感。”通过布置体验型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合作型的作业。它有利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锻炼学生的配合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当学完一首歌曲后要求学生背唱给家长、长辈听,这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自信歌唱的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 存在问题 教学 总结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72-01
1 强大的音乐教学思维力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音乐教学也必须要进行突破,保证其创新性,实现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保证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的应用,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上的注入。这都离不开音乐教师的运作,进行音乐课堂方式的创新,保证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从情感角度上来说,音乐学科是一门比较感性的学科,要想保证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必须要实现音乐的美感与自身教学的情感相结合,保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进行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进行新型教育思路及其手段的挖掘,从而满足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提升音乐课堂效益,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有趣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其突破,保证学生从繁重的文化课压力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进行悬念教学法的应用,在《音乐与造型艺术》教学中,笔者准备了相当多的民间歌曲,比如《百鸟朝凤》、《空山鸟语》等,并且笔者会选取同学们所喜欢的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些背景音乐,与这些民间背景歌曲进行比较,从现实中比较常见的背景音乐,引入要学习的民间歌曲,进一步的提升民族音乐的教学悬念,有利于进行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多多注重教学方法的磨合与创新改造。
2 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几个细节
(1)在音乐教学模块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关联问题。这两者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需要环境的,但是环境并不是刻板不变的环节,音乐的环境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教师的教学创新。如果教学环境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的创造环境,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达不到教师的需要,教师也可以促进学生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嘎达梅林》歌曲教学时,我会将与事件一起作为歌曲的背景来讨论,这涉及到多媒体的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通常会让学生上讲堂,陈述自己的音乐观点及其衍生的观点,让下一个学生回答,以此类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兴趣。
在教学方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教师只有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学生辅导工作的做好。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进行自我的超越、创新,超越自己以前的教学思想,超越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串联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手段、教育工具的结合。这样说来,似乎是比较抽象的说话,通俗易懂的来说,教师的创造力要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毕竟教师进行方法的创新,目的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上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辅助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相关意识思维。
比如在《第九交响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我会首先进行贝多芬背景的介绍,目的是进行一种人物情景的营造。在介绍的开始,我会进行一段音乐的播放。在讲解之后,我会再邀请学生到台上来讲述对刚才那段音乐作品的理解,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把一定的权力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自身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喜欢表现自己的想法及其知识,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有利于进行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的培养,这只是教学方式创新的一个例子,很多的音乐欣赏课程都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
(2)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益,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也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音乐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体系,其内部是由一个个小构件、单位串联起来的,教师可以在保证原有体系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音乐知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音乐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目标的把握,进行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改变,要将课本知识的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放入当下的流行环境中去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基础教学模块中,进行课外相关信息的摄入,比如学生自己创造的作品,国外的流行音乐等,目的是实现课内课外音乐知识的结合,更有利于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有利于进行学生的学习视野的开拓。
在学生音乐视野的开拓模块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入当下社会的音乐热点,比如近期比较火的《小苹果》,来进行学生学习目光的串联,从社会自然引入到课本,保证学生的音乐意识思维的开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曲鉴赏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该模块中,教师要注重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比如进行对比欣赏教学法与单独欣赏法的结合,通过对音乐魅力的诠释,更好的吸引学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保证学生音乐思维的激活,保证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此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用于创新,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勇于进行教学的改革,勇于尝试,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3 结语
在素质教学模块中,为了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音乐应用素质,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工作,尊重学生,鼓励发扬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有效提升高中音乐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廖文.音乐创新教学现状研究[J].大舞台(双月号),2009(4).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技术
新课标强调了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需要重视应用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1]。通过整合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使得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优势互补,进而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应用途径更是具有多样性。
一、创设音乐意境
音乐意境是指个人对于音乐形象的审美感觉。要欣赏音乐,最佳的条件就是再现音乐,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感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意境,通过一段文字或者一幅画将音乐作品中的形象直观化,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
例如《大鹿》教学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学生可能仅仅能够感受到大鹿勇敢地救了小白兔,但是大鹿究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抽象的存在。此时,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将幻灯片给学生看,小兔逃向大鹿时,“大鹿透过窗子往外瞧”;猎人追来的时候,大鹿对兔子说“咱们手把手挽牢”。通过出示歌曲中正在进行的画面,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理解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的内涵。
二、再现作品主旨、内容
低年级学生感知活动的主要手段为观察,教育信息化技术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和刺激小孩子的感官,激发小朋友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对学习的自发性、主动性,使得学生热爱学习。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编排都是由简到难,由浅到深,以二-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无法深入理解艺术形象的,此时可以适当的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功能,通过VCD、录像等再现作品主旨、内容,让学生能够“身临”作者创作歌曲时的“意境”,进而体验作曲家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永远住在童话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带入美丽的童话世界,通过播放《小红帽》、《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动画片再现音乐中的童话人物,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后发表自己的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的把握音乐形象,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喜欢的童话故事进行分组,在音乐背景下排练童话故事,表演形式由学生自己决定,而教师适当的予以点拨。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而排练、表演等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音乐软件,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音乐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内容,不单是教学大纲中提出的音乐知识、作曲家、代表作品、曲式结构等知识都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认知是空洞和片面的。而理论性的讲解往往使人觉得枯燥。教育信息化技术除了前文所述的信息显示快捷、操作简单、存储量大等优势外,还具有多种多样的音乐软件,这些软件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时大有用武之地[2]。
例如,《忆江南》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江南六大古镇的风景图,告知学生,《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回忆江南美景时创作的诗词,歌颂了江南的美好风光。其实,关于江南的音乐还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向大家播放相关的江南曲,如《水乡美》等,以此展开拓展,包括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器乐作品;以苏州评弹、锡剧为代表的戏曲作品;以民歌小调为基础的声乐作品等,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四、延展音乐形式
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表现欲旺盛的阶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小孩子的这一特点。例如,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的音乐作品。舞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形式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各种舞蹈的魅力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四小天鹅舞曲》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的选择芭蕾舞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舞曲悠扬的伴奏下进行幻灯片播放。通过讲解天鹅湖的故事,提高学生对于芭蕾舞的理解,通过播放芭蕾舞曲的片段,将芭蕾活泼、欢乐的气氛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和体态,学会手上芭蕾舞表演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魅力,从而感知到《四小天鹅舞曲》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最后,教师可将同学进行分组,小组共同跟着节奏表演四小天鹅,并由其余同学进行评价,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适当的予以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力。
结束语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的浓缩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得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文字、图片、影片等形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还可帮助学生扩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将学生们引入真正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中纪检部竞选演讲稿
- 下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