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费范文

时间:2023-04-02 08:4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消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消费

篇1

近日,米粉又开始了新一轮对小米手机、电视的疯抢。小米手机通过互联网集聚大量用户,让用户参与小米的研发、设计。这种模式正是信息化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结合的创新发展,该模式在家居等行业也有体现。

如今,信息技术早已不仅仅应用于IT领域,还以各种新形态出现在传统产业领域、人们日常生活中等。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信息化领域在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各种创新应用不断出现,亮点频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10月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中国信息化推进的第三季度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走势判断”为主题,并从“中国信息化与两化融合”、“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四个角度对中国信息化领域的第三季度发展情况进行研讨,同时基于国内外经济现状和行业发展形势,对信息化领域各行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国信息业虽然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活力,但是增速开始放缓,伴随的安全问题不断升级并得到重视,快速发展的信息业进入减速稳健发展阶段。

政策东风助力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信息化政策集中出台。《“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出台。8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近期又了《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樊会文表示:“这些文件提出了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措施,内容务实。今年中国内需增长仍然不强劲,但是在信息消费领域却是例外的。”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信息消费额为1.7万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为2.2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信息消费总额。其中最热的是信息终端消费,主要体现为智能电视更新换代、智能手机普及等。目前,智能手机用户已经占手机用户的九成,且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外资品牌。

今年数据流量高速增长,1~8月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30%;固定和移动数据业务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贡献分别为12.4%、69.2%。信息服务业增长明显,主要表现为软件技术和服务消费1.1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6月,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

在信息消费不断提升的同时,信息化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形式。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应用不断涌现新典型。主要企业利用互联网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众包模式转型。一些企业过去将产品生产出来摆在商场卖,今年则是网上销售后,厂商再生产。还有一些行业出现了用户参与的设计方式,让用户参与设计,再根据需求生产。比如小米手机,这种模式在家居等其他行业也有体现。

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吸引了各方的眼球。今年7月,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推出“阿里巴巴1号~10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获证监会批准,成为首支小额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腾讯微信5.0版本推出公众号支付、扫二维码支付和APP支付;新浪上马微银行;东方财富网推出活期宝;苏宁将涉足货币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百度推出“百发”基金等。当然,这些方式目前除了网上支付和余额宝比较成熟外,其他的还处于探索期,但是企业都看好其发展前景。

“总体而言,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工业互联网领域不断涌现新典型,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工业云初步开展,体制机制不断出现新变化等成为中国信息化发展和两化融合的总体形势。”樊会文表示。

电子制造业增速放缓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短期之内国际市场无法显著复苏。在美国国内预算法案争议持续升级、欧债危机未见逆转之势等事件影响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继续提升。

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展望2013年第四季度,在实体经济增长减速、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减缓、民间投资需求疲软等因素叠加的形势下,预计外部经济将维持减速态势,在短期内无法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表示:“今年以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速呈现持续下行态势,产业较工业增长速度的领先态势不断弱化。”

数据显示,1~8月,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增速分别在2013年2月和5月到达高点,之后持续下调。在进出口方面,1~8月,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8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口362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5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8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30亿元,同比增长10.5%,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7.2%)6.7个百分点,高于2012年同期(7.1%)3.4个百分点。集成电路、通信设备领域投资增势强劲,集成电路行业和通信设备行业分别完成投资346亿元和551.5亿元,同比增长55.6%和42.5%,增速分别高于去年同期33.7个和12.1个百分点,扭转了年初负增长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主要行业投资仍处于下滑区间,信息材料行业和光伏设备相关行业投资下滑显著,同比增速分别为-38.5%和-24.5%。

王世江表示:“受出口增速持续放缓以及产业投资仍然处于低位等不利影响,预计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第四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速将维持在11%左右。”

基于行业发展趋势,王世江预测未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两极分化态势会更加明显。一方面是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实现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加速转移,这既意味着东部地区产业依靠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资源的高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也意味着中部地区将加快承继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同时西部地区也有望启动后发优势、改变薄弱基础,实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将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彩电企业加快向模组、面板、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中国信息技术企业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软件信息服务业趋好

基于同样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速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是从利润等指标来看,一些领域出现了利好的转变。

赛迪智库软件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表示:“在宏观经济弱势复苏背景下,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全年以来的稳中有落态势。1~8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完成收入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较上年同期减小2.1个百分点。但是行业效益持续好转,实现利润2126亿元,同比增长25.5%,高出去年同期10.3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部分领域打破缓慢增长态势,产业服务化深入发展。从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例来看,数据处理和存储、信息技术咨询、系统集成、IC设计等四项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2%,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10年1~8月提高3.3个百分点,体现产业服务化深入发展态势。

中国软件出口告别上半年的低迷状况,增速出现回升态势。软件产业实现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9%,增速高出上半年8.7个百分点,高出去年同期6.5个百分点。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增势突出,同比增长19.6%,高出去年同期14.8个百分点。外包服务完成出口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1~7月提高了2.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低迷,但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表现出来的活力不容小觑。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安晖预计:“第四季度,受项目加速完工规律影响,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景气度将提升,收入增速预计将提高到26%,赢利能力受益于人力成本的有效控制也将进一步改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将为产业增长提供新动力。”

“从行业发展的情况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安晖说,“比如云计算产业亟须向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延伸、移动互联网领域混战不断等。”

今年以来,百度、华为、腾讯等企业在北京、深圳、重庆等地开展大规模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京东商城在内蒙古、江苏投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内蒙古规划了云基地以建设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首期四座数据中心已经投入运营。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但云计算的高价值环节在于服务,而中国云服务发展和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拉动。如果服务业务不能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不仅会使云计算产业陷入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黑洞中去,而且中国云服务市场会被国外企业垄断乃至控制。

此外,奇虎360公司“360手机助手”新推出“手机预装软件卸载”功能,招致众多IT企业不满。中国移动互联网长期的混战局面给产业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亟须在鼓励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强行业管理。

安全隐患未除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根植于各个领域。今年被爆出的“棱镜门”事件、美国情报机构监控欧盟公民电话记录事件,都暴露了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今年出台了各种政策提升信息安全水平。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将“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8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专项重点解决金融、云计算与大数据、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给予相关企业引导和资金支持。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公安部于6~10月份联合开展“2013年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遏制黑客地下产业链蔓延,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用户和企业切身利益与财产安全,启动了“防范治理黑客地下产业链专项行动”。

然而,中国的网站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据CNCERT统计,7~8月中国被篡改网站数量分别为8244和7495个。7月~8月中国被植入后门网站数量分别为9940和13003个,其中商业类网站和政府类网站占比较高。7月,境外4481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境内7961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8月,境外4787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境内9989个网站实施远程控制。

“中国信息安全问题比我们想像得要严重得多,已成为心头大患。”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如此形容中国信息安全问题,“产业根基不牢、技术实力较弱、攻防能力不足是造成中国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核心技术产品信赖国外,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基础软件以及核心关键设备。据统计,中国芯片、元器件、网络设备、通用协议和标准90%依赖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10类信息安全产品65%来自进口;操作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自主率仅为2.75%、4.94%、13.8%。

在互联网核心资源上,作为互联网核心资源的域名解析服务器,目前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0台位于美国、2台分别位于欧洲的英国和瑞典、1台位于亚洲的日本。

长期“跟随跑”战术已经使得中国的信息安全技术丧失了独立性,技术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拿来主义”,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沦为代工厂。

由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运营的互联网骨干网络承担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然而这些骨干网络70%~80%的网络设备都来自思科,同时几乎所有的超级核心节点、国际交换节点、国际汇聚节点和互联互通节点都由思科掌握。

对于信息安全未来的趋势,刘权认为,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一方面,伴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领域的安全问题更为凸显。2013年上半年,百度移动安全实验室共截获Android平台手机病毒363427款,同比去年增加280%。以手机恶意软件为主的移动安全威胁越发严重,手机病毒爆发式增长。其中,恶意软件同比增长498%,高危软件同比增长237%。恶意软件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高危软件。

篇2

随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信息消费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浮出水面,如手机病毒、网络欺诈、信息泄密、垃圾短信等,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实现2015年信息消费总量超过3.2万亿元的目标,除了丰富信息产品,鼓励信息消费外,还需要加强信息保护,提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安全,实现安全、健康的信息消费。

安全隐患颇多

信息消费的安全问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分析。

2013年8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在推进信息消费进程中需要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2013年12月2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信息消费与安全的报告显示,用户资料泄漏、通过支付渠道诈骗以及电脑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问题。

首先,用户个人信息泄漏、垃圾短信泛滥。短信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之时,也因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法律与政策的缺失以及巨额隐性利益促使制造“垃圾短信”,而面临逐渐增多的非议。除受利益驱使外,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不到位的习惯也是导致垃圾短信泛滥的原因。此外,垃圾短信的发送渠道更加隐蔽,“僵尸短信”等恶意软件可以操纵用户的手机,点对点发送垃圾短信;另一类恶意软件,利用安卓系统或其他软件的漏洞,将自身号码进行伪装,将有害信息伪装成“短信”形式蒙蔽用户。

垃圾短信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信息泄漏包括两种:“主动”泄漏和“被动”泄漏。“主动”泄漏指攻击者直接诱骗用户,诱导用户主动打开诈骗链接,对用户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中植入木马等恶意软件,通过这些渠道将信息贩卖以及泄漏给攻击者。“被动”泄漏指在第三方的信息库中存储的用户关键信息,如商场会员卡、租房买房、网站注册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而第三方信息公司将用户一些关键的信息贩卖给攻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恶意软件成为窃取个人信息的重要手段。客户相关信息泄漏之后,提供群发短信服务的服务商可以利用其获得巨额利益。群发垃圾短信行业形成了一条从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到点对点发送垃圾短信的完整产业链,从有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到提供群发短信服务的服务提供商、再到各类用户号码的信息提供者等,最终手机用户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其次,新型网络欺诈威胁信息消费安全。智能终端、二维码应用、支付宝等渠道给予人们以便捷的消费方式,同时这些方式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二维码扫描由于使用方便且安全性高,在多个领域被使用,现阶段成为黑客不断攻击的渠道。通过网络进行欺诈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攻击者自己进行账号注册,利用群发短信软件发含有木马程序的欺诈信息,用户的终端设备在点击之后,就会即刻被植入木马;另一种是在一般的网上折扣商城中,利用消费者往往对于低价商品缺乏抵抗力的心理弱点,诱骗用户。而针对二维码应用的欺诈现象则属于第一种,由于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添加链接,攻击者通过为二维码添加附带木马程序的连接,用户在扫描二维码时,即刻手机便开始被植入木马,木马程序就可以通过后台运行获取用户支付宝账户的信息,并可以数据信息伪装成用户的手机,从而代替用户进行认证,此时的操作是非授权的。这些类型的网络欺诈如此泛滥,其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漏。

再次,网络钓鱼成为信息消费安全威胁之首。网络钓鱼,是指攻击者通过伪装,利用网络诱骗受害人透露自己的账号、密码等信息的欺诈活动。据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360安全中心共截获新增金融投资类钓鱼网站6.4万个,较上年全年增长 42%,其影响范围较上年呈明显扩大趋势。随着安全软件的普及,现在木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网络钓鱼则成为攻击者采用的最主要方式。“网络钓鱼”收益主要来源于银行存款的直接套现,即钓鱼大都发生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当中,钓鱼者通过让人心动的宝贝吸引买家,在买卖双方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卖家会把钓鱼网站链接发过去,如果买家点击进行交易,存款和支付宝账户就很有可能都会被盗取。近年来,网络钓鱼案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受害群体的范围也更为广泛,钓鱼网站的存活期以小时计算,仅靠黑名单的防护方法并不及时和足够,如何在客户端动态有效地甄别钓鱼网站是一项有挑战性的课题。

与此同时,超级网银无法回避安全问题。超级网银又被称为“第二代支付系统”,能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灵活的接入方式、清算模式和更加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实现网银互联,支撑新兴电子支付的业务处理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实现本外币交易的对等支付 (PVP)结算。今日,超级网银突陷安全漩涡,攻击者通过钓鱼链接、交易失败提示、客服聊天等组合,诱骗受害者进行“网银授权支付”,由于“超级网银”并不对双方关系进行认证,攻击者可轻易将受害者资金盗取。

网银在西方国家已是非常普遍的支付手段,超级网银的发展方向虽然正确,但与此同时,涉及的安全问题无法回避。首先,网上支付的相关技术在不断进步,对应的支付金额也在快速增长。其次,从安全方面来讲,黑客攻击也开始抬头,全球的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后,从相关调查上看,网上支付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超级网银”跨行账户管理功能已经成为黑客恶意利用的目标。

如何根治

为推动信息消费的增长,必须保证信息安全,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等。从近期信息消费发展的实践来看,建立诚信的社会体系,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以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成为保障信息消费安全时不我待的事情。

在诞生之初,就以强大的募资能力吸引公众舆论的余额宝的规模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微信5.0版本也增加了支付功能,其支付场景在不断扩充,从优惠券、到售货机、再到百货商场以及海底捞餐饮等,这些产品的发展让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然而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信贷之所以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不需要抵押担保,而是依靠用户的信用评价体系来决定放贷。

只有让消费者放心,各种信息消费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众多商业模式中,目前只有第三方支付得到了严格监管,但对网络贷款、众筹融资以及财富管理还存在监管空白。第三方支付的身份认证体系是由账户名、密码和短信组成的,短信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认证要素。从技术层面来讲,短信属于双信道通信,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强安全的机制。它与其他安全机制并不冲突,经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与其他安全机制进行结合,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在智能手机中,操作系统开发接口允许应用对短信进行读取,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信用拷问体系问题,在信息消费的诸多其他领域同样严重,例如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目前,支付宝等平台打造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与消费金融创新的结合对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正在发挥作用,除了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判别消费者的信用,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更好地掌握消费者所贷资金的动向也有好处。

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上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的界定,还具备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等功能,这就使得以前电脑存在的安全问题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

目前智能手机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安卓操作系统,由于其开源和免费的特性,导致安卓系统碎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安卓系统的碎片化令其及时更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厂商定制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生安卓系统的安全机制,并在引入新功能时将新的安全漏洞同时引入到系统中。为此,强健智能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实现 PC 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跨平台统一安全防护非常关键。

要降低信息消费风险,最重要的是克服用户的心理弱点并提升安全意识。网络欺诈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以超低的价格或者超高的收益为诱饵,引诱消费者上当,如果消费者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就能够防止很多欺诈。

然而,国内用户信息消费安全意识明显不足,仅52.8%的网上支付用户关注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还有47.2%的用户对网上支付安全问题表示非常不关注或较不关注。为此,用户需要提升信息消费安全意识,一方面,需要随时随地留意可能造成信息泄漏的场景,保存所有可能涉及自己个人信息的文件。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网络购物需要进行支付时,要对相应的电子支付渠道的安全状况增加了解,选用有安全保障的电子支付产品,尽量避免使用二维码扫描这种刚刚出现、片面强调创新而过于缺乏安全保障的电子支付渠道。在目前法律还有待细化的情况下,最为重要的还是消费者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篇3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消费的内涵特征和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而对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联系和对比。

关键词: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宏观与微观一、信息消费的内涵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和复杂的态势,为了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人们逐渐将视角转向网络来获取信息。信息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消费是指在需求的刺激下,信息消费主体消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活动。如今,信息消费已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信息消费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其实就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从其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个体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个体信息消费者是指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家庭。组织消费者是指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

(二)信息消费品。信息消费品不仅包括有形、显性的信息商品,还包括无形的、隐性的信息服务。信息商品其实就是一种具有信息功能的商品,它是在信息化水平发展到某种程度后才出现的;信息服务是一种提供信息产品的增值服务,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和传播等阶段。

(三)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环境一般来说,包括信息消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产品或服务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消费相比,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费,所以,相对于自然环境对它的影响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关于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总的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方面;一类是宏观方面。

(一)微观方面。信息消费微观方面主要受到受信息消费主体、信息消费客体和信息消费环境三个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1. 信息消费主体。对信息消费主体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是消费者的潜在购买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消费者的潜在购买能力是影响信息消费的外在物质条件,制约着消费者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也就是说,信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越强。信息消费者的信息能力是指其分析、判断、评价与综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其对信息消费的欲望。

2. 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客体也就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其信息含量越多、越高、越具有价值,就越能激发信息消费主体进行信息消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我国当前情境下,信息市场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还处于较低层面,各个内部部门缺乏深入沟通,在与国际领域信息服务接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碍。

3. 信息消费环境。信息环境包括所有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信息消费主体的信息消费活动会受到其所处的信息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信息消费主体又可以通过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信息消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有关法律政策和价格因素对信息消费活动的影响最大。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对信息产品的生产、传递和转移的制约,影响信息消费产品的规格和类型,进而对信息消费主体的消费选择产生影响。价格水平严重制约着信息消费主体的支付能力,信息消费产品的价格水平越高,信息消费主体的支付能力就越弱;反之,亦然。

(二)宏观方面

1.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为信息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同时也是信息消费的主要支撑体系。信息产业对信息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内在地决定着信息消费的发展水平,它们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能够不断地推动着信息消费的良性发展;信息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从本质上制约着信息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

2.相关法律政策。相关法律政策是整个信息系统有序、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对信息产业的平衡稳定发展、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及信息市场的健康运行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相关法律政策以一种间接的形式对信息消费市场产生影响,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来影响信息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和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的结构模式。

3.信息市场。信息市场的主体其实就是信息生产方和信息消费方,他们之间的供求关系就是信息市场的本质。信息商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主要就是通过信息消费市场来进行信息产品的交换和转移,从而将信息产品所携带的有效价值传播并应用于其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其中,信息的商品化是信息市场形成的基础。

由于信息商品和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信息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具有某些特殊性质,主要有:第一,市场形态的多元化与隐蔽性。信息商品的知识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同一个信息商品可以被多个消费者所使用,而且信息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交易方式不是平时的那种货物易手,而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第二,交易方式的灵活性。信息市场中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借助网络的形式,对交易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少

三、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一)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联系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研究,关于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都是基于信息消费的核心过程进行的,即从一个信息消费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

(二)不同研究角度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区别

不同研究角度对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对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确定角度不同,有的是基于宏观的大层面,有的是基于微观的细层面。但是二者之间也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共同构成了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完整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小玲. 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 2006, 5: 81-84.

[2]刘雅静. 信息消费: 内涵, 决定因素及发展对策[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5: 52-53.

[3]邓碧侠. 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 情报探索, 2012 (2): 30-32.

[4]蒋序怀. 略论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消费经济, 2000, 5: 33-37.

[5]蔡东伟. 我国信息消费现状浅析[J]. 黑河学刊, 2008, 4: 012.

[6]鲁春丛,朱乾龙. 信息消费的趋势、特征与效应[N]. 人民邮电,2013-09-12004.

[7]贺修铭. 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 图书情报工作, 1996, 4: 46.

[8]黎婷, 刘勇. 信息消费界定评述与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1: 56-58.

篇4

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特点:

1、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规模大、网民数量较多;

2、信息产品消费总体来说发展比较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

3、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保险消费者;价格信息劣势;精算事务所

一、消费者保险价格信息地位

在购买保险时,对于保险产品的价格,消费者只能接受,无从质疑,造成了保险产品价格在买卖双方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一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精算技术复杂,很难被普通消费者所理解;另一方面,各保险公司都有保护自身商业机密的需要,定价信息对外界保密。然而,保险消费者价格信息的劣势地位将导致保险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持续、长久、健康发展。

二、保险产品价格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

1.消费者可能在购买保险时支付不合理的保险价格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没有使各个保险产品自然的保持合理水平。恰恰相反,我国保险市场上同款同质寿险保单往往保费差别较大,究竟是价高者定价虚高,还是价低者恶意定价,消费者无从判断,更无法从保障中判断价的合理性。这将导致消费者为保险支付不合理价格,不利于保险展业和销售的开展,也不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公平发展。

2.保险公司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抬高价格

我国的保险市场一直处于由几家大保险公司占据绝大市场份额的寡头垄断市场,若由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联手抬高保费价格,不仅消费者蒙受损失,长期如此可能使消费者完全丧失对保险业的信心,甚至将危害整个保险市场的公平和稳定,难以健康发展。

3.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

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将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险市场中也是如此,对于消费者不甚了解的保险产品,对于价格的不认同将会挤出一部分高质量的潜在投保人,不利于风险标的分散和赔偿金储蓄池的建立。

4.不利于保险市场的整体发展

保险消费者的价格信息劣势地位将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滋生腐败与垄断经营更不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能迎合金融市场国际化、混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价格信息的透明、平开、公平将更提升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建议

1.引入精算事务所

在机制方面,应引入精算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精算中介,提供有偿的保险精算服务。引入独立精算事务所,将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健全保险机制,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提供专门的精算保险服务,其中,普华永道于今年3月在北京成立亚太金融精算中心。此外,今年2月10日,江泰保险经纪公司正式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上宣布拟成立第三方精算事务所,并公开招聘。然而,就现阶段看,提供精算服务咨询的对象大多为保险公司,而对保险消费者的服务几乎为零,因而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挖掘空间。精算事务所的精算师不但需要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和工作经验,而且需要有独立性,他们可代表消费者对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的合理性出具客观的评价。

2.监管部门设立独立的精算人员

2012年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保险监管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解决消费者信息劣势问题,是保险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保监会只在人身保险监管部下设了精算处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产险的保费计算也非常重要,占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车辆保险的保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同公司的商业车险费率相差悬殊,需要保险监管机构把关。而且,交强险作为强制性保险,实现其不盈利不亏损的预期目标,仅仅依靠各家保险公司的成本数据是不够的,保险公司会为防止实际亏损而将更多的费用记在交强险账下,造成账面亏损实际盈利的情况,使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缴纳了保费。

因此,单设精算部或由保监会聘任一名总精算师将是必要的,他们将负责对消费者投诉的险种进行实质上的精算核算,做出其定价合理与否的判断,切实为个体保险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帮助,监督保险公司的行为,防范定价风险。另外,他们将负责制定国家的政策性保险和强制性保险等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险种价格,按照精算师实际经验所掌握的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数据对价格进行计算,并且比对国际上相关保险市场中同质保险的价格,从而制定出合理保费价格,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精算负责人对价格负责。

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依靠制度和监管等措施来约束和促进,保险产品价格的公平合理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更是保护保险消费者,提升保险行业地位的重点。解决由消费者在保险产品价格方面的信息劣势所引发的问题,根本还是完善市场与完善监管相结合。相信随着各个环节不断探索与完善,我国的保险业一定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鸿泉:保险价格研究[J],价格月刊,1993(2).

篇6

8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会议精神和主要内容。

8月17日,国务院再次对外《“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和引导信息消费细分领域的实施方案。

一时间,信息消费成为一个热词。而围绕信息消费的话题引起了学界、商界、舆论界广泛热议。众多企业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期望在3.2万亿的信息消费预估规模中分一杯羹。

我国信息消费差距不小但潜力更大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5.91亿元,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9%,规模达1.65亿,相比2012年略有提升,增加约908万人。最近半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5.8%,略高于城镇。

移动互联网消费群体也发展很快,已经形成庞大规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较2012年下半年增速有所提升。而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5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7.83亿户。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信息产业起步较晚等原因,占世界人口总数21.15%的我国,上网主机数仅占世界总数的6.5%,用户总数仅占总规模的13%;信息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1.8%的水平。我国信息基础硬件设施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意见》拟从六个方面促进信息消费,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方面做出相当努力。

《意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动于2013年内发放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年内向全国推广。

《意见》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突破,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集成电路产业,提升软件业支撑服务水平,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依托学术研究对于培育信息消费需求的分析。《意见》着力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加快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意见》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在有条件的城市展开试点。

在总结欧美信息安全和信息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意见》指出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依法加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检测和认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意见》还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消费的支持政策。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三是改进和完善电信服务。四是加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和信息消费统计监测,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县、区)建设。

美国样本

1992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该计划预计用20年时间、耗资2000~4000亿美元。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在推动更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为刺激电信商加大硬件投资,实施了巨额减税措施。自 2009年初以来,美国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的投资已接近2500亿美元。从2009年到2012年,美国无线网络的年投资额以40%的速度增长,从每年21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已经超过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汽车公司。2013年,美国的有线网络投资额预计达到350亿美元。

据电商数据公司eMarketer统计,美国互联网用户目前约为2.4亿,渗透率高达74.9%,其中已经有大约四分之三的互联网用户属于网购人群,网购渗透率达71.6%。该机构还预计,美国2013年的网络销售额将达2590亿美元,比2012年的2255亿美元增长14.8%。eMarketer预计,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2012年至201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仍将高达14%,其中服装和服饰、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分别升至17.2%和16.3%。

未来,移动互联网还将使得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发生一些改变。eMarketer的数字显示,2013年移动端的成交额将达390亿美元,相较2012年的250亿美元增长56.5%。2012年来自移动端的交易额占比达到11%,预计2013年将达15%,2017年提升到25%。据移动市场协会(MMA)预测,美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今年用于移动网络市场的开支将为20.8亿美元,比2012年的13.3亿美元增长56%,到2015年有望翻番。

平板电脑将是驱动移动商务的关键。数字显示,目前来自移动设备的交易额平板电脑占到了65%,手机仅占35%。预计到2017年,平板电脑交易占比将升至71.5%,手机交易占比下降为27%,移动商务交易额的迅速增长得益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 2013年,预计将有7940万美国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购物,占有整体网购人群的51%。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7.1%。

移动宽带、先进操作系统和日益复杂的硬件融合,以及进入开放型网络的低门槛,都为美国“应用经济”(App Economy)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应用经济成为美国最具活力和增长力的领域之一,自2007年以来,该领域已经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大大小小的电子消费服务商正在根据顾客从衣食住行到社交学习、从娱乐健身到投资理财等不同层面的需求,设计出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消费体验,达到更加方便的日常生活需求。

德国样本

在德国,如今,互联网经济贡献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5%,并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持续增长,已然成为德国经济的“发动机”。

德国零售商协会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固定商家同时拥有网上商店。另有9%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明年将开启网购业务。而纯网络商家也纷纷创办实体店,以完善其服务。

德国互联网经济协会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今年德国互联网经济的销售额将达到627亿欧元,比去年增长10.9%。到2016年,销售额将达874亿欧元。此外,互联网经济还将创造近8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德国境内最大的网上商城是美国的亚马逊公司。去年,亚马逊在德国销售了87亿美元(约合65亿欧元)的产品,比2011年72亿美元增长了21%。据德国网购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去年德国网上邮购总营业额是275亿欧元,零售业协会则认为是295亿欧元。电子商务今年累计销售额将达到220亿欧元,到2016年将增长至280亿欧元。而据德国零售商协会的预计,今年德国网上商店的营业额甚至将突破330亿欧元。

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云服务和电子商务将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据德国互联网经济协会预计,至2016年,德国云存储及其相关业务的销售额将以年增长33%的速度提升到96亿欧元。

网络和电信基础设施既是互联网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又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德国互联网经济协会的统计数据,德国网络和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每年保持超过7%的增长空间;固定网络每年的销售额稳定在130亿欧元左右;移动网络目前正处于上升期,并保持着每年13%的高增长率,2016年的德国移动网络销售额将达到近90亿欧元。

今年上半年,德国四大电信运营商“大手笔”不断,纷纷抢夺德国电信业的“头把交椅”。而沃达丰也于今年年初向德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Kabel Deutschland伸出“橄榄枝”,并最终以77亿欧元的价格将对方纳入麾下。此番收购表明,沃达丰正在试图迅速提升其电视、互联网、移动以及固话“四合一”服务的提供能力。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德国人最为担心的是网络安全问题。很多德国中小企业曾深受数据泄露和商业间谍等问题的困扰。据统计,有90%的德国中小企业可能已经受到互联网技术漏洞的危害。因此,德国中小企业将其互联网研发总费用的14%用于网络安全领域。

评说

·中国信息经济学理事长杨培芳表示:“信息消费就是信息产品的消费和信息服务的消费,而信息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不同之处,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服务的消费。”目前,我国强调信息消费,一方面是基于其对内需和GDP的直接拉动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更是基于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结构挑战的战略性思考。

篇7

不仅如此,通过发展数字家庭产业可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数字家庭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产品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为未来数字家庭的实现奠定了基石。

数字家庭成为武汉产业集群优势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和宽带中国两个文件的相继,为许多行业带来利好,通讯、电信甚至快递行业出现涨幅。目前我国的信息消费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常意义上将信息消费分为产品类和信息服务类。前者包括终端和平板电脑等的消费,后者则包括数字内容、传统通信服务、电子阅读、视频、电子商务、数字家庭等。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将加快数字家庭的发展步伐,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数字家庭科研和建设的投入,加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并通过示范应用加强市场培育,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产业链对接和跨行业整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帮助产业寻找更多机会;协调各省各部门进行系统管理,推出切实可行的有实操性的行业标准体系;切实解决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区副主任夏亚民介绍说,当前,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热潮的推动下,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家庭产业的战略布局。武汉作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在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成立了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集了产业相关的设备制造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业务和内容提供商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集合优势力量实现了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相关标准研制、重点项目攻关的业务运营创新机制,形成了集学、研、产、用等为一体的新兴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宽带建设作为数字家庭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数字家庭得以实现的基础。在运营商方面,武汉电信正式推出20M家庭宽带服务,成为全国首个率先推出20M宽带进入家庭的城市,武汉宽带应用和服务能力也保持国内同等城市领先地位。

内容建设是数字家庭的重点。自光纤入户工程启动,武汉在实验过程中就提供了全业务接入,包括语音、数据以及视频。视频主要包括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PTV以及由广播电视方面提供的CATV,二者一直都是紧密合作,宽带应用效果都很不错。当然,由于CATV是点播性质的,内容数量上比IPTV要多很多。

目前在武汉,以IPTV为代表的三网融合水平领先全国。据介绍,武汉将积极加强三网融合的内容建设,夯实内容基础,为武汉市民提供多层次的视频节目,满足市民的多方面需要,至少提供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一是免费收看国家规定的中央、省、市6套基本模拟电视节目;二是可收看全部标清数字电视节目;三是可收看互动电视、高清电视、存储电视以及基于手机终端、移动终端的电视节目。

在武汉有关方面提出的“三网融合”的规划中,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信息增值服务企业通过网络电视和数字电视等业务平台发展各种增值服务业务,如提供数字家庭、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教室、数字医院等业务,在极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为武汉市的信息服务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武汉市正在申报国家数字家庭(武汉)示范产业基地,根据规划,在未来的3-5年时间里,东湖高新区将建设一个2平方公里的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吸引大批有实力的研发企业入驻,并最终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向“智慧家庭”标准化过渡

据武汉市信息产业办负责人介绍,随着数字家庭产业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目前武汉电信启动百万了“智慧家庭”计划。宣布面向武汉具备“智慧家庭”光速宽带条件的3000个小区,推出“智慧家庭”套餐,让百万家庭真正享受到“智慧家庭”的智能生活。

据统计,目前仅武汉家庭使用电信宽带的用户达到200万,使用天翼3G的用户达到300万,无线宽带覆盖达到上万个热点,宽带用户的上网时长、3G用户的上网流量等均处国内领先水平。互联网用户规模已为“智慧家庭”提供了用户需求。武汉“智慧家庭”提供五大服务:20M光纤宽带+高清ITV互动电视+家庭无线WIFI网 +3G智能终端+“智慧武汉”应用。

电信运营商在武汉3000个小区百余万家庭已经实现光纤到户技术覆盖,可为用户提供20M光速宽带服务。20M光速宽带具有网速高、家庭带宽拓展性强、高速上网稳定、可满足家庭多点上网和家庭生活设备智能化网络需求等特点。而普通的宽带网络速度偏低,一般在4~6M左右,不能满足家庭多点上网、高清视频及多设备智能化服务需求。因此,20M光速宽带是“智慧家庭”的网络基础。

基于20M光纤宽带的高清ITV互动电视,是“智慧家庭”套餐的重要内容。高清ITV是互联网数字电视与DVD的完美结合,可提供点播、回看、时移等多种交互服务的新媒体业务,高清ITV让家庭享受更专业更个性的收视体验。目前,电信“智慧家庭”高清ITV服务可提供免费的百余频道数字电视节目,以及6万部(集)影视大片和热播影视剧,供家庭用户点播。

武汉电信对“智慧家庭”提供家庭无线WIFI组网服务。通过组网后的家庭内部无线网络将达到20M速率,可以满足家庭内部各类智能终端(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3G智能手机、家庭智能网关)的上网和应用服务需求,让家庭充分享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优质服务和应用。

篇8

信息安全问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产生的。一般来说,当信息技术发生重大进展、极大促进经济社会进步造福人类时,也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挑战。

信息技术应用愈加深入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十年前的情况,并作为对照。

10年前,我们国家的互联网网民达到5900万,今天达到了约5.9亿,是过去的10倍;10年前,连到互联网上主要是个人电脑、服务器等设备;今天,有机构预测在全球范围连接到网络上的各类设备已经达到100亿的规模,到2020年,这一规模有可能超过500亿。

此外,不但网络用户和终端的规模在增长,从芯片到整机,从操作系统到应用,复杂度也在明显提升。一般来说,系统和网络越复杂,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安全隐患。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消费的发展,网络上沉淀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人们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其中有相当多的信息数据是需要保护的。有机构统计,目前网络上受到保护的数据仅占50%。

今天,网络信息对于大家来说更加重要,或者说我们对网络上信息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10年前,有统计说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网上娱乐;今天,网民除了在网上获取信息以外,还可能发生与经济相关的活动,有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2.7亿的网民在进行网络购物。

不仅大家网上的经济活动在增加,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影响也在持续扩大。10年前,信息安全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生产系统,但当时受到更多影响的是网站服务器和个人终端;今天,因为网络更加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多地影响到大坝、桥梁、铁路、交通,甚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直接的损失。

保障信息安全的三个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应对这些挑战呢?现在,国家了一系列有关信息安全的政策文件,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认为,要在新形势下对信息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当务之急就是要贯彻好这些文件。

在这个前提下,我想分享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信息安全的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加强综合防控。10年前,我们的信息安全工作更多是利用隔离、划清边界、分清责任、加强保护等方式,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通俗地讲就是自己管好自己的系统。

今天,网络信息系统面临很多新情况,边界的概念正在慢慢变得模糊。首先,移动互联网让边界很难划分。10年前,绝大多数网民都会使用有线的上网方式。今天的5.9亿网民,有4.8亿或者更多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其次,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大数据,它们让网络边界更难划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从整体上、系统上加强保护。

对于单个系统来讲,如何加强自己系统的安全防护,对新的攻击方式做出针对性的防护和快速反应;如何加强沟通、合作、信息共享和整体防护,在新的形势下都应该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开放、透明的网络环境。智能手机的位置信息、通话信息可能会被不断地收集和监控,那么手机上存储的重要数据、敏感信息是不是会在我们不情愿、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窃取呢?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给出肯定的答案或者是量化的答案,比如拿走了什么、拿走了多少、什么时候拿走的。

所以,在现在提出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网络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各类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都在联网运行,都需要在线的维护和技术支持,免费也成为一种模式,定向广告、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所有这些都以获取用户信息为基础。没有适当的信息怎么定向投放广告,定制服务?获取必要的信息是合理的,也是有些应用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是,我们希望所有的信息获取过程都公开、公平、开放、透明。对于企业来说,不应该利用技术获取不应该取得的用户信息。

我曾经讲过,我们使用免费软件和服务,非常感谢这些供应商。但是,这些供应商在用户使用其产品的过程中,在获取必要、合理的信息以外,不应该获取其他不必要的信息。这里,需要的并不是某个厂商的承诺,而是一种规则和约束机制。将来,应该有一种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所有的当事方——从用户到产品提供者到服务供应者——都按照合理公平的机制规则来进行。有没有拿用户的信息,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情,应该由第三方来评价。这就是我说的:营造一种公平、开放、透明的环境。

第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今天这种程度,特别是信息消费正在逐渐兴起,我们一定要把提高网民的信息安全意识作为重要保障。我们拥有近6亿的网民,让所有的网民都成为安全专家并不现实,但我们希望他们应该有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

篇9

(关键词]信息用户信息消费TPB模型行为模型

[分类号]G201 F713.5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信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一种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应运而生。信息消费是指购买和使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是信息用户通过将自身信息需求诉诸信息市场来寻求满足的特定方式,是信息消费者信息获取、信息认知、信息使用和信息再生等社会活动的综合体。对国内信息消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信息消费研究探讨的主题主要包括,信息消费理论研究、信息消费监督评价及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消费行为研究和信息消费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信息消费行为研究主要是从信息用户或信息本身出发,探讨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用户信息消费的偏好行为、选择行为及共享行为、信息消费障碍等。在这些文献中,虽有文献涉及到用户信息消费心理特征,但是并没有文献对用户信息消费活动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连贯分析,也就无法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系统分析用户行为的完整框架,而且在实践中也可以用来预测用户的信息消费目标和意向,因而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基于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借鉴TPB理论,对用户信息消费行为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连贯分析,为研究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2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

2.1 计划行为理论

Icek Ajzen(1991年)在推理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TPB),根据TPB理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①个体行为态度(Attitude to the Behavior),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和看法。②主观规范(Subjee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认知,对他人采取某种特定标准化行为的主观性感知;③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其包括了内在控制因素,如个人的优缺点、技术、能力等,还有外在控制因素,如信息、机会、对他人的依赖性或障碍等。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计划行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

信息消费的对象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信息产品可以分为基于工具的信息产品和基于内容的信息产品。基于工具的信息产品主要指信息消费过程中所利用的工具,即硬件和软件。基于内容的信息产品主要指图书、报纸、期刊、档案、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产品样本等文献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如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新闻、网上炒股、网络购物等)、网络文献服务(CNKI、万方、维普、虚拟咨询服务等)。

国内外学者将TBP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探讨了消费者休闲活动的选择、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等,也有学者将TBP理论应用于市场营销和信息消费领域,这为研究信息消费提供了参考。分析以往研究及TPB理论,可以发现TPB理论主要用来分析个体在某种活动中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做出决策的。TPB理论的三项影响因素囊括了大多数决策模型中提出的关键因素,如用户态度、来自他人的主观规则、以前的经验和一些外部限制条件等。因而利用TPB理论来构建用户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3 用户信息消费的TPB模型

本文结合TPB理论,将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消费目标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等的因素和影响用户认知等的因素(见图2),通过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系统研究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并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为描述简便,以下均用信息代替信息、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比如信息需求即代表用户对信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3.1 第一层一信息消费目标直接影响因素

第一层是信息消费目标的直接影响因素,用户意向直接决定着其信息消费目标,同时情境因素和消费群体因素对用户信息消费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3.1.1 意向因素在一定的信息任务或目标驱动下,用户产生信息需求,萌发信息获取意向,从而发生信息获取行为。而用户的信息获取意向又是由其信息需求所决定的。用户信息需求也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Paisley将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对将采用信息的使用;用户的背景、动机、专业定位和其他个体特征;用户周围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制约体系。后来Crawfordt又定义了其他影响因素,如用户活动、用户兴趣领域、信息的可获得性、个体所处的地位、决策需求,等等。在信息消费活动中,用户信息消费意向是由用户对信息产品、服务的态度、用户对他人信息消费行为的主观性感知和用户的知觉行为控制所构成的。

3.1.2 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指用户信息消费需求产生当时的外部环境因素,其影响着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时效、甚至影响着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如信息任务的急迫性、同伴的信息消费行为、信息消费当时的时间段(如是否是优惠期)、地域等,这些都是影响用户是否将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

3.1.3 消费群体因素消费群体因素是指用户所处的消费群体有其自身相对固定的信息消费目标、信息需求特点、信息选择特点、信息获取特点、信息使用特点等。相对于非信息消费品而言,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选择、使用差异非常明显。如按不同职业划分用户群体,教师、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多与课程学习、专业研究等有关,对学习软件、远程教育服务、专业知识咨询服务需求比较多。RebhiMustafa等研究了企业家的信息需求,发现企业家对网络、S&T、营销、商业和管理信息感兴趣。Japhet Otike调查了英格兰地区律师的信息需求,发现律师的信息需求主要受其工作性质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3.2 第二层――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等的因素

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第二层主要是进一步探讨影响用户意向,即影响用户个体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

3.2.1 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的因素个体态度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结果的一种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和看法。态度由三种成分组成:①认知成分,包括个人对行为、事物的了解;②情感成分,包括个人对行为、事物的正面或负面的看法,带有感情的倾向,而这种情感倾向是由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信息的认知所引起的;③行为成分,包括个人对某种行为、事物的实际反应或行动。个体态度影响着用户对消费的选择性。

3.2.2 影响用户主观规范的因素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和依从此普遍社会压力的依从动机的积和,即:

SN=NBjMq

SN=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

NBj=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

Mq=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

j=规范信念的个数

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消费中,一些企业、单位购买一些信息设备如电脑软件等,往往是出于社会压力,为了响应国家信息化的号召,或者是盲目顺从他人的信息化潮流。

3.2.3 影响用户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人能力评估和这些因素重要性考虑的便利性认知(perceivedfacilitation)的积和。即:

PBC=∑CBkPFk

PBC=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

CBk=个人能力评估(Personal Competence Evaluation)

PFk=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

k=控制信念的个数

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3.3 第三层――影响用户认知等的因素

第三层是进一步分析影响用户认知、情感、决策行为、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的因素。

3.3.1 影响用户认知、情感和决策行为的因素用户注意心理和信息能力影响着用户的认知。注意指用户对信息有选择地注意、接触或接受。影响用户注意的因素主要来自客观方面(如信息质量、无意识注意)和主观方面(即影响有意识注意的用户个人因素,如用户个性、兴趣、需要与动机等)。影响用户信息注意的因素,除了有意识注意外,还包括信息质量、无意识注意、知识与经验和唤起四个因素。

用户信息消费的信息能力结构主要指信息消费者自身的信息资源储备和信息知识状况。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具有累积效应,因而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当信息消费者进行信息选择时必须从自身信息能力结构这个预设前提出发,一方面,信息能力结构影响用户的信息消费偏好,信息消费者总是偏好于自身信息基础能够很好相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能力结构影响用户使用信息的能力,知识背景深厚、识别、理解、组织信息能力强的用户能够更充分的使用信息的价值。

用户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印象、用户的动机影响着用户信息消费的情感。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用户的信息决策行为。

3.3.2 影响用户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的因素 对个体规范信念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压力和他人的消费习惯。其中,他人信息消费习惯是用户规范信念形成的基础,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是个体依从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

3.3.3 影响用户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的因素个体知觉行为控制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其中,前者主要受个体内在控制因素影响,如个人的特长、缺陷、信息能力、支付能力、情绪等;后者主要受外在控制因素影响,如信息、对他人的依赖性、消费环境因素(安全性、时效性、技术条件、帮助)等。

4 模型实证分析

用户信息消费TPB模型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详尽合理的解释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而且可以运用到实践中,用来预测用户将某种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选定为消费目标的可能性。下面就以用户选择某杀毒软件为例,通过虚拟某位用户进行信息产品选择的过程来对该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

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科技信息;环状模型;图书馆员

0 导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以下简称IL )一词最先产生于美国,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形成而产生的,是一兼跨人文和科学领域的综合性个人素养的描述,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与修养。简而言之,IL就是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在哪里找到信息?如何有道德地评估、利用和交流信息?

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员在IL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IL教育首先依赖于教育科学理论和学科设计指导;其次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科理论的自觉应用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科技信息的检索过程和信息处理方式出发,阐明了科技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期为接受IL教育的用户理解信息的结构提供帮助,更为图书馆员设计IL教育课程提供借鉴。

1 科技文献的生产和消费

科技文献是积累和综合前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以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和保存下来。按照内容、特点和加工程度可将科技文献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由于信息资源的类型的多样性,科技文献的检索过程和信息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IL教育过程中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首先,从科技文献的检索过程看。从三次文献入门,从二次文献着手查询,从一次文献开始研究,这是多数人从事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这也是信息检索的最简单形式。在对某一学科领域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图书馆员也是经常参考三次文献来指导用户进行他们的下一步研究,并逐步地深入到二次文献和一次文献。但研究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过程。要想更好地掌握大量与日俱增的科技信息,最好的办法是理解科技信息的产生过程,同时理解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的关系。对科技文献的理解可以通过追踪科技信息的产生来实现,包括从思路酝酿到新信息产生,然后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并最终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2]。但是,众多研究却表明“文献资料工作者或其他信息专家并不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实际信息需求,也不了解他们的信息获取过程”。

其次,从信息处理的方式看。人们对科技信息处理方法一般有三种:日常方法、现行方法、详尽方法。日常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需的特定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对图书馆员与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日常工作的内容,多是一些事实性问题,其信息源主要依赖于三次和二次文献。现行方法是指研究者试图与他所研究领域的进展保持一致,在现阶段,更多的是依赖科技工作者本人浏览专业期刊文章,与同事交流或参加研讨会,其信息源主要依赖于一次文献。详尽方法是指对某一领域所有已知信息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应用研究中很少使用,往往是图书馆员综合利用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信息源进行的理论科学研究。

2 信息素养教育的环状模型

2.1 模型简介

受科技信息的学科专业特点所限,用户在接受IL教育时常常无所适从。为便于观察并评价信息资源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效用,Subramanyam提出了一个科技信息演化的环状模型用来整理科技信息,同时作为一种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指明了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这个模型中,用 钟表12个刻度表示科技信息演化的12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分支。另外,模型的内圈还表示了科技文献的演化时间。

在环状模型中,圆环的出发点开始于检索观念的产生阶段,进而发展到信息利用阶段。通过沿自身反复不断的循环体现了信息产生和消费的关系。总之,这个模型清晰的表明,信息的生产是研究和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环上沿顺时针方向展开;同时,个人在这个环上逆时针移动并消耗信息产品或者从事研究。

2.2 对环状模型的修订

科技信息是最复杂的学术文献,对科技信息的检索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Subramanyam环状模型的提出虽然阐明了信息产生过程和检索过程,但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模型“使实际情况过分简单化”,阐述了“理想化的检索过程”,甚至是“十分不现实而且容易误导的”。考虑到这个模型尚存在的问题,基于对不同用户的需求,S. R. Curl又对这个模型做出了修订,产生了一种适用于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修订的模式中包含8项因素,并以信息使用与需求为循环的起始点。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是从信息需求开始的。比如某人想发明一个新产品,首先要经过市场调研发现人们的确需要它。随后,研究者开始沿着圆环的两个方向开展工作:逆时针方向检索先前的研究成果,属于信息消费的范畴;顺时针方向验证自己的想法,将得到的知识用于研究并获取新的知识,属于信息生产的范畴。

从信息的产生来说,这个模式反映了科技信息形成的一般过程。从研究进展记录到非正式通讯(专题讨论会、内部报告),再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商业机密、著作权等),最后形成正式通讯(会议论文、研究和技术报告、期刊论文等),这个过程属于一次文献的形成。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再逐步形成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评论性杂志、引文、目录、索引、文摘、手册、指南、教科书、百科全书等)。从信息的消费来说,透过三次文献了解可用的二次文献,再由二次文献去掌握一次文献,也符合多数人进行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显而易见,这个新模式描述的是科技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新模式的提出简化了人们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为图书馆员们从事IL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3 结论

IL教育模型一直是IL教育者设计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其中较为经典的模型有:The Big6、Infozone、Pathways to Knowledge、The Organized Investigator、Information Literacy: Dan's Generic Model等。这些模型都有不同的出发点,比如2000年Jamie McKenzie提出的“The Research Cycle”模型主要面向研究过程[1]。本文介绍的环状模型则主要从科技信息的生产和消费出发,将秩序和内涵引入到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中,使科技信息有序化、合理化,因而这个模型是有生命力的,也是值得推广的。总之,在IL教育实践中,不同的学科专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模型;图书馆员在从事用户IL教育过程中,应明确其所服务的学科并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