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结

在中国加入WTO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必须要转变我国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生产转变,以高效率、高产出、低成本的农业生产为发展方向,适应国际化趋势,保证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1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相关研究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只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还包括政府政策、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因素[1]。在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中,针对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一些系列研究,例如:周方深入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涵,将索罗模型中的科学技术定义为狭义的技术,在排除资本、劳动力要素以外的技术定义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修正了索罗模型,提出科学技术进步应当包含索罗式技术进步、资本增密式以及规模经济式三种方式;赵达薇通过改进的索罗模型,测算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1953-1993年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同时,徐瑛将资本空间密集、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变量融入改进的索罗技术进步模型,测算了我国1987-2003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徐会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采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测算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得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显著。这些有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有利于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研究方式分为基础模型式和经验模型式两种。

2基础模型式

基础模型式通常包括C-D生产函数、丹尼森的增长因素法、索罗余值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洛余值法简单易操作,被广泛采用,国内学者以及农业政府部门在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常常采用这个方法[2]。它时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自变量,农业产出作为因变量,进行指数化建立等式,其中资本、劳动力因素的指数分别代表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在加入时间序列因素,就可以经过数学变换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表示为经济总进步率减去物质资本、劳动力的贡献率的差。这里面的关键则是求出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

3经验模型式

经验模型式是对农业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系数弹性进行直接推导,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即物质、劳动力的弹性值之和为1,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分解农产品价值,测算各要素的弹性系数[3]。具体为把农产品的价值表示为商品的可变资本、商品的不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之和,在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仅发生价值的转移,没有价值增值;在可变资本中,其一承担物质原料到农产品形成的中间完成者,其二维持劳动的持续进行,其三则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可以把农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价值和可变价值两个部分,不变价值由物质资本形成,可变价值由劳动力和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在经过相关假设和数学推导,就可以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为1减去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率的差。

4结束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可以取得相关数据以及资料时,采用基础模型测算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比较方便有效,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模型基础;而在缺乏相关数据或者数据不是很可靠的情况下,可采用经验模型式进行要素弹性的估算,这样可以避免数据不再带来的测算偏差。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进行测算时,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模型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40.

[2]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93-103+128.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朝阳产业;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管理。现代农业是当前极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水平,在农业劳动生产和土地产出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现代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使农业产业转变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可以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竞争力型产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农业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较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特别是水利、灌溉等有关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科技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从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普及。我国每年现代农业技术的项目数量庞大,但得到推广的项目不足总量的二分之一,能够实现普及的项目就更为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多数技术都处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农民角度来看,我国当前农业存在着“人多地少”的情况,农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承担购买现代农业技术所需要的费用,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2、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的调整遇到新的机遇与突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了内需的增加,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蕴藏着新的挑战。虽然当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提高现代化农产品的的供给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一是我国土地等生产资源有限,即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也无法很好的平衡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在确保粮食充足供给的前提下,其他非粮食生产的扩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我国历史政策、耕地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现代农业整体仍待完善,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3、农民生产收入无保障,“谷贱伤农”现象严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农产品的销售,而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农产品产量增加,其价格会相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当农产品大幅增产后,农民只能通过价格优势来提高其生产农产品的销售量。在经济学研究中,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对于价格来说不敏感,这就意味着农民只有通过大幅度的降低农产品价格才能提升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的大幅度降价只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鼓励科技创新,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政府应当重视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的项目。由国家牵头,对农村科研机构进行扶持,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研投资,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鼓励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与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

2.重视发展与农业配套的物流业,推动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建设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模式,农业与物流业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必须要鼓励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创建维护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营销组织;此外,还应重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规模齐全的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等方式的普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 强农惠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强农惠农,就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农业补贴或奖励等措施,推动我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贷款的限制,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贷款,更好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国家应当重视农村金融机构的创建和发展,通过金融组织的建设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的发展,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最后,还应在农民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政府可以成为农户担保人,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提高农民的贷款信誉;在贷款抵押方面,则需要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有关政策,使更多的农民凭借贷款务农走上富裕的道路。

此外,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十分关键。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素质培养方面的财政投入,聘请专业人员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传授农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终培养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以优带劣,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鼓励一部分高素质和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返乡,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昕.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9, (8): 19-21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策略

一、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本身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障,二者只有协调交互发展才能够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还十分低下,生态保护工作还不够深入合理,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当然生态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征,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在局限性和开放性兼容的背景下,高效协调路径方案,夯实农业经济运行结构,明确生态农业的属性和规律,全面贯彻和落实技术保障机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明确农业发展方向,统筹监督技术要点和管理,实施经济共同体全方位监督和管控,维护经济运行管理的有机性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保障。

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根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引下,有效贯彻生态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理念,不仅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能够提供了完善的交流平台,带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业产品,有效发挥协调理念的最佳效应,为地区农业资源的深度利用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只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才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绿色安全性有机农产品。未来“农户+公司”将会越来越多,绿色无公害贸易一体化发展格局将会更加茁壮,农民会深切感受到加工、销售、贸易培育发展带来的实处。国家对于农业生态化监管会逐渐科学,质量监督、检查的跟进,生态农产品监督体系日趋成熟。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既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又符合政策和环保的要求,为此是利国利民且大快人心的好事。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一)完善生态农业系统提升农业生产力当地政府要重塑农业发展的理念,普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观,掌握和探究生态学和自然的基本规律,借助现代化技术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宏观统筹指导打造农业产业链,在环境承载的限度内,有机兼容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农民因地制宜创新生态技术和产品,将种植、生长、采摘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二)发展和优化农产品利用招商引资的手段,拓宽农业生态道路。借助环保产业升级发展的东风,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在有利条件的配合下,有效整合农业市场,提升农业整体利益。在发展和优化农产品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拓宽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同时坚守生态底线,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防止短期利益驱使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三)改进农村社会生态体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征途中,政府需要引入和培养农业储备人才,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采取各种措施维护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培养农业储备人才,改进农村社会服务体制,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农业人才的薪资和福利。此外,监测和监督环境污染治理,宣传生态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打击劣质生态农产品。

(四)健全生态旅游服务体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农业劳动力素质培养,鼓励生产绿色健康食品,拓宽农产品的销儒渠道。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响应国家生态农业的优惠政策,构建合理、鲜活的生态农业。此外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精准定位旅游业特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农产品销售增加渠道来源和保障。

篇4

一、高科技农业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高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特征。

(一)生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成就,这些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领域拓展等方面。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推动现代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来创造家畜和作物新品种,从而使培育新品种的时间从20-25年缩短到3-5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海洋作物,可以使用海水灌溉,从而节约淡水资源的使用。“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由于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易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发展的工厂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它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业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辟新的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非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的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等;在水产、畜牧、园艺温室及多年生果树栽培领域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建设全过程自动化工厂,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和高质量。

一种被称为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新型农业模式近年在发达国家勃然兴起。精确农业是利用重要的农业作物参数和知识,在适当的尺度上优化生产系统管理,是根据特定地块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控制不同的投入水平(如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运用精确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通过人为的精确农业的实施,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功能与传统结构,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另外,利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实现了工厂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甚至太空农业。白色农业就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现代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其总量的20%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

二、多功能农业

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是1992年最先由日本提出的,它是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有了新的功能,如能源替代功能、劳动力吸纳促进功能、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输功能等。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三、可持续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吸收“石油农业”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美国等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生态农业。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科技为主的运用高科技方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科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培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的种种模式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四、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

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据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他们从产前的种子选择、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栽培管理、产后的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正由于标准化水平高,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强,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而我国农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由于标准化水平太低,很难打入像日本这样的市场。因此,实现农业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按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的必由之路。

五、信息化农业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可被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信息资源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注重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六、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

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它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篇5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98-1

0 前言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对于农业来说,农业技术是维系其命脉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为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资源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本文就是基于此,对如何推广农业技术作了深刻地分析与探讨。

1 做好市场指导工作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市场的指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如今,各种农副产品日渐市场化对农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它为农民的增收与增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说它是挑战,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农民们还是缺乏一定的开拓意识与风险意识,对各种新技术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敢尝试,只能是随大流。当随大流的盲目性导致他们蒙受损失,他们就会对市场避而退之。对于农民们的这种心理来说,还是没有做好市场的指导工作而造成的,市场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与反馈,农民们就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产生一种盲目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相关农业服务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责任,并把它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范畴。首先,农业服务部门可以以各种服务站为依托,引进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建立起良好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其次,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合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信息化。最后,向农民们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2 做好农民们使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为了能够切实让农民们了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应该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具体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农业技术的种类、使用效果、可行性等等,让农民们能够全面理解农业技术的内涵。当然,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联合农、教、科部门的优势,除了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外,还要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并以此作为重点。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宣传小组,到各村各户去宣传农业科学技术。

3 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工作

在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各农村的产业发展来说,相互之间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所以应该做好适应各自发展的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由于受到人才紧缺和技术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农村这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宣传来说,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针对不同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来推广不同的专业技术,突出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其次,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鼓励人们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专业性人才。最后,做好先进配套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这种配套技术不仅体现在生产中,而且还在于品种的选择、植物的保护等等方面。

4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从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来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推广工作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并逐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改善各乡镇部门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的条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先进人才,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功能,并做好人才的稳定工作,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与特点,培养农民们的农业科技素质,为他们的增收增产,发财致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带动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 郭雅楠.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J].新财经(理论版),2010(11).

[3] 宋彬彬,贾天慧,石天舒.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

篇6

1、目前我国流行的休闲农业模式

传统型 包括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和农作过程利用型两类。由于很多农业和农作的生产过程不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可吸引相当的城市人。可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采摘果实或在农民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过程劳动。

农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两种形态。一是地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即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享受,可以成为旅游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农业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产出的马铃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时还能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我国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

根据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国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下列经营类型:

观光农园 包括成熟的果园、花圃、菜园、茶园等经营范围,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科技农园 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如农技博物馆、基因农场、生物工程、温室栽培、阳光农园等。

生态教育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户外渡假住宿、户外野餐活动等。

乡野畜牧 以圈养或畜牧方式饲养牛、羊、马、鸡、鹅等家畜,规划放牧、挤牛乳、剪羊毛、捉小猪、抓土鸡、坐牛车、骑马等活动。

农庄民宿 在农村地区规划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的生活形态,并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的经营,如一般农庄、自然修养村、渔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如农村民俗文化馆、乡村博物馆、农产品生产作坊、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乡村居民建筑、体验农家生活等。

渔业风情 把渔业资源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等活动,如溪边垂钓、岸钓、船钓、体验渔村生活、让游客直接参与捕捞作业。

3、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其经营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尽量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达到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并存的双赢。

1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的现代化产物,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从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低碳经济有助于社会各大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包括以下2项基本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生态环保化;生产活动中经济发展低碳化。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开拓一条全新的低碳发展路线,制定多项有利于减排降耗的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流程,才能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发展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2.1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1.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农业经济必须要采取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以降低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中剩余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使用,从而避免这些剩余物、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除此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以逐步建立一个环境优化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2.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工作者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国家推出的相关法规,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并立足当地实际,选择最优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开拓“碳中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针对农作物这一天然特征,相关人员应考虑农业生产中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实现“碳中和”,从而达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譬如说:在土地闲置的季节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并在适宜的地带上种植树林进行隔离。不仅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以吸收温室气体;隔离带中还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草料。这种利用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直接解决了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不对等的问题,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动劳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业从业者亟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单位可以定期对农业者进行科技讲座,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技能知识;还要在当地建立信息交流展,及时解决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调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革新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结语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低碳发展也会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只有实现经济与低碳的融合,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农业用水 进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我国农业用水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特别是用水的紧张,土地分配利用的不平衡的严峻形势所逼迫的。我国的农业高效用水和节水型农业的实行对我国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和农产品粮食的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具有极其中要的影响地位和作用。而对于我国的农业节水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高效用水和高效节水来实现解决。因此,加快我国节水型农业的新进展,用科学技术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打造和我国国情相一致的现代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系统,这将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途径。

1现代高效用水研究进展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4)在旱地农业设施高效全面的机械化保水保墒措施将大有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种农业体系系统。像深翻深耕农业耕地技术、轮作轮休农业技术、保护性和带状耕植技术、使用化学试剂进行保水保墒技术措施等等。这些技术措施如果能够采用机械化的农业耕植系统将会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很好的效果。

3结语

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农业的高效节水是一个影响到世界每个人的全球性的用水问题。努力研究出人类同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同土地、水、大气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出高效节约的用水方式和强有力的节水保护措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技领域里的首位研究课题将是农业节水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2]雷波,刘钰,许迪,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0.

篇10

关键词: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轻简化栽培技术;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31;S2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086-0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19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simplified cultivation of sweet potato were proposed.A series of modern technologies that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labor and the labor costs in sweet potato planting. A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standard for sweet potato was presented and its application effect was very remarkable in several years of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sweet potato[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 simplifi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生长,但甘薯生产周期长达8个月,且甘薯生产用工多而繁琐,生产过程包含苗床整理、育苗、苗床管理、播种、大田除草整地、起垄、大田移栽、补苗、病虫防治、中耕除草、施肥、化学调控、割藤、挖薯等大量程序,不仅费工而且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益低。随着湖北省甘薯产业的迅速发展,甘薯生产中许多问题得到解决,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但在甘薯生产过程中,目前主要采取的还是人工除草、人工提蔓、人工收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时间,使得甘薯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显得极为迫切。为此,研究并推广了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结果表明,其可以显著降低甘薯生产成本,增加甘薯薯块产量及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1-3]。

1 轻简化栽培概况

作物轻简化栽培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化和合并作业工序,减少生产环节;培育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合理运用化控化调技术,塑造理想株型,适应机耕机收;规范生产措施,降低劳动力成本[4]。要实行作物的轻简化生产,实行规摸化、标准化生产是前提。因此制定作物轻简化生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可以将每公顷的甘薯生产成本降低3 000元,鲜薯收益增加1 200元,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4 200元/hm2。2008年开始在湖北省的武汉市、咸宁市、鄂州市、荆门市大面积推广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2008-2012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万hm2,新增社会效益2.94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5-7]。

2 甘薯轻简化栽培应用效果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甘薯轻简化栽培在湖北省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由传统人工除草改为化学除草可以节省劳动力。普通劳动力1人1 d可以人工除草200 m2左右,改为化学除草,普通劳动力1人1 d可以除草2 000 m2左右,可以将劳动效率提高10倍。通过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类型及合适的喷施方法可以达到人工除草的效果,另外人工除草无法根除杂草根部,需要多次除草,化学除草可以将杂草整株杀死,持续无杂草的时间更长。

通过改人工提蔓为化学调控同样可以节省劳动力。普通劳动力1人1 d可以人工提蔓334 m2左右,改榕缡学调控剂,普通劳动力1人1 d可以喷施2 000 m2左右,可以将劳动效率提高6倍。另外,化学调控可以显著提高地下薯块产量,比人工提蔓增产10%~20%。

通过改人工收获为机械收获可大幅减少劳动力。普通劳力1人1 d可以人工割蔓334 m2左右,改为机械割蔓,普通劳力1人1 d可以割蔓2 hm2左右,可以将劳动效率提高60倍。另外,机械割蔓可以直接将藤蔓还田,不需要再费劳力将薯藤搬出大田。机械割蔓比人工割蔓效果更好,更干净。

另外通过增施钾肥还可以将甘薯地下块根产量提高8%~15%,增加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 甘薯轻简化栽培技术规范

3.1 机械起垄

甘薯起垄种植,垄高200~250 mm,垄距750~900 mm,沙壤地使用动力25马力、黏壤地使用动力35马力的四轮拖拉机。起垄机宜用1KQ-30型甘薯起垄机。

3.2 薯苗移栽

春薯于4月中下旬开始栽插,夏薯于5月中旬开始栽插。当苗高达到30 cm时,即可剪苗,剪口要离床土20~30 mm。剪苗应选茎蔓较粗壮、叶片肥厚、浆汁多、无病虫害的薯苗,剪5~6个节。春薯插植3 000~3 600株/667 m2;夏薯插植3 600~4 000株/667 m2。薯苗移栽采用斜插法,单行种植,苗距250~300 mm。

3.3 化学除草

甘薯苗移栽前,每667 m2采用乙阿合剂或40%阿特拉津胶悬剂200 mL+50%乙草胺乳油150~200 mL,对水30~40 kg喷雾,在甘薯苗移栽前土壤湿润时对甘薯大田进行封闭除草。对已移栽的甘薯苗地块,至甘薯封垄前,也即2~5叶期,每667 m2可选用5%的精喹禾灵乳油60~100 mL或12.5%的精吡氟禾草灵乳油60~100 mL,对水30~40 kg喷雾进行除草。禁止使用乙草胺、2,4-D丁酯、丁草胺和含有上述3种成分的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3.4 化学调控

甘薯封垄期,根据田间长势,叶面积指数超过4时,使用0.02%~0.025%多效唑50 kg/667 m2喷施。对生长旺盛的田块间隔7~10 d喷施1次,共喷施2~3次。

3.5 机械割藤

甘薯达到商品成熟期,即可采收。在薯块收获前的1~2 d进行机械割藤。割藤粉碎作业时,使用动力25~35马力的四轮拖拉机。割藤机推荐使用1-JQ-150型秸秆还田机。

3.6 机械挖薯

挖薯机宜用4KW-1600型块茎挖掘机,沙壤地宜使用动力25马力、黏壤地宜使用动力35马力的四轮拖拉机操作。挖薯完成后采取人工收薯。种薯于10月中旬霜降前收挖。收获时做到轻挖、挖净、轻装、轻卸,尽量减少薯块损伤。甘薯一般采用窖藏,收挖后直接入窖。种薯入窖至11月下旬,要打开窖门、窗及通气孔,降温排湿。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密封窖门、窗、通气孔,保持窖温在11~15 ℃。2月中旬至出窖前,注意{节窖温,既要通气排湿,又要保持窖内温度。贮藏期间及时清除烂薯。

3.7 注意事项

动力、轮距和种植垄距应合理配套。区域化统一种植规格。采用单作。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9):21-22.

[2] 朱秀珍,田希武,王随保,等.甘薯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4):386-388.

[3] 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宋朝建,王季春.甘薯高产潜力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7(2):45-47.

[5] 马代夫,李 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