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特点从协同学原理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具有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耦合性。耦合本身是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体系或者运动形式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彼此影响的现象[4]。如前所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本身的体系结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必然要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整合内外部资源,发挥企业内组织要素的作用。加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从战略管理角度看,其实施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和流程,这些流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组织者就需要调动企业内外部各种组织和资源,运用其知识和能力,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再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研究开发、产品经营不同环节和阶段都在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价值,只有整合不同因素和资源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耦合性特点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因注意协调企业内外部力量和资源,不能将其当成企业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以企业研发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专利战略协同为例,两个部门之间需要就研发的市场导向、专利战略引入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以专利战略思想和市场导向原则引导研发部门开展研发活动。这种战略协同能够更好地使研发活动服从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更好地促进专利技术实施和转化。第二,利益协调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要求企业不同职能部门和事业部群策群力,相互协作。同时,由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具有自身的局部利益,在大型企业集团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根据协同管理思想,就应当本着企业共同利益原则,尽量化解矛盾。例如,企业营销部门可能为节省营销支出而不愿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这最终将损害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为此,营销部门应本着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战略考量,除了对产品营销投入外,品牌营销投入也不能缺少。第三,整体效益放大效应。战略协同的结果是使企业现有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能力得到充分运用与提升。从协同学原理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和有形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每一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创造出相应的价值,努力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必要性:基于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需要基于协同学原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协同是指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运用协同管理的思想,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采购、产品经营、市场营销等活动以及企业不同部门及外部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为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与过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是近些年来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一个值得关注且重要的内容,它是协同理论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必要性来源于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协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协同的要求。所谓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是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是以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为依托,调动各方面管理要素和资源,协调内部各组织之间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序的计划、组织、指挥、安排、控制等活动。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指引。为提高知识产权协同管理能力,企业需要从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高度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部署,取得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效应。在这方面,主要是进行周密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生产经营战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的有机协同。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内,则需要保持技术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联系,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主管人员的双向交流机制,使研究开发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各系统之间保持信息畅通和联络。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也是一种动态管理,因此应实施知识产权动态管理,将知识产权管理置于开放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中,从技术、市场和法律维度建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建立知识产权组织协同效应、知识产权信息协同效应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效应机制[5]。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关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理论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于丽艳等撰写的《基于运作过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研究》(以下简称于文),以及唐珺所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等。以下不妨结合笔者的认识进行介绍和分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方面,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之间就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所实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行为;后者是指企业与政府、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主体就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方面事务进行的协同行为。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基础根据上述现有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本质上是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保护战略、市场运营战略之间连续多次的协同运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可以从知识产权活动基本运作过程加以研究。根据于文的观点,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可以分为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相应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分为知识产权开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同阶段的这些不同形式,需要协同运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运作过程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存在共同的基础,正是这些共同基础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运营提供给了保障。具体而言,上述共同基础体现于以下几点:第一是战略目标趋同。从理论上说,知识产权开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目标相同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们都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服从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整体目标的需要,即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并获得竞争优势。当然,由于处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中的不同环节,具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各有其侧重点和主要任务。其中,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以开发出具有技术和市场潜力的成果为主要目标,它关注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模仿,不断积累自身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侧重于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管理,一方面注重充分保护自身获得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则侧重于如何促进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转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这些不同战略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相互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运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和运营战略都离不开保护战略的法律保障和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的作用,否则要么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过程中由于忽视他人在先的专利技术而落入侵权的陷阱,要么在市场运营中出现其销售的产品涉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从而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更是如此。正是基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而需要整合企业的人财物资源,提高相互融合、协同的水准。第二是信息融合。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领域,它是指协同运用多元信息源进行决策和行动的理论、技术和工具。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广泛获取、利用信息,其中包括以专利技术信息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等相关信息是企业进行研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应当以充分的情报信息检索、分析为依据,无论是可行性研究、立项还是在研发过程中都需要充分占有信息,并保持对信息的动态跟踪;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时,需要通过对专利文献与情报等的细致分析,确定技术成果及其产品化、产业化过程中是否涉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实施中,同样需要广泛地捕捉信息,指导企业营销活动,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使企业拥有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这些内涵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战略模式中,不仅都存在对信息占有、开发、利用的需要,而且需要整合相关信息,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三是企业部门之间协同以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互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深刻地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加工、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维护等各个部门和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因而其实施需要企业各经营层和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精诚合作。除此之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知识和经验互补与共享也是确保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以企业创立驰名商标战略为例,企业首先需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商标,如果企业是国际化企业,则该商标还需要考虑未来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商标设计和申请注册后,如何有效地予以保护,则涉及商标法律保护方面的知识和策略。为了创驰名商标,企业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营销、广告、售后服务等活动培植商标的信誉。可见,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某个具体的类型,企业不同部门需要在相关知识、信息和经验方面取得认同和互补,这样才能够努力实现同一目标。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机理应当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研究成果严重不足。不过,现有成果对相关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研究仍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前面已经引述的关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研究就是一例。以下仍将借鉴其中的观点,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作用机理[4]:第一,序参量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的决定性力量。序参量是协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协同学中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状况变量,其对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决定作用,是支配于系统的行为[6]。将协同学原理运用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关键是要寻找能够推动战略进程的具有质性飞跃的序参量,在其有力参与下,通过激发自组织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各个子系统协同运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序参量,如何进行序参量的选择则取决于其特定阶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竞争市场、产业状况和战略阶段目标等因素。例如,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之初,企业如何出台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是推进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此时的最重要的序参量就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性。又如在企业研发完成阶段,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及时而科学的知识产权确权,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此阶段序参量就是知识产权确权有效率。无疑,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中,如何确认序参量,是导致协同行为有效的重要因素。第二,自组织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的支撑。协同学创新人H•哈肯基于组织的进化形式而将其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类型。其中,自组织是指不需要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规则,各司其职并协调完成有序的结构,他组织是需要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7]。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同中,外部存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输入,内部则存在一种自发的驱动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运用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低级到高级运行的自组织能力。根据自组织理论驱动企业知识产权,需要构建战略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促进系统内部各个环节和阶段自组织知识和能力的形成,特别是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和协调策略,使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沿着既定目标前进。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以上三个方面的共同基础无疑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协同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运作过程看,上述三类不同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相互之间保持高度的战略协同尤为重要。下面将具体予以分析。首先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协同。如前所述,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旨在获取、创造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的数量。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反映了企业的科研生产力、技术实力和水平,是企业技术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关键资本。作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范畴,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因而十分重要。离开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而产生的知识产权的有效积累,知识产权市场运营就将是空中楼阁。然而,开发只是第一步,如果企业开发出来的成果没有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就将无法使技术优势变成产权优势,进而变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中,知识产权保护必须适时介入,如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保密控制、技术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决策和分流、技术创新成果的侵权防范。通过使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保护战略的战略协同,就可以使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在严密而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之下,既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能够使自身获取的开发成果从战略高度获得最有效的保护和未来的市场化运用。否则,就像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一样,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脱节,以致造成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明确两者协同的重要性,需要弄清楚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之间的内在关系。知识产权开发显然是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没有知识产权开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知识产权市场运营首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然而,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本身毕竟不是目的,知识产权之所以对企业重要、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其实主要还是它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和总体战略,需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结合,通过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获取最佳效益。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大量知识产权被闲置,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知识产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运营情况不佳。基于此,企业不仅应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更应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通过市场运营凸显知识产权开发的巨大价值。在上述理解基础上,则需要从战略高度加以审视,即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之间的协同。从战略高度看,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并不是简单的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而是一方面在开发中应当融入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的内涵,在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中应当为再开发提供指引,这是两者协同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具体而言,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决不能是为开发而开发的孤立的、静态的行为,而是需要引入“市场导向”原则,以便使未来开发出来的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去我国很多企业以及研发单位,就是因为不大关注市场,对市场不敏感,结果虽然研发付出了大量投资和人力,但研发成果难以适应市场需要,致使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举步维艰。再有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战略的协同。理解两者协同的机制,与前述一样,也首选需要弄清楚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之间的关系。就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为知识产权的安全、有效地运营及其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当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也是不可或缺的,离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知识产权市场运营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市场运营既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目的,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动力保障。这是因为,通过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得以实现,如通过知识产权投资,企业入股公司的股权,在公司运作中实现分红。最后,根据前述现有研究,基于运作过程的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内容有意识协同、部门协同、资源协同和政策协同等内容。其中,意识协同是指企业不同部门、全体员工应形成较为统一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避免部门、人员之间对知识产权问题产生较大的认识分歧。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根据其理念、使命与愿景,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特别是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以及创新进取精神。意识协同有利于企业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在落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环节、具体任务时互相认同而不是拆台、互相支持而不是各自为战。显然,这需要企业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下,企业拥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部门协同是指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各经营层和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与配合,树立企业一盘棋的思想,在人财物资源配置和利用上,应以企业总体利益为重。当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难免也存在局部利益冲突,此时需要企业领导出面进行总体协调。资源协同是指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聚集和整合其拥有的相关资源,促进不同层次资源实现耦合。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资源协同还应当包括对企业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内外部资源的适当整合。由于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资源协同方面,还应当注意资源投入和分配的效率,避免平均分配,原则上应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出发,保障在最有价值环节重点投入。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实施策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实施,应当重视以下手段[4]:第一,协同机会识别与动态决策机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是企业知识产权业务流程与研发、市场规划、生产制造、产品经营、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行为和过程。从协同学理论来看,则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结构中,如何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模式,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之协同机会识别,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基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各主体需求的互补性和利益相关性,及时予以捕捉。协同机会识别既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起点,也是下一步动态决策机制的基础。换言之,企业应在协同机会识别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协同决策,进而启动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协同。这样就能够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的连续性特别是能够对外界环境保持灵活的战略柔性,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动态运作中始终能够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组织力量,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还应当指出的是,基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外部环境高度的权变性,协同机会识别本身也具有动态性,企业需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启动协同机会识别,并做出协同决策。第二,信息沟通与要素整合机制。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信息流的观点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本身也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不同部门和人员各自承担了不同职责,集团公司之类则还存在地域隔离的问题,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部信息不通畅,势必会对企业研发、市场规划和决策、市场营销等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或信息情报系统,企业内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与交流则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各子系统或要素产生协同效应应采取的交流方式,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应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等方式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要素整合机制则是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主体基于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将企业不同组织要素和资源要素本着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目标的原则,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力图产生最佳的战略协同效益。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要素整合机制还特别要重视对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占有、利用,并使之与企业现有的组织要素和资源禀赋有机结合。第三,协同评价控制与行为调适机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行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企业通过协同机会识别、动态决策、协同行为、信息沟通与要素整合,能够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决定了战略协同行为难以避免偏离战略协同目标。这就需要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运作过程中,保持必要的监控,针对协同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因而提出了协同评价控制的问题。这一思路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之“过程控制”有相通之处。协同评价控制需要借用一定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下一步改进协同行为提供依据。评价控制与行为调适则是一脉相承的。行为调适是协同行为的结果,在评价控制基础上改进协同行为,能够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产生期望的结果。
四、专利战略协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重要内容
由于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的关键内容,专利战略协同也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从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角度,对这种重要的知识产权战略协同的运作加以探讨。企业专利战略不是孤立的,其实施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契合性,特别是企业创新战略、技术发展战略、产品经营战略运行的协同性,以及为企业相关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与配合。例如,企业专利战略能够有力支撑和支持技术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使其技术创新融入专利导向,通过专利获取、专利布局、专利运营提升企业创新效能,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也会为专利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特别是专利创造是专利战略的基础,通过技术发展战略促进研发活动,就为专利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再如,企业专利战略与企业市场运营、产品经营战略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企业专利战略本身立足于市场,以占领市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它是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功能和特点,围绕占领市场这一目标,在有效申请专利、保护专利权的基础上防止和抵御竞争对手对相关市场的渗透,而市场运营与产品经营战略则围绕基于竞争性市场获取产品市场优势,专利战略与市场运营与产品经营战略的有效结合,则能够形成一股合力,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专利战略的协同性要求,其实施应与企业其他战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服从于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五、结语
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经济发展;竞争优势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从依靠工业驱动转向依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成为占据竞争制高点以及参与财富分配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尝试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知识产权战略就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健全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一、国外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近十年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重在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创新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以卜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Keith E Maskus (2002)认为知识产权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要视国家的具体环境而言。CIPR(2002)认为支持建立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刺激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John Hagedoorn, Danielle Cloodt and Hans van Kranenburg(2005)对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对国家研发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伙伴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具有相对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司会选择研发合资伙伴而不是合同伙伴。Haley, George T (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商直接投资有紧密的联系,弱的知识产权制度将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或者使得FDI朝向风险较低的经营项目。而Glass, Amy Jocelyn, and Kamal Saggi (200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关系研究建立了一个内生创新的产品周期模型,并且发现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发展中国家对于FDI具有负面的作用。
(二)从产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竟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Grindley and Teece, op, cit;K. G. Rivette and D. Kline (2000)通过对知识产权对经济影响的新价值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高技术行业成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不断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Hall, Bronwyn H., and Rosemarie Hatn Ziedonis(2001)通过对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的实证分析研究,强有力的表明,在半导体行业每一美元的专利研发费用的产出在不断的增加,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国外学者从不同的产业方向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III:究:Dietmar Harhoff and Hronwyn H. Hall(2002)分析了全球化妆品和洗漱行业的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指明无形资产在工业化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国家的品牌根据不同的战略理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7aynel.Clarke & Paul "Itirner(2003)通过对澳大利亚生物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框架,研究知识产权战略与生物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实践提高生物技术行业公司的竞争力;Annette Van den Bosch(2009)通过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对保持艺术家收入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知识产权战略在越南对国家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企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Markus Reitzig ( 2004)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知识产权主要通过三个重要途径帮助公司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临时的技术指导,保护商标品牌,帮助形成产业标准。
Gary Pisano (2006)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速度和方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从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中成功的获得了利润,对今天的全球竞争,资源的开放具有更大影响。同样,Timothy O’Hearn(2008)通过对公司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赚取利润具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Paul Gemneraad (20’10)考虑到市场背景和创新战略的经营实战,知识产权组合的管理需要遵循创新战略的指导,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的框架体系,通过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战略的整合,可以帮助个人和公司更好的工作,用最低的成本去管理专利组合,并且获得最高的内外部商业价值。
二、国内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知识产权战略不仅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其作为经济主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按关系主体的不同,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维度L展开的。
(一)从国家知识产权角度研究
徐明华(2003)探讨了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新模式及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模式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中进行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地位。孙宏飞(2009)通过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中效果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逐渐成为了世界市场L国家之间竞争和博弈的对象。可见,很多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焦捷(2008)全面研究了知识产权战略和“走出去”的战略的关系,系统阐述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走出去”国际战略的深远意义,并且探讨了知识产权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做作用。
(二)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李玉壁(2005)指出知识产权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知识产权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有限性,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新型工业道路的实现。因此,形成知识产权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杨光明((2007)探讨了区域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明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扫一造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城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罗爱静,龚雪琴(2010)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秉赋的比较优势需要形成良好的战略匹配,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
(三)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王黎萤,陈劲,杨幽红(2004)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出发,探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田颖男、朝克、陈旭娟((2010)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资源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内蒙古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和管理现状,总结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经验,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的方法,对企业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知识产权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法定垄断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所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可以超越自然资源和时空的局限,充分整合和配置其它资源,这是核心资源能力转化的高端竞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探索,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学者还有王闻萍(2008)、袁俊(2004),韩国华(2004)、王中(2005)、谢丛(2006)等。
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成果,对后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国内的研究相比较国外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国内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系统,并且研究内容更多的是对国外先进战略的介绍与启发上,缺少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案例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38—04
一、企业知识产权研究量化分析
(一)文献选取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英国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10家数据库为文献源,以首篇文献出现时间1980年到2010年为起止时间,并设立“题名检索”为检索项。
鉴于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本文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下文主要以核心期刊为例)、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为依据。
(二)样本分析
在题名检索中,笔者分别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三类检索词首篇文献出现时间统计显示(见表1),我国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始于1980年,12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研究,20年后,学界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下面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首篇文章出现的年代为时间段,对表2~表5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到十四大召开前的1991年(见表2)。其间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总数为205篇,没有以篇名为“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的论文,各年份发文增长率亦正亦负,增幅缓慢,表明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还没有开始。
第二阶段:从十四大召开的1992年到2000年(见表3)。相比上一时段,此间数量明显增多,共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4730篇,为第一阶段的23倍,各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论文的层次出现质的飞跃——2000年开始出现关于知识产权的博士(7篇)、硕士(39篇)论文。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此间共63篇,仅占研究知识产权论文总数的1.33%,说明此间学者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与知识产权研究相比较,可谓凤毛麟角,而且这个时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还没有受到关注。
第三阶段:从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到2010年(见表4)。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持续上升,尤其在2005年以后,数量快速增长,达到几近或者超过1992--2000年发表的论文总量。此间有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一方面,说明国内学者越加关注知识产权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这一阶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3年(见表5)、博士论文始于2008年;研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7年,截至2010年底还没有博士论文出现。
二、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的主要观点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以“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964篇(期刊918篇,优秀硕士论文43篇,博士论文3篇),而分别以题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_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在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题名的检索,且分别为227,172和166篇。由此可知,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知识产权以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战略问题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也涉及微观领域。
(一)关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也有学者以区域、行业和企业内外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方面。例如,李正华从对外策略和内部策略展开研究,认为从企业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分析,对待知识产权问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具体包括合同界定、依法确权、及时备案、停止使用、制止侵权等策略;从企业内部关系的理顺方面分析,具体包括获取信息、有效创新、严格保密、知识管理策略等。孙斌、吴松强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思想、方法,建立了知识产权所有企业与侵权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侵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在对模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知识产权利益各方的博弈关系,提出了政府及知识产权所有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王立诚等人在分析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机构薄弱、人才缺乏、技术秘密保护不力、知识产权流失较重、知识产权情报工作开展不力等)基础上,提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以区域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王惠珍的《宁波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问题探讨》,王秀丽、郭燕的《服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杨宝明的《国内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分析》,林勇的《论农作物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张东风的《河北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段瑞春。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应对》,杨拉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丁永豪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等等。
(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学者们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知识产权最优制度的设计、专利情报检索、专利技术图等方面的微观理论研究;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交易成本、社会福利、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冯晓青教授。总结和概括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包含的内容,他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围绕有关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对员工的发明奖励、知识产权的归属、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内容,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有知识产权的地方就有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的涉及面也非常广,所以很难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具体化,但如果从具体管理措施角度理解就直观得多,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知识产权管理可分为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商业秘密管理等,每一类又有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正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更进一步,是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高形式的体现。正如何敏所说,“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知识产权战略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能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具主动性、技巧性”。冯晓青特别强调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般地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落实后者的保障。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已成为企业管理学领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涉及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研究。高永琳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这3种管理体制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金芳运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从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美、日企业及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国际比较,提出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制度建设两个重大课题,依照我国实际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的构想,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罗琼/A9)则结合法律与管理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从专利、商标、著作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人手,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的各种制度的具体内容。金哲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作管理的问题研究了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体系。
另外,还有学者以行业为视角进行研究。如牛淑鸿、石巍针对造船企业的特点,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外部机制为视角,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优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建设性对策。
(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知识产权战略。自1979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后,知识产权战略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欧美先进技术,实施“技术立国”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来,日本启动了知识产权政策,促使其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移。
国内部分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现有6篇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的综述,分别为李培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综述》,黄微、王琳娜、孙骞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述评》,李铁宁、罗建华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文献综述》,孙伟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评述》,邹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和李倩、刘桦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可见,学者们意识到从整体上梳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培林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相关研究和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划分研究等不同层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列举了国内学者如万迪、冯晓青、吴汉东、陈美章、范再峰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的不同表述,认为虽然学者们有不同表述,但其内涵基本一致。他对学者们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一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经济、贸易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战略等,范围涉及高科技、民营等各类企业。他从战略制定主体的不同和系统、商业运作模式三个层面归纳分析学者们对不同战略类型的表述,最后提出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几点不足,即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对如何将个人所有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而形成知识产权,研究得较少;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
黄微、王琳娜、孙骞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宏观、微观及相关研究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赞同李培林的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观点,另外指出目前研究还存在着在法律层面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较少,多数是从企业管理层面进行研究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成果研究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李铁宁、罗建华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类型和实施战略、专利情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方法、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层面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竞争的角度将知识产权战略分类研究、专利情报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模式、知识产权战略价值化和投资战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能力的贡献大小。而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资源和能力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
孙伟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系统回顾和评述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的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三大类观点。
邹杰通过对国际、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分析人手,阐述知识产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倩、刘桦林分析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介绍、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现状,提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策,如增强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制定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实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促进政府把知识产权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
三、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现状评述
综观理论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包括迄今为止已经出台的《专利法》、《商标法》等),另一类则属于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方面的(包括目标、程序、措施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多集中在企业管理层面,在法律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少。
虽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但没有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营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还没有提出一个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完整框架,使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理论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联系。而诸多国外企业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保护和管理,企业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认真考察创新型国家的企业政策法规(如美国在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德国政府在1978年出台的《中小企业科技政策的总体构想》;日本于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以及韩国的《小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法》),可以看出,在上述政策法规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另外,从国内制度政策层面上看,现有的涉企法律及政策较少涉及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受制于知识产权”已带有普遍性,迫切需要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理论指导以及政策扶持,从目前研究来看,尚没有专门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的研究,现行的企业政策(法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偏重于要素供给、市场净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能力(知识产权建设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非常薄弱,即存在着政策结构功能的失衡性问题。
第二,存在政策过程(体制)的多元性(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的部门有多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局,国家版权局等)问题。
篇4
关键词: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知识产权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而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深受知识产权的制约。故而,对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及其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与知识产权间的关联
所谓“区域创新”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将新要素引入到生产体系中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新手段与能力;主要由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和区域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组成。而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它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行为主体,通过相关的网络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据相关文献研究可知,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地域关联、构成主体关联以及功能关联。一方面,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构建主体间的联系机制是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共同点。同时,两者发展的本质功能均是进行并促进新知识、技术的生产、扩散以及应用。此外,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可知,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与知识产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对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及其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探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对策
由上文可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发展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因此,必须对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此来为业内人士提供相关的参考。
1.实施的思路
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应紧密结合基础性条件(如,区域本身的资源条件、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并遵循相关的战略管理步骤。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战略目标和构建战略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战略目标进行确定时,必须先充分对区域的创新资源基础进行考虑;在构建战略方案时,必须充分对区域政府的管理能力进行考虑;第二,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战略的重点;同时,政府与企业必须明确各自的智能;此外,为了确保战略的顺利推行,还应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2.具体对策
由于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要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就必须对其有效实施节能型对策性思考。其具体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
对于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而言,政府是其整体战略的规划者。因此,要促进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先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首先,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其战略决策与执行能力。其次,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构建并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环境。最后,还应根据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来对知识产权运行的机制进行构建,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2)构建知识产权创造的机制与企业平台
由于企业在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执行主体的职能;因此,要促进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应对知识产权创造的机制与企业平台进行构建。首先,应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来构建一个创新平台,以此来为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其次,从创造和运用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为出发点,以此来构建一个将企业作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联盟。
(3)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要促进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首先,应建立并优化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专门智能部门,以此来提高对其知识产权的管理力度。同时,还应采取有效对策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例如,鼓励知识产权咨询机构的成立等。其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一方面,应从整体上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进行规划;另一方面,还应对其培养环境进行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直接影响了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对发展区域创新和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又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及其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强.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的因素及其解决对策[J].知识产权,2014(1).
篇5
ス丶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政府行为;政府作用
ブ型挤掷嗪牛D63;D9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084-04
收稿日期:2008-07-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07&ZD006)。
作者简介:乔永忠(1968-),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博士生;葛雅兰,重庆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1 ]。为此,国务院于2008年6月5日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该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纲要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意味着战略实施的正式开始。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关键主体的政府,如何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发挥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探讨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作用的二重性和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以及对政府作用的评估等问题。
一、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政府作用的二重性
ピ谡府作用限度与边界问题上,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研究中国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了“贤人政府”模型,认为政府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民的美德,调整社会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的“警察政府”模型认为,政府的三个作用就是保护社会、保护国家和保护公共设施[3 ]。边沁的“功利政府”模型认为,政府的作用应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4];密尔的“罪恶政府”模型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以恶制恶[ 5]。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在促进经济效益方面,政府规制的终极目的是使制度服务于人民。考特等认为,不受管制的市场将在有创造力的思想和创造性的作品上生产出小于最优值的信息数量[ 6]。大卫•休谟认为,政府职能就是为了促进某种公共目的,并借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7]。现实中经济学家往往以成本收益理论衡量政府规制的经济绩效。这些理论与模型启示我们,政府必须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界定,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适当的作用。不过对政府行为的合理界定并不能替代政府要管理的具体事务的性质,换句话说,探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本身的特殊性也是研究对其作用的前提之一。
ブ识产权的特殊性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全局性使得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二重性。近年来,市场经济发达、知识产权制度运行成功的国家,都选择了加强在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中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的模式,将政府管制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相结合。这种策略的积极效果已初步显现,并进一步启发我国对增强知识产权制度绩效的制度完善[ 8]。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的博弈规则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如果国家权力不介入,财产权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如果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交易,又可能会限制和侵害个人财产权,造成所有权残缺,从而导致产权安排和经济效益的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诺思悖论”[ 9]。可见政府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即:没有政府产权无法安排,政府干预过多又会导致产权安排效益降低。这种情况在我国更为明显。政府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力量,它既可能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能对其构成严重的障碍。因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相关制度是否正确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管与指导。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层面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政策工具”,是否保护知识产权,对哪些知识赋予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所做出的制度选择和安排[10 ]。当然,政府如果过度干预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自身调节,可能违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因此,要有效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价值规律有机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所有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国家竞争力。
ザ、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作用的具体内容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ヌ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我国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较弱的现实,建议政府在以下四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立一个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不过该创造体系不能以政府为主体,更不能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只是该创造体系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成果要有效应用到实践,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所以构建一个高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其次,政府要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的,所以政府需要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创新,同时提高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能力,使科技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再次,政府要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支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创出驰名商标,打造知名品牌不仅是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也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之一。为此政府要正确引导,制定规范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相关政策,促进自主创新。但是要特别强调政府不能越位,避免过多干预企业行为和市场规则,不能成为有效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阻碍。
ブ识产权的目的是通过运用为创新主体带来财富。为有效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建议政府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创新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企业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不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所以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将创新要素积聚于企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是主要创新主体,但是其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创新成果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将创新成果有效转移不仅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事,政府也要积极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政府要深入开展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日益被重视,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知识产权竞争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还很弱,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也较差,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全面提高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再次,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健全技术资料与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统计和财务核算制度,制定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重大事项预警等制度,完善对外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市场主体而言,未公开的技术资料特别是商业秘密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政府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相关政策,保护企业技术秘密。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难以确定,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带来了困难,所以政府应该建立或者鼓励中介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为知识产权运用提供依据。为了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效率,避免因知识产权不当使用带来损失,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重大事项预警制度。最后,政府还应该鼓励市场主体依法应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诉讼,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二)完善知识产权法制和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
ネ晟浦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是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法律制度要由立法机关制定,但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相关的行政法规,如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政策,则需要政府推动制定。建议政府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制过程中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政府要和立法机关协调,建立适应知识产权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并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的行政法规立法机制,提高行政法规和政策的质量;同时要鼓励研究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立法的前瞻性研究,做好对行政法规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另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法规和政策的修改和立法解释,及时有效回应知识产权新问题。其次,政府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基础性行政法规和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完善现有知识产权行政干预机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简化救济程序。再次,政府应协调立法机构健全审查机构,完善诉讼制度,改革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制度。具体而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审查机构,充实知识产权审查队伍,提高审查和监督能力;二是要针对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等特点,建立和完善司法鉴定、专家证人、技术调查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诉前临时措施制度;三是要改革现有专利和商标确权、授权程序,研究专利无效审理和商标评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授权和评审效率。
ノ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特点是司法和行政保护的双轨制。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我国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学者对双轨制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取消行政保护,有人认为要强化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还不能取消,但是需要完善。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建议政府在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水平中要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政府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合理配置行政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水平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对技术要求的特殊性和我国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现实,要求政府要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其次,政府要针对反复侵权、群体权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等现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不过,我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长期工程,仅靠几次专项行动是不行的。再次,政府要充分利用海关执法国际合作机制,有效打击跨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发挥海关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事务中的影响力。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关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我国国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知识产权事务合作机制的建立。
(三)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
ス赜诩忧恐识产权行政管理,我们认为,政府需要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并实施地区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扶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化项目。尽管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不久,但是有些地方,如上海、武汉等地已经提前实施了各自的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而且效果明显。就创新主体而言,个别企业也实施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同行业应该制定和实施适合本行业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利于本行业的发展。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很不完善。其次,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及登记制度,优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再次,政府要构建国家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的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库,加快开发适合我国检索方式与习惯的通用检索系统,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机构和保藏机构。另外,政府还要指导和鼓励各地区、各有关行业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知识产权信息库,促进知识产权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可能发生的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制订预案,妥善应对,控制和减轻损害,并建立预警应急机制。
ス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性质和知识产权本身的私权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政府不能过分干预中介机构事务,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政策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的价值便很难实现。因此就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议政府主要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政府要提高中介服务诚信度,规范执业管理,明确中介权利范围。具体而言,政府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信息管理、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诚信管理制度;二是要建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执业培训制度,加强中介服务职业培训,规范执业资质管理;三是要明确知识产权人等中介服务人员执业范围。其次,政府要提升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申请能力、知识产权纠纷处置服务能力、国际知识产权事务参与能力。政府要制定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同时要加强政府对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工作的监督指导。再次,政府要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构建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中介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依托良好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所以政府应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透明而健康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最后,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公信度。
(四)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和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ダ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或者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往往取决于这个国家科技竞争力;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这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程度和知识产权拥有量,而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基础。
ピ诠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是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关于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政府发挥如下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实施了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有些省市如广东省人民政府也实施了与广东省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相配套的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此举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其次,政府要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再次,政府要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相关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ブ识产权文化是以知识产权意识形态为核心,由有关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学术思想、法律制度、行为习惯和组织机构等构成有机的整体。关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文化。为此建议政府要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目前我国政府将每年四月份定为知识产权活动月,进行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这种活动只是阶段性的,对形成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文化远远不够。其次,要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普及,所以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是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前提。尽管我国目前在有些高校和中小学都开设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但是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建议政府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同时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三、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政府作用的评估
ナ凳┕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政府作用的二重性决定了对其监督和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作用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有助于有效监控政府行为效果,从而保证战略实施效果的及时反馈,确保战略有序推进,同时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因此,在探讨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具体作用的同时,应该明确对政府作用评估和监督。值得强调的是,政府自身应该重视评估和监督的意义,而且要对评估主体、评估原则、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如何运用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评估主体的选择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战略绩效评估的效度和信度,所以评估主体的选择要以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确保评估效度和信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作用的评估主体很难确定,同时也很重要。如果由政府自己评估,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导致客观性不强;如果由人大或者其他机构作为评估主体,可能对政府行为效果或者绩效把握不够,使得评估结果不够全面。所以政府作用的评估主体有待进一步研究。政府作用的评估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也非常重要,应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篇幅所限,这里不做详细探讨。政府作用评估结果有助于政府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所以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政府行为评估结果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之,政府作用评估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绩效非常重要,它可以反馈政府作用是否适度,提醒政府及时调整其行为,从而更为有效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过,对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作用的客观评估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ゲ慰嘉南祝
オ[1 ]人民日报评论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日报,2008-06-11.
オ[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133.
オ[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27.
オ[4]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オ[5]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u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9.
オ[6]考特,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53.
オ[7]大卫•休谟.休谟散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6.
オ[8]刘华.论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中的政府管制[J].中国科技论坛,2005,(1).
オ[9]卢现祥.论政府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促进竞争及反垄断中的“诺思悖论”[J].管理世界,2002,(2).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建立
Abstract:Atpresent,USandJapan,Europeandsoondevelopedcountryandthedevelopingcountryinabundancedrawupeithersoondrawupourcountryorthislocal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trategy,thisarticleonth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trategyprimarycoverage,thestrategicchoicediscussedthatseveralspotindividualview,onlysuppliesthereference.
Keyword: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strategy;establishes
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或即将制订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产权战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等机构也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也应积极制定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应包括3方面实际内容: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取得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第三,使这些成果产业化。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基本完备,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如果缺少直接鼓励人们用智慧去创造成果的法律措施,缺少在智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桥的法律措施,将很难推动一个国家从肢体经济向头脑经济的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击败对手,就更不容易做到。第一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很必要,但如果第二与第三个方面的法律不健全不配套,会使我国处在劣势的竞争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会受阻。
2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选择
关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可包含两个层面,即国际战略层面和国内战略层面。
在国际战略层面,我们要注意把握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基本动态,积极推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并且针对TRIPS协议执行中的诸多问题,完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把发展更公平、更公正、更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知识产权立法的一体化,意味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适性。在知识产权法一体化、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理所当然应遵守《知识产权协定》所规定的国际义务。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考虑本国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水平,现阶段立法不必过于攀高,而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协调。
在国内战略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从战略的主体角度来看,可包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地区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四个方面。对于四者的关系,要使国家的宏观战略与企业的微观战略相结合,行业间的战略与地区间的战略相协调;国家战略是对地区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方略,企业战略是对国家战略、地区战略、行业战略最终落实的基础,而行业地区战略则是联系或指导其他战略的桥梁和纽带。
篇7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6条规定: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专项任务”中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与标准有关的政策,规范将专利纳入标准的行为。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2009年国资委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则指出,中央企业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应当重视获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应重视将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纳入技术标准工作,争取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订,努力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 谋求企业更大发展空间。对于中央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中加强标准化建设,应当为其他企业树立表率。
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及标准化战略三者之间相互存在密切联系,三者之间有必要实现高度融合。“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融合,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协同的关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企业标准化建设上应当重视技术创新导向和知识产权导向,尽量将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二、技术创新中纳入标准化战略、企业标准化战略中纳入知识产权的内在机理与实践
在技术创新中纳入标准化战略、企业标准化战略中纳入知识产权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二是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必然性;三是警惕发达国家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
(一)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
在标准制胜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和内在机理在于技术创新与标准之间的密切联系。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因素,与技术标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协同关系。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形成基础,技术标准的产生、发展均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促使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换代。换言之,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为技术标准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依托,其推动了技术标准的发展。同时,标准对技术创新也有重要影响。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标准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通用性的技术规范,为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条件。
在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战略融合的环境下,形成标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有助于鼓励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较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技术标准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它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规范和重要技术支撑,而技术标准的传播、应用与推广则在保障技术标准拥有者活动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深入。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特别是原始创新时,则可以通过构建技术标准强化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并利用标准的普遍适应性推广新技术成果,从而为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二)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必然性
实际上,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形成了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趋向。
一方面,技术标准体现了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技术水平,而专利技术代表了某一技术领域的先进性,技术标准本身也难以逾越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近些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在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如建立协商机制,明确纳入标准的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激烈也激励企业将其知识产权实现标准化,通过将企业自身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标准化,企业就可以凭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内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一定范围的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现实中围绕标准的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纠纷也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充分体现出来了。特别是跨国公司善于将专利与技术标准紧密融合,它们在积极追逐对国际技术标准的主导权的同时,高度重视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在制定标准中充分吸收拥有专利权的技术,甚至将标准直接建立在相关专利技术上,实现了专利政策与标准政策的融合,旨在获取垄断性利益。
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利用其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标准体系或者形成事实标准,企图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遵从其标准体系,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性利益。有资料统计,目前专利技术标准已占世界技术标准组织所有标准量的99.8%,而这些标准绝大多数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发达国家企业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后,试图通过标准的推广应用和专利技术的垄断性获取比单纯的专利技术更大的垄断性效益,因为标准的推广也同时实现了专利的出售或许可。
除了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基于专利技术的标准战略还包括建立专利联盟制定和推行标准等形式。跨国公司通过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领域,建立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或产业联盟标准。通过联盟形式,跨国公司能够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实现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例如跨国公司实现市场准入控制,以许可授权方式排挤竞争对手,一致对外,旨在实现最佳利益。无疑,在当代国内外竞争环境下标准的专利化和专利的标准化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形式和内容,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专利和技术标准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科技发展依赖于创新的技术和专利权保护,标准的开放性、普遍性和专利的垄断性使得高新技术发展离不开标准的普及,而专利权向标准靠拢则实现了技术的制高点,两者互为影响,推动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专利与标准相结合被认为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和层次,而这两者的叠加对于标准的使用者来说则无异于沉重的负担。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来说,只有掌握了技术标准,才能摆脱对他人技术标准的依赖,实现技术创新目的。在这方面,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移动通信第一代、第二展中,我国缺乏自己的技术标准,只能跟随他人技术标准,为此付出了巨额的专利许可费。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发展中,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我国研制了中国电信领域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即TD-SCDMA标准,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
(三)警惕发达国家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体制下,逐渐被演化成实行贸易壁垒的一种新形式,值得我国企业高度警惕。随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建立,关税壁垒逐渐淡出市场,但发达国家却大大强化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有研究认为,当前国家之间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设置的合法贸易壁垒多数涉及技术标准。美国商务部则统计,大约有80%的世界贸易商品受到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影响。技术标准作为非关税壁垒和产业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也造成了巨大妨碍。根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一次调查,近几年我国有60%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壁垒制约,技术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损失巨大,每年超过450亿美元。由此可见,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技术标准的战略意义更大,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及其企业争夺国际市场、谋取竞争优势的法宝。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当今,技术标准则是与专利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为了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我国企业唯一出路是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实行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
三、实施策略
标准是企业进入市场需要遵循的标准,它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结合的新形式和更高境界,技术创新推动了标准在市场中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标准的发展。标准化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其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在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融合方面,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重要形式。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需要将自身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战略结合的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再考虑标准设立的目标,如建立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抑或国际标准。为此,需要关注本企业所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明确自身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的现有地位,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进展,力争使自己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技术纳入国家或国际标准体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即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将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融合,在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融进标准战略,是近些年来国外跨国公司常用的策略,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通信技术领域标准之战愈演愈烈。美国高通公司为打败TDMA和GSM标准,着力发展CDMA标准。为此,公司首先在技术上进行了突破,通过选准开发方向,成功开发了CDMSA技术,并通过商业化运作,将其纳入通信领域的重要标准,从而掌握了通信行业的主导权,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其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创新活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效结合,从而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标准。我国一些企业也在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结合方面积累了经验。例如,海信集团在2006-2009年间,共主持或参与159项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该公司在2008年与其他6家企业一起获得首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军企业奖。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中的标准化战略,需要逐渐准备条件,其中关键是准确定位标准战略,整合企业研究开发资源、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充分考虑企业创建标准的核心技术能力、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将技术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有机结合
201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的安排与推进就体现了加强这三者融合的用意。该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推进标准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加大对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力度,重视标准与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衔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标准,促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商业化应用。同时,在标准战略定位上,支持企业采用和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企业需要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研究,树立标准意识,健全标准机构。
(二)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的确权
标准战略与技术创新又存在密切联系性,因为无论是企业法定标准还是事实标准,都是以产品、技术在市场中的高占有率、影响力为基础的,标准的形成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自然的“果实”。为此,需要在创新成果产权化后,进一步推动产权化后的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而这又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在这里,创新成果的取得仍然是第一位的,因为它能够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以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发的现场总线电器专利技术标准化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司注重核心技术开发,实施以基本专利战略外加专利战略部署防御型专利的专利战略形式。在构筑专利网的基础上,公司以标准宣传推出示范工程,并配合标准组成知识产权保护网,形成了包括标准、通信协议、协议芯片等多项核心技术在内在系统,获得专利18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项,投放市场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大力争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从政府加强对企业技术标准建设支持的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政策以加强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和重要技术标准,应给予重点支持。政府在构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的技术标准,加速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转化的进程。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技术创新、标准化的政策,如“通过财政投入形式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全球化活动”,“对重大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相关标准制订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对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专利项目及发明人给予奖励,有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之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部分指出:要抓紧制度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并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结构在标准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研究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争取这些外部资源的支持。为推进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深圳市在2007年5月还了《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06-2010)》,规定了专利与标准有效结合的问题。2009年又出台《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与《标准创新奖管理办法》,对标准化项目实施奖励。2011年,深圳市又拟定《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2011-2015年)》 ,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建设。
政府的这些标准化政策无疑为企业实施专利技术与标准相结合的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另外,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就中小企业而言,《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鼓励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企业申请行业标准制订的指导和服务,对涉及跨行业的技术标准制订,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简化手续,提供便利服务”。近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在推进产业标准,建构产业标准技术联盟,扶持企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争取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争取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贯彻“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思路,启动自主专利等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培育工程,促进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有机结合,推进将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标准,提升技术标准中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含金量。
其中,就国际技术标准而言,过去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够,尤其需要加强。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制定的比例不到2%,其中99.8%是由以美国为主体的国外机构所制定的,提高我国企业在制定国际标准中话语权就变得十分重要。当然,采取“走出去”战略,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提供了经验。例如, 华为公司参与了数十个国际标准组织,成为3GPP、TD-SCDMA联盟等国际标准组织成员,并担任3GPPSA5主席、ITU-T SG11组副主席、RAN2/CT1副主席、ITU-R WP8F技术组主席等职务,进入国际标准的专利有数百件。公司还参加了国内行业的标准化组织,在推动通信技术标准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有关政策也主张重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例如,国务院颁发的《实施(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在提出的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中,即指出要支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企业应积极参加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企业自身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是最终通过标准制胜、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为此需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我国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这些政策和制度应当在导向上鼓励和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技术标准;在措施上则应为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技术标准提供便利途径,积极支持在国际技术标准组织中争取话语权。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国际技术标准的研究,特别是那些对我国重大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外技术法规、国际技术标准的研究并提出对策,也是有的放矢、防止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市场阻碍的重要对策。
(五)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
企业需要加强对技术标准的利用,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标准的通用性为产业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企业通过积极利用技术标准,有利于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实现对行业制高点的占领。同时,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将标准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起来,从制度层面保障技术标准建设与知识产权管理和战略的融合,也是必要的。
(六)通过组建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实现突破
成立技术标准战略联盟是当代标准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一联盟可将创新主体的专利引入到技术标准中,建构技术进入壁垒,实现企业之间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跨国公司就善于以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形式实现标准和专利战略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集群和专利组合优势。在实践中,通常实行专利池战略,建构跨国公司的专利联盟,在其内部实行交叉许可、共同对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产生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集群效应。
基于这一特点,专利池战略也被称为专利联盟战略。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集中授权白皮书所下的定义,专利池是指两个以上专利权人签订协议,并以此将其拥有的一个以上专利许可给其中一人或第三人。专利池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普通型专利池,二是技术标准专利池。前者是将特定产业的必要专利纳入专利池中,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将这些专利技术纳入到技术标准之中,这种标准具有较大的权威性,推广力很强。后者也称为技术前段控制型专利池,是不同企业组成技术联盟基础上,将各自核心专利组建专利池,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标准,通过政府、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法定标准或者由行业内部接纳为事实标准。
专利池中的专利则有互补性专利、互斥性专利和替代性专利之分。其中,互补性专利是指由不同专利权人拥有的专利之间在技术上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组合或结合能够使专利技术发挥更大的价值;互斥性专利是针对发明创造持续的研究开发,后续研究开发需要在基础研究开发上进行,基础研究开发产生的专利会对后续研究开发成果产生的专利构成制约,如从属专利与基础专利之间的关系;替代性专利实质上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专利,因为在市场上其功能和性质接近,可以互相替代。
上述三类专利对纳入专利池中的各方专利权人来说,可以各得其所,因此在专利池中均是常见的专利权形式。
在具体适用上,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确定应当采取的策略。例如,就拥有很强的专利组合、自主研究开发力量特别强的企业来说,可以以自主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现实中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构筑事实标准的例子就是体现。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企业,以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专利组合等形式建构技术标准。就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但缺乏基本专利的企业来说,可以选取与自身创新资源匹配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技术标准,实现基本专利方面的突破,并构建技术标准。对实力比较强,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可以在行业标准战略中起到领头羊作用,以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开发的形式,形成联盟内专利组合,形成行业技术标准。这一模式对于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和技术挑战,能够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至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明显不足的企业,通过采取直接加入相关技术标准联盟的形式,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七)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
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例如,2010年6月,河北省廊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台《关于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的政策,即对被批准为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
(八)遵守基本规范,充分考虑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时,应遵守标准制定的基本规范,并充分考虑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专利技术纳入标准有一定条件限制,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时应注意这一点,例如将专利技术写入标准限于必要专利。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中规范技术性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了标准提案工作小组与制定标准各方申报的与技术方案有关的知识产权,涉及专利权许可的协调问题。同时,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应考虑市场适应性。过去曾发生过因为标准未被市场接受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例子。如20世纪70年底日本高清晰度彩电标准制定就是如此,由于该标准的彩电价格过高,消费者难以接受,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标准后,最终失去了市场。美国“铱”星公司低轨道卫星网络系统开发的失败也是一个反面例子。
参考文献:
[1]王黎萤,陈劲.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世界标准信息,2005,(5).
[2] 蔡富有,杜基尔,蒯辙,赵启厚.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44.
[3]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构建创新型企业集团[J].上海企业,2006,(5).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 类型 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46-02
1制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去年,我国正式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应以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托,与发展战略规划相统一,制定一套相匹配且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的类型介绍
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来看,有很多成功运用专利战略的典范,归纳起来,专利战略的类型很多,但主要有下述的六种类型,企业在制定自身专利战略时,要确定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战略类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将专利战略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起来。
2.1核心技术专利战略
核心技术专利战略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技术储备方面,基本上只适用于处于行业领头羊位置的企业。该种专利战略需要准确预测某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将开发出的技术作为核心专利进行保护,并以此为基础控制了该技术所在领域的发展。
2.2专利战略
该种专利战略有两层含义,可以指在他人核心专利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开发,防止核心专利权利人对技术的垄断,增强自身的对抗能力;也可以指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在已有的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形成自己的专利网,保持企业自身在该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也防御其他竞争对手对核心专利等技术的进攻。
2.3专利转让战略
企业应对拥有的专利进行筛选和动态跟踪,对于那些经济价值不大或者与本企业的主业关系不大而不实施的专利进行出让或出售,让有实力的企业来实施专利技术,而自身通过专利转让获取相当的经济利益,达到专利养专利的效果。
2.4从属专利战略
所谓“从属专利”,是指在后申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完全落入另一项在先申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对于从属专利的保护客体而言,在先申请和在后申请的两个专利之间是互相排斥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后申请的专利权人虽然专利获得授权,但是自己却不能实施,因为实施在后专利会必然侵犯在先的专利;而对于在先申请的权利人而言,虽然自己可以实施自身专利,但由于自身专利不是最优的技术方案,而经过不断创新后形成的新的技术方案必然更有市场,更有实施的必要性,但在先申请的权利人未经在后申请的权利人的同意也不能实施在后专利。
从属专利的存在相当普遍,企业应当积极研究开发他人在先申请的专利,并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对种种可能的改进方案提出专利申请,并以此为筹码,与在先专利的权利人可以达成专利的交叉许可,这样也能降低完全购买核心专利的成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在自己的研发团队,降低了对核心专利权人的依赖程度。
2.5专利引进战略
该战略是指将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全部买入,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开发利用,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专利引进战略能缩短开发周期,虽然引入专利需要相应的成本,但是从头开始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的成本将更高,而且还得花费相当的时间。例如,日本在二战后的20年间先后引进约2万项专利技术,根据测算,引进技术的成本是35亿元,只占开发研制这些技术必需成本的1/56;不单单是日本,美国也是这样,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每年仍要支付4~5亿美元引进必要的技术,缩短研发周期,为产品投入市场争取时间,还有德国等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2.6专利文献公开战略
专利的维护需要缴纳相应的年费,而且随着有效专利数量的积累和年数的增长,该项费用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将研究成果先申请专利,为的是避免竞争对手抢先申请专利而对自己不利,然后专利授权后每年对其进行筛选,根据需要确定要继续维持的专利,而将一些不必要的专利放弃维护,这样就将专利的技术内容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均可免费使用,这就是专利文献公开战略。
3在制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注重合理选择技术成果的保护方案
对技术成果,一般而言,可采用专利或技术秘密方式进行保护。其中以专利形式取得保护的前提是专利中的技术方案的充分公开,而且公开的程度要求是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照申请文件能完全再现专利中的技术方案,因此,成果寻求专利保护,成果中包含的所有技术方案都处于能被公众所知的状态,法律对授权专利的保护是不允许其他人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实施该专利;而用技术秘密方式保护的话,如果不存在他人泄密或窃取情况,技术方案的内容应该是只有技术秘密权利人所知晓的。因此,对于成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企业应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尺寸,那么体现在专利战略中就要明确对成果拟采用专利来保护的审批手续。
3.2注重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培养企业的知识产权文化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氛围,进而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这样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开展和落实。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司广大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将知识产权文化贯穿进去,推进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借鉴三菱公司的做法,三菱公司对所有的新进人员都要集中训练,施以半天至一天的法律与知识产权课程教育,待分配至各工厂后,再接受与各工厂专业相关的法律训练,工作两三年后,接受更深层次的训练和教育,这样就培养了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3.3注重区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专利法明确了发明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两种,有些专利技术在实施后可以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容易引发企业与员工发生专利权纠纷,这些纠纷事后取证比较麻烦,因此建议企业应有明确的申请专利审批程序,或者借鉴别的做法比如有些企业在研发阶段的有相关研发人员签名确认的研发进程表等资料都进行保存,这样,在日后的专利纠纷中就能占据有力的证据。
3.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为提高和激发员工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公司应完善职务发明的奖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同时要重视区分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奖励力度;另外,为促使重大发明专利的推广应用,对推广的专利要另外给予奖励,并适时启动引入期权、股权等长效激励新机制,努力完善公司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平等.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蒋坡.知识产权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一、日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组织构架
为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日本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总部,由首相担任战略总部的部长,战略总部的成员为内阁所有的大臣,此外还专门聘请10位著名的企业家、大学教授和律师作为战略总部的成员。
知识产权战略总部下设知识产权战略事务局。知识产权事务局由25名成员组成,其中17名来自各部门,6名来自产业部门,2名来自大学,主要工作是制定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事务局还设有研究小组,对“推进计划”提出咨询意见。知识产权事务局每年6月出台当年的“推进计划”,各相关部门按“推进计划”的要求落实本部门的相关工作。其中经济产业省负责落实《专利法》和《商标法》的相关工作;文部科学省负责《著作权法》的相关工作:农林水产省负责《种苗法》的相关工作。企业和大学也按照“推进计划”开展各自的工作。
知识产权事务局下设3个专门调查会,负责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调查的情况提出新的课题,为制定下一年度的推进计划提出对策建议。其中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专门调查会负责调查研究有关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的课题;日本品牌调查会负责调查研究有关日本品牌振兴的课题;数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专门调查会负责调查研究针对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和网络化普及的知识产权制度的课题和对策。
二、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
日本在制定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中长期推进计划,提出阶段性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从2003年起至2009年,先后推出了三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
2003年制定的第一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首次提出了实现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并提出知识创造循环活性化的工作方针。主要措施有:设置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大学知识产权本部;制定专利审查加速法,修改职务发明的规定;新设关于泄露商业秘密的处罚规定;制定数字内容产业促进法;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综合战略。
2006年制定的第二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实现世界最先端的知识产权立国。重点项目是:深入各地支援中小风险企业;推动大学内部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产学协作;改革申请制度,加速专利审查;振兴日本品牌;确保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措施是:启动“专利审查高速公路”;制定国际标准综合战略;引入地区团体商标制度;设置“知识产权避难所”;启动专利论文信息检索系统:5年内录用490名任期制审查官;着手修改著作权法。
2009年制定的第三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与前两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不同,突出的是“扩大和推进运用知识创造的循环”,并正式引进政策评估循环制度。目标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方针是强化和促进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全球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软实力产业的成长战略;确保知识产权的安定性和可预见性;构建针对用户需求的知识产权体系。主要措施有:综合评估专利制度的未来方向;大学知识产权本部和TLO的清理和专业化;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强化知识产权的高层外交;完成防止仿冒盗版商品扩散条约;完善数字内容的交易环境;研究审查运用外部智力资源的方法。
三、日本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最新动态
2009年,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市场变化、规模的飞跃性扩大,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运用的快速发展,促使获得革新的基本专利迅速有效地实用化,并投入世界市场的做法在世界上日益普遍。与此同时,二战后最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给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
根据2009年制定的第三期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近期要重点研究解决的有三个课题:一是获得革新的基本专利运用开放型创新迅速实用化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与欧洲的一些国家相比,日本来自国外的创新开发经费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英国国外来源的创新开发经费所占比重为17.2%,法国为8.83%,德国为2.47%,而日本仅为0.32%;其中大学自国外来源的创新开发经费所占比重英国为8.15%,法国为2.67%,德国为3.18%,日本为0.02%。二是在海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落后。与美国和欧洲相比,日本在国外申请专利的比重较低。2007年,日本专利申请人中,在国内申请的占总数的76%,向国外申请(全球申请的)占24%;该两项数据美国为49%和51%:欧洲为38%和62%。三是尚未发挥软实力产业的潜在成长力。与美国相比这方面的差距也比较大,2008年日本国内数字内容市场收入约为14万亿日元,美国约为50万亿日元;海外收入日本约为6010亿日元,美国约为8.5万亿日元;日本的海外收入约为国内数字内容市场收入的4.3%,美国该数据约为17%。
针对这三个课题,近期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一是促进创新。修改先端医疗领域的专利对象,将显著减轻副作用的新用法、用量的医药追加为专利对象。强化综合制作的机能,完善产业革新机构的制度,改善加速大学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革新的知识产权创造基础和后援机制。完善针对开放型创新的知识产权环境,处理权利滥用问题,采取促进专利使用许可的措施。二是强化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构建世界知识产权体系的工作,积极扩大专利申请高速公路的网络;强化仿冒品和盗版对策,尽早缔结防止仿冒品和盗版扩散条约,强化对发生侵害的国家、地区的推动工作;强化对中小企业海外业务的支援,强化从获得权利到开拓销售渠道及仿冒品对策的一系列支援。三是将软实力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推动其发展。振兴软实力产业,构建数字网络的交易支援系统,为文化资源建立档案、建立媒体艺术的国际传播中心、完善年轻创作人才的创作环境。强化对海外开拓的支援,创设数字网络的海外开拓基金,强化数字网络节等向海外传播的活动。强化对数字网络时代的对应,迅速增加限制权利的一般性规定,通过合同规定等促进流通,强化对网络上侵权产品流通的对策。
四、日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虽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其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高度重视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相
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日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知识产权基本法》为基础,辅之以《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版权法》、《实用新型法》、《外观设计法》以及《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反垄断法》等多部法律,形成了日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其中《商标法》、《专利法》等专门性法律与《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反垄断法》互为补充,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道防线。此外还重视研究新问题、新动向,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日本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修改非常频繁,有的法律甚至每年都进行修改,从而提高了法律的应用性、时效性和操作性。日本及时修订完善法律的做法,对于我国法律修改滞后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大力推进世界知识产权战略
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日本坚持把推进世界知识产权战略摆在重要地位。一是重视知识产权法律与国际相关法律接轨,力求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条约规定的一致性。当国内法律与国际条约出现矛盾时。日本的法院也会运用判例尽量使其与国际条约相一致。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化规则。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在海外的专利申请,近年来日本企业在海外的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探索寻求通过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推进国际间对假冒产品和盗版的打击。目前日本正寻求与美国、欧盟等对知识产权保护关注程度较高的国家开展讨论,并争取在2010年内缔结《防止仿冒品・盗版扩散条约》(ACTA)。日本的这些做法将会对我国的相关工作产生影响。加强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将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日本的知识产权与中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执法有着较大区别,日本侧重于引导和服务。例如,经济产业省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保护商业秘密指南》、《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经营手册》、《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经营实践指南》等文件,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进行指导和服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许多企业都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业人员,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产品研发和营销的全过程,以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政府这种服务的理念和做法与我们推行的行政指导有着相似之处,在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运用、管理、保护能力时可供参考。
(四)注重工作措施的实效性
为了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力度大,特别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集中财力和人力,解决突出问题,取得明显的成效。为了改变专利审查周期过长的局面,采取了专门措施,充实力量,增加400多名专利审查人员;加大投入,加强专利信息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设定了专利审查目标。预计到2013年专利审查周期将由目前的26个月缩短为11个月。为了适应知识产权争端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建立知识产权争端快速解决机制,2005年设立了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为加速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日本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看,必要的投入就会有相应的产出。不久前,国家工商总局通过增加商标审查和评审辅助人员的办法,解决商标审查、评审积压取得了显著成绩。由此可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问题。积极有力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中部地区;法治环境
【abstract】middle rises the strategy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strategy, the implement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is the key which middle rises, but middle implement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by law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o wait for strengthening. therefore, the middle area must raise the legal awareness, the consummation middle are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egal system system, increases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law enforcement dynamics, the establishment middle area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uygur power system.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middle area; government by law environment
2008年是迎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的一年,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涉及优化知识产权制度资源配置、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等五个方面。[1]
国务院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中指出,我国出台五项政策,加大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以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其中之一是: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我国中部经济的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关键。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就是指中部地区在考虑到中部六省(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河南、安徽)地域特征、资源优势和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上,为了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专门针对中部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人才等问题)而制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2]
1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内涵
法治(rule of law),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 by law),更不能说只是国家用法制来统治社会与人民。[3] 环境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情况和条件。法治环境个什么概念?“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国家机器本身也是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与监督的,而人民作为主权者是法治的最高主体。社会也不只是处于受治的地位,而且也可以是法治的主体”[4]。法治环境,一般而言是指一定范围,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法治的情况和条件。即在一定范围内是奉行法律之上还是权利之上。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构成法治环境的要素至少有四个方面: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法律之上地位的认同、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5]在当今社会,法治环境的要素应当包括执法情况。
法治环境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同样,法治环境关系着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进程。
涉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民法治观念的强弱;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科学性、合理性;主管人员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的理解程度,解释合理性;政策的稳定程度,影响到法律的执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影响公正性;对有关知识产权的国家惯例、国际公约等了解程度;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效率;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立等。
2 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战略从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层次、区域层次、产业层次或行业层次和企业层次。无论哪个层次,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部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性质特点上与国家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有相似之处,但要受到国家层次知识产权战略的制约。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区域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中,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地方行政部门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力量,对地方知识产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二,随着我国的行政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的深入,已经成为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三,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因而,根据区域的具体实际制定实施符合区域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必要的。
2.1 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建设的成绩。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中部经济建设的法治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中部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而言,有以下成绩:
2.1.1 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
注:该表的数字来源于调查结果。
2.1.2 实施中部知识产权战略的软硬件环境基本具备。
首先,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中部六省政府也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其次,国家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和宣传教育以及中部六省各部门积极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均加强了人们知识产权的意识,重视和珍重知识产权的氛围正日益形成。
2.1.3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正在形成。通过多年的建设,专利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不断发展,他们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持,丰富了知识产权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另外,中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局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将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要闻、统计信息、专利查询、申请程序、有关链接等内容公布在网站上,网络平台基本搭建,政务公开已经启动。
2.2 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的有待改进的方面。
2.2.1 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的维权体系还没真正建立。主要表现有:①法律体系不够明晰,各法之间或各级法规之间存在交叉和彼此矛盾的地方,从而导致对于同一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可能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知识产权具体政策落实不到位,知识产权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③中部六省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没被彻底打破,对待省内、省外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双重标准,甚至放纵、包庇本省企业;④知识产权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不高;⑤知识产权维权特别是跨省跨地区的维权,成本过高,周期过长,致使一些侵权行为往往不了了之;⑥社会各界对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参与兴趣不大,政府应对国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支持力度不够等。
2.2.2 中部地区多数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专利技术、商标必须经过法律的授权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内部完善的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套有关知识产权的制度、规章,但这样的企业在中部还相当少,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还是空白,知识产权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运作环境。
2.2.3 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法律意识虽然逐步提高,但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快速普及与加强。特别是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弱。
2.2.4 从事知识产权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员较为匮乏。
目前,中部地区对于知识产权的案件,有管辖权的中级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不足2%。这虽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起步晚、规模小等,造成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缺口很大。[6]
3 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和思考
3.1 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观点、思想的总称,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不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执行和遵守,乃至违法和犯罪一切涉及法律生活的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法律意识支配。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将会影响法律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加大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3.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良好的地方立法是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良好法治环境基础。一国的法律环境是所有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国家用以调整市场主体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应当通过立法,确认并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应有的权利。只有权利得到法律保护的认可和保障,企业或个人才有动力去创新,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适应世界贸易和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在立法宗旨、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等方面更加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用来惩戒违法者的,更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中部地区各省的地方立法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立法选项不准确,有些经济发展急需的法规未能出台;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还比较薄弱;为实现河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服务还不自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中部地区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适时制定和完善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衔接、与中部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尽快建立、完善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在法律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按照国际准则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统一、规范有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描述、鉴定和奖罚等;在法律层次结构方面,需要积极推进各级政府的地方性知识产权立法工作。
3.3 加强知识产权司法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中部地区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并具有专业基础的审判人员。通过开展执法专项实践活动培养、锻炼一支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鼓励执法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加强政策制度以及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其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执法环境的适应能力;积极提供知识产权执法中的经费保证、人员保障、工具保障与环境保障,强化执法机关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并减少知识产权执法的难度与成本;出台《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知识产权执法的相关工作与行为规范化,并形成对执法人员的有效监督等。
3.4 协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
仅仅建立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加强行政与执法的协调配合,提高跨省跨地区行政执法的效率。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担负着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发挥着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此,必须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为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协调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中部地区联合对专利违法行为的打击和防范机制。对各省已经处罚或处理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处罚或处理决定,应同时通报相关各省,有关省市要在管辖区域内的流通领域中予以清除,或防止进入流通领域,避免假冒和侵权行为的蔓延。建立案件受理接收与转移制度,请求外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处理专利案件的请求人,可以先向本地知识产权局递交请求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并由本地知识产权局初步审查请求内容和材料,对符合受案条件的请求书,再由本地知识产权局向外省有管辖权的知识产权局转交。两地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必要的沟通,对案件处理的结果也要报送移送局备案,从而互相监督,增加案件透明度,最大限度避免地方保护及减少当事人维权成本。
3.5 建立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
3.5.1 要求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能够始终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公平对待,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的执法方针,不断提高办案能力与办案水平。执法过程中要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相结合” 的原则,重点抓好科学研究、商品流通、技术贸易、作品创作传播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要重拳出击,深入调查,力图从根源上彻底铲除,对构成犯罪行为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5.2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强协作执法的力度。这里的协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作,他们之间只有加强沟通,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具体可以成立如联合执法小组和专案调查小组等形式。另一方面,就是中部六省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中部六省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加强合作,不但可以提高办案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彼此的资源,显著提高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实现多方共赢。
3.5.3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立,还得依靠知识产权侵权数据库与网站的建设,通过这一数据库,对于知识产权侵权记录的信息就有了记载,根据记载就可以进一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跟踪体系和预警机制,做到重点盯防与事前控制。同时,如果将知识产权侵权记录数据库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之中,就更能起到预防知识产权侵权的作用。
3.5.4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立还包括加强对出入境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于政府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支持和联合企事业单位解决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同时企业单位也要加强对涉外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了解,在遵循国际准则的基础上运用好知识产权这一利器,保护好自身的利益。[7]
参考文献
[1]李立.《2008年,迎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法制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3版
[2]刘小仆,鄢志波.《中部六省共探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报》2005-12-20日
[3]郭道晖.《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1期,第45页
[4]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页
[5]贾蓉治.《浅析中国的法治环境建设》,《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 上一篇:网上促销方法
- 下一篇: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