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项目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项目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要有叫得响的创新项目名称。
2、要有实施创新项目的目的意图的说明。
3、要有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
4、要明确创新项目平台建设的地点和功能布局。
5、要有平台建成后规范操作的工作流程。
6、要制定一系列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的方法措施。
7、要有创新项目成功实施的典型经验材料。
二、县布置的“四个”创新项目的建设要点
1、“一组一会+N名社区义工”乡村治理模式
①实施创新要结合乡镇所属社区的实际,主要针对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盲点问题,明确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体现乡村治理和工作创新的特点,防止出现创新项目一般化。
②明确工作创新的步骤。首先在乡镇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已建或新建社区来实施;二是成立社区党小组,并由社区党员推选党小组长;三是在党小组的组织下,推选成立社区建设理事会,并明确理事会成员的职责;四是采取党员群众自荐的方式,组建社区义工队伍,参与到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保洁、社区治安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事务。通过搭建“一组一会+N名社区义工”的工作架构,避免了以往“一会两组三站”工作模式存在的机构多、层级多等问题。乡镇党委应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推进时间表,并按照以上步骤抓好落实。
③抓好运转保障的落实。在有条件的社区要落实工作场所,配备一组一会所需的办公、活动设施,若暂时无法安排办公场所的社区,应选择一户有空闲房屋的党员家庭(最好为党小组长),组织“一组、一会”成员和社区义工开展活动,并从新农村建设有关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放理事会理事的误工补贴,并对工作积极、受群众好评的义工在年终时给予一定奖惩,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④社区内应制作“一组一会+N名社区义工”组织架构图和义工标识牌,制定岗位职责、活动制度。并在框架搭建后,定期组织党小组、社区建设管理理事会和社区义工开展活动,并建立工作和活动台账,有反映开展工作或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在年底前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典型经验材料。各项活动台账和资料均汇编成册。
2、“一会一联一帮带”帮扶平台
①实施创新要结合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实际,主要破解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序发展、相对松散等问题,通过搭建平台,使各农民专业合作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加强联系与合作,实现规范运行、抱团发展。
②明确工作创新的步骤。一是开展一次调查摸底活动,掌握本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运行情况,召集所有合作社或协会负责人开会,就加强管理进行商谈。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联谊会,由乡镇党委牵头组织各合作社负责人定期就产业发展、产品销售等问题进行交流联会。三是安排农村党员创业孵化基地或“三培两带两服务”基地与各合作社结对子,把基地作为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的载体。四是安排党员社员和社员骨干与社外党员群众结对,帮助社外党员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并吸纳到专业合作社中来,以扩大合作社规模。乡镇党委应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工作推进时间表,并按照以上步骤抓好落实。
③在合作社内设立活动室,配备所需的活动设施。并制作“一会一联一帮带”组织架构图,制定联谊会活动制度,年内召开合作社联谊会3次以上。签订专业合作社与孵化基地合作协议,安排社员到孵化基地入孵受训,组织社内党员、社员与社外党员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社员、党员台账,制作社员与社外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安排表。
④建立工作和活动台账,有反映开展工作或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在年底前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典型经验材料。各项活动台账和资料均汇编成册。
3、创新远程教育学用模式
①选择合适的社区或基地开展远程教育学用模式创新试点,创新能够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移动课堂”的特点。
②远程教育学用模式的创新主要围绕破解当前农村党员干部收看不方便、不及时等难题来进行。
③乡镇党委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创新的步骤和进度要求,并落实实施移动课堂所需的硬件设施,如播放器、电视机、电脑等,并建立管理、播放等制度。
④在运行的过程中,建立教育培训记录,总结工作流程,并在年底前形成创新典型经验材料。
4、流动党员网络党支部
①明确建立网络党支部所依托的网站,功能设置、运行流程。
②乡镇党委建立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库,并召集流动党员对网络党支部的管理使用进行说明、讲解,争取流动党员的支持与配合。
篇2
为了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关于《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精神,农业部与财政部从2012年起,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我省为试点省份。为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好项目实施方案,请各县(市、区)农业局对2012年辖区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建设需求进行调查,并与2012年5月15日前经县(市、区)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将调查结果以文件形式上报省农产品加工局,并将电子版发送至电子邮箱。
联系人:赵振兴
联系电话(传真):0431-88906322
附件:
1. 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设施建设需求调查表
2.吉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持政策明白纸
附件2:
吉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持政策明白纸
什么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在2012年启动,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烘干设施,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的补助项目。
奖补范围、实施区域和奖补对象是什么?
奖补范围是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果蔬烘干设施。我省项目实施区域为马铃薯、果蔬主产区。奖补对象是项目实施区域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
项目奖补方式是什么?
采取“先建后补”方式。获得批准建设完成的初加工设施,经县级农业等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由县级财政部门向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兑现奖补资金。
具体是那些设施可以获得奖补?补助标准是多少?
按啥程序申请和建设?
第一步: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到项目实施乡(镇)政府领取填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奖补设施建设申请表》,一式三联,每个设施一份申请表。每个农户申请建设不超过2座,每个专业合作社申请建设不超过5座
第二步:乡(镇)政府审核盖章后报送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审批,审批后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留存申请表第三联,并按照批准建设种类、型号进行施工建设。
第三步:设施建好后,持申请表第三联到县级农业局申请验收。联合验收组验收后在申请表验收人栏内签字盖章。
第四步:联合验收组验收合格后,由县级财政部门通知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持申请表第三联和有效证件领取奖补资金。
申请成功了不会建咋办?
县级农业部门将对申报成功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人员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和指导。
吉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3
一、主要工作
2013年,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认真总结上年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加大“本土化”设计指导力度,提高项目规范化建设水平,工程质量和项目成效进一步提升。
1.资金整合力度大
据统计,四川省参与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的项目县15个,项目总投资达139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00万元,县(市、区)配套投资533万元,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自筹资金9367万元。
2.工程设施数量多
已规划建设马铃薯、红薯储藏窖,水果、蔬菜通风库、简易冷藏库、组装式冷藏库,普通烘房、热风烘房、多功能烘房等各类初加工设施2163座。其中,2~60吨贮藏窖1584个,20~50吨通风库36个,10~50吨简易冷库97个,10~100吨组装式冷库340个,1~10吨热风烘房106个。形成农产品产地储藏保鲜能力6万吨/次,形成农产品烘干能力750吨/日。
3.项目服务范围广
项目直接服务于四川省马铃薯、红薯、水果、蔬菜四大产业,覆盖12个市州15个县102个乡镇210个专业合作社和1842个农业大户,有73680多个农户受益,有效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达340万亩。
二、项目成效
随着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竣工和投入使用,项目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彰显出日益显著的促推作用。
1.初加工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兴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有效带户与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地储藏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初加工能力明显增强。渠县共建黄花热风烘房171座,干制黄花加工能力达243吨/批;建100吨组装式冷藏库18座、50吨组装式冷藏库2座,新增黄花贮藏量达1900吨。补助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渠县黄花产地初加工水平,有效缓解了“梅雨伤花、花贱伤农”这一难题。
2.农产品损失大幅降低
通江县马铃薯冷藏库使用后,烂薯现象明显减少,控制住了种薯发芽,确保了种薯播种时的发芽势,保障了商品薯的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13年种薯与商品薯安全贮藏共600吨,与往年相比,耗损率减少了16%~26%。米易县刚收获的果蔬由于呼吸旺盛,若未冷藏运输损失率在15%~20%左右,通过及时冷藏保鲜运输,可以明显延长果蔬贮藏期,降低霉变、腐烂和遭受污染的几率,从而提高该县果蔬的质量和“阳光米易”区域品牌知名度。
3.错峰上市亩平收入攀升
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果、蔬和薯类错峰均衡上市,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大作用。2013年4月,绵竹蒜苔收购价3元/斤,储藏1个月,卖出价5元/斤,亩平增收6000元以上,增幅67%。江油市大康镇金康百合专业合作社,2013年种植百合2000亩,亩产3000斤左右,集中上市价25元/斤,收储45天后卖出价75元/斤,亩平增收12.5万元,增幅两倍以上。渠县通过项目实施,一是鲜黄花通过冷藏后延迟销售,稳定了黄花鲜销价格,每公斤鲜黄花可增加产值0.8元,增加总产值150万元以上;二是鲜黄花通过干制加工,每公斤鲜黄花可增加产值10元以上,可增加总产值2500万元以上;补助设施建成后,通过对鲜黄花进行产后初加工,将增加附加值2650万元以上。
三、主要做法
1.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做好规划
按照农、财两部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四川省水果、蔬菜、薯类等主导产业,制定了《2013年四川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农、财部门对有建设意愿的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摸底调查情况,按照集中连片和向主产乡镇集中原则,县农、财等部门制定了《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2.狠抓培训宣传,提高项目执行力和影响力
在北京专题培训基础上,2013年6月,四川省农业厅在广安华蓥市举办了“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现场培训会”,组织与会代表实地参观华蓥市初加工项目典型工程,并邀请2012年4个项目县局长,向与会代表介绍项目实施经验。重点培训2013年项目县局长和项目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各县项目办培训乡、村技术人员和农户及专业合作社。对项目建设中好的做法、经验,以及建成后取得的成效,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营造项目建设良好氛围,发挥重要作用。
3.适应产业发展,切实抓好项目“本地化”设计
一是项目技术设施设计与施工本地化,不突破农业部印发的《技术方案》。二是项目设施建设,农户根据需要,可以单独修建或者联建。三是新建设施,在同一建设地点设施样式必须统一,容积、制冷能力等主要指标要达到农业部同级别设施的要求。四是项目补助范围的设施,要求在2013年12月中旬前完工,在施工过程中接受上级的检查和指导。
4.狠抓项目建设,努力提高项目规范化建设水平
县级农、财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组织与实施,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了因地制宜的实施原则,协助建设主体搞好具体规划,邀请省级技术依托单位和项目设施建造公司,承担技术方案本地化设计、工程建设指导、技术咨询与服务,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在建设过程中加强设施建设的质量监督及管理,加强建设施工安全指导,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加强督促、加快进度、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5.强化信息意识,健全项目工作完善的档案体系
各县按照国家农业部要求,确定专人做好奖补设施信息统计、整理及录入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及实施进度,及时上报相关信息资料;项目建设完成后,组织技术力量,对项目申报表、技术图纸、上级文件及本级文件、验收资料等档案,进行了分类装订,形成了完整的档案资料。
6.严格验收标准,及时向业主兑现项目奖补资金
随着项目建设接近尾声,各县农、财等部门及相关乡镇政府干部组成项目验收组,制定项目验收方案,对完工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建设业主,在项目建设村公示7天,没有异议后,县财政局通过业主资金帐号,直接将奖补资金兑现到建设业主。同时,根据项目要求,对每座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标准的国家统一编号,按照农业部统一标志,制作并粘贴项目标志牌。
四、几点启示
要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就应注重抓好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项目执行效果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切实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各县领导高度重视,相关县均成立以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和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为各县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强的组织保证。
2.切实抓好培训宣传,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工作执行力和影响力
为使项目顺利开展,各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实施区,针对项目实施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开展项目政策、技术方案宣传培训,重点宣传项目建设内容、建设目的、实施原则、补助对象、补助范围、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使广大农民准确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程序和要求,提高了项目执行效益,并对项目建设中好的做法、经验、成效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营造了项目建设良好氛围。
3.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才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民议、民选、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出资出劳,自主建设初加工设施,不搞包办代替。一是充分征求广大农户意愿。农户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力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奖补设施建设类别及数量。二是农户自主签订建设合同。农户自主选择设备供货方、工程建设方,并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合同,明确工程造价、设施类别、数量、质量标准、付款方式等条款内容。三是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严格履行建设合同,严把建设质量关,充分发挥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4.强化监督检查,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工程质量
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狠抓项目实施规划、进度、工程、资金等“四项”督查,力求做到督查、整改、完善、提升“四到位”。一是规划督查。主要督查规划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实际,是否符合中央奖补资金支持的产业范围,奖补对象,奖补目录和奖补标准等。二是进度督查。明确制定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按进度要求,由厅领导带队,分期分批派出督查组,分赴各项目县,开展项目实施进度督查工作。三是工程督查。主要是督查各项目县属地化设计是否到位,是否完善项目建设的属地化技术标准。要求项目县必须做到全县统一标准,做到整齐、规范、适用。对已完工的项目工程,必须进行一次普查,对不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立即进行整改,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四是资金督查。主要督查各县配套资金、工作经费和中央奖补资金兑现问题。明确规定中央补助资金不能用作项目工作经费,坚决杜绝滞留、挪用、违规套取国家奖补资金现象。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绩,项目成效日渐显现,但在推进项目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项目建设标准有待完善
2013年,四川省采纳使用的是以北方省区为主的部颁技术标准,作为南方的蔬菜、水果、马铃薯(红薯)等产业,部分设施的技术标准不适宜、不对路,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本地化设计标准。
2.项目建设内容相对偏少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奖补设施目录2013年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目录,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储藏、冷冻、烘干等设施建设,农产品水洗、分级、打蜡、包装等初加工生产线,以及必要的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未列入支持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项目应有效益的发挥。
3.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建设通风库、冷库,需要自身投入较大资金,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只占项目建设投入的30%,多数县暂无其他涉农专项资金进行配套和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项目建设中,还须筹集大量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较大,项目建设积极性受到影响。
六、有关建议
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为更好地执行项目,进一步提升项目效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技术标准
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各省市区,针对不同产业,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形成贮藏窖、通风库、简易冷藏库、组装式冷藏库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技术标准。
2.努力减轻农民项目建设资金压力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市民生产生活,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对项目有效实施,各级政府都有义务和责任,给予必要经费配套。一是适当提高中央资金奖补比例。对西部省区应适度提高补助比例,由现在30%提高到50%左右,以减轻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群众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二是应当要求地方财政予以经费配套。今后农、财两部指导文件和省农、财两厅编制的项目实施方案,应对省、市、县政府明确提出项目经费配套比例,努力减轻农民和基层对项目建设的资金负担和压力。
篇4
2015年我们严格按照全省《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制定项目技术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强化技术培训,搞好技术服务,探索适宜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和配套机具系统。加快推广应用,全面完成了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就项目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选择项目区:设置试验田项目区的选择按照玉米种植面积结合当地群众基础好,易于接受,便于推广的原则,我们将试验地点选在三卡乡、呼玛镇、北疆乡种植玉米面积比较多的乡镇,土壤多为棕壤土,属浅山坡耕地。
在三卡乡三卡村,依托瑞和种植业合作社,建设300亩示范田,在呼玛镇西山口村,依托科振农机合作社,建设示范田180亩。在北疆乡象山村,依托象山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试验田480亩。
(二)试验模式设置:玉米保护性耕作试验田与传统耕作对比田采取三种作业模式进行对比。
1、在三卡乡三卡村瑞和合作社试验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春季除机械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直接使用迪尔1204拖拉机牵引吉林康达2BMZF-6免耕播种机在有秸秆残茬覆盖的地表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种植品种为德美亚2号--播后喷施灭草剂—田间管理中耕追肥—收获。
技术要点:①免耕播种,株距为17cm,亩保苗6000株,播深为3cm。②机械施肥深度为10cm,亩施肥量为50kg。③高效喷药技术,利用合作社的北京丰茂3W-500型液体喷药机,采用咽嘧销草酮2000ml+莠去津1000ml,对植株进行高效高精度喷雾灭草。④当玉米7-8片约40公分左右时,用播种机的施肥铲深趟垄沟,追肥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侧距10-12厘米为宜,赶雨前追施尿素10公斤/亩。
2、在呼玛镇科振农机合作社示范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建设面积为180亩。
技术路线:秋季进行玉米机化收秸秆粉碎还田---用1204东方红拖拉机配套1LF-435型黑山翻转式双向深松浅翻犁深松30cm以上---冬季休闲---春季用马斯奇奥MT-6型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品种为德美亚2号---播后喷施灭草药--田间综合管理。
技术要点: ①深松技术,大马力拖拉机配套深松机进行浅翻深松,深松深度30cm,打破犁底层,且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重不漏,到头到边。②气吸式精密免耕播种,株距为17cm,亩保苗6000株,播深为3cm。③机械施肥深度为10cm,亩施肥量为50kg。④高效喷药技术,利用合作社的3wm-1500型液体喷药机,采用咽嘧销草酮2000ml+莠去津1000ml,对植株进行高效高精度喷雾灭草。
3、深松重耙精密播种模式。建设面积480亩.技术路线:深松重耙起垄待播状态春季精密播种药剂灭草田间管理收获。种植品种为鑫科育1号和利和16。
技术要点:①深松重耙整地起垄技术,用迪尔JD2204拖拉机配套沃尔1DSL-3600松耙联合整地机进行作业,深松深度32cm以上,然后用道依茨2104拖拉机配套佳农北方1BYZP-6.2型56片耙进行碎茬碎土作业。②精密播种深施肥技术,用道依茨2104拖拉机配套沃尔2BQD-12型免耕播种机进行气吸式精密播种深施肥,株距为17cm,播深为4cm,垄间行距为65cm,亩保苗株为6000株。施肥量为57.5公斤,施肥深度为10cm。
(三)作业机具及技术要求:玉米秋收后留高茬(25cm)过冬,采用免耕播播机进行播种,播量为2.0kg,播深3-6cm;除草方式为化学除草,采用咽嘧销草酮2000ml+莠去津1000ml。时间为6月20日-7月5日。机械深松放在苗期,每年苗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为20-30cm,时间为6月20日-7月5日。全方位深松的地块,每2-3年,在秋季,进行深松一次。
(四)试验三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在同等水、肥条件下,种植同一作物、品种,同时播种,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对比测试、分析。
(五)试验监测的内容及方法:主要包括低温测试、土壤含水率测定、作物生育期观测、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土壤有机质测定、作物产量测定、地表覆盖测定、生产成本核算、配套机具性能考核。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领导
我们向县政府主管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召开相关部门领导会议,研究部署我县保护性耕作实施工作。首先成立了由县政府副县长吴志忠同志任组长,农机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财政局、农业局和实施区各乡镇长等十多家单位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实施工作的领导,并且成立了由县农机推广站站长任组长,有5名技术骨干参加的技术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同时我们还聘请东北农大工学院周福君副院长、县农技推广中心丁济文等5人担当技术顾问,组成专家顾问组,协助解决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在组织机构健全之后,领导小组精心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分月工作规划,制定工作职责,分解任务,使得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人管、有人抓,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二)围绕农时季节,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
在推广宣传工作中,把技术宣传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首先是组织实施区乡(镇)、村干部,合作社社员和种植大户,召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动员会”,发动群众,澄清各种思想顾虑和障碍,放心大胆地应用保护性耕作这门新兴技术。其次是组织编印了2000余份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资料,及时发放到实施区农户手中。再次是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大讲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目的和好处,效益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逐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在技术培训方面,我们紧紧抓住机收玉米留高茬、机械深松、杂草防控、免耕施肥播种四大技术环节。以召开机具演示会,现场培训会的形式,培训农民。5月11日在北疆乡象山村召开“玉米免耕播种现场会”,8月12日在呼玛镇西山口村召开“保护性耕作高架植保机及植保无人机现场演示会”,9月27日在三卡乡沿江村召开“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观摩会”,宣传和讲解免耕播种作业的优势和好处,实地参观示范田玉米长势。
(三)量化工作指标,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我们项目实施方案的工作进度安排,分解工作指标,细化、量化实施工作的环节及任务,制定分月工作计划表,使得实施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展开。我们还按照分月工作计划中的作业环节,落实具体负责人,实行“一抓到底”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即每个工作环节都有人主抓,每块示范田都有县站技术干部包抓,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保障保护性耕作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工作,建立技术档案,形成技术总结报告,逐步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耕作模式。建立现代农机合作社牵头,农机大户参与的农机服务网络。提高机械利用率,确保各项技术措施高标准完成。主动接受省站专家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考评。
加强资金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认真执行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确保专人严管项目资金,在财政局监管下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坚决杜绝挪用、挤占
等现象发生。
三、取得成效
(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成本效果明显。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省去了传统的燃烧秸秆、旋耕灭茬、破垄夹肥、镇压等多道单独作业环节,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环节3—5次,节约用工40—50%,每亩节约生产费用40-70元。
2、抗旱保墒能力增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实行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建立了土壤涵养水库,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墒情。同时,由于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有效降低了水分蒸发,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
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年增加有机质0.065%,如果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壤中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
4、增产效果明显。10月20日我们邀请县统计局、推广中心对示范田进行了测产,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平均亩产为599公斤,对比田亩产为564公斤,全县平均玉米亩产553公斤。经调查统计,较对比田产量增产6.2%。按玉米现价2.0元/公斤计算,亩增收可达70.4元,加之亩节约生产成本平均45元,农民每亩增收节支约115元。
(二)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1、地温变化。播前:免耕播种项目田留高茬试验田各层平均地温与传统耕作对比田地温分别低0.2℃-2℃,其原因是项目田地表覆盖物多而减缓地温升高。玉米留高茬深松试验田深松后比对比田各层平均地温高0.1℃-1.3℃,其原因是深松后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更多地接纳热能。
2、提高了土壤含水率。播种前:由于示范田地表覆盖好于对比田。冬春季存雪量大,存雪时间长、蒸发量少,因此留高茬示范田对比田0-30cm土壤含水率平均高0.5%。对比田含水率低也是因为翻耕后容易跑墒。雨后24小时:由于玉米秸秆腐烂分解,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变的疏松,孔隙度增加,这样就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同时地表覆盖物还可以减缓雨水径流,延长雨水存留时间和入渗时间也增加了土壤贮水量。经测定:示范田0-30cm土壤含水率比对比田高1.5%左右。苗期深松的耕地雨后3天测定的数据看,0-30cm土层水分比对比田同层高0.8%-1.5%。其原因是苗期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活化了土壤,相对增加了土层厚度,有效地减缓地表径流,提高了土壤接纳降水的能力。作物生长期、封冻前:经测定,这两个时期0-30cm土壤平均含水率比对比田分别高0.7%-1.6%。
3、作物生育期观测:经测定项目田比对比田出苗早3-5天,苗全早6天。其原因是选用先进的指夹式播种机,播种深度一致,覆土厚度一致而且比对比田覆土薄,因此出苗早、出苗齐。三叶期早3-5一碱叶期株高也明显好于对比田,作物成熟期比对比田早5-7天。在播种前考虑由于地表残茬过多,影响播种质量,造成出苗率降低,所以采用半株距播种,即株距为13-15cm左右,保证项目田的出苗率为90%以上,补充因残茬和秸秆影响出现的缺苗断条现象。
4、化学除草及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的时间放在苗后作物生长期,这样除净率高,效果好,成本低。玉米选择吉林市吉丰农药,除草施药方法:每亩用药量4500-5625克/公顷(300-375克/亩)按规定每公顷用药量兑水600-900千克(每亩用药量兑水40-60千克)。
5、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秸秆还田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生腐烂,使土壤变的疏松,增加了土壤活性,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利于作物生长。
6、提高了作物产量,增产原因是项目田土壤含水率、土壤肥力均好于对比田,因此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产量增加也是必然。
7、减少了风蚀,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项目田地表覆盖率比对比田提高,覆盖量增加,同时项目田在冬春大风季节采用根茬固土,播种又尽量减少动土,因此可以大大地减少风蚀。
(三)取得的成绩。第一总结确立了适宜本地区垄作特点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第二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第三逐步提高了领导和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第四积累了实践经验,锻炼了队伍,具备了大面积实施的条件。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测试仪器落后,测试结果不精确。测试风蚀、水蚀、土壤容重等指标的测量未能完成,土壤有机质质量的测定不方便,测试手段落后,缺乏比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项目实施期短,我县属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相对干燥,作物秸秆根茬的腐烂时间长,在短期内土壤有机质增加效果不明显。
3、虽然我们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但是由于的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深蒂固,加之农民看重短期经济效益,影响了此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进度。
4、保护性耕作机具价位高,补贴资金少,推广难度大。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田间杂草发生量大,纯免耕播种存在拖堆断条影响播种质量。
(二)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增加深松补助金额,对保护性耕作给予一定作业补助。
2、保护性耕作技术属于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延长示范推广年限,巩固提高示范推广成果。
3、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补贴额度,优化机具结构和性能,增强机具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4、坚持行政推动和宣传、引导示范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示范推广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而广之。
五、提升和改善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与项目实施同步推进,充实农机推广技术人员,指导示范区开展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标准制定和机具选型,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宣传、信息咨询、检查评估和接受考核验收等工作。开展知识更新工程,选派1名同志参加农业部培训班,组织10名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赴齐齐哈尔农机校参加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培训。推进技术交流与研究,组织赴泰来县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改善推广工作条件,投资15万元新购吉林康达免耕播种机、灭茬机、中耕深松施肥机。购置大型复印机、照相机,购买测水仪、烘干箱等检测设备。保证农机推广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提升农机推广站的公共服务能力。
六、下一步打算
1、计划利用冬闲时间召集农民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
2、召开保护性耕作研讨会,创新发展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制定明年工作方案。
3、做好项目分析总结工作,探索适合本地的最佳技术模式。
篇5
一、基本情况
云南省农业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围绕产业,合理布局,认真组织实施。先后下发了《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4年中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14]119号)、《云南省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和《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2014~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技术指导手册与验收办法的通知》(云农办企[2014]136号)。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紧紧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选择全省果蔬大县8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布局实施,重点以苹果、葡萄、石榴、芒果、大宗蔬菜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的组装式冷藏库设施为主,新建果蔬组装式冷藏库404座,新增贮藏保鲜容量16.6万立方米,新增单次果蔬贮藏保鲜能力3.5万吨,比上年增加5000余吨贮藏能力,共涉及受益农户144户、受益合作社60家。
二、主要成效
1.建设质量普遍提高,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
在农业部技术要求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情,制定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技术指导手册,将工程项目细分成产品管理,分别详细要求,让老百姓读得明白,懂得如何建好设施,让项目管理人员知晓在监督检查中检查验收哪些项次,所以2014年建设的设施质量普遍提高,尤其体现在保温性能和设备安全性上。有些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不满足现有设施利用的现状,在提高冷库利用率下功夫,积极探索新技术,达到一库多用目的;有些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在贮藏保鲜工艺上做文章,探索新工艺流程,保鲜品质好,设备运行更节能。
2.减少损失、促进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项目实施,改变了原先落后的现状,不仅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而且在稳定价格调节市场供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大理宾川县为例,项目实施三年来,共补助建设组装式冷库241座,库容达8万立方米。其中,85%的冷库用于葡萄打冷,每年可完成葡萄打冷约20万吨,实现产值12.8亿元,预冷收入2000万元;15%的冷库用于蔬菜保鲜储藏,错开高峰销售时期约3~6个月,销售价格平均提升3~5倍,实现增值约2000万元。
红河蒙自市201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可新增储藏能力5000吨,按储藏石榴计算,减损率按20%计算,可减损1000吨,每吨按4000元计算,可增效400万元,通过储藏石榴,利用春节前上市销售,每吨可获得纯收益1500元,全市64座组装式冷藏库可为农户、合作社产生750万元的经济效益,两项共增效1150万元,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曲靖麒麟区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设,新增葡萄、果蔬冷藏能力4000吨以上,大幅减小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后损失,挽回葡萄产量损失400吨左右,减少葡萄产值损失460万元,年可新增经济效益300万元。
曲靖沾益县项目建成后,据初步估算,年可新增蔬菜、水果、花卉冷藏(保鲜)1100吨(批/次)以上,预计实现加工产值324.5万元(按均价增2.95元/公斤计)。
昭通昭阳区今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完后,2014年苹果在上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损4910吨,实现错季销售果蔬约4500吨,增加收入900万元。
玉溪新平县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直接带动农户从2013年的3000多户到目前的8000多户,面积从68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2万多亩,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8%左右降低至8%左右,相当于每年增加3200吨的产量,农民减损增收960万元。间接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总产蔬菜2.6亿公斤,产值3.24亿元,出口创汇1200多万元,增加了农户、合作社的收入。
3.助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示范带动产供销协调发展,错开成熟销售旺季,避免了高峰期价格波动,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云南省水果、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包装、冷藏、运输及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业兴带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带动更多农户形成“建设施、促增收、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氛围,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4.“民生、民心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农民要致富要发展需要三方面支持:国家农业政策、先进的技术推广、各级政府的重视,该项目满足以上三方面要求,为农民办大事、好事,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地群众对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高度认可,叫好声一片,称赞产地初加工项目是一项真正惠及民生的
“民心”工程。项目的实施,为云南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后处理的利用率水平,解决农产品初加工落后的局面,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三、主要做法
1.大布局,做大项目规模
云南是一个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温差大,高山峡谷间,江河湖泊纵横,造就了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的气候特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在农业上显现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云南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冬早蔬菜和供港蔬菜生产的主要省区之一。项目实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果蔬保鲜,将果蔬贮藏保鲜组装式冷库建设作为专项惠民工程抓好、抓实,做大了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2014年安排的11个项目实施县都是云南省特色果蔬大县,切实发挥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
2.广宣传,扩大项目影响
项目实施县(区)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各乡镇,广泛深入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掌握农民建库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印发技术宣传资料上千份,使广大农户基本掌握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及建库的基本要求,做好项目建设政策讲解,全力做好项目宣传,让拟建户对项目建设政策和实施相关要求清楚明白。
3.强化培训,优化项目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和项目建设质量,强化培训优化服务是实施好初加工项目的重要环节。由云南省厅组织专家先后赴11个项目实施县举办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做到一县一期,对各州(市)、县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项目实施的乡镇领导、技术人员、经办人员、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有关人员计100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宣讲政策和管理要求在2014年的项目实施中要把好“三关”:政策关、进度关、验收关;做到“三个到位”:政策宣传到位、培训指导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聘请项目专家讲解了项目设施的建设技术要求及建造过程中注意事项。11月下旬由省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县就设施建好后如何使用好、维护好以及安全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专题培训,与农户进行交流沟通,答疑解惑。各项目实施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帮助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及时回访,跟踪项目进度
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大致分为部署阶段、培训阶段、建设阶段、验收总结阶段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农业厅安排专人,对项目实施县(区)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电话跟踪,并要求项目实施县(区)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做好奖补设施信息录入工作,确保规范运作,按时按质完成。通过电话对项目受益农户、合作社,进行了回访调查核实,做到100%电话回访。
5.严格程序,规范项目操作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公示―施工―验收―公示―兑付奖补资金的程序进行,且每一环节、每一步骤均制定了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切实做到“先建后补、两次公示、规范管理、阳光操作”,有效杜绝了未核先报、未批先补、少批多补、旧库新补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项目实施公平公正。为充分体现项目实施的普惠性,对实施区域的项目农户每户补助新建冷藏库数量不超过2座,每个专业合作社补助新建冷藏库数量不超过5座,以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同时,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奖补资金专款专用。云南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折不扣的执行好政策,把好事办好,造福于民,每个过程都要有资料和痕迹记录备查,让项目阳光规范操作。
6.突出重点,抓好项目实施
云南省农业厅将项目进行了合理布局,以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坚持在重点主产县(区)、乡(镇)村建设,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倾斜,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模式。有条件的项目实施县在实施过程中以“离园区近、离交易物流中心近、离交通主干道近、离电源近”的“几近”原则,将项目实施设施集中在一个地点建设,如物流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集散地等,集中建设附属设施,减少人力资源和交通运输成本,降低土地使用压力,更能实现“产加销”的协调发展,方便生产,有效降低管理和使用成本,方便群众,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项目集聚效应,扩大社会影响。
7.明确责任,落实项目到位
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省、州(市)、县
(市、区)各级农业、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责,省农业厅与项目实施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项目实施县与承担项目建设的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将目的任务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县农业局干部实行包点联户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项目实施县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项目农户主动”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监察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组及办公室,专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日常关联等工作。县农业、财政、纪检监察、审计、金融等部门及各项目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审核审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资金兑付等工作。
8.统一办法,严格项目验收
为规范项目验收程序和标准,切实做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质量,达到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的目标。省农业厅首次对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验收工作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下发《云南省2014年云南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办法》通知,规范了验收组织、验收时间、验收对象、验收内容、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方法、验收结论、验收总结、验收纪律等十项内容。项目验收过程中强调规范档案材料、设施安全措施事项。
篇6
近年来,XX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产业发展全局,围绕脱贫退出指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贫困群众增收稳定脱贫为目标,持续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现将X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资金投入稳中有进,贫困户受益面逐年加大。全州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的手段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通过政策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2017年整合涉农资金XX万元,用于产业扶贫资金XX万元占比为XX%,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全州XX个乡镇XX个贫困行政村XX户档卡户XX人。计划实施产业项目XX个,已实施XX个,正在实施XX个,尚未实施财政收回资金XX个。XX年整合涉农资金XX万元,用于产业扶贫资金XX万元占比为XX%。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全州XX个乡镇XX个贫困行政村XX户档卡户XX人。计划实施产业项目XX个,截至9月底,已实施完成XX个,正在实施XX个,尚未实施XX个。
(二)项目覆盖率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促进主导产业优势凸显。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经营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创设扶持政策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全州立足召大引强、外引内联,推动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XX-XX年,以辣椒、巴西菇、生猪、肉牛等为主要产业的特色种养业,累计投入财政涉农整合资金XX万元,实施项目XX个。截至9月底,已实施完成XX个,正在实施项目XX个,尚未实施项目XX个。二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结合山地、露营、民俗民风等乡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起一批具有壮族、苗族、彝族等风情的乡村旅游产业,累计投入财政涉农整合资金XX万元,实施项目XX个。截至9月底,已实施完成XX个,正在实施项目XX个,尚未实施项目XX个。三是坚持农业基础定位,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全州各县(市)均制定了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贫困户发展意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同时产业的发展还促生了一批以产业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州新增各类经营主体XX个,全州农业龙头企业XX户,完成培育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XX个,全州家庭农场总数XX个。主要生产经营类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农业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为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土地流转、劳务合作等。目前,全州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XX个,带动档卡户XX户XX人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入股分红、订单帮扶,提供劳动力岗位等。
(三)聚焦“三大机制”,保障脱贫实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与农业产业政策相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政府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健全力量保障机制。把精准扶贫纳入全州工作机制,定期研究精准扶贫工作,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队伍整合为“三合一”工作队,按照“专下来、沉下去”的要求,确保扶贫工作有人做,能会做,做得好。二是健全资金整合机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XX万元,其中XX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力度,实现贫困户稳步增收,截止XX年XX月XX日止,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XX万元,获贷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配备风险补偿金XX万元。三是健全氛围营造机制。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工作简报、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宣传各地产业扶贫经验做法;突出“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主题,常态化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和“农民夜校”活动,领导坚持每月到联系点宣讲产业扶贫政策,听取群众建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思想和行动上为精准脱贫提供强大保障。
(四)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各县(市)创新推行政府平台公司牵头发展产业的运作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产业建设、补植补种、后续管护和市场拓展等问题。一是加大对现有资产的扩建工程项目扶持力度,扩大超市经营空间和商品种类,增加农副产品进入超市和日用品销售规模和渠道,构建农副产品购销渠道多样化和日用商品流通规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档卡户就业渠道,促进产业脱贫工作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公开进行招投标的方式对活畜交易市场实行市场经营运行,有力的带动了市场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此举有效盘活了现有资产,使现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加了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周边养殖业发展和推助家庭养殖增收。三是按照全州人才培训方案要求,结合当前各产业工作进度,进一步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培训项目资源,加大对农业、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等内容的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和现场指导力度,不断提高农户的种养殖水平,有效增加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资源环境受限,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滞后。我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程度深,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难度大,水利化程度低,土壤瘠薄,石多、土少、水稀,种植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水保障率低,雨养农业,靠天生产没有根本改变;耕地零散,机械化生产条件滞后;养殖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率水平低,传统基础设施比重大;特色产业“散、小、弱”,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存在分散种植、分散养殖、分散经营,形不成拳头产业、拳头产品,市场分散且不稳定。自然资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严重,种养业发展方式基本呈“点状式”,难以形成规模化、集中式的种养殖方式。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性不强,群众参与意愿不高。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与措施方面的探索还有待加强。合作社经营的产业普遍小而散,在技术支撑、市场信息、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链条。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因利益驱动,企业与农户彼此缺乏信任,产销协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刚刚起步,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州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的产业项目大多都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资金投入大,资金缺口大,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精、深产品加工研发投入不够,农业特色加工产品少,缺乏稳定的对外销售渠道,大规模化发展时机仍不够成熟。农业产业规模小、散、乱、杂,扶持力度不够,竞争力不强,难以带动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共同致富,减贫带贫效果不明显;且发展农业产业受自然灾害、疫情疫病、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产业发展受限造成了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推进较为缓慢。
(四)产业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弱,项目实施单位心理压力大。由于我州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加上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和产业扶贫项目布局较单一的原因,加上我州自然灾害频发,产业扶贫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项目因灾等原因造成项目资金损失,从而使项目实施单位人员被上级部门追究问责等情况,导致项目实施单位特别是基层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积极性不高,项目实施心理压力较大,不利于产业扶贫项目的健康发展。
(五)产业链过长,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全州农村产业迅速发展,但从栽种至出售之间的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全州以发展粗放型农业为主,出产的农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优良,具有很好的竞争力,但缺乏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文山开展深加工,单纯以农产品的原始形态进入市场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难以继续提高。如万寿菊产业在我州虽然大面积铺开发展,但是此产业在我州仅仅是整个产业链中的第一环,我州只负责种植、采摘,经过简易的初加工后就运往其他地区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不能很好地形成一条“从种子到商品”的完整产业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功能。进一步加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建设,引导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内部规章制度;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开拓前景较好、内部管理较规范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试点,赋予其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职责,在政策、资金、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同时,根据实际制定简单有效的合作社奖励机制,鼓励合作社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明确贫困户参与分红的下限和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应提供的倾斜,明确其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责任和目标,推进合作社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互促发展。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各级农司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明确贫困群众在产业链、利益链中参与的环节和份额,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资产扶贫、入股分红等收益,并通过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养殖合同,采取统一培育、统一管理、统一供苗、统一采收、统一销售“五个统一”生产模式,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管理、销售方面的问题。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让参加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当年收益达到或超过贫困线标准,并稳定增收。
(三)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联合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二是鼓励贫困户以享受扶贫产业政策的资金入股当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既帮助贫困户找到找准脱贫致富的产业,又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难题,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三是加大项目倾斜力度,整合有关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支农惠农项目,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篇7
一、补贴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补贴实施情况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6年来,泗水县共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11.4256万元(中央、省资金1892.996万元,市累加资金66.83万元,县资金51.6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经过我们严格审核,规范操作,共有3880余户农民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补贴各类农机具4965台套。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全面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泗水县农机局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关于“八不准、四严禁”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组织好补贴机具的供货、建档、喷号等工作,认真核对购机手续,做到购机户姓名与所购机型相统一,确保了补贴机具发放工作没出现任何偏差。
(二)取得的成效
1.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由于补贴政策的推动,大大调动了农民对大型、新型机具购买的积极性,大马力、联合作业机械增长较快。截至到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6.639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总量达到12327台,机引配套田间作业机械14930台套,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0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97台,大中型拖拉机1766台,免耕播种机208台。林果、畜牧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全面增长,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大型畜牧用机具从无到有,马铃薯收获机、马铃薯播种机、大棚卷帘机、大棚用保温被等新型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从无到有,逐步增长。装备水平呈现出“面”拓展、“量”增加、“质”升级的良好发展趋势。
2.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攀高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泗水县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县机耕面积达到79.8135万亩,小麦、玉米机播面积55.041万亩,小麦、玉米机收面积42.0375万亩,小麦种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也达到了80%左右。随着农机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些性能优越、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机具的迅速普及,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3.保护性耕作实现新跨越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泗水县农机局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把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确定为补贴重点,大力推广普及。截至目前,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03台,免耕播种机208台。2011年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6.8万亩,经专家测产,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小麦亩产达到596kg,比常规播种增产26kg,增产效果明显,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不仅减少了农户的作业环节、节约成本还能增产增效,改善生态环境。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勃蓬发展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大型、新型农机具,造就了一批农机大户,泗水县农机局因势利导,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农机资源,开展规模作业、合同订单作业、以及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播种“一条龙”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他们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农机合作组织。目前,泗水县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140人,专职12人,兼职20人,共有农机手140人,县农机协会、乡镇农机协会会员有的并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原值80-100万元的1个,100万元以上的9个,2011年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作业服务总面积15万亩,年服务总收入达到815.1万元。
泗水县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农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分别于2010年、2011年相继获省农机办、省财政厅扶持资金5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政策性强,补贴对象明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大,工作量大,操作程序严格,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为了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我局认真领会、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成立了“泗水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以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播种、机械深松和经济作物机械为重点补贴机械,具体制定泗水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实施范围及补贴规模;补贴对象及优先条件;报名办法及购机监督要求等。
(二)广泛宣传
通过县电视台的滚动字幕和新闻节目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并在《泗水大众》报上刊登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及内容。通过乡镇(街道)农机站深入到村入户,深入农村、集市、田间地头进行了广泛宣传,张贴“农机购置补贴申请程序图”,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明白纸,出动宣传车辆,同时邀请厂家安排机具,派技术人员来讲解、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把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具种类、享受补贴的对象、优惠条件、重点发展的机具等内容做到了家喻户晓。
篇8
一、扶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资金金额和来源
扶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资金总额为1390万元,来源于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二、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补贴对象
扶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项目的补贴地区为:礼纪镇、东澳镇、礼纪希望小镇生产基地和东澳镇安置区生产基地。补贴对象为:新建瓜菜设施大棚连片30亩以上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优先补贴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瓜菜设施大极建设补贴标准
根据瓜菜大棚造价,将瓜菜设施大棚分为低档型、中档型和高档型三种。同时,依据瓜菜设施大棚档次和补贴对象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具体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一)低档型瓜菜设施大棚补贴标准。
以大棚造价在1.5万元至2万元(不含2万元)之间的大棚为标准,对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资金为6000元/亩,企业补贴资金3000元/亩。具体建设最低标准如下:
GPSG-362型钢管连栋薄膜拱棚建设标准(附图1)
规格:跨度3.6米,开间2米,顶高3.2米,棚间距0.8米。造价18000元/亩,其中基础2120元/亩、骨架(热镀锌管、热镀锌扳管、电镀管)14280元/亩、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1600元/亩。
2.YPP-4430钢管立柱平顶荫棚建设标准(附图2)
规格:跨度4米,开间4米,顶高2.8-3米。造价15000元/亩,其中基础2120元/亩、骨架(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电镀管)11070元/亩、覆盖材料(百吉园丝网、扁丝网、普通网)1810元/亩。
3、SNP-562Z型水泥立柱平顶网棚建设标准(附图3)
规格:跨度5.6米,开间2米,顶高2米。造价14600元/亩,其中基础2770元/亩、水泥立柱3000元/亩、钢材(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电镀管6830元/亩、覆盖材料(一般防虫网、标准50目防虫网)2000元/亩。
(二)中档型瓜菜设施大棚补贴标准.
以大棚造价在2万元至4万元(不含4万元)之间,对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资金为8000元/亩,企业补贴资金4000元/亩。具体建设最低标准如下:
1、GP-C813Z加强型单栋钢管薄膜拱棚建设标准(附图4)
规格:跨度8米,开间1米,顶高3米,肩高1.8米。造价28200元/亩,其中骨架(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26700元/亩、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1500元/亩。
2、GPSG-422型系列钢管连栋薄膜拱棚建设标准(附图5)
规格:跨度4米,开间2米,顶高3.2米,肩高2米,棚间距0.8米。造价33120元/亩,其中基础2120元/亩、骨架(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电镀管)29500元/亩、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1500元/亩。
3、SNGG-462Z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薄膜拱棚建设标准(附图6)
规格:跨度4.6米,开间2米,顶高3.2米,肩高2米。造价24110元/亩,其中水泥立柱2650元/亩、骨架(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电镀管)19860元/亩、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1600元/亩。
(三)高档型瓜菜设施大棚补贴标准。
以每亩大棚造价在4万元以上为标准,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补贴资金为1万元/亩,企业补贴资金为6000元/亩。具体建设最低标准如下:
WSSG-6430连栋钢管薄膜温室建设标准(附图7)
规格:跨度6米,开间4米,顶高4.5米,肩高3米。造价78430元/亩,其中基础9900元/亩、钢材(热镀锌管、热镀锌板管、电镀管)66400元/亩、覆盖材料(薄膜、编织膜)2130元/亩。
四、补贴资金申报与发放程序
(一)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向市农业局申领《瓜菜设施大棚建设申请表》(附表1),根据生产需要按要求认真填写,经审核批准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依据批准的建设面积,自行组织大棚建设。
(二)瓜菜设施大棚建设完工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应及时向市农业局提出验收申请。
(三)市农业局收到验收申请后,及时会同市财政局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采用GPS等技术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要认真填写《瓜菜设施大棚验收合格表》,并由验收人员签名确认。
(四)市农业局根据签名确认的验收合格表办理补贴手续,向市财政局提出发放补贴款。市财政局经审核合格后,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给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
五、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项目管理
市财政局、市农业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实施好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项目,用好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推进我市设施农业发展。
(一)市农业局要组织技术力量,指导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按设计样本,选择合适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类型,特别是建设用料、规格和质量。
(二)市农业局要会同市财政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完工的瓜菜设施大棚及时进行验收,主要验收内容:一是大棚建设档型;二是大棚建设用材质量及规格;三是建设面积;四是大棚建设整体质量等。
(三)市财政局对申报拨款的瓜菜设施大棚的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建设面积、补贴金额和验收手续,要认真审核,并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四)成立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文强任组长,许明雄(市政府办)、蔡笃龙(市农业局)、符少宁(市财政局)任副组长,刘育伟(市农业局)、王立(市财政局)、林觉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符之学(市热作中心)、吴焕雄(市农业机械化总站)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刘育伟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有关要求
篇9
报来《省县防灾减灾青干草生产基地科技扶贫综合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悉。根据项目评估单位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项目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可行,项目投资估算合理”。“项目总体上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设计尚可,提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行,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扶贫效果比较显著”的评估意见。经我局审查,项目文本按照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评估建议及我局的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原则同意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地点、规模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内容。项目批复如下:
一、项目建设地点及项目扶持对象
项目建设地点为宁秀乡秀恰村、赛日龙村和宁秀村。扶持范围、对象为项目成立的草业生产合作社及3村加入合作社的500户贫困户。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工青干草饲草基地建设,配套农机化机械设备,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和牧民饲草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等。
1、青干草基地建设
建设人工草地10000亩,其中一年生人工草地6000亩,多年生人工草地4000亩;建立优良牧草种子田1000亩,其中一年生种子田600亩,多年生种子田400亩。共购置优良牧草籽种10.78万公斤。
2、农机化设备购置
购置拖拉机、播种机、收购机、打草机械等22台套。
3、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
场站建设主要修建彩钢夹心板结构的农机库5间、100平方米,彩钢夹心板结构的种子库2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管理用房10间、200平方米,配套建设围墙、大门和水电及消防设备。修建砖混结构油库1座、60平方米;修建水泥地坪2000平方米。
4、技术培训
对项目贫困户进行饲草种植、农机具使用等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500人(次)。
三、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投资399.98万元,其中:人工建设种植饲草地投资151.18万元;农业机械设备购置118.35万元;草业生产合作社场站建设投资90.45万元;实用技术培训费25万元;项目其它费用15万元。建设项
目内容和投资详见附表。
2、流动资金
项目流动资金按年项目经营成本资金周转计算,估算流动资金总额为149.28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3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300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99.9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试点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费37.4万元,实用技术培训25万元,配套良种推广种植人工草地建设113.78万元,农牧机械设备购置经费118.35万元,项目勘察设计及招投标费用5.47万元。
项目流动资金149.28万元,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四、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五、项目综合效益
项目实施后,年生产青干草320万公斤,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万元,年实现净利润121.22万元。项目实施直接带动贫困户500户2500人,人均可增收436元。周边生态移民户,通过牛羊育肥,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人均可增收300元以上。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饲草产量将有大幅度增加,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牧户发展半舍饲和舍饲畜牧业,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六、项目建设运行及利益分配机制
县扶贫办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为:宁秀乡草业生产合作社。项目实行草业生产生产合作社社长负责制,社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经济核算,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各方的经济利益为纽带,自负盈亏。建设用地为集体土地,集体土地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草业生产合作社。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合作社按照章程从当年的盈余中提取10%的公积金。
七、要求
(一)州、县扶贫办认真履行项目管理职责,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财务报帐制。要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处理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监督工程顺利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保证项目按既定的目标持续、高效发挥效益。
(二)项目建设单位要切实按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技术方案的有关要求,制定好项目实施方案和细则,精心组织,严把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要建立健全合作社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人工青干草饲草地建设、饲草收获、加工、管理、信息、营销的运行体系,形成完整草业开发产业链,提高贫困牧民组织化程度,稳定持续增加贫困牧民收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同时为同类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篇10
抓任务部署环节,注重加强工作组织和筹划协调。在加强组织领导上,成立由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业务和技术依托服务单位。市州和县区成立由市州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和县(区)分管县(区)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国土、电力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并将补助政策项目建设纳入县区政府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跟踪督导,分管领导牵头进行督查,召开协调会,落实建设用地和用电问题,业务部门分管局长负责,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协调、督导、验收等环节工作。在实施区域安排上,充分利用年底工作总结、年初工作部署和下乡督导检查等时机,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摸底,尽可能摸清群众建设意愿、经济承受能力和业务部门组织实施能力三个“关键因素”,达到建设需求与下达任务、业务基础与工作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而达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方案制定上,严格按照农财两部关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甘肃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考核验收方案》和《省级培训计划》,印发《补助项目服务手册》和《项目建设申请表》,保证项目实施有依据、建设有程序、考核有标准。在资金筹措上,省上协调筹措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项目保温门、风机等设备的招标采购,并为项目县区安排一定的培训和工作经费。
抓项目开展环节,注重政策宣传和业务、技术培训。在政策宣传方面,各项目县区充分发挥当地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分阶段对项目建设的意义、政策及实施的步骤、程序进行宣传,使国家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有的县区针对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居住地域相对分散的实际,逐乡镇、分层次组织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和政策宣讲,并制作“明白卡”发放到乡镇、村社,让广大农民熟悉惠民政策组织实施流程、技术建造标准、补助资金额度及兑现形式等。在技术支撑方面,省农财两厅积极协调有关业务和技术单位力量,依托省种子管理局、省果业办分别组织实施马铃薯和苹果贮藏设施建设项目,将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并聘请马铃薯、苹果产业体系专家全程参与方案制定、技术培训、项目督查和考核验收等环节。在技术培训方面,由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管理办公室牵头,抽调项目实施部门和技术依托单位的技术服务专家组成培训指导小组,逐县(区)组织开展专项技术与业务指导培训,同时指导项目县区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督促县区对建设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在技术服务方面,省里统一制作技术要点张贴图,悬挂在补助设施适当位置,汇编印制《马铃薯贮藏管理技术基本要点》和《果品(蔬菜)贮藏管理技术基本要点》发放给农户。县区依据农业部的技术方案,精心筛选确定施工图纸设计单位,结合实际,组织设计本县(区)的补助设施结构和施工图纸。还有的县区针对项目建设点多、线长的实际,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包干负责,分头指导,坚持边建设、边指导、边整改,增强建设贮藏设施的积极性和时效性。
抓项目建设环节,注重坚持标准,科学灵活组织。各项目县区按照省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坚持落实“五个统一”的基础上(即下达指标与建设任务的统一,设施安全与质量标准的统一,建设性质与设施用途的统一,建设主体与补助对象的统一,资金总量与兑现标准的统一),结合交易市场建设、新农村搬迁、种薯安全贮藏、农机购置补贴等,积极组织项目建设。引导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把补助项目建设同马铃薯、苹果交易市场和销售网点建设结合起来,把补助项目建设同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扶贫推进工作结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由县区政府统一协调建设用地、用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