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网格化管理特色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47-02
韶山市是伟人的故乡,全国优秀红色旅游城市之一。建国以来,旅游产业一直是韶山市的主要经济产业支柱。在社会管理创新大背景下,韶山于2010年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明确社区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借助数字网格技术整合社区内管理资源,实现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性局面,实现了“全覆盖、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目标。韶山市作为湖南省首批社会和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将网格化引入社区管理,自主创新其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对于创新韶山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韶山市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现韶山社会管理的全覆盖。面对新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利益诉求多样性、利益问题多发性,传统的社会管理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广,管理上愈加复杂,出现的问题也越多。社区网格化管理是韶山市传统社区管理体制的延伸发展,是城市管理科学的新实践。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做好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抓好了民生改善和权益保障工作,加强了服务群众和创新管理等工作,2011年取得了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县市区第一的成绩。
实现创新以及服务政府建设。对于传统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行政模式来说,网格化社区管理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从体制上能够保证组织平等、有序参与、合作共治,使行政职能与行政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大行政透明度,推动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是推动社网格化区管理的动力,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政务公开等工作,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提高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精细化、规范化。针对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各社区积极引导群众性文体团队的发展,通过社区文化和社区民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公共意识,为群众的广泛自主参与开辟空间,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情况
2010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湘发[2010]18号),省综治委于2011年3月确定韶山市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韶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
展开。
(一)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效
建立“镇-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住户”六级管理机制。韶发[2011]17号文件中将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纳入市综治管理中,建立六级管理机制,将社区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驻区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层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纳入网格,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位和组织节点。
健全社区网格管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全覆盖”。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网格化要求建立高度协同的行政管理机制,改变资源部门所有、多头重复建设的弊端,从而提高了对社会事件的综合反应能力、公共资源的科学供给水平,推动社区均衡发展,提高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部门,而有很多社区内威望比较高、退休工人等任职。这样更能够有利于该网格内的管理效率和实现该网格内人的全面发展。
(二)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现的问题
缺乏制度保障。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韶山市一种新生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还正处于探索阶段,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进,因此,导致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纠纷事件等。
观念陈旧。不论是管理者或是被管理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韶山现代城市管理的创新需求,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在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缺乏监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运行也必须在公众的有力监督下进行,但目前韶山并没有赋予公众相关的权利以及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没有实现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三、基于韶山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加强社区网格化的法制化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有一定的矛盾,现有的制度法规都是与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相对应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社区网格化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用及时有效的制度来保障这一模式走向成熟与规范。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区管理理念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韶山市的实施是对传统社区管理的创新,是一种新生事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并不能够全面了解。尤其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效率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完善政府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划分网格分区,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资金保障。
(三)完善民主考评机制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整合、民众利益最大化。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赋予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权利,使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法律上获得认可的同时,又在公众监督之下。通过法律保障和社会监督的形式使社区网格化有效实施,这也是推进城市管理效率的的外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上海社区治理网格化的起步与探索[R].上海市政治文明办,2004.
[2] 姜爱林,任志儒.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6).
篇2
SIMG主要立足于对地理空间的多粒度划分,其核心思想是按照不同的网格大小将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划分为不同粗细层次的网格,上下层次的网格在空间范围上具有涵盖关系。用多级网格实现对城市部件、事件和服务的精细化描述和组织,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分析。在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中实施多级网格化管理,可以将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划分在基于社区边界基础之上的更细的网格中,对网格中的人、房、物、事、组织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并建立元数据之间的共享和交换机制,实现自然人(或法人)-房屋的网格化,以及人-房屋-单位(或组织)的三库一体化,用更精细的单元网格定位社会事务,满足快速响应的需求;用人、房、单位(或组织)等实体和社会服务的高度共享来实现服务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对称,满足问题客观描述和快速解决的需求,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效能的提升。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单元网格的合理划分,有利于更快速、准确地定位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单元网格的划分可遵循以下原则:以城市中的行政境界和道路、河流、公共绿地等自然地理布局为边界来划分单元网格;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以及部件等管理对象,且各单元网格内管理对象的数量应大致均衡;相邻单元网格之间应无缝拼接。其优势在于:①将各级行政区划纳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级别当中,使得各级网格的空间范围与各级管理部门以及现有的地理数据、统计数据相对应,有利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部署和开展。②考虑到社会服务管理对象大多被自然地理布局相互隔开,以自然地理布局为边界来划分网格可以兼顾到管理对象的空间分布,同时也维持了社会服务管理对象的完整性。③网格边界可以与大多数历史数据资料无缝融合,有利于地理数据和管理对象的变化检测和趋势分析。④保持各单元网格内管理对象的数量基本均衡,方便管理人员部署。根据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实际需求和划分原则,本文按照市-市区行政区划-街道-社区-单元网格进行网格的划分,即在社区边界基础上继续细分形成单元网格。本文设计的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单元网格代码由14位数字组成,依次为6位市区行政区划代码、3位街道代码、3位社区代码和2位单元网格顺序码。
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计
2.1服务架构
基于SIMG的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可分为4个层级。由网格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实景影像数据、社会服务数据、社会管理数据、视频数据等组成数据层,统一进行网格化编码,运用WebServices技术将多源数据与服务资源有效聚合,为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层应用提供服务。
2.2功能设计
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1)提供对多级网格的管理,并基于多级网格进行精细化查询与定位。
2)提供各类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全程透明化管理。
3)集成视频监控、可量测实景影像和电子地图等信息,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动静结合。
4)提供各类社会服务管理过程的考核评估管理。
2.3数据库设计
基于SIMG的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数据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网格数据。网格数据包括单元网格数据、专业网格数据和责任网格数据等。以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划分市-市区行政区划-街道-社区-单元网格5级网格,记录网格代码和其他属性信息。针对社会服务管理需要,在参照单元网格的基础上对城市区域进行划分,形成专业网格。每个网格管理员负责的单元网格集合形成责任网格。
2)人口数据。按照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对城市中的实有人口记录自然人的完整生命周期数据,其中包括出生、就业、住房、婚姻、社保、医疗等方面的信息,以此来实现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中自然人的生命周期全程信息管理。
3)法人单位数据。对市区范围内的法人单位进行普查,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地址、基本状态等信息,并记录法人单位信息和房屋、单位所属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4)房屋数据。对市区所有房屋进行普查,记录房屋坐落位置、层数、建筑面积、房屋用途等物理性质以及房屋所有权人等内容,实现房屋信息与自然人、法人数据的关联。
5)城市管理数据。普查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数据,对其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同时记录其空间位置、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单元网格、状态等属性信息。
6)社会服务数据。统计社会服务相关数据,同时记录无偿或有偿参与网格内社会服务管理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信息,为社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7)社会管理事件数据。将社会服务管理的事件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同时存储事件的基本属性项,如事件名称、主管部门、事发位置、所在单元网格、事件描述等属性信息。
8)视频数据。分布在城市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数据为视频巡航立案提供服务,实现对城市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管。
9)基础地理数据和可量测实景影像。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所使用的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是城市基本大比例尺地形图,可量测实景影像主要是从城市街区主干道和重要的次干道连续采集得到,覆盖部件的普查区域。二者主要是进行各种部件、事件等管理对象的快速定位,以及基础地理要素的浏览和简单查询。
2.4社会服务管理流程再造
网格化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的主要运行流程如下:
1)在网格层级,以网格员巡查处理为主,同时注重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尽量将问题在网格之中协调解决,网格层级不能解决的再上报到社区网格管理站。网格员对其权属内的网格进行巡视管理,负责社会服务管理数据的采集更新,或对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取证,对专业部门的处理情况进行复核确认和向群众反馈。网格员队伍由社区网格员(可以是社区群干和专干等)和专业网格员(可以是城管网格员、工商网格员和食药监网格员等)组成。专业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员交替行使发现职能和核查职能,从而在各级监管中心的指挥下,构建专业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员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
2)城市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监管由市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区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街道网格管理中心和社区网格管理站四级负责,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级下放。监管中心接收上报或举报的社会服务管理问题,本中心层级不能解决的问题将上报至上级中心处理;负责对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指挥协调和管理决策,对有关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3)各相关专业部门按照监管中心的指挥管理,依据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规范,处理本部门负责的社会服务管理问题,并向监管中心及时反馈处理结果。通过此流程,基于多级网格的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将发现登记、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评价考核、结单归档等社会事件处理6个环节紧密关联起来,实现网格员队伍、各级监管中心、各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健全对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发现机制、监管机制和核查机制,加强对城市社会事务的精细化透明监管,提高城市社会服务管理部门与公众上下双向沟通的效率和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3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运行实例
下面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社会服务管理中的典型实例,展示基于SIMG的城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特色。民众有社会问题需要反映时,经其所在的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的网格管理员使用“社管通”或社区服务终端向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提交问题,由相关专业部门、社会组织或公众等参与处理,最后将问题处置结果反馈给最初反映问题的市民,从而促进社会服务管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实现网格、人员和问题归属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为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新模式。系统实现了可量测实景影像、视频监控与电子地图的联动,加强对网格中的人、房、物、事、组织等社会服务管理对象的动态管理,利用人、房、单位(或组织)等实体的高度关联和社会服务的高度共享来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称,满足社会服务管理问题客观描述和快速解决的需求。展示了可量测实景影像与电子地图联动的实例,可以清晰地显示事件所处的地理位置、街道实景和属性信息。此外,系统还实现了服务于民政管理的应用专题分析。以社会保障分析为例,利用网格化人口数据,可汇总东西湖区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进行社会老龄化分析,获得该区人口的老龄化率。统计处于空巢、残疾、低保等状况的老龄人口分布,在更精细的层次上把握全区老人的生活状况,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部署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社会保障分析功能,确定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社区老人关爱帮扶中各项服务所占比例,为推进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4结语
篇3
一、今年工作开展情况及亮点工作
(一)、基础工作
1、市容秩序。一是梳理重难点,专项整治薄弱环节坚持一周一主题、一月一梳理,每周按照一三五整治、二四六巩固的基本模式。重点梳理辖区市容秩序重难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统一部署、重点整治。二是以主次干道为主线,带小街巷、三无小区、农贸市场的片区整治。定期督查社区清理小街巷和三无小区乱张贴、牛皮癣和小广告。三是结合街道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结合曙光南路道路建设,全面清理曙光南路露水菜市场,逐步试点推行曙光南路摊群点市场化管理。结合曙光北路文化一条街建设进度,对一直影响该路段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废品回收站进行专项清理。目前,该路段废品回收站已全部搬离。四是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相结合,不断规范辖区夜市排档经营秩序。继续聘请物业公司对望江路和绩溪路夜市摊群点进行管理和保洁,按照“三定两有”管理方式和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的督查方式,保证夜市排档管理基本达标。
2、创城迎检。今年是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二年和创全省文明城区的收官之年。为有效落实迎检工作任务,城管中心先后筹备召开了街道创城动员会、推进会和省文明城区迎检动员会、推进会。并认真对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认真部署:一是分工协作。今年创城期间,城管中心横向分成外勤和内勤两个组,纵向分文明和城管两个组,纵横兼顾工作,条块结合推进。两个组分别对照计划制定方案,确保创城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二是利用每周固定召开的城管中心工作例会,向社区工作人员通报创城工作整体进度,增强一线人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保障创城期间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三是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扩大创城文明宣传面和督促街居工作人员按规定做好迎检工作。期间,共发放创城宣传横幅200条,播发创城手机短信130条,并短信平台和文件转换站等多种渠道,及时将各级考核通报、暗查情况,发至相关社区和网格队员手中,便于社区网格队员和协管员及时对照整改。
3、案卷制作和热线回复。作为执法部门,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全员办案已经成为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城管中心对照市、区两级案卷制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要求执法队员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独立制作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案卷。截止目前,2013年度共完成一般性程序案卷73份,违停案件1307件。其中,公议案卷4份,办案量指标数730件,实际办案量数量1378件,完成率178%,处罚金额93700元。此外,截止目前城管中心共接市民投诉947个,其中市长热线395件,办结295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0%。城管热线552件,办结552件,办结率100%,位于全区前列
4、文明工作:一是加强志愿服务广场建设。志愿服务广场是区的特色工作,城管中心按照要求,对10个社区采取分片指导,积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建设活动,最终,8个社区通过区志愿服务广场验收,其中1个被评为市三星级志愿服务广场、2个被评为二星级广场,其余5个均为一星级广场。二是开展文明餐桌示范街和示范单位的评选活动。为确保文明单位“五个一”工作顺利通过上级检查,开展文明单位“五个一”工作专项培训指导活动,促使辖区5个餐饮单位被评为示范单位。三是督查指导社区创建软件资料的整理存档和志愿服务工作站、未成年活动室、心理咨询室、道德讲堂的规范设立。四是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辖区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公共文明引导活动。组织志愿者参加在滨湖湿地公园举办的“市关爱山川河流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的启动仪式以及区牛角大圩生态园开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培训活动。四是推荐曙光社区参加市“十大幸福小区评选”活动,经实地考察、网络投票、媒体暗访三个重要环节,最终获得市“十大幸福小区评选”称号,排名第二。五是积极开展“好人”的推报工作,本年度推报6名候选人。按时完成《文明风》杂志征订工作。
5、考核督查。一是对照原则,加大对重难点问题的回访督查力度。继续推进摊主自律、社会管理、社区督查、中心考核的四级管理体制,对参与摊群点、夜市排挡社会化管理的物业公司和社区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以保证市场化管理有实效。二是严格督查,兑现奖惩制度。今年,街道将10个社区网格队员进行轮岗,以杜绝熟脸孔带来的工作上的不便。严格实行网格队员是网格主要责任人,社区协理员是具体负责人的两级责任模式,严格每周考评、每月调度和每月通报,兑现奖惩的制度。中心定期开展网格化管理考评工作,月考评由日常考评和上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12个月的平均分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年度考评得分,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奖惩与责任落实,实行人员绩效奖励,奖勤罚懒。
6、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结合老城区驻地单位多、主次干道多、沿街商家多,居民小区多的地域优势,城管中心继续沿用面向驻地单位、面向沿街商家、面向广大居民“三个面向”宣传模式,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群众对创城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创城期间,城管中心分别印发“致辖区单位的一封信”和“致辖区居民一封信”约1000份,张贴到小区门口和楼栋内,让广大居民了解创城的意义,自觉做到三管好,动员辖区单位和沿街广大商家自觉履行责任区制度。其次是动员辖区单位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内部刊物、局域网、道德讲堂等平台,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宣传,制作大量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张贴到辖区主次干道、街巷、生活小区、楼宇大厦,营造出了浓厚的创建氛围,收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媒体宣传方面,截止目前共计完成宣传任务120篇
(二)、亮点工作
1、拓展思路,打造二级平台。深入推进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数字化城管管理方式,建成街道城管指挥中心,和区数字化城管指挥系统联网对接,将市、区挂网督办案件和各类热线,分责到社区网格,社区网格队员和协管员,按照挂网问题进行整改、拍照和回复,减少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实时远程监控体系,实现了对辖区重点路段市容状况的实时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派遣,快速处置。
2、三管齐下,突破重难点问题。在薄弱时段管理方面,重新拟定辖区重难点路段薄弱时段管理要求,招投标社会化管理物业公司,定期明查和不定期暗访管理效果,保证市场化管理切实实效。在撤销摊群点方面,我们一是宣传劝导,合理安置。积极主动联系经营户进行宣传劝导,做好摊点安置分配工作。二是张贴通知,维持稳定。在摊群点周边张贴摊群点疏散通知,做好疏散告知工作,保障辖区和谐稳定。三是强制清理疏散,死看硬守,坚决防止反弹,成功撤销绩溪路水果摊群点和曙光路北路废品收购站点。在拆除违章建筑方面,工作人员与违规搭建户积极沟通,对辖区内省建三公司、金江苑多处新建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期间未发生一起冲突。截止目前,辖区中队依法拆除违法建设共计12处,200余平方。此外,由于今年创城检查时间的提前,季节性瓜果服务期限提前,为打好创城攻坚战,城管服务中心以宣传、引导、取缔的三步骤,使得辖区内西瓜销售点的经营户在8月20日前全部进行了撤离。
3、重点部署,推进沿街立面整治。按照区局部署,成立立面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宣传、清理整治、建设协调、经费保障和综合事务五个工作小组,按要求拆除人行道和绿化带及各类杆线上乱设的标牌、指示牌3块。规范店招标牌设置,拆除一店多招76户、违规设置楼顶字7块、违规设置户外墙体广告14块,清理沿街建筑立面乱张贴、乱悬挂百余处,清理沿街破旧遮阳棚三十余处、违规设置侧式灯箱二十余处。
4、走访调研,引入环卫购买服务机制。以往创城迎检期间,街道往往都是采取“打突击战”的方式,加强对无主管小区、自管小区道路和代管小区的改造服务,然而,随着标准的不断提升,受社区可调配人员少、环卫任务重、等实际情况的制约,无主管小区管理整治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辖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的一块短板。对此,今年创城结束后,城管中心通过调研走访,研究引入环卫购买服务机制的可行性,即在传统的、政府主导的环卫公共服务领域引人市场机制,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发挥环卫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环卫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这种竞争性的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让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面提高辖区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我们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社会化管理:继续推进曙光南路摊群点和望江路、绩溪路等路段的摊点和夜市排档规范管理工作,加强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督查管理,实现统一、规范、有序经营,切实有效的解决辖区内存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重难点问题。
(二)打造简洁、高效的城管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工作的创新,提高社区网格队员处理日常问题的时效性及规范性。1、优化二级电子管理平台管理,实现辖区市容创建问题的信息化管理。2、推行辖区自管小区的垃圾清运社会化管理,全力突破创城重难点。
(三)打造水阳江路立面整治示范一条街。
篇4
东城区从2011年开始在建国门等街道试点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在全区全面推广。从北京市范围来看,海淀区、丰台区也在以街道为试点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两个平台都将在2012年上线运行。
近两年,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相继提出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其中,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已经被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北京市又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管理的范畴当中。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是全国范围内最早上线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北京市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城市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全国数字城管的示范工程。而今,东城区又将“网格化”管理理念移植到社会服务管理当中,网格被赋予了更多社会管理功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把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社区。
数字城管
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提到社会管理不能不先提城市管理,东城区的社会管理是在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多年实践基础之上建成的。那个时候的“网格”,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着眼于对城市设施的及时维护和对游商、非法小广告和乱倒垃圾等事件的及时处理。
早些年,由于东城区城市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了“四个没人管”的弊端:一是发现问题多少没人管;二是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三是处理问题是否及时没人管;四是问题处置到什么程度没人管。广大群众除了打电话给区政府热线、向新闻媒体反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写议案和提案等渠道以外,没有反映问题的渠道。
针对以上这些主要问题,2003年在原东城区区委书记陈平的亲自主抓下,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理念,着手规划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即现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简称数字城管)。
项目启动初期,在陈平书记的主持下,多次组织城市管理领域、信息化领域院士、专家对项目方案进行探讨、论证,确定在原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范围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2004年6月,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成为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主要的软件开发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于2004年10月22日正式试运行。
借助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东城区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与崇文区合并前)25.38平方公里划分成10个街道、137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井盖、出租车站牌、路名牌、垃圾站、公共卫生间、花架、雕塑等公共部件被按地理坐标标注在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每个部件都有一个8位“身份证”。
每个城市管理监督员随身携带具有无线传输和定位功能的信息采集器(即“城管通” 手机),分布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监督员使用“城管通”手机,可以随时打电话、拍照、上传图片反映问题。居民只要拨打城市管理特服号13910001000,就可以把遇到的城市管理中的如井盖丢失、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及时报告给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将通过专用网络迅速通知担负城市管理职能的有关部门。
通过网格化管理,东城区城市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幅提高。以前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政府专项检查,现在监督中心通过短信通知到每个监督员,只需要两个小时便可完成数据的统计、上报。通过一张网络和一个平台,将城市管理信息集纳于无形之中,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也实现了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
数字城管系统上线运行的第一年,便解决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2万余件。目前,借助该系统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在90%以上,而以前则只有30%,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结案率在97%以上;问题办理平均时间由过去的一周提高到现在的6.5小时;此外,东城区的总量比同期下降33.5%,而城市管理问题的量更是下降了66%,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大幅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目前,东城区数字城管系统每天平均处置约200件以上,而过去为每周77件左右,处理问题数是过去的6~10倍。
数字城管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北京天则经济技术研究所的经济评估报告结论:新模式至少每年为东城区居民带来约1.58亿元的新增福利;节约成本5400多万元;引致每年约1.58亿元的土地收益增量;解决411个就业岗位。如果全国660个城市应用新模式,每年可带来约1464亿元的总成本节约和约575亿元的社会福利增量,并创造约46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北京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方面创新的重要举措。该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为政府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建立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反馈及时、解决迅速、监督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管理工作在城市的每个地方、每个时段都能准确覆盖,以实现精确、快速、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国务院参事、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称之为“经典的电子政务应用范例”。
大东城
系统升级扩展忙不停
从2004年10月上线至今,数字城管一直在努力进行完善,尤其是最近两年,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业务层面,数字城管系统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和完善。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原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
“由于之前东城区和崇文区是两套独立运行的系统,合并成一个区后,就数字城管而言,需要把两个阵列整合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将原来两个区的地图在数字城管系统上面进行合并。”数字政通公司副总裁胡环宇表示,“原东城区面积为25.38平方公里,合并后的大东城面积为41.84平方公里,面积的改变就意味着城市管理问题件数的改变以及并发访问量的改变。因此,要想使数字城管在大东城顺畅运行,系统必须进行升级、改造和融合。”
除了两区合并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响应速度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在系统上线初期,要求在一天内处理完毕,现在则要求在半天内将问题给予解决,这无疑是对系统性能提出了新要求,数字城管必须不断对系统性能进行优化与完善,不断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访问量以及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东城区数字城管已经上线运行了7年多,存储了海量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是目前东城区非常关心的问题。”胡环宇说道,“通过分析历年的受理案件信息,可以得出在哪些地区、哪类事件容易频发,以及哪段时间、哪类事件容易多发等等,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进行指导。”
随着管辖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管理问题的增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东城区市民,数字城管将之前一部分不在城市管理范畴内的部件或事件也纳入进来,如工地管理、渣土管理等等,并将这些进行统一的城市管理分类。
随着城管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全,要求数字城管的子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为此,在之前九大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目前又增加视频上报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综合指法组模块、九横八纵模块、专项普查模块、早餐车管理模块等特色拓展应用。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创新之举,为城市管理工作构建了新的格局,为政府公共管理运行系统的全面升级拓宽了视野;畅通了群众的诉求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下一步,东城区将立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并逐步构建涵盖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电子政务、公共数据等平台的政府公共管理运行系统。”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毛炯表示。
东城区数字城管项目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为考评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表现以及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城管中的综合评价子系统通过采集网格化城市管理过程信息,在各种绩效评价数学模型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基于图表、地图形式表现的评价结果可视化功能,形成对区域、部门、岗位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掌握和分析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水平,从而达到对管理过程中问题的不断纠正和实施过程的有效控制。”数字政通公司方案集成部经理吴江寿介绍道。
此外,为了将考评体系落到实处,东城区还特意出台了《城市管理考评办法》,强化相关部门对数字城管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社会服务管理
网格亲民
东城区在实施了数字城管并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之上,在中央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2010年7月启动需求调研,要以数字化方式来实现东城区的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北京市又将服务的概念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当中,于是东城区就开始了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在东城区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过程中,数字政通作为专业软件开发商,借助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础及行业经验,也积极参与了东城区以及建国门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011年系统上线运行。
虽然数字城管和数字社管两套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但是两套系统的管理理念都是网格化管理,业务上也存在一定的互通性。
数字城管和社会管理的区别有几点:一是管理对象不同。城市管理的对象是城市的部件和事件,是与城市管理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小到灯杆、井盖,大到建筑、公路。还有因人为或环境因素造成的城市管理秩序问题,比如占道经营、路面积水等问题。社会服务管理的对象则是成体系的,根据中央综治委的建设指南,把社会管理对象分成人、地、物、情、事、组织(特殊人群、复杂区域、危险物品、社会舆情、重大事件、特殊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这涉及到实有人口、重点监控和重点服务的人群等等。空巢老人、低保户,还有组织都是重点服务或监控的对象。涉及到的问题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如矛盾调解、综治执法、流动人口管理、矫正帮教、治安防控等。
二是管理区域不同。社会管理区域在社区内部,能够深入到每栋楼、每家每户。城市管理的部件、事件不可能渗透到每个家庭。因此,城管监督员的巡查很多时候是对路段的巡查,社会管理网格员则更多的是在社区里做工作。
三是主管部门不同。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是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涉及市政、园林、公安、交通等。社会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有综治办、流管办、司法局、局等与社会管理相关的部门。
四是信息获取渠道不同。城管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城管监督员。社会管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就比较多样化:在网格里面,会有1+X个人员构成,1是有一个专门的网格管理员,X则指社区内部的协管员、社区干部、民警、治安巡防员、计生协管员等多种力量,还有一些社会力量(比如治安积极分子)共同来参与。东城区的社管信息来源除了有网格管理人员的上报,还有公众举报。此外,视频发现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管理中心有专门的视频监督员,专门看某个区域的视频,随时发现问题。
与城管监督员有一个城管通终端设备类似,社管监督员也配备一个社管通终端。城管通是一部手机,社管通则是一部PAD。社区网格管理员拿着社管通终端,把社情民意填写进来,上传到指挥分中心。比如邻里纠纷,会涉及到两个家庭成员的信息,需要调用实有人口数据库,还可以拍照、录音、定位等,这个时候一部手机的功能就显得不够了。
“十二五”规划指出,社会管理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东城区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就是将社会服务管理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会管理化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将问题解决在矛盾激化之前,增强了社会稳定性。
截至2012年7月4日,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共接到执法类事件上报166176件,社区矫正帮教事件3084条,流动人口管理事件29169件,解决居民矛盾8541件,网格员对居民的走访服务共1195051次。
目前,在东城区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中,对于每个网格的管理,都有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信息数据库支持。不但管理更精细化,服务性也更强了。根据东城区政府的建设目标,网格管理还将引入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目标。东城区副区长宋甘澍表示:“东城区要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把服务民生、保障民生落实到网格,把矛盾纠纷排查在网格、化解在网格,给全区的老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易居的生活环境。”
采访手记
城管监督员老李的一天
老李,48岁,曾是一名下岗工人,现任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员,主要工作就是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
每天老李都要骑着自行车,使用“城管通”手机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通常情况下,骑车20分钟老李可以将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公共设施全部检查一遍。
像往常一样,老李正骑着自行车在管辖区域内巡查,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处井盖丢失,老李马上拿出“城管通”手机,对部件丢失的位置进行拍照,借助位置定位功能,“城管通”很快自动抓取出该部件的详细信息,老李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及时将该问题报告给了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不到两个小时,身穿橘色工作服的市政人员从施工车上下来,迅速地将新的井盖放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数字城管的不断完善,对老李来说,像井盖丢失此类的部件问题在逐步减少,突发的事件问题成为老李每日巡逻的工作重点。
篇5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互动”机制,推进政社分开,形成以“三社互动”为主体形式的基础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格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服务创新、提高社区服务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群众;
(二)政府引导、社区主导、社工参与;
(三)资源共享、试点购买、全面建设。
三、工作目标
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以社区管理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乡镇和社区为依托的社会组织培育、社工岗位开发及人才培养体系,全县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00个,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拥有1名专业社工人员。通过实施“三社互动”,促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制,强化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三社互动”工作体制,形成合力,持续推进。民政局作为“三社互动”工作的牵头单位,各乡镇及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社会组织、社工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三社互动”。
2.明确责任分工。以社区为单位,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社工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合作与互动,将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与作用进行科学划分,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承担职能部门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延伸,社区居委会承担村居民自治职能,社工组织负责引导群众参与自治,增强自立自助、大爱互助的意识与能力。
3.落实配套政策。一是全面贯彻落实社工人才培养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县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二是将“三社互动”作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社工项目,以政府购买的方式规范实施;三是按照市相关要求,科学有效利用好财政资金、社(村)改资金,根据社区需求投入“三社互动”项目。
4.实行目标考核。将“三社互动”工作作为综合目标考核,民政局制定具体措施,指导乡镇分阶段、按步骤有序组织实施,力求推进“三社互动”工作效益最大化。
(二)分步实施,试点推进
1.试点布局:结合我县实际,2015年4月底前,在镇选择3个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工作试点,分类实施“三社互动”,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树立典型。
2.分步推广:在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将“三社互动”工作方法在全县社区进行推广。
(三)突出特色,科学谋划
1.“三社”一体、力求动中求进。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组织作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治,鼓励支持居民自发组建本土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专业优势,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效应的现实需要。同时,不断优化整合公共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设置岗位、注重培养人才。一是设立社区社工服务站或社工服务中心,专业社工组织入驻,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二是加强社区社工服务需求评估分析,科学开设社区社工服务岗位,对网格化管理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逐步达到社区“两委”干部中至少有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是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设立社工岗位,吸纳和使用社工人才。
篇6
原来,沈宇清在深入选区走访选民时,了解到染坊弄小区的门牌、楼层标牌老旧,破损严重,给当地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近日,在她的努力下,该小区463户居民、22个楼道终于装上了崭新的门牌和楼层标牌。
这是上城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联系选民、服务选民的一个缩影。对当地群众来说,人大代表时刻在他们身边,听他们倾诉,为他们鼓呼,帮他们解决难事。
这也是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充分挖掘人大街道工委的作用,不断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的有效成果。目前,上城区各街道人大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街一品”格局,像湖滨街道的“人大代表进网格”、清波街道的“一线工作法”、望江街道的“认领实事项目”、南星街道的“一卡一网一布告”等等,都为代表联系选民、服务选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代表进网格:直通民愿 直达民心
湖滨地区是杭州的窗口、西湖的门厅,人口流动量大、社会管理任务重。湖滨街道人大工委结合“人大代表进社区”、人大代表接待站、“湖滨晴雨”工作室等机制,融合“上城区网组片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网格单元制度,持续开展“人大代表进网格”活动,把履行基层人大职能、发挥代表作用与网格化社会管理贯通起来。
来自天长小学的人大代表周红进入101网格后,为解决残障儿童入学问题四处奔波,当地居民对此感激不已,还专门送去了“为民解忧 真情永存”的锦旗;来自市城乡建委的人大代表翁焕明,进入东坡路社区的102网格后,努力为龙翔大厦等5个市场协调解决公交线路问题……
该制度自今年正式实施以来,湖滨地区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已全部进驻18个地理网格,在“网格责任田”内开展政策宣讲、民情收集、监督履职、为民服务等具体活动。其间,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被及时录入“上城区网组片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交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处理,由此形成了“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代表联系选民、履行监督职能的长效机制,开辟了人大代表参与社会管理的一条新渠道。
一线工作法:丈量民情 反映民声
知民情,了解情况在一线。对民意集中的庭院改善、老小区停车难、御街业态调整等问题展开调研,并推荐其列入街道“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督办落实。
排民忧,解决问题在一线。在“一线了解”的基础上,清波街道人大工委定期召开“街道人大工作恳谈会”,将代表收集到的民意向职能部门反映。此外,代表也常在接待群众现场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顺民意,考评代表在一线。每年10月至11月,工委都会安排20%的人大代表向选民代表述职,选民通过口头评议和填写评议表等方式,认真地向代表提出表扬、批评和意见建议,使代表的履职水平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
这就是清波街道人大工委推出的代表工作“一线法”,及时解决了辖区内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今年3月初,群众反映孝子坊11号工棚内存在不合法经营,卫生、消防等多方面存有安全隐患,戈海光代表了解情况后马上向有关部门反映并跟踪督办。3月底,该工棚内的无证小店便被取缔,受到了当地群众好评。
与此同时,工委还经常组织代表开展各类丰富有效的视察活动,以“一线工作”法来推动政府部门为民办好实事。
认领民生项目:督办实事 改善民生
望江地区是近年来杭城改造建设的重点区域,民生改善任务繁重。除了监督好一些事关民生、投资额大的大项目,望江街道人大工委通过“认领民生项目”的形式,力促一些群众有需求、政府顾不上的民生项目得到有效落实。
今年初,工委组织代表通过深入选区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切实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然后在综合考虑轻重缓急、需求普遍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等因素后,研究确定了甘王小区休闲长廊维修项目、孤寡残疾家庭烟感报警器安装项目等15个实事项目,其中包括50个子项目。
在随后举行的“现场认领会”上,这些项目均被代表们单独或联合认领。同时,这些项目的名称、地点、立项背景、计划进度、经费总额、责任代表等信息被汇编成册,由责任代表与街道聘请的热心居民共同组建工程监理小组,定期检查项目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
待项目完工时,还将由人大代表牵头,深入了解受益群众的使用意见和满意度,并以此来检验评价该项目实施质量,确保每个项目都能保质保量完成。
全天候通道:畅通民意 汇集民智
地处上城区最南端的南星地区,有着四通八达的“全天候”民意反映渠道。南星街道人大工委在每单月组织代表进社区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卡一网一布告”制度,即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卡、人大代表网上接待站、代表建议办理结果布告。
在红色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卡”上,印有人大代表的姓名、联系电话和网上接待站网址。代表进社区接待选民时,都会将此卡发放给选民,以方便联系。家住清河家园的李牛儿就是通过联系卡找到吴佳容代表的。据他反映,清河家园的合欢树常有油性液体渗出,导致路面湿滑,小区居民途经此地时多次摔跤,而且小区绿化布局也不合理。吴佳容得知此事后,立即通过街道人大工委向政府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相关部门也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重新部署了小区绿化,顺利解决了该问题。
篇7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改革发展进程中,XXXX持续加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了文化凝聚精气神、激发创造力、涵养好风尚、催生新业态的重要作用,为改革发展、产业转型汇聚起强大正能量。
XX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从培育文化理念、丰富文化生活、加大文化投入、做好文化融合“四个维度”,强化林区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凝神聚力,推动林区改革发展。
一、继承传统、弘扬时代,培育文化理念
XX文化是在长期的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从五十多年来的建设发展情况看,通过自身发展过程中,干部职工群众相互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愿望、趣味、情感、传统、习惯等心理和道德观念的沉淀,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特征对林区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是干部职工群众的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它包含了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多年来,我们形成了“爱局敬业,俭朴自强,厚德友善,奉献争先”的核心价值观和“勤俭务实,聚力发展,文明和谐,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已经成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加强联动、满足需要,丰富文化生活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势必要求精神生活的同步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宗旨、党性的体现。连续多年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列入民生实事,纳入督办考核。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整合文化活动载体,倡导文化活动新风,推动各类文化团体、协会进网格,以网格化参与为基础,形成文化活动多部门联动,单领域文化活动专业部门挑头,群众性文化活动自主自办的文化活动氛围,逐步实现活动载体规范化、活动组织网格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目前,社区网格均已建立文化活动站,文化团体、协会全部注册入站,网格文化站日日开放,大型文化活动月月开展,文艺汇演、雪雕展示、诗词诵读、书画表演、体育比赛等等,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让林区群众享受到了文化大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追忆历史、挖掘内涵,加大文化投入
开发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就是一种文化符号。XX在加大广场、长寿园、植物园、图书室、体育馆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始终在思考历史与时代的命题。修建了展厅,把开发建设的珍贵历史要素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展示出来;采访过去的老工人,了解历史变迁,保存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唤醒职工群众血脉传承的精神力量,继承传统、弘扬作风,聚精汇神推动改革发展。
四、开阔视野、理清思路,做好文化融合
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变革、产品业态创新和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丰富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XX在文化融合的路径上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利用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带动旅游景区发展。以丰富文化展示、文艺表演、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为重点,打造文化内涵丰富、体验活动多样、设施配套便利旅游景区。推进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突出农业观光旅游创意,形成了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
XXX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一是要正确引导主流文化走向。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文化的魅力画出党心民心最大同心圆,让干部职工群众自觉地、愉悦地接受这种文化浸润, 自觉地坚持正确导向, 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和观念认同。通过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弘扬那些代表着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与需要的文化产品, 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
二是要逐步提升环境文化品质。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融入环境,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品质。借着这次机会,我们也将环境整治单位带过来,现场感受XX文化建设的成果,学习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在XXX建立起一批具有文化标识的人文景观,将现有的文化场所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
篇8
当下,全球正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已达到51.3%。可以预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线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8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无锡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的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智慧社区必然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建设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等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社区建设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三大趋势勾勒智慧社区新貌
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满足社区管理服务及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现代政务、商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家庭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管理,有力推动社区发展,显著提高居民工作和生活质量。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首先,从服务方面看,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差异性更加明显。
普惠性更加明显。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日益完善,提供服务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意愿,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对有些保洁、水电修理等收费项目,只要支付相关费用能够“一视同仁”地享受相关服务。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借助信息化+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社区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实现基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普惠服务能力将大大提升。
便捷性更加明显。随着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广泛采用,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社区服务水平将有显著提高。如社区电子超市的出现,使数字小区周边1000米内商家签约可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具有低成本、配送便捷的优势,这种以销售日用品为主的社区电子超市,将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多样性更加明显。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当然,多样化服务也受制于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将使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随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又将促使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其次,从管理方面看,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规范性更加突出。这源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如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质量提升,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又如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完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了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廉政建设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社区管理制度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规范。
可控性更加突出。这源于社区管理建设的深入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在社区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制度化建设更加严谨。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其中,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 分别占总分的90%、10%。基本指标反映文明社区创建的基本情况,有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优质、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等6个测评项目;特色指标有反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条指标。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体系建设与时俱进。
灵活性更加突出。这源于“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深入贯彻。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求助、社区管理、智慧社区等试点,其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为提高,能够更加灵活、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党和政府关爱的人性化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这些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后,从发展模式看,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当然新模式并没有割断与现有发展模式的关系,已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将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设施、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深入发展基础上,展现出更具魅力的社区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这一前所未有的社区形态,在发展模式上将呈现以下三个特性:
良好而系统的预见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新支撑。现有体制下,街道(社区)干部编制在数十名左右,下辖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面对的社区居民近数万人及数百、数千个驻地单位,传统方式只能过分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而当社区信息化不断深入,社区层面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分析与提示。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阶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预见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如某街道区域内因众多商务楼、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资客,私房出租现象涌现,加上历史原因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城中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建起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摸清问题症结和转化因素,采取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的方式,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化社区干部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树立平民意识,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针对人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本着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效方法。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行政事务,时常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每个社区仅建立的台账就多达40~60种,社区干部对此要花费大量精力,占用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优化,工作流程更规范、更畅通,并联作业能力和工作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30个重点专项和计划的137个(类)项目和任务中,就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以社区作为建设主体或应用主体的项目。这些“统合性”举措可使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加,促成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科学规划方能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和实践上顺应潮流、驾驭规律。
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强调“需求导向”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某一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调节相关资源有序展开工作。贯彻“需求导向”,必须紧紧瞄准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即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把握智慧城市发展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追求创新全盘否定前期建设成果、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及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需要颠覆性“推倒重来”的情况是极少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所有项目必须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的意见,必须有相关受群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方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表明,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城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重视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对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较倾向用“标新立异”的方式进行“创新”。要知道标新立异本意是指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进行形式“创新”,忽视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须避免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现象。提高项目成功机率(减少失败概率)最有效的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群众满意、让用户满意这是最重要的。
重视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区建设出现短期效应。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在短期内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及自身特点,任何思路的形成都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这一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之上,不能用主观热情代替客观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前后逻辑,分清远近目标,分清急缓任务,分清前后计划。要善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紧密。
篇9
一、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1.以与各单位、各股室签订的《县住建委2015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全年工作总纲,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
2.强化检查督办,推动各单位主要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定期听取汇报,切实履行第一责任。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1.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加强基层组织和人民防线建设,加强对少数重点人的教育转化和管控,坚持教育转化和依法打击相结合,坚决防止少数重点人制造现实危害。开展对“”、“全能神”等组织和非法传教的专案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骨干分子,教育转化受蒙蔽群众。
2.全力维护公共安全。认真研究涉军、涉教、移民、企业改制等问题,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坚持组织开展接访活动,对可能引发的重大不稳定隐患严格执行督办制度,严防发生和大规模非正常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事件。深入研究生成、演变规律特点,抓早抓好抓苗头,防止小事端引发大事件。完善实战实用的应急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预案运作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做到现场处置、勘查调查与社会面整体防控、舆论引导同步进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防止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3.全力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完善,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散布煸动性信息的,要依法处理。
4.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委属各单位要建立分工明确、配合有力、流转顺畅的衔接机制,加强领导,实施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落实专(兼)职人员。做好接待、登记、解说工作,实施跟踪管理,消除群体性上访苗头,及时分办县网络件,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工作问题,着力提高落实率,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100%。
5.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推广结对帮扶的经验,在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坚持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基础建设。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广先进经验,把调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和每一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领导,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对接,积极开展重点、集中、日常相结合的排查工作,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2.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督导检查机制,推动各单位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用好表彰奖励、挂牌督办、综合考评、责任追究、一票否决等措施,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凡因工作不力而引发重大案(事)件、重大问题和进京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相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
3.建立应急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队伍。完善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重点建好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城市防汛等四支应急队伍,落实人员,补充装备,定期开展救援处突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着力加强综治办建设和管理,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健全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社会管理联抓的综治工作机制,加强单位安保队、巡逻队、门栋治安员、流动人员协管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保险工作,实行单位门卫全天候专人值班,坚持单位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5.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深化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加强对工地、出租门面等场所进行综合性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6.发挥网格化在服务群众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网格管理基础数据库。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各单位要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和人员队伍,整合相关资源,将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尽可能纳入农村网络化服务范畴,切实提升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
篇10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威海市近年来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智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可复制的“威海模式”:多元化投资方式、发挥企业支撑作用、统筹一体化建设。
就在9月8日举行的国家智慧城市案例调研座谈会上,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表示,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式,各地要借鉴威海做法,提高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2014年,威海市就着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建档案、智慧水务、智慧供电、智慧燃气等领域的建设。根据《中困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显示,威海在线政府能力列地级市第l6位。同时威海也率先成为国家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示范地区。目前,威海的城市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威海共投资1550万元建成电子政务云,铺设98条光纤链路,整合迁移了,市直部门机房和服务器设施150多台套。日前已实现200多个部门使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运算存储、统一内外网络、统一互联网出口、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行维护。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威海己建成监控探头84万台,联网1.07万台,探头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4.5台。去年通过该系统破获刑事案件654起,协助处理群体和突发事件31起、交通事故3106起,服务政府2807次,服务民生5684次。
三是运用智慧手段管理交通。威海建成智能管控平台和8个应用系统,整合和实时监控路况事件天气等情况,自动识别重点车辆并报警,每5分钟重点路口路段信息,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同比分别提高17.57%、13.99%,早、晚高峰路网平均延误同比分别下降16.76%、16.Ol%,路网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7.78%。系统每年可为Hj户节省出行时间7016.5万小时,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平均量化效益为28.83亿元。
四是建立智慧城建档案。威海建成含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建档案归档系统、勘察现场数据采集和建设项日流程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6大类、共计13994公里管线数据,已有联网用户24家,累计点击查询6万多次。目前已挂接73个工程的967卷档案,共计96G数据。
五是实现智慧水务、供电、供热管理。建成供水管线数字化平台和供排水调度指挥系统,与热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成智能供电平台,131万客户实现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和电费自动核算;开展光伏储能微网、光导照明、节能路灯、智能用电控制、充电桩、居民家庭能效服务六位一体智能供电服务。建成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全市完成改造安装楼道智能电动调节阀12880个,安装户内温控阀33万个,服务用户30万户,供热机组效率提高35%,节能27.6%,年实现利税7148万元,实现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用热自主化和政府监督网格化。
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同步
信息如何惠民对专家和业内人士并不陌生,但对普通市民和基层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威海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和最为传统的语音通信技术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捷。
一是建立威海市民网。该平台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信息消费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采用云服务方式聚合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资源,通过PC、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多渠道融合服务体系,采用市民个人主页主动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和消费内容。平台采用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我”为中心,包含三大板块。“我的声音”含微观、咨询、调查;“我的空间”含我的信息、我的足迹、我的资料库;“我的服务”包括账单、教育、就业、社保、住房、行车、医疗、出行、旅游、居家养老等众多服务主题。截至2014年底,市民网己上线1263项服务,其中办事类538项,资讯类725项。到今年年底,该平台可提供服务1519项,政务类650项、公共类133项、便民类736项。市民实现了从一个窗口办事到一个终端办事的升华,访问量已突破150万次。
二是建立威海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公共、公益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家政、养老、医疗、维修、人才招聘、法律、生活百事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服务资源,通过语音服务模式,向居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同时,该中心对市民不收取服务费,且市民还可免费得到一部终端,只要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平台覆盖区域,且申请者是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将由政府给予10元话费补贴。去年,该中心呼叫总量达45.55万次,入网居民24.57万人,加盟服务企业3079家,上门服务4.45万次,救助240人,居民满意率达99%。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智慧威海建设的核心,目前平台己覆盖威海公共服务所有领域及所有客户群体,该平台投资2344万元配备各类软硬件130多台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以及供水、供电、城建档案等20多个公共服务系统己入驻。
四是搭建智慧公交平台。目前完成智能调度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覆盖95%营运线路和86%营运车辆,实现智能调度运行、GPS定位和自动语音报站,并通过手机、PC、数字电视为市民提供车次、位置、到站、导换乘查询和最优路线、到站提醒等智能化服务。同时在市区新增电子站牌138套,实现公交枢纽电子站牌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如今,全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1%。
五是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按照区街道一社区网格4级管理,把72个城市社区划分为412个网格自助式健康小屋,为5万多名市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根据楼宇图,对网格内人口、家庭、疾病、签约服务人群、重点服务人群等一目了然。并依托有线电视,成功搭建三大信息平台,实现了政企民全面互动,已在20个小区示范推广应用。
智慧业态正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威海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威海还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目前,威海更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在领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都给予充分支持。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4A以上景区普及电子导游、多媒体查询应用,在热点地区设置自助终端60台,整合行业管理及300多家旅游企业信息资源,在8个重点景区实现了语音导游、景点导览和电子票务应用,通过二维码、微信等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山东省智慧产业园区试点。园区内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33个、院士工作站4个,去年重点物联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 3亿元。去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007亿元,软件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7%。
三是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基于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和市民网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公共和互联网数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大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创新体系,营造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业氛围。
从反映信息消费的指标来看,2014年威海信息消费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四项指标的人均值,分别高出全国人均的1.07倍、2.34倍、1.68倍和1.24倍;同时据阿里公布的中国城市电商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威海位列第50位,较经济总量百强城市的68位,提升了18位,说明信息消费已成为威海经济的有力拉动者。今年6月,中韩白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被选定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截至2015年9月,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清单95477票、出口总值突破4000万元。
“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意义,除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也在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而通过上述数据来看,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博士后汪碧刚表示。
智慧城市“威海模式”值得推广
从山东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市实践来看,资金、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主要“拦路虎”。而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首先,重视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威海市在2007年就制定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八年来,威海信息化项目都必须根据全市信息化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立项。未通过论证则不能立项,通过论证,如不承诺信息共享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也不会得到批准,这就如同城市规划一样从顶层为智慧威海建设把住关。
同时,威海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政府投资既有市级也有县区级,社会投资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政府通过PPP购买信息服务,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服务区别对待,政府将财政从配合调整为主管,这就从机构和管理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落地问题。三年米,政府和国企1元投入,带动了民企、私企和运营商9元投入。在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项目建设运维的实效性。
而在破解专业人才不足的难题上,威海则坚持“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作为一家正由传统IT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北洋电气集团于2012年参与智慧威海建设,业务覆盖云计算中心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减轻了政府运营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建设实效。
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智慧城市合作,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北洋电气集团与神州数码合作推出市民网,威高联合北洋集团与大连华信合作进军智慧医疗领域;在国际上,威海与新加坡IDA集团就智慧港口进行合作,哈工大(威海)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以智慧威海应用为切入点展开深入合作。
三是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布局,逐步推开,形成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大发展格局之下,威海从2014年起全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现代信息网络,全力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整合利用威海云计算中心资源在全市推广服务。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市域一体化建设时,推进市民网服务扩展到全市域,智慧交通服务扩展到高区、经区、临港区、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以及全市国省道区域,智慧旅游服务覆盖全市星级景区,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体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