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8:2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经典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经典教案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应用能力

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语文是本阶段的必学学科。继续获取语言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更加偏重语文的实际能力和价值。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多方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形势和现状

1.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倡整个课堂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为了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除了不断废寝忘食练习语文试题外,别无他法。极大地忽略了与语文有关的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出现读写的素质和能力较差,表达能力差,甚至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当今社会,任何场合都需要较好的表达能力。为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言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提高。

2.在教育改革的指导下,初中语文也实现了一些创新和改进,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阻碍了对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教材的传授上,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激发,主动性较差。对于书本知识的过多讲授,而不进行及时的扩展,降低了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过多创造学习的环境,造成课堂混乱的情况,反倒减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效果更差。为此,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寻找高效的方式,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个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们具备较高的涵养,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游刃有余。他们善于沟通,能文能武,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说服力。为此,初中语文的学习十分重要,尤其是读写能力,切实体现语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1.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的思想和意识

语文的学习既需要教师恰当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维和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才能实现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较为优美和经典的文章,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觉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的美感,倍加享受。这样,学生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就对语言产生了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感情的表达,意愿的表达。在无形中就加深了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同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

2.选择经典文章,传授品味方法,加以灵活发挥

在传统的语文教案中,在传授方式和内容方面具有较高的目的性,展现的是科学的观点。教师在授课中,要结合课文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有品味的文章,协助学生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技巧,学习文章中的较高的手法。这样,学生在无形中获取了灵活驾驭语言的手段和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作业,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文章的特点和手法,创作文章,运用相同的描段。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就会实实在在地感到经典的魅力所在。让他们体会到细致的重要性,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

3.深刻地感悟生活的点滴,领悟人生价值

对于初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主要是个体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要注重在生活中积累知识,搜集资料。以自身的意愿为基础,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的创作。注重生活的感悟,做到有的放矢。在观察生活时,要采取多方位、立体式的方式,多角度观察生活里的人和事。在实际的写作中,清楚地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抒发了情感。为了更好地表达,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写一些日记,记录生活的小事情,及时将感悟记录下来。同时,利用各种资源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进行赏析,摘录一些经典的语句。在学习的进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4.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现灵活运用

作为基础性知识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语言,掌握自己民族的表达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原始的目标。因此,在内容上设置了具有历史感的文言文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使学生产生文体方面的想法,为写作作出准备。教师不能因为体裁的原因而单一进行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开阔思维,多动脑筋,注意进行彼此间的比较和分析。

鉴于初中生各项能力不够成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其能力的增强。在课堂中,可以进行热烈的讨论。对一些事件开展评论和分析。这样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一些学生存在一种胆怯和羞愧的心理,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要鼓励学生在公众场合说话的勇气,纠正他们的发音,掌握说话的重点,防止词不达意。同时,营造口语训练的场景,组织讨论。这样,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借助语文实际能力的提升,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

目前初中学生在语文方面具有较为宽阔的外延性。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讲话和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给基本交流造成障碍。教师要不断对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寻找符合时展的方式。开展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发挥其好奇心和敏感度,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培养他们的耐力,持之以恒,养成有始有终的态度。将语文的学习扩展到其它学科,渗透到整个学习体系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其它领域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结束语

作为较强实用性的语文,其学习过程不局限在对文章的记忆,更应该注重素养的提高。 加强语言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在社会的应用,切身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扩展知识面。养成注意力集中、细心的学习态度。同时,语言的提高使他们具备形象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融入社会,增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昌兴.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1:43.

篇2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语文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练习

一、写作的重要性

从学生考试分数的角度分析,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作文占语文科目总分数的比例偏大,最多的情况会占到语文总分数的三分之一,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语文成绩高低。从学生内在素质的角度分析,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指标。一个具有比较突出的写作能力的学生,在现实的社会交际中将处于优势地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理解到写作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初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1.懒于写作

一方面,受到社会大背景和初中生所处的生长期的影响,初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总体是偏浮躁,贪玩、叛逆、坐不住等特点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受分数和升学压力的压制,学生的课业非常繁重,课外班林林种种,课余时间相对较少。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进精力去写作,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硬性要求的文章也只是随便拼凑,几乎没有学生原意花时间写一些观察性日记来练笔,很少有学生会思考一些与作文有关的问题,也没有多少学生会拿出部分时间进行作文课的复习。

2.写作素材不足

多次看学生作文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在一小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常常看到论述性的大话或空话,却找不到相关的例子或贴切的闪光的句子,文章总体枯燥、无趣、无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作文中,常常看到一些毫无创新、堪称“陈词滥调”的句子或例子,却看不到引人注目的好句子、好例子,文章缺乏创新;仅有少数的学生,在文章中运用好例子和好句子,能小幅度的吸引读者注意力。通过这些特点就可以看出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素材的数量及质量——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写作材料远远不合格,需要大量的补充。而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的硬件设施不齐全外,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工作未到位,学生阅读工作未到位。

3.写作技巧欠缺

一方面,来源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失误,忽视作文教学。另一方面,源于学生不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知识不成体系。所以,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普遍存在着欠缺写作技巧的问题。在一个班级中,可能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写出优美的句子,或者能够想到优美的句子,但是因为缺乏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最后能出现的比较好的文章几率简直是微乎其微。很多学生可能在看到作文题目时,思如泉涌;真正写时,提笔忘字。这也是学生害怕写作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建议

1.采用恰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师课上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一种或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新课改背景下,大家一直比较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活动型教学模式、情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以及基于Blog的作文教学模式等,例如,利用基于Blog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过程将冲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将变得更加便捷、更加有效;学生的素材积累变得更加方便、更加丰富。通过多样、直接、方便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2.融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融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可以从两方面做起:

(1)利用现有的教材。首先,重点讲解课文、讨论课文,师生共同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其次,让学生续写课文、描写课文意境或思想境界,深入的挖掘课文。再次,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者经典的段落,让“文中”的好句子成为学生文章中的好句子。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带来的所有语言点。

(2)利用课外资料。教师可以间歇性的推荐给学生两三本比较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可以找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点评—掌握;可以举办多样的小活动或小竞赛激励学生搜资料,看资料。通过以上手段,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3.讲授文章写作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章写作技巧就是作文的器具。它需要学生自己课下总结,同时,更多来源于课上教师的讲授。

(1)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多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比较完善的作文技巧总结在教案中,以备课上讲解。

(2)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课文中的例子或学生耳熟能详的文章为引子来介绍写作技巧,并抽出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或者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加深学生对该写作技巧的印象。

(3)布置相关练习,要求学生再次加深写作技巧的印象。

4.督促学生日常练习

作文水平的提高,也遵循“孰能生巧”的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保证学生每天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同学们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不仅能锻炼其对语言的把握及运用,还能锻炼学生对某一种文体的驾驭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要求学生: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每天定质定量的积累好词、好句。

(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写课文中或课外的的比较好的句子、段落,进行课堂练笔。

(3)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或自己的身心变化,然后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4)定期要求学生写作文,将写的比较好的文章以范文形式或者板报形式在班里分享,激励学生更用心地练习写作。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自己要真正深入的理解其重要性,更要让自己的学生明白其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动手能力等,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写作练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意识到作文教学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艰辛的努力,教师要从多方面督促学生学习作文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金云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普教研究(中学篇),2012.

[2]李征宇,化美艳,邓志超.基于Blog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J].课程整合,2012.

篇4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和主体参与意识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对学生作出统一的标准化指导,就会制约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阅读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变成一句空话,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深切感悟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2.阅读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整合阅读资源,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一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阅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一些学校忽略了生活实践,把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学生就书读书,语文教学离开了社会生活这一源泉,就丧失了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指挥着师生的教学活动,虽然教学过程能够有序开展,但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和情感的体验,使认识过程变得简单,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3.阅读教学步骤程式化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对优美的课文佳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和灵气,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只是把琐碎的知识点和抽象的符号讲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不能整体感知课文完整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遏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程式化的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审美氛围,积极挖掘教学资源,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机会。鼓励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语言营养,获取精神食粮。兴趣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阅读是一条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欣赏课文文采,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教学古代经典名篇《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洞庭湖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陶醉春和景明时节的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静谧和壮阔,体验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美,让学生闭目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品味文辞的魅力。最后通过深沉激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师生之间通过阅读,传递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篇5

关键词:新时期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5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4

新时期,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现代化教学设施已基本配备完善,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语文的实用价值也得以进一步凸显。农村语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为了生存而思考,认清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案,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教材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必须大胆地进行创新,找准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价值。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把金钱至上的生活和亲情至上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类似的事例作比较阅读,并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能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学会感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设计,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体会到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才会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进而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语文课程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虽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成,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找准切入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拓宽学习渠道,增加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更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探究源于实践,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实践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师授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讨论、游戏、表演、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社会处处有语文,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必须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现行语文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使学生进入情境,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动笔写的过程中产生体验,加深感受,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比如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资源,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信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这不但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给学生学习课文带来了帮助。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改变教学策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开拓途径,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转变自身角色,不应仅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的作用,更应该与学生和谐平等相处,把学生当朋友看。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把学生当朋友看,学生反过来也会把你当朋友看。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五、深入分析学情,掌握农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篇6

我县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案,好多教师面对成型的教学案无所适从,干脆就直接拿着现成的教学案上课,语文课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变成了对答案,变成了机械式的问答,教师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拥有了教学案,而失去了对教材的审读、深读、解读,失去了自我的教学风格,失去了对学情的应有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来钻研教材。其实,我们在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对教材进行“裸读”。即抛开所有的资料,阅读教材,走进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根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把我们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教学案相结合,让教学案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就如同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去写首诗,是匠心独运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海,似波涛汹涌迎面而来;看山,方悟深山听蛙鸣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才能体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广阔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作品,愚钝的心才会开悟,模糊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其次,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把薄教材读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语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变成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着波光的河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再如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讲《长相思》,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王老师说,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而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经为这节课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阅读,仅读书笔记做了数万字,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我们想想王老师仅仅为了一节课就做了如此大量的准备工作,算不算厚积薄发,是不是旁征博引,这样的教学肯定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阅读任何文本,都会想象与之相同的文本,这样既可唤醒自己的教学,也会唤醒学生的回忆,能做到这一地步,好多文本学生无需我们的指导也能明白。例如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然会联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阅读《斑羚飞渡》,自然就会想起《狼》、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发现教材中诱发学生想象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自我的见解、独到的理解,并对教学设计烂熟于胸,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使自我的课堂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诗人眼里的开花,似清风徐来,似美妙童话,似言犹在耳。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用通感,把人对空气的感受转嫁给蝴蝶,用蝴蝶来感受空气,把空气想象成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释放,甚至放大,更显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在单篇课文的教学完成之后,还可进一步延长其价值里程,进行单元整合阅读,开展“个性与环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思考作者几次见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鲁迅在三味书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强烈,外界的条件会不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篇7

殊不知,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在于一个“助”上,用得适时、适度、适宜,才有助力、助推作用,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果一味追求课堂的生动性而背离语文的学科生态属性,那就容易返回到“越界”“越位”的边缘,画蛇添足,得不偿失。笔者现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与探索。

一、瘦身“视觉盛宴”,丰厚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生语文素养就是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培养字词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能力和素养。

因而,语文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语言,以学得促习得,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受到感情熏陶和启迪。

不过,当下的许多语文公开课为了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更多的是热衷于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视觉盛宴”,以至于在囫囵吞枣“养眼”的同时忽略了语言营养,忽视了审美体验,背离了学习本质。

很多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云南的歌会》一课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植入“刘三姐对歌”这一精彩的多媒体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对歌”的热闹场面。不过,在欣赏完这一视频片段后,他们留给学生的各色“承转”话题却令人费解。现列举一二:

(1)视频播放的是哪一种歌唱形式?

(2)结合视频内容说一说,作者都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3)你喜欢哪一种歌会?请结合视频内容评说一下。(可从场景、服饰、人物等角度说起。)

细细咂摸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从学语文的角度去考量就不难发现,他们选取的这一经典视频,似乎仅仅是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离语言体验、审美体验渐行渐远。

本着学语言,丰厚美感体验的目的,我们不妨把课堂活动设计调整如下:

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结合原文,注意加点的词,选取其中一个作为关键词,说说你的观后感。

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景,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距虽不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如此一来,视频片段从学习指向上进行了“定位”,对问题进行了“瘦身”,学生触及的就不再是简单的“视频集结号”,而是“语言总动员”,图文兼备,品语言,用语言,重心在语言实践,培养的则是“审美体验”。

二、卸载“课件串联”,丰富主动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让学生在一个个实践活动中感悟“怎样”,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写等。

然而,在诸多PPT贯连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通常看到的却是教师“有序有力”地围着自己的课件线索转,“下一个”“下一个”,还是“下一个”,即便是生成了新的课堂问题也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喝彩”,依然自顾自地“将课件演示到底”,整个儿是“课件”,丝毫不见学生真诚的提问和发现。在如此高度被动的课件“领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体验完全被“淹没”、被“剥夺”。

其实,语文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应当是“引人入胜”“画龙点睛”“创设情境”等,绝不是“教案大搬家”“板书替代品”,而是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更好地去引领学生主动实践和拓展思维。

比如,我们在教读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时,就可以做如下多媒体“微”设计:

(1)请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点击播放动画《松鼠搭窝》,一人配音讲解,力求表述准确,图文同步。

(2)请给动画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突出体现松鼠搭窝的动作特点。

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生动体会“搬”“编扎”“挤紧”“踏平”等动词,从而在“动人动脑”中领悟了松鼠“乖巧”的特征。

三、缩减“链接拓展”,丰实育人空间

如今,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语文多媒体课件也开始“与时俱进”,切入、链接“相关资源”,以体现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不过,语文的三维目标是“三维”,而不是“三个”,强调的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单靠生搬硬套,甚至于生拉硬扯的“资源拓展”去拔高、扯动育人目标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的阅读教学中,就设计了一组配乐“图片新闻”,包括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小月月事件”、捡拾弃婴的花甲老人……还用动画插入了“有爱心,从我做起”的主题字符,整个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可谓不精彩,只是从语文情感目标培养的角度来审读就觉得“不舒服”。

毕竟,学生阅读的过程就伴随着情感的展开,离开文本文字的人文感悟是空洞的、机械的,即便是结合多媒体让“枯燥”的理解“生动”起来,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熏陶,而不是用“野蛮”的注解去“请君入瓮”。《老王》的上述设计就是盲目拓展的典型案例,不恰当的“资源拓展”,大大挤压了育人空间,导致育人目标低效、负效。

其实,《老王》的核心主旨在于文中所提及的“愧怍”,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人格“尊重”才是最要紧的。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的活动设计:

请欣赏老王送鸡蛋的课本插图,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配乐朗诵,分读、辅读结合。)

尽管这样的“配乐”朗读算不上规模宏大,但却足以让学生在“文本聚焦”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就丰实了育人空间,渗透了育人“芯片”。

四、结束语

在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把手”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更需要去把握好“瘦身”“卸载”和“缩减”等关键词,用“减法”为语文课的精彩生成“加码”。

毕竟,“生态”第一,“生动”第二!

收稿日期:2013-05-13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 教学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97-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楚辞》到盛极一时的唐诗宋词以及独领的元曲,无不浸润着诗歌的元素,可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一种诗性文化。但现代诗歌这种文体,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现代诗歌在教学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与中考、高考有关的知识、内容理所当然成为教学重点;而与考试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自然成为教学盲点,逐渐远离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现代诗歌谈何诗意?笔者认为缺少现代诗歌是语文的不幸、是语文教师的不幸,也违背了语文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现状谈起,究其被忽视的原因,力图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并对现代诗歌教学走出困境提出的一些策略,以期让现代诗歌重返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 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

现代诗歌已成为语文教材里摆设的分行文字,而那些现代诗人的名字,却成了摆设在语文课本里的“偶像”。随手翻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从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到冰心的《纸船》,再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及高中语文课本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致橡树》等一系列选入中学课本的经典现代诗歌,无论从思想还是形式,都堪称现代诗歌的杰作,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可是这些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现代诗歌,又有多少教师引领学

生真正用心地去欣赏过呢?虽然近几年高考作文对诗歌没有“诗歌除外”的限制,有文采的考生“铤而走险”去写现代诗歌,也有得高分的,但毕竟凤毛麟角。中考一直还是排斥现代诗歌,写作不允许学生用诗歌体裁,这必将使学生的想象力枯竭,扼杀了写作的天赋。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一些现代诗歌,但在中考、高考时却没有现代诗歌的立足之地。现代诗歌教学陷入尴尬的境界,究其原因有:

1.语文教师底气不足

教师诗歌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成败。然而目前语文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疏离与隔膜,是一个的不争事实。首先是缺少知识储备。很多教师在校读书时,阅读多是小说和戏剧,诗歌很少。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校期间接触过一点现代诗歌,有的教师即便是读过大学,也只是读过少量的诗歌作品,对现代诗歌只是处于一种模糊的认知,对诗歌了解系统完整的甚少,专长者更是少之又少。等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由于中学教师经常埋身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等,有一点儿时间,大多语文教师也是浏览一些休闲刊物,而像《诗刊》《文学评论》这些刊物很少有教师去翻阅,也没闲暇去顾及诗坛。由于诗歌的创作流派众多,所以即便是热心的读者都难以紧跟诗歌更新的步伐,更不用说整天忙于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知识微乎其微。其次是教师缺乏诗歌教学经验。由于教师缺少对诗歌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感悟,所以在教学中遇到诗歌教学时只能简单照搬教参的“指点”,或者照抄他人教案。而有的教师对诗歌的解读把重点放在诗歌意象、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理性分析,而忽略了诗歌的音乐特征,忽视了对学生性灵的启发;有的教师对诗歌教学的态度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也是点到为止,对于诗歌,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低下

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心理和思想成长比较慢,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与父母交流得很少,出去与他人、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减少,加之外界各种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整天对着手机、电脑上网玩游戏,书面的阅读被视屏代替了,即使偶尔有读书的时间也是读一些漫画或者以图画为主的一些快餐式书籍,长此以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低下,语言钝化思维僵化,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也随之低下。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创作如此,诗歌阅读更是如此。如在学习王家新《山的那一边》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体会一下“山”和“海”的寓意有什么。有的学生竟然很平静地说:“老师,我们那里没有山,我没爬过山。”其实这个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由此可见平常他们的阅读量之少,阅读能力之低下。只要平时稍有一点阅读量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的。而他们的想象能力已经枯竭,把诗歌中的山看成自然界的山,而忽略了作者赋予山特有的意义,这需要教师从阅读诗歌的方法上进行指导,当今的中学生本身就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生活热情和情趣,加之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量极少,他们已经缺乏想象、缺乏联想,也不屑与他人交流沟通。所以再好的诗歌,他们也难发现其中的诗情画意,也难拨动他们的心弦。再好懂的诗,他们也无法与作者对话,无法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无法读懂诗歌也成为必然。远离、徘徊、拒绝,也诚然成了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诗性的光辉始终照不到学生的心灵。

3.教师盲从教参

由于部分教师诗歌素养不高,备课时盲目地参照教参,也不管学生实际水平,结果以讹传讹、贻误学生。如《在山的那边》,诗歌中的“山”和“海”是贯穿全诗的意象,要读懂诗歌就得先读懂“山”和“海”。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个思考题:“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教参上的答案是:“海,是理想的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而作者在《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一边〉》一文中说:“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作者的这段话,已经很明白地说明“山”的含义,是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但考试以教参的答案为评判标准,所以少数教师还是按照教参上的讲解教学。

二 让现代诗歌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在诗歌教学开始,教师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情感教育中有相似之处的诗,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思乡诗。学生马上想起来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岑参的《逢入京使》,然后引导他们注意品味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引入余光中的《乡愁》,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思乡之情。最后比较本诗和前面诗的不同之处,由此引出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因为知识关联性大,新旧知识的良好迁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教学中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篇9

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一、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分析

好的教学模式往往有名师示范,理论与知识已经自然整合,方便教师学习,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保障机制。新手型教师刚工作的时候不是很适应,对这个行业没有丝毫的经验,有的只是束缚和拘束,站在讲台上没有得心应手的感受。乔以斯和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大多数教师掌握6-8种教学模式和基本技能一般就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据我个人非常不成熟的意见,一个青年教师,尤其刚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首先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多看,多思,多仿。先看看前辈先贤是如何上课的,仔仔细细地琢磨体会他们的教学思想,认认真真琢磨他们上课的一招一式。待个三年五载,自己对语文教学已经大体入门,再追求自己的"个性",为时不晚。

从教初,我就不断学习前辈先贤的教学模式,从多类教学模式中筛选出适合青年教师的五种教学模式,逐一分析其基本范型、一般程序、优点和不足。例如:

(一)讲授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范型:传递--接受,一般程序: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优点:教师运用方便,表达自如,省时省力,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用语言去调动学生、感染学生。不足:教师依靠讲单渠道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基本上没有摆脱"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二)目标调控教学模式,其基本范型:目标--调控。一般程序:确定目标--认定目标--活动达标--反馈矫正--目标达成。优点:教育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这与我们强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致的。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注中下游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理念,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广大农村学校普遍适用。不足:目标体系不尽符合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仅就认识领域而言,提出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与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四个层次不相吻合。因此,目标教学既无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无法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

(三)讨论研究型教学模式 基本范型:讨论--回授。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研究--学生发言--教师回授--总结提高。优点:可以大面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所有的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条件。突出了主体意识,体现了教学民主。使学生养成自强、自信、自立、自主的个性心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促进了人际关系协调发展。不足:问题的设置仍然是教师凭经验提出的,每节课讨论的次数少,时间较短,独立思考的环节往往被省略,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问答,始终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四)情境型教学模式 基本范型:情境--陶冶。一般程序:创设情境--置于情境--总结转化。优点: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愉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合作精神。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可操作的教学程序,执教者不便于把握和操作教学程序,"知其理不得其法"。灵活度较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随着学生学龄的增加,创设情境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自然形成金字塔形。

(五)合作型教学模式 基本范型:参与--合作。一般程序: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优点: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不足:目前,众多学校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过多,会给分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同时合作学习课堂气氛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师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生生合作、沟通的有效性,小组内的资源共享、信息的互补和增殖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对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掌握了若干种教学模式后,教师还要学会对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运用模式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一)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师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的模式,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二)打破定势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模式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模式解决,也可用更好的新模式解决,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三)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模式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师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四)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师生从中悟出或创造出模式的教学策略:(五)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来诠释模式,培养师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六)科学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模式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与此同时,还必须确定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变量:(一)教育对象方面的变量,包括年龄、智力、原有知识的准备等;(二)教育者本人的变量,包括专业能力、教学风格、教育观等;(三)教材的变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等;(四)教学环境的隐性变量,分为硬环境变量(如教学设备、手段等)和软环境变量(如班集体特征、人际关系等)。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学模式的选用往往并没有经过可行性的慎重分析,而是首先从选用者的自身需要出发,对某个模式任加裁剪,直接套用其中的具体做法,置这些做法产生的前提条件和背景于不顾。因此,在选用某种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这就必须多研

究学生,分析自己,吃透教材,利用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利因素,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在具备了可行性的基础上,寻找这种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情景的最佳结合点。

三、善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成长的催化剂。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一)随笔式反思--一种机动灵活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二)教学后记式反思--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反馈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自己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并阶段性地与同行共同交流分析成败得失。(三)教案式反思--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方式。它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于漪三次教《春》的故事,就属于善写"教学后记"的典型。其分三次总结了其教学反思。具体如下,初记:(一)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二)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三)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四)比较"买、卖""胀、涨"。(五)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又记: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三记: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四、做好理论与实务准备

在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教研材料的情况下,在研究了众多的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完成的下一步骤,就是从众多的个性材料中找到共性,制定特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明确的功能目标、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方法,形成自己的模式,即到达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阶段。

当然了,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这就决定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欲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求知能力;我们又说"教无定法",正是希望在教学中跳出模式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境界。教师的教学若没有驾驭各种课堂教学的扎实基本功,没有运用自如的各种方法技能,无以达到超脱自由的教学彼岸,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为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养料。教师教学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提炼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才可能形成螺旋上升,不断完善的教学效果。用演绎法对待自己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际条件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模式、发展模式,先找到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假说,并借助理论思维设计上课的雏形,然后用课前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后,最终形成某种教学思路。魏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了演绎法的规律,从学生的共性问题到学生的个性问题,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既有法可依,又发扬个性;使自己的模式既得到了推广,又体现了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的教学才能,教学达到了自由境界,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育科学研究是探索教育现象、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教育研究并不神秘,进行教育研究活动也不是高不可攀。事实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践中的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说,他们每天的工作都包含着一定的研究成分,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只是研究的层次和研究的水平不同,研究的表现方式不同。只要人们有意识地认识教育现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育问题,就可以认为是在从事教育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参考文献:

[1]于 漪,《于漪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王连生,《教育概论》[M].台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88年版.

[3]王志红,《关于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综述》[J]《教研天地》2004年5月第20期.

[4]赵长玲,《浅谈教学反思》[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