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5-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数学新课标每个学段的知识技能目标都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在理解上存在不少偏差,出现了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的现象,这样就使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流于形式,照搬照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情境创设是什么,也没有体会出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要怎么样恰当、有效的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

情境创设,是指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选取恰当的问题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逐步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力图通过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材料来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以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于是出现了新课改下的新课堂。在新课改下,大部分教师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呈现了一堂堂生动活跃的数学课。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地重视和学生的欢迎,一些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创设情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内涵认识肤浅,仅仅就是为了追求教学时尚,为了课堂生动,就绞尽脑汁的在一堂课上不止创设一个情境,反而使学生一节课下来都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冲淡了一节课的主题。对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来说,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多情境”效果是对其内涵的误解,同时也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还有一部分教师选择问题情境的设计最偏爱生活情境,他们误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上,不可能所有的问题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他们就会编造事实,而这种行为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因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可编造的,脱离实际的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进入情境。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清净的气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针对上述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学生,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

2、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3、着眼发展性

情境教学当然不能讲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4、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学科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

5、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方法探究

情境教学是近现代才提出的高效教学理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将情境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年龄段小自制能力差,对于教师传统枯燥的知识点教学往往不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将存在于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整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和数学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身边。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点的潜在价值。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转变传统的枯燥知识点的讲解,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往往对学生采用枯燥的理论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学习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通过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时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来解答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师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充满着趣味性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思考探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优化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影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生活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数学知识点是纷繁驳杂的,很多知识点是教师不能够通过口述和板书表达出来的,致使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使知识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转动自的思维,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如在教学《比例》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会将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课件中首先出现学校然后学校的比例变小出现城市,让学生看到学校在城市中只占米粒大小,接著城市的比例继续变小出现我国的地图,这时学生已经看不到学校了。这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教师就可以适时的进行新课导入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学校在国家地图上看不到那?一石激起千层涟漪,教师的提问瞬间引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来。

三、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数学教师在进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坐在课堂中,但是学生的思绪还停留在操场的游戏中,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采用趣味性的情境创设,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玩游戏是所有学生的天性,如果通过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相结合那么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形成爱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如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时,笔者会通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学进行趣味性的情境创设,事先准备0至9十张数字卡片,并从班级中选出12名学生,将十张数字卡片分别贴在10个学生身上,这十名学生为小鸡,余下的两个学生为老鹰和母鸡,教师随意说出15,那么老鹰就要运用学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找到哪几个数字进行计算能够得到15,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运算结果去捉对应的小鸡。通过这种充满这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必然发生的事件,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数学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四、创设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触景生疑”进而产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把握数学问题的实质,发现问题产生的规律,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直接出示教材例题的教学方法,而是在黑板上板书了1、10、100三个数,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谁能够使这三个数相等?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一个学生积极的回答道:“1元=10角=100分,”其他学生受到该生的启发也都积极的回答“1米=10分米=100厘米。”这时笔者接着提出谁能够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转变成以米为单位的等式?这时学生的思维都非常的活跃,很快的给出了0.1米=0.10米=0.100米。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出小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的采用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孙德科.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J].考试周刊,2016,(98).

[2]薛立萍.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祖国,2016,(22).

篇3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育;形象;兴趣;实际

素质教育是我国所一直倡导的,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践行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将小学生的学习放回到生活中,利用小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生活情境来完善小学数学教育,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利用生活情境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1.小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身边的数学,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加深刻地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中一些概念和定理的抽象性、小学生自身年龄偏小、数学教学方式的枯燥性,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化抽象为具体,将数学生活化,数学知识更容易被理解

生活情境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能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力较差的问题。同时,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能够让小学生较为容易地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3.增加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育相比传统的教学,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生活情境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协作来表演生活情境,能够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懂得合作。

二、利用生活情境完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立足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情境教育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只有立足小学生生活实际,从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场景出发去设定生活情境,才能真正让小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距离感。注意班级中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以及少数民族小学生等问题。同时还应该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理解能力,来设定生活情境。

2.生活情境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正如我们所倡导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文化教育,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在利用生活情境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利用生活情境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生活情境教学的理解,与课堂教学深入结合

小学数学教育一线工作者不应该把对生活情境教学的理解只局限于表面,要本着生活情境设定为了教学,生活情境教学有利于小学生依据学习的宗旨来设定生活情境。真正做到教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抓教学工作的重点,与小学生知识学习深系。

三、利用生活情境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总结

1.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设定生活情境

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去发现情境、设定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在课堂生活情境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只有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兴趣的引导下去深刻理解数字化的知识,接受知识。因此,生活与情境相结合能够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双赢。

2.学以致用,提高小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样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在生活中通过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为其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因此,让生活情境回归生活是课堂生活情境教学的成功。

总之,通过利用生活情境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来填补小学生由于所处年龄阶段所导致的理解力不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让小学生融入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回归生活,生活与情境结合,学以致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利用生活情境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朱舒提.浅析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4):297.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这充分说明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数学的教学工作说到底还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学生的书面理论能力,还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分析而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改革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做好这一点,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强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其主要内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项最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这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当前的教育中多存在学生思维不开阔,缺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显然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质量,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这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两个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就不言而

喻了。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1.促使新课程导入生活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新课程的导入过程开始,学生由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在接受这一知识时会有一种漠视甚至抵触的心理,强行引入新课程的知识点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注意相关方式方法,将新课程融入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去,从而使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对于相关知识的熟悉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新课程的探究欲望,这样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才会得到极大提高。如,对于小学数学中关于倍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年龄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对实际生活中年龄的探究而有效掌握倍数这一知识点。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如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通过这一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对倍数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深入学习。

2.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处在一个具有生活化氛围的数学学习环境中,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不能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讲解,而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生活化气息,让学生的学习氛围趋于生活化。如,在学习图形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物体进行测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周长的意义。

教师可以就物体的测量方法组织学生公开讨论,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将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运用到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灵活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点。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3.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这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这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进行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将理论问题与实际现象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如,在讲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班级里最近一次测验的成绩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中的中位数、众数,并求出平均数。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成绩与测验成绩的平均数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与班内平均水平相差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众数等特征数的理解也就加深了一个层次。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就使其学习充满了主动性。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中,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创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化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数学思考模式融入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中去,帮助学生形成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具备观察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成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如教师可以就生活中买卖物品这一实例让学生发现加减乘除的具体应用,学生仅靠课堂上对于四则基本运算的抽象认识是无法对其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的。只有在生活中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对于加减乘除这些运算产生具体的实际感觉,并促使其更进一步地学习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这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5.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生活化,还要使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充满生活化的特点,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目标。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注意作业内容的生活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条条框框给学生进行模式化的作业布置,将会使学生对作业充满厌烦等消极情绪,影响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对学生圆满地完成作业极为不利。如教师可以布置利润与折扣的相关问题,使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观察利润与折扣的相关问题,促使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流,并在实际生活中明白利润=售出价-成本;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等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样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而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注重结合生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满成就感和实现感,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重视数学教学的创新,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将小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并共同得到进步,这也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最终有效提升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

质量。

篇5

1 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的运用生活情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

小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把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多创设一些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间题,让他们把生活与数学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例融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1.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实践已经是一个人必须拥有和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一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当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敢说、敢做,在生活当中敢运用。

2 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2.1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优良的数学教学情景,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由于数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作为一门抽象性与严谨性并存的学科,其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符合的生活情景,并有层次、有计划的加以利用,促使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时,应当贴近生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情境中,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熟练的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星期日,小明的爸爸妈妈带小明去游乐园,小明爸爸用100元钱买了三瓶水和三个汉堡,一瓶水1元钱,一个汉堡10元钱,还剩下多少钱?通过生动且真实的情景,学生能够联想到自身,并认真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优良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或者在《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谜语“矮子走一格,高子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子走半天”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钟吗?在学生认识时钟后并掌握指针转动规律后,开展生活化的练习。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指针的角度,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假设小明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吃早饭,七点上学,下午4点放学,晚上五点四十分吃晚饭,晚上九点十五分睡觉。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时针与分针的角度,进而深化学生对时分秒的理解,在校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套完整的时间概念,强化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将情境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应用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助于促进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从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分米和毫米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几分米、几厘米没有明确的概念,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比如小东的文具盒长20厘米,数学书的厚度为8毫米,橡皮的长度为三厘米,板凳的高度为40厘米。在此种方式下,数学教学更具真实性,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同时,有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2.3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的学习

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生活情境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并不是随便运用,而应该有层次、有计划地运用,由浅到深,这样能让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更好地学习,以便于解决问题和获得答案。如,在给学生教“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报数游戏,让报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站起来,然后让报到是3的倍数的同学再站起来,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观察。教师就可以间同学们观察到什么,有没有发现有的同学站起来了2次,并报出站起来2次的同学的数字分别是6,12,18…由此让学生认识公倍数。师:“找出一个最小的数字,再找一个最大的数字。”生:“最小的数字为6,没有最大的数字。”师:“说得很对,2和3的最小公倍数为6,我们称它为2和3的最小公倍数,2和3的公倍数有很多,所以不存在最大的公倍数。”由此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4 把握教学重点,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新课程十分强调低年级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学习材料与其生活经验相关联时,学习数学活动就会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此时,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最感兴趣、最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多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付钱好不好?学生:好!假设你去超市买了3元的苹果3斤,付给收银员10元,孩子们,收银员阿姨应该找你多少钱啊?学生们大多举起小手等待老师点名回答。“买东西”这个场景在生活中很普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极具诱惑力。教师可以运用“买东西”这一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们己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有趣,这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

篇6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本身就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将生活情境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还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这个数学严谨的逻辑思维结构相悖,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那么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走进生活便是最好的方式,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学生会尝试使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的计算法则和公式需要学生学会应用,枯燥的公式难免让孩子失去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并且将学生带入到这个情境之中,让他们忘记课堂的严肃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愉快的氛围之中,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频繁互动增进感情。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所创设的情境必须生活化

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其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这与现实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以生活实践为入手点,将所要教授的内容和日常的生活情境进行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逐渐领略知识内涵,并且逐渐掌握数学技能和问题的解决办法。表现在教学中则应该在情境创设时确保其真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的“几和第几”的学习中,对于“第几”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动物园运动会”的情境,比如“星期天,动物园举办运动会,在长跑项目中参赛的选手有小花猫、小狗、乌龟和小鸭子,通过激烈的比赛之后,结果小狗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名是小花猫,第三名是小鸭子,第四名是乌龟。”这种情境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所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情境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对于生活的认知上也存在差异,有时候高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画面但是低年级学生却很是费解;同样的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会抑制其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授“认知物体”时,老师可以展示所要讲述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触摸等认识,让他们对各种形状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高年级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应用

(一)选择恰当的生活情境

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逐渐成长,所以几乎没有生活阅历,因此更愿意接触自己熟知的事物,因此在情境设置方面尽量选择贴合日常生活比较紧密的。比如在学习“连加连减”运算时,由于单纯的讲解概念孩子难易理解,那么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开始引导:如小明手里有14颗糖,由于做功课非常的用功,妈妈又奖励了小明12颗糖,做完功课后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又奖励了16颗糖,那么请问小明手里一共有多少颗糖?在讲解了运算法则之后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计算,然后又每一组选一位代表说出答案,对于计算正确的小组进行夸奖,计算错误的小组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再计算一次。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连加”的计算精髓。

(二)使用贴合生活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尤其是在讲述一些新名词或者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更容易走神,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少使用专业词语,让所讲的内容趋于生活化,促使他们更快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认识时间”时,孩子们对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那么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语言上尽量简化和生活化:“同学们,你们知道一般几点起床吗?晚上几点上床休息?”孩子们顿时抛开复杂的概念回想自己日常生活,甚至开始议论起来这样便对时间有了了解。然后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引导:“同学们请问上厕所、削铅笔、读一段话,以上哪个动作能在2分钟之内完成啊?”孩子们开始了解一分钟大概有多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的轻易的掌握了时间的概念,学习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日愈浓厚。

篇7

【关键词】教学情境;三生;三化;三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走入自然社会,贴近“三生”设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与实践链接,与实际结合,这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选取熟悉的生活素材。从现实生活入手,就地取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和学习小物品,并把学生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在课堂创设购物问题情境。学生在购物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对元、角的认识和换算能力,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样,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了解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构建开放的生活场景。将现实生活融于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展示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蕴含着知识和智慧。如在《20以内加减法》一课中,我将“商店有三种不同价格的笔记本,每本分别售价2元、4元、5元,如果妈妈让你买2本笔记本,都可以怎么买?”的剧情写在黑板上,让3名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售货员,和顾客,其他学生扮演顾客的参谋,在模拟生活场景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用加减法计算思考,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开放性的生活场景,可以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多个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通俗的生活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学习“认识>和

二、针对学科特点,问题“三化”设情境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其特点决定了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感官性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内容入手,将难以学习的问题转化为容易把握的问题。

(一)抽象问题具体化。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把间接抽象的思维问题,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思维问题,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然后演示几何画板制作的“角的边无限延长而角的度数始终不变”的课件,学生就会直观地理解“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概念。

(二)枯燥问题趣味化。枯燥的数学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实现枯燥问题趣味化的转变,就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认识体积》一课导语中,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就会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

(三)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数学教学中,复杂问题总是由简单问题而来的。许多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解决,是因为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事实上,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立体图形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难点之一,尤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立体图形的学习,立体空间观念较为淡薄,学习难度更是不言而喻。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我通过创设曹冲称象的情境,启发学生用排水法解决“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从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此,化复杂为简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围绕年龄阶段,创新“三法”设情境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点,辅之以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故事讲解法。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我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

(二)悬念设置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数学新知。如在讲《2和5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三)实验探索法。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新课伊始我宣布: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探讨如何计算“圆的周长”,这次由你们自己在小组中研究。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片、直尺和计算器。有的小组的学生很快发现,可以通过在直尺上滚动,量出所给圆的周长。接着,我提问:“如果求圆形水池的周长,还可以用这个办法吗?”学生面对强烈的认知冲突,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兴趣马上来了。我让学生在滚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猜测:“圆周长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有的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圆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操作测量,通过对周长除以直径或半径的商的分析,最后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广泛地调动起来,学生深深地沉浸在对实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

总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情境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玉环.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

篇8

关键词:创设情境;误区;创设情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75-01

皮来杰认为:人的认知发生于动作,维果斯基认为:人的认知产生于活动,即在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如,我们“看”苹果,同时,苹果的表皮将阳光红色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里,并传入大脑,我们从而认识到这个苹果是红色的。我们“看”过去,苹果“反射”回来,在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我们的“认知”。就是说,人的认知不是产生于大脑,也不是产生于客观事物,而是产生于人与被认知对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某一数学知识,它是前人在与某一类事物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所以,孩子们要学会这种数学知识,也就必须在与这类事物相互作用中才能学会。

当然,孩子们学习数学,不需要重复前人那些无数次错误,而是要重复那些“关键性”的“步骤”,即重复那些关键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成人,特别是教师创设相应的典型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必要动作和活动,从而获得认知。显然,对学生来说,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尤为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减少无数次错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

一、创设情境,照搬学生现实生活

我们先来看例子,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将学生6人分成一组,带着准备好的工具到学校附近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田块后,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班级出现混乱的局面:有的组无法确定高,有的组找不到底,有学生怀疑田块是否是平行四边形,有学生抱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边不直……大约折腾了20分钟,将学生带回教室,分组讨论交流,学生的热情高涨,讨论激烈,有的组还由争论变成了争吵……学生经过激烈的争吵和辩论之后,仍然没有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课前每个学生也准备了两个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硬纸片,学生就是不动手,他们的兴趣只在那个平行四边形的田块上)。

这个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现实情境,并让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也发现有很多老师和这位老师一样,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有的讲故事,有的做游戏,有的放课件等等,特别是公开课,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实际上,教师挖空心思创设的情境,偏偏没有达到预想的设计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注意力有时会被情境意图之外的素材所吸引,好久不能进领悟教师设计情境的意图,出现节外生枝现象。你看在上例中就如此。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基础。在“真实”而直观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建构。然而,创设数学情境不要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这样会导致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教学进程。如,田块边不直、田块面非标准平面、田块里的植物,周围的景物,等等。这些都可能干扰学生只经历“关键性”的“步骤”。这毕竟是数学课。我们必须运用数学的思想去创设数学情境,从而使情境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上述的情境如果改一改,情境的作用就不同了。老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西边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田块,被老师缩小了的,它的这条边长是20米,这条边上的高10米,你能想办法算它的面积吗?”……这就大大地屏蔽了很多与该知识无关的信息,也就减少了学生无数次错误。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积,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创设情境,没有现代化设备不管

某学校有一天要同时开8节数学学科的公开课,竟然有6位老师争着要使用唯一的一口多媒体教室,几个准备开课老师还宣称,如果课件不能用,就拒绝上公开课。弄得学校领导左右为难。

其实,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法,像物理的、环境的、互动的等。案例中的现象,是一种赶时髦、追风现象。一位教研员听了一位教师使用投影投出一道解决实际问题,字迹很不清晰。这位教研员评课时,讲的非常好:“我看小黑板比投影仪要好:小黑板价钱便宜、省电又不怕停电、使用方便、板书清晰……而投影仪……”不是说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好,我们不能无限地夸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

例如,我们要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不同时,最好用课件。用课件,可以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面积:将长方形的面,用红色填充,并多次闪烁。再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周长:让组成周长的四条绿色的边线多次闪烁。从而让学生感知到“面积”是“块”状的,而周长是“条”状的,……

三、创设情境,只要学生喜欢就行

为了吸引孩子,一位老师:“同学们你喜欢猪八戒吗?……猪八戒先偷吃了9个仙桃,后来又偷吃了2个。他一共偷吃了多少个仙桃?”这里的“偷”字显眼,刺耳;还有的老师创设与抢啊、鬼啊、怪啊、仙的有关的情境;也有的创设一些低级、庸俗、消极的情境来讨学生的喜欢,等等。

我们认为,上述的创设情境的做法是不当的,它缺乏教育性,不利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利于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误区不止这些。怎样防止创设情境的误区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设教材有效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李晓波,学周刊,2011-11-15,期刊.

篇9

关键词: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分论坛——第四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在10月31日在崇文实验学校开幕。如此规模的大会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足以说明小学数学看起来似乎是教育中很小的一个“点”,但其作用却不可估量,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不强,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的特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儿童趋势规律,把握好教学。

儿童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

在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关资料表明:小学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这也就是说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允许孩子课堂上“没听进去”,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一味苛责孩子。

小学生记忆能力。我们常说小孩对某个事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就是说从小学生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具体形象记忆或者抽象记忆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如果有兴趣,注意力稳定、就可能记住,否则适得其反。

小学生思维方式。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征,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

3、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4、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课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效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情境;操作;问题;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摒弃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找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乐趣。

一、搭建操作平台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了“六大解放”,所谓的六大解放就是要让学生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而搭建操作平台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这六大解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搭建操作平台,使学生在动脑、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操作、自主推导公式的学习方法,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梯形,并将梯形分割成不同的图形,之后,再由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有小组将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小组将梯形分成了三个三角形,还有的小组将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等,学生都在动手摆弄着自己手里的梯形,大概五分钟之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分组,求出各部分的面积,引导学生开始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梯形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变化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师也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但结果却是“启而不发”,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思想,要将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促使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创造和谐环境

和谐的环境建设是活动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愉快的环境会让学生更加愿意走进数学课堂,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数学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课堂环境的建设,要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实现课堂高效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