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文旅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新农村;绿化;问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99-02
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富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而“村容整洁,美化绿化”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大力推行农村园林化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对稳定农业和发展农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园林化的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使得其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园林化便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产物。农村园林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通过农村园林化的一系列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农村园林化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通过栽花植树等途径,不仅可以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也可以生产木材及花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及产业结构调整[1-2]。
2 农村园林化的指导思想
在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念,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安全为切入点,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和“村村富”的目标,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 农村园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农民对政策理解程度不深,再加上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致使部分村干部和大多数村民对新农村绿化工作不重视,主动参与性不强。
3.2 绿化规划不科学,盲目追求城市化
有些村庄在绿化工作中追求形式,“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比比皆是,盲目学城市,种植大量高档花卉苗木和铺设草坪,建设亭台楼阁、湖泊水榭,一方面使农村失去其应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又增加群众的负担和管护成本[3-4]。
3.3 绿化管护不力
不少新农村建设重绿化轻管护,管护工作的滞后常导致苗木大量死亡,绿化成果和生态景观效果均受到严重影响。
3.4 绿化树种单一
不少新农村在进行园林绿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制约,使得乡土树种栽植量过分集中,乔灌草搭配不合理,造成景观效果单调,色彩层次不足,且容易引发病虫害。
4 农村园林化建设的原则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农村园林绿化的首要原则,农村的绿地系统包括道路、庭院、边缘地、河道及公共绿地,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的绿化方针,体现特色的规划理念,达到美化、香化的效果,为加快实现农业及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4.1 以人为本原则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好的住房环境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而优美的景观环境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精神的愉快。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4.2 绿化美化原则
以原有绿化树种为基础,开展四旁植绿、见缝插绿、院落透绿、整村建绿等工作,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村庄园林化、街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园花果化,从而实现以绿净村、以绿富村、以绿美村、以绿兴村的发展目标。
4.3 经济效益型原则
农村绿化在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农村的发展需要,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4 适地适树原则
由于我国服员辽阔,各地的温度、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体现在树种上就是每种植物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优先配置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景观特性强的优良树种,避免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只图数量不顾质量的盲目做法,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浪费[5]。
4.5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原则
我国的大多数村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村庄绿化规划滞后、建设水平低、日常管理混乱、综合水平不高等方面。因此,在绿化规划时必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绿化建设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紧紧把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全局性,统筹兼顾,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制订出高标准的农村绿化规划设计[6]。
4.6 坚持集约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
乡村园林绿化要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坚持选择容易成活、抚育管理简单的树种,以达到省工、省水、省肥、节约资金、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乡村绿化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乡村绿化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有的树木与植被,要优先选用成本低、适应性强、当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的良好生态环境。
5 新农村园林化的建设内容
5.1 点上的新农村绿化
各家各户、村委会及各单位组成农村整体,所以说农村园林化首先要做好点上的绿化,农户可以在自己庭院内以及院落四周合理布局,栽植各种花草树木,从而做到“春天赏花,夏天挂果,秋天观叶,冬天有绿”的自然生态景观。
5.2 线上的新农村绿化
线上的新农村绿化包括道路两侧、溪流岸边、山川迎面坡的绿化,这些地方土壤环境比较差,绿化树种首先要选抗性好、树冠高的优良树种,同时利用原有的树木,并适当搭配色彩季相丰富的花灌木品种,从而增加绿化的色彩与层次,打造一条环境优美的绿色廊道。
5.3 面上的新农村绿化
结合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加强生态林、棚栽产业园、基本农田等的管理、建设,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农业生态文明度假区建设,从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路出发,切实提高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新农村园林绿化就是要构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从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尊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6 参考文献
[1] 畅晓霞.村庄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8):84-85.
[2] 胡宗庆,谢芳.福建省农村园林化规划与建设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1):54-57.
[3] 岳毅平,吴惠敏.发展乡村园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4-28.
[4] 张华.农村园林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82.
篇2
省委印发“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的意见,为台江县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和“脱贫发展示范县”,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围绕脱贫攻坚、“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工作,及时研究制定《台江县“十三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台江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台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发《关于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脱贫发展示范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脱贫攻坚30项行动要点和100条具体推进措施。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对全县2个贫困乡镇、69个贫困村的3.45万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进行了精准摸底并形成台账上墙,明确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干部、脱贫时间等内容,倒排工期,对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实行挂牌督办。同时,对全县重点工作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责任落实。着力构建脱贫攻坚全参与全覆盖帮扶工作体系,制定了县级干部带头分包一个村、建好一个支部、形成一个机制、发展一个产业、培养一批能人的“五个一”帮扶机制。通过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各分管领导、部门、乡镇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各部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的形式,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了台江县帮扶工作联动机制、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帮扶资源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岗位责任清单,严格落实责任人,实行挂牌作战。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山区农业;贫困乡;发展;桶井乡
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东北部,距县城19km;地形切割严重,坡高路险,交通不便;坝地仅有20余hm2,土质极差,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工程性缺水严重,以往以种植玉米和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2014年全乡总人口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1.9%,2016年9月被列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乡村发展农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桶井乡自2014年开始实施脱贫攻坚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发展了花椒、水果、食用菌、肉牛、生猪等为主的种养殖业,并结合乌江红色旅游,建设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1],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实现当地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促进当地和类似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参考。
1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整乡推进产业发展,实现升级转型
按照“种植业为主导,结合生态养殖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采取由村集体将可利用土地基本流转,企业、合作社进行承建,建立了承建主体、土地流转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按5∶3∶1∶1比例进行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了花椒为主导,水果、肉牛、生猪为铺的现代农业产业,还建设了红薯和加工厂,并结合乌江“新滩梦屿”旅游点建设160hm2的玉竹山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园。全乡农业产业已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转型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2],产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于2018年申报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2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规模效益
充分利用乌江河谷区域热量充足和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适宜产业。一是选择喜温、抗旱、耐贫瘠[3]的九叶青花椒和柑橘、李等水果进行发展,到2019年末,累计共建设九叶青花椒基地933.33hm2,柑橘、李水果基地433.33hm2。二是发展了占地面积小,效益高的黑木耳、羊肚菌、茶树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基地22hm2。三是发展了具有生产传统的肉牛养殖场13家,规模生猪养殖场4家,并带动散户发展生态养殖。
1.3产业发展市场化和生态化
全乡引进培育了68家企业、合作社,其中引进省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本地市级龙头企业1家。由企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基地建设,采取分阶段验收兑现扶持资金的办法,督促主体按时保质开展基地管理,开拓市场。全面推广应用了生态化种养技术,禁止使用除草剂等破坏环境的农用物资,切实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消费者满意[4]。
2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管理和运行不规范。二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足,造成对支持产业发展的脱贫攻坚子基金、扶贫资金使用性质认识不清,影响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重,劳动效率不高,导致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推行返租倒包模式生产没有合适人选。
2.2专业化服务落后
一是技术服务落后,县乡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导致盲目听从肥料、农药、种苗等供应商的技术指导,造成生产损失严重。二是金融部门间的壁垒,造成合作社融资管理极不方便。三是保险公司验损和赔付不及时,使合作社受灾后恢复生产困难。四是财务会计服务落后,质量不高。
2.3产业发展设计缺陷
全乡虽然在支持产业发展上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了投入标准,但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支持资金主要是脱贫子基金和扶贫资金,资金要求到期归还和兑现分红,但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失败风险,造成合作社压力较大。二是种植业项目设计了2年的田间管理费用,但种植产业实际第三年投产见效可能性较低,而合作社投入能力又普遍较低,使得基地后续管护仍然缺乏。三是部分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要求仍不匹配,部分机耕道和蓄水池没有发挥作用,一些基地又缺乏建设。
2.4产业协作发展滞后
全乡共引进培育了68个企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发展,虽然以建立产业微信群、召开产业推进会议、现场走访等形式,努力推进合作社相互增加信息交流,成立行业协会,推进种养产业循环发展和规模化基地一体化发展,但由于思想很难统一,组织化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3桶井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1强化政府服务和指导职能
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引入有市场、有能力的企业,以“龙头企业+”模式发展产业。二是要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完善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完善金融保险服务,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四是推进主导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协作发展,共拓市场。
3.2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充分利用省、市、县各级科技专家服务农村的机遇,及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二是在产业规划设计上强调基地建设标准化,提高机械化率,减轻后续管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6]。三是要加强产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到先进地区学习,开阔眼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篇4
一、村情基本情况
**村国土面积42.29平方公里,辖 5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434户1947人,其中贫困户99户37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居住布依族、汉族等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9%,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服务业(餐饮及便民店)、养牛、猪、禽和种植西瓜、芒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体经济189万元。
**村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望谟南大门”之称,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相互交汇点,依托珠江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以“港”为核心,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力争把以**港为代表的港口(码头)群建设成为集内陆现代港口,临港有旅游、产业、工业3个园区功能和滨水居住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试验区,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生态移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试验区,建成内陆山区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青柠檬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融合的现代特色村寨。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围绕“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补强公共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抓实抓细**村环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及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对闲杂乱地进行清理,配套种植青柠檬、三角梅、芒果等,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种植池300平方,种植池回填土800m3,36个种植池开挖及池基夯实和档土墙建设,青柠檬种植、三角梅等绿化1000㎡,累计完成120万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实产业兴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实实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青柠檬产业的丰富经验,立足本土、联结群众,合作规划开发“贵柠田园综合体”,倾力打造集青柠檬种植、旅游等融合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落实好贵柠田园综合体石漠化配套项目建设,创建“农业观光区、鱼家博览区、红色文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养生区、民俗风情区”的六大主题功能园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型产业链,引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目前已完成4600亩青柠檬种植,配套的柠檬加工厂、道路设施、灌溉设施等已完成建设或启动建设。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推进**村中志柠檬种植园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有效拓宽周边移民群众创收渠道和壮大村集体收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目前产业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计完成141万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篇5
边阳:“天眼第一栈”
立冬已^十余日,罗甸县边阳镇依旧艳阳高照、温暖如春。
边阳原名漂洋,是罗甸县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以商贸活跃著称,至今留有福建会馆、四川会馆遗迹,被誉为贵州四大“旱码头”之一。
边阳距平塘大射电望远镜仅28公里,从边阳到大射电,车程仅需20分钟,为出入大射电首选之地。
从边阳匝道口下高速,出边阳收费站十余米,宽阔的马路边上,一座古香古色的门楼巍然耸立,门楼正中“玉都北殿生态农业园”的三角形水泥柱分外显眼。
这个生态农业园是罗甸县重点引进的大型农业开发项目之一,占地1280亩,总投资4.8亿元。园区以建设“天眼第一栈”综合服务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新型生态农业,推进农旅、农商、农文产业深度融合。
步入茶马古道商业区, 宏大的仿古建筑群耸立街道两旁。各具特色的“会馆”、沿街投射的3D全息影像让茶马古道昔日的繁华如在眼前,加上散布在街区的马帮雕塑、骆驼、拴马桩、饮马池等景观,让漫步茶马古道商业区的游客恍如重回宋代,产生“梦回古镇,一眼千年”的时空穿越感。
顺着园区便道蜿蜒前行,全国最大的火龙果地标性建筑、风情各异的生态会议馆、生态餐厅、植物迷宫、水幕电影等大型建筑、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占地10万平方米的大地花海和高效农业示范园依托罗甸温暖如春的气候优势,无论春夏秋冬,都生机盎然,繁花似锦。
据项目主要投资方西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仕香介绍,今年国庆期间,园区水上乐园吸引了约3.5万游客到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150万人次。
自去年10月18日项目开工以来,企业、政府协调推进,一年时间,一期建设已基本完工。园区里600多名工人都是来自园区周边岩脚、前进、下坝等村的农户。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1500人到园区就业。”吴仕香说。
木引:麻山腹地展新颜
近年来,罗甸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经果林种植,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双丰收,地方农旅观光为全县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丛里村有一条从山底溶洞流出的小溪,小溪蜿蜒向南流过海升柑橘园后,河道逐渐宽阔,穿过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的“仁里桥”汇入丛里河。
60多岁的木引镇丛里村村民黄岩香正站在河边在等待“工头”配药,她家的4亩田地全部流转给了海升柑橘园,每年除了1200元/亩的土地流转金外,平时在园里干些除草、喷药等简单农活,一天八小时,能收入70元。一年差不多有五六千元劳务收入。
黄光本是一个50岁左右,瘦高黝黑的汉子,他是柑橘产业园里负责召集临时务工人手的“工头”,也是丛里本地人。
他说,以前忙时种地,闲时打工,一年下来也就攒个万把块,如今在园区干活,一年能挣三四万。“政府在我们村搞了这个产业园以后,我们收入增加了,村里的路也修好了,房子也修整了,现在生活很方便,大家心情都很好。” 黄光本说。
为推进罗甸柑橘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脱贫步伐,罗甸县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陕西海升集团在木引镇投资1亿元兴建罗甸麻山扶贫精品水果产业园。
目前,已投入1300万元,种植柠檬700亩、沃柑500亩,完成光伏发电、水肥一体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周边“美丽乡村”房屋外立面改造,正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吸纳当地400多个劳动力进园区务工,累计发放工资120余万元。
海升柑橘栽培产业园四面青山环绕,一排排整齐的树苗长势良好。今年三月份才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到半人高,枝干疏密得当,深绿色的叶片油亮油亮的。
“这边是柠檬、那边是柑橘,我们每天都会进园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并做下标记,对病虫害进行监控。”毕业于吉林大学农学专业的海升公司种植技术员杨昌丽指着一棵顶端系着红色带子的树苗对记者说。
篇6
贵州各族人民懂绿、爱绿、护绿,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通过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先进理念和政策建议,积累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12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效。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贵州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集中管辖处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市、县两级也陆续成立了相关机构,全省环境保护司法体系逐渐形成。图为贵阳市民的“水缸”清镇红枫湖。(当代贵州图片库供图)
近年来,贵州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项改革试点。在赤水河、乌江流域,满山绿树和清亮河水交相辉映。图为山清水秀的乌江。(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摄)
贵州省提出,要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60%,实现“绿满贵州”。图为松桃盘石畜牧园区黔东草海,当地群众放牧归来。(屈立武/摄)
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图为威宁西凉山风电场(当代贵州图片库供图)
贵州开展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推进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推动农旅文一体化,促使黔北民居新农村示范点变成小康示范点,逾60%的行政村受益。图为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当代贵州图片库供图)
篇7
一、成都市锦江区基本情况
锦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南部,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辖16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常住人口40余万人,其中涉农街道6个,涉农社区16个,涉农社区人口3.67万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5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2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1.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5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5元。
2003年以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锦江区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五朵金花”,走出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道路。2007年6月,成都市正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锦江区抢抓试验区建设机遇,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探索城市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全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基层治理机制和功能区管理机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努力探索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新模式。
二、锦江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
从2003年开始,锦江区以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为契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的部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三进”、“四化”、 “三不失” (三进: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四化:城乡政策一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发展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三不失: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的思路,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集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探索了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享受城市化、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使农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锦江区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和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在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加快农房景观化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的支农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断改造和完善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光纤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2004年一2006年,仅农村基础设施一项,政府的引导投入就达1.8亿元。二是吸引社会资金介入。“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如果按常规的公园化建设方式,每平方公里就需投入1.5亿元。而他们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通过引进成都维生、台湾大汉园林等38家花卉龙头企业,吸引了民间资金2亿元,政府每平方公里仅投入了1500万元就建成了开放式的休闲绿地。三是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后,回笼的资金又用于“五朵金花”的提升打造。在成都金港赛道项目建设中,他们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规范土地整理,集中修建农民新居,不仅实现了土地集中经营的规模利用,也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
2、因地制宜,一村一品
锦江区农村地处城市通风口,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土质系龙泉山脉酸性膨胀土,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锦江区充分利用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成为国家AA级风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3、文化润色,产业支撑
一是以办节办会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通过举办梅花节、乡村旅游大会、旅发会、十届梅花年会等办节办会活动,不断提升“五朵金花”的品牌效应,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冬有幸福之梅花、每日均有绿色的江家之菜地的可以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二是以创意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内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发展格局,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人“五朵金花”之中,促进其由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产业+文化+休闲+商务”等多元化乡村旅游方式转变。三是以产业项目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在东篱菊园,通过引进全球非洲菊种苗的供应商上海大地园艺种苗公司,形成全国甚至国际市场的非洲菊种苗培育基地,打造对接国际市场的产业链条;利用通风口不能搞开发建设用地和通过宅基地、原村道整理置换出的土地,在“五朵金花”非核心区域打造了全国第四条能举办国际、国内各种汽车赛事及各大品牌汽车的试乘试驾活动的赛道,发展汽车后端市场,带动“五朵金花”非核心区外的农民增收致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锦江区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9年,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5元,是2003年2.66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6: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三、锦江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经验
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制约城乡一体发展的瓶颈,创新体制机制、实施配套改革是关键。锦江区以改革突破为抓手,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完善。
1、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全域”理念,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管理体制,将分散于有关部门的涉及城乡建设的规划职能统一划给区规划局,打破过去城乡分割的传统做法,城乡一盘棋统筹规划,重点抓好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区域交通体系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规划,改变以往农村规划缺失、城市规划滞后而导致的无序开发、分散建设的现象。
2、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形成对“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从而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3、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均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成都市于200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进一步改革城镇户口迁移政策,规定农民在城镇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或城镇租房即可入户,消除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户”限制。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等就业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四是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五是推进科技、文化事业改革。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文化站(室)标准化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几点启示
1、城乡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增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锦江区通过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改变了产业布局分散、粗放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城乡产业的集群集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加快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步伐,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呈现出城乡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2、科学规划布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和基础
发展如何走,规划是龙头。编制规划时主要把握五个原则:一是城市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二是城乡一体,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三是优化布局,以“三个集中”为导向,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四是资源共享,加快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五是突出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分别制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3、搞好公共服务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是广开就业路。按照“培训、就业、援助、转变”的思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信息服务提供就业机会、法律援助解除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二是打造农民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消除农民集中居住、转产转业的后顾之忧,应把社会保障作为关键,让城乡居民共享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增强农民向城市集中的信心。在养老保障上,采取“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个人为主、财政补贴、城乡一体”,有条件的将全区失地农民纳入社保;在最低生活保障上,城乡均明确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建设城乡低保数据库。搭建全区城乡低保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三是全面发展社区(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社区(村)学校、卫生室、活动室、图书室及健身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制度,完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社区(村)管理。在社区(村)管理上引入契约模式,通过合同、协议、责任状等书面形式,将土地产权、社区(村)债务、计划生育、老人赡养等农村传统事务和其他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全部以文本形式约定下来,纳入契约化管理的范畴,同时积极推动“4+2工作法”的学习和运用,使其在涉及社区(村)发展拆迁征地、房屋搬迁等重大事项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推进社区民主法治进程。此外,利用远程教育网等各种媒介加强居民的自身素质教育,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篇8
宽阔的观光公路沿着山势蜿蜒而上,精心培植的格桑花一路盛开,彩带般串起如画的毛尖镇,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螺丝壳山这个因盛产“都匀毛尖”而闻名的小镇,高山云雾之中,满目茶海、满眼苍翠。
螺丝壳河头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每天都要到茶山上转转,心里才踏实。合作社所在的毛尖镇坪阳村,146户农户种植的茶园有7000多亩,可采摘面积5400亩。
“2008年前,村里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大多在8000元以上,合作社的种植大户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张光辉告诉记者。昔日坪阳村周边的荒山,如今已遍布郁郁葱葱的茶园。
在黔南,像张光辉一样,越来越多茶农的致富梦,在高山云雾缥缈处,结结实实生了根。
发展与生态双赢
地处黄金纬度带上的黔南州,寡照薄地的自然环境虽不利于粮食种植等传统农业发展,但厚植茶产业却使短板逆转成优势。
依托“高山云雾出好茶,好山好水好空气”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黔南发展茶产业,是转型之需、增收之途,也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最佳选择。
这不仅是黔南的发展逻辑,也是贵州作为全国唯一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兼具的产茶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考量。
按照作出的“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重要指示,从省到州,全局谋划,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相继出台,剑指长期困扰黔南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品牌、人才等瓶颈,强力规划都匀毛尖发展蓝图。
2013年10月,黔南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在2012年75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200万亩;到2020年,实现茶业年产值6万吨,茶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2014年5月,黔南州人大通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以立法形式促进都匀毛尖发展,黔南也成为全国首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都匀毛尖作为绿茶重点品牌之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
有了思路和行动规划,从2013年起,彻底改变了都匀毛尖零星种植不成规模的局面,政府大力支持,干部率先带头,企业强势拉动,农民积极响应,发展与生态双赢,百万亩茶园应运而生。
截至今年上半年,黔南州已有茶园151.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72万亩;全州涉茶企业(专业合作社)1300家,茶叶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0多亿元;茶叶总产值29.5亿元;都匀毛尖的品牌价值上升到181亿。
产业与标准共生
统一都匀毛尖品牌,开通毛尖茶高铁专列,投资央视宣传,举行全国茶仙子选美大赛,开辟茶山体验游……黔南在茶叶面积向200万亩冲刺的同时,在茶树管养、茶叶加工、茶产品开发等环节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茶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都匀河头农民茶叶合作社坪阳村毛尖基地,亮黄色的防虫板格外显眼。有着十几年种茶经验的张光辉见证了都匀毛尖有机茶病虫害防控体系的一步步成熟。张光辉说:“这些‘黄牌’都是捕蝇高手呢。有了它们,茶园就能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最大程度保证都匀毛尖绿色有机的品质。”
2012年,黔南州梅渊商贸有限公司在毛尖镇螺丝壳高平山建起2000亩生态有机茶园基地。“茶园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来做,不施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保证都匀毛尖品质的原生态。”公司总经理何钰海系都匀毛尖茶协会会长,他说,公司收购茶青按照茶青芽叶完整、无病虫害斑点、无鱼叶鳞片等9项标准执行,牢牢守住标准化生产的关口,倒逼茶农改变粗放的种植管理方式,自觉守护黔茶的高品质。
为了进一步提升都匀毛尖的品牌价值,黔南州颁布了《都匀毛尖综合标准体系》等15个地方标准,修订并实施的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涵盖5大类26个等级系列产品架构,实现都匀毛尖主要产地――都匀、瓮安、贵定、独山等地茶树品种、茶青原料和茶叶产品的全覆盖,可追溯的科学数据、标准化的拼配和透明的价格体系,成为推动都匀毛尖前进的三大法宝。
近五年,在农业部抽检贵州茶叶的100个批次中,黔南州抽检茶叶合格率为100%,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立起“生态黔茶”新标杆。
茶山与旅游结合
“蓝天白云一壶茶”,6月1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在都匀螺丝壳茶叶基地拍摄的一张贵州茶园呈现在蓝天白云下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获得了不少点赞。
“风景好,心情好,连吹来的风中都有茶香味。”苏州游客胡旭忠坐了3个小时的高铁来到都匀,为的就是感受茶园里最纯正的毛尖茶香。贵广高铁开通后,都匀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贵阳1小时经济圈,越来越多的人嗅着茶香而来。
茶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附加值高,黔南茶文化、茶旅游、茶医药等领域的发展,诠释了“第六产业”的魅力所在。
“茶越种越多,环境越来越好,农民致富的路子更多了。”张光辉说。
螺丝壳地处都匀市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域,是集茶叶种植、加工、茶产品研发、茶文化展示、茶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园区,也是黔南州着力打造的百里毛尖长廊茶业示范带的一部分。
“通过招商引资,我们在茶场修建了茶园山庄。”尽管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清明期间,茶园旅游的火爆还是让张光辉措手不及。“一天100多台车、1000多人来茶山w验茶旅一体化,一时间真的应接不暇。”张光辉兴奋地说。
毛尖镇不仅有广阔的茶园,还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春天茶山披翠、茶芽吐香;夏日繁花似锦、凉风习习;秋季云海缠绵、山水如画;冬来雾凇凛冽、景色迷人。结合毛尖镇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多彩景观,毛尖镇发展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2015年接待游客35万人。“十三五”期间,毛尖镇年游客量将达300万人次。
“建设观光型茶园,游客到这里可以选择一日游、两日游,住下来,享受原生态的阳光空气,再喝上一壶好茶,多么轻松惬意!”何钰海描绘的是公司的规划,同时也是黔南茶旅结合产业发展的方向。
“近茶区、接便道、延景点、多元化”的建设理念,把黔南生态农业、生态茶园、自然景色、人文景区等重要核心景观串联一起,让“产业发展”与“旅游”抱团,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品牌。
篇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Haina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anya as a pilot city in the provinc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houl have a higher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Yucai ecological zon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construction.
P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育才生态区
Key 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planning guidance;Yucai ecological zone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2-02
0 引言
“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科学规划、勇于创新,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民生改善,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1 育才生态区概况
育才生态区前身为育才镇,是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2014年随着三亚市“撤镇社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育才镇更名为育才生态区。
育才生态区地处三亚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也是三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镇。该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生态区约2万人,以黎、苗族居多(约1.9万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区域面积314.9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育才生态区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黎、苗族文化,传承农垦传统文化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2012年,育才生态区被确定为海南省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
几年来,育才生态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子。
2 经验探讨
2.1 精心规划、科学发展
育才生态区是海南南部滨海地区联系中部山地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三亚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山海相连、指状生长”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下,育才生态区作为中脊之一,必将成为三亚市辐射海南南部区域的重要战略地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为育才生态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前提和依据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划拨专款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并聘请省内资深专家对规划编制成果严格审查,力争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目前,育才已完成了至今的第一版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育才生态区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将强化中心区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区,吸引人口向中心区集聚,提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对生态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冲击。鉴于现状中心区主要由南区的立才农场场部和北区的区管委会属地组成,在中心区用地布局上,采取场镇合一、统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统筹的原则,使区镇发挥职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三亚市域北部山区中心,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服务基地,具有浓郁黎苗风情的山地风情旅游小镇。
为打造地方特色小镇,规划专章提出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应“显山、亲水、传文、营镇”,强调须对镇区整体形态风貌进行管控,包括街区界面引导,重点项目意向以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等等;镇区整体建筑形态以低层多层为主,建筑风貌体现热带特色,尺度适宜,具有地方特色,色彩清新淡雅。
2.2 制定实施方案,有序分期建设
在目标年限内,育才生态区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采取了重点区域先行的开发行的计划,通过新建与改建同步推进的方法,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发展。
2.2.1 基础设施先行
依托市政府财政支持,育才优先发展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贯穿整个中心区的育才大道进行扩宽改造、绿化和亮化,加快了育才大道路沿线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了包括育才中心幼儿园、育才中心学校、育才敬老院在内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在各行政村内配建了垃圾中转站、农村多功能文化室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2.2 示范区效应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效应,加快推进了中心区街道改造工程,通过对中心区道路两侧已建的建筑物按照“穿衣戴帽,装饰装修”形式,推进中心区重要街道立面、开敞空间的景观风貌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及街道亮化工程,整治滨河环境,建设中心公园和滨水景观带,改善中心区(含农垦地区)面貌,初步形成特色山地小镇的整体形态。
2.2.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根据《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工作部署,育才生态区精心挑选了雅亮、马亮、雅林、那受、龙密、青法6个行政村作为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及扶贫计划相融合”要求,先行委托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将6个试点村分类为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并根据试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服务提高、素质提升等5大工程,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有计划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目标。
2.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育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三亚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背景,其生态保育、生态涵养的责任重大,因此,一方面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态(山地)、热带植物、民俗资源等特色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小镇经验,高标准、高门槛引入企业参与,可持续地发展符合公共性、具有地域特色且生B友好型的观光农业、民族风情、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提供既区别于滨海地区的旅游产品,又使山地农民增收,达到以旅促农,联动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心区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支持低碳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规划区内开展可持续性排水系统的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源分离技术”,力争实现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太阳能利用技术;推行绿色交通以及开展生态岸线修复技术等等。
2.4 引入和培植特色产业,注入原动力
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丰富和提升小城镇产业结构,是推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育才注重加强对散落在北部山区旅游用地的规划引导和业态设计,充分利用腹地丰富的水系、水库、热带山林和田园等自然资源并充分融合,形成“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由低水平散点式向高端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注重培育高品质、好业态的富民型特色产业,充分结合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搬迁安置区、预留旅游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收益持续”的风情旅游小镇和精品绿色产业带,带动山区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规划,充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以及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设施建设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落地,使“规划有计划,规划落项目”,增强小城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
2.5 科学有序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2.5.1 制定规章制度、审批有法可依
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离不开有序的规划建设管理,为此,三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亚市村庄建设管理办法》、《三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住房报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完善审批制度和流程。在法定的框架下,育才生态区结合自身辖区管理机构设置,建立了一套涵盖土地、规划、施工、房产等在内的一站式审理制度,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基础群众提供便捷的建房报建途径。
2.5.2 充实基层管理人员,加大违法建设管控
为保证城乡规划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育才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了国土、规划、综合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相应的延伸机构,并在各行政村配置一名规划建设协管员,整合力量进行执法监察,建立覆盖城乡的常态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区管委会严格按照《三亚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要求,始终保持对违法建筑打击和管控的高压态势,通过建立网格化巡查管控机制,加强对违法辖区内违法占地、顶风抢建督查督办,严控违法建筑增量。
3 结语
育才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环境等优势,顺应国家宏观发展及市场需求,借助“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的发展契机,坚持“以旅促农”的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区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而产业的发展、有序的城镇建设管理也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功能的“接收器”和带动村庄发展的“辐射器”,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育才生态区的建设经验能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引导其他小城镇选择更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庄宇,彭锐.浅议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
篇10
人居环境美,古镇故事多。古街盐号、票号、镖局已成昨日历史,马店、布庄、面馆、茶座再显今日新姿,坚持“绿色发展・特色提升”,一镇变“三城”,是六枝特区岩脚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在小城镇建设中,六枝特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主三星多特色”发展思路,以“绿色发展・特色提升”为主题,全面实施“城乡带动、镇村联动、村组互动”“整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一个个集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一身的绿色小镇焕然一新,走出一条“整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做精城区:城乡带动齐步走
在六枝特区中心城区的山体公园,王应江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城区的发展太快了,街头小巷一拉通,城区纵横交错,几天不出门还真有点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山体公园的开放,顺民心得民意,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打造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带动乡镇齐步发展,让强劲乡镇带动沿线乡镇共同进步,是六枝特区“整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之一。
建设中,六枝特区结合各个乡镇的产业、文化等资源禀赋,以“一主三星多特色”思路为引领,打造风格各异的特色小镇,构建辐射带动周边村居和沿线乡镇共同发展的框架体系。
在“一主”建设上,六枝特区按照“南拓、北改、东拓、西延”的思路,注重在改造与新建相结合上下功夫,扩大城区面积,提升空间质量,对背街小巷进行改造、对中心城区进行提升、对主要街道进行美化、对城区山体公园进行塑造……随着东西互通的顺接相连及5座山体公园的建成开放,六枝“盆景山城”的美景得到各界的充分认可及市民的广泛赞誉。
六枝城区的建设带动了银壶、九龙、塔山三个街道,那克社区以及新窑镇、大用镇北部的联动发展。
大用镇位于六枝特区城郊,与城区紧密相连,该镇立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黄果树上游国家级湿地公园,发展农副产品、大健康医药、花卉等特色经济,构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产业链,依靠城区人气、财气打造“西来花谷・浪漫小镇”特色农旅品牌。新窑镇立足路喜园区、竹编产业,拟打造“西部竹园・创意新窑”竹文化品牌。通过竹编产业带动村民增加收入,通过路喜园区就近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
在“三星”的打造中,六枝特区以东部落别乡、西南部郎岱镇、西北部岩脚镇为重点,辐射带动沿线乡镇共同发展。
东部以落别为中心,立足连接黄果树的桥头堡和黄果树源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范围,以“一区四块四心多廊”的旅游空间结构,打造“黄果树源・黔秀落别”特色小镇,辐射带动木岗镇及大用镇东部连线发展。在落别乡,周末可谓游人如织。从云上中心到温泉小镇再到螃蟹峡,从山泉湿地公园到浪哨园再到布依博物馆,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惊喜,让游客连声感叹。毗邻的木岗镇作为连接贵安新区的桥头堡,依托木岗产业园区、万亩油菜基地和夜郎红鸡血石等资源,拟构建建材、矿山机械制造业、新型冶金业,打造“油菜花海・宝石之乡”产业品牌。
西部以郎岱为中心,立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夜郎文化等优势,以传统街市、秀丽山水风光和悠然的民居生活体验为基础,打造“清风古镇・味道人文・云翔郎岱”特色小镇,辐射带动镇、月亮河乡、中寨乡连线发展。镇以夜郎和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滨湖资源、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元素为基础,打造“云上・凉都海南”健康旅游品牌。月亮河乡依托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态园和茶叶、优质红米、猕猴桃基地,积极引资提升生态园内涵,打造“龙山神鼓・布依圣地”民族文化品牌。中寨镇立足江文化旅游园区、精品水果基地、黑叶猴及水黄公路,打造“猿啼中寨・奇石之乡”生态长廊品牌,形成“一路一湖”产业经济带。
北部以岩脚为中心,以盐商文化和生态旅游服务为主,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无缝衔接的产业新支点,打造“柳岸水乡・古镇岩脚”,形成北部商贸的集散地,辐射带动牛场乡、梭戛乡、新场乡、新华乡、龙河镇、关寨镇沿线发展。牛场乡依托黔中水库、牛场辣椒、窗子洞、短角苗文化等优势,打造“黔中福地・西部一岛”大健康品牌;梭戛乡依托梭戛生态博物馆和长角苗民族民俗文化、刺梨基地,打造“穿梭远古・世界箐苗”文化品牌;新场乡依托“六六高速”便捷通道、万亩核桃基地、红豆杉基地以及矿产资源,打造“佛居蛇岩・千洞之乡”洞穴品牌;新华乡依托境内万亩茶叶基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打造“云雾深处・高山茶海”经济品牌;龙河镇依托阿珠水库、龙场大河景观水道、蔬菜基地、杨梅基地,打造“千年杨梅・山水人家”景观品牌;关寨镇依托仡佬族、彝族等民族文化、核桃基地、连片竹林、马铃薯和天然生态氧吧,打造“核桃之乡・养生之谷”生态品牌。
做特乡镇:镇村联动增实力
从六郎公路驶入箐菜塘村,犹如一幅山水油画映入眼帘。当地村民如今都成了产业工人,白天在田间劳作挣工资,傍晚聚在房前的树下闲聊唠嗑。
郎岱镇在镇村联动发展中,带动周边三个片区21个村居联动发展。以“旅游花脚・梦里花园”花脚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青菜塘、阿乐、石糯尾等村,打造猕猴桃、茶叶、西瓜、养殖等特色产业;以“文化木城・神秘夜郎”木城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后营、驿陇、青龙、群峰等村,打造集夜郎文化、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城中文化村;以“多彩民族・风情洒志”洒志村为中心,辐射带动中寨、跳花坡、把利等9个少数民族村,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村寨。
岩脚镇以“一心三带”发展思路推动镇村联动发展,一心即以岩脚小城镇为中心,三带即以回龙溪生态旅游观光带为核心,带动西北、二道岩、岱瓮、高桥等村联动发展;以金星村金品水果带为核心,辐射带动阿岔、锦钟等村联动发展;以草原生态牛养殖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岩脚片区及民乐等周边村寨的联动发展。
落别乡用“三个转型”的思路加快推进镇村联动。一是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将抵耳沿牛角至落别一带打造为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长寨至坝湾一带打造为黄果树的“后花园”。二是从交通沿线小镇向特色旅游小镇转型,着力将落别打造为集旅游产品、民族文化、传统饮食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三是依托牛角村文化广场,以落别小城镇建设为中心,以洒耳风景区的滴水滩、多棱洞、板梅古堡等自然景观为基础,利用坝湾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建设以索考农业产业化、落别城镇化、坝湾自然景观及民间民俗文化为主的三个重点旅游区域。
做美村庄:村组互动奔富忙
走进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新寨组,先进的垃圾处理点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客人前来参观。落别乡办公室负责人韦权峰介绍,村民5户一组收集垃圾后进行分类集中处理,对不可用垃圾进行再加工生产有机肥……村民通过“三变”模式将土地入股修建停车场、摊位等,从中分红。
新寨组的新村变革是六枝特区村组互动的一个缩影。
在整区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六枝特区大力实施“村组互动”工程,把触角延伸到组,宣传发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三变”模式将资源、资产、土地、人力入股,使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提升。
在郎岱镇青菜塘村,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错落有致,极富特色的乡村旅店、精致的庭院点缀其间,整洁宽敞的柏油路贯穿其中,勾画出一幅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岩脚镇太和村田家寨村民组实施的火焰山景观、绿色停车场、采摘园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风貌,前来游玩的人数剧增,村民们看准商机纷纷办起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文旅融合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