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发展农村文化 五大意义 三条措施
文化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它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所要构建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具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宏伟目标的新农村。构建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
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的意义
1.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是否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建设新农村的理想,宣传构建新农村的主张,使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成“两个社会”而共同奋斗。
2. 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
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否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具有规范功能。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文化是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3. 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基础。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新农村的。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新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具有传授知识功能。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承载体。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4.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定的社会秩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起来,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人们情绪、调剂精神的效能。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缓解两极分化后部分农民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5.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
农村文化具有强大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但其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如200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新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二、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1. 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并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和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3.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助推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新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农村文化,让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0引言
当前,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再机上我国惠农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机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推广农业机械化,主要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而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农业。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1.1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就非常的重视,自2004年起,农机购置补贴就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逐年递增,使得我国的受益农户字在不断的扩大。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了34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了将近3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7%,达到了1.31万台。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不错的推广,动力机械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1.2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农机机械化的不断推广,使得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普及量不断增多,这促进了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就使得各地区的农机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该市农机化作业组织超过了1.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将近发展到110个,而且服务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遍及70个乡镇,其服务能力超过13.3万hm2。由此可见,当地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例如,当地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不够均衡,种植业机械较多,而且其他各业机械较少,存着比例不均的现象。2)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够均衡。以某市为例,除了某些农作物的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例如小麦生产,至于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却比较滞后,例如水稻机械化育秧。此外,果蔬的机械化以及养殖业的机械化严重不足,这就难以适应当前该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该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3)农业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市农业机械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难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也正是因为新型农机的研制、开发较为落后,所以不能够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经费不足,这使得这些部门的装备较为简陋,致使其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一些农机部门,甚至只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这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
政策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形势来制定农机发展政策。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能,重视对农机业的领导,并成立相关的农机机构,以负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事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山区的信息接收较为落后,再加上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宣传与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农业机械化对自己经济收益的重大作用,其次,再对他们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会使用农机,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最后,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较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农机管理队伍,以实现对广大农户的优质服务。我国一些地区之所以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就是因为后期的服务没有做到位,许多农户购买了农机之后,缺乏后期的跟进指导,再加上农机服务点的设置较少,一旦农机出现故障,则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维修,这影响了一部分农户的购机欲望。因此,需要多建立一些农机服务站,并安排农机管理人员及时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
2.2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
作为农机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①资金短缺;②规模较小;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当地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着无序竞争、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选择一些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合作社,然后对他们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其作为示范点,来为其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模范作用。
2.3对农机科技推广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农机推广人员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能深入农村,要对各地区的农机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如此一来,就能够了解各地区农业生产对农机的实际需求,然后再根据各地区的需求来提供新型农机具。其次,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对农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机推广人员较少,这严重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开展。
2.4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中,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这影响了他们后期的推广工作的开展。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尤为关键,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农机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以确保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保证自己能够跟上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对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并对其思想素质进行培养。其次,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农村,使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到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来选择新农具的推广使用。如此一来,就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篇3
关键词:探索;群众文化;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78-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具有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农村的群众文化事业对推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也是解决广大农村群众对求知求乐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繁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任重道远,须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群文发展的切入点。
一、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抓住各级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立足当前,乘势而上,努力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公益文化单位为骨干、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我们既要看到农村群众文化的春天将要到来,又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和风细雨,水道渠成。
二、积极发挥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主体作用的切入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青年群体进城务工经商,老年人成为农村的主要群体。据有关部门的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浙江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6%。老年人不仅承当隔代教育的任务,同时又是村风文明践行的主力军,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需要寻找一种自我娱乐、调节身心、活跃思维、增进健康、教育下一代的场所和途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为推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余热。同时,我们应看到许多老年人热衷于封建迷信,积极捐资小庙小庵打发精神寄托,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我们要审时度势,用先进的思想占领文化阵地,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健康向上、身体力行的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力军,让夕阳更红。
三、积极探索青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切入点
青年人不仅承担家庭经营的责任,又是接纳新鲜事物的主要群体,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欣赏,需要用广义的科技文化知识去致富,用喜闻乐见美育的形式去感化,用科普和通俗文化的载体去带动,改变农村相对闭塞、落后、贫困的面貌,让文明、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得以显现。近些年来,随着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坚持培育青年科普和通俗文化的结合,使得农村青年学科技、用科技、懂科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参与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特别是女青年参与健美操、现代舞蹈、木兰扇、花棍舞等文艺活动如雨后春笋成长。这种以科普为抓手,以培育青年文艺兴趣为主线,把“送文化”与“种文化” 相得益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如建德针对种草莓多的特点,几年来坚持组织草莓技术培训,群众参与热情很高,拓展举办一年一度的草莓节,深挖草莓之乡旅游采摘文化,开展种植与文体的联姻,让群众科技致富的同时,在文体中得到情感的交流,在文体中感受到价值观,改变了农村群众业余生活靠麻将、牌纸、网络游戏等低俗的娱乐方式打发时光,形成了健美操、现代舞蹈、木兰扇、花棍舞、女子舞龙队等青年群众表演团体,不少青年文艺爱好者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农村表演活动。
四、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的习俗文化的切入点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地域性,扎根于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日积月累中的不断参与实践和演变,从而溶入到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中,表现在农耕时节的习俗里。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戏剧表演形式在江浙的土地很难走进普通群众的生活中,有水土不服之感,而越剧和昆剧的戏剧表演形式在江浙的土地上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每年的春节等农耕时节,群众都会集资组织表演团队进村演出,享受文化大餐。许多戏剧爱好者更是自发集会组织“座唱班”的表演形式,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自娱自乐,免费为群众演出。因此,繁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当务之急须立足于农村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顺应农村发展的时代主流,关心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在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在编排创新上求发展,在抓业余文艺队伍建设上求传承。如建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严州虾灯”、“九姓渔婚礼”、“李家断龙”等民间表演艺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近些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下,不断吐故纳新,从表演形式、服饰道具制作进行创新的,特别是“李家断龙”,因为小而巧,适应于山区农家庭院、乡村小道,甚至于农家堂屋表演。这种民间表演艺术体现“严州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创新发展,而受群众的喜爱和广泛参与,年年舞不息,代代而相传。当地政府已将它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触发了许多民间组织对当地龙舞文化的积极参与,提升了民俗特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不讲创新和传承,完全靠外来文化或局限于维持,民俗特色文化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群众文化就会出现落幕,社会矛盾就会增多,群众的道德水准就会下降。
五、积极探索群文队伍建设的切入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满园春色见繁茂。如果说把抓好群文队伍比作花,那么抓好一支群文队伍建设是群文春天来临的迹象,那么抓好群文队伍建设是群文春天来临的见证,抓好群众的广泛积极参加才是群文春天繁荣的明证。近年来,政府积极出资在村镇建设老年活动室、科普阅览室、健身点等文化娱乐设施,开展文艺爱好者的下乡进村辅导培训,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组织开展不同时节、不同人群的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有力培养爱好、整合人力资源。如下涯镇几年来重视抓好文艺爱好者的辅导,先后组建了戏剧“座唱班”、戏迷俱乐部、丰和等村的龙舞队、春秋村的花棍舞队、马目村的木兰扇表演队等群众文艺团体,组织开展村村参与的健身舞等文体活动,各村积极踊跃选派人员参加,有的村妇女非常活跃,邀请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帮助指导,还自费专门订定比赛服装,展示了女美和对参于文体活动的热衷一面。许多农村妇女组团邀请市镇的老师指导学习舞蹈,空闲时间三五一群在庭院、店铺前、健身点等场所练习舞蹈。因此,抓好农村群文队伍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立足点。
篇4
我们的想法是,经济发展思路要符合全市规划和怀柔功能定位,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前瞻性;要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从而在带动本镇及周边镇乡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好龙头作用。因此,2005年,我们怀柔镇党委、政府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怀柔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以区委二届二次、三次会议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怀柔镇的区位、生态、资源等特点,实施“三大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即:以镇级工业小区、富乐工业园区“两大工业基地”为载体,发展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和汽车配件为主的都市工业;以镇域九大市场、城街门脸为依托,发展以服务居民生活为主的商贸、服务业;以怀柔东区、红螺山两大板块建设为契机,发展会展、休闲、旅游、居住以及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从而形成以“都市工业为支柱,商业服务业为重点,新兴产业为新的增长点”,带动辐射全镇和全区的城市化产业格局。
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是指,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充分利用大都市生产要素,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都市居民消费和特有的市场需求,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制造业。它具有与城市功能联系紧密,充分体现大都市信息密集、智力密集、人口集中的特点。是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它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用五大领域。涵盖了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家具家装、家用电器等产业。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怀柔区是首都东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规划建设的11个新城之一;规划还确定怀柔平原地区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怀柔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纲要》也提出全力发展符合怀柔功能定位的电子、生物工程、医药保健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饮料、汽车及配件、包装印刷等优势骨干企业等目标。而无论是地处首都郊区、平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还是现有镇级工业小区、富乐工业园区等产业基础的优势,怀柔镇显然具有发展都市工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怀柔区的中心镇,怀柔镇是全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特殊的区位优势,使镇域内户籍人口达到8.4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镇域内人口超过10万。面向首都的市场优势,大规模的消费群体,丰富密集的市场信息,发展都市工业前景广阔。据此,怀柔镇将大力发展都市工业。
首先,继续发挥“富乐模式”优势,壮大都市工业。所谓“富乐模式”是指,由我镇大中富乐村发展富乐工业园创造,由怀柔镇总结并向郊区及市外推广的农村快速发展工业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六个特点:一是“集体土地,多元建设”;二是“资产经营,实现双赢”;三是“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四是“以商招商,龙头带动”;五是“改善环境,优质服务”;六是“打破界限,资源共享”。目前,我镇仅富乐工业园就已引进松下彩管、统一饮品等企业35家,其中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形成了食品饮料、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电子、新型建材、物流配送等六大主导产业结构。去年产值、收入双超15亿元。二是引进和培育品牌。凭借中心镇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综合优势,支持已引进的名牌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新引进公司实力强、产品牌子响、不污染环境的企业入驻怀柔镇。以精品引导消费,以市场带动产业,提高都市工业的档次和水平。今年在全力支持统一饮品、上海紫江、上海大众等企业的同时,引进中关村科技园项目、统一方便面项目、北京罗麦药业、北京古诺凡希家具等企业落户怀柔镇。三是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2005年怀柔镇将投入资金1600万元,整合土地资源400亩,建设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为发展都市工业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都市工业总量。全年引进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企业10家,亿元以上项目2个。五是坚持完善“七办”服务模式,即:“调查研究主动办、跟踪服务及时办、找上门来马上办、克服困难想法办、重大项目优先办、多头管理协调办、坚决不说不能办”。为发展都市工业创造良好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人随产业走,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产业集聚必然带动人口的集聚,而人口的集中必然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发展商贸服务业,既是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产业要求。在拥有10万人口的怀柔镇镇域内,发展城市商贸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总的发展思路是:依托下元、华北物资、南华、青春等九大市场和临街门市,以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为功能定位,树立现代商贸服务理念,打造具有怀柔镇特色的商贸服务业“航母”。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改善环境。今年,我们将投资1300万元,对南华农贸市场、华北物资市场、青春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后的三大市场在市场外观、经营场地、水、电、路、卫生等方面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营业面积将增加5000平方米,增加摊位980个,解决就业1300人,增加农民收入1100万元。二是政策扶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怀柔镇临街的门市门脸达5000户,面积26万平方米。为鼓励村民入市入场经营,发展城市商贸服务业经济,镇村出台54项扶持奖励政策,在办照、出租门脸、减免经营费用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利用门市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镇仅门市经济收入就达1亿元。三是突出特色。根据怀柔镇现有市场和商业门脸布局,划分为三个特色专业市场。其一,依托华北物资、东方腾龙、怀柔建材市场,形成以名、特、优、新、家具、建材为一体的家装建材专业市场;其二,青春市场、南华农贸市场以经营果品、蔬菜、肉类为主的副食品专业市场;其三,依托红螺寺景区、红螺山景区形成旅游专业市场,以发掘红螺文化,开发红螺品牌,增加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为经营特色。四是市场管理规范。为使市场管理规范、安全、有序,从食品卫生、商品质量到经营许可等方面镇村都成立专门组织,经常入场进市检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后发优势
随着推进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口将会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这即包括本地人口的集中,又有外来人口的涌入。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信息流、物流、商流,最终形成资金流。作为怀柔区中心镇的怀柔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回归自然、时尚消费的心理,是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所谓新兴产业就是承担新的产业分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处于产业自身形成阶段的产业。主要包括会展休闲、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是高端服务业。
结合自身实际,我们怀柔镇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以红螺寺、慕田峪、红螺慧缘谷3个景区为依托,按照红螺山板块“东会议、西休闲”整体布局,怀柔东区建设以会展、商务和都市型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时尚经济”和“现代物流经济”;在巩固壮大传统旅游的同时,向体验式旅游、休闲旅游发展。
发展传统旅游,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千亩观光绿色长廊、新发展100户民俗接待户、创建2个民俗接待专业村。在怀柔水库上游,有我镇5个行政村,为了保护怀柔水库这盆净水,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如何把保护水源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是镇党委、政府必须确实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从2003年起我们开始规划设计建设一条集环保、生态、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千亩绿色观光长廊。长廊内,建百果园一个、绿色生态湿地2000亩、绿色观光带3条、栽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9万株,建污水处理系统17个。目前,百果园内已栽植名、特、优、新果品107种,即为游人观光采摘提供好去处,又带动了全镇1500户果农5000亩果园发展。可以说,千亩绿色观光采摘长廊也是我镇发展体验式旅游的重要内容。
在培育发展传统旅游的同时,我们将依托红螺寺、慕田峪、红螺慧缘谷景区做好“休闲旅游”文章。第一,做好甘涧峪自然生态与红螺寺古老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文章。甘涧峪村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植被好,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又是红螺寺别院旧址所在地。去年以来,我们在原红螺别院遗址上修建了放生池、朝阳寺、三皇庙等8处人文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使这里成为即令人心旷神怡又能修身养性的人间仙境。红螺慧缘谷已于今年“五一”前夕开始接待游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必然带动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繁荣,拉动周边3个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实现一产和三产的有机结合。我镇西三村的脆枣,甘涧峪的野灵芝、蘑菇,庄的板栗,兴隆庄的李子等果品都是品质优良的特色产品。为此,我们一是加强品牌建设,注册商标,实施产品保护,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产品;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兴建特色果品示范园,为采摘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精包装,细储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以会展、休闲为主的新兴产业,红螺山板块将是我镇及我区今年建设重点。红螺山市级旅游度假区占地5000亩,预计投资40亿元。该度假区紧临千年古刹红螺寺,雄伟的红螺山成为其天然的屏障,形成了四季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幽静清新的小气候环境。红螺山度假区规划建设目标是:以商务地产的全新理念为建设及营运指导,以机构和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以高端商务市场为服务空间,建设一个以数家具有相当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型机构、企业、团体自用为主的培训中心,以相当规模且独具特色与品味的绿色森林景观核心区、会议中心和体育休闲娱乐设施为整体公共配套,并辅以低密度商务会所、别墅为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商务、娱乐区。该旅游度假区建成后,一座占地5万平方米的具有田园风光建筑风格的五星级酒店将与森林高尔夫球场相映成趣;十数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将组成公司商务地产区;隐于绿林之中的别墅,将成为第二居所和具有商务功能的公司商务会所。目前,投资2亿元、占地91亩的湖光山舍别墅区建设工程已经完工,所有高档别墅全部卖出。天籁家园占地194亩,总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工程于去年年底竣工。金色花园项目已完成详规、控规审批,目前正进入企业注册、项目征地阶段。投资5.5亿元,占地840亩的山前家园别墅,现正在开工建设之中。
我镇还将紧紧围绕怀柔功能定位和怀柔东区板块建设,重点引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富乐工业园区、北汽福田、红螺山度假区为基地,引进国家黄金储运公司、欧曼汽车物流配送中心和北京通联物流有限公司3个物流企业,在怀柔镇东北部形成仓储、物流产业链。
篇5
市场经济与建国初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不同,其主要立足于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对立面之间的力量的最大化发挥,促进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农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想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第一,应以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主,从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出发,寻找出一些优势。第二,对各种资源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合与调整,使其达到合理的配置。第三,确立主导产业,并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对象,进驻市场。第四,通过单位产出、经济效益、区域优势等综合化的或更为密集型的方式,以更为集约化的管理来实现其真正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份辛劳。第五,主导产业需要一些相关的产业与之相联,否则很难达到一定的目标。只有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把握农村的具体情况,才可以提高农民收益,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简要来讲,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四是尽可能的创造一些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发展路径。
2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从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还是需要以龙头为准,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农民在组织化方面得到加强,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增加。同时,可以把农村多余劳动力吸纳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与城市的发展接上轨,真正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裕。简单来讲,一是积极去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将重点进行倾斜,把其实力加固,三是应该对于整个的机制进行转换,以现代化的管理为主,从而达到使其现代化的目标。
3创新组织形式,理顺利益关系
现代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外的农产品已经在中国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发,以及推出的相关的农村土地的流转措施等,促进我国的农村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中想要有所收获,除了相关的法律的规定需要作为基准外,还应该积极组织各方的力量,改善农业或农村经济中的薄弱部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将农业推入到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机制中,一方面保证农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使龙头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从原则来看,应该将各种能够盘活的经济资本进行盘活,对不规范的应该进行规范,使整个的组织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体现出民主原则,以公平公正为先导,真正做到保证人民的利益。此外,应发展合作关系,将各种形式进行拓宽;应该通过国家方面的政策来实现利益的调节,加固纽带,将责任、权力与权利间的关系处理好,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固的经济共同体。
4依托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的发展,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应该以技术的发展为前导。例如,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通过技术将水稻的产量翻了又翻,为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从整个的转变角度来看,想要发展现代型的科技型农业,其根本还是在科技方面。产品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因此,在现在的发展或转变过程中,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科技渗透。
5加大政府引导,高标准、高起点构建服务体系
从农村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是推动其更好发展的主要推手,因而应该加大政府的引导力量,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标准、高起点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服务于民,为人民做好事。将农村的整个经济活力解放出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股新的动力。
6结语
篇6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2.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
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前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奢谈。
4.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5.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2.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篇7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 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3 注重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城镇化 初中教育 问题 前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7-01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教育逐渐凸显出其内在问题与矛盾,如教育教学配置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现象严重等,与城镇化进程不符,为了解决矛盾与问题,提升农村初中教育水平,必须在教育投资、师资改善等方面入手。
一、农村初中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受的影响
农村初中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是双重的,利与弊兼得。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得农村居民不断的向功能完善的城镇聚集,改变其原有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使得农村初中教育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脱离贫困,逐步与城市接轨,向文明靠拢。农村初中教育具有辐射性的影响,接受教育的农村学生可以向其父母传递文化信息,改变其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促使乡村工业升级、集聚的过程,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调整。有研究学者指出,对于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每提高百分之十,将会使得近百分之七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性劳动。此外,城镇化也使得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与“市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农民更愿意提高其精神生活档次,以文化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空闲时间。
而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局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架空了整个农村的内核,填充着农村主体的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表现出衰败迹象。与此相对照的是农村初中教育规模的缩小,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镇,生源急剧减少。
二、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初中生源急剧减少
农村初中教育出现学生大量转学、生源流失现象。农村中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收入结构单一,并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供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而,许多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得不辍学,这是导致农村地区初中教育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性也是导致初中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农村家庭仍然脱离不开“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并不支持学生继续学业,而是要求他们尽早离开学校,打工赚钱。这些短视行为也是影响农村初中生源减少的重要因素。
2.农村初中师资力量水平下降,师资配备不足
农村初中师资水平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农村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由于农村初中生源减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转入到了县城中学就读,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执教信心,教学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起来;而学生人数的减少,也使得农村教师基本处于饱和兼剩余状态,教师会时刻担心失去工作,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很难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师资队伍也就难以稳定,出现农村教师向县城中学转移,农村教师数量减少。
3.农村初中教育经费短缺,软硬件配置落后
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初中生均可享受“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农村中学的教学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补贴而来的,随着教师工资发放到个人的政策及农村中学办公经费的日益拮据,农村初中教育机构对教师收入的调控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没有调控,这就导致农村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无法调动教师办学的积极性。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不少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设备配置落后,有的学校并没有专门的语音室,英语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与县城中学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村初中图书馆资源总量少,资源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要。而计算机的学习与实际操练,更是受到硬件配置水平的限制,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处于应付层面,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执教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得不到指导和提升。
三、城镇化发展中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前景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使得农民接受知识信息的机会增多,更多的农村子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实现农村人口结构比例的优化;另一方面,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初中教育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生源减少、师资队伍不足、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因而必须正面应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初中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因而,必须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重视农村初中学校领导的选拔和任用,为学校的管理阶层提供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二是,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2.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财政倾斜力度
农村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中,最大的就是教育经费短缺,因而,必须加强农村初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购置更多的软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工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要积极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适时调整教师收入,让教师的收入与其付出更加相当。针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专门的语音室,改善英语教学环境;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及时更新图书馆资源,购进新书,丰富馆藏,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材料,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四、结语
总之,农村初中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如生源减少、学生整体素质差,师资力量水平达不到既定要求,教育教学经费短缺,软硬件配置差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要从加强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初中的财政倾斜力度方面做起,以提高农村初中教育水平,更好的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06)
篇9
1.1农业传感器技术。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策略提出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4结语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1]王汝伟.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江西农业,2017,(01):134.
篇10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
-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