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物流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profoundly affecting the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nd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s also achieved a number of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applied in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low degree of information and lack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which do help to improve the supply chain structure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s beneficial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logistics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也带来了物流业全面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以物联网这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注重信息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已经开始覆盖各个行业的物流活动并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现今图书出版业物流面临的由于内部结构分散、未形成战略整合而引发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通过将智慧物流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图书出版物流市场,将有助于实现物流基础资源的整合、物流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物流信息的共享,这对实现图书出版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慧物流在国内重要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实践,以此为契机,将智慧物流应用于图书出版业,这对于实现图书出版业物流资源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完善图书出版业的物流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应用意义。
1 智慧物流与物联网
1.1 智慧物流的含义
智慧物流最早于2009年12月由华夏物联网、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以及《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1]。智慧物流概念虽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就其定义还未取得共识。目前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智慧物流”看做一个名词,它代表着明显有别于当前物流形态的更高水平的物流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强调的重心为“智慧型的物流”,即在现有的理基础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所需的物流服务提供简洁有效的物流服务功能,而并非某项固定物流形态的形容或判断[2]。
虽然对智慧物流的概念理解尚未统一,但立足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智慧物流应以物联网的新兴技术为基础,在技术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创新,实现物流服务过程中网络化、实时化的跟踪与智能控制,从而改善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物流服务功能。
1.2 智慧物流的功能
王之泰提出,要将智慧物流充分运用到实际中以求得符合潮流的发展,必须辩证的看待智慧物流,即“智慧物流”是应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动态概念与确定模式的辩证关系,而非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2]。因此,对智慧物流的功能分析应分为从技术应用和综合管理两方面看待。
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智慧物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识别感知功能。即通过将物品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现代化定位和识别技术,快速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从而达到对物品的自动化管理。(2)优化决策功能。主要采用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对物流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方面实现物流相关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可辅助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物流配送计划和方案。(3)定位追溯功能。主要采用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来对货物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并对客户与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反馈[1]。
从综合管理方面来看,为了体现出物流活动中的智慧,智慧物流应具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背景下通过数据驱动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要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发挥人的能动性来丰富决策内容,要充分体现智慧物流的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
篇2
与后台连接的电子信息公示牌将会出现在每一个海鲜大排档及餐饮门店的显著位置,而通过手持终端点餐的过程会受到后台服务器的实时监控,收据小票的编号可以用来查询和举证游客每一顿用餐的信息。
这是海南“智慧餐饮”的一个缩影。它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两化融合的促进,至少从技术上实现了政府对餐饮业的智能化监管。
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一个全方位的革命。以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各个领域,而两化融合成为重中之重。
其中,海南是个独特的范本。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董学耕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我们对两化融合的理解更加宽泛一些。”
在他看来,从比较窄的含义上讲,两化融合多限定于农业、工业制造业领域。而向前景巨大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拓展,是海南两化融合的亮点和出路。
事实上,早在1997年,海南就根据岛屿经济特色,以较为超前的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发展战略。1999年出台的《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框架》,提出“一个基础、三个电子、三个产业和一个环境”的规划。即建设一个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如物流配送等。
董学耕介绍,海南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渔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工业做大做强已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各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率先建设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了海南农垦橡胶销售体制改革;中石化海南炼化公司、海汽集团、海南先声制药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通过应用ERP系统实现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及网络营销的综合集成应用,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而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相对的是,海南正在大力发展软件、服务、电子信息制造等能耗较低、排放较少的新兴产业。而一些更加绿色的产业逐渐成为海南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旅游、文化创意、会展等生产业。
在董学耕眼中,海南两化融合推进的重点还是旅游业。
最新的消息是,由海南牵头参与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建设的“旅游业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工作,目前进度已经过半。这囊括了旅游行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慧餐饮、智慧旅行社等的建设和评估。董学耕说,通过这一评估体系的建立,会对旅游业在海南的规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的应用还在不断得到拓展和开发。
篇3
冷库是一个需长期保持低温状态的特殊建筑,在运营过程中需以控制、保持冷库温度为前提。在传统冷库设计建造中,温控一般是指通过控制元件和阀件,对制冷系统进行全自动控制,最终达到制冷系统无人值守的目的。
在冷库的实际运营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含氟制冷剂在国内冷库的大面积使用,很多冷库经营者反映其使用的冷库制冷系统已实现了无人值守,甚至使用的自控技术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但和原来的氨制冷系统相比,节能效果并没有理论上表现的那么明显,导致初期投资增加,运行却并未节省成本。
笔者就此问题调研了一些冷库,经过分析发现,冷库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冷库由原来的以存储型为主转变到以物流型为主。在存储型冷库存储的货物长期不再周转,因此库温较稳定。而物流型冷库则强调库内货品的周转速度,在货物入库、出库环节,库门开启频繁,部分冷库甚至出现库门开启后便不再关闭,从而导致库温波动频繁,制冷系统在白天也频繁启停。因此出现虽然冷库制冷系统自控程度增加,但节能效果并不明显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现代冷库的设计中,温控设计不应再局限于制冷系统的控制,还需考虑库体保温的设计、进出货物流设计、制冷系统合理化设计等,以实现冷库节能、节省运行成本的目的。
二、冷库温控技术现状
(一)冷库保温技术现状
1.顶面保温
屋面从早到晚都会受到日光的照射,在冷库的围护结构中,是最容易造成库内温度波动的位置,因此在冷库设计时,屋面应做特殊处理。目前冷库顶面保温处理方法最常见的是在保温层和屋顶之间设置阁楼,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保温层上。使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升高,此做法可很好地隔断阳光和空气流动导致的库内温度波动。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在阁楼内形成“闷罐”效应,阁楼内部空间温度升高,隔断效果事倍功半。处理“闷罐”效应效果较好的方法是在屋顶加岩棉隔热层,减少热量进入阁楼,同时在阁楼四周的墙面上尽量多设百叶窗通风,使阁楼内外空气流通;对于外保温冷库或阁楼不易通风的冷库,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屋面颜色采用浅色调,同时加厚屋顶保温层,使室外环境对库内的影响降到最低。
2.墙面保温
冷库墙面保温分为外墙和隔墙。在冷库使用时,外墙会在部分时段受到日光照射,还会受环境气流影响而加快表面冷量的散失,因此在冷库设计时,外墙设计主要考虑隔断日光和气流。目前冷库外墙通常设置砖混或钢制外墙,内侧做保温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受《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约束,在设置钢制外墙时,一般在钢板内侧设置岩棉或玻璃丝绵等材料来满足防火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外墙保温效果。无论相邻库房是同温冷间或有温差冷间,隔墙设计时均应以满足在隔壁房间环境最恶劣时墙面不结露为准。
3.地面保温
常见冷库地面保温处理方法有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分层错缝挤紧铺设或聚氨酯泡沫现场发泡。为防止地下和房间内湿气渗入保温材料,导致保温效果降低,地面保温材料上下均应设置隔汽层。泡沫材料局部抗压能力均较弱,为保护地面保温材料,在其上部设置合理厚度(厚度由堆货高度和堆货形式决定)的钢筋混凝土层。
XPS保温材料抗压性能良好,在工厂加工成规则形状后,现场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性价比高,在冷库地面保温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铺设时,板与板之间存在缝隙,聚苯材料隔热性能不如聚氯酯材料,对库内温度稳定不利。
聚氨酯发泡连续性好,隔热性能优良,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对稳定库内温度有利,但其抗压强度较差,在施工时须1米见方均布同高软木块以增强抗压性能。软木隔热性能不如聚苯材料,会在局部位置形成薄弱区,现场发泡质量把控难度大,易在隔热层内部形成气泡而削弱保温效果,施工难度大,人工成本高。
对0℃以下的冷库地面,还应在保温层下设置防冻措施,以防止地下长期冷量沉积,导致最终土壤内水分结冰,体积膨大,破坏冷库建筑基础。
4.冷库门保温
冷库运行时,冷库门保温技术对冷库温度控制作用明显。当冷库门打开时,冷库内外除热量交换会导致库温升高外,库外的湿气也会因库内外压差和货品进出而进入库内,导致蒸发器表面结霜加快,库温波动加剧,因此冷库门的保温设计应以减少库内外气流为主要目的。
目前冷库采用的隔断设施主要包括门顶风幕、风幕+PVC门帘、自动启闭冷库门、回流式风幕、自由门式门帘等。以上几种方法对冷库门漏冷影响依次增强。其中,门顶风幕和PVC门帘价格最低,在《冷库设计手册》中,门顶风幕的隔绝效果按0.5计算,PVC门帘隔绝效果按0.6计算;自动启闭冷库门效果很好,但价格昂贵,运行中损坏率高;回流式风幕和自由门式门帘为近年来逐渐采用的处理方式,二者节能效果均不错,隔绝效果均可达0.8以上,适用于物流型冷库,但前者因不能贴地,门口地面处理比较麻烦,后者因无电机,损坏率很低,耐撞效果较好,性价比更高。图1为正在使用中的自由门式门帘。
(二)冷库布局现状
随着冷库使用方式由“存储型”向“物流型”的转变,冷库的布局也在随之改变。存储型冷库以多层冷库为主,追求库内货物存储量,一般整座冷库同温度,或顶部冷间为高温,往下为低温。冷问外穿堂采用常温穿堂,货物进出采用货梯,一层除常温穿堂外,另设公路或铁路站台。这种做法由于采取整体保温,库内温度稳定,但货物垂直输送速度慢,货物管理复杂,易造成冷链断链。
物流型冷库要求库内货物快速周转,以单层或双层冷库为主。为使库内温度尽量保持稳定,一般将高温库设在外侧,低温库设在内侧。冷问外设低温穿堂,装卸码头门采用保温和密闭措施。因要频繁进出货,冷库门一般设有隔断措施,低温穿堂一般兼具二次分拣功能。
(三)制冷系统设计现状
大多数用户会直观地认为,在同等库容下,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制冷系统的冷库,应该比自动化程度低的冷库的库温更稳定,节能效果更好。实际上如果制冷系统的设置不合理,使用效果将会是事倍功半。
目前常见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制冷剂不同可分为以氨(R717)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以含氟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二氧化碳与氨或氟复叠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制冷机组不同可分为开启式螺杆制冷系统、半封闭螺杆并联机组制冷系统、活塞制冷机组制冷系统;按照使用蒸发器不同可分为冷风机制冷系统和排管制冷系统;按照供液方式不同可分为节流阀直接供液系统、泵供液系统、重力供液系统。本文以制冷剂划分的制冷系统来加以说明。
1.氨制冷系统
氨制冷系统目前在国内使用最多。氨在ASHRAE标准34中被划分为B2级,是低可燃、高毒性制冷剂,虽然氨容积制冷量大、物理性能更适合做制冷剂、环境友好(ODP和GWP均为0),而被誉为最好的制冷剂,但因其安全性问题在国内被限制使用。氯制冷系统一般采用泵供液或重力供液,蒸发器可使用排管或冷风机,制冷机组多为开启式螺杆或活塞。
2.氟制冷系统
氨系统在国内被限制使用后,氟制冷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氟制冷剂在ASHRAE标准34中大多被划分在低毒不可燃的A1级或低毒低可燃的A2级,比氨制冷剂安全性高。但氟制冷剂均为人工合成,对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大多采用与冷冻油互溶或半溶,制冷系统的回油难度加大,换热效率相对较低。氟制冷系统以前多采用膨胀阀直接供液,随着回油系统的发展,现在可采用泵供液和重力供液方式。蒸发器以前也多为冷风机,近年来铝合金制排管被大量用于氟制冷系统和氨制冷系统中。几乎所有制冷机组均在氟制冷系统中得到使用。
3.二氧化碳系统
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开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前,多用于运输制冷,后来由于系统制冷能力损失和在高排气温度下低的COP,而随着氟制冷剂的出现逐渐被淘汰。但在近代,随着跨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复叠系统)的出现而重新被重视。二氧化碳在ASHRAE标准34中被划分为低毒不可燃的A1级,对环境友好,但因其排气压力过高,在系统中多采用与氨系统复叠的方式以减少氨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工作面,与含氟制冷剂系统复叠以满足国内政策需求。二氧化碳容积制冷量远大于其它制冷剂,为制冷系统的小型化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但由于在大中型制冷系统中需要复叠使用,其节能效果并不明显。二氧化碳复叠系统中的两个系统均多采用泵供液,蒸发器大多为冷风机,目前排管系统还很少见,机组一级系统多采用螺杆或活塞机组,二级系统大多采用活塞机组。
制冷系统采用何种制冷剂经常成为行业争沦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氨制冷剂囚为安全性原因被国内限制使垌后,制冷剂的安全性问题更被业内广泛关注。在此笔者借用《制冷剂应用知识手册》中的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任何制冷剂在正确使用时都是安全的,而任何制冷剂的不正确使用都能造成伤害。”
(四)制冷系统控制现状
国内在运营冷库中,前些年建成的氦制冷系统多使用手动控制或机组手动、供液白动的半口动控制,全自动无人值守制冷系统还比较少见;氟制冷系统则人多使用全自动无人值守系统,近年来已实现远程监控和无线监控;二氧化碳复叠系统则要求使用全自动无人值守系统。
食品和药品安全对冷库温控技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冷库经营者对库温的稳定性、精确度和多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下分别针对气调库、双温库、全自动立体库、高精控温库的制冷系统控制加以说明。
1.气调库
气调库指通过人工调控库内气体成分和温、湿度以达列货物保鲜的冷库。气调库包含气调和制冷两个系统。气调系统的作用是调控库内的气体成分,其控制核心为气体检测装置,控制系统根据检测装置反馈的信息对库内气体成分进行自动调节,使库内货物保存在最佳气体成分下。受气调库进货集中、出货分散、保存期长、库内湿度大、货物易失水等特点影响,制冷系统控制设计有其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由于进货集中,需要快速消除水果的田问热,在进货阶段需要大冷量、大风量,出货分散;由于保存期长,气调系统开启后,冷库门不允许轻易开启,保温阶段冷量需求很小,制冷系统易频繁启闭;湿度大要求蒸发器翅片间距加大,以免频繁融霜导致库温波动;货物易失水则要求蒸发器温差小、风速小。气调库制冷系统控制不但要求制冷与气调关联,而且要满足气调库独有的特点。
2.双温库
双温库常见于物流型冷库中。由于用户未来运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建设双温库以确保冷库的使用效率。目前制冷系统控制多通过使用装有两个恒压导阀的压力调节阀来实现双温。
3.全自动化立体冷库
全自动化立体冷库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一种冷库形式,因其运行节能、管理方便、土地利用率高而受到欢迎,但因其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单库空间较大、运转不灵活而造成有部分立体冷库建成后存在空置现象。自动化立体冷库开始将冷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控制,制冷系统控制为整体控制的一个部分。
4.高精控温库
常见于药品冷库,气调库也属于高精控温库。由于库内保存货物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需要对库温进行精确控制。目前制冷系统控制多通过使用装有一个压力调节导阀和一个电子导阀的压力调节阀来实现,可控制库温精度达到±0.25℃。
三、冷库发展趋势与温控技术的优化
温度控制在冷库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冷库由存储型转向物流型的情况下,冷库温控技术必然会由原来仅重视制冷系统和设备发展到全方位控制、智慧化运营。同时,随着国内冷库供小于求的状况不断改变,冷库也终将进入多样化个性定制时代和微利时代,经营者会更关注冷库运营的细节,而冷库的温度控制也必将向智慧化控制转变。
在未来冷库设计中,温控应贯彻在设计的每个细节,冷库温控设计应由自动化向智慧型转变。具体来说,自动化冷库设计者主要关注冷库设备的自动控制,以实现无人值守为最终目的,以精确的库温和设备启停控制为手段,其节能效果通过设备尽量运转在经济状态和冷库设施即时性来实现。智慧型冷库设计者除关心自动化程度外,还关心冷库的整体运营状态,包含进出货状态、货物储存状态、节能设施运转状态等,通过对冷库的整体智慧化控制,最终实现冷库建设运营的最优性价比。智慧型冷库在国外已经初具雏形,欧洲和美国均建设有冷库能效在线评估系统,通过对冷库的综合评估,为冷库的智慧运营提供建议。
篇4
【关键词】物联网 技术 应用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二、物联网的起源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如IPv6、BcN、USN)和各种新型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传感器网络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目前的传感器可以将接收到的重要信息随时随地的传递给其它装置。伴随着科技的飞越快速发展,传感器将实现智能化、微型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感受外部的有用信息的动态变化,可探测、识别相应的信号,感知物质的组成成分。
RFID标签技术:它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在同一时间多个标签可以被辨别,操作迅速便于运行。RFID技术的应用是可以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就能实现在某种严重的环境中分析相关数据信息来进行识别操作。
嵌入式系统技术:它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
四、物联网的主要应用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产品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将各种家庭设备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联网实现自动化,通过宽带、固话和3G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操控。智能家居不仅提供舒适宜人且高品位的家庭生活空间,还将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
智能医疗。智能医疗系统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家中病人或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并将生成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固定网络或3G无线网络传送到护理人或有关医疗单位。根据客户需求,网络服务商还提供相关增值业务,如紧急呼叫救助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终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等。
智能交通。公交行业无线视频监控平台利用车载设备的无线视频监控和GPS定位功能,对公交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智能公交站台通过媒体中心与电子站牌的数据交互,实现公交调度信息数据的和多媒体数据的功能,还可以利用电子站牌实现广告等功能。
车管专家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无线通信技术(CDMA)、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中国电信3G等高新技术,将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车内外的图像、视频等各类媒体信息及其他车辆参数等进行实时管理,有效满足用户对车辆管理的各类需求。
测速E通通过将车辆测速系统、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的车辆信息实时接入车辆管控平台,同时结合交警业务需求,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通过3G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报警信息的智能、无线,从而快速处置违法、违规车辆。
篇5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05-02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自2004年设置,修业年限3年,至今累计毕业生602人,现有在校生187人。该校物流专业教师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院级教学团队。目前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9人,占75%。在职称结构方面,现有副教授(高工)2名,占22%;讲师4名,占44%;初级职称(助教、助理实验师)3名,占34%。在团队学历结构方面,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占22.2%,具有学士学位的7人,占77.8%。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1人,占8.3%,40~49岁4人,占33.3%,30~39岁1人,占8.3%,30岁以下6人,占50%,团队平均年龄36岁。在“双师”结构方面,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人,占77.8%,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本文拟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布朗博士关于专业的指标体系的描述如下:专业是一个正式职业;以智能为特质作为必要的岗前训练,包含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但不同于纯粹的技能;衡量教师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是为他人服务。美国NEA关于专业的标准为:专业属于一种高度的心智活动;要求拥有一套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要求不断进行在职进修;提供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制订专业自身的标准;倡导服务社会高于个人私利的精神;拥有强有力、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到目前为止,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教师职业看成“非完全专业”、“形成中的专业”、“准专业”,地位略高于“半专业”,接近“完全专业”。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有两种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因此,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发展历程。
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教师来说,其专业发展内涵有两层含义:一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物流专业教师教育。
二、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根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标准的立体模型理论,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专业身份的获得、专业意识的形成、专业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获得物流专业理想
1.培养教育信念。培养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从宏观上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从微观上包括教育的信念、教学的信念、学习的信念、学科的信念、自我发展的信念等。培养教育信念可以参加高校教师岗前(高校教师资格教育理论)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
2.培养物流专业精神。培养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物流专业精神是基于物流专业教师的自我期许而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具体表现为对物流专业教育事业的服务性、专门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包括对物流专业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以身作则等。培养物流专业精神,需要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能从自我评估、环境分析、制定目标、实践反思与调整、实现目标五个方面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点一点培养积累、实施。
(二)获得物流专业知识
1.获得物流学科知识。物流学科知识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包括物流专业内容知识、实质知识、章法知识、学科信念等。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在入职前便要具备相应的物流学科知识与技能。
2.获得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帮助物流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性知识,也称为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心理教育与辅导知识、班级管理知识等。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便可获得教育学科知识。
3.获得物流实践性知识。物流实践性知识是物流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缄默知识,也称为情境性知识。通常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在入职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或入职后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包括校内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校外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经验与技能及在校企合作过程的物流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三)形成物流专业能力
1.形成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即物流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与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建立起“我―你”的对话关系,这需要良好的交往。
2.形成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具备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可以使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形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氛围。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于物流专业教师在校内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在校外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过程及环境的管理能力。
3.形成物流专业教育研究能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具备物流专业教育研究能力,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
(四)培养教师伦理
1.培养善。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加强道德修养、依法从教,遵循物流专业教师责任与义务、遵守高职教师行为规范,通过正当途径为学生谋求合理的利益,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在物流专业上的发展负责。
2.培养公正。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学高身正,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正大光明、质朴公道的品质。
3.培养责任感。要求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尽力为学生作出榜样,在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活动,以及在校内外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教师职业角色期望的认同与承担。
三、促进高职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促进物流专业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向专家教师发展
2006年,我国教育学家李晶以“素质”和“工作成绩”来判断,将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教师可以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一般来说,合格的物流专业教师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独立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但物流教学还不稳定不成熟,还未能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物流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影响能力和课堂实时掌控与管理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得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班级充满蓬勃的朝气,使物流专业教师上课有显著个性、教学有独特韵味,能从教学的成功中感受到愉悦,并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物流专家教师应该是物流行业专家,是教学名师,一般已经评上高级职称,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物流行业的认可,在物流服务层面与科研技术层面有较高的成就。可以创造条件,让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教师培养项目,参加各层面的物流行业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在日常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独到见解和稳定一贯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审美要求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形成符合科学规律与审美规律的教育智慧和较强的科研与物流服务能力。
(二)形成物流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
首先,应明确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物流专业教师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的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不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本人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新生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它的直接目的不在教师个人生活外部,而在教师日常生活之中。为了改善和增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幸福,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可以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次,应鼓励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多阅读一些与高职物流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再次,应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经常思考物流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精彩或失败的实践行为。最后,应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参与交流,经常与学生、同行教师、物流行业人士交流,倾听他人的智慧、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物流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成长。
(三)在服务物流行业的过程中促进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作为广西工业中心的柳州市有强大的重型工业产业优势,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机械、冶金迅猛发展。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教师应依托区域物流行业,以地方物流企业和政府不同层次的物流协会为支点,推进并加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的合作。督促物流专业教师提高行业服务意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找准研究方向,为地方企业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改进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物流技术难题,同时带领学生参与地方企业的生产实践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教师专业组织与教学专业化标准运动――二战后美国“全美教育协会”(NEA)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9(4)
[2]杨桂兰,崔耀辉.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3]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2006(21)
篇6
精益研发的提出,正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同时,精益研发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资源耗费型”、“低技术附加值”的代名词。低端制造业虽然表面上带动了经济发展和GDP提升,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表面上带动了就业,但抗冲击能力严重不足。历次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很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中国制造企业遭遇“突然死亡”。如何从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如何从耗能污染转向节能环保,如何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是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升研发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之一,“精益”二字正是用来区别当今中国制造业流行的仿制型和跟随型的研发策略,倡导正向设计理念与方法,采用先进研发技术和设计方法学,优化、创新和规范企业研发流程,借助知识工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创造更多附加值。
两种精益之辩
说到精益,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丰田的精益生产。
丰田生产模式199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mes P. Womack 教授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总结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后,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被奉为生产型企业的学习楷模。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顾客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快速反应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运作效益,并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其核心就是精简,通过减少和消除产品生产中一切不产生价值的活动(即浪费),缩短对客户的反应周期,增加企业资金回报率和企业利润率。企业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改善生产过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来提高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应变能力,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通过提高质量来降低运作成本等。
精益生产的成功使得人们试图将精益(LEAN)思想推广到企业的所有角落,产生了许多与精益有关的名词:精益营销、精益供应链、精益六西格玛,精益质量等等。当然,推演到产品研发也属自然,研发毕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了方便,人们干脆把这些“精益”统称为精益战略、精益企业或精益管理,似乎LEAN是这些“精益”们共同追求的最核心内容。但在我们看来,对于不同的业务领域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精益的内涵应该不同,追求也不同。
所以,“精益”二字对于生产和研发当有不同的解析。
对于生产,“精”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炼,保证生产活动尽量简约;二是精确,按需生产,按照市场的供需状况排产,减少因库存、过期、失效而导致的成本;生产之“益”代表效益,通过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
对于研发,“精”也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良,保证研发过程与手段的创新,追求产品的最优化和高质量;二是精准,按需研发,按照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不要闭门造车。研发之“益”也代表效益,但与生产不同的是,它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效益。
同样,对于商业(营销、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产生高价值和高利润的主要因素,而不仅仅是降低营销成本和提高效率。但对于供应(物流、仓储),我们则追求零仓储和快物流。
对于商业,“精”也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妙,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获得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二是精准,精准营销,按照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设计商业模式。商业之“益”也代表效益,但与供应不同的是,它通过精妙的商业模式提高商业附加值来提高效益。
对于供应,“精”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炼,保证物流活动尽量简约;二是精确,按需供应,按照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好物流规划,减少因库存、过期、失效而导致的成本。供应之“益”代表效益,通过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
综上所述,精益在研发、生产、供应和商业领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体现在他们都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区别在于取得竞争力的方法完全不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成本领先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种是形成创新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商业和品牌附加值,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倡导精益研发,基于全生命周期做综合评价,是从源头消灭浪费,是深层次地降低成本。在研发阶段,如果一味倡导消除浪费,也许从研发阶段看是减少了投入,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可能会因此付出更多代价。这种代价也许是质量问题爆发,也许是产品竞争力不够,也许是产品使用过程的能耗和物耗过多,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治理还需二次投入。
相反,发现物美价廉的新材料,快速突破研发瓶颈,省去大量物理试验,显著降低产品次品率、返修率和召回率,都是精益研发的直接效益。因此,在研发前期的投入,会在后期获得更多倍的回报。同样,精妙创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不需要过分的商业投资就能收到巨大的商业回报。
总之,精益研发与精益生产不同,精益生产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而精益研发关注的是研发价值的增加,其次才关注研发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精益研发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关注成本、费用、能耗和物耗的降低。
精益研发2.0之道
精益研发将知识、工具和质量方法与研发流程深度融合,达到提升研发价值和产品品质的目的。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企业逐步建立基于系统工程的正向设计体系,实现真正的研发创新。精益研发平台作为精益研发体系的信息化载体,保证精益研发体系的良好运行,同时保证过程数据的完备、协同、共享和可追溯。通过建设高标准的研发体系,实现创新性、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目标。
从我们提出精益研发到现在大约有近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1.0。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模式转型”。我们针对企业多年形成的研发积累,将研发流程显性化和数字化,将流程中蓄含的隐形能量释放出来,反哺研发体系,以达到夯实能力、提高效率、加强协同及持续提升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隐形能量指的是研发过程形成的知识经验、研发工具、质量要求和过程数据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2.0。如果说1.0是提升效率的体系,那2.0则是促进创新的体系。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正向设计”,这是企业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必备的能力,也是中国企业一直缺乏的能力。通过对系统工程V模型的引入,注重从需求入手的系统设计,并采纳MBSE方法作为系统设计的支撑,强化了综合仿真和综合试验,充实了综合设计体系。2.0致力于理清研发体系的所有要素,提出完备的企业研发体系理想模型。基于理想模型,我们可以紧贴业务进行模式规划、能力规划、资源规划及信息化规划。通过与理想模型对标,实现对研发体系的差距分析并实施变革,挖掘人员与组织的创造潜力。
精益研发是体系、框架和蓝图的总称,除了总体系框架,还包括研发流程体系、综合设计体系、综合仿真体系、综合试验体系、知识工程体系、过程质量体系、产品技术平台、精益项目体系、需求管理体系、智能协同体系以及研发资源云十一个子体系。
不论是1.0还是2.0,系统工程方法始终是精益研发的基石。我们采用了系统工程发展历史中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模型,支撑和指导精益研发的技术、方法和实践。系统工程作为国际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外先进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没有获得明显效益,我们认为是先进理论与中国工业实际水土不服。而精益研发则是将世界先进理论体系与中国工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系统工程在中国企业落地实践的成果。
2015年5月,国务院了《中国制造2025》,成为引导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一系列原则方针、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战略任务以及支撑保障措施。精益研发2.0在研发创新管理、正向设计、工业强基、强化质量、人才培养、智能发展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制造2025》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非常符合国家工业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前后至今,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理念几乎在中国沸腾。如果说精益研发2.0是《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研发体系,那智慧研发就是工业4.0时代的研发体系,是精益研发的智慧化发展。因此精益研发3.0的目标将是“智慧发展”。
精益研发价值可期
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研发体系,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建立正向设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基于系统工程的精益研发体系中,设计体系主张从客户需求开始,经过需求定义、功能分解、系统综合、物理设计等过程,利用仿真手段对设计进行一系列虚拟验证,利用试验手段对设计进行一系列物理验证,最终使得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可交付状态。这一正向过程保证产品开发的源头是客户需求,而非仿制对象,从根本上保证所设计产品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创新方法、设计和仿真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实现从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规范企业研发流程,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精益研发体系建设是对业务模式的创新。流程梳理不仅是对业务显性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业务优化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业务部门及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紧密配合。利用已经梳理的研发流程进行型号策划,可以明显提升型号策划、任务分解和任务执行的速度和科学性,实现对研发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合理、规范化管理与应用。
■建设综合仿真环境,提升研发效率
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可以系统化地对仿真流程、标准、规范、工具、模板、组织和平台进行建设,结束过去零散使用的状况。开展对各类仿真工具和方法的治理和整合,提升仿真工具的使用效果。注重对仿真人员的尊重和培养,形成现代企业仿真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进行仿真标准和规范建设,确保在正确的时候使用正确的仿真技术,并且把仿真做正确。对设计流程进行数字化和仿真化改造,践行“仿真驱动研发”的战略。
■增强企业知识积累,提升研发能力
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对企业研发知识的系统梳理与科学规范管理。避免因人员变动造成的知识损失,为知识的有效传承与使用奠定基础。加快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相互学习,形成知识共享氛围,缩短新人学习时间。快速提升团队研发能力,支持基于研发知识的创新设计。利用研发流程知识伴随方法,将过去的“人找知识”变为将来的 “知识找人”,减少知识检索时间。
■加强过程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
在规范研发流程的同时,加强研发过程控制,将质量要素融入关键工作包,解决质量与研发过程两张皮问题,实现对多层级研发流程与研发过程的质量管控。通过信息化支撑,改变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形成基于研发流程的质量策划、过程质量检查、问题跟踪与归零处理等能力,使质量管理融入业务,落到实处。避免因产品设计质量问题造成的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损耗,降低质量成本。
■统一研发工作环境,提升管控能力
通过精益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对现有研发工具、系统与资源的有效集成,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研发工作环境。同时提供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报表功能,实现对研发项目进展、设计工作成效、知识管理与应用情况、质量防控与问题归零处理情况等进行实施监控,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精益研发路在脚下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社会技术体系建设的通用原则,精益研发也是如此。精益研发规划和精益研发建设是精益研发体系变革的两个阶段。“规划”是从长远的视角来看,精益研发未来蓝图如何,到达路线如何。而“建设”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发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到达规划的蓝图。
总体来说,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分三方面的工作:业务优化、平台建设和管理改进。
业务优化是对精益研发体系建设中需要的流程、知识、工具、质量等体系的业务内容进行梳理,按照精益研发的要求补充和优化,并对这些业务要素数字化,以便精益研发平台上线后可直接支撑研发工作。
平台建设是根据企业精益研发的目标、模式和体系,利用柔性SOA集成框架,将企业所有与研发有关专业系统协同整合,形成为精益研发服务的集成化平台。这些系统包括企业已有系统、第三方系统以及精益研发体系咨询和建设方所提供的信息化系统。
管理改进是根据研发业务模式的转变,进行组织机构对应职能的调整以及专业间的重新组合划分,并进行配套的流程、标准和规范建设。
理想业务模型的提出,有助于解决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道难题:CIO或信息中心难以从业务出发规划和建设企业信息化,导致信息化和业务两张皮。理论上讲,理想业务模型中每个业务构件都至少有一个信息化系统做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提出每个业务构件的信息化系统,形成研发信息化蓝图。
篇7
【关键词】 资产; 无形资产; 智慧; 智慧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7-0009-08
在无形资产研讨中,有学者提出,无形资产将为智慧资产所替代,因为智慧才能创造无形资产。在我国台湾,把无形资产称为智慧资产。此问题值得思考,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一、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界定
(一)无形资产及其特征
1.无形资产的界定
无形资产的界定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定义。什么是无形资产?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1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 ]
依据《逻辑学》有关概念定义的理论,采用“属加种差法”,无形资产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而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这里,无形资产定义的“种差”即特点,是没有实物形态,而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无形资产定义的“邻近的属”概念,是资产(上位概念),资产的外延(范围)大于外延的无形资产(下位概念)。据此,无形资产的定义是符合《逻辑学》有关概念定义规则的。
2.无形资产的特征[ 3 ]
无形资产特征是抽象反映各种无形资产的共有属性,即对共有属性的抽象形成为特征,反映无形资产的根本特征称为本质特征。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提出:“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在本准则规范。”[ 4 ]确定无形资产的特征即揭示无形资产的内涵。“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总和。把握无形资产的内涵,既要从无形资产的共同性来分析,又要从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来研究。
根据无形资产的性质,无形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无形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要依附一定载体的性质。无形资产的无形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的有形性而言的,它没有物质实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主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这是无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使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只能在观念上反映。无形资产没有实体,但要依托于一定的实体,如专利、专有技术,是通过专用机器、生产线和工艺设计、厂房等有形资产得以体现,并使其运营更有效益。
(2)资源性,无形资产具有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一种生产资料来源的性质。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而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是以无形资产的形态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并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是不断扩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作为必备的条件,与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相结合,以其使用,作用于自然资源,便会驱动经济的发展和带来收益。
(3)垄断性,亦称无形资产独占性,为特定主体所占有。无形资产所有人依法享有所有权,排他专有,不容他人侵犯。垄断性的存在在于无形资产形成的单一性,使之成为“独家占有”。无形资产差异性大,千差万别,使用价值多种多样。一定主体拥有的无形资产,“独家占有”受到法律、法规、制度的保护,禁止非所有权人无偿取得;通过自身的保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和契约得到保护,维护应有的利益。
(4)高效性,无形资产具有潜在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巨大效益的性质。无形资产以知识产权为主体内容,它的不断创新性使其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无形资产的运用不只在于企业取得一般水平的收益,或取得高于寻常收益,而在于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使潜在的巨大效益变成现实。无形资产功能上的高效性,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运用,以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长期性,无形资产所有人能在较长时期内使用的性质。长期性是由无形资产本身能长期使用并获得预期收益的功能所决定的。它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地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由一定的主体排他性加以控制。产权性无形资产,有法定的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较长的有效期。无形资产的长期性是相对的,对某种无形资产而言,有其确定的较长时期。就无形资产发展趋势而言,无形资产的长期性是无限的,如商标和专利始终在不断地增长。
(6)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不容易做到全面、正确地确定的性质。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无形资产的形成取得成本、使用期间、转移和出让、投资回收和预计未来收益等,除有法律规定以外,都难以准确地确定;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不容易不等于不能,根据对无形资产的不同要求,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也能够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应的确认和计量,如对某项无形资产的未来前景进行估计或数量描述。
(二)智慧资产及其特征
1.智慧的真谛
智慧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如智慧网、智慧树、智慧岛、智慧手机、智慧软件、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人生、智慧故事等,时常见诸报端,但什么是智慧,却要多思量。《现代汉语词典》:“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5 ]智慧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实现的思维。……智慧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较智力的层次为高[ 6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它包含知识、感知、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智慧使我们作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 7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处理和实践的高级综合能力。人的智慧也有程度的差异,取决于思维方式、思维深度和广度、知识的专深与广博、经验积累的多少及把握时机和发展趋势的准确程度等因素。人的智慧有层次的区别,可分为大智慧、优良智慧和基本智慧(一般智慧)。一般来说,人人都有智慧的潜质,关键在于智慧是否得到开发,并在哪些方面得到发挥。人的智慧是相对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智慧的层次会发生变化。智慧按其内容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创新智慧、发现智慧、规范智慧和改革思维。
人的智慧具有以下特征:(1)智慧是神经系统具有的高级生理机能,能调节和控制、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有智慧的人是聪明的人。(2)智慧是综合能力,对事物能及时、灵活、正确地分析、理解、判断、决策和解决的综合能力。有智慧的人是有能力的人。(3)智慧是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深透,相关知识广博,熟悉和应用各种知识。有智慧的人是有知识的人。(4)智慧是思维过程,运用多种思维,反复斟酌,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当机立断。有智慧的人是有头脑的人。
2.智慧资产的界定
智慧资产已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什么是智慧资产还有不同认识。例如:“智慧资产是人工成品具有的显性知识和个人、社群拥有的隐性知识。”“智慧资产是企业员工个人知识,在研究、实验、讨论中累积,以及公司经验的转换并加以实体化的资产。”台湾学者成树芬在所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 8 ]一书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总体资产可分为会计资产和智慧资产。会计资产是指在传统会计审计制度下认可的资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两种。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智慧资产就其富含知识载体的不同,又分为三种,即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结构资产。综上所述可见,智慧资产是指具有知识含量并积累工作经验的人,与环境、制度、技术、知识相结合,产出具备市场价值的、长期发挥作用的一定形态的资产。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出“没有实物形态”。
3.智慧资产的特征
根据智慧的性质,智慧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形成唯一性。智慧资产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由主体运用智慧形成的资产,只有人的智慧才能形成资产。例如,长江、黄河的水是自然资源,不是智慧资产。
(2)主体依赖性。智慧资产是主体运用智慧形成的资产,与主体是不可分割的,如企业的专利权,是一定主体通过智慧的运作,取得科研成果后申请取得的,没有主体智慧的运作是不可能获得科研成果并获得专利权的。
(3)形态多样性。智慧资产表现的形态,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或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的情感、意志、心理、求知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如知识、理论、思想、技术、信息、规则、制度、方法等方面的作品。
(4)成果高质性。智慧资产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或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般都是品质较高的产品、精品、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
(5)效益长期性。智慧资产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伴的是智慧资产已成为高价值和高效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上升为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中的第一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比较
智慧资产是否能取代无形资产,需要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在定义、内容和特征等方面进行客观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定义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定义的比较如表1所示。
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定义:
相同点是:(1)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或一定主体拥有;(2)长期发挥作用;(3)带来经济利益,或具备市场价值等。
不同点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以文书形式反映其存在;智慧资产是由智慧运作所形成的,具有实物形态和没有实物形态两种形态的资产。
比较说明:无形资产是以没有实物形态的“无形”特征为其定名为无形资产,智慧资产是以其形成来源为“智慧”运作定名为智慧资产,并且包含具有实物形态和没有实物形态(即无形态)两种资产。这表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在其上位概念“资产”中,是按不同标志或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分类。无形资产是资产按其性质,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智慧资产是资产按其形成来源,分为智慧资产和非智慧资产,如存在这种分类,影响对资产的全面认识。
(二)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内容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内容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中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是学者研究的观点,不是主管部门确定的内容,其比较只反映学者在研究中的认识。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
相同点是:专利权(专利),非专利技术(技术应用程序,工艺流程),特许权(经营权),经营秘密(企业管理秘密――制度、规则、战略、措施、经验、体制、政策等,企业商务秘密――合同、销售渠道),大数据(数据库),品牌,佳誉(声誉),人力资源(人力资产)等。
不同点是: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的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4种,也没有非会计核算类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6种。
比较说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无形资产≠智慧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智慧资产,即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类的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4种及非会计核算类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6种。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智慧资产的全部内容,显示智慧资产的内容都是无形资产的内容,但不是完整的无形资产内容,即无形资产大于智慧资产。
(三)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特征的比较
对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特征的比较如表3所示。
比较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特征:
相同点是:高效性或成果高质性,长期性或效益长期性等。
不同点是:无形资产没有智慧资产的形成唯一性、主体依赖性、形态多样性;智慧资产没有无形资产的无形性、资源性、垄断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比较说明:(1)无形资产的形成,从原始形成分析,主要是主体的智慧运作的成果,人的创造和发明,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和著作权等,除此之外,还有法权的规定,如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地理标志等;从企业一定时点拥有的无形资产分析,其来源可分为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这表明无形资产和智慧资产的形成是多元的。(2)智慧资产的形态多样性,没有表明有“无形性”特征,是反映智慧资产形态的多样性,既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也有非实物形态的资产。这说明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有区别的,但从表2看,智慧资产的内容都是无形资产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具有实体的资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智慧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之间不完全一致。
三、无形资产≠智慧资产,勿需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
在无形资产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通过以上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内容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无形资产不等同智慧资产,勿需以智慧资产的称谓取代无形资产。这是因为:
(一)从形式逻辑分析,“智慧资产”的称谓会使人产生误解
概念的定义有多种,如语词定义和实质定义。从形式逻辑分析,智慧资产概念的语词形式是由智慧和资产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对其语词定义(解释),智慧资产是主体应用智慧机能的作用所产出的资产。概念的实质定义有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对智慧资产的实质定义,如台湾学者成树芬所提出“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的资产)”,实质上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具有高知识含量人的智慧等形成的资产。简言之,智慧资产是应用智慧产出的资产。从资产的范围而言,是否只存在智慧资产,在没有指明智慧资产的内容就是无形资产的情况下,从字面上理解智慧资产,就是智慧的资产,如同智慧名人、智慧名言、智慧话语、智慧作文、智慧数学、智慧采购、智慧能源和智慧农业等一样,是因为智慧而形成的结果。这样,“智慧资产”的称谓会使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智慧资产”是因为智慧而形成的全部资产。
什么是资产,2006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资产包括购买、生产、建造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不只是智慧资产,还包括其他资产。对资产怎样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例如:资产按其是否具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资产按其是否有形,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资产按其是否具有金融性,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一般是资产按其性质,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在资产层面的分类,根据需要还可以对每类作次级再分类。资产按性质分类如图1所示。
从图1不难发现,在资产分类中并没有“智慧资产”这一类别。若智慧资产就是指无形资产,则资产>智慧资产;若资产按其是否智慧产出,可分为智慧资产和非智慧资产。那么进一步会提出什么是非智慧资产,是否在资产中除了无形资产(智慧资产)之外,其余的都是非智慧资产,如其中的固定资产,难道不是与无形资产一样也是智慧的成果吗?有人说,智慧资产实际上是指无形资产,但客观上不存在没有知识含量的资产,好像只有智慧资产,这是人们产生的误解。资产概念是人们对企业客观现象抽象的理性认识。产出的资产不限于无形资产,应该包括资产的全部内容,即图1所示,有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实质重于形式,从实质上说,智慧资产是智慧的无形资产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形资产,以免使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智慧资产是应用智慧产出的全部资产。
(二)从无形资产国际化分析,“智慧资产”称谓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
无形资产的核心内容是知识产权,“智慧资产”实指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国际化分析,“智慧资产”不符合相关国际法规中使用“知识产权”的称谓。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精神产权、智慧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所取得的智力成果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1)知识产权的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创造活动所取得的“智力成果”。智力成果亦称知识产品、知识成果,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以一定形式表现的、由脑力劳动创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智力成果包括著作、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智力成果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无形财产。(2)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被称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亦称之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是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一种知识财产权。(3)知识产权是与知识有关的一切权利。其中的知识是广义的知识,包括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创造性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而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由各国法律所决定,由于各国的法律环境不同使得知识产权的具体范围也有所不同。
为了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各国和各知识产权组织间的合作,“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和“国际保护文学作品联盟”的51个成员国,根据1967年7月1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订、于1970年4月26日生效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而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该组织于1974年12月成为联合国16个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日内瓦,成员国185个国家,管理着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的24项(16部关于工业产权,7部关于版权,加上《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国际条约。中国于1980年6月3日正式加入该组织。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两个新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签订《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旨在建立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国际公约。该协定于1995年1月1日生效,现由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该协定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一部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年6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9 ]
上述表明:法律给予保护的是一种创新的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智慧,因此知识产权称谓比智慧产权或者智慧财产权的称谓要更符合这种含义。显然,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没有必要将知识产权改为智慧产权或智慧财产权和将无形资产改为智慧资产。
(三)从现实分析,“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各有特定规定,可并存使用
从现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使用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称谓有其历史的过程。
“无形资产”一词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Thorstein Bande Veblen,1857―1929年)19世纪末提出的,他指出:“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而能为企业提供某种权利或特权的各项资产。”[ 10 ]1922年罗纳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佩顿(Paton)《会计理论――兼论公司会计的若干问题》一书中“第十三章商誉和现行价值”提出了无形资产及其定义,这是佩顿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1927年哈特菲尔德(Hatfield)在其《会计学:它的原理与问题》中提出:“无形资产的涵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财产。”[ 11 ]著名会计学家杨汝梅1926年12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商誉及无形资产》,后经施仁夫译成中文,于1936年以《无形资产论》为题出版(1993年8月中国财经出版社再版,2009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再版[ 12 ])。杨汝梅著《无形资产论》是中国人第一本有关无形资产的专著,书中提出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商誉理论与会计核算及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其他理论问题。在国外,各方面也很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研究。
在我国,“无形资产”称谓的使用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会计教材和会计杂志上出现了有关无形资产理论与制度的内容。出版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教材,如1984年娄尔行等编著《现代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书中第十章无形资产提出了无形资产概念[ 13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如1980年9月18日财政部颁布《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9年修改时,重视无形资产而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财政部1992年11月30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对什么是无形资产作了界定。现行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修订和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就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可见,在我国一直在使用“无形资产”概念。
1998年,我国台湾“经济部”公布《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该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掌理下列事项: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积体电路布局、营业秘密及其他智慧财产权政策、法规、制度之研究、拟订及执行事项。”1999年,台湾“经济部”标准局才正式更名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在台湾有:“智慧财产权法”;“中华保护智慧财产权协会”;“亚太智慧财产权发展基金会”;“世界发明智慧财产联盟总会”;“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所”;成树芬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周延鹏著《智慧财产――全球营销获利圣经》(独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周延鹏著《知识产权――全球营销获利圣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2月)等。可见,“智慧资产”是在我国台湾使用的概念。
以上分析说明,“无形资产”的名称是国际上通用的称谓,“智慧资产”名称是我国台湾地区具有特定规定的称谓,无形资产与智慧资产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可以并存使用。
四、开发智慧发展无形资产
(一)开发创新无形资产之源:智慧
智慧的神功为人们所称奇、赞叹和重视,也为人们带来事业的发展和财富。智慧资产的提出,为智慧无形资产的发展增添了光明的前景。开发智慧发展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发展的新增长点。
1.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需要增强人的智慧
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任重道远,客观环境复杂,相关联系交错,发展水平要求提升,需要增强人的智慧推进无形资产的发展。
人的智慧(智力、智能)不是天生的,人具有形成智慧的基础是人固有的神经系统生理机能,经后天的开发而具有的智慧,是人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
智慧是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和方法,及时、灵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慧表现为人的聪明才智、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和集思广益。“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与此相关,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是智慧和能力[ 5 ]。智慧与智力、智能的比较,其定义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可以说,智慧亦称智力和智能。人的智慧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分析和综合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人的头脑运用存储的知识、经验、方法,对外界输入的反映客体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比较与概括,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思维过程按其性质,分为普通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和辩证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人发挥智慧功能的结果,是经过实践产出物质产品、知识产品和其他产品。智慧的思维与实践过程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开发与增强人的智慧,提高智慧能力,重视智慧实践,才能促进无形资产的发展。增强人的智慧,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进行开发。
2.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
在人、财、物、信息四大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具有智慧的脑力,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开发、配置和利用其他资源。对人才的智慧需要培育与开发,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发挥智慧的最大作用,推动无形资产的发展。
人才智慧的培育与开发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校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体现为人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智慧,需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 14 ]。坚持“德育为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贯彻到各个方面。坚持“能力为重”,需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要刻苦、钻研,每事问、多思考,勤奋、坚持,学习出智慧,多思出智慧,勤奋出智慧。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认真、踏实、肯干,要科学、合理、有成效,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敢于创新、能创新,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智慧。
第二阶段,实践培育与开发。人的智慧是不断增长与提升的过程,在学校培育与开发智慧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在实际工作中培育与开发。实践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相关的理论、思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为指导,按照确定的目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按其内容的性质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一个系统,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要素所构成。在实践中,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行行出状元”。在实施信息化的条件下,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规范化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积累经验,深化改革,创新理论、模式、制度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培育与开发智慧,推动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
(二)智慧创新发展无形资产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驱动的全面发展,更需要用智慧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展望未来无形资产的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需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
1.制定宏观无形资产发展战略
在国家层面和部门、地区层面都需要制定宏观无形资产战略。宏观无形资产战略是决定无形资产整体各个方面的谋划。它包括无形资产发展方向、战略主体、战略目标、战略分类、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无形资产的核心是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战略的战略重点主要是知识产权的战略重点,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专项任务(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总体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无形资产开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无形资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全面发展“大无形资产”
基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从限于企业核算的无形资产,扩大到包括不需要核算的无形资产,即“大无形资产”,全部无形资产按是否规定会计核算,分为规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和不规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类两大类。《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需要会计核算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6种;不需要会计核算的无形资产,有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大数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品牌、商誉、佳誉(声誉、美誉、信誉、名誉、荣誉的合称)、人力资源12种。无形资产两大类共18种。全面发展和管理“大无形资产”,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
企业通过无形资产运营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无形资产运营亦称无形资产营运,是企业旨在提高经济效益而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转化和经营的行为。对无形资产的运营按其运营的性质分为无形资产转化、知识产权贸易、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融资和扩大名牌市场等形式。无形资产转化是无形资产形态的变化,将无形性的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性的资产;这种形式主要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生产该种产品而对外销售使企业获得收益。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贸易是企业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转让、许可或销售而取得现实收益的行为。知识产权贸易主要包括技术贸易、版权贸易和商标贸易。无形资产投资是投资人以拥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按有关规定作为投资。无形资产融资是以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以质押担保方式取得贷款。扩大名牌市场,发挥“名牌效应”的作用是以名牌为龙头扩大生产和扩大销售。企业通过以上形式,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财富。
4.创新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具有高水平的,以一定符号表示的知名产品或服务、事项的牌子。品牌具有以下特征:(1)高知名度;(2)高信誉度;(3)高满意度;(4)高美誉度;(5)高品质;(6)高市场占有率;(7)高覆盖;(8)高创新能力;(9)高价值;(10)高出口能力;(11)高盈利水平;(12)表象性;(13)特色性;(14)长期性。企业的品牌体现产品或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驱动着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品牌的巨大作用,企业要竭尽全力分别争创行业、部门、地区、国家和国际的500强或100强、10强的品牌,为企业的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品牌具有巨大的价值,企业要创新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5.推进无形资产国际化
全球化推动无形资产国际化。无形资产国际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形资产主体跨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的国家之间,通过无形资产领域无形资产活动的交往和沟通,按照国际通行的无形资产规则,对无形资产各种活动的事项进行处理,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无形资产国际化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理论、实务、管理和法规等方面。推动无形资产国际化相应需要制定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它要以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提升无形资源为竞争的重点,制定和实施无形资产国际化战略。在无形资产国际化的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国际化是无形资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重视无形资产国家化,并要正确处理无形资产国际化与无形资产国家化的辩证关系。推行无形资产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无形资产国家化,相应推进无形资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DB/OL].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1-07-23.
[3] 于玉林.无形资产哲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6.
[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81.
[6] 田运.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95.
[7] 智慧[DB/OL].搜狗百科网.
[8] 成树芬.企业智慧资产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06-24).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DB/OL].中国会计网.
[10] 无形资产评估[DB/OL].百度文库网.
[11] 西德尔・戴维森.现代会计手册(第一分册)[M].娄尔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321.
[12] 杨汝梅.无形资产论(1936)[M].施仁夫,译.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消防 监督检查业务 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87-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智能信息自动化已经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趋势与方向。因此,在当期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在社会经济与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 物联网技术的来源与发展情况
物联网技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物相连接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含义是:借助射频识别、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等信息传递感应设备,按事先约定的协议,实现任何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从而相互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辨别、定位、跟踪、监督和管理的一种新的网络概念。“物联网的概念”就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前提下,把它的用户断延伸和扩展到其他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换与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末提出来的,199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传感网络技术研究团队在微型传感器、终端传感设备、网络通信、芯片开发和无线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极大的成效,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突尼斯2005年举行的国际信息社会峰会上给物联网技概念下了定义,随后物联网概念在世界普及。物联网从2009年的到来极大的发展,国际商业机械制造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策略,把智能化理念引入基础建设执行中,扩大了其的发展的广度和空间。
伴随着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智能化,并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居智能化、医疗智能化、城市智能化、交通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环保智能化、农业智能化和司法智能化与M2M平台等等随之出现,这些都给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性技术包括:国际电联报告将用来感知的网络传感技术、用来识别的射频设别技术、用来思考的智能技术和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
2.1 网络传感技术
网络传感是在很多空间上分布的自动化装置运用传感器对不相同的空间地域的物理和环境情况进行监控,无线网络传感技术借助对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来完成采集、传送并处理分布式信息的一体化,借助微型传感器来实现对空间环境和监测对象的实时感知与监测。
2.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可以在没有人干预的各种恶劣环境中运用射频信号辨别目标对象实现获取数据信息的目的,射频识别由耦合元件和芯片构成的电子标签,可以对标签信息实施读写操作的阅读器和用于传递标签机阅读器相互之间的射频信号的天线这三个部分组成。
2.3 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即运用相应的技术与手段将智能系统植入物体以实现物体智能化,从而实现人和其他物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4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及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把单个的原子或者分子变成优良性质并且可投入使用的微型纳米材料。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向:一是“尘埃智慧”,就是运用各种传染器设备的互相连接和通信,组成智能化功能的网络;二是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是借助物品物件的标识,加强物流和物流信息的管理,并借助对信息的整合,组成智能信息挖掘;三是数据“泛在聚合”意义上的物联网,其认为物联网早就了很大的数据海洋,应该借助对里面的每个数据实施属性的准确标识,全面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这不仅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物联网的使命所在。
3 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对技术的要求
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任务比较繁琐。这项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检察人员熟悉各类规范和标准,还要求其对建筑的结构内部的消防设计以及消防设施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任何的偏差都有可能会是检查对象遭到错误的评判,由此而忽视火灾的隐患性,最终可能导致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带来无法挽回的火灾损失。在建筑审核的过程当中,消防检查业务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筑结构内部的消防设计、固定的灭火设施、消防系统的供水设施,以及自动报警设施等是不是符合相关的规定。然而,在日常的检查过程,各类消防设施的状况仍旧需要检查。在这种状况下,这么繁重的检查项目都由防止火灾的检查人员依次的的进行排查的,这样一来,除了工作量大的弊端之外,经常的疏漏以及偶尔不必要的火灾隐患也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消防检查业务牵涉到这么多的消防设施,而且,这些设施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倘若物联网技术可以在消防检查这一领域中得到应用的话,消防检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从而降低火灾隐患。
4 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在消防业务中,物联网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监督检查业务中也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运用。在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时,新兴物联网能不能得到相应的运用,能不能使监督检查的负责人员繁重的工作量得以降低,能不能使自动化的监督检查得以全面的实现。这些问题都能从消防工自身的要求以及物联网技术能否实现来考虑。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在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时,物联网技术会有很广阔的使用前景。
(1)从消防监督业务的需求方面看,对这么多设备的检查应用物联网来解决问题。假如建筑结构内部的各种类别的消防设施都安装上了电子标签的话,检查人员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自动读取各种类别的消防设备的情况,进而就能够观测了解各种类别的消防设施在物联网应用终端的状态,从而对其实进行定时或是不定时的检查。另外,在所有的大型建筑的内部都有消防控制室,而消防控制室里面的控制设备则负责对各种类别的消防设备情况进行监控,假如在控制室内的控制实施上安上数据的采集装置,与此同时也规定数据的采集装置能够和消防监控中心,或者是信息中心的计算机或者服务器相连接。那么,检查人员就能够直接的经由监控中心的终端或者是经由从服务器调取的相关的数据,以此来实现对检查目标的定期的检查。
(2)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如今公安消防部队专门设置了贯通全国的专用网络,这些网络不仅包括处理日常互联网的数据,借助建立云存储和云计算框架,完全可以做到对大量监控数据的传输与处理工作。假如容量不够的话,还可以通过与公共网络来完成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所以,在网络层这一层面上,物联网完全可以实现成为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最好的帮手。
(3)从应用角度看,物联网可以给用户提供各种数据,供用户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理解。此类数据还能够当作消防一体化业务平台的基本数据,便于消防部门间开展工作。实际上,物联网在消防部门的运用已得到了初步发展。公安部消防局在2011提出,要把物联网运用到消防领域中,从而提高消防各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效率,确保火情报警的正确性,节约报警的时间,随时对火灾进行监控等功能。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又能为消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加快了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为消防技术设备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购物;概念模型;认知质量
0、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了网上购物这一新的购物渠道。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同时,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Ⅲ。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多数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自。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有了电脑。大学生最初使用电脑上网的目的是浏览信息、查资料、网上下载、聊天、玩游戏以及收发邮件等,现在网络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休闲娱乐成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大学生消费仍处于满足“生存需要”阶段,但因其自身追求时尚和独立生活的需要,在消费心理上呈现出一种追新求变的态势。网络购物新消费方式和优势吸引着拥有高素质、追求时尚新颖并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
网络购物虽然可以克服实体交易环境对消费者的障碍,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购物机会,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公开性,使得网络购物的模式与传统实体购物环境的经验模式有所不同。例如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商家,无法事先检查商品,无法就交易条件与商家直接进行接触与沟通。因此,网络购物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问题。我们这篇文章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购物中质量认知问题及区别于其他购物群体的规避风险策略。
1、基本概念界定
1.1网络购物的定义
网络购物,简单地来说就是把传统商店直接“搬”回家,利用Intemet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专业地讲就是指交易双方从洽谈、签约及赁款的支付、交货通知都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的新型购物模式。
1.2认知的含义和功能
从字面上来讲,“认知”是一个外来词汇。《高级汉语词典》对认知有两种解释,动词的“认知”表示“认识和感知”的意思,名词的“认知”的含义是“认识、思维或直觉的自身发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识官能或过程,靠它获得关于感觉或理念的知识”。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知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认知”是大学生对店铺商品认识与理解的心理活动和结果,包括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两种含义。作为动作,认知可以被当做是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包含意识、感觉、推理、判断、领悟等不同阶段。要完成每个阶段的认知任务,需要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条件和环境。作为结果的认知表现为存储与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这些只是分为数据、信息、知识等多个层次,以及显性和隐性知识等多种形态。
2、认知质量的形成过程
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0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把质置定义为:“反应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里的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人或他们的任何组合。
认知是大学生网上购买的基础,其直接涉及大学生如何主动采取购买的行为框架;认知也是影响大学生网上购买的重要因素。为了洞察大学生网络购物认知质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大学生的质量认知划分为“认”、“知”两个阶段。在任何时间点,大学生均会呈现出一定的已有认知行为体系和状态,在新的认知行为活动发生之后,大学生首先会通过感觉、知觉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可将此阶段定义为“认”阶段。比如大学生大都知道网络购物有方便、价格便宜、购买到本地没有的商品、节省时间、商品品种多等诸多好处。但往往对商家的诚信度和名誉度持怀疑态度,明明同一款式的商品其价格天囊之别,有着良好信誉度的卖家其真实信用却大打则扣。许多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主要是为其低廉的价格和自由便捷的购物方式所吸引。
然后,大学生会进一步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将感性认识提升为可以用于行为决策的知识体系与智慧,可将此阶段定义为“知”阶段。随着年级和网龄的增加,对于网络营销的态度越正面,网络经验越成熟,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就越理性、积极。通过网络论坛对商家评价、征询朋友意见、搜索商家本身的知名度和诚信度,综合考虑比较网络风险,再做出购买决策,符合拥有较高素质大学生的纯粹消费者身份特点。此时的大学生也逐渐成为理性消费者,在消费时往往考虑较多的是消费品对有自身需求的切合程度,尽量的去寻找一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认”和“知”这两个阶段是相互作用的,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大学生会积累众多的经验和智慧,养成一定的认知行为能力和习惯,建构独特的“认知体系”。基于此,我们建立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认知质量形成及规避风险对策的概念模型,如图1。
3、区别于其他购物群体的规避网络购物风险对策
针对网上购物存在的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证网上购物的顺利完成,比如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建设、建立权威认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完善现代物流体系等手段。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网络购物群体,我们还可以开展以下对策:
3.1校园一卡通电子商务系统
首先,大学校园里稳定的学生、教师客户群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大学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消费倾向。消费商品单一,消费群体素质较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开展电子商务的主力军。其次,大学方便物流配送。因为师生们居住非常集中,在几平方公里的校园内,使物流配送准确、及时,成本大大降低。
提供一卡通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课题。随着高校系统技术的发展,一卡通在校园管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校可靠的网络商务环境,能有力保障师生在网上商务活动的安全性。系统身份认证采用校园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基础的安全认证,网上的所有活动人员都要经过统一身份认证进入系统,活动受到统一审计监控,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保证网上工作环境安全可靠。
篇10
【关键词】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
一、弘扬企业精神、创建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犹如前进中汽车的主要部件的功能,能够像发动机一样提供前进的动力;像方向盘和车灯一样把握着并照亮前进的方向;像刹车制动和喇叭一样起到提醒作用并严格自控避免危险;像油一样保护部件之间磨合运转协调一致降低阻力。具体来讲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相当于一面旗帜,非常鲜明地昭示我们举什么旗,朝哪个方向走。我们的团队组成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经历各异,思维有别,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理念、统一的目标,统一才能形成合力,这种统一意志理念的形成,是靠企业文化的灌输和渗透来完成的。
(二)凝聚激励员工队伍,创造和谐工作环境。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的需求是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由低到高的、由物质到精神的渐进过程,员工到我们企业不单纯是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精神追求,作为企业来讲,单靠经济利益不能聚拢员工,还要靠精神文化凝聚人心,往往精神层面的凝聚效果更为明显,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和谐相处,快乐工作,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引导规范言行,树立企业形象。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们的言行有着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企业要率先垂范,大力倡导,每位员工的素质养成、言行的规范是靠企业文化进行引导、熏陶、提高的,员工素养的提高是提高企业形象的基础。
(四)促进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有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的经营管理更具生命力,也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历史上成功的儒商无不是得益于企业文化对经营管理的涵养。
二、努力打造具有物流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努力打造物流公司交通品牌文化。塑造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品牌文化不仅能强化品牌力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同时能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物质之外的文化需求,产生精神文化联想的效果。被誉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其30多个管理案例被世界12所大学写入案例库,海尔文化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品牌文化建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他们大都经过长期淬炼、提升品质并有文化积淀的特色品牌。我们的品牌建设刚刚起步,因此,我们企业文化的着眼点就应该瞄准我们品牌的建设上,为天铁品牌建设做好铺垫。
(二)努力打造天铁交通服务文化。一个产品需要营销,一个企业需要营销,一流的营销是引领消费,创造市场,二流的营销是跟上消费,参与市场,三流的营销是落后消费,不知市场。我们打造营销文化,就是要争取做一流的市场营销,要瞄准客户群体引领周边物流潮流、扩大用户群体,把用户、合作者融入我们天铁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中。
(三)努力打造天铁团队文化。团队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充实员工生活十分必要。团队文化的基础是人,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要选用认同公司文化理念的人,选用志同道合的人,选用符合团队主流文化的人。团队文化是融合的文化,是磨合的文化,也是沟通的文化,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形成趋于一致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团队文化建设重在对内,要在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创造和谐、舒畅、快乐的工作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上加大力度。
上述三方面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犹如四轮驱动,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给力前进。
三、打造物流文化要处理把握好五种关系
(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企业文化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更需要丰富的内涵和切实的内容,只有花拳绣腿,不能实用不行。华丽的包装必须与高品质的实物相匹配才会有品位上档次。我们目前有了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内容,但还不够全面丰富,有些内容表现的形式略显单一枯燥,企业文化被全体员工认知的渠道和途径很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处理把握好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基础工作。
(二)立足当前与规划长远的关系。
(三)突出特色与兼收并蓄的关系。
(四)共建与共享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为主导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共建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享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满足和快乐,共建是手段,共享是目的,在法律的框架内,不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更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幸福指数。
四、构建企业文化当前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深入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让全体员工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其含义,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