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重要性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一种间接反映的意识形态,它也是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二是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力;三是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四是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既是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体现,更是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的表现。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进行数学思维培养有利于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很少参与讨论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自身有一定关系,但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教学观念陈旧,很少举行一些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活动,还有一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创造性精神,要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当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吸取新的知识,从而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规避自己在认知上不到位的偏差,要积极的引入新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学生去探究,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2教师要遵循数学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要想切实科学的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数学教学原则,这些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有普遍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所谓的普遍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面对整体的学生,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设置多样化的情境,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可以在统一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升;发展性原则指的就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为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构建坚实的力量;最后激励性原则,它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引入激励机制,激励学生扩展自己的数学创新性思维。

举例来讲,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既能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发展性要求,也能照顾到基础较差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使得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措施,譬如说教师在第一次教授大家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积极的开展预习,然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准确的说出乘法口诀的具体内容?如果回答上来,可以赠送一个小礼物。”通过诸如此类的一些激励性的手段来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

3.3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可通过教学策略的多样化实现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要通过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来实现。教师要善于制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譬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自己猜测,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就可以积极的开动脑筋,教学环境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众所周知的是,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性的画图,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应有的空间来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画图能力,通过图形的不断变换来理解图形之间的有效关系,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数学思维是一个学生能否掌握自身所学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发展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依据,虽然当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数学教师转变思想,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并切实的遵循教学原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和激励学生,最终会达到培养以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霞,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周素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

[3]毛立明,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何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及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定的体验。因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这一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让学生真正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初学数学时,对数学知识缺乏形象的了解和体会,因而很多时候对一些概念和算法并不理解。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从低年级的简单计算到高年级的应用题,都存在着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从最简单的计数到买东西到计算机的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能够更加生活化,将能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能够跟学生喜欢的玩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解题的兴趣绝对要高于解一道普通的数字计算题。

2.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认识到数学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即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时,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再排斥数学。

3.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数学学习的真正目标是能够将数学用于生活。教师注意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学生反过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整个生活的空间、时间也有了比较具象的看法,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内容知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盲目设置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讲新课的内容知识时就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随着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观察逐步学到数学知识。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会学到100以内的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时间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位置的认识,这些知识都可以统一到“卡通小镇”中学习。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到一条卡通画的小镇,小镇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告诉学生,这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都在这个小镇上。镇上有商店、有动物园、有住宅,其中主人公是卡卡,今年7岁,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可以到一个积木拼图店中游玩,让卡卡帮老板把图形进行分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让卡卡帮助妈妈到镇上买水果,不但要学会认识人民币,还需要会简单的计算。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用“卡卡的一天”进行引入,从早上闹钟叫醒卡卡,不同的时间卡卡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练习题的完成还可以安排卡卡到钟表店里修钟表,表店里挂着不同的钟表,认识这些钟表的时间。这一情景的引入,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卡通画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的场景有一种带入性,让小学生把自己当做小镇的主人公完成一系列任务。这种情境可以一直伴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另一方面,数学作业的布置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测量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尺子,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宽高,也可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教师长和宽的测量中,学生自己带的尺子都比较小,那么如何能量出来,便成了一道思考题。此时,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发表看法,最终看同学们提出的哪一套方案最快捷。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应用题,比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放学后到商店里买10块钱的文具,第二天回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说说10块钱都买了哪些文具,每样文具的价格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就更了解。

3.创建生活化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除了考试测评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考核中,从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得到一个综合的成绩。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更重视数学的生活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相对基础也比较简单的内容,这些知识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学计算;重要性;教学方法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里最基本的课程,计算能够对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有良好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有逻辑性和缜密性,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的探究,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思考的课题。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的计算教学,必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中,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困境。

通常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很多的课堂时间来对学生解释算术的原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计算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使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给计算课程留足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对课堂内容进行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

二、小学教学中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法

1.善用情境创设法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计算这一数学手段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使小学生深入、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例如,在7+( )=11和4+( )=10这样的题里,虽然课堂上已经讲述了相关推导的公式以及相关知识,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这道题目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当将抽象概念转变得形象而具体,比如,可以通过道具或教学工具等的物件来辅助教学。在对题目的讲解上,教师可以拿出11支笔来,让学生数一下笔的数量,并拿掉其中的7支笔,再让学生来数一数。通过让学生动手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数量关系,并轻易地理解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行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运算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日练习里书写工整,按照数位对齐的原则来进行计算的书写,以降低运算的错误几率,使运算的速度得以提高。

教师应认识到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并善于使用情境创设法,重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篇4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重要性 思考

通过三个月的美术教育实习,我发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些弊端。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学生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却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普遍都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我记得在《钱江晚报》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篇5

一、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国家颁布的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地提出:美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以及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核心观念就是审美,不仅要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享受,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完美人性和审美情感。从一方面来看,我们需要以审美教育为途径,在教育工作的经验当中去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审美,从感性变为理性的人;另一方面来看,审美自由是人们的力量和谐和精神解放所反映的一种最高状态。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树立审美观、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地发展,避免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影响。

二、艺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对于艺术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为相关的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是艺术学的相关理论。哲学家认为天才就是成为艺术家的相关创造才能。即使能在科学知识里进行传授,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就需要自己去探索。

第二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调查研究中发现,艺术教育可以赋予青年人沟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文明感,许多的例子都可以表明艺术教育能够激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根据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获取艺术知识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学生们美好的心灵,才能有助于学生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培养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这些年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艺术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

1.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艺术教育仍然是较为薄弱的部分,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和各级部门都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但?W校依然没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学校对艺术教育更是随意置之,更有甚者在艺术教育方面还是处于空白的状态。这主要是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情感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整体的认识。

2.对艺术教育所投入的资源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开展简单的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根本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审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教育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小学尚且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制度,其评价内容不完整,标准太过于单一,根本不能准确的对学生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尽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了好些年,但是这些制度体系仍然需要进行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四、构建和完善小学艺术教育的体系

1.重视艺术教学带来的价值。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不单是能够为学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首先,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艺术教育的观念,认识到艺术文化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次,把艺术教育在素质教学当中的地位进行提高,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才能够使艺术教育工作广泛地开展。

2.对艺术教育所需的资源投入进行加大。首先,学校要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要把艺术教育的费用列入其中,而且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设施的添置、各项活动、各种奖励、场地和器材等。调研的力度也要加大,鼓励工作人员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以得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并用于艺术的教育当中。教师的素质更要得到提高,提高其专业水平,才能使其为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

3.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课程和体制。首先,要对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和完善,如设置专门的管理领导,完善规章制度,确立评价标准,实施奖惩机制。把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起来,才能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审美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要保持平衡性、综合性,尽全力地满足学生们教育上的需求。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75-01

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之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使我国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加强人才的培养,优化了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学科,其逻辑性比较强、语言科学比较简洁、思考的方法比较独特,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高中的数学课程主要是数量与几何的研究,所有问题的研究都要从多个方面、角度着手研究。并具有相对的严谨性与抽象性,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甚至产生厌学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就竞争者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要求教育上的改革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其进行优化更新。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有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并对其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无法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真谛,所以,应结合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情境下教学,可以是学生对数学的内涵充分了解,其结合图形进行教学,例如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以及视频等工具,让学生对数学进行多方面了解,这样对问题的考虑也是全方位的。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及法律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其严谨性的思考能力。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时间有限,这也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这也就造成了教师相对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却没有机会,也就到治疗教学质量的下降。 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的教学当中,就是教师备课与教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也就使老师的时间节省下来,也就有了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情况加深了解,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更是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途径。此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方法

1、选择性采用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包含很多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引入信息技术,这就要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就需要教师在采取信息技术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的使用,不要适得其反。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对图形的了解教学应该采用信息技术,而在对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尽量用传统的黑板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接收效果相对比较好。

2、信息技术应用来辅助

高中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是主要任务,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摆好信息技术的位置,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的位置,切勿本末倒置,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现在部分教师一味的看见了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把信息技术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在一些课外的教学作业的过程中依然采取电子化教学,这也就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接受,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将信息量控制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

由于多媒体加入数学教学,减轻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以及讲课的时间,这也就使部分教师控制不好学生能接受的量,把大量的素材与资料加入到课堂的教学内。虽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课堂的内容,但信息量过大,也就免不了学生接受不了知识的含量。所以,当出现以上情况时,教师应将哪些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4、教师授课时教学的根本

虽然信息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不要忽视教学的主体,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讲授。由于现在的高中生所学习的内容较多,很多教师在讲课时不停地放映幻灯片,有学生自行理解,教师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更是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能接受的信息,对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义与学生的交流及沟通。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快了教育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复杂的数学课程编的生动,也就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达到了对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就从根本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运章.高中新教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

篇7

一、融洽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面纱揭开后,教师从原来课堂的主角变成了配角,仅仅担任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今的严师也卸下了面具,变的和蔼可亲起来。教师们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者,课下也应同学生们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课堂做出评价,适时的加以改进,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给予补课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更加努力的学习,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当的了榜样,课下又做的了朋友,这样才能与学生们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友谊。当有一份情谊存在于你的课堂上之时,你就会觉得课堂很容易进行,而学生们也因你的亲切,而更加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这就营造了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这门课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操作,所以在上机课程当中,老师一定也要督促学生们学习操作计算机设备,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奠定基础。有时候电脑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对学生的吸引能力远远大于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坚决组织好课堂,让学生们切实学习到知识,可以适当的巡视,对遇到问题的同学加以指导,观察同学们当中遇到较多问题的时候,也方便统一讲解。明确课堂任务,因为现在一般学校的机房使用都相对紧缺,所以学生们的上机课时也较少,所以老师应提前对上机内容同学生们讲解,争取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二、整合学科教学。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这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但作槲颐切畔⒓际踅淌τΩ迷谄绞钡目翁媒萄Ч程中逐渐渗入整合意识,积极营造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从单纯技术教材出发去分析教材,而因注重学生所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角度去分析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处理教材要做到大胆,只要不偏离目标,我们甚至可以抛开教材。

三、进行分层教学。

同一个班级里存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为了避免教学进度难于把握、控制,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达到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的小组,对于能力强的小组要求相对高些,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在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上机实践练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就要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新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设计分层的课堂教学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都有进步,都能发展,都有收获。如,我在上“网页制作复习课”时,把表格属性、超链接、水平线等内容设置成基础题;把图片大小、滚动字幕设置成提高题;把观察图片文件夹中不适合使用的图片文件、纠正主页中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等内容设置成探究题。

四、设置教学疑问。

人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好奇心,就会不断的去钻研这件事情,直到水落石出。作为孩子,如果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中的某些问题有了好奇心,他们同样会想尽办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找见答案。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幽默的比喻,给学生设疑,让他们自己带着疑问和好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学生讲word中文字修饰这一部分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然后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段文字展示给学生,隔了几分钟,我又把经过变换字体、字号、颜色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露出惊讶的神色,接着我对他们说:“老师的魔术相当简单,道具呢,都在你的桌面上,想不想知道老师的道具在什么地方?想不想也学会这个魔术?”学生立刻情绪高涨,都说想学。然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给他们一点点提示),这样,因为对这个 “文字魔术”的好奇,他们都会很努力的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的好处,远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好的多,前者是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后者是老师强行让孩子去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我曾在两个班用两种方法作了实验,结果学生自己去学、去寻找到的答案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答案印象要深刻的多。

五、开展自主探究。

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如,“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注重动手操作。

篇8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重要性

一、引言

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接近200个,约75%的电视节目是用英语节目……换言之,大到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小到人们境外旅游、了解全球新闻、观赏电影大片、追看美剧、听英文歌等等,都会用到英语。在中国,现今英语学习更是提前到了幼儿,进入了英语学习低龄化的时期,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也有增无减。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A.C.Gimson认为语言学习者只需要掌握50%到90%的语法,但语音则必须是将近100%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英语语音学习及口语表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句型、固定表达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听力的准确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早在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以及三个层次下的口语表达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高校教学水平差异性较大,大学阶段要求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应达到三个层次中的“一般要求”,即“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课程要求》给予了大学英语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听说的实际应用能力,非英语专业类院校,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大学口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困境

尽管《课程要求》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有不同程度和层次的要求,各地高校也会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并按照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但部分院校学生的实际口语表达能力却未能达到基本要求,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考学形式及分数要求,院校自身课程设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类院校大学口语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问题。

1.学生方面。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差。原因之一是很多学生为考入理想的艺术类院校,早在初中或高中就已经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向艺术方向倾斜,花在艺术专业方面的时间远远超出文化课的时间,在没有时间的保证下,要想学好英语口语是难上加难,也是不现实的。久而久之,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会逐步显现出差距,基础不扎实,成绩不理想。原因之二是艺术类高校高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专业的分数线要低很多,且没有单科成绩的分数线划分,最终进入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文化课程度普遍不高,英语水平更是良莠不齐。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加之进入高校之前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种种遗留问题;增加了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口语学习难度,如一些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准确,语音语调不规范,英语表达受制于中式思维,或受到方言的负迁移的影响等,课堂上势必会出现无人应答或无人互动等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会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英语交流;而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己英语发音错误或方言的影响不敢开口说英语,害羞,怕丢面子,种种的顾虑和担心阻碍了他们口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负面作用。此外,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广大中国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语言环境,口语的训练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课下想要营造一个说英Z的环境几乎难上加难。以上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口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学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着具体的说明:“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理想,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步履艰难,或流于形式,或收效甚微。课堂给予英语读写的比重过大,视听说教学过程中也偏重于听力的训练,留给口语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口语教学的方法也较单一,过于强调固定短语的用法和表达,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不能因材施教。

此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大二年级的周课时由原来的每周4课时缩减为每周2课时,课时减半,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十分困难。教师不得不权衡各项因素,真正留给口语教学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有限的口语教学中,平均每班的学生人数超过70人,最高甚至高达100人以上。班级人数众多给口语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首先,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了解每位学生的学生状态;其次,口语教学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庞大的班级人数,有限的课时使学生的缺少互动交流的机会,有些学生甚至连开口讲英语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口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使学生达到《课程要求》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几乎很难实现。

四、几点建议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固然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但是它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艺术交流的日益密切,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艺术素养和英语综合能力兼顾的国际化艺术人才。因此,要使大学口语教学走出困境,真正发挥它的实践作用,就应针对口语教学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首先,应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广泛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联系相结合,使课堂无法完成的口语训练在课下通过网络学习得以实现。其次,教师应努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口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开设英语口语交际相关公共选修课,组织校园英语演讲、英语歌曲演唱、英语戏剧等等的校园活动的形式来弥补口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比如,星海音乐学院英语教研室的老师们开设的选修课《音乐剧英语》、《实用音乐英语口语》,以及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再如,四川音乐学院基础部举办的“英语周”等校园活动,都给予英语口语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实用味性强,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也燃起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作为21世纪的艺术类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口语这项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才能协助自己在艺术领域有更大的进步,走向更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付玉.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育英教学的现状及几点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120-123.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民族地区;小学语文

一、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

二、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对语言的感知。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好的语感对学好语言尤其重要。语言是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讲究语音的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平时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进而实现对语感的培养。培养了一定的语感之后,我们再去读其他内容,就会觉得顺口、流畅,同时也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所读内容中的的某些词语、句子有无使用不当的地方。语文学科的应试,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语感来实现的。而语感也只能通过诵读来培养。如果读得少了,甚至不读,也就谈不上培养语感,就更学不好语文了。

三、阅读教学有助于理解文章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感受是:读一两遍,只能对文意产生模糊的印象;再读几遍,印象渐趋清晰,文意渐趋明朗,理解渐趋全面。读的次数越多,对文意的理解越准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语的内涵非常丰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思到深层内涵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自己感知、想象、理解。知识的理解不单是老师讲出来的,主要靠学生去读、去悟,而诵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式。

四、多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是很重要的。

五、多阅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互动

阅读教学强调讲问有度,语文讲解一定要做到“四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会讲的教师不讲,学生努力后能学会的不讲,即使费尽口舌讲了还不会的也不讲。“提高问题的质量”――提问太多、太碎、太偏、太难,也是造成沉闷课堂的又一主要原因。问题太多,学生跟着老师的问题转,没有了个性学习的时间和机会。问题太碎,知识少了系统性,对文章的理解支离破碎。问题太偏,使教学活动脱离了主题,耗费了时间。问题太难,学生不知所云,当然无从作答。所以我们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加强问题的针对性,克服问题的盲目性,加强问题的有效性,克服问题的功利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阅读互动中提高整体能力。

六、多阅读可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的确很重要,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你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你对语言的兴趣。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所谓词汇量不是指你知道它的中文意思,而是知道它怎么用。阅读可以增加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小学生入学后,就语文学科而言,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篇10

一、班主任工作艺术已经成为校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对于学生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可谓任重而道远,这就使班主任身上担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贯彻新课改要求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当今的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然而目前班主任工作现状还呈现三方面的问题:(1)班主任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干多干少一个样,班主任队伍整体不稳定,思想有包袱;(2)班主任缺乏一种主观能动性,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应付式任务教学中;(3)班主任综合素养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的世纪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市场需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创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势在必行。

二、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综合体现

1.班主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做好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已经成为班主任无法回避的问题。紧扣时代脉搏,培养当今的栋梁之材,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当前,班主任将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历史使命要求班主任跳出简单、封闭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圈子,而要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理念、先进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以外,掌握世界前沿的最新信息,在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智力框架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有目标、有坚强意志、有科学思维的新一代。

2.管理班级要求灵活机动,不能墨守成规

作为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注意工作的灵活性。本人认为,班主任工作灵活地管理班级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的学生教育策略要因人而异;(2)针对不同的错误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手段,不能任何问题都一棍子打死,要区别对待;(3)处理偶发事件必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4)中学生正值身心发育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凡事爱钻牛角尖,遇事容易走极端,教师要尊重学生。

3.充满爱心地对待学生

人之任何思想、行为都同人的情感、情绪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关键,而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以“爱”为前提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只有爱生,学生才会尊师,只有“爱”才能搭建起师生心灵的桥梁。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尤其应该重视情感的作用。

4.班级工作要以身作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最希望赢得学生的肯定和信赖,从而树立权威性,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号召有人响应和落实。但这些都不可能命令学生给予我们,而要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建树。为此一定要从小事入手,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润物细无声”,起到“于小见大”的功效。在教育中我认为班主任要在爱岗敬业上做学生的表率,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必须在遵纪守法上做学生的榜样,言必信,不欺哄学生,不夸夸其谈,不朝令夕改,说一不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试想想:一个班主任上课迟到、值勤迟到、升旗迟到,又怎么能去批评教育迟到的学生呢?我们要求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守纪、友爱进步,而我们却语言粗俗、马虎随便,不关心过问学生的喜怒哀乐,能行吗?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本身就是琐碎的,但对班主任而言,应是“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三、班主任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风格,不同的班主任也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班主任应该是知识的授课人、智慧的引路人、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塑造者,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充满魅力的引导者仿效的榜样。必须重组素质结构,增强自身的魅力。有句老话说得好:一个师傅一把尺,有一百个班主任,便可能会有一百种教学手段,从而形成一百种工作艺术风格。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实践的结果。它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与班主任自身的理论素养、认识水平、能力高低和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气质等主观因素有关。因此,班主任工作艺术具有独特性。班主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要使其具有艺术性。

四、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

魏书生在其《班主任工作漫谈》的自序中说道:“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新时期的教育理论推陈出新,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不断变化,教育工作的总体难度在不断加大,教育的目标在不断丰富提高,所以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