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网络的基本问题

篇1

未来的市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这要求通信企业财务工作再不能独立于公司的业务系统,它应当与公司业务相结合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除此之外,通信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向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核算方式转变,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的依据。

二、增强通信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降低基本建设费用成本

在未来的中国通信网络建设中,要利用相对先进的、综合性的控制核心技术改进传统的、落后的技术,以为全网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建设中应以以往发展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创新,改进技术从而尽量节约网络迁移的费用支出。在未来网络建设中应不断应用开发软交换网络的新模式与功能,并使用先进的传输承载介质,加快工作进程。

(二)降低运营成本

移动运营商在完善通信网络设施所考虑的首要基本问题就是运营成本,此外也需要引进科技、改良技术才能顺利实现网络的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引进新技术,创新研发新设备系统来实现移动通信的现代化网络建设。逐步改进提升设备的运营速度,减小功耗等,从而有效减少在通信网络运行中供电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通信网络建设进程中,加强对于通信网络核心集中的放置和管理可降低网络运行与维护成本。

(三)网络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

在传统通信网络的建设中,安全可靠性保障和科学性的策略方针是网络建设所追求的,这也是影响网络故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新型网络安全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才能全面保证网络通信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

(四)加快新业务的开发及管理

近年来,由于新型通信业务被不断研发出来,通信服务已经从根本上开始慢慢转变,研发设计了多种软件,多功能的智能软件服务不断出现,并且被通信用户广泛使用。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对新业务部署设备管软件管理升级的方面,扩大软件设备内存容量,另外,为了更好的满足通信用户对于新业务的应用需求,要集中化的管理现代化通信网络。

三、通信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具体方向和措施

(一)完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对于企业内部所有资金账户应设定相应的管理标准体系,以便于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方便明确的了解企业资金流向,方便及时管理、使用和控制.另外对于企业的收支情况的账户需要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同时,要严格处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沉淀问题;对于需要较大金额的投资、大型采购活动时需要进行上报审核工作,审核通过后才可拨款开展活动。要制定合理的报账管理制度,并在制度指导下开展工作,对于日常业务单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并要选择合理的存档方式对财务凭证进行处理,另外,需要定期向上级财务部门报账;上级财务部门可以定期派出财务管理人员去基层运营点服务,了解财务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预算资金的需求,做好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支持。另外,对于核心业务或主要业务模块的财务核算工作应集中于总部核算,对于其他业务简化中间的汇总核算层次。

(二)做好财务与业务衔接,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通信企业管理中深入应用,使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直接关联,财务信息质量越来越依赖业务人员的判断。因此,在通信企业内部应加强财务语言与业务语言的沟通,让财务人员深入业务并读懂业务语言,通过分类专业化、描述通俗化、层次清晰化的接口,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准确对接,提升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深入业务,积极实施专业成本管控

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专业部门专题会议、支撑专业部门数据需求,协同网络维护部梳理优化成本开支流程,进行成本管控;积极参与市场部等部门政策制定工作,对各类营销方案提出专业化意见和建议,降低政策的执行风险并优化成本开支规范。

(四)化繁为简,有效评价资产使用效能

通信企业对外提供服务过程中,依托各专业通信资产的联合运转,固话、宽带、2G、3G、4G等专业收入、成本之间存在相互重叠的情况。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网络分析法等分析手段,通过专业网络资产之间的业务量,实现各层次网络资产的虚拟结算,从而实现对各专业资产、产品的效益评价。

篇2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是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产业。在20世纪的初期,我国的多所大学就曾经先后建立过“无线电门”和“电讯组”,建国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在苏联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各高校的电机系和电机工程专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为现代通信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积蓄着雄厚的力量。

通信工程在我国真正地进入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吹过来的信息革命这股飓风。为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也是从这时起,通信工程专业有了它现在的名称。大量的技术成果如: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的研究,光纤高温传感器、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的研究,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等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信息在网络通信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日趋受到通信网络设计者与网络用户的重视。

鉴于信息安全开始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需要准确认识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与表现方式,清晰了解保障信息安全所依赖的信息网络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以便真正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通信工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反映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四个不同的层面中。而现在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可以大体分为;内网通信安全和网络问信息传播安全两个方面。

3解决对策

3.1内网通信安全

3.1.1采用安全交换机

由于内网的信息传输采用广播技术,数据包在广播域中很容易受到监听和截获,因此需要使用安全交换机。利用网络分段及VLAN的方法从物理上或逻辑上隔离网络资源,以加强内网的安全性。

3.1.2操作系统的安全

从终端用户的程序到服务器应用服务、以及网络安全的很多技术,都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因此,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是整个安全系统的根本。除了不断增加安全补丁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对系统的监控系统。并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用户口令和访问控制等制度。

3.1.3使用网关

使用网关的好处在于网络数据包的变换不会直接在内外网络之间进行,内部计算机必须通过网关。进而才能访问到Internett这样操作者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在服务器上对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访问外部网络进行限制。

3.1.4使用密钥管理

在现实中,入侵者攻击Internet目标的时候,90%会把破译普通用户的口令作为第一步。以Unix系统或Linux系统为例,先用“fjnger远端主机名”找出主机上的用户账号。然后用字典穷举法。

如果这种方法不能奏效,入侵者就会仔细地寻找目标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伺机夺取目标中存放口令的文件shad-OW或者passwd。然后用专用的破解DES加密算法的程序来解析口令。

在内网中系统管理员必须要注意所有密码的管理。如口令的位数尽可能的要长;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做口令;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口令;输入口令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口令中最好要有大小写字母、字符、数字;定期改变自己的口令:定期用破解口令程序来检测shadow文件是安全。没有规律的口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2网络间信息传播安全

所谓的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信息本身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信息网络的通信是由通信协议堆栈完成的,通信协议大致可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采用通信协议分层的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安全控制可满足信息网络安全通信的需要,保障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接下来,我们就保证信息传播安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探讨。

3.2.1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所谓“数字签名”就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生成一系列符号及代码组成电子密码进行签名,来代替书写签名或印章,对于这种电子式的签名还可进行技术验证,其验证的准确度是一般手工签名和图章的验证而无法比拟的。它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这样数字签名就可用来防止有人修改信息等情况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强化身份识别功能和不可抵赖性,同时数字签名技术还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

3.2.2数字集群系统网络技术

数字集群系统的信息安全主要涉及用户鉴权、加密、分级用户管理、日志管理、虚拟专网。数字集群系统分为专网运营和共网运营两种方式。数字集群网络对于网络的容量、通信覆盖率、呼叫建立成功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经常应用于应急通信,因此其业务量具有突发性,拥塞控制对于数字集群通信网络也就尤其的重要。拥塞控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数字集群网络的网络结构还具备更高的抗灾变能力,对于重点地区进行基站的双覆盖,由于数字集群系统担负着应急通信的重大使命。因此通常其社会效益要重于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提升网络的可靠性。

3.2.3采用量子密码信息加密技术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电控技术 现代图像显示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建筑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综合了近年来开发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模拟与操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处理与显示技术、电子布线技术、弱电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开辟了建筑行业的新纪元。由此可见弱电技术已然成为了智能建筑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智能建筑的先进程度取决于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范围内所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所以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已经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但是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仍未在我国得到成熟的运用,所以有关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理论描述、施工规范、设计规范等等基本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没有一套标准的规范或研究结论。在此情况下,本文从智能建筑弱电的理论研究、应用现状、发展方向、出现问题等各个方面对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理解。力争通过研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能够完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相关理论,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清楚的明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首先必须清楚的理解弱电技术的涵义,弱电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强电的概念进行定义的,指的是直流电路或者电压在32V以内的直流电压。弱电可以通过电能有效地将信号进行传播与交换。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是信号传送的效果优劣,主要特点在于其电压较低、频率较高。在建筑应用中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弱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用于楼控、电气消防、周界报警等大型公共设施,此类弱电可以视作一种低电压电能;而另一类弱电则作为一种信息源进行信息的交换,比如电视、计算机等家用电器,有关于此类的技术均称之为弱电技术。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弱电技术实现建筑的安防、楼控、消防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的技术。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也逐渐步入了4C时代(即Computer、Control、Communication、CRT)。现阶段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控以及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等各项先进的技术。将其应用到了布线、安防、消防、系统集成等智能建筑的各个角落。所以可以说弱电技术的科学应用带动了智能建筑的不断革新,形成了全新的、独立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概念。

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起步较晚,在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具体应用如下:①综合布线系统。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的广泛应用离不开综合布线系统,弱电技术所形成的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都是依赖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信息传输的通道以及物理基础。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产物,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为住户提供了数据、语音、视像为一体的全方位的通信设备、安全设备、控制设备。所以线路相对较为复杂,所以利用综合布线系统来连接建筑物与外部网络或数据终端,是智能建筑弱点技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②火灾报警系统。现阶段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广泛的利用在建筑物的火灾报警系统中。建筑火灾报警系统已经发展到灭火装置与通信装置联动,形成建筑安全控制网络,具有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无线电安全引导、消防档案管理等功能。从而提高智能建筑的智能安全理念,值得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③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指的是利用弱电技术将智能建筑中的空调控制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卡技术、办公电子设备、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等智能建筑所有设备通过数据传递、通讯等方式实行联动管理。充分的发挥智能建筑的舒适、便利、安全、节能和环保等各项优势。

3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研究现状,未来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仍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集成技术为方法。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国内建筑业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①未来的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会应用更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逐步完善智能建筑的安全、通讯、办公等智能功能,力争通过增强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能力可以实现更高一层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并且逐步实现适合我国居住环境与习惯的智能大厦管理系统和楼宇管理系统。②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中也在不断的进行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随着国外的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ATM通信技术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内智能建筑的通讯技术仍然会追求数字化、宽带化以及高速化、网络化的多媒体通信技术。③智能建筑网络系统逐渐向“三网融合”的方向迈进。通过利用基站架设、智能设备管理等优势,弱电技术所利用的信息平台将会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④智能建筑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更多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多种技术来迎合居民越来越多的生活需求,将会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建设的主流方向。智能建筑最终会实现利用弱电技术完成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的综合应用。⑤未来的智能建筑能够实现开放式网络控制技术也就是通过web技术的三层结构以及网络总线、现场总线、计算机总线实现智能建筑的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功能集成。最终可以达到对智能建筑内所有设备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地监控与管理。⑥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安全管理将逐渐利用到智能卡技术以及人体识别技术。智能卡也会逐渐向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等方向发展。

4 当前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看法

虽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发展前景,但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建筑仍然存在制度上与人才方面的因素,阻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迅速发展,根据多年的总结与研究,提出几点看法:①通过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于智能建筑方面的设计标准,比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等。但是由于智能建筑行业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创新周期较短,所以我国难做出适用性较强的规范性标准。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尽量一年发行一次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工程质量评价试用稿,解决我国智能建筑验收无章可循的现状。②精通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所以建议我国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将专业人员输送到国外进修,以填补专业人员的确实现状。③智能建筑行业出现一味追求功能齐全,没有注重配套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导致国内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空有其名并无实质。不能发挥出智能建筑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建议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设计中加强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使得智能建筑得到全方位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言荣.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纵横谈[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5).

[2]邢晓玉.浅议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J].山西建筑,2009.

篇4

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气象服务,应先从提高认识入手。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农村气象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2项同样重要的工作。农村气象服务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依托,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就谈不上优良的气象服务。

1.1转变认识,贴近三农,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在农村气象服务的传统认识中,经常把“天气预报”混同于“气象服务”,事实上,天气预报是气象业务,把预报当作服务的错误认识会导致气象部门放弃了“农村气象服务”的研究,还会产生重技术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气象服务是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满足,农村气象服务不仅要满足农村用户的需求,还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潜在需求,更要洞悉隐藏在农村用户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动因。气象服务是气象服务者将特有的业务服务产品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相结合,形成为用户服务的解决方案。农村气象服务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气象业务和农村用户需求三者的密切结合。气象部门要把农村用户的需求变为气象服务者的思想,气象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和产品,也要紧跟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1.2坚持气象信息品牌,坚持服务的主动权不动摇

气象信息品牌是气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气象面向社会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服务方面。综合气象信息平台是面向社会大众最直接、最实时的服务窗口,只有在综合气象信息平台的支撑下,才能展现气象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展现气象文化的魅力。气象事业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气象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气象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气象信息权的专属特性;二是气象信息服务手段的全面保证;三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突发临时性的应急需要;四是气象基本业务发展的需要。

1.3从发展“文化”的高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的品牌建设

将气象信息服务提高到发展“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现在,气象信息服务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根植于社会,气象服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又为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注入了新的、实质性的内容,给气象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长期而充满活力的发展诉求。进行气象文化的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公益服务为出发点,坚持以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先导。对于气象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技术上的“百花齐放”和需求上的“百家争鸣”,即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气象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现代通信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实时认识社会大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象服务文化的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应用的方案

2.1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将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和技术之上的服务手段同现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自身特点相结合,建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必由之路。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包括:语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大屏幕等媒体,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基于公益性和防灾减灾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统一、协调、全面的基于信息的服务出口和公众信息的入口问题。在完善平台建设基础李芬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上,着重建立气象服务评价体系和用户气象情报报告及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服务手段的性能和优势,建立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各有侧重、和谐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2前瞻性地跟进通信运营商的服务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气象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与时俱进、前瞻性地发展气象信息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方式,才能满足人们随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的需求。信息表述的多媒体形式,是现代信息服务发展的潮流,3G时代的到来,将使网络带宽和终端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善,手机可获得的带宽成倍增长。现在,在3G平台上糅和了视频、音频和文字,这为构筑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WAP是未来数据业务的主流,其本身具有传输量大、支持多媒体和复杂交互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对气象信息服务进行一系列的整合,手机用户能将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终端,如天气预报、资料查询、信息定制等。今后几大运营商的技术发展方向,将主导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只有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能保证气象信息服务跟得上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

2.3不断丰富气象服务的主题、模式和手段

(1)气象短信服务发展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气象短信隐含的“媒体”作用,利用这种“媒体”资源,就可为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提供服务。(2)“音信互动”技术带来语音和文字的互为补充和信息广泛传播的途径,为做大做强气象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语音互动场景”技术为声讯平台提供了交互环境和信息交流的技术支持,为气象信息语音服务提供了良好服务的拓展空间。(4)语音、短信、WAP、彩信、WEB等不同服务手段之间互为补充的气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技术,大大增强了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的生命力。(5)语音合成技术(TTS)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拓宽、深化了服务的内容,为各种专业服务、特色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6)3G技术的应用,让手机走向了多媒体时代,WAP服务将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了解到专业的气象信息。气象要素还设定告警通知,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未来的气象服务不能局限于单一内容或单一服务手段上,不断丰富气象信息服务主题、服务模式、推广模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技术,提高社会大众的参与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4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资源,为基本业务提供支持

综合气象信息平台可为提高基本业务水平服务。现代通信媒介的移动性、普及性,气象信息平台用户的广泛性,构成了为气象工作提供实时信息的潜在资源。如实时提供天气实况、灾情报告、用户信息报告等,这些信息可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提供帮助,平台也可为气象业务的数据传输、设备监控服务。利用气象信息平台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建立具有广泛基础和健全完善的气象服务评价体系长效机制;信息服务平台用户广泛,收集的评价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结果有利于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业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2.5气象信息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

面向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气象业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面向防灾减灾应用的实时处理平台,也可认为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终端。该终端包含:日常数据处理和验证工作;人工坐席中的气象情报信息分析处理工作;面向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的气象服务信息更新工作;面向正常渠道的预报产品工作;各种预案的设定和各种天气灾害的自动监控;灾害性天气过程处理流程执行;防灾减灾流程的启动。

2.6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灾情报告和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充分利用公众的实时气象情报,结合气象业务数据的预报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临近预报或预报惯性问题,无疑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1)建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电话和灾情报告志愿者队伍,可主动、迅速获取准确气象情报或灾害报告;(2)对于收集到的灾情信息进行接收、预处理,经分类、格式化、标准化后存入各类相应的数据库,构成了整个防灾减灾系统的信息支撑层。

2.7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气象预警服务

气象信息平台可作为防灾减灾信息的平台。该平台的功能是:(1)支持突发大容量信息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导致用户需求的异常峰值,这要求平台具有支持大容量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满足用户自发的服务需求、支持突发大容量下向用户主动服务的能力;(3)一定范围内用户能够同时获取信息,构成灾情预警信息的通信网络;(4)基于不同服务的分类机制和快速应急机制,为防灾减灾中的信息传递提供有效支持。

2.8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服务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业务现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1)根据资料分析系统,判断预警的时间、地域和对象,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将预警信息发给用户,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报表、文件、网页等,进入整个防灾减灾的执行控制过程;(2)对于各种重要信息可在GIS进行实况显示,对气象部门的各种资源的地理位置及属性进行分类显示,如:各种天气灾害预警的设置、管理、自动触发机制和预案启动后的执行过程等,包括实现方法、达到的效果、带来的效益等。

2.9利用气象信息平台,为各行各业服务

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手段,为各行各业的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为业务工作提供自动化服务(自动传真、自动呼叫、自动通知、人性化服务等),为业务工作按时、有序开展服务(任务指派通知、任务催办或督办、统一消息服务等)等,都可以通过气象信息平台得以良好解决。这种主动的外呼服务,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服务,具有极大的增值服务发展空间,如叫早、催缴等。

2.10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应用

利用气象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和面向全社会的应用。如:交通信息服务、为学校提供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服务、潮汐信息服务、公益性信息服务等;VSP技术以气象信息平台为基础,可为各行各业用户建立自己的语音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解决方案;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服务督查机制;面向各行各业用户的互动体验和服务推广机制等;开拓面向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服务,使平台成为地方政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中心。

2.11大屏幕系统

对于重大天气过程的分析决策,使用大屏幕系统,具有展示的内容丰富、综合分析决策方便、允许参与决策的人多等功效。

2.12GIS地理信息系统

可将GIS技术应用到气象信息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基于GIS的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石是各类海量信息,包括空间地理信息以及属性信息,通过GIS技术可直观形象地管理和查询;并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结果能更形象直观地表达;GIS技术特有的网络分析、空间分析等功能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2.13通过人工坐席,开展互动和奖励机制

语音平台不应仅作为声讯平台,更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服务手段,如:提供短信发送、短信定制点播以及热线、彩信的定制点播和其他新服务开展的有效工具。结合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开展有奖服务等。通过坐席平台,将对服务平台的日常维护、用户服务以及日常管理集中化、流程化、规范化,确保气象信息服务开展的低成本和稳定性。

3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应着重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天气预报是信息、信息情报收集、跟进服务和灾后评估4个环节工作的前提;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先进的气象技术和设备,但要为农村用户提供卓越的服务,还须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农村用户需求的把握,要前瞻性地为农村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服务。

(2)只有充分利用语音、WAP、彩信、3G多媒体、网站、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优势,将气象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馈机制的性能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才能使气象信息迅速传播和及时收集。

(3)要建立以省为基本服务网络单元、以地区或县为基本服务平台单元,构造以服务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服务网络,才能符合天气灾害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征,有利于对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监测、诊断和预测预报。

(4)提升农村气象服务能力的技术是一种复合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现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气象业务的结合,先进的气象科技与不断发展的农村用户需求的结合,防灾减灾工作中避害与趋利的结合,气象服务与气象业务的结合。

篇5

关键词: 流媒体技术 传输原理 虚拟现实技术

1.概述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用户对网络服务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媒体数据服务(如文本浏览、FTP和E-mail。),一方面,人们希望能在网络上看到生动清晰的媒体演示;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得不去面对如此慢的网络速度下文件传输所需的大量时间。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同时伴随着Flash及3D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传送流媒体动画己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并具有极其巨大的需求,因此流媒体动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2.流媒体动画技术

流媒体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1]。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在播放开始时有一些延迟,后续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如果数据流动速度保持足够快的话,播放是连续的。流式传输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Internet上下载才能观看的缺点,无论文件长30s还是3h,用户都只需在观看文件前等上几秒钟即可。

2.1缓存技术

缓存技术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实时源或存储的文件在传输中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为网络延续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己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来缓存储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3]。

2.2传输流程

(1)Web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问使用交换控制信息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锯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

(2)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数据,A/V播放器进初始化;

(3)从Web服务器检索出来的相关服务器的地址定位A/V服务器;

(4)A/V播放器与A/V服务器之间交换A/V传输,所需要的事实控制协议;

(5)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播放器就可以播放媒体动画了[4]。

2.3传输协议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由于传输控制协议(TCP)开销较大,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传输控制协议(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实时传输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RTP/UDP)来传输实时数据[5]。

3.流媒体技术原理

多媒体数据必须进行预处理才能适合流式传输,这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带宽对多媒体巨大的数据流量来说远远不够。预处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

①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丢弃大量对质量影响较小的信息。

②采用先进、高效的压缩算法。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为: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信息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6]。

Helper程序及音/视频服务器运行实时流协议(RTSP),以交换音/视频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播放机或VCR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音/视频服务器使用RTP/U DP协议将数据传输给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 程序),一旦音/视频数据抵达客户端,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7]。

4.流媒体的传播方式

4.1 单播

在客户端与媒体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通道,从一台服务器送出的数据包只能传送给一个客户机,这种传送方式称为单播。每个用户必须分别对媒体服务器发送单独的查询,而媒体服务器必须向每个用户发送所申请的数据包拷贝。这种巨大的冗余首先造成服务器沉重的负担,响应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停止播放;管理人员也被迫购买硬件和带宽来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但用户可以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流媒体。单播连接提供了对流媒体的最大控制。

4.2 广播

广播指的是用户被动接收流媒体。在广播过程中,客户端接收流媒体,但不能控制流媒体。例如,用户不能暂停、快进或后退该流媒体。广播方式中数据包的单独一个拷贝将发送给网络上的所有用户。

4.3 多播

IP多播技术构建一种具有多播能力的网络,允许路由器一次将数据包复制到多个通道上。采用多播方式,单台服务器能够对几十万台客户机同时发送连续数据流而无延时。媒体服务器只需要发送一个信息包,而不是多个;所有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共享同一信息包。信息可以发送到任意地址的客户机,减少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包的总量。网络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为下降。多播吸收了单播和广播方式的长处,克服了上述2种发送方式的弱点,将数据包的单独一个拷贝发送给需要的客户。多播不会复制数据包的多个拷贝传输到网络上,也不会将数据包发送给不需要的客户,保证了网络上多媒体应用占用网络的最小带宽[7]。

5.流媒体动画的应用

基于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的虚拟显示展示是建立在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它通过现代的通信网络将学校校区的全景及建筑分布以动画、声音和视频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从而模拟出学校全景直观感受,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互连网上以动画的形式传输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音频、视频流信息的传送,以及它们与数据之间的同步。由于音频、视频信息的带宽比较宽,不可能让用户将所有的节目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后再播放,必须要采用先进网络播放技术来实现边发送边播放。

6.结语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流媒体技术日趋完善,它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动画在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的成功展示是流媒体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其还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新闻、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方方面面。流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8]。

参考文献:

[1]李炳林.流媒体技术及应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讲座.2001.12.68-70.

[2]刘辅.Character Education Of China.[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118-206.

[3]吴莉莉,刘益成.流媒体技术及应用.[C].信息技术.2002.39-41.

[4]李炳林.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通信所,南京210003).

[5]李东生.基于Windows 2000流式媒体技术的远程教育系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31(5).

[6]实时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铁路计算机应用,2000,09(3).

篇6

关键词:电气设计论文;强电弱电论文;电气节能

中图分类号:F4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用电需求的不断加大,建筑电气的节能问题也逐渐进入到施工单位和用户的视线。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采用节能材料和节能设计方案,有助于降低长期的建设成本、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对于用户来讲,具有节能设施的建筑物更能让他们长期的节能,同时安全环保。

1.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建筑电气设计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设备用电负荷的精确计算,包括变配电所的设置,线路计算,设备选择,负荷确认等。而负荷计算是否准确对合理选择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有决定性作用。

1.2建筑供电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要保证建筑物用电设备的供电电源可靠性及合理性。通过分析现阶段的供电系统和其远景发展情况;确定用电负荷的性质、总设备容量和计算负荷;备用容量和备用电源供电的方式。在设计中对于一般建筑物中一二级用电负荷应采用双电源供电。而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必须全部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具体接线布置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个电源运行方式,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另外,还装设应急电源,如快速自启动的柴油发电机组、专用馈线回路、EPS等。国内对于高层建筑的供电一般采用10kV变压器供电。部分超高层建筑根据负荷容量及等级采用35kV或更高等级电压等级进行供电。

1.3终端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既与节能环保密切相关,而且与建筑装饰美观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由用户电表开关箱向室内配电回路,应以照明、空调及其它电器用插座分三个回路为基本回路,除以上三个回路外,尚应根据地区条件和工程要求增设厨房电器具专用回路,以及卫生间电热水器专用回路。

1.4防雷和接地设计。高层建筑的日渐增多,雷击风险也在日增长。防雷设计与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系随着高层建筑的越来越多而显得日益密切。

2.实现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途径

要现实电气节能就要首先满足技术层面的节能,然后是选用性能优良的产品。建筑电气节能的方式有很多,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

2.1电源节能。尽管我国加快了电力建设的速度,提高了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加了装机容量,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在用电高峰期出现电力缺口。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在变压器和线路中因为发热会损耗很多能量,目前,我国的线路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实现电源节能主要从降低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两个方面进行。降低线路损耗的方法主要有优化电网结构,避免迂回供电,选择最经济的供电线路;选用电阻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降低线路电阻,在线路绝缘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将线路进行升压。降低变压器损耗的方法主要有,变压器的放置靠近负荷中心,通过减少供电距离,减低线路损耗;选用耗能较低的变压器,合理安排不用用户的用电时间,提高变压器的负荷率,当同一个变电站选用多台变压器并联运行时,合理分配负荷,减少无功线路损耗,提高功率因数。电线或者电缆的载流量选择问题,应当保持与低压断路器的电流相互配合,使线路受到断路器的保护,这是每个建筑电气设计中都能够遇到,且应当保证的基本问题。总之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在进行设计时严格按照《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才能够确保用电的安全性。

2.2照明节能。在各类建筑中照明是一项基本的系统工程,近些年来利用天然光源的绿色照明得到重视,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大力节约照明用电,照明节能的主要方法有:选用高光效的光源、充分利用天然光源、合理选择气体放电灯的启动设备、根据应用场合选择光通量维持率好的节能灯、根据照度的变化选择照明控制方式、根据照度标准的不同合理安排照明方式,例如通过流明衰减补偿,可以节省12%-25%的电能,最后适当保养灯具,进行高效的日常维护管理,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

2.3动力节能。在当今社会,电动机负荷占到总负荷的70%左右,因此,动力节能是建筑电气节能中的重要因素。动力节能要遵循系统改造电动机及其他相关机械设备的原则,其主要措施有: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选择最经济的电动机,通过优化控制方式提高电动机的使用率;根据电动机铜损和铁损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措施减少电动机的损耗,提高电动机的运行效率;选择低噪声节电型电动机;合理保护电动机,延长其使用寿命;把变频器应用于水泵、空调、电梯和风机等设备中,实现交流电动机调速,不仅能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设备的控制灵活性。

2.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随着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电气节能途径,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全面地对建筑物中各类设备进行控制,在满足建筑物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高效的方法。

2.4.1供配电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设备和通信网络组成,是基于现场总线技术,通信网络将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中带有通信接口的所有开关连接起来,通过检查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设备运转情况、功率因素等,然后管理人员根据监控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机上进行管理和操作,从而确保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

2.4.2照明监控系统。在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中,照明产生的耗电量通常极大,但是为了满足建筑照明的功能性需要,又不能为了节能而减少照明的数量的照度,照明监控系统的出现为科学的进行照明节能提供了条件。照明监控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照度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存储,然后把预定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控制照明灯具的数量和照度,达到节能的目的。照明监控系统的应用不仅起到节约电量的目的,还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从而节省了运行成本。同时变化的照明控制方式还增强了建筑物的视觉效果,提升了建筑物的整体价值。

通过上述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可以采取的节能措施可知,电源节能、照明节能和动力节能是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的重要手段,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在具体的应用中要把三者结合起来。同时要结合建筑监控系统,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节能产品和新型节能技术,更好地提高建筑电气节能效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3.结束语

建筑电气领域节约用电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同时,节能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有效地缓和电力供需矛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而且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经济的电力开发形式。建筑电气节能过程,贯穿于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投产、使用等整个周期。作为专业电气设计人员,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精心考虑,严谨地进行方案比较,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节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供配电方案,采用先进技术,选用高效设备,实施电网的经济运行技术,在节约能源、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取得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保证我们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实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丘慧萍,仇洋.浅谈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02).

[2]曹国熙.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8).

篇7

关键词: “信息安全与密码” 数学 联系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教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信息安全与密码是4个选修系列中系列3的专题之一,旨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信息科技中的应用,提高中学生对数学的鉴赏力,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数学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都将与信息的产生、使用、存储、处理和传递密切相关,信息安全与保密问题成了人人都关心的事情。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相适应,信息安全成为当今信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科学技术之一。密码学虽然只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它的应用将会对人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把“信息安全与密码”列入中学数学选修系列,有利于教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学性目标的实现。下面我就谈谈对“信息安全与密码”这一专题的学习和认识。

1.信息安全与密码的发展简史

密码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古希腊墓碑的铭文志、隐文术,以及古代的行帮暗语和一些文字游戏等都是古代加密法。公元10世纪以后,密码逐渐广泛地使用到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通信加密的重要性,加速了密码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电子通信技术手段促使加密和破译方法有了新的飞跃。在1949年,Shannon发表了《保密系统的信息理论》,为密码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密码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用信息加密来传递信息,截获信息破译信息,正是在这种加密、解密的斗争中,人类最重要的应用工具――计算机应运而生。随着通信网络在全球的普遍使用,保密通信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而且成为电子商务活动、社会管理和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这些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使主要研究信息加密的密码学扩展成考虑多种安全性的一个广泛领域,称之为“信息安全”领域。

1976年,Diffie和Hellman发表了《密码学的新方向》一文,提出了公开密钥体制,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2.信息安全与密码和数论之间的关系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通信学科、计算机学科、数学、物理、法律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其核心技术是密码技术,而密码技术的基础是数学。信息安全涉及的数学领域包括数论、代数、组合数学和概率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使用密码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密码算法的使用,而数论是密码算法中最关键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保密通讯的基本常识,通过对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高卢战记》中记载传递密信史实的介绍,使学生对保密通讯有初步了解,进而引入明文、密文、密钥等通讯安全中的有关概念,以及密码、数字签名、密钥管理、分配和共享等通讯安全中的基本问题。由于只涉及概念性的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因而可以先讲。因为密码体制中许多内容要用到初等数论的相关知识,所以可以先以说明的形式对其进行补充,使师生回顾所学过的初等数论的知识。

密码体制按发展的阶段又分为古典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古典密码体制主要包括凯撒密码体制、维吉尼亚密码体制、流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涉及公钥密码体制的思想、RSA公钥方案和离散对数方案。接下来分别介绍两种密码体制。

2.1古典密码体制

典密码的特点是思想简单,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少,且都是一些诸如同余等简单的数学知识。凯撒密码使用了数论的同余和同余运算,加密和解密是模26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很容易进行。这种体制只将字母作位移,但不改变顺序,其缺点是字母单一替换方式,密钥量太少且密钥太短,只有25个,很容易破解。

1956年,法国外交官维吉尼亚把凯撒加密方式作了改进。凯撒密码的密钥是用一个数字k=10简单地重复成序列10,10,10,…与明文模26相加。维吉尼亚密码则增加密钥的长度,对于维吉尼亚密码,密钥是一个字符序列k=(k,k,…,k)其中m为任意整数,是一个周期序列,因此在理论上存在无数多个密钥,增加了信息通讯的安全性。

根据维吉尼亚密码体制将明文序列与某一指定的“周期序列”逐位相加的原理,加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密码体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了新的突破,这种新体制被称为流密码。这种密码体制在技术上有一种基本元件――移位寄存器,可以方便快速地生成周期长度很大的二元周期序列,从而极大地增加密钥周期长度,再结合数学的考虑,使密钥不仅周期长,而且具有数学平衡特性,增加破译的难度。

2.2公钥密码体制

公钥密码是在数学的应用和现代通信工具出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随着密码体系日趋复杂,破译手段也更趋成熟。为了使密码体系尽可能安全,大量密钥的保存、更换和管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减轻使用者的工作量,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密钥制改造为使用两把钥匙编码的新体制,这种密码体制中加密的密钥E是公开的,只需对解密钥匙D保密,这就是“公钥体制”。公钥体制的思想说起来很简单,对E和D密钥,E和D是互逆运算。由D算E容易,但由E算D非常困难。D通常称作是单向函数,就好比是从D到E的单行路。比起前面的密码体制,其中的E和D都要由私人保存好,如果外人知道其中任一个,则很容易得到另一个逆运算,因此古典密码体制又称为私钥体制。

公钥体制的提出,不仅解决了大量密钥保存问题,而且解决了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问题。要实现公钥体制,关键是能找到许多单向函数,在公钥体制提出后,由于找到了由E求D的多项式算法,多数方案被否决,到目前为止,站得住脚的主要有两种方案:RSA方案和离散对数方案。这两种方案在信息安全领域已经得到实际应用,而且这两种方案均是利用数论知识。下面简单介绍这两种方案涉及的相关数论知识。

RSA公钥方案运用了算术基本定理、威尔逊定理、费马小定理等数论知识,它的安全性是基于整数因子分解的困难。计算机出现后,判定一个(十进制)100位的整数是否为素数只需几分钟即可,可见素数判定问题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把一个大数分解成两个素因子的乘积却不容易。对于大数分解问题,人们至今没有找到多项式算法,所以RSA公钥方案从1980年起一直到今天还在信息安全各领域中使用着。

离散对数方案也是基于数论中整数的性质,是基于初等数论中另一个单向函数。对实数来说,取幂运算(计算b到一指定精度)不比它的逆运算(求logx到一指定精度)容易很多。但对有限域,用取幂算法可以很快地对较大的整数x计算出b。但如果给定一个元素y,且已知存在一个整数x,对一固定的b,有y=b,如何求出x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这就是离散对数公钥方案的数学基础。

在高中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与密码方面的有关知识,不仅因为信息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参考文献:

[1]李明升.解读美国政府信息安全报告及相关经验借鉴[J].信息网络安全,2006,(06).

[2]解玲,陈次白.论信息安全培训和教育[J].情报科学,2001,(08).

篇8

(一)石油企业现代物流系统构建

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是纵向整合油田的物资供应体系,各节点企业间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集成化管理,进行集中采购。通过基于供应链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分享物流信息,根据需要设立配送中心,减少库存,优化运输配送方案等。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优化物流环节,使之能够快速、高效地保证油田的物资需求。物流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从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制造,包装,运输到销售,物流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中。而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管理好整个物流过程,能够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由于我国的石油企业规模大,部门多,构建石油企业的现代物流系统应采取分层规划和有序实施的策略。管理部门在制定石油企业物流系统的发展战略时,应采取集中统一管理,分类控制的方法,同时动态调整战略。“集中统一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库存信息库,统一管理所有在库物资。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重复采购,充分提高仓储设施的利用率。“分散控制”就是由各物资单位,根据业务的需要来执行库存的控制权。同时,石油企业还应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的保障制度,如供应商评价标准、采购制度、运输配送制度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等。

(二)石油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石油企业物流系统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物流资源分散、物流管理存在隐性成本、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物流专业人才。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物流系统,就是要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实施物流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由此,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经营模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尤为重要。根据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和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有以下四种方案可供选择。

1.物流自营方案。物流自营是指,在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企业利用自有物流资源,自行组织和管理物流活动。物流自营方案有利于企业掌握主动权,做到准确和及时供货,保证服务质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也会临时性地向运输和仓储公司购买服务,但这些服务只是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采用物流自营模式的公司,一般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比较强。

2.物流外包方案。物流外包是指在供应链中,企业以合同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统筹协调和完成。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模式,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用价值、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如果企业自身的物流技术手段有限,采用物流外包方案,能够增加企业柔性、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物流外包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会失去对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增加企业正常生产和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盈利风险,因此,国内企业外包仅限于一些作业性活动。常见的物流外包经营方式有外包全部或部分物流两种。

3.物流联盟方案。物流联盟是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协作物流联盟体系,企业在物流中,进行战略性的合作,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物流联盟既能节约自身物流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又能保持各自物流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采用物流联盟方案要求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比较强。常见的物流联盟经营方式有以下几种:

(1)水平一体化物流联盟,即不同的企业用相同的装运方式进行不同种类商品的共同运输,其优势在于,通过企业间的合作获得物流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效益。

(2)垂直一体化物流联盟,即企业和供货商以及用户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将他们纳入管理范围,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形成联合力量,赢得竞争优势。

(3)混合一体化物流联盟,即前两种方式的有机组合。4.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也叫“咨询商物流”,是指第四方专业的物流企业应用所拥有的物流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一个企业的所有物流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和管理,为企业物流活动的运作提供指导。第四方物流能够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够为自营物流、需方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实施物流规划、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第四方物流要求对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物流资源进行总调度和集成,并使之能够共享,以达到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减少物流成本的目的。在第四方物流中,企业的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单独的选择物流自营方案,或物流外包方案,或协作联盟方案,也可以任选两种或者三种模式组合成一套供应链的解决方案。

(三)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

1.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信息化是其着重点,石油企业物流管理要依靠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完善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物流配送系统,构建国内外的物流配送网络,提升其物流管理的集成性和统一性。物流信息化系统能够生成、加工、处理、存储、交换、和控制物流信息。

2.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协调运作,明确岗位职责,准确掌握信息,提高物流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包括物流系统管理信息的录入、物流管理操作的流程等。石油企业规模大,要采取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来完善物流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自动化建设。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控制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差错,石油企业可以加强物流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对物流管理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追踪,提升企业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自动化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ID)、无线网、车辆定位技术(GPS+GIS+SMS)、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物流管理自动化有助于实现对物流管理的自动监控,更好地提高物流运营效率。

二、结语

篇9

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哈尔滨华德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对建立柔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制定多样化培养目标、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利用差异化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进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柔性化

1引言

近年来,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所谓应用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哈尔滨华德学院建校伊始便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形成的一批与传统本科院校相区别的本科院校,其数量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最终落在人才培养上,是适应我国市场需求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产物,是对我国传统的以“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改进与突破的结晶[1]。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把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为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2]。我校通信工程专业1997年成立并开始正式招生,2010年确立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黑龙江省政府评定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我校与深圳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共同组建东北三省最早的“3G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室”,突显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特色。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3G及4G人才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该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3]。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采用个性自主的柔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近年来,“柔性化”出现在社会的多个领域内。例如“柔性化管理”、“柔性化生产”等。在教育领域则出现了“柔性化人才培养”,已有相关文章发表[4]。关于“柔性化”没有具体的定义,从物理角度解释,柔是相对刚性而言的一种物体特性,由此想象,柔性化的人才培养应该是采用灵活的、具有特性的方式来培养各类人才。综上所述,选择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特点,可以为应用型本科教育闯出一条新路。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办学宗旨,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形式、质量评价体系六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最终确定适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3实现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柔性化教学的需求。具体情况如下:

3.1根据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2011年被评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根据该学科优势以及校企合作的专业特色,2012年我院重新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对就业岗位群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将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专业型、综合型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学术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各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能熟练进行理论推导,并且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理论仿真、能够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学术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继续考研深造的同学。专业型定位于善于进行硬件电路调试的学生,他们将学习单片机、FPGA等课程,能够独立设计电路,编写相应程序,完成工程电路;专业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将来进行工程设计的同学。综合型定位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均衡发展。综合型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将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从事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专业技能以外,通信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以上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具备的。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大学一、二年级主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年级主修专业课。因此,我们从学生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2建立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和学习者的要求

哈尔滨华德学院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将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的需求作为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立足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面向全国多种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基于这个办学宗旨,2012年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是公共基础课平台,由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组成,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根基。包含如原理、就业指导、计算机实用基础等相关课程。第二层是专业基础课平台,为学生讲授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该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导论、模电、数电等课程。第三层是专业课程平台,分为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课为基本模块,满足一般性的学习需求,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专业选修课为扩展模块,适用于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入学习,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卫星通信、DSP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传感技术及应用、信息论、蓝牙技术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精简实用,目标明确,弱化过深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应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了必修课的数量及学时,增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及学时,进而使学习者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例如将旧版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复变函数、随机信号处理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全部删掉,而增加了通信工程督导、通信网路施工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旧版高频电子线路总学时为72学时,新版改为56学时,更侧重于通信系统的高频电子线路的讲解。其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知识按模块进行划分,将知识内容分为主要模块和补充模块,主要模块是该门课程的必讲内容,适用于一般教学进度使用;补充模块将知识点深入及细化,适用于尖子班级学生使用。由于我专业将授课内容以及培养方案进行细化,分为较小的单元,因此学校可以按照合适的方式选择授课内容及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适应社会单位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3.3允许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课程的内容、方法、环境、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可能多的融入学科前沿,支持多种学科交叉,选取贴近工程实际的素材,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允许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增添10%左右的相关内容,此内容可不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教学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以老师为主体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采取“全面交流”的教学方法。所谓全面教学分为课上与课下两方面。课上,老师通过设定相应的课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课上,各小组之间与老师交流、探讨知识要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下,采取网上交流方式,利用现代通信的便捷工具设立QQ群、微信群等,随时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环境方面,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在实验室上课,比如我专业的“TD_SCDMA移动通信课程”便设在我校“3G移动通信实训室”授课,教师能够理论结合实际,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快速消化和吸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些专业课程还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上课,由企业工程师根据生产实际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方面,减少评价结果的比例,加大过程考试的比重,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成绩比例分配如下: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20%,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占10%,1个单独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1个自由组队完成的工程实训项目占20%。该考核方式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对于各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突出知识融合与能力的培养[5],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五个模块,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这五个模块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和对能力的发掘、培养、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通信实验等等;专业课实验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实验、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现代交换技术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学模块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分为电子课程设计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电子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调试和参数设定能力;通信系统课程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通信”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通信系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分为电子工艺实习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电子设备调试能力;金工实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金属机械加工工艺技术训练技巧。实训包括电子线路CAD培训、通信仿真技术培训、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电子线路CAD培训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以及电路仿真,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通信仿真技术培训能使学生掌握数字无线电系统的分层结构及其仿真实现,能通过仿真解决实际通信过程中碰到的基本问题;3G与数据通信技能培训增加学生对目前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市场发展的了解,把握移动通信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移动及数据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光传输与程控交换培训使学生掌握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的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类知识点,使学生达到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光传输及数字程控交换机产品安装、维护所需技能的认证标准。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化毕业设计和大四毕业设计,工程化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过程能够综合考验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认识。

3.5由学生、用人企业以及学校共同做出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主要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是否实现个人培养意愿,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挑战自我并超越自我,具有积极向上心态,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等,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重点考察方面,专业素养决定了一个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理想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做到了上述要求,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企业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校外实习岗位的工作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其中工作能力是主要考察项目,包括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

4结论

本文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设计了个性自主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柔性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差异化的实践教学及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下应用型教学的新要求,为社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5).

[2]邱文成.基于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分析[J].管理创新,2013,(6).

[3]李强.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6).

[4]申亚民.柔性化培养与学生个性自主选择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4,(5).

篇10

【摘要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正文】

网络出版是伴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电子出版形式,是与单机型的电子出版相对的一个概念。随着上网用户日益增多,网络出版物的品种亦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网络出版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有的人把报刊、图书上网称为网络出版,有的人把网上书店、网络印刷称为网络出版。出版业、新闻业、娱乐业、IT业、政府、立法部门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出版做出不同的界定。总起来说,网络出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最为狭义的定义认为网络出版就是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将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环节的商业性活动。最为宽泛的界定则将网络出版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内容的过程。

1出版界的看法

出版界的一般看法是,网络出版是指利用因特网(传播)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供大众使用的行为。既包括传统出版单位把传统出版物上网,也包括ICP(因特网内容服务商)和个人在网上信息和作品。但是具体看法却不相同:

①一种看法认为,网络出版是以网络为介质,大幅度简化出版程序、降低出版成本、通过网上支付系统完成下载图书在线阅读的一种交易行为。

②有的出版业内人士强调的是网络出版的主体合法性,认为网络出版是: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网络出版与传统纸介质图书出版相比,具有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和交易电子化三个明显的特点。

③有人认为,网络出版就是著作权人通过因特网自己关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成果,并让受众自由方便实时阅读或下载的全开放的一种新的出版行为。

④另有人认为:所谓网络出版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发表、记录、存储、阅读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出版不是网络和传统出版的整合,它与包括电子出版在内的音像、图书、杂志等传统出版有着本质不同。网络出版要求网络产品数字化,其形式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在线阅读、ebook(电子图书)、POD(按需印刷)等形式。

⑤也有人认为网络出版目前大约有5种类型。第一种模式是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自行出版,个人就是在线出版商。第二种形式就是以网络公司为主体,谋求各种出版商服务或者权,出版电子图书并进行销售,然后给出版商提成版税。第三种模式是出版商自行出版发行电子图书。第四种方式是POD这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在美国进行绝版书和小批量书的出版发行。第五种模式是微软开发的ebook软件。

网络出版物的形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在计算机上直接阅读、通过专门的阅读器阅读,以及印刷到纸介质上阅读。

⑥国家版权局版权司副司长许超则从版权的角度来界定网络出版,认为只有有形物的发行才构成出版,如书、报、刊、磁带、录像带、VCD、电影拷贝、制成CD—ROM的软件等。没有有形物则不构成出版。在网络上传播的只是虚拟的电磁波信号,用户主动获取信息,并自行保存在硬盘上。因此,尽管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在传播作品的性质上相类似,但是传播方式却有本质区别。网络出版仅仅是公众对网络传播的习惯性称呼,而不是著作法意义下的出版。

⑦人民时空(由人民出版社发起组建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副总经理黎松则十分强调出版的商业交易环节。在他看来,出版是将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某种载体、通过交易出去的过程,是具有商业意义的传播,而非公益活动。是否产生交易是判断出版的一个重要标准,即便是将作品放到网上供免费浏览,尽管不直接产生利润,但是商家通过收取广告费等手段来获利,因而也可纳入出版活动的范畴。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就不属于网络出版。

2学术界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匡文波老师对网络出版和网络出版物多有研究,他认为所谓网络出版物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的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介质为存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保存的目的。网络出版物亦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类型,与之对应的是非网络(封装型)的电子出版物。目前一般所说的网络出版物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网络出版物。按照出版物的不同性质,网络出版物可以分为: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论坛、MAILINGLIST等。

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多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博士认为,出版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产品公开向社会的过程。网络出版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出版,如具有人机交互、即时更新、海量存储等新特点,但在出版的内涵上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他还强调,网络出版并不等同于网络信息传播,眼下的讨论实际上大都集中在后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谢新洲老师认为,广义上,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可以叫做作网络出版;从狭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即出版主体限定为传统出版单位。他认为,要跳出传统出版的概念,把网络出版看成一个全新的事物,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王锦贵老师对网络出版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认为:网络出版就是将作者的著作经过加工后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以电子文献的形式广为传播(出版发行)。它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并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网络出版概念和行为是传统的出版概念和出版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合乎逻辑的延伸。按照一般的理解,出版概念和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1997年我国了《出版管理条例》,其中对出版活动作了限定:“本条例所称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发行。本条例所称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这就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概念和出版活动的界定。同样,网络出版也包括这三个方面: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只不过后两者因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与传统出版有了不同的表现。同时,他认为网上从广义角度来看,应属于网络出版范畴。从出版的定义和目的来看,出版是促进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活动,出版的目的是将经过筛选整理的信息尽可能快地向用户、读者传播。验之以网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网上一般是经过选择的(经过网络编辑筛选加工),并且通过网络向用户尽可能快地传播。虽然表现形式与传统出版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因此,目前的网上除了BBS、E-mail及chat(网上聊天)等少数内容外,大部分可归于网络出版的范围。他认为,不能拿传统的图书出版来规范今天的网络出版。图书出版一般要经过编辑、印刷、发行三个阶段,但我们不能认为不具备三个阶段的信息传播行为就不是出版。比如古代印刷术发明前,图书的复制主要靠手抄,手抄其实也是一种出版活动。再比如封建王朝的石经刊布,尽管没有复制和发行阶段(由读书人以捶拓等方式进行传播),也仍是一种出版活动。依此来看,网络出版尽管可能不具备复制和发行等阶段,其编辑水平和标准尚不规范,但它仍然属于出版的范畴。因此,网络出版既可以是传统出版手段(印刷出版)在因特网时代的新形式;也可以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网上交易等活动。转3泛网络出版

2000年3月14日,美国畅销小说作家StephenKing发表了小说《骑弹飞行》,这是第一部只发行eBook,不发行印刷本的书,小说发表的第一天就被下载了40万份,与印刷书相比,以前新发行的小说第一天销售的最好记录是7.5万本,传统书的售价在30至40美元之间,而这本eBook只卖2.5美元,StephenKing在推出这本仅仅70多页的恐怖小说的半个月内,个人获得的版税就超过了40万美元,如果只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出版的话,他只能挣1万美元的版税。这件事在电子书籍销售史上创造了传统出版界所没有的奇迹,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网络出版热潮。并由此引发了仅次于微软公司的美国第二大电脑软件供应商Adobe提出了“泛网络出版”(NetworkPublishing)的概念,泛网络出版认为在第三代互联网条件下,即在信息技术产品和基础网络的发展实现了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获得生动的、个性化的信息的条件下,出版内容的创造可以在跨媒体、跨设备、跨标准中进行,新旧出版业中的所有业务可以融为一体,包括个人在内的所有出版者都可以在更为综合的内容和更加个性化的形式之间自由取舍。泛网络出版的目标是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媒体形态和更具个性化需求的出版市场,使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通过纸张、因特网数据流等多种媒体同时传播,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设备的个性化出版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计算机、掌上电脑、机顶盒、手机甚至冰箱和微波炉,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而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出现又使这种期望成为现实。

更多的网站、更多的网页、更多的媒体和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内容,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组织或机构利用因特网的每一个信息,都是一次出版过程,与此同时,每一个人看到的每一个信息,无论信息的载体是纸张、网络还是路牌广告都是一次阅读出版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正变得无所不在,每一个人既是出版者又是阅读者,我们迎来了跨媒体的泛网络出版时代。这是一个出版高度个性化的时代,每一个人不仅可以出版仅仅属于自己的高度个性化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读取仅仅自己感兴趣的出版物,实现出版物与读者之间的1∶1。

4本文对网络出版概念的界定

综上所述,无论是网络出版(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还是泛网络出版,以及上述的BBS(电子公告牌)、E-mail(电子邮件)及chat(网上聊天)等,如果根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肖东发老师的一贯主张“公之于众即为出版”,并且作进一步合理推论,都可以包括在网络出版范围之内。持此观点的并非一家之言,例如,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付立宏老师在有关网络出版的伦理讨论中也认为BBS是网络出版的一种形式。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出版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网络出版既可以是传统出版手段(印刷出版)在因特网时代的新形式;也可以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网上交易等各种活动。

【参考文献】

1余敏.加入WTO与中国出版业发展.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5

2陈玲.网络出版:从概念到行动.中华读书报,2000,5,10

3http:///book/books/print/netpub/link/tedian.htm

4林江.宽带时代的网络出版及其监管.中国出版,2001(8)

5http:///book/books/print/netpub/link/dingyi.htm

6高朝阳.对网络出版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科技与出版,2001(2)

7http:///ybxx/xwkd/kj/xx15.htm

8http:///news/2001/01/0110/011003.htm

9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锦贵,王京山.网络出版探析.中国出版,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