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基本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物流基本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办法,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国家政府不断予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落后的农村物流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高效、便捷安全的优势在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中崭露头角,因此,推进农村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或者农产品企业合作,逐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使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物流的概念
农村物流是指建立在农业产业综合性和物流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服务,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集成。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的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它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需求量大,物流操作复杂;农民是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本融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合理组织农村物流比较困难;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多样性也给农村物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又被称为外包物流,是指独立于供货双方之外,提供全部或者部分专业物流服务的商业模式。第三方物流不拥有商品,而是物流发展的又一次专业化分工,具有关系合同化、服务个性化、功能专业化等特点,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物流信息,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界定
按照上述我们对农村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含义的剖析,我们对农村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重新界定:农村第三方物流是指供需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物流业务交于第三方完成的运作模式。
二、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以其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运做,确保物畅其流,减少农村经营风险,满足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对革新相关物流技术,整合物流力量,调整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起步比较晚,当前主要提供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还在逐渐完善,仍存在着管理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物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对第三方物流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低的物流企业,占据了农村物流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大部分农村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无法保障产品安全,自建物流系统,导致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潜力巨大。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地区物流需求范围广泛,农村作业和居住生活相对分散,单位空间物流成本较高,加上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导致我国农村物流整体水平比较低。加上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物流成本比较高,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涉及农村领域。而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三)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
在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上,邮政、供销合作社以及集资企业鱼龙混杂,它们交叉覆盖的经营业务、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再加上大小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物品、经营目标也各不一样,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管理疲软,农村物流网络缺口很大。
(四)流通渠道单一、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很多物流企业仍采用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另外,农村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EDI、RFID等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商流与信息流不能及时同步,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使得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五)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缺少竞争力
现代农村物流是一个新兴的知识、技术和劳动混合密集型的复合性产业,而我国高等学校对物流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同时,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员工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构成不合理,创新能力缺乏,严重制约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六)冷链技术不发达,农产品损耗严重
据统计,由于我国冷链设施落后,冷藏车辆和冷库数量不足,农产品保鲜和冷藏在运输、仓储等环节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每年农产品损耗率在20%-30%之间,超过3000亿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损耗率在5%以下,相差数倍,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贸易困难,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优化研究
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我国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农村物流水平的影响,而专业的物流力量决定了农村物流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分拣中心等网络节点的功能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推进服务完善、信息畅通、配送快捷、成本较低、规模适当的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是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村物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具有促生产、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功能。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下拨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利用现有的农村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创造多种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打破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扶持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二)发展战略联盟关系
构建农村第三方物流联盟是指企业在物流业务基础之上,以产权或者契约方式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在短时间内,扩展服务范围,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各企业的物流资源、功能要素联合在一起,减少车辆空载率,为客户提供纵横一体化的服务,有利于企业降低服务成本,控制合理库存,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三)加强物流信息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体系的中枢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RFID、EDI等,提高物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工作效率,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和信息流相互衔接,做到同步统一,充分与客户共享资源。
(四)增强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优秀人才的培养运用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的良好契机,开设全方面、系统化的相关课程,注重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满足现代农村物流的需求。
(五)强化增值服务,扩大农村认可度
发展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拓宽业务范围,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并以此迎合和引导农村物流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保持快速反映市场的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加大社会宣传报道,积极营造顾客口碑,提高农村社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认可度。
(六)发展冷链技术,减少农产品损耗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战略联盟的优势,改变冷链配送的无序状态,大力发展冷链技术,采用先进的保鲜冷藏设施设备,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减少农产品在采收、运输、仓储、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损耗,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扩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完善现代农村第三方物流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该看到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提供优惠政策,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物流严重滞后的状况,满足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增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认可度。由此,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卢芳.我国农村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环境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56-57
[3]方芳.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5:3334
[4]王晓晚,庞燕.第三方物流企业开拓农村物流市场营销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0:6869
篇2
关键词: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即生产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努力;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只有农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维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业人口最为集中和"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耕地仅为0.141公顷,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27.3%;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28.84%,占中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7. 68 %;中部六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2. 50,高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3.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东部地区(6.30%)和东北地区(10.63 %),略低于西部地区(13.15% ) ;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0.6% ,27.89%和43.36 %,除了棉花占全国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44.33%)外,其他两项均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09.6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O1元)和东北地区(6434.5元)。
近年来,中部农业己经出现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农业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生态赤字严重((1.8543 hm2/人)。比如,农业大省河南人均耕地而积目前只有1.22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5%。河南省耕地而积每年以20多万亩的速度在减少。
三、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更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旧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高于土地和耕地所占的全国比例,更加突显了该区域的资源紧缺。中部地区耕地质量也有逐步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污染严重、耕地有机质量普遍偏低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城市化进程加剧,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二是农业资源利用过度、浪费且效率低下。近些年来,中国中部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设用地逐渐增加,大量城市郊区和村镇附近的良田菜地被占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1)水资源出现紧缺。中国中部地区的水资源尽管在全国相对比较充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水资源将仍显匾乏。例如,山西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山西省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中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2)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农产品长期低质、低档次大量生产,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中部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二)农业结构单一,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相关制度滞后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成本大,效益相对较低,赋税等财政负担重,而且中部农村还而临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另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中部地区近年来农业稻谷播种而积和粮食产量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政府和农民都在探索新的农业模式,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明确,一些农田在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其次,监督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注重短期效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燃烧秸秆、乱砍滥伐、任意排污等。
(三)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支持滞后
目前农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设施落后,而引进先进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投入主要是群众白筹和政府帮扶,但相对于农业的缺口来说仍然差距较大。现有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可见性利益的投资上,比如先进的农业配套设施如耕种、收割等方面,对于先进的节水灌溉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等隐蔽利益方面的投入则较少,这主要还在于观念落后的原因。
而在一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农业的项目中,配套技术很少。如在无公害蔬菜水果方面,我国农业只是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从技术上根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植保技术方面,我国刚刚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农产品物流水平落后
一方面,农业物流组织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对物流需求不足而且分散,这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农业物流的货场、仓库、运输车队、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问横向联系不多,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物流技术落后。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利保障,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一一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以技术创新推动中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部地区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支农和惠农力度,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传统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二是农村经营主体要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发展集约型农业,把推进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耕地向农村的种田能手转移,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农业集约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体包括农产品物流企业、中介组织、批发商和商等。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因此,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改善中部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一个关键。具体措施有:第一,大力培育物流企业。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更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问和龙头企业与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问联合,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外物流企业。大力推动涉农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第二,培植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运销户,促进农民、农业企业与其原材料的供应商、农产品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形成联盟。第三,遏制国有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这两种物流组织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两种物流组织作为原有农产品产销主渠道的优势。第四,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部地区培育出约5万家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四)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最急需的是资金,所以,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中部农业的资金支持。首先,进一步提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扩大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规模,将对中间环节的补贴转向直接生产者,将农业补贴的重点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这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资金的流失,而且能使补贴更直接、更具体,更能达到补贴政策的目标要求;其次,建立中部地区的粮食风险资金,实行粮食销区对口扶持产区政策;第三,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引人竞争机制,扩展金融服务范围,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选择,简化手续,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第四,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另外,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允许中部地区发行相关基金、发行重大开发项目债券等。
五、结束语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区和商品粮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资源支撑能力、农业产量产出能力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尚未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定位和推进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农业发展须强化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带与基地建设,提升现代高效农业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彭留英: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8-07(4):646-649
[2]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14-21
[3]关明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2):70-71
[4]李莉:中部农业崛起的现实基础与路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10):34-35
[5]赵峻樱,赵柄灵: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艺术文化交流.2013(2):221-222
[7]吴峰:中部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初探[J].理论视点.2007(5):19-21
篇3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排斥 城乡差异 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 微型金融
一、普惠金融及相关理论梳理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又可译作“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贷款年会上。纵观之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也能够搜寻到“普惠金融”理论的“影子”。Kuzents(1955,1963)认为,在经济社会初期,不平等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差距逐渐增大,直到经济效益增长能够蔓延到整个经济体。之后,也有学者对其研究进行发展。直到Helm(2006)才提出“普惠金融”应该是辐射到所有人的金融体系。
国内,由杜晓山、焦瑾璞率先将普惠金融概念引入我国,其基本含义是:存在一个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杜晓山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2009)一文中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他将普惠型金融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客户层面,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为城乡中的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取决于金融体系中各方面的规划及活动。二是微观层面,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仍然承担着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它直接为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提供服务,拥有广泛的客户。三是中观层面,这一层面涵盖了很多金融服务相关人员和机构,它们通过改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设施和一系列金融活动,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度的要求,这些金融服务实体可以是跨国界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将其理论核心亦可总结为,旨在将普惠的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从而更协调地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最终运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总福利效用水平。
二、普惠视角下我国城乡金融服务比较
普惠金融重点研究的是金融服务资源在社会收入分配、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活动,以及信贷资源、社会保险等多领域的均衡配置,基于该理论视角相关数据可得性,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量化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城乡金融服务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首先以收入不平等为突破口,基于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城乡收入仍存在显著差距,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及比率
由图1可知,尽管国家出台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情况仍明显,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保持在3.2左右。农村居民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而城市居民从1978年与农村居民差不多的343.4元上涨到2011年的21810元,陈宗胜(1994)对比库兹涅茨倒U理论,提出现阶段我国体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理论假说,即先扩大再逐渐缩小。日本花费了大概100年使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我国解决城乡收入失衡问题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机构分布、金融市场、支付体系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在城乡区域范围内,信贷业务是金融服务中最基础的业务,基于银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营业网点19.8万个,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9万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9%,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4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网点仅3.69个,全国尚有3300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乡镇8200个。由数据可知,部分乡镇仍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在《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改革发展》一文中,“截至2011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6%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根据于奎(2006)的研究,反映我国农村地区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融资业务基本空白,金融服务业务种类也过于单一。
(三)城乡保险覆盖差异
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将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童广印(2007)认为,城乡保险应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通过体系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扩大横向覆盖面,汇集全民的保险体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农业险在农村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选取农业险及非农业险为指标来分析城乡保险覆盖面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险及其赔付比率
如表1,明显可见,农业险无论是在购买总额,还是赔付额,都与非农业险规模相差甚远。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早已开始在某些地区和企业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但从数据上来看,农业险占保险总额仍不高于2%,而赔付率也很少冲破5%,这种城乡保险之间的巨大差异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彻底性改变。
(四)城乡金融效率水平差异分析
借鉴白钦先(2001)提出的金融效率来衡量城乡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从量化角度找出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和乡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上述学者的基本思想,遵循廖杉杉的做法,本文拟以存货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
FE=SG/LG
农村金融效率:FEc=SGc/LGc
城市金融效率:FEt=SGt/LGt
其中,FE代表金融效率;S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储蓄总额;L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Gc和SGt分别代表农村储蓄和城市储蓄总额;LGc和LGt分别代表农村贷款和城市贷款总额。
本文城乡信贷规模数据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根据金融效率计算公式,可将城乡金融效率以图像形式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城乡金融效率
1978~2008年,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自2003年起,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基于金融服务发展初期城乡存在差异,现阶段城乡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结论及对策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理论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提出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抑制城乡经济不均衡
城乡金融服务差异源于城乡经济不平等现象,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以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路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分析可知,我国收入差距现状符合库兹涅茨“倒U”理论,因此在转变时期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
(二)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相结合,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能够普及全社会的各级群体,然而,农村存在严重的机构缺失导致无法为小乡镇或偏远地区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目前,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虚拟银行由于其方便并且可减少交易成本的特点,在现代金融服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虚拟网点却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有形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因而可采用有形网点与无形网点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
(三)广泛开展城乡物流金融联合
普惠金融的中观层面意义是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创新性金融产品,随着物流和金融产业改革进程的有序开展,城乡金融服务应该同时受益,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分裂,应广泛开展联合,“城市带动农村”的合作联盟机制,重点打造创新型合作社系统,采取并购、加盟等多种形式,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和优势产业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农村经营体系。
(四)推广小额保险业务,增大城乡保险覆盖面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能够构建一个覆盖到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我国城乡较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应提供一种产品简易、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理赔简单的保险服务,也即为小额保险业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10期:12-13.
篇4
关键词:绥化;回收物流;现状;策略
一、 城市回收物流的含义及对象
城市回收物流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而产生的废料、边角料,例如其中被消费者送回的不合格商品,因此而退货的,返厂重修的,这些物品而形成的物品的实体流动过程。
回收物流所包含对象:不能被利用的物料、报废破旧的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及废旧的包装物品;无利用价值的辅助材料等;生活中废旧物品等。总的来说就是那些在性质用途上变成旧物、废品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回收利用的物品都属于回收物流的对象。
二、 绥化市目前回收物流发展现状及分析
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生产商也在不断的更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人们购买的产品也不断的增多,所以废旧产品就不断的增加。目前很多城市的回收物流还没有开展,很多的企业还没开始重视,大多能做的都仅仅停留在回收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层面上。到现在为止绥化市没有成型的回收物流企业,经营模式也不完善。城市垃圾的处理都有特定的部门负责管理,仅仅对其收集,不做过多的处理。工作就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整体的生产效率低、技术含量低、管理不规范。绥化市的生活垃圾只用废品收购站来收集,没有什么企业对其负责,将可重新利用的废旧物品和材料返回给生产商。绥化市回收物流就是这样的状况,在“绥化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摘录”吕金生提出:“近年来绥化市政府、市委高度重视我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工作,尽早进行规划建立一批终端设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不过和标准的要求还差很多,和国际平均标准还有很远的距离;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机制方面就相差很多,设施设备比较破旧;绥化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混乱,得到重新利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在众多的公益事业当中回收垃圾的再利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环境的保护很重要。合理解决生活垃圾处理和利用问题,是绥化市民的共同意愿,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绥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同时田桂玲在会议中提出:“要加强物流业管理”要想解决绥化市生活垃圾的问题就要与绥化物流业相结合,发展物流业的同时解决生活垃圾问题,所以绥化市的回收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十分的重视。
三、绥化市回收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回收物流刚刚起步,绥化市当然也是如此,没有例外。很多城市的居民没有回收利用资源的意识,社区的公益宣传做的不到位,所以就没有得到城市居民的重视,当地的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条例,或是奖励制度尤其是对于企业,这些问题都妨碍了绥化市回收物流业的展开工作。
(一) 对回收物流缺乏认识
对于一些中小城市来讲并没有意识到回收物流的意义,看重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想的不够长远,对其不在意,甚至有的企业不明白回收物流的含义,对其了解程度微乎其微,对于可以回收的资源置之不理,没有回收的意识,他们觉得眼前的利益至关重要,如果花费精力和金钱再回收物流上是不值得的,实质是一种浪费,对此就不重视,大多数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回收物流的建设,只顾盲目生产和销售,没有对使用后的产品做合理化处置的意识。很多意识好点的的居民对回收的理解就仅仅停留在废品回收的层面上,意识浅薄的就更达不到这个阶段、层面了。绥化市相对其他城市来讲属于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到目前为止还是以分散形式的农村为主。这就会给绥化的回收物流带来困难,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当地的企业就避开回收物流的话题不谈,对其不理不睬,这就导致绥化市的回收物流得不到发展和应用。
(二)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有关城市回收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用来加强城市回收物流管理,为技术的开发做好保障,推动城市回收物流的产业化。国家的一些政府就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一些试点城市,对其进行实施,以利于回收物流的发展,同时并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现阶段大多城市只限于宏观层面,绥化也是如此。在经济、技术、执法上都缺乏可操作性,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依据,无法可循。即使很早就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没有得到应用,这些问题就阻碍了当地回收物流业的发展。使其发展速度慢。
(三) 回收物流渠道混乱
我国的回收物流体系都不健全,绥化也是如此,除了废品收购站就没有其他回收站点了,
大多数的回收工作都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人来做,回收环节多、设施不配套、渠道混乱等弊端,回收物流的数量、种类都不稳定,一般只回收经济效益高的废旧产品,而大部分的回收价值低、污染严重的废旧品就得不到回收。当地的小企业即使有自己的废品收购站,也只能处理好自己企业的废旧产品,要想解决好整个绥化市的回收物流问题并遍及绥化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四)回收物流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回收物流系统比较复杂,不但要有基本的物流功能,而且还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设施设备,用于生产、流通、加工的各个环节,就要不断的研究、设计、生产、才能对回收回来的废旧产品进行加工获得使用价值,流入市场。要想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就要求绥化企业拥有高水平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来掌握回收物流行业标准和现代信息技术,绥化市回收物流得不到发展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人才。与其他地区相比绥化市的物流行业相对落后,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以上因素都是影响绥化市回收物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资金投入问题
城市要想拥有完善的回收物流系统,就要求城市建设足够的设施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就会给当地政府和国家政府带来很大的负担。当地的正向物流已耗费大量资金,一些企业只考虑到回收物流的建设也会耗费大量资金,而忽视了回收物流的建设。绥化市的企业就不会考虑建设回收物流体系,因此回收物流在当地就没有得到广泛的建设和运用。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绥化市没有良好的回收物流体系,发展现状不良好。
四、 发展绥化市回收物流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对回收物流的意识和重要性
及时响应国家的号召:环保节能,建设友好型社会。就要求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回收物流方面,最好是做到城市居民人人都有回收意识,为回收物流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的认识,提高员工意识,当地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他们开展回收物流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企业才会着手回收物流的建设,既节约资源又会增加企业的效益,在生活生产中才能为回收物流的开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建设完善的法律发规
回收物流的发展和政府息息相关,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支持并有明确的态度,深知当地回收物流要想得到开展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政府应当响应“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号召,树立良好的企业环保形象。企业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开展回收物流意义和对企业的益处,积极配合。根据法律明确自己的义务,尽职尽责。
(三) 规范渠道
建立回收站点,对废旧产品进行合理的二次加工。由于回收环节多过程复杂,就要合理的削减不必要的环节;治理回收渠道,使其达标;设备之间被套的问题,在选取设施设备的时候要尽量严格规范,避免问题的出现。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和运送是回收物流的主要工作,因此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回收物流也可以新建回收物流渠道。可以依托第三方,第三方管理负责的优势主要有:信息资源广、专业优势强、服务质量高等。我们要想快速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
(四) 加强技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绥化市从事回收物流行业的工作者大都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并不具有掌握先进技术和行业标准的能力。不能对回收物流系统进行标准化、合理化的操作、管理,因此必须要加强技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消除因人才问题而影响回收物流发展的这一因素 。要积极响应“以人为本”培养先进人才的号召,物流行业是个新兴行业尤其在回收物流方面,人才极度匮乏,绥化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当地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绥化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人才实习基地,尽量把绥化当地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留在当地,加强绥化市回收物流方面的建设,同时当地的物流企业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绥化的回收物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资金投入
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回收物流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如果绥化市的回收物流业得到充分的重视 ,并得到应用后将会给绥化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最好是把回收物流机制的建设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行列。引用外资来加强绥化市当地的回收物流建设。
参考文献
[1]宋金鹏,魏立峰.我国回收物流发展关键问题分析[J].物流技术.2008,27(4):62-64
[2]张新颖.证明主编.回收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金利娟.基于绿色经济管理的回收物流系统研究[J].物流科技.2004,28(115):52-55
[4]张云.城市物流--城市发展中的绿色通道[J].物流技术,2007,26(26)
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策略
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缓慢,区域布局不合理。因此统筹我省中东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的重大议题,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一体化城市布局,错位发展战略。此战略的含义可简述为:以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吉林、辽源、四平等城市和地区)的工矿企业集聚等优势,形成吉林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中部一体;以东部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边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医药、钢铁、旅游、边贸经济等为重点,形成吉林省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群;以西部地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吉林省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东西两翼。其核心就是要统筹协调“一体两翼”,充分发挥各地不同的比较优势,寻找突破口,谋求快速发展。
吉林西部在全省发展中相对落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对迟缓,拖了全省发展的后腿。可见,该地区发展刻不容缓,战略意义重大。该地区在全省统筹发展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调控人口迁移,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
立足该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和发展基础,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人口规模适度的西部城镇组团,有序引导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转移。发挥西部地区草 原辽阔、湿地广袤、河湖互济的生态优势,打造渔兴牧旺、草茂粮丰、人水和谐的城镇群。强化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退耕还草还 林,加快修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格局。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内蒙古、黑龙江的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合作,构建绿色 新型工业基地。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产业,保持独特城镇风貌。控制生态功能重要、远离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的城镇规模,为生态修复腾出 空间。支持保护、恢复城市周边草原和湿地,构建河网密布水系,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条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链接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系统和运行机制。
从该地区条件看,最现实的选择: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该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粮、棉、油、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丰富的加工制品,打造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含金量。四是要大力发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定向加工等公司加农户定单式的产加销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进程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三、加强制度创新,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制度供给
制度创新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制度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演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加强制度创新是实现该地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1.土地制度创新。在稳定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上,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自由、有序、合法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审查及补偿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配套体系。
2.户籍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现行的城乡“二元”制发展为“一元”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已成为延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既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又要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农民工的落户条件。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的户籍制度。
3.就业制度创新。打破原有城乡就业壁垒,真正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双向流动的就业制度。就吉林西部而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个人创业;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是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企业、中介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等,逐步拓宽转移农民的就业空间。
4.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该地区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的“农村人口”及不进城的农村人口纳入统一的的社会管理,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从根本上消除的后顾之忧,使进城农民、留农人口均有保障。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为区域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
人的素质决定社会文明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确保吉林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留农” “转移”的劳动力人口的从业素质,才能保证调控人口迁移的顺利进行;才能更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行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才能保证顺利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才能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才能确保各种创新制度的顺利实施,为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篇6
【关键词】牡丹江;回收物流;循环经济
一、回收物流基础理论
(1)回收物流的含义。回收物流是关系到废旧产品或者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及不可回收物品的处理,即是将物品逆向流通的过程。所谓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即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2)回收物流的结构及作用。正向物流流程是将原材料从原材料供应商运至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后运至各地的供销商及零售商,最后产品流入顾客手中,这也是企业供应链商品流通的一个过程,而回收物流正好将其逆转,将产品或废弃物品从顾客回收到供应商和生产企业,使供应链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这样的系统称为闭环供应链。在企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回收物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回收物流的存在,才能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缺少了回收物流则整个系统将不再完整。回收物流除了使供应链流程完整外,还有其相应的作用,例如,回收可利用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利润,回收废旧物保护环境等等。在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完成循环经济的体系。而在完成循环经济的同时,回收物流是循环经济的支撑,所以回收物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牡丹江市回收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产品的不断改良,产品的使用寿命增长,越来越多的新产品逐渐问世,也因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废旧品也随之产生。由于牡丹江市的回收物流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还只局限于废旧物的回收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基本没有成型的回收物流企业,关于回收物流运作模式及回收再利用创新策略更是无从谈起。现阶段牡丹江市回收物流的唯一经营方式就是通过废品回收站,将废旧产品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收购,再将其返回生产商。而牡丹江废品回收站主要特点就是稀少而分散,且大部分是以回收废旧家电、塑料、纸张等物品为主。于此对于牡丹江市的回收物流来说,至今还算是一个空白。欧美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制订了对产品和原材料进行回收或正确的处置的强制性条文,对于废弃物跨州运输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而我国在近几年才认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作用。在近两年的对俄外贸调查中发现,牡丹江市的进口量远小于出口量,而平均物流成本却高于俄国,对于生产资源的浪费,更是高出俄方很多,牡丹江市政府这才发现回收物流不仅具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若将其处置合理,还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牡丹江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把牡丹江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区性物流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加快牡丹江市物流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目前牡丹江市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
三、制约牡丹江回收物流发展相关因素
1.企业对回收物流的认可度不高。很多企业对回收物流不是很了解,以至于对于回收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对此,大部分的企业认为回收物流会浪费很多的成本,在企业的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只顾盲目生产自己的产品及销售,没有对自己产品使用过后遗留的废旧品进行处理的意识。不仅如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已趋向城市化,但是在牡丹江市还是以分散式的农村为主,这样对于做回收物流来说也是一个难题。面对如此的艰难,许多物流企业对回收物流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使得回收物流不能在牡丹江市得以充分展开。
2.缺少回收的资金成本。对于一个单独的回收物流企业,资金是实施回收的先天条件。在牡丹江市大部分的企业在正向物流中就已经耗费很多资金,对于回收物流这种逆向物流,企业只能看到回收过程所发生的成本,不能充分认识到回收物流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忽略了回收物流的建设。由于巨大资金的压力,牡丹江市的中小型企业通常不会考虑构建回收物流体系,因此回收物流理念目前在牡丹江市不能被企业广泛的采纳。
3.回收物流站点匮乏。牡丹江市的物流企业没有完善的物流回收系统,也没有足够多个回收站点。虽然有少部分的企业开展了回收物流,但是一般都是小企业,小企业不可能有自己独到完善的回收物流系统,更不可能有很多的回收站点,对于回收物流企业,也都是些小的三方企业,或者私人的废品回收站。对于没有完善的回收物流系统和固定的企业站点,不可能将回收物流遍及牡丹江市。
4.人才的稀缺和技术设备的落后。任何的成功企业都有他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团队,物流企业也是一样,物流在我国各大高校也都属于新兴专业,且现阶段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比较少,能将所学的物流知识合理运用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物流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回收物流在牡丹江市的发展。除了人才的缺乏外,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牡丹江市无论是物流的技术还是设备都是落后的。缺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即使有好的理论和方法,也不能充分的实施,且牡丹江市既不是沿海城市,道路运输业又不是很发达,这些都影响着回收物流在牡丹江市的发展。
四、发展牡丹江市回收物流的对策
1.政府扶持,端正企业态度。牡丹江市政府应全力扶持物流相关企业,尤其给回收物流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促进牡丹江市物流业的发展。牡丹江市要以政府为引导,呼吁企业高举“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旗帜,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企业形象。企业应科学认识回收物流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端正好对回收物流的态度,积极进行废旧品的回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招商引资,解决后顾之忧。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牡丹江市政府应将物流项目列入招商引资的行列,实施提倡和鼓励个人及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对进行招商引资的个人及企业给予奖励,促进牡丹江市回收物流的发展。
3.完善物流系统,筹建网状站点。完善回收物流系统是必要的,只有完善了回收物流系统才能使回收物流有效的进行。回收物流的系统主要包括:回收收集点,存储地,拆卸、再循环车间,材料终端处理地。首先,建立回收收集点。这个站点也就是专门设立的回收中心,在牡丹江市建立多个回收中心形成网状的回收结构,使其覆盖在整个牡丹江市地区,充分的发挥其回收的作用;第二,建立回收物流存储地。将回收的废弃物及可利用材料进行储存,也是连接回收点和拆卸、再循环车间之间的纽带;第三,建立拆卸、再循环车间,这个也是回收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将在存储地的废旧物品及可利用材料进行拆卸、分解、归类和不可以用垃圾的粉碎处理;最后,建立材料终端处理地。将处理好的回收物进行最终处理,将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再利用及出售,将没有利用价值污染物进行终极处理。
4.培养物流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先进人才,现今我国的高端人才很多,但有关物流的人才却是很少,面对人才稀缺的物流企业,政府应督促牡丹江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并与牡丹江市物流企业签署实习基地,企业提供优厚待遇,为物流企业留住人才。除此之外,牡丹江市物流企业可以与沿海地区的物流企业签订合约,在沿海物流企业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企业积极组织员工,定期派员工去物流发达的企业参观学习,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员工的素质,转变企业员工对回收物流的观念,为牡丹江市物流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瑞雪,回收物流在企业物流中的意义[J] .物流论坛.2009,31(12)
篇7
关键字:物流;社会,作用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起着越来月重要的作用,物流有广义物流与狭义物流(商业物流)两层含义。广义物流是指社会物质在一定的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过程。任何物流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素:(一)物质的物质资料。(二)劳动组织。(三)载体。(四)定向移动。社会物流是以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的物流,它不是某一个企业的自身物流,而是同社会宏观经济运行联系在一起的物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代物流发展很快,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创造外部条件,发展经济,改革体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造社会物流,使之"内外兼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物流对许多人来讲很生疏,但实际上,物流无处不在,国家离不开物流,市场也离不开物流,企业也离不开物流。个人也离不开物流。所以物流在现代社会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物流是一种先进模式,是一种先进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物流”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支撑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基础性活动,从微观上看,它是对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直重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运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的过程,现代物流业链接着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是把现代物流看作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可以预计。
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新世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现代物流正准备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产业化尽而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物流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而多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累加,是一种整合。因此,物流产业是哟中复合性产业。所谓“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来讲的,最本质的却别在于。前者由”物流信息“搭建平台,而后者则没有。现代物流应到具备以下突出特征”物流公恩那个的专业一体化、物流活动的规模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我国物流普遍处于传统业务向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时期。目前,由于现有的物流行业统计无法取得现代物流的相关资料,只有在经济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具备现代物流性质。实行直接统计,才能全面,真是的反应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形势喜爱,研究我国物流产业及现代物流发展,并促其加快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长远的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正在逐步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延伸,其先导作用凸显。物流业已有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产业。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
货物从生产的到需求的的过程。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凭借物流软件和物流咨询,以此来完善,巩固措施.物流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等诸多方面。首先中国商品的流通费用较高,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20-70%,其中物流费用又要占三分之一以上,物流业的发展可有效降低物流费用,为商品价格的降低提供了条件,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同时物流网络的健全将极大地方便城乡居民的生活,甚至足不出门就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发展物流业必须充分发挥物流的系统化、集约化作用,合理规划物流及配送中心,重视回收物流、反向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绿色物流,推进新型物流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可以节省购买车辆的投资,还节省了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与员工相关的开支。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看。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入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
目前我国物流网络覆盖面不完整,重城市、轻乡镇,重发达地区、弱落后地区,不利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流通与服务等发展。同时,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缺失大型优秀物流企业。按照美国、日本的物流现代化水平,我国每年至少多支付3万亿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中心,降低库存费用、周转费用、配送费用等是美国、日本物流总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本地的工商企业就产生了庞大的物流需求,这为专业物流的出现和规模化提供了舞台。与此同时,伴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外高桥、西北、空港、深水港四大物流园区逐步完善,更是给专业物流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并且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可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物流业当然也不例外。我国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产业究竟包含哪些企业?是否以运输、储存、搬运、包装、商品流通信息处理等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业都可以归属在物流产业范围之内?近年来,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不包含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是独立的产业。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需要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与旅游业比较过程中,构成物流产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指标也是一片黑大陆。当需要加速发展物流产业,各个地方政府把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的时候,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重视并作系统全面地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也包含物流能力的竞争。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另一方面,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快,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金178亿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上述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无论从与全球经济接轨角度还是从我国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都有必要促进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我国的现代绿色物流,提倡高效节能,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
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笔者在此介绍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国内的差距,以引起业界的重视。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如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欧洲最近又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运行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重点在于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应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限制危害人类生态最烈的公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运输)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观念上的差距。2.政策性的差距。3.技术上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
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加速将广州建成现代化物流中心,广州今年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140多亿元人民币,以加快道路、港口、地铁及新机场建设。而真正按照现代物流理念运行的约有6至8家,主要是外资和民营物流企业。其主要特点是整体规模与所占物流市场份额小;企业各自为阵,物流仓储分布凌乱。另外,物流企业用于经营的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码头等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破旧残损,严重老化。近几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市已把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列入规划,着手实施。
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依赖政府的大力扶持,在这方面,专家们为政府开出一份“功课清单”:一是要制订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在交通方便、集散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批物流基地,与深圳、汕头、湛江形成辐射东南、西南、西北、华南地区的大物流体系;二是要在做城市规划时,把物流用地纳入其中,因为大型物流基地必须设立在城市交通方便处;三是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连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其区域配送中心,整合企业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四是应尽快成立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委员会或领导小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组织、引导传统物流企业与工业、商业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并制订、研究系列优惠政策等。
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业,从陕西的区位看很有针对性。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能向市场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集成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针对本企业的市场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这由本企业生产要素的不同分布来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行为的竞争性、公平性、法制性、信用性、自主性将日益加强。同时与其配套的保障制度、法规、规则也日益进步、完备。物流企业综合等级评估是一项旨在持续提高和客观真实评定企业核心服务能力,是全员参加、全面提升、持续改进、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动态体系。经过评估后的企业,应继续努力提高巩固自己的各项服务能力,接受社会监督和接受评审机构的复核,以求持续地巩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产业的现代化作出贡献,这也是物流企业家们的历史责任。
物流活动是最基础的社会经济活动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各式各样的物资通过种种渠道顺利的输送到需要者的手里。货币的作用就是作为中介物使货物的交换与流通变得更为方便,从低级的货币流通到现代高级的金融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要使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活动能够顺利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
先进的物流管理在今天被人们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这是说如果能够将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有效降低,就等于提高了企业利润,而这种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商家转化为价格优势,利用低价冲击市场,从而扩大销售利润。
虽然各种物流管理合在一起可节省成本,但调度灵活性会减低,如果成本能有效降低,分开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销售部物流管理科业务范围贯穿从订单开始到订单结束整个链条,包括用户交订单、确定订单、排产、生产部门生产入库、根据订单进行分配、运输、到特约店接车等;生产物流包括零部件卸车、储存、保管、不良品回收等。无论是销售物流还是生产物流都与“以销定产"的整体过程紧密挂钩,“我们每个月第3周都要举行会议,每种车型生产多少从物流角度来确定零部件的流动量,根据从销售部门得到的订单信息确定下月生产计划,将数据输入电脑系统。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北京现代的物流管理中随处可见信息化的影子,它在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有效降低成本方面功不可没。以销售物流管理所应用的ASS400这个模块为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接受订单,对订单进行分配;另一个是自动结算,打入了多少钱,提了多少车,它能够自动结算出来;而排产所用的AST模块,可深入到每一种车型每一种颜色,并将其按比例在系统中确立下来,由于各模块间信息是相互关联的,一旦数据确定,会自动转到生产部门系统,生产部门可直接看到,从而知道如何排产。
篇8
关键词:农村自来水;现状;对策
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命健康”落到实处。饮用的不安全水主要是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有的地区导致氟斑牙、驼背病、骨质疏松、骨变形、瘫痪等疾病,甚至癌症的屡屡发生。饮水安全是人的生存需要和基本权利,保障饮水安全,提高饮水质量,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让农民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切实维护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实施农村自来水化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结合东明县实施农村自来水化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1、现状
东明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的供水点工程到现在的入户工程,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现已建成运行的农村自来水工程有270项。解决了6.5万户、24万人和2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2、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水源供水不足
东明县农村自来水工程,大部分以黄河水或地下水为水源。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等原因,东明县大部分地方的降水量逐年减少。加之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大。因此,每年都会出现工程水源供水不足的问题。
(2)经常性管道破裂
除部分因管材质量问题破裂外,最主要是在运行过程中管道内产生了负压或管道内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其原因:一是管理中操作不当,如快速关闭进水阀,短时间内使阀门后面的管道内形成真空而产生负压。二是管道缺设进排气阀。由于没有进排气阀,在管道进水阀门被关闭时,空气无法进入管道,使管内形成真空而产生负压。脆性管材易被外压压碎,柔性管材容被外压压偏(特别是埋在砂砾层中的管道更易被压偏);而当进水阀门被快速打开时,因空气无法排出,使管道内压力迅速增大造成破裂。
(3)供水主管道输水不畅
东明县自来水管道随地形埋设,管线起伏不平。在输水过程中管道内形成一定量的气体。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气体汇集停溜在管道拱起的部分,阻挡着管内的水流,造成主管道供水不畅。
(4)溢水管不排水
多年来在建设和管理中,蓄水池溢水管的作用未被重视。一旦蓄水池溢水管堵塞,蓄水池就会漫溢,轻的造成下游农田、道路等被冲;严重会造成蓄水池基础被冲毁、蓄水池倾倒事故;甚至冲毁下游农户房屋,造成农户财产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溢水管不排水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蓄水池内的漂浮物流进溢水管后,在溢水管的接头、变径接口等处累积而形成堵塞,造成溢水管排水不畅;二是排水管在埋设时,某一点被拱起,在运行过程中,拱起处的管道内产生的气体阻挡造成溢水管排水不畅;三是冬季溢水管出口处结冰后,堆积起来的积冰堵住出口,造成溢水管排水不畅。
二、东明县农村自来水化实施中采取的措施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是搞好农村自来水化的工作关键。东明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立了农村自来水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自来水化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质量把关等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自来水化工程的意见》和《东明县农村自来水化工程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对按要求完成工程建设的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有关村、水利技术人员给予不同数额的现金奖励。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统一实施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管理。县政府把实施农村自来水化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各乡镇、有关村签订了工程建设责任书和协议书,列入对乡、村两级的年度考核内容,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2、调查摸底、搞好规划。调查摸底、搞好规划,是搞好农村自来水化的工作基础。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东明县水务局就对全市农村供水现状进行了摸底普查。研究确定了3种供水规划模式:
一是单村供水。对偏远村庄,实行单村供水。主要目标是提高饮水标准、实现“洁净饮水”、着力解决水质问题、核心是喝“干净水”。它是大分散供水中的小集中供水形式。
二是联村供水。在乡镇驻地周围村庄连接集中供水工程,亦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个水源,联村供水,即实现小康型饮水。小康型饮水有以下特点:①工程措施上改分散饮水为集中供水,改以村为单位供水为联村或者以乡镇为单位规模供水。②工程管理上,引入“产业”理念,科学核算成本,合理收取水费,初步实现自我积累持续发展。③水质上从洁净饮水简单化的处理,到初级化标准处理。处理后的饮用水,水中的关键指标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三是县区管网延伸供水。在县区周围的镇、村庄,连接县区自来水,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它有四层含义,①行政管理上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不再是分部门管理而是并到一个部门。②工程上的一体化,即城市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结合一体,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③供水水质的一体化,农村供水的水质与城市供水的水质完全一致,消除了城乡差别。四是建设管理观念上的一体化,不仅城市供水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同样农村也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不再有城乡差别。
3、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是搞好农村自来水化的思想基础。年初,专门召开了全县农村自来水化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各乡镇、有关村庄也召开了相应的动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
4、实施“五个统一”、严把工程质量。实施“五个统一”、严把工程质量,是搞好农村自来水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水务局牢固树立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了严格的技术责任制,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器材供应,统一施工安装,统一检查验收。同时严把两关,一是工程质量关。派出了4个农村自来水化工作小组,坚守工程一线,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与各工作小组签订了工作责任书。二是材料、设备质量关。对农村自来水化工程所选用材料、设备,先由水务局统一组织招标选用厂家,后由各乡镇选用材料、设备,这样既降低了价格,又保证了质量。
5、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农村自来水化发挥长远效益的保障。为建立健全农村自来水管建、管用、管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各乡镇建立由水务局管理,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服务的水务站。通过对供水管理服务,还把党的水利政策传播给农民群众,使水务工作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三农”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6、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建立档案、设置标志,是农村自来水化工程的供水安全保障。近几年,不少地方忽视了对供水档案的建立、供水工程保护标志的设置,给管理和维护工作造成了困难。因此,水务局把这两项工作纳入农村自来水化的重要内容,①安排以供水水源为单位,建立各自供水档案,与供水工程一并验收。②在地表面设置地埋管的标志,对已建工程,按照工程施工图或找当时参与施工的人员核对地埋管路的位置、走向,设置标志;同时,应加大对供水工程依法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供水工程的自觉性,延长供水工程的使用寿命,使供水工程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对策
1、继续加强日常管理
一是加强水源工程的日常检查,及时清除水源地的淤泥、杂物等,防止水源进水口堵塞;定时清理水源滤水层,确保水源水量不减少。二是加强用水管理工作力度,合理计量收费,加大对偷漏水现象处罚力度,减少水的浪费。三是寻找第二水源,有条件的可建小型水厂。
2、防止管道破裂的方法
应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关、开阀门时速度适中,避免因快速关闭阀门使管道内形成真空。在没有进、排气阀的管道上,增设自动进排气阀门,以便在进水阀门关闭时空气及时进入管道,防止管道内形成真空;进水阀门打开时空气及时被排出,防止管道内积气而压力增大。为防止管道因冻胀破裂,浅山地区管道埋设深度不小于1.7m;脑山地区管道埋设深度不小于2.0m。
篇9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农村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我国农村经济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农产品价格起伏变化多端,乡镇企业已经丧失了往日光彩而步履艰难,农民无法找到适合于自身的致富途径。为此,笔者觉得应当运用农民职业化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1 农民职业化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化,通常是指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化的发展。其规定性是农民职业化运用农业生产规模之扩张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提升农业投资能力等前提。现代农业是极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各类农业要素供给者所能得到的报酬必然会在经济发展之后随之而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农产业属于同质。农民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方式,而是由现代人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极努力而得到与占有的。农民理应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价格、税收以及补贴等相当多的内容上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农民职业化之本质在于农民去中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职业化农民进行转化之问题。以往,农民一般都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民职业化之后,这一群体就能切实摆脱身份与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进入到市场之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最大化。
2 农民职业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实现农民职业化,能够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个层面上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能够加快我国先进农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想取得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农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农民群体在职业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的合适载体。其次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民群众素质之高下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具备了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就需要农民群众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并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科技含量,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实现职业化,从而拥有比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能力等。最后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能力。一旦农民成为一种标准的职业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够激励广大农民致力于自身的农业知识以及技能储备,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动力。
(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农民一旦实现了职业化,对于其自身生活的贡献度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之分化以及农民群众的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切实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及竞争实力。其次是要切实加大农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机制建设之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择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领域中各类剩余劳动力之转移,扩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再次是能够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之机会,有效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 革除不良习惯,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最后是能够吸引各类外部资源进入到农村之中,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分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建设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的,通过切切实实地改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制,这是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农民群众由于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够带领农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从而选举出或者通过选举被选为深受农民群众信赖,能够为农民办具体实事的村两委干部,并且对村干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推进村干部更好地为民谋求福利,而且还能保障农民全面拥护村两委干部的正确指导,以有利于营造出民主而和谐之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市场参与能力,从而将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起来,将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公平竞争理念引进到民主建设体系当中,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当地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参与责任感。
3 应用农民职业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由相同农产品经营者群体或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体,通过自愿结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经营组织。就理论而言,农民合作社对于保护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得到农民群体的大力响应。然而,笔者实际调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农民群众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田园生活,对于进入农业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够强烈,这源自于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模式对于农民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尽管很想改变当前的贫穷面貌,但是却无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的相应能力。笔者觉得,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缓解农民贫困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无法离开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将伙伴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农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农民群众如果不团结一致运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也就难以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长期的农民教育规划,运用产业基地之建设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合作化之中。笔者主张依靠各种植大户来推动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同时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各农民教育机构应当和当地乡镇政府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策略,并且认真总结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
依据一项统计,在我国农村群众中,曾经接受过科技培训的仅有20%左右,从来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了76.4%之多。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农民只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技能,因而对于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可以归入到体力型劳动者的行列之中,依然处于当代社会分工的最底层。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实施股份合作制推进农民群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群众的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现代职教组织机构,这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彼此结合之结果,其本质为职教集团的一种形式。笔者在调研之后觉得,面向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相关的教育部门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吸收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各级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民自身均可参与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设,能够很好地调动起相关各方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民职业教育
依据笔者所进行的调研,当前我国农民最急需的可以说是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农村虽然在生产资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又存在着掌握现代农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农民群众在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上显得能力不够强。因为难以接受到相关内容的培训,导致农民群众极度缺少实施现代市场化运营之经验,尤其是缺少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种手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更是缺乏鲜明特色,因为效果不够理想。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农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符,多种殖反而有可能会赔得更惨。即便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也会因为收购、仓储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诸多损失。为此,笔者觉得在农民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抓住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全面促进项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统筹发展。要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对于实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要和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全面务实的合作,积极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民职教培训的项目化建设。当地高等院校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实施农民职业化教育的相应责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专业实施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承担当地农产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类工作。大学不仅要能走出去,而且还应当要请进来。各地基层农村乡镇政府完全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到临近高校开展理论性学习。要积极打造出一支视野十分开阔、敢于进行创新的现代农村干部,进而全力提升我国农民的职业化水平,以切实解决农业经济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职业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过程。农业与别的产业同样出现了从单一性农业生产往农业经营所出现的转变,所以,培养农业经营者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改变,无法再依靠家庭内部的世代传授。唯有掌握这一实际状况,才能找准农民群众们的需求,让其真心实意地接受职业培训,并且受益于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增清.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3(2).
[2]田园.我国农民职业化问题制约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现状;SWOT
随着商品经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变革,由传统的流通渠道逐步向超市化经营转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较为明显。人们日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营养等各个方面,而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些新的需求,这加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要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流通渠道,发展十分迅速,它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海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纯收入的64%来自农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市场、渠道、规模、加工、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海南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和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含义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关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林业产品、渔业产品等。超市化经营则是社会进步之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商品零售方式。所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指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种交易过程。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露天市场和农贸市场,前者目前在城市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主要存在于一些较落后的农村,而农贸市场则仍是当前中小城市、乡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二、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及SWOT分析
在我国,超市化经营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来的一种商品流通渠道,近年来超市在农产品零售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以超市为平台,有固定的场所及现代化的销售设施,能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创造出宽广、明亮、舒适、自由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享受购物带来的乐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服务优于传统流通渠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超市化经营的农产品更安全。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相较于传统的流通渠道,其发展速度更快、成长空间更大,并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的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一)海南消费者超市购买农产品现状调研
据调研,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这两市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较高。消费者是否选择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见图1)。调研发现到超市购买蔬菜等农产品的消费者的特征是:收入较高、年龄不大、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较忙的人。对超市中的速冻食品、鱼肉制品及水果、粮食的购买比例较高,节假日往往出现购物高峰。
同时,海口市还存在着大量农贸市场、以及少量的露天市场,根据调研估算,海口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约占农产品总消费的15%左右。
(二)海南消费者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期望调研
在对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研中,涉及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感受和期望时,根据消费者选择次数的多少,发现消费者期望最高的是降低价格,然后是农产品的安全性好、质量高,经营的农产品品种要更丰富,服务意识强,以及货架的合理布局(见图2)。
(三)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供应链分析
以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为例,其经营的农产品主要供应链是:产地收购商销地市场超市供应商超市。超市里经营的农产品产地主要分为海南岛内产地和大陆产地,经过较多的中转环节后,农产品新鲜度不是很高,特别是那些对新鲜度要求较高的蔬菜类农产品。而且每经过一个中转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利润,层层加码后进入超市,最终导致了海南超市经营的农产品价格较高。而一般的家庭农户,则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并且生产经营技术落后,物流水平落后等原因,其农产品难以符合超市准入标准,从而很难成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供应链的一部分。
(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SWOT分析
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成为我国宝贵的热带农业基地,同时海南又是一个农业省份,全省GDP中农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直都在30-40%,农民纯收入的64%以上来自农业。因此,海南农业的基础地位明显,大力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增加农产品出路,有效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优势。海南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征,常年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拥有丰富的海产品,海南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岛内基础交通条件良好,并且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岛内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物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海南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如海南农垦系统就是海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生产规模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特点;罗牛山、椰树等海南农产品龙头公司,积极推动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此外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大量介入,产业化经营也初见端倪,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了越来越强的支持。海南农产品的商品率高,海南大部分农产品面向省外市场。全省农产品的商品率平均80%以上,热带作物产品几乎100%用于出售。2007年海南省GDP为1229.6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84.9亿元,占31.3%。2007年农产品出口突破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44%。这些客观上提高了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等,对海南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具有较大的拉动力。
2、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劣势。目前海南总体经济水平还不高,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虽然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环境,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生态条件,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产品都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先进的科技难以采用,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因此除了龙头企业和一些大型专业户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外,大部分农产品档次较低,质量不高,难以进入超市、高档宾馆,更不用说出口。此外,海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精加工很少,产品规模较小,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并且大部分人收入水平不高,相应的消费能力也不高。
3、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机遇。从对海口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调查来看,有73%的被调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表示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应比例达到82%。64%的被调查消费者选择超市作为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的地点,超市经营无公害农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目前形成购买无公害农产品习惯的消费者不多,大多数属于尝试性购买阶段,但94%的被调查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由于目前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经营不规范,消费者愿意为无公害农产品支付的额外支出并不高。愿意支付较高额外支出的消费者是对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对农产品价格不太在意以及具有无公害农产品购买经验的人群。因此,随着城市居民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迎来了发展机遇。
4、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挑战。海南农产品大多是由个体农户独立生产经营的,对质量、品牌、信息、标准化的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大型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的比例很小,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较高,同时超市化采购的规模较大,这些导致了目前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严重失衡。因此,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促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海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政府部门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各渠道的支农资金,建成一批如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建设等重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高海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积极吸引外资,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二)建立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提高海南农民组织化程度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要求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或“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按照超市的计划去组织农户生产。供应商执行超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随着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唯有如此,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才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超市。
(三)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是突破农产品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因此,根据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制订海南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标准检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标准达标生产方式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技能的培训,逐步全面强化对农产品标准的认证和检测,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市场准入淘汰制度,形成农产品生产、认证、检测的标准化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海南农产品大量、快速地流通,为符合超市准入标准打下基础。
(四)加强农产品区域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较严,同时注重品牌影响力。根据海南不同区位的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战略,建立相应区域化、基地化的农产品品牌。如传统的“文昌鸡”品牌。把传统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向公司加基地的生产方式转化,发挥公司在技术、生产、流通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基地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加快科技进步,形成品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完善相关配套行业。改变海南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品质不高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从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海南农产品竞争力,为海南农产品能够进入超市服务。
(五)加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人才队伍的培养
针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日益发展,应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工、储存、物流、销售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并积极依靠科技与教育,培训一大批懂市场、懂技术的新型农户,使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高速发展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屈云波.营销方法[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江泽林.海南省区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农产品市场准入指南[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