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在职培训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6-02

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学历式教育;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短期、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员式的在职培训。两种模式职责明确,互不交叉。虽然学历式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型在职培训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但二者教学原则与目标任务及教学体系均不尽相同。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社会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有教学资源逐渐紧张的困境,职业学校适时介入社会类职业培训为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我国在职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传统简单的劳动力输出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市场的需求。现有的劳动力均为成人,已全面超出接受基础教育年限,在此情形下,在职教育培训成为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造就的市场趋向必然提高对技术型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突出在职教育培训的地位,推动在职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实际上,我国传统在职培训体制是在计划经济驾驭下为传统计划经济服务,与传统形式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其缺乏相应的跟进反应,落伍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步伐。因此,目前国内在职培训与市场经济发展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在如下方面。

(一)在职培训成本较高,且风险隐患大。资金问题是阻碍社会培训机构事业做大与做强的主要瓶颈。社会培训机构银行认可度低、贷款难,只能以学治学、以学养学。唯一的学费收入难以维系各项办学费用支出,若有剩余往往用来完成机构的原始积累,固定资产难以为继,难以形成有效抵押,无法获取银行资金支持。另外,社会培训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市场多头竞争的夹缝中生存艰难,民间资本与社会投资机构往往不敢涉足这一高风险领域,客观上造成其融资渠道不通畅,难以形成规模。

(二)在职培训目的不明确,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部分行业培训由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它们所安排的培训任务大多以完成各单位职工年度培训计划为目的,缺乏对职工实际需求调研,培训内容与在职职工职业成长需求相背离。大多数情况下培训局限在政府新文件的读解上,无法满足职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要求,无法胜任市场经济时代下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仅能作为在职培训的一种补充。

(三)培训机构杂乱,缺乏规划性。有关行政审批部门没有做好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的结合,对社会力量办学盲目审批,导致同行业、同地域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未能较好地宏观控制,甚至有的城市数家同类培训机构齐聚“一栋楼”或同业培训聚集在“一条街”。在培训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当某一专业行情见涨形成热门,众多的培训机构就蜂拥而上,而某一专业市场疲软就业率下降,则马上退出。这些培训机构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长期的规划与效益发展计划。

(四)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导致在职培训教学质量低下。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短板与考核机制缺位导致大量的培训只管收费不管培训质量,很多在职培训机构完全是在自由发挥,对于培训质量能否达标、学员学习效果、反馈与跟踪、评价体系等不重视,无法形成一种在职培训的良性循环。

(五)培训模式落后陈旧,内容贫乏单一。相对狭隘的办学初衷,使得多数培训机构开办教育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这导致培训机构不以职工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而是处处以商业的心态对待一切,导致其培训模式落后陈旧,教学内容贫乏、单一,尤其师资薄弱、管理落后、规模滞后的系列问题发人深省。

二、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融合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当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与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模式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职业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在招生规模与学生专业设置方面紧跟市场需求,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符合企业用人需求,逐步实现了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目前,困扰我国的职工在职培训问题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仅仅立足于从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如何拓展在职职工终身教育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深思的问题。

在职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通常被视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职业教育系统保障条件当中二者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二者地位等同;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将在职培训工作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生存与发展空间上对职业学校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也是在社会职能上对职业学校的一次完美诠释,更是在保证社会发展需求上对职业学校的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将在职培训体系与业教育体系融合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职业院校搞好学历教育是基础,搞好在职培训更关键。职业学校有必要开展在职培训,且有优势开展好在职培训。职业学校优势在于师资力量较强、实验设施齐全完善,作为在职培训“潜力股”对社会在职培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比拟。

三、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打造网络教育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举措,也是发达国家主流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继续教育注入强大动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G 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使网络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 MOOC 的出现,迫使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纵向整合转化为横向整合,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庞大的规模与课堂分离。学生和在职职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规划从网络上选修各种课程,将来还能获得各种不同的学位证书。这种超越具体学校的横向整合教育模式将改变当前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格局。

(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互联网时代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革命,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无边界地分享,未来的教育将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当前,在职培训在线上集中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在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性上具有更好的体验;反观职业教育,其拥有优秀稳定的师资、先进的设备和实训基地、丰富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线下资源,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如果能将在职培训的线上教育资源与职业教育的线下教学资源融合,我将营造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不但拥有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更低的教学成本,同时能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提高学习便捷性、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开展人品人格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等,未来教育模式将会多种多样,其中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将会是最优质的教育模式之一。

(三)大力推进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学学科优势,顺应在线教育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需要。做好在线课程开发,在线课程一要面向行业,二要面向特定人群特定任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全方位地为产业链所需的人才链服务。体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要有利于培训与学历立交桥的搭建和实施。

(四)共建在职职工终身学习的桥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特别是专业或技术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而终”式地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已不可能。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出现,新设备、新工艺、自动化程序、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许多不熟练、半熟练甚至熟练员工都可能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挑战与压力,只有不断接受在职培训,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熟练技能,才能迅速地符合岗位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在职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相关资源,为在职职工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

创造性营造出终身教育的优越环境,针对性构建起目的性较强的终身制学习体系,将在职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适应了时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予以对待,并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王绍良,贺召平.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J].大家谈论坛,2007(10)

[2]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9)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化;试题库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势,正如《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所言:技术与教育互相渗透呈现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等结构性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12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包括终端、移动数据接入、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设备)总收入约7500亿美元;移动用户数达到64.3亿,其中3G用户14.8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7.2亿部,同比增51.6%;前摩根士丹利互联网分析师,KPCB合伙人MaryMeeker在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达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约80%,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关键的大多数”;2014年IDC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网民数量达5.27亿,使用率超过传统PC。《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905.6万人,同比增长13.8%;到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从大家耳熟能详的QQ、微信、京东、天猫,到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掌上某某”,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生活、学习、娱乐或者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由此可见,正如吴吉义等在《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所预言的一样:“移动互联网被视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结合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进行移动通信和获取互联网服务的首要模式”。

二、试题作为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既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手段。作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通常以试卷形式组织、以文本如Word或PDF等方式呈现,无法实现在线应用;第二,建设学前教育类资源库时,如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信息化专项建设项目“湖南学前教师教育资源库”,试题往往以“碎片化资源”方式呈现,容易被忽略;第三,通过检索国内知名的学术库如CNKI、万方等,不难发现,以“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等相关关键词的研究非常少;第四,通过知名搜索引擎如百度、Bing等搜索发现,结构化、系统性的学前教育类题库几乎空白,优质试题资源的流通、共享非常困难;第五,通过搜索苹果AppStore和谷歌应用商店,没有相关应用。郭文斌等人通过进入CNKI检索主题为“学前教育”自2003至2013年的所有文献,对3833篇有效文献关键词做出的统计与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围绕宏观政策和政府职能展开,对于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的研究则较少”。

三、因此,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来做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研究,探索模拟题库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具有研究理念的先进性和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其一,从微观层面、结合技术手段、跨学科着手学前教育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其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需求引导、应用驱动”,有利于知识发掘与传播。其三,基于开源平台,以开放、兼容的思想来做APP开发,成本小、可持续改进、可持续研究,切实、可操作。其四,选择学前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蓝本,通过信息标准化及资源建模等手段加工资源,并将其以模拟试题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训练、考察、考核各个章节、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案例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后台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用户行为,并试图摸索出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结构、系统及应用上的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45(1):45-69.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 体育 教学理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走入课堂,许多现代化设备被引进教学中,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更加科学,如果能够很好的将多媒体与体育教学融合,那将在体育课堂以及所有课堂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前多媒体教育的现状

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目前我国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以传统的手段为主,即使是有条件的地区,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偶尔使用,所以,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正所谓科技以人文本,科技的创新与发明就是为了人类使用工具更加方便,所以,要大力弘扬这种形式教学。而目前的体育课教育现状更是以单一的简单运动为主,因此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将多媒体这种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更是必要的。

高中体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理论教学往往还是沿用老的方式方法,教师拿着一本书在上面讲的激情四射,学生却在下面各行其是,针对这种情况,多媒体的涉入就非常必要了,首先,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由此会对多媒体这种从来没见过的事物产生兴趣,这样就间接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高中体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多媒体的在教学中的特点

多媒体是指电脑技术与视频技术的结合。简言之,就是声音和图像的融合,在电脑上操作,通过视频技术呈现出来,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这就是多媒体。而把这种新兴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室内理论室外活动的课程,但如果没有理论课程的基础,室外的实践活动就可能出现不安全的因素的或者出现意外,所以高中体育的理论教学相对来讲就更为重要一些,而通过何种方法来使这种重要性得以体现呢?那就是让理论课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们既得到了知识,又不觉枯燥乏味,这就需要一种媒介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是课程本身吗?当然不是,这要通过一种媒介来实现,而多媒体的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个位置。

多媒体本身具有交互项,集成性等性质。由于多媒体本身的特点,才使得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更加生动有趣。由于具有集成性,教师可以控制多媒体的操作,这样和传统教学相比,既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体力,也使学生更加觉得有兴趣了,另外,交互性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互动,更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吸取知识的兴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现在技术的应用使得体育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据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很多高中体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反而很抵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仍然习惯于传统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思想进步,顺利的接受新事物,是新课改能够很好的贯彻实行。

第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羁绊。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这种做法的弊端就是教师不能保证自己的动作完全规范,而一些年长的教师,由于对计算机等新鲜事物接触的比较少,总是习惯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这样就很难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就很难将这种新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当中。

第三,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背离了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成为了课堂的“讲解员”,这种“重自己,轻学生”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和多媒体教学的的宗旨背道而驰。

第四,学校方面对教学改革的不重视。学校方面受到经费和主观思想的影响,不能够及时的更新设备和硬件,导致了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四、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率较低的对策研究

(1)改变观念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使课堂讲解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多媒体进入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是高中体育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作,这同时也要求高中体育老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现代化知识。

(2)提高高中体育老师综合素质,增强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力。多媒体教学不仅仅用于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当中,建立起来一套科学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是多媒体这项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

(3)加强学校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学校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对教师进行相应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为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与空间。

五、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成果

(1)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理论授课,使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图文并茂更能吸引学生,使其具有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提高了课堂质量。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从方方面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是现代化教学中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六、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教师无疑仍然是整个教学中的主导,教师在上课时应控制节奏,给学生流出自己思考的时间,多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会课堂的主导,避免本末倒置。

(2)避免华而不实。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一定要把握恰当,既要生动有趣,使内容不空洞,又要掌握好分寸,切忌华而不实,目的是寓教于乐,不要单纯的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那样就有悖于多媒体教学的宗旨了,因此要保证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实现物尽其能。

总而言之,多媒体这种新兴的教学辅助工具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高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合理的使用这种教学工具,既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时代的潮流,是一种教学的改革,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应意识到这种新兴教学方式中的弊端,要趋利避害,恰当的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处亮点,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体育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继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程[M]

[2]邹菊梅,邱柯妮.多媒体教学软件画画设计的几个原则[J]

[3]张苏,倪世昭.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坛[J]

篇4

关键词:产教融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也是办好中职学校培养一流产业工人的重要途径。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下,把学校和企业实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整体,学校与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这种合作模式让职业教育更具鲜明特色,也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但经过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及对用人单位的简单调查发现,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6个月还能坚持做本专业的不足40%,这一数据让人吃惊。通过和用人单位了解,中职毕业的学生比上没有本科、专科学生的专业技术扎实;比下,通过短期培训的人员也能达到要求;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工作时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脱节现象,在校学的专业知识出来工作都过时了,怎样解决好这问题呢?中职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就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几年来,我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的任务,校企合作模式在实际的运行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制约着校企合作更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例如,当前的师资问题、课程设置问题等已经相对落后,必将阻碍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给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学校要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逐渐跨越到能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快和市场需求变化快的新的课程体系。

为了重新开发出适应当下以产教融合为前提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校必须和相关企业进行互动,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哪些职业能力要求。这项工作也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前提条件和核心因素,它可以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员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市场所需人才的结构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深入到企业岗位中调研学习,明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的能力要求、行动领域的构成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素,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和行业内资深人士的深入交流;当我们谈到校企合作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学生。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有必要邀请一些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回校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自身就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以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有帮助的课程有哪些,为学校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调研的同时,还应和合作的企业召开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的交流会,明确整个课程设置的相关课程,并请本行业的专家给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建设性意见,然后再经过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探讨提取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学交替、岗位轮训、顶岗实习等产教融合方式贯穿育人始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建立以《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局域网搭建》、《路由交换技术》等4门课程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由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哲学与人生、政治与经济等,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服务技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为框架,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专业模块以项目课程为核心,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防护,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课程(路由交换项目实训、综合布线项目实训、网络综合大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必备的实际动手能力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拓展模块以行业行为规范、施工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注重职业技能拓展(综合布线施工标准、职场行为规范,拓展学生实际工作中应掌握的实际动手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展(施工安全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拓展学生实际工作中应掌握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项目实训进行验证,理论实践互相促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根据实际职业岗位需要,确定《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局域网搭建》、《路由交换技术》4门课程为核心课程。经过建设和实践,逐步辐射带动和引领计算机专业群。

表1为我校岗位能力与专业课程体系对照表: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专业课程鲜明,专业内容由浅入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多,并且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课程设置根据本文前面介绍改革的思路入手,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设置的讨论,可以囊幻抛ㄒ悼慰启校企之间的合作,企业委派工程师到校进行授课,或者学生到企业进行本专业课程实习,既能完成本专业的知识,还能与市场接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一定能越来越合理、成熟,从点至面展开各专业的合作模式,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也就能越来越完善,为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而课程体系是一项浩大而繁重的工程,我们中职学校务必和企业实行无缝接轨,不断根据企业技术的发展和需要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采用一体化教学,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东风,进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企业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技术水平也随之得到迅速提升,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然而,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变化太为迅速,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等现象,而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种知识结构的老化表现的尤为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做到计算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本文将从计算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及计算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1]

二.计算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现状

虽然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相对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高校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较为发达的教育地区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对会好一些,这就导致了针对计算机的应用基础,部分学生没有兴趣,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则又难度过大,加大了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2]

2.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不足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是同样重要的,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应该保持在1:1,如果条件允许,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可使理论教学的知识更好的被消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虽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基本实现了课时比例的1:1,但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不断增加,同时要对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进行协调安排,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尚欠缺的很,这也对上机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3]

3.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使得我们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是,在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还是以基础知识、Office操作以及网络基础应用为主,已经很难适应我们的实际需求,严重的说,一部分基础教学甚至会浪费学生时间,压抑学习积极性。

4.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健全成绩评估体系对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非常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但是,当前的评估体系一般还是卷面理论考评,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估,而整体上来看,评估的标准也比较片面,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5.教学水平有待于提升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变化太为迅速,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等现象,而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种知识结构的老化表现的尤为明显。但是,针对这一现象,很多高校都没有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这就使得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否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的是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互动式教学,即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双边教学方法。

教学实施时,将“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教学全过程。“教”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巧设“拦路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启发、正确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成为真正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能够查缺补漏,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正在从量的扩大逐步转向质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树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大部分教师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的缺乏。教师习惯于课堂讲授,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人。

2.加强“教学做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上不能只是“点到为至”,“够用为度”,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和对实际项目管理和开发的经验。所以,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除了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以外,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4]

3.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管理

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当中,要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监控,必须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下转封三)(上接第154页)建设和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紧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修订或制定相关政策,从文化上、制度上营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氛围,实行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陈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进行调整,对课程设置要进行调整,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进行调整,要根据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稳步实施。

五.高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对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进行加强这主要是指应尽快的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属于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一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此外,我们还应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这种变化。

2.高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要有别于社会中的短期培训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太为迅速,如果只需学生掌握一些流行软件,则很容易导致其所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其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应制定“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3.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研对象包括专业教学部门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方式主要是组织教师到其他专业进行走访调查,到兄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进行交流,组织教师和部分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4.构建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其他基础课程的经验,提出了按照专业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上,结合各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了具体的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已有的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上,建立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计算机掌握程度不一的学生开设(或者选做)不同的实验。

5.提倡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学生专业应用和自身专业发展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探讨、实施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改进评价手段,更新评价内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不再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也不以试卷考试为单一手段,加入了大作业方式、加大平时实验表现比重。在统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对专业背景的考查项目;在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一步增加了对专业应用项目和案例的考查比例。

六.高校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做好调研工作,以保证我们教学改革有据可寻调研工作主要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开展,一般来说,调研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度、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拓展教学的接受度。通过这种调研工作,我们就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及对于教学的期望,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开展教学改革工作。

2.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入学新生由于其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学很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先根据自愿原则参加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然后再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分层次。分层次以后,我们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集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而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则需选择层次较低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时的针对性,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效率也会带来很大的提高。

3.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健全与应用这主要是指我们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以及做好在校园网支持下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然后,允许学生结合成不同的小组,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4.适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含有新知识的教学教材,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专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最新的教学动态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教师明白以后的教学需求,对于后续的教学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通过整合我们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通过这一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空间。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使用“1+x”方案,也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而其中的必修/选修课程应选择本专业和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

6.对以往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这主要是指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特点,将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另外,在考试的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来设置合理的组卷方案,并使用随机抽题组卷的方法使每个学生的考试内容有所不同。通过这种考核体系,我们既避免了学生作弊的情况,又减少了阅卷的工作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够比较可观的进行掌握。[5]

7.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进行改革我们应做好这一改革工作,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征集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来作为改革的依据;定期开座谈会,加强关于教学方法的交流,对于普遍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应进行合理的推广。收集任课教师的教学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整理工作,并选出比较优秀的教学案例来供教师们交流学习。总体来说,这些措施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七.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计算机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计算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让人们在学习时能更顺心顺手,同时也能更加全面的把握好计算机技术。

参考文献:

[1]纪良浩,李琳皓,段小林.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73-75.

[2]孙亦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

[3]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篇6

一、前言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帮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足不出门,在网上进行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加快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可以对学生的教育提供便捷,改变教学方式,造福人类。下文主要讲述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教学领域,贡献了许多,甚至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以老师为中心,其他学生被动学习,完全是由老师进行讲解。[1]而当今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更好的参加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学习,作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中心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将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融合到一起,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信息技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将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融合,是必要的。

三、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体验

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被称为幼儿教育专业,在幼儿教育专业,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在音乐、美术、舞蹈等很多方面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是由老师进行讲解,再加上大量的课后练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对于学到的知识不能加以运用。[2]信息技术则很好的改善了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开创的新型教育模式中,不再由老师单方面进行讲课,而是加强了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将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加以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1.信息技术在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中的融合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美术教学,首先由教师给学生展示绘画作品,然后讲解绘画技术,最后布置绘画作业让学生进行绘画。[3]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于绘画技术不能很好地掌握。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提高自身修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明显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而把信息技术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进行融合,可以很好的改变这个状况。在教学时,可以使用投影仪、绘图仪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保证每一个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教师的绘画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身修养。所以说将信息技术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相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4]

2.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育中的融合体验

?W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有一门是《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教师通过开展一个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一些时候,可能因为教学道具不够齐全,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体验,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这时,信息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可以制作一个主题PPT,可利用某种图片来代替道具,加强学生的学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其完全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所以说将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5]

3.信息技术在学前专业舞蹈教育中的融合体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专业舞蹈教育,都是由教师进行传授舞蹈动作。但是如果将信息技术和学前专业舞蹈教育进行融合,[6]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师传授舞蹈动作之前,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件将舞蹈教学视频分动作讲解,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说将信息技术和学前专业舞蹈教育进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四、融合的几点感受

1.融合需要循序渐进

在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猛,但是掌握信息技术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信息技术和学前教育进行融合,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很好的掌握信息技术,才可以应用到教学当中,不然会起到反作用,造成画蛇添足的局面。

2.融合需要有创意

在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教学课件,才能吸引学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光使用教学课件,不写一个板书粉笔字,要将课件进行讲解,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3.融合需要考虑学生

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能力。

篇7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1-0061-04

一、新常态下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理念探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面对新常态,需要反思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以新思维探索新实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将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归结为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她在《切实加强产教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一文中指出:“要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的背景下,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1]“实行产教结合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要组织行业组建指导机构,建立产教协作新机制;专业体系要适应产业体系,明确产教对接新机制。”

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始于学者福斯特(Philip J. Foster)的“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福斯特的观点体现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专家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理论共识”[2]。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实施与运行机制和实践模式,如“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及“三明治”等。产教结合在我国的探索也可以追索到近代的实业教育,其后是建国初期的“半工半读”,再到如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并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模式,如“专业教学+校内示范基地、骨干专业+校办企业、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学校+公司+用户、校企结合,联合办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3]等产教一体化或产教融合模式,产教结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充分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既是一种职业教育的方法,也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有机地将教学与平台、理与实、方法与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两张皮”的瓶颈。由于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是一个主体多元化联合平台,受到学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需要契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突出区域特色、院校特色,使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校企协同,构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这一举措是以组织方式使“产和教”、学校和企业集合为一个共同体,强化教育、学习、实训相融合,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有力地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合作的对象,所缺的是长效机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从政府主导的‘向度’、高职教育的‘高度’、协同育人的‘深度’、社会服务的‘宽度’等方面系统地架构和探索[4],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机制探索

校企一体化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利益相关者长期博弈、合力推动的结果,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是校企合作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以市场为契约,以利益共赢为目标组成利益关联共同体,通过人才培养这条纽带,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地处浙江温州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温州人的市场意识精神,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浙工贸”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长效机制与教学规律,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学校利用自有资源,建立浙江创意园、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国际服务外包园,三大园区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园区建设于一体,在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机制探索

校企一体化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探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之间相融互化、互利共赢的结合因子,通过机制构建维系、保障彼此的利益。校企就本体而言是独立与分离的两个组织概念,由于其内在的某些关联与利益共性的诉求,使其具备了超越形态的相互深度融合,而具有了“一体化”的某种需要。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是校企深度的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是两个独立的主体,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的价值诉求与某些利益关联,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能够构建实现共同需要的平台或载体,使学校与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获得各自的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可以借此创新教学方式,使教学性生产与生产性教学找到实践的具体形式,即校企一体化模式,这是我们所探索的产教融合的基本的初步的形态。

通过一体化构建使学校主体的“教”与企业主体的“产”相互融合,这种融合需要各参与主体发出内在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以利益追求为驱动,以契约为纽带,以共有平台为依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因此,学校从参与主体的内在融合出发,构建“政产学研市”即政府、企业(产业)、学校、科研、市场“五位一体”联动的办学机制,使五个主体间资源共享、利益共赢、责任共担,并以契约为纽带使机制运行具有市场特征和生命力,从而确保校企一体化“产教”的深度融合[5]。

(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探索

高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是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表现与应用,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所构建的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具体结合的实现形式,是校企在教育中具体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只是高职教育流程中的一个层面,其重点是针对校企关系的合作;“流程”的关注点和切入点是教育主导,而非生产主导,以确保利益双赢。通过建构高职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的基本范式,从高职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着手研究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教学规律。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为切入口,打通“教学性生产流程”与“生产性教学流程”的“链系统”,“探索教学与生产一体化,企业(行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协同育人的规律。进而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模式,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工作实习证‘三证’并举,形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三三制’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6]。

(三)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的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保障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有效运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学园城”一体化的新平台。这是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质量保障的前提,其着力点是以学园城一体化的新平台为依托,着眼社会发展及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基于多主体合作的特殊性,探索社会需求、政府主导下的合作满意度评价体系,行业企业利益多赢的合作发展度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校企一体化评价体系涉及四个方面:学校、学生、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形成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成长)、社会(行业企业、家长等)、教育主管部门(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指标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突出“教学性”与“生产性”两大特性,并依此确定各自评价的关键要素。其中,校企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法,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师傅,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合成评价系统。

三、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自觉性、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实践自主性,搭建了“学园城一体化”实践平台,通过园区化人才培养、园区化创业实践、园区化社会服务,使教学、生产、技术资源、课程、师资、校企利益等要素能够协调有效地调配,育人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实现“产”与“教”在过程上深度融合,进而“探索课程范式项目化、课程组织多样化、课程实践生产化、课程成果产品化的‘一体化课程’[7]”,把职业教育融入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状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学园城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始于学校发挥高校人力、智力、技术、文化等资源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2009年以来,在温州市中心城区先后建成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三大园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资源的集聚效应。学校将园区资源、城市社会资源进行聚合,反哺学校教学需要。学校协同“学园城”各方主体,借用生态系统论理论,以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为核心,以校企共赢为目的,以资源共享为平台,实现生产与教学两个系统的融合,即“产”与“教”的一体化,构建“学园城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实践模式,使理念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

浙江创意园的建设有力传递了政府引导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意向,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兴创意产业集群,教育与市场的隔膜被穿透,学校与企业的壁垒被打破,多方共赢的效应突显。2013年园区成为温州市唯一的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2014年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又落户该园。创意园真正成为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发动机”。学校推出以园区化校企一体教育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教改创新项目,内容涉及园区化校企一体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园区化校企一体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及园区化校企一体运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等。在园区发展的基础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创办了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学校鼓励二级学院在园区建立自己的实训中心,要求不仅在园区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在园区开辟教学区块,将部分相关的理论教学放在这里进行;同时园区还为教师研发、学生创业提供便利,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真刀真枪的锻炼。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是温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也是国家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现在已经成为专利、版权、商标等服务项目的“一站式”平台。学校以知识产权服务园为载体,开展高职知识产权教育,发挥园区入驻企业在师资、案例教学、就业等方面无缝对接优势,实现产教融合无障碍落实,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质量。在知识产权服务园基础上,2013年建立了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

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是以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为核心的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经国家商务部核定位居浙江省前列。学校以此为平台,引导温州企业实现经济产业从制造外包向软件、服务外包的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发挥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的资源和实力,组建创业工作室模式,其中致远工作室还申请成立了师生创业公司,以工作室+公司的方式推进教育创新。

(二)学园城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篇8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让现代化的手段代替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也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的进行两者之间的融合

语文课程设置一单元为一系列,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至相同,单元教材设计以读书为核心,将说话、写字、作文加以整合。同时,语文学习涵盖拼音应用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六个主要能力指标。信息技术融入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的扩充与教法的创新,对学生能力提高有所促进。所以,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时,一定要考虑所教授的内容,不能为了显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学科教学本身的内容,更不能为了信息技术的完美性而牺牲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本身而服务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先要想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与语文教学内容产生差距,更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冲淡语文教学。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知道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图画书是重要的阅读教材,凝练的文字、细致的绘画,图文相辅相成,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进入故事的情境中。良好的画本对学生语言的发展、美感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启发、行为的控制、文化的认识,都有相当大的帮助。进行画本教学常受限于图书的数量,无法人手一册,而教师手持画本又受限画本大小与展示位置,无法使全班学生结合图画引发联想,而通过信息媒体的融入则可以直接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而如果将学生应该阅读的内容,全都以音视频的形式出现,就削弱了学生阅读的过程,造成了信息技术运用无法显现阅读的特性的情况。我认为,最好利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图画保存成JPG文件,加上文字,通过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教学,这校做就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功能。

三、只重视直观的演示忽视语文学习本身过程。

篇9

关键词:技能教学;体育游戏;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2-1

一、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融合的概念界定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体育游戏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趣味性,是改善小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习的情感、体验与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

小学体育技能教学与游戏有机融合,是指根据不同水平阶段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把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步一步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学习中自然地达成技能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竞赛因素,吸引学生热情参与,积极竞争,从而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课堂上的运动技术技能,努力开拓我校体育教学的新面貌。

二、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融合的主要策略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教学中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相互结合。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也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教学中游戏的自创。课堂上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入册。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自创游戏可用于课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自创也可以用在课堂的后续部分,让学生在获得了新知识和技能后再将这些学到的本领用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融合的观察例谈

以本校四(6)班为实验班,四(5)班为对照班;实验时间是2013年3月~2014年1月,通过体育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技能动作,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逐渐让教学向游戏转化,在活动中融洽师生间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10

一、sna与mfs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但在统一向前的大步伐中,世界各国的发展仍体现出明显差异。为了增强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等国际统计准则。2008年联合国专家组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进行了修订,推出了08sna。

sna以全面(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sna作为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

但是,在2001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颁发了一部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用于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概念和原则上,mfs与1993年sna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手册》(简称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等国际统计准则相互协调。

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sna与mfs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切入点,细致探讨两者的具体不同。

二、宏观把握sna和mfs的区别与联系

sna是关于整个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mfs则是专门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仅就货币与金融统计而言,两大国际准则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核算目的不同

sna是为了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设计的。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在sna中,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等。国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济全部活动以账户和矩阵的形式列出。账户形式即会计账户的借贷格式,借贷双方平衡,最基本的是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即国际经济往来)四大账户。体系中包括:国民收入计算,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国际收支表等内容。

mfs是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方式的国际准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设计的。mfs范围覆盖了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及相关经济活动,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定义、分类、指标、方法和表式等。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流量和存量核算,在金融领域自成体系。

核算目的的不同是sna和mfs最根本的区别。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不同

mfs和sna两套核算目的的不同导致他们建立的理论基础也不同。sna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活动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使用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的过程,生产活动是一起经济活动的中心,以此为指导,sna全面核算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价值和实际的流量与存量。其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等。

而mfs以金融理论为依据。金融理论认为:货币供应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可以制约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此为指导,货币与金融统计全面统计了金融交易形成的流量和存量,根据金融性公司的职能不同,核算了影响经济和金融过程的重要指标,详细描述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债权和债务。

(三)sna和mfs的主要联系

1 核算主体一致

一国之内的单位、个人和国外的单位、个人参与的经济与金融活动,是sna和mfs核算的主体。

2 核算客体一致

尽管sna和mfs在核算内容上与有关于生产、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金融资产和负债额流量与存量是二者相同的核算客体。

3 基本概念一致

sna和mfs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上取得完全的一致。比如常住单位。机构部门、金融交易、金融资产、负债等,两套核算体系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义。

三、sna与mfs金融工具分类比较

mfs的统计标准是以sna的统计标准为基础的,sna的统计标准是组织、计量、处理经济体中非金融和金融活动的完整框架。因此,sna的基本原则决定了mfs的统计原则。但是,由于两者统计的目的不同,因而sna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以金融工具的分类为例,具体来比较sna和mfs的不同。

sna没有明确提出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只从存量(金融资产)与流量(金融交易)出发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的七个类别。它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划分为七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例如保险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保险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