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

篇1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篇2

本文中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系指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实践等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数学教育基本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

1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如何面对这一实际的基本策略就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7]。这一策略的实施,则需要具体的工作去体现。那么具体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来说,应该怎么做好自的工作,培养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适用性”数学师资呢?传统的高师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及其教学方面很少具有有机联系,其后果势必是或遗漏,或重复。由于各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因此内容重复不仅无法避免,而且相当多;同时,由于内容仍具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形成教学内容的变量性,这与教学时间的常量性产生了较尖锐的矛盾。如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教材教法和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与初等数学研究,还有教育科研与毕业论文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复,且显然有些课程是后增的。内容的重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新增的内容显然是必要的,原有的内容又觉得必不可少,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其结果只能是减少学生的自学时间。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课程、教材“几十年因循守旧,采取补补缀缀的办法”,于是,“招致课程内容的膨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革新课程,已经刻不容缓了。”[2]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教材以来,教学的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改革。虽然高校师范类专业也在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处在一个被动应付、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之下。这就是说,职前教师教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比如,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就是明显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上,中小学迫切需要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开展数学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这些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师范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体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再加上中小学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数学教材,而高师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因此,致使培养的新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实施新数学课程的需要。综上所述,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中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刻不容缓。在实践和理论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改革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2改革的实施

根据“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基本思想,在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改革的基础

为了使改革不流于形式,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要扎实改革的基础。首先,此项改革以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化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为依托,另外有相关的省教育科研课题,有浙江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还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学教育新视野》,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数学问题论》等相关专著,在《数学教育学报上》发表了《数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在《教学月刊》上发表了《开设数学问题课,提升数学思维力》等相关论文为基础。其次,国内外已经有类似的改革先例。据顾建民等[3]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中介绍,位于欧洲丹麦德兰半岛北部奥尔堡大学从1974年建校起,就创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做学问”的新模式。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开发发生了显著的质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科学的综合化动向[4]。关于课程教学,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数学。此外,还有德国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范例教学法”与美国和前苏联的“问题教学法”都具有相似意义。国内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学科教育类课程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是:考虑教师教育专业的边际或双专业性质,把普通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按照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便形成课程体系和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至于中小学,与此改革相似的改革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说。再次,改革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从课程论来看,“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思想和做法,属于“一体化教学方法”。这种组织课程的方法,G•豪森等人认为,要求“组织学习的过程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发展的需要”,“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必须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是说,凡是跟个人生活和职业有关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无论是目前的还是将来的,都应予以考虑。从现实中提取的问题将决定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和问题组,一般不可能局限于个别的学校科目,也不能依靠某一学科的教材、概念和有关知识来加以解决。几个学科的处理方法与观念的相互作用,将会在解决问题的阶段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这个缘故,一体化教学方法取消了教学科目的划分,而是把这些科目按现成问题的需要进行一体化的处理。[5]

2.2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改革的总体方案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用“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性数学教师”这一课题来组织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理论课的教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大合”即将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为2门课程,一门为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一门为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由数学思维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和初等数学研究这样传统的3门课程整合而成。整合后的数学思维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数学思维论,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数学解题训练。而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则主要是由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和系列化实习整合而成。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系列化实践。“小分”即在以上的大课程下设列小课程。“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这门大课程下设的“数学解题训练”课程,由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和数学竞赛等3门小课程组成。“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下设的“数学教育学”,则由数学新课标解读、新数学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技能训练等4门小课程组成。而“系列化实践”课程又由2个子课程组成,一门是“校内实训”课程,一门是“校外实习”课程。校内实训课前述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外,还有“实习前试教”;而“校外实习”则由“参观附属学校”、“一节课见习”、“全程见习”、“规范性实习”和“适应性实习”这样一个系列所构成。在实施以上课程构架时,具体的做法是:“数学思维论”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而开设,数学解题训练中的“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课程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寒暑假作业,属课外活动课程;“怎样解题”课程由教师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中的相应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寒暑假作业作集中点评;“数学竞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数学教育学”中的“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这2门课程作为小课程,由具有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教师担任;“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作为“数学教育学”的理论部分相对集中讲授,“数学教学技能”的基本功部分分散在课外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数学技能则利用微格教学以分组为主进行训练。关于“系列化实践”则不是本文的主题,此处不赘。以上阐述了如何“以课题组织课程”的方法措施,接下来以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以问题组织课堂”。[6]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为以后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教师组织了以下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次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7](公式略)#p#分页标题#e#

篇3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