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概念

篇1

公卫执业医师网权威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更多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卫执业医师考试网。 2016年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绪论 1.研究对象与任务 (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 (2)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 (3)工作条件 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 (2)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伤害 3.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点 (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 (2)个体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3)职业病的特点 (4)职业病诊断及处理原则 (5)法定职业病范围 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 (1)三级预防原则 (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防治工作 二、职业生理与职业心理 1.职业生理 概念 2.体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体力工作时的能量代谢 (2)体力工作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3.脑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1)脑力工作的生理特点 (2)脑力工作的卫生要求 4.工作负荷评价 (1)工作和作业的类型 (2)工作负荷评价的方法 5.职业心理 (1)工作时的心理变化 (2)工作场所中的紧张因素 (3)紧张反应的表现 6.作业能力 (1)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动 (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三、职业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1.概述 (1)概念 (2)研究内容 2.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 (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 (2)姿势和合理用力 3.人体测量与应用 (1)人体测量类型 (2)人体尺寸的应用 (3)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 4.机器和工作环境 (1)显示器的类型及特点 (2)控制器的类型及特点 (3)工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4)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 5.工作过程有关疾病及其预防 (1)强迫及负荷过重有关疾病 (2)个别器官紧张所致疾病 (3)压迫及摩擦所致疾病 (4)预防措施 四、毒物与职业中毒 1.概述 (1)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 (2)毒物存在的形态 (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 (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5)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6)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及诊断 (8)急救与治疗原则 (9)预防措施 2.金属 (1)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 (2)汞: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 3.刺激性气体 (1)概念与种类 (2)气体理化特性及毒作用表现 (3)化学性肺水肿及其临床分期与防治 (4)氯气:毒作用 (5)氮氧化物:毒作用 4.窒息性气体 (1)概念与分类 (2)毒作用特点 (3)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4)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5)硫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 5.有机溶剂 (1)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对健康的影响 (2)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 (3)甲苯和二甲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 (4)正己烷: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1)毒作用特点 (2)三硝基甲苯的毒作用表现 (3)苯胺:毒作用表现、解毒剂的应用 7.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1)概述 (2)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含氟塑料的毒作用表现、防护原则 8.农药 (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迟发性神经毒作用、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原则、预防措施 (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六、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概述 (1)物理因素分类 (2)物理因素的特点 2.高温及低温 (1)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 (2)高温作业的概念及类型 (3)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4)中暑的概念 (5)中暑的类型、机制及临床表现 (6)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7)防暑降温措施 (8)低温对生理功能和作业的影响 (9)低温损伤 (10)低温预防措施 3.异常气压 (1)概念 (2)高气压作业类别 (3)减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4)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5)高原病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4.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概念及分类 (2)噪声评价的物理参量 (3)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4)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5)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6)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 5.振动 (1)概念 (2)生产性振动的分类 (3)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4)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 (5)手臂振动病 (6)预防振动危害措施 6.非电离辐射 (1)概念 (2)射频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3)红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4)紫外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5)激光对机体的影响 7.电离辐射 (1)概念 (2)接触机会 (3)对机体的影响 (4)放射病 (5)防护措施 七、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性肿瘤 1.概述 (1)概念 (2)职业性致癌因素及作用特点 2.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1)临床观察 (2)实验研究 (3)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4)职业性致癌物分类 3.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1)职业性呼吸道肿瘤 (2)职业性皮肤癌 (3)职业性膀胱癌 (4)其他职业性肿瘤 (5)预防原则 八、妇女职业卫生 妇女职业卫生 (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妇女的特殊影响 (2)妇女职业保护的主要措施 九、农村职业卫生 农村职业卫生 (1)农业生产的职业卫生 (2)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特点 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1)生产环境监测 (2)生物监测 (3)健康监护 (4)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及控制效果评价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及危险度评定 (3)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1)职业卫生标准 (2)工业通风与效果评价 (3)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 (4)个人防护用品 (5)职业人群的健康促进 (6)职业有害因素分级管理 4.职业安全与伤害 (1)概念 (2)事故分类与危险因素 (3)事故的调查与评估 (4)事故预防对策与安全管理

篇2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3

职业安全和卫生为全世界关注。讲到全球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估算的数字异常严峻:全世界每年因工伤和职业病死亡的人数约200万人。此外每年还有2亿7千万人受到工伤事故危害,有1亿6千万人患职业病,由此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

一、保护工人的安全健康是雇主的首要职责

自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职业安全和卫生工作就一直是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际劳工组织力图通过制订公约和建议书,即国际劳工标准,为各成员国提供制订国家和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的实施准则和指导方针。国际劳工组织第155号《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及第161号《职业卫生设施公约》就是两个基本的公约,它们包括建立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并在国家和企业付诸实施的条款。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一级,保护工人的职业安全和卫生,使他们免受职业伤害是雇主的首要职责。

为了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安全和卫生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年实施了职业安全和卫生工作重点项目,旨在制订预防性政策和计划,特别是在采矿、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农业等危险职业和部门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给工作条件、工作程序和组织带来了迅速的变化。立法虽然非常重要,但却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或与新的职业危害和危险同步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能够不断应对职业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挑战,并在动态管理战略中建立有效的反应机制。

二、预防原则:最为优先的原则

今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职业安全和卫生领域的全球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及保持国家预防性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并将一套系统理论引入到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中。国家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是指获得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的权利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得到尊重;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通过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体系,积极参与到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是指预防原则应作为国家和企业最为优先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一种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以提高人们的普遍认识、知识水平和对职业伤害概念的理解以及懂得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

国际劳工组织已经在其《职业安全卫生指导方针》中开发了一套关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系统方法。该指导方针是在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其三方成员和其他部门广泛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是在相关的国际劳工公约中规定的、得到国际公认的职业安全卫生原则的基础上成形的。因此,该指导方针为企业及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安全文化提供了惟一的有力武器。工人、各组织机构和安全卫生系统以及工作场所都将从中受益。基于这个理念和相关方法建立的全球性发展战略,将提倡将这种系统方法应用到全国职业安全卫生体系的管理中。

三、劳动监察

在探讨安全文化时, 人们往往忽视劳动监察的作用。俗话说, 防胜于治。在现代劳动监察工作中,对职业危害的咨询、信息和宣传教育远远超过传统的、仅限于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技术咨询。

某些热衷于经济发展的人往往忽视人类自身所遭受的危害和环境恶化的惨痛代价,这是造成劳动监察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监察体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监察设备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劳动监察在分析和预防重大工业灾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提高和改善劳动监察的效力和效率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设体面的工作环境。

篇4

关键词:护士; 职业获益感;职业认同感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才流失,护理队伍不稳定现象较为严重,护士职业问题已引起医院管理者及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护士留职意愿 、离职意愿、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现状及影响因素方面[1~5] 。对临床管理缺乏干预措施方面的指导意义。职业获益感是指从业者感知到所司职业带来的实际获益,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从而感到满足的积极情感状态[6,7]。其是一种内源性的激励因素,对其职业有着正性的积极的影响,护士职业获益感与其对职业的认知评价有关。并可经认知干预得以增强[8] 。 这给护理管理者提供了对护士职业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新思路,提示护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护士职业获益感对其职业的积极情感作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深入挖掘护士职业获益的丰富内涵 引导护理人员理性地转换视角客观梳理并切实感受自身职业获益 使其对所司职业进行积极认知评价,增强护士职业获益感,强化职业认同,以感恩之心投入所司工作,回馈职业获益[9]。 2014年,我科室将护士职业获益感这一概念,应用于护士的在职教育中,通过采取各种干预方式,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引导职业获益体验,促进低年资护士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护士的职业倦怠,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现将结构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三甲医院胸心外科护士,均为女性,均为注册护士,年龄在22~48岁,工作年限从1~27年,未婚7名,已婚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5名,护士5名。

1.2工具 研究工具B r o w n 设计的《 职业认同感问卷》 [10] 。此问卷共包括8个条 目, 为5 点量表 , 从" 完全不符合 " 到 " 完全符合" 分别记做1 ~ 5 分。计算各项目的平均分、总分,分数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感越强。

1.3方法 对三级医院胸心外科的护士,采用问卷形式,分别在干预前(2013年12月21日),干预后(2014年7月2日)进行职业认同感的测量,资料收集后进行统计比较。

1.4强化职业获益感的实施方法 通过罗斯(Ross,L.)的认知干预手段:概念重建、强调反复以及内省及顿悟从护士职业保障、职业实惠、二方面来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

1.4.1护士获益概念建立,了解从业动机,强调护士职业获得的实际利益。首先利用茶话会形式,组织全科护士座谈,了解护士们的从事护理事业的动机,而后亲密轻松的引入护士优越的职业获益概念。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现象,相比之下,护理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乐观","护士就业环境相对良好,职业稳定"。对于从业动机不确定的护士,通过个人单独谈话,避开为人民服务等高尚空洞的从业动机,强调护士职业获得的实际利益及职业保障、职业优惠等,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

1.4.2通过强调反复的认知干预法,肯定护士的坚强的职业保障及优越的职业实惠。利用科会、晨会,每月至少一次利用举例比较的方法,强调护士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其他一些福利保障等。"医院给我们都买了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等,感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我有几个高中同学在大学学的是其他专业,毕业都2年了 一直都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她经常羡慕我们护士有稳定的工作"。由于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不完善,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居民及国家政府致力于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之一[11] 。利用晨会或是平时护士交流中,强调重复护士这一职业带来的职业实惠及便利性,"从事护理工作最大获益就是就医便利,护士可因职业背景免受就医难的困扰",做护士优势就是就医方便,检查,取药,治疗等比较省时","还能为亲朋好友提供一些医疗帮助"等。

1.4.3潜移默化,人文关怀,唤醒护士的内省与顿悟。护士或其家人生病、需要帮助时,主动询问护士的需要,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让护士感知:护士职业带来的职业便利,从而强化护士的实惠性及便利感,增强其职业获益感的认知。

当发现护士有职业倦怠或是离职倾向时,找护士私下沟通,认可她的感受,了解原因,"临床科室太辛苦"、"爸妈嫌我辛苦"等,通过与其护士或家长座谈,"我们医院设置了其他比较轻松的岗位"同时强调从事护士的职业实惠,及良好的就业环境,强化护士职业获益,改变其对护士职业的认知。

2 结果

通过对15名护士干预前、干预后的护士职业认同感问卷的结果统计,发现干预后较干预后明显提高,统计结果,见表1。

注:P=0.019 (

3讨论

护士职业获益感即护理人员从护理职业中感知到所司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实惠时的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护士职业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是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三因素之一。强化护士的职业获益感一定程度上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消除了其职业倦怠,对于降低护士的离职率有一定的作用。护士职业获益感包括从实际益处中获得的较低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获益中感知到的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2个层次[9]。由于本次的干预时间较短,覆盖面较小,只能从职业保障及职业实惠两方面落实,提高护士从实际益处中获得的较低层次的情感体验,尚未上升到从精神获益中感知到的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年轻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其职业认同水平尚不稳定。另外,职业认同( professional self- identity) 包括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获益感、职业动力感 3 个因素。[12]我们在强化职业获益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化及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琳. 护士留职意愿理论模型的研究[D] .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 2011.

[2] 陈芙蓉 阎成美. 护士离职意愿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J].护理学杂志,20072211 78 - 80.

[3] 王琳 陶红 刘晓虹. 护士留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11:19-20.

[4]龚满英,黄远泉,李先荣. 深圳市社区护士职业认同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3(11):1-2.

[5]吴惠娟,沈鉴清,章秋萍. 护士职业倦怠状况与压力源的关系分析[J] . 护理学报,2007:83 - 85.

[6] 胡菁,刘晓虹. 护士职业获益感的研究与思考[J]. 中护理杂志,2012:470 - 472.

[7] 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 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1512 1136 - 1138.

[8] SharoffL.Explorin gnurses′p erceived benefitsofutilizin gholistic modalities for self and clients [J].J Holist Nurs Pract,2008,221:15 - 24.

[9] 肖晓玲 张东华 胡秋秋等. 护士职业获益感的质性研究[ J].护理学杂志,20141,19(2).

[10] 邓桂兰. 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 向及其引导 [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 0 0 7, 1 7( 1 ) : 8 9 - 9 1 .

篇5

作者:李盛 王金玉 刘智博 邸兆信 韩晓琴

职业卫生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在应答的1308人中,职业病概念、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有毒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职业病可预防、《职业病防治法》、签订劳动合同、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参加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在岗职业健康体检及离岗职业健康体检的知晓率分别为87.61%、87.61%、88.99%、78.21%、45.26%、57.11%、91.90%、71.48%、31.80%、71.33%、66.13%及63.53%,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的知晓率最低。不同工种职工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知晓率由(表略)可见,除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的知晓率外,其它调查指标的知晓率接害工人明显高于行政人员(P<0.05)。不同工龄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随着接害工龄的延长,各调查指标的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

不同学历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表略)可见,除职业病的知晓率外,随着学历的升高,其它调查指标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广播电视(27.11%)及书刊杂志(21.48%)次之,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

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则是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其对职业病的认识程度对整个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接害工人低(P<0.05),这极不利于对职业病的预防及控制,从而不利于保障接害工人健康权益。建议应首先加强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强化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考试等形式促使行政人员对职业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一类疾病。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技术原因还不能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在安全水平时,个人防护将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劳动者作为职业病的受害者,其对职业病防护知识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接害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在32.70%~92.30%,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知晓率最低;知晓率与工龄及学历有关,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知晓率低。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要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要加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存在大量流动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刚刚起步,建议把向劳动者传播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作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其次,企业要强化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缺乏,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影响健康的机制和临床表现,生产作业场所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状况、通风设备条件和采光、照明等环境因素以及对职业人群的影响,长期处于不良或劳动强度过大等职业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从而使劳动者增进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最后,劳动者作为职业病危害的受害者,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如同事交流、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总之,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使其能从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和自觉参与保护,这是预防职业性危害的重要防线。

篇6

国家卫生信息基础框架

管理对象是卫生信息的类别和统计指标,用于卫生信息的分类和定位,包含以下4个域:

人: 反映人的基本信息。“人”可以是单一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如一个团体,家庭或者社区)。

环境: 反映人在一段时期内所在地点的外部环境信息。包括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卫生机构: 反映卫生部门、机构、团体的信息。如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各级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以及与卫生服务相关的资源消耗、效果评价等。

事件/过程(processes): 反映一个事件发生过程产生的全部信息。通常是在一个时间点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相关信息。事件可能与人有关(比如生命事件)、与环境有关(比如经济事件)或与卫生部门有关(比如服务事件)。

为了使框架及保持稳定性,又体现动态性,以支持不同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框架把相对静止的状态信息与随时间、地点变化的过程信息相互分离。人、环境、卫生机构3个域是说明状态的静态信息,事件/过程域则是导致状态变化的过程信息。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必然触发人、环境或卫生机构3个域的状态发生改变,并且是3个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事件、某种状态或单纯的时间延续就可以诱发另一个事件。

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与归档框架

管理对象是卫生信息的任何标准工件。基础框架是描述卫生信息标准工件的通用框架,为不同领域的卫生信息标准的描述和分类归档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现、鉴别和复用国内外已有的各类卫生信息标准,并便于卫生信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相互协调,避免各种标准规范的重叠和重复。工件(artifact)指卫生信息管理的任何模型、文档或工作成果。框架的基本结构是如图所示的二维分类矩阵,3行分别表示特异度水平,6列分别表示不同的视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卫生信息标准工件进行鉴别和分类。两个维度的交叉点构成一个框架单元。一个工件可以定位于一个或多个框架单元格中。

特异度水平指从抽象过渡到确切操作规范的等级,说明卫生信息标准工件定义的详细程度。例如,对于人的描述,可以从普通人群的一般特征框架一直细化到某个人的特殊属性。特异度的主要类别是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

1.特异度

概念层指卫生信息领域内感兴趣事物的类别或范围。概念层不考虑具体问题,但包括共享的基础认识。所以在概念层中一定不能包含卫生信息特征的细节。概念层关注的是策略层次上的卫生信息的管理和驾驭。

2.视点

(1)内容

内容视点用于概括描述卫生信息关注内容的模型或其他文档。具有内容视点的工件通常用于规划卫生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利用或,并可以作为某项业务和科学的源头。例如: 术语、词汇定义、数据模型或类、信息模型或类、临床模型等。

(2)方法

方法视点用于概括卫生信息关注的方法和指导文件。例如: 工作程序、业务模型、应用架构等。

(3)位置

位置视点指定义位置的工件。位置元素包含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和环境信息。例如: 气象模型、基础设施或蓝图、受控的环境模型、技术架构、网络架构。

(4)人员

人员视点用于概括管理和操纵卫生信息的人员。例如: 组织机构图、机构流程或工作流模型(什么人做什么)、人员权限(如安全规范、系统设置、安全类别)等。

(5)时间

时间视点用于概括定义时间元素的工件。例如: 进度安排、事件、生命周期、时间框架等。

(6)目的

目的视点指表述完成某事理由的信息标准工件。已经发现许多模型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目的。然而,卫生信息学标准工件的某些方面可以体现出目的。“目的”工件可以与方法工件相互重叠。例如: 任务和策略陈述、临床指导、目标模型、成功的影响因素等。

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

管理对象是数据元。国家卫生信息数据模型在概念层次上把数据划分为11个高级实体(最高层),分别是参与者、参与者角色、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计划、事件、位置、费用、结局、环境因素、业务因素、支撑条件。其中前8个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后3个分别为类似实体的集合。按照层次关系,一个高级实体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互相有隶属关系的子实体。实体的层次越低,其内涵越局限、内容越具体。每个层次的实体的属性用相应的数据元对其进行描述。

卫生信息元数据描述框架与数据字典

管理对象是元数据。按照GB/T18391制定的一套原则、方法和程序,从分类学(或本体论)的角度阐明了在描述对象类、特性、表示、数据元概念和数据元时,什么样的基本属性描述是最基本和必需的。在下列主要活动中必然涉及到这些基本属性描述:

1.定义和规范数据元字典的内容;

2.设计面向应用的数据模型、数据库和数据的表达、交换格式;

3.通信和信息处理系统中数据的实际应用;

4.不同数据集之间的交换或引用。

“基本”意味着它们在阐明数据元时是完全和充分的,且可以确保其适用于许多功能。如: 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数据库中数据的检索、用于数据交换的 EDIFACT或HL7交换格式的设计、数据字典的维护与管理、国家卫生信息数据字典的设计、管理与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基本”还意味着它们独立于任何应用环境、数据元的特定功能、数据元的归类方法和元数据注册系统。

建立元数据管理框架的目的是:

1.减少数据字典的冗余,提供可重用的元数据基本属性;

2.简化数据字典的表示格式;

3.便于数据字典的长期维护。

篇7

通过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提出加强职业病预防机制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

职业病;建设项目;危害;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的贯彻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稳步开展,对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评价工作,提高评价质量,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全球每年超过2亿人因职业意外或工作有关的疾病死亡。据保守估计,有职业病1.6亿例。其中职业病造成了170万人丧生,是工作场所的第一杀手,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还在上升。仅针对我国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病存在以下几个提点。

(一) 传统职业病危害严重。

(二) 职业病危害行业范围广,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三)职业病群发,相关患者经济负担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分析不全面造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遗漏

工程分析不深入,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概况、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布局等等因素,由于评价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工程学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够详细和深入,导致工程分析不全面,未能找出所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艺环节和接触岗位,造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遗漏;评价人员对化工工艺和新化学物质的了解不够,对中间产品产生的危害了解少,尤其是某些工艺过程中有特殊要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而未能识别,造成因素识别不全。现今的职业病危害评价队伍,评价人员主要由医学类专业人员组成,卫生工程学专业的支持相对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卫生工程学的基础,影响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准确的识别,甚至无法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全面评价。应加强卫生工程评价人员的培养,弥补评价工作的不足。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问题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主次不分,缺乏重点。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环节和主要危害因素。实际工作中出现了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多、过细等情况,以至于识别出来后很难评价,即使评价了也无法下结论的尴尬局面,导致对职业病危害“识别多,评价少”。在危害因素全面识别的基础上,缺少对识别出的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未能体现建设项目的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主次不分明。有的预评价报告对健康影响的分析完全照抄书本,而与所评价项目中的接触机会或作用方式所导致的健康损害有较大差异,缺少针对性。

(三)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忽略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实际工作当中,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常常被当做重点考虑和评价,从而忽视了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和作息制度、长时间处于不良、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等,这些有害因素同样可以导致职业性损害。由于在识别过程中的忽略,致使评价工作不完整。

(四)评价报告的针对性不强

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评价人员认为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的有关内容,必须在报告中提出相关建议。但在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建议过于原则性和抽象性,或是生搬硬套法规条文,缺乏具体方案,操作性不强,可行性差,流于形式。这种形同虚设的建议对建设单位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修改初步设计起不到作用,失去了在源头控制职业病的评价意义。

三、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评价人员自身素质,进行工程全面分析

评价人员除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外,尤其要补充对卫生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工程分析应当主要分析技术路线、简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及其自动化密闭化程度、原辅材料、中间品及产品的性质、建筑物设计的卫生学、各项防护措施与设施、工人的操作方式,以及辅助用室、工时制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将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辨识出来。对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应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考虑异常生产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的影响。在分析时应重点分析接触人数或接触机会多、危害性大、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的岗位或工种。而接触机会极小、或产生数量极少、危害程度轻的岗位或工种,只做一般性分析即可。

(三)预评价结论的对策

应明确“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概念上的不同;区分生产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使用”和“产生”概念上的不同以及“量”的不同。应当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强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风)险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类。为了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在对建设项目下结论时,常采用评价组或专家组会议的方式,结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互相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评价结论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好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切实保护劳动者相关权益和健康。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职业卫生;存在问题;措施方案

引言

我国最早提出职业卫生这一概念是在建国以后,经过几十年来发展,职业卫生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职业病的隐秘性、迟发性等特点,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旦职业病发病,通常患者往往难以痊愈,更有甚者会因此死亡。职业病事故的发生往往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职业卫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而其发展困境与引发的问题亟需我们解决。

一、职业卫生概述

用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来解读职业卫生一词,其指的是:促进和维持劳动者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福利于最佳状态,预防工作条件对劳动者的健康损害,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有害因素危害身体健康,使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学特征适应于职业环境。通俗地来讲,职业卫生就是为了使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到外在有害因素影响,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作为劳动者的雇佣者,企业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外在和身心),防治劳动者因为自身职业特性而患职业病。总而言之,职业卫生是针对劳动者实施的劳动保护措施。

二、当前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个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人们意识与认识没有到位,国内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自身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不会重视职业病的危害。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通常会相应地降低“门槛”,对职业卫生审查不严格,致使一些没有经过职业病评价的项目开工生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明明知道该项目有一定的职业危险,且该地区目前还不具备消除危害的措施,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引进,这种状况使得一些地区出现很多没有经过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项目投入生产,从而导致职业病危害进一步地扩大。

2、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难以落实

由于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在国内没有大范围普及,因此地区职业卫生部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不够,职业卫生部门要想展开工作,就离不开其它政府部门的配合。但是实际上,因为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的不清晰,造成很多部门在展开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部门的利害关系。而这样也容易使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卫生部门在实施监督时缺乏有力地支持,从而影响职业病的防治措施无法有效地落实。

3、职业卫生工作监管不到位

就像前文所说,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不足,相比于学生卫生、食品卫生来说,职业卫生的监督力度显得微乎其微。官方数据表明:我国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仅为11%。此外,在监督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时,由于卫生部门自身权力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对违反规定的企业惩罚力度不足,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等问题,从而致使职业卫生部门在执法时无法做到“有法必依”,严重地削弱了职业卫生部门的公信力。

4、企业难以履行职业病防治责任

虽然,我国早已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也强调了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义务。但是实际上,许多的企业都没有履行该项义务。以2014年湖南省职业卫生部门对该省15000家公司的抽样调查为例:从样本调查中可知,该省90%的公司没有职业病防治法定代表人;91%的公司没有设置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大部分企业没有相应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预案。这从侧面反映出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成立职业病防治部门,更不用说有一套完善的企业职业病防治规范制度。作为职业防治的主体,企业应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要承担的责任,积极地开展职业卫生工作。

5、地区政府投入力度不足

由于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卫生工作的不重视,因此缺乏对职业卫生的有力资金投入,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的职业卫生工作难以开展,也使得地区职业卫生部门无法引进更先进的职业病防治设备。另外,投资力度的不足也影响了职业病防治人才的引进。由于设备与人才的缺乏,则导致了职业卫生部门对一些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难以为继,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

三、新时期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管理工作发展路径与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领导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另外,各级政府部门要对职业卫生工作加强领导,形成统一的领导部署,减少因为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影响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要将职业卫生工作尽早提上工作日程,增加政府对职业卫生的重视程度,以此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相对应的管理目标,并实行奖惩制度,以此来建立部门责任制。

2、强化企业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意识

企业要加强职业病防护意识,根据国家公布的规范标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针对员工的自身特点采取一定的劳动保障措施,使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另外,企业也应有一套职业病防治体系,要确保相关的制度规范能够有效地实施;其次,定期对员工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及时排除危险因素;建立相应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制、危险源告知制度、职业病医疗制度。从责任主体方面防治职业病的发生。

3、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建言建策、加大地区政府投入力度

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是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有力保障,要想保证职业卫生工作的科学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那么职业卫生工作就必须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国家实施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各部门关于职业卫生制度规范、划定责任人,从领导层面上提高职业卫生工作的影响力,从而带动资金投入量,以此来实现职业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4、促进职业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我国目前的职业卫生防治体制造成了我国职业卫生服务的单一化现状,也使得职业卫生防治发展较为缓慢,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将职业卫生的审批、监督、检查引入社会层面,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促进职业卫生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职业卫生的服务水平。

5、进一步健全职业病诊断报告制度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职业病诊断报告制度,定期地对职业病诊断队伍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整合政府资源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探索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鉴定模式,明确鉴定程序,提高鉴定效率。从制度上做到有序分工、明确责任人,以此来保障患职业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语

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满足了员工的利益需求,而且还有助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提升,减小因职业病引发的问题。然而,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劳动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使职业卫生这项工作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

篇9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10

【关键词】 HIV;淋巴上皮囊肿;护理防护

1 病例资料

患者:龙某, 女, 31岁, 因发现右侧颌下区无痛性肿物发现2个月, 左侧颌下区无痛性肿物发现一周, 来本院就诊, 门诊以“右侧腮腺区肿物性质待查”收住入院。体格检查:患者精神可, 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患者颜面部不对称, 右侧下颌角后方可触及约4 cm×3 cm大小肿物, 质软, 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 无压痛。右侧腮腺导管口无红肿, 挤压腮腺区见导管口右清亮分泌物流出, 唇、舌、颊、腭及牙龈黏膜无红肿糜烂。左侧下颌角后方可触及约2.0 cm×1.5 cm大小肿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双侧腮腺多普勒超声结果示:右侧腮腺内可见一3.2 cm×2.0 cm囊性包块, 左侧腮腺内部可见一1.4 cm×0.8 cm低回声结节, 双侧腮腺腺体内部及周边多发淋巴结肿大。入院前两年, 患者血液经重庆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查为HIV阳性, 确诊为HIV感染[1]。入院后血液检测示:HIV阳性, 梅毒阳性, 乙肝阳性。初步诊断:①右侧腮腺区肿物性质待查;②HIV感染;③梅毒感染;④乙型病毒性肝炎。

2 治疗经过

于2012年11月16日在基础+局麻下行右侧腮腺肿物切除术+右腮腺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腮腺下极, 呈球形, 囊性,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包膜完整。术后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左侧腮腺区肿物未同时予以治疗[2]。

3 围手术期护理

患者入院后即应开始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是预防传播的关键之一[3]。该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接触这样的患者时必须进行隔离预防, 严格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 特别要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玻璃安瓿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以免交叉感染。并且全部使用一次性的拥物, 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锐器分类放好, 并贴上醒目的标记送特殊垃圾桶, 由专人负责转运处理。手术中的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 操做完毕, 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或进行消毒。皮肤损伤时不得参与侵入性操作, 一定要绝对的无菌操作, 以免交叉感染。

另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患者的心理护理。HIV患者多半对生活丧失信心, 对社会存有仇视情绪。入院后, 多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 甚至辱骂医生、护士, 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好术前准备外, 最主要是安抚患者情绪。对此类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 关心患者, 不能让患者感受到排斥和歧视情绪, 降低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每次进行有损伤危险的操作前应向患者作好解释[4]。

由于患者HIV 阳性, 入院后医护人员即应对该患者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下文中详细叙述。

首先、必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作者对临床一线护士对HIV/AIDS概念的认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发现, 多数护士对HIV/AIDS的病原学、传播途径等一般知识知晓程度较高, 而对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却很少。所以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势在必行。特别一些器械的消毒, 分类, 消毒液的浓度、清泡的时间等概念以及垃圾的分类等都不是很清楚, 所以就要求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以免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5]。

其次、要强化岗位练兵, 严格操作规程。对每一位新上岗的护士都要做到岗位前的培训, 知道防染的重要性。不但要强化岗位练兵, 更要掌握防护知识的概念, 以及防护在临床中的应用。加强各种无菌操作技术的重复演练, 手卫生规范的深入贯彻, 隔离防护技术的熟练掌握, 通过考核合格上岗。这样不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减少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健康的危害, 更加提高工作中能力, 减少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感染HIV的危险性。

只要在工作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认真端正工作态度,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中的严谨认真, 努力杜绝或减少意外损伤及事故的发生, 把危害降到最低点, 使医护人员的身心得道保障,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Alva RV, Rosenthal L, Haramati LB, et al. Lymphoepithelial cyst in the lung: a case report. Chest, 2003,123(4): 1299-1302..

[2] 李飏,余丽君.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护理现状.护理研究, 2004, 18 (5) : 394-396.

[3]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