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供应链 价值 企业文化

网络时代,Email、微博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联系和交流方式,人们在同一时间可以实现全球沟通,当今一条信息可以拯救一个企业,也可以击垮一个企业。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

从企业外部环境看。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知道企业的生存环境分别要面临:行业对手的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购买者的讨价还价、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企业只有了解这五种竞争力的基本情况,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才能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迅速搜集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能有效存储和分析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从企业内部环境看。现代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石不只是产品和市场,还有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建立在价值链的基础之上,是封装了基础设施、人、技术支持等相关资源的系统行为,而价值链是企业业务流程的内在体现。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活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价值链,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每项活动都会给企业带来价值,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价值,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或重组企业内部各个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及时有效的信息能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但是网络信息的庞杂性,为企业决策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企业要实现信息的价值,就要健全和应用信息技术。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思想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管理思想偏重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状况,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它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和竞争,忽视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这种管理思想在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企业生产离不开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应用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信息技术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外部供应链上看,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等企业因为自身利益和怕商业机密泄露等因素影响,企业之间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从内部供应链上看,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部门因为各自的责任中心利益,不能很好沟通,信息共享不及时造成了整个供应链不能连续。

信息系统形同虚设。职工对信息系统认识不到位;因为培训不及时,职工不能正确应用信息系统;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职工不能自觉应用信息系统。由于诸上原因,职工应用信息系统积极性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人员以各种借口不上传数据,决策者不能及时获得信息,从而造成信息应用效率低下,信息网络系统形同虚设,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客户需要。

信息泛滥,不利于决策。管理者决策时需要参考及时准确的有效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资源相当充分,但是信息越是充分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筛选整理困难,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企业如何把握方向,正确搜集信息,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不知道利用新兴科学,提高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新兴科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而且改变了企业的采购方式、生产作业方式、营销方式等。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网络化的、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企业面临很多挑战和机遇。企业不大胆利用新兴科学,整合社会可利用资源,合理地组织和配置生产要素,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提高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提高管理水平

(一)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及时、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信息。有效及时的信息,可以整合社会可利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可以使企业抓住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企业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水平差距。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上。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为人们开创了更大的生活空间,企业管理也要迅速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理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合作理念,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二)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进行系统管理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也称IT规划,是从组织的宗旨、目标和战略出发,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应用,从而规范组织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最终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发展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英国经济情报社联合一些IT咨询公司所做的联合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5%进行了IT规划,可见IT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通过IT规划,建立专门信息机构,做好信息的筛选和保密工作,消弱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确保信息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及时应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变化,有效地规避风险。

(三)从实际出发,科学设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技术将人员、数据和业务活动联系起来的一个集合系统。它由业务子系统构成,每一个子系统都有数据的收集、传递、加工和维护使用功能。信息系统的设计要符合企业实际,能够及时收集数据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和存储,并能实现对资料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加强思想培训工作,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企业要对职工加强思想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教育职工自觉配合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系统设计,增强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企业要对职工进行信息技术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信息业务的处理和应用能力,使职工充分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五)利用新兴科学,创造竞争优势和满足客户需要

1.利用电子商务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围绕权利的集中和分散,而设置了不同管理层次与相应的责任制度,他们的成员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分工合作。电子商务条件下,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由单行的“一对多”向双向“多对多”转换,管理工作由原来的阶层型变为水平型,组织机构实现了扁平化。利用网络,管理高层可以直接与基层执行者联系,基层执行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决策,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

利用电子商务可以依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使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彻底打破地域限制,实施虚拟经营策略,把不同地区的资源迅速整合,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美特斯邦威是我国境内的成功案例,它利用电子商务,实施虚拟经营策略,使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美特斯邦威拥有了年产休闲服1000多万套的强大生产基地。美特斯邦威以其时尚、个性的风格和价格优势打动了消费者,现已经成为中国休闲服市场的领导品牌。

2.运用ERP系统管理思想,满足客户需要。ERP的概念是由美国家特纳集团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企业只有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等纳入一个供应链中,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有效的安排产、供、销活动,利用社会上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的进行生产,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当企业遇到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当合作伙伴不能满足新产品需求时,企业又会组织另一个供应和销售渠道,形成虚拟工厂,运用同步工程,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把新产品打入市场,满足客户需要。有资料显示:实施ERP系统,可让企业库存下降10%—2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生产能力提高10%-15%。ERP不只是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特点,“由外而内”地设计产品,确定价格,按照订单来决定各个生产环节,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网络时代为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呈现内部犯罪趋势,因此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要抓制度文化建设,很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通过培养和打造而成的,员工的行为习惯则是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干预下形成。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具有抽象指导意义的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化,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企业日常的规章制度中,形成企业制度文化,用制度文化来实现对人的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既是衡量企业员工行为的尺度,也是造就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

要弘扬道德文化,企业的道德观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做出的评判准则,这些准则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规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企业的道德文化精神。企业要宣扬“厂兴我荣”的道德文化,教育职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维护系统安全,保守商业机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培养创新文化,在网络时代,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不断凸显,企业除了良好的信誉和周到的服务外,还要不断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创新机制,为职工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精神,提炼企业价值观,让企业因为创新而充满活力。

要健全网络时代企业间的协同文化,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网络时代的虚拟经营离不开协同,企业在协同作业下,利用总体资源的收益要大于各个部分资源的收益之和。协同作业可以让企业间实现双赢,企业间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协同作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满足客户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技术社会,在企业间的竞争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带动企业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企业发展中,信息技术和企业文化协调发展,共同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向前发展。本文对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间市场竞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翔.电子商务概论[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侯炳辉.企业信息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

1. 选题的意义;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3.设计(论文)所要设计、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4.主要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5.设计(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一.选题意义

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我的论文就是想将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情况进行浅要的分析与阐述。

二.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简述

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而目前我过的发展状况却比较令人担忧,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是近6、7年才开始起步的,并进入了发展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过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想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就必须先解决物流的瓶颈,并完善物流的管理体制,把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当物流业走上正轨时,电子商务的道路也会相对平坦一些。超级秘书网

三. 论文提纲

第一章 传统物流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1.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二章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2.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2.2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3供应链技术

2.4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2.4.1供应链短路化

2.4.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第三章 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1](美)佛莱哲利,任建标.物流战略咨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

[2]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篇3

关键词:电子招标;传统招标;电子采购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成本要素转移到质量上再到现在的敏捷性上。采购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整合资源如果能完全发挥优势,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传统采购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的今天,电子招标条件下的企业采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人们对电子采购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但未来企业的采购活动都是基于电子招标,这是必然的趋势。

一、传统招标采购的弊端

采购招标的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市场物资采购方式,招标采购有利于企业节省直接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管理和进货质量,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上我国的招标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传统招标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第一,我国的招标制度实行时间较短,缺乏经验,导致招投标活动不规范,招投标中操作不严格情况时有发生。各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更是严重制约了招标制度的合理有效地实施。政府过多地干涉既影响了其职能的正确发挥,也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第二,由于我国实行长时期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现阶段的很多招标机构都是从计划经济的相关部门中转化而来的,就使得招标单位很难选择最优秀的承包商,也不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第三,政府除了干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外,还不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能,招标不公平、不公正,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二、招标采购的新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和科技的发展促使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出现。网络经济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企业改变组织结构提升自身实力。而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化、网络化也促成了电子商务的诞生。电子商务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企业的运作、管理、结构重组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它促使企业积极做出各种改变。

电子招标条件下的企业采购是目前电子商务范畴下出现的一种新形势。

三、电子招标采购

1.电子招投标简述

网络媒体的日益完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易,很多招标单位也选择在网络作为信息的平台,既节约资源也节省时间。与传统招投标采购相比,电子招投标既简化了招投标方式,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也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

2.电子招标采购的应用

电子招标采购在欧美等国家发展得较为成熟,全球五百强的大部分企业都使用电子招标采购软件。各个国家虽然推行的模式不完全相同,但都认识到了电子招标采购的优越性和必然性。我国国内的电子招投标刚刚开始发展,除少部分大型企业外,电子招标采购平台仍未在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中推广发展。

国内电子招标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政府部门看,对于招投标流程并未实现完整的电子化,政府对电子招投标采购的宏观调控还存在一定难度。第二,从企业角度看,由于电子招标采购系统的成本较大,只有一些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和雄浑的实力引进或开发电子采购系统,大部分企业的电子招标采购只停滞在招标信息上。而即便是这些有资本采购的大企业,也没有真正参与招投标过程管理。第三,从招投标机构方面看,国内很多招标机构都缺乏经验,理论知识也不足,不能对招投标的各环节有机整合。因此,我国的电子招标采购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电子招标采购的模式主要分为买方模式、卖方模式和市场模式。模式不同,所适用的对象也不同。在电子采购中,采购方将信息通过第三方平台,供应商在该平台上搜索相关产品信息,并将报价、投标等信息反馈给采购商,电子招标采购系统通过分析统计投标次序之后由采购商自行选择供应商。这一流程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竞争的透明度,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实施电子招标采购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整合采购流程。企业通过整合传统的招标采购流程,对供应链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管理,使供应链可以及时反映客户需求,协调采购供应。其次,电子招标采购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网络化水平有很高要求。要求企业必须配备数据库处理方面的技术人才并具备网络开发能力。最后,企业内部也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电子招标采购的正常合理运作。

电子招标采购是一项集多种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电子商务,要保证电子招标采购的实现,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首先就是数据库技术。电子招标采购运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因此数据库技术是保证电子招标采购的一个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技术支持。第二个就是EDI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电子招标采购系统的运作。第三个是金融电子化技术。因为在电子招标采购过程中交易双方所有有关金钱的活动都是在网上进行的。该技术为企业之间在网上的交易提供安全保证,使企业在享受更高效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有安全保障。第四个则是网络安全技术。这一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等多种,防止黑客盗取信息,保证客户信息的绝对安全,确保电子采购交易的可靠性。最后一个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无论是企业的招标采购还是其内部的信息处理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因此这一技术也是电子招标采购系统中最基本要求的技术。

四、总结

从长远看来,电子招标采购系统将会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中。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传统招标采购系统的缺陷。这要求企业要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学会正确运作电子招标采购系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也推动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道香.建筑工程投标策略与技巧之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8990-8994.

篇4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二)自发秩序理论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重叠起来。这样,他的所有理论探讨和论证实际上也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辩护。然而,哈耶克的这种辩护并不成功。首先,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哈耶克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生成的规则,而不是那些刻意设计的规则。他在这里强调的当然是那些起源于个人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习惯性规则,这些习惯性规则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在生成这些习惯性规则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起点的决定问题上,偶然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旦起点确定后,必然性将最终造就出一种均衡态。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论证并不成功,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其次,自由主义原则含义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给出了自由的、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在这里,自由概念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强制概念的确定。由于强制概念的混乱,哈耶克的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它根本无法对社会关系的性质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摈弃其错误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启发借鉴意义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2004.166.

篇5

关键词: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看法

一、货币发行制度简述

发行货币是一国中央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能的基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币值稳定,就必须在一定的原则下建立合理的货币发行制度。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各国的制度以及经济结构不同,各国货币发行的准备也各有差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短期国库券等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有价证券准备。

两种发行准备各有利弊。现金准备使得货币存在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稳定,但却不利于央行根据经济的客观发展需要进行弹性调节;证券准备有利于根据经济需要进行弹性调节,但控制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对金融市场的要求比较高。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发行制度

1.日本的货币发行制度。日本的货币发行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发行的准备是外汇、金银、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票据。

2.美国的货币发行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黄金非货币化,改为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3.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三、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现金、无证券担保,而是坚持集中发行、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原则,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高度统一地独立发行,货币的稳定性建立在商品物资的基础上,发行是通过各级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而实现的。

我国始终坚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管理和货币发行量一直是由国务院直接控制的。每年,中国人民银行作货币发行计划上报国务院,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对市场增加货币发行,经国务院审核批准后执行。之所以如此严格,因为发行货币是向社会、市场投放购买力,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以及物价、通货的稳定。

近些年来,有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发展水平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做法,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货币流通的制度,将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改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但是,经笔者分析,这种办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货币发行政策及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绝对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采取以证券或现金作为担保发行货币,既不符合我国实际,也不利于通货的稳定。我国的货币发行实行的是经济发行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是发放的各种贷款及储备的外汇,而无国家债券。也就是说,我国货币发行准备金是所发放的各种贷款和外汇储蓄金,当市场货币多时,及时收回贷款以回笼货币;反之,市场货币不足时,增加贷款以增加货币投放。

四、结束语

因此,我国应当结合自身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货币发行制度,而不仅仅是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

参考文献:

[1]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琪.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利弊浅析[J].时代经贸,2008,(S1).

篇6

关键词:电价管理;电力市场;电力营销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120-03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电力行业是关乎民生大计的一个基础性行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电力行业也逐渐地从垄断状态走向市场经济中去,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电力行业的竞争意识淡薄,这使得电力行业在市场中的营销发展极其缓慢。下面我们从电价管理的现状进行

分析。

1 电价管理的现状

国家自1988年起,就开始对电力行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这也就使得电力已经作为商品登上历史舞台,但是电力的价格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杠杆,其制约是非常严苛的,从而加深了电价与电力需求之间的矛盾。自从国家推行自主还贷的政策以来,企业收入来源仅仅依靠电价,没有其他渠道的收入,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电力企业本身要发展,就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由于电力企业的利润率低,使得该行业企业无法偿还贷款,使得银行不愿贷款给该行业企业,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陷入了瓶颈。由于电力生产的原料价格不断地提升,使得电力生产的成本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国家对电价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完全依靠企业来进行消化,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且,由于国家实行自主还款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又对企业电价形成干扰,这使得企业的负债逐年增加,而企业获得的利益又非常少,甚至连当年的利息都难以支付,使得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就是税赋的改革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更是陷入了僵局。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电力工业的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电价的改革,这两者关系密切,而且电价的改革也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电力工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打破电力行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不能只从电价方面来解决电价问题,而是应该结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完善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将电力作为商品推广出去,通过市场获得利益,从而解决企业的困境。

2 电价管理的措施

2.1 改善电价管理的外部条件

2.1.1 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把市场需求作为核心。电力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十分困难,而市场经济又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也就要求电力企业要对市场的动态做好及时准确的调查与预测,以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对于市场的需求及时地掌握,并调整其产品结构。电力企业要研究开发专门分析市场动态的软件系统,积极地开辟新的电力产品领域,并向用电单位做好宣传,促使它们进行消费。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得电力产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增大,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2.1.2 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拓展市场份额。首先,在电力市场中,其产品的价格是有弹性的。电力市场可以分为价格敏感、刚性、弹性三种类型的市场。对于价格敏感型的市场来说,就是通过对价格的调控来扩大其营销市场。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在工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对老客户采用折扣价的方式促使其用电。其次,就是要占领农业市场。在农村采用电价分时段调节,对一天内不同时间内的电价进行调整,对大功率用电器用电采用优惠价,对节假日电价采取不同程度的优惠措施,从而占领农村用电市场,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1.3 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推广电力产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面貌是该城市发展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也就使得政府与公民都十分重视城市面貌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供电企业可以抓住机遇,积极地联合政府部门向各用电单位以及市民宣传使用电能的优点,积极地引导他们使用电用空调、炊具等,以提高电力在所有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2.1.4 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建立电力营销体制。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要拓宽市场份额,提高电力能源的占有率,就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体制。在营销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电价的管理是十非常重要的,对于电价的管理要灵活,向市场积极推广用电策略,做好相应的电价咨询工作,做好相应的新技术、产品研发工作,做好售前、售后服务工作,完全以客户为中心,从而引导他们对电力产品持续消费。

2.1.5 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中,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21世纪是一个由信息技术做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在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中,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对电力市场的信息及时地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有效地对存在风险的环节进行排查,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另外,可以利用专业人员及相应机构对电力管理系统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从而对系统运行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对系统的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地修复。当然,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首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科研力度,吸纳新鲜血液,从而增强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在电力企业的推广过程中,要对信息平台进行有效地利用,将自己公司的产品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出去,将电价的调整信息及时向用户进行宣传,从而促进用户对电能的消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的一环,对于电价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改善电价管理的内部措施

2.2.1 转换思想。在电力行业中,由于很多企业仍然有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但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经济模式下,这种思想对于电力企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制约,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转换本身的思想,将市场经济作为本身发展的出发点,将自行配置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模式,打破行业上的垄断现状,通过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自我调节,掌握价值规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从而对电价管理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

2.2.2 转变政府职能。要努力转变政府对电力企业越权式的指令性电价,让其对电力企业的管理逐步地由直接参与到为电力企业服务的方向过渡,从而使得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受约束。同时,在此种情况下,要逐步地增强企业的利益观念,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要加强,支持企业自主经营,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2.3 转换电价管理模式。在电价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其管理模式进行适度的改变。要以市场需求为主体,通过对电力市场进行实时的调研,掌握市场的动态,制定相应的经营模式,从而有效地加快电力市场的发展。同时,根据《电价法》的规定,规范电价的变动方式,对电力市场进行约束,杜绝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合法行为。而且要加强对电价的监督力度,对电价制定的各个环节要形成有力的监督,从而有效地维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消费者利益,从而使得电价的管理规范化。

3 结语

对于电力企业的电价管理不能仅仅从电价本身去调节,而是应该深化体制改革,从市场上去获得利益,从根源上解决电力企业的现状。同时,要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使得电价的调节无后顾之忧。只有对电价管理的治理内外结合,才能够将不利于电力企业发展的因素去除,从而,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娟.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机电信息,2012,(12).

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建设工程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环节,对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彰显出来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约束,形成工程造价管理的最佳模式。

1 简述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弊端及问题

1.1 指导性价格的计划分配。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尤其是从以前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包括工程的传统预算以及定额上,都发生了一定的改革,因此,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实行计划价格变为指导性价格,包括价格指数。建筑材料价格、人工单价及机械台班单价,也包括构成建筑产品的物化劳动价格,均由主管部门定期,供甲乙双方参照执行[1],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企业思维的主体性,影响企业工程建设中整体性能的发挥。

1.2 细节上的处理不到位。在工程造价的成本管理及核算上,管理权限分散,内控、制约机制不健全,投资缺乏充分的可行性经济、技术论证和科学的经济决策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建设工程企业单位沉淀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须对不良资产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及时处理变现,在项目运行上,应对主要材料的经济订货量进行测算,逐渐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经济采购机制,降低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对于有的存在三角债关系[2],财务混乱,造成资金的滞留和流动性不够的现象也要主要不断进行规范管理。

2 探讨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的先进方式

2.1 构思信息技术的信息手段更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及核算中,通过运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子项目建立成本信息库,形成有效的成本分析报告,形成信息成本管理的运用,平时多收集自动化、存储自动化、检索工具化、技术集成化等信息平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平台、通讯管理平台、供求管理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等五个平台。在信息手段的处理中,结合施工的需求,可以实现对企业概况、组织机构、企业精神、企业荣誉、用户反馈和网上工程信息交流等的网站宣传。通过各种分类的查询,能够对每个部门、每个人以及每项工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实行项目级管理信息平台管理,对项目基本信息、文档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项目月报、项目竣工报告等模块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图,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有效循环[3]。

2.2 建立市场行为监督保障系统。工程造价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市场经济的综合手段。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序秩序,通过企业各生产要素、生产力要素、人力资源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应用,形成造价管理的规范、有序和法律化。在政府职能积极转变的同时,及时调整市场需求的力度,应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有效手段,规范对施工单位的造价管理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能力,形成法制经济的有序发展。强力制止各种垄断性市场行为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从全方位实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工程企业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提供坚强的保障,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4]。在造价管理的核心管理上,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造价动态控制和管理,充分考虑工程建设中各种内外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对工程建设的变更、设计改变等多方面的要素形成整体的规划。

2.3 多方技术的综合应用。要准确、规范、有效的实现造价工程的有效管理,就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造价监理制度。依据管理方式制定造价管理目标,建立工程造价目标责任制,建立责任中心,并将各项责任分解落实到管理各方,加强责任的管理力度。将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等生产耗费分解到所属部门、施工队和班组, 由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工程项目为管理主线通过对设计过程的监理,使设计趋于合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真正做到用最小的投人取得最大的产出。二是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就是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以使各部分的造价有专人负责[5];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就是严格检查监督各阶段设计,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审查设计方案,深入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就是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与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根据设计的进展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3 总结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全面掌握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造价管理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造价管理中的瓶颈和短腿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规范的招投标行为,逐步深化造价管理工程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的改革、突破,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育,优化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立足于促进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际需求,形成良好的、操作性强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先进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林瑞;黄家骏;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平原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陈宝春;黄素萍;价值工程在设计方案评选中的应用[J];浙江建筑;2004年06期

[3]亢泽涛;徐立力;赵磊;;刘景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杨贻焕;浅析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S1期

[5]黄晓;刍议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9期

作者简介:

张崇春(1975-),男,籍贯:重庆市永川区,工作单位:成都地方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学历:工民建大专,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上接第325页)

3.3 加强材料控制

从大量实际施工造价控制管理经验可知,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材料费通常占总投资的50%以上。也就是说工程施工材料价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造价的大小。因此,在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对施工材料价格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工程整体造价控制管理水平。

3.4 严格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阶段,建设各方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对于变更项,尤其是重大变更要进行充分方案和财务审核,明确项目建设费用的变化,确保施工造价始终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篇8

简述均应编制企业财务管理报告和未来三月预算,同时,应聘请管理专家,每项目管理是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一出现就引月到单位进行现场指导,以财务管理报表和预算报表为主线,进行经营管起举世瞩目。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理分析,根据预算执行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问题出现的环节和原因,及工时间由125小时锐减为7小时;1958年美国人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时与领导沟通作出决策,进而保证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项目管理技术,竟把设计完成时间缩短了两年。这些数字胜于所有的雄4加强资金管理辩,因此,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跨越出行业的界限,继而归纳出的项目资金管理的原则主要是:划清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体系,成为了各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都可以依赖的基本知识。《财界限,一般不能相互流用。地勘单位资金存量少,产业多,流动资金本身富》杂志称“21世纪是项目管理的世纪”。有限,有许多大中型项目都需要垫资,资金回笼缓慢,这给由“等、靠、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寿命要”向自负盈亏核算方式的现代地勘单位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资金是企业周期,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的重要资源,使用资金是有代价的,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费用及利息。所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以,我们使用资金一定要有成本的观念、效益的观念、经营的观念,要学优化。会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使效益最大化。要根据项目的需要合理购进项目规模越大,涉及因素越多,管理要求越高,项目管理就越能发挥固定资产,不能盲目随意购置;国家重点项目拨入的资金要专款专用,不作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手段越来越为世界各国的企业界所能随意挪用,实报实销;备用金要及时清理,平日要加大收款力度,及时重视。有无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条件之一。清理往来欠款等债务,应当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及时交帐。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职能部门要实施严密监控,防止坐支、截留或挪用,严防体外循环。收入建立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点。首先未按结算及时收回入帐的,要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努力是分管领导要懂行,要有总体规划,要宏观调控,要重视财务,更多的是保持收支平衡,减轻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风险。年底奖金兑现按如何结合市场分析,制定近远期目标,不能只看一步走一步。一方面应从收付实现制实行考核,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资金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制等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理念;另一方面,侧执行。在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重于内部人才的培养。高级财会人员一直是企业紧缺的人才,在新形势累,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职工队伍的凝聚力,营造地勘单位长期下,财务人员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转位,不仅要有沟通能力、财务业务能稳定的生存空间。并且要充分利用地勘单位的技术资源,延伸服务领域和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具有分析发展多种经营,为地勘单位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篇9

关键词:俄罗斯;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胡延新(1970-),女,山东茌平人,山东交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房庆平(1958-),男,山东齐河人,山东交通学院学科与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山东 济南 2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招生考试科学研究专设课题“中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历史沿革的对比研究”(课题编号:ZK1101311C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23-03

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模式的改革变迁,俄政府和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围绕高等教育体系、联邦教育标准、资金划拨机制、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条令。俄罗斯高等教育至今仍处于全方位深层次改革进程中,其目的是为俄罗斯创新经济体制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现状述评

1.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简述

目前俄罗斯高校分为联邦大学、大学、专业大学和学院。2003年俄罗斯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开始转向欧洲双级学位制:学士和硕士学位制过渡。2010年12月31日的1657号总统令中宣布过渡阶段彻底结束,意味着俄罗斯高等教育正式全面实施双级学位制。[1]

社会转型期的俄高等教育体系表现出强大的复苏和适应能力,俄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经受住了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迁所带来各种困难、挑战,其办学规模非但没有减少。相反,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俄高校数量增长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自1993年起私立高校数量的激增,1993~2011年其数量几乎增加了6倍。同时期,国立高校的数量增加了约16%。从2010年开始,俄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都开始呈现减少趋势。2009年俄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量超过了520人,俄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

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国家建设人才水平。为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俄联邦财政划拨给高等教育的经费逐年增长。从2007年到2011年5年来增长了1.76倍。

在俄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的资金扶持下,私立高校大量涌现,数据显示出俄高等教育改革成绩斐然,不断向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现代化迈进。但就在耀眼的数字背后存在着诸多制约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教育改革应始终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要求。由于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以及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应对社会对高等教育新的需求时的定位偏差导致了俄目前教育体系中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俄高等教育体系管理职能和权利过渡集中化,地方和市级政府参与度低,而俄中等教育管理权限基本属于地方和市级政府,这种情况导致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管理脱节,不利于俄整体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高校发展缺乏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不能有机地与地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

(2)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费使用缺乏明确的监管机制,针对高校自费生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收费政策,从而造成了以下负面后果:联邦财政拨款无法保证用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优先培养;针对高校公费大学生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大量资金投入到个人表现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身上,造成资源浪费;国立高校中存在着财政拨款和招收自费生收入的交叉混乱使用情况;不同私立高校的收费标准和教学质量差异悬殊,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

(3)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由于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不完善,执行教育部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管指标不到位,造成了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下降,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

(4)俄高等教育体系缺乏国家宏观调控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谋取发展而根据市场规律招收自费生,不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其结果是毕业生专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学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缺乏所需人才。

(5)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步伐落后于经济转型速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理念仍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教学大纲缺乏灵活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个性化严重不足,高校和教师本身不断自我完善和开拓教育教学内容的自和主动性受制约,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现实工作需求脱节。

(6)虽然俄政府已经几次为高校教师提高薪酬,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高校年轻教师和学者的劳动报酬仍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师并不是年轻人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俄高校科研教学人员呈现老龄化,已加入教师队伍的年轻人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和高校支持教师从事科研的政策不明确,存在人才外流现象。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俄高校国际排名的提升,高校难以实现科研服务创新型经济的职能。

以上问题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俄高等教育体系、管理运作模式、教育过程组织形式仍待继续改革和完善,需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组织原则,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最新改革举措

俄高等教育问题和改革方向在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近年来上至俄总统、政府部门、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其他专业学者和普通市民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围绕高等教育,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重新跻身于教育强国行列。

1.高等教育联邦资金拨款机制的改革

(1)俄政府改变了高校经费划拨方式。2010年5月8日俄政府通过了第83号《关于修订俄罗斯联邦某些立法条例以完善国立(市立)机构法律地位的》的联邦法律。[4]该法律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过渡期到2012年7月1日结束,2012年的高校资金划拨按照该法律执行。该法律规定高校资金划拨方式不再根据预算,而是以津贴方式拨款。高校的教学、科研、财产维护、出版等各项工作给予专项津贴,法律条文中含有津贴项目列表。这种划拨方式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拨款使用的透明度,专款专用,便于高校国家拨款经费和创收经费使用去向的监管。

(2)高校教育经费划拨更加科学,重点扶持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专业。2011年6月27日俄教育部№2070命令确定了2012/2013学年高校一年级公费生的年拨款定额为62000卢布。[5]这是划拨给高校公费生学习费用的定额基数。具体数额确定根据高校类型、所在地区、学习形式(全日制、全日制和函授结合、函授、走读)、学位、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实验设备使用,甚至专业的师生比。

2012年俄政府并未削减高校公费生名额,而进行了重新分配,本科生和专家的公费名额减少了2%,硕士生公费名额增加了16.5%,博士研究生的公费名额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约10%。[6]缩减高校专业,把更多财政经费投入到重点专业。2012年俄425所私立高校的其中40所高校获得了4500个公费生名额,旨在激励有市场竞争力的私立高校发展。[7]

这些细化的拨款规定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为俄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3)俄政府将继续加大高等教育资金扶持力度。2012年10月11日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13~2020年《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预算支出将从2012年的4460亿卢布上升到2020年的6310亿卢布。此外,计划提高重点高校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增加学生国外学习和实习实训的机会。计划提高外国留学生数量。提出到2018年之前高校教师工资达到地区平均工资的200%。同时争取5所高校进入世界名校前100强。[8]

2012年9月1日时任俄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参观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在与大学生见面会上时曾说到:“我们需要整体上重组高校,但不是通过取消公费名额的方式……在决定削减公费名额前,我们必须清楚,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们能否支付学费。”[9]从中可以看出俄政府近期不会减少高等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

政府的直接财政投入是俄高等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基础。政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2009年全俄范围内实行统一国家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唯一方式,体现了公民享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原则,虽然围绕该制度的争议至今没有停止,但不可否认它在高校选拔人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中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制定“联邦国家教育标准”。2007年12月1日俄政府第309号联邦法律确定了新的国家教育标准。该标准能够保证俄联邦统一的教育空间、各级教学阶段主要教学大纲的连续性。到目前为止,俄教育部制订高校各专业的教育标准工作尚未结束。已制定的教学标准对高校应保证学生参与和制定个人教学大纲的可能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教学大纲内所有课时的30%应以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包括对话形式的讨论课、计算机模拟、辩论、学生科研小组活动、校内和高校间视频研讨会等形式。每个学科课堂教学中讲座形式的学时不能超过该学科总学时的50%。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并为高校教学全过程的监管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2)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2003年俄罗斯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教育部做了大量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现代化的工作。比如,采取欧洲体系的学分计算方法,执行学科成绩的学期积分制等。高校积极地融入欧洲教育和科学空间,是政府在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选择。加入该进程后俄高校有了更多参加欧盟资助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学生获得更大的选择高校和专业的灵活性,能够争取在博洛尼亚进程参与国的大学里学习的机会。俄罗斯高等教育按照欧洲标准重组将有助于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3)推行应用学士学位试点。2009年8月9日俄政府出台了第667号《关于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进行创建应用学士学位的试验》法令。2010年俄教育部确定了参加试点的学校。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大纲,密切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关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在第二届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高等经济学院院长雅罗斯拉夫·库兹明指出,目前据俄罗斯用人单位统计,用于新员工最初的培训费一年大约为5000亿卢布,几乎相当于俄职业教育年财政拨款总额。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工作之初需要培训,而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比例是30%~40%。[10]应用学士生学位培养的是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并具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俄应用学士教学大纲的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室和实践操作、教学和生产实习等,不少于整个学习过程总学时的一半。中学11年级毕业就可以报考,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报考。获得应用学士学位后,根据毕业生的愿望可以报考硕士。目前,俄罗斯高校共有49个教育机构进行应用学士试点。试点结果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2014年应用学士学位试验评估结果将在2014年公布。

(4)重组俄高校网络,削减高校数量。2010年5月俄政府通过的第83号联邦法律包含了削减高校与教师数量,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条款。2012年7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利瓦诺夫宣布,最近三年计划高校数量削减20%,高校分校数量削减30%。[11]为了给高校削减提供依据,2012年10月31日俄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俄高校评估结果,541所公立高校和994所分校参加了本次评估,136所高校进入“低效率”高校名单。11月初“低效率”高校被划分为三种类型:“由于学校特色,具有低效率特征型”、“需要优化型”和“低效率高校,需要重组”。评估参数和标准基本与国际上高校排名评价标准相似。本次高校评估中学生入学国家统一考试的平均分数也作为参数。

俄罗斯削减高校数量首先与俄人口危机有直接关系,2006年11年级的毕业生为130万人,2012年参加统一考试的考试约85万人。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经历了高等教育数量剧增时期,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达不到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只是文凭的“贩卖者”。俄政府准备通过高校体系的重新洗牌,利用关闭、合并等方式去粗取精,以集中经费和人才支持重点高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俄罗斯大规模削减高校数量之路才刚刚开始,合并高校是否会衍生其他社会问题、不同学校的领导层和教师合并到一起后的融合问题、高校缩减中的基础设施是否会被私有化等问题将是俄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结束语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后,高等教育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从未停止过改革步伐。虽然在其改革发展道路上曾遇到办学经费紧张、教育法律法规滞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困扰和束缚、缺乏教育市场化运作经验等困难,但俄政府为努力保持教育强国地位,走上民族复兴道路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从未改变。社会制度变迁后20余年的俄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当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决定了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仍将充满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目前同样致力于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研究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对我国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1 декабря 2010 годаN 1657 "Об оптимизации численности федераль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гражданских служащих и работник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органов"[EB/OL]. http://graph.document.kremlin.ru.

[2]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Россия в цифрах?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е учреждения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M].изд.Росстат, 2011.

[3] Коокуева В. В. Оценка состава и структуры расходов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бюджета на социальную политику[J].Молодой ученый, 2012, (8): 109-112.

[4]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8 мая 2010 г. N 83-ФЗ "О внесении изменений в отдельны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ые акт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связи с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м правового положен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муниципальных учреждений" ,12 мая 2010 г. в "РГ" [G].Федеральный выпуск №5179.

[5] Приказ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Минобрнауки России от 27 июня 2011 г. N 2070 г. Москва,"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Порядка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нормативных затрат на оказа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услуг и нормативных затрат на содержание имущества федераль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 учреждений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EB/OL].http://rg.ru.

[6] Наталья Зиганшина, Бюджетные места поступят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у[EB/OL].http://gazeta.ru.

[7] Проек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рограмм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Развити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 2013-2020 годы [EB/OL].http://минобрнауки.рф.

[8] Медведев побывал на кафедре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Российское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РИА Новости [Z].

[9] Ярослав Кузьминов, Бюджетные места по техническим специальностям занимают троечники[EB/OL].http://eduhelp.info.

篇10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企业产品成本

控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65-03

产品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成本控制是否有效,最终将影响到企业运营及其赢利水平。因此,如何加强产品成本管理提高产品成本控制水平,既是经济学家和企业经营决策层永恒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产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它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可以指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总额,也可以指一定时期生产产品单位成本。而传统产品成本控制,是指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在成本计划阶段预定标准成本,按照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形成过程中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对于出现的偏离标准的差错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实际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或劳动耗费,被限制在预定标准范围内。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控制,以保证达到企业降低成本追求目标利润的目的。在标准成本法下,传统产品成本控制运作程序如图1所示。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对企业制造成本的管理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这种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已不适应当今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侧重于短期效益,缺乏战略管理目标。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主要是运用成本会计方法实施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是依据前一个生产周期的实际成本制定的标准成本,成本的管理停留在数据管理层面。成本控制过程等同于成本核算过程,是一种事后的会计结果。正是由于传统的产品控制是以一个生产周期为管理目标的,因此,即使在产品控制过程认识到了管理问题,也很难及时给予更正,只能等到下一个生产周期再作调整,这样就会导致成本控制侧重于短期效益,缺乏成本战略管理目标。

第二,传统产品成本控制信息反馈滞后,缺乏市场前瞻性。传统产品成本控制过程,是一个直线型的成本管理活动,主要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管理。企业内部参与成本管理的部门很少,管理范围狭隘,各部门只需在实际发生费用和成本支出后将各数据汇报到企业财务部门即可完成这一过程。在这种传统产品成本控制模式下,企业财务部门汇总反馈给管理决策层的成本管理信息已是实际发生的产品成本,信息反馈相对滞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可供借鉴意义的信息有限,缺乏产品市场的前瞻性。

第三,传统产品成本控制弱化了企业管理,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了原材料供应过程,产品销售过程乃至整个企业内外部关联的成本管理。企业各职能部门任务直线单一,通常表现为:采购部门只需按照清单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生产部门只需使用原材料批量生产出产品,销售部门只需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等等。在这种传统的产品成本控制模式下,企业各部门之间极少发生联系和信息沟通交流,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分散作战,难以形成统一、高效、协调的成本管理链,弱化了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

二、价值链理论产品成本控制简述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变幻莫测,怎样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品成本控制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应用价值链理论可以使成本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保证企业能够运用价值链理论,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成本控制,从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和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出发,寻找成本控制的合理方法,从而使企业获取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价值链产品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在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一般企业都可以被看做一个由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链条式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现代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