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篇1

(一)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和优化升级

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目标,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绿色农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主要从事三产为主向投资发展一、二产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营分工与产业化协作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群体。要结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营销业和观光休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技术、资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脚型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脑型企业”转化。

(二)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着重要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结合国有资本退出拓宽发展空间。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经济主体去填补。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小城镇和园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科学布局、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宗营等小城镇建设和铺镇、宗营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政策,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这些地方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相联、产品配套的企业,实行产业联合和企业重组,打造“板块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结合市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已建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充分挖掘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畅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待业和领域”的优惠政策,彻底打破国有、集体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投资兴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改变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兴办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用社会的钱来发展社会事业。我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如友好医院、前进东路都是利用民间资本来修建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惠政策,扩大领域,密切合作,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版权所有

骨干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要在坚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从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促使这些企业快速发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提高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服装、房地产开发、建筑、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等优势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在服装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伟志、蓝潮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中山、东城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建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顺华、汉水建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机械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始皇磨粉、华汉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食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餐饮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古月宾馆、景玉宾馆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观光休闲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宗营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七里兴汉荷园、陕南植物博览园、河东店牡丹园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篇3

(一)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和优化升级

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目标,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绿色农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主要从事三产为主向投资发展一、二产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营分工与产业化协作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群体。要结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营销业和观光休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技术、资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脚型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脑型企业”转化。

(二)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着重要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结合国有资本退出拓宽发展空间。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经济主体去填补。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小城镇和园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科学布局、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宗营等小城镇建设和铺镇、宗营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政策,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这些地方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相联、产品配套的企业,实行产业联合和企业重组,打造“板块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结合市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已建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充分挖掘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畅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待业和领域”的优惠政策,彻底打破国有、集体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投资兴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改变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兴办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用社会的钱来发展社会事业。我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如友好医院、前进东路都是利用民间资本来修建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惠政策,扩大领域,密切合作,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版权所有

骨干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要在坚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从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促使这些企业快速发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提高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服装、房地产开发、建筑、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等优势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在服装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伟志、蓝潮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中山、东城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建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顺华、汉水建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机械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始皇磨粉、华汉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食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餐饮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古月宾馆、景玉宾馆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观光休闲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宗营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七里兴汉荷园、陕南植物博览园、河东店牡丹园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4

【关键词】国有经济 改革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一、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体制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本身便属于政府的附属物品,其根本意义上仅仅是一名生产者。但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看来,他所要求的企业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市场主体,并且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者以及生产者。只有企业具备了这样的性质以及地位,在能够拥有自主经营的自负盈亏以及决策机制的激励机制甚至是约束机制,同时才能对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地接受,才能够起到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才拥有运行稳定的市场经济。所以,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改革的根本就在于让企业自己成为能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相关要求的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产权清晰以及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但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来,就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其本身的经营机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并没有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企业之间的权责并没有有效地区分开来;企业本身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而这些问题的成因就在于并没有解决企业本身的资本形式。国,乃国家,国有企业,乃是国家的企业,其所有的权益都隶属于国家,而那大部分经过改革的公司都是采取的“国有控股”或者是“国有独资”的办法,只是名称变了,性质还是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关的改革过程中,应该以十五大所提出的多样化公有制度为主要的改革思想,并且根据实际规模以及对国民经济层面实际的地位以及领导作用,进行内容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

针对我国经济名牌企业——国有企业而言,其直接影响给我过经济的成长以及发展,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实行国家控股或者是独资形式,对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责任,其应该尽量地多执行,并且将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在结合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效益作为重点。

针对其他领域或者是行业来讲,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较大竞争力的国企而言,其中包括有大量的中型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从原则上来讲,应该将其改造成通过国家进行控股的股份公司或者是有限公司,这也是所说的企业所有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应该选择合作股份制度,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主体。

二、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环境下经济体制实况,根据国有经济的作用以及地位,对国有经济进行改组调整

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方面的经济体制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实际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意义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制经济实际的地位,是对国民经济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实现独占,其作用只是对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实施进行保证。而在社会主义方面的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主体,而并非是独占;而对于国有制经济而言,起作用也不是对国家指令性的计划的实施进行保证,而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环境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现有的经济(国有)格局,其形成环境也是计划性经济体制,其主要的特点是:规模小、企业分散;涉及的领域过宽;整体素质低,实际工作效率低。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国有经济的自我发展极大程度地受到限制,并且对社会主义方面的市场经济对国有经济所提出的要求不适应,所以,必须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改组。

首先,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所起到的主导地位对国有经济进行调整。并且对公有制经济本身的主导地位进行保证,增强其竞争力,加强国有经济所有内容,实现对国有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例如组建政府特大型独资公司集团——重庆渝富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股、控股国有企业,利用渝富公司入股平台,政府参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改革和经营,发挥政府特有的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等。

其次,必须根据社会主义方面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所占有的主体地位,对国有制经济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保证:(1)必须将对市场经济以及本身的认识进行提高;(2)在执行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坚定不移的调整意志;(3)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对于调整方案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国有企业坚持“抓大放小”的针对政策,并且这里的放小指的是通过改组联合等手段对小型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制度的改革。

三、国有经济发展建议概述

在进行现代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该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那就是建立在国有经济的基本特性上的,对国有经济管理形式的改革。其改革的管理对象及时国有资产的者。管理地目的就是为了这些称呼上的所有者变成企业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具体的管理办法就是将西方的委托经验以及我国改革成功的中国案例进行取长补短,合则自用,建立一定的各风险分配以及激励制度,给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者们一个金饭碗和一个紧箍咒。

整合国企的资源,组建国企企业集团,发挥集团优势。如重庆市政府组建的化医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经纺集团及地产集团等国有企业集团,积极整合集团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国企领头作用。加强股份性改造,引入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让优秀民企和国外企业参与国企的管理和改革。推行国企整体上市,让市场改造国企,增加国企信息透明度,增加国企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拓展国企的融资渠道等。

参考文献

[1]胡钧.关于讲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

[2]郝书辰,陈保启."十二五"时期深化山东国有经济改革的起点、要求和思路[J].理论学刊,2011(02).

篇5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共同治理

一、 前言

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体制上来看,会计工作职能分工明确性不够,会计部门不能行使独立的资金监管职能,不能够有效地抑制财务上的混乱收支情况、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得不到遏制。造成这些会计管理职能失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缺失造成的, 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趋势。因此,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会计体制,从而根据经济体制与企业活动来明确会计行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是会计管理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影响会计管理体制的因素

2、1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决定着企业的行为,从而影响到会计体制的根本属性,因此,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会计体制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以求得到与经济发展相符的会计管理定位,从而作用于企业行为,成为国家对会计活动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命脉由国家一手把持,非公有制凤毛麟角,公有制的垄断局面使企业政企不分,与此同时,会计管理也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公有制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其他各种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盘活了我国的经济格局。企业从政府的管制下脱离出来,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实施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资金组成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可见,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会引起会计体制的转变,会计管理体制是始终与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的。

2、2政治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会计管理体制的运行实质是一个政治管理的实施过程。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代表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形式,而经济体制究其根本是国家政治要求的体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因此,政治因素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会计管理体制的发展动向。经济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基础,因此会计制度也通过经济影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政治上的环境变化也将会造成经济体制的改变。尽管现行的市场经济已经有效的实现了政企分离,但政治与会计体制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主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导向,就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视角在不断的转变,也促使企业管理行为随之改变。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政府发展规划的产物,诞生于政治前提下,配合我国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政治影响经济,作用于会计管理的连锁式反映规律,因此会计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的影响。

三、 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

3、1财务委员会的完善

我国企业规模日渐壮大,所涉及的经营行为也日益复杂,企业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各部门通过各种委员会形式来集中管理,行使职能。财务委员会就是众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形式之一,主要负责企业的财务控制,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指导。通过对财务部门职能的完善和权力的赋予,可以科学的制定财务政策与财务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本管理,对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2审计委员会的完善

审计委员会是财务行为的监督机构,通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双效结合,评估风险,建立控制体系,发挥监督审计职能,是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因此,审计工作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保障,是企业管理是否具有成效的定性评价。审计工作有效地监督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会计活动,为企业的会计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3、3财务总监制度的完善

现行的财务总监制度是近年来新兴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也是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总监制度早期产生于国有企业内部,是政府职能的代名词,而后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财务总监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在股份制企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中财务总监职能的发展更为具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支持。

四、 结语

文章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特点与政治环境因素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揭示了未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出发,完善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会计活动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我国目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帆,会计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11-13

篇6

一、我国经济模式的政治学分析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机制,同时又彰显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在这一经济制度下,我国也逐步展开了所有制、产权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也收到了较好的执行效果。该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方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中国特色。该经济制度不仅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社会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更加灵活、变通,丰富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形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支持我国经济变革、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的必备之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承认了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制度,也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同步促进。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其中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发挥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倡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具有强大的国家干预功能,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二、我国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经济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济模式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一)比较经济学范式

经济改革初始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改革也持续进行,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演变方面缺少理论支撑,因为无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不足以形成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此时,比较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当时中国极为推崇科尔内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理论,以及其他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提出的股份制理论、企业改革主线论等,都为中国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比较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模式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支持我国最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灵活吸收、积极借鉴国外经济发展中的先进制度,它推动着我国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探究、探索,直至走向市场经济制度,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正向变革,然而,其劣势与缺陷也极为明显,体现在:缺少规范性,虽然可以立足于实践来对比、分析当前的经济制度,然而,却忽视了制度转移理论的发展。同时,该理论的发展相对抽象、无法实用与实际。

(二)政治经济学的范式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运作并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日益兴起,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中国经济模式。我国开始依托于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探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关键点: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受到关注,严格区分于普通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模式明显体现出:四大主体形态,具体为:公有制为主的多样化产权体制,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发体制,国家主宰型的多结构市场体制及自力主宰性的全方位扩展体制。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制度,我国越来越放眼看世界,逐渐吸收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将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同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经济模式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国情融入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敢于灵活运用,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建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01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突破了思想,认识到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不是判断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依据,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市场经济具有普世性,于是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必然具备一些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在分配制度上,实现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我们国家采取了政府干预主导型的监管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监管,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适时采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政策手段对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与调控。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监管体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得以完善[1]。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这表明了,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是正确的,可以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合理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资源。

二、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时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矛盾逐步显现了出来: 最主要的是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进行干预,由此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相对低下;国有企业垄断,挤压民有经济发展;政府控制社会,阻碍公民社会发展,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或大政府――小社会的势态,离开放、自由、透明、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境界相去甚远[2]。

我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持续提高,我们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已经慢慢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继续依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相应的,中小企业遇到进入障碍以及其他发展条件的限制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国有企业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往往拥有行业垄断地位,这些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却因为行政保护而盈利,政府出于对产值、税收、就业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的考虑,不愿意做出让低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退出经营的决策,这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难以具有高的资源配置效率[3]。

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和结论

中国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地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2.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

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不再继续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撤销一些以前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也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3.建立适合的市场监管体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切实转变监督管理的指导思想,要从过去的直接监管思路转变为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的思路上来,转移到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上来,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市场监管工作的标准,积极推进市场监管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不过想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实需要进一系列的条件和制度环境。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佘源.中外市场监管比较研究及启示[J].学术论坛,2010(11):111-114.

[2]郑炎潮,卢晓媚.市场经济与发展主体转型―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转为民有制经济为主 [C].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11).

[3]蔡.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W].人民日报,2012(11).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本经济依据,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可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政府也难以用其它间接手段来实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其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规律来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经历了曲折,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且在改革开放后又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种问题和困难集中暴露并亟待解决,故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下内容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简要分析和思考。

2、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的指导方针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产物。要将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实施,需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不偏离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要有战略眼光。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要着眼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对中小企业进行放开搞活。第三,要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上下功夫。第四,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最后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五,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为基础。要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实力,引进科技人才,要采取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国有企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需要引起注意。第一,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国有企业在资产清理和评估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其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资产的评估,国有资产折股不合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例如,我国指导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明,可以利用国有资产的评估增值部分冲销一部分呆账和坏账,有的企业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暗中操作,把原有经营管理中积累起来的一切问题都一笔勾销,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另外,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无形资产,缺乏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其在市场上价值的评估,导致了这些无形资产的流失,损害了国有股权的利益。第二,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制约机制不完善。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的指导部门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多头并进,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造成企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的迷惑,而且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和税务等部门脱节,没有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致使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置身于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之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也给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有的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登记,而新的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是逃避责任,使债务长期得不到偿还。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低估、漏估国有资产、虚增债务的行为视而不见,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三,员工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当前,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中,按照资历进行工资涨降,使得新员工中普遍存在不公平的感觉。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工作能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远远大于部分老同志,但是其收入却比较低,这使得年轻人普遍不满。

4、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好好处理,必将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企业改革结束了,企业也成了一潭死水,不得不面临被市场经济淘汰的命运。所以应采取措施,引导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一,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一些资产评估规定,往往带有很明显的部门特征,很难全面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评估行为。第二,规范国有资产出售行为,严禁擅自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在我国对国有资产的出售有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没有经过一定程序,而是擅自将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出售,这一行为不仅程序严重违法,而且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滋生腐败。第三,建立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应该建立在技术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要在薪酬中引入竞争机制,要细化工资,将工资分为很多小项,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等等,不仅考虑到了老同志也对新同志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的薪酬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薪酬,不应仍是行政命令型的薪酬。第四,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和分配这三项制度改革。一是要强化科学管理、加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必须要有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能够留下来为企业服务,也才能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在完善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的劳动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制度;三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并严格将业绩考核与工资挂钩。

5、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明确了国家关于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指导方针,随后提出了目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直至最后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杨淦;中国言实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9-0182-04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及企业竞争力提升”(批准号:2008A―ZC10)

[作者简介]温章林,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公司治理。(福建泉州362000)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其公司治理结构结构的演进已经历了30年历程。如何使中小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是政府部门、实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力。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对提升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一、公司治理结构及企业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狭义上,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价值在于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建立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包括纵向制衡与横向制衡两个方面,纵向制衡主要是指股东大会对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制衡。公司治理结构的横向制衡主要是指公司监事会的制衡。

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只要能提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合理的。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具体的对于控制权的监督机制比较来看,任何一种现有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都不能无条件地应用于所有的公司经营环境中,也没有一种监督机制可以单独起作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而在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上、资金水平上存在差别,则各自具有适宜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各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不同。甚至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方式,因其技术条件、规模经济和所处法律环境等存在差别,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同。

2 企业竞争力。目前,在有关竞争力问题的文献中,尚未有统一的关于竞争力的定义。根据《贸易政策术语辞典》,竞争力是“某一企业或某一部门或者甚至整个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者国家所击败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如创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运作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竞争力当然并不仅表现为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表现为始终对企业利益相关方负责;表现为对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竞争力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正如Feurer.R所说,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顾客评价、股东评价,对竞争环境的作用与适应性。

3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如果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然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生俱来,而不是其外部的某种联系。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企业竞争力,要解决企业制度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产权层面的问题,包括产权清晰、产权顺畅流动、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组织方式合理化、产权责权清晰等等。另一个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层面问题,即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得企业具有一种创新的动机。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是企业竞争力根源内在的逻辑联系,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与系统内外的其他变量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形成、改变和发展了企业的竞争力。

公司治理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软件。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企业制度的竞争,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

公司治理的实质是有关公司的权力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周新军在《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一基于(财富)500强排行榜的分析》中指出,榜上前10名公司基本上被日本和美国公司垄断,欧盟公司也表现出强劲势头,中国上榜公司历史最好排名是第46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排名的主要原因。

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1 泉州民营企业发展概况及样本企业的概况。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是个人口达774万的地级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泉州经济走在福建省列,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左右。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8.6亿元。全市现拥有民营企业12.8多万家,2007年实现产值3916.48亿元。无论是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民营企业均占全市90%以上。民营企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在全市乡镇平均机动财力、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至2008年,泉州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有“富贵鸟”、“七匹狼”、“金鹿”、“九牧王”、“爱登堡”、“雅客YAKE”、“361°”等120件;中国名牌产品有劲霸、老人头、特步、富贵鸟、匹克、安踏、利郎、心相印等39个;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8个;有16个品牌进入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些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全由民营企业所创。由此观之,泉州民营企业在泉州经济发展中已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小企业是泉州经济的特色。12.8万多家民营企业,除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外,其余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家族企业是

民营企业的主要企业形态,占90%以上。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泉州市中小企业经过30年市场经济的锤炼,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建材、石油化工、鞋业、工艺品业、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支柱行业和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明星企业和拳头产品。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寿命太短,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大风浪。也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过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难以上规模,遇到了发展瓶颈。

2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深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我们对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形态、资本结构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向泉州市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37.33%。调查范围包括泉州市区及泉州所辖县、市中小民营企业。此外,还取典型案例研究方法,走访了一些民营企业,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1)企业组织形式

11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52家企业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46.4%。股份有限公司28家,占25%,两者相加达71.4%。独资或合伙企业32家,占28.6%。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2)资本结构

①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比例低。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而同期全国的平均负债率是62%,低于全国同期平均资产负债率,也低于50%-60%之间的国际公认资产负债率水平。

②股权结构。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查分3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企业资产所有权状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企业主独自拥有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加起来只有8家,只占样本企业的7.14%,有104家即92.86%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

第二方面: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比例。

业主及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占企业股权100%的有22家,占样本企业的19.64%。90%以上的8家,占7.14%。80-90%的有16家,占14.29%。70―80%的18家,占16.07%。60-70%的5家,占4.46。50-60%的10家,占8.93%。50%以下的33家,占样本企业总数的29.47%。

第一大股东占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70.53%。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方面:企业内部产权分拆情况。

在104家家族企业中,民营企业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不分的有51家,占样本企业的45.54%。100%的企业民营企业家族成员自然人之间的产权界定模糊。在家庭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内部没有将股权终极化,即终极到自然人。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不清。

民营企业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发展起来的,而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却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企业的产权与业主的个人产权混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创业者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创业者”的所有权模式,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

③债务结构。大部分债务融资都是向亲戚朋友借钱或民间借贷,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不高。

从表3可知,当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资金困难,需要借债周转时,有46家,即60.71%的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民间借贷。选择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只有44家,占39.29%。超过75%的企业认为不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与银行有过信用关系的企业仅占50%。也就是说,尚有50%中小民营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民间借贷和向亲戚朋友借钱周转,最突出的优势是灵活、方便。但也有很多缺点。借贷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容易引起纠纷。民间借贷成本高,正常情况下泉州的民间借贷月利率为2-3%,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需求增多,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推高。目前最高的民间借贷月利率达到15%,年利率达到180%。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不选择向银行借贷,而向亲戚朋友借钱或向民间金融组织借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泉州有大量民间资金的存在,泉州地区的民间资金达千亿元以上,借款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贷款难。由于中小企业在信用等级、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规范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银行从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特别严厉。

(3)董事会和监事会

在样本企业中,有34家企业依据《公司法》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38家企业没有设立董事会,但设立了执行董事和监事。私营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几乎全部控制权。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董事长、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由企业主家族成员组成。民营企业的监事会一般来说也是徒有虚名。

(4)经理层

在112家被调查的企业中,100%都设有经理或总经理一职,其中88家,即78.57%的企业,经理或总经理职务由业主或其家族成员担任,只有24家,21.43%的企业聘用了非家族成员担任经理或总经理职务。

聘用了非家族成员的总经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仍基本掌握在企业主手里,几乎谈不上两权分离。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从外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由于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其所有的经营决策都是在完全顺从企业主的意志或在其意志下做出的。

三、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以下从资本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 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治理效率。企业价值分析法是判断资本结构合理与否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在公司总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的资本成本也是最低的。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债权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偏低,债务融资较少,是保守性企业策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债务融资途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2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适当的股权集中有一定的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协调成本低,决策效率高,委托成本较低。有利于公司作出及

时而统一的决策,对市场反应灵活。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几乎形成股权一元化的局面,对企业竞争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阻碍了企业资本的优化融合。泉州市民营企业已经过30年的发展,但由于基本靠自身积累,采取原始的自我积累方式滚动发展,因此企业规模做大的并不多,绝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股权过于集中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多年“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股权制衡几乎缺失,公司的股权制衡并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不利于公司内部责权利的分配,也不利于调动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第三,股权高度集中,家族完全控制董事会,总经理和董事长一人担任的现象,使公司治理结构总的三权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形同虚设。

第四,产权边界模糊,把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融为一体,容易导致家族矛盾与企业管理矛盾纠缠在一起,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融资,阻碍了由“人治”管理过渡到“非人格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经营权。多数泉州中小民营企业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权牢牢地掌握在企业业主的手中,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职业经理阶层薄弱,多数实行家族治理。家族企业选择家族治理结构还是选择委托治理结构,以及多大程度上实行职业经理治理,是与其实行委托制所增加的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的。尽管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也不能获取收益,职业经理人具备的影响力、责任感、素质和能力是作为经营者的大股东不一定具备的。家长式决策又往往仅靠企业主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难保其在所有的决策上都能做到科学合理。轻者造成经营亏损,重者危及企业生存,从而使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多年的创业积累可能毁于一旦。

4 董事会和监督会。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是,事实上,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完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他们不仅在业务上服从总经理的领导,而且在人事方面也要受总经理的控制。因此,“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效果的。

四、优化泉州中小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

1 股权适当分散,形成股权制衡。企业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通过内部牵制,使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可以通过企业联合等方式实现股权的适当分散。

2 完善产权制度,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实行流量产权动态化。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在一些已具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可采用技术入股、年功入股、绩效奖励投资人股、经营管理者股权期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

3 改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市场环境。每一种外部市场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公司治理功能。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各种市场,都能对公司行为产生影响,规范其运作。在影响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诸多要素市场中,控制权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的完善将有助于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发挥外部治理功能。

篇10

[关键词]产权改革 经济学 经济体制改革

一、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我们通常情况下把产权理解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权利,也可以说是人们在利用资源时必须遵守的适当规则。从直观上分析,产权主要用于表现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归属关系。其实呢,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知,如果只有一个人或者无限制供给资源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出现我们所谓的产权问题。

清晰化以及流动性是产权的两项重要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化包含了两种基本含义:一是产权中所涉及的主体的“人”格化。这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必须是被我国法律认可和承认的人格主体。这些主体通常是指法人或者公民自然人。这一特征是不适合抽象的对象的;二是产权归属必须具有独一性。“一物一主准则”在市场经济中是维持我国产权市场的正常运行的重要标准。产权制度的第二项基本特征是流动性,产权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从而聚集大量社会资本,最终达到与现代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目的。

二、产权经济学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分析

1.产权经济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通过总结我国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产权经济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产权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研究中最基础的经济理论之一。无论是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充分表现了产权的复杂性,因此产权经济学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挑战。产权不是单一的某项权利,而是一组围绕人们财产所结成的权利。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是重中之重,是整个改革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产权激励是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

2.产权经济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主体内容,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的明晰以及界定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微观基础。产权制度在法律的保护下和政府部门的适当激励下,才能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产权是发育市场经济主体的第一要义。

3.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改革的精髓是产权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求以多样化的产权主体作为经济的微观基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竞争,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而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有效载体即产权多样化。同时,这也是是产权经济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因此,股份制被称为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一项重大发明。

三、如何应用产权经济学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以产权经济学为第一要义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总结我国早些年间实行计划经济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国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慢慢的以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项正确的举措,在现在的经济改革浪潮中,我们要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由于全民所有制在产权制度中是模糊飘渺的,更加无从谈起所谓的激励,这就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因此,要将产权所有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要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大胆深化企业经济改革,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全方位的产权激励机制,最终达到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产权多样化

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发展,然而改革开放前所实施的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完全是抄袭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并不适用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中全民所有制是一个宽泛而且抽象的概念,它不具备明晰的产权关系,无法形成利益驱动。因此如何在全民所有制中建立起优良的动力机制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历史课题。因此在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中很多企业采用了股份制,通过参股、集股、控股多种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从而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3.将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最深层次困扰和较难突破的体制瓶颈。经济制度是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 它通常是以政府、企业等单位组织作为支撑点和连接点的, 而产权则是经济活动的对象以及重要纽带。运用适当的制度来界定经济主体的具体责任和相关权益叫做产权的界定。产权的界定主要是为了维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从而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实现我国经济有序而且高效的运行。目前有的产权归属关系还是很模糊,这一现状导致部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疏忽了自己的资产情况,缺少具体人员对国有资产负责。想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重视产权制度改革。

4.将产权保护作为民法的核心内容

每个公民都希望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并使其不断增值,因此我们必须将产权的保护作为民法的核心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私企和个体商户应运而生,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来保护这部分人的私有财产, 这也是产权经济学制度改革的基本内涵。

结语: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产权经济学,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魏杰,赵超俊.构建新的财产制度[J].国有资产管理,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