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测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检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检测

篇1

关键词:职业卫生服务;检测;作用;措施

在从事的各类职业劳动过程中,职工的健康状况正是职业卫生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其中包括职业可能对劳动者带来的侵害,或所处的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和促进职工的健康,职业卫生服务应运而生,而职业卫生检测又是第一道关口,作为职业卫生检测可以为职业卫生服务提供更好的发展空g。

1 当前职业卫生检测的现状

早在80年代,我国各省及直辖市已经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大量检测人员为这一行业默默付出,并做了大量工作,已经为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了很多科学依据,特别是具体检测分析方法的实施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之一的职业病防治机构,计量认证在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中普遍被忽视的方面。目前,我国尚未针对卫生检测工作的车间空气或生物材料等内容制定统一标准,仅给出推荐标准,或部分标准。这无疑对检测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大削弱了我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在未来发展职业卫生检测工作过程中还会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员稀缺,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环境较差,检测结果失真或质量较低,收费偏低而耗材不断涨价,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导致众多检测机构入不敷出。处于成本核算考虑,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受损,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留不住真正的技术骨干。此外,部分仪器价格不菲,利用率不高,收不回投入成本直接制约了机构的发展。

2 职业卫生检测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呈现不断完善和加速发展的态势,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世界接轨。职业卫生检测也同样向世界标准看齐。我国的卫生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改革。当公共卫生实验室不再是唯一指定卫生检查机构后,职业卫生检测不得不面向市场竞争。而卫生实验室也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核才能具有卫生检测资格。很多国外先进的检测机构也顺势进入中国市场,这给我国的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带来重大的挑战和市场竞争压力,用户可以选择技术服务更为优越的机构从事服务。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卫生检查机构正面临着威胁到生存与否的竞争压力。

3 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针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出台过相关规定,凡是从事职业卫生健康方面的相关机构,都应当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待取得资质证书后,才可从事相关工作。资质证书的取得方式有专门固定,应当具备卫生检测机构,例如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或专业人员等。如果从业机构没有检测机构,则评审资格会被取消。由此可以看出,在预防医学领域,卫生检测的位置至关重要。预防职业病、诊断、治疗、研究或督导评价都在预防职业卫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针对卫生检测方面也出台过专门的独立规定,要求技术、操作及检验程序方面都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并且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如果缺乏相关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则很难将卫生检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改变当下相对被动的卫生检测工作局面,势必要出台一个完整、规范的卫生检测新体制。

4 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改进的措施

4.1 注意征求意见,修改相关标准

综合前文所述,我们在改进工作时,首先应当广泛征求意见,并对职业卫生检测现状进行综合考察。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出错误及时纠正。对于需要大量修改的内容,应当提前做好各项准备,方便相关机构平稳过度。

4.2 加强检测方法的研究

在对职业卫生检测方法进行改进过程中,可以组织研究所或高校专业人员一同联合起来,商讨研究,并对新出台的检测方法进行核定。首先在行业内相互学习,加强经验交流,对于确实过时的检测方法要及时淘汰更新。对于检测中的难点问题,要通过研究制定新方法,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对职业卫生检测的需求。

4.3 做好采样过程控制工作

对于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来说,采样是首要环节,它是卫生检测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控制好采样工作,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寻找适合的检测方法,最终确定好采样的时间,确保样品达标,并将样品检测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对于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其采样时间应当控制在15分钟。如果采样时间不足15分钟时,可以进行第一次采样。对于最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在采样过程中应当不超过15分钟。

4.4 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和管理

为了实现职业卫生检测的科学化、规范化,应当从硬件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当前职业卫生检测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众多瓶颈问题,可以通过硬件的更新,达到检测的相关标准。与此同时,在更新硬件设施后,还应当对从业人员做好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使用记录、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也应当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当仪器设备较为贵重或大型器械,应当定期进行校准,并安排专业人员保管相应的记录,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如果仪器设备一旦发现问题,导致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时,应当聘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做好维修相关记录。

5 结束语

在当前的环境下,职业卫生服务中的职业卫生检测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发展瓶颈,检测方法也已经落后于当前的形式,应当寻找更多应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并且检测效果好的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职业卫生检测方面应当不断探索新措施,为今后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宁.现行煤炭职业卫生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2).

[2]罗江琳.现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09).

[3]韩孝坤.当代职业卫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硅谷,2014(18).

[4]杨凤华,董爱军,张鹏.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职业卫生检测报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01).

篇2

1 正确认识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标准物质分为有证标准物质和非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物质是附有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证书上给出的每个特性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非有证标准物质是指未经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备案的标准物质,包括:参考(标准)物质、质控样品、校准物、自行配置的标准溶液、标准气体等。标准物质作为分析测量行业中的“量具",在校准测量仪器和装置、评价测量分析方法、测量物质或材料特性值和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等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化学中,标准物质是溯源链的主要组成单元,它们的计量学特征,特别是所提供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和在溯源层级中所处的位置,是分析测量质量保证关心的焦点问题。 

2 为何要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是为了验证标准物质在储存、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质量的变化,避免因检测人员的使用和保管不当造成的标准物质量值传递发生偏差。因此,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标准物质的使用和保管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是对接近有效期的标准物质,使用频率高、性质不稳定、标准物质储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电磁干扰、温度、湿度、不受检测检验机构控制后返回等)的标准物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怀疑受污染的标准物质重点进行核查。 

3 如何进行标准物质期间核查 

对于有证标准物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按照其证书要求进行储存,以确保该标准物质的量值为证书所提供的量值。若发现上述情况出现了偏差,检验检测机构则应对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进行重新验证,以确认其是否发生了变化。对于非有证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可采用:①定期用有证标准物质对其特性量值进行期间核查;②若实验室无法获得适当的有证标准物质时,可考虑进行检验检测机构之间的比对,利用质量控制图进行趋势检查,或者送有資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等方式进行期间核查。 

4 标准物质核查实例 

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标准物质核查的重点应是检验检测机构经过稀释配制得到的标准贮备液和标准工作液。下面是对可疑甲醛标准贮备液进行期间核查的核查报告: 

5结语 

不同检验检测机构拥有的技术能力,标准物质的种类、等级、技术性能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不同,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确定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方法和频率,制订切实有效的标准物质核查方案,以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可溯源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钢桶;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钢桶主要用于化学品、油、涂料、食品油等工业及生产必需品的储存,根据市场分析,200L钢桶在国内外均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某公司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决定在现有的厂房内扩建一条200L钢桶生产线。

1 现场调查

1.1 工艺及危害调查

通过对200L钢桶生产线进行现场调查,生产线主要工艺可分为桶身成型、天地板成型、卷边与成品3部分。

(1)桶身成型:利用剪板机按照固定尺寸对钢板进行剪切,通过卷圆机将钢板进行卷圆,通过电阻焊焊接机对桶身进行焊接成桶型,并对焊缝进行压延,使焊缝平整,并对桶身两端进行扳边加工。

(2)天地板成型:采用冲床在钢板上进行冲压,使天地板成型,对天地板进行预卷边,同时在天板上进行大小法兰冲压,形成桶口和螺纹。

(3)卷边与成品:采用脱脂液、磷化液对桶身和天地板表面分别进行磷化处理,表面处理完后通过烘箱进行烘干,烘干后通过自动喷涂设备对桶内进行喷涂并干燥,通过卷边机将桶身和天地板进行卷边组装,再通过涂装设备对桶身外表面进行喷涂、烘干,并进行密闭性检查。

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例举如下:

(1)桶身成型工段操作工人接触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

(2)天地板成型工段操作工人接触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

(3)卷边与成品分为表面处理、喷涂、卷边3个工序完成,其中:

1)表面处理工序操作工人接触磷酸、氢氧化钠、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2)喷涂工序操作工人接触溶剂汽油、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正丁醇、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3)卷边工序操作工人接触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

1.2 工程防护设施调查

通过对现场防护设施的调查,已设置的防护设施如下:

1.2.1 防毒设施

(1)整个生产过程采用流水线作业,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现场工人以连续巡检的作业方式为主,直接接触频率低。

(2)表面处理采用密封式喷淋处理设施,在密封仓内通过喷头喷洒表面处理液,达到表面处理的效果。

(3)调漆房内设置侧吸式排风口,与车间外离心风机连接,将调漆时产生的废气排出车间;喷涂区域设置密闭式自动涂装房,通过机械臂对桶身进行喷涂,涂装房内设置局部排风设施,形成负压,防止有毒有害气体逸散。

1.2.2 防噪声设施

(1)噪声较高设备集中布置,采用隔声罩对噪声较大的冲床进行隔离。

(2)调漆间隔离布置,采用低噪声的输送泵,降低噪声源强度。

(3)因该项目为金属加工类行业,金属碰撞的产生噪声,且难以避免;生产线上通过压缩空气提供动力,形成空气动力性噪声,且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导致整个车间整体噪声高。

1.2.3 防高温设施

采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工人巡检为主,远离烘箱等热源,烘箱、烘房等产热设备外布置隔热材料,并设有通风装置,将产生的热气排出车间。

1.3 个体防护调查

所有工人进入车间佩戴3M 1110噪声防护耳塞,喷涂工序工人另佩戴3M 6200+6001CN防毒半面具、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2 现场检测

针对各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连续3天的现场检测。采用HS5618A积分声级计对噪声进行现场检测,采用PC-A个体空气采样仪针对化学物质进行空气采样。共计采集噪声样品数30个,化学物质样品数75个。

3 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所有检测点化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3]。本次共检测工作场所10个岗位(含30个检测点),结果均发现其中9个岗位噪声不符合GBZ 2.2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的要求。

通过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一线工人体检率为90%,未发现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患者。

4 综合评价

现场检测结果发现车间内噪声超标岗位较多,但根据工人体检结果可知,已采取的工程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等基本有效,已设置的防毒、防噪声、防高温工程设施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采取的个人防护用品基本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和《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的要求。

5 讨论

该项目行业分类为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2],确定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工程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基本符合标准的要求。同时应维持车间的管理,让工人坚持正确佩戴耳塞,加强职业健康检查,体检应全员覆盖,同时积极开展岗前和离岗的职业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1]黄德寅.检查表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的运用 [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03):237-238.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S].2012(31).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生产性 实训基地 支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50-02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质,是职业院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贯穿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训基地则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本文拟梳理中央及广西出台的相关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提出所需支持政策的建议,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外延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职业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具有满足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要求具备企业的性质,又必须为学校服务,具有学校的性质。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征。真实性、生产性、经营性和公益性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最主要的特征。真实性主要指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和教学训练项目的真实性;生产性是要求基地必须具备生产功能,并向社会提供真正的产品;经营性是要求基地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合作企业等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公益性是由职业院校的举办者性质决定,职业院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及非营利组织属性,决定举办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终是以满足教学需求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最终目标。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分校内与校外两个基本大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创新之举,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如校办企业或专业公司化等形式);二是全权委托企业参与管理模式;三是以学校为主导、相关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最后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弥补前二者学生存在生产真实感不强、生产线运行成本过高的弊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成为发展的重点。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一般由企业主控,由于仅仅靠校企双方领导等各种关系维护,没有政策制约和税赋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所以合作往往难持久。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生产性实训基地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一贯的仿真、模拟等虚拟环境,使老师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零距离地教,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学,对深化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的演进

职业教育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基于对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国家行政部门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职业教育政策是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职业教育政策指导着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对职业教育体制的形成、改革和完善起着很大的宏观导向及推动作用,所以,对相关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层面涉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开始兴起,国家各部委相关政策及文件也不断出现,详情如表1所列。

(二)广西涉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十一五”以来,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展了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出台了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不少涉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详情如表2所列。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所需政策支持的建议

纵观上述梳理出来的中央及广西支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较为成熟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其范围涵盖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性、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建设途径、建设经费、税收优惠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引导了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直接或间接地对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调控,发挥了管理、调控、间接引导的职能”,从而促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但仍存在专门性不强、完整性不够、规范性不足以及落实难度大等问题,为此亟须在政策制订力度、维度以及落实难度上有所建树。

(一)加大政策制订力度。随着国家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共识”。然而,纵观以往相关实训基地建设政策,都是夹杂在各种职教政策文件中,特别是涉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更是只言片语地提及。建议国家和各地加快制订出台专门针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这样既凸显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即从单纯的校内性转向生产性(经营性)和共享性。

(二)注重政策制订维度。随着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制度制订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愈发重要。所以要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做到扶持与规范并重,既要有扶持政策,也要制订相关规范政策,如实训基地规范管理政策、实训基地评价考核政策等。

(三)突破政策落实难度。纵观中央及广西支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不难发现,有些条文(款)在不同年份的政策文件中反复提及,表明多年来这些政策存在落实不到位问题。因此,在制订政策时要注重可操作性,同时要提高执行力,把已出台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2]孙诚,姜泽许.我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政策:演进过程与创新思路[J].职教论坛,2015(28)

[3]屈澳林.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政策分析[J].中国商界,2010(1)

[4]贾琪华.山西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政策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所需政府扶持政策研究”(GXZZJG2012B69)

篇5

[关键词] 断指再植;夜间血管危象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58-02

对我院2007年2月~2008年2月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20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断指再植术后72 h内是血管危象的高发期,在此阶段内尤以夜间发生率最高。

1临床资料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其中食指5例,中指3例,环指7例,小指5例。发生血管危象的时间均在术后72 h内,除2例发生在白天,余18例均发生在夜间,时间分布是23:00~1:00 2例,1:00~3:00 9例,3:00~5:00 7例。20例中手术探查9例,其中动脉栓塞4例,静脉栓塞2例,余为动脉痉孪。经积极处理,20例中再植指成活18例,失活2例。

2讨论

2.1神经生理因素及其处理对策

2.1.1神经因素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易发生痉孪,所以导致动脉危象再植手指动脉栓塞的发生时间与动脉痉孪大体一致,易发生在术后72 h内。动脉栓塞的发生,一部分是由血管吻合技术所致,另一部分是由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以术后24 h内最为多发。而72 h以后的动脉栓塞大都是局部血肿、指体过度肿胀压迫或感染刺激引起的。一旦发生动脉危象,立即静脉推注及断指根部肌内注射罂粟碱各30 mg, 每6小时1次,同时检查并加强保暖措施,提高室内温度至25~28℃[1]。若用药后半小时无缓解则应立即探查指动脉,必要时切除吻合口重新吻合。如在48 h后出现危象,一般不做手术探查。此时应放平患肢,静脉用尿激酶100 000 U,2次/d,加大血管扩张剂山莨菪碱的用量,静脉滴入双嘧达莫等药物,并加强综合护理。

2.1.2血流动力学因素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静脉血管平滑肌少,很少会发生血管痉孪,故静脉危象多为静脉栓塞。术后由于血管内膜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发挥强烈的促凝作用,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粘附在损伤的内膜表面,释放ADP, ADP又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互相粘集。此外,损伤内膜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2]。再加上夜间进食、饮水、输液量减少,血液浓缩则更易形成血栓。所以再植术后需及时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夜间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缓慢维持静脉点滴[3]。

2.1.3激素因素至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三抗(抗凝血、抗痉孪、抗感染)”用药疗效,除生长激素等小部分激素外,大部分激素的分泌水平均表现为夜间尤其是凌晨分泌减少。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以抑制药物的有效吸收,即便同等剂量的“三抗”药物在规定时间应用,疗效与白天相比也是有差别的。按生理因素变化给药,能够提高疗效。在临床上,常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次,严格执行每日1: 00 、9: 00 、17: 00给药[4],要求严格把握给药时间,平衡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药物吸收降低生理变化。

2.2 外界因素影响及其处理对策

2.2.1疼痛因素白天医护人员的治疗、亲友的问候、病友的交流使病人注意力分散,忘记了疼痛。夜间安静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患指,而感到疼痛。疼痛又使机体释放许多损伤因子,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使小血管强烈收缩。夜间患者主诉疼痛,立即给予镇痛药,必要时短时、间断给药。目前对疼痛的护理干预观点认为,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5]。

2.2.2吸烟因素陪床人员夜间吸烟,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使小动脉痉挛,手指血管阻力增加,还可使血小板凝集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是动脉危象有效诱发因子[6]。动脉痉挛可导致动脉危象而引起再植指坏死。向病人说明吸烟的危害性,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思想工作,室内禁止吸烟,同时还应重点加强病房巡视,检查督促。

2.2.3精神因素大多数患者因外伤、疼痛、手术、进入新环境及对预后的担忧而导致情绪紧张,结果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痉挛。这不仅使局部供血不足,同时使吻合的血管血流减慢。若痉挛不及时解除,很容易发生血栓,使血管阻塞。夜间特别是下半夜,值班人员勤巡视,对患者情绪变化予以疏导、安慰,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使患者入睡。

2.2.4寒冷因素低温和寒冷最易引起血管危象。夜间室温降低,患者入睡后患肢常移离烤灯,如不及时发现,则极易导致动脉危象的发生。夜间应加强病房巡视,术后72 h内尤其是夜间要每60分钟巡视一次病房,检查保暖措施落实情况。对局部烤灯的距离、温度随时调整,保证合适的温度,使血液循环良好,密切观察再植手指皮肤及甲床颜色[7]。

2.2.5及运动因素再植术后要求病人术后绝对卧床,平卧位,患肢外展30°,垫高患肢,使之略高于心脏水平。日间患者清醒,能自觉维持要求,大小便有陪护帮其处理。夜间患者就寝后会不自觉将患指高于头部甚至将患肢整个压在身下或下床大小便致肢体活动加剧,不适,使血管受牵拉,出现反射性痉挛。故应向病人讲明绝对卧床休息及早期下床剧烈活动的危害。下床活动过早,可能因骨、肌腱固定不牢或意外损伤致吻合口撕脱,导致再植术失败。因此,按医嘱8~12 d后下床,再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殷婷,陈水敏.断指再植术后病人夜间发生血管危象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 19(10):35-36.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44.

[3]江明性.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7.

[4]裴国献,王澎寰,钟世镇.显微于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0-163.

[5]聂娟.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1996,11(7):6.

[6]Robert M,Sinus F,William F,et a.Acute effect of smoking on digita laiteiy blood flow in mans[J].Hand Surg,1994,19(10):24.

篇6

关键词: 职业学校;幼儿卫生保健;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94-01

1.职业学校幼儿卫生保健课的教学现状

1.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大专院校的扩招,流向中职的学生每况愈下。中职学校录取学生的分数无高分可言,且分数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以广东省部分中职学校为例,招录的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部分更是有"问题"的双差生,很大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特别是文化课学习基础更差。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过《生物学》和《生理卫生》课,听课吃力,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加之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许多学生自暴自弃,放学上网、上课睡觉,作业不交,考试不到等。

1.2中职幼儿卫生保健课的现状。幼儿卫生保健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的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托幼机构各项卫生要求及卫生保健工作的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保健工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职业学校幼儿卫生保健课教学对策

2.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创设良好学习条件. 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条件主要是教学用具(如模型、录像、课件)、实验设备等,在日常教学中这些用具要求齐全、省时、方便,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物理环境主要是温度、光线、噪音、质量条件等卫生标准。人际环境主要是指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便对你这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看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想办法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她由不愿学习到逐步自觉学习。

2.2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幼儿卫生保健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增进幼儿健康的科学。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主要指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的指导。掌握知识包括知识的获得、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在知识的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精力等。如: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在幼儿卫生保健学中要明确幼儿的特点,首先要对整个人体的组成有充分的认识,而每个同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具,课堂上我们讲到人体的哪一部分时,可经常让同学互相观察,掌握人体的各部分,当然还可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挂图、模型、录像、课件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知识的贮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综合,如何创造,如何解决问题等,这种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自学的方法指导

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知识基础较差,如果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从上课一直听到下课,学生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劲使不上,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为此,我们要采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是一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成功与否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例如:我在讲幼儿神经的特点时,当说出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每一个特点时马上接一个问题:(1)脑的重量变化快怎么个快法?(2)神经系统发育表现不均衡?表现在哪些方面?(3)容易兴奋、容易疲劳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学生边看,边划。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学生自学结束后,进入了"教"的环节,这时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教的内容要少而精。教师只须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训练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教师课前出好抢答、必答题,让学生先抢答,后必答。学生积极响应,在竞争中重温本课所学知识。

4.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

这是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自我规划,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复习,课外作业,课外学习和系统总结等。要求各环节不可忽视和遗漏,要形成周期性的良性循环。同时,各环节都要讲究方法、技巧。主要是指导学生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把从实际经验方面所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地组织,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机械记忆适用于无意义的材料,如幼儿卫生保健中的一些数据。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大多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如用比较法记忆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利用知识体系由点到面去回忆有关知识点,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

5.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保障专业教师每学年有深入各类幼儿园实践和调研时间,除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外,各职业学校应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和调研提出要求,明确课题,明确目标。使专业教师成为理论教学的传授者、教育实践的导引者,做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长。

参考文献:

[1]王来圣: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设计与实践,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规范 检测 原因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43-02

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并确保检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从法律上已经规范了检测工作,但是这部法律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使其在执行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对此不理解或者理解甚少,在主观态度上是不支持,更有甚者反对检测,很难规范职业卫生检测工作。本文就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影响规范化检测的因素等,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实践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专家们商榷。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国家规定了,企业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制度,充分说明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要意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是了解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人单位制定控制职业危害措施的依据,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目前我们开展的检测项目主要是,不良劳动条件存在的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1.1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1.1.2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1.1.3 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1.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2.1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1.2.2 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1.2.3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1.2.4 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1.2.5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1.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3.1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1.3.2 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1.3.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2 影响职业危害检测工作主要原因及现状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下问题阻挠和困扰着使其不规范,不科学,工作没有形成规律和程序。

2.1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法律责任没有落实。由于职业病违法成本低,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积极性不高。生产水平低下,技术落后,防护措施简陋,有的根本没有个人防护。

2.2 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力。为吸引投资,保护地方经济,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降低投资门槛,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的企业开工投产,导致大量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

2.3 部门之间长效协同工作机制不完善。;我国职业卫生监管职能一直由卫生和劳动部门共同负责,存在严重的职能交叉的问题.从1998年由卫生部管理,特别是职业病防治法从2002年实施以来,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03年中编办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能重新作了划分,有卫生部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共同承担,其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监督管理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但是目前职能划转交接进度缓慢,存在职业卫生监管的真空,两个部门根据中编办文件精神协商的职业卫生职能划分比较原则,如何理,解掌握,执行各自的职能存在严重的问题,已经出现了监管失控的局面。

2.4 我市职业病底数不清。目前职业病防治现状如职业病发病,管理体制,法律法规落实情况不清。主要是两项制度改革后出现报告责任机构混乱,如监督与技术机构缺乏沟通与交流;信息不畅,各自为政。使大量的重要管理信息资料出现;迟报、瞒报、谎报、漏报、错报等现象。技术服务的覆盖面狭窄,检测信息来源少,检测数据客观性,代表性不强。

2.5 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分析表明;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就辽阳市情况看:原来从两个部门每年70家,到40家、10几家。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逐年减少,达标率升高,其中相互背离的原因,是收集的数据不是来自于服务性检测;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志薄弱的用人单位没有得到检测,加上检测企业少,难以反应整体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成为检测的空白区。

2. 6 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两项体制改革后职业病防治机构受到冲击,原职防机构大多一分为三,分别进入疾病控制,监督和综合医院(职业病临床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在企业改革中作为社会职能,被分离到社会或精简萎缩。对职业卫生感兴趣的学者越来越少。区县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力量更加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形成了;职业卫生服务:大城市较好,小城市较差,农村没有,大企业较好,小企业较差,个体企业基本没有正式职工较好,合同工较差,农民工基本没有。

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那些经济效益差,守法意识薄弱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劳动者没有及时得到健康监护.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把流动工人,混岗工人作为健康监护对象,这些人群往往成为职业健康监护的盲区。

2.7 劳动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全。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问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和社会保障.由于农民工的 流动性、临时性、多变性、当前,要着重解决农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问题。

2.8 国家命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在有些地方仍然继续使用。

2. 9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严重不足,职业病防治技术装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与当前职业卫生工作不相适应。

2.10职业病关注重点与国外有差距.例如,我国职业病目录与国外职业病分类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

从职业病与经济的对比来看;一例尘肺病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41万元,从全国接尘肺病现患44万人计算,损失可达140多亿元,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6亿元的速度增加.粗略估计,每年我国因职业病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损失2000亿元.另外,在国际贸易,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成的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3 结论

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是目前影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规范化服务的主要因素。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努力克服上述问题,使之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把依法检测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职业病防治法》的最大效能,真正起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周安寿等,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与控制对策,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8.8,V26(8)

篇8

关键词:木粉尘 卫生检测 浓度 防护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47-03

近年来,木制家具制造业发展较快,这些企业多为半机械化作业,没有较好的卫生防护设施,形成了以木粉尘、苯、甲苯、二甲苯、噪声为主的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存状态。我们于2011年5月对某家具制造企业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对该企业的概况、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配置及效果、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及使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

1.2 方法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识别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的规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点进行现场采样,测定作业场所中毒物、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并对照相应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3]进行分析评价。

1.3 主要检测仪器

① 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②HS6288E型多功能噪声分析仪;③FCC-1500D型防爆大气采样器。检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均进行了校准。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该厂于2005年建厂,主要生产各种实木制家具,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供料下料板材加工打磨喷涂(底漆打磨面漆)组装成品。所用的木材主要有:松木、硬杂木等,使用的木工机械设备主要有:单面压刨、四面刨、打磨机、小圆锯、插接机、砂光机、裁板锯、下料电刨、烘干机、喷漆枪等。企业有职工205人,其中女工有123人,一线生产工人有185人,操作方式主要采用半机械化作业及手工操作,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h,每周工作6天。工人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多为中老年及家庭妇女,文化水平普通遍偏低且流动性较大。

2.2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企业粉尘作业场所部分设备采用局部引风除尘,通过排风管道输入袋式除尘器;部分木工设备无除尘设施,成为主要的木粉尘污染源;个人防护用品采用防尘口罩、耳塞。喷漆室采用水幕轴流引风排毒及天窗自然通风两种方式。个人防护用品采用工作服、手套、防毒口罩。打磨台采用天窗自然通风,个人防护用品采用手套、防尘口罩。

2.3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

在加工车间可产生木粉尘、噪声、手传振动,在喷漆房和调漆房可产生二甲苯、甲苯、苯、其他混合粉尘等,本次检测选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强度大、危害程度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木粉尘、其他混合粉尘、噪声、二甲苯、甲苯、苯进行现场检测。

2.4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4.1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检测 采用个体检测方法在加工车间的修边机、刨床、打磨机、手工打磨、小圆锯、钻床、镂铣机、开榫机前及喷漆车间打磨等岗位选择11人为采样个体,采集42个样品,检测工人操作位空气中木粉尘(总尘)浓度,加工车间木粉尘浓度范围在2.1~12.5mg/m3之间,合格率为55.56%。其中配有除尘设施木工岗位的6个人有5个人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合格率为83.33%;未配有除尘设施的木工岗位3个人粉尘浓度全部超出国家卫生标准;喷漆车间2个人其他混合粉尘全部合格,见表1。

表1 某家具制造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业岗位数 检测人数 检测结果CTWA(mg/m3) 合格人数 合格率(%)

木粉尘 8 9 2.1~12.5 5 55.56

打磨粉尘 2 2 3.5~5.2 2 100

合计 10 11 2.1~16.5 7 63.64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2.4.2车间空气中毒物检测结果 在喷漆车间采用个体检测方法,检测3种毒物(苯、甲苯、二甲苯),选择喷漆、调漆、烘干岗位的10个工人为采样个体,采集30个样品,检测结果合格个体数为10个,合格率为100%。

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01~3.18mg/m3之间;甲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01~17.3mg/m3之间;二甲苯检测10个人,30个样品,浓度范围在0.5~45.75mg/m3之间;苯、甲苯、二甲苯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见表2。

表2 某家具制造企业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职业病

危害因素 作业岗位数 检测

人数 检测结果CTWA(mg/m3) 合格人数 合格率

苯 3 10 0.01~3.18 10 100

甲苯 3 10 0.01~17.3 10 100

二甲苯 3 10 0.5~45.75 10 100

2.4.3车间噪声检测结果 噪声采用定点检测,分别在修边机、刨床、打磨机、手工打磨、小圆锯、钻床、镂铣机、开榫机、精密裁板锯前及车间环境等处选择15个作业点,测试45个数据,其噪声强度范围在75~91.6dB(A)之间,合格11个作业点,作业点合格率为73.33%。其中加工车间只有7个作业点噪声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作业点合格率仅为63.64%。

表3 某家具制造企业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生产车间 作业岗位数 检测

点数 检测结果

LEX,W 合格

点数 合格率

(%)

加工车间 8 11 80.5~91.6 7 63.64

喷漆车间 2 4 75~82.1 4 100

合计 10 15 75~91.6 11 73.33

注:LEX,W―每周40h的等效声级。

3 讨论

该企业木粉尘浓度较高,合格率较低。木粉尘对操作者呼吸系统的影响已越来越重视,长期接触木粉尘引起职业性哮喘及鼻咽、肺部的损害。未配有除尘设施的岗位包括一些老设备、大型设备,安装局部除尘设施困难,通风除尘效果不佳,因此木粉尘浓度超标。为有效地降低木粉尘危害,应增加除尘设施,加强除尘设施管理和维护保养,保证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转,及时清理浮尘、降尘,更有效的降低木粉尘浓度,作业人员佩戴合格的防尘口罩。

喷漆工序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也较大。喷漆车间采取水幕引风排毒、烘干室密闭抽风排毒,排毒效果较好,现场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但由于生产工艺为间歇式、人工作业,如设备泄露、通风排毒设备运行不正常、个体防护不到位,工作时间延长,可能会对作业工人产生健康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通风排毒工作,作业人员佩戴合适的防毒用具。

在加工车间使用的各种木工机械,所产生的噪声较大,作业场所合格率较低,因作业场所范围较大,不易采用隔音装置防护,可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作业人员进入工作场所时,必须佩戴符号标准的耳塞、隔音耳罩,以防止噪声性耳聋的发生。

从该企业作业场所检测结果分析来看,存在较严重的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木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在不能缩短工作时间的情况下,通过加强防护设施等措施,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配备应有个人防护用品,使可能发生职业病的危害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篇9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及市局通知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领导带头、主管主抓、科室协助、全员支持”的职业健康工作机制,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强化监管,加大执法检查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突出职业危害治理工作重点,夯实职业健康基础工作,有效遏制以粉尘为主的职业病事故的发生,逐步提高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15年度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按照市安监局《关于建立职业健康监管“三联”工作制度的通知》(巴市安监发〔2015〕4号)的要求,县局党组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科股室人员每人联系一个职业危害企业,争取在本年度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申报率达90%,对职业危害一般的企业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达50%、检测达60%,对职业危害较重的企业要求体检率达80%、检测率达70%,对职业危害严重行业的企业要求体检率达90%以上、职业危害检测工作开展达90%,职业危害现状评价达50%以上;2015年度完成30家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基础建合格。

三、重点工作

(一)做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主体责任的监管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卫生主体责任的监管,督促用人单位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职业危害事故应急能力,履行职业危害告知义务,设置公告栏和警示标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护设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等。

(二)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宣传周”等活动,联合集中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及职业健康有关知识宣传工作,并积极探索其他有效宣传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保证宣传效果。要积极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并督促用人单位组织开展全员职业卫生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

(三)继续扎实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安全监管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通知》要求,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按照市安全监管局《转发省安全监管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方案,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确保完成2015年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四)深入推进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落实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5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我县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依照规定要求建设单位申请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我局将根据企业建设的进度及时组织专家依照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和现场验收。

(五)继续抓好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要作为职业健康监管的基础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凡是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必须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8号令)的相关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申报职业危害项目,并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争做到应报尽报。

(六)继续深入开展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要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对2014年度已经检测的企业,要在本年度到期后督促企业继续开展检测工作,对尚未检测的存在较重以上职业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要督促用人单位抓紧落实检测工作。

(七)大力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按照省、市安全监管局《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今年将在我县全面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重点在煤矿及非煤矿山开采、水泥及制品、石材加工、烟花爆竹生产、木质家具制造等存在严重职业危害行业且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上的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履职。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责任人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深入到联系行业监督检查职业健康工作情况,督促“三联”工作的落实。认真开展督查和调研,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放在安全生产的重要位置。

篇10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评价

某啤酒厂采用国际一流水平的设施,年产20万千升啤酒,受其委托,对工作场所[1]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

1.2 评价方法及依据

采用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法等,依据主要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10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等法规、标准以及用人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 检验检测方法

现场采样方法及采样点位设置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执行[2];粉尘浓度检测采用滤膜称重法,氢氧化钠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盐酸采用离子色谱法[3],硫酸采用氯化钡比浊法[3],硫化氢采用硝酸银比色法[3],氨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3],二氧化碳、噪声采用仪器直读法[4]。

2 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用人单位使用的原辅材料料分析,该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矽尘、谷物粉尘)、毒物(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硫化氢、氨、二氧化碳)、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粉尘、毒物控制措施:采用自动化的PLC控制系统;原料输送皮带,糖化锅、过滤罐、发酵罐均为密闭设备;制冷站设置氨浓度检测器及事故排风装置;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设置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经冷凝后成液态二氧化碳;谷物投料及破碎工段设置除尘器;在包装车间、危化库、发酵罐区、公用工程、理化实验室、污水处理站安装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防噪声措施:优先选用噪声较低的设备并在设备相应位置配置减震装置和消声器;将噪声较大的设备置单独不知,并安装减震基础和隔声罩。

防高温措施:产生高温的车间纵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有利于热量的扩散;高温车间设有天窗,墙壁设有轴流风机和窗户;高温设备如糖化锅、换热器等外壳设置保温层;对外表面温度高于50℃的设备、管道及附件置隔热层。

个人防护用品:护目镜,防酸碱手套,耳塞(型号:3M 8100),防尘口罩(型号:3M N95)。

2.3 应急救援

该企业可能存在以下急性职业危害:

(1)酿造部糖化工段糖化区存在氢氧化钠、硝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

(2)酿造部动力工段制冷间存在贮氨器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急性氨中毒;空压机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泄漏,产生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空压机房换热器存在高温烫伤;

(3)酿造部污水处理站加酸间存在盐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集水井间、IC间、压力调节室存在急性硫化氢中毒;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4)包装部洗瓶机操作工位存在氢氧化钠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包装部瓶场存在高温中暑;⑤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急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可能存在急性中毒的工作场所设置有应急通风设施;

(2)可能存在化学灼伤的工作场所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3)办公室配备应急药箱,急救箱内配有常见的急救药品;厂区设置有应急通道及风向标。

2.4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用人单位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安环部,配有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管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查阅资料,该厂均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6 职业健康检查

从该厂连续三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分析:用人单位每年对一线作业工人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GBZ188-2014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体检项目有: 内科常规体检、肺功能、胸部X射线检查、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显示均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

3 讨论

3.1 评价

用人单位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卫生用室的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现有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基本满足实际防护需要。

3.2 建议

(1)发酵工段硅藻土添加处设置除尘设施,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设施,污水处理站化验室设置通风橱及喷淋洗眼器;

(2)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装置及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污水处理站压力调节室设置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

(3)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点位应覆盖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