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卫生安全治理

篇1

为深入开展我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贯彻落实《××自治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自治县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卫生系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为依据,以重点医疗卫生单位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夯实基础,提高水平,促进全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分类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主要内容

1.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配备、应急照明灯配备和防护服配备等情况);

2.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完好率不达标及不按规定进行检测检验的(氧气、毒麻药品和消毒器液存放管理及办公用车辆);

3、受自然灾害威胁而未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的;

4、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5、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6、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否制定相关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等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管理措施落实及施工安全台帐是否齐全;

7、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以下简称“三违”)的;

8、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安全监管人员不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许可制度执行不严格的;

9、全面检查是否有用电线路、架设零乱及私拉乱接、外线与建筑物较近等现象;

10、对干部职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严禁超速、疲劳、酒后驾驶车辆,对单位用车做好日常维护,确保用车安全。

11、加强对干部职工的防盗意识教育,强化单位内部的防盗工作;

12、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禁毒防艾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13、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及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加强演练;整改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在建工程施工工地等重点场所的火灾隐患;落实建筑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建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设置等消防安全要求,消防栓系统是否运行正常;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人员密集场所在投入使用或营业前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室内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符合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依法经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方可施工、投入使用;所使用的消防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四、进度安排

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贯穿各医疗卫生单位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始终,与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和同步总结,并结合卫生系统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

(一)细化方案,自查自纠(5月底以前)

1.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发现的突出问题,制订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要求、强化措施。

2.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抓好组织发动工作,大力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有关各方参与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的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自查自纠,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到位。

(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6至9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行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对全县卫生系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抽查;对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集中整治;对危险化学药品安全生产经营、使用、贮存、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治理以及建筑施工等安全管理进行治,着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深化治理,巩固成果(10至12月)

结合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特点,深入治理“三违”现象,认真开展隐患整改情况“回头看”,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各医疗卫生单位将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总结于11月25日前报县卫生局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安全治理行动是“安产生产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步骤、要求和保障措施;建立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职责;认真落实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名单于6月10日前报县卫生局),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采取有效措施,将安排部署落实到每个岗位,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行动要突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及消防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要注意日常检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努力将事故减少到最低。

篇2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档案管理 改革 创新

1.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工作是每个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档案不仅是事业单位工作的查考依据和生产生活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维护单位与职工正当权益的凭证。《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对档案的内容及收集、整理、分类和利用,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推动各级事业单位抓经济发展、促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管理科技档案,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

2.1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不容易显现功绩。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包括部分主管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特别是科技档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档案管理就是“看好堆”、“守好摊”,不丢失、泄露,能应付查档、外调等就已足够。因此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了“说起来重要、排排号次要、一忙就忘掉、用起来需要”的恶性循环态势。

2.2长期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目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方法多局限于看堆式的手工模式,已明显滞后于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改革进程,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录入、数据库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导致信息化程度低,浪费人力、物力,出现档案损坏,管理成本较高等现象;档案收集制度过分呆板,主要依赖行政方法,但伴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转变,档案收集难度也越来越大;档案的收集范围与相关制度规定存在差距,尤其是对离任审计、任前公示等材料的收集整理存档,尚没有明确规定,缺乏操作的依据。

2.3普遍存在被动式服务现象档案管理部门习惯于较为被动的服务模式。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从重保管向重服务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超前服务。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更应注重对现有档案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此外,档案管理设施陈旧,手段落后,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3.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

3.1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创新应开拓思维,创新档案管理,努力丰富档案管理内容,使人事、科技等档案工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就延伸到那里”;努力围绕领导关心、基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对照历史,总结、分析形势,编印具有价值的各类档案信息,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无论是事业单位领导,还是档案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档案管理对事业单位各项管理与业务工作进行监督与审计,从而实现档案部门的监督与职能管理的功能。

3.2档案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3.2.1必须做到职责明确 各级事业单位应落实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领导要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无法推卸的工作,把握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真正把档案工作纳入各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各单位的议事日程,确保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同步发展。

3.2.2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要根据当前形势要求,有计划地提高档案管理开放程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发挥和增强各种档案资源的作用和活力,提升管理水平。

3.2.3必须努力做到藏用并重作为档案事业的基础,档案事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档案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要突出抓档案管理,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地调整档案资源收集重点,使之更好地向社会建设最前沿延伸。

3.2.4必须加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学习,吸取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加速实现计算机管理平台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现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系统,加快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人畜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防控人畜共患病和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近年来,许多人畜共患病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重大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出口贸易,并威胁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涉及农业、卫生、食品、环境、林业等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及专家对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

1 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问题

因动物染疫、动物性食品污染而造成人畜共患病、食源性疾病不断发生与流行,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等问题频频出现,使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

1.1 人畜共患病疫情严峻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两百多种,其中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类危害严重的约 90 种,在多个国家流行的有五十余种。许多人畜共患病可经动物或其产品传播给人,还会因病害动物及产品、废弃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动物疫病传播与流行。近年来,新(新发现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旧(已有)人畜共患病在世界各地暴发流行,严重威胁到人类与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

1.2 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据 WHO 报道,全球每年约有一百五十多万人死于食物源性致病因子所致的腹泻性疾病,其中很多致病因子源自动物性食品。目前,动物性食品尚存在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掺假等安全隐患,有的甚至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3 动物养殖污染严重

动物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引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疫病传播等问题,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1.4 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面临新的挑战

在生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时造成的危害很大,如2003 年控制 SARS流行后又发现了第一例 SARS病例,即系微生物实验室感染。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也带来了生物安全问题。

生物恐怖是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2001 年 9・11 事件后,生物武器 “炭疽热” 事件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这说明当今仍然存在生物恐怖的威胁。随着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生物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也有可能产生新的致病力更强的生物武器。

2 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兽医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式仍然十分严峻,其原因是多种多方面的,具体概括如下:

2.1 兽医公共卫生监管体系不完善

兽医公共卫生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法规执行不到位,监控、检测和预警体系整体实力弱,监管人员和科技人员总量不足,设备及资金短缺。

2.2 养殖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及延长

养殖业快速发展,但污染治理投资和设施投入不足,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无害化处理和合理利用,造成养殖污染;养殖中注重生产效益,忽略滥用兽药造成的危害,导致兽药残留;养殖业及动物产品加工业(如屠宰、 皮毛加工)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和新型包装材料)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一体化、产业链延长,动物及动物产品(包括饲料)贸易的全球化,这些都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风险。

2.3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物经食物链、呼吸和饮水进入动物体内富集,在动物性食品中引起残留。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变暖导致某些传染病媒介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改变,导致一些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传播媒介侵袭人群和动物。

2.4 病原变异或泄露

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与进化,耐药菌株产生,使其致病性增强;缺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使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

2.5 人口增加和流动

世界人口增加、生活都市化、居住环境缺少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流动人口剧增、人们国际间交往增加等,均使人类接触病原体或食源性危害的机会增多。

2.6 其他原因

宠物饲养量增加,未检疫的肉、未消毒的生鲜乳流入市场,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在动物性食品中添加违禁物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不良饮食习惯(食用生的或半生的肉、 水产品)等原因,使人类有可能接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不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另外,也与动物生产管理水平低,缺乏信息交流,公众对兽医公共卫生和人畜共患病认识不足等有关。

篇4

【关键词】基层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护理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来势凶猛,危害巨大,再加上往往原因不明,在短时间内令人们束手无策,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理应激,引起精神和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造成轻信和传播谣言、无心工作等社会不安定状况。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多 一般公共卫生事件都与一些灾害事故有直接的联系,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循环遭到破坏,交通通讯设施的损害,就造成了公共卫生的下降。还有就是一些生物、动物的疫情也是能造成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因素。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一定的分布差异性 从时间分布差异和季节分布差异,研究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如SARS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分布的差异性还体现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传染病的区域分布不一样,像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就不一样,此外还有人群的分布差异等。

1.3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性广泛 现代交通科技的发展比较发达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传染病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本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就能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复杂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是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它对一个地域,一个国家造成的经济、人力以及政治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1.5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综合性繁琐 治理需要结合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和价值的结合,我们不但要有一定的先进技术还要有一定的投入;二是直接的任务和间接的任务相结合,它既是直接的愿望也是间接的社会任务,所以要结合起来;三是责任部门和其他的部门结合起来;四是国际和国内结合起来。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理,才能使公共事件得到很好的治理。

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对策[1]

2.1突发事件准备

2.1.1应急方案的启动 如事故发生在凌晨,夜班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科室应急预案,因病人收治数量是未知数,所以床位准备成为首要问题,在现有住院病人多的情况下,将住院病人集中,预留床位,准备好各种应急器材和药品。

2.1.2人员准备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护士长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全体护士,到科室参加抢救,工作协调分工明确,首先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在病房大厅负责分诊,根据病情轻重给予合理安排病房,并登记来诊序号,一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严格按常规执行,并负责传达核对,一名护士负责病人的床边巡视。并把抢救记录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病人床头,一份夹入病例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医生,一名护士负责详细询问病人的姓名、年龄、家人联系方式、具体家庭住址,并予以登记。对各个病人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为每名病人擦拭血迹及尘土,梳理头发,更换干净的休养服,完善病人的基础护理[2]。

2.2突发事件中病人的护理[3]

2.2.1心理护理 因事故发生突然,家属不在身边,身体上的疼痛及心理上的惊吓、恐惧为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护理组开展一对一责任护理,积极帮助病人联系家属,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循序渐进的耐心讲解疾病知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及心理上的疏导,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心理安慰及精神支持方案,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生活护理 护士在为病人做完基础护理后,通知病员食堂为病人送上可口的饭菜,并为每名病人配备了暖瓶、脸盆、毛巾、拖鞋、纸杯、大小便器等生活用品。病人家属到达后,为家属提供陪护床、被褥及一日三餐,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2.2.3病情的观察护理 根据每名病人的病情进行护理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根据护理计划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针对病人的病情,护理班设置了特护班组,24h专人护理,严密及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准确记录出入量,并为病人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训练计划及饮食疗法。细心的管理护理为病人的早期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4护理部作为医院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运转不能离开医院这个整体。护理部在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现场协助解决,同时分析获得的信息,向领导做好汇报,提出建议,做好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工作。需要医院统一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院领导反馈,和其他部门工作做到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团结协作,确保护理系统的工作正常运转和对病人的服务到位。

3 结论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国2003年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当前我们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优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医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实施有效对策,将实施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相结合的人本管理,与建立健全有助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相结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 考 文 献

[1]杨洋.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护理管理[M]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2]王仁红,陈家应;唐立建流程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M]中华护理杂志2008(12) .

篇5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公共、大范围的危害等特性,对于社会造成严重的恶劣的影响。我们经常会听到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它会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也拉低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采用合适的应急方式去应对这种情况,当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那就是构建公共的应对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应急机制形成时,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情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行程中出现的情况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经费支出少。根据一份科学的卫生报告资料现实,我国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而且我国对于公共卫生给予的经费不多,致使疾病的预防机制迟迟未能建设好,尤其是基层卫生部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有待提升,这也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卫生部门给予的服务与社会公众的卫生需要之间存在问题,需要调和。

(二)应急制度不完善。因为卫生投入较少,基层卫生部门的应急设备存在不足,设施还有待卫生单位的更新,公共员工应该受到专业的训练,而有些单位也不能满足员工的工资,并缺少专门的组织带领,有些药品还是处在急缺的状态,便不能凸显出基层应急系统的影响。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中国当前的病疫检测体系,存在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于病疫的观察与汇报慢,报告不准确等情况,不具备承担突发卫生事件的预告的能力。而且在应对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缺少一个实用的指挥协调制度,还存在责任与分工不清晰的情况,有关单位与对应的处理单位缺少合作的意识,体系之中需要汇报的内容很多,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快速工作的操作系统,致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及时。

(四)缺少标准的应对方案。我国各级的卫生行政单位与病疫管理中心,对于突发的这些案件都做了研究,也制作了很多的应对方案。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而言,目前的制作方案都在各个方面有待完善。而关于规范的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方案与检测环境艰难区域的应对处理方案,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五)缺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意识。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帮助人们树立安全意识,我国开设了一门公共教育。借由教育教学的方式,可以让社会人员树立科学的安全意识与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技术与水平,还可以形成科学的危机观。可是笔者觉得,当前中国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还有待提升:我国还没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的书籍,来处理公共卫生案件,许多的高等院校也还没设立科学的安全教育,安全组织还在等待建立;大量的卫生单位对于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也没有落到实处,致使社会人员还没有对公共事件形成安全意识,那么在危险来临时就没有科学的手段来应对。

三、改进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方式

(一)增加卫生经费支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对于社会人员的生命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在当前这个时期,尽管中国增加了卫生方面的经费支出,可是总量还没有达到,不可以适应社会人员的卫生需要,对于经济的进步也造成了约束作用。所以,中国要依据个地方的现实情形,增强卫生设施的配套,加强基层卫生单位的卫生支出,对于应急的职工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优化相应的应急制度。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了应对突然出现的公共事件,维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建立与现实符合的应急制度,各个卫生部门也要构建相应的指导体系。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各卫生单位要清晰地知道自身的目标与责任,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的任务,除此之外,政府单位也要使用出他们的职能力量,根据属地化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共同构建起科学规范的应急制度。

(三)构建公共卫生的应急信息平台。借由高科技的方式,将我国各个管理层级的疾控信息体系进行合作,可以构建起一个卫生的应急指导平台,来保证国内疾控组织所知道的卫生信息进行很好地整理,还和各个卫生监督单位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互利互助的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地反映卫生事件的出现,做到及时处置。同时,还要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来检测某些疾病的传播情况与社会人员的总体改变情况,进行适当的统计,也能够用于平常的卫生管理,整理检测的情况,来优化这个应急的信息平台。对于突然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认真监控,紧接着使用预警机制,认真观察事件发生的来源,及时抑制,研究它接下来发展的方向,来尽快处理病情,并且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别与层级,有助于在突发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及时制定科学规范的处置手段,制定合适的策略,来减少由于突发事件而造成的严重的后果。

(四)及时制定应急方案。要及时制定应急方案,来控制突发卫生事件的出现,保证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增长。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出现后更加科学的处置,还可以管理与安排妥当,那么方案的制定就要更加详细与科学可行,将突发事件出现后的经济消耗与公众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除此之外,方案中还要进行科学的控制,要做到医疗治理、病疫检测等基本手段,还需要员工、技术能力与经费的帮助。

(五)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团队建设,支持人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应急控制人员,还要增强应急团队的能力训练,让他们不断积累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为他们往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条件支持的时候,能够聘请一些本单位的优秀员工,让他们来指导应急人员的应对情况,有助于构建起一支强大的应急团队,来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

四、结束语

我国人民一直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也十分关注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而中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常出现,各种病疫的出现使人防备不过来。总之,我们建立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当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时候,才可以很好地应对,为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毛慧.浅议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卫生软科学.2011(06)

篇6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公共安全;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20 — 02

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市化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地域结构,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十分活跃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具有过渡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它是城市和农村管理体制的交错区和真空区,城乡结合部一度成为了“不管部”。由于其人口、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多元性,使得大量危险性因素滋生,严重的威胁着该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及其特征

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始于20世纪,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于1936年最早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随后普里奥把赫伯特的地理概念发展到社会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地的概念,这表明外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特地域发展情况。我国的学者讨论和研究这种地域差别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乡交缘带”、“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等概念。而“城乡结合部”比较准确的表达了这一地区的含义,即是指城市与乡村两个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在空间分布上的过渡地域,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已经开始城市化但还未完全融入城市体系的农村地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在地域上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带,在经济和社会要素的组成上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其形成过程是渐变和过渡性的。二是动态性。随着城市的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也由城区向农村扩展,城乡结合部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其人口和经济等诸多要素也呈现动态发展趋势。三是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地理环境上,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地形地貌;其次是人口构成上,既有农民,也有居民,还有大量的流动性人口;再次是经济和社会环境构成上,多以服务业和小手工业为主。

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所受威胁表现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风险社会”阶段,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安全方面更是对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事故性灾难日趋高发

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限制,不宜发展大型企业或高端服务性产业,从而使大量中小型企业依靠城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快速发展,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导致事故性灾难发生的人为因子大量积聚;二是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地租相对城市较低廉,基础设施较农村地区较为完善,大量落后的产业迁移到此地区,诸如烟花爆竹厂、灰石长、垃圾废水处理厂等。这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忽视基础安全设施建设,而员工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也相应较低,于是,在突发的事故灾难中,企业和员工不能及时进行自救,这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员工的生命带来威胁,更是威胁到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事故频发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当中,许多道路都是由当地居民自行建设,且多为单行道,路面没有用混凝土进行平整,路旁没有任何的交通安全标志。在道路上行使的大多是农用车辆、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动车辆,这些车辆的性能较弱,大多数没有牌照,驾驶人员的技术落后且安全意识缺失,在复杂的路况下交通安全事故多发,而事后的解决办法大多是私了,没有上报有关交通管理部门,因而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三)公共卫生安全矛盾逐渐凸显

一是城乡结合部的排污设施不到位,公共卫生条件差。城乡结合部居民区没有接通市政排污网络,排污管道多是由当地的地下沟渠改造且没有专门的疏通机构和人员,加之企业排污设施与居民排污设施混杂在一起,排污能力有限。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和设施缺乏,大量的外来人员就医只能依赖当地的卫生所和私人小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缺乏应有的医疗设施、人员以及技术,导致居民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也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复杂,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城乡结合部地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居混杂,外来人口居多,因此治安问题尤为严峻。一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地区,使得原有的社区管理资源匮乏;二是外来流动人口成分比较复杂,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差,受到犯罪分子的引诱后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本地居民有着强烈的排外心理,对外来人口具有某种不认同感,双方易引发口角,甚至是躯体和武力冲突,所以城乡结合部成为治安高危地带。

(五)和极端行为成为新的威胁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房租,许多居民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动态变化和区位条件的特殊性,不顾现行的土地法规政策规定,纷纷在已有的房屋上私搭乱建,扩大建筑面积,以获取更大利益。这些违章建筑没有经过专业的规划,大多是在年限教久远的老房上增建,施工准备不足,施工单位多为私人承包,不仅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而且在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整治时,有的逐利者会不惜以极端方式引发群体围观,阻碍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诸如自焚、跳楼等。

三、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治理思路

我国真正进行公共安全治理的时间并不长,公共安全治理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而言,城市管理不能延伸到此地区,而城郊农村村委会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公共安全治理应该根据其特殊性,以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总方针为指导,吸收城市和农村公共安全治理建设的经验,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治理战略指导实践工作。

首先,要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纳入和谐社会建设体系,强化相关机构的风险意识。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和谐和稳定程度关系到城市的扩展和农村的建设。公共安全是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政府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共安全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塑造风险观念,及时把握和认知公共安全漏洞,这是积极应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思想前提。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要以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为借鉴,以农村村民管理为依托,建立以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为主的自治机构。一是吸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组成统一的公共安全防控机构,由城乡结合部居民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二是要做好应急预警和演练机制。对本地区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要做好总结,在事故发生前要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做出应急处理机制;三是要做好信息引导机制。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较为复杂,人口流动性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观念较差,要对他们进行观念疏导与信息引导,避免有的人员在思想上走上极端,遇到危险事故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复次,要从源头上杜绝公共安全的威胁性因子。一是要对进入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安全性和环保性评估,在引进外来企业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更要注重引进企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对在本地居住的流动性人口要严格做好登记手续,加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有劣迹重点人员的调查、帮助和管控;三是对违章搭建、乱丢弃、乱排放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当地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对违章搭建、私自扩建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卫生管理部门要规范垃圾倾倒点并及时清理。

最后,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产品的供给。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资金来源没有纳入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农村管理资金又处在自身难保的阶段,因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机构应该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对部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私人供给,特别是对公共卫生设施,应该引入有能力的私人医疗机构,对零散的小诊所进行引导重组,对公共排污系统的收费可以由居民自行收支,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在合理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情况下,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安全做好保障,也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和谐有序发展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薛谰,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杨长明.中国城市郊区化与政府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曹剑光.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4〕陈道银.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J〕.学术论坛,2007,(04).

〔5〕吴坚.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的八条途径〔J〕.探求,2011,(09).

篇7

一、*年度卫生工作情况

(一)启动三项工程,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

1、认真抓好政府实事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惠民医院列入了20*年度县政府实事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全县卫生院全部建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并落实专、兼职人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了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县、镇(区)财政还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分别予以每年1.5万元的健康体检工作经费补助,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了资金支撑。在全市县市区中首家建立了惠民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将县中医院列为我县惠民医院。我县惠民医院结报手续简便,惠民对象就医后相关费用予以直接减免,并推出了九项优质服务措施,做到“医疗价格低、服务质量不能低”,确保为贫困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和满意的医疗服务。8月25日正式运行以来,惠民医院已服务惠民对象67人次,其中门诊62人次,住院5人次,共减免医药费用8134元。

2、大力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县政府出台了《*县20*-2007年度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实施办法》,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我局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各镇(区)组织村民委、村民小组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健康体检。各卫生院添置了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等设备,排出各行政村体检的时间表,及早落实好体检场所,同时克服体检任务重、人员少等困难,抽调骨干医务人员主动深入各行政村、企业方便农民体检。同时结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受检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截止11月底,健康体检人数达到189113人,农民体检数占到参保农民的71.95%,查出患有疾病人数25795人,圆满实现了20*年完成50%体检任务的预定工作目标。

3、全面启动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按照省卫生厅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等各类教育,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全面提升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4月份连续第四年对全县乡村医生分片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8月份组织110名护理和防保人员参加嘉兴市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培训,9月至11月对全县283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注册培训。此外,还组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主任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共114人,参加了嘉兴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培训,进一步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政策,全面掌握*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新要求。

(二)围绕三大重点,有力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协调发展。

1、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年度全县农民参保数为262850人,农民参保率91.3%,共筹集资金1314.25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为6209人,共筹集资金34.14万元。全年共有11846位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偿,补偿金额达1395.78万元,共有328位城镇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金额43.56万元。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了县合医办与县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的网络接口工程,使经办机构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补偿费用,让农民及时拿到补偿款。配合省卫生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共抽样调查于城等4个镇1865户家庭,为今后合作医疗政策的调整积累第一手资料。下半年着重做好新一轮合作医疗政策调整的调研,为政府做好参谋。11月底县政府正式出台了2007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政策,与往年相比呈现了“一个扩大、二个增加、三个提高”的新特点: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取得暂住证的外来务工或就学人员;增加了小病普通门诊药费报销,增加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立;城乡居民人均筹资总额提高到118元,其中农村居民个人出资50元、城镇合作医疗参保对象个人出资8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参保居民6万/人,在校学生10万元/人,各分段补偿标准也相应提高。目前,2007年度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正在全县全面展开。

2、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根据《*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会同县财政局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出台了《*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3大类12项任务进行细化,同时制订了40条具体考核标准,把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紧紧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和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等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得以较好的落实,各项工作指标基本达到省规定的标准。

3、扎实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巩固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成果。结合贯彻实施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6月上旬对全县已办理注册的341名乡村医生进行了依法考核,听取了执业机构、乡村医生本人、村民及村民委对其业务水平、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评价和建议,开展了乡村医生满意度调查,结合两年来培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考核286名乡村医生考核合格,并进行了公示。为全县乡村医生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生保障体系。此外,还会同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药库规范化建设,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了验收。

(三)推进三项活动,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1、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省级先进县创建活动。按照评估标准,细化工作思路,制订考核细则,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奖惩措施。年底我县顺利通过了*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审核,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新的工作成效。一是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切实规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重点抓好公共卫生管理、消毒隔离、医疗文书、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双向转诊、药物管理等工作。全年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人次数达482739人次,业务收入1927.91万元,实行双向转诊1890人次。二是服务区域得到延伸。以“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为工作原则,建立了一支225人的责任医生队伍,同时明确责任医生职责和任务,设立卫生服务责任区,通过社区巡诊、电话预约、家庭病床等形式,进一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形成“人人识医生,医生知人人”的工作局面,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内容得到拓宽。落实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康复工作在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全县已经形成了20分钟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圈”。全年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出诊5861人次,设立家庭病床461床,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92.98%。1月4日,书记在我县视察新农村建设期间,专程视察了秦山镇北团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2、扎实推进“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以深化“医院管理年”和“双优一满意”活动为载体,完善并落实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十大医院管理规范”,推行“十项优质服务措施”,强化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好品、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局统一印制了处方、登记簿,每月上报专用病历新建情况。切实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诊疗科目、外聘医务人员、医师外出会诊、医师执业注册等方面管理。层层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坚决控制医疗纠纷,成功处置了石泉卫生院医疗纠纷,为今后建立医疗纠纷有效处置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扎实推进科技兴医战略,建立和健全卫生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制订了《*县卫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全系统共推荐上报卫生科技项目16个。认真抓好秦山卫生院、通元地区医院全省示范卫生院建设,为全县卫生院推进标准化建设起好示范作用。

3、深入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落实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查自纠工作指导意见,做好层层宣传发动,扎实开展调查摸底,认真查摆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问题,确保治了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面扎实完成。经清查:全系统集体药品返利45.71万元、设备返利6000元、接受现金赞助15.6万元、接受捐赠物品价值7300元,个人上交现金、代价券11600元,经查实无违规交易行为。同时坚持纠建结合的原则,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从根本上治理商业贿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完善了医疗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和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医用试剂和医用材料集中采购活动;规范完善了医疗设备器械采购制度,按照集体讨论、上报审批、组织采购的方法,切实规范医疗仪器设备采购行为;健全完善了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和监督制度,全年全系统共有4项工程签订了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廉政责任书,并会同县检察院定期开展检查。

(四)注重三个提高,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工作基础。

1、注重疾病预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加强丝虫病、碘缺乏病、疟疾监测,顺利完成春季查螺工作,全县连续17年未查获钉螺,省人民政府督查组对我县的血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各种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防控工作,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全年检测肠道门诊腹泻病人样品3462人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在县城中心设置公益广告牌,组织131人听取省艾滋病讲师团宣教,组织8100余人观看预防艾滋病电影,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对170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和讲座宣传,同时继续在公共场所放置安全套、宣传资料,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监测和行为干预,接受免费咨询监测800余人次,全年检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6例。强化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出台了《*县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考核奖惩办法》,促进我县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的提高,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继续实施免费检查和化疗。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强化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全面启动了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接种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监测统计自动化、接种服务便民化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死因监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8月份在全市首家启动了除四害市场化操作,除四害效果得到提高,各类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农村改厕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累计改水受益率达95.42%,累计卫生厕所普及率92.77%,累计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2.77%。

2、注重依法卫生监督能力的提高。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处罚效率不断提高。“九姓火锅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案”获*省卫生行政处罚优秀案例评比三等奖,“嘉明大药房经营宣传疗效消毒产品案件”被评为全县20*年“十佳行政处罚案卷”。全年出动卫生监督员1200多人次,出动车辆200多次,先后开展了农村食品卫生专项整治、餐饮业生鲜肉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重点职业病危害行业职业健康体检专项检查等20余次有声势、有影响、有成效的专项检查、专项整治、专项抽检,共查处违法行为57起,罚款14.75万元。全面推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在食品量化分级管理A类单位中率先开展五常法管理,开展校园放心食堂建设,推行大中型饮食业承担宴席和农村家庭宴席“备案制”,做好中央有关领导视察秦山核电等13次重要活动的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全年全县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向每一家应申报单位发放《申报须知》,并签订了《*县职业病防治告知书》,明确企业自身职业病防治义务,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齐家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用人单位被评为市级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继续深入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行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全年取缔无证行医窝点24个,行政处罚7起,罚款2.23万元,没收器械129件、药品15箱。全县无偿献血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三个转移,一个延伸”的工作目标。

3、注重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提高。继续贯彻《母婴保健法》,落实《两纲》,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落实孕产妇保健、托幼机构管理、新生儿筛查等工作,切实加强妇幼保健技术规范化管理。突出抓好婚前医学检查和提倡自然分娩的宣传,加强接产医疗单位剖宫产指征符合率的检查,进一步降低全县剖宫产率。全年无孕产妇死亡,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14%,婴儿死亡率4.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3‰,妇女病检查9863人,查出患病人数2496人,患病率25.31%,新生儿疾病筛查2849人,筛查率96.8%。

(五)抓好三个环节,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

1、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新方法,蒋家桥社区启动了健康教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元济高级中学启动了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向移动用户发送健康知识、公共卫生预警等内容的手机短信50万条;编辑出版《健康之友》宣传墙报4期4000余份,在各社区、大型企业、公共场所等地进行张贴;编印高血压防治等健康处方14种40.2万份,在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陈放供农民免费索取;编印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册2万份,重点发放给外来务工人员;印发了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15万份,利用各种卫生日等开展各类上街宣传活动10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自我防治意识和防病能力。

2、切实提高预警预测能力。采用被动监测与主动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指定专人负责监测辖区内霍乱、结核病、艾滋病、麻疹等法定传染病以及国家或省级监测疾,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传染病疫情信息,对我县传染病的发病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继续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通过实现网络直报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提高了公共卫生预警预报能力。全年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到位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报告率、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3、规范开展应急处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程序,完善应对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先后组织参与了全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民兵医疗救护分队三个现地演练,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到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有效处置了于城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我局被省卫生厅评为*省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六)深化三项建设,全面增强卫生发展后劲。

1、深化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强化“三基”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切实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大胆启用作风硬、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同志,优化干部结构,新提拨了7名年轻干部担任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其中正职1名)。实施了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3年内从3家县级医院选派9名医师到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带动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迁建工程、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二项省重点工程,二项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初步设计调整阶段。在前几年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广大农民就医条件。沈荡医院迁建项目、百步卫生院新建医疗楼、海塘卫生院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妇保院新建住院楼、郊区卫生院新建住院楼项目破土动工。

篇8

一、当前宁波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其体制原因

(一)主要问题:一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如城乡社保差距较大,以医疗保险为例,农村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筹资方式落后、受益面窄、补偿水平不高,全市平均补偿水平仅在25%―30%。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在医疗基础水平方面,2005年(下同)宁波每千人病床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教育事业方面,总体上仍处于量的扩张上,还未实现质的飞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远远落后于深圳、青岛等城市。三是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宁波处于中下阶层的人数达48.3%;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1。四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特别是外来人口犯罪的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体制原因: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薄弱。主要是行政化倾向突出,由于利益驱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大量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仍由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而不少本应由政府“买单”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事业难以尽快发展。二是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管办分离”步伐不快,导致“管的管不好,办的办不活”;社会资金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依然过高,竞争不充分,使社会事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全。政府在社会政策的制订上不够规范,带来了不同群体在收入分配、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和起点不均等;社会法治水平仍然很低,特别在涉及群众具体利益方面的执法、司法和基层民主法治中,存在公平公正不够的问题。四是社会组织作用不强。由于政府让权不足、扶持机制不全、功能相对弱小等因素,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结构失衡,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未能形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导致社会管理整体合力不够。

二、宁波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晰、合作互动”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1.主体多元。一方面,要重塑社会组织,激发其活力,使之具有自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要推进社区建设和村居自治,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公民和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化。

2.责任明晰。其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负责社会管理的政策指引和依法监管,重点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责任主要是负责好各种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自律,反映社会诉求,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发挥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关心职工权益、确保生产安全、热心公益事业、保护环境资源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责任主要是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全体公民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在党和政府搭建方便公民参与管理的平台的同时,切实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

3.合作互动。具体可分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组织委托管理事务、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等等。二是除政府之外其它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不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社会组织与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等等。

(二)基本原则:即“公共物品供给灵便、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利益协调公平灵活、社会秩序稳而灵动”的四大原则,这是检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1.“公共产品供给灵便原则”是指为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要更灵活更便捷,以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使用效率;

2.“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原则”是指对市民有关民主政治、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反应必须及时而负责;

3.“利益协调公平灵活原则”是指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立足点要公平,调节手段要灵活;

4.“社会秩序稳而灵动原则”是指既要防止社会过活而纷乱、动荡不安,又要防止社会过稳而不活、一潭死水。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五大重点领域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开放、服务、法治型的政府。

1.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在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和“法律至上”观念的同时,将“企业家政府”的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使政府成为“理性的经济人”,真正把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把社会自我调节的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实现服务政府和有限政府的目标。

2.改革行政组织体制。依据公共服务受益范围和服务层次,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管办分离”,设置机构独立的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将教育、卫生、文化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管理;推进行政资源整合,调整和理顺现行分散于各部门的如食品安全、药品流通、计生工作等管理职能,实行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两统一”。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突破政府服务职能边界,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当前,要尽快形成以“81890”为核心的全市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尤其对“81890”拓宽覆盖的区域提供转接平台等有效的技术支撑,以扩大服务空间和范围;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的改革,建立起公共产品机制和充分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抓紧制定《宁波市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4.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坚持财政的“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5.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凡是未公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能上市政府常务会议,真正做到“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检查”;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探索乡镇政府对辖区违法现象进行执法处理的有效办法,推动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不良现象。

(二)创新社会治理结构。按照促进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1.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制定《宁波市社会组织促进条例》,取消“一业一会”等行业协会非竞争性原则限制,构筑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服务型登记管理制度,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协会主管部门的新二元管理模式”,确保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自主性;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引导它们增强对社会的回应功能。

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下放“七站八所”垂直管理权限,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村民自治功能,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发展以专业协会为基础、以技术推广部门为补充的综合性合作经济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网;发展农村民主,发挥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主体作用。

3.创新街道管理体制。合理确定街道办事处职能,重点承担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任务,剥离经济管理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推进专业管理部门重心下移;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剥离其公共服务职能,相关公共服务事项向所在区购买。

4.构建社区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和居委会定期报告制度,促进居民自治;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推进“居站分离”;发展义工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构筑社区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三)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与质量相统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环境建设,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立“经费市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学校优质师资流动和轮岗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资助资金,支持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创办民办学校;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教学与生产衔接的实习实训体系;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全面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卫生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城乡社区医疗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扩大社区医疗就诊报销比例,实施社区医生就诊补助,推动“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进医院治疗”;改革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对较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医疗机构给予财政上的奖励或补助;构建公平普惠的医保制度,实施健康城市计划,确保全民基本健康需求;抓紧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一员一图一网”服务体系(即每村设一名公共卫生联络员、一张公共卫生应急路径图和一张农村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网)。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馆管理体制,建立由文化馆中心馆为主与服务不同群体的文化分馆为辅的管理网络,加快形成以“总分馆制”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管理体系;以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为标志,带动东海明珠、村落和社区文化宫创建工作,着力构建以“10分钟文化圈”为基调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书香宁波”全民读书节、“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等群众文化品牌,构筑市、县、镇、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为基本的公共文化生产体系。

4.加快公共环境建设。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生态安全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对生态环境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促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四)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围绕提高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加强社会政策的调节,同时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促进社会公平。

1.加强补偿性社会政策的调节。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享受水平,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高质量、多层次、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发展性社会政策的调节。突破制约社会流动的各种障碍,加快消除阻碍城乡流动的户籍壁垒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限制,积极调整阶层、城乡和就业结构,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以职务、单位、户口为主界定人们身份的等级化、封闭式社会结构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能力、知识、贡献的平权化、开放式社会结构转变。

3.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利益表达和引导方面的功能,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一次分配作用、政府积极调节的二次分配作用,按照“调高、扩中、保低”的调节原则,建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和促成政府与群众沟通方面的作用,并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分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广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建立土地征用中听取农民代表意见制度。

(五)创新社会稳定工作体系。坚持以确保社会稳定为根本,抓紧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动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灵敏化的网络沟通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

1.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坚持“警务前移、警力下沉、警种联合、公众协同”,编织群防群治网、治安巡逻网、电子巡更网、安全监管网和管理服务网“五大网络”,形成常态化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

2.建立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为主体,乡镇(街道)、基层企事业单位为重点,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支撑,司法调解为后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篇9

(一)关注民生办实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有力有序有效。建立了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网络,开展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我市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5种2507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88%;丙类传染病6种2610例,比去年上升17.41%。一是全力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高度重视,及早部署,科学应对,严抓落实,对照应急预案,层层组织培训,全面督查落实医疗机构防治措施,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及时向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市政府和市委常务会议汇报,同时,广泛宣传教育,协调相关部门单位,群防群控抗击疫情。目前,我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例,累计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22名,预防服药2名,一般接触者健康监测85名,处置可疑报告事件4起,接听社会咨询电话1000余条。二是手足口病防控纳入我市重点传染病常态化管理。按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一个关键”的防控策略,将早期发现并救治重症患儿作为重点对象和关键目标,加强人员培训,严密监测,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重点随访,积极开展健康宣教。累计报告病例627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三是霍乱、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平稳,无肠道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活动,加大检测力度。免费治疗新发结核病涂阳病人317人。继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开展流脑、乙脑等新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启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前5个月共接种19.5万人次。开展乙肝、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2、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服务为民。一是新农合工作再创亮点。新农合政策不断完善,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参保群众报销比例和报销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度全市97.4万人参保,参保率达99.1%,参保人数连续两年居浙江省县市首位。截止6月底,共有37.96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实惠,累计报销新农合基金8337.73万元,基金使用率61.15%。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从村到省五级联网实时结报,5月中旬实现了在省人民医院住院直接刷卡报销。全市16镇(街道)138家村级医疗机构已开通门诊刷卡报销。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记录片《辉煌60年》摄制组专门到我市拍摄农医保工作。二是农民健康体检有序规范开展。启动第二轮体检工作,应检55.6万人,累计已完成26.7万人,疾病检出率32.8%。进一步健全体检管理制度,加强体检单位和人员资格督查,落实体检医生责任追究制。及时开展体检对象追踪服务和健康干预。三是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推行社区责任团队服务制度,组建了80个社区责任团队,成员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组成,实行团队长划片分区负责制。开展团队长、疾控、妇幼保健医师、卫生监督协管员、责任医师等分类分层培训会,有效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推进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出台《温岭市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09-2011)》,到2011年,我市要实现“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网络覆盖率100%;建立市、镇、村三级培训制度,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培训率达100%;建立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讲师团,巡讲活动以村(社区)为单位覆盖率100%。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康素养监测机构和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了公众健康素养项目干预及监测调查,分发《居民健康知识读本》每户一册,开展公民健康素养知识巡讲和健康“五送”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关爱女性健康——粉红丝带”行动顺利开展。由政府买单为群众购买健康,主要对象为我市户籍且40周岁以上的妇女免费普查包括乳腺钼靶摄影检查、乳腺外科触诊和B超检查和妇科检查等价值200元的项目。普查活动按照16个镇、街道“定时定片”进行,主要通过当地政府妇联组织,向各村居、企业、学校等单位妇女发放检查卡,凭卡在市二院检查。市政府将补贴500万元用于检查费用,其余费用由市二院直接减免。普查活动为时两年,到2011年5月底结束。到6月底,已检查妇女人数2017人,今年预计3.5万人将成为受惠对象。

4、切实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高度重视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管,全面整治小餐饮、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餐饮单位,督查整治全市小型餐饮单位和食堂1335家,其中无证经整改合格发证185家,取缔无证476户次。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春节、“两考”等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的食品卫生安全。全面实施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建立健全食品定点采购配送制度和索证索票验收台帐制度,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督促指导落实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措施。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五常法”管理,207家新批餐饮单位实施量化分级评审,开展餐饮业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加大《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职业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水平。

(二)科学发展求实学明实情

局党委在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局机关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自学、专家辅学和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深化学习效果。全系统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局班子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座谈、民主恳谈等形式,听民声、访民情、查问题,征意见,认真梳理卫生科学发展思路,努力消除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期间,局班子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撰写了10多篇调研文章,为卫生事业发展积极献言献策。

(三)构建和谐卫生重实践

1、积极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年”和“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所档案规范化管理,实行公卫人员年度学习学分制,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公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卫生行政审批工作,完善提前介入指导服务和一线办证,严格规范审批发证,优化服务,累计受理1022件,无超期和违规审批。

2、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医疗资源整合方案》,引导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今年重点加快地名卫生院改革,顺利完成东浦、高龙、贯庄和山市四家地名卫生院归并,实现区域中心卫生院统一管理。调整全市村级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制定了今后三年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计划,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抓医患和谐,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新机制。年初制订出台了《温岭市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暂行办法》,成立市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全市地名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全部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正式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截止6月1日,共调处纠纷14起。

4、抓队伍建设,提高卫技队伍和卫生管理人员素质。调整充实了31名局管干部,加强了医疗卫生管理力量,优化了结构。顺利完成了首轮2100名医师定期考核和67名副高级职称人员推荐评审。充分发挥市医疗质控中心和农村卫生协会作用,面向基层,开展业务培训。完成217名基层骨干医生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核,组织436名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试。

5、抓卫生行风,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卫生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细则》,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强化责任。试行《党风廉政建设三书两报告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卫生效率年”活动,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医疗单位监管,进一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检查,加强中央、省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妥善处理投诉件61件。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卫生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畅。《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后,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未落实到位,对餐饮业卫生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未全面到位,特别是职业卫生监管体制改革滞后,制约着监督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防控应急应对压力巨大,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3、健康工程面广量大,提升水平仍需努力;4、医疗资源配置不佳,调整优化难度较大,基层卫生院建设任务艰巨;5、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和谐卫生步履艰难,队伍素质面临考验,行风建设任重道远等。

三、重点工作

1、紧抓改革机遇,全面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围绕国家和省即将出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全力争取国家支持项目,重点改善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卫生强市,着力提升卫生创业创新能力。

2、紧抓疾病防控,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继续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确保不发生死亡病例。进一步抓好手足口病、伤寒、霍乱、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继续开展镇村干部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严防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认真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强化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管理,配合教育部门落实好9月份的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继续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公共卫生委员会和学校卫生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按省政府办公厅和卫生厅的部署,继续开展以餐饮卫生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卫生监管,保障市民餐饮消费安全。开展以制鞋业为重点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等监督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

3、紧抓“两年”建设,增强公共卫生综合管理能力。推进“公共卫生规范年”、“公共卫生人员素质提高年”活动,深化公共卫生所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助理监督员、村级卫生监督协管员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公共卫生规范化建设现场交流会及疾控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服务水平。

4、紧抓农村卫生,逐步提升农民健康工程水平。克难攻坚,努力完成第二轮体检任务。加强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检。完善新农合从省到村的五级联网刷卡工程,继续扩大省级医疗机构刷卡报销范围,开展村卫生室门诊刷卡报销定点单位的验收、指导。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制度,开展团队绩效考核。总结推广公共卫生分项试点成果,开展慢病专项督导。积极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慢性病社区防治试点。

篇10

一、合理制订新农合赔偿方案。依照省县政府下发《关于稳固和发展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的意见》(府厅发〔2012〕81号)的要求,保证参合率到达92%以上,落实全省统一的赔偿形式:“五统一”即统一起付线、统一封顶线、相对统一赔偿比、统一赔偿方法、统一门诊大病(慢性病)病种。落实具体推进儿童大病医疗保证试点工作,在儿童先芥蒂、白血病救治的基本上,开展提高重性神经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大病保证救治程度的试点。

二、增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增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行政监管,开展医疗服务、治理质量评价工作。在30%的统筹地域开展按人头付费、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出方法改革,推进医疗机构改变运转机制,合理节制医药费用。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准则,落实提高国家基本药物报销比例的政策。

三、增强新农合基金监管。认真贯实新农合基金治理和财政、管帐准则,坚持“双印鉴”和“上报对账单”的做法,增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治理,提高新农合治理经办机构的精密化治理程度。落实新农合基金监管政策,保证基金安全、不变运转。统筹基金昔时节余准则上节制在15%以内,累计节余不超越昔时统筹基金的25%。

四、坚持便民利民的新农合运转机制。加大省、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直补”的力度,保证一次性报账率到达90%以上。持续探究和完善参合农民在相邻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医药费用按县内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赔偿的做法。大力推行救助对象住院新农合赔偿与医疗救助赔偿的“一站式”服务形式,让参合农民最大水平地受益。

五、增强新农合经办机构才能建立。进一步落实新农合县、乡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切实做到有人做事、有当地做事、有经费做事、有才能做事。加速推进新农合信息系统建立措施,完成新农合营业治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和服务程度。乡镇卫生院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网上直报率到达50%。

六、积极做好新农合准则改革试点工作。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积极探究门诊赔偿与住院赔偿有用联接的赔偿形式。选择1个统筹地域,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住院费用分段累加赔偿试点。在50%的统筹地域持续开展门诊统筹工作。

七、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才能建立。抓好新一轮的卫生服务才能建立工程。开展“农民称心乡镇卫生院”创立活动,全市10%的卫生院到达创立规范,50%的院长由县级卫生行政部分公开竞聘,30%的乡镇卫生院建有HIS系统,40%的中间卫生院供应口腔技能服务。

八、积极开展“提高前辈县”创立活动。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省乡村卫生工作提高前辈县”创立活动,对未取得提高前辈县的5个县(市、区)要求扎实开展工作,争夺年创评成功;对已取得提高前辈县的5个县(市)要求不克不及涣散,坚持提高前辈地位。经过开展提高前辈县创立活动,切实做到具体提高我市乡村卫生工作程度。

九、抓好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依照国家规范坚持乡村居民健康档案,重点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病患者坚持档案,并动态治理,乡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到达30%以上,并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治理工作。

十、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改革。探究坚持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执行人员、营业、药械、财政等方面一体化的治理体制。抓好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立工作,产权公有的村卫生室到达1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率到达30%,村卫生室处方及格率到达90%,输液治理率到达60%。指导乡村大夫承当公共卫生服务津贴发下班作。

十一、组织施行中心津贴乡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

依照中心津贴乡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方案要求,持续做好乡镇卫生院长治理常识培训,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能人员、乡村大夫进行相关专业常识和技艺的培训,开展教室教育与视频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严厉治理培训资金,努力提高乡村卫生人员的技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