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慧物流平台;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物联网;模式构建
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和资金实力限制,普遍采用将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的模式,以节约构建自身物流系统所需的昂贵开发费用,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国外知名物流管理机构调查研究表明:一家企业的物流所需支付成本约占其销售利润的8%-15%,物流投资约为其企业总资产的15%-30%。由此可知,随着国内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需不断寻找新的竞争方式来保证其竞争力,竞争的着力点也由外部产品价格和产品服务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对其内部生产成本的控制,特别是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的控制,外包物流业务成为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利器。目前将非核心业务的物流运输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运输服务商的企业越来越多,并让物流服务商提供给其最佳的物流运输供应链,使其可以专心发展核心业务,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优化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创新力,从而让公司的经营管理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最优化。由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贸易体系的各个方面也不断在升级更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技术支撑的智慧物流平台将会在外贸过程中大有可为。
智慧物流能够在我国对外贸易进行应用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来说,智慧物流的运用能够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外贸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以及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与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整合,达到物物交互和人物交互的目标,使物流整体价值链上的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整体贸易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便利化,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率的目标。智慧物流的基础构架可以分为决策层、基础层、传输层、感知层与分析层。在这之中,感知层是此系统的起始环节,也是贸易活动基础信息数据的输入端,一般采用条码、传感器、视频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前沿的信息技术采集基础数据,对贸易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时动态数据进行监测,这是贸易过程中信息交互的关键所在;分析层是采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分析、存储等环节,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撑,也是贸易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条件;决策层依据分析层分析出的数据信息,对过程中的智能作业进行管理与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我国外贸能够更高效、便利,同时缩减对外贸易成本。
(二)现实基础从现实层次而言,能够解决我国外贸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化程度低、通关成本高、流程复杂等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不过监管体制不适应变化和信息孤岛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究,从智慧物流的应用基础理论来说,其能够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从我国把物流产业当作重点核心产业来进行发展的趋势来说,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在逐步改善,激励智慧物流运用于贸易过程中。比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大智慧物流发展力度,引入国外前沿技术和自我技术创新来进行发展,提升我国物流设备水平,加速我国外贸过程趋向于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近几年,国内跨境电商不断发展,多数表现为多、小、杂等特点,其业务管理也较为混杂,消费者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其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增高,这对传统物流运输服务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信息技术在逐步完善成熟,会把其运用于外贸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通关等。比如,运用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收集商流、物流、资金流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外贸过程中的需求作出预测和设备维修预警等。智慧物流应用于我国外贸过程中的模式构建以往对外贸易模式是将进出口公司当作贸易主体,借助货代公司揽货、运输、贮藏及报关,经过海关部门检验核查,再经过物流企业运输达到产品跨国传递的目的,完成产品的跨国贸易。在中国境内,以智慧物流平台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模式则是把以往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参与方相互链接,构建核心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达到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单据传递,提升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效率;在境外,借助境外舱单管理信息平台、单证管理平台与物流服务中心与境外不同国家贸易参与方进行信息交换、信息传输与单据传递。如图1所示,在我国进出口整个贸易过程中,智慧物流都有着较深层面的应用,普遍是对对外贸易过程中直接的核心生产业务和间接支持的相关业务进行的深化应用。从外贸核心业务角度来看,智慧物流核心管理平台对国内贸易主体与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进行连接可完成单证交换,对国内货代企业与国外连接可完成订舱协同与舱单传递,将海关部门与其他贸易参与方连接可完成通关协同,将国内物流公司与国外物流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连接可实现物流产品的实时定位。从外贸业务支持角度来看,智慧物流平台可收集国内外的最新贸易政策,达到对外贸易过程中实时调控和快速决策的目的;管理企业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运作,保证贸易的健康进行,依托于外贸过程中物流数据汇总成为大数据库源,对外贸发展趋势展开分析预测,实时调控贸易数量和方向等。借助构建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流程的一体化发展,从内部成本控制端剪除重复劳动,同时及时共享信息资源,使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提升信息传输及利用效率,使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利用。智慧物流平台主要包含四大内部核心模块,依次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分析模块,对大量数据进行储存的云计算模块,保证数据安全性存在的数据隔离模块,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的通信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进行数据和信息传递,构成了整体的物流核心管理平台。
智慧物流下的外贸主要业务
(一)全程化电子单证交换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分工已经日益精细化,以原料采购商、产品制造商、产品零售商共同组建的闭环供应链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品随着闭环供应链流通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传输速度通常会受到数据信息标准化的限制,所以对外贸易过程中实现全程化电子单证精准化交换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智慧物流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各贸易参与方的单据交换,并且可完成与境外贸易参与方的单证传递与转换,如图2所示。以产品出口为例,外贸交易的起始点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报价申请和签单,国内企业把产品订单、报价单及产品发票等单据信息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国际普遍采用的格式,再通过国外单证管理平台转化为国外企业所需要的单据格式,从而完成单据的转换和传递。确认订单后,进出口企业便将所需货物备齐并寻找货代公司,与其交换订单、发票等单据信息,签署报关委托书,货代公司也需与船运公司进行订单、发票、订舱委托书等信息的交换和签署,再由货代公司向海关部门申报通关,提交通关所需的一切信息,包括报关单、合同、发票、报关委托书等,船运公司需提交装箱单和订舱委托书等,由海关核实后方可允许通关,再由智慧物流平台将信息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递给交易地区海关部门和单证管理平台,从而达到全流程单据交换的目的。在产品出口前,进出口企业、船运公司、海关、货代公司是一个国内的单据交换闭环,四大参与方都拥有智慧物流平台接入口,各参与方既有不同角色分工又实现了信息共享,海关是权威的政府部门,享有对企业单据信息的审查资格,进出口企业能够随时跟踪自身产品相关的实时动态,货代公司能够查找所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船运公司可以查看运输产品的相关进程以及单据信息。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国内外单据交换一体化运作,提升了单据使用率,打造了安全、高效、便利的贸易环境。
(二)全程化订舱协同在国内主要沿海城市都会设有区域性订舱系统,不过跨区域间船舱预定却没有实现业务协同。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预定船舱则能够突破区域间隔壁垒,达到全程化订舱协同(如图3所示)。船运公司是接入智慧物流平台人力物力资源的供给方,依托于感应器、RFID标签等物联网高新技术来实现船运公司人力物力资源的整合汇总,再将船只开拔、仓储装卸、人员使用等信息作为实时动态进行数据信息流的传递。进出口企业与货代公司接入智慧物流平台是作为订舱主体的角色,确定了订舱需求时就会使进出口企业完成产品预备,并将产品的基本信息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传递,再经由智慧物流平台转化为标准格式传输给船运公司,船运公司确认无误后再借助智慧物流平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供需两端的最优化配置,并将信息输出给其他相关主体,完成整体的订舱流程。依托于智慧物流平台设计的订舱协同能够实现订舱环节各参与主体信息的共享,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订舱流程全程可视化。
(三)全程化通关协同产品跨境运输可以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其中决定产品是否可以越境的基础就是通关流程,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政策也有差异,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跨区域全程化通关协同(如图4所示),可提升进出口企业通关流程的效率。产品运输进入码头后,便会收到海关部门的监管,海关部门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初步对产品进行检验,同时接收进出口企业或者货代公司提交的报关申请,进出口公司和货代公司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将出口合同、外汇核销单、装箱单、报关委托书、发票等报关信息提交,海关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线上核实,智慧物流平台也会实时将核实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和货代公司,通过线上核实后将审核结果传递给线下检验人员进行相应的现场检测和鉴定,鉴定结果也会实时上传到智慧物流平台,全部审核都通过之后,便可办理产品征税手续,同时将商品装船并准备出口运输,智慧物流平台会在此时将通关数据转化为国际常用格式传输给接收地区的海关部门。在整体通关流程中,进出口企业、海关部门、货代公司协作运行,实现通关闭环,如果哪项环节出现异常,智慧物流平台会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主体,采取相关措施,保证通关流程的顺利进行,另外线上信息传输与线下现场操作能够同步进行,可以减少信息滞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实现不同贸易主体间的全程化通关协同。
(四)全程化物流追踪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日益加深,其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对外贸易的透明化、可视化便成了突破外贸壁垒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物流平台能够达到外贸过程中全程化追踪物流的目的,不但能够时刻提示产品动态,还可以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与准确率,降低获取信息的运营成本。对外贸易运输过程起始是由进出口公司备货,让产品嵌入RFID标签,借助无线网络信号实施连接,将产品的基本信息转换为可用于分析的标准化数据,运输公司在运输工具上装载射频识别装置与定位系统,借助物联网感知装置实时定位运输工具,同时将射频识别装置与产品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做到产品准确定位。运输工具和产品的动态信息传递到智慧物流平台上,然后反映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相关主体,产品经过通关口之后,其会上传在境外的运输数据到境外相关物流服务中心平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和境外物流服务中心建立联系,能够实现对产品境外运输信息的准确跟踪。智慧物流平台中的全程化物流追踪是将人力,运输工具、仓储的状态信息当作输入端,借助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将产品最优化运输路线、最佳仓储位置、最优化装卸方式进行输出。全程化物流追踪能够达到对产品物流信息的全面管控,容错率得到极大提升,若是某一环节发生异常还能够及时纠正。
智慧物流下的对外贸易业务支持
(一)国内外国际贸易政策支撑世界各国与国家不同区域之间颁布的贸易政策通常会有较大差异,有时这些差异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壁垒,也会出现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不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贸交易的效率。智慧物流平台经过收集各个国家与各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关于贸易方面的政策,分析差异,构建贸易政策数据库,再依据各个地区颁布的最新贸易政策进行相关调整,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相应分析,对不同区域间标准化政策进行解析,再由平台与海关部门进行对接,更新最新的外贸交易政策,并督促海关检验执行;与进出口公司进行对接,更新产品生产、进出口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供应链;与货代公司进行对接,对出口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做到相应的进出口单据的智能转换;与船运公司进行对接,及时更新运输政策、调控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智慧物流平台对外贸交易的支持,能够保证各个外贸主体获得一致性信息,减小各环节沟通时的成本损耗,提升外贸流程的运作效率。
(二)对外贸易主体的规范化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已经趋近于成熟,但对其相关主体的监管方面依旧有不少盲区,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在规则边缘游走,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梳理贸易流程,健全其准入机制,全面规范对外贸易流程和实施对贸易主体的全方位监管。第一,应完善线上准入体制,进出口公司、船运企业、货代企业想要成为对外贸易主体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第二,海关部门应具备全方位监管的权利,借助智慧物流平台对各个贸易主体进行实时智能化监控,如果某一环节发生异常或者某一外贸主体发生信用危机,海关便可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封锁其贸易流程,终止贸易主体相关交易活动。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外贸交易的规范化,实现了政府对贸易流程的全方位监管,对不可控风险管控有了极大提升,还促进了对外贸易主体正规化参与对外贸易流程的发展。
(三)对外贸易趋势的智能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物流平台的前期基础,智慧物流平台的实质就是信息和数据的生产、交换、传输、分析、处理和预测。从进出口企业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和整理企业订单时间,数量与商家信息,准确预测在以后各季度的大概生产数量,建立历史数据模型,分析未来行业市场走向,促进国家市场的开辟和发展;从货代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整合进出口公司与运输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估算其业务未来的增长空间;从船运公司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收集运输、仓储、装卸的全部数据信息,准确估算未来的消费者需求和补给量;从海关角度来说,智慧物流平台对于历史上外贸过程数据分析和处理,估算出未来外贸发展趋势,为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和港口建设提供依据。对外贸市场进行智能化预测需建立在各贸易主体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提前的需求和供给规划,实现各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 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发展背景
人类生活的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二、智慧城市主要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1、全面透彻的感知
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2、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4、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慧城市建设部分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
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社会管理
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3、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4、智慧安居服务
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发展。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
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
6、智慧交通
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7、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智慧城市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注重系统工程,科学构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够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总体效果能够最好,并且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技术能够得到高度智慧管理。
第二,要在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过渡,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第三,要强调优化配置,构建两型性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此来发展我们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
第四,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创新社会管理。
第五,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础支撑的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从而提升城市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充分应用。
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陈劲.绿色智慧城市.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
吴胜祖等.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杭州:浙江大 学出版社,2010,(10).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环境;创新
一、新时期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
1.经济全球化浪潮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网络经济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知识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凸现出知识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 知识经济正在不断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之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结构。
3.网络财务蓬勃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也逐渐向网络财务演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只有全面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思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式探讨
1.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理财理念。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是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加大软资源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2)树立风险防范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批露不充分、不及时,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即时作出反映,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另外还有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等,因此,企业应树立强调风险防范理念,使企业更好的追求创新与发展。
(3)树立信息理财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活动的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2.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就是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实现企业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三个基本的特点:集成化管理。直接管理。实时管理。财务信息化是一个普遍趋势, 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财务信息化的需要, 特别是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数据获得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必须加快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运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就要加快社会信息网络的建设, 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通过加快网络化建设步伐, 进一步优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注重网络建设, 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效率。从企业自身来看, 应该把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 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网络, 为网络财务的实施提供保证。同时, 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3.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创新财务管理内容至少包括:
(1)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战略。
(2)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
(3)日常管理内容的扩展。因此,在现阶段,无形资产也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应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并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动力作为效益评价的标准。
另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 外资银行、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基金等开始更多地进入我国企业, 并扩大了人民币业务经营的对象和范围,大大拓展了企业筹集渠道。创新融资渠道以便降低筹资成本, 服务企业发展。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都在不断推进, 受此影响,企业必须进行周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 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计算决策指标, 同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 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注意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使投资决策得到创新。
4.财务管理目标的更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知识经济更新、扩散和应用, 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演化为 “追求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 维护社会生活质量, 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面对新形势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要大力加强财务人员网络技术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创新, 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 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芦 勇:新经济环境制约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方式[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9).
篇4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
房地产开发是现代市场发展中的经济活动,它直接从事土地与建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直接进行包括住宅、厂房、库房以及商业、办公、旅游、餐饮、娱乐等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所需房屋的建设,以及土地的开发,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保证。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的对象,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概括如下:
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及使用,均具有不可变动的地理位置,在开发项目时必须考虑到地区差异,考虑到就地开发土地,就地建房,就地经营销售,就地使用获利的可能性及投资收益。
2、建设投资大
房地产业属资金密集性产业,开发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有很高的要求。
3、开发周期长
土地及建筑物作为项目开发的内容,一般体量较大,工程建设进度有其客观规律性,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另外,项目开工建设前的有关手续繁杂,也影响着项目开发周期。完成一个开发项目一般需要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受国家法规政策严格约束和调控
房地产开发作为特殊的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开发活动和过程,事关国民经济(如土地资源配置、城市发展规划等)和国计民生,必须也只能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从项目立项开始,房地产项目的各开发环节都有直接约束和控制。如项目开发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城市统一规划,遵守城市建设法规,房地产售价受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调控等。
5、建设环节多
这与项目开发受法规政策严格约束的特点直接相关。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来看,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部门很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涉及到计划、土地、规划、建设、消防、交通、教育、人防、环保、市政、城管、园林、卫生、技监、质监、安监、墙改办、房管等众多部门,项目建设环节多,而且各环节不可或缺。
6、多源资金筹措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大,开发周期长,项目资金来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开发商自有资金来运作,大量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其中又往往以银行债务资金为主。
7、资金周转慢
从房地产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到项目建成竣工可以交付使用,这一期间大量的是资金投入,只有等到所建商品房开始预售、预租才能实现资金回收,而且出售、出租本身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时间较长,资金周转慢。
8、项目投资即为项目成本费用
房地产项目投资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投资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一般工业项目是先投资,再生产产品,而房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即为房地产开发产品的总成本费用之和(自营自用情况暂不考虑)。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包括开发建设投资与经营资金两大部分,在项目财务评价时与项目的总成本费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9、人员要求高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环境及市场调研、精心的规划设计、高标准的工程施工、专业化的营销策划、细致的全程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10、风险较大
由于房地产项目具有以上特点,也就相应决定了其投资风险较大。如由于开发周期长,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变化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影响;在项目建设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有可能发生变动,从而影响项目的投资额;当公共利益需要时,可能遇到强制性征收、停止使用或限期拆除情况等。
11、开发项目的差异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分为很多种,由于项目用途、内容、规模、要求不同,以及建筑物本身的造型、装修、结构、设施配套等不同,各开发项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类项目,由于项目所在的区位、环境等条件不同也会产生相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水平及投资效益。
12、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
正因为房地产项目具有前述特点,其投资决策尤为重要。在这里将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也作为一个特点纳入进来。一个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完成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协同作战,实际上也是多方面专业人才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需要市场研究人员调查项目投资环境及市场状况;需要营销人员确定市场需求偏好和营销方案;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提品建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工程实施的技术可行性和进度预测;需要造价人员估算投资;需要财务分析人员提供融资的可行性和项目的盈利性预测;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前期介入;还需要能与上述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并能整合他们思想的综合人才等。
二、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特征
目前国内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在国家建设部按用途对房地产项目划分的九大类型中,商业房地产项目主要指零售批发商业,包括商场、购物中心、商业店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等。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有时将商业房地产涵盖的范围扩大,除零售批发商业房地产外,还包括餐饮、娱乐等其它营业性、经营性房地产。鉴于商业有广义(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与狭义(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之分,本文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研究侧重于后者,即以狭义商业为基础,主要指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零售批发商业经营场所的开发,与国家建设部关于房地产项目九大分类中的商业房地产项目范围一致。除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点外,以下主要从顾客构成、项目选址、定位规划、经营方式、资产经营、竞争风险、城市功能及社会效益等方面阐述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主要特征。
1、顾客构成的双重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与其它房地产项目的显着区别之一就是其顾客构成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承租或购买商业用房的经营商户,这个层次的顾客是开发商的直接顾客;第二层次是前来商业区购物的终端消费者,这个层次的顾客是经营商户的直接顾客、开发商的间接顾客。在第一层次中,还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前来购买商业用房的是投资者,而不是真正的经营商户。这些投资者看中了商铺未来的升值潜力,先期购买产权,然后转租给经营商户,立足长期稳定的回报,或者见机抛售,获取收益。
这两个顾客层次与科特勒将营销环境中的市场分为业务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相类似。对于开发商来说,第一层次的经营商户(业务市场)固然重要,毕竟项目收入直接来源于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但项目整体的发展还是有赖于第二层次的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市场),因为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经营商户承租或购买物业的行为,进而影响项目收益。此外,开发商对于第一层次中的投资者需予以足够注意,若投资者过度,将不利于项目长远运营。
2、选址分析的渐进性
所有房地产项目都存在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包括地域与具体地点两个层次的分析与选择。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尤其要重视这项工作,并需按层次进行渐进分析。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直接面向购买商品的广大消费者。不同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项目可达到的市场目标。根据有关宏观指标数据,在行业内人们往往将城市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等不同层次,这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城市或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水平。项目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项目运营所可能面对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总体状况,包括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对项目发展影响巨大。
一个城市或地区选定后,就需考虑项目的具体地点。顾客在选择商店进行购物时,店铺的位置往往是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店铺的地理位置也是形成差别化甚至垄断经营的重要条件。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场址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若项目所在位置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经营商户自然就不会前来承租或购买物业,也就无法实现项目收益。优越的项目区位是商业房地产项目获得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定位规划的多方需求与整体性
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潜在的直接顾客(即经营商户)包括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个体经营户等不同的经营主体,另外往往还有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机构,既有外资、国资,也有民企、个人。各经营商户的经营内容、经营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对物业的需求呈个性化。同时,商业房地产项目还要面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这一层次的顾客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若在项目前期还没有找到有意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如果有,项目的开发建设就可以按经营商户的需求进行,也可称之为定制),项目在市场定位上需最大限度地确定主要顾客方向,项目的开发建设需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已基本设定市场目标前提下,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规划更加追求整体性,体现在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中期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的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整体策划、整体定位、统一推出,尽可能避免单打独斗、零散开发、零散租售,否则会破坏整个商业项目的完整性、协调性及对外形象。
考虑到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公共服务的特点,在具体规划设计中需特别注意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强调功能作用、引导作用、服务作用,确保商业运营所要求的大规模人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运转。
4、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于住宅等主要采用开发销售的模式,商业房地产项目采用的经营方式更为多样,在出售和出租两种基本模式基础上,包括整体出售、整体出租、出售出租混合、出售自营混合、出租自营混合、出售出租自营混合等多种方式,另外还有售后包租、售后托管等其它形式。实际上,大中型商业房地产项目很少采用直接销售,而以混合型运营居多。此外,项目是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租售的对象可以是直接经营的商户,也可能是本身不经营而准备二次转租转售以谋求收益的投资者,这里面的经营方式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经营方案的比选成为商业房地产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出租获得持续收益,还是通过出售获得一次性回报,以及各经营方式如何有机组合,需要综合考虑资金压力、自身经营能力、市场接受程度、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各方面因素。此外,拟定经营方案下的财务收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5、资产经营的长效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不再仅有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资产的经营。对于开发商来说,住宅开发销售的模式决定了其资产难以实现增值(销售完毕就意味着开发结束),而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长期经营的市场需求,既可以通过出售获利,还可以通过出租或其它经营方式获得长期的利润回报,在长期经营中实现资产增值。
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搞好了,可以满足企业在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如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稳定的现金流、实现经常性回报、增强融资能力等,并能以此固定资产作为更多机会发展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商业房地产项目在资产经营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正基于此,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所开发物业的出租与出售完毕,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体现在所定位商业的运营成功。
6、高风险性
总体而言,商业房地产项目相对于其它一些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报较高。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项目本身没有明确的租约保障,没有固定的消费对象,项目的发展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项目运营收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环境条件、营销策略,还取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的重心、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需求变化等将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水平。基于商业本身竞争的激烈性,商业房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7、可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5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机遇和挑战 对策研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影响开始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正在过去,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就是例证,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因此,充分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判和把握浙江外贸发展主力军——民营外贸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现状
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外贸大省和外贸强省,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外贸是浙江发展的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表1数据看,有二点重要特征,一是到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2011年浙江外贸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增长状态;二是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163605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为59.80%,显示了即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状况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依然是浙江出口主力军,是发展最快的外贸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 后危机时代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分析
2.1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浙江民营外贸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使企业的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不断削弱,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名列全国前矛的工资最低标准和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标示着浙江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时代的提前终结,东部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2.2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频频断裂
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增多、存货大量积压放慢了资金流转速度,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现象非常突出,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另一方面,放贷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民营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统计,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65.2%,银行贷款仅占10.7%。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信用缺失,银行采信审查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业的5—8 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这二个原因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民营外贸企业资金链频频断裂,这几年不断出现的浙江民企老板“跑路”现象是其综合反映。
2.3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位次,主要出口的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日用品及加工装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缺乏实质的竞争力,不得不依赖量的增加和价格的竞争。二是贸易方式不合理,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落后,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最近几年,浙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与浙江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是无法比拟的,与其他省份的服务贸易出口也是无法比拟的,落后的浙江服务贸易阻碍了其外贸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在一遇到国际市场风吹草动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民营外贸企业。
2.4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增多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持续不明朗,是造成贸易保护增多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贸易调查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并且难以量化,而且正在向中国的高端制造延伸,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国家对我贸易调查不降反增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也呈现增多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 TO )此前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强,这可能会造成中国出口被围堵的困境。
3. 促进浙江民营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市场中的完全竞争只是特例,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也应该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来改善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条件,加快浙江民营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增强贸易竞争力。
3.1政府层面
3.1.1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应该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外贸出口因素,结合浙江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定产业政策:
一是大力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阶段,仍应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但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在原地踏步,走粗放型、低附加值的道路,而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技术和人力资本,提高加工程度、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竞争力,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保持出口速度和出口效益的相互协调。
二是引导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浙江省要提升外贸竞争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就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产业群,增强外贸竞争力;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把包括金融、贸易、旅游、教育、交通运输等在内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3.1.2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3月,国务院国函〔2011〕22号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义乌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实现我省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不断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和开拓国外需求;通过义乌市场形成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优势,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3.1.3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民间金融存在民间资本丰富与企业融资困难并存的难题。2012年3月,民间金融改革破冰。国务院总理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为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包括民营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道路。
3.1.4进一步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政府的“天职”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市场充分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部分。同时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交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智慧,更充分地提供信息和发现价格。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应改革,真正使生产要素及资源能源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只有通过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驾护航。
3.2企业层面
3.2.1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对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要求我们在开展外贸工作中,注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以此推动浙江民营外贸企业比较优势由低端技术向高端技术提升。
3.2.2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战略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和浙江省较集中的出口市场,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浙江省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因此,大力开拓新市场,拓展出口渠道,摆脱对某些市场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减少浙江省贸易摩擦,提高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出口效益。浙江出口市场多元化,首先要巩固原有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还要开拓东欧、中东、非洲等出口市场,同时部署各种各种发展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对于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3.2.3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
促进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要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引导浙江工业制造业既坚持走出国门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又努力在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引导浙江企业通过国内海外科研的互动来提升浙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经验示范、信息提供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浙江企业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使浙江的商贸企业能够成长为跨国商贸集团,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外贸企业转内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也是解决目前外贸困境的有效途径。
3.2.4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翻开近现代企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后危机时代,民营外贸企业要“长治久安”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翁旭青.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0).
[2] 李毅.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转型之路[J].企业经济,2011(1).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关税互联网网上交易
1引言
当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中国呈爆炸式发展的时侯,与之俱来的电子商务如潮起云涌般挤占在各个网站上。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已达600多个。据统计,1999年网上总交易额达到2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倍以上。据预测,到2002年将达到100亿元(《电子商务:21世纪税收的最大敌人?》)。1999年美国的网上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4倍多,11月26日至12月26日期间,网上销售定单为3600万份,销售额为33.5亿美元,而1998年同期的定单数仅为840万份,销售额为7.3亿美元。雅虎公司1999年节日期间的网上定货量增加了5倍,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赶起了时髦——在网上购买圣诞礼物(周文林.电子商务立法浮出水面.市场报.2000年6月22日第七版)。
20世纪末,电子商务迅速增长,人们把它看成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摇钱树。电子商务促进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广大的税源,但是同时也给传统税收体制及税收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而滋生的一系列税收问题甚至有点让人措手不及。有人惊呼道:电子商务是21世纪税收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2电子商务及其税收的种类
现代商业经历了3次伟大的革命,第一次是现代化大商场的崛起,第二次是跨区域连锁经销的迅速发展,第三次就是20世纪末的电子商务的出现。
2.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C)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的活动。它不仅指基于INTERNET上的交易,而是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电子邮件和20多年前开始的EDI,都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某种形式。但只有在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将是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以及其它广域网、局域网来解决交易问题,降低成本,增加商业价值并创造新的商机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EC。
电子商务是依托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贸易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达到网上商流、物流、货币流和信息流的统一。这种新型的商务活动已经突破了传统商务的时空国界的限制,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交换方式和交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从这个意义来说,电子商务是一场革命,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
2.2电子商务税收的种类
按照商务活动的性质,可以将电子商务税收分为三类。
A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媒体的实体商品交易,如电子购物和网上市场交易等。这一类商务活动和传统的商务活动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完全可以也应当按照传统的征税方式进行征税,而不应由于交易方式的变化使企业承担额外的税赋,或让国家损失大量的税金。例如,一个网上购物商场,可以像普通商场一样,根据其营业额和利润等进行征税,无须考虑电子商务交易的营业方式。
B伴随着电子通讯手段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的信息服务业。这类商务活动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并不进行任何有形物的交换,提供信息的商家通过把信息在自己服务器上等待消费者来查询,或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约定把信息定期发送给特定的消费者;例如,一些咨询公司、收费的网站和电子报刊等。消费者--需要接受咨询、查询信息和阅读电子报刊的人通过支付一定数额的电子货币后才能浏览到服务器上的信息。虽然这类信息商品的买卖是无形贸易方式,但伴随着信息商品的流转,同时也有现金的流转。这类活动的征税,可以根据现金流量的大小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C第三类是数字化信息产品(digitizedinformation)。比如,通过互联网销售计算机软件、书籍、音乐、图片、音像资料等。这种交易所得,应属于"特许权费(royalty)"。这是产品销售收入还是服务收入?这个问题,从计算机软件业兴起后就一直在讨论之中,到目前为止各国还没有达成非常一致的意见。
3电子商务模式下税务征管的现状
3.1传统税法存在漏洞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商业领域,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从而使税务征管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一,互联网具有的信息服务与传输功能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电子商务没有国际国内之分,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这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给国际税收基本概念带来巨大冲击,使国家间关税的征管变得十分复杂。税收中某些基本概念的外延乃至内涵发生了变化,需重新认定。例如:增加了电子商务类及境外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形式及实现生产经营的时间、空间的变化,使纳税义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无法确定;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越来越难以把握。
其二,在电子商务这个独特的环境下,交易的方式采用无纸化,所有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在,如电子货币、电子支票、网上银行的出现和发展,这些无纸化操作的隐蔽性加大了税务征管的难度,税务部门难以掌握纳税的凭据,现行税法还不能对网上交易的偷逃税行为产生威慑作用。
其三,国家间税收管辖权问题引起争议。所谓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的人或对象征税的权力。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之间确定税收管辖权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属地原则指将税务缴纳给供应商国家或安装有服务器的国家。根据这种模式,消费者把税及成本价缴给供应商或服务器国家,再由供应商向供应商所属国或服务器所属国的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手续。属人原则指将税缴纳给消费发生国。根据这种模式,供应商被认为是消费者国家的进口商。
电子商务带来国际电子商务税收中管辖权确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国所采取的确定税收管辖权的标准不同引起的。比如,传统的消费税主要是以商品供应地为基础而享有管辖权。在网络空间,从事电子商务的主要服务器的固定地可以被认为是服务地,消费者所在的国家被认为是消费地,货物与服务在互联网上的交易降低了物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消费税的征收管辖权变得模糊起来。如果消费者在A国,有关该产品信息的数据库服务器安装在B国,而拥有财产清单的电脑商店属于C国,供应国间没有协议,税收也依然可以根据每个国家的税法区分开来。消费者通过在不同国家拥有的网络商业中心采购时,关于哪个国家有权征收消费税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而且,目前美国采用了销售税体系而欧共体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采用增值税税系,在国家间不同税系的环境下,互联网上的国际贸易就会导致双重征税或者逃税。
其四,国际避税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电子商务的易变性使得税务部门难以稽查。互联网上的交易双方可以随意在电脑中填制购销商品情况,而且又可以不留痕迹地轻易修改,也可用多层密码加以隐蔽,使得税务部门难以收集纳税人的交易活动情况,难以鉴定交易性质和确定税种和税率。而且,由于网址是虚拟化地址,可以经常变动,使纳税人变得难以确定。这一切均可能导致国家课税受到制约,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斗争将更趋复杂化。
其五,国际间的税收协调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贸易国际化和纳税人国际化等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各国间因税收争议而引发的矛盾与摩擦日益明显与复杂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际间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而互联网电子贸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对这种协调与合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种协调将不再局限于关税、所得税等税制和消除双重课税等方面的内容,还可能要求各国在对电子贸易征税时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与策略;另一方面,不仅要求各国在税收制度、政策和立法上要相互协调,还要求在税收征管稽查的技术、手段、信息交换等方面紧密合作,而这种征管、稽查的技术和手段又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难以趋同。
3.2国家税金流失严重
在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税务经济学家田纳西大学教授DonaldBruce教授称:2003年会因为在线交易而使全美各州失去约100亿美元的税金,佛蒙特州损失的国家税金至少达1710万美元,加利福尼亚州损失达14.9亿美元;加上其它行业的漏税,在2003年全美税金流失会高达240亿美元。
Bruce说各州减少税金流失的传统办法只有增加税率。他的研究表明到2003年要增加0.5-1.0%税率才能弥补流失的税金空缺。
德克萨斯审计办公室的税务主任Jesse.Ancira说德州的税收有55%来自销售市场,在1999年的电子商务中流失税金5000万美元。Ancira说德克萨斯正在努力想法使税收平等,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贸易都得平等纳税(天极网《美在线销售税金流失110亿》。
美国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1997年,美国网上购物的金额就达60亿美元,到1998年底已达310亿美元,美国的电子商务活动约占全球电子商务活动的4/5。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公司的财政报告显示,该公司1999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71亿美元,其中约30亿美元来自在线销售。这意味着Intel公司每月的在线销售额平均达10亿美元之多。
此外,网络界的巨头Cisco公司在1999年第四季度的网上销售收入则超过了20亿美元,而个人电脑制造商Dell公司平均每天在线销售达1000万美元的电脑产品。21世纪初,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Forester公司预测,2002年通过网络完成的商业贸易将达8427亿美元。最新的预测表明,到2005年世界电子商务将达1万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上交易会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的税金损失(于清文.(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电子商务立法研究,各国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税收征管带来的严峻挑战。
3.3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围绕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和应当遵守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等原则问题也必然会进行力量和智慧的较量。
比如美国政府极力主张“Internet零关税”。1998年2月,美国贸易大使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了一份旨在规范电子商务税收,对网上贸易实施“零关税”的提案。趁着尚没有哪个国家在网上收税,发达国家未雨绸缪。如果全球网上贸易实行零关税,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堤防将不攻自破。埃及代表就曾两次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言,警告说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将无法从网上贸易中得到预期的好处,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发展委员会也正在对此进行研究,考虑如何在电子商务时代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现行税制还尚未对网上交易作出明确规定,但是考虑到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发展,特别是如果互联网零关税持续下去的话,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保护民族工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关税保护屏障将完全失效。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更长远地讲为了在电子商务中更有效地扶植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应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利益的Internet税收政策,当然包括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电子商务带来的变革也必然会引发各方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各国对利益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4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税收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最基本的体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必然导致税收政策的不同,一国不能将其国内政策简单地推行于域外,也不能无视电子商务无国界的新特点而将税收法律完全游离于互联网现实之外。
4.1网上税务征管困难产生的原因(1)在虚拟的市场中进行交易,无纸化操作的快捷性、交易参与者的流动性,使得对纳税主体、客体、纳税环节、纳税地址等基本环节的界定陷入了困境。
(2)无纸化的操作导致交易凭证不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审计的基础。在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账簿和计账凭证是以网上数字信息形式存在的,而且网上凭证又有随时被修改而不留痕迹的可能,使税收征管失去可信的审计基础。
(3)交易主体是无形的,交易与匿名支付结合在一起,没有有形的合同,同时,保密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很难确认纳税人的身份及交易的细节。
(4)与互联网交易相应的税务征管体系尚不完善,税收征管人员的素质不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不强,税收征管稽查的技术和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2关于电子商务课税的建议
(1)对于电子商务这种以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初期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遵循网上交易的税率至少应低于实体商品交易的税率的原则,保障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这种做法正如某些高科技园区对高科技企业采取的所得税"二免三减"等优惠办法一样,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电子商务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之后,对其税务征管上的优惠政策应该逐渐取消,因为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高回报的产业,不应长期靠免税来减少亏损或实现高利润。否则,随着电子商务逐渐普及,国家的税收将逐渐减少,这样会给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严重损失,国家将无法维持对电子商务的正常财政投入从而不能实现其良性循环,这对国家、对行业、对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将十分不利,
(2)网上税收手续应简便易行,便于税务部门管理和征收;同时应当具有高度的透明度,有利于互联网用户的了解和查询。
(3)对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的课税应与国际税收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应避免不一致的税收管辖权和双重征税。
(4)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持我们的基本立场,因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极力鼓动的零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会带来不利影响。
(5)电子商务税收对策应以现行税制为基础,以避免较大的财政风险,并将遵循不单独开征新税、保持税制中性的原则,以避免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和影响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6)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税务征管系统,建立各级税务网站。“电子征税”包括:“电子申报”和“电子支付”两个环节,该方式用以实现纳税人远程申报及缴纳税款。对税务机关而言,除了能减少数据录入的庞大工作量、大幅度降低差错率之外,能缩短税款在途滞留时间。加强税务机关的自身网络建设,尽早实现与互联网全面连接以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税务机关的网上合作,防止税收流失,打击偷税逃税。
(7)应加快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与税收征管、偷逃与堵漏、避税与反避税,都将是技术和人才的竞赛。税务部门应在依托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在提升硬件档次的同时,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迅速培养一批通晓税收专业知识和税收法规、通晓英语、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素质“三通”人才,使税务征管的软硬件发展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列,以便对电子商务中税务的征收和管理能够进行有效地监控。
5结论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税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出相应的税收政策、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各级税务部门应迅速适应这种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征管观念,将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税务征管系统,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采用现代化的税收和税务稽查技术手段,使电子商务在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中发展,最大限度地杜绝偷税漏税,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和为国聚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富明,秦广林,马雷.怎样适应新征管模式.税收与企业,ISSN1005-3441
2张建中,姚毅,蔡青.关于电子商务立法的若干问题思考.世界电信,ISSN1001-4802CN11-2379/TN.3陈丽萍.应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税收管理.税收与企业,ISSN1005-14-1189/F1999年NO.3
4杜长进.深化和完善征管改革的思考.中国税务,ISSN1003-4471CN11-1178/F1999年NO.7
5王宏林.美国互联网商务立法概况及基本特点.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