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 和谐社会 农村 挑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与脱节也在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要求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给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人任务,其迫切性空前突出。
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下,我国农村各县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进行开展,这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收到了极大的忽视,既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没能跟得上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突出的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工作对象更加复杂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比较单一,即都是农民这一群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这一群体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特征,这种分化导致农民群体变成了若干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以学历、财富、职业为典型特征,虽然从身份层面来看依然是农民身份,但是不同阶层的人群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有了更多的不同。工作对象的分化意味着不同阶层思想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工作环境更加恶劣
工作环境恶劣也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这里的工作环境不是指的物质环境层面,而是指的精神环境层面。在市场经理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农村居民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同样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已经在很多农民身上带有普遍性。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价值观层面的扭曲与异化带给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挑战性。
3.工作基础更加薄弱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坚实的基础条件的支持,这种基础条件目前在农村呈现出不断弱化的趋势,一方面是群众基础的薄弱,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背景下,农村已经呈现出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农村地区都只剩下了一些老人以及儿童。另一方面就是农村思想政治队伍基础薄弱,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没有了专业或者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进一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挑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重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基础,面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以及新挑战,政府应从观念层面有一个高度的认知,加深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或者借助各种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来加强人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观念层面的重视反映到实际中就是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大力支持,这对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提升而言,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化
工作对象与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于农村思想政治的开展是一个重要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应更加灵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在建立在对农村实际情况充分调查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选择,还是工作指导思想的制定都应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思政工作的具体开展应随时而变,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特点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与开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加强农村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职业素养良好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已是应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应进一步的充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政策方面的设置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加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与此同时,对于现有的农村思政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通过不断强化的培训来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将会为农村思政工作的开展夯实队伍基础。
农村思政工作的改进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这更加要求农村思想政工作的开展迎秉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理念,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思政工作路径。
参考文献:
[1]郭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J].求实,2010(5).
[2]李红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老区建设,2009(10).
[3]杨思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
篇2
(一)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是政府、烟草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缺乏对合作社的全面认识,欠缺合作社相关专业知识,理顺合作社、烟草部门、农经部门三者间的关系,建立一支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专业化、知识化队伍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是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广大烟农合作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参与不积极,入社不主动。
(二)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越来越短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领头雁”越发难以物色。目前,大多数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在合作意识、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和营销理念等方面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要求。全市56家合作社的理事长、总经理共计79人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11.39%、没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占68.23%。
(三)设备配置数量有限
烟叶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烟农特别是种植大户迫切需要合作社为其及时提供育苗、机耕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但是合作社的农机具数量有限,农机具往往会连续性重负荷作业,易出现故障;加之合作社对农机具的调度不合理与维修不及时,导致农机具作业供需矛盾突出,烟农入社优越感受挫。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组织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成员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烟农专业合作社应坚持“集体决策,民主理财”的原则,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目前,郴州市部分烟农专业合作社出现成员个人账户管理不规范、交易量记录不齐全、财务收支记录不规范等问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
(五)多元化经营风险大
虽然近年来烟农专业合作社在设施综合利用、多元化经营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但是资金、技术、市场问题仍然是制约合作社开展多元经营的三大瓶颈。首先是大多数合作社流动资金少,银行借贷利息高,社会融资渠道窄,导致合作社“缺钱用,但又难以借到钱”。其次是由于社员文化水平有限,对各种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加上技术“请不进来”,管理跟不上,导致合作社生产环节容易出问题。最后是由于多元化经营产品季节性强,流通环节成本高,加上社员经营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产品“走不出去”。受以上三个方面方面影响,合作社多元化经营风险较大。
二、郴州市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加强宣传,转变烟农思想
一是广泛宣传。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横幅及专刊手册,采取张贴标语、发放资料、进村培训、入户讲解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合作社知识的普及。对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重要作用和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解决基层认识不够和烟农积极性低的问题,提高烟农加入、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把握重点。应着重向烟农宣讲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和盈利空间,引导烟农观念由传统闭塞向市场导向转变,思想由“等靠要”向“争着入”转变。合作社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如专业化服务价格制定时,需综合考虑用工工资、设备折旧及适当盈余,以用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及扩大再生产。
(二)健全制度,规范经营管理
一是规范机构管辖区域。近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积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一个基地单元组建一个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要求,为便于长期规范有效管理,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宜采取适度规模、因地制宜的原则,慎重考虑合作社的建设规模,建议以乡镇(站)为单位或以基地单元为单位建社和整合。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召开由全体社员参加的设立大会,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发展合格社员,通过社员民主选举,推举产生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监事长,并明确其职责,真正实现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监督、群众监督。同时,合作社必须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且经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其执行情况必须接受成员民主监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落实好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标准的成员个人账户,做好交易量记录和盈余分配。在整个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烟草公司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指导,并加强监督,切实保障烟农的利益不受侵害。
(三)加强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建立指导机制。各产烟区相关部门要连起手来,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指导队伍,负责指导合作社建设、培训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队员;必要时,可将该项工作纳入各相关部门目标考核中,推动指导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二是丰富培训方式。要从烟农辅导员、村组干部、在外经商返乡人员、退休干部、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中,广泛吸纳精通管理、熟悉业务同时热衷于合作社建设发展的优秀人才,壮大合作社“智囊团”。要采取岗前培训、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打造合作社管理能人。
(四)加强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各产烟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出台相应的综合配套扶持政策。一是完善烟基建设,配套必要的可经营性资产;合理设置烟农专业合作社启动资金;二是设立发展基金,即从当年实现的烟叶税收中提取1%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用于贷款贴息、示范奖励、技术培训等;三是拨付烟基管护资金,每年提取烟叶税收的0.5%-2%作为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管护资金,用于烟基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四是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辅导员制度,鼓励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担任辅导员,实现“一社一大学生”;五是在经营贷款、土地流转、税收减免、风险保障、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烟叶烘烤用电保障及电价优惠等方面给予合作社优惠政策。
(五)多方支持,化解多元经营瓶颈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贷管理模式 创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末,喀喇沁旗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其中52家注册,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社的有2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的有5家。经营范围有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资产品销售业等,在经营类型上有“市场+经济人+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所认同,并在建立利益链条、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在农村金融机构由一家变多家(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大背景下,喀喇沁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率先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从方便农户、简化手续、增加保证渠道入手,实行“三优惠、一优先、一简化”的政策,按照以下贷款发放程序采取先试点、后全面推开的思路,积极开展了贷款投放工作。其主要做法和程序: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当地信用社提出社员贷款需求,与信用社就社员贷款担保等事项进行协商,签订合作协议。二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关,对有贷款需求且符合信用社贷款条件的社员提请信用社调查、授信。三是经信用社调查符合贷款条件的,进行评定授信,颁发贷款证。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信用社对社员的评定授信结果,组织社员交纳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并存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用社开立的指定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账户内,作为所有社员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五是专业合作社社员有贷款需求时,由合作社出具介绍信和担保函,向合作社提出借款申请,到信用社柜台办理借款手续。六是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无风险,凡出现五户以上贷款逾期的,合作社应积极进行协助催收,对已形成损失的社员贷款,由信用社在合作社的社员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中扣收,不足部分,继续向合作社和社员进行追偿。同时,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要求社员参加小额贷款保险,有效实现社员贷款风险转嫁。七是对农民合作社交纳的社员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实行有偿保管。八是所有社员贷款全部清偿后,所交纳的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信用社全部返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喀喇沁旗信用联社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以信贷支持百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月8日,注册资本28万元,经营范围为蔬菜种植、贮藏、销售;农作物销售和化肥销售。到目前,合作社已吸纳蔬菜种植社员70多户,建成冷棚193个,享受每亩2000元的政府补贴。太空椒和小西瓜销路较好,供不应求。太空椒亩产纯收益达到了1万元以上。该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计划再建冷棚400个,预计资金需求280多万元,采取种植户自筹部分和信用社贷款部分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目前乃林信用社已发放贷款金额180万元。此贷款品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种植户的高度认可。
在此基础上,联社将贷款对象逐步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支持。到目前,已对赤峰茂恒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四家发放了贷款2300万元,覆盖了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山葡萄种植、肉猪养殖等行业,真正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四家合作社带动了农户近2600多户,使户均平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初具雏形,尚需规范和完善
1.经营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喀旗绝大多数合作社社员人数不到10人,成员出资总额低于50万元。部分合作社社员只看眼前利益,对自己有利的生产技术指导就积极参加,要开发市场搞筹资入股就不配合,造成合作社无资金而无法开展服务运营。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多数再生产和流动资金缺乏,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实力。
2.管理机制落后,运作不规范。合作社多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大多数入社社员的法律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往往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一旦市场供求信息变化,部分社员违约现象频发;大多数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资金运营往来多是流水账,没有正规的财务账目,经营利润分配很难体现,导致合作社积累较少,运转困难。
3.合作领域单一,品牌效应不高。个别专业合作社仍停留在原专业协会的水平上,合作领域单一。目前喀旗现有的合作社中,80%以上从事种植和养殖,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服务项目还只停留在种植流通、种苗培育、养殖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还没有上升到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层次;另外,缺乏品牌意识,现有的专业合作社中,只有喀旗龙头山专业合作社1家申领了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商标认证,由于缺乏信息沟通、科技交流和品牌方面的合作,导致其他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同质同类农畜产品价格较低,增产不增收现象比较突出。
(二)地方政府重视不够,金融部门资金扶持力度不强
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喀旗各乡镇政府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但却陷入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求规模、不重效益的误区,后续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跟不上去,发展前景得不到足够的关注。由于很难提供相应足值的抵质押物品和相应担保,金融部门主动提供信贷支持的意愿不强。加之专业合作社一些合作项目缺乏政策扶持,生产和流通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不断自我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从各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信贷服务模式,联手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尽快为其解决资金困扰问题。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每年在支农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扶持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作活动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对专业合作社购置加工设备、农机具等提供政策性补贴,或对专业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
(2)展开政策性农业保险。要考虑建立分散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分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尽可能避免因出现疫情或其他严重自然灾害而导致大范围的农业损失和大量的贷款呆账。
(3)落实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扶持政策,对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实体减免有关税费。
(4)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消除财政、社保、农保和其他涉农资金不能存入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政策,让农村信用社有更强大的支农资金实力,同时还要加大对信贷支持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或补助力度。
篇4
关键词 供销网 打造 城乡一体
中图分类号: S899 文献标识码:A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供销合作系统经过多年改革及与时俱进,全系统的改革获得了很大成绩,与原来供销系统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要建设新农村,需要通过城乡一体与城市化战略进行推动,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缺乏,流通网络不健全,市场秩序也较为混乱,在这种状况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可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打造城乡一体供销网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乡村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与无序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原来经营网络体系被打破,新流通主体涌入发展,如股份制、合作制与个体经营组织发展,为大市场、农村市场与小生产间的连接发挥了有效作用,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流通网络较为分散,存在管理盲区,其监管成本与难度比较大,个体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存在大量违法无证经营,加上农村的消费力低,时有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农村市场,在城市不能立足日用百货,经过各途径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商品的流通秩序混乱的原因主要为:商品流通的管理体制并不畅通,同时,政策的支持不完善。供销社作为原计划经济产物,因历史、政策与经营等影响,现市场经济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为农服务力还不适应农村客观需要;规模企业不多,现实带动力与市场竞争力不足;合作社并不合作现状时有发生;在供销社职能定位上,政府并不明确;开放力度也不大。尽管供销社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流通主体上来看,供销系统仍为农村流通的最好组织,它包含产品运输户、供销社企业、农村经纪人与龙头企业等,其工作人员,多为改制之后人员,懂业务行情,便于管理组织,多活跃在村头巷尾,是一支有生力量,在流通主体当中,供销社系统的网点最多,其网络也最为完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供销网流通优势显著的,现实意义很强,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与新农村建设均有很大推动作用。
二、城乡一体供销网的打造措施
(一)加强供销网的统筹规划。
供销网工程符合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供销合作实现的必由之路,各地供销社应积极响应党的十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地人口状况、经济水平与经营网点等状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与合理布局,在连锁配送经营前提下,实施双向流通,城乡网络基础夯实,以及直营加盟同扩张的低成本之路,发挥小网点大网络与小超市大连锁的战略形式,让广大农户在自家乡村就能享受城市人购销环境。
(二)构建日用品与农资的服务网络。
为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让广大农户购买真正的日用商品,免受假冒伪劣商品侵害,可实施布点、连线与建网形式进行发展,建立区级、镇级的配送中心,同时,采取直营、村级连锁与加盟店等城乡覆盖的连锁经营网,紧抓国家有关万村千乡的市场机遇,对供销网配送中心给予改造升级,并与省供销社合作,签订供销合作协议。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资服务网,可选择与省农资企业进行合作,设立农资超市、配方施肥的实验室与农化服务中心,以推动化肥的直供工作,提供技术服务与农机产品,并建立有关土地用肥的档案。
(三)加强合作经济与新社区网构建。
在城乡一体发展下,可加强合作经济网构建发展,由县区供销社进行牵头,成立有关合作经济的联合会,对基层供销社进行服务指导,发展专业的农村合作社,并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各种农民专业的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等,并在专业合作社下,创建品牌,构建生加配销一体的经营服务网。同时,还应设立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的配套服务,提高社区吸引力,围绕广大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增加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发展。
(四)盘活资产,开放办社。
为有效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各级供销社与有关企业,应该对土地资源与闲置资产进行认真统计,以发挥资产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效益,可通过招商引资与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用项目进行资金带动,并聚集人才,将小资产改为经营网点,而大资产改建为农贸市场或者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闲置资产可改为经营网点,归入流通网络当中,真正发挥供销网在农村中的作用。还可借助外力进行发展,并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吸纳,并加强土地、人才、融资与技术等因素的合作,实施产权的多元化发展,并抓好特色产业,根据当地实际特色,做强农产品的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起到带头功能,增强当地经济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快新型产业的发展,如小杂粮与中药材等,推动农产品的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小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别,发挥供销社的龙头作用,成为现代农村流通业主导的力量。
三、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供销社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其性质已发生实质变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城乡一体的供销网,实现供销网的规范管理、品牌经营与规模生产,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增强农民的收入水平,全面提高广大农民幸福感,为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齐农农资连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三农;金融创新;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7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农村金融的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何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快农村金融体制、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信用关系仍处在熟人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的信用关系早已进入生人社会阶段,甚至已经扩展到地区、国家、国际范围。与熟人社会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应为互助合作制、合伙制,生人社会则应以商业化股份制提供信用制度供给。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过分强调商业化、股份制,试图把城市的一套金融体系照搬于农村。其结果是:在与熟人社会信用关系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供给没有健全的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以商业化、股份制之名脱离农村,脱离“三农”,有的金融机构还在农村,但主要业务已远离“三农”,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严重缺失。基于此,2010年7月,针对农村存在贷款难、缺乏抵押担保物等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而今,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进展情况,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村金融创新的进展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促进了农业、林业、饲养业、渔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其成效喜人,证明了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1.互保合作协会成立。成立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使粮农得到充足的贷款扶持,使粮食产量增幅高达83.36%。以浙江衢州市为例,浙江衢州市是商品粮基地,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同时发动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加工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由协会出面,把政府的支农资金集中起来,筹集粮食生产贷款担保基金,专门为种粮大户提供贷款担保。衢州市通过省里拨一点,市里出一点、协会再筹一点,到2009年协会筹集的粮食贷款担保基金已达500万元。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度按粮贷担保基金实际到位金额以1:5的比例放大。从2006―2009年末,衢江区、龙游县和江山市三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粮贷担保基金贷款方式,累计为种粮大户发放贷款413次,贷款金额3658万元。2009年,衢江区莲花、高家两镇的10个种粮大户通过粮农担保基金总计贷款200余万元,承包粮地10721亩,全年生产粮食达433万公斤,比两年前增幅达83.36%[1]。衢州成立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建立粮农贷款担保基金,放大了各级政府支农资金的效能,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
2.新金融服务产品,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比如创新建立“三级信用联保”贷款形式、建立“安贷保”、建立“农家乐”等服务产品,均有利缓解农户贷款难。青海湟源县采取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和贷款农户为贷款提供三级联保保证担保,对贷款的使用、归还等各环节负连带责任,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安贷保”,即贷款农户只要在贷款时投保一份保额与贷款金额相同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使整个家庭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将替其向银行归还贷款。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研发适合农户的存贷账户合一型“农家乐”信贷产品,着力解决农户贷款难。“农家乐”产品是以村为单位成立的信用共同体内农户提供“存贷合一”循环贷款的信贷产品。其基本原则是“按村掌控,按组考核,存贷合一,集中授信,贷款随时,循环使用”。同一村的若干农户(3-5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信用互助组,多个信用互助组以村为单位组成信用共同体,村委会为掌控人。信用互助组成员在授信额度内使用贷款,并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2]。
3.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自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来。2010年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的推动下,济宁市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鱼台县开始试行,截至9月末,鱼台县农村信用社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形式授信1526笔,金额达7873万元;流转土地13020亩,累积发放705笔,金额达3322万元,成为缓解“三农”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农村信用社核准该辖内星子县泽泉乡农村信用社开办了三位返乡农民工水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支持其创业。此笔贷款为60万元,期限一年,月利率5.31%。为了切实防范贷款风险,贷款以农户联保形式发放(每户20万元)[3]。
4.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创新,积极反哺“三农”。中国农业银行已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多达345种,其中创新运用电子金融服务的惠农卡已发放6186张,惠及2.5亿农民,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比如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截至2010年年末,该行在农村地区自助银行82家,自助设备1016台,转帐电话5.95万部,农村地区自助设施数量占全辖60%以上。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县域网上银行注册客户达105.5万户、电话银行注册客户118.4万户、手机银行注册客户60多万户,并为26.6万户小额贷款农户开通了短信提醒服务[4]。又如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推出了大棚抵押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一系列融资类新产品,满足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针对农村网点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借力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双百市场”、“万村千乡”等乡村商品超市、龙头企业,扩大POS、转帐电话等机具的布设范围,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还借助供销社遍布城乡的网络,探索开展了小额现金支取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参保农户的取现、消费、查询需求[5]。
5.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扶持林业发展服务。截至2010年10月,我国有19.5亿亩集体林地已确权到户,占全国集体林地面积的71.3%,6113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福建省林业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制定了《关于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以专项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创新,为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还推进以林权登记、评估、流转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基本覆盖全省林区的74个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和66个县级林权交易平台,为林权登记、管理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流转提供服务。现共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截至2010年9月末,福建省累计已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87亿元,余额123亿元,同比增长30.64%,有力地扶持林业发展。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8亿元,支持10万林农造林1700多万亩。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21亿元左右,有力地支持了林业发展[6]。
6.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扶持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山东临朐县农村信用社与临朐县佳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姻”,奶牛专业合作社聘一名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为“独立理事”,主要负责掌握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动态、资金使用情况,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防范发生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通过支持奶牛专业合作社,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已给社员增加授信到了270万元),保证了奶牛专业合作社产、供、销过程中的资金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合作社发展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目前,入社社员由初建时的12户已发展到117户[7]。
7.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湖北武当山农村信用社选择均县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信贷服务创新试点,多次到丹江口市水产局、移民局、公证处、资产评估所等部门咨询水域滩涂经营权质押的相关手续、政策及法律意见,参照《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抵押物估价取值管理办法》作了尽职调查,又追加了4位担保人,一切手续办齐后,才对均县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了首笔水域滩涂经营权质押贷款。首笔大额水域滩涂经营权质押贷款发放后,辐射效应日益凸现。目前,还与专业合作社其他社员签订了养殖销售资金回流与存贷挂钩协议。据统计,目前均县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的已达370余户,账户累计留存资金达1250万元,月均现金流量达3860万元[8]。
8.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扶持科技型企业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杭州银行和汉口银行均办了一家科技支行,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杭州银行于2009年7月成立了自己的科技支行,坚持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己任,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了一批批创新产品。如抵押百分百、新型应收帐款质押业务、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等。截至2010年11月末,累计放贷19亿元,信贷客户21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200家,占93%[9]。汉口银行于2009年9月成立专业科技支行――光谷支行,推出了商标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等贷款。光谷支行成立以来先后为33家科技企业提供了综合授信,目前贷款余额4.8亿元,95%为中小科技企业贷款[10]。农业银行湖南邵阳分行把扶持农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自2009年以来,农业银行湖南邵阳分行共投入贷款5亿多元,先后对3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进行重点专项扶持,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40多亿元,有力地扶持农民致富。农业银行湖南双峰县支行与县农业科技合作社联手推行一种“银、科、农三位一体”的小额农户贷款模式,是湖南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奇葩,使养殖业不断发展,得到了农业银行总行、国家科技部、团中央的高度关注和肯定[11]。
9.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开发了“新居贷”农民住房贷款,目前已在济南、济宁、滨州等地试点,发放贷款1008万元,惠及众多农户。2010年3月,农业银行河南分行与河南新乡市政府签署“支持新农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出“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产品,规定单户授信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贷款期限原则不超过5年,必须提供合适的担保。这项贷款产品用于农民自建房或购房专项贷款,支持新农村社区建设,助推城乡统筹发展[12]。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创新审批难。以县级金融机构为例,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需要上级领导机构批准,省级监管部门许可,这一系列程序操作及付诸实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要重新修改电脑会计核算操作程序,则更费易事。
2.金融服务创新产品推广普及难。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的推广,不仅需要客户认识和了解,更需要被认同。当前,金融机构激励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建立针对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推广创新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难以精确考核与评价员工创新中的贡献,影响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户能够提供给银行的抵押品除少量房屋土地以外,大部分为专用机器设备和牛羊等,这些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且风险较高。因此,涉农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态度谨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导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数量总体偏少。对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激励机制亟待加强。
4.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必须要能防范风险。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新产品与新服务方式的推出,往往与现有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不配套。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设计时,通常只看到金融产品预期的高收益性,往往忽视风险的存在,结果导致风险损失。
5.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存在信用风险隐患。比如信用共同体贷款、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贷款形式。在现有的社会公信力欠佳特别是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一旦贷款人出现经营困难导致债务危机,相当部分人首先选择的将会是放弃偿还银行贷款,信贷资金风险就难以避免。
6.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存在法律迟后风险。比如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就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问题,即当出口企业破产或与第三方发生经济纠纷并诉诸法律时,银行对托管账户中退税款的分配没有优先权。另外,《担保法》及《物权法》对汇票存单、基金、股份、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的成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收费权质押的成立要件却无规定,一旦出现非正常因素,企业和银行要将贷款诉诸法律,给银行有效操作带来困难。而政府未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规程,没有明确土地经营承包权质押贷款有关抵押登记和评估事项,也是信贷产品创新中法律、法规滞后的表现。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存在操作合规隐患。比如价值评估不够规范或者完全不走贷款质押物价值评估这一操作程序。或由于没有土地经营权等价值评估机构和专业资质评估人员,仅凭贷款人以土地租金等的价值来确定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评估程序不符常规等。
三、对完善农村金融创新机制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金融创新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创新工作合力。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此,应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从政策制定、工作协调、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对创新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服务工作。
2.建立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为了促进金融机构敢于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政府有关部门要为金融创新建立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要大力领导发展农业保险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广泛推广金融服务创新产品进行保驾护航。农村种养业和中小企业均存在风险大的问题,特别是种养业还存在多种自然灾害风险。从国外看,政府扶持的农业保险公司均很发达。我国主要农作物保险面积还只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3%,还有2/3的面积尚未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利于金融服务新产品的推广,建议财政部和保监会要牵头尽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同时,还应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民间担保公司,开展多渠道的担保业务,才能切实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2010年4月,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了《关于加强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双方合作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合作的六个方面内容。这个联合文件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必将对分散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农村借款人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改善其贷款难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3.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遵循自上而下运行。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要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创新。基层金融机构往往停留在忙于应对日常经营压力,满足于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其人员素责也低,进行自主创新有一定的难度。推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还得靠省联社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进行创新,自上而下的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的推动。这样不仅能保证创新的权威性,而且能减少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进而提高创新推广的效率。还应加强对一线员工产品创新理念的教育,调动他们对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中易引起误解的政策进行正面引导,充分激活农民的金融需求,将政策落实好,达到创新的预期目的。
4.建设农村征信系统,防范贷款风险。要加强农村信用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征信知识开展广泛的宣传,为个人征信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应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工商、法院、公安、金融机构、邮政等征信数据库连接起来,尤其要把县域企业、广大农户、农村经营大户一并纳入征信系统,完善征信体系的数据库。实现各个主体征信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疏通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的信用“瓶颈”,为进一步拓展金融产品的创新渠道提供良好的平台。
5.良好的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得以创新的保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各地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在农村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共为1.34亿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8300多万个信用农户,这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创新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使74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信贷支持。
6.防范操作风险,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政府部门有关抵押物规定相一致,金融机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质押贷款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合理确定贷款金额与期限。此类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按承包期限和生产周期确定。
7.法规与金融创新同步。为防范法律风险,建议有关立法部门紧跟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形势,尽快出台和修改完善有关法规。比如《担保法》及《物权法》对收费权质押的成立要件应作出明确规定,以免出现纠纷时无所遵循。有关法律应明确银行对出口退税贷款风险处置法律地位优先权及土地经营承包权质押贷款有关抵押登记和评估事项操作管理等事项,切实解决信贷产品创新中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水夫.“粮食银行”充盈“天下粮仓”[J].中国农村金融,2010(6):54-56.
[2]程远等.银保合作――支农助小的“安全带”[J].中国农村金融,2010(9):24.
[3]程文兵.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隐患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0(2):32-33.
[4]金维成.农行电子化金融服务惠及中原百姓[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1-17.
[5]朱沙.农行山东分行不断创新力助“三农”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1-17.
[6]杨菁.发展林业产权交易 拓展农村信贷新市场[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1-12.
[7]文晖.倾心支农 齐鲁大地看点多[J].中国农村金融,2010(8):53-55.
[8]刘爱国,柯尚波.水域滩涂经营权质押贷款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11):58-59.
[9]马黎.创新打造科技银行[J].中国金融家,2010(12).
[10]阳晓霞.打造中国“硅谷银行”[J].中国金融家,2010(12).
[11]周建初等.金融产品创新惠三湘[N].金融时报,2010-11-16.
篇6
――截至2013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119.4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贷款)1425.71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6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多增25.85亿元,实现了国务院和银监会提出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
――纳税额居广西同业第一。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计缴各项税金11亿元、19亿元、25亿元,预计2013年计缴税金35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按年均增长10%测算,预计未来5年(2014~2018年)农合机构累计计缴税金将超过200亿元,农合机构直接贷款支持的企业、项目将拉动增加税收300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却是汗水的浓缩。在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饱含着广西农合机构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深深情怀,见证着广西农合机构2万多名干部员工奔走在八桂大地乡村一线,上山下海,摸情况,问需求……
足不出村存取款 田间地头能转账
“网点开业那天的场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苗族老乡们身着节日盛装,吹起芦笙,踩起踩堂舞。村民们自发地从四村八寨涌来,用自家的钱买来鞭炮燃放庆贺。最重要的是,他们把一直积攒在家中的现金拿来存进了信用社。”广西融水县联社办公室的韦主任不由地跟记者回忆道。
广西融水县的同练、红水和良寨三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九万大山山脉腹地,距离周边县城均超过100公里且分布在不同方向,山路崎岖耕地少,主要聚居苗、瑶等少数民族,当地农民要想存、取、汇点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多年来,红水乡高文村的低保户为了领取每月的低保,都要翻越一座海拔1000多米、坡顶常年云雾缭绕的大山――黄奈坡,到邻近的白云乡才能领取,而高文村距离白云乡信用社所在地70多公里,走路来回一趟需要一天的时间,坐车却要60多元的路费,领取低保金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时间、金钱成本非常高,能有个银行开到家门口成了全乡人民的渴望。虽然设点成本高,但是广西农合机构情系“三农”,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在融水县同练、红水和良寨三个乡镇都设立了固定的营业网点,为三个乡镇近3.5万人送去金融福祉。
广西农合机构共投入1340万元,在21个县的37个金融空白乡镇新增设金融服务点,金融服务覆盖面达100%,提前半年完成了银监会提出的“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要求。
与此同时,为了让农民及时安全地领取国家发放的各种财政补贴,广西农合机构于2012年依托银监部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和“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的平台,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利用供销社基层网点、村卫生室等,打造农合机构便民服务点,通过便民服务点逐步布设农村金融服务终端――“桂盛通”。
通过“桂盛通”,广西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桂盛通”可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消费收款、查询和“新农保”“新农合”的缴费等业务,可打造新农合、新农保“足不出村参合缴费、足不出村领取医疗补偿”的便民惠民金融服务平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年末,广西农合机构已在13682个行政村开办桂盛通业务,安装桂盛通POS机具19195台,设立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14535个,实现了全区行政村全覆盖;累计交易笔数69.14万笔,交易金额56.98亿元。
发挥本土优势 创新支农模式
广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全区总人口5200万,其中3000多万在农村,同时广西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蔗糖、桑蚕、商品林、香料、木薯等产量全国第一,荔枝、龙眼、香蕉、罗非鱼、对虾等产量全国第二。其中,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6%,被誉为“中国糖都”;蚕茧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态势。
广西农合机构发挥本土优势,创新支农模式,着力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大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一改过去农民种养什么就贷款支持什么的支农方式,联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用,以及根据订单、发放小额农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种养殖业,使农民从盲目种植、跟风种植转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有效地连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不仅农民贷款获得性大大提高,农合机构贷款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多方共赢。截至目前,广西农合机构农户贷款余额达83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2.91%,农业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71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97%。
创新担保方式,缓解企业担保难。广西农合机构根据企业、行业不同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大大拓宽了龙头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贷款100多亿元。广西某农业投资集团是一家香蕉种植企业,广西农合机构创新推出了以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未来香蕉收入)质押的方式,向该企业发放贷款1.6亿元。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亿元,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金4000余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2200多万元。
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广西农合机构以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视角,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的育种,种养殖,农产品初、深加工等各个环节。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良好机遇,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增育缫丝产、供、销市场,搭建龙头企业与蚕农合作的平台,支持广西桑蚕走专业化、产业化经营道路,带动了17.9万户桑农发展生产,几年来累计向缫丝企业发放贷款48亿元,为广西成为全国桑蚕老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此基础上,广西农合机构积极深化银政合作,与广西区林业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林业产业授信260亿元。2012年来,累计发放林业贷款126亿元;至2013年9月末,林业贷款余额150亿元。与广西区扶贫办签署战略协议,为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和扶贫对象提供信贷支持,并当场与14家广西扶贫龙头企业签订银企合作协议,授信额度17亿元。2012年以来,累计向扶贫龙头企业及扶贫对象发放贷款50多亿元。
走出去,产权改革在创新中取得突破
2007年4月27日,广西第一家县级农合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首次圆了广西农信人的“银行梦”,也揭开了广西农合机构改制组建农村银行的序幕。
“农信社从当年的‘土八路’‘杂牌军’‘老大难’单位,经过深化改革蜕变成今天的实力雄厚、资产优良、运行安全、服务快捷、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农村银行,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扶上马、送一程’的鼎力扶持。”当地一位资深农村金融专家无比感慨地说。
据统计,广西区政府累计给予全区农合机构财税扶持“真金白银”21.27亿元,用于帮助基层农合机构消化包袱、增加积累。针对广西农合机构不良贷款较大、包袱较重的实际情况,广西区党委、政府于2007年在广西范围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攻坚战”,共收回各类不良贷款本息32.1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合机构改革发展进程,帮助“广西人自己的银行”走出困境,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以来,广西区联社按照银监会关于推进股份制改造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广西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广西农信社、农合行逐步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的产权模式过渡。到2013年末,广西已有21家农合行、11家农商行挂牌开业,占全区农合机构的三分之一以上。
2009年,银监会在全国推广了广西农信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肯定了按照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的广西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管理更规范、资产更优化、效益更提高、支农更有力、服务更到位。广西区联社推进县级农合行改制组建工作连续3年被广西区党委、政府作为“亮点”工作通报全区。
2008年7月11日,兴安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该行推行利民工程,打造贷款绿色通道,对“三农”贷款和优质客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从优的“三优”政策,还开办了“农机具专项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兴安农合行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取得了存、贷款总量和市场占比及资产质量等9个第一,然而其业务发展却被限制在兴安县范围内,使得兴安农村合作银行近年来在业务规模扩张方面备受制约。
篇7
农业部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
两个翻一番目标
本刊讯 9月4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黑龙江召开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目标任务,以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为重点,以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为方向,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各地农机装备布局比较科学合理,由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的作业服务、维修服务能普遍达到行业标准;农机社会化服务在主要农作物主要环节实现全覆盖,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同步推进。
中央财政农合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修订后出台
本刊讯 从财政部获悉,修订后的《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已于8月23日起正式施行,与2004年印发的管理暂行办法相比,新管理办法补充调整了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具备的条件,要求依据有关规定注册登记,具有符合“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符合民主管理决策等规范要求;服务网络健全,能有效地为合作组织成员提供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0户,同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还新增要求“具备管护能力,能确保项目形成的资产长期发挥作用”。此外,新管理办法明确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范围,包括: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提供专业技术、管理知识培训及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初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获得认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改善服务手段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其他事项。
食安办部署
强化中秋国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本刊讯 为保障2013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严防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中秋、国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有针对性地加强中秋、国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是要将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依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对节日热销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大对重点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等节日热销食品的监督抽检工作力度,并在中秋前开展月饼专项监督抽检、切实强化对月饼质量安全的执法检查,努力实现从月饼的生产、销售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果断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问题。
农发行力保“钱等棉”严防“打白条”
本刊讯 日前,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召开的2013年度棉花收购信贷会议上,农发行对棉花收购信贷资金供应作出了硬性规定。棉花收购资金供应要做到“钱等棉”,确保棉农售棉款及时得到兑付,严防发生延期支付等变相“打白条”行为。农发行要求,各行要继续坚持不“打白条”,正确处理好保收购和防风险的关系,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以临储为依托,实现收购与收储的联动,平稳有序供应棉花收储信贷资金,确保棉花收购工作不因农发行资金供应出现大的问题。合理布局资金供应点,方便棉农售棉、不出现“卖棉难”。积极支持企业入市收购,为战略性客户群发挥效用提供政策倾斜。收购资金供应要做到“钱等棉”,及时足额安排信贷规模,加强对贷款支付环节的监管,督促企业及时足额结算。
中国—亚欧博览会首届中国优质
水果推介活动成功举办
本刊讯 由农业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首届中国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于9月2日至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了推介活动并讲话。活动期间举行了首届中国-亚欧国家水果产业发展和合作研讨会,并举办了首届中国优质水果展,展览展示了国内水果重点省(区)几十家果品企业的10余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果品及深加工产品,同时进行了果品贸易洽谈活动。据统计,活动期间国内企业与亚欧国家水果采购商签订合作意向金额达2.8亿元。本届推介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我国优质水果的良好国际形象,将促进我国与亚欧国家果品贸易的发展。
第三届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会在南宁举行
本刊讯 9月3日,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优质水果推介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开幕式。此次推介会吸引了来自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国外嘉宾和国内500多位同行和企业代表前来参观。在交流大会现场,共有12家企业与外商签订了合作协议,金额达4.7亿元。今年是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举办的第三年,也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此次展览不仅为中外客商搭建了交易平台,也为我国水果主产省展示近年在水果生产、加工和贸易方面取得的成就提供了难得机会。水果作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第三大产品,现已基本实现零关税。此次推介活动将在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放大合作成果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合作组织粮食安全研讨会举行
本刊讯 9月3日,上海合作组织粮食安全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会议主题为“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共同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今后上合组织成员国将在以下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是推动建立上合组织粮食安全合作框架,加强粮食安全政策交流与立场协调,建设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改善成员国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水平;二是推动成员国农业信息共享,加强粮农信息交流,推进粮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三是推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合作,加强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四是推动企业参与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良种繁育、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和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篇8
“土地流转”地生“金”
“俺家31亩田地过去无人耕种,多数都抛荒!每年一到粮食种收两季,愁死人。如今春晖集体实行田地流转,田地全部入股后,每年不用操心,每亩净收入达到495元。真是既省力又赚钱!”这是湖北孝感市龙岗村党支部书记刘顺田的心里话,也农发行孝感市分行信贷支持春晖集团实行土地流转后实现富民兴企“链条效应”的一个缩影!
从2001年开始,农发行孝感市分行在创新金融服务中,从单纯支持粮棉油收购,延伸到土地流转、种植、收购、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湖北春晖物流集团便是“粮棉油主渠道链”贷款的最大受益者。
春晖集团秉承“粮安天下 春晖有责”理念,在三汊镇龙岗、同昶、东桥、彭桥等8个村建立起以土地流转为中心的“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共569个,流转土地面积6000多亩,按照“土地流转股份化、农企联姻产业化、经营管理职业化、生产种植规模化”的模式运作,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整村土地流转。农户和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春晖集团以农机入股,村集体控股51%,春晖占股49%,实行统一经营和利益合理分配。
走进春晖集团的大院,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机动喷雾器等农用机械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站在孝南区龙岗村碧绿如毯的田野上,一块“农业部中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标示牌虽然十分醒目,但土地流转后,农民土地入股后收益保障问题如何解决成为重中之重。
春晖集团总经理李新华满怀信心地介绍说,原来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后变成了股民。入股农民能够拿到“五金”:一是“租金”,每亩360斤中籼稻的价钱。二是“薪金”,100元一天的劳动报酬。三是“管理金”,田管员每月1500元。四是“股金”,年终按股分红。五是“补贴金”,国家发的粮补和所有补贴都归农民。合作社收益分配,采取“租金保底,盈余分红”即“360+X”的办法。“360”是保底租金,即支付村集体、农户的流转土地租金,不论盈亏,均按每亩每年360斤中籼稻结算,“X”是股份红利,除了盈余分红跟合作社经营业绩挂钩外,农民几乎不用承担其他风险,风险基本上由春晖米业承担。此外,农民可以选择在合作社内或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地还是那块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通过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整合,推广机械化作业,能够多打粮食,土地的产出效益倍增!”龙岗村党支部书记、湖北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刘顺田这样说。“土地入了股,解决了大量抛荒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从2008年开始,农发行孝感分行营业部给春晖集团累计贷款4亿多元,其中部分资金直接用于支持流转土地。目前,春晖集团累计流转土地12.3万亩。粮食销售量8000万公斤,年收入2.07亿元;惠及乡镇11个、村56个、农户3.6万户,人口12.5万人。同时使春晖集团从种植到仓储到加工到物流配送发展为现在的集粮食种植、收储、加工、贸易和优质稻种子研发,以及农副产品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李新华说,春晖发展到今天资产过10亿,带动农户年增收超6000万元。
“1-9月,累计投放“粮棉油主渠道链”贷款8亿元,同比多增2.5亿元,增长23.3%”,农发行孝感分行营业部主任周敏说:“粮棉油主渠道链”贷款彰显出明显的“链条效应”, 让土地增效,让农户增收,让企业赚钱。
“鸭业链条”富万民
农发行孝感市分行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拓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采取“1+N”综合营销模式,大力支持鸿翔、神丹等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让银企联姻,让企业与农户牵手,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大别山试验区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地处孝昌县的湖北鸿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从种鸭养殖、鸭苗孵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到连锁销售的肉鸭生产全产业链,带动孝昌县规模养鸭户迅速攀升至1000多户。
农发行孝昌支行王远兵行长说,鸿翔公司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利益连接方式,以全产业链条为经营战略,以全方位帮扶为服务机制,通过发展现代养殖经济促使农民致富。
鸿翔公司董事长周少勇说,鸿翔公司坚持走农企对接之路,出资自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再将小区内的鸭舍分租给农户养殖,鸭舍的产权在公司、营运权在养殖户,利润公司、养殖户各一半。
走近孝昌县大庙村4组村民周青的鸭棚,一个上百米长的鸭棚立体地建在水面和土地之间,几万只雪白色的鸭子正集聚在食槽旁如饥似渴地享受着“美食”。周青介绍说,他一家五口人,过去完全靠种点粮食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十分困难。从2008年开始,在公司的扶持下开始养鸭,平均每年养鸭8批,每批养鸭25000只,按每只平均获利2元计算,去除成本,每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从去年起,鸿翔公司启动了“整村推进肉鸭产业扶贫富民计划”,由贫困村提供土地,公司负责垫资修建鸭舍,鸭舍管理权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出租给公司,公司再转租给本村贫困户养鸭,公司垫付部分在养殖户随后的利润中扣除。
目前,农发行孝昌支行累计向鸿翔公司发放贷款4800万元,今年继续发放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鸿翔”的全产业链派生“链式效应”,使1160户农民进入养殖业链条,增加收入共计7450万元,拉动孝昌县人均增收110元。
“农工联营”产“神蛋”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农发行安陆市支行支持的重点企业之一。
神丹公司按照“公司+配套养殖场+标准化”的安全生产模式对养殖户进行“五统一”管理。在安陆市高标准建有生态养殖园,包括100万只蛋鹌鹑养殖小区和100万只蛋鸡蛋鸭养殖小区,在安陆市及周边地区建有200万只蛋鸡和200万只蛋鸭的养殖基地,目前安陆的养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只。
篇9
市政府:
按照市政府办公厅通知的要求,现将木兰县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年初以来,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起步年又快又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73914万元,同比增长13.5%,全口径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同比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528万元,同比增长18.1%;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79万元,同比增长45.9%,占年度计划的55.4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2710元,同比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7600万元,同比增长9.9%。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沪哈农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上半年两地签订了5项合作协议,新组建了4个水稻生产合作社,入社面积达到3.6万亩,辐射面积达到30万亩;投资46万元为合作社社员免费提供了423栋水稻育苗大棚钢架和机插秧育秧盘。上海奉贤区农委与我县农委各出资10万元,继续共建三胜水稻合作社300亩良种繁育基地。此外,两地还开展了30亩白对虾养殖示范和甜叶菊等特色种植项目合作。
2、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扎实推进。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年,全县共有1个镇9个村被省、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村。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制订了县和试点镇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组织了理论辅导和专题报告,完成了试点镇村基本情况调查,并上报省市新农村办。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试点镇村开展调研,确定新农村建设项目26项,其中:中心屯白色路面建设8项,桥涵4项,水利工程2项,人畜饮水8项,贫困户劳动力转移1项,学校维修1项,养殖场维修1项,贷款贴息1项,落实资金343万元,26个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已经全部,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施工。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1.33亿元的香磨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获批准,已到位资金300万元,下半年即可开工建设;白杨木水库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9.5%,完成投资6853万元,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2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6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今年已争取到农机补贴项目5项,补贴资金370万元,146台水稻插秧机已全部下摆到农户,已批准立项的农业开发项目3个,中省直投资550万元,上半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80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4017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0万元,完成农民工引导性技术培训5600人,职业技能培训2081人。
(二)工业生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优势行业作用明显。蓝艺集团、海外化工、华丰公司、金桥啤酒等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对全县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其中蓝艺集团上半年预计实现产值4197万元,海外化工上半年预计实现产值789万元。
2、产品竞争力有所提高。蓝艺集团开发的雪尼尔、针刺纯毛、绳编长绒及机绣等系列产品、华丰系列白酒、咖啡啤酒、"香磨山"和"哈哈木兰"牌大米等品牌受到消费者青睐,创出了地方名牌或省市名牌,市场前景继续看好。
3、重点技术改造取得新突破。一是启动肥牛公司生产,完善技术装备水平工作进展顺利。上海汉德集团收购木兰县肥牛公司工作于1月4日完成产权交割,并在木兰重新注册,于3月10日进行了试生产。现已屠宰肉牛536头,加工冰鲜肉80多吨,实现产值200万元。二是热电厂计划投入技改资金500万元,新上35吨锅炉,扩大7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的工作,已经有序展开。购置的锅炉及附属设备,近期即将到货,4000多平方米的配套厂房已经委托省林业设计院开始设计。三是海外化工万吨膨化硝铵炸药生产改造项目顺利启动。目前,已投入资金285万元,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技术转让及设备购置合同,完成厂房选址并委托沈阳设计院进行设计,力争年末试生产,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实现铵锑炸药产品更新换代。四是启动3万吨咖啡啤酒厂迁址新建工程。
(三)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矿产、林木、旅游等资源进行招商。其中,投资4800万元的东兴镇刘忠沟铁矿开发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之中。哈尔滨轩辕集团拟建蒙古山森林公园风车度假区,计划总投资8856万元,已投资1400万元购买了林地,编制完成了旅游设施建设规划,现正在论证启动阶段。上半年,主渠道向上争取项目计划资金2.27亿元,到位5256万元;引进域外签约项目10个,合同资金4.85亿元,到位5285万元。
(四)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已分布到国民经济中的一、二、三产业。并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上半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24%。初步形成了以蓝艺地毯、海外化工、大贵柳编、恒广木业、华丰白酒、金桥啤酒、沈大石棉瓦、先宇电器和小而全零售商店等为重点的一批民营企业群体。
(五)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1、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局办公楼及住宅小区、县医院综合楼、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教育校舍改造、农村乡镇信用社改造等新建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哈肇公路、木白公路,石太公路等道路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通过对自来水公司东、西水厂的改造,使木兰镇的日供水能力增加了1500
吨。
2、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完成了全县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工作,在8个乡镇进行了《环境警示教育》巡展,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主题的环境专项整治,取缔了“15小”、“新5小”企业,改善了环境质量。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以“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三项专项整治为重点的城市综合环境整治,木兰镇内的“违章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4、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木兰镇内今年新栽花卉15590株,新栽、补栽树木2583株,完成了振兴大街拓宽改造50盏路灯、2500延长米电缆、500块路沿石的拆除清运工作。集中清理了木兰镇北城壕,清运土方4000立方米,彻底改变了附近居民及农田汛期受淹和卫生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六)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普九成果深入巩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得到强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县共评出市级优秀师德先进个人313名,木兰一中、职教中心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其它教育用房改造工程正在筹建中;卫生工作不断加强,新发《食品卫生许可证》275家,取缔非法行医21家,免疫疫苗接种率达99%;科技体系不继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加速;开通了木兰科技信息网,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人口出生统计质量明显提高,违法生育处理得到加强;完成了木兰镇城区数字有线电视网络架设,电视频道总数位居11县市之首;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检查,责令整改15家,停业整顿2家。
2、社会秩序明显好转。集中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两盗一抢”和“追逃会战”等专项战役。今年,共打掉涉恶违法犯罪团伙2个,破获涉恶犯罪案件20余起,抓获逃犯2人,抓获涉恶团伙犯罪嫌疑人9人;上半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42起,破获26起,破案率为61.9%,破案率上升了28.6%。
加大了对易燃易爆品管理、整顿力度;严厉打击了“×××”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了“三台合一”建设,在县城的重点单位、要害部门和主要路段安装了闭路监控系统,为刑侦提供了第一手准确资料;“四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市委验收;制定了“五五”普法工作规划,成立了普法讲师团;加强了公证和律师工作、法律援助工作;1-5月份,律师完成案件45件,公证处完成办证596件。
3、安全日趋稳定。举办了《条例》培训班,建立了木兰县工作网站,完善了工作制度,一大批案件得到有效处理。全县上半年共受理来信来访1112件次,排查调处83起矛盾纠纷,复查了22起案件,有效控制了越级访的发生;安全生产持续好转,举办安全培训班三期,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470人,为118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开展了消防、水陆交通、企业生产、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民爆物品、建筑、“锅、容、管、特”等项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各类企事业单位300多家,查出隐患50余项,组织综合性大检查6次,专项检查40余次,共下达整改指令书150余份。
4、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上半年安置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员2080人,完成计划的69%;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控制在4.5%以内;城镇领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达到612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达到410人;城镇劳务输出达到1825人;征缴保险基金1870万元。春节期间对全县8个乡镇794户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了走访;下拨救灾资金
30万元;制定了城镇低保申请公示制度,严格审批程序;进行了一次低保普查工作,及时将符合低保的120户、363名城镇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全县享受低保人员共计3920户,7185人;在建国乡完成了全县农村低保调查测算试点工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总量比重小,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区位条件差,特别在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上,缺少竞争优势;四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拉动能力弱,还没有形成区域化发展的格局;五是工业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除地毯产品外,其它产业都没有形成规模,产品知名度低,竞争能力弱,尤其缺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六是城市载体功能相对落后,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要认真研究对策,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下步工作打算
1、深入推进沪哈农业合作。把水稻合作社项目做细做实,把“哈哈木兰”品牌做大,把木兰的优质米产业做强,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组建肉牛生产合作社,建设肉牛生产服务体系。
2、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统筹协调,切实推进各个试点村镇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实现全县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目标。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为今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3、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传输工具,宣传政策、介绍木兰,招商项目,寻找招商引资对象。二是结合实际,增强接轨哈尔滨的意识,做好承接哈市产业转移、企业迁址这篇文章,使我们尽快在企业融资、技术服务、人才、品牌等方面融入哈尔滨市。三是抓住重点,突出抓好刘忠沟铁矿开发、金桥啤酒易地扩建、污水厂建设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四是搭建平台,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建设。
4、推动县域工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扩张地毯产业,不断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壮大优质肉牛产业龙头。协助柳编集团整合现有资源,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品抗风险能力。壮大优质米产业龙头,整合我县米业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壮大制药产业,抓好益生堂制药、天龙制药、柳河制药厂的达产和扩产工作。壮大化工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扶持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93-05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1〕,这是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川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推进“三化”联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新型农业形态。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在生产形式上,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经济,而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型经济。在经营目标上,现代农业追求农产品利润最大化,而传统农业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在组织形式上,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组织,而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在技术含量上,现代农业实行集约经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而传统农业实行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在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表现为大量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进行现代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外循环,而传统农业表现为主要靠人畜力和简陋农具、农家肥等手段传统作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内循环。
(三)现代农业的特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定位的标准也不统一。例如美国人少地多,主要通过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大农场和专业生产区域化及世界性产品贸易等。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则选择了依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大量投入的精细农业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由于土地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剩但质量又不高。显然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土地产出率),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现代农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农业装备现代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50%以上;化肥施用结构科学合理;农村道路状况良好,通公路行政村占总数的95%以上。
2.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达到无公害指标的覆盖面占9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占70%以上;产后商品化处理达90%以上。
4.农业结构合理化。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3%、45%、3%;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达95%以上;农业产值中经济作物占50%以上;专业化区域布局集中产区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5.农业服务社会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开发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及行业协会联系的农户覆盖率达90%以上;从事市场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6.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农产品加工率达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70%以上,其中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经济作物商品率达80%以上;农产品合同交易率达50%以上。
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就业占农村社会就业的比重小于20%。
8.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经营素质明显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和全员培训普及率达90%以上;农业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9.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保障工业原料需求。目前,我国一些传统工业原料供给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减轻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同时,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供应紧张,农产品在发展再生物质经济方面的意义日益突出。
三是保护消费者健康。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有关服务体系不健全,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加强和改善这些环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健康。
四是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五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从四川来看,土壤、气候、地域分布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近年来,四川各地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省农业布局得到优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83.45亿元,比上年增加500.55亿元,位列全国第4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跃上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个台阶,2011年达到6128.6元,比上年增长20.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465.6元。成都市、南充市三区一县、广安市广安区、攀技花市、苍溪县、泸州市江阳区、眉山市东坡区等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提升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地震受损农田修复重建、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等项目,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农田道路和地力培肥建设,努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四年全省建设标准农田781.6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265万亩,占耕地的36.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由全国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产量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产量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产量稳居第2位。
二是把建设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突出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各地从市场需求、加工需求、效益需求出发,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坚持政策向重点区倾斜,集中项目、集中资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万亩核心示范区。截至2011年末,省政府已认定基地强县40个,全省已建成万亩示范区428个,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412万亩,比2008年增长96.7%。
三是把深化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将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全部纳入创建县,首批在44个单位开展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开展整建制创建试点,扩大创建县的示范面积,努力扩大辐射带动面。实施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创建区先进技术覆盖率达100%。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广水稻、小麦套种蔬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提高种植综合效益。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命名20个“四川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把创新生产方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创新生产组织机制,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同时实行分户种植和管理,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创新耕地利用机制,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组织代耕代种、规范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能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粮经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 “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2〕,让“龙头”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2009年、2010年、2011年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各地党政领导实地参观学习基地建设经验、研究推进措施。多项涉及部门协作的工作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政府设立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对每年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2个市(州)和20个县(市、区)政府予以奖励,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四川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开辟新思路,努力探索新路径,不断实践新模式,有5个方面的启示值得总结提炼,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一)调整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2008年以来,四川农业工作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三个跨越”,即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提出了“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文件。
(二)改进工作方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领
围绕实现“三个跨越”,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三大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在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进“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销往世界。
(三)谋划实施大项目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机遇,研究谋划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等五大项目,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推动了各项农业工作顺利开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强化协同配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配合。省农业厅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联合下发了系列文件,出台了配套措施。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甘孜五个市(州)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分别与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和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五、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提高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区域化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组织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纲要》,整合相关资源,上下合力推进,围绕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三大任务,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千亿示范工程”, 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迅速向带状、块状发展。
(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形式
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理周期和土地有序流转、内部流转、就近流转等形式,形成区域内种植大户或小农场主,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以都市城郊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地震灾区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启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建设万亩高标准示范区,配套建设田网、水网、路网,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基地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在区域上实现平原地区农机化全面突破、在作物品种上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先突破、在薄弱环节上实现机械化育插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建设促发展,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协作配合,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示范,提升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化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综合、一条龙全程服务。
(五)不断探索农业组织方式创新
培育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充分发挥其联结、组织和服务作用。培养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技术、善经营的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六)突出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紧紧围绕农民主体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来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模式和政策,确保农民随着产业发展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在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上,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推进;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实现途径上,坚持走“大基地、小业主”的路子;在土地要素利用方式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财政性投入方式方法上,坚持补助给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运输,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多方联动,大力开拓大市场,合力打造大品牌,促进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 上一篇:乡镇市场监管所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农村的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