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车道范文
时间:2023-04-07 23: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车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U49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41-01
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因消防车通道堵塞、占用而贻误灭火救援战机,导致火势和灾情扩大的案例。消防车通道不畅通,一旦发生火灾和险情,严重影响消防力量抵达灭火救援现场的速度,贻误战机,危害公共消防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消防车道现状成因分析
对唐山市以市政道路、集贸市场周边及内部道路、小区内主干道等多种类型消防车道的实地调研显示,消防车道阻塞、占用情况十分严重。
1.1 市政道路方面
机动车日益增多,交通拥堵现象比较普遍,在出警过程中,一些车辆无视法律法规要求,遇到出警的执勤车辆时,拒不让道、占道行驶、与消防车抢道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市政道路上随意停放车辆、设置灯箱、广告牌现象也普遍存在,即影响了消防车辆的通行,也对灭火和救援的展开造成影响。
1.2 集贸市场、住宅小区方面
在集贸市场、住宅小区内,为追求私利、图己方便,占道经营、随意停放车辆,堵塞消防车通道的行为尤为普遍。一些市场、小区,为了防止车辆进入,在主要出口设置固定路障。还有的商业步行街、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虽然有多个出口与市政道路相通,为节约管理成本,往往只有一个出口保持畅通。
1.3 企业、事业单位方面
一些单位消防车通道往往被设置为停车场、货物临时堆放地,在车辆停放时,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疏导和指挥,在造成堵塞、占用消防车通道现象后也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致使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车辆无法通行、无法组织展开扑救。
2 解决消防车道不畅的方法对策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有关职能部门针对消防车道不畅这一问题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各司其责,明确职责分工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消防专项规划中消防车通道相关要求,确保消防车通道规划设计符合标准。在现有消防车通道监管过程中,城市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沿街摊点、户外广告牌、灯箱等设置;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停放在消防车通道上的机动车辆,依法予以处罚或拖离;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各派出所要加强对城镇规划内的集贸市场、小区以及各单位消防车通道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2.2 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措施
2.2.1 住宅小区:一是在小区工程审核过程中,加强源头掌控,最大限度的保证消防车通道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从源头上合理规划设计消防车通道;二是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进行小区规范过程中,切实注重抓好机动车停放场地的建设,设置足够的停车面积,划定停车线,控制小区道路停放车辆;三是会同住建等部门对小区消防通道开展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小区采取补救措施,对占道、锁闭出口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四是将小区入口的路障设置成自动或人工可移动式路障,并保证岗亭内有专人值班;五是实行车辆信息登记制,将车主详细住址、联系方式录入小区管理系统,确保随时能与车主取得联系。
2.2.2 集贸市场:一是督促、指导经营者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在营业期间明确专人每两小时至少进行一次防火巡查,对发现的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制定制度,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影响消防车通行的行为,彻底拆除,并按市场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教育处罚;三是加强宣传。市场管理者要增强从业人员和商户的消防安全意识,采用定期培训和经常性宣传的方式,提醒每一位商户和顾客自觉遵守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提高防火意识,并将消防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执行,自觉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2.2.3 企、事业单位:一是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各单位切实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管理。通过在消防车道上设置禁停标志、在醒目位置设置宣传标语和开展防火巡查等方式消除消防车道堵塞、占用现象;二是对设有停车场的单位,严格管理,设专门值班员对车辆停放进行引导、指挥;三是对建设之初没有设置停车场的单位,鼓励引入自动机械立体式停车场(库),充分利用零星空隙土地实现高密度存放车辆。
2.3 创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
2.3.1 出台政策。各地结合实际,针对在消防车通道管理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政府出台《消防车通道管理办法》,对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权限进行划分,对消防车通道相关涉及场所、单位职责进行明确、细化,并对影响消防车通行的行为进行处罚。
2.3.2 部门联动。一方面,在接警过程中,消防机构、交通管理部门形成联动,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反映相关路况信息,指挥、疏散拥堵地段车辆,确保灭火救援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占用消防车道车辆,及时通知交警部门进行处罚、拖离。各部门要信息互通,形成合力。
2.3.3 改革创新。对用地比较紧张,停车场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单位及小区,鼓励引进自动机械立体式停车场(库)。此类车场(库)有占地少、选点灵活、形式多样、存取方便、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等多种优点。在新小区设计、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规划部门要做好推广工作。在现有小区,消防部门协同物业上级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推广。
同时,各职能部门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平台,使市民近一步了解消防车道畅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占用消防车道,人为制造安全隐患,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鼓励群众通过96119举报投诉电话,举报占用、堵塞消防车道的行为。
3 结语
解决消防车道阻塞、占用问题,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确保消防车道畅通无阻,为第一时间扑救火灾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关规定和平安校园建设的有关要求,全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消除隐患,确保广大学生和幼儿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排查整治,进一步规范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管理制度,增强广大学生、幼儿及其家长和校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促进校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明显下降,杜绝发生涉及校车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整治对象。重点整治校车超速、超员、酒后驾驶、无牌无证(校车许可证、驾驶证、行使证)、假牌假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搭载学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二)重点时段。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
(三)重点路段。校园周边道路、校车运行路线。
四、组织领导
建立以区领导为召集人,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校车交通安全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具体负责全区校车交通安全整治日常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开展校车摸底、建档、排查工作。
立即对中小学、幼儿园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摸清全区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的数量、所有人、乘员数、驾驶人、运行时间和路线等基本情况,建立档案。同时分析安全隐患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并将排查结果与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及时沟通。(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乡镇街道。完成时限:11月30日)
(二)开展校车交通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
1.开展校车的安全技术状况和驾驶人资质审查。对查出的不合格校车要立即停运,达到报废标准的校车立即报废;对于车况较好、手续完备、符合营运要求的车辆,建立统一标识。对不具备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禁止驾驶校车上路行驶。
加强对校车运行重点时段的巡逻管控,严格整治校车超员、超速、酒后驾驶、假牌假证以及报废车、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车辆搭载学生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坚决取缔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和非法营运客车接送学生,对执勤中发现的校车交通违法行为,要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进行整顿,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责任单位:区交警大队、区公安分局。完成时限: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月20日)
2.加强学校对校车的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局与学校签订校车交通安全责任书,督促学校加强校车管理。学校落实教师跟车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对校车每次运载学生的情况进行查验,严禁租用不合格车辆,聘请不合格驾驶人。制定极端天气的交通防范应急预案。(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完成时限:12月10日)
(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工作简报和标语,宣传中小学、幼儿园校车集中排查整治行动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典型案例以及行动的开展情况,营造全社会积极配合、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校车集中排查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特别加强农村地区校车交通安全教育,集中组织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开展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深入农民家中,宣传学生交通安全的积极性,落实监护人的责任。(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各乡镇街道。完成时限: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月20日)
2.各校开展“致家长一封交通安全公开信”、校车安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幼儿及其家长宣传乘坐不符合规定校车的严重危害,学校督促家长承担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不雇用无资质的车辆、驾驶人运送学生;联合交通部门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案例教育,使学生、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交警大队。完成时限: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月20日)
3.开展校车驾驶人安全教育。公安交警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定期与校车驾驶人进行谈话教育,上交通法制教育课,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驶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完成时限: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月20日)
(四)完善学校周边交通设施,改善通行条件。
对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进行一次交通安全检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对道路标志、标线不完善的,要及时增设或完善;对学校周边的施工路段,要增派警力加强疏导,使校车和学生安全通过;对学校周边事故多发、危险路段,要进行相应的整治。(责任单位:公安分局、区交警队。完成时限:2011年11月24日――2012年1月20日)。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务必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作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做到明确专人负责,提出专门的工作要求,作出专门的工作部署,从而确保任务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篇3
汽车安装防盗器后车会自动锁有三种情况,都是防盗器电脑连接安全装置起作用。
1、行驶自动落锁功能,当速度为7到10公里每小时说,四门自动落锁。
2、刹车自动落锁,当车行驶中踩了刹车,四门自动落锁。
篇4
关键词:车削刀具 刃磨方法 撤销刀具
中图分类号:TG58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210-02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便利,对于产品的微型化和功能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社会发展的需求下,很多零部件产品越来越小,并且这一现象不断涌现,但是客观上这也带动了微细结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而在这一领域微细切削技术是一个技术难点,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现有的规范下把尺寸在微米到厘米之间的零件加工都称为微细零件加工。要实现精准的车削技术对车削刀具的要求会相当高,尤其是在微细结构车削刀具的刃磨方面难度非常大,那么解决好微细结构车削刀具的刃磨问题,对于促进整个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意义。
1 被加工对象微细结构简介
本文将利用一个案例零件来分析微细结构车削刀具的刃磨过程,刀具的和结构特点和刃磨方法。
案例零件A是一个较细小的铜管,其内径5mm、外径9mm、长10mm。这个零件的细微结构是内径圆柱的车削,内径的车削由曲面沟槽和曲面直槽两个部分组成。曲面沟槽的形状大致由多段曲线、弧线、直线组成。沟槽和直槽的形状和主要部分的尺寸如下图1所示。按照零件加工工艺规范,曲面沟槽要采用尖刀数控插补的方法进行车削成形,而曲面直槽就要运用成形切刀,进行刀切使其直接成形,也就是说这同一种小零件的车削加工中还要采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刀具,而相对来说使用这两种刀具进行车削都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操作起来不易把握,尤其是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就更不好控制。
(a)直槽结构示意简图(b)曲面沟槽结构示意简图
图1 A零件型面结构示意简图
2 刀具机构以及加工难点简介
微细结构零件由于其小型的体积和细微的制造数据,给零件的加工带了很高的难度,加之需要进行车削工作的空间都会集中在一个直径5mm的封闭空间内就更造成加工成为困难。
目前,世界上各个知名刀具公司所生产的道具的硬度、性能、尺寸、结构等,决定着微细结构零件刀切的发展状况,每个国家的切削技术都依赖于刀具生产商的生产水平。在现有水平下对于微细结构零件的加工主要体现在铣、车、钻几个方面,这些工艺结构都比较简单。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车削刀具技术,有MDSS硬质合金钻头技术,其可以达到的最小的直径为30μm,可以达到的最深加工深度为60μm,相对来说如本出产的世界上最小的硬质合金立铣刀直径仅为50μm,可以用它来加工深度也为50μm的精细槽孔槽型。单晶金刚石对于微细零件的加工主要应用在车削方面[2]。
(1)在整个零件车削加工的过程中,零件内部的(内径)的车削是一个技术的关键点和最大的难点。由图1的零件A来分析,零件曲线波峰波谷处的曲率圆半径大概是0.014mm,所以说刀具刀尖圆角半径要小于0.01mm,否则半径大于这个数值的话就可能出现加工时的切削过度现象,造成零件的损坏或不合乎规范。在进行刀具的选用时要保证刀具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度,能够保证在同一个零件上的沟槽的刻画深度和尺寸的一致规范性。在进行刀具的选择时不单单要对比零件内直径和车刀的直径,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例如,在进行车削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冷却液,还会有零件的碎屑排出等,这就使得在加工A零件的时候,刀具的直径不能超过4mm,否则就会影响到其在5mm的内直径内的工作灵活度,造成不便。
(2)直槽加工的实现过程需要利用直槽切刀,这一点也很关键。由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的直切刀的主切削刃的宽度是0.18mm,为了不给内部圆柱的表面造成伤害,在进行削切操作的时候,还要在沟槽的底部留出0.5mm的距离。在进行刀切的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开展施工的空间非常狭窄,为了保证其它部位不受到刀具的无意损害,所以刀具削刃的硬度都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刃磨时很容易使刀刃变得迟钝,上卷和崩刃等,因此对刀刃的要求很高。
3 刀具刃磨的方法以及控制要素
在进行刃磨的时候可以先进行试验性的刃磨,确定好参数例如,前角为0~3°,后角为4~7°,将这个数据的刀刃进行刃磨大致分为5个阶段,(1)粗磨;(2)半精磨;(3)精磨;(4)修光;(5)精修光。在每一个刃磨的过程中都要密切关注刃磨的程度和细节,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刃磨要求不同,所使用的砂轮的粗度也要依次变细,还要控制好磨削的用量和力度,保证不会出现在刃磨的过程中发生崩刃。为了确保刃磨过程的科学性和制造出高质量的刀具削刃还要借助显微镜来精确观测刃磨的变化过程。这样磨削出来的刀具就能够满足刀具的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前刀面的粗糙度可以达到Ra0.0125[3]。
3.1 直槽切刀的外观
在不同的放大条件下可以看到不同的放大倍数下的直槽切刀的前刀面的情况如下图2,图3。由图可以看出刀具的主切刃和副切刃的笔直程度都很好。除了副切刃上有两处微观的崩刃,其他的效果都良好,而造成这两处微观崩刃的原因是外侧的主切刃太过光滑没有阻住到砂轮。
3.2 沟槽切刀微观形貌
在不同的放大条件下可以看到不同的放大倍数下的沟槽切刀的前刀面的情况如下图3,图4。由两个图可以看出,主刀刃的效果较好,而相对来说,副刀刃也发生了小小的崩刃,这是由砂轮的偏转角度造成的。
4 结语
本文岁讲到的两种刀具都能实现微细结构的车削加工,因为刀具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所以首先改造刀具本身是减小刃磨难度的一个根本方法,包括改造刀具的强度、耐劳度,硬度等,这对于提高刃磨的技术工艺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诗纲.刀具材料及其合理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5
1车险产品销售背景
11车险概况
20世纪初,在英国签署了世纪上第一份车险保单,从此车险市场开始发展,距离今日已有一百多年。尽管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的历史较短,但是机动车辆保险已是我国财险中份额最多的保险种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机动车使用量不断加大,机动车事故的?l生率也越来越高。由车祸产生的高昂的医疗费用常常让人家毁人亡,妻离子散。随着车险的诞生,尤其是交强险和商业险的结合应用,为广大家庭解除了后果之忧。从2012年起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就高达533093亿元,承保车辆129亿辆,同比增长1544%,车险原保费占财产保险7513%。据推算保险公司每分钟都能接收到车辆出险的电话,可想而知车险的诞生意义有多么的非凡。
12车险销售渠道业务的现状
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21世纪以前,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一直是依赖于直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保险意识的加强,近些年车险业务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4S店遍布各大中小城市,县乡镇里面。不仅如此,渠道中的专业和兼职的比例与过去相比也有一定的增长。在过去的很大一段时间里,保险公司大多数业务都是通过直销的模式进行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很好地评估客户的风险状况。但是随着近些年来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出现不对称的情况,保险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有些商在利益的驱动下,故意骗保以及隐瞒重大影响因素的情况层出不穷,造成了各大渠道业务的高低不同。再者就是保险业的发展对于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大,各大保险销售渠道互相打压。
2天平保险公司车险产品销售渠道现状
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主要经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机动车商业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开创了无数个先河,是第一家实行非核心业务外包模式和第一家提供全面汽车安全服务的保险公司。
天平公司的销售模式为“销售外包模式”即“基于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低成本”经营模式。即天平保险公司只承担产品研发、费率厘定、风险管理、财务、运营支持等核心业务,保险销售业务交给专业的分销商,而理赔业务则由专业的保险公估公司负责。在这种模式的运营下,保险业务基本通过外部真实渠道进入本公司,既充分利用了外部渠道资源、降低了业务成本,又实现了业务要求。这无疑是保险业的一次创新。
3天平保险车险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这种新模式获利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慢慢显现:第一,大部分业务都是外包,节约成本的同时,错过了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机会。第二,因为是外包,无法与客户直接交流,没办法掌握第一手的客户资料,忠诚度也远不如直销客户,所以无法进行直销。第三,由于中介机构的逐利性使得中介公司往往选择佣金最高的保险公司作为合作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旦佣金没有竞争力,就很有可能失去与中介机构的合作机会。公司的利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也失去了培养一支忠诚直销队伍的机会。
4天平保险销售渠道设计方案
41方案设计的目的
天平保险公司的模式解决了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人才紧缺、渠道资源不足的现象,有利于其初期健康发展。在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经营不善的大环境中,天平公司却一直盈利,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然而天平保险太过依赖渠道,随着商掌握的客户越来越多,其议价能力就越强,保险公司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42天平保险销售渠道市场分析
421天平保险公司优势分析(Strengths)
优势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所有资源、技术等优势。第一,前面已经说过了天平公司有着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独有的经营模式“非核心业务外包”。该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增强了公司的专业性,使公司有更多的精力和设计出符合市场客户的产品;第二,财务管理高度集中,天平公司的财务都是由上海的总公司统一管理;第三,安盛集团的入股。安盛集团与天平保险的结合,使得新公司“安盛天平”在中国车险市场拥有更强的竞争水平。
422天平保险公司劣势分析(Weaknesses)
第一,先前说过了,由于天平保险是天平模式经营,所以知名度不高;第二,缺少主控力,因为都是中介来办理业务,客户资料都有分销商掌握,如果对方保险公司要对付天平,难以防范;第三,营销渠道不成熟――模式的原因。天平公司渠道业务没有具体的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奖惩措施,在面前处于被动。天平公司成立的比较晚,它的品牌实力与人保、平安等大型公司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423天平保险公司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第一,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对保险行业越来越重视;第二,保监会监管力度加强,尤其是针对保险中介市场,使得保险市场更加井然有序;第三,全国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汽车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了车险市场的发展。
424天平保险公司威胁分析(Threats)
第一,虽然市场量大,但是竞争主体增加,人员流失风险加大;第二,交强险对外资公司开放,对于中小保险公司的冲击较大;第三,新兴营销渠道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渠道优势;第四,汽车企业保险业务受到鼓励,公司4S营销渠道受到影响。
43新车险销售渠道基本设计方案
根据对天平模式的整体分析,进一步优化了销售渠道模式:
第一,加强机构的管制,首先制定管理“商”销售渠道的方法:①对于机构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有保费收入、赔付率、保单数量、信用评级、业务员素质等。对于那些考核得分较高评价较好的?C构进行奖励。对于长期业务质量不佳的机构终止合作。②通过分级考核制度,形成各机构良好竞争的局面,避免保险公司对商的过度依赖;③公司与建立好有效的沟通机制,每季度召开交流会议,总结代销机构的经营合作状况,共同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分析,探索最佳的销售方案,保持交流沟通的流畅性。
第二,增加银保合作渠道,银保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利润与它们进行合作。①可以利用银行拥有的信誉度高的优势进行宣传。②银行的客户种类繁多,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政府单位、企业公司等,保险公司的业务在信誉度高的银行开展便可以借助银行的渠道,提高保险公司的名声。
篇6
关键词:消防 扑救 登高 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就其高层民用建筑扑救登高面的设计来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切实解决好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问题,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实际,就实践中如何改进和补救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登高场地消防设计等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在火灾中的作用
高层民用建筑,一般功能复杂,体量较大,但由于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街景及建筑学的需要,往往在高层民用建筑主体附建与高层建筑相连的裙房,用作商场、餐厅、营业厅、会议厅等。这无疑满足了城市规划和使用者的要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消防工作的难度。尤其对高层建筑的裙房,登高面等诸多问题设计时稍有忽视,及易导致一旦高层建筑火灾对人员的抢救,扑灭火灾带来严重的影响。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有的电梯往往由于停电,不能正常使用,即便是设计有消防电梯或者是消防客运合用电梯,但在实际现实中供电多是来自一个区域变电站,达不到双电源供电要求,有的由于施工,敷设电缆等满足不了防火要求,火灾时往往也会导致断电。而多数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或剪刀梯都布置设计在建筑的筒体中部,火灾停电时往往无照明,消防电梯、疏散楼梯不能正常使用,给迎救人员、疏散人员带来困难。二是消防人员难以接近着火层扑救,由于人员在火灾时惊慌外逃,顺楼梯或下或上,与消防人员逆向行走。极大的导致人员阻设等因素,给抢救和人员疏散带来混乱。三是火灾时往往是烟气顺其楼梯间、电梯间、竖向的管导井、电缆井等上下漫延,由于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烟气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迷漫疏散楼梯间、电梯间、烟气的毒性导致人员难以疏散。许多高层建筑火灾事例证明,一旦火灾时由于人员的求生欲望,往往会接近建筑的外窗部位以求得新鲜空气和寻求一线得救的希望。在这时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科学的设计一个让消防员能扑救火灾的登高面。国内外,众多的火灾案例证明,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在实施救人员和灭火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发生火灾时,登高消防车能够靠近高层主体建筑,迅速抢救人员和扑救火灾,设计合理的消防登高立面,确定可靠的登高消防车操作场地,保证在空间有效的操作范围和核实登高车的最小轻弯半径是保证消防人员到达目的地救人、灭火的关键。因此,高层民用建筑登高面的设计是保障火灾时抢救人员生命、逃生和扑灭火灾的重要保证。
二、现有标准和实际存在的设计缺陷问题
(一)现有规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自1995年颁布实施以来,历经了1997年、1999年、20xx年几次局部修订,对于及时总结防火设计的实践经验和火灾的经验教训,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防止和减少高层民用建筑火灾危害、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扑救、涉及民生至上的内容上得到充分体现。现有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该条明确了高层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保证消防车在扑救上能充分发挥作用。规范4.3.1条、4.3.4条、4.3.5条、4.3.6条、4.3.7条要求,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距建筑外墙宜大于5米,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穿越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米。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以上条款,对消防车道要求作了进一步明确,无凝更好地保障了消防车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基本设计要求。
(二)存在问题。随城市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土地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给高层民用建筑扑救面设计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裙房的设计问题。在城市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多为追求商业价值,建筑裙房设计多在四层左右,由于裙房作商业用途,每层层高净空多为4-4.5米以上,往往裙房高度超过防火规范5米要求,多数裙房的进深也大于4米。二是幕墙问题。城区内的多数高层建筑,为达到设计美观,协调繁荣城市的效果,许多高层建筑均设计有幕墙,尤其是设计玻璃幕墙且作为消防登高面考虑。三是登高面一侧、直通室外的楼梯或 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设计问题。临街高层建筑底层均设计为商铺。当考虑作为登高面时,而多数设计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规避设计布置直通室外疏散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往往将疏散楼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另一侧。四是消防车道的设计问题。城区内的高层建筑为充分利用当街的立面效果和商铺的价值,许多建筑将消防登高扑救面布置在建筑的背街一侧。然而,对环形消防车道和回车场的设计更多的是消防车道转弯半径不能满足消防车辆的使用要求。五是地下车库出入口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叉处的设计问题。城区内多数高屋建筑均设计地下车库,而地下车库的出入道又多为利用高屋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引入地下,在设计时往使得消防车道与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车道连接交叉外出现坡度及倾斜面。许多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引入车道较短时,在环形消防车道上形成的坡度倾斜面更大,影响或无法满足消防车辆的行驶。六是幕墙下设计室外消火栓等问题。高层建筑临街面往往设计有装饰幕墙,而室外消火栓,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等也宜临沿街设置。稍有忽视,很容易将室外消火栓等布置在幕墙之下,一旦火灾幕墙坍塌,严重影响消防车吸水、供水等扑救。七是登高消防车场地的设计问题。许多高层建筑对登高消防车辆的操作场地考虑不周,多数仅以环形消防车道宽度来考虑。以此宽度作为登高消防车的场地,将远远不能满足登高消防车的操作空间要求。
三、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和登高场地
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观念,以保障民生、保障公共消防安全为发展,以创新思想、合理设计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扑救面的问题非常重要。以下为作者结合现有的规范、标准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存在问题与读者作共同探讨。
(一)临街登高面外墙设计。建在市区或商业街的高层建筑,当确定其临街一面作为消防扑救登高面时,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临街一侧的道路保障登高消防车的场地需要,但特别要注意,设计时要避免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外墙设置玻璃幕墙。由于幕墙的设置增加了建筑外观美的效果,对装点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思路上考虑采用较多,但往往一旦火灾,会给消防扑救带来极为不便的后果。火灾证实,玻璃幕墙在火的作用下会炸裂和塌落,导致消防人员扑救火灾时无法靠近建筑。同时、一旦幕墙下设计有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时由于幕墙的塌落下掉。这些灭火设施将无法使用,也容易导致扑救人员的伤亡。在临街登高面乃至最高顶层还应避免设计霓虹灯之类的大型商业广告和其它影响消防登高扑救的景观设计。登高面一侧还应避免过多的凹凸造型,影响登高消防车登高平台靠近各层门窗、洞口。
(二)登高边长、裙房、疏散楼梯与出口设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1.7条明确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我们在进行消防设计时要尽力考虑规范的强制规定。其意义是登高边不应小于1/4周边长度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尤其是一些矩形建筑、多边形平面的建筑应考虑满足一个长边的长度作登高扑救边;其二是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必须设置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一规定是确保一旦建筑火灾时能保证人员及时逃生和便利消防登高车扑救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城区的高层建筑为节约用地,往往将登高面和登高场地的布置多与商业街、步行街等主要街面一侧一同考虑。但是,许多处于繁华的商业区、商业街、步行街的临街面的商场、门面商业价值又使得房开商或设计时规避在这一侧面布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笔者认为,如果设计直通室外的楼梯确有困难,在考虑消防安全 经济价值的综合因素上,每栋建筑最基本的设计要满足有一个直通楼梯间的出口于登高面一侧、且设防火挑檐,同时各层宜设外挑阳台,否则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其三,是对裙房高度和进深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证登高消防车曲背靠近高层建筑施救的需要。城区内多数高层建筑裙房都为商业使用。设计都在二到三层不等,有的大型商场一层高度即达5米,因此要求裙房高度小于5米,确有不少困难,因而在登高扑救一面的设计时要尽量满足规范要求,在高不超过5米的裙房时,可考虑进深在四米范围内的裙房设计,一旦裙防高度超过5米时,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可不设计凸出裙房,以达到规范要求。
(三)环形消防车道设计。“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米,同时,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可能地考虑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畅。二是在消防车道上尽量避免设计地下暗沟、化类池、燃气管道、电缆沟等,确有困难时,在结构设计上应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荷载通行。三是消防车由于运载的多为水,在运行时由于贯性作用,车辆的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在山地或有坡的消防车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0%。防止车辆打滑。四是设计消防车道时应重点考虑消防车的最小通行转弯半径要求,在城市密集区的建筑往往容易忽视该问题。所谓消防车的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消防车回转时消防车的前轮外侧循园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目前,因内轻系列消防车一般≥7米、中型系列消防车≥9米、重型系列消防车≥12米。因此,要根据城市消防装备的不同情况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最小轻弯半径不应低于上述标准,高层建筑扑救登高车道应按重型消防车转弯半径考虑。五是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遇有尽头路,应考虑设计回车场,一般为1.5米×15米,大型消防车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米。六是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许多高层建筑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车辆需求,均设计了地下停车库,而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车道往往也借助于高层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而出入。因此,在设计地下车库出入车道与地面环形消防车道接壤处必须考虑保证4米宽的消防车道平整性,即地下车库出入车道的降坡起点不应设在环形消防车道上,保证消防车行驶的4米有效宽度路面不倾斜和平整。
篇7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 登高面 探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适应扑救高层火灾的需要,各地配备的云梯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和举高喷射消防车(统称举高消防车)数量不断增加,在扑救火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举高消防车的外型、自重都明显大于普通消防车,因此,在使用举高消防车时,对消防扑救面、登高作业场地及消防车道转弯半径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消防登高面的涵义及问题的提出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是指登高消防车靠近高层主体建筑,开展消防车登高作业和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抢救被困人员和扑救火灾的建筑立面。登高作业场地就是沿建筑登高面实施登高作业的操作空间。高层建筑的平面布局和使用功能的复杂多样,给消防灭火、救援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在设计中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的考虑不周,火灾时消防车无法靠近主体建筑实施救援,造成本可以避免的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些设计和建设单位存在着注重建筑的外立面造型和建筑内部功能的设计,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的设置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在消防登高面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2.1.1与消防登高面对应的建筑立面未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2.1.2与消防登高面对应的建筑立面设置大面积的幕墙玻璃。玻璃幕墙多采用全封闭式,玻璃幕墙上的玻璃多采用热反向玻璃、钢化玻璃等,这些玻璃耐火性能差,高空破拆玻璃幕墙难度大,而且火灾时玻璃幕墙因高温会引起大面积脱落或炸裂,造成“玻璃雨”,对疏散人群、消防队员造成危害,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增加火灾的扑救难度和危险性。另外,玻璃幕墙的破裂,给新鲜空气的进入创造了条件,易造成轰燃或加速蔓延。
2.1.3与消防登高面对应的建筑立面未在每个楼层设置可以提供消防队员通过登高车进入建筑内部的门、窗或洞口。目前许多高楼为了体现造型在外墙上增设了许多框架构架或仅仅是为了采光通风而设计山型、凹型建筑,因其凹口宽度小于登高消防车的载人平台,使得登高平台根本无法与建筑的开口搭接,造成消防队员既无法进入建筑内,其他人员也无法从建筑内撤出,因此登高操作面的长度应适合实际情况,且不宜太短、太零碎。在登高操作面的立面上应尽可能地设有阳台或较大的开窗。
2.1.4屋顶疏散平台及避难层未与登高面保持一致。登高车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把屋顶疏散平台和避难层的人员解救到地面上的任务,但目前较多的建筑追求立面设计的效果,在屋面设置各种形式的屋架和玻璃棚,这样,既不利于人员的安全停留,也不利于消防人员登高救援。
2.1.5消防登高面设置大面积的广告牌。部分高层建筑在登高面和沿登高面的屋顶侧设置大面积广告牌,在登高面及屋顶平台与登高车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这违反了规范要求。
2.1.6消防车道转弯半径过小,消防举高车不易到达登高作业场地。登高作业场地坡度设计过大,对举高车无法升起。
2.2 原因分析
设计单位应建设单位的要求,片面追求建筑立面的美观和过分注重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对消防扑救面和登高作业场地在灭火和人员施救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消防扑救面和登高作业场地的设计,这是造成消防扑救面及登高场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而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消防扑救面的要求过于简单,对登高场地未作任何要求,使建审人员无据可寻,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也是造成消防扑救面及其登高场地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2.1 设计人员在进行总平面布置时,都是先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防火间距把总平面布置好,而后再从四个立面中选定一个认为最佳立面作为消防扑救面,而忽视了登高作业场地对操作空间的要求。实践表明:满足与相邻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并不能保证高层建筑消防扑救面的操作空间。如两幢超过 50 m 的一类高层建筑,其中一幢裙房与另一幢高层建筑主体之间只需要满足 9 m 的防火间距。而一辆登高消防车的宽度为 2.5 m,登高作业时两侧的支撑臂须向外展开 1.5 m,加上消防车停靠时所需预留的宽度,这就要求消防登高场地的宽度大于 5.5m,而为了避免登高消防车在建筑坍塌时受损,根据施救建筑物的高低,登高消防车应与建筑物保证 7 至 15 m 的安全距离。换言而之,要保证登高消防车安全地工作,就至少需要 12.5~20.5 m 的空间,9 m 的间距是不能满足操作要求。显然,颠倒设计顺序,很可能造成消防扑救面的登高作业场地空间不足。
2.2.2 举高消防车在作业时,须快速调整撑角,保持车辆稳定,如场地不平,坡度较大,登高车将无法作业。而且举高消防车的自重一般在 40T 以上,工作时的安全荷载更是不小于 50T,而这么大的荷载一般集中在消防登高车的两个支撑点上,这都要求登高作业场地及消防车道地面有足够的承载力。如在登高作业场地及消防车道的下面设计了地下管沟或污水井、化粪池、煤气管道、通气孔、埋地油罐等辅助设施,对这些设施的水泥盖板在结构上不作任何处理,是很难满足大型消防车作业和通行要求的。
2.2.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没有对消防扑救面的材质作任何要求。而许多高层建筑,因片面追求建筑立面的美观,在外墙上大量使用玻璃幕墙,消防扑救面也不例外。而消防扑救面是消防队员进行施救的主要作战场地,火灾时大面积脱落的玻璃幕墙会对消防队员造成人身伤害。由于在消防扑救面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是火灾时室内人员逃生自救的主要安全出口,火灾时大面积脱落的玻璃幕墙也会对疏散人群造成人身伤害。同时,玻璃幕墙的大面积脱落也给火场补入了大量的新鲜空气,易造成火场轰燃,加速火灾蔓延,给火灾扑救带来更大的困难。
2.2.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小于4m,而对消防车道的转弯半径没作要求。而现在的许多大型登高消防车长度均大于 12m,4m 的车道在转角处很难保证大型消防车顺利通行。
2.2.5目前许多高层建筑为了突出建筑造型,将建筑外立面设计成不规则形状。特别是一些居住建筑,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需要而将建筑设计成山型、凹型,其凹口宽度比举高消防车的载人平台还小,并且在外墙上增设了许多构造梁,使得云梯平台根本无法与建筑的门窗洞口搭接,造成消防队员无法利用举高消防车的载人平台进入建筑物内进行灭火,其他人员也无法利用举高消防车的载人平台从建筑物内逃生。
三 消防登高面设置的合理化建议
3.1把握好建筑立面与登高面的关系
登高面作为消防车登高操作立面,是解救被困人员、火灾扑救的主要立面,为确保人员疏散安全及火灾扑救的顺利,与登高面相对应的建筑立面满足上文所提到的方面。
3.2把握好登高作业场地的设置形式
笔者认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率,减少投资成本,消防车登高作业场地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等实际情况结合登高作业面的环行通道,适当增加道路宽度作为登高作业场地。这样既有利于沿登高面开展多方位灭火救援,又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3.2.1.车道距建筑物的距离、宽度的确定。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车辆交会和考虑到云梯车的支腿跨距,车道宽度宜设为6-7.5m的双车道;根据火场实际作战经验,车道距建筑物不应小于5m,距建筑的最大距离可由建筑高度、当地消防部队登高云梯车的装备情况确定,如建筑高度为40m,辖区内配备的额定工作高度为52m的马基路斯云梯车,根据车辆的登高安全工作范围应在距建筑5-13m处设置车道;具置还应根据消防登高平面来共同确定。
3.2.2.登高作业场上空举高车作业幅度范围内不能有架空管线和高大树木、路灯等障碍物。在消防车道附近,应设有供消防车取水的设施,并且在该范围内不得设有影响消防车停靠的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的出入口。消防车操作平面范围主要参照消防车的技术参数决定。对于高度50米左右的建筑,距离消防扑救面17.89范围内不得有任何建筑物和妨碍登高的架空物。因此50米以上高度的高层建筑留有18米的消防车操作空间,沿登高面设置7-8米宽的消防车道,车道离建筑10-11米间距,这样基本可以满足一般的高层建筑登高作业。但是如果建筑物的高度在30米左右,那么消防车的臂高不用50米,上倾角也适当减少,则消防车操作空间可以适当减少,通过计算可知,预留14米左右的登高操作空间已经足够。
3.3把握好作业场地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3.3.1 登高作业场地必须为硬地,承重力应满足大型消防车荷载要求,并设置消防车道直接进入登高作业场地内,确保登高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3.3.2 登高面和登高作业场地应避免设置影响登高作业的架空电力、通讯、电车管线。
3.3.3登高作业场地应设置在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避免与市政管线、道路、绿化等发生矛盾,登高作业场地应尽可能设置在用地红线范围内。
3.3.4登高作业场地要尽量平整,范围以内不能有较大的高度差,以方便登高车操作时,快速调整撑角,保持车辆稳定。
3.3.5 要合理布置消火栓和水泵接合器的位置,避免消防车供水与登高作业冲突。根据灭火的实际需要,登高作业场地40米附近最好应有两个以上的环状消火栓,因为一辆登高车或高喷车出水,一般需要两辆普通消防车同时供水,为此,要给供水车辆留有停车位置和空间。水泵结合器应设在距离登高作业面足够远处,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普通消防车给水泵接合器供水时,不占用登高车的作业场地而影响登高作业为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计;问题;对策
引文: 建筑消防设计的好坏影响着人们居住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而且目前我国超高层的建筑迅速增多,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更加有难度,目前的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仍然存在问题,下文叙述了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对的解决对策。
一.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临街登高面问题。
高层建筑临街面往往设计有装饰幕墙,而室外消火栓,水泵结合器及消防水池等也宜临沿街设置。稍有忽视,很容易将室外消火栓等布置在幕墙之下,一旦火灾幕墙坍塌,严重影响消防车吸水、供水等扑救。
(2)消防车道问题。
(a)环形消防车道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的交叉处问题。城区内多数高屋建筑均设计地下车库,而地下车库的出入道又多为利用高屋建筑的环形消防车道引入地下,在设计时往使得消防车道与地下车库的出入口车道连接交叉外出现坡度及倾斜面。
(b)许多高层建筑对登高消防车辆的操作场地考虑不周,多数仅以环形消防车道宽度来考虑。以此宽度作为登高消防车的场地,将远远不能满足登高消防车的操作空间要求。
(3)裙房及楼梯疏散口问题。
(a)临街高层建筑底层一般设计为商铺,当考虑作为登高面时,多数设计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规避设计直通室外疏散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往往将疏散楼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一侧。
(b)在城市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多为追求商业价值,建筑裙房设计多在四层左右,由于裙房作商业用途,每层层高净空多为4-4.5米以上,往往裙房高度超过防火规范 5米要求,多数裙房的进深也大于4米。
(4)无法有效的保障消防用水的水质。
对于建筑规模小的项目,其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水池大部分单位都是进行合建的,因为如果分开来建的话,太不划算,所以生活用水一般都是建在消防用水的上面。当然如果上面的生活用水比较快的话,那么对下面的消防用水的质量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但是如果上面的生活用水量用的比较小的话,那么就会对下面的消防用水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消防用水的质量不能达到防火规范中对水质的要求,无法对其消防效果产生有力的保证。
(5) 超高层建筑在建筑造型、外立面设计、屋顶设计方面突出其独特性和创造性,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和钢结构等建筑结构,这些特殊的结构形式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消防问题。
二. 处理建筑消防设计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1)临街的登高面的设计。
建在市区或商业街的高层建筑,当确定其临街一面作为消防扑救登高面时,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临街一侧的道路保障登高消防车的场地需要,但特别要注意,设计时要避免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外墙设置玻璃幕墙。由于幕墙的设置增加了建筑外观美的效果,对装点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思路上考虑采用较多,但往往一旦火灾,会给消防扑救带来极为不便的后果。火灾证实,玻璃幕墙在火的作用下会炸裂和塌落,导致消防人员扑救火灾时无法靠近建筑。同时、一旦幕墙下设计有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时由于幕墙的塌落下掉。这些灭火设施将无法使用,也容易导致扑救人员的伤亡。在临街登高面乃至最高顶层还应避免设计霓虹灯之类的大型商业广告和其它影响消防登高扑救的景观设计。登高面一侧还应避免过多的凹凸造型,影响登高消防车登高平台靠近各层门窗、洞口。
(2)消防车道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米,同时,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可能地考虑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畅。
二是在消防车道上尽量避免设计地下暗沟、化类池、燃气管道、电缆沟等,确有困难时,在结构设计上应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荷载通行。
三是消防车由于运载的多为水,在运行时由于贯性作用,车辆的控制难度较大。因此,在山地或有坡的消防车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0%。防止车辆打滑。
四是设计消防车道时应重点考虑消防车的最小通行转弯半径要求,在城市密集区的建筑往往容易忽视该问题。所谓消防车的最小转弯半径是指消防车回转时消防车的前轮外侧循园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
(3)登高裙房、边长、疏散的楼梯与出口设计。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我们在进行消防设计时要尽力考虑规范的强制规定。其意义是登高边不应小于1/4周边长度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尤其是一些矩形建筑、多边形平面的建筑应考虑满足一个长边的长度作登高扑救边;其二是在登高扑救面一侧必须设置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一规定是确保一旦建筑火灾时能保证人员及时逃生和便利消防登高车扑救的需要,在实际设计中,城区的高层建筑为节约用地,往往将登高面和登高场地的布置多与商业街、步行街等主要街面一侧一同考虑。但是,许多处于繁华的商业区、商业街、步行街的临街面的商场、门面商业价值又使得房开商或设计时规避在这一侧面布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4)有效的保证消防用水的质量。
为了有效的保证消防用水的质量,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把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的水池分开建设。另外也可以采用各建筑、小区的生活用水水池采取各自建设,生活用水水池的储蓄量也不会太大,这样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也就不会太长,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水质,也避免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而消防用水水池则可以采取若干小区或者建筑在统一区域内,合建的方式,来集中进行消防供水。
(5) 保证该建筑玻璃幕墙的防火安全性,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a) 玻璃幕墙的防火封堵构造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具有伸缩变形能力、密封性和耐久性; 在遇火状态下,应在规定的耐火时限内,不发生开裂或脱落,保持相对稳定性。
(b) 楼面梁、房间隔墙等处容易导致火灾蔓延的部位,玻璃幕墙的内衬板应当采用燃烧性能为 A 级的材料。非透明处玻璃幕墙的内衬板与玻璃内表面的间距不得小于50 mm,且不得使用深颜色的内衬板。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消防的安全涉及到人们的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事关重要.随着超高层建筑渐进的出现,建筑消防安全性能的设计与应用更加重要,还需建筑的设计人员、消防的专业人士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克红,马 林.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计中的体会[J].科技向导.2010,24:238-239.
[2] 王倩.建筑消防泵站设计中常见问题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2,5:159-162
篇9
1、设计图纸不全,消防审核困难
一些地方建筑物的设计者并没有认识到防火设计的重要性,或者是专业设计者不足,并不能够科学的装备出合适的灭火设备。同时,建筑物的建设时间少,设计花费的时间少,设计者只能够简单的设计出图纸,并没有相互合作,共同处理施工图纸中的不足之处,进而造成了较多的施工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些施工者仅仅按照设计草图进行施工建设。
2、监督不力,源头关把不严
一些消防监督者并没有真正的履行监督责任、把控施工的各个步骤。比如说消防施工监督者并没有仔细研究消防设计图纸,也就不能够发现消防设计图纸的问题,施工审核时也并没有提出科学有效的审核建议,一些消防监督者还并不能够对疏散门以及消防栓的位置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有一些消防监督者并不能够熟悉的掌握施工监测程序,在进行施工检测时,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种种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国在消防监督方面的不足。
3、施工质量差,消防设施运行难
一些施工单位在进行投标时,没有真正的公布工程量,减少了工程造价,因此工程造价有很大的缺口,进而造成了较低的工程质量;有的施工单位的技术工作者还并不能够熟悉的掌握施工规范标准等,施工过程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进而经常发生施工过程的技术性问题。
二、高层建筑防火间距问题探讨
1、相关规范对于高层建筑防火间距的要求分析
有关规范要求,高层建筑要分别和高层建筑、裙房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建筑、三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建筑、四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之间保持13m、9m、11m、14m的防火间距;如果是裙房,则应该跟裙房和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建筑、三级耐火等级其他民用建筑、四级耐火等级的其他民用建筑之间分别保持6m、7m和9m的防火间距。尽管规范里明确进行了防火间距的规定,也根据规定执行了对图纸的审核工作,但是笔者觉得,应该要在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要对消防车扑救火灾以及救护人员等方面作出深入考虑,以此决定建筑物间的最小间距。
2、关于高层建筑防火间距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高层建筑之间或者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除之间,不仅要保留一足够的防火间距与消防车道以外,还一定要满足消防车的转弯半径与登高消防车的操作需要。一般情况下要综合考虑这些情况,只有确保留下所有指标中最大的距离标准才能确保发生火灾时可以顺利实施救援工作。这就要求具体分析消防车的技术参数与操作特点,还要考虑建筑物高度的情况。当前,国外最高的登高车能够上升112m的高度,我国的很多发达城市也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选用了最高可以升高至上百米的登高车,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只能选用50m以下的登高车型。截止今天,我国几乎所有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都根据规划选用了30~50m云梯车。消防云梯车的工作特点包括:首先,云梯车的曲臂在从初始状态到完全延伸的过程中,能够沿着消防车的长度的方向展开,不需要多出消防车宽度的额外空间;其次,可以一节一节将消防云梯车的曲臂展开,还能依照根据消防车登高救人的实际状态对曲臂的高度作出调试;再次,如果云梯车的曲臂达到完全伸展状态,就可以进行360°的回转,因此没有空间走向盲区的存在;最后,正常情况下云梯车工作的曲臂与水平面幅角在45°~75°之间,一旦超出这一角度,就出现了危险工作区。规范要求消防车道和高层建筑物外墙之间的距离最好在5m以上,消防车道上空4m以下范围内不可以有障碍物出现,消防车道的宽度至少为4m,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该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至少要大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应该大于18m×18m。事实上如果消防登高车和建筑物间的距离保持在5m左右,那么就没有办法真正发挥自身的灭火救援能力。所以,救援灭火的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所以,用来救助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车的消防车道一定要确保将消防车道的宽度保持在5m以上,消防车道转弯半径设置在12m以上,而消防车回车场面积则要超过18m×18m。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模板;小半径;圆弧形;汽车坡道;小钢模板;方案比选;经济分析;
Abstract: Linyi Lushang Phoenix City phase three project car ramp is a small radius ramp, the bamboo plywood, new adjustable arc large steel formwor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and pull bolt back edge and small module series of small steel formwork, consider the economic costs of the various solutions,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 finally decided to adopt the small module series of small steel formwork system and setting method of guide wall construction. The main rib and rib respectively by steel and steel pipe, simple and convenient,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template; small radius; arc; car ramp; small steel template; scheme selection; econom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工程概况
临沂鲁商凤凰城铂尔曼酒店工程汽车坡道为内径7.2m、外径13.2m的圆弧形坡道,坡道地下结构分为3层,地上部分为坡道引道,地下部分层高均为3.8m,地下被分为圆弧形坡道,地上引道为不同圆弧和斜线连接的不规则形体。汽车坡道地下部分墙体厚350mm,地上部分厚250mm。
2方案选择
传统墙体模板支设和施工缝留置方法为:采用竹木胶板作为受力主要面板,竖向木方作为背撑次助,环行钢管作为主助,钢管支撑于次助上。板体钢筋锚固段采用放置聚笨板或木盒留置板窝的方法,然后浇筑混凝土。这样容易引发的问题和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材料缺陷
聚苯板属易碎脆性材料,易断裂、易污染混凝土、难固定。留置时需满缠胶带,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进行清理,费工费时,也易造成环境污染。采用木盒方式留置,需根据钢筋位置做成锯齿状,费事过多。
留置位置不准确
混凝土振捣时会使聚苯板或木盒移位。因留置标高随坡度布置,墙体支模后不能进行调整,使的板窝位置很难保证;支设顶板时需要重新剔凿和二次支模,易成为混凝土渗漏点。
混凝土不易振捣且不易密实
板窝留置宽至少为墙厚的1╱2,使得混凝土很难下料,也很难振捣。容易引起混凝土蜂窝、较大孔洞和振捣不密实等情况,尤其对于厚度浇薄的墙体结构更是如此。
留置水平施工缝
采用传统方法,混凝土施工缝为水平缝,即在坡道楼层中间出现水平施工缝,引响观感。本工程对传统做法进行改进,主要思路为:坡道墙体混凝土按坡道坡度一次性浇筑至板底位置;施工缝沿坡道板坡度留置,不在二次浇筑混凝土或填塞聚苯板。
针对上述改进的重点,提出如下几种模板选用方案。
2.1竹木胶板模板
这是本工程起始阶段考虑最多的方案。墙体面板采用全新15mm×915mm×1830mm多层板,50mm×100mm木方作为次助,以弧形圆心为中心点作为射状布置,次肋肋最大间距250mm,主助间距为500mm,穿墙螺栓水平间距500mm,竖向间距500mm。主肋布设是施工的难点,主助大部分采用弯制钢管,曾考虑使用计算机放样,根据次助间距,在短脚板上割50mm x 50mm孔眼,钳住次助的方法。施工缝留置,原计划于平板墙体留置方法相同,即每层根据坡度留置于底板,需要每隔一段在根部加设三角楔形模板,且立面模板需要裁切边角,以保证墙模接缝为竖向。但模板的制作和安装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加高处理相当困难。此方案模板损耗大、木方使用量较多、脚手板损耗巨大、人工费用太高、施工难度过大而放弃。
2.2全新可调弧形大钢模板
随着模板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可调圆弧钢制模板。采用次方案模板,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模板配置,混凝土质量能得到很好控制,且施工较为容易。但模板需要购买,加工费用为普通大钢模板的2倍多,适用性小,回收费用很低,终因模板费用过高而放弃。
2.3可调对拉螺栓槽钢背楞
墙体模板采用竹木胶合板,沿坡道板坡度方向进行切割布置,保持立板接缝为竖向。竖向设置槽钢背楞,两个竖向槽钢背楞后面设置横向短双槽钢,并用对拉螺栓进行加固和调节变形。两个横向槽钢间通过可调螺栓拉杆连接。每个双槽钢又与附近的角钢连接,背楞通过可调螺栓拉杆连接,此时便形成了一个受力单元。如此多个受力单元布置成型后,即完成了汽车坡道墙体模板的支设。
本方案得的核心技术有穿墙对拉螺栓和可调螺栓拉杆,穿墙对拉螺栓的主要作用为①调整弧形墙体曲率,控制墙体厚度;②对墙体模板进行加固。
可调螺栓拉杆的主要作用为:①调整单元中槽钢和角钢复合作用下的力学平衡;②微调弧形墙体曲率;③使得墙体模板、墙体对拉螺栓、横竖向背楞连接成一整体,形成弧形空间平衡体系。
采用次方案,槽钢和角钢需要购置并进行深加工,可调对拉螺栓需要委托厂家加工,虽然具有施工方便,质量能够有效保证的优点,但也终因成本过高而放弃。但此施工方法和创意是一个创举,是技术创新的良好体现。
2.4 小模数系列小钢模板
综合考虑后,项目部决定采用小模数系列小钢模板进行小半径圆弧形汽车坡道墙体模板支设的施工方案。主要为:层间施工缝按照坡道板底高度留置(即为弧形);每次坡道板模板支设时,设置300mm高导墙模板,楼板浇筑完成后,形成300mm高混凝土导墙;墙体面采用100-300mm系列小钢模板;钢管竖向放置作为次助;弧形钢筋控制变形作为主助(实际受力较小,主要起调整就位作用);采用密布斜向方式支撑。小钢模板中较大规格模板尽量放置在内筒外侧和外筒内侧,以利于坡道内的视觉美观。
3小模数小钢模板支模方案
墙体模板主要分为模板与龙骨体系和模板支撑体系。
3.1 模板与龙骨
板面主要采用100mm×1500mm(600mm),200mm×1500mm (600mm),300mm ×1500mm(600mm)系列小钢模板体系,主肋采用按照坡道圆弧率弯曲而成的HRB400级ф25钢筋(依计算机放样并现场作胎模煨制),次龙骨采用ф48mm ×3.5mm钢管。模板配置的原则如下。
⑴ 在减少拼缝漏浆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模数模板。
⑵大模数模板尽量排放在视觉可见部位的外墙内侧和内墙外侧(即坡道内所见墙体,内外定义为:同一筒体或同一墙体以远离圆心以外)。内筒外墙和外筒内墙采用300mm系列模板,间隔配置100mm模板进行组合;内筒内墙和外筒外墙采用200mm系列模板,间隔配置100mm模板进行组合,穿墙螺栓通过100mm规格模板连接。
此方案基本保证穿墙螺栓与墙体垂直,且弧形墙外侧采用小模数板相对合理,既有利于美观,同时还可通过小模数模板方便调节接缝位置和大小。采用此方案,内筒外墙和外筒内墙拼模缝隙均为3mm。完全可以通过粘贴双面胶条来解决漏浆问题。
3.2 支撑系统
⑴ 竖向采用扣件式钢管架,水平向为扣件式钢管。支撑系统由钢管架、地锚、可调支托3部分组成。坡道内侧模板支撑采用满堂红脚手架,并在内外墙体1000mm左右设置地锚,立杆间距900-1200mm,横杆间距1200-1500mm。坡道外侧模板支撑在外脚手架上,外脚手架设置支撑杆支撑于护坡上或设置斜支撑于基坑内坚实地面上,外脚手架立杆间距900-1200mm,横杆间距1200-1500mm。
⑵ 脚手架与横板主肋200-250mm间距是靠可调支撑调节,以保证受力均匀和调节变形。可调支撑采用丝杆长度为600mm规格的可调U形上托,其丝杠伸出钢管≤250mm,否则需要进行加固。
⑶ 首先根据混凝土测压力计算公式并考虑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混凝土对模板产生的侧压力,然后进行模板支撑体系验算。扣件式钢管桁架是一个超静定结构,而且杆件及节点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手工计算相当困难,为此采取分析计算的方法进行验算。
根据计算结果,模板侧压力及施工荷载合计39.7Kn/㎡,支撑点分布为0.7×0.6=0.42㎡.则折算成每个支撑点承载16.67 Kn。钢管净截面面积489㎡,单杆抗拉压强度达10 KN以上,一般不需考虑强度失效问题。组成桁架后最大计算长度1166mm,全部采用十字扣件计算长度系数为0.75,实际计算长度为875mm。λ=875/15.78=55.4.Ч=0.864.设计桁架时节间没有荷载,所以不考虑横杆弯矩,压杆最大受力16.67 KN。则σ=N/(ЧA)=47.35N/m㎡,说明单杆受力传递能力满足要求。
以上说明垂直于模板面的支撑不会弯曲变形,支撑反立通过组成钢度较好的桁架,由相互间的互撑作用和地锚来平衡。在手工计算完毕后,又按照方案布置要求,输入桁架参数,利用先进的力学软件进行复核,结果也满足要求。
4实施效果
在使用中经过仔细观察,支撑系统的刚度较好,混凝土墙面垂直度、弧度圆润度得到了较好的保证。通过本工程实践,拆模后混凝土墙面弧度满足设计要求,模板间拼缝基本未出现漏浆现象,小钢模印迹整洁美观,墙体下口施工缝沿坡道坡度均匀布置,装修过程中仅局部进行了石膏找平和找弧处理,基本上达到预定效果,证明原设计方案可行。
5 技术经济分析
本工程2个汽车坡道墙体支模面积为1416㎡,均按照3.8m层高进行计算。工期以40d计,组合小模数小钢模板材料费用为7.25万元。
按照传统方案,采用全新15mm×915mm×1830mm多层板,50mm×100mm木方作为次助,间距250mm,主助间距500mm。不考虑周转使用计算,即木质模板一次性投入材料费用为14.96万元。对于可调对拉螺栓槽钢背楞模板,多层板用量1416㎡;木方50mm ×100mm 用量1860m;{10用量3160m,L100×100×6用量1228m,对墙螺栓820个,可调螺栓2250个。材料总费用为26.15万元。经与厂家接洽,圆弧形可调大钢模板费用为1100/㎡,可以按照总价20%进行回收,总费用为32.60万元。
4种方案中组合小模数钢板方案最为节省,分别是木质模板的49%;对拉螺栓槽钢背楞模板的28%;圆弧可调大钢模的22%。以上分析中,未计算各种方案人工费用,组合小钢模人工费与木质模板及对拉螺栓背楞模板人工费相当,圆弧形可调钢模人工费用较低,但其总造价仍远远高于组合小钢模板。
6 结语
本工程通过多方案比选,采用小模数小钢模板进行汽车坡道圆弧墙体支设,突破了传统的工艺做法,使得墙体混凝土随着汽车坡道板坡度进行浇筑,上口施工缝留置于板内,避免了留置板窝和留置水平施工缝所带来的质量隐患和观感缺陷。采用小模数模板,通过调节模板间拼缝,再加设双面胶条,有效地减小了理论上的漏浆可能性。同时,采用此方案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