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级改革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电网;发展现状;电网改革
中图分类号:TM7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47-01
前言
农村电网计划是十三五规划大豆重点建设目标,最初农村电网计划是在农村进行试点建设,后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建设。本文将会介绍农村电网计划现阶段实施的状况,包括它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一定的改革方案。
1.农村电网计划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电网结构薄弱
主要表现在:负荷预测方法简单粗放,复杂的操作电压分布重复建设屡见不鲜;变压器的类型和安装位置不合适,导线截面基本偏小;布线杂乱,迂回路线;更少的电源支撑,供电可靠性低等。加上各地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设备主要用于变电站,而对于事故多发的户外配电线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许多线路架设时间早,供电半径过长、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严重、安全可靠性较差、线路损耗大、电能质量差、布局严重不合理等问题,有的线路上带有多台变压器,负荷分布不合理,常因一个用户故障导致整个线路停电。线路交叉跨越多,影响配电线路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大部分农村电网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
1.2 电压不稳定
造成低电压的原因更多的是负面的,但主要是由于配电变压器不安装在负荷中心,农村时间集中、季节和供电半径超出范围,迂回线路引起的。这些原因都是由于前期策划存在的不到位。在这个阶段,农村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方式一般采用TT系统,即10kV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到电气上和电力系统中接地点无关的独立的接地极上。TT系统的故障特点是故障电流小,在自动切断供电前,局部故障不会扩大,不会转化为“死”故障,在短接地存在较大的接地电阻。TT系统的防护措施主要是采用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和过电流动作保护器。
1.3 变压器耗能高
在边远地区供电线路长,过多的损耗会导致低电压、负载不正常工作。主要是:感应电机温度升高,灯光变暗。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工矿企业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郊和农村地区,再加上农村居民家庭电器、大型整流设备的数量增加,使得传统的非线性设备和现代非线性电力电子设备投资,导致农村电网谐波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电力电能质量严重下降,电能损耗明显增加。近年来,随着农村电网负荷的快速增长,现有的配电网因导线过细,电路数量少,变配电问题,无功功率补偿能力缺乏,电压合格率普遍较低,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农村10伏配电网络正常运行不到96%。在一些地区线损率为10%的高。
1.4 农村电网电价水平高
近年来农村改革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农村电力价格水平下降。但由于完善的农村电力市场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与城市相比,农村电价水平仍然很高,限制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农村电价合理的形成机制,实现城乡电网,有效降低价格水平。由于农村电力管理,电网和电力消耗和其他因素的限制,长期,电力价格在农村地区的电力价格大大高于城市电价。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基础上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在城市和农村电力价格。为了有效降低农村电力价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5 资金缺口大
农村电网项目由于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项目进度落后,围绕农业改革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网改造不到位、设备老化、电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二是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破产企业等电力供应网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没有对资金、本地居民和企业进行电力。这些问题农村电网的住宅用电价格居高不下,给城市和农村电力带来了不稳定的价格。
2.农村电网计划实施的改革方案
2.1 加强农村电网结构建设
电网规划的科学规划,优化其网络结构;在农村电网建设前必须做全局统筹,科学规划,在可靠性评价工作做好,准确的负荷预测,详细论证,科学论线布置、电气设备选择、做记录。使电网建设项目在科学理性的选择上,要避免草率决策,没有依据,从源头上消除电网未来的潜在风险。
2.2 加强供电能力
主要包括变压器、电线、电线杆、电表。变压器容量和导线截面面积应根据负荷预测计划选择,并有备用容量,以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正确选择变压器的安装位置,要在负载中心,以降低供电半径,避免多条线路,以减少损失。
2.3 引进高性能的变压器
结合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理和地形条件,选好变电站和配电变压器的位置,这是绘制农村电网发展蓝图的基础。只有通过选择的地址和路径,才能科学地进行未来电网安全、经济、可靠的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满足供电生产部门科学管理电网的需求。选取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
2.4 调节农村电价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应该是市场主体进行竞争的主体,优胜劣汰。而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实际成本的基础上,但受政府的指导,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正确引导资金投向。一方面扭曲了发电和电网的利益,谁也不愿意从事电网;另一方面也由于局部层的超重,导致客户价格偏高,破坏了客户的积极性与电力,电力价格机制已成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加上电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网陈旧。而且"两改"前的农村电网一般都存在布局不合理,线路因陋就简、线经细、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差、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
2.5 加大资金投入
在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管理,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实行抽查,严禁挪用和挪用现象发生;严格项目预算审批,防止欺诈和重复项目。有关部门应结合项目成本控制的实际发展,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尽一切可能来控制非直接费用,减少项目成本,在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投资效益有限资金,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在资本问题发生,无论发生在哪一级,都要一查到底。为了推动农村电网的改革,以及城市和农村的价格,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提高认识,全面完成农村电网的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电网改造工程,深化优质服务。使农民用电电压稳定,电价降低,通过农业改革让市场潜力释放,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让农民真正受益。
3.结语
农村电力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农村改革、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市和农村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以及在维护任务非常困难的贫困地区的电力,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还有很多工作。转变观念、加强管理,、降低价格、降低成本,提高电力市场和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供电服务质量和发展等,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陶梦江,刘鹏,周勤奋.浅析农村电网发展与节能[J].科技致富向导,2011(39621):27.
篇2
《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改革方案》已经市政府二届二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改革方案
一、深圳市医疗保险事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992年5月,我市颁布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和《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了职工的基本权益,统一了医疗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社会化管理程度。但是,现行医疗保险的模式还不适应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第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偏重于医疗保险的社会共济作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困难,医疗卫生资源不合理分配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医疗保险层次单一,企业经济负担仍然过重,不愿参加医疗保险,职工参保面偏低。第三,由于现行医疗保险模式的制约,保险机构、医疗单位和患者之间矛盾较大,影响了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保险制度。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在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遏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努力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发展。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根据我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保险只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在现阶段不可能实行过高的医疗保健待遇。
2.实行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方式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住院医疗保险、综合医疗保险、特殊医疗保险三种方式,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3.医疗保险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根据国务院有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精神,职工的医疗费用不能再由国家和用人单位包揽,应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4.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医疗保险的公平表现在参保人病有所医,特别是大病能得到切实的医疗保障。其效率表现在,综合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缴费多者,进入个人帐户的金额就多;医疗费用支付少者,其个人帐户积累额就多。有利于促职工如实缴费,合理支付。
5.遏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时应当以支定收,制定医疗保险待遇和偿付标准时应当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略有储备。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制约机制,严格基金管理,有效防止浪费,减少支出,切实减轻国家、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方式,满足不同的医疗需求。
1.住院医疗保险
参保人按照规定缴费,其住院基本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住院医疗保险实行基金统筹,不建立个人帐户。
2.综合医疗保险
参保人按照规定缴费,其住院基本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共济基金支付,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支付。
综合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3.特殊医疗保险
参保人为离休人员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个人不缴费,就医时不自付,缴费渠道与医疗待遇按原政策不变。
(二)按照职工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方式的医疗保险范围。
1.凡具有深圳户籍(含蓝印户口,下同)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应当参加综合医疗保险。
2.劳务工应当参加住院医疗保险。
3.凡具有深圳户籍的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应当参加住院医疗保险。
(三)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减轻企业负担。
1.在职职工的综合医疗保险费按其月工资总额的9%缴交,其中单位缴交7%,个人缴交2%;
按照国家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建立个人缴费制度”的精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993年10月调整工资以前的工资部分,不实行个人缴费,全部由单位负担。调整工资以后的增资部分,按上述比例由个人和单位共同缴交。
职工月缴费工资不低于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不高于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2.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按其月离退休金的12%,由单位或养老保险共济基金缴交,个人不负担;
3.劳务工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由单位按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缴交,个人不负担;
4.失业职工的住院医疗保险费由失业保险机构按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缴交,个人不负担。
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收缴和管理。公务员和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参保人的医疗保险费由市财政局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险基金帐户,单独核算,专项管理。
(四)综合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共济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
1.建立综合医疗保险个人帐户
职工个人缴交的综合医疗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
用人单位缴交的综合医疗保险费,在缴费中提取2%的管理费和4%的风险储备金之后,45周岁以上的职工,60%记入个人帐户,40%进入共济基金;44周岁以下的职工,50%记入个人帐户,50%进入共济基金。
2.提供个人帐户启动资金
45周岁以上的职工开始建立个人帐户时,由其缴费单位按其上年工资总额的5%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记入个人帐户;退休人员开始建立个人帐户时,由其缴费单位按其上年退休金的10%一次性提供启动资金,记入个人帐户。
(五)确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待遇,有效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抑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1.基本医疗费用
(1)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劳务工和有深圳户籍的失业人员,住院基本医疗费用由共济基金支付90%,个人现金支付10%。门诊基本医疗费用自理(失业人员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可用于支付门诊基本医疗费用)。
(2)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住院基本医疗费用由共济基金支付90%,个人现金支付10%。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由个人帐户支付。
(3)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住院基本医疗费用由共济基金支付95%,个人现金支付5%。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由个人帐户支付。
(4)个人帐户用完后,超额部分在上年市职工平均工资10%以内的,全部由个人自理。超过上年市职工平均工资10%以上的部分,根据就诊的医院级别确定报销比例:三级(市级)医院,共济基金支付65%,个人自付35%;二级(区级)医院,共济基金支付70%,个人自付30%;一级(街道、镇级)医院,共济基金支付75%,个人自付25%。
(5)参保人因自付医疗费用数额较大,造成生活困难者,可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补助。
2.特殊检查和非基本医疗费用
(1)经批准的特殊检查费用,由共济基金支付80%;个人现金自付20%。
(2)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其他特殊医疗费用由个人现金自付。
(3)市一、二、三级保健对象的医疗保险中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部分,按有关规定办理,由原缴费渠道支付。
(六)参保职工调动、死亡时个人帐户资金处理办法。
1.参保人离开本市,其个人帐户余额,转入其迁入地医疗保险机构,当地无相应机构的发给本人。到境外定居者,其个人帐户余额发给本人。
2.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帐户余额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无继承人的,转入基本医疗保险共济基金。
(七)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加强对医疗的监督管理。
1.完善“平均费用标准”结算办法,保证医院和参保人的权益,要根治“分解处方”和要病人多次挂号、多次办理入出院手续等侵害参保人权益的现象。同时,定点医院和参保人必须严格遵守医疗保险合同规定,市社保局和卫生局要加强对医疗服务监督和检查。
2.社会保险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选择约定医疗单位和约定药店,签定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社会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对约定医疗单位和药店进行监督。对严格执行合同者,依照合同规定给予奖励;对违反合同的,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
3.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约定医疗单位和药店的管理,会同卫生部门,每年对医院执行医疗保险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评审。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医务人员,有权取消其医疗保险处方权,并给予处分;对严重违反规定的医疗单位,有权取消其医疗保险约定项目,直至取消其医疗保险约定单位资格。
4.约定医疗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将医疗保险基本药品药房和自费药品药房分开。
四、改革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
(一)组织实施
由市社保局根据本方案拟定实施细则和有关的工作规章、工作程序,并组织实施,具体步骤为:
1.搞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实行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内容,使社会各界人士都明确并自觉维护、认真贯彻执行新制度。
2.抓紧电脑联网和各项准备工作,提高办事效率。要充分体现实行新制度的优越性,保证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3.实行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保证新旧制度的顺利过渡,防止实行新制度前突击开药等各种不良现象发生。
4.积极有效地组织投保,提高参保率。
(二)配套措施
1.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保证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进行。工商、劳动部门要通过办理工商年检、企业登记、劳动用工、调工手续,积极协助、配合社保局的工作,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篇3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安徽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民生办[2013]1号)、《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5个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绩效办法的通知》(财社〔2013〕222号)等规定,市卫生局、财政局制定了《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及《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新农合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政策落实及发挥效益,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个人缴费资金及其他来源的新农合资金进行中期考评,自评情况分三项,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合作医疗项目管理绩效自评情况
1、项目具体制度建设情况,按照省办《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文件,及时制定了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
2、机构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情况
我县专门成立**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了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管理,专门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且每个乡镇下设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从乡镇现有人员编制中配备一至2名专职人员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专人负责。
3、信息系统按照省统一标准建设,运行平稳,县里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监管设施车辆,各定点医疗机构与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即时结报补偿款。
4、就诊IC卡以户为单位,全部发放到户191432户发放IC卡194721张。
5、一是通过传媒宣传报道,二是利用一封信、宣传画、乡村标语等多种形式,三是各乡镇设置了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向每一位咨询农民宣传、解释《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合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参合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合作医疗工作。
二、资金筹集到位
1、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率
2013年度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县级应配套资金为974.2万元,实际到位县级配套资金974.3万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2、县级配套资金到位及时率
我县县级配套资金于2013年3月底之前到位,到位及时率为100%。
3、年度个人缴费到位情况
2013年,我县参合人口为649490人,应自筹个人缴费38969400元,实际个人缴费到位38969420元,年度个人缴费到位率100%。
4、医疗救助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2013年我县医疗救助参合人数49995人,参合资金应为 2999700元,实际到位医疗救助参合资金为2999700元,医疗救助配套资金与个人缴费资金同时缴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资金到位率100%;另外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民政部门20%配套及时拨付到位,到位率为100%。
5、申报上级补助资金情况
我县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及时,不存在虚报地方补助资金的任何行为。
6、是否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无支出户,银行账户设置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当年筹资款项由乡镇经办机构直接汇入财政专户,统筹基金支出全部由财政专户统一支付,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
7、为逐步探索参合居民重大疾病救治、支付方式改革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开展新农合住院按病种付费试点的指导意见》(皖卫农〔2010〕50号)的要求,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扩大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县级先行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的基础上,确定扩大将乳腺癌等 36组疾病按级别分类别列入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试点范围。
8、会计核算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账务处理规范,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银行按月对帐,账账相符,且风险基金按规定提取。
9、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不存在截留、挪用、套取、贪污、造假帐、假凭证、平衡预算和工作经费等任何行为。
10、新农合资金使用进度
到2013年12月底,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为23548.02万元,资金使用率达106.6%。
三、项目效益绩效
1、参合群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县的合作医疗补偿制度满意度较高。
2、我县信息系统实现了住院实时监审、参合查询、出院补偿等基本功能,省市县全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结报。
3、住院受益率情况:我县住院受益率7.9%在全省平均值设定范围内。
4、住院补偿比:2013年度全年住院补偿比为57.7%。
5、县级医院住院可报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91.2%,大于85%。
6、2013年门诊受益率介于80-160%以内,我县补偿人次为1004555人,比率为154%。
7、2013年根据年度报表我县乡村门诊报销比例为51.9%。
8 、为规范我县慢性病的认定和报销流程制定了慢性病管理办法,成立了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管理办法〉〈**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标准》的实施办法,2013年度慢性病补偿13404人次,补偿金额为815.47万元。
2014年度上半年**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项目
绩效评价自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新农合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政策落实及发挥效益,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个人缴费资金及其他来源的新农合资金进行中期考评,自评情况分三项,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合作医疗项目管理绩效自评情况
1、项目具体制度建设情况,按照省办《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文件,及时制定了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
2、机构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情况
我县专门成立**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了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管理,专门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且每个乡镇下设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从乡镇现有人员编制中配备一至2名专职人员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专人负责。
3、信息系统按照省统一标准建设,运行平稳,县里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监管设施车辆,各定点医疗机构与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即时结报补偿款。
4、我县于2014年2月1日,启用身份证就医,已全面普及。
5、根据问卷调查得分分析,我县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已普及到家家户户,群众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高。
二、资金筹集到位
1、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率
2014年度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县级应配套资金为976.2万元,实际到位县级配套资金980万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2、县级配套资金到位及时率
我县县级配套资金于2014年3月底之前到位,到位及时率为100%。
3、年度个人缴费到位情况
2014年,我县参合人口为650850人,应自筹个人缴费45559500元,实际个人缴费到位45559500元,年度个人缴费到位率100%。
4、医疗救助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2014年我县医疗救助参合人数49168人,参合资金应为 3441760元,实际到位医疗救助参合资金为3441760元,医疗救助配套资金与个人缴费资金同时缴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资金到位率100%;另外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民政部门及时拨付到位,到位率为100%。
5、申报上级补助资金情况
我县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及时,不存在虚报地方补助资金的任何行为。
6、是否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无支出户,银行账户设置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当年筹资款项由乡镇经办机构直接汇入财政专户,统筹基金支出全部由财政专户统一支付,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
7、为逐步探索参合居民重大疾病救治、支付方式改革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县,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扩大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县级先行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的基础上,确定扩大将乳腺癌等 36组疾病通过提高病种比例的方式按级别分类别列入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试点范围。
8、会计核算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账务处理规范,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银行按月对帐,账账相符,且风险基金按规定提取。
9、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不存在截留、挪用、套取、贪污、造假帐、假凭证、平衡预算和工作经费等任何行为。
10、新农合资金使用进度
到2014年6月底,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为133438.1万元,资金使用率达53%。
三、项目效益绩效
1、参合群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县的合作医疗补偿制度满意度较高。
2、我县信息系统实现了住院实时监审、参合查询、出院补偿等基本功能,省市县全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结报。
3、住院受益率情况:我县上半年住院受益率6%在全省平均值设定范围内。
4、住院补偿比:2014年度上半年住院补偿比为57.%。
5、县级医院住院可报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90.5%,大于85%。
6、2014年门诊受益率介于80-160%以内,我县上半年补偿人次为511717人,比率为51.57%。
7、2014年根据年度上半年报表我县乡村门诊报销比例为51.57%。
8 、为规范我县慢性病的认定和报销流程制定了慢性病管理办法,成立了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管理办法〉〈**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标准》的实施办法,2014年上半年慢性病补偿11156人次,补偿金额为712.53万元。
2014年度**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
绩效评价自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大病保险进行中期考评,从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信息资料三项考评,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 制度建设情况
我县制定了大病保险实施办法,制定了招标内容,进行
了招标管理,于6月份招标确定了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承办机构,签订了合同明确了双方工作职责。
二、 管理规范
我县于7月份与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承办机
构签订了合同明确了双方工作职责。确定筹资额15元/每人。目前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经办人员办公地点设在新农合办公区域内,人员已经在岗,且信息系统已经开始结报。
三、 信息资料
我县已经向保险公司提供了参合信息,信息系统可以自
动结算大病保险,大病保险材料已经有保险公司报送了。
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指导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本着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县乡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县乡财政支出责任,提高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能力,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调动乡镇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统分适度、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
二、改革内容
(一)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长巷乡等8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体制。实行“收入分享、核定支出、定额补助(或上解)、责权统一、一定三年”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实施方案:
1、收入确定
长巷乡等8个乡镇作为县财政预算单位,主要负责收入征收和乡镇财务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由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负责按属地原则组织征收,集中上缴县金库,实行收入考核机制,年初按乡镇制定收入考核目标,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年初除文教、卫生支出外由县财政核算其支出总额,结合收入状况确定财政补助金额,对完成时间任务的乡镇,按期拨付经费。对超收实行奖励政策,超出县留成部分全额留乡镇,用于该乡政府正常运转和公用建设支出。对完不成时间任务的乡镇,相应扣减核定的经费和转移支付。
乡镇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按规定征收后,全部上缴县金库,县级收入由县财政分乡镇单独记帐核算。乡镇的预算外收入征收后,由县财政专户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支出界定
县财政按部门预算方式编制除文教、卫生外的乡镇预算,负责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的个人经费支出,实行工资银行化发放。乡镇农业、科学、计生等社会发展支出根据有关政策,按照当年可用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对乡镇计划生育、公共卫生、乡村道路、补助村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标准拟定,包干使用,以收入进度和财力状况按季度拨付。
超收入基数激励:实行“超收分档奖励”政策,对超过收入基数10%、20%、30%,按50%、60%、70%奖励,奖励部分全部用于乡镇自身的机关正常运转和经济建设支出。
(二)商城镇,位于城西15公里处,是成马、邯临线的交通要道,民营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属我县经济次中心。
1、划分税种,核定收入基数
(1)县与商城镇财政收支实行分级管理,由县级金库统一,县财政分户核算,乡镇不设金库,正确划解中央、省、市、县、乡镇级收入。
(2)县级专享收入:将一次性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收入列入县级专享收入,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使用。
(3)县乡共享收入:将与全县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经济调节作用强的主体税种作为县乡共享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对按属地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按县5%、乡镇5%分享,营业税按县15%、乡镇15%分享。
(4)乡镇固定收入包括:将与乡镇城镇发展相关、便于乡镇征收的税种划分为乡镇固定收入,包括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及乡镇组织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
(5)确定乡镇收入基数:根据县乡收入划分范围,参照前三年(2011-2013年)收入完成数的平均数,确定商城镇的收入基数。
2、划分事权,核定支出基数
(1)按照分级管理、“乡事乡办”和商城镇政府职能权利相结合原则,以保证乡镇基本支出需求为标准,合理核定除教育、卫生以外的乡镇支出基数。乡镇主要负担乡镇机关本身和村级组织运转所需正常经费的支出,包括: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债务偿还、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补助村级补助支出等。乡镇教育、卫生支出由县财政统管。
(2)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县财政供养人员的个人部分支出,按有关标准核定,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个人经费支出,参照乡镇农业人口、人员编制、实用人数进行核定。
(3)支出基数核定:以商城镇前三个年度(2011-2013年)的正常支出平均数测算,确定支出基数。
3、确定补助或上解
在合理确定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的基础上,确定县财政对乡镇定额补助或乡镇定额上解数额。对于体制执行期间乡镇收入出现短收,县财政不补,乡镇自求收支平衡。对于乡镇超收部分,主要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偿还债务等。
4、激励措施
超收入基数激励:实行“超收分档奖励”政策,对超过收入基数10%、20%、30%,按50%、60%、70%奖励,奖励部分全部用于乡镇自身的机关正常运转和经济建设支出。对低于收入基数10%的增长,县级财政不予奖励。
实行分税制后,如果商城镇完不成年度任务,由县财政按完成任务程度相应扣减乡镇的公用经费和转移支付。
三、深化县乡财政体制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为确保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健康、有序地展开,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财政、国税、地税、人行、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体制改革工作的协调和实施,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长兼任。
(二)严格征收,确保收入的完成。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严格依法治税,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税收的督促和核对,严厉打击偷、逃税等行为,划清收入责任,提高征收质量,确保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
(三)强化乡镇债务管理,确保不发生新债务。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严格控制、逐步化解”的原则,未经县政府批准严格禁止各种新增债务。并对以前年度的债务要制定各项有效措施,确保逐步消化现有债务,建立起科学防范债务风险的财政体制。
(四)实行“超支不补、超收节支留用”。对扶持经济发展较好,收入增幅较高,在完成县年初制定的收入计划后,对超出部分按比例返还乡镇,用于该乡镇的公用经费或事业发展支出。对乡镇通过压减人员、厉行节约形成的节余留给乡镇自主支配使用。
(五)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这次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县财政制定好本乡镇的改革实施方案,确保这次改革的顺利实施。
篇5
一、免费对象及免费提供课本的范围
享受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在校学生,均免收课本费,所需课本及必需的学习资料由政府免费提供。
每学期各年级免费提供的课本及必需的学习资料目录范围,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免费标准和当年的教育教学需要确定并公布。
二、免费标准
我市免费提供课本的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年1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300元。
此标准分别指小学、初中各年级的生均标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政府提供的免费课本补助可分别在小学和初中各年级之间适当进行调剂。
三、资金来源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课本费的资金由市、区(县级市)财政按比例分担:
(一)白云区、花都区、南沙区由市财政补助40%,区财政负担60%。
(二)增城市由广州市财政及该县级市财政各负担50%。
(三)从化市由广州市财政补助80%,该县级市财政负担20%。
(四)*由市财政补助10%,区财政负担90%。
随同父母跨区(县级市)流动,符合流入地入学条件和免费范围,并能确认学位的“流入学生”,纳入流入区(县级市)免课本费资金补助范围,承担比例分别参照上述(一)至(四)点规定。
本市辖内农场、林场、渔民职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费资金由就读学校(按隶属关系)所在区(县级市)一并按规定纳入本区(县级市)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范围解决。
四、资金管理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课本费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实行集中支付,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有效。
五、免费课本的选用和采购
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免费课本的选用和采购工作依法有序,确保免费课本按时、保质发放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课本选用、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的结果,以及免费课本供应商的服务等情况必须向社会公告。免费课本的采购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进行采购。选用和采购办法另行制定,或者按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检查监督
市、区(县级市)教育、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制定免费提供课本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免费提供课本工作的监督管理,对免费课本政府采购工作各个环节实施检查监督,防止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七、其他事项
篇6
一、清仓查库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清仓查库的范围包括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储存进口粮以及国家临时储存粮,下同)、地方储备粮,国有及国有控股(以下简称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商品粮。以上所称粮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体内容如下:
(一)库存粮食数量检查。重点查清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包括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直属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的商品粮,要查清粮权归属情况。
(二)库存粮食账务检查。重点检查粮食库存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情况,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以及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情况。对利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要重点检查粮食库存与贷款是否对应,资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
(四)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情况检查。重点检查2008年度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轮换计划下达是否规范,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与计划是否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五)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检查。重点检查2007年和2008年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保管费和轮换费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代储企业,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和保管费用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委托收购库点。
(六)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全面核查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的情况,并选择5家在我市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二、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查库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各县(市、区)要按照鲁政办发〔2009〕9号文件和本实施方案的要求,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所有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库存进行检查。各县(市、区)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要科学组织协调,落实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清仓查库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中储粮直属库及其分支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
(一)职责分工。市查库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地区清仓查库工作。二是制定本地区粮食库存普查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将本地区具体承储库点的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报表下达到县(市、区)、直属企业。四是汇总本地区的粮食库存普查结果,并向省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报告。五是协助国务院和省政府工作组开展复查、抽查工作。六是受理、核查举报,并配合国务院和省政府工作组对重大案件的核查。县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级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省、市政府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辖区清仓查库工作。二是组织和督导辖区内纳入清仓查库范围的全部企业开展粮食库存自查。三是审核、汇总企业自查结果,向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四是协助各级工作组开展粮食库存普查、复查、抽查和案件核查等工作。
(二)直属企业清仓查库的组织。按照在地原则,由地方各级清仓查库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辖区内中央和省、市直属企业不同性质粮食库存进行检查。从中央企业直属库抽调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库及其所监管粮食的检查;从市直企业抽调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企业及其所监管粮食的检查。
(三)清仓查库信息资料的整合。中储粮*直属库负责向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市辖区内2009年3月末分县(市、区),分实际承储库点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直属企业库存商品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
中储粮乐陵直属库负责向乐陵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辖区内2009年3月末分实际承储库点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直属企业库存商品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乐陵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上报的有关资料确认核实后(查库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东齐河国家粮食储备库(齐河县城区东首)、山东省军粮储备库(齐河县城区舟桥处南边)、山东鲁北国家粮食储备库(禹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山东龙门国家粮食储备库(平原县经济开发东区)、山东良友储备粮承储有限公司临邑直属库负责向所辖县(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辖区内2009年3月末分实际库点的省级储备粮和省属企业库存商品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所辖县(市、区)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上报的有关资料确认核实后(查库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粮食局负责向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2009年3月末地方储备粮和商品粮具体到实际承储库点的统计报表,以及地方储备粮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各级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向同级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2009年3月末具体到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明细和台账资料(分品种、分性质)。
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述资料进行整合、分解,在县级普查开始前下达至各县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分库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库存异常变化的库点,应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整合后的分库点统计报表资料,及时抄报全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检查时点和方式
(一)检查时点。以2009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
(二)检查方式。本次清仓查库按县级政府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市政府全面普查,省政府重点复查和国务院抽查工作组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县级政府组织和督导企业自查是整个清仓查库的基础环节,对提高清仓查库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县级政府要精心组织部署,按照全国清仓查库的统一要求,督促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切实做好自查工作。企业在完成自查的同时,要为下一步市级普查、省级复查和国家抽查做好充分准备。
市级普查是确保清仓查库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此,市政府将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对本地区纳入检查范围的粮食企业库存情况逐一进行全面普查,确保检查结果真实、准确。
省级复查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和暗查等多种方式,对市级普查和县级自查的工作质量进行复核。
市级普查、省级复查采取综合交叉的检查方式,对参与检查的人员按照“统一抽调、混合编组、集中培训、综合交叉、本地回避”的原则在辖区内择优选调和安排。从县(市、区)抽调参加市级普查的人员不得参与对本县(市、区)的普查工作,从各市抽调参加省级复查的人员不参与对本市的复查工作。
国务院抽查工作组抽查,在省级复查的基础上采取不事先打招呼、随机选点的方式进行。
四、清仓查库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市政府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2009年3月10日前,各县(市、区)均要成立相应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将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等情况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2.制定和下发清仓查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要根据鲁政办发〔2009〕9号文件和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逐级细化制定和下发本辖区内清仓查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3.动员和培训。2009年3月中旬前,参加省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检查人员培训。3月25日前,各县(市)政府要完成清仓查库工作的动员和部署。4.其他准备。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被查企业,应按照本实施方案和上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具体方案要求,备齐相关文件、账务和报表资料,提前准备工作底稿,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备齐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的衡器、容重器、水分测定仪、温度计等必要的检查工具。对个别存粮数量较少、粮堆形状难以规范的货位需要采用称重法检查粮食数量的库点,各县(市、区)要提前配置好移动式散粮自动秤。
(二)自查阶段。
2009年4月5日前,县级政府要督促和指导本地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认真自查,完成情况汇总,并上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查企业要根据自查情况认真填写各类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以及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账务资料,合同、运单、发票等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凭证,粮食测温、测湿、熏蒸等作业记录,为后续普查、复查、抽查做好准备。
(三)普查阶段。
2009年4月6日—4月20日,市政府按照综合交叉的原则组织对全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及粮食库存典型调查,结合各县(市、区)自查工作一并开展。典型调查可选择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2家库存规模较大的企业。普查期间要保留完整的工作底稿、原始记录等资料。普查结果汇总上报市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复查阶段。
2009年4月21日—4月30日,省级人民政府重点复查。复查比例为纳入检查范围粮食库存总量的20%-30%,质量复查的抽样代表数量为被复查企业所承储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库存量的25%左右。
(五)抽查阶段。
2009年5月10日开始,国务院有关部门随机抽查。
(六)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和整改阶段。
各级要在全面检查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逐级汇总检查结果,编制相关报表和检查工作报告。各级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库存检查结果层层把关,数据汇总中发现有错统、漏统、重复统计、虚报库存数量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检查认定的账实差数要做出详细的书面说明。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由主管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企业限时报送整改结果,有关资料存档备案,并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视问题成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问责。6月15日前,市、县级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办理完毕所接收的与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相关的举报案件,并向上一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核查报告。
五、清仓查库工作要求
(一)逐级落实责任。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检查人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粮食库存清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全责。要建立和完善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地方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市、区)主要负责人要逐级在清仓查库工作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各级清仓查库工作组负责人都要在检查报告上签字,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或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保证质量和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据本实施方案和《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周密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和步骤,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检查方法,明确时限要求,确保所有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真实反映粮食库存状况。各类企业要积极配合清仓查库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账,未回笼的销售货款计入相应结算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虚增库存。严禁以虚购虚销方式掩盖亏库。
(四)增强清仓查库透明度和公信力。各级领导小组要强化对清仓查库过程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各地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仓查库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向社会公布粮食库存检查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正面宣传,防止负面炒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安定民心。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法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五)严明纪律清正廉洁。各级各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对检查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严明工作纪律。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得参加可能影响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不得吃请、受礼,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保密工作。国家粮食库存的数量和布局属于国家秘密事项,对检查过程中涉及的中央、省政策性粮食库存及全市粮食库存的数量、布局要严格保密。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制定清仓查库保密措施,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新闻宣传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防止发生泄密事件。
(七)清仓查库的经费保障。要本着勤俭节约、提高效率的原则,安排落实本次清仓查库工作经费。严格控制经费开支,对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进行严格审核,并向同级财政部门如实申报。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由省级财政核实后专项列支。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将清仓查库费用转嫁给被查企业和单位。有关清仓查库经费的安排、拨付和管理等事项,财政厅将另行规定。
篇7
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县农用地数量、质量和价值状况,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益,根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通知》(甘国土资发200633号)精神,按照国土资源部《200*年度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局具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对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质量、生态相协调管理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县粮食综合能力核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农用地流转都有着基础性、科学性的现实意义。为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农用地,建立科学的土地等、级、价体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生产力核算、农用地流转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规程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完成全县的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标准样地的设置。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任务部署》,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农用地分等所有数据、资料的收集、外业调查工作,分等成果的实地检验和标准样地设置与保护工作。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负责对农用地分等调查资料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计算、制图等。在此基础上,由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和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全县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汇总和数据库建设。
三、方法步骤
开展全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强化培训(2006年3月27日至3月31日)。3月27日成立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3月28日至31日,学习文件,开展人员培训,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外业调查(2006年4月1日至4月30日)。4月1日至4月10日,制定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制作各种表格,并按照各自分工到县城相关单位和全县10个乡镇94个村委会进行资料搜集和外业调查,落实工作任务;4月11日至4月15日进行资料整理,按照文件规定对照检查,开展自查补救;4月16日至4月25日进行内业,制作整理图件,汇总数据;4月26日至4月30日,业务自检,查缺补漏,编写数据分析报告和文字、表格、图件呈报清单,报请市局呈报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第三阶段:开展工作,提交成果(2006年5月1日至6月30日)。与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工作由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承担完成制作图件、计算数据并建成数据库。加强同市局土地利用科和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的业务联系,配合上级部门搞好补充资料的搜集上报工作,及时向县领导小组汇报业务进展情况。
第四阶段:自检总结,技术培训(2006年7月1日至7月31日)。7月1日至7月15日由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进行数据库自检,并编写自检报告;7月16日至7月31日开展技术培训,由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负责数据库的运用和图件制作等培训工作。
第五阶段:业务移交,上报成果(2006年8月1日至8月31日)。8月1日至8月15日进行业务移交,移交成果包括原始资料、数据库软件、成果图件、自检报告、技术报告;8月16日至8月31日编写工作总结,向市局上报成果资料并申请初验。
第六阶段:查缺补漏,提请验收(2006年9月1日至9月30日)。9月1日至9月10日,对市局初验后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呈请市局向省厅呈报验收;9月11日至9月30日迎接省厅土地利用处验收。
四、上报成果资料
上报的成果资料包括文字资料、表格资料和图件资料。
(一)文字资料
1、县级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
2、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3、农业实验站最高产量资料;
4、农产品及农业投入价格文字资料(统计部门确认);
5、气象、水利文字资料;
6、县级分等参数确认意见1份。
(二)表格资料
1、200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面积统计表(村级三级地类);
2、各村三年投入——产出统计表;
3、《县耕地样点调查表》一册;
(三)图件资料
1、县级土壤图(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2、县级行政区划图;
3、指定作物产量状况分布图;
4、耕地地形坡度分级图;
5、耕地地表岩石露头度分级图;
6、耕地有效图层厚度状况分布图;
7、耕地表层土壤质地状况分布图;
8、耕地有机质含量状况分布图;
9、耕地土壤ph值状况分布图;
10、耕地灌溉保证率分级图;
11、耕地剖面构形状况分布图(不属于本县分等因素的不做);
12、耕地盐渍化程度分级图;
13、耕地灌溉水源分级图。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参与部门多、资料数据多,科技含量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完成我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决定成立以县委副书记赵自元、县政府副县长侯志强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库博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统计、物价、水务、粮食、气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正宁县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张建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各项业务工作。
篇8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成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2.设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办事机构。
3.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4.建立县级领导包抓示范点制度。
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参照市上和先进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紧密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1.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
2.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示范镇、示范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
3.制定《县国土资源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意见》。
4.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5.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6.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意见》。
7.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意见》。
8.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9.修订完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意见》。
10.制定《县金融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意见》。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由成员单位汇报上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包抓领导和分管领导点评(县委农工部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2.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任务由联合督查室、考核办、统筹办跟踪督查,限期办理,并在县委例会和县长办公会通报(县联合督查室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四、加快规划编制进程
由县住建局牵头,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林局、县工业发展局、县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协同,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力争年底前前面完成编制任务。加强工作力量,年内完成镇控制性详规评审,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规划建设工作。
五、加强示范镇村建设
要在做好规划编制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县级示范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示范带动功能。财政局要尽快制定方案,加强资金管理,落实示范镇、村建设专项配套资金,确保示范镇村建设形象进度明显加快。
六、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快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迅速推进“五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年内全面完成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年全面完成任务。县农林局要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并指导镇(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县住建局积极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篇9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开展县乡镇(街道)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驻村医生巡回医疗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所有建制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基本建立“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每万名农村居民根据省定标准配备医生,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生不少于2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基本建立“数字化卫生”。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双向转诊等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以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权益为中心,遵循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县居民提供。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三基’”原则。以区域卫生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配置卫生资源,把握基层基础基本重点,向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倾斜,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倾斜。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创优”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调动和激发城乡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机制创新、资源共享”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运行效率。
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原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做强龙头医院、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做细驻村医生制度”,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做强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加强肿瘤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并力创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县中医院力创三级乙等中医院。两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优先使用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医学检测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负担。开展与上级医院多种形式的对口合作,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2.做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储血点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加快我县“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的推进和落实,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南岩、镜岭镇、新林乡、巧英乡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计划,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加快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明确其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定位,积极推广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中医药治疗,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承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服务。
4.做细驻村医生制度。实行驻村包片制,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实行“定时、定人、定点”的驻村医生巡回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机制
1.明确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按照省编办《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性质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费按上级规定列入财政预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服务人口13-15名为标准核定,按规划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对人口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可适当增加编制。
2.开展县乡托管试点。沙溪镇卫生院和东茗乡卫生院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不变,财政补助政策不变。实行人、财、物和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管理,并从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设备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提高被托管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合理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功能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外科、产科等医疗资源逐步纵向整合到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全而不强。充分发挥县级综合性医院检验、影像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柔性流动。
4.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健全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转诊有记录、随访有档案的“五有”制度;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和考核“六统一”管理,推进乡镇村一体化管理进程。
5.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时将急、危、重病人送到县级医院,治疗后进行康复时再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乡镇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6.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统一采购价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1.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员培训,委托定向培养临床大专社区医生10名以上。开展基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在岗卫生人员每3年进行全员岗位培训1次,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岗人员每年培训1次。建立农村卫技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县级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乡镇卫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卫生人才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新招聘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原则上分专业安排在县级医院规范化轮训一年,再输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对城乡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要转岗分流,解除聘用关系。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至少服务半年以上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及技术骨干到县级医院培训制度。同时,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稳定农村卫生队伍。
3.进一步健全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县级医院要在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上级医院各方面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每家县级医院与2至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
四、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分准备部署、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部署阶段(3-5月):根据省医改精神和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发改、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与衔接,确定具体操作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5-11月):按照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3.总结评估阶段(12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并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书面总结向省政府汇报。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层层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人事(编办)、劳动、卫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要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门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补助。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按规定配置标准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业务工作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主要负责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列入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中: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常性支出,由业务收入和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等经常性收入补偿;建设发展支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支出由政府专项补助。
3.村卫生室补助。政府对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根据省定标准在建设初期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4.县级医院补助。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政府合理安排对县级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补助、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补助等方面。对中医、妇幼保健事业予以倾斜。
5.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对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等十三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和主要任务,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务,依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能力、服务人口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二是实行绩效考核,对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完成情况、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三是补助与绩效挂钩,对于绩效好的机构,预算补助全额发放;对于绩效较差的机构,预算补助按比例核减,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积极性。
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乡镇政府收支行为,加强农村基层财政建设,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财政保障。
(二)基本原则
1、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从有利于乡镇财政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将适合我县管理的事权上收到县,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下划归到乡镇。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的基础上,相应调整财权,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2、坚持“三个不变”。一是乡镇政府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二是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三是政府享有的债权和承担的债务不变。
二、主要内容
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县乡“预算共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县乡联网”,县财政部门将监督和管理乡镇财政收支。
(一)预算共编。县级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乡镇财力实际,兼顾需要与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报同级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经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法定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法定程序审批执行。
(二)帐户统设。保留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职能仍由乡镇财政履行,并由乡镇财政所统一管理和核算乡镇各部门及单位的财务收支。保留乡镇财政金库和预算外专户,办理预算内外资金收支业务。乡镇财政将统一开设“工资专户”、“公用经费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结算户”,除国家、省有明文规定开设的帐户(如“粮食直补专户”等)可以保留外,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其它财政专户一律撤销。
(三)集中收付。按照资金调度权上移、既得利益不变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乡镇财政收入由乡镇按年初预算组织征收和缴库,乡镇财政预算内资金统一缴入县人民银行本乡镇金库。乡镇预算外收入要全部上划县人民银行本乡镇预算外专户。乡镇根据年初预算,按月或支出进度向县财政提出支出计划和申请。县级财政将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严格审核。对符合预算要求的资金支出将按规定程序及时拨付,同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方便乡镇及时用款。
(四)采购统办。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货物、工程和服务供应商。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基金等票据的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乡镇坐收坐支,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
(六)县乡联网。实行乡镇财政与县级财政联网。财政支出实行网上申请、审核、支付和查询,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三、配套措施
(一)调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使县乡政府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从体制上保证乡镇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调动和保护好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县财政不会截留、挪用和平调乡镇财政资金。
(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一是编制乡镇财政部门预算,按规定程序报批和执行。二是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的原则,优先保证人员工资的发放。三是分类制定公用经费定额,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小汽车燃修费和电话费等一般性支出。四是全面清理、核实和锁定乡镇政府债务,严禁新增债务,积极稳妥化解旧债。
(三)进行“五项清理”工作。全面彻底地开展前期清理工作,为改革做好充分准备。由财政、监察、审计、人事劳资、农业等部门共同组成清理工作小组,开展以下五项清理工作:第一,清理乡镇供养人员,摸清乡镇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实行编制实名制,单独造册,落实到人。要清理和清退各类超编人员,严禁编外进人,对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得供给经费。第二,清理乡镇行政事业收费票据。限定时间,该缴销的缴销,该作废的作废,票据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第三,清理乡镇预算内、外账户。除规定保留的银行帐户外,其他帐户一律撤销。第四,清理乡镇政府资产。认真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防止资产流失。第五,清理核实乡镇政府债权债务。在债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落实偿债责任,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
(四)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和资金流程,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监督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及规程、财务管理规定、财政资金流程、支出业务审批流程、乡镇财政所总预算会计和出纳岗位职责及业务操作规程、县乡网络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规程等,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乡镇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工作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年8月)。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完善配套措施。
(二)清理清查阶段(*年8月)。全面清理乡镇供养人员,清理乡镇行政事业收费票据,清理乡镇预算内、外帐户,清理乡镇政府资产,清理核实乡镇政府债权债务,为全面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三)县乡联网和人员培训阶段(*年8月)。配备和调试乡财县管软、硬件,实现县乡联网。进行财政业务和软件操作等培训。
-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方案
- 下一篇:初中纪检部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