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一体化改革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预算一体化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政管理;信息化;一体化
一、引言
财政管理一体化是指某一区域的上级财政部门和下属各个财政部门在财政费用的预算标准、预算考核、经济目的、税收政策工具等方面达成一致,同时加强各财政部门的信息交流,使得财政管理的目的较为一致,共同促进这一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财政管理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化,有利于实现上级财政部门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各个下属财务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有利于增加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预防现象的发生,所以说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我国的财政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税收政策的运用严重不统一,预算编制的标准和考核标准不统一,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缺乏复合型财政管理人才等,严重制约着我国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我们接下来对我国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完善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建设。
二、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财政预算标准和预算考核标准不统一。财政部门每年都会有财政资金的发放,而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标准和预算考核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很难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是各级财政部门没有统一预算编制的标准,对于预算内的每一项开支没有统一预算口径,使得不同地方对于同一类开支的预算金额相差较大,不利于上级部门对预算报表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二是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各级财政部门并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有些财政部门对于预算执行的考核过于形式化,达不到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管的目的,而有些财政部门的考核指标又过于泛化,预算考核的效果不佳,不能为下一年度财政资金的拨付提供参考,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
(2)缺乏标准统一的财政监督体系。第一,没有建立统一的财政数据库,没有将下属各级财政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财政情况进行统一汇总,形成系统的财政数据库,无法为财政监督提供数据支撑;第二,没有对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报表进行评估,分析其预算的可行性,也没有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统一的监督,导致预算资金的浪费;第三,上级财政部门没有对财政数据库进行持续监督,没有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导致各级财政部门财政管理的监督体系不够统一。
(3)缺乏复合型财政管理人才。首先,我国缺乏能够准确把握传统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最新的部门预算方式、国库的支付方式以及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我国缺乏通晓运筹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等各个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全面了解各级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情况,也无法运用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实现对财政管理的统筹,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的人才较为缺失;三是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导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较为缓慢。
三、完善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
(1)规范预算口径以及统一预算考核标准。要想完善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建设,上级财政部门就必须对预算的口径进行规范,并且建立统一的预算考核标准,以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首先,上级财政部门应当对各级财政部门可能涉及的财政开支进行统一的编制,对每一个财政开支科目设定固定的预算值,然后通过对该财政部门从事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地域的特殊性,对预算资金进行微调,但是调整的口径必须保持一致,使得预算的编制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其次,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的调整,对于各级财政部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突况,上级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地调整预算编制,避免后面的考核难以执行;最后,统一预算考核的标准,对于需要考核的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统一,并对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考核过程的结果进行监督,确保预算考核的实效性,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高效。
(2)统一和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第一,上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详细的财务数据库,对各级财政部门的各项财政开支和所从事的项目进行记录,并将该数据库与各级财政部门分享,使得各级财政部门互相了解对方的财政管理方式;第二,上级财政部门应当对汇总的各级财政部门的数据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对于存在问题的财政支出予以控制,对于财政管理与其他财政部门区别较大的财政部门予以监控,逐步改变其财政管理方式;第三,建立持续的数据监测机制,对各级财政部门财政管理的方式进行持续得监督,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和统一,确保各级财政部门财务管理方式趋于一致。
(3)加强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首先,加大各级财政部门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县级及其以下财政部门更应当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基层开始统筹管理,逐步实现财政管理一体化;其次,为各级财政部门财政信息一体化的建设设立统一的标准,各级财政部门对于财务信息的电子化处理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并且对于信息的分享也应当遵循相关规定,深化各级财政部门信息的深度融合,为财政管理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时,应当做好网络安全的防范工作,确保各级财政部门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安全,促进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4)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财政管理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高端财政管理人才对于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或校园招聘引进通晓财政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等学科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第二,可以对已有的财政管理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其对于市场的判断、对于区域经济的统筹、对于财政管理整体最优化的计算方面的知识储备,使其满足当前财政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需求,促进财政管理一体化的实现。
作者:郑长作 单位:永春县国库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潘立江.关于乡镇财政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商,2013(20).
篇2
关键词:县级国库财政资金建议
一、县级国库管理现状
自2001年财政部在全国推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2014年新《预算法》出台以来,县级财政逐步推开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会计电算化、国有资产系统化管理,推行县乡财政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了县乡财政一体化、业务流程一体化、财政服务一体化、资金控管一体化,县级财政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的轨道。
(一)预算编制、预算指标及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国库资金是存放在国家金库的财政预算资金。根据国库资金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需要,县级财政部门使用集中支付软件管理财政资金,细化了预算编制项目,规范了预算编制流程,从预算编制下达、指标管理、额度申报审核、商业银行支付及人民银行清算全部实现了网上操作并留存纸质原始凭证记账,增强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为国库资金的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税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县级财政以人民银行管理系统为平台,以银行“横向联网”为基础,使用如“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入管理系统”等类似系统对税收、非税收入及其他收入实现了系统入库全覆盖,采取税收部门执法、大厅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确保了税收、非税收入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有力的保证了收入收缴安全。
(三)县级财政专户得到清理规范2015年以来,按照财政部加强财政专户管理,规范专户资金运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要求,县级财政对财政专户实行了撤并,仅保留社保基金、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部允许保留的专户,实现了财政专户精简、统一、规范管理,保证了国库资金使用安全。(四)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监管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是财政部门或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对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过程进行监管。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内容和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财政资金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十分重要。(1)对预算单位会计人员及财政资金运行监管。部分地区实行预算单位持证上岗制度,在选择财务人员时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财政监督部门按规定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例行检查,对检查出现的问题要求按时整改,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2)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虽然县级财政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制,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财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会计业务的多元化、精细化,使一般人员甚至部分持证人员也不能很好的胜任会计岗位。为避免不必要的资金安全问题,部分县级仍保留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加强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防止腐败有一定效果,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二、县级国库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系统有特完善。由于银行系统原因,收入不能做到实时入库,且人民银行国库余额不能实时查询,最快也只能跨日查询,不利于对账。(2)很多县级县域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各项服务不完善,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大型采购项目和基本建设类项目在招投标、项目建设、后期竣工验收等具体实施中,受到地域和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预算执行速度从而影响库款管理水平。有些建设项目在招投标时由于本县无招标公司需要与省市的招标公司合作,地处偏远工程材料无法及时运达,财政拨付资金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竣工验收绩效考核也需要省市第三方机构合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都有不同程度影响,无法及时形成支出。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操作流程繁复,资金从下达到形成实际支出按规定要经过多道手续,对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有不同程度影响,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3)预算单位财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些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财经法律法规掌握薄弱,所报财务数据重视不足。一些预算单位账务管理及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未落实,财务运营行为不规范。仍有预算单位在部门决算编制、预决算公开、部门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等财务工作中存在“应付了事”心态,上报的数据质量远不达标。
篇3
关键词:财政预算;监督;科学化;精细化
2009年8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政监督,建立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推进财政预算监督科学化精细化,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规范财政预算行为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
一、完善财政预算监督力量体系,实现多管齐下、分工协作
根据委托理论,人民群众是财政资金的最终提供者和委托人,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主体则是不同层级的人。人行使权力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以防止偏离委托人的目的。因此,必须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监督力量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一)统筹使用全部监督力量
按照目前的财政预算监督体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财政部门实施,外部监督主要由人大、政府、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等主体实施,监督主体各有特点,财政预算内部监督重点起到预警作用,是一种日常监督,外部监督则是专职监督。为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优势,形成监督合力,必须对全部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这包括两个层次:就某一监督任务而言,应该将内外部监督力量进行整合,各司其职,比如内部监督重点强调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要一体化,将监督工作融于管理之中,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外部监督要注重发挥人大的法制监督、审计的独立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等职能作用,建立一个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统一办理财政预算检查处理处罚,运用审查、稽核、检查、调查等方式,对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重大项目或重要事项组织专项检查。在更高层次上,则要注重对于不同监督力量要打破隶属关系和地域界限,比如,可以调配任何监督主体实施交叉监督,切实防止有些监督检查人员碍于情面不能公正执法的问题,树立财政预算监督部门的威信。
(二)理顺相关监督部门关系
在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中,要理顺相关监督部门的关系,做到上下监督部门纵向联动,横向监督部门横向联合,形成监督合力。在纵向上,上下级监督部门要搞好信息沟通,上级监督部门及时把有关监督政策方针下达给下级,把监督任务分配好,把好监督指导思想和原则,下级监督部门要利用掌握监督客体信息更多的优势,扎实进行。在横向上,各监督部门之间要密切协调,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提供材料,做到监督检查有的放矢,提高监督效率。在理顺监督关系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好群众监督的功能作用,以制度的方式将群众对财政预算管理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规范起来,提供群众监督的平台,激发群众监督的动力。
(三)筑牢监督工作智力支撑
事成于人,业兴于才。财政预算监督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强和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加强财政预算监督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适应新形势下财政预算监督工作需要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财政预算监督人员至少要具备四种能力:业务工作能力,主要是与财政预算业务有关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执行政策能力,必须忠实执行有关党纪、政纪和法纪;协调沟通能力,既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用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换来理解和配合,也要用财务人员过硬的本领和高超的水平换来支持和认同;成果转化能力,在财政预算监督中,要能从重视直接的监督效果向重视控制为目的的公示效果转变,从以违规审查为主向违规审查与管理和效益评价并重转变。此外,财政预算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业精业,秉公执法,以身作则。要确保财政预算监督队伍的能力素质,需要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政预算监督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搞好人才培养教育,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二、注重财政预算监督方法创新,做到形式多样、实用管用
方法最具有操作性,方法创新则是增强财政预算监督活力、提高监督质量效益的源泉。要从实践工作中,探索行之有效、实用管用、灵活多样的监督方法,努力推进财政预算监督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前移监督关口,实施全过程监督
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预算编制、执行和考评等各阶段特点各异,需要将监督关口从侧重事中、事后向事前转移,进行全过程“无缝监督”,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对相关内容进行重点监督。要注重财政预算编制的监督,对财政资金投向投量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对于财政预算编制中可能存在的决策失误要把好关。要注重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看财政资金的支出是否合法合规,尤其是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否落实,公务卡结算管理是否有效执行,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修正。要注重财政预算事后监督,有效地制约监督客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并通过对监督客体经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规范财政预算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合理建议。
(二)把住监督重点,搞好关键点监督
监督力量是有限的,监督资源也是有限的,在强调全面监督的同时,不能撒胡椒面,要把最关键、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作为监督的重点,盯紧盯死,切实提高监督工作的成本效益。要强调公共投资项目预算监督,公共投资项目经费量大,关系国计民生,要对公共投资的项目论证、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经费结算、竣工决算等进行监督,防止出现项目先天不足问题,对于存在的项目“批大建小”、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挪用资金等问题要严肃处理。要抓好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的末端监督,近年来,关于中央财政预算执行逐步规范,而末端落实则还存在弱化倾向,必须从细处着眼,对基层财政预算的收支使用进行重点监督,防止和纠正存在的偏差。
(三)改进监督手段,推行信息化监督
信息技术的飞跃为财政预算监督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机遇。为适应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需加快推进信息化监督手段的应用,向技术创新要效率效益。要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搭建财政预算监督信息化平台,在财政预算内部监督上,要进一步加快金财工程建设,以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为基础,在财政预算外部监督上,有关监督机构应对软硬件建设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投资,整合和提升监督信息资源,建设完善机关内部局域网和监督资料库,拓宽与有关部门及重点被监督单位的信息通道,逐步建立预算管理机构与专职监督机构之间、专职监督机构之间联结的横向网络,形成高速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推进监督手段信息化提供网络通道。要加强财政预算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在建立效益考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监督的综合分析系统,努力实现财政预算由收支平衡监督向管理效益监督转变。
三、健全财政预算监督制度机制,确保过程规范、处置严格
制度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和长远性。财政预算监督要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必须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完善财政预算监督法律体系
完善的财政预算监督法律体系,是有效实施财政预算监督、提高财政预算监督效率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目前已有的财政预算监督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财政部2006年1月的《财政检查工作办法》,2008年12月的《财政监督检查案件移送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但是,还存在监督法律法规层次不高、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于财政预算监督主体、内容、程序及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规定,针对各监督主体的单项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不够协调之处。为此,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搞好立法研究,梳理需要立法的项目和具体内容,着眼构建科学合理的体系,加快财政预算法律体系建设步伐。目前的立法重点是要制定《财政预算监督法》,并依此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
(二)健全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
2008年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部署要求,《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增强预算透明度。一些地方财政预算也在此方面迈开了步伐,并形成参与式预算等一些改革成果。但是,目前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程度距离科学化精细化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中,如果信息公开不到位,监督就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容易出现盲点。只有财政预算信息公开透明,财政预算监督才更有针对性。财政预算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站、电视等媒体及时公布财政收支统计数据,以及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决算和转移支付预算安排情况,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的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并要重点公布一些大项工程预算投资情况,以及政府部门行政消耗性开支情况。在具体的公开内容上,要尽量做到清晰与详细兼顾,专业与易读易懂并举。
(三)严格财政预算管理问责制度
近年来,我国在行政管理问责制方面进展较快,关于财政预算管理问责也有一定的探索,但是,仍未形成制度化机制。一般地,如果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违法违规或不当行使其职权,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其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应做之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不利后果。实施财政预算管理问责,将能起到惩罚与预防、引导和教育等功能。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层面的问责:一是对财政预算管理主体的问责,这是财政预算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主体,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中发生问题,就要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二是对财政监督主体的问责,这是对监督的再监督。即如果财政预算监督的有关主体在监督工作中未能履职尽责,出现不作为情况,并导致应该发现和防范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就要对监督主体追究责任。在财政预算管理问责制的建设上,需要重点明确以下事项:问责主体,即由谁问责;问责范围,即哪些行为需要问责;问责程序,即问责的步骤;问责方式,即问责客体承担责任的具体形式。对于需要问责的情形,要严格执行,切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影响财政预算监督问责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财政预算,事业单位
一.前言
1959年《财政法组织法》(LOLF)确立了法国财政预算的基本框架。期间,该法令虽多次被修订,但仍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2001年8月,原法国总统希拉克颁布了新《财政法组织法》,明确提出建立以结果和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并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方法编制的预算案。该法案被认为是法国公共财政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给法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变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法国的公共行政从传统的官僚模式走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服务领域从此也开始面临一连串的重大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技术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许多国家的行政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韦伯的官僚理论为代表的、等级深严的传统公共行政制度在支配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后,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责任的、服务的、企业化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形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于欧美国家,最早由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提倡推行。随后该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渐受到重视。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在其著作《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提出了“再造政府”的理论,并强调“再造政府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①]戴维·奥斯本认为,在传统模式下,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力不从心,窘态百出工商管理论文,因此该模式应当被改革。戴维·奥斯本提倡政府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应当拥有一定的公共企业精神,并学习或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做法,运用私人企业管理技术以及用结果指标来评估绩效,让政府更具活力及竞争力。
在戴维·奥斯等学者的推动下,新公共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经合组织(OECD)的会员国,相续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绩效政府”的理念。法国在这方面虽然改革起步较晚,但是也出台了相关的法令,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主要内容有: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取消对各地方政府的监管,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扩大地方民主,增强地方民选机构的权利等等。
2.改善法国政府财政赤字的迫切需要
从法国国内看,法国的公共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国历届政府站。2005年,法国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的上限,达到了66.8%。同时,西方各国政府都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机构、改善公共财政管理,而法国却相对滞后,这就迫使法国政府加快了行政改革。从2000年以来,法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上升、国内投资与需求大幅度减少,这造成了法国财政收入锐减。与此同时,为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法国政府又大规模投入资金。这导致法国公共债务规模明显扩大。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1959年以来形成的预算体制相比,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变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预算的绩效的管理。在过去,各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是分割孤立的,完全由议会根据部门需要进行拨付。在这样的机制下,预算项目很难体现各种计划的性质也很难明确各级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新《财政法组织法》运用绩效机制来推动财政预算,重新建立了财政预算机制。新机制使得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明确、国家政策连贯而紧密。该机制把财政预算分为“任务”(mission)、“项目”(programme)、“行动”(action)。“任务”是财政预算的最高级工商管理论文,体现了国家的主要公共政策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安排。同时,若干个“项目”组成了某个“任务”。“行动”又把项目的各项计划具体化。
新《财政法组织法》规定,各级、部门必须建立下一年度的行政计划与工作安排;同时,每项具体计划的效果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并把结果反映到年度绩效考核报告中。
2. 项目的行政负责人责任更为明确、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另一最大的亮点在于,除了不能触动人员工资之外,只要能保证项目目标圆满完成和提高工作效率,各行政部门项目负责人可按实际情况自由调度资金预算。同时,为了保证项目负责人的公正、廉洁,该法案还规定必须强化行政部门内部审计职能,使每个公共政策项目执行者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3.强化了议会对财政预算的民主监督力度。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后,议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对财政预算的监控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政预算更为透明。根据新《财政法组织法》第五十条规定,当政府向议会提交国家未来四年的发展报告的时候,必须同时提供相关数据与证据的来源,以供议会调查、审议,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的真实性。其次,扩大了议会对预算批准的范围。得益于财政预算的分任务管理与绩效管理机制,议会可以通过讨论国家公共政策与发展策略来决定对某项任务是否赋予相关财政预算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议会的决策者的角色。在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前,议会由于缺乏必要的时间与手段,只能针对整个国家财政预算的一揽子计划进行投票。只有约占6%的财政预算真正被议会深入讨论研究。新法案实施之后,“任务”、“项目”、“行动”与它们所需要的财政预算一目了然,议会成员可以从容不迫的进行讨论和投票。最后,公共政策与财政预算捆绑进行表决,提高了议会地位和权利。一方面,决算法草案的审议时间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审议的宗旨不再是对财务报告进行技术和形式上的修改,而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并对每个项目的结果、成本和使用进行分析。
四.新《财政法组织法》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影响
配合新《财政法组织法》,法国从希拉克政府到萨科齐政府,都对公共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渐进式改革。萨科齐的政府改革目前正在进行工商管理论文,无法考察其最终效果,但是其部分改革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应当承认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减少了财政支出。由于公共支出明显上升,威胁到了法国的财政与金融安全,萨科奇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称为“公共政策全面修订” 的全面改革计划,旨在对公共支出进行结构性削减站。这项计划确定了很多改革目标:实现政府机构现代化;改善为公民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确保公务员能够因为工作而得到更多的表彰;以及推广注重效果的文化。其整体目标是用更少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效。该计划是法国政府全面转型的范例,它由370项经过开支审查筛选出的举措组成,同时,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节约开支和提升效率。
2.大幅度的减少了公务员数量与规模:法国公务员的数量从2003 年开始减少,减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到了2007 年,退休的公务员人数介于7万到8万人之间,而该年就裁减了1万5千 个职缺。[②]如今,萨科奇政府实行每两名公务员退休后只补充一名新公务员的政策。行政人员的开支从而大大减少。
3.对公共部门进行分类改革。现有的公共服务部门被分成三大类:一是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稳定的教育、公共卫生等部门,将继续由国家管理;二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意义的领域,具有一定商业色彩的军工、航天和核电等部门,国家将继续控制;三是可以向私人资本开放的其它的部门,如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领域内国有企业垄断将被打破,私人资本获准进入。
4.行政部门的创新改革。主要有两项:一是预算法采取“目标管理”原则,各行政部门将根据目标制订预算;二是对政府各部门引入外部审计,同时对岗位任务和人员设置等深入调研并提出现代化管理建议。
5.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各项公共事务分为“任务”、“项目”、“目标”、和“指数”。“任务”是指各项社会事务,如交通、社会治安等。“项目”是指细化后的各项“任务”,如在就业“任务”中,就有增加就业的“项目”;“目标”是每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如增加就业的“项目”中就提出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目标”。最后,“指数”是指量化后的结果,主要用于评估各项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如在采取新措施后,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的数量等等。
法国政府在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以法国内政部为例, 2005年法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低于5000人,与2002年相比受伤者减少了25%,而死亡率则减少了36%,创历史之新低。与2002年相比,违法活动减少了8.2%,在公共道路上的违法活动则减少了20%。[③]
五.借鉴与启示
法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论文,其公共部门颇具特色,它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十分关键作用。虽然由于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不能引入他们的所有做法,但他们绩效考核的理念、严格的责任机制,对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深化市场化改革,减少公共部门监管。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法国,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早就是一个现实。在我国,一方面,民众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开始寻求公民参与的过程来充实公民生活,来有目标地表现公民意识,并学习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官僚的扩张,经常造成公共部门逐渐远离其所服务的社会大众,忽视民众的的真正需求,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事业单位中的绩效改革问题,其基本点还是应当立足于对公共部门,包括对事业单位权利的限制和对公平性的追根问底。只有在上层建筑中确立了公平性与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充分竞争,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没有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作为社会子系统和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效果也无法保证。所以,政府、事业单位不能既当游戏的裁判又做选手,它们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到保护公正与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2. 重新认识公共部门的本质。高绩效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以绩效评估体系为标准,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度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它强调了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产出的最终标准。法国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为公众更好的服务站。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其“绩效”必须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潜在的自利性和营利性;另一方面,其“绩效”还必须同时依循各自具体行业的内在要求,凸显其独特的公益价值。在我国,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做得不尽如人意。事业“绩效”应有的内涵和标准均被严重异化、扭曲。所以,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改革工商管理论文,不能不首先从理清什么是事业绩效开始。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部门,所以它们的绩效应当是“公共、公平和责任”。
3.绩效考核制度应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从法国经验看,财政绩效管理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提升,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政府管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法国2006年执行的新预算案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了新的结构。新结构分为“任务”、“项目”、“行动”三级。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对固定的行政负责人。这就使得各部门公共政策项目负责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与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它与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匹配。
4.应当强化公众与人大对事业单位绩效的监督与评估作用。法国议会是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最大受益者,其角色因为新《财政法组织法》而强化。议会有权监督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由此可以具体知道公共支出的去向,增加了公共预算的透明度。在我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过程中,绩效指标的如何量化,考核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具备公信力是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可以借鉴引用的办法和模式,很多地方和单位的绩效考核变成了“官绩效”“一言堂”。因此,绩效考核需要考虑多维度考核,以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鉴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应当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让学校、医院所在的社区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到绩效评价中来,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任青霞:有限政府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研究,2004(1).
[2]陶学荣: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Pierrick Le jeune:la function publique face a la culture de resultat[M].Bruylant,2006.
篇5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本级财政总预算草案,请予以审议。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工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持续
冲击,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求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为应对危机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重大举措,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在严峻的形势下,区财税工作紧紧围绕全区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依法加强收入监管,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较好地完成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目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完成上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后,预计全区一般预算财力为347963万元(含上年结转结余16503万元及上级指标补助25231万元等)。另财政部发行的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经市政府批准我区的额度为5000万元,相应增加2009年的可用财力,以及调入资金1738万元(主要是预算单位归还以前年度专项结余),全区一般预算财力为354701万元。基金预算财力291874万元(含上年结转7611万元及上级指标补助5448万元)。 (二)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9年区本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160000万元,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调整后区本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168000万元,加上年结转结余及上级指标补助等区本级一般支出预算为204650万元。调整后基金支出预算148454万元,加上年结转结余和上级指标补助等,调整后区本级基金支出预算为188296万元。执行结果,区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96592万元(含补助下级支出),完成年度预算的96.1%,同比增5.8%。基金支出为1743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2.6%,同比增长31.7%。
区本级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为:污染防治项目一次性补助2380万元因素,09年无此项目;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2710万元(其中含地方债支出399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1%,增长78.2%;农林水事务支出841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下降36.2%,主要是由于08年有市补助环太湖生态林建设专项资金1120万,09年无此项目;交通运输支出126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增长14.4%;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53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1.6%,下降64.7%,主要是09年财政贴息列支渠道改变,减少了该科目的支出;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97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0%,增长248.6%;其他支出3532万元,完成
年度预算的100%,下降31.5%。
(三)区本级财力平衡情况 基金预算财力188296万元,支出174300万元,结余13996万元为未完工项目结转。 二、2012年本级财政总预算草案
2012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更高平台上谋求新跨越的关键之年,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和争先进位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我们 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委(区委)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财政持续增收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如区域经济虽然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是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增值税转型、房地产业发展中政策调整等因素也会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收带来不利影响;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升级、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生态环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需要政府的刚性投入,支出结构调整的空间越来越小。 2012年财政预算编制原则。保障重点原则。在保证机构运转必要支出的基础上,按项目轻重缓急,有保有压、有进有退,优先确保重点工程、实事项目的资金需要,从严控制一般性项目支出和行政开支、公用经费,将更多的资源向招商、科技、开发建设一线倾斜。优化支出原则。按照公共财政和市场经济要求,严格财政支出范围,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各项改革和和谐社会建设。综合预算原则。综合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对政府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实行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统筹用好上级各类补助资金和部门预算结余资金。收支平衡原则。预算编制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相适应,做到量入为出、量财办事,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注重绩效原则。完善预算制度,提高科学聚财、理财水平,财政预算管理与财政各项改革相衔接,对项目执行过程和完成情况实行跟踪问效。
(一)全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二)区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草案
1、区本级财政收入预算草案 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
增值税(25%)部分70900万元,增长12%;
各类所得税(40%部分)68000万元,增长22%;
其他地方税收57700万元,增长9%;
财政性收入43900万元,下降2%(主要是2009年收入中有一次性入库因素)。37%。
本级基金收入的主要项目:
地方教育附加收入2100万元,下降17%;
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3000万元,下降3%; 2、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草案 本级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的主要项目: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728万元,下降0.9%;
国防支出294万元,增长1.4%;
公共安全支出8561万元,增长10.9%; 科学技术支出16827万元,增长16.2%;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7万元,增长4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030万元,增长6.7%;
医疗卫生支出7436万元,增长33.6%;
环境保护支出2245万元,增长57.4%;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1041万元,下降47%;
农林水事务支出8927万元,增长3.8%;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902万元,增长167.9%;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3280万元(今年新增科目);
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509万元,增长58.8%;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50万元,下降28.6%;
其他支出1273万元,下降9%;
预备费7500万元,增长50%。 本级基金支出预算的主要项目:
教育基金支出1850万元,下降39.7%;
城乡社区事务基金支出110600万元,增长15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
3、区本级财政收支平衡预算草案
按现行财政体制本级财政实现预算后,当年可用一般预算财力为167000万元,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7000万元,当年实现收支平衡。 (三)完成2012年度财政预算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收入组织,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和财税收入形势的分析研究。对经济财政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是做好当前财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本地区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加强各种财税政策的调研和分析,采取切实措施尽量弥补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二是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将全年收入目标指标分解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分解到国税、地税、财政各征收部门,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建立并完善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区财税例会、镇(街道)财政例会制度,认真解决征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认真贯彻“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强化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分析,努力挖掘税收增长潜力,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四是严格非税收入管理,积极运用非税收入网上征缴系统,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建立各执收单位使用非税收入票据的动态管理系统。加大国有资产收益、资产使用处置收入等收缴管理力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五是进一步加强各项基金收入管理,继续严格执行土地收支管理规定,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保障各项基金平稳运行。 3、优化支出结构,注重改善民生问题。一是完善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农保参保率及老年农民待遇享受率达到100%;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区医保筹资标准由320元提高至400元,医疗救助标准最高比例提高到60%;扩大区医保基金支出范围,参保人员的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区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确保区医保参保率达到
99%以上。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建立就业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助企业、促就业”特别培训计划,落实对失地失业人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三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安排资金用于农村桥梁、道路、自来水工程、公厕等建设,实施优美乡镇、卫生村镇创建奖励,继续实行农业保险,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及时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柴油补贴等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四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落实资金支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支持横塘中学南片初中、枫桥中心小学移地新建、塔园路幼儿园等工程建设。五是保障城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投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落实资金保证“9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支持社区创建、农贸市场改造、公共发展新三年计划、公共环卫基础设施等建设。六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工作,加大对补贴资金的审核力度,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审核兑付效率,保证财政补贴资金的安全及时兑付。 5、加强财政监督,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不断提高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的责任意识。二是严格预算执行,不随意追加支出预算。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从严从紧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招待费用、出国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三是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强化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四是加强资产管理。加大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强化各类国有资产使用、处置收入等管理,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统筹利用,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五是狠抓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运作程序,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努力提高财政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篇6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2008年上半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严格收支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公共财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认为,上半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截止6月底,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1.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63.4%,较上年同期增长30.6%,增收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6亿元,占预算(18.5亿元)的68%,较上年同期增长32.5%,增收3.1亿元;市本级收入完成5.5亿元,占预算的65.8%,同比增长31.8%,增收1.3亿元。财政收入提前一个多月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开创了10年来财政收入的最好水平。
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9亿元,占预算的53.7%,较上年同期增长38.4%,增支7.7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3亿元,占预算的52.7%,较上年同期增长41.9%,增支1.6亿元。
一、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有所加快,增速在全省位次比去年同期普遍前移,大部分指标增速位居全省中前列,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重点行业征管力度,大力清缴欠税,堵塞收入漏洞,做到了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全市财政收入在去年高增幅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上半年,财政收入较上年增长32.5%,主要得益于税收收入。全市税收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37.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由上年的63.7%提高到今年的73.7%,提高了10个百分点。增幅仅次于商洛,位列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占CDP的比重由往年的不足8%提升到10.5%,比上年高出2.6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市财政收入在保持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进一步提高。
(三)支柱产业稳定增长,拉动收入增长效果明显。1-6月份,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均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推动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8.6%,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产量销售增加,入库增值税2.96亿元,增长94.5%,成为财政增长的主力军;化工行业产销两旺,入库税金7,231万元,增长53.4%;医药行业增长强劲,入库税金5,985万元,增长52%。
(四)第三产业活跃发展,为收入提高作出突出贡献。上半年,我市地方主体税之一的营业税大幅增长,全市累计入库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3%,增收1.2亿元,占到税收增收总额的48%,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
(五)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得到保障。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7.9亿元,占预算的53.7%,较上年同期增长38.4%。重点支出项目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等较上年增幅分别为22.1%、50%、122.2%、64.7%,无论是支出进度还是支出增幅均有所加快。财政支出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市政重点项目等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有效的促进了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上半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无论是收入的数量质量,还是财政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都是历年来最好的。但从全年情况看,我市在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突出反映在:一是由于国家对土地和信贷的闸门控制更严,导致项目建设用地和企业融资更为艰难,不利于新项目的引进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国家税率的调整影响我市财政收入的增加,其中: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调整使全市减少收入近2,000万元,利息税税率下调影响个人储蓄税也在2,000万元左右;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我市纺织行业利税的增加。
(二)重点企业税源萎缩,规模企业正在建设。目前我市三个重点税源企业,彩虹集团、石油助剂厂和渭河发电厂因油价倒挂、原料涨价、企业成本上升等因素致使利税大幅下滑,严重影响了市本级收入的增长。而多晶硅、二甲醚、子午轮胎等一大批规模企业正在建设之中,仍未投产见效,对税收的贡献在明后两年才能逐步显现。
(三)县区发展不够平衡,财政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从财政增长幅度上看,有的县区完成任务较好,特别是长武县已经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全年的任务,而有的县区则刚过半。从收入结构上看,部分县非税收入比重过高,财政增收基本上靠非税收入拉动,收入结构极不合理,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加之债务负担沉重,使财政运行风险加大,许多政策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部分县区财力明显不足,支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大型稳固财源少,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另外,部分县财政改革的步伐不快,部门预算尚未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仍未启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财政支出增幅较快,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突出的反映在:一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投入压力增大。几年来,市财政从各种渠道已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规划、道路管网和景观绿化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兰池大道今年将开工建设,也给财政支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二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抗灾减灾,而灾后重建仍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三是“民生工程”支出资金缺口增大,为落实下达的配套资金任务,我市需筹措资金4.3亿元,新增支出3个多亿,这对市县两级财政构成了很大的支出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为了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针对上半年全市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要不断提高税收收入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坚持把财政收入“做大、做强、做实”。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收入增长观,正确处理好收入规模与收入结构、收入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关系。要做实财政收入,不能为了追求财政收入的高增幅,而加大非税收入的比重。此外,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增加来自第三产业、规模企业的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份额。
(二)准确把握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各级政府要研究、利用好政策,制订好措施,建立好机制,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投资机遇,按照“争取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加大争取一般转移支付时,大力争取中省资金对我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倾斜力度。力争使我市的财力性补助和重大项目投入不断增加,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各级财税部门要深入学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高度关注增值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制度的改革,认真测算各项税制改革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及时研究应对措施。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财税增收能力。一要继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各级政府要利用现已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增值和财政、农民增收。二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促进重点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对税收贡献率高的产业或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三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兼并、重组、联合力度,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和整体竞争力,力促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拓效益财源,努力壮大财政总量。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地方旅游、餐饮、商贸业的扶持与发展。结合咸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现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整体上讲,旅游资源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今后应在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提高三产占GDP的比重和税收贡献份额。通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低税率产业比重,提高高税率、高附加值产业份额,增加财政收入。
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财政资金支出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顾名思义,它是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支付的制度。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是财务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
1.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前,高校预算与实际执行出现“两张皮”、随意改变项目和用途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高校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执行情况不相吻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由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将财政部门审核和批复后的预算资金以指标的形式通过财政一体化系统下发到高校,各高校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申报预算资金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批复后,高校要严格按照类、款、项使用资金,不能随意改变项目和用途,这就要求高校的预算编制要更加地科学准确。
2.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财政部门将财政资金下拨到高校开设的银行账户上,高校银行账户分散,高校对账户资金拥有自主支配权,这种情况造成国库资金不足,不利于资金调度。此外,财政资金还可能长期停留在高校银行账户,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由于减少了财政资金拨付环节,实现高校资金用款计划与资金拨付相分离,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
(1)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所有的支出都要依据预算提出用款计划,并均经审核批复后方可使用,另外,结余资金也都是通过指标体现,从根本上杜绝了财政资金挤占、挪用和截留的现象,降低了财务风险。
(2)每一笔预算资金的使用都能在财政一体化系统中得到全程监督,大大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也使高校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支付以来,高校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即只有一个零余额账户,降低了高校贷款的机会,滥用贷款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减少,从而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对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
1.高校在实际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缺乏主动性
目前,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学校按照上级批复的拨款计划和支出情况进行预算编制,保证了高校资金的正确使用,保证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预算编制虽然由财务部门编制,但它涉及学校各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个部门,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是预算的最终执行者,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预算管理缺乏主动性,认为预算编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执行是部门负责人的事,与己无关,从而造成了只能被动接受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指标,未能积极主动参与理财活动,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2)加大会计核算难度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来,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增加,手续繁琐复杂,对零余额账户要求按照类、款、项分设明细账户,所有的支出也必须通过申报用款计划,并报财政部门审批,支付要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及其经济科目,所有的支出业务,既要符合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又要满足国库集中支付要求,这些无疑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
(3)预算指标批复时间滞后
高校编制预算采用“二上二下”程序,预算批复一般都在预算年度的3-4月份,造成了高校年初几个月无预算指标可执行,财务部门只能按照上年度支出数进行控制,造成与实际的事业支出不能同步,也影响了学校正常运转。
2.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的全面性、准确性
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预算编制涉及学校各个部门,作为高校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方法、程序及明确预算收支范围,进而充分调动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他们才是预算的执行者,只有全面、充分参与到预算编制中,才能使预算更符合实际,减少失误率,提高预算准确性。
(2)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目前,高校普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高校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支付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给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增加了困难,为了建立起科学易行的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的会计体系,应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增设相关会计科目,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
(3)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顺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财会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认真组织学习,充分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库支付系统操作人员、审核人员、制单人员及会计主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技能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石宁.高校财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践及思考[J].时代经济论坛,2009(7).
[2]孙守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0(7).
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22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1
0 引 言
2016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接近16万亿元,支出总量超过18万亿元,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实力不断增强,但预算管理始终不够科学、规范。资金是单位运转和发展的“血液”,也是事业单位大力发展公共事业的价值基础,如何把有限的财政预算用到“刀刃”上,是事业单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改革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以加强财政资金的运行监管。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变成了明细与总括的关系,财政部门通过授权支付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动向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自律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事业单位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严格审核每一笔支出,根据财政预算明确支出的用途和金额,实现对预算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主动防范资金支付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预防和违法违纪问题。
2 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单位,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事业单位过分依赖国家财政,缺乏预算管理意识,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广泛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设置的预算指标不合理、不科学,执行过程中缺少硬性约束,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预算超支成为常态;有些单位盲目进行项目投资,立项、申报、审批等流程把关不严,导致超预算支出;很多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监管体系,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控制,资金使用审核不严,资金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导致资金使用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一些人甚至会违规使用资金或者挪用资金,造成资金流动混乱。
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改善措施
3.1 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此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事业单位应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流程,以保障资金流动和经费支出的科学性、计划性、有效性;资金流转面临着多种风险,事业单位要做好资金风险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考核机制,落实资金管理问责制度,避免出现预算超支、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问题。
3.2 全面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事业单位应深化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并优化预算分配结构。首先,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及时引入专门的财务软件与数据系统,提高预算编制的信息化水平;其次,在开展预算之前,预算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与精细化水平;再次,应加强资金收支管理,统计好近几年的信息数据,充分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及时引入零基预算法,进一步提升预算分配管理的科学性;最后,应设计科学、明确的指标体系,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存储、分析,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3.3 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方案
事业单位应把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各部门以及下级单位,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方案,切实纠正粗、疏、漏、乱等现象。事业单位要确保资金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授权支付管理,将预算方案严格落到实处,对于特殊的超预算支出必须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才可变更,且要设立预算预警体系,重点关注预算偏差、资金异动、大额支出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并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
3.4 积极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被纳入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事业单位要积极推广公务卡,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效率,建立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公务卡结算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快建设财务信息系统,按照财政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要求,加强横向联网,与国库集中支付平台有效对接。另外,还要加强动态考核和监督,把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奖优罚劣,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防止出现编制、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4 结 语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超过100万个,事业编制人数超过3 100万,预算管理牵涉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事业单位应及时利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契机,积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以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化。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收入预算安排积极稳妥;二是支出预算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勤俭节约,注重绩效,努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各专项资金零增长。
三、主要经济指标
四、全年工作重点
1、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力促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几大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加大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集聚社会资金努力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扩大和引导公共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文体中心、望新中学和县属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面落实。三是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县财政今年将配套安排250万元担保基金,同时,要尽快成立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引导和增加消费需求。继续安排1000万元送温暖、保民生慰问经费,努力提高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稳定收入预期,扩大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六是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2、强化各项征管举措,力促收入增长更为持续
一是继续推进综合治税工作。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税务依法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司法监督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二是强化收入分析和任务考核。以宏观税负分析为切入点,分地区、分税种、分行业开展对比分析,强化税负预警和微观分析,挖掘收入潜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收入任务按月考核制度。三是强化堵漏增收和清欠保收。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漏征漏管户清查和规范企事业单位管理,堵漏增收;实施清欠责任制,分户到人,规定时限,清欠促收。四是探索对各行业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办法。争取在房屋租赁、私房装修、物流、中介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上有新突破。五是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和文明办税制度,推进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认真开展对涉税中介组织的指导,加快纳税服务社会化。
3、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力促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推进两河流域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加快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按政策足额兑现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多渠道安排教育事业发展资金2.4亿元,完善城区中小学建设布局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资助等政策。三是加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安排3700万元配套资金,确保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安排8100万元用于落实城乡低保、民政优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支出。四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财政安排1100万元,融资1亿元,支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基金700万元。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人民满意县建设。县财政今年新增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和推进人民满意县建设。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资金效益更快提升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试行预算代编改革,加大预算约束力度。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落实预算项目论证、评审、决策等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建设项目先评审、后入库、再实施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管理改革,严格项目资金公开、审批和拨付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同时,今年要力争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消费改革。四是研究制定新一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励优势乡镇率先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举措。五是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今年要着重开展几个大项目如农业、教育、卫生和环保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强化项目评审论证和追踪问效。
5、严格厉行节约举措,力促监管手段更加到位
一是严格执行节支标准。重点是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要求,严格按《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精神控制好“四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等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今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大体维持去年的预算安排水平,日常专项经费实行“零增长”。二是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把“资金投向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建立覆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健全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四是强化财政监督。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监管,密切关注惠民利民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改进财政资金检查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水平。
6、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整体工作水平
篇10
野田政府于2011年12月24日提出了2012财政年度一般会计预算案,并提交国会审议。预算案不仅需要面对如何削减持续增长的高额财政赤字这一难题,同时也面临着来自震后重建等方面更为严峻的财政压力。
一、2012预算案概况
(一)社保及还债付息为2012年政府主要财政支出
日本2012财政年度预算支出总额为90.33万亿日元,相较去年的92.41万亿日元下降了2.25%,其中的24.3%,即21.94万亿日元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及债务利息。同时,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依旧高居榜首,占29.2%(如果考虑扣除还债与付息后的支出,则占比高达38.6%),虽然略低于去年31.1%的水平,但与1990年占政府财政支出17.5%的比重相比,增长幅度已经很大。日本2012财政年度支出基本架构(见表1)。
(二)政府税收与支出间的差距逐年拉大,财政赤字状况严重
日本政府2012财政年度预算收入总额为90.33万亿日元,其中46.9%,即42.35万亿日元为税收收入,其它收入为3.74万亿日元,其余为政府新发国债,占49%。自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伴随着非劳动人口比例的逐年提高,在政府支出逐步上涨的同时,税收收入呈逐渐下降态势,2010财政年度新发国债首次超过税收收入,2012财年预算收入中新发国债比例再创历史新高。日本2012财政年度收入基本架构(见表2)。
二、2012预算案的主要特点
(一)震后重建预算庞大,日本政府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
为了使震后重建工作得以迅速展开,日本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3次补充预算案,均获得国会批准,3次补充预算案的总金额达到18万亿日元之巨,为日本政府2011年度财政预算的19.5%。在2012年度政府预算中,列支了总计3.7754万亿日元的震后重建特别预算,其中震后重建费用3.25万亿日元,国债整理基金特别操作费1253亿日元,震后重建预备费用4000亿日元。庞大的震后重建资金需求使得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更加捉襟见肘,亦使得政府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预计到2012财政年度末,日本中央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将达到709万亿日元,为GDP的148%,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总计将达937万亿日元,为GDP的195%。
(二)新发国债额高于年度税收总额,国债依存度再创新高
为减缓日益庞大的国债增长,野田政府在2012预算案中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发国债的预算平衡措施,新发国债44.244万亿日元,规模略低于去年。尽管2012预算案中税收收入比2011年有所增加,达42.346万亿日元,但依旧低于新发国债规模,并且,随着2012预算案中其它收入的大幅减少,国债依存度达到了49%,超过了去年47.9%的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三)家庭金融资产对政府国债的支撑能力已接近上限
日本政府的国债主要由国内机构及居民购买,其比例占95%以上,日本居民金融净资产2010年底达1115万亿日元,为消化国债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受泡沫经济破灭后土地和房产价格大幅缩水等因素影响,自1990年以来,日本家庭总资产水平略有下降。随着资产泡沫的基本消除,家庭金融资产2010年比1990年增加了45.6%,家庭总资产的稳定性明显提高,但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家庭金融资产的增长,政府债务与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43.1%逐步攀升至2009年的91.1%,明显高于美、德两国41.2%和58.8%的水平,家庭金融资产对政府债务增长的支撑能力已接近上限。此外,家庭储蓄率在2008年一度降至2.2%的低点,之后虽略有回升,但与1991年15.1%的水平显然无法相比,因此,日本政府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债务风险,出台相应的改革措施已是大势所趋。
(四)以提高消费税为中心的社保―税收一体化政策出台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债务形势,彻底扭转政府债务持续上升的不利局面,野田政府于2012年1月6日正式提出了以提高消费税为基础的社保―税收一体化改革方案,社保―税收一体化改革方案也于2011年被正式纳入《新成长战略》。该税改方案的核心是提高消费税税率,自2014年8月起将目前5%的消费税税率提高至8%,自2015年10月起再提高至10%。在提高消费税税率的同时,为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还包含对基本食品进行适当减税等措施。法案中除提高消费税税率外,还提出将年收入超过5000万日元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进一步提高至45%,并且自2013年开始的25年内,对所得税加收2.1%的附加税,自2012年起对法人税加收10%的附加税3年,这两项附加税将使政府增加9.7万亿日元的收入。法案中还将遗产税的征收标准由5000万日元下调至3000万日元,并将最高税率由50%提高到55%。在社保改革方面,法案将年金的获得年限由目前的工作25年缩短为10年,同时扩大了企业的支付力度。此外,法案还提出多项削减政府开支的具体措施。
(五)日本国内关于社保进一步市场化的呼声日高
2011年底,不仅日本政府的债务总额位列发达国家之首,其公共医疗护理支出位列OECD国家前列,政府年金支出也已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在社保支出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国民负担率以及国民负担与GDP之比却一直处于30%之下,仅高于美国等国,为发达国家中的较低水平,对社保体制进行改革,提高国民社保负担率存在一定的空间。日本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国家,海外净资产总额也是全球最高的,部分日本学者建议应效仿德法等国,逐步提高社保中的国民负担比例,在政府已将领取年金年龄推迟至65岁之后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以7万日元/月为政府年金负担基础,其余部分由市场来解决,采取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以彻底扭转政府与国民收支失衡的格局。
三、启示
(一)加强收入分配体制与税收体制改革,提前关注税收拐点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不仅可以为稳定并扩大内需提供持久动力,更是社保等体系建立的必要前提。同时,我国更应充分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加快税收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个人所得税税率形成机制,并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加快房产税的出台,适时出台遗产税等税种,并使消费税逐步向普适性税种过渡,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同时发挥其在促进结构调整、关注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我国在2015年前后将到达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比例转折点的现实,在社保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税收拐点预计也将不远(增长明显趋缓或出现负增长),因此更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税收拐点来临之前,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扩大海外净资产规模,在努力增加家庭资产的同时,优化家庭资产结构,并加快社保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二)加快社保体系市场化进程,夯实社保可持续基础
- 上一篇:乡镇意识形态年度计划
-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