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

篇1

一、机构编制工作

1、按照整合队伍、提高效率、避免交叉执法的要求,推进市场监管、交通、农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2、按照“大科室制”和“具有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的要求,梳理全区承担行政审批职能和设置有多个审批内设科室的单位、部门,按要求调整“三定”方案

3、按照整合资源,优化设置,提高效能原则,推进发改委、检验检测中心与疾控中心、公共资源交易局的机构改革

4、按照《林区党委2018年工作要点》要求,完成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木鱼、坪堑行政执法中心建设。

5、继续跟进监察委、环境监测监察改革工作,落实好后续工作。

6、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林区党委政府和各级编委、编办要求,完成好机构改革、编制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二、审改工作

1、按照《省审改办2018年工作一号店及责任分工方案》、《2018年放管服工作要点》和领导要求,细化要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和完成效果。

2、按照全省《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要求,结合林区实际,拟定林区2018年度“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一张网”建设的行动方案,并细化任务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和完成效果。

3、开展一次红顶中介专项整治的回头看。

4、抓好审改办承担的审改工作落实,并以明确的时间节点进行工期倒排。

三、其他相关工作

篇2

一、组织动员、培训骨干。于20*年11月在*市举办了全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第二次骨干培训班,对市、县、行委负责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的主管领导及编制、财政、教育、农牧、民政等部门的50余名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项培训。

二、结合乡镇实际修改完善各地改革试点方案。一是明确除一类乡镇只设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二、三类乡镇不再设立内设机构,只设立综合性岗位。目前除*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花土沟镇四个镇设置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其余30个乡镇(不含冷湖镇)一律不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综合性岗位。二是明确改革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等五项职能。三是加大了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力度。目前除*市、都兰县的五个一类镇和一个二类镇部分事业单位整合后设置了两个综合服务中心外,其余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后只设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后,由整合前的141个调整为93个事业单位。四是规范乡镇法庭、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垂直管理机构,对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指导。畜牧兽医站、水务管理所和林业环境保护站实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模式。

三、认真做好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前培训。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培训责任制。于20*年12月开始,历时20多天,分期分批对乡镇干部进行了培训,同时规定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7天。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

四、严格制定竞聘工作程序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一是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二是帮助各地根据设置的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岗位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相关要求。三是对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竞聘上岗工作作出安排。并指导各地制定了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推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四是加强对各地区组织实施阶段工作的指导。从有关部门抽调干部组成4个指导小组分赴八个地区,督促、检查、指导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在乡镇干部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85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笔试和演讲答辩;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59名;考试考核未能上岗的97名。对未能上岗的人员各地准备再次培训后进行第二次竞聘上岗。

五、深化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将所有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和教学点收归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并对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教职工队伍建设统一管理。二是结合乡镇撤并后的实际,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是严格教职工准入制度,提出了中小学机构改革方案和配套制度及办法。四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立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财政保障机制。一是规定州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财力困难的东部市、县的一类乡镇每年补助公用经费12万元,二类乡镇10万元,三类乡镇8万元。对西部市、行委乡镇每年补助6万元。原县级财政安排的乡镇公用经费不得减少,并随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村社干部报酬农业村低于1000元的提高到1000元,牧业村低于1200元的提高到1200元。村级公用经费在原补助不变的基础上,每个村每年新增村党支部活动经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各800元。二是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机构、完善三个机制、整合五块资金、实现七个直达的管理改革,努力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确保乡镇政权运转的基本支出需求。目前,州本级、*市、*市国库支付机构已挂牌运行,其余三县、三行委的国库支付机构的办公场所已落实,机构组建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七、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新办法。根据“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的原则,基本完成了乡村债权债务登记造册工作,并对已清理出的713万元债权、1374万元债务,按照构成和成因分清类型登记造册。有些地区还提出了化解乡村债权债务的具体办法。

篇3

一、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发挥机构编制保障职能

(一)积极做好镇街机构改革工作,全力服务城乡一体发展。在镇街机构改革工作中,我们按照“正确把握改革关键、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的原则,认真做好镇街机构改革各项工作。一是深入基层,搞好调研。成立了镇街机构改革工作调研小组,深入各镇区街、企业和村,围绕乡镇职能转变、行政机构及事业站所设置等问题,通过座谈、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展开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共收集意见和建议16余条,为科学制定镇街机构改革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统筹考虑,合理设置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精简、便民、效能”的原则,紧贴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围绕优化整合站所资源,着力提高镇街机构为民服务的能力,设立了精简效能的综合性工作机构,为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和谐幸福新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围绕职能,科学制定方案。通过调研,在对各镇街原机构职能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初步改革方案,几经征求意见并多次向编办汇报、沟通和争取,最终形成了《市镇(街道)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二)科学制定增人计划,全力服务社会需求。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和单位需求,坚持“三个”突出的原则,即:突出向卫生、教育等事关民生领域倾斜;突出监管、执法和一些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单位需要;突出向缺编单位倾斜,兼顾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适当考虑相关单位人员需求。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统筹考虑的基础上,于5月中旬制定了2012年度事业单位增人计划,时间早于往年,确保了考录人才的质量。今年,全市有关事业单位共拟增人170名,其中教育系统58名、卫生专业80名、其他事业单位32名。

(三)搞好重点领域调研,全力服务经济建设。上半年,我们本着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制约发展的管理瓶颈,通过外出学习、调研等形式,就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拟定了初步意见。同时,对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现有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求三区有关人员的意见,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使机构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此项工作现已进入领导决策程序。

(四)强化民生服务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事业。为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在积极争取的基础上,设置了市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为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将市道路运输管理处的建制级别由股级调整为副科级,设置综合科、客运科、货运科和安全科四个股级内设机构。使事关民生和百姓安全的职能得到了加强,在机构、编制及人员方面予以了保障。

(五)深入巩固改革成果,全力服务科学发展。为进一步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5月下旬开始,利用半个多月时间,我们对涉及政府部门职责和行政审批项目调整的31个部门,通过采取自查和实地查看相结合的方式,对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确保政府部门职责和行政审批项目调整落实到位。

二、围绕落实制度规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坚持机构编制“三个一”审批制度。为强化机构编制工作地位,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凡涉及职能配置和调整、机构设立与变动、编制与领导职数的核定与增减、经费管理形式的确定与改变等机构编制事宜,都必须经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各单位不得直接向市委、市政府或市领导打报告请示机构编制事宜,市直各部门不得在工作文件、领导讲话、检查评比中干涉机构的设置。以此杜绝机构编制管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等不良现象。

(二)规范机构编制工作程序。为规范业务办理程序,建立了机关、事业编制审批、增人进编审批、事业单位法人年检、登记等工作流程,使各科室间的工作协作程序更加明确,减少重复性工作。同时,较好维护了编制工作的严肃性,促进各部门自觉遵守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堵塞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中的漏洞。

(三)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为认真贯彻《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我们以龙编办〔2012〕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各单位自查结束后,组成三个检查组利用两个周时间深入各部门,通过采取听汇报、查看有关资料等形式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检查中做到“两突出”即:突出检点内容,主要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机构挂牌、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人员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突出检点部门,对这次市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整合、职能调整较大的部门进行重点检查,巩固改革成果。通过检查,切实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效力。

(四)严格“编制实名制”。为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选配工作的监督,2012年在原有纸质人员编制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版人员编制台账。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建立了人员信息采集系统,对全市在编人员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通了政务专网,较好落实了“实名制”。制定了日常数据更新制度,凡人员编制变动,随时进行审核登记,动态反应人员增减情况,确保编制数据的及时、准确。

三、围绕规范管理,夯实事业单位管理基础

(一)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年检程序,严把审验材料关,全面推行网上登记(试行)管理,圆满完成了登记年检任务。截止目前,需参加年检的436个事业法人单位全部参加了年检,年检率达到100%。其中今年新登记法人单位3个,变更事项109项、注销事业单位1个,补领证书4个。

(二)加强事业单位监管。在狠抓登记率、年检率的同时,积极搞好后续跟踪监管和维权服务。一是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对事业单位法人执行《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掌握单位名称是否变更、法定代表人是否更换、住所是否搬迁、职能履行情况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意见和措施。二是坚持法人监管与法定代表人监管相结合。在事业单位年度检验中,充分发挥举办单位的作用,要求主管部门对其下属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核查,并加盖行政印章。通过单位自身的申报和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完善了对事业单位运行状况的监管链条,使登记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运行状况一目了然。三是坚持登记管理与编制管理相结合。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行综合管理,把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工作同机构编制管理、财政工资统发等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登记、年检工作的开展。

(三)规范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按照“材料齐全、内容完整、专人管理、存档规范”的要求和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检查标准,上半年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档案进行了统一整理、规范和完善。一是加大力度,整理资料。为做好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的规范归档工作,在人员少、各项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加大档案整理的力度,对不规范、不完善的档案及时查缺补漏,确保归档的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有效、清晰,签字盖章手续完备。二是严格要求,规范归档。对事业单位档案按单位的形式进行归档,按照登记、变更、年检、注销进行分类、排列、编制目录、统一立卷归档保存,实行专人负责。保证档案材料真实、有效、齐全。

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稳定

(一)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突出一个“早”字,早动手,早准备。在春节期间,利用节假日返乡探亲有利时机,全员发动,最大范围搜集招商信息。同时,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服务,从项目洽谈、签约到投产,实行全方位服务。目前,成功引进渤海腾飞塑业项目,已备案公示。

(二)认真做好“在线民声”答复工作。“在线民声”自开通以来,我们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查看网站,第一时间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答复。在职能范围之内的,在详细调查后,按照规定程序予以解决。在回复过程中,尽量将问题讲明白、说透彻。在非职能范围之内的,也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事情调查清楚,并说明理由。真正做到“件件有说法,事事有回音”。截止目前,共收到“在线民声”交办案件7个,回复率为100%,处结率为100%。

(三)积极做好政协提案答复工作。上半年,我们共收到政协提案1件,针对提案的办理工作,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我们本着“提高办理实效、保证办理质量”的原则,对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调研,认真答复,高质量地完成了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工作。

五、围绕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一)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通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学习讨论、查摆问题和制定措施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把活动向深处延伸,贯穿整个编制工作之中,从而使机关作风建设制度化、长期化。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坚持把提高“三基”能力贯穿整个工作,认真开展了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开设了机关干部课堂,并坚持做到每周一学习,每月一讨论,每季一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按照“一对一”原则,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对领导、科室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进行明确。同时,制定了《市编办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主要考核“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具体分“工作实绩、作风纪律、民主评议和奖罚分”四部分。通过逐级分解、强化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垂直工作责任目标链条。三是强化工作督查,抓好工作落实。在明确工作责任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编办工作督查制度》,对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重要会议、文件、决定、交办工作任务及岗位目标责任制等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查情况以简报的形式进行公开,逐步形成刚性的、常态化的内部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效果。

(二)以“四德”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和谐型机关。

篇4

论文摘要:检察机关机构改革是走依法治国法制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检察改革应与检察权的性质、内容及其配置相适应。机构设置作为整合各项改革措施的基本载体,是推进检察职业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基层检察院的改革为切入点,探索相对合理的模式,为试点实践提供参考。

中央十七届二次全会传出信号,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呼之欲出,作为国家机构基本框架“一府两院”中的检察机关,或将面临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抉择。现行的检察管理体制行政色彩浓厚,不能真正体现检察权的司法属性,检察机构改革已势在必行。内设机构是推进各项改革的关键,笔者就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的设置略陈管见。

一、当前基层院内设机构现状

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检察厅和其他业务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设立相应的检察处、科和其他业务机构”。根据上述规定,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设置机械地与上级检察院内设机构相对应。因此,基层检察院就出现了科室过多,官多兵少;重复审查,效率低下;职能交叉,力量内耗;分工过细、人浮其事;称谓繁杂,缺乏统一等问题。

1、科室过多,官多兵少。目前,绝大部分基层检察院设有办公室、政治处、纪检组、侦查监督科、公诉科、反贪污贿赂局、渎职侵权检察科、监所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控告申诉检察科(举报中心、刑事赔偿办公室)、行政装备科、职务犯罪预防科、法律政策研究室、技术科等内设机构。基层检察院内设科室领导职数通常3人以下设一职,4至6人设一正一副,7人以上的设一正二副。由于科室设置过多,有的科室只有2人,甚至只有1人,加上人数较多的反贪污贿赂局增设政治教导员(属正职)。这样,就难免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

2、重复审查,效率低下。侦查监督科是负责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逮捕,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延长,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以及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等工作。公诉科是负责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或不的案件,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或不诉,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等工作。这二个科主要是通过审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的案件,一个审查决定是否逮捕,一个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或不诉来实现侦查监督。在检察实践中就势必出现重复阅卷、讯问、熟悉案情,分别装订卷宗(副卷)等,降低办案效率,浪费人力物力等现象,使人员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

3、职能交叉,力量内耗。反贪污贿赂局是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渎职侵权检察科是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破坏选举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利的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等工作。实际工作中,反贪部门线索多查案缺人手,渎职侵权部门案源少,有力无处使;遇到一人涉嫌贪污、渎职侵权两罪分别查,遇到不是管辖的案件就转查,不仅造成重复讯问取证,浪费司法资源,丧失破案良机,而且两个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力量内耗。

4、分工过细、人浮其事。办公室、政治处、纪检监察及行政装备科、技术科都是基层检察院的管理、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机关的文秘、档案、统计、保密、装备、后勤、财会、行政事务以及政治思想、目标管理、人事管理、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党建工作、局域网管理等工作。由于分工过细,出现人浮其事,有些事几个管理部门都能管,又都不管。例如,要召开全体检察干警的会议,办公室、政治处、行政装备科都可以发会议通知,但往往都不发,要院领导明确那个部门后才发会议通知。与此同时,势必形成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偏高,一般的基层检察院要占全院总人数的30%以上,这不利于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内设机构改革设想

内设机构的设置应本着“精干、高效、统一”的原则,突出重点、科学设置,避免科室职能重叠交叉;规范职能机构,做到纵向对应、横向统一;综合部门从简,将力量充实到业务部门。从基层院的实际出发设置内设机构,以业务部门设置“一局、五科”即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局、刑事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控告申诉检察科、预防职务犯罪检察科、业务督导科,综合部门设置“一处、一室”即政治处、办公室为宜。

1、设立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局。将反贪污贿赂侦查局、反渎职侵权局合并在一起,将监所检察部门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侦查职能也一并并入,并配有司法警察大队。其职能为对公民和单位的举报进行初查,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利的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收集和管理职务犯罪的信息、情报,掌握了解和综合分析职务犯罪的情况;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向案发单位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检察建议等工作。该局人数以占全院人数25%为宜。将检察机关的侦查权统一行使,形成“大侦查”的格局,一能够理顺“举报——初查——侦查”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侦查或案件侦查中的相互扯皮、推诿,易于案件初查与立案衔接;二可以增强办案力量,形成合力集中办案,易于大要案、串案的查办;三便于统一指挥查处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四是将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有效整合,形成互动。既可以借助预防职能熟悉相关单位业务、职能等,便于掌握职务犯罪线索,又可利用办案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

2、设立刑事检察科。将侦查监督科、公诉科、监所检察科合并,设立一个科室。履行三个方面的职能,一为侦查监督职能,主要是刑事案件的审查批准逮捕、决定逮捕,立案监督、侦查监督,承办提请复议、复核、延长羁押期限的案件及备案审查;二为公诉职能,即刑事案件的审查、出庭公诉、抗诉,审判监督;三为监所检察职能,主要是对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变更执行的监督,对看守所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该科人数以占全院人数的25%为宜。批捕职能与公诉职能不再是各部门各施其职。改革后的刑事检察科完全体现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的各项职责,一来将侦查监督科与公诉科合并,可以改变现行的两科室各行其是,只关心本科室的案件能否捕、诉的问题,而对案件整体漠不关心的局面,更好的强化公诉职能,保证案件质量。二来将上述三个科室合并,可以进一步体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大公诉”的格局,强化对刑事案件的监督。刑事诉讼各个环节的监督能够及时反馈、减少了中间程序,避免了重复劳动,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立民事行政检察科。其职能是依法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按审判监督程序依法提请抗诉。该科人数以占全院人数的8%为宜。设立该科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力度,体现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职能。

4、设立控告申诉检察科。其职能是受理公民控告、申诉、举报;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办理刑事赔偿事项。对受理的各类控告、申诉、举报进行登记分流,但不再进行初查,对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分流到相关的职能科室,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流转到有关的职能部门。该科人数以占全院人数的3%为宜。该科是检察院的“窗口”,是受理各类案件的“口袋”,设立该科是便于群众告状有门,投诉有门,同时也便于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5、设立检察业务督导科。负责案件的检查、指导工作;对与检察业务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检察工作适用法律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负责检委会的日常工作。该科人数以占全院人数的5%为宜。设立该科可以对全院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大要案进行质量把关,对法律法规的适用提出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

6、设立政治处。将政治处(政工科)与纪检组合并,其职能为负责纪检、监察工作;负责干警的政治理论学习、队伍政治思想教育;负责目标责任的考核管理;负责教育培训、学历学习、劳动工资、检察官等级的晋升;负责检察宣传工作;负责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等。该科人数以占全院人数的5%为宜。建设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是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是实现检察事业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设立该科能够抓紧抓好干警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教育,为做好检察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思想保障。

篇5

一、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国现行食盐专营体制对于保障全国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碘盐,降低碘缺乏病发病率,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食盐流通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食盐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专营网络体系不畅;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部分食盐经营企业管理粗放,设施条件差;食盐流向不尽合理,流通秩序尚不规范。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

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食盐专营优势,树立现代流通理念,发展新型营销方式,保证合格碘盐供应。

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是:第一,贯彻《食盐专营办法》,满足消费者普及碘盐消费需要;第二,减少流通环节,发展统一配送,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加强质量监督,保证碘盐质量。

二、推进食盐流通体制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加快建设以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和区域食盐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食盐配送体系,通过对地、市、县级盐业公司的优化、重组和整合,构建一批区域食盐配送中心的分销站点,完善食盐供应链;加强食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符合食盐专营的电子商务体系;积极探索构建食盐连锁经营网络。

(一)建设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和区域食盐配送中心

力争在3年内,使整个中国盐业系统的食盐机械分装率达到100%,食盐物流配送机械化操作水平超过80%,使食盐总体流通成本(按可比价格计算)比现在下降20%,流通效率比现在提高50%。

1、食盐调拨配送中心

食盐调拨配送中心承担国家食盐计划调拨任务和储备任务,执行相应的政府定价,负责食盐的集中分装、仓储以及辐射半径内区域市场的批发和配送。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应立足于食盐主产区,依托生产企业而建。中国盐业总公司通过食盐调拨配送中心统一经营跨省调拨食盐业务,力争两年内完成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建设。

食盐调拨配送中心的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利用现有流通资源进行改建,二是在食盐生产企业附近新建。食盐调拨配送中心的选址要立足产区,其年配送能力在20万吨以上,公路运输辐射半径原则上不低于150公里,成品盐库存能力不低于一个月的销售量。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办公楼、信息机房、调度中心、原料库、分装车间、配送储存仓库以及停车场等其他配套设施。食盐调拨配送中心的建设应在*7年以前基本完成。

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实行产权多元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企业投资人股金、国家拨款和各种贷款等。为了保证有效管理,确保国家调拨任务的完成,食盐调拨配送中心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

2、区域食盐配送中心

区域食盐配送中心是食盐调拨配送中心辐射能力的延伸,具有食盐分装(部分区域食盐配送中心承担跨省调入大包装食盐的集中分装任务)、仓储以及区域市场内批发和配送等功能。中国盐业总公司要指导督促区域食盐配送中心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完成。

区域食盐配送中心的建设,以经济区划为参照基准,主要利用现有食盐流通资源整合改建,少数特殊情况下可以新建。区域食盐配送中心的选址必须是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节点,是衔接干线运输和区域内配送、集散运输的主要物流节点,并应在土地空间上留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区域食盐配送中心的配送辐射半径原则上不低于100公里,年经销配送食盐量原则上不低于3万吨,具有分装功能的配送中心同时须具备至少一个月销量的成品盐仓储能力。

区域食盐配送中心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鼓励各地、各级盐业企业对区域食盐配送中心交叉持股。对承担国家储备任务,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的,可认定为国家食盐配送中心。

(二)积极构建食盐分销网络,推进食盐连锁经营

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基层盐业公司的工作职能和组织结构,有效衔接集中配送和分散零售之间的关系,逐步将地市县盐业公司改进为各区域配送中心的分销站点,形成从配送中心到广大消费者之间的分销网络。各级盐业公司可根据商标、商号、经营权等特许经营许可,结合区域分销、城市零售或农村代销的不同特点选择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以及许可证下的代售制等不同的连锁模式,积极推进食盐连锁经营的试点。要重点推进商品形象宣传、商品包装,商品品牌、柜台设计、商品陈列和运输车辆的车体广告等的统一,力争实现食盐销售的统一管理、统一配货、统一服务,将合格的食盐快捷、安全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

连锁经营试点要以确保碘盐供应为基础,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情况,以及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连锁经营模式。对食盐经营不同环节,对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要区别对待。对连锁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实事求是,重效果而不要追求形式的简单统一。连锁经营模式试点工作,各地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展开,不搞一刀切。中国盐业总公司应加强对各地连锁经营试点工作的指导。

(三)加强食盐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管理平台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盐业流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再造业务流程,构筑信息共享、集成统一、业务模式创新的盐业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是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物流中,信息是流通最活跃的因素,信息系统构建了食盐物流的中枢神经。因此,没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就无法实现食盐流通现代化。

盐业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是借助于企业信息门户技术,构筑由分销资源、物流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财务、协同办公和决策支持等组成的物流控制系统,以及由仓储和配送管理组成的物流作业系统所构成。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层、作业层、客户层,实现订单、调拨、入库、分装、出库、配送、运输管理、库存、核算、财务、决策分析等的供应链管理与流通高度组织化的资源与信息的集合体。

食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分为三级。

中国盐业总公司通过对各省级盐业公司的数据集成,建立中国食盐物流宏观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负责全国食盐计划的组织实施、物流监控、决策分析等,保证国家食盐计划和合格碘盐供应任务完成。

省级盐业公司建立食盐物流运营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本区域食盐生产、仓储、配送、结算等管理,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集成将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决策支持等构成物流信息系统,形成盐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各地市县盐业公司、配送站、特许店,通过特定账号(800电话/呼叫中心/EIP/销售系统)登陆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销售订单的填报或上传以及配送信息的查询等。实现直面终端客户营销与高效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

食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要实现五统一,即统一系统标准、统一编码体系、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开发软件、统一计划管理,同时要体现先进性、安全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中国盐业总公司要积极推进全国食盐物流信息系统网络的建设,督促与指导各省级盐业公司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好食盐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加快食盐流通现代化需要配套推进的几项工作

(一)发挥国家食盐分配调拨计划对食盐流通现代化工作的导向作用

随着食盐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执行国家年度食盐分配调拨计划中涉及跨省调拨部分时。应逐步通过食盐调拨配送中心予以落实;各省内食盐分配调拨计划应主要通过区域食盐配送中心完成。

(二)调整和优化地市县级盐业公司组织结构

地市、县级盐业公司作为食盐供应链中重要的下游环节,要在食盐流通现代化过程中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转换职能,深入挖掘终端市场,深层次满足用户需求。

各级地市、县盐业公司要因地制宜,在保证现有国家食盐计划调拨任务正常执行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组织机构改革。把组织机构改革同企业改组、业务流程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通过以下两个阶段,实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一阶段: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改地市县盐业公司为配送中心的分销站点,取消其食盐分装业务,精简人员,转换职能。

第二阶段:彻底转换地县级盐业公司工作职能,大力构建终端零售网络,深度挖掘市场,满足市场深层次需求。

通过对地市、县级盐业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彻底实现地市、县级盐业公司的职能转换,将其从食盐分装、仓储以及纷繁的行政管理中解脱出来,使其在现代食盐物流配送体系下。更充分有效地衔接集中化的物流配送与分散化的食盐销售之间的关系,有效整合资源,深度挖掘终端销售市场,进而推动食盐流通现代化整体进程。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发展大型盐业集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中国盐业系统的企业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吸引新型管理人才,提高全员素质。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倡导经营者持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明晰产权,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6年之前,进一步明晰各级盐业企业的产权主体,系统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落实专营计划的基础上,各级法人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加快股份制改造。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盐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实现盐业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在壮大企业资本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活力和员工积极性。在不断完善资本结构和改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力争*8年左右实现中国盐业集团整体上市的目标。三是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6年年底之前,通过深化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在中国盐业系统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盐业大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中国盐业品牌。要通过并购、重组等市场手段联合各级盐业公司、配送中心和零售网点,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中国盐业企业集团。通过集团化运作和统一的战略发展规划,强化对全国盐业市场的统一规范经营,提高决策水平,节约管理成本,构建企业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本增值。

(四)加强食盐流通现代化的培训和学习

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民间融资;防范机制;管理体制

一、项目背景分析

温州,一座山水江海交融的滨海城市,一座充满生机活力、民营经济能力发达的城市。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创建,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温州这个城市快速走入全国的视野。21世纪初,温州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在“跑路”事件中暴露出来――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的温州市,它的发展一直存在着民间的资金较多、但是投资困难,民间的小微企业较多、但是融资困难的“两多两难”现象。国务院总理在2012年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期间终于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对温州市金融改革期间对民间融资、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等十二项主要任务做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

旨在通过深入温州市各种中、小企业,以采访与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各企业在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有无提高,民间融资规范化程度是否增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是否得到了深化,温州试验区是否建立了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否得到完善。

一时间,温州市金融试验区的设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这是国家给予浙江的一大支持政策,无论对民间金融还是中国经济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失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如何改革,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设计”,亦一直考验着改革中的当事人们。

我小组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国家的时事热点,了解温州金融试验区的执行情况以及受益群众的涉及范围和对该政策的意见及看法。

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我组成员通过利用学校试验楼丰富的数据搜集、整合软件以及大量的文献搜索引擎对本项目进行不断跟踪调查了解,以便与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同步。除此之外,我组成员都是财经类专业的学员,相对而言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此类问题会了解的更透彻。

1、深入温州市各种中、小企业,以采访与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了解各企业在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有无提高,民间融资规范化程度是否增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是否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是否得到了深化,温州试验区是否建立了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否得到完善。再根据当前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调查出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小组的看法。

2、首先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进行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调查。结合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及经济研究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3、查阅相关网站和相关事实报道,清楚了解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我们小组的观点。

三、项目研究结果分析

温州金融改革试验不仅对整个温州的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个实验区的改革结果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改革前期,业界对其运作效果普遍持观望态度。如果改革是基于效益长存,可能会引发“回流效应”;如果改革是基于昙花一现,会挫伤温州其他企业的信心。

回顾发生的种种,温州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温州地区典型的“两多两少”的问题。从民间资金的需求方向来看,资金借贷的主体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一些特点: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比较困难,不断向金融体制外的区域寻求融资;从民间资金的供给方向来看,由于存款负利率、股市低迷等原因,民间投资的渠道变得更少,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迫使大量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的领域;。正是因为上面所讲的民间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各自都面临如此难以抉择的困境,才导致供需双方不得不同时转向民间借贷领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的缺失,使民间金融领域普遍存在高利贷、非法集资、诈骗等灰色地带。

由此可以看出温州地区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和法制化亟待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这也是当前温州金融试验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艰难的攻坚战。2012年3月,国务院终于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还颁布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中具体提出了关于该实验区改革的12条相关意见。这12条意见在温州改革实验区的发展现状下紧扣全国金融工作的会议精神,方案在事实上认可了温州地区民间金融活动的现实需求,不仅强调将方案落实到相关地区,还试图通过政府推动的金融创新机制,以此来缓解温州地区金融制度与经济转型的资金错配问题。总的来说,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一试点体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一是要放松各方面的管制,各部门要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不断流入温州的金融服务业,以此来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要不断促进金融创新、降低金融风险,这就需要通过不断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来完成。具体的说,就是各个机构要放松对温州的民间资金进入金融行业的各项限制,以此来吸引社会资金不断通过这些不同的金融平台来真正融入实体经济中,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这样的举措也会使得这些金融机构本身不断成长发展为具有增长前景的、现代化的、并且能吸引社会资金不断流入的新型现代服务业。

二是要尊重金融市场的符合实际的金融需求,还要尊重温州民间融资活动较为活跃的市场传统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需要相关部门适当调整相关的当地金融监管制度,以此不断地优化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是要强调该地区的金融活动要服务于当地的实体经济,并强调针对温州地区经济转型中的各个薄弱环节要放松一定的金融管制,通过此举来引导社会各方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这个渠道不断流入到实体的经济领域中并发挥它们的作用。具体地说,是在引导社会各资金的流向方面,该12条意见强调要采取创新发展的方针来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并且一定要依照相关法律和符合相关规定来开展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及文化、技术等产权交易,以此举措来推动小微企业自主地通过债券市场来融资,同时还能推动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等。

四是开展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这是要求培育发展温州地区的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地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文化、技术等产权交易。

这些新特点也正是温州改革试验区的新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方案当中的12条意见提出,要不断鼓励和支持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期间可以衣服设立相关新型的金融组织机构等。12条意见还指出符合条件的小金额贷款公司也可改制为当地的村镇银行;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与民间资金走姿相关的投资管理类机构。12条意见还提出应该顺应温州民间资本投资的多元化的特点及其特殊的现实需要,意见还认可了温州民间资本对外投资的真正需求,并在方案中提出要在温州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相关试点,为温州地区的民间投资提供便捷渠道。以上所提及的措施将会扩大温州金融的对外开放,从而达到稳妥有序地推进温州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这些都让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情况的到了缓解,并取得了好转,整体来说,改革实验区的道路正逐步走上正轨。

四、研究总结和启发

1、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

本项目旨在发现民间金融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总结出此方法对温州市乃至以后全国的民间借贷发展阳光化、规范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术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将学到的各类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温州改革实验区这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这改革过程中发现更多理论上的不足,从而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和谨慎的学习专业知识,也使专业知识更深刻地烙在脑海之中。

2、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调查发现了民间金融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对温州市乃至全国的民间借贷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研究调查结果将为社会公众呈现温州在拓宽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及其法制化监管工作的进展程度与成果。同时本项目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让社会各界关注我国金融改革,让大学生对我国的金融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从中获悉这一政策的效益。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旨在期望使民间资本的相关运行更加透明阳光以及规范,与此同时将民间金融活动正式纳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严格监管,会使得使其更符合规范,从而降低风险。

通过我们小组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状况的调查,我们小组的成员深刻的领会到了其地区的现实意义:

1)小范围改革意在为全国金融改革探索道路

通过查阅相关报道和金融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温州市开展金融的综合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温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缓解了之前严峻的形式,可以看出该方案起到了真真切切的效果。其措施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积极阳光地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规范化,以点出发,慢慢覆盖到面,从而可以整体提高该地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分析相关文件和政策,不难发现,这次改革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金融产品,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的注意要点,与金融行业相关的机构的改变都有所涉及。可以看出,国家正在以点概面,希望在温州这个小小试点能够探索出全国金融的发展大方向。

2)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供血能力

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会议提出:要不断鼓励发展新兴金融组织、要不断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举措,目的在于实现资金的供需平衡。为了使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走上稳定、健康、阳光之路。我们通过不断加大金融行业的新鲜血液的供给,以此缓解之前各个企业融资困难的尴尬局面,将置身于水生火热的中小企业拉回正常轨道,并促使金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3)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众所周知,温州民营经济具有非常典型的特点: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民间金融活动活跃、民间资金充裕。针对此特点,根式出台了非常详细的措施和方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积极引导民间金融向健康平稳的方向有序发展。以减少之前由于制度不完善,配置不合理出现的各类“地下”交易。方案对温州民间金融采取的不是打击的措施,取而代之的是规范性“招安”。对于之前温州地区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我们才去的并不是一味盲目地消灭,二是积极引导其慢慢走上正轨,给这些资源或者途经一个更加安全,对社会更加有效的途径,让它们发挥该发挥的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不仅在资源上要合理配置和引导,相关制度上的改变也得同步进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合理制定适合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的监督制度,一方面严厉杜绝和惩罚相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不断在制度上创新,使其配合新的金融行业发展方向,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4)要不断引导民间资本面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门当户对”金融格局

近年来,草根金融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小觑,在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试验一定要引导民间资本不断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从而使得该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草根经济的发展共同进步。借鉴国内外相关的银行发展经验温州地区应该大胆一些,多给民间资本一些机会和空间。比如:放款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或者将现有的满足条件的民间金融组织改造成能为现代社会做贡献的民营中小银行。同时应调整银行利率和市场准入条件,快速发展的经济更需要与之匹配的更为灵活的数据和制度,这样才能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脚步。还应该采取自然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模式,创办不同规模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放开金融行业,让其在竞争中争相成长,以此会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还会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何乐而不为?

5)深化银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对温州实行深化银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努力实现该地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并以完善温州地区金融市场为基础,在潜移默化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当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自然而然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为了减少民间融资再出现“高利贷”这类产品,放开当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志在必行。此外,为了为当地的金融资本取得更多的升值机会,相关监管部门还应想方设法使得民间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本。此外,温州地区投融资渠道的发展必不可少,还应不断创新研发更多的融资产品,不断培育出更多的金融市场。

6)金融监管机制需要不断创新

温州的民间资本及其丰富,资源配置却很不合理。这使得温州相关部门不得不建立不同层次的监管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保持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的及时沟通,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也是有利无害。另外,为了社会公众利益,除了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和人民银行的作用之外,在放开民资的同时还应考虑推出更多基础性机制。

总体而言,民间金融开放不能一蹴而就,金融体制改革也并非立竿就可见影。监管层应该做到未雨绸缪,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推进制度改革,要不断改进金融机构的弊端,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改进机构,合理配置资源的措施固然好,但是必须得有相关政策给予保护和支持,才能逐步引导民间融资走上规范化的道路。阳光大道虽美好,但非一天可以铺就,民间金融法制化、阳光化,任重而道远!

五、研究工作的缺陷及尚需深入研究问题

本小组成员目前仍是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对这种大方向的问题研究也是第一次,此次研究工作多以调研、查找资料、运用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开展,对于专业知识不全面的我们来说,要研究深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可能会导致方案设计的局限性及问卷调查表制作的缺陷。由于实践项目的时间和同学考研的时间相冲突,此次研究没有取得预计的良好效果,希望在下一次这样的项目时能将项目做得更加完美。由于作为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局限性,此次研究过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困难,还尚需深入研究得问题有:1在学习之余多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便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某些政策的支持。2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有限,平时应多阅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以减少调研时间。3更加合理安排外出调研时间,做好完备的准备,争取下次将调研做到更完美。4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的、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的理论依据、如何创新发展面向特殊的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年版

篇7

一、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麦肯锡的《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2011版报告中预估,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产生的潜在价值年增长率为0.7%,即每年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2011年却只可以产生300亿美元到600亿美元的价值,也就是只能够实现10~20%。造成该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需要临床试验证明;另一方面则是数据的共享及互操作的实现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医疗服务行业只是抓住了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中10~20%的利用机会。还存在着诸如缺乏激励机制、机构改革困难、技术人才稀缺、数据共享挑战等问题。

1.医院财务管理缺乏数据整合能力,使得数据无法实现交互

众所周知,医院单位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医疗数据、工作部门的运行数据、财务管理数据的产生,但就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来看,众多医院并未意识到这些数据所存在的价值,及对与后期医疗发展的借鉴作用,因此,其不注重数据分析及整合,导致医院在该方面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在存有众多数据的财务管理部门,数据支撑力度更是缺乏。

2.医疗成本与创收之间存在矛盾点

“自负盈亏”是当下大多数医院采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其好处在于调动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其弊端在于有的科室为了增加利润,抬高价格,使得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的收入与支出差距增大,为医院内部管理平衡造成阻碍,对医院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难度加大,不仅需要缩减成本,还需要增加财务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缺少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至少需要具备医疗、财务、大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技能,然而复合型人才本身就匮乏,加之医院的人才引进及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该方面人才稀缺,使得推进医疗事业改革的进程缓慢,在?t院财务管理制度上也无法创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虽然大数据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的确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效果,比如在临床上采用的电子病历,虽然其大量的数据并没有被完全地挖掘及利用,但支付方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来制定报销策略。由此可见数据分析在医疗行业已经产生效用。另外,许多制药企业也将数据分析应用在了简化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上。因此医院如果继续在现有的机制上停滞不前,那么错失大量改革临床护理和个性化用药的机会将是不可避免的。

1.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

基于人的特征给人群贴标签是数据分析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基于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更加适用的服务或产品,可见数据分析可以从深层次将事物区别开来。若将这些与患者的基因、分子、行为等数据联合起来,那么其对医疗服务产生的影响则是我们所无法预估的。基因组测成本的减少,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生成一种新的超精准化、细致化的数据成为可能。

这些数据使得健康医疗将会有新的定义。一方面,健康医疗可帮助解决医疗服务系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医护人员在看到患者身体状况的完整数据图后,就可能将焦点从治病转为预病及健康管理,从而减少患者的医疗支出。另一方面,数据越精确就越能够越精准的实现诊疗,医院在设备的投资及药品的采购方面也就会更加合理化。

2.规范医院财务数据,使财务分析、数据整合、应用得到统一

为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院需要获取患者完整的视图病情,在此我们提出利用医院系统中存储的患者的数据来进行,这些数据包括患者所有需要缴费的诊治,即用药情况、身体检测等都包括在内。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基于庞大的病历数据集搭建智能的临床决策工具,这就迫切需要规范医院的财务数据,使得财务分析、数据整合及应用得到统一。那么,医疗服务方面则需要对这些无上限的数据流进行统一管理,并充分地将这些数据应用在医疗中,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医院对患者的远程监测提供了条件,使得医院能够在患者症状严重前就及时对其进行医疗方面的干预及调整。这些监测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大大减小患者的医疗成本,还能够跟上这个社会的节奏,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得到应用。医院通过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对患者的健康加以干预措施,来打造一个关注预防、制定健康解决方案的新疾病管理机制,在用户生病前就干预诊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创建应用数据分析技术的健康风险监测机制,开展前瞻性的健康风险评估,用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降低医疗保险支出。

4.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财务管理离不开人员的操作,因此,培养具备医疗、财务、大数据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能力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并对医院的规划与建设有全方位的认识,保证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效运行的同时,为医疗服务提供有效数据。

篇8

关键词:油田电力管理 价值链 创新 路径 协同增效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是集输变配用电为一体的电力专业化公司,承担着油田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供电业务。公司资产总额26.18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0.82亿元。近年来,公司创新财务管理路径,强化价值创造能力,在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方面开拓发展,全力打造价值核心平台,积极推动协同增效,管理效果显著。

一、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背景

当前,整个石化行业面临低迷的油价,不断关停并转低效油井,造成转供电量降低,经营效益持续下滑。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面对日趋严峻的经营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将“融合、协同、增效”作为持续着力目标,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确保公司在“寒冬期”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一)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提升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

生产、投资、财务预算作为电力企业的“三驾马车”,只有以价值链为导向才能达成三者的战略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无效管理行为,拓展利润空间。

(二)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促进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建立高效的价值链业务流程,清除不增值的经营活动环节,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优质资源的需求,通过先算效益将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大化的项目中,实现资源优化。

(三)把建设协同增效平台作为强化r值导向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设协同增效平台,全程植入价值链管理,不断强化价值导向,将劳动效率和费用控制作为评价生产、投资和财务预算的主要指标,拓宽增值业务范围,找准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优化电力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生产、投资、财务“三大预算”作为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推进预算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整合,将预算体系与计划、生产、物资、人事、财务等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营过程的可预测、可控制、可优化、可考核、可评价。

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暨围绕一个价值核心做引领,推进两个责任主体转型,发挥三个协调机制驱动,做好四个方面参与,落实五个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核心流程精炼,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工作目标。

三、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积极推动协同融合,用利润、成本费用等财务绩效指标引导生产运行,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重点成本管控、对标追标管理、内控风险管理进行深化,实现生产、投资、财务预算的三位一体和协同一致。

(一)一个价值核心引领,实现流程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形成“全生产、全经营、全投资”格局。

强化“事前算赢、协同增效”的管理理念。树立先算效益再定生产计划、成本预算和投资规模的意识,将“事前算赢、协同增效”作为关键节点,通过“协同”对收入利润、机制流程等进行有效规划和控制。

强化“聚焦效益、边算边干”的工作理念。面对巨大的效益压力,一切工作聚焦质量与效益,坚持生产计划“以效定产”、经营活动“量入为出”,逐级核算提炼,实现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有效结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根据电力业务特点,适时微调生产计划、投资计划,大力压减非生产性支出。

强化“干了还算,责任追踪”的考核理念。对分级预算单位实行“四色预警”管理,黑旗评价单位与季度承包兑现挂钩扣罚,黄旗单位列为预算预警单位,逐月下发预警单对黄旗单位进行警示。红旗单位根据年度预算考核办法和成本费用节约额度予以季度考核奖励。对预警等级下降的预算单位进行专项分析,强化管理和运行控制,确保预算、生产计划在细节上环环相扣。

(二)两个责任主体转型,实现目标对接

持续推进两大责任主体转型发展,不断拓展管理和分析视野,提升价值管理能力,生产、投资、经营等价值管理中的各项业务,提前介入、全过程参与。

推进总会计师职能转型。把总会计师推到价值管理的前沿,明确总会计师在编制和执行预算、进行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和控制等方面职权。首先,总会计师将公司经营活动全面衔接起来,着力打造企业管理的价值链。其次,通过统筹预测公司的收入与支出,总会计师组织落实经营目标并参与经营活动决策。最后,总会计师不断强化其价值管理的监督职能,增强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与调节。

推进管理会计职能发挥。财务工作介入战略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促进财务由核算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发展。首先,发挥财务预测职能。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展开,对电网投资建设、拓宽市场回报等实施可行性预测以及资金运作预测。其次,发挥财务预算职能。将生产、计划部门纳入统筹管理运行,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引领,定期开展生产、投资平衡会议。最后,发挥财务指导功能。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对比分析、同行业比较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评价决策的经济效果,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引导。

(三)三个协调机制驱动,实现效率叠加

按照国家电力深化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成立了以预算为统领的协调机制,机构有政策研究办公室、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经济活动分析办公室,建立起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对投资项目、生产计划和预算投向进行论证审批,发挥顶层设计作用,驱动生产、投资、财务围绕效益加固流程链条,实现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发挥政策研究办公室的智脑作用。协调规划、经营、财务、科研等部门人员,建立政策研究办公室,负责定期搜集整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和新闻,以及集团总部的绩效考核政策,研究政策调整和时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财务部门侧重对以上变化与调整进行总体效益分析,用具体和详实的数据对计划调整方案进行甄别,提出最优方案。

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预警作用。强化油田产量与转供电量之间的规律研究,强力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参谋预警作用,积极探索研究油田产量与公司转供电量、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模型。组织公司生产管理,逐月汇总与编制动态预算计划,逐月编制各单位的预警和评价通报,加强预算执行效果分析和考核,及时提供预算评价考核建议。

发挥经济活动分析办公室的诊断作用。按照“月度常规分析、季度专题分析、年度重点分析”模式,加强费用监控与预测,提出合理化建议。月度分析注重预算执行效果和突出预算外情况,季度分析重点对政策变化、效益调整及生产经营热点问题展开专题分析,年度分析对单项重点成本费用细化分析,关注作为成本费用驱动因素的业务分析,逐步提升和渐次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特色化。

(四)四个方面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

生产先行、财务引导,通过预算管理,提升财务在价值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发挥出财务管理的控制引导功能。

在经营决策方面,财务部门引导与支持。建立以变电站为标准单元的评价机制,建立效益为先的投资、成本配置机制,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性。在投资决策方面,财务部门主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始终关注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并从财务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预算编制方面,财务部门主导与规划。按照全面覆盖、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所有涉及价值形式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畴。通过推进“生产、投资、财务”融合,实现各要素在经营目标和运营环节上的协同一致。预算编制方面,牵头作好优化资源的配置工作;投资计划编制上,始终注重投资回报,财务部门对生产经营计划的部署提出意见,对生产安排、经营活动一体化安排,推动“三大预算”深度融合和统筹运行。

在优化层级方面,财务部门献策与建言。发挥财务管理生产导向和经营导向的引领作用,促进协同增效。结合管理机构改革、压扁一个管理层级的形势,参与部门层级的优化;参与客户信用等级评分和销售电量合同的审核认定,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材料计划等各环节进行审核监督,引导牵制,参与物资材料全过程管理,防范合同风险。

在配置资源方面,财务部门审查与统筹。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做优存量资产与做实增量资产。协同专业部门与资产部门做好资产价值、技术状况、资产使用情况等综合运营分析。做实增量资产效益审核,明确计划、财务、生产技术等部门职责分工,对效益不达标的项目实施给予否决,落实投资项目效益后评价制度,严格效益考核、责任追究。

(五)五个管理不断深化,实现协同增效

各项机制健全为电网经济的主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不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重点成本管控、财务创新管理等,使协同增效平台建设更加精准和稳健。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组织并引领公司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做好各专业部门和分级预算单位报送的单项预算的初步审核、汇总、优化工作,监控、搜集、整理预算管理矛盾和问题。明确职责、敢于担当并保证其各项职责,各单位、部门成立相应的专业管理机构,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

深化重点成本管控。购电成本由相关部门管控,转供电成本按照成本特性分为“双控成本、单控成本”,按照分工与职责不同进行管控。加强科室沟通、协同力度,重点对购电成本、材料费、重c管理费用进行分析,加强重点成本项目全过程管理,做到管控有力。

深化对标追标管理。以效益指标为核心,突出电网运行、营销服务、成本控制等关键指标,将经济技术指标与财务指标、价值量指标与工作量指标相结合。改进管理方式,以降损增效为主线,提高成本效益。

深化内控风险管理。发挥内控管理全面覆盖、重点控制、权责明确、效率优先的管控作用。按照“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原则,规范行权行为,落实行权责任;深入辨识、分析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规避、降低风险,健全信息搜集、传递的渠道,保障经营目标实现。

深化财务创新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以提高资产回报为导向的利润预算目标形成机制,落实各层级预算目标管理责任。不断提升、优化流程,实现从严管理常态化,做好风险防控。

四、积极实现价值链协同增效平台效能最大化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油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主动应对,积极作为,通过以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增效平台,综合线损实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全国供电行业先进水平。

(一)工作质量

电网运行基础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无功优化管理,综合功率因数达到0.959,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强化科技攻关,2015年完成科技立项20项,获得胜利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专利5项。通过对全年“精算”,将价值量与工作量进行合理“捆绑”,进一步优化预算投向,层层落实效益指标。

(二) 管理效益

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主营业务利润率10.84%,同比增加1.23%,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总资产周转率1.96次,同比增加0.15次,加速了资产周转。转供电单位成本同比降低0.002元/千瓦时,人均创效同比增加1.6万元,持续提升电网质量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价值链理论与企业并购整合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1(5):9- 14.

篇9

[关键词]金融体系; 多元化; 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132-02

[作者简介]张玮(1976-),男,汉族,苏州人,研究方向:金融证券、非营利组织管理。

一、金融体系概述

从一般性意义上讲,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归纳出金融体系的六大基本功能:1清算和支付功能;2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3为经济资源在时空上实现转移提供渠道的功能;险管理功能;5信息提供功能;6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

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金融调控,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具体结构如下:1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2政策性银行;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其他商业银行;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7保险公司;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二、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与成就

(一)实现了从单一体制到多元化体系的转变

1979—1983年,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相继成立,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从此,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初步确定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对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并要求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商业银行。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并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等16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省级分行与所在城市分行合并、地市支行适当精简。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对不良贷款实行“双降”。2003年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2007年农业银行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原则得以确立。2008年10月,《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推动了农业银行改革。金融改革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此期间,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也获得同步发展。2007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3家政策性银行情况各有不同,要坚持“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初见成效

1979年农业银行成立并接管了农村信用社。1996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旨在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合作金融组织,实现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1999年,江苏等地率先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主要强调农村信用社要为“三农”服务,并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基本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定位问题。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随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逐步推开。2012年银监会批准农业银行扩大“三农”金融事业部的试点,探索商业运作也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到2012年5月末,已经组建了81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成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新的生力军,而且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和健全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79年经济和金融改革以来已逐步形成一定体系和规模。为了解决银行信贷计划之外的资金需求,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开始设立和筹建信托投资机构。198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中明确“银行要试办各种信托业务,融通资金,推动联合”。 2007年银监会实施新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托公司专业理财机构的功能定位。信托公司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了“跨市场、跨行业、跨产品”的独特优势。截至2012年6月,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已发展到554万亿元,较2006年增长14倍,受托规模、盈利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有11家商业银行试点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创新能力与专业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继续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继续深化。

三、金融体系多元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及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市场,对中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带来强烈冲击。当前世界金融发展趋势体现在银行传统的存贷款间接融资业务比重越来越小,以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混业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为发展方向。我国金融业只有主动适应世界金融发展格局的变化,才能在未来开放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在我国原有的金融制度下,银行业务、证券业务被严格区分,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整体行业素质及竞争力偏低。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需要多元化股权结构,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打破商业银行业务间的严格限制,加大资本、货币流通,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种类成为必然。

(三)金融创新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分业经营制度使得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抑制了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衍生和创新,影响了创新机制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丰富信贷产品、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渠道创新、组织架构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实现多元化创新。

(四)金融经营制度受全球化冲击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经济往来的国别逐渐模糊,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全球化和超国界性的特点。目前,我国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和人民币非国际化虽然缓解了跨境资本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但网络信息与贸易能够冲破国家界限,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也对中国金融现行分业经营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政策措施

(一)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金融风险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信贷资产占绝对比重,而证券资产和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很小,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及风险防范能力都存在较大差距。实行混业经营,可以使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从而改善财务状况。

(二)有效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

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利润空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对金融市场理论认识深化的基础上,我国现已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正在向混业经营迈进。

(三)加快商业银行介入证券市场步伐,实现混业经营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大多是个人和中小机构,具有高度投机性。混业经营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能够介入证券市场,大大降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增加稳定性。此外,银行可以通过较为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其他各类投资者,改变其短期投资行为,促使证券市场在平稳中逐步成熟。实行混业经营后,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介入会扩大中国证券市场的容量规模,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中央银行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宏观金融调控。

[参考文献]

[1]刘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6)

[2]徐燕,王娟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0(9)

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 投资管理 建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就是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煤炭部撤销,随之,原隶属于煤炭部的国有统配煤矿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在当时宏观紧缩政策下,煤炭价格在低位运行,用煤企业拖欠煤款的现象比较严重,靠贷款过日子的煤炭企业由部属企业变为地方企业后,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低迷期徘徊。自加入WTO后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后半期开始,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给经济生活增添了活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投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进而带动了能源工业的发展,煤炭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得到了根本改观,煤炭企业摆脱了长期萎靡不振的状态,进入了长足发展期。

尤其近年来政府主导实施的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政策,给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扩张机会,各大煤炭企业通过整合小煤矿,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成立了大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控股子公司,形成了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次的分子公司,企业规模不断状大。

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同时,难免会出现对外投资管理工作及时跟进不到位,进而管理不到位,甚至疏于管理的现象。由于新整合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会计政策等与煤炭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有较多不契合的方面,加之管理层级较多,使得集团公司的信息传递不够通畅、及时,执行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有效决策。所以,如何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是煤炭集团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投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1.1投资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学决策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决策之后往往是巨额的投资,企业的投资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其状况,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及其状况是否良好,决定了企业投资收益能力和风险。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决策,同时也是公司治理机构良性运行的基础。《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公司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公司的《章程》中在“股东会职权”和“董事会职权”中也有相同规定。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决策程序,这其中的原因方方面面:或许是受到某些政策的影响左右了公司决策层的意愿;或者是时间紧迫没有做好前期可行性分析研究等相关工作而影响了正确决策;或者是对投资决策的审批、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权限不清所导致。

1.2投资跟踪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企业对外投资而言,科学决策固然重要,但对投资进行跟踪管理更不容忽视,因为跟踪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公司对外投资的安全,还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目前,投资跟踪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完善有效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缺乏切合实际的关于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派制和履职制度,以及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投资的处置和收回等制度不够完善等。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集团公司对投资的管理落实不到位,导致对外投资跟踪管理措施不到位,甚至导致投资失控。主要表现在:

(1)对外投资公司的数量不清楚。由于公司管理层级过多,加之对外投资核算不规范,有些将投资计入其他应收款,有些已经清算的公司账面不清理,导致集团公司对所属对外投资公司的数量不清楚,影响公司对外投资的安全;

(2)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清楚。由于对投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参与对被投资公司的经营决策,甚至不能及时取得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了解,包括对有些注册资本的变化不了解、对被投资公司盈亏状况不了解;

(3)未建立健全被投资公司档案,未取得被投资公司的营业执照、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对被投资单位的工商注册情况不了解,尤其在煤炭资源整合期间,有些投资款项已经付出,但由于客观原因被投资公司未完成工商登记,在公司的账面以长期股权投资反映;

(4)未建立投资管理台账,未详细记录投资时间、出资额、出资方式、持股比例、期限及权益变化,未能妥善保管投资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未能定期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清查;

(5)法人企业未按法人管理。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公司设立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要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经济业务不是以合同或协议方式来约定,而是依据上级公司的文件来执行,剥夺了下级公司独立的人格。忽视法人企业的性质,未按正规的业务处理程序来完成,难免会给公司带来管理风险和纳税风险。

1.3对外投资的会计系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获取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不全面、不及时,甚至从未获取其财务报告,对其经营状况不了解。企业财会部门对于被投资单位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市价当期大幅下跌等情形的,未能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规定,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2)集团成员之间对账不够及时,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相互投资关系不清楚、相互资金往来不清楚;

(3)核算方法不正确。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应适用权益法核算的,而某些公司投资全部采用成本法核算,影响公司经营成果;

(4)投资和债权混同。投资是能产生增值收益的资产,债权是只能收回固定金额的资产。有些公司将对外投资作为债权管理,导致被投资单位未能纳入正确的管理体系,随着人员的变化,该等被投资单位存在丢失的可能。

1.4不重视投资处置和收回的问题

对已经停业甚至长期停业的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未能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少损失;对无效益、经营状况不佳的投资不及时清理;对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投资不及时处置。集中体现在账面对外投资效益不佳。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集团公司对外投资是为了利用有限资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各个投资项目的有效运作亦是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支撑。因此,强化对外投资管理工作是每个集团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履行投资合同或协议,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2.2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及职责

被投资公司应当依据《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三会制度。集团公司要确实通过参与控股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对其行使管理、协调、监督、考核等职能。公司各职能部门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的各项管理制度或办法,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财务、重大投资、法律事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指导、管理及监督。

2.3加强对被投资单位的会计系统控制

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建立投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投资对象、金额、持股比例、期限、收益等事项,妥善保管投资合同或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决策和审批程序应作出明确规定。企业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4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集团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子公司财务信息等相关资料。定期组织投资效益分析,关注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合同履行情况。

2.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以保证资金的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子公司分月度或季度向母公司报告资金收支计划。按资金的收入渠道和支出的用途,逐项分别列示。

2.6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出相应的奖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