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篇1

美国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提出,一个企业想要提高自身所含的价值,就需要通过一系列运营活动创造出更多价值,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的市场经营活动,从而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企业创造价值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增值环节、并从增值环节中产生价值的机械。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进行了各项运营活动后创造出价值的整个过程。从农户生产最终到消费者使用,从而形成的完整的价值产生体系,产业链主体中包含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加工、经销商等等一系列环节,其中各个环节上都需要不同的企业发挥不同的职能,但是所有主体的目标都是创造经济价值。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较为繁琐,参与运营的单位较多,但各主体之间对于信息技术有不同的掌握度,大部分农户还不具备接入互联网平台的能力,造成信息传递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对称情况。这种现象就会影响物流的速度,物流速度如果不符合现代人群的基本需要,会导致电子商务农产品受损。

2.电子商务商务平台落后

电子商务平台的存在帮助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的连接,将生产与消费连接起来,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核心节点。然而,由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全不能满足农业商务发展的需求。在较为落后的平台上也难以获得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导致物流系统难以完善。

3.物流配送体系协调不周全

农产品想要通过电子商务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快速的物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但目前来说,大多数物流配送体系较为薄弱,派送中各个环节未能形成有机整合,不能及时、快速的对农产品进行输送,这样一来,就损失了农产品的一部分经济价值,无法创造足够的顾客价值。由于大多数农产品对于保鲜有较高的要求,这也给物流配送一项艰巨的挑战,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客户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以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按企业和客户的双重要求将农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三、我国农产品商务物流体系发展策略

1.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采用政策、经济、财政等多方面的扶持手段,对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高度干预,从而更好的扶持其发展。政府部门应当跟随国家政策的指导,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进行战略规划,根据农业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适合农业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并采用一定的政策以及财政资金支持手段,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明确,在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战略重点、任务、发展模式,从而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农产品运营机构以及各类涉农企业的扶持。

2.提高参与主体间的协调程度

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各主体关系应当是互相合作、形成共赢,绝不是相互竞争。所以,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各个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程度,培养各个主题的整体合作意识,使主体对整个价值的增值提高关注度,而不仅仅是将目光放在实现短期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使利益链中的各个主体都能够形成稳定的发展结构,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3.完善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帮助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同时也是现代农产品交易链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可以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链,从而实现其农产品的一体化建设。同时还应当做到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进行强化。通过联合现代具有优秀资本的物流企业,如顺丰、申通等物流公司,将优秀的物流服务融入到交易平台中,建立起完善的销售、配送一体化交易链,从而在提高物流水平的同時提高其服务质量。

4.县级物流中心建设

县级物流中心是集仓储、分拣和配送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中心,其目标是完成区域内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是本县域内部物流运作的枢纽和指挥中心。首先是仓储配送功能。县级物流中心至少能够满足本县域工业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日常上下行基本物流需求,保证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日常运转。对物流有特殊要求的生鲜农产品,县级物流中心应能够提供保鲜、冷藏和防疫等功能物流设备。一个标准的物流服务中心应有保鲜库、冷藏库等设施内的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县级物流中心需要根据本县的客观情况,合理投资建设物流中心。

5.保证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农产品由于大多为瓜果蔬菜、柴米油盐等物品,大多数产品对新鲜、环保、无毒等要求高,想要保证农产品在经过产业链中所有环节后还能保证质量就需要对其进行质量保护管理。所以在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时,不仅应当在其生产过程中进行检测,还应当在物流运输开始前直至物流运输完成后,都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测。防止农产品腐败一方面能够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对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价值产业链也有较好的作用。

6.发展涉农物流队伍

想要在市场上提高产业竞争力,就需要将人才市场的资源牢牢的掌握在手中。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宣传手册对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吸引更多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企业中来,并将人员专业素养培训作为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的项目,从而提高各个务农人员对现代物流的信任,自身参加到这一体系中来后,从而更好的进一步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到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并能够将自身学习到的电脑知识教给其他务农人员,从而使务农人员形成现代物流的整体认知,提高其思想水平。除此之外,各区域政府应当给予涉农物流一定的财政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企业家对此行业进行投资。同时还应当帮助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机制,从而更能够吸引高等院校中的高素质人才,并在涉农企业和单位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将校企合作的力度不不断加大,实现双向合作。通过引入高素质人才可以提高农村信息人员的整体素质素质,提高务农人员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并提高务农人员的的服务水平。最后,国家还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施行激励机制,鼓励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并培训其相关的农业知识水平,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专业运用到农产品管理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现代涉农物流发展速度,培养新一代农业涉农物流建设的主力军。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企业竞争中一项重要的竞争资源,所以各个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的企业竞争力。

篇2

论文摘要:以浙江省苍南县农村图书网点建设为例,结合当前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谈一谈做好农村图书流通网点服务几点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 农村 文化 公共图书馆 流通网点

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素质等提供不竭的动力。现以浙江省苍南县农村图书网点建设为例,提出做好农村图书流通网点服务几点粗浅的思考。

1、苍南县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建设情况

2007年以来,我县全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迄今,全县共建成农村图书流通网点100多个。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从申报程序、组织实施、管理员配备、图书设备配置到规章制度的执行,均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和规章制度统一部署,每个图书流通网点购书额度不少于1万元,流动图书不少于300册。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全县文化系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得到了稳健推进。

2、苍南县农村图书流通网点管理制度

当前,从总体情况上看,农村图书流通网点的制度还不很健全。为此,我县加强了在农村图书流通网点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认真按照《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并建立了《苍南县农村图书流通网点管理责任书》、《苍南县农村图书流通网点管理制度》、《苍南县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借阅制度》等。要求管理员认真做好图书接收和分类登记,熟悉图书分类、借阅、归档的工作流程;负责管理网点所有财产,严格借阅手续;网点均实行免费借阅制度,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6小时;每个网点要有借阅登记本、图书登记本和征求意见本等。通过这些努力,初步建立了较全面的农村图书流通网点管理制度和体系。

3、做好农村图书流通网点服务几点粗浅思考

农村图书流通网点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望非常强烈。在开展图书流通服务时,所选的图书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配置图书。比如,结合当前我县社会热点问题,提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城务工、疾病防治等相关资料等。

3.1 加强服务,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图书流通网点是当地农村文化信息的中心,它是农民在劳动之余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基地。在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农村图书流通网点要主动积极向农民介绍并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做好服务工作。图书流通网点里有较为实用的图书、安静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都是激发农民求知好学的有利因素。图书流通网点应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农民在书的海洋里乐意遨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3.2 相互合作,培养农民的创新素质

图书流通网点要积极与各有关村落的相互合作,开展推广阅读活动,把学习阅读渗透到具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去,不断培养农民在这个过程的创新素质。通过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寻觅到科技的力量,解除生活上的迷惑,品尝到探究的乐趣。例如,事先向农民推荐图书流通网点里的相关书籍,农民通过阅读,自己收集资料,找出最有用的东西,使农民在寻找、阅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积极引导,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

知识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理智的人。有益的书籍能引导农民树立高尚的公德、坚定的信念;有益的书籍还能陶冶农民的情操,铸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有益的书籍对农民人生观的塑造,品格的熔铸,情操的熏陶,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结合农民的思想实际,开展系列学习阅读指导活动,扩大农民的知识领域,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向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形象地进行社会伦理、品德训导,使农民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3.4 全面整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习阅读指导,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4.1开展读书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如组织“种文化”、“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展览”等,使农民能够在农活之外将精力集中读书学习上来,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分析辨别能力、技术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农民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在阅读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3.4.2注重环境熏陶,提高鉴别能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随时可能危害着农民的身心健康。要充分利用农村图书流通网点较为丰富的优秀读物,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用各种进步书刊、书籍,引导农民有目的地选择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好书,从而提供农民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达成摆脱诀离麻将、赌博等丑恶行为,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使农民的心理世界和灵魂深处,与当今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相适应。

3.4.3丰富图书内容,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转换能力,在经济会社会发展的今天,农民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图书流通网点以其较为丰富的实用科技资料为农民自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农民能够从容地面对庞杂的科技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科技资料中准确、快捷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图书,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图书流通网点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包括出版物外借、阅览服务等。建设农村图书流通网点,就是要引导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财政厅、文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Z].2011.9.8

篇3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经历过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仍然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人口依然占据着最大的比例,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别是近些年两极分化现象有愈加严重的趋势,加强新农村建设,减少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是我们今后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虽然说,城乡区别在形式上只是通过不同的户籍制度表现出来,但是在本质上则是生活水平和各种福利条件的差距。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其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赋予农村市场更多的活力,除了巩固和完善农业经济以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经济发展体系,消除在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性问题,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摆脱过去闭塞的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对外合作与联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正是城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建立双向物流体系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双向的物流体系不仅意味着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为便捷的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渠道,对市场经济而言,又是打开了农村这一个巨大的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已经非常可观,农村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双向物流体系就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外流以及各种新型商品能够快速的进入农村市场这种双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种区域物流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单独服务于农村经济,它能够有效的实现城乡市场双赢的结果,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这是我们推行区域物流的背景,同时也是目的之所在。

二、城乡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农村的各种硬件基础设施也非常的落后。这种物流基础的落后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各种农产品的储存保险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落后、各种操作技术落后等,都使得农村长期有大量的农产品积压,无法快速的流通到外界市场。对于一些生鲜产品来说积压就意味着产品价值的损耗,农产品在交通运输环节上的损耗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标准。虽然当前在农村已经出现了一些物流业务,但是主要是一些个体户在进行服务,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仓储设施落后,满足不了农产品流通的质量需求。

(2)物流渠道不畅,专业化程度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便捷高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交通便捷性高,意味着物流的渠道能够更加高效顺畅。物流效率是我们评价一项物流工作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但是在当前的城乡物流体系中,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以外,另一个问题就是物流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物流应有的效果。这种效果大打折扣,也是当前在农村市场物流业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物流没有体现出其与传统运输方式在农村地区相比应有的价值。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由来已久,这种经济发展格局带来的差异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失衡。经济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偏低,也就意味着农村消费品市场并没有打开。一些基本的农产品或者生活资料,可以在农村内部进行交易,自行销售、自行购买,外界市场并没有产生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商贸体系的改革,这种内部消耗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推动超市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种交互发展的模式,但是从现实效果来看,我们认为这种做法的实际受益者依旧是更加偏向于城市。许多城市为了保证自己农产品的供应链,利用行政规划和区域权利的划分阻拦了农产品进城的流通,市场干预使得农产品流通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简单,这种交易的不平等性实际上表现为城乡双向物流体系间存在着阻碍,而这种阻碍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

(3)物流市场欠缺规范。城乡区域物流的发展,虽然在意识上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但是由于各种制度和管理的失范,使得当前的物流市场较为混乱。这种市场的不规范,表现在多方面,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依旧盛行,为了保护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定一些不合理的审批制度,提高外地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滥收各种税费,增加产品流通的成本。但是由于当前并没有在城乡物流方面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所以这些阻拦城乡物流体系构建的行为也难以得到禁止和消除,这种不规范的局面会影响城乡物流建设的效果。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的实现

(1)政府职能的转变。区域物流的发展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对这项工作的现实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虽然已经成为政府促进城乡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仅仅有思想显然是不够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体现在为了区域物流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减少行政管理为这项工作带来的阻碍,并且积极的引导、支持和鼓励这种城下一体化模式下的物流企业的发展。

(2)加强物流基地建设。要提高农村物流工作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进行物流园区的科学规划,利用现代物流的知识和经验科学的设立各种物流节点,将农业产业园和物流中小相结合,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除了这种园区和交通运输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外,现代化的物流工作还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呈现物流信息的一体化,将城市物流的标准体系与农村物流的现状相结合,促进农村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形成。只有这种硬件设施的提升与物流标准体系的形成,才能真正的促进城乡双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将农村物流业发展逐渐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拓展其市场渠道。

篇4

1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首先,加快公路、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陆路、空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及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体系。

其次,尽快构建配套的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用于政府监管的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用于网上商务活动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对特定货物的运输流转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物流电子监控平台。

再次,现代物流涉及的行业多、服务领域宽、区域跨度大,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政府的领导和协调,来有效地保障行业安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2 推动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主要指的是:

(1)大型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把物流配送中心剥离出来,走专业物流发展道路;

(2)批发企业加快经营方式和业务功能转换,走物流或物流加商流的物流配送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在物流管理信息化、运输工具智能化等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实现物流过程的高效连接,提高物流效率。

其次,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开放促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产业。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在物流理论研究和市场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开拓创新,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物流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将与加入WTO的对外承诺中有关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的开放同步进行。要积极争取成为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试点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学习借鉴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先进物流供应链技术的转移。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结合。物流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讲求专业性和服务性的行业,人才战略是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实现和保持业务增长至关重要。所以,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就必须有专门化人才和先进信息技术作支撑。一直以来,由于物流业都被当作一个附属行业,人才的问题没有被摆上议事日程,使整个社会物流专门人才严重匮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渐形成行业所需的人才队伍。特别要通过抓一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方式,发挥它们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等进行资本与技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氛围。

3 维护物流业的运行秩序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和设备。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发展;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特别要加强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以物流合理化、集约化和高效率为原则,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关系。在开发建设物流基地、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新的资源浪费。同时,应加强物流业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4 培育农村物流体系

篇5

作者简介:王雷(1975-),男,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现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摘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百姓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通过对国外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物流服务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5902

0 引言

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国的物流发展,并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相应的措施,打造物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物流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物流管理体制类同于一般市场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通过政府行政管理的、司法机构规范企业行为的、行业组织协调管理的、企业自主发展的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政府及行业组织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 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

综观国外,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均未制定过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法规,各个物流环节受各行业法规的管理,而各行业法规为物流的运作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的发展。国外物流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专门的物流法规,原有的法律法规仍应用在物流各个环节中。

(2)用改革的手段削弱政府对运输行业的控制,促进自由发展的物流。

(3)政府明确规划物流发展的文件纲领,从宏观上引导物流的发展。

(4)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发展联合运输和多式联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作为物流发展的硬件,各国政府及主管部门都把它作为加快物流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而联合运输和多式联运能够起到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组织的运用,更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5)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6)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提升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为了推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2 我国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分析

参考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必须按照“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方针,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引导的作用,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1)农村物流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政策的引导。

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对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当然也要防范重复建设。对此,政府应施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在效率提高、市场平等等方面大有所为。

(2)现代物流中心体系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等方法来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发展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道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加快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是构建以县级综合物流中心、乡镇级物流场站、村级物流网点三级农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基础。政府应根据城市的相关规划,积极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改善物流企业的内外交通环境。

以信息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早日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网络化体系。

(3)积极推动农村现代物流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突破现代物流企业的规模、地域限制,将农村现代物流作为引进国内外投资的招商重点,通过与国内外投资者的物流合作,引入国内外企业投资。

(4)加强农村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力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

现代物流观念的树立是根本,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人才培养。鼓励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岗位培训,推广农村现代物流经营和管理经验。

(5)加强政府对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和物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发挥市场作用外,必须加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成立农村现代物流的领导部门制定农村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此外,政府要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发挥作用,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主动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建立农村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加强物流企业间的交流,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利用协会向工商企业宣传农村现代物流知识,介绍物流地位和作用,采取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对农村现代物流的研究。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外物流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今后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正确合适的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百姓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等方面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03).

[2]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农业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07).

[3]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04).

[4]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04).

篇6

【关键词】出版业 物流体系 重构 优化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63-05

柳斌杰署长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指出新闻出版业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体系,并提出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建设几家能够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现代出版物物流中心。“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重构与优化的关键时期。

1 我国出版业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出版物物流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国省级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在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及业务重组上取得一定突破,初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连锁经营及物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互联网发行的加入已成为出版物流通的一支新生力量。各种大型出版物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在全国各省皆有建成,成为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全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新的经济区域划分构想,将全国划分为经济区域:东北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西南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北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黄河中游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笔者沿用这个标准对全国出版物流中心进行统计分析。

1.1 出版物流中心地理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出版物流中心72个,其中北部沿海经济区居经济区首位,共有13个;然后是南部沿海经济区12个;长江中游经济区10个;东部沿海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同为9个;黄河中游经济区8个:东北经济区6个;西北经济区5个。

1.2 出版物流中心建设状态和规模

在全国72家出版物流中心中,正在筹建或者还未完全投入运营的物流中心有7个,占总数的9.7%。如将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分为5个等级:(1)1万平方米以下;(2)1-3万平方米;(3)3-5万平方米;(4)5-10万平方米;(5)10万平方米以上。出版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13个,占18.1%,占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16个,占22.2%。如表1所示。

1.3 出版物流中心的所有制结构及运作方式

从所有制上来看,全国72个出版物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中,隶属于新华发行集团或出版传媒集团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有29家,约占总数的40.3%,投资主体多为新华发行集团或公司以及大型出版集团,以企业物流的方式运作;民营出版物流中心10家,约占总数的13.9%,开展独立经营;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书店物流中心建设发展迅速,三大网络书店(当当网、卓越网、京东商城)在全国的物流中心共达到24家,占出版物流总数的33.3%;还有9家以独立法人实体存在的物流中心,占12.5%。见表2。

2 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难点

虽然我国出版物流建设取得不少成绩,出版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应该看到,制约我国出版业物流体系向现代化转变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出版物物流体系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既与出版业这一特殊行业有关,也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有关。

2.1 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地区封锁

目前,我国各省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仍然主要是以行政区域划分来划定市场范围。虽然出现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海南新华书店实现资本和管理的结合、辽宁出版集团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与内蒙古新华书店集团实现跨区域配送,但是大部分省市的出版物发行资源依然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全国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很多个区域市场,并且各个区域间还存在竞争,地方贸易保护壁垒依然严重。各管理部门、各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时多从本行业和地方利益出发,使出版物流发展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割局面。在调查统计数据中,隶属于各新华发行集团或出版集团的物流中心占据总数的40.3%,已超过三分之一,而各新华发行集团或出版集团又是以各自本省资源为依托,各自为政互不往来。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使地方保护、地区分割思想还没有得以解放,大多数出版企业的经营还具有地域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还未形成,严重影响合理的出版物流体系的建立。

2.2 出版物流中心产权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国有出版物流中心的闲置与民营出版物流设施的匮乏并存,大部分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或出版集团下属的物流中心商流量并不够,物流业务被限制在行政区域范围内,而民营出版物流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已有的民营出版物流缺乏资金、技术及基础设施。从规模上来说,民营出版物流中心仅占总数的13.9%,而且规模几乎都在10万平米以下,超过5万平方米的很少,国有出版物流中心数量多、占地广,但是跨区域的物流企业匮乏,商流量集中于省内业务。此外,小型物流企业众多与跨区域的出版物流企业集团的匮乏并存,全国拥有的众多出版物流中心因为区域保护问题和标准化建设等难题,小而全的物流中心各自为政,跨区域的物流中心严重匮乏,难以形成高效统一的现代出版物流体系。

2.3 城乡出版物流发展不协调

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资源的共享程度偏低,乡镇、农村地区人口与资源集中低于城市,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伴随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出版物流商流几乎静止。在全国各地区,城市出版物流发展质量较高,县一级物流只能配送到门店,农村基层发行和物流相对落后,物流难以覆盖到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难以在农村用户中实现,老少边穷地区、县以下农村物流网点建设严重不足,已有的网点经营困难,面临萎缩。这与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农家书屋所提出的物流要求极不协调。

2.4 出版物物流成本高

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世界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大概为总成本的8%-9%,我国的平均物流成本为20%。另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行业的物流成本为24%-25%,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落后于我国社会物流平均水平。导致出版物流成本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制问题,当然还有技术问题,这些共同导致物流效率低。目前全国大型出版物流中心数量众多,但绝大部分是企业物流,依附于企业内部资源,局限于出版集团内部的业务,物

流任务不饱和,物流成本没有单独核算。40.3%的出版物流中心属于新华发行集团或出版集团,10家民营出版物流中心大部分隶属于民营书业企业或文化传媒公司,3家网络书店的物流配送中心也是相对独立并存在竞争。在系统建设中,各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各自为政,各自抢滩,一味强调自身系统的强大功能以及业务处理量,这种状况不符合现代图书分销物流要求。出版物流集约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各层级各自为政,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图书物流系统难形成。

2.5 出版物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两个轮子,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别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出版物物流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出版物产业链所有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等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设施设备、工具器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之间的配合要求等。我国出版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包括国有物流中心、民营书业物流、网络书店物流在内的各个出版物流中心中,虽然普遍采用出版物流信息技术,但是各项技术标准并不统一,出版信息系统与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无缝链接依然存在困难,难以实现跨地区、全国性的出版物流的信息化,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待提升。

3 重构和优化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议

建设出版业现代物流体系,必须在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整体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发行体制的改革,打造现代出版物流通网络,实现出版物物流跨地区发展,建设覆盖城乡的物流服务网络,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出版物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

3.1 建立区域出版物流联盟,推动区域出版物流联动发展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我国出版物流业正处于新旧格局转换、交替的时期,旧的格局还没完全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重构出版物流新格局的步伐必须加快进行。首先必须打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局面。借鉴网上书店在大中城市建立的物流中心能辐射不同区域的模式,利用已有出版物流中心布局,可以打造我国区域出版物流联盟。组建区域物流联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目前,区域内的物流企业有着合作发展的共同愿望。只有通过合作,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构建区域现代物流合作发展平台,才能实现区域物流的联动发展。

区域内的出版物流中心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分割,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在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政策对接、规划对接、信息对接,形成统一开放、高效合理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在经济区域内部,各省以区域内部业务量大、设施齐全的物流中心所在城市建立区域配送中心(RDC,即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综合比较全国各大城市出版物流实力,可将沈阳、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广州、兰州八个城市各自建成本区域内的RDC。在单独经济区,分别建立中央配送中心(CDC,即centraldistributioncenter),针对区域内各省情况,在区域重点城市建立3个到5个大区级CDC,在一级市场规划建设小型RDC,在二级市场以配送中心(Dc,即distributioncenter)覆盖城镇及乡村的方式来构建三级物流网络,结合整体供应链的管理,来完成出版物的采购、集货、分拨和配送等。如在长江中游经济区,将拥有5家各类出版物流中心的武汉建设为RDC,将省会城市长沙、南昌、合肥建立大区级CDC,在各大实力靠前的市级城市建立小型RDC,在县级城市建立DC,覆盖下层物流网络。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通过对厂商资源和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将减少物流环节,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3.2 打造大型出版物流企业集团,推动出版物流跨区域合作发展

世界战略研究权威迈克尔・波特早就指出,“未来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规模超大的企业,另一种就是专业化非常强的中小企业”。因此,应在区域出版物流联盟的基础上,以第四方物流为抓手,进行全国出版物流资源的整合,培育和扶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运作的,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以第四方物流为探索方向的企业集团。

区域出版物流能够优化出版物流空间格局,而最终的出版物流格局是大型企业集团主导行业发展。借鉴日本的东贩、日贩等大型出版物流公司的发展模式,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地区,先在这些地区内建设和整备物流设施以形成物流据点和全地区物流网络,然后由点到面,在各个地区间形成跨地区物流系统,进行集中式大型化发展,最后形成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

针对我国实际,可在区域出版物流联盟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将区域联盟中胜出的区域出版物流整合者选出一家,分别建立南北两个超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统领各大区域出版物流发展,同时与各个出版集团联动,转变企业物流这种运作方式对物流的不利影响,有效降低出版业的物流成本。南北两方超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的建立既要立足其本身实力,更要看其全国性的市场整合能力,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形成南北两强主导的现代化出版物流新体系。

3.3 构建多元化物流主体结构,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由我国出版物流体系现状可知,当前出版物流仍然以国有控股的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为主导,私营出版物流、集体所有出版物流以及个体、外资所有所占结构偏低甚至没有,导致出版物流中心产权结构单一,产业矛盾重重。对于占出版物流主体地位的新华物流来说,可以推动其与中国邮政物流的联动合作,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物流覆盖面广、空间布局密集、物流网络发达等特点,助推出版物流新格局。邮政系统和新华书店系统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更应当是合作的伙伴,要在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的共同目标下,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在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

多元化物流主体结构还有利于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统筹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出版物流主体应主动吸收并接纳其他经济成分的参与,并建立除大城市外的县级,以及县级以下乡镇的物流设施建设。在出版业应进行多层次的物流空间布局,构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一级物流节点,以专业物流中心为二级物流节点,以物流站和县域物流中心为补充的多个层次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结构,同时建设短距物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所谓短距物流,是指能够将业务领域集中于某个城市,可以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在同一区域建立更多的仓储和配送基地。这些都需要多种经济成分的参与。

3.4 搭建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出版物物流标准化

目前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市场融合已经悄然蔓延并形成趋势,出版物物流应借鉴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契机,构建新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省级市场分割,应该通过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对接作为新格局打造的又一突破口。传统出版物流业态应与新兴业态相结合,实体物流中心应与网上物流交易相结合,形成多业态联动格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应支持物流交易平台发展,促进传统、分散的物流服务模式变革。在全国范围内,按区域分布支持3―5个中心城市建设网络物流交易平台,发展以服务于中小物流企业的城际配送业务;在物流示范城市,支持3―5家网络物流交易服务商,覆盖全市范围的网络物流服务商,提高同城配送能力。通过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集信息、交易撮合、交易结算、交易跟踪、企业信用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物流服务商。在物流交易信息平台上,物流企业可以自己的运力信息,寻找货源并对货源进行动态查询。另外物流商、物流企业的业务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己的信息、发展自己的业务,使全社会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物流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建设,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标准制定是发行标准体系中基础核心关键标准,是我国书业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出版物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核心内容,对我国出版发行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仍需抓紧《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出版物商务作业规范》《读者分类代码》等近20项标准的制定。

篇7

一、河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供求特性,从而使农产品物流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工业品物流的特征:农产品物流运作客体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农产品物流的需求量大,物流量大,范围广,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增值幅度大;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它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运输工具、技术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由于农产品是有生命的有机物,多数易损易腐,因此必须根据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安排合适的运输工具。否则,就会引起农产品的性质和状态变化,从而丧失使用价值,失去扩大空间效用的目的。

河南省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河南农产品物流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出现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农产品加工、保鲜设施及技术有较大的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趋势明显,各种农产品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农业协会等相继成立,在河南的郑州、许昌、商丘、新乡相继建立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同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网建设,如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农产品信息中心等,这些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从农产品的分销渠道来看,目前已形成了以各类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体、贩销户为经营骨干的物流网络。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通过建立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设优质农产品专卖店等形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然而,与国外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河南农产品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大,农产品市场建设落后,物流主体培育不力。因此,尽管河南省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但农产品物流市场并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有限,涉及农产品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开始建设各自独立的物流体系,物流设施、物流信息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共享和利用。此外,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因此还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

二、制约河南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

总体而言,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比较缓慢,很多农产品却仍然“足不出户”、“有场无市”,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

农民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然而,目前农民却很难真正承担起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主体的角色。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面对激烈的竞争,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他们很难与销售地区建立相对固定的渠道,从而取得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份额。同时,在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并获得相应的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难题。

(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等大都是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尤其应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上普遍缺少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农药残留和有毒有害成分超标等问题严重。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物流信息网络缺乏,现有的信息网络不健全;二是网络覆盖面不够大;三是各网络之间缺少平台,相互之间互不沟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

河南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设施仍然落后。河南省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运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活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过多以及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产品保鲜技术、储存和运输条件的限制而损失巨大。

(五)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农产品物流业专业人员还未真正成长起来,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不仅河南,乃至全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全国也只有200多所高校拥有物流管理专业,但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农产品物流人才奇缺,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很少有国家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三、发展河南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借鉴思考,要完善河南农产品物流体系,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发挥政府、企业、协会中介机构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步伐。

(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

(二)加快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三)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包装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

包装是物流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的发展,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的作用。首先,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不断改进包装,发展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礼品化和系列化。其次,研究农产品的冷冻保鲜技术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推动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的发展,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

(四)制定标准体系,打造绿色农产品物流

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加快实现标准化,逐步实现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推行农产品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环保的要求,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防范农药、饲料添加剂超标。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一方面要经营无公害农产品,引导农业开展绿色生产;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使农产品运输、包装和分销方案合理化、最优化,运输包装重复利用,销售包装无害、易处理,降低对农产品污染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五)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六)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培育

推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政府引导性投入是关键。应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新要求,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做好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除了要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与集散工作外,还要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信息服务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强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作,提高优势农产品流通效率。

篇8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38-0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为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农产品网络营销,又称网络直复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并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以达到全面开拓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1]。它是一种集信息技术与现代商业模式为一体的营销模式,它具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内容丰富等特点,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有利于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扩大农产品流通半径,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顾客关系管理水平,降低营销成本。

1 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信息网络建设薄弱

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采集与网络不完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网络不能实现共享,或者在共享过程中存在阻滞因素,没有一个宏观的集“采集、、共享”的信息体系;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落后,各网站大都类似于广告的性质,网站不实用,各网站间信息共享度低,的信息时效性、实用性差;各地区的信息网络发展程度不均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较为完善,而一些落后和偏远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落后;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小,许多农户、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间还没有建立,甚至没有接触到农业信息网络[2]。

1.2 网络营销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国现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落后;信息网站建设不甚完善,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服务的水平低;信息员队伍建设滞后;信息部门缺乏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3]。中国现行的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内(生产服务层、流通服务层和消费服务层)的主体层次过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受限;各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滞后。

1.3 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一种“供求信息型”的“展示式”营销模式,其主要做法是网上查询,网下交易,很多企业只把厂名、产品名、地址、电话置于网上,而开展网络产品开发、网络分销、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者寥寥无几,网站的应用水平不高,网络营销的交易功能和方便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4]。

1.4 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落后

在网络环境下,要顺利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需要先进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目前中国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很不完善,缺少大型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从事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的企业和组织较少,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组织基本上停留在运输这个层面,其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水平都比较低。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损失率比较高,一般为25%~30%,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1.5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影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分级、包装规格及产品编码标准化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本前提,标准化的产品能够以其快速、方便的流通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但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大都是小规模、分散型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这就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标准化程度低下[5]。

1.6 网络营销的法律不健全和安全保障欠缺

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税单以及电子证书、电子签名和电子凭证的适用性问题制约了农产品由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的转变。网络市场的虚拟性导致在处理法律纠纷上缺乏一个明确的解决机制,很多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能像网下一样,最终会导致很多企业对网络营销谨慎甚至抵制。由于中国网络营销发展比较滞后,很多网络营销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即使出台也不完善,导致企业和农户从事网络销售的积极性有限。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买卖双方交易信息泄密等情况时有发生,缺乏一个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安全体系[6]。

2 完善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对策

2.1 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

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是指服务于农产品网络交易及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一系列服务手段、服务平台的总称。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生产平台、组织平台、市场平台、信息平台等。

生产平台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它的建设内容包括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等,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能以其快速、方便、优良品质和外观形象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平台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组织载体,它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组织化、合作化,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规模化、大型化,农产品经营公司化等3个方面内容。首先,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户组织化,并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其次,引导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流通主体的规模化和大型化。通过发展农产品经营公司使农产品流通企业化、市场化,这是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组织保证。市场平台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载体,其关键内容是批发市场建设及创新,根据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状况,批发市场建设及创新的具体策略包括积极组建大型批发商群,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轴心,实现批发市场间的联盟和信息共享,努力提高各参与的批发市场间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协同商务。创新方式,实现批发市场(商)间的联盟或联合。信息平台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核心,具体策略包括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基于信息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基于“一流三网”的信息共享模式。

2.2 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市场体系

构建以虚拟批发市场为核心、有形批发市场和多种中间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协同型农产品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一是构建协同的虚拟批发市场模式;二是构建协同服务机制(CPFR,即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三是构建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比如“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市场”、“专业性第三方电子市场”、“B2B电子市场”、“(B+C)2B电子市场”模式等。但实施上述协同型农产品现代流通市场体系需要以下基础性工作作为支撑:第一,建立产地信息中心,构建跨省和跨地区的协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第二,完善省、市、县(市)三级农产品信息数据库,推进交易平台协作;第三,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主体;第四,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虚拟市场的交易活动,同时通过引入“农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管理,保障农产品安全流通[7]。

2.3 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从而形成信息数字化、商务网络化的全新的流通模式。主要包括:第一,构建基于农产品分类合作组织(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为依托的B2B和B2C模式。第二,构建基于农业企业自建站点的B2B模式。第三,构建基于政府农业网站的B2G2C模式。第四,构建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B2B模式(比如阿里巴巴)。第五,构建基于专业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公司的B2B模式[8,9]。上述模式的核心都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为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搭建信息平台和提供现代化的交易方式。这种信息数字化、商务网络化的全新的流通模式既能克服传统营销中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不灵等缺陷,又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市场供需有效对接。2011年,安徽省合肥市就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带动、企业自创平台拉动、借助第三方平台推动等3种模式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1.5亿元。

2.4 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配送体系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高效率需要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物流体系的创新核心是建立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具体策略有:第一,开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现代物流要求做到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化、配送一体化和物流方式标准化。第二,全方位对农产品流通渠道进行整合,建立以物流配送中心为主体,以第三、四方物流(TPL、4PL)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第三,积极构建物流联盟。具体可通过企业间共组物流体系,或共享物流专长,如专业人力、知识与技术及其广布的据点和设施等方式来实现。

2.5 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网络覆盖率,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政府要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建设。让农民通过电脑上网知识等相关培训,了解农村信息化相关知识,初步学会上网获取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涉农政策等。通过建立县(市)、乡、村级信息培训中心,对农业生产规模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业主进行信息知识和网络销售等的技能培训,使农户、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等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掌握安全便捷的网上交易方法[10]。政府要加强网上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安全、严密的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网络支付体系,保证农产品网络交易的完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政府还应加快对网络营销的立法,制定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市场规范准则,通过建立完整的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平台,这是维系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11]。

参考文献:

[1] 查金祥,黎东升.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系统架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3):72-74.

[2] 丁国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网络建设探究[J].中国商贸,2010(8):103-104.

[3] 黄含遐.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5):71-72.

[4] 赵 坤.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困境及其化解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207-209.

[5] 胡开炽.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76-77.

[6] 陶应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78-13482.

[7] 盛 革.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协同优化设计[J].管理评论,2009(8):114-121.

[8] 解 蕙.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9):55-56.

[9] 王海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67-84.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空上的限制,使现代商务活动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明确、方便等特点,通过INTERNET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它的出现也改变的传统的交易模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造就了商业企业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从eBay到淘宝,从Amazon到阿里巴巴。然而,作为农业大国,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奇迹在我国农产品中却迟迟没有实现,笔者通过Alexa网站排名查询发现,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世界排名第21位,阿里巴巴第23位,而作为我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农网世界排名为131,848位,尽管所对比的三个电子商务网站面对的用户类型和交易产品的特征有所不同,但排名如此之悬殊,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其它商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诚然,农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例如生命性、依附性、环境依赖性、过程多路性、地区差异性、质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这就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传统农产品物流体系中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没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助电子商务的优势,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体系从生产资料到种植、养殖,再进入加工和销售,最后到服务,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系中汇集了全国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物流则是连接整个组织各个节点的动脉,合理的物流体系能使整个大农业组织焕发勃勃生机,反之,则会使整个组织的协调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现在我们根据图一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仅有1%~2%。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

(1)流通领域主体过多,产销链过长。农产品物流中的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组织。我国有9亿农民,240万农民经纪人,95万经营大户,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此巨大的流通领域主体必然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环节流通: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售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过长的产销链也会导致较高的流通成本。

(2)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运输成本高。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区间差异较大,这就对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立体交互式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农产品要在不同地区间流通会导致较高的运输成本。

(3)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流通损耗大。我国农产品的储藏加工保鲜技术落后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的形式销售,使得农产品在流通中耗损严重,间接增加了流通成本。

2.供应链节点间缺乏信息共享,农产品总体信息化程度低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供应链节点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过长和节点过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经过四五个环节才能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流通渠道过长必然会产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对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就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掌握较为完备的信息,而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却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对于农产品渠道商而言则正好相反,这就会使得掌握较为完备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购销价格差异大,市场价格不能很好的反应供需状况。

(2)农产品物流成员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在我国有几百万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产品物流,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他们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缺乏能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导致信息的区域化和板块化。

(3)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民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我国农村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造成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从而导致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很难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产量,使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的现象交替出现。

3.市场体系功能落后,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见图一)。批发市场连接多种流通渠道,贯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成为物流网络的主要据点,城乡集贸市场则发挥着产区收购、批发和销区批发、零售的部分功能,在零售市场中,新兴的农产品超市、连锁店代表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方向。但就整个市场体系而言,其功能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

(1)市场形成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到2003年,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862个,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地域分散,产品供求信息隔离,难以实现交易集中化、市场透明化、竞争充分化的市场环境,导致农产品价格稳定性差、波动大,不能很好的反映市场供需情况。

(2)市场交易原始,还处于“商物合一”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采用“一对一”的对手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和现金结算为主,交易规模小、频率大,搜寻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进而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3)市场信息体系落后,服务能力差。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有些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农产品超市也建立了企业网站并实现了联网,但就整个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而言,还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

二、构建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产品物流体系较为落后,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体系功能落后等问题,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体系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我国其它行业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无论是B2B还是B2C的运作模式都已相对成熟,对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1.现代物流的本质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的本质就在于以系统的观念进行物流功能整合,即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一体化运作,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其水平的高低在于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出现在基础应用层面、环境体系层面以及销售时点层面上为现代物流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极大推动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在于对信息的管理,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现代物流就难以实现,物流效率就无从谈起,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物流中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因此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物流,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产品消费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农产品消费观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繁琐型转向现代化的多样性、快捷性和交互性,这就对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流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柔性,能更好更快的提供高质量、高价值、多选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个节点就需要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构建共同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相互合作,即时沟通,共享信息,提高整个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快速多变的消费需求。

3.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需要电子商务

农产品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点,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又具有全年普遍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征,如何解决农产品特殊性与其消费特征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物流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电子商务使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可以把区域性、分散性的农产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平台上以适应消费者多变的需求,改变农产品在产地过于求,在销地供不应求的市场分割局面,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三、构建我国基于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举措

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就是以互联网为前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第三方物流为保障,在供应链各节点间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从生产者、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将原本分离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实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提供解决思路,构建一个由农户、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建的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化体系(如图二)。

1.INTERNET——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INTERNET是连接农产品物流各节点的脉络,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生产者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并有针对性的组织生产,从而确保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缩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降低市场风险;物流中间商可以根据农产品的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合理的组织仓储和输运,减少农产品在产地供过于求、销地供不应求的现象,降低信息不畅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最终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农产品供给信息和市场价格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互联网建设尤其是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基本前提,尽管这个前提在目前阶段还没有实现,我国只有0.8%的农民能够上网,相对于美国的51%、巴西的14%来说还有较大差距,但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比如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229号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的规划目标”,相信这一前提在近年一定会实现。

2.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客观条件

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最高效的运作模式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还要有先进的技术为之服务,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体系要吸纳和采用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还要其本身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从基础应用技术层面上讲,需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条码技术(BarCode)、射频技术(RF)为基础;从环境体系技术层面上讲,需要电子数据交换(EDI)做支持;在作业管理技术层面,需要及时制技术(JIT)、分类管理技术(ABC)做支撑;在销售时点管理技术层面,需要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CEP)、快速响应(QR)做保障。但这些技术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我国农产品电子化物流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

3.第三方物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重要保障

农产品生产者大多分布在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很多农产品供应商找不到合适的销售商,而销售商也不知道如何寻找供应商,造成“农民愁白头,商家跑断腿”的现象。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其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迅速的收集和处理市场供求信息,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系起来,促成交易,平衡供需。另外,农产品的区域性、季节性以及生命周期较短等特征决定了农产品更需要第三方物流来完成配送,通过专业的物流配送,可以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半径、减少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因此,第三方物流是构建信息流、商流、物流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电子化物流体系的重要保障。

4.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的必要手段

随着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高成本、低效率的对手交易模式已难以适应农产品流通的要求,市场呼唤更加先进、即时、高效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手段,它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构建出“农产品生产者——农村销售合作组织——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网上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新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缩短流通时间,减少交易频次,降低流通成本,改变市场条块化、信息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平性,建立反应灵敏、健全有效的公平价格形成机制和规模大、信息流畅、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全国农产品统一市场,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产品电子化物流,电子商务是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今天,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主体多、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推进我国农产品信息化的发展,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新战略新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宇飞:农产品物流呼唤电子商务[J].科技致富向导,2005(4)

[2]易法敏周宏:农产品网络流通中心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5(27)

[3]周欢黄立平: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J].江苏农村经济,2005(6)

[4]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研究,2005(2)

[6]喻晓燕黄立平: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

[7]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

篇10

一、发展目标:

坚持把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生产业与生活业并举,着力于提速度、增总量、优质量、上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5%,服务业从业员占县域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3%。

二、发展重点:

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切实按照产业特色化,平台专业化,市场纵深化,应用全域化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驱动,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5亿元,网交零售总额占县域社消零总额比重达到10%。

2、现代物流业

(1)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支撑,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用新机制、新业态,高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业。推进、完善电子信息网络功能;构建交通、仓储、物流配送,信息交换等物流平台;主动融入成渝物流市场,对接及周边二级城市物流市场。打造成渝次区域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加快推进粮药物流园区建设。引进一批驰名物流企业入驻,盘活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市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人才技术支持。重点建设生产性物流集聚区。

(3)全面优化物流体系。切实扶持发展壮大县域物流龙头企业,招商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引导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核心业务逐步实现“主辅分离”,走“归核化”发展路子,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助力。

3、旅游业

(1)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不断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和内涵。通过旅游产业规划,城乡环境改造和城市景观建设,人文底蕴挖掘塑造,优化组合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打造全域旅游环境。全面推动浪漫地中海、中华梦幻谷、中国慢谷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成达效,逐步形成生态田园景区,现代新村景区,现代工业景区,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区“四位一体”的旅游产业组合体。做响品牌,做优产业,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拓展旅游渠道,围绕“游、购、娱、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做文章,以“中国死海”为平台构建川中旅游环线。

(3)大力发展餐饮酒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为内核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化娱乐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吃住,健身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4、商贸流通业

(1)围绕构建“成渝黄金节点上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产业新兴区”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现代商业流通体系,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市场主导。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以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打造品牌,扩大美誉度和辐射范围为着力点,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大型商贸综合体,连锁专营直销,货仓式商场为重点,切实有效地推进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2)创新商贸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城市商业综合体、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商贸集镇、商业街、特色街、星级农贸市场规划建设。以重点乡镇中心场镇为依托,建设辐射全县城乡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

5、农村服务业

(1)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病防治,农业机械等生产项目。

(3)建设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平台,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构建网络交易和实体店展示销售相结合的现代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县域农产品畅销。

(4)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