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中招募12名健康志愿者(女7人,男5人),年龄26~29岁,平均(27.5±1.2)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有偿参与本实验。受试者的受教育程度均达大学本科以上,右利手,无色盲、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1.2仪器设备
采用美国EGI公司256导高密度导联脑电诱发电位工作站,E-prime软件控制视觉刺激的呈现,Net Station EEG/ERP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同步记录脑电信号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GeoSource 电发生源成像软件进行LORETA分析[10]。
1.3刺激序列
视觉刺激为包含颜色(红、黄、蓝)和形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2种特征的图形。先后呈现的2张图片组成1个刺激对,分别命名为S1和S2。刺激对有4种类型:① S1和S2的颜色、形状均相同(C-S-);②S1和S2的颜色相同,形状不同(C-S+);③S1和S2的颜色不同,形状相同(C+S-);④S1和S2的颜色、形状均不同(C+S+)。S1和S2持续时间为300 ms,S1 结束到S2开始之间间隔200 ms, S2结束到下一刺激对的S1开始的时间间隔为2500 ms。4种类型的刺激对概率相等(各54对),且随机呈现。
1.4试验程序
受试者戴256导联电极帽,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点,眼睛距屏幕中心1m。电极皮肤阻抗在70 kΩ以下。E-prime软件控制刺激呈现。受试者按任务要求判断先后出现的2个刺激的某个特征是否相同,并迅速准确地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受试者随机完成2个任务:注意颜色任务(Ac)中要求受试者只注意颜色特征,即判断S1和S2的颜色是否相同,注意形状任务(As)则要求受试者只注意形状特征。
1.5数据采集
脑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滤波0.03 Hz~40 Hz,采样频率为500 Hz。去除错误反应及混有眼动等伪差的脑电事件。每个导联及每种状态的ERP被分别叠加,每种状态至少有40个事件参与叠加。分析时间段为1000 ms,即自S2前200 ms至S2后800 ms,以S2时间点为零点,取S2前200 ms 的平均电压均值作为基线。全部导联波幅的平均值作为参考[3,8-9]。
1.6统计方法
将刺激对类型与2个任务结合起来,归纳为4种状态:Ac/C-S- 和As/C-S-属于无变化状态;Ac/C-S+ 和As/C+S-中的变化特征是与任务不相关的,称无关变化状态;Ac/C+S- 和 As/C-S+中的变化特征是与任务相关的,称相关变化状态;Ac/C+S+ 和As/C+S+中既有与任务相关也有与之无关的特征变化,称为双特征变化状态。数据统计采用STATISTICA7.0统计软件进行,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的方法,以P
2 结 果
2.1 变化相关正波
在135 ms~165 ms时间窗内,两个任务中所有包含变化的刺激对均在后头部诱发出了变化相关正波(CRP)(图1)。4种状态诱发的平均电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8,P
2.2 N200
在235 ms~275 ms时间窗内,无变化和无关变化状态引出了N200(图3)。统计结果显示P3和T5部位,4种状态之间的平均电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
2.3 N270
在240 ms~320 ms时间窗内,所有的变化状态均在前头部引出了N270(图5)。4种状态引出的ERP平均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0,P
3 讨 论
两个任务中所有包含变化的刺激对均在后头部引出了变化相关正波-CRP。与任务相关的特征变化和与任务无关的特征变化诱发的CRP波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CRP波幅不受作业任务即注意的影响。该结果与Kimura等学者的研究相一致[1,5-7],说明人脑在视觉刺激呈现后100 ms~200 ms就可以自动探测到信息的变化,CRP反映了视觉信息变化注意前的处理阶段。Kimura等根据CRP的头皮分布特点推测该成分起源于初级视觉皮层[1,7]。本实验中CRP的LORETA分析结果显示枕叶舌回和楔叶的活动显著增强,从而较精确地定位了参与视觉信息变化早期处理活动的脑区。
在235 ms~275 ms时间窗内,无变化和无关变化状态在左颞枕部引出了波幅相似的N200。LORETA源定位结果显示右侧颞叶梭状回、颞中回及海马旁回在无变化和无关变化状态中显著激活,可能是产生该电活动的脑区。我们认为N200和上述脑区的激活可能与人脑对任务无关信息的忽略有关。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任何一个时刻,呈现在人眼前的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只有与行为相关联的一小部分能够被人脑进一步加工处理。因此,注意的选择性调控即将有限的神经资源集中于一定数量能导致适宜反应的相关信息处理上而忽略其他无关信息的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11]。选择性注意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多个水平,通过易化和抑制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地调控着信息的加工过程。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注意通过自上而下的抑制性调控使负责处理无关信息的脑区的神经活动减低,从而达到抑制无关信息的处理,排除干扰的目的[12-14]。本研究中,任务无关变化状态中右侧颞叶梭状回、颞中回及海马旁回活动增强引出了N200。这些脑区的激活说明该抑制过程不是被动的,即不是由某种因素作用于相应的神经结构使之活动减弱所致,而是相关脑区激活并消耗了神经资源,主动地忽略了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变化,阻止其进入更高级的处理阶段。但是,无变化状态也引出了相似的N200及相应的脑区激活。如何解释该结果呢?有关正性启动的研究发现,受试者对重复出现的刺激的反应时缩短,正确率提高[15],说明人脑处理重复的信息只需要较少的神经资源[16]或是较短时程的神经元活动[17]。本实验中的无变化刺激对实际上就是刺激的重复呈现,引出了明显的正性启动效应。可见,人脑对无变化的信息的处理相对简单而迅速,不需要太多的神经资源和时间。我们推测,在信息变化探测处理的早期阶段,无变化信息的处理就已经基本完成,无需把信息传递到前额和额叶皮层等高级中枢进行进一步处理。因而,当人脑对无变化信息的处理完成后,该信息就会被当作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而被忽略掉,尽量阻止其进入高级处理中枢进行深度加工,以避免其与任务相关变化信息竞争有限的处理资源。无变化和任务无关变化状态中相似的神经电活动和激活脑区均反映了这一主动忽略过程。
变化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发生在前头部,所有的变化状态均在240 ms~320 ms时间窗内引出了N270,但无关变化引出的N270波幅明显低于相关变化和双特征变化状态。该结果与我们的前期研究一致,说明N270所代表的信息变化的处理可以不依赖于注意而自动启动,但其活动受注意的调控即注意可以使其活动增强[18]。 关于N270的发生源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本研究首次使用了高密度导联ERP的方法,通过LORETA分析定位其发生源。结果显示:前扣带回及双侧杏仁核的激活产生了N270。LORETA分析还显示任务无关信息变化状态中前扣带回激活的程度明显弱于任务相关和双特征变化状态,该结果与头皮表面的N270波幅变化规律相一致。
总之,本研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对视觉信息变化的动态处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处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初级阶段:刺激呈现后135 ms~165 ms引出的CRP反映了人脑对视觉信息变化的早期处理,该阶段不受注意的调控。枕叶视皮层是参与此阶段信息处理的主要脑区。②无关信息的忽略阶段:刺激呈现后235 ms~275 ms,右侧颞叶梭状回、颞中回及海马旁回的神经活动增强,产生的N200代表了人脑对与无关信息变化的主动忽略。③高级阶段:刺激呈现后240 ms~320 ms,N270反映了人脑对视觉信息变化的高级处理,该阶段中变化信息的处理受注意的调控,前扣带回和双侧杏仁核是产生N270的脑区。
参考文献
[1]Kimura M,Katayama J,Murohashi H.Positive difference in ERPs reflects independent processing of visual changes[J].Psychophysiology,2005,42:369-379.
[2]Mazza V,Turatto M,Sarlo M.Rare stimuli or rare changes:what really matters for the brain?[J]. Neuroreport,2005,16:1061- 1064.
[3]Wang YP,Tian SJ,Wang HJ,et a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voked by multi-feature conflict under different attentive conditions[J].Exp Brain Res,2003,148:451- 457.
[4]Fu S,Fan S,Chen L.Event-related potentials revealed involuntary processing of orientation changes in the visual modality[J].Psychophysiology,2003,40:770- 775.
[5]Kimura M,Katayama J,Murohashi H.Independent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us changes in ventral and dorsal stream features indexed by an early positive difference i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J].Int J Psychophysiol,2006,59:141-150.
[6]Kimura M,Katayama J,Murohashi H.An ERP study of visual change detection:effects of magnitude of spatial frequency changes on the change-related posterior positivity[J].Int J Psychophysiol,2006,62:14-23.
[7]Kimura M,Katayama J,Murohashi H.Neural correlates of pre-attentive and attentive processing of visual changes[J].Neuroreport,2005,19:2061-2064.
[8]Wang YP,Cui LL,Wang HJ,et al.The sequential processing of visual feature conjunction mismatches in the human brain[J].Psychophysiology,2004,41:21-29.
[9]Mao W,Wang Y.Various conflicts from ventral and dorsal streams are sequentially processed in a common system[J].Exp Brain Res,2007,177:113-121.
[10]Pascual-Marqui RD,Michel CM,Lehmann D.Low resolutio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a new method for localizing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brain[J].Int J Psychophysiol,1994,18:49-65.
[11]Erickson KI,Prakash RS,Kim JS,et al.Top-down attentional control in spatially coincident stimuli enhances activity in both task-relevant and task-irrelevant regions of cortex[J].Behav Brain Res,2009,197:186-197.
[12]Pinsk MA,Doniger GM,Kastner S.Push-pull mechanism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n human extrastriate cortex[J].J Neurophysiol,2004,92:622-629.
[13]Gazzaley A,Cooney JW,McEvoy K,et al.Top-down enhanc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the magnitude and speed of neural activity[J].J Cognit Neurosci,2005,17:507-517.
[14]Mao W,Wang Y.The active inhibition for the processing of visual irrelevant conflict information[J].Int J Psychophysiol,2008: 67:47-53.
[15]Hinojosa JA,Villarino A,Pozo MA,et al.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of ident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J].Int J Psychophysiol,2007,66:48-55.
[16]Wiggs CL,Martin A.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 of perceptual priming[J].Curr Opin Neurobiol,1998,6:227-233.
[17]Henson RN,Rugg MD.Neural response suppression,haemodynamic repetition effects,and behavioral priming[J].Neuropsycholgia,2003,41:263-270.
篇2
[关键词]个体户;老工业基地社会;新二元社会结构;生存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3-0056-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个体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以新生结构性要素身份加入到社会结构中来。个体户的出现不仅导致原有社会结构产生极大分化,还促进新型社会结构空间的重新整合。个体经济在为社会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又曾因其产生的非常规化而受到过社会的责难。于是,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1992年,时宪民在收集大量文献和实证材料基础上,依据北京西城区个体户十年发展过程中在行为模式、利益关系、归属意识、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对个体户的身份类别进行分析,指出个体户的出现对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深刻影响。个体户是城市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城市社会分化的第一个启动点[1]。此后,时宪民又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对个体户在城市社会结构分化及整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个体户的发展在对国营部门造成冲击的同时,加速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化,影响城市基层社区政府的行为方式。[2]
2003年,符平对20年来我国个体户的整体发展状况作出学理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个体户呈现发展速度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预测今后的个体户发展竞争将日趋加剧,农民比例暂时减少的同时下岗职工所占比例会继续增长。并指出历经20年的发展,个体户阶层内部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3]。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个体户产生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个体户群体历经前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的加速阶段,个体户的发展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呢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性的大规模失业现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后果。依托老工业基地体制变革背景下产生的个体户必然具有明显的区域及结构性特征。本文采用实践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以老工业基地的个体户为研究对象,回顾20年来沈阳市个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展现个体户的生存现状,揭示个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二、沈阳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
同全国其他地区相同,沈阳市个体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调查,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于1982年,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全市个协组织逐步建立,协会工作稳步前进。截至2006年,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拥有会员23万户、65万人,建有190个基层分会,遍布全市13个区、县(市)及21个行业。另有数据显示,1985年,沈阳市个体户从业户数67,950户,从业人数105,042人,年营业额达77,583万元,从业范围遍布商业、社会服务业、娱乐服务业、饮食业、修理业等各项生产服务行业[4]。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个体户数量及资金额一直稳定增长。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象,一些资源耗尽、发展萎缩的大工厂、老企业纷纷停产倒闭,大批下岗工人涌向社会。为了解决不断严峻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沈阳市工商局先后出台了扶持下岗失业职工、特困户、残疾人再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政策,全市各级个协定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能人授课,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指导经营经验等,多项措施的推广使沈阳市的个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辽宁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在确保个体经济充分发展的同时,维护个体户的生产、经营等多项权益。此时,老工业基地的个体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在老工业基地,其个体经济在发展中呈现的趋势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总体发展速度快但近期呈收缩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沈阳市个体户的从业户数、从业人数及经营额均处于直线增长阶段,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个体户的从业户数增长显著,至1996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个体工商户197,433户,从业人数324,65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20.1%;注册资金39.5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实现产值57.8亿元,营业额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和45.7%[5]。此后几年,个体户从业户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至2001年再创新高,从业户数及人数分别达到220,744户和714,445人。至此,沈阳市个体经济历经了快速膨胀期之后,其发展态势逐渐呈缩小趋势。至2006年,个体经济从业户数及人数有所回落,分别为191,639户和539,252人,但营业额基本保持与2001年水平相等。
2.行业范围由窄变宽。综观沈阳市个体户从业的行业范围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起,个体经济所涉范围较为集中,大多分布于日用百货及服装、干鲜果品、烟酒食杂、蔬菜及豆制品等商业经营、修理业、餐馆业及社会服务业等,其中以日常杂货零售商业为主导产业。然而,历经初步发展与尝试性改革,至20世纪90年代,个体户从业行业范围逐渐呈分化趋势。一方面,传统的商业、修理业等行业的从业户数渐为减少,例如,从1985年至1990年,从事日用百货及服装销售业的个体户由10,776户减少至8,517户;另一方面,同样为传统的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从业户数却逐年递增,以社会服务业为例,1985年,从事此行业的个体户为4,518户,至1991年则增加为19,313户。与此同时,在传统的个体行业发展处于饱和状态之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兴行业日渐兴起,娱乐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及运输行业、建筑业等个体经营者日渐增多,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科技产品的突破性运用,诸如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等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一些从事个体经营者也纷纷在此社会变革的机遇转折中寻求谋生的新途径,致使个体经营范围有了扩张性的变化。
三、沈阳市个体户的结构性特征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产业工人数量多,其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深化,以市场为核心,“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为标志的体制改革率先在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推行。伴随结构的调整,失业、下岗以及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此时,个体经济是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以及私营经济等下岗失业群体再就业的主要形式。老工业基地体制变革背景下产生的个体户必然与其他地区的个体户在群体特征、思想观念、自我认同、社会态度以及行为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及结构性特征。
1.“后发外生型”[6]发展模式。沈阳市个体户创办及发展阶段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直接决定其特殊的“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首先,就全国范围的个体户发展看,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从1980年起的前十年是个体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富裕者和受益者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段,且多集中于南方沿海地区;相对而言,沈阳市个体户的出现时间较晚,属于后发型个体经济。而且,沈阳市个体经济更多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制组织模式被迫退出市场的外在经济环境因素变更情况下被迫产生的。与改革初期相比,此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增长逐渐变成不创造就业机会的增长[7],社会经济由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时代[8],居民购买力增长日趋缓慢,农村消费受到抑制,而个体经济之间的竞争更趋强烈。于是,“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的个体户由于错过了个体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成员构成大多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而较少有进入上层私营经济的机遇与资本。就其经济状况而言,老工业基地的个体户群体大多属于“纺锤型结构”中数量较大的中间及下层群体。
2.弱势群体构成。据调查,沈阳市个体户主要由4类人群构成:下岗失业工人、外来进城务工农民、离退休人员和新失业群体成员,且以前两类成员为主体,这直接决定了沈阳市个体户的弱势发展基础。首先,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通常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掌握有限,受“社会机制失灵”造成的“人力资本失灵”因素制约[9],下岗失业群体再就业过程中,多数只能选择资金需求量小、技术含量低、年龄限制不严格的小型个体商业、服务性行业。其次,进城务工农民无资金积累,无技术储备,社会交际范围狭窄等劣势特征使其更处于个体户群体的最下层。再次,新失业群体由于其年龄偏小、生活方式较时尚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在从事个体经营时,经营项目大多是社会上新近产生的、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行业,例如时尚饰品店、时尚化妆品店、电脑配件店、淘吧、水吧等。由于从事的多是商业服务性行业,大多数个体户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较大,平均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至晚上10点,一年四季很少有休息日。
由于错过个体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沈阳市个体户从业范围通常限定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较少,经营风险小,收益相对较为低下的服务性行业。以所调查的话吧、水吧为例,尽管作为新兴服务行业,但由于成本低廉、竞争激烈、获取利润空间不大等因素制约,从业人员仅能维持基本温饱,而无获取极大利润的可能。一些从业多年的老个体户也不得不感慨,现在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3.服务性价值取向。据有学者研究指出,个体户价值观最突出特点是“挣钱意识强烈,为了赚到更多的钱,甚至不择手段;在生活方式上,则崇尚现实的生活享受,这在客观上加速了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并造成了现实社会的道德失范”[10]。在个体户发展的初期阶段确是如此,但在20世纪90年代个体户发展进入回落阶段后,此种价值观逐渐转变。据笔者访谈了解,现在的个体户因受到私营企业或本群体内部排斥挤压、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监督及规范制度完善等多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从业的根本是“诚信为本”、“人脉很重要”、强调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正如一位经营粮油副食品的个体户说,“现在做买卖得服务要好,你要一次给他缺斤少两,他不满意了,那人家以后就不来你这了,宁可多走几步到大超市了”。此时,为了赢取更多的消费者,个体户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程序,增强服务水平,甚至是不惜提高成本代价,力争与群体外部社会因素相抗衡。
4.夹缝中生存的尴尬社会定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经济通常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甚至是毫无发展空间;在外向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为个体经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使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个体户群体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社会机制和传统计划体制的社会机制相持和并列共存的“新二元社会”结构[11]。在这种社会结构支配下,个体户始终是一群游离于社会结构边缘的特殊群体。从个体户的构成主体来看,一方面,由下岗职工构成的个体户群体从原有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被原有社会结构所排斥而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由进城农民工构成的个体户群体又长期处于体制外的无制约状态,他们大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自主建构经营模式,缺少体制制度的引导与规划。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双轨制的取消,流通领域已完成利润平均化,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来资本侵入国内,在自由公平原则指导下,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日益技术化和时尚化。在政策和信贷资金扶持下参与商业服务业的大企业联手压制小规模个体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型连锁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大型服装城及连锁快餐店等以大规模集中采购、统一规划的发展策略无情地挤压和抢占了零散的个体经济发展空间,使原本处于劣势的个体经济更难以与其对抗。于是,在少数个体户丧失生存空间的同时,大多数个体户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其向上发展的流动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从事流动零售业和服务业的个体经济在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污染与治理问题。在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个体经济再度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工程的牺牲品,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出于管理方便,也倾向于控制个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此时,个体经济一方面受原有社会结构排斥而处于边缘状态,另一方面,受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政策制度的强力挤压,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政策制度双重压制的夹缝状态使个体户的生存空间愈发紧缩。
综上可见,20世纪90年代,当全国范围内的个体户数量达到高峰甚至是渐显衰落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个体经济刚刚起步。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沈阳市的个体经济由发展迅速到呈现萎缩趋势,个体经营范围由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换。在颇受限制的外在环境与自身发展劣势的内在因素双重作用下,老工业基地社会的个体经济在迎来机遇与春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制约与风险。从发展时间和发展原因看,后发外生型发展模式制约了个体经济的深入发展;从个体户的社会地位看,沈阳市个体户处于体制结构排斥、现实政策制度压制的尴尬夹缝状态当中。体制结构的排斥与政策制度的挤压成为扼制个体户发展的双重蔽障,双重蔽障的同时作用使个体户陷入发展空间狭小的夹缝状态。在这种双层夹缝状态中,老工业基地的个体户远不是改革之初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的极大受益者,而大多属于仅能维持温饱、维持基本生计的生存型经济。
参考文献:
[1][10]时宪民.北京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类别分化――北京西城区个体户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时宪民.个体户发展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2).
[3]符平.我国个体户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4]沈阳经济统计年鉴1988[C].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453.
[5]沈阳年鉴1997[C]中国统计局出版,1997.385.
[6]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2).
[7]王绍光.开放与不平等:中国能否补偿加入WTO的受损者[C],武昌:“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8]孙立平.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C].武昌:“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篇3
论文关键词:散杂居地区 回族 少数民族 经济状况
在散杂居民族工作中回族问题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常见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族。从人口分布上看,全国98%的县级行政区域内都居住、生活着数量不等的回族人口,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回族与其他民族广泛交错居住的空间格局。
散杂居回族地区经济比较
(一)收入贫富差距过大且生产方式以个体经济为主
我国散杂居回族人均年收入为15594.85元,有73.04%位于平均水平以下,大部分人员从事种植业或外出打工;有26.96%位于平均水平,主要从事个体经济和运输业;其中最高人均年收入166667元,最低人均年收入1250元。过大的贫富差距表现出社会阶层流动性极差,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创造性,阻碍了回族地区的整体发展。
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居民生产方式的不同。在被调查的散杂居回族中,有47.83%从事于个体经济;有26.09%从事种植业;有4.35%从事运输业;有8.70%从事养殖业;剩余13.04%为外出打工,或其他。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散杂居回族的生产方式集中于个体经济,这与地区的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
(二)子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子女的文化构成如下:有2.61%的子女为大学本科;有2.61%的子女为大专;有0.87%的子女为中专;有3.48%的子女为高中;有8.70%的子女为初中;有19.13%的子女为小学;有0.87%的子女为幼儿园;其余61.74%的子女为未接受教育。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散杂居回族的子女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在初中及以下。这同样是广大农村出现的问题,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取一技之长,直接就业。在少数民族的农村尤为明显,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即便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使之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仍旧解决不了生活工作的问题。尤其在偏远的散杂居地区,从事二手车市场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完全达到富裕水平,即便子承父业,也不用担心未来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投入的背后看不到长期的效益,更多的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也就选择早毕业早踏入社会。当然有些收入较高的家庭还是比较支持子女读书的,但是比例较少。
(三)保险意识参差不齐
在被调查的回族区中,户均保险年支出为1891.30元,有65.21%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34.78%位于平均水平以上。同样存在两极分化状况,有60%的保险支出为0元;而有13.91%的保险支出达到5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30000元。
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农村中投保方向基本根据其生产方式来定,大多数为财产保险,除去社会医疗保险外,极少人投保人身保险。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民的生产方式由最初的种植业向多方面转变,从事个体经济的住户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农村没有单位固定收入的人们,一般比较重要的是人身保险的投保,例如养老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个人老年时的生活。
(四)基本生活消费状况呈现一定特点
在被调查的回族区中,主要调查了医疗保健消费、电费、人情费支出状况,做出如下分析:
散杂居回族的医疗保健年支出状况。户均医疗保健消费为2987.8元,有72.17%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27.83%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最低达到100元,最高达到50000元。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农村居民普遍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医疗保障也成为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散杂居回族的电费月支出状况。户均电费月支出为162.30元,有62.61%位于平均水平以下;有37.39%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最低达到30元,最高达到833元。通过数据横向对比发现,家庭电费的支出受家庭生产方式和年收入状况的影响。一般农村家庭的电费月支出范围在300元以内,但也有电费月支出超过300元的,通过实地考察大部分为年收入达到200000元的,大部分从事个体经济或养殖业,可见电费的支出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散杂居地区的经济状况。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相邻地区经济比较
(一)生产方式不同
实地考察发现,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很多相邻地区虽然相隔不远,但是生产方式的趋向却有很大差异。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的生产方式集中于个体经济和运输业,而相邻地区集中于传统经济—种植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造成了地区经济的差异,人均收入相差约6000元。这缘于回族地区人民自身擅长经商的特点,可以及时发现商机并较好运用。将以传统经济种植为主的经济体系逐步转移成为个体经营。由于农村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科技进步,种植业已经出现过多的劳动力,而散杂居回族地区依托周边的市场,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发展自身经济。
(二)教育程度基本相似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很多相邻地区的教育情况基本相似,子女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以高中技校为主。这与地区的教育理念无法分开。读书无用论在地区是比较盛行的说法,父母并不鼓励子女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
散杂居回族地区与大中城市平均状况比较
通过山东省济南市2009年年鉴数据可查到,济南市城市人均年纯收入20802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7180元。农村医疗保健消费平均水平 1188.63元,教育支出 804.64元,电费月均支出266元。
(一)家庭经济状况基本良好
散杂居回族地区人均年收入为15594.85元,其水平低于济南市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但远高于济南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可见散杂居回族地区发展态势很好,平均水平已经走在了很多大中城市农村的前列。由于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普遍位于城乡结合处,临近大中城市,可以看到其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力争将差距缩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起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是城乡对立的现状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是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促进农业。
要想实现城乡协调,重点就是如何让城市带动农村,而这个带动作用的最先受益者,便是城乡结合处的地区,该村的发展状况便也能体现出该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
(二)散杂居回族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散杂居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普遍在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实施。其位于山东的很多散杂居回族地区,近几年在不断建设西部的政府措施中受益。济南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东扩,西进,北跨,南控”的战略思想。其中对西部的发展有一项重要举措—建立济南市西部的“西客站枢纽新城”,这是济南市适应自身城市发展要求,配合京沪高速铁路发展的城市新区。而新城的核心区便在散杂居回族地区,通过核心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发展,形成生态品质优良、新兴产业繁荣、城市功能齐全、人气商业聚集的现代化新城。
回族地区经济发展可行性措施
(一)理论支持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8年11月,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对中华民族内在构造、形成过程和精神特质最为新颖和恰当的概括。回族自古以来信仰伊斯兰教,拥有其民族自有的特色,“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回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村区域经济国内研究。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小城镇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使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城镇在农村地域上有一个合理的分布状态,形成以区域性城镇为中心的多层次农村区域经济网络,才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特点,才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给予散杂居回族地区的发展一点启示,首先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要应用好附近的经济市场,发展个体经济;然后就是城市带动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
(二)政策以点到面且城乡统筹发展
散杂居地区民族的个体经济发展阻碍之一,就是启动资金短缺。由于农村信用体系薄弱,以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们很难进行小额贷款并且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能力较低。面对这一现状,散杂居地区的城市应该起到带动发展作用。首先,当地政府可以选择几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实验区,引导发展特色经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适当推出一些小额贷款发放给信用度相对较强的个体,提供个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少数民族企业信贷机制,鼓励支持各民族企业形成共担风险、互为担保的信贷机制,打造民族企业的信贷平台。
(三)发挥地域特点以发展特色经济
地域环境的优势是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否真正运用好这一因素也决定了该地经济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对于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应该深层次认知当地环境与发展情况,寻找地区具有的地域优势,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散杂居回族地区要善于发现地域特点并且深度认识当前经济环境,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
(四)发扬民族特色以完善民族经济
国家政策对民族个体经济给予鼓励,2005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36条相关规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放宽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要求,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国家的这些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4
一、发展特征
(一)迅速快捷的发展速度,使私营经济的规模优势日趋明显。
据统计,至××年底,全区累计注册登记私营企业万户,××年全区民资批准投资额和实际完成工作量分别占全区内资投入总数的和。全区民营企业新增批准投资额亿元,占全区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在内)投资总额的;其绝对额超过年全区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全年投资总额。超常规的投资发展速度使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规模得以迅猛扩张,骨干个体私营企业的单体规模与效应规模逐步显现。
(二)各具千秋的发展模式,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特色日趋凸出。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康柏发展的新模式,使全区私营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发展类型大致可分为:()传统升华型。如新桥镇的个体私营业主,近年来,凭借传统经济行业的基础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使民营经济不断得到壮大。再比如九亭镇的印刷行业私营业主,他们同样凭借本身的行业优势,在技术上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在设备上不断更新,把过去的单色手把车,更新成一次能印刷多色的高档印刷机。在业务上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并且该区域个体私营印刷行业的发展效应已辐射到周边地区,有较多印刷企业向高档次的彩印发展,成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骨干裂变型。如南洋电缆厂的个体私营铜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企业—南洋集团公司的发展,它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拓市场的综合型经营人才,成为以后的个体私营业主,由此带动了该地区铜材行业的发展。()主体配套型。例如以鞋城集团的私营皮革及配套产品的发展为典型。近年来,许多私营业主围绕该集团为主生产配套的产品,从而使该地区私营经济得到相应发展。据统计,在该集团的引导帮助下,现在已发展到了家分子企业,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之多,成为全区私营经济中一颗灿烂明星。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制造业、加工业、手工业、轻工业、零售业、批发业,各大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形象地说:“吃、穿、住、用、行”都包罗其中,同时,也涌现了象雅多服饰、茂盛电机、天喔食品、龙工机械、森大机械、豫全皮革、新雅包装、报喜鸟等知名名牌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康柏工业经济的合理布局,壮大其实力,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三)关联密切的配套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联动能力日趋增强。
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顺应发展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全市私营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积极开拓相关投资领域,使其向前后道工序延伸,大大提高了产业内部整体联动能力,发挥出行业整体优势。久富经济开发区,通过自我裂变、激发投资,吸引外资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将投资领域向相关产品拓展,以逐步实现产品的配套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
(四)重点保障的科技投入,使个体私营经济的有机构成日趋提高。
具体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的技改投入与产品换代更新上。个体私营业主在投资办实业之初,即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强化科技投入,引进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先进工艺,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狠抓内部管理,显示出不凡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印刷行业为例,至目前为止,全区个体私营印刷行业中,价值每台机器超过万元就有余台,价值超过万元的就有台,有个私营业主从德国引进了价值万元的海德宝彩色印刷机,目前属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印刷行业的整体设备先进程度的提高,使其制造能力也大大提高,配套协作企业适行顺畅,生产经营合力增强。
(五)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使个私经济的聚集效应日趋发挥。
康柏区在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立足长远,强化规划,按照“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的思路,有意识地开辟出民营经济开发区,搞好配套基础性施建与服务。同时,通过落实相对的土地批租,税费收交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内外地个私业主投资落户园区,使其适度集中,强化了企业彼此间的配套协作与关联,提高了小区内市场信息,生产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程度,降低了企业生产运作成本。据统计,现在全区共有多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安置职工万余人,占全区就业人数(包括外来人员)的。目前,全区在全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别出心裁地采用相互搭配型滚动开发模式,即鼓励实力足的业主投资建厂房,搞租赁,小业主买机器,搞生产,使大小业主各得其所,集中资金,共同发展,从而为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转化为投资资本探索了新路子。另一方面,随着民营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内配套关联产业不断增多,产业关联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块状特色经济逐步显现。
二、成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的高速成长,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私营经济奠定了人才、行业、市场等基础。()人才基础。乡镇企业创业于年末,发展于年代中 期,崛起于年代末年代初,应当承认,其如此长期、稳定、高速的成长并不是单靠千百万农民致富冲动即可造就的,更为主要的是有一批企业经营能人在帮助企业披荆斩棘、不断推进。这批经营能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之前,或是掌握一定传统技术的手工艺人,或是村、社的领导与会计,或是经常外出打工的匠工,或掌握企业命脉的供销人员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较多地了解了外界的信息,拓宽了视野,编织了一定的社交网络,树立了市场化经营的观念,因而就有能力、有基础带领群众搞经营、办实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他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历经多次市场磨砺、体制转轨,逐步掌握了一批稳固的销售渠道,编织了丰富复杂的经营网络,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使企业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运作态势。这批经营能人与经营骨干的一部分后来就成长为乡镇企业家,一部分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开创者。()行业基础。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外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规模型乡镇企业的多角化、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向,使其配套协作要求日趋高涨。因而,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聚集性发展的特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内部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运用成本降低,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行业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无形的特色经济效应吸引了内外厂商。在此影响下,个体私营业主普遍以传统优势行业作为投资出发点,逐步拓宽投资领域,优化配套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使特色经济更特,优势行业更优。()市场基础。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的聚集,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有形、完整的交易市场,通过该市场,个体私营业主可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资金、人才;另一方面,行业知名度的提高,无形中又为企业产品的经营销售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广告效应,产品销售空间大大拓宽,个体私营业主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乘势而为,大力发展。优越的市场环境,对发展私营经济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资本的深厚积累,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迅速崛起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何而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市场经营性积累。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在投资办实体以前,相当部分原从事过经营、营销、中介服务等行当,获得了较多的资金积累,成为投资来源。()承包性、租赁盈利性积累。在对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改革过程中,曾对部分村、镇两级集体企业,采用“定额上交”、“经营性租赁”等方法,并明确企业经营者在上交完成承包利润、租金及税费后,剩余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运转后,较快地完成了个体资本积累,这部分积累资金也自然而然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经营过程中,集体通过设置奖励等方式,将一部分企业积累量化给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外来投资。包括区域性外来投资和境外投资。据对全区家实体型私营企业调查统计,外来投资业主(包括本市外区投资业主,本市以外投资业主),占总数的。除了本市其他区县以外,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北京、陕西等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民资与外资的紧密结合有了新体现。到××年底,在全区新批的外资项目中,有个项目为私营企业引资所得,引进合同外资达亿美元。这些外来资金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当地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业主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手段、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了与当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改制的深入推进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启的阀门。
自年以来,康柏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历几次阶段性推进以后,取得显著成效。改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新空间。首先,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换。由于多年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民营经济一度处于经济发展中的配角地位,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不浓。更为主要的是,曾僵持多时的公私两种经济成份的利弊辩论,使部分已完成个人资本积累或有一定市场网络,经营能力强的能人对投身办实业存有思想顾虑,发展条件、空间的发育也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地静观其变。党的十五大召开,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其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经营人才的裂变。在深入推进改制的过程中,相当部分原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与经营骨干,因囿于观念、体制的束缚,经营潜能无从发挥,改制为他们解除发展桎梏,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在改制中,他们通过投资入股、参与招标接管原企业等形式,一跃成为新企业的经营者,投资发展热情分外高涨,使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通过改制,全区已裂变出一批勇闯勇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如南洋电缆厂的顾跃辉,茂盛电机有限公司的盛景才。他们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标兵楷模,对促进全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为引进个体私营资本开拓了空间。改制与民资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轮。我区在深化改制过程中,按照因地、因企制宜与“民进公退”的思路,不断推进与深化乡镇企业改制,通过存量转股、增量转股、先售后股、租股售相结合等多形式、多方法置换集体资产,从而为民资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在推进大空亏企业及已改制企业的深化改制过程中,全区以减少集体资产流失,盘活存量资产为具体准则,使个体私营资本在集体资产的稳步、扎实的调整中不断充实,真正做到“扎扎实实地进,实实惠惠地退”。据统计,至××年底,全区多家已改制乡镇企业实行二次改制,涉及集体资产与产权亿多元,其中有的集体出租资产,投资权益退出经营领域。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密切了投资主体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提高了集体资产与个体私营资本的有机构成,成为民资发展的新途径。
(四)政策的有效激励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正确的政策既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动力,也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促使了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的政策环境,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作用到重要组成的定性,对私营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肯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大解放,对私营经济有了充分的认识,能放开手脚大胆发展私营经济,来繁荣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地方具体实施政策的环境,近几年,经营实践证明:私营经济搞的越活跃的地方,该地区的经济也是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康柏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抚优扶强的细则、税收的扶持政策等,这都极大地推动了康柏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不足
近年来,康柏区私营经济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对照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但对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不到位。面对私营个体企业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的新形势,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组织水平等方面,仍有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太适应的地方。在一段时期内,仍把私营经济当作“小商小贩“,认为形不成气候,成不了主体;还有的小富即安,觉得这几年私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的倾向;甚至有的害怕私营经济发展快了,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格格不入,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制约私营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始形成,但私营个体企业实 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档次偏低、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康柏区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在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不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比例比较小,众多的私营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
三是企业转制、改制大面积推开,但强抓机遇的竞识不强。目前,整个康柏区集体企业转制、改制面达以上,政府正逐步退出竞争的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化的规划和建设上。如何抓住机遇的意识不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理好解决人、债、负担等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办法,部分企业改制未转制,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政策“洼地”和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私营个体经济有管理权的多,而有关部门间协调和服务的少;对私营经济发展“推诿”的多,真正抓具体落实的少;制订的有关政策泛泛而谈的多,不具体、不细化,操作性强的少。所有这些,导致有些私营业主怕露富、怕冒风险、小打小敲发展中“留一手”,缺乏创大业的气魄。
五是私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全区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行业上缺乏整体规划,私营经济的投资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结构还停在传统产业、初级加工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私营集团企业较少,因此也没有形成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六是私营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但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私营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机制、管理等环节存在着先天不足,家族式的经营、传统型的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管理,进行企业改造,实现“二次创业”。
七是融资难。除了较少的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外,融资难是中小私营个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制约和困扰私营个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贷款难,主要反映在抵押难和担保难,因房屋、土地等变现难,银行不作为抵押品,加大了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四、对策措施
私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遇中充满了挑战,投资中孕育风险,成功中潜伏着危机,每年有的私营个体企业注销,值得新注册和发展中的私营个体企业引以为鉴。
(一)提升私营个体企业素质
()提高企业家或业主素质,增强事业心。私营企业主也存在观念转变问题,要意识到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一样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克服小满即安的思想;私营企业家或企业主应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基本知识,提高知识结构,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私营个体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
()提高管理水平。要从家庭管理向非亲缘管理,任人唯亲式向重贤重能式转变,私营企业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经验,保持激励和高效的机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现代企业的意识,为企业升级、扩大规模提供制度基础。
()注重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吸引人才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股份制,以送股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住房留住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兄弟地区的方法,聘请星期日工程师等等。
(二)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力
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实力弱,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要:
()做优。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寿命大大缩短,要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必须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结构。二是树立企业形象,培育品牌。品牌是一个现代企业成功的标志,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已经成为能产生效益的新的生产要素。三是培育组合优势。私营企业可以和科研、设计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在某一行业形成独突的竞争优势,进行项目投资合作,发展壮大。
()做大。加强横向联合,提高规模效应。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组成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集团,形成联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和外商、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规模效益。
()做强。一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应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之间合作联系,形成协作和配套关系,进入产业分工体系,减少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使私营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提高组织程度,运用市场现代营销手段,提高经营优势;创企业品牌,提高竞争力。三是向产业优势方向发展。注重利用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创产业区位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向科技型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并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系,有条件的可以创建企业研发中心,甚至组建科技园区。
(三)实现资本运营策略
()积极争取利用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私营企业常常为自己不贷款,不欠债,资产负债率为零而感到自豪,其实这是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的理念,应该意识到企业发展要向内外融资相结合努力,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贷款,学会资本运作。
()私营企业要抓住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采取参股、收购、买壳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运作和低成本的扩张。
()区外投资。私营企业可以抓住国家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投资区外,利用企业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当地相关产业和同类企业相结合,采取品牌、技术折股的办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销地产战略(即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或产地销企业转移战略(即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产品以低成本低价格,返销往经济发达地区)。
()转换投资策略。私营企业应抓住当前政策、产业结构、所有制、地区调整等机遇,投资策略取向要从有限的领域向各个领域发展。可以向国家垄断行业投资,向国家支持的基础产业投资,向高新技术的加工业投资,向重点项目投资,如争取进入国家垄断的通讯、电力等行业中可以放开的非关键部分。同时,要寻找产业的空白点。
(四)狠抓政策贯彻落实
这几年,国家和市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要贯彻到位、落实到位。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比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前 景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实行“一企一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私营大型骨干企业。
(五)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管理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满腔热情地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用年展乡镇企业,年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劲头,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关心支持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多方面地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篇5
这次个体税收秩序专项整治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研究个体税收征管现状,动员部署个体税收秩序专项整治活动,推进依法治税,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会上印发了区政府、市国税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全区个体税收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意见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开展本次专项整治活动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
个体经济作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个体税收征管不仅有其现实意义,更有其长远的历史意义。
个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客观要求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近年来,随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兴起和改革改制步伐的加快,市区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也在不断加大。2003年,市区范围内实际交税的个体工商户达到****(汇总纳税的按*户计算,下同)户、私营企业****个,分别比上年增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实际入库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税收*****万元,比上年增长**.*%。2004年全区私营个体经济登记户数*****户,注册资本**.**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由于个体私营企业面广量大、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地点多变、产权转让及变更登记频繁,各类零星分散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房屋出租等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都较企业纳税人有所差别,且具有规模小、流动性、隐蔽性强等特点,征收难且偷漏税严重,使得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显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相继实施的包括调高增值税起征点在内的各项个体税收优惠政策,相应增加了一批因从事个体经营而免缴增值税及相关税种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因不达起征点而无需缴纳增值税的个体工商户,从而对进一步做好个体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是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的现实举措。税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政盘子的大小,关系到机关人员工资发放和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4月份,我区完成财政总收入*****万元,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但与序时进度比不仅相差*.*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相差*.*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市平均进度*个百分点。从五月份的收入形势看,进度不能令人满意,完成双过半的压力仍然较大。收入不能按序时均衡入库,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固然有我区税源不丰,骨干税源支撑力不强等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体税收征管措施没有到位,成效难以完全显现。作为主城区的亭湖区,发展个体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个体税收增收潜力巨大。因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可以使税源监控进一步加强,有力地堵塞征管漏洞,减少税款的跑冒滴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是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经济增收和政策增收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征管矛盾显得益发突出,偷税、骗税甚至抗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税收秩序,损害了税法的尊严。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为税务机关规范个体税收征管奠定基础,加大了打击偷、骗、抗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另一方面,个体税收专项整治过程中,税务人员的执法秩序如何,是否公开、公正、公平,也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可以有效地减少了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有利于造就一支廉洁高效的税收队伍。也有利于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二、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关键措施
税收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做好税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税法的尊严。针对这种情况,区政府牵头开展组织严密、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有力的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为税收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税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为确保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1、健全组织,落实人员。这是确保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会上,区成立了个体税收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市国税局负责同志应邀担任副组长,同时组织城郊、街道、财政、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配合国税部门组成整治活动小组,具体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这次出台的《关于在全区开展个体税收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整治目标、整治内容、实施步骤、职责要求等方面内容比较明确。各级个体税收专项整治组织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健全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细则,明确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巩固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2、深入宣传,广造声势。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坚持依法纳税,是全党的大事,全民的大事,全社会的大事。全区要以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发动,将税收政策带进千家万户。要利用流动宣传车、宣传版报、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印发宣传提纲、开展税法知识咨询等形式大造声势,努力营造依法治税、强化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浓烈氛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激励消费者索取发票,举报偷、逃,骗税行为,对一些偷骗税反面典型进行亮相曝光。
3、科学定额,阳光办税。整治活动小组要在综合分析影响个体工商户经营额因素的基础上,以个体工商户自报经营情况为基数,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科学选取核定税收定额的参数,合理确定定额调整的系数,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定额调整的意见,力求税收定额与个体户实际经营状况最大程度地接近,确保同等路段,同行业,同样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其税收负担基本相同。这样既有利于税务的公开透明,又有利于公平税负,易于被广大个体工商户接受,建立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密切加强与工商、社会保障、市场主办方等单位的配合,防止纳税户采取“一户多证”等手段人为降低经营额,打击假冒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的行为,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4、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个体税收征管是一项社会工作,税务部门作为其中的一环,必须建立与各行政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及时对个体户的信息进行交流。比如,税务与工商配合方面,为了防止漏征漏管户,工商部门将登记信息定期传递给税务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节省了一定的人力、财力,有效地堵塞了漏管户,形成有力的源头控管态势。与银行及公、检、法等部门进一步密切关系,对遇到抗税不缴或长期拖欠税的纳税户,可借助司法部门的力量实施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改善征税环境。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难度很大,这里我强调一下,凡是阻挠抗拒的,司法机关应依法介入,严厉打击,为税务部门调查核定税款、采取强制措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5、健全台帐,长效管理。《征管法》第十五条之及其《实施细则》释义规定,经过工商管理机关批准开业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都必须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属税收基础管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管理不力,会导致底数不清,户数不明,资料不全。摸清税源的家底,并建立规范的台帐,是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的基础和依据,也直接关系到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专项整治小组要配合税务部门对所属区域零散税源进行普查,建立健全税源登记资料。调查工作要细、要实,不留死角,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再就业和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同时,及时完善对不达起征点和免税的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措施,切不可因其不达起征点或享受免税优惠而放松或放弃正常管理。
三、协调配合,切实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就是要在依法治税的原则下,规范税收征管,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和经济秩序,从而保证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公平的税收环境下共同发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各地、各部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个体税收专项整治为依法征收服务。专项整治活动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思想,正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确处理加强征管与执行优惠政策的关系、加强征管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加强征管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深入分析个体税收征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征收管理,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得力、管理规范,努力将个体税收征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6
【关键词】政治 复习 记忆
我从教十几年,主要教初中政治课,而且几乎年年有初三政治课。然而初三的政治复习课课时少、范围广,内容多,尤其是学生要记的东西太多太杂,记忆负担很重,令很多学生深感头痛,以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为了增强学生复习政治的信心和决心,提高识记能力,这些年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记忆规律来解决学生难记、易忘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培养学生熟读的习惯
俗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础观点要熟读读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肯下功夫读书,提问、考察前记忆,这其实是事倍功半。一时记住了,过几天又忘记,到考试前还要强记,看起来是走捷径,其实是绕弯路。我常常对学生将这个道理,并要求学生读熟课本重点。政治课是知识性学科,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只有熟读课本,才能全面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结构,才能了解和把握每课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础知识。
2.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记忆某知识和观点时,我要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搞清楚其中的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政治学习记忆要求较高,但绝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短期行为,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长期巩固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和提高记忆,我是经常引导和帮助学生这样做的。例如:在记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结构”时,我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挥的作用,外贸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的重要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自行举例补充,开展讨论,归纳答案,加深理解。学生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点。事实证明,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知,才能牢固的记忆。
3.运用比较记忆法记忆
有的学生在记忆上花了力气,识记能力提高了,但对于一些知识点又常常混淆不清,即使是单纯再现性的试题,也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果遇到考能力,考迁移,考应变的题型,就更是一塌糊涂。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比较,让学生分析,找出不同点。有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有时列成图表,有时还在表格中留下关键的空格让学生板演,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记忆。比如我将几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去辨别它们的异同,记住它们的区别和有机联系,先分后总,记住它们的特点。
4.有效实施缩略简化法记忆
所谓缩略简化法,就是帮助学生从所学的内容中找出关键性或概括性字眼,作为提示,连点成线,连线带面,帮助记忆。例如: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不同点,个体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而私营经济主要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和经营。在记忆这个知识点时,我紧紧抓住“自己”和“家庭”,“雇用”这几个关键的字眼进行理解,学生很快地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5.积极推行趣味记忆法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一个人对所记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大脑皮层会产生兴奋,记忆就积极、主动、深刻。政治学科较抽象,我尽量采用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等。还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练习时,我注意到形式多样,有时让学生分组抢答,有时按学号或座位号顺序一个一个“接龙”回答,有时我先布置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点,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设计不同题型让学生抢答,绝大多数同学积极举手,争先恐后,很多知识点就在这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
6.加强复习,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篇7
[关键词]经济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年~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①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篇8
民间金融是官方(正规)金融的对称,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通过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是尚未纳入政府监管的、未取得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
笔者于2007年对黔西南州普安县及黔东南州台江县部分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173户农村家庭。
根据调查资料,贵州农村民间借贷具有如下特征:
(一)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规模大
与正规金融比较,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86.55%。从金额来看,民间借贷的比率也高达61.16%。
(二)民间借贷户均额较小
贵州民间借贷户均额为4791元,仅为正规金融的61.71%。考虑到数据的时间段为5年,若以简单算术平均计,可能每年不足1000元,低于全国水平。
(三)民间借贷的利率特征
从民间借贷发生户(笔)数看,无息借贷超过了有息借贷,分别为57.63%与42.57%。然而从借贷金额看,有息借贷却远高于无息借贷,分别为72.42%与27.58%。再从利率水平来看,有息借贷(包括高利贷)利率虽然较高,16.22%的利率约为同期正规金融的两倍,但全部民间借贷的加权平均利率仅为11.75%,约为正规金融的一倍半,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行为
贵州民间借贷中高利贷的发生率为26.98%,这意味着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有息借贷具有高利贷性质;从金额来看,这项比率约占五分之一。
(五)民间借贷的形式特征
民间借贷中约四分之三为个人无组织借贷,仅四分之一为有组织借贷,但从金额数来看,有组织借贷却高达41.53%。而有组织贷款主要以合会形式存在,鲜有钱庄、地下银行等形式。
此外,贵州农村民间借贷主要用于生活而非生产
综上所叙,贵州省民间借贷既有全国民间借贷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借贷的规模、形式、用途、归还等方面,具有小额、分散、无组织、非生产性等特点。
二、贵州民间金融形成的原因
与全国民间金融一样,贵州农村民间借贷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二元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金融管制。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区域间、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经济两极分化现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先进的现代部门和落后的传统部门并存,城乡差别大,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制度又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的缺陷。一方面,国家垄断了一切金融资源,服务于国有经济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分布广泛的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个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国有金融机构很好的满足,他们不得不依靠传统的钱庄、合会、典当行等金融机构来获得零星的金融资源。正是金融制度供给不均衡给予了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再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个体经济的日益壮大,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官方金融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制约下,只好求助于民间金融。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异常发达,规模异常之大,是政府实行金融控制,金融体系不健全、利率政策管制过严、金融垄断的结果,但从深层次看也受二元经济结构背景的影响。
除此之外,民间借贷盛行还有不少原因,相关研究对此进行了大量分析。本文仅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并结合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
首先,大商业银行缺乏向农村贷款的动力。农户、乡镇企业贷款特点是数额小、实效性强,国有商业银行给其贷款成本高。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具有规模优势,而且风险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与农户打交道。
比起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面向农村与农民,其贷款的信息成本似乎应该较低。但农信社由于自身的历史包袱及经营体制问题,不能放开手脚向农村贷款。
其次,分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比较,民间借贷在交易信息收集、谈判和签约、监督交易和约的执行情况以及交易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费用都较低。由于大多数民间借贷发生在熟人和亲戚朋友乡邻之间,贷款者的资信状况、经济实力、资金投向、项目前景等信息都比较熟悉,无须另花时间、精力进行调查,因此,交易信息收集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贵州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
第一 民间金融合法化
尽快让民间金融合法化是当务之急。一是政策界定。鉴于民间借贷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议从理论和政策上给予其合理定位。二是法律定位。对民间借贷法律定位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承认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二是规定民间借贷得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建议尽快出台《民间借贷管理办法》,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纳入金融监管范围,为规范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
第二 民间借贷的发展
如前所叙,贵州民间借贷具有自身的特点:借贷金额小,组织程度低,资金实力有限等,因此其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应有自身的特点。基本原则是,以发展合作金融和小额信贷为主,鼓励民间合作金融机构或组织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
首先,广泛存在的传统的互质的民间个人借贷,其组织程度低或无组织形式,单笔金额小,分散,对此类民间金融形式,只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政府可监控的对象即可。
其次,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机构。
再次,目前我省广泛存在的各种合会,可以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规范运作发挥其互助合作的积极作用,成立民间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最后,吸纳各类民间社会资本,发展和壮大农村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社区性的新型金融机构。
第三, 民间借贷监管与制度设计
民间借贷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金融监管。应将民间借贷纳入银监会的统一监管。特别值得指出两点:一是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表明,行业自律是金融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因此,强调行业协会对民间金融机构实施自律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9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16-02
一、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借助法
专业户、联合体、个体工商业户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形势,而这三种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帮助。为了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发挥农村经济法制作用十分重要。
1.专业户:农村才能经济法制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而最为重要一点就是新出现的农村经济形势需要借助经济法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专业户不论是向集体承包还是自营,一般都具备投资少而受益快的优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专业户,因此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来确定下来。例如若专业户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要联合办厂或者要进行长途贩运,这就专门的经济立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
2.联合体:联合体也是为了满足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村民提供劳动、技术、资金并自愿组织成的经济组织。从国家最新的统计数据上来看农村以联合体形式存在的组织有四十六万之多。由此可见联合体的出现和存在,也需要经济法来加以规范。
3.个体工商业户:劳动个体经济也叫做个体工商业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制管理。专门的个体经济法规对于个体工商业户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针对其完善立法工作。
(二) 政府机构管理农村需要借助经济法
政府机构在管理农村时,要借助农村经济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旧体制共存的局面更加需要农村经济法来加以管理和约束。新旧管理体制的转化需要借助新的经济法来进行管理,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法建设的现状来看,原本的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的农村经济法迫在眉睫,也是政府机构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需要法的保障
光有有效的经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快农村经济法的构建成为关键点。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必须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党政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此要想使得农村经济法更具有针对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十分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依靠法制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动员农村经济人口,共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二、 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反思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加强对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从根源抓起,只有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可能找到制约经济法制建设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很多经济法未能够充分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二是忽略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三是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四是形成诸多不合理的配备制度;五是经济法制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一) 很多经济法没有考虑农村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很多经济法在构建时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农村发展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经济形式和发展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盲目的构建农村经济法。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担保银行才能够发放贷款,同时《担保发》要求农民能够将自己的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列入不得抵押的部分。农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必须要随厂房一同抵押,虽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强化农村土地保障功能,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功能。因此必须要将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经济法的作用。
(二) 忽略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法的帮扶,因此加快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本应该统一的法律却呈现“分别立法”的问题,同时部分更多针对的是城市,涉及农村的经济法却是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农村习惯依赖政策的调整和帮助,却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其次同样是集体性企业,国家却针对城镇和乡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运用不同的制度安排。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实际存在的且客观存在的,为此为了满足农村对经济制度的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三)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的保障生存功能
片面强调农村集体土地保障生存功能也是当前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绊脚石之一,为此合理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关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被禁止,同时也剥夺了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直接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力。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动流转已然不是什么秘密,为此因此这十分不利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价值的实现,为此在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的情况时,在未获得法律支持之前是非常不稳妥的。
(四) 形成诸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很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和政策单方面强调保障城市工业发展,这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工农业产品中实行的“价格剪刀差”制度,该制度就与现行的农产品价值规律相违反,这种现象在很多农村都较为常见;同时大部分农业价格的收入通过调整转为了工业部门,因此导致工业以及农业之间的收入呈现不公平分配的现状,这也是其中最为不合理的问题之一。
(五) 经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经济法制在宣传工作上还有所提升,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不明白经济法制的具体作用,同时也不了解法制的具体内容。为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法制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乡村和山区。法制建设宣传现在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普及型不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的形式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例如传单、海报、宣传册等。这些宣传方式的普及度不高,而且效果不是特别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法制宣传渠道。为此,针对当前经济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
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有所启迪和帮助。其中对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制度办事、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对仍具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汇总
首先要对仍具备法律效力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汇总,即在清理过去法规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价值的法律进行汇编。所有的立法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公布,以此来做到“有法可依”。将农村经济法规选出来进行适当的分类,再加以编撰为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建设农村经济法制之前,可以进行汇总这项步骤。
(二) 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
在加强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时,要针对农村经济立法工作开展合理的规划。做好农村经济立法规划,首先要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农村经济立法工作时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农村经济立法工作需要进行详细地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发挥农村经济法的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经济法的骨干和大纲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农村经济法的整体内容包含了任务、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责任等;二是在农村经济法当中要注重四个主要内容:种植业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林、牧、副、渔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等小型能源型行业法规建设;三是农村环保行业相关法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配合当前农村经济改革
农村经济立法工作也要做到积极配合当前的农村经济改革,顺应时展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法律和政策才是成功的,才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同时在构建农村经济法制内容时,也要做到事分轻重缓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序地开展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工作。本文认为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逐步进行和完善农村经济法:农村合作经济法、种子法、农业承包合同条例、粮食订购合同条例、农村个体经济法、乡镇企业法、农村机械化法、农田基本建设法等。这些都是农村经济法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进一步构建或完善的相关法律。按部就班、先急后缓,逐步完善当前农村经济法的内容。
(四)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
开展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法制建建设的落实和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开展农村经济法宣传和研究工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为此做好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必须要从观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和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工作上要更具备针对性,对当前农村经济法制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调整;其次,在农村经济法制的宣传上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法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要真正让农村人民认识到经济法并且理解到经济法的作用。
(五)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执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这些执法机关包含了:检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而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随着农村执法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就更加要注重对执法观念的树立、执法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
(六) 建立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
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建立也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做好和加快群众性执法自治组织的构建尤为重要。群众性执法自主组织是指由一部分退休职工或者是乡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其不是“官办”组织,所以其不能够行使审判权。但是这种组织在农村经济法的维护上有着其他机构和组织不能取代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吸取该组织上的相关经验,从而更好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
篇10
论文摘要:进入2l世纪,我国商业生产要素地位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劳动已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之一,也应是商品价值和商业利润的源泉。随着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智能劳动和创新劳动决定商业劳动价值,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对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轨,商业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随着产权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国有商业企业比重下降,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商业企业小型化趋势。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丰富,商业的快速发展,商业极度竞争使商业利润降到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商业集约经营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商业经营的变化,引起了商业企业诸生产要素对商业生产力贡献的变化和参与分配形式的变化。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商业劳动在商业企业诸要素中的贡献比重上升,成为商业利润的源泉。
一、从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认识商业劳动
对于商业劳动的认识,鉴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商业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利润的让渡。但是,与时俱进是活的灵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商业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首先,商业产业的发展,使商业从国民经济的末端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部门,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之所以把商业劳动划分为非生产性劳动是有理论假设前提和现实时代背景的。从理论假设前提而言,商业劳动虽然是再生产的要素,但是,商业劳动并没有增加产品的任何一个原子。可见,马克思区分的生产劳动是构成商品实体的劳动。从现实时代背景分析,十八世纪正处于工业革命阶段,也是“短缺经济”阶段,生产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商业劳动只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要素,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规模决定流通的规模。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一部分商品(生产资料)的流通由产业部门自行完成,另一部分商品(零售商品)才由商人或商业企业去完成。自然商品交换中的商品价值概念仅指生产商品、组成产品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未包含实现商品价值的商业劳动作为抽象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
改革开放以来,“三多一少”商品流通新体制的出现,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进程,商业早已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重稳步上升。理论界开始提出了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虽然生产决定流通,但是流通也反作用于生产,商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夏兴园(1984)认为:“流通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生产条件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具体劳动转换为抽象劳动,局部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的重要条件。”李斌(1986)认为:“生产性劳动不能等同于创造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使人们对商业劳动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产品的极大丰富,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比为1:9,商业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刘国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升为先导行业”。黄国雄先后提出“流通力”及其“流通业是基础产业”等观点[[3J。认为21世纪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出现使商业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业资本参与商业利润分配的比重下降,商业劳动参与利润分配的比重上升。商业投资者普遍认为“生意难做”,自己是在“赚工资”。
所谓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认识,首先要突破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认识,而承认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商品价值应拓展为生产部门生产产品的劳动和流通部门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劳动的统一。(1)从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视角,生产企业生产出产品以后,必须交给专门化组织商品流通的商业企业去完成。(2)生产企业的产品卖给商业企业后,实现了产业的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商品的流通成为与产业资本“漠不相关”的事情。(3)商品生产的日益集中延长了商品流通空间范围,增加了商品流通费用。(4)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变,商品挑选性增加,延缓了商品流通速度,流通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商业资本的利息费用。(5)商品流通价值的重要地位表明,商品流通价值能否实现是商品的生产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可见,商业产业利润不再是生产产业利润的让渡,而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反映。承认商业劳动在商品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商业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多数学者仍主张通过拓展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来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卫兴华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承认物质生产范围内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与当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任务相关。他认为,当代需要既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又要超越物质生产范围,拓宽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他认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大体分为四类: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商业和服务劳动。其中,商业店员的劳动是一身二任的,它既生产和实现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价值,又实现转让来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赚工资”的商业社会,商业职能的变化使商业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生产时间的缩短和流通时间的延长,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商品流通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主体。商业部门的竞争使商品流通价值用商业劳动时间来衡量。商业劳动时间成为社会总劳动时间的独立部分。晏志杰把商品价值区分为生产价值、交换价值和消费价值三个层次,生产价值反映的是生产商品的“自然价值”,交换价值反映的则是加人了商业劳动价值后的价值,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价值。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不同的地方在于:商业的职能是为卖而买。买是手段,卖是目的。商业企业的“买”,同时也是工业企业的“卖”,在这里,商品流通成为与“产业资本家漠不相关的事情”。在货币转化为商品阶段,依赖于商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在消费需求多变的商业社会,商业企业力求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卖的阶段,商业企业需要组织商品流通,并相应地发生商品运输、装卸、保管等与保存商品价值相关的劳动,这些劳动是被马克思早已证明了的生产性劳动。商业社会的特点是商品交易的难度加大,时间延长,商业贷款环境宽松,资金利息成为商业经营的主要成本。商品交易劳动更多体现商业领域的创新劳动。在买和卖两个阶段,不能实现商品“惊险的跳跃”,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经营者。因此,商业遵循的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商业劳动成为社会再生产总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符合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根据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层含义,如果商品交易职能不交由商业部门完成,那么这种劳动必然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成为个别劳动,从而有一部分劳动成为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所以,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当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将产品交由商业部门经营比自己经营要合算,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厂家积极培育大批批发商便是这个道理。根据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可以解释当前商业总量过度、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而使商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以下。我国进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以及商业企业数量上的超量扩张,大量商品被沉淀在商业库存中。《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被吞蚀掉了”。
二、从商业产业生产要素对商业的贡献认识商业劳动
蔡继明(2004)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自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中所做的贡献,参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参与社会价值的创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我国商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社会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生产要素地位的变化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方式的变化。从商业资本和商业劳动在商业生产要素结合的地位分析,“短缺经济”时期,商业利润空间大,商业资本处于商业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资本参与价值分配是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商业社会,商业劳动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商业劳动成为商业的宝贵资源,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说明了这一事实。
(一)改革开放之初,商品信息参与分配是要素贡献的主要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启动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由于我国长期闭关锁国,内地对于外国的商品信息不灵,进出口商品信息成为商业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各类“信息公司”便运营而生,尤其以深圳经济特区的“皮包公司”为之最,商品信息资源作为商业生产要素,自然成了商业利润分配的主要形式。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商品信息的不断沟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各类“信息公司”和“皮包公司”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二)短缺经济使商业资本的贡献成为个体、私营经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他们从零起步,到了90年代中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80-1984年。个体经济发展之初最为活跃的是资金很少的饮食、修理摊点,这些行业成了个体经济生存的空间,难怪人们发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2)1984-1988年。日用百货发展起来了,个体经济以100 ^-1000元不等的资金开起了服装店及从事小额批发业务,由于个体经济有了资本注人,较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饮食修理业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他们的收人比雇请帮工的收人高出十余倍,原因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3)1988-1995年。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许多腰缠万贯的个体户成为私营企业,全国规模以上的私营商业企业发展到2000余户,如郑州亚细亚商场资本总额达1亿元。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商业日渐成熟,竞争加剧,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由于私营经济资本相对雄厚,商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的贡献。资本大促使企业规模大,规模大也促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可见个体、私营经济短期内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商业社会是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社会,商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商业劳动成为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进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业的竞争表现为比规模、比效益的竞争,商业经营效益的主要矛盾压缩为节约商品流通费用的竞争。例如:80年代初期,个体户是手提肩扛远跨省份进货,他们几天打一个来回,风餐露宿、赶汽车、爬火车饱含生活的艰辛,到90年代初中期是整车、合车、并车到附近批发市场进货。90年代中期以后是批发企业送货上门。这个变化反映了节约商品运输费用的趋势。商业利润空间的缩小被经营者誉为“刀上削铁”,人们感叹“生意难做”。大企业具有节约单位商品流通费用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商业集团、商业连锁以及超市、便利店等多种商业业态成为商业改革新的浪潮。江苏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19%年7月由江苏省果品食杂公司组建,9年多来,苏果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即使在连锁超市竞争激烈的近几年,也连续保持了年增长40%以上的增幅。大连商贸集团公司19%年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和股份制改造,将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商业企业组建为集团公司,2002年注册资本总额达10亿元。上海华联超市在全国十多个省份上百个城市开设连锁店,天津物资集团的发展……在我国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航空母舰”。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50—8年内培育出15 —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rs;。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培育是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大型商贸企业的成功在于规模经济效益,规模企业有利计算机管理和商业现代化。在大型商业企业中,管理劳动、科技劳动和创新劳动逐步成为商业劳动的主要形态。季正松(2005)认为:“价值决定由劳动时间转向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体力劳动向复杂劳动、创新劳动的转化比例由“算术级数”向“几何级数”转化,使商业劳动“创新程度越高,价值量越大”。
三、尊重商业劳动,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我国加人WTO后,迎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国外商业巨头纷纷在中国抢滩。要振兴中国的民族商业,除了不断打造出商业企业的“航空母舰”外,加速商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关键。当前商业社会的出现,科技革命与商业产业生产力的结合,商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端正商业和商业劳动的认识,提高商业劳动者素质。
(一)商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商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的竞争,企业需要造就各种商业人才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一个带倾向的错误观点是步人“个人英雄”的认识误区。在当时的一些理论文章中片面强调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这个企业就能救活。在这个认识误区下,我国1984年开始在国有商业企业实行经理目标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又实行招标承包责任制,渲染个人在企业中的作用步步升级。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没有救活国有企业,而且把部分国有企业推到崩溃的边缘。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除了承包指标的不科学而导致“包赢不包亏”的体制因素外,忽视企业职工的主人公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诱导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这个认识误区实质上是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反映。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大型商业企业或集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团队”精神。随着计算机在商业企业的广泛运用,商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发展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团队精神,这个群体才具有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试想在一个商业职工普遍不懂计算机操作的大型商业企业中,单靠一个高素质的总经理行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摆正企业人才关系的认识,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既要重视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层人才在企业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要重视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宏扬企业团队精神。企业要大胆启用人才、招聘人才,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根据各种人才在企业中的贡献参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