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71-02

职业素质指的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最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了职业道德素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个人职业技能素质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职院校人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择业观等,全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

一、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全面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变化。

1.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做到有效融合,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有效发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引导以及塑造功能。比如《概论》这一课程可以紧紧围绕中国化,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把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以及难点问题融入到其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课程教学太过枯燥的问题。

2.以“心理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指导应该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比如,大一可以开展引导学生更加了解自身长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了解社会人才需要这些方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学习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方式的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措施、新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时候,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比如时间、课时以及经费,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实践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了经费保障、组织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素质的保障,整合各方力量,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另外,学校每年都应该根据具体的实践课程内容拨付经费,主要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完整的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考核标准,充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多边合作。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类公益活动,比如汶川地震募捐、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义务献血等,积极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和学生具体的实习训练联系起来。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短视”行为,因此很多学生轻视教育,更加注重技能。针对这一情况,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借助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机会,把课程带进工厂,充分做到和实习指导老师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让学生在自身实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应该怎样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三、构建“全程跟踪”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坚持考试的有限性和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不管什么类型的考试都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学的考核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法律素质。但是这些考评都是很难用一个真实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衡量。这种特殊因素都决定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标准都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做到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情况,因此,必须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

1.创新考核内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生构成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都有着比较特殊的考核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核应该全面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办学宗旨,还有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以及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等方面做综合考核。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考核应该出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考核:其一,是能否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其二,是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其三,是学生在处理人生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得到升华。鉴于这三个结果,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书面考试是根本无法达到结果的。所以,一定要采用创新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从模仿性以及记忆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要增加对学生进行主观性问题的考察,充分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还有能否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从形式以及方法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开卷、调查报告或者是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

2.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踪的考核体系,全员参与不仅仅包含学生指导老师给出的考评成绩,还包括了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给出的考核成绩,另外还有专业教师给出的学生行为考核分数等等,做到全方位、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全面的评价。开展全程跟踪指的是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包括上课出勤率,课程参与以及课外调查方面进行的考核,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做到这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在总体上“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相吻合的思想政治,也才能够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有效,充分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面和谐。

总之,构建完善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全体学员全面参与到其中,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也应该做到公平、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万柏,张耀灿.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30-01

2004年,有关部门了关于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意见,这就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发展的个性规律,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

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路线、三大教育理念,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三个方面。

(一)一个指导思想

高校学生目前还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应该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上日程,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两条教育路线

首先,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当代的高校学生的自主意识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立性,不希望受到约束,对于教师的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很不满足。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教师的辅助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地位,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三大教育理念

1.隐性教育。主要是以校园独特、新颖的文化为背景,弘扬优良的理念,传承本校的文化精神,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生本教育。应该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

3.自我教育。从学生本身出发,用先进的事例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我反省、自我觉悟,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三个方面可以用右图标表示出来。

二、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

(一)以隐形教育为辅,营造浓厚的教育气氛感化学生

隐形教育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硬件部分是隐形教育的外在支撑,硬件主要是校园环境。高校应重视对校园环境的美化,构建文明、向上的人文化境,使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生本教育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提倡生本教育理念。

三、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形化

一所学校的隐形教学情境有很多,其中包括浓厚的文化底蕴、思想观念、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化,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体化

所谓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学生机构辅助,再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系统工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基本路线、三大教育理念,还要建立各项保障制度和奖励评价制度。

四、结语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其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权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人权教育理念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已成为新形势下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到推进人权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出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尊重和保护人权并充分尊重人权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要公民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权利,形成良好的权利保障意识,尊重他人享有的基本权利,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就能更好的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由此可见,将人权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其在正确的意识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将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密切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促进他们自身修养的形成,并在积极面对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二、推进高校人权教育的策略

1.以思想为指导

人权教育理念中,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坚持以为指导,推进高校人权教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并正确认识到我国具体国情和所处优势,为我国的人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改革人权教育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这也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时候应对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教育内容等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得以提高。首先,在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更注重教育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和研究,并共同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交流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注重教育的感染性,通过将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一些活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将教育过程情感化和情景化,使学生主动实现学习目的,最终使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品德和修养。再次,在推进人权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情动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性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启迪,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人权教育手段

高校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因此,在对人权教育理念和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要使人权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使高校人权教育效果在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中得到有效验证。比如,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中去,与社会各类人权机构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人权机构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丰富思想,磨砺品质,了解国情,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拓展人权教育领域

目前,人权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领域过窄,教育内容单调,所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力量也就会显得比较薄弱。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单调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将人权教育理念、实践、法律密切结合起来,有机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使人权教育涉及人权理论、人权法律、人权实践和人权比较等领域。

三、结语

总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人权教育理念,推进人权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符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时展的需求,因此,要找出科学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人权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路径,使人权教育理念的价值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入手,分析两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基础和现实需要,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三维立体式”的工作路径,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做出积极尝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维立体式;大学生

基金项目: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社会网络与创业学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szh201401)。

作者简介:尚雪梅(1979—),女,满族,吉林通化人,博士研究生,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理论探讨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探讨在学界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陈德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导、价值主导和趋势主导是职业生涯辅导顺利开展与正确发展的有力保障。[1]王晓红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2]彭娟等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阶级性、人本性、层次性特征的启发,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以社会目标为主导,致力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有层次、分阶段的目标体系。[3]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内在基础和现实需要探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

1.1 内在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两者无论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对象的同一性、教育内容的相通性、教育功能的互补性、还是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相互融合的基础。但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因此,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的始终。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主观发展目标和社会客观需求目标的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生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培养从基层做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2 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自身成长,这就需要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而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根据教育部2007年7号文件精神指示,本文提出的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既是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生迫切希望接受专业化、科学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需要。

2 实践探索

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工作目标与思路、实施方法与过程、工作成效与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 工作目标与思路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一套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三维立体式”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1)纵向维度:分段阶梯渐进式。学院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一直到毕业教育,始终贯穿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阶梯式逐级渐进的教育方式。

(2)横向维度:核心辐射网络式。学院从培养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以课堂为主的“显性教育”过程与课外的“隐性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内化需求向外辐射,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手段形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网络覆盖式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完成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外化过程。

(3)个体维度:生涯规划成长式。学院本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形成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指导服务为保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教育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发展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辅导工作。

2.2 实施方法与过程

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学院利用多种教育手段,从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如下:

(1)分段阶梯渐进式教育过程。马克思讲:“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的人的本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但是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学院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做到分阶段、有重点、阶梯上升,使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①大一阶段——职业生涯之适应期教育

针对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转变使许多大一新生从入学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学院开展以“适应大学环境、把握大学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由点及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形成“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教师——心理协会”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开展班级的“团体适应性培训”、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活动;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自控力较弱、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特点,开展养成教育——对大一新生实行一年的半军事化管理(早操、晚自习和寝室内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职业生涯的导入教育。

②大二阶段——职业生涯之探索期教育。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进入探索阶段。学院在这一时期侧重对职业生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职业理想、职业方向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创新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定位,通过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整合使自己的“职业锚”逐渐清晰。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举办多样的职业探索活动,例如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经管专业的学生开展的“赢在校园”实战营销大赛、“未来之星”导游大赛,广播电视专业的自拍DV作品展,车辆专业的车模设计大赛等;另一方面,开展以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③大三阶段——职业生涯之尝试期教育。根据学院的“2+2”课程设置,进入大三阶段,各个专业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这一阶段通过专业的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深入思考职业实践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学院依托燕山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院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余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学院联合燕山大学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建立“里仁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秦皇岛建龙自卸装置研究所等三家学生创业公司, 2013年成功注册第一家学生公司。学院设立的“里仁味道”休闲吧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的创业模拟实践基地,锻炼了20余支学生创业团队。

④大四阶段——职业生涯过渡期教育。针对大四学生即将面临从“校园”向“职场”的过渡,学院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模拟面试等形式帮助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院加大力度开展各种就业政策、就业法规的宣传工作,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心理调适工作。

(2)核心辐射网络式教育过程。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深入三本学生的实际需要——渴望良好的教育、渴望成长成才,而职业生涯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学院从培养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通过核心辐射网络式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使里仁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成功走向社会。

①职业生涯之“显性教育”。一方面,学院为保证教学质量,依托燕山大学优质的师资,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结构奠定坚实基础;学院设立教学质量与评估部,成立督导团,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学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求职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学院开设了“电子精英班”、专业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②职业生涯之“隐性教育”。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领下通过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的“隐性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一方面,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纳入必修课程,每年暑期在一、二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关注民生热点、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开学后进行答辩,通过才能取得相应学分,优秀作品汇总成论文集,在学院网站开通“启明星网”,将优秀作品(论文、图片、视频)进行网络分享。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学生社团这个载体来开展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

专业文化素质。大学生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等能力。一方面,学院大力支持学科竞赛的开展,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组织参赛,每年都有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取得名次。另一方面,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组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学生申报获批的课外科研立项达百余份,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屡获殊荣。近五年学院学生累计获批45项国家专利,发表期刊论文39篇。

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学院要把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拥有健康身心的人才,因此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目前,学院已经打造出一系列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里仁杯”足球、篮球赛、辩论赛等;“里仁之星”风采大赛;院刊——《华年》;院报——《里仁为美》;周末音乐会已经举办百余期;学生代表队连续几年在国际大学生健美操精英赛中摘银夺金。

(3)生涯规划成长式教育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人文关怀视阈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进行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成长。

①职业生涯教育之辅导员引导。学院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需求,使辅导员经过培训都拥有了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入学初指导每名学生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用手册》,让学生通过探索大学目标、职业目标进而思考人生目标,通过学业生涯管理进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使学生从自发走向自觉,在辅导员的引领下开启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大门。

②职业生涯教育之就业指导服务。学院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积极推进“四三二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即“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体制;采用“三见面”方法,分别与单位主管、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全员全方位参与就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学生工作系统和教学教务系统密切协作,实现“二配合”,强化就业引导手段;构建“一平台”工程,有效利用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畅通就业渠道。

2.3 工作成效及思考

(1)工作成效

学院近几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0%左右;初次就业率均在90%左右;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在由中国校友会网等媒体联合推出的“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连续多年名列前茅。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开展的实名调查活动中,学院进入“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行列。

(2)工作思考

人文环境营造。营造一个适宜的人文环境,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至关重要。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也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民主自由氛围、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学识,还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行作为学生现实的榜样,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辅导员还要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不断在新的知识领域中学习并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为解决新形势、新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而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陈德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主导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0,5(5):29-31.

[2]王晓红.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5(2):139-141.

篇5

1、思政教育目标的职业性

在大学的思政教育中,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确定,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价值,从而在以后的职业中能够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时,需要从思政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入手,使得思政教育的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职业,并且建立一个相关的职业性思政团队,在思政教育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政治素质。

2、思政教育内容的职业性

在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需要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思想观念与政治观念的教育。所以,必须对职业教育理念下的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而思政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是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职业性而言,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成才价值观的教育时,需要向学生明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并且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潜能与信心进行激发,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就是适应企业文化的特点需求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教育理念下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构建,使得教学的内容要符合企业的文化特点,在企业的文化特点中不断的挖掘和思政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最后就是加强适应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同的专业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思政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思政教育过程的职业性

在职业教育理念下进行大学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时,应该注重思政教育过程的职业性构建。所谓的思政教育过程职业性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来体现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思政教育中,工学结合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而开展该模式的前提就是校企合作。为了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加强,就需要从校企合作入手。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相应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使得教育管理平台能够得到有效的建立。为了避免学生在实习阶段发生“甩包袱”行为与思想,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管理,对其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的管理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其次,由于大学的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学校应该结合企业一起来进行思政教育的开展。学校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最后就是通过企业的介入来不断的拓展思政教育的主体,使得思政教育的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因此,在职业教育理念下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时,必须重视思政教育过程的职业性的构建。

4、思政教育方法的职业性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80-02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面临新挑战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是其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新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与更加便捷的传播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主流地位会受到一定冲击。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正视新媒体,积极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及内容,将新媒体作为开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一、新媒体的涵义

新媒体是在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等形成的新型媒体形式,其自身所具有的移动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数字化等特征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如书信、报刊、电视及广播等传播形式的不足。互联网新媒体、电视新媒体及手机新媒体等是新媒体技术下不同的类型,对人们生活、工作各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便利。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优势也逐渐突显,其作为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获取信息资源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发挥重要教育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覆盖面也愈加广泛,其互动性较强的特点也更加突出。因此,可使用新媒体中大量的教育资源在学生群体中进行迅速且全面的传播。这样十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政策与理论的有效宣传,同时也有助于为思政教育工作进入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工作模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并通过图像、录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活动,不但能够有效地扩展、丰富已有的教育内容,并且还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新媒体可以快捷地传播海量的信息,并且具有突破时空、地域界限的传播特点。通过新媒体技术,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了学生群体的热点话题。而其中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对于长期上网的学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网络热词的娱乐化、低俗化等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1]。

近年来,微博、微信以及人人网等各种凭借新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传播工具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学生在长期地进行虚拟的网络交流后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一些学生还有可能会对家人、社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无法正常地进行学习。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背景下也会面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有效地进行辨别与筛选。另一方面,工作者若无法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就无法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持续地加强、改进、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在新媒体环境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的对策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新媒体应用水平

以新媒体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在具备传统教学素质的基础上,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等,同时能够跟上新媒体发展的脚步,积极了解和熟悉网络文化并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打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2]。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和利用新媒体,将其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进而达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在各类社会思想、信息中分辨真伪,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地位。当然,教师应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技术教育与传统教育,合理地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新媒体切实发挥出辅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利用新媒体营造多层次的教育氛围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3]。在这一背景下,从宏观角度利用新媒体打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十分重要,构建健康、良好的高校新媒体文化舆论氛围不仅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新时期高校新媒体文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多种价值观念、文化舆论的冲击下需要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教育体系,系统、全面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高校作为主流思想文化传播者及新媒体舆论领导者的重要地位,将校内新闻网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利用其以师生为主体的优势加强网络宣传的效能,引导正确的新媒体舆论方向。校内新闻网应以打造健康、科学的网络舆论氛围及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以及组织建设特色教育栏目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教学内容

新媒体环境为学生个性发展及各类信息的摄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挑战。因此,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实际情况为教育开展的前提依据,从当前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情况出发,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学生思想发展进行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如,教师可以结合具有新闻性的内容与价值观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将社会现实新闻所具有的思想性、教育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中,将社会感人故事、国家大事如“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事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其作为更有现实影响力的教材[4]。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载体

高职院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课堂教学、学习研讨会以及谈话活动等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单一性与片面性,其有限的覆盖面不利于全面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新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教育主体、客体及内容、途径的丰富使得教育更加有针对性与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育载体形式。以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及思想状况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为导向,建设数字化教材并开发新媒体教学软件。将校园网作为扩大教育影响的平台,在网站中设置新闻视频、文章、图片等模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进去,使学生在隐性教育氛围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构建由网络党建社区、党校及党务系统为一体的平台,通过班级QQ、辅导员博客、校友录等打造虚拟的网络教育环境,将实体班级的教育影响力延伸。

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思想意识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积极构建立体式的教育体系,形成社会、校园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教育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从而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导向。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全面发展、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新媒体环境下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新媒体优势,使其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以传统教育为基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72-74.

[2]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93-103.

[3]钱文彬.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界,2010,(3):83-84,71.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篇7

现阶段,部分学校把招生情况、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等工作看的过重,却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对思政教育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阻碍了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的形成。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上大量增加,综合素质上参差不齐。一个辅导员要带几百个学生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觉得也比较多,只要是跟学生相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联系,有关学生的各种问题也会联系辅导员,最终导致所有问题都集中在辅导员身上,平时要开展党建、团建以及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可以说辅导员在许多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的同事,专业素质却得不到提高,容易使学生因为缺少适当的引导教育而变得不知所措。

如今的大学生们普遍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可有可无甚至感到反感,这是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学生作为思政工作的对象,他们不单单是简单的接收老师所传输的信息,他们可以选择性的进行接收这些信息,所以,一旦学生主动拒绝接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信息,就会使思政教育的价值难以实现。而且,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1)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很模糊,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没有信念。对人生价值以及祖国建设这一类重大问题缺乏关心和了解,对于这方面的课程也缺乏兴趣。(2)很多青年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的下更倾向于物质性和实物性,所以在学习时只重视能够谋生好找工作的课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并不重视。(3)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频繁,许多国外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对我国各方面也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观念精髓,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国外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形成和接受“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们逐渐变的只追求享乐和获取,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标准,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和集体考虑,对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没有追求,这些都是和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的。

高校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依靠党的组织系统和学生工作主管部门来实施开展的,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直面临孤军奋战的局面,并没有形成全体高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共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格局。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将教书和育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完全的分裂成不同的学科,由此一来,总是被认为是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和专职思政辅导员的责任,但是实际上,如果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旦与知识传授相分离,却忽视了专业老师以及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这将严重的削弱他们本来应当承担的育人的责任。

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改善。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当今的学生们接受网络文化的能力越来越强,途径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而且网络中带给他们的诱惑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他们依然缺乏足够的识别、理解和克制自我的能力,所以无法在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剔除糟泊并吸取精华。另外,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呵护,在学校大部分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最终,大部分的学生依然把提高自我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抵触的情绪。上述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的难度。

篇8

关键词:思政教育体系三维育人;高职院校;商科

一、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以及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贯彻文件精神,随后颁布的“05方案”、“16号文”将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思政”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所谓“大思政”[1]教育理念,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的全新理念,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完整性,使思政教育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型。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思政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最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三维育人”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最终的“育人”目标,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通过知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最终让思政教育理论转变为学生内心的原则和行为标准。

首先,用思政理论教学实现知识育人。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大课程传授必要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第二,高职院校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道德升华。第三,高职院校要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育人”。

二、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及创新

(一)打造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三大基础。思政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来实施。首先是坚持党委领导的领导机制,从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第二是建立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的部门管理体制,思政部、学工部门、团委等各司其职;第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第四是建立灵活的资金管理制度,使思政教育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通过高素质师资队伍来实现,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并为此建立培训、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开展需要以基地建设作为基础,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其中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可以实现一些仿真、模拟、分组讨论等教学实践的需要,校外资源,比如一些公益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

(二)突出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为核心内容。商科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而且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将法制、诚信、廉洁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一,遵纪守法是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应当成为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人无信不立,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诚实守信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签订无数“契约”,非常重视信用,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诚实守信也应当是思政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第三,廉洁不仅仅是官员们需要恪守的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其成员国将廉洁教育作为“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2],国家教育部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

(三)建设理论课程、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三大平台。商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理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实践和校园文化环境三大平台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影响,其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是“主阵地、主渠道”,而文化氛围则构成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环境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社科司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拟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和培育100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更多的资源被带进课堂,更多的课程实践方式在探索,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一方面,社团活动为学院各部门联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了机会: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担任活动的评委或嘉宾,既能深入了解学生,也便于互相之间沟通工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社团活动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多种形式,比如将公益活动与社区社会服务融合,对学生了解社会、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完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综合实力,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校训、校史教育等形式,将公民基本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等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还能以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企业文化进校园搭建桥梁,为思政教育扩展空间。

(四)整合运用思政教育各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形式上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利用学生社团、企业、社区三个载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的三个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技术方面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大众媒体手段,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载体,紧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现象、观点展开剖析讨论,充分体现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

篇9

李子建:从教师教育的系统角度来讲大概有三个部分。第一是输入的部分。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我们的准教师,他们的质量是怎么样的。第二是就系统性来说,是教师教育的过程部分,需要关注的是教师教育的课程质量与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第三是教学研究部分,有关教师教育相关研究的质量问题,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就是产出,就是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的质量、维度是怎么样的。

我认为有三个维度在做产出的问题。第一个产出是我们很关心的学历问题,或者学历资格的问题。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怎么提高教师的学历啊、标准啊。第二个产出是质量和教师、准教师的学习经历与经验,后者特别关键,因为这个质量问题最后还是要看教师在整个教师教育培养当中的学习经历。第三个产出就是学习的动力,因为准教师也好,在职教师也好,接受教师教育的时间总的来说还是短暂的,所以最后我们教师教育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教师自身持续的学习动力。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终身学习,但终身学习不单单是学历的问题,也不单是学习经历的问题,而在于有无学习的动力。若教师本身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则如何专业发展呢?刚从教师教育产出就可划出不同的维度,所以教师教育质量问题从输入到过程到产出就有很多的关键点,要注意。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困境有哪些?

李子建:现在面对的困境与困难首先是我们的输入。我们经常谈到我们能不能吸引到真的有兴趣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另外就是招到的学生,他的学历基础是不是足够了,因为对未来教师的要求现在是越来越高了。还有就是他们的动机问题,将来毕业了他愿不愿意当教师。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方面的困难,主要是教师教育课程能否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以及能否配合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迎合国家的需要。大家在峰会中提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同的地方,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很大,虽然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教师教育课程,但是这些是不是适合每个地方呢?中国这么大,不同地方的教师教育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过程中还要研究教学问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不是还是比较传统。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有没有办法反馈到我们的课程教学里面。再者,在产出部分,通过外部考试是不是有好的方法去保证我们教师教育的质量?鉴于学习经历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则教师教育者,他们的经历是不是丰富的,有没有不同的技能去应付我们学校的变革?有没有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问题。

至于解决的对策,我觉得需要通盘的认识,最后的政策还是需要从整体入手,因为教师教育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中国教师:那您觉得现在的教师教育质量怎么样,如何评价教师教育的

质量?

李子建:评价问题我先从产出说起。产出的话我们可能要问一个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是不是能够适应现在学校的需要。在很多国际教师教育研究中,发现新教师面临的一个困境是课堂的管理。例如,教学如何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现在谈到很多课程改革,若准教师、新教师缺乏能力去配合整个课程的改革,则怎么评价教师质量呢?另外,培养出来的教师质量如何,教师教育者首先得有一个评价结果。现在国外许多准教师的培养,大学教师先给予评价,评价准教师的学习表现、能力等怎么样,所以这是可以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

另外一种评价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师教育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反馈到教师教育,促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在大学提倡教学和研究的接轨,教师教育相关的研究有没有关注教学问题,教师教育工作者他自身重不重视教学法,他的教学方法是怎么样的,所以这里涉及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即教师教育者的质量问题。

:您能介绍一些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做法吗?

李子建:我还是说一些新的做法吧。现在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就是全球化,将一些准教师、在职教师,送到其他国家进行学习。这个学习不单是文化性的,还可理解当地的文化、当地学校的教育情况,还可做比较研究。这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种做法。还有一种做法是利用电子档案,把准教师或在职教师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反思,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或者说是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

当然现在有些焦点性的教师培养需要关注,例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因为现在很多地方有全纳教育,招收很多不同的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亟待加强。

中国教师:对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您认为大学能发挥什么作用?

李子建:我们首先要问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他们在职的自我发展,则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在职教师,如何推动他们总结、反思、规划、实现他们的自我发展。还有,除了专业技能,他们需要研究方式的提升、方法方面的提升。对于这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大学都能发挥作用。

大学要怎么做呢?这需要伙伴计划,需要大学和学校的配合。因为大学的理论怎么结合实际的场景,只有通过伙伴计划才能够发挥作用。还有就是通过大学里面不同院系的合作来提升在职教师教育能力。现在我们教师教育通常是放在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部,结合其他院系专长去做的比较少。要促使在职教师全面发展的话,需要涉及学科教育,所以需要发挥不同专长院系的作用,还包括校外的一些专业人士的作用。我说的专业人士不局限于教研员,不局限于优秀教师,还包括企业里面的对社会、对教育有深刻认识的人士,还有家长等,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

中国教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提到在职教师的自我的发展、专业技能发展还有自我研究发展这三方面专业发展中,大学可在哪一方面做得更多一些呢?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问题表征;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将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也是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层教育体系改革的总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实现形式。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其中,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1]。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建一套符合我国高职发展特点、适应高职办学规律的治理体系,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作为职业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形成一套制度化的治理框架。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是否科学、有效: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制度是否完整、科学;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组织体系运行能否有序自如;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四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效果能否得到明显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建立起完备的治理体系[2]。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逐渐加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就突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面对内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步入“深水区”,能否形成突破,关系着其发展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应理性客观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走向,清醒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的症结积极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

二、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问题表征

(一)“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治理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日渐兴起,引领起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潮流,教育治理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建立起的完备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目前处于概念化的探索时期,治理体系还很不完备。具体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行政化为制度导向的治理体系,面临着“泛行政化”和“单中心化”的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的泛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行政权力主导着高职院校的一切。高职院校的组织序列由行政权力来划分,校长的产生类似于行政官员的任命,也被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同时,在高职的办学理念、职能配置、组织建构、运转机制和决策管理等方面实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构成来看,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中心化”治理倾向较为显著。在“单中心”的行政文化主导下,作为独立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内部难以形成科学的治理体系,以教师、普通行政职员、学生等为代表的学校内部力量被排斥在高职院校治理之外;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的行政化导向排斥了学校外部市场力量的参与,如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组织、高职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无法充分地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中来,制约了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形成。第三,从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权力边界来看,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泛行政化”的典型特征。在治理方式的选择上,在行政文化依托的基础上以科层制的行政控制手段为主[3],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上的权力边界不明,权力意识高于责任意识,导致治理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