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教育体系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TP29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面向全体社区民众的教育形式,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政策、法律、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保障,但是更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因此,在数字资源服务理念指导下,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进行框架设计和理论探讨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

1.1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号召,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也随之被提上日程。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即在基层政府带头下,区域各方力量对挖掘、整合出来的数字教育资源的数字转换,如将纸质教材转化为声音、视频、电子信息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它由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组成,常见的硬件类资源有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仪等,常见的网络软件资源有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都有所增加,但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构建却发展缓慢,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实践理论构建都不够成熟。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其服务对象来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面向公众型、面向高校型、面向中小学型之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共享性强、便于检索等特点,从建设层面来说,它有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之分,从时间来看,它有短期建设和中长期建设之分。不论形式如何,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在建设上都要遵从以下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兼顾需求与效益;注重稳定,协调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其建设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和教育资源的标准化两方面,其中,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主要通过教育环境优化和教育管理来实现,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数据转换和内容包装。

1.2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的中介,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社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鉴于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变量,所以,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在内容和方式必须有其独特之处――它对服务机制、环境的要求比传统教育服务更高。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对服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整体性与层次性进行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服务平台建设、人力组织和资源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资源分类、提取、整合、更新和教育活动开展、场地和环境条件的打造和活动组织等。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在对各方力量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创建有利于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并积极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人力、资金、管理和安全保障。同样,社区教育机构和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职责,依据服务工作需求进行完善的责任制管理,社区图书馆、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社区文化性、专业性文化活动出谋献策。总的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应以为居民教育活动提供多样而全面的支持服务和安全保障为主,服务平台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管理和服务、服务机制保障是其关注的重点。

2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途径

2.1 做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2.1.1 创建有利于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构建的环境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平台构建是社区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重点是平台环境打造和平台构建。数字化环境是否成熟与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密切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环境的主要由用户环境、信息环境、技术环境组成。在用户环境构建中,我们应积极探索社区用户的教育需求,对其需求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其次,通过用户信息调查分析用户的使用感受、潜在需求、使用方式的变化,并以用户兴趣爱好、需求习惯、行为模式为依据进行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在这一过程中,社区还应对居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综合考虑,并积极通过技术推广寻求服务创新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加工和传播的组织、系统、个人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成,这一有机整体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它们所共有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部门要在大力合作的基础上做好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应用,力求信息环境构建与社区教育发展实现同步。技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服务环境有着鲜明的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特征,这也决定了在海量的信息、多样的信息渠道和载体面前,社区教育职能部门要在信息处理、资源共享、信息集成方面有所作为。

2.1.2 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由教育资源平台、用户平台、管理服务平台构成,通过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用户与用户信息、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教育资源实现了沟通。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应具备资源导航、资源检索、用户交流、信息反馈、信息处理等功能,居民使用需求的满足正是建立在以上功能之上。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社区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先进的信息网和集成数据库,将用户信息学习资源、学习资源都纳入数据库构建范围,关注和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学习软件体系模型问题、平台支持问题、资源信息编码标准化问题,确保社区用户都有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权利,并围绕用户信息素养提高、专业知识获取、使用需求满足展开动态观察,以便为资源整合与组织提供参考依据;在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相关部门还要关注平台的教育性、经济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有针对性地根据社区居民需要来进行数据库建设,如人口过于老龄化的社区可以建立关于老年保健的数据库,知识型社区可以加大学习型数据库建设力度。

2.2 重视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是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发展的根本需求。在各类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阅览室、图书馆、微机房、语音室等物质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在社区范围内,物质资源最为完备的当属学校,因此,学校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可适度为其提供物资资源开放和赞助,如欢迎社区居民走进校园,开展志愿性质的社会化教育。同样,地方优秀企业也应积极进行自身物资资源拓展和挖掘,尽可能的为社区教育提供物力、人力和财力。文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重点,所有的社区在地域存在上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政府在社区资源整合上应做好引导、组织和管理,如为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教材编创、文化活动组织出谋划策,这对社区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氛围构建来说都大有裨益。社区职能部门如妇联、民政局、教育局等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有生力量,优势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社区教育资源开发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在统筹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做好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为社区教育发展后劲提供行政支持,制定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和长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督促企业参与到社区教育建设中来,做好人才资源组织和管理,建设一直由基层领导组成的综合管理队伍、由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教育服务队伍,集合社区教师、干部、文艺骨干、自愿者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完善薪酬、福利、岗位补贴制度,以经济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来;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配置,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逐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社区教育资源公益原则,确保资源开发经费保障,结合政府补贴,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资源成分分担。

2.3 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有服务政策制定、服务制度完善、技术保障体系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等。一般来说,设施建设政策、技术信息政策、资源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服务政策不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还要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前瞻性等特点,当它们为社区教育服务时,还要确保它们能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法律是规范社会活动的有效手段,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障。我国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法律制度建设上存在一定缺陷,加快与此有关的法律建设,同时在现有相关法律操作过程中关注社会利益的均衡、体系内法律关系的协调,是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技术体系构建的重点为资源存储技术、检索技术、信息安全加密、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等,就目前来说,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制定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目标、明确服务指导思想、加强工作领导、完善技术管理体制。人才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构成,在人才资源保障体系构件上,制定人才战略、加强在职培训、完善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构建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用户服务的原则,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服务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建设[J].办公自动化,2013(16).

[4]刘小刚.成都市武侯区社区教育"三三模式"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2

一、承载渐进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特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要认识到其作为载体的渐进性过程。数字化学习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是新事物,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先抵触、再彷徨、最后逐渐接受三个阶段。而在每一阶段,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进程。

数字化学习初露端倪时,传统语文教学设施条件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一资金不足,基本设施跟不上,网络信息技术难与其整合,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一线教师对其理解与认识处于朦胧状态,甚至懒于学习新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所有问题都改变不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而各地蜂拥而起的探索性研究也加快了其整合的进程,促使语文教学的变革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接受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熟练地将数字化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承载双向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交互特性

数字化学习之于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性与灵活性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语文教材加粉笔、黑板,凭教师一张嘴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现在,数字化学习为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它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引入视听教学,有文、有图、有声、有表、有像,通过打开、关闭、拆散、组合、链接等方式,给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形象感和色彩分明感。

同时,数字化学习下的语文课堂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网络兼容了更多的知识,课堂互动,师生随机交流对话,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知识的仓库”与灵活自由展示的平台。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课文《祝福》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创作背景、图片资料以及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以“网络阅读”的形式,图文并茂,阅读感悟,发散思维,立体化展现出《祝福》的细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筛选网络上的有效资源,自由探讨封建礼教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带来的压迫和毒害。

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程中,教师还可以考虑如何使语文学习更加方便快捷而又全面。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生成或兼容“网络图书馆”或“网络知识库”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及时查找时文阅读,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玩转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时效。同时,数字化学习平台双向交互的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反馈和评价,教师可借助网络虚拟空间的评价机制,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又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自主、自觉。

另外,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师生应该避免其交互性产生的消极作用。一是要避免语文学习的网络知识“海量化”带来的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以致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二是要避免数字化学习平台所呈现的直观形象,带给学生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三是要避免网络上不健康内容误导学生走入歧途。

三、载体共生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存在特性

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标志,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数字化学习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全新的平台,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数字化学习必须为师生所接受,促进语文学习的简约高效化,才能让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的阵地上一展身手;而且,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营造生动、形象、直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更展现出新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魅力。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在飘缈轻柔的音乐和文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朦胧素淡、如诗如画的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蓊蓊郁郁”的树、“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让学生在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与教师一起细细品味作者那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可以让他们在画与音的感染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

但课堂若仅停留在这一步,即便一般的多媒体也能将它呈现出来,这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数字化学习的强大魅力。在本节课中,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出了“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的质疑点:“淡淡的喜悦”可以理解,但怎样能体现出那种“淡淡的忧愁”呢?其实,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系列背景材料供学生筛选,以辅助他们理解这一问题。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在线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字化平台的因人而异、参差共生的特点,弥补了一般课堂不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之处。

篇3

关键词:数字化 资源 职业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67-01

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很多职业院校都修建了数字化资源平台。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多应用数字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针对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数字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的信息容量,创建知识网络,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质,提高教学质量。依据技术手段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类别划分,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动画资源;其二,图表资源;其三,视频资源等。遵照设计功能进行类别划分,包含的内容有:演示类资源、虚拟仿真类资源、交互类资源等。不同的数字化资源都存在优点与不足,教职人员应深入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期间,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而禁锢了数字化资源的功能及价值,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讲,存在的不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职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性。现今,很多职业院校中的教职人员并没有了解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在讲解课程期间,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的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出于被动的地位,不仅极容易消除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的综合发展;第二,教职人员本身的能力较差。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其自身的能力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一些授课老师并没有熟练掌握应用数字化资源的技能,无法对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第三,学生们对数字化资源运用缺少兴趣。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绩相对较差,而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十分乏味,极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字化资源持有抵触的心理,进而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2 相关解决策略

2.1 教学需求性原则

在进行职业教育期间,数字化教学资源属于一类辅助教学方法,需要服务于整体教学过程,并且与教学改革的方向相一致。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各项技能,为学生们以后的求职就业夯实基础。所以,在教职人员在运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参与能力及动手能力。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期间,需要严格遵照观察、模仿、训练、考核这一流程进行。教职人员设计课程软件时,应包含分布演示、训练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们经过动手训练,可以逐步进行模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2 技术适应性原则

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法需要服从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如果可以应用二维动画讲解的知识点,尽量就不需要应用三维动画。可以通过视频讲述的内容,尽量不适用动画形式进行模拟,应明确认知到,并不是技术方法越先进越高。大多数较为先进、科学的方法都计算机设备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不利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用。只要让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技术达到教学效果即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2.3 辅原则

对于数字化资源来讲,其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无法完全替代真正的教学过程及实习活动。就像驾驶汽车玩具并不能替代真正的车辆驾驶一样。数字化的资源能够加快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速率,帮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适应职位,同时也能够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然而,却不可以完全以数字化资源替代实习活动。一些实习活动是无法借助计算机模拟进行的,例如:在进行汽车的装配实习期间,公差间的配合极为重要,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于烹饪专业来讲,刀工及掌勺也不是以来计算机操作就能够完成的行为。调酒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将配料加在一起,还需要借助力度及手法,从而制作出美味的鸡尾酒。

2.4 低成本原则

当前,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类新兴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各个职业院校的认可及喜爱,同时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来讲,专业实习活动需要耗费很多成本,例如:针对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实习操作成本较高,在刚入学的实习活动中,经常可能出现设备不够的问题,并且其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相应知识点,则不仅浪费了资金,同时也会降低实习的效果。而借助数字化资源进行模拟训练,就能够良好的处理设备不足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深入记忆相关内容,待日后真正操作时,能够更加熟练、保证实习质量及学生们的安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实习都适合采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模拟,所以,教师应认真对该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进而增强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2.5 共享性原则

由于各级政府机构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所以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在数字化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从而经常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金。想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实行资源共享,应用其他人员开发的资源,经过相应改造,从而变成自己的内容。当然,资源共享并不一定需要免费,可以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从而以最少的成本完成资源的建设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教学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教职人员也应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挖掘数字化资源的价值,将其更好的应用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功能,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职人员深入分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4

在11月4日落幕的第65届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一体化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唐高鸿提出“激活数字校园生命力”的口号,引发大众对数字教育未来趋势的无限畅想。

依托云技术,打造综合应用大平台

本次展会中,各大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不约而同地推出“云”平台新技术应用。对此专家做了如下解读:“云”为打造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购置设备的运算能力,从而大幅降低了设备运营成本,并有效突破了构建资源中心的区域限制。“云”能够成为一个热门概念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教育私有云的先行者,大唐高鸿将“云”技术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其相关展品引起多方关注,如:基于云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EC-Cloud教育云管理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云端数字媒体系统以及可应用于平台上的英语单词通、教育舆情分析系统、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等,其云平台解决方案的特点是集上层应用与基础支撑平台于一体,可各自独立运行,也可以有机无缝整合,还能够按不同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系统独有的自动化调整与优化功能,可协助实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谈及“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空间,“EC-Cloud教育云”的开发总监颜峰说,“云技术有效引领并撑起了未来数字化教育体系发展的天空。我们正着力打造一个依托云技术的多应用、多体系的大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满足教学管理、资源共享、风险控制等各方面需求,且能够形成资源优化体系,促进数字教育良性发展。”

采旧纳新,激活数字校园生命力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分散,无法做到共建共享”、“系统重复建设,运维成本太高”……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各种深层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教育云的兴起,无疑为那些头疼于繁杂系统的管理者们找到了应对的良方。

EC-Cloud教育云的工作原理是将一个个分散的IT设备资源如主机、网络、存储等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共享的云资源池,然后再按需分配给用户。用户还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一体化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家校互动等系统,即只需要登录一个系统,全部功能就可以随心掌控。此外, EC-Cloud还预留了丰富的接口,能够迅速地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和无限扩展,让用户无忧未来技术变迁。

云技术使得IT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顺应了未来教育跨区资源无限共享的趋势。

未来式数字教育体系:在线、互通、智能

在云技术数字化校园的蓝图中,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学生就可通过手机、PAD、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调用平台上的丰富资源,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在线学习、自主学习、游戏式教学将开启一种全新的教学时代,由计算机代替老师处理繁重的备课阅卷,更多精力则将用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信息互联让学校、家长、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全方位关注孩子成长。

着眼未来,我们不难看出:“分散式的数字应用只能解决学校某一阶段的需求,成体系的数字教育模式才是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打造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必须依托云技术。”在颜总看来,未来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在线、互通、智能等三个基本要素,而云技术恰好可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及运行支撑。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篇6

(一)指导思想按照“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成人函授教育做起,逐步扩展教学资源,拓展教育形式和规模,建立网络教育体系。以网络业余学习为主要培养途径,以成人学历教育和农业干部培训、新技术、新方法培训为主要办学形式,同时举办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形成具有学校农林学科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坚持“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和“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思路,统筹规划,整合学校资源,构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体系。以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和开发具有特色优势的网上教育资源为主线,具体落实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指导、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二)总体目标发挥学科优势,面向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为构建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发展优势专业特色,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形成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与大学本科生课程选修并举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学校网络教学要求的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及学习资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开展开放式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借助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环境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机制、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建立丰富的教育信息库,如现代远程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新闻、教育发展动态、教育专题、教育论坛等,为广大用户提供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建设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支撑平台建设以学生为本、突出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理念,适应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把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在线培训统一建设与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把信息战略作为继续教育学院核心竞争力,将信息技术的引入和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首先建设两个试点专业的所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然后针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干部培训,选取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项目、专题及课程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针对大学本科生选修,选取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选修的要求;另外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选择部分课程参与第一批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干部培训及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网络资源。(三)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的要求,选聘相应的主讲教师。加强教师培训,促进现代远程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制订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并落实鼓励教师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制度,推动名师名家和骨干教师参与网络教学和资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备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掌握网络教学方法、结构合理、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四)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校外学习中心辅助管理为主,因此必须同步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在校外学习中心选择标准上,我们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遴选优秀的合作办学伙伴,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日常管理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以原有函授站为重点,认真遴选建设。(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保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将逐步建立、健全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遵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规律,制订我校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文件。从对教学过程涉及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教研与教改八个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六)组织机构建设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根据工作阶段和发展需要,学校分阶段设置远程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岗位,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终身教育;web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社区教育

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迅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着重要而且深远的现实意义。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原先构建的基于教学的学习系统不再适用于现今的终身教育在全民的推广。因此如何建立满足多种需求,基于学员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成为现实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数字化学习呈现的新问题

1.1新的资源和工具组织无序化:随着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不断有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资源库涌现,在资源的组织、设计和传播上也百花齐放,但对于社区居民在选择这些形式多样,功能迥异的资源上难免有些为难。同时这些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少还有错误、还注入了广告甚至恶意病毒,虽然好看但实用性不高。因此居民如何能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利用好手中的资源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好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应该引导用户掌握浏览、查找、判别、追溯相关的信息,甚至能够自动完成资源的合理选择和学习工具的有效匹配,让用户真正享受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实效和功能。

1.2缺乏科学的评价策略和方式:虽然对于传统的课题环境而言,开发出来的评价工具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依托数字化教育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评价总是无法做到一对一和实时到位。由于学习者身处不同地域、学习时间和习惯,利用不变的评价工具和模式去评测每个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如何公正可靠的开展评测等方面的问题,阻挠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推广。

1.3数字化平台需体现信息道德素养:互联网使使用者获得了共享、自由、平等地使用资源的能力,但正由于信息获得渠道多样,源头复杂,信息是否包含不符合社会文明的内容,是否因为使用和享受这些资源而付出了过高代价。除此之外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道德行为等都未严格规定。因此需要信息和系统使用者能正确鉴别相关信息的真伪,做符合信息道德的事。但这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设计的学习平台要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不断强化信息道德概念,并利用技术手段来规范和健康有序地使用平台资源。

2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目前,社区所覆盖的区域内有不少教育单位、图书馆和企业,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可以使用。同时,在街道党委的指导和领导下,投入必要的建设资金分阶段进行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参与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一般都长期从事相关信息化和教育管理工作,在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能完成平台的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争取政府相关职能机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引入教育智库和教师,在自动化系统的辅助下开展平台的运营,因此,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目标

学习平台利用Web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具有一定个性化、开放性、参与性的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创设的教育信息接口来共享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有偿服务等机制的促动下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网络教育服务,提升社区内的居民的信息素养。

4 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对所要构建的平台的各个主要模块的结构及其相关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

4.1个性化学习模块:个性化学习模块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模块、选择学习时间并利用系统向导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样就可以解决异地异时学习的问题。该模块有课堂视频教学子模块、资源子模块、评价子模块、现场广播指导子模块和团队协作子模块等。

4.2资源库模块: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育网络接口,使学习者可以快速链接国内外的图书馆,在购买相关服务的基础上,查询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并设置如下子模块:学科研究资源子模块、考试考证资源子模块、休闲娱乐子模块和培训子模块。学科讨论模块、学科资源共享模块、学科导航模块、学科化联合服务模块、学科信息定制模块、学科新闻聚合平台模块、在线帮助模块。

4.3模拟训练模块:该模块由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虚拟仿真系统所组成,可以让相关学员选择课程的时候在自主训练的时候能够身临其境,通过真实的案例结合逼真的多媒体呈现和操作系统来检验、考核使用者。同时包含在线平台教学人员,这些人员按照学科进行了分组和分类,其角色即为网络教师,可以远程参与探讨、答疑解惑和组织远程讨论和学习会议等。针对难以回答的问题,管理人员会存储这些问题,反馈给系统智库的专家求解,并及时反馈给学员。

4.4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来向系统平台用户相关的信息,包括必选和可选信息。必选信息主要针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学员,系统会将学习要求和学习通知发送到学员的系统平台邮箱内。而可选信息则为额外的信息,如培训讲座、软件下载、新产品试用等。

篇8

【关键词】社区数字化 学习资源建设 经验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3-01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加大投入。

1.成立省、市、区(县)三级领导机构,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院和学校相应成立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域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统一领导与协调管理。

2.各级政府将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纳入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惠民行动来进行规划和实施。

3.省、市、区(县)各级财政加大对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投入,街道(乡、镇)落实相应配套资金,确保设备设施、课程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学习组织开展与表彰奖励的支出需要。

(二)充分利用政策和项目资源打造数字化学习网络和平台。

市、区(县)通过参加或承担教育部“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点以及“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示范基地”等项目,充分利用中央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政策扶持;利用国家相关配套资金支持以及中央电大等高等院校在网络技术、网络服务和网络学习资源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结合自有资源和资金进行区域网络改造升级,积极引进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和资源,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社区教育网站。

(三)改进服务,满足需求,建立社区数字化教育与学习的管理与师资队伍。

市(区)社区学院及市电大加强对街道(乡、镇)社区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服务,加强网络安全与用户管理指导及对网站(中心)管理、技术、教学人员的培训。大力建设适应数字化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管理与师资队伍。

二、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市(区、乡)数字化建设规划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建立统一的标准,确定统一的目标,协调建设步伐,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把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全部注意力和行动力都集中到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构筑公共数字化平台上来。

(二)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体制机制,完善网络体系。

采取“区域统一规划,分区分级管理,资源共建共享,试点先试先行”的工作思路,建立“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以电视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学校为基础”的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市社区大学、区社区学院、市民学校、教学点的四级网络体系。

(三)采取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配套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适度引进市场运作机制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在资金使用上,根据当地社区学习的实际需要,根据数字化学习覆盖区域大小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力求达到最优性价比。

(四)促进和实现本地区域内同类学习网站之间“一卡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各市、区(县)目前都有很多可供数字化学习的网站,应该探索通过“一卡通”等方式让居民用最简便的方法共享这些网站的学习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目前除沈阳、大连、鞍山等部分市(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了与本地区其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相关平台整合融通外,辽宁省部分城市、区(县)的学习资源有效共享和交互还没有完全实现,因此,应该加强部门沟通和协作,破除和解决与此有关的体制、机制和利益上的障碍,有效整合本地网之间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

(五)加强基地建设和项目研究。

省、市、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社区教育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地方组织的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和实验研究项目,并给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资金配套,鼓励其结合本地实际,总结经验,探索模式,促进和带动本区域和全省社区教育数字化更快更好发展。

(六)充分开放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在各级政府主导协调下,社区教育机构和单位应与辖区内的大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积极沟通合作,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例如,各级各类学校应主动积极地提供现有机房等资源为所在区域居民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条件。

篇9

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的使命相辅相成。广州电大在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以价值理念为引导,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对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体系、模式、特色品牌、长效机制、服务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关键词】 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17―05

建设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重要决策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电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2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以来,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陆续启动的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广州电大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正在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及开放大学的使命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旨在创建“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ies)”的行动计划。当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英国、奥地利、日本在内的7个国家的城市参与其中。[1]1990年,在巴塞罗那市议会举办的第一届学习型城市国际会议深化并发展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1993年经合组织“面向终身学习的城市战略”报告,将“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ies)”定义为,其社会成员视学习为改变自身未来的途径并尝试学习的城市。[2]此后,学习型城市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进下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起,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渐开展起来,上海、大连、北京等60多个城市在2003年12月召开的“中国学习论坛首届年会”上联合发表了《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倡导以人为本、全民学习、教育终身化等九大理念。[3]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京沪等城市掀起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

同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一样,广州较早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4]并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各种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港”,[5]为市民终身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11年,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如何抓住智慧城市的发展契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应用服务的机遇,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做优、特色做特,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拓展服务领域空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中的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广泛认同,才能持续发展。[6]政策支持、资源动员、各类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

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7]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8]及工作任务分工表,广州电大提出了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

(一)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通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12月,广州电大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汇聚各方力量,吸收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综合性教育资源体系,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

以2002年“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为基础,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广州电大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并于2011年12月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三、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创新成果

(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其核心是全体市民的学习。[9]基于此,广州电大以主动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以增进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锻炼学习者的意志和品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追求“教育为本、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服务是本质所在,先进技术融入其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应用技术而不唯技术,始终坚持教育为本、学习者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全力帮助学习者实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

学习型城市也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广州电大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数字化学习氛围,实现教育零距离。广泛深入学校、社区、行业、企业、机关、军营和家庭,在距离学习者最近的家门口建立星罗棋布的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促进数字化学习在广州城乡落地开花。目前,在校本部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在广州市十区两县级市设立了50多个分校、工作站和学习中心,建成示范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2个,以及覆盖广州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普适性的数字化教育及公共服务,让终身学习逐渐融入城市每一个市民和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惠及市民,走近百姓。

(二)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广州电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一流硬件设施、超大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项目、大规模可靠数据管理、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高品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服务支撑能力SSRCS,二是合作支撑环境T+P。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主要包括系统网络服务(System)、软件服务(Software)、资源服务(Resource)、渠道服务(Channel)、客户服务(Service)五大要素,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实现对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可为教育主导部门或教育需求机构开展规模化教育培训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从软硬件支撑到教学组织量身定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项目顺利运转后,将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交给对方,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土壤,T、P分别代表教学服务(Teaching)、合作伙伴(Partner),整合利用包括2,800多人的社会优秀师资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的专家名师,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施展教学技能,体现专业价值。所有教育主导部门或行业机构、教育服务提供商、软硬件运营支撑服务商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不断拓展教育服务的重要纽带。作为广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广州电大以此为契机,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以“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项目开发与拓展模式,在远程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教育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自2003年以来,相继开发了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等7大门类200多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7,200多项超过3万学时达10TB的各类原创网络课程资源(课程超市),面向广州市各类社会成员和特定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均已形成品牌,正在产生品牌效应,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员所关注,被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所赞誉。

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职业拓展”培养模式;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历教育要求,主要采取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公务员等政府行业培训中,主要围绕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者认识水平、业务知识和能力为重点,按照每年72学时的培训要求,采用完全的网络教学模式,集“讲学练”于一体,引领学员方便、快乐地学习,实现“大规模培训、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培训目标。在职业教育中,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实施“职业导向式网络理论学习+学习中心实训/企业自主认证实训”的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随报随考、培训和鉴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力促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互认、互通,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即“一次培训拿双证”。在中小学校外教育中,以“综合能力提升和小初知识衔接”为目标,实施“诊―讲―练―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化情景教学,让学习无负担。此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是保障。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导力量,负责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开展宣传并制定相关措施,激发行业人员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数字化教育应用项目的开展。电大办学系统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负责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及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中心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承担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广工作,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中心作为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推广和具体教学组织实施,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10]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经费保障机制。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构建广州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港、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2年市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低收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及服务,自筹教育项目运营经费,保障教育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随着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建设的深入,新考验、新问题、新难题层出不穷。结合《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广州电大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包括“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学习型社会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学分银行的项目应用及规划实施”、“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及其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资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学习机制研究”、“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广州学习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推广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在内的八个攻关项目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为终身学习咨询决策和推动终身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标准和服务规范为重点,争取出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广州制定并实施数字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本。

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广州电大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攻关项目遵照统一的要求,聘请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指导,广泛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开放学习机制”项目组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了与开放学习机制构建相关的开放学习机制等概念范畴的界定与理解、开放学习内部机制构建、开放学习外部机制构建三个领域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关于开放学习机制的认识及其构建思路,为广州开放学习机制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

四、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

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议继续强化政府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责任主体和核心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电大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主多元”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和制度创新,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深应用”。

(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

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等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或多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为谋求共同的利益,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

当前数字化教育出现了学习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云平台海量资源有效存储利用等新趋势,学习者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迫切要求电大根据新需求,适应新趋势,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广州电大将以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为“四抓”,凝聚力量,全面提升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支持服务、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支撑能力,高品质、高效率地服务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品牌形象建设和宣传推广模式,推广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大规模应用,并将数字化教育项目与移动终端和电信产品融合,创新供给和服务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共享。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终身学习;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07-03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其中进行的相互合作、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的场所;何克抗(2002)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分析以上各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一种空间场所,其包括物质的、社会活动的、心理的空间,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组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简而言之,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非物理存在的但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国外,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重在模式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员工、专家培训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社区教育对象广泛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学习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是有效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目前已有超过20%的企业培训都采用在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产业。2007年占美国培训业29%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和3G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终身教育模式的优势和需求正日益显现,但由于先期技术研发投入大、软硬件运营成本高、教学资源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招生入口等因素,使国内教育机构难以开展此类业务。部分专注于远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建立封闭式的“网校”,不愿开放技术平台,而仅仅为自身课程服务。

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与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趋势在全国基本确立,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

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并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在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为支撑点,依托电大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下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终身学习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

1.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给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这种可能性。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资源的积聚、共享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并解决全民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利用当下已有学习资源、开发新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学习资源提供商,集中到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上,建成课程库供各方共享,以减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快速积累,减少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经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2.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和乡镇(街道)化学校,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与功能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和电大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式基础服务平台,在市、县或企业生成机构子网站,机构子网站拥有与省级平台相一致的信息交流子系统、共享学习资源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共用,大幅降低机构用户学习平台的建设成本,并通过多方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变单方推动为多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繁荣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机构子站是系统为机构用户生成,机构用户可与管理信息动态,自定义界面,可选择、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

一个架构与运作良好的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即基于Web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为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实践系统和评价测试系统,通过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传输形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并由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过这一平台搭建的生态化学习体系,使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模块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本平台为每个机构用户提供独立的管理后台,包括课程安排、E—learn-ing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等内容。学员选择课程后,通过电子支付完成报名缴费环节,在线进行E—learning课程学习,并在培训完成后,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对教学进行评价。平台具有学习、管理、互动等功能,可实现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测试、社区互动交流。

整个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分成新闻子系统、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

1.新闻子系统:应用在主站上,同时作为一个子模块应用在机构主页上。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前台支持搜索,支持新闻评论,支持图片新闻。

2.课程子系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超市)、课程订购等三大功能。

3.用户子系统:用户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

机构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设定自己的子域名,形如XXX.我们的域名.com(或开设国际顶级域名)。管理下属的个人用户,包括专家用户和内部学习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课程资源指定专家用户,由专家用户负责在线指导、互动答疑;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开放给内部学习用户,链接查看内部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包括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历史。

个人用户可以使用学习管理、订单管理、学分累积等功能。

4.在线学习:用户登录以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列表(已购买成功的课程、得到社区机构授权使用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点击某个课程链接,使用课程学习、在线测评、互动答疑、学习心得、课程评价等多个功能。

5.互动交流: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支持社区与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的无缝链接。

6.后台管理:总站后台提供机构管理、课程资源审核、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用户拥有独立的管理后台,具体功能依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四、运行机制

(一)资源汇集、转换机制

借鉴淘宝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积极寻求和已有的各培训机构、在线学习网站的合作,汇集、转换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为平台运营奠定强大的资源基础。

(二)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共享与互动机制

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各社区提供了在完善的在线培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方便、快捷、较低成本地生成社区网站成为可能,又便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借助终身学习平台,社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三)与企业E—learning衔接机制

很多外企和大型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在线企业大学,但还有不少中型企业有建立企业E—learning平台的需求,但是苦于投入太大,资源不足。终身学习平台建立,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这方面的用户。基于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企业用户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界面、课程内容和分类等,只要在企业自有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企业网站的网络教育频道。而企业员工只需要到达企业网站,就能够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而不需要登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四)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的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通过平台的支持,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的网络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并可对本机构的课程安排、网络教育资源、班级与学员、学分等教学任务,对招生动态、机构介绍等宣传信息,对报名咨询、课程答疑等交互内容进行方便的管理。

(五)项目拓展机制

从培训项目来说,前期可以重点抓住一些政府培训项目、证书培训、行业培训项目等。从这些项目人手,第一,可以增加网站的权威性,扩大用户对网站的认知;第二,便于吸收培训人员,产生直接效益。通过平台的支持,各项目可拥有独立完整的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动态招考信息、培训项目简介以及考试报名等内容。

(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蒋东勤.数字化学习港网上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33.

[3]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杨孝堂,杜若,热哈提·努尔散.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4—17.

[6]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8,(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