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应急物流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危机,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在应急物资管理、军地物流融合、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从军民融合的视角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关键词】军民融合 应急物流 建设
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所以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筹集应急物资,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支援,需要军民融合共同应对。在多次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应急物流经历一次次磨炼,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仓储设施设备愈发完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在应急物资管理、军地物流融合、保障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问题。
1.应急物流军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不力
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应对灾害,各自捐赠应急物资给灾区人民,应急物流需要将各种救援物资输送到灾区,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物资接收流程和管理,不知道这些物资应由谁接手分发,经常造成大量捐赠物资囤积堆压在捐赠地,不能及时运往灾区。人们捐赠的应急物资种类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对这些物资进行分类整理,因而救灾人员在接受之后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归类处理。另外对于这些物资的调拨也缺乏统筹管理,一般都是哪个地方申请了应急物资就调往哪里,而且基本都会同意任何一个申请。虽然这种哪里有需要就调往哪里的原则在理论上是没错的,但是这种调拨方法没有很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急物资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1.2 军方与地方的应急物联动体系待完善
我国军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种“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导致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另外,在灾害发生后地方应急物流最先做出反应,他们又往往自成体系。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没有最大程度实现高效合作,各自的运作信息不对外公开,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应急物资没有共享。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国家与地方之间如果不能将各自的力量整合编配,缺乏协调指挥,那么就不能达到最突显的应急效果。
1.3应急物流保障设施设备不足
应急物资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到灾区,必然依靠完善的应急设施设备的保障。 但是西部地区只有几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当突发事件出现后往往都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从较远的地方急掉物资要花费很多时间。此外,应急物流装备不能很好的满足救援任务的需求,首先是在数量上较少,其次这些设施设备较为陈旧,性能短缺,应急物流保障设施设备总体来说还是不足的。
2.基于军民融合视角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议
2.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不仅是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还要重视应急物资接受和调拨的管理工作。军民融合要求军方和地方之间建立互通有无的协调机制,依据自身优势分管不同事物。第一,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制定规范的运作流程,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商,对国家分拨和人民自发捐赠的物资分类管理,在灾区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接送达后的物资,并管理分发。当发生意见冲突时,可以从上方抽调人员成立协调管理机构,按照统一的规范实行应急物资管理。第二,在指挥方面改变以往指令层层下达的局面,采用扁平化结构通过最少的层次使得指令快速有效传达。最后在职能方面,不能只固守部门职责,而要灵活多变,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终保证军民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快速、有序、高效运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
2.2 加强军地物流发展统筹规划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囊括了国家到地方的各个等级,军队到行政的各个部门,由于涉及的人员众多,应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
坚持军民一体、三军一体、统一领导、稳步实施的原则,培养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人才,加强各种资源力量的整合,构建完整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打破以往的军地界限桎梏,融合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从最初的物资筹集到最终发放的全过程,
军方和地方都参与其中,将应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最需要的灾区,分发给最需要的人们。
2.3 建立军地一体物流信息系统,完善物流设施设备
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需要规范的物流信息平台作支撑,这个平台会让灾区的需求信息和军方、地方、人民捐赠的物资供给信息变得公开透明,也可以针对此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部门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应急效率。另外要完善应急物流的设施设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物资仓储中心,定期检修物流设施设备,淘汰性能差老化的设备,及时作出更新,为应急物流的顺利运转提供保障。
3.总结
应急物流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完善物流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应对危机,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S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对应急物流军民融合方面的研究,持续推动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国辉.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问题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11):26-27.
[2]张钰.浅析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4):42-43.
[3]孟凡忠,曲振生,温仕尧.应急物流军民融合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14,(7):102-103.
[4]程华亮,杨西龙.应急物流中军民协同保障能力评价研究[J].物流科技,2016,39(5):120-124.
[5]肖骅,王丰,蒋宁等.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5):72-73.
篇2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应用型 实践课程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我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电子商务更是空前发展,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物流外包,社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国内物流企业亟待壮大,伴随而来的是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而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因此,必须对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
一、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由于物流工作实践性强,物流企业在招聘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应聘者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少则1-2年,多则5-8 年,对于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实践经验的缺乏已成为阻碍其就业的最重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就业与创业。因此,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能具备一定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就成为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
针对我国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实践课程体系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职业基本能力,物流专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竞争能力五种能力。打造的是既具有物流设计,运作,优化的专业能力,又懂得管理、经营,决策,营销,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就业与创业为导向,以能力与应用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为此,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符,要避免出现人才结构性失衡。
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国际航运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开设运输管理课程,完全是从香港转口贸易的优势出发,抓住了航运,运输的需求重点,即便有能力开设其他物流课程,也没有贪大求全。因此,我们要从地区,行业,发展阶段等方面考虑,设置物流急需的实践课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实现充分就业。
2.能力导向原则
物流实践能力培养应包括基本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两个层次。基本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操作岗位技能,主要有储存、运输、调配、分装、加工、信息、报关、报检,结算、货运,客户管理等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能力为组织管理,分析决策,人际交往,创新竞争等能力。
3. 素质导向原则
著名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谢思忠曾指出:大学生就业,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可以说“素质决定命运”。很多企业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放在首位,他们特别欢迎那些事业心强、具有战略眼光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的精神,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活跃敏捷的思维。
以上素质的培养是实践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
4. 学生导向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5. 特色导向原则
各个学校都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物流企业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发挥优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比如交通类院系可注重运输事务方面,管理财经类院系可以侧重管理,营销,成本等方面。
6. 前瞻性导向原则
现阶段的学历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现代物流业发展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物流教育也要不断更新改进,尤其是实践课程,不但要与现实物流发展与时俱进,更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以使物流人才的培养符合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应构建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基本原则为指导,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业务流程模拟为主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实践课程体系。调动各方资源,培养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适应2l世纪物流人才的要求。
1.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实践课程
职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现代社会从业所必须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课程,主要是掌握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能力和电子商务能力。
主要课程设置为:(1)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包括微机硬件安装与设置方法;WINDOWS 操作系统使用方法;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使用方法;声音,图像编辑处理方法;网络基础和INTERNET网络应用;(2)电子商务应用:包括B2C交易、B2B交易、C2C交易、网络营销、电子合同、网上银行与支付,信息、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商务管理等。
2.培养物流岗位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
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实质是一种单项管理能力的仿真实训,是专门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的。课程安排在物流主干课程后,主要目的是以岗位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软件为手段,实现符合岗位需求的目标。
主要课程设置:(1)运输与配送管理实训: 包括业务管理、调配管理、运输管理、路线优化等操作环节;(2)仓储与库存管理实训: 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3)货运实训:包括拟订货代合同,处理海运、空运进出口业务,租船订舱、报关与报检,货运保险等内容,(4)供应链管理实训:包括供应链的构建方法与技能,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方法与技能,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等内容。
3.培养综合管理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实践课程
综合性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 “宽口径”,综合型, 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环节。所设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在掌握通用基本就业技能基础上,将所学各类物流单项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培养企业或部门的总体运营能力,实现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目标,同时培养一定的职业素质。
课程内容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主线,以物流企业运营为背景,采用模块教学,角色虚拟方法,具体模块有:(1)物流企业管理模块:内容包括企业创立,机构设置,财务管理等;(2)物流企业营销模块: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物流企业竞争策略等;(3)物流企业运营模块:以家电,医药,食品,汽车等功能物流为背景开展实训;(4)物流客户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客户分析,客户获取,客户维系,客户挽留等。
四、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搭建了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但如何实现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却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保障。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既能按照物流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物流典型案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实战型师资队伍,要走外延和内涵双重发展之路。外延发展,就是引进企业职业经理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内涵发展,就是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学习或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掌握应用技能和实践知识。
2.探索与创新物流实践教学法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除多媒体,案例法等常用教学法外,在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更多的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教学法: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边展示、边讲、边做,直观性强,易理解、易掌握,印象深刻;(2)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提交物流设计方案,使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3)模拟实训法 :采用实物模型、ERP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模拟流程与岗位,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搞好物流实验室建设
物流实验室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平台,是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应用型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更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并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应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
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一方面,为克服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和适应物流实践本身的飞速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可及时洞察物流人才需求变动与发展趋势,进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有步骤地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物流岗位职业活动的深入分析,确定物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校阶段就接触企业,深入实际,培养职业素质,适应职业环境,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与创业。
5.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物流运作是是个动态的、连续的流程,物流各岗位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
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适应特定职业或职业群需要的必备职业素质。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应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含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6.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希望新进员工能马上胜任工作,这是现在社会的普遍就业准则。而学校的实训课程,模拟再好,也与实际存在差距。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期,尤其是毕业实习,多接触实际,多积累经验。通过实践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尽快进入职场角色,这样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作为发展日益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多的需要既掌握物流专业技能,又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以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担负起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重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需求,重视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索,总结,修正实践课程体系,使之成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长宁: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12
篇3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23-020 引言
近几年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2003年SARS传染,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2010年上海静安公寓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及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所致[1]。反观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事件,由于得益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使灾害重建、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几年,河北省突发及公共危害事件频发,且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湾中段,地理位置特殊(环京津地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责任尤其重大。因此,建立健全河北省应急物流机制尤为重要。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也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时间效用,供求关系也要求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2]。应急物流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及非常规性等特点[3]。
在目前突发事件频发现状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它既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安全,也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为应急管理的成功实施提供物资基础和实现条件,并与现场救援密切相关[4]。
2 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自从国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以来,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省政府应急办,设置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地级市、区县也相应设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相应各级职能部门也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或负责人,形成了以省、市、县政府管理为主,其余职能部门为辅的三级应急平台。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预演、舆情引导、军地合作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多级部门联动、上下一致的应急物流管理与指挥体系。
针对河北省应急物流及应急管理,河北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出台了《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此后,陆续编制了《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河北省城市道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2007年编制《“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
为了提高河北省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及应急物流体系整体的运作水平,河北省先后开展大量应急预演活动,包括自然灾害、战备及疫情、生产事故、基础设施能力、大型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如,由各种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的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演、河北省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演、河北省交通及网络应急预演、渤海海域溢油应急预演等,由各类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的预演等。
另外,河北省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救援资金获取与分配管理、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布局及管理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尽管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应急物流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虽按《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省级突发事件的法规,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群体性安全事件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执行,这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宪法规定。同时,已经颁布的一些单行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各级地方政府(市、县)未出台相应的细化法则。
2.2 应急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河北省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虽已形成体系,但仍缺失权威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综合协调性常设专门机构缺失。很多临时设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如同虚设,如各项委员会、指挥部等专门机构非常设,这不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不利于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复合型、大规模群体突发事件没有专业救灾队伍,存在处理力量的盲区。
2.3 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力度不够,未形成政府、社会、物流企业等组织之间的协同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预警机制不健全,表现为预警系统只有河北省气象预报信息系统,预警网络不健全及缺乏社会安全预警机制等。另一方面,河北省虽已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应急物资资源储备仍缺乏,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领域,如洪水、地震等。一些战略性物资,如煤炭、石油等未形成完整的储备体系。
篇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仅五年,四川再遭强烈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省芦山7.0级强烈地震,截至4月29号为止,已造成196人遇难。在震后安置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我国应急物流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应急物流系统和法律法规建设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2.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国外专家主要采用数学分析,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应急物流运输,配送,储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2年,W.Nick Carter在他的《灾害应急管理手册中》,通过对东南亚和太平地区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指出在灾害爆发后,政府和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救灾物资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管理,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最需要的地点,这也是对应急物流内涵的早期描述。1995年应急管理权威专家Suleyman Tufekci针对对美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安德鲁飓风(1992年8月16日,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登陆美国的第三大飓风)时所暴漏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利用仿真技术和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模块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在灾害来袭时以便于人员紧急疏散和交通运输控制,并为应急救援物资的配送提供有效地帮助,这是与应急物流管理相关联的一个早期系统雏形。Wlodzimierz(2001)年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一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并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单目标模型,并指出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应用到一般网络中的缺点。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系2003年爆发非典后开始重视的。欧忠文(2004)较早提出了应急物流的研究内容,包括:基本问题(概念、特点和对象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应急物流快速保障技术平台的构建,应急款项的筹措与管理,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邓莘等人(2009)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就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现状、基本思路进行探讨,提出了应急物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储备的基本思路。程琦(2010)立足于对我国近年来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爆发后应急物流管理实践的考察分析,以及国内外对应急物流及其管理体系的文献研究,在管理学的角度上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构建作用和五要素框架。论文在界定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后,基于我国已出台的相关顸案和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救灾实践,分析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当前运作模式,指出了该管理体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旨在改进该体系运作实效的关键任务和举措。
在上述国内外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作为研究的开拓者,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管理学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从应急物流的实际应用和合理优化出发,形成了应急物流管理思想的基础理论框架。而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主要从应急物流的概念和成因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全面对比和差异化分析,总结出应急物流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要求,并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的应用实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形成了我国应急物流的基础理论体系,为我国应急物流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
在国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基于自然灾害背景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他们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灾害物流计划、核心协调机构、危机应对网络和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该体系中。近些年在国外有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eth D.guikema等(2007)从电力供应的角度入手,对地震后灾区的能源供应系统构建进行了研究。Meishiang(2007)提出政府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情况下的洪水灾害所引发的应急物流问题是,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从而能够计算出营救小队的分布并规划应急物资临时配送中心的最佳位置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急物流运作中可以发现,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被充分应用到应急物流中。商业物流中的很多理念如“商物分离”等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流畅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也能促进应急物流体系的管理。
在国内方面,程琦(2010)对比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运行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只是建立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的供应、运输、配送、发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运作体系雏形。该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在一些灾害救助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在突发性重大灾害的紧急救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他提出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和可行建议: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措施。姜宇(2011)通过时国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不够、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并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要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协调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信息建设、加强应急法律法规的建设。王冲(2011)从应急法律、预警机制、上下级政府、城市间联动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灾害教育普及几个方面对我国自然灾害状况作出了深层次剖析,分析了我国灾害发生的特征、分布领域以及应对突发灾害处理的方式,找出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的几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朱福庆,方毅(2012)根据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和我国日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高物流运作成本、基础保障设施落后、组织协调不够完善、信息的有限性以及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匮乏。然后他们从应急物流的公共应急机制方面、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应急物资储备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应急物流体系。
在上述的文献中,国内学者没有对相关细节做定量分析,没能从数据模拟上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当然,我国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前提是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因此我国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事物都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我国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完善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多门学科,应当不断研究其运作模式、特性和发展规律,使其日趋完善,以此指导我国的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4.结语
从研究方向上看:国内外学者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大多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入手,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或模拟阶段,缺少实际应用的支持,特别是国内方面,由于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新的研究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这也使得研究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从研究方法上看:在研究的过程中多建立在模拟条件的假设之下,其真实性和周密性有待提高,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定性的的描述之中,而定量、微观、可操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近些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总结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发展历程,把握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希望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3]朱福庆,方毅.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2(6).
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042-02
The Brief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China
Zhao Y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raised the forecasting capability of disaster, but most of theemergencies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or there is a very short time apart between the forecasting time and the happening time,thus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providing material support must face to a very high demand, so there is a great practical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several idea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inChina have been mentioned.
Key Words: emergencies; emergency logistics;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一、前言
因为奥运会的举行,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令人高兴和期盼的;但是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又是多灾多难的:年初的雪灾、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随后南方多个地区的持续降雨等都给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5•12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各种救援物资,体现了国家应急体系启动的速度。可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个问题――很多救援物资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对此,我们真正体会到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还不够畅通。
实际上,针对2003年S A R S疫情的突发所带来的损失,关于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已被相关部门和专家提及,并展开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这一体系又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识到,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构建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已迫在眉睫。如何科学、高效、安全地仓储、配送应急物资,如何保障应急物流系统通畅,这也是大灾之后,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基本理论
1.应急物流的内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不同的是,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2.应急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应急物流系统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时间性。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
(2)快速反应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内部物流或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经常性、稳定性和循环性。
(3)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和供给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是不确定的,而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将其纳入应急物流系统中。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1.构建原则
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就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以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并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
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有如下原则:
(1)确保社会稳定,遵循“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一理念在任何应急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应急行动的根本因素,是影响应急行动的关键,是实现应急行动高效运作的核心。
(2)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流量不均衡性和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应急物流系统要对应急物资的采购机制、运送机制进行设计,对各种运载工具的运输能力、运输路径和运送方案进行比较并给出满意方案。
(3)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应急物流系统应把事前防范与事后应急相结合。应急物流需求的事后选择性决定了一个高效率的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和应急运输工具信息系统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建立全国范围的以应急物资和应急运输工具为主体的大型的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对于突发事件爆发后,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 义。
(4)加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动态监控的原则
应急物流多是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而进行的物流活动,所以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不仅依靠市场机制更要
依靠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来加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动态监控。
2.构建思路
(1)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完善我国应急物流联动机制
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应急指挥工作,来整合资源和指挥分工协作,并完善应急物流联动机制,使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调集及时到位,这样才能够调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处理突发事件,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避免多种渠道、多个部门管理所造成的物资配送分发的不科学、不及时,使应急物资不能按轻重缓急保障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作 用。
(2)建立应急预案是关键
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有一套适合实战的应急预案。尤其是在物流运营当中,应加强对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制定,有一整套的危机处理办法和机制,平时做好应急培训,储备应急物品,加强网络的建设,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处理应急事务,以便在最早的时间内做出最快地响应。这涉及运作、沟通、资源分配、个人责任、职责分工等,在预案中都要有规定。
(3)构建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通道建设
在应急物流系统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应急物资的配送情况,大多是效率低,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根据事件的种类与级别,建立相应级别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尽可能精简物流的中间环节,适应来源广泛、品种多、批量大的应急物资供应特点,在加快物流的流转速度外,还要提高供应网络的柔性,可以快速地对物流条件变化做出反 应。
还要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满足系统化的原则,要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等作为一个系统来通盘考虑,达到最佳融合;交通保障是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关键所在,应完善应急物流交通动员法规体系,使社会交通在统一指挥下,不断扩大和增强应急保障力量,确保应急物流的通 畅。
(4)完善物资储备体系
我国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相对来讲品种单一,渠道单一,而且布局不合理。在紧急情况下,完全靠政府的储备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地方的储备、军队的储备都是国家应急储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场储备和家庭储备也非常重要,应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国家、地区、军队、市场的一体化储备,进一步完善我国物资储备体系。
(5)加快法律标准制定、补偿机制建立等配套工作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要颁布一些强制性的规章、措施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目前我国的补偿机制也是不健全的,只有做好补偿机制,大家才愿意建立或者说成为应急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才可以有良性的循环发展。
四、结束语
应急物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还很不完善,为确保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稳定,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应成为我国物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还需要我们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尽早构建我国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系统。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粮食 应急物流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事关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商品。突发性灾害事件,对灾区造成重大的危害,信息不畅、道路受损等原因影响了粮食的供应保障工作,给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这对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1.1粮食应急物流的概念
粮食应急物流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安全、及时的供应。它以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
1.2粮食应急物流的属性
粮食应急物流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物流活动,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应急救援的需要,其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1)突发性
(2)弱经济性
(3)流量的峰值性
(4)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粮食应急物流的运行阶段
粮食应急物流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粮食应急预案,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安全、及时的供应。从时间角度出发,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及发生后的不同阶段,粮食应急物流的运作目标、流程及约束条件等会随时间而改变,因此将粮食应急物流划分为3个阶段。
1.日常维护阶段
在日常维护阶段,主要是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粮食应急物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人口、粮食产销量、灾害发生频率等因素,科学地布局粮食储备网络,做好粮食储存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合理采购储存一定量的应急粮食。另外还要与协议物流企业及其他社会运输力量保持良好沟通,以便在应急物流启动时能充分调动有效资源,进行救灾援助活动。
在这一阶段,还要注意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确保准确掌握粮食储备的信息,如粮库位置、粮食储量、道路网络及应急救援人员资料等,从而为灾后救援系统的启动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还应做好粮食应急物流的人员培训工作并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做到快速响应和快速执行。
2.应急救援阶段
在灾害事件突然爆发后,出现对粮食的紧急需求时,粮食应急物流开始启动,进入紧急调运状态。这要求决策者尽可能获取受灾区域的人口、粮食存有量等数据,建立粮食中转点和集中分发点,动用现有储备粮食并启动其他供应渠道,征用运输车辆,在灾后最短时间内将粮食运输并分发给受灾群众。
灾害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很难掌握准确的粮食需求量,向受灾地点供应粮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强调一个“急”字,主要特征是在政府主导下,统筹规划,尽可能的调动一切力量,包括军队运输力量,不让灾区出现群众因缺粮而挨饿的现象。
3.持续运行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事件的灾害得到控制,一些影响因素(天气、基础设施、道路状况等)趋于稳定。并由前期救援情况的反馈回来的信息,粮食的需求地点、需求量等相对可以准确掌握。进入这一阶段粮食的供应、需求和外部环境等和一般商业物流趋同,因此应淡化政府组织及民间团体的参与,主要通过协议企业等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他们服务好、成本低、技术先进的特点进行粮食的持续供应。粮食持续供应这一阶段视灾害具体情况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不等。
三、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分析
3.1粮食应急物流的流程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救灾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在建设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时,不仅需要立足于国家物流规划的总体布局,还要立足于管理好粮食应急物流的整个流程。。
3.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优化对策
1).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粮食的筹措、仓储、需求预测和应急调运等诸多方面,这必然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来协调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以使应急物流过程顺利畅通。而我国目前一般都是灾害发生后,由政府部门领导组织建立一个临时指挥部,负责灾害救援、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工作,这个临时机构往往缺乏专业性,救援运输效率低下。针对此种情况,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化的粮食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突发事件救援工作中,粮食能否及时保障事关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便在必要时能征用急需的一些资源,如仓库、运输车辆、铁路线等。在日常,指挥中心主要工作是负责应急粮食的预算,安排采购部门从供应商处采购粮食,进行网络维护,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习,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做到快速响应。而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中心则应迅速了解灾情,迅速制定粮食应急运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面信息和资源,进行高效的粮食应急运输。
2).粮食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极大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诸多要求:
(1)对多种多样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加工和传递,为决策者制定粮食应急物流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2)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并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比如应急粮食的采购、仓储、配送计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指挥管理工作的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辅助决策者的管理决策。而且要能够综合运用运筹学、系统模拟等方法进行决策的优化,以提高最终采用的方案的科学性,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安全的粮食储备量为多少,最优的应急运输路径是什么。
(4)该系统还应该能够对粮食应急物流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测,将实际运行情况和计划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并能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确保预期目标的达成。
3).粮食应急物流中心
为了提高粮食应急物流的效率,降低应急运输成本,合理的规划布局粮食应急物流中心至关重要。粮食应急物流以时间为第一要义,一定要保证灾区群众有饭吃。因此在建设粮食应急物流中心时,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以距离可能的灾害发生地的救援时间最短为主要目标。此外,为了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粮食需求量,在应急物流中心必须要建立有应急粮食的安全库存。实际操作时可考虑在现有的储备粮库的基础上,进行设施改造,系统升级,使其具备粮食应急物流中心的功能,达到节省资金的目的。另外,还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联合大型的、有一定资质的物流公司来建设和运作粮食应急物流中心。
4).粮食的调拨配送过程
应急调拨配送是粮食应急物流的关键环节,正是在这一环节,将灾区群众亟需的粮食送达。因此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内各部门的职能,建立规范化的配送操作标准。
(2)结合实际情况,与社会物流企业合作进行应急粮食的协同运输。在特别紧急情况下,可征调民用、军用运输车辆、设备以及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对应急运输道路进行交通管制,以顺利实施应急粮食的调运。
(3)在粮食应急物流中心和粮食需求点已知前提下,应搜寻最优的车辆配送路线,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唐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市场,2009,10:10-13.
[2] 宋明安.紧急救灾物流配送系统模式构建[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2005.
篇7
但是,山东省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共服务能力和“四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综合运输发展亟待加强,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等。
到2020年,山东省交通运输的发展设想是:交通运输实现现代化,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安全环保、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立起“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客运网络体系、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建成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路交通运输智能化。
调结构转方式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经济结构将加速调整。山东省将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其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该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确立的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作用;坚持在加快建设中“调结构”,全面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坚持在协调发展中“转方式”,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坚持创新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坚持强化安全,有效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坚持重视环保,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积极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着力构建大物流体系,围绕扩充能力、提升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整合公路交通运输资源,努力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建立与不同层次物流网络布局相适应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物流运输装备、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基本形成“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立体集约、成本低廉”的大交通物流体系。
具体目标是等级货运站场达到600个,推进港口腹地“无水港”建设,构架现代“无水港”网络。推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型、中型、小型载货汽车的比例调整为40:4:56,厢式货车和专用货车分别达到33万辆和11万辆,甩挂运输车辆达到1万辆。完善全省交通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在公共服务体系领域,将围绕交通服务公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交通公共产品和服务,建立共享机制,推进基本交通均等化服务,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交通保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惠及全民、智能灵敏、文明优质”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是等级客运站达到1500个,公路营业性客车达到4万辆,高级、中级、普通车比例调整为40:50:10。新增车辆均为欧Ⅲ以上标准。新能源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合计分别占出租车、城市公交车总数的70%、25%以上。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公交出行率不低于25%。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达客车。建设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
提升“四化”管理体系,围绕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和行业满意度,在全行业深入、全面推进交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的“四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四化”管理标准体系,打造“四化”管理品牌,带动交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制度配套、规范有序、组织有力、创新高效”的“四化”管理体系,成为行业管理的行动纲领。
具体目标是完善“四化”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交通信息化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中心顶层设计。行业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新培育2-3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厅机关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的惩防体系。
发展任务明确
在“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确定了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几项重大任务。例如以重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标准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成果高效转化的推广应用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交通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和完善各类业务系统,提升各级交通行业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以促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加快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引导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升城际、城乡、农村公路客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优化城乡客运网络衔接。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进一步提高客车通达率。加强城市客运管理,完善公交服务网络,完善公交站场设施,加强出租车管理,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本质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显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建设,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节能环保监管。
深入开展“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创建活动,弘扬交通文化,努力践行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努力践行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继续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
保障措施有力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认真落实和监督,山东省要求确保规划的地位和实施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交通管理部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建立考核监督机制,统筹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进度安排,并加强与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规划指导性,做好中期评估与调整。加强对交通运输运行的跟踪分析,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开展中期绩效评估与调整工作。
加快推进规划管理改革,实现规划编制科学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高效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和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加强财务和资金监管改革,建立起税费改革后资金管理与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交通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监管机制。大力推动本质安全改革,努力构建以主体责任清晰、人员素质过硬、技术装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应急处置有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篇8
【关键字】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仓储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和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发展要求,加强公司系统仓储管理,统筹库存物资管理,确保库存物资账实一致,保障库存物资安全,提高仓库定置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物资需求部门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实现保供应、高流转、降库存的工作目标,在对电网建设、生产运行、农电管理等物资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地市公司建立“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仓储配送变革,积极创新运维物资供应方式,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物资供应和配送体系。
1 建立地市公司中心库-应急库管理体系
1.1 中心库、应急库的定义
1.1.1 中心库的定义:中心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地市公司仓储物流服务体系的枢纽,承担地市公司主要物资储备任务,为地市公司生产、基建、营销、农电、调度等各个部门提供完善的仓储服务。
1.1.2 应急库的定义:应急库是地市公司仓储服务体系的补充,贴近生产一线,主要存放应急抢修物资,为工区、班组、供电所等生产部门故障抢修提供便捷、安全的物资保障。
1.2 中心库、应急库体系的服务内容
1.2.1 中心库由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主要负责:
1.2.1.1 统一办理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入库登记工作,落实物资在库保管,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1.2 集中监控地市公司范围内物资仓储情况,统筹物资调拨;
1.2.1.3 接收处理地市公司各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1.4 接收处理应急库提交的物资补库需求,办理物资分拨补充工作;
1.2.1.5 审核应急库发料出库手续,保障库存物资账实相符;
1.2.1.6 对应急库仓储管理进行检查考核,加强对应急库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库仓储管理水平
1.2.2 应急库由地市公司应急库所在生产部门负责管理,按公司仓储管理统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主要负责:
1.2.2.1 接收中心库配发物资,验收合格后,办理物资入库保管工作,保证库存物资安全;
1.2.2.2 接收处理本库所在生产部门领料、退料申请,办理物资发料出库和退料入库工作;
1.2.2.3 根据仓储管理要求和使用实际需要,向中心库提报补库申请;
1.2.2.4 督促领用剩余物资当日退还库。
1.3中心库、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1 中心库的设置要求
1.3.1.1 每个地市公司只能设置一个中心库,作为本单位仓储服务工作的管理中心,纳入地市公司物流服务部门直接管理;
1.3.1.2 因受现有条件限制设多库区的库房,均视为中心库下属的不同库区,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模式;
1.3.1.3 考虑物资应急保障工作需要,对于应急物资(备品备件),中心库应单独划区存放。
1.3.2 应急库的设置要求
1.3.2.1 市县公司应综合考虑工程物资使用规律和仓储服务辐射范围等因素,充分利用生产部门现有库房,建立应急库;
1.3.2.2 一个生产部门只能设置一个应急库,其管理的多个库房,视为该应急库下属不同库区,由其统一管理。
1.3.3 综合考虑各应急库管理现状、人员要求和装备水平的差异性,应急库分A、B两类:
1.3.3.1 A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本部各生产部门。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品种、数量由仓库所在生产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拟定,经本单位生产技术部审核,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应急库根据库存物资领用、结存的实际情况,向中心库申请物资补库。中心库利用信息手段,动态跟踪应急库物资库存使用情况,视情况调整其库存物资品种和数量。应急库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均需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生产部门领用物资未全部使用完,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保证库存物资帐实一致,杜绝出现账外物资的情况。
1.3.3.2 B类应急库:设置于地市公司生产班组和农村供电所,便于直接服务于应急抢修,主要存放线缆、金具、铁件、绝缘子等日常抢修工作所需的装置性材料,以及少量400V电气设备,实行定额库存、每周补充的管理模式。供电所、生产班组根据本单位实际使用情况提报库存定额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行。应急库依据管理流程,办理物资保管、盘点、发料、退料等工作,每周将接收的物资领料单据报送中心库,由中心库向应急库调拨物资,补足库存定额。
1.4 通过“中心库-应急库”仓储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物资配送体系,满足不同种类物资的差异化采购配送需求。
1.4.1 大中型基建、技改项目物资,按照“零库存”供应模式,以需求计划为依据,由供应商直接“点对点”配送至施工现场。现场不具备接货条件时,暂存在中心库,严格对存放期限和数量进行考核;
1.4.2 35千伏以下配网、农网工程物资,采用“储备采购、按项目领用”的采购供应模式,由供应商配送至中心库,再根据具体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需求,由中心库配送至施工现场;
1.4.3 运行维护和应急抢修物资,由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实行超市式管理,定额储备,定期补库,以满足日常抢修和生产维护周转的需要。
2 完善仓储管理标准体系
2.1 在布点建设“中心库-应急库”的同时,从仓储业务管理和硬件配置两个方面加强仓储管理标准化建设。
2.1.1 仓储业务管理:制定了仓储管理导则,对物资验收、入库、清点、领用、出库、退库等仓储业务的各环节工作流程和表单进行统一规范,对仓库物资保管保养、安全保卫、以及库容库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仓库内部岗位设置、工作职责、考核要求等进行细化和明确,建立了统一的仓储业务管理标准。
2.2.2 硬件配置:制定仓库定置化管理规则,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按照统一编码原则,对仓库、库区、库房、仓位(货架)以15位唯一编码进行编号,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设置,实现库存物资与其存放位置的定位监控。在对仓库和库存物资定置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物资保管、存放和流转业务需求,制定了仓库硬件标准化配置方案,对各类计量、装卸、搬运、保管、安保、信息等装备的配置品种和规格进行统一设置。
3 加强运维物资仓储配送管理
3.1 建立运维物资定额管理和定期补库运行机制。通过中心库统一组织配送的方式,有效提高运维物资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控制实物管理风险。
3.1.1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额管理
3.1.1.1 由公司生技、农电等项目主管部门,针对不同地区电网生产运行的规模和特点,结合运维物资仓储特性,制定应急库的库存物资种类和定额。
3.1.2 对应急库的库存物资实行定期补库
3.1.1.1 运维物资从应急库领用后,将出库信息上传中心库。
3.1.1.2 中心库根据定额和领用情况,定期向应急库配送补库。
3.2 建立库存物资的调剂调拨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库存,提高库存物资周转效率,并为将来实现跨项目单位的区域配送积累经验。
3.2.1 地市公司利用现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公司层面统一建立物资调剂调拨资源平台,将公司系统库存资源纳入调剂调拨虚拟资源库范畴,供调剂调拨使用,实现不同项目、不同项目单位之间库存物资的调剂使用。
4 提升仓储信息化管理水平
4.1 推行条形码在物资采购和仓储配送业务中的应用
4.1.1 在物资采购合同签订时,即对应于物资需求计划中包含物资属性和项目的各种所需信息,运用条形码编码规则,逐条产生二维条形码,完成对采购物资的赋码工作。将二维条形码印制在物资配送单上,并由供应商在物资包装和设备铭牌上标贴,地市公司通过有线扫描器和手持移动终端,完成物资出入库自动登记和库存物资的刷新。
4.2 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
4.2.1 根据“中心库-应急库”仓储构架,在建立完善配送制度、流程的基础上按照各公司的实际配送需要,改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模块,从而支撑物资验收入库至领用出库全过程的信息化程序,其中应包含中心库向应急库配送补库的业务流程,做到能够对各仓库库存物资进行即时查询和统计,并能跟踪各时段物资入库和领用情况,实现对所有“中心库-应急库”库存物资的动态在线监控和“一本账”管理,不但实现科学物资配送,同时还满足了财务管理“账实一致”的要求。
5 目前仓储配送管理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5.1 差距和不足
无锡供电公司在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仓库标准化、定置化、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国网公司加强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公司建设和运营对各类物资采购供应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
5.1.1 各类运维物资的库存定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从而合理控制库存水平;
5.1.2进一步明确对各类物资的最小领用单元和标准包装的要求,以及对应的赋码方式,提高条形码技术应用水平;
5.1.3 应急库仓储管理人员隶属于生产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仓储业务技能培训,满足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的要求。
5.2 下一步工作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将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加强公司系统一体化物流配送管理,尽快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2.1 持续推进仓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抓紧完善各类应急库的库存定额,细化落实运维物资配送管理要求,按计划全面完成公司系统仓库达标验收工作,并建立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示范仓库。
5.2.2 要积极探索建立跨项目单位的配送管理模式。
5.2.3 完善条形码技术应用方案,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验收、入库、清点、出库、安装、投运、运行维护等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环节。
5.2.4加快信息化登高项目(ERP)的开发应用,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衔接,实现物流高效规范、资金流与物流协同动作、信息流畅通可追溯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仓储管理功能。
篇9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物流;消费升级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010
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和转型,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来自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跨境电商的发展也随之水涨船高。所谓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指B2C跨境电商或零售跨境电商,是分属于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借助计算机网络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采用快件、小包等行邮方式通过跨境物流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交易过程,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中也会含有一部分小额买卖的商家用户。[1]跨境电商无疑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复杂流程做了减法,减少了部分贸易环节,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信息不对等问题。这一新型贸易模式可持续性高速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了国际物流需求瓶颈,并对解决这些物流瓶颈做了探讨。
1 我国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年我国跨境电商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依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2013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达到3. 1万亿元,增长率为31. 3%,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 9%,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 2万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8万亿元的交易规模。消费人群也将增至3000多万人。亚马逊最新的《2015跨境电商趋势报告》显示,主力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等特征,其中80%的群体为35岁以下的青年白领,多数家庭的月收入超过11000元,相对于其他人群,这类人群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尼尔森关于电商的研究数据也显示,跨境网购人群的平均购买频次略低于国内网购频次,而订单价却更高,约有25%的受调查人员单次花费在1000~3000元,这也同样使得这消费者对跨境海淘的服务品质要求高于国内。
在跨境购物中,“物流”成为继“价格”和“品质”主要关注因素后的第三大关注因素,而这一因素也恰恰是消费者在跨境购物的过程中未能被有效满足的。主要跨境电商平台也常常以物流安全/速度保障作为主要卖点。然而,考虑到海外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复杂性,消费者因当中的不确定因素担忧仍然较大。而网购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物流服务,也常常为购物体验和回头率蒙上了阴影,问题主要围绕发货慢、运期长、手续烦琐、运费居高不下等,在后面关于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问题和挑战部分笔者会做更详细的阐述。
也正因如此,在面对跨境电商市场这块蛋糕百家争抢的情况下,竞争将越发激烈,而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解决国际物流服务这一消费者高度重视的痛点,将成为竞争过程中各路强兵必争之地。
2 高速发展中的跨境电商对国际物流需求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随着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当前的国际物流现状已经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唯有突破创新,才能够使跨境电商走得更远。而消费者提出的物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发货速度慢,运输周期长。由于跨境电商物流需要从发出地经过本国物流发送到海关,经过海关检验检疫等环节后再发往目的国,再经过目的国海关商检,由当地物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非常多,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因此跨境电商物流过程非常长。通常一个订单从下达到确认再到发货大致需要1~5个工作日,以便卖家成批发货节约物流成本。此外,通常快件的运输周期也很长,一般情况下日本或北美的快件耗时2周左右,而来自欧洲等地的快件可能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在销售旺季,受业务量大、货物严重积压等因素影响,物流周期也会大幅延长,物流效率则会严重影响购物者体验乃至复购率。
(2)运费高昂。国际上通用的快递巨头联邦快递、全球特快货运等尽管运输速度快,但因其价格昂贵,很少为海外消费者所使用。当前高昂的跨境物流成本也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手续烦琐。目前海关对海外购买商品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未事先缴纳税费的买家,一经抽查,可能要亲自跑到海关办理清关手续,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困扰,更有甚者所交税费金额不菲,导致海淘并未给买家带来价差收益。
(4)退换货手续复杂、时间长。所谓退换货环节也就是逆向物流的过程,目前退货及索赔时间漫长,手续烦琐,受到跨境和海关等条件的制约,相关服务很难实现如境内网购一般的快捷高效;甚至有时还要面对商品查扣,海关拒绝通关以及物流堵塞等不确定性负面因素。
上述消费者声音真实反映了他们在海外购物过程中的痛点,也为我国跨境电商明确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对适应新模式的电商物流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挑战。2014 年3 月,海关总署的跨境电商服务试点网购保税进口模式成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模式下,电商物流是否能够提供有效支撑,将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许多电商物流企业都在加大创新力度,配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重整跨境电商物流运营模式。[2]
3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解决方案
3. 1 落实好国家关于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优化政策
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促进这一新型业态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也相应出台,以从政策角度上保障其继续加速发展。其中更是不乏提升物流体系效率的保证性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海关监管措施,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政策,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继续落实现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税收政策等支持措施。[3]
虽有好的政策陆续出台,但是只有在地方和相关部门以及企业间高效配合下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率的跨境电商物流运作。放眼当下,如何将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办法、清关手续等规范化、法制化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新兴业态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环节的保障体系的健全,因此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更多的落地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资金,手续简化、税收优惠等对跨境电商的物流体系生态圈相关企业予以扶持。而就当前的状况而言,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 2 基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海外仓储
对于电子商务平台而言,目前解决国际物流递送时间长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单次货运量大,单一国家和地区客户群稳定,从而将高昂的运费分摊到尽可能多的商品上,从而节约成本。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建仓储和外包仓储服务两种模式。贸易规模较小的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可以选择外包形式,和有同样困惑的企业组成共同体,建立合作物流中心,依据各自的订单统一集中安排物流运作,也可以以联盟为单位,找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以实现成本共担,效益共享。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则从集约化和安全性角度考虑建立自营的海外仓储,这一方式同样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响应速度。此外,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合理规避繁杂的海关及商检环节,同时缩短物流周期,避免汇率后置等方面的风险。海外仓储使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可以将收到的当地货款存于当地账户,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规避金融和政治风险。
3. 3 跨境电商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需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信息化是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重要基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产业升级。跨境电商作为一颗行业新星,近两年的信息化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目前,物流信息存在反馈滞后甚至缺失等问题,无法做到全程跟踪,存在货流丢失的风险,而对于某些航线而言,全程采用联邦快递等国际巨头运费高昂,拉高卖家或电商平台的物流成本,长期下来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为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跨境电商平台与自己或第三方的物流合作方联手进行信息化体系建设,智能化管理所有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让货物信息可以及时地记录到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并反馈给终端消费者,让消费者可以全程追踪海淘物流信息,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完善信息化体系建设,也可以帮助电商平台或第三方物流合作方对物流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及资金结算等每一环节进行模块化管理,实时跟踪,及时对潜在风险提供应急预案,从而推进跨境电商物流实现规范化统一管理,为跨境电商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结 论
跨境电商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其规模的扩张速度却是惊人的,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国际物流的发展能否跟得上跨境电商业态的发展步伐,也成为这一新型生态体系下众利益方关注的焦点。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专业化操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升级,只有从政策落实、专业化操作以及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也只有在跨境电商物流运作模式上不断创新,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帮助当前跨境电商物流发展解决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堰. 我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的现状分析[J].商,2015(2):100-101.
篇10
关键词:电网公司;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刘健生(1968-),男,广东广州人,广东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经济师。(广东 广州 51060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06-03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认为,“一切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都有两个基本且相互对立的要求,一方面要把这些活动拆分成不同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将各项任务协调整合起来,以便实现最终目标”。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是对各种构成组织要素(如岗位,部门,基层单位,总部等)进行选择与规范,并把它们以一定方式进行组合,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广东电网公司作为南方电网半壁江山,对广东乃至国家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公司现阶段战略目标对公司现有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故而变革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为电网企业打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以此来全面提升电网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强的竞争优势和长足的科学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现行组织管理体系分析
现行组织管理体系是伴随着公司改革与发展历程,经过多年适应性调整和优化而形成的,层级较为明确、运转基本有序。在直属供电企业范围内以供电营业服务区域形成地市、县(区)、镇三级供电营业机构,实行统一领导,依法授权,分级管理模式,管理界面基本清晰,权责基本明确,能适应电网和公司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通过组织管理体系重构加以解决。
1.公司层面
主要是职能未完全归口,缺乏上下有效承接,界面划分不够清晰,职责存在重叠或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职能归口管理不明确,存在多头指挥的现象,存在责权利不对应的情况;个别管理职能存在上下承接不对应和未能有效承接;生产环节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职能未能清晰界定划分;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职责界定不清晰;综合线损、电价、电力电量平衡、环保、消防、保卫、节能降耗、信息等管理职能有待理顺规范;现行机构名称和岗位系列不够规范,岗位工作分析还不到位,岗位说明书不健全。
2.地级市供电局层面
主要是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具体表现为:输变电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存在“运检合一”和“运检分离”两种模式;配营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存在“营配合一”和“营配分离”两种模式;主网业务专业化集中管理程度不高,分散管理,导致主网运行安全相对薄弱;通信管理体制有待调整理顺;物资管理归口不明确,物资采购、仓储等环节分散管理,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
3.县、区级供电局层面
主要是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的组织机构,未能发挥电网建设属地优势,具体表现为:未完全对应县、区行政区划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电网建设的前期工作未能有效发挥属地优势,存在职责缺失情况,前期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个别区、县供电局(分公司)目前仍实行“输、变、配、营”合一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资源分散,未能集中资源做好属地配电营业和客户服务,有效保证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服务水平。
4.供电所层面
主要是目前镇级供电所组织机构的设置缺乏规范统一,职能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较低,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原生态现象,具体表现为:供电所作为最基层供电营业机构其定位不明确,管理模式不规范;未对应行政区划调整及城市化进程对供电所进行调整设置;镇级供电营业管理规模尚未纳入企业划型管理,镇级供电机构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和准则,全省供电所规模差异较大,配电和营业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职责分工不明确。
总体来说,广东电网公司现行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存在职能归口与专业管理界面不清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模式还未完全建立,电网建设属地化不明显,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职能不够强化,中心机构与修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功能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
二、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思路与目标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应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应当能够满足公司加快电网建设、有效保障电力供应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需要,更好地承接各项职能战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组织管理体系设计需要与一般性管理原则相容,如管理大师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项原则中与组织体系相关的五个原则:分工明确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统一领导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和等级链原则。
1.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1)管理目标与职责明确的原则。各级组织管理目标明确、界面清晰、职能归口,避免多头指挥和无人负责现象,防止指令重复或冲突,出现管理混乱与推诿扯皮情况,实现管理到位。
(2)运转协调与高效的原则。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做到流程更顺畅、业务运转更协调和管理更高效,更好地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分工协作特点。
(3)制衡规范的原则。各级组织要权责利对等、执行与监督分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大体系,确保监督职能发挥作用,有效建立企业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
(4)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有利于提升安全生产、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经营绩效等关键指标,支持全面创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组织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建立以管理需求促组织体系适时优化的常态体制,注重科学组织体系建设系统性,把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职能职责三个关键。
(1)管理体制。理顺公司各级管控模式和管理界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内外部经营环境合理确定直属单位管理模式,理清公司与分、子公司管理界面。
(2)组织机构。完善规范公司本部及直属分、子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原则和模式,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作规范化和服务属地化。
(3)职能职责。按照有利于业务流程运作的原则,合理调整公司各级组织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职责,实现上下承接对应;通过工作分析,健全岗位说明书。
3.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科学发展观,规范业务管理流程,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大体系,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具有广东电网特色既科学合理又适应管理需求的,管理科学、界面清晰、权责明确、制衡规范、运转高效的科学组织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立起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公司与直属单位之间管理模式明确、界面清晰、运作规范、管理到位。
(2)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集约化、专业化”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根据“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思路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公司各级组织设置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供电服务地域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业务专业化,电网建设属地化的组织架构模式。
(3)建立起职能归口、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公司系统各级组织机构实现职能归口管理,职责分工明确,协作高效,上下有效承接对应。
三、组织管理体系设计方案与具体实施
针对目前公司系统各级组织体系存在问题,按照组织管理体系设计原则、思路与目标,从三个方面深入开展组织体系建设。
1.理清管理界面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理顺管理界面。明确广东电网公司本部与分、子公司管理界面,规范运作秩序,提高管理效率,重点明确公司本部负责管理的专业内容,除此之外,同时按照职能归口管理原则,均由直属各企业负责。
(2)深化物流和通信管理体制改革。物流体制推行物资的统一归口和分级管理,构建物资采购、仓储、配送一体化大物流体系。通信体制坚持通信专业归入生产序列、通信资产由主业直接管理原则,实行电网调度与通信调度职能合一归口管理,通信设备管运分开、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理清通信专业与各专业的运作关系,强化通信运行管理。
2.优化和规范公司各级组织机构设置
(1)公司本部层面。按照职能归口、专业化和制衡规范的原则,结合公司部门设置及职责与南网公司上下承接对应的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本部部门设置,规范部门名称,并从有利于业务开展和流程运作顺畅的需要出发,优化公司部门科室设置。
(2)地市供电局层面。针对地市供电局组织机构设置的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
1)主网业务集约化管理。地市供电局逐步实现输电、变电、试验、调度、通信和计量等主网业务的集中管理,解决主网运行业务分散管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安全运行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主网运行技术水平,增强主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2)强化专业化管理。明确在地市供电局统一实行输、变电“运检合一”的组织架构模式,解决输、变电环节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的问题,并实现输、变电的专业化管理;理顺通信管理体制,实行试验专业化管理和电网建设属地化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式。
3)整合配电、营业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思路,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分层次、分区域全方位面向客户的原则,理顺营销服务工作流程,实行配电与售电营业及服务有效结合的“配营合一”的组织架构模式。
4)推行大物流管理体系。成立物流中心,实行物资的统一归口管理,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仓储和配送。
(3)县(区)级供电局层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反应迅速的县(区)供电营业机构,强化配电与营业有效分工协作,实现县(区)供电营业机构典型化机构设置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
1)对于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按照与行政区划分基本对应的原则设置供电营业机构(供电局),实行一县(区)一局的组织机构设置。
2)将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主网业务逐步剥离,集中负责属地配电营业和客户服务工作。
3)调整设置规划建设机构,实行电网建设前期工作的属地化管理,县(区)供电局(分公司)按供电区域特点分别进行内设机构设置。
4)对于县(区)级供电局(子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管理规模大小,优化调整组织机构,并加强信息、计量和试验的专业管理。
5)县(区)级供电局(子公司)逐步实现与县(区)级供电局(分公司)相一致的组织架构设置模式。
(4)镇级供电所层面。规范镇级供电组织机构,提升镇级供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服务水平。
1)明确供电所管理模式和定位,将供电所作为县(区)供电局的派出机构,由县(区)供电局按照专业实行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
2)按照行政区域规范设置供电所,实现一镇一所,并按照规模划分统一规范供电所内设机构和职责。
3.规范公司系统各级组织管理职能
(1)公司本部层面,一是强化企业内控体系的管理职能;二是从有利于业务开展的需要出发,合理调整电价、法律事务、消防、保卫、电力设施保护、交通安全、对外信息等职能的归口管理部门;三是对于线损、电力电量平衡、节能降耗、综合计划与统计、应急与反事故措施等涉及多个部门管理的职责,在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同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协调、督办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分工协作。
(2)直属供电企业层面,根据调整后的公司本部部门职能,结合实际,调整和规范直属供电企业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确保管理职能上下承接对应。在公司系统中,通过工作分析,规范岗位设置,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岗位序列和岗位说明书。
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主要特点、成效与经验
1.主要特点
广东电网公司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特点是供电组织机构覆盖全省镇级及以上所有行政区域,实行一地一局、一县一局、一区一局、一镇一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机构设置贯穿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规划建设、综合管理等四条主要业务线,强化信息、试验、通信等专业管理,增设相应机构;实行专业化和主网业务集约化管理,统一规范县区、镇所供电机构,实现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属地化管理,推行大物流管理;理清管理界面,理顺职责关系,实行职能归口管理,坚持一件事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如确需由多个部门负责的事情,要求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与协办关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上下对口设置原则,规范部门及名称的设置。
2.主要成效
(1)有效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组织管理基础。物流体制改革,理清了公司各级物资管理机构以及招标管理中心的管理界面与运作关系,为公司在全省系统内形成物资采购、仓储、配送一体化大物流体系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通信体制改革,在公司系统内实行电网调度与通信调度职能合一归口管理,通信设备管运分开、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通信运行管理,理清通信专业与各专业的运作关系,使公司系统通信专业建立起科学的组织体系。
(2)规范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筑牢组织管理平台。公司本部层面,通过按照职能归口、专业化和制衡规范的原则调整本部部门设置、规范部门名称,建立起科学有效、与南方电网公司上下承接对应组织机构。
地市供电局层面,通过按照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业务专业化机构设置,解决了主网生产业务分散管理、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输、变、配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未统一规范的问题,提高了主网安全运行技术水平,增强了驾驭大电网能力。
县、区供电局层面,通过开展县、区供电局及内设机构的规范设置,规范调整后的县、区供电局设置与行政区划相对应,实行“一县(区)一局”供电机构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了供电服务资源,全面构建了一个服务优质、管理规范以及能有效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客户服务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供电服务新体系。
镇级供电所层面,通过对全省镇级供电所实行规模分类及机构规范管理,有效将全省1411个供电所整合调整为1144个,镇级供电机构的规范和精简效果明显。
(3)清晰的职责界面,进一步增强组织管理高效。通过科学界定公司本部和直属单位纵、横向管理界面,按照依法授权、分级管理和权责对应的原则,合理确定管理范围,有效控制管理幅度,规范运作秩序,提高管理效率,使公司系统各级组织机构之间做到责权明确、监控有力和运转高效。
通过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合理调整和明晰公司本部农电、对外投资、教育培训等管理职能,有效实现职能归口和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到位;对于涉及多个层级的管理职能,在明确归口层级的同时,落实责任主体和协调、督办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联动和分工协作,在主动协调中形成合力,有效确保了公司重大职能不缺失、综合职能有归口、部门主要职能不交叉。
通过合理调整职能,公司本部管理界面更加清晰,职能赋予更加准确,解决了职能错位、越位和失位问题。
通过及时调整规范公司各级组织机构管理职能,确保机构职能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朝着定位准、职能明和运作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通过岗位规范化建设,围绕电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流程,以事设岗,以岗定责,岗责清晰,以岗定责、以岗定薪、按岗聘用、按责考核、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了岗位分类与人员聘用制度,纵向满足专业需求、横向平衡用人计划,实现岗位、职责和工作量高度匹配。
3.主要经验
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情况下,要做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要切合实际制定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全面总结分析现行组织体系运作情况,借鉴国内外电力企业组织体系最佳实践,掌握组织体系建设特点、规律和方法,着重从理顺体制强基础、规范机构促管理和明晰职责保高效等三方面运用科学工作方法,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步骤清晰的实施方案,才能为高效推进组织体系创先奠定坚实基础。
(2)要提前谋划、谋定而后动,有章法、成体系地推进。组织管理体系建设都要结合实际,深思熟虑,采取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
(3)要正确处理优化组织结构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以稳定为前提,把优化组织结构的力度、速度和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安定团结、共谋发展、和谐共处的大局,才能有效推动组织体系创先工作。
(4)要形成本部带头、直属单位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树立大局意识,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思想认识要到位、组织领导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自上而下推得动、循序渐进才能确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五、结束语
组织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型省级电网企业在内外形势变化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通过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保障电力供应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安全生产、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经营绩效等关键指标,更好地适应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革,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描述了广东电网公司着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通过建立起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集约化、专业化”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归口、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我国电力企业开展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系统的、完整的、可借鉴的先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