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评价问题

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互,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环境中各要素的生态关系并发现问题,为保护环境提出科学依据[1]。但是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时也要考虑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数据及评价结果4项关键问题。

1评价目的问题

生态评价是一项有助于后期开展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为决策者与公众提供具有可读可用的信息。有目的地开展环境评价有利于评价工作指明研究方向,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与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就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确定环境评价的目的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尤为重要。环境评价的目的应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为主。此外,生态评价也是一项需要生态系统管理者参与的工作,需要管理者认可根据区域内存在的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价目的。如较为常见的湿地问题,在评价目的确定环节需湿地生态系统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早期,人们割裂性地认识湿地生态,导致其评价的不科学性。因此,将可将环境评价的目的确定为提高对湿地的保护程度与利用率,优化湿地的资源配置,管理者根据评价目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环境评价也才会具有意义[2]。因此,对于评价目的而言能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管理者的认可二者缺一不可,是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评价方法问题

有了目的也就有了方向,而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目的。因此,也就需要环境保护者考虑用何种方法获取数据、构建生态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间接对生态系统管理带来影响[3]。环境评价需要获取数据并利用指标进行评价,但是当前生态环境的指标相对较多,体系庞大,如何选择评价指标也成为建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刘建军在建立荒漠景观生态指标体系时提出要保证全体指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建模时首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评价指标需要有具有科学原理的支持,能够如实、准确的反映出评价主体的特征、现状、变化规律等;同时能够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方法要具有可行性是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建立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可行性要求评价指标具备以下4项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便广泛应用;②体系简单明了,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特征,定义明确、无歧义;③要求在现有的检测水平、统计手段基础上能够获取准确、真实的数据;④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保证管理者能够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具备上述4项要求的方法即为可行性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环境数据的获取工作中。如遥感、GIS等技术,应用方便且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从而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数据问题

评价数据是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除了方法、技术给当前生态系统评价带来制约之外,当前评价数据的不足也是制约当前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选择符合决策要求的数据也成为当前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通常需要较多的、全面的数据进行评价。此外,由于生态系统是不断演变的,固定的数据是无法如实地反映其演变过程。因此,生态环境的评价选取的评价数据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出评价主体的变化过程[4]。同时还要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性。如对地区、国家生态系统的数据,要保证数据能够覆盖整个地区、国家生态评价区域,能够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如在美国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美国生态系统的状态》中,管理者选择的103个指标时中,只有58个指标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的指标有31个。然而就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美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仍无法安全、有效的报道,降低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的实际价值。这也就给当前环境评价数据的选取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要求数据要具有一定的广度。

4评价结果问题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向公众公布生态环境环境的状况,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生态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真实性要求对客观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可读性要求评价结果具有可读价值,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评价结果要能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出经济开发活动、生态保护政策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下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及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因而也就具有可读价值。利用真实的数据真实地反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决策科学性。而公众也能从真实的评价结果中,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

5结语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管理者需要确定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的的目的,运用科学性的评价方法获取真实的数据与评价结果,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号召全民行动,依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与系统管理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10):90-91.

[2]田薇,张晓梅,朱小龙.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J].科技风,2014(06):252.

[3]石峰.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145.

篇2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 环境保护

现在,国内有多种体系认证,质量管理方面是一个,一个企业获得了认证,不但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许可证,这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就不那么普及了,一是它不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做起来困难;二是该认证要求申请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件必须符合标准,这样企业就必须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很多企业不愿意这么做以减少生产成本。

1 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在上个世纪就曾被提出,那时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以后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环保运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定义。现在所说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方面、人类生活方面、自然方面。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发展生存空间时,对环境污染提出防止和解决措施,以减少甚至是消除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使生活和自然两个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和依赖。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管理属于组织管理的一部分,用它来制定一些环境方针并进行有效实施,还有就是管理一些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体系有17个要素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根据ISO14001标准评定组织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并能有效运行。这是通过借助外力加强组织对环境的管理这样一种措施。通过该认证,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环保与守法意识、规范了对环境的管理,促进了环保方面一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要求

一个组织在向认证机构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前,认证机构一般会要求他们提交多达25种材料,这里包含了多项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材料不能提供或者有些材料是无效的,该组织就不能通过该认证。因为这诸多方面的要求,一些企业没有做环境影响的评价或者没进行“三同时”验收,为了获得认证他们会补做环境影响的评价,并提交有关部门批复,然后报请有关部门补做“三同时”验收。

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让组织识别所有的环境因素并找出其中重要的因素,这是做好环境管理的基础,重要环境因素是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是环境管理中的重点。组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该因素进行更新。组织对于自己的环境管理要制定出目标与指标,还有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办法。这些目标有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的要求,环保目标,节能降耗的目标,这使组织找出了进行环境管理所要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把它们进行分解、展开,制定具体的措施,确保能够实现目标。组织还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的结果对管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推动地区与部门对环保目标的实现。此外和重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要具备相关能力,这种能力是指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为达到要求,就要对那些人员培训环境保护方面的很多知识,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标准、环境科学、污染治理方面的一些技术等,通过对这些人员的宣传教育,提升它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促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保,积极地参与环保。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要注重该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能够对环境管理起到协调作用,组织外部的交流能够争取和获得有关部门和方面的理解、支持。组织要通过网站和标牌公示它们的重要环境因素、目标和实现的结果,接受舆论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要对他们在环保方面施加影响并且提出要求,从而推动他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也促使政府的环保部门公开他们掌握的环境信息。为了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组织制定好几项控制程序,并规定这些控制程序的运行准则,有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和化学危险品的管理、消防措施、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许多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促进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另外为确保控制程序能有效运行,很多企业也更新与完善它们的治污设备。

有些环境事故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它有着潜在的危险因素,组织要能够及时的识别,还有一些可能会出现或者是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紧急情况,组织要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出现事故或者紧急情况时,快速的做出影响或处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制定好的应急预案,组织要定期的进行评审,有些地方需要更新,还要在职工中间进行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处理事故的意识。在环境管理上对于正在实施的措施或方案,组织要能做到实时的监视,并测量企业所在区域环境的变化,在环境管理的一些目标上达到了怎样的情况。

3 结语

一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他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方针时,组织就以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为治理环境的目标,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能力的信任。通过了认证,组织就有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平台的资格,并运行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获得了管理上的工具,这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紧要抓手,也是政府对环境管理的着力点和环境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1]周泓,李在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环境管理绩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2):100-104.

[2]哈斯其木格.浅析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3,10(12):345-346.

篇3

关键词:ISO14000;环境管理;环境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部分城市多次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中小学停课,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工厂、工地停工,一些城市不得不实行单双号限行,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地方上报的公路阻断事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大雾天气所致。大雾天气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交通事故直接与雾霾等恶劣天气有关,大雾诱发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大雾已成为导致高速公路连环相撞恶通事故的第一杀手。企业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ISO14000体系标准正是为响应全球环境而颁布的国际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行为,遵守环保法规,加大节能减排,控制污染,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管理能力和保障措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实施ISO14000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作用

ISO14000标准的推行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推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污染预防、成本降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ISO14000标准要求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做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判断其遵守的情况。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清单,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环保法律遵循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另外标准还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保证企业能持续有效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本单位的法律、法规清单。同时,更新本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能使企业主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2.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控制污染,预防污染。预防污染是环境管理体系承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ISO14000标准强调了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可以使企业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企业在实施ISO14001标准时,应对评价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清单,通过制定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执行,跟踪检查落实,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3.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ISO14001标准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标准,企业通过实施该标准,将对自身现有的环境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控制并降低其环境负面影响。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降低环境和法律风险;明确企业职责与权限,理顺各级管理接口关系,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能够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满足社会和相关方要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声誉。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方案,每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并重新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报公司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管理方案明确规定了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和进度要求等,同时对管理方案的检查也作出了详细规定,保证了管理方案能够达到有效实施,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够顺利实现。4.ISO14000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是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清洁生产的内涵。实施标准可加速产业调整,促进企业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清洁生产管理制度,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有法可依,纳入企业日常生产中。对员工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和教育,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增强全员清洁生产意识,使清洁生产的概念深入员工心中。促使企业规范生产现场,减少扬尘排放,杜绝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事件发生,有利于企业收集、推广、应用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及清洁材料,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方面的各项台账,完善各类技术资料和档案。5.ISO14000的实施,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长效机制。为保护和改善企业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保障职工身体健康,ISO14000标准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从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建设,信息平台和综合指挥协调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企业环境应急工作。遇到突发环境事件,能迅速启动相关程序,及时组织应急救援、监测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6.ISO14000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工和相关方的环境保护意识。实施ISO14000标准,能够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环保培训,激发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企业绿色组织文化。定期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其环保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涉及相关方的重要环境清单、环保措施资料等,对相关方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以及环境运行控制中有关的重要程序文件、标准、制度,及时通报给相关方,从而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使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引导职工和相关方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一张纸、一支笔,节约用水用电,厉行节约之风,减少污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四、结论

总之,ISO14000系列标准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能够推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企业环境法制观念,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气象局:新疆北部局部地区降雪持续江南雾霾明显

[2]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综述

[3]刘卉卉,宁平.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3(S1):8.

篇4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形势下,应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农业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而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农业的更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1现阶段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农作物秸秆没有进行科学处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于农作物秸秆处置的管理,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但还是有很多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每年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有的地方将大部分秸秆丢弃在河沟里或直接露天焚烧,这对于水和空气都是巨大的污染,大量氮元素被白白损耗掉。在夏季和秋季情况最为恶劣,很多的秸秆由于潮湿没有完全燃烧,大量的烟雾粉尘聚集在空气中无法消散,导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污染了环境。这样对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1.2 畜禽养殖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近年来,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有关调查显示,每年我国的畜禽养殖粪水以及排出的粪便就有十七亿吨之多,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污染的面积十分广,为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处理上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的养殖户只是将污染物随意扔掉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农业水污染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畜禽和农田污染物,对于水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1.3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人口数量也不嘣龆啵城市的污染也不断增多。而城市污染在逐渐向农村转移,主要有三种,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旅游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城市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经营,这些企业向农村或郊区转移。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绿化环保工作在不断加强,城市中的垃圾很多都被存放在了郊区或农村。这些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使耕地受到了影响,很多都无法使用。近年来旅游业持续火爆,城市的旅游也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了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有的人文景观过度开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致命的破坏,这就是旅游污染。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要想使农业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此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以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为依托,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土地。采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最大化地保证耕地面积。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力度,并对成果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将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助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2 治理环境污染。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联动和通力配合,对化工品、饲料添加剂以及农药等进行治理。为农民群众讲解关于农药的知识,使农药的使用更为科学合理,对于那些高残留的农药要逐渐摒弃。按照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提高施肥结构,最终落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2.3保护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耕地,农业生产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必须要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拥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要制定严格的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并坚决执行到位,进而保障耕地面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4 治理水污染。我国本就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资源污染使问题就更为严重。所以必须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工作,这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是加强对水污染质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找到污染源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开有效治理。也就是转变思想,针对现阶段的问题,制定新的治理措施,从源头出发,纵观整个污染过程,将治理和防治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推动城市住房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建设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建房总量居世界首位。但在扩张过程中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社会资源急剧消耗和严重的资源浪费。

如何处理资源消耗与浪费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相关行业的研究工作。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出现了面向循环经济的行业问题的研究,但面向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相关行业的研究,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体系及模式,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

二、循环经济理论简介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要求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的“3R”原则如下:

减量化原则(Reduce):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流入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

再利用原则(Reuse):尽可能延长资源及产品的使用寿命,并充分地利用它们,防止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

再循环原则(Recycle):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其转化为再生材料,重新进入生产过程。

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Reorganize)”、“再思考(Rethink)”、“再制造(Rebuild)”、“再修复(Repair)”等等,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体系

(一)循环经济呼唤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的日益增强,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房地产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由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其各项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还要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自觉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房地产全新的发展观和效率观,它涉及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穿房地产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管理中处处考虑生态、体现绿色。具体而言,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是指在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生态经营理念,培育生态企业文化,进行生态设计和绿色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倡导可持续消费,在实施环境友好的管理行为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的一系列活动。显然,它并非以牺牲企业的经营利润来保护生态环境,而是把传统房地产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新模式,由此获取持续的发展动力。而且,通过实施有效的绿色经营管理,不仅可以促使单个行业的生态化转变,还可由点及面、推广普及,引起其他行业的生态化转变,从而带动宏观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生态化转变。显然,这些转变可以大大地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就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而言,其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也仍处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纯经济型管理方式之下,积极探索推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管理实施对象、技术要求以及对于企业绿色化发展支撑体系的多方面的集合。这样的体系结构,应该能够为房地产绿色经营提供多方位的发展视觉和发展模式,具体说来主要有:

1、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组合,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求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负作用尽可能的小,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高。

2、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对象涉及到包括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行为主体部分,包括土地供应主体、材料供应主体、规划设计主体、施工主体、市场营销主体,也包括消费主体以及物流主体等。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不但要在一些关键节点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标准,而且要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才能使整个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3、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专题技术是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综合分析整个房地产项目管理从购买土地到项目终结以及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技术处理问题。涉及到绿色征地、绿色采购、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处理等。

4、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支撑体系。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本质上是在原有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增加了对环境的考虑。因此,在实施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将环境信息与其他信息有机集成,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研究开发适合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系统,必须研究绿色管理的绿色化评估体系,必须研究开发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为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转变房地产经营目标,培育绿色经营理念。在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模式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目标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这是房地产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有其现实可能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房地产项目的技术含量。房地产项目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也要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转向综合运用非价格因素如售后服务、生态环保优势等来参与竞争。房地产绿色经营管理,还体现在房地产企业应当自觉把环境资源的价值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去,作为制定企业决策和衡量企业效益的重要依据。绿色经营理念的树立要求把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绿色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观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把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使职工视环保为己任,使环保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绿色管理强调环境保护是企业所有人的事,而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企业要不断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鼓励员工的环保行为,加大绿色投入,从而形成企业的绿色文化,尽量使每个人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自觉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活动的各种场合都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2)实施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房地产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绿色化支持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制造方式,使得项目从研发、规划设计、施工、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按“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循环线路实施运行,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并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协调优化。大力推行项目周期的绿色化支持,一是综合考虑生产、环境和资源优化三者的交叉和集成;二是充分考虑项目生命周期的广义概念,体现房地产项目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和系统思想的观点,达到综合绿色设计、绿色规划、绿色施工、绿色物流等在内的项目生命全过程的统一。(3)追求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绿色化房地产经营环境管理体系不再单纯以环保部门为主,应当将房地产企业的各个部门、各级人员都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当中去,使企业内部经过整合,形成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管理系列标准转换。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向生态型转化,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内外效益的有机统一。其中,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房地产绿色经营提供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当前条件下实施ISO,一是要求政府要不断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完善环保行政和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大力进行全民环保教育;二是要求企业从领导到职工各个层面加强学习研究GB/T2400-ISO14000标准,积极转变传统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大力推进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变革。(4)强化房地产项目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可持续发展和房地产绿色经营要求下,只有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推行项目全过程控制,才能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性经济,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进行绿色生产的宣传和教育,使企业员工从领导层到施工工人都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绿色生产知识;第二,建立专门的绿色生产协调机构,并使之发挥引导、协调与规范的作用;第三,广开渠道为绿色生产筹措资金;第四,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国外先进项目工艺流程;第五,政府加快有关绿色生产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度,为企业提供外部激励。

参考文献:

1、刘光复,刘志峰,李钢.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周杰韩等.面向环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工程[J].制造业自动化,2002(4).

3、郭万林.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

4、李健,顾培亮.面向循环经济的制造系统运行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1(11).

篇6

【关键词】绿色采购 供应商选择 环境指标体系

一、绿色采购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突出重点。绿色采购供应商的选择指标体系在技术、经济等指标之外,要着重突出环保节能指标,并且要能考查到供应商现在以及未来的绿色发展能力。

第二,真实合理,有效选择。为了反映供应商的真实情况,对供应商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对供应商的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第三,简明科学,动态灵活。指标体系应当智能化,有可操作性,使企业都能使用统一的标准。并且应当便于动态管理,使之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绿色采购发展要求进行标准更新。

二、绿色采购供应商选择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绿色采购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环保节能的提出的具体要求,构建出绿色采购供应商选择环境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该指标体系共包括两个层次和十三个具体关键指标。

三、对指标的具体应用

(1)绿色采购质量控制:用以衡量供应商能否充分将绿色采购纳入管理策略,进而保证供应商的企业运作流程等符合有关环境标准,从而从源头保障采购货物的绿色程度。可以利用供应商绿色采购率进行衡量:绿色采购成本/总采购成本×100%。

(2)绿色替代原材料库存:供应商可能在生产中还使用了部分有害物质,此指标用来确保这类物质可以被具有相同功效的绿色材料所代替。可以利用绿色替代原材料库存率进行衡量:绿色替代原材料库存量/总原材料库存量×100%。

(3)绿色设计研发能力:此指标体现了供应商对环保节能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可以利用企业拥有的有关绿色环保的技术、专利等的数量进行衡量。

(4)有毒有害物质替代能力:有毒有害物质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指出的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禁止使用的那些材料。因而要求供应商尽可能使用如下材料: ①更清洁的材料,不使用毒性大的材料。②可更新材料,就是为将枯竭的材料寻找合适的替代物。③再循环的材料,可以再生循环利用的材料。该指标可以利用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率(该指标为逆向指标)进行衡量:

(9)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该指标是对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评价。此处主要从供应商获得的ISO14001系列的国际环境管理认证情况或者客户对供应商现场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结果来考核。

(10)有害物质管理技术标准:EQC QC 080000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管理有害物质的绿色产品标准。

(11)绿色文化宣传: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循、对节能环保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认识的总和。供应商对绿色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可以很好的体现供应商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12)员工环保意识: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篇7

1 农村环境管理以及监测现状及主要问题

1.1 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很难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就目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依托工业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得到飞速发展,而工业得到优先增长。(2)在空间分布上,居民迅速集中。由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从以往的“自然和谐型”向“自然危害型”转变。原来的农村生态环境良好,而且环境自净能力很强,但现在农村的自然循环被打破,环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自然的消纳生活污染物。

1.2 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并没有充分重视农村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用于防治一些重要点源污染以及城市污染方面,并没有特别重视农村污染。同时,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这样的结果主要会导致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在农村环境问题解决方面,缺乏力量,而且适用性相对较低。其次,我国当前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建设项目等方面,往往存在“自上而下”决策、重复建设、资金分散等问题。

1.3 技术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强烈的质量管理意识

环境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证实性,因此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监测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加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真实性是最核心的工作。员工培训是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往往都是多个部门临时组织技术培训,这样的员工培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以及系统性,培训效果自然不高。而且在培训后,各种质控考核以及质控审核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基本上都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2 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的发展分析

2.1 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对于人类生存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的安全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各地区应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应该将这一问题纳入到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政府以及县委应该将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应注意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周边环境,平时应该加强监测和管理水质,结合农村供水方式的不同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应该在全县建立很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形成一个系统的饮用水源监控点保护网络。

2.2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与化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农药最常用的方式是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这样就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和影响土壤肥力针对农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要科学使用农药,合理规划用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并要把握好施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采用化学防治以外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有效的降低农药使用量。加强农业管理,控制病虫发生发展,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及时注意农作物的生长。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特别是针对农药的有机项目监测,包括苯并(а)芘、DDT及其代谢产物与分解产物、六六六等。

2.3 农村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置

村镇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其污染治理不能沿用城市的污水处理模式。国内外研究机构相继提出了多种处理模式,如:分散污水处理模式,其中主要提倡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小型污水处理技术、沼气池和沼气净化池处理技术等,其技术特点是以低能耗生物处理和自然处理为基础. 农村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方式。农村一般是利用现有的沙坑或者低洼地直接进行倾倒和掩埋。事实上,城市周边农村可纳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一般进入城市垃圾处理厂处理。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倡导“村收集一镇运输一县(市)处理”模式

2.4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认真落实损害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而且应该严格监督、全面落实,而且应该不断强化市场活动监管,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并且落实环境保护职责。在政府工作中,应该将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地位突出出来,明确农村生态保护的目标责任,并且制定关于农村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该全面落实领导的责任,编制一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该严格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其次,应该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如果发现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情况,应该立即找到责任者追究责任,根据损害程度要求赔偿或者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应该对农业区域以及城乡建设规划进行统筹编制,主要应该解决本地农村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始终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土地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各种重点工程建设有机结合,综合治理农村环境。

应该根据生态城镇、生态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标准明确农业种养殖业、农村土地整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管理目标,而且应该将各种监督资源高效整合,建立一套长效建设监督以及管理机制,将监督管理工作和目标考核工作有机结合,综合整治乡镇企业环境以及局域污染,严格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管理,尽可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

2.5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法制化管理是有效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国家应该时刻了解、掌握农村环境监测情况,不断完善、修整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至于法律监督机关也应该将监督工作常态化,严格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定期组织创建生态文明乡村活动,尽可能把控好政策源头关卡,严防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另外,可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采用低息贷款、财政补贴、公共财政、环境资源税等多种经济调节措施,而且应该在农业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综合采用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抵押返还制、排污权交易制、排污许可制等多种制度控制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篇8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作用;环境成本;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19-02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基本概述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迄今为止,不同组织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有所不同。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提出的,他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为满足组织内部进行传统决策和环境决策的需要,而对实物流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等)、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确认、收集、估计,编制内部报告和利用它进行决策”。这个定义强调了环境管理会计范围内须考虑的实物流信息及货币流信息,以及环境管理会计通常使用的信息分析技术。

在过去的十几年,针对企业环境事件导致的经济后果越来越多,国际上成立了许多专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机构,如Tellus学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组以及美国环保署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咨询中心等。这些机构对环境管理会计(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的定义阐述如下。

1.Tellus学会:环境管理会计是组织说明其业务的物料使用和环境成本的专门会计。物料会计,是通过跟踪工厂或营运场所物料流量的方法,将其投入和产出反映出来,以达到评价资源效率和发现环境改进机会的目的。而环境成本会计是进行环境成本的确认,并将其分配到物资流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2.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达到对环境和经济绩效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它包括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但更侧重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全成本法,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战略的规划。

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专家组:环境管理会计是用来辨识和度量当前生产流程的环境成本以及采取污染预防或清洁流程的经济效益的各个层面,并且将这些成本和效益集成到日常业务决策中的一种机制。

(二)环境管理会计与环境财务会计的区别

环境管理会计起源于环境会计,它是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会计由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部分构成。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第一,环境财务会计是专门关注与环境相关的投资、环境负债、环境收益和支出,及与组织环境业绩相关的其他重要支出的外部会计;而环境管理会计是专门关注资源流动的实物信息,同时关注相关成本、收入货币信息的内部会计。第二,环境财务会计需要向外呈送相关的环境财务报告,并且这种外部报告具有强制性;而环境管理会计没有专门的外部报告要求。第三,环境财务会计是帮助外部利益关系人了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财务和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会计则是帮助内部管理者了解环境信息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特点

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公司内部成本,不包括企业难以确认的外部社会成本或外部环境成本;强调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如废弃材料的损失价值、废物管理成本;强调以实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动的信息;强调在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但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许多领域,并日益用于外部报告。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今,企业的发展也不单单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现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再是“事后治理”,而是从最初开始就要进行全程控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投资决策活动必须注重环境效益,它要求企业从整体效益出发,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下面以一项设备购置决策为例说明环境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运用 (采用净现值法) 。

例如,某企业将要投产的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残余物,该残余物可以用两种方法清除。

1.采用蒸汽去除法。所需设备投资50万元。每年发生的开支有:购买材料6万元,交纳排污费6万元,生产控制支出4万元。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一种有毒废气,企业目前没有处理该废气的能力。但国家近几年将会颁布一部有毒废气排放的控制法规,企业的行为很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经过估算,罚款额将高达150万元(假定罚款在设备报废时一次性支付)。

2.采用碱式去除法。该工艺不释放任何废气,只会产生1种含碱废料,废料可回收制造肥料。其费用:设备投资100万元,购材料8万元,交纳排污费2万元,生产控制支出3万元,碱废料回收1万元(假定两套设备使用年限均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无残值;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折现率为15%)。两种方案投资及现值,见表1。

表1 两种方案投资的比较 元

资料来源:龚凌、李锋民,《论环境管理会计》,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第1期。

注:60000×(P/A,15%,10);*1500000×(P/S,15%,10);*500000+301128+301128+200752+370770-250940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1的净现值是大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2。如果不考虑环境损害的罚款支出,则方案1的净现值就是1 052 068元(1 422 838-370 770),小于方案2的净现值,应选择方案1,这一错误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提高质量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环境管理理念,环境管理理念要求企业采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成本企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售后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利用。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作为企业环境污染主要动因的资源流动与消耗,需要企业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去跟踪、识别和分析整个资源流转,深入各环节分别计算废弃物发生成本,寻找全面提升环保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在动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信赖,必然会增加对其产品的购买,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有助于改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环境管理会计向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与环境有关的信息,为企业整体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支持,向利益关系人提供改进环境业绩的保证,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如从事清洁生产的工厂可以给公众留下正面、有形的提示,向公众传递该企业是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是保护环境的企业,是善待环境的企业等有利信号。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可以获得资源的节约、政府的奖励、企业形象的提升、知名度的扩大、员工意识的提高,对员工健康损害的减少等好处,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四)更好地预测环境成本和效益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整个生命周期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财务利益和其他商业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通过比较成本、效益,更好地计量和报告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从而保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实践中可采用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传统管理会计的指标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三、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不论是当前的环境管理制度,还是企业自愿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都存在着与环境管理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有: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可以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把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分析中,使企业投资活动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另外,要使企业环境行为得到控制,必须有一定的考核制度。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求通过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进行检查,以发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并及时纠正,这需要通过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其实现。创建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我国企业同样存在环境活动和环境业绩

我国企业,尤其有污染能力的企业只要运转,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给环境带来污染,许多企业也确实为环境净化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企业就应该对环境保护活动的业绩予以适当的反映和对外报告。

(二)对外开放也要求我国尽快创建环境会计,以便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大型外国企业进入国内,我国企业不仅面临残酷的国内竞争环境,而且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我国现在的许多企业在实力方面同国际大型企业相比较差,从长远来看,如果不重视环境治理及核算,将不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也需要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不单单为企业对外提供环境信息,还为企业内部的管理服务,为企业长期、短期预测与决策、日常控制、事后分析评价提供有益信息,从而保证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四)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环境管理会计对于政府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改善环境质量;投资人及社会其他方面清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确定企业的环境经济效益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结语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已经对企业产生影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虽然环境管理会计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其在我国企业的实施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人们对环境管理会计认识的深入、研究的深化和应用的普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志莹.推进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建议[J].科技资讯,2007,(34):181-182.

篇9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篇10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分析方法.主要解决由众多因素构成且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分析问题[18].AHP建模大体分为4个步骤: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各层次中的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AHP为该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且实用的建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风险评价领域[19-20].

1.1指标筛选原则及筛选结果

AHP建模指标筛选原则:①体现环境风险评价风险源、受体和风险监管三大核心要素的原则[21];②体现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③在环境风险源评价上,体现易燃易爆等突发性风险源和污染物排放累积效应引发环境风险的累积源特征差异的原则.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筛选主要参考了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物质危险性标准》、GBZ2—2007《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31—200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标准,从中直接筛选了物质危险性、主要原料最大存量与临界量、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生产工艺、事故应急预案、企业周边居民密度、保护区类型、受纳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受纳水体质量功能分区和企业内接触毒物的人数比例共10项指标;根据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的复杂性、区域性以及区域环境风险环境监管的重要性等特征,补充了行业类别、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环境风险监管制度、环境监控情况、环境管理体系、设备保养和维护周期、员工安全培训、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共9项指标.综上,总计筛选出19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

1.2AHP建模及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针对19项指标构建了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的AHP分析模型(见图1).模型主要分3个层次,即:①目标层A,是模型的最终核算和决策最终目标,即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综合值;②准则层B,是该模型指标要素层的分类要素,即核算环境风险综合值的3类要素,包括环境风险源、受体和环境监管机制;③指标层C,模型中核算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综合值的具体指标.该研究只针对指标层和准则层对核算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综合值的权重进行研究.AHP构建工业园区风险结构模型的判断矩阵,采用1~9的标度法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CR=CIRI式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该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以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CI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的一致性指标;λmax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表1可知,AHP建模的所有判断矩阵CR<0.10,全部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结果与讨论

2.1AHP模型计算结果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近20个工业园区展开问卷调研,将涉及工业园区管理者、行业企业代表以及工业园区内及周边公众3类群体.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58份.针对558份有效问卷分类,并进行AHP建模分析,其中工业园区群、企业群和公众群有效问卷分别为190、185和183份,不同群体准则层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见图2.不同群体19项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见表2.针对工业园区19项指标权重分析结果,通过与相关标准对接以及在专家咨询基础上,给出了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各项指标的打分原则,如表3所示.

2.2讨论

2.2.1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筛选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准则层指标选定风险源、受体和监管机制3类,基本遵循了风险分析的三大要素原则,这与Kajenthira等[22]区域环境风险量化评价要素指标分类相一致;与HUANG等[23]园区环境风险评价只关注剧毒、易燃、易爆等突发性风险指标不同,该研究19项指标中除现有常规关注的突发性环境风险指标(如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物质危险性等指标)外,还增加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等累积性环境风险指标,在丰富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兼顾了环境风险常规指标及目前环境风险监管针对性不强但影响因子较大的指标,这与LIU等[24-26]针对城市尺度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中基本吻合.从分析结果上看,各类群体一致认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等累积性环境风险指标权重较高,该结果与王金南等[27]提出的国家环境风险防控应强化对危险废物以及常规污染物的风险预防与监管结论相一致.同时考虑到我国环境风险监管体系研究中尚未涉及累积性环境风险监管制度的现状[28],该研究在关注环境风险监管制度、事故应急预案等指标外,还补充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控情况等常规性指标作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目的是通过问卷调研识别该类指标在区域特别是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监管的重要程度.从分析结果来看,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控情况等指标权重位于第5~9位之间,这也与王先良等[29-30]研究中提到的环境风险预防和监管应加强环境监控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结论相一致.2.2.2不同群体准则层权重分析针对不同群体进行AHP建模分析,可全面评估环境风险监管中不同群体的关注重点,以保障在进行区域环境风险监管制度设计时可充分考虑各利益群体诉求,这与Benn等[31]的研究思路基本一致.从AHP建模结果来看,不同群体对准则层指标权重分摊完全一致,按照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风险源、环境监管机制和受体(见图2).该结果与毕军等[32]针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分析中认为权重指标排序结果一致.2.2.3不同群体指标层权重分析不同群体指标层权重分摊差异较大.①总群.总群AHP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权重前10项指标中风险源、环境监管机制和受体指标数量占比为6∶3∶1,其中涉及风险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等指标权重分别排在第1、第2和第10位;日常环境管理和监控指标的权重同样超过了现有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指标权重;受体指标中除企业周边居民密度指标权重排在第6位外,其他几项指标的权重分别排在第13、第14、第16和第19位,这也充分反映了目前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监管“重人体健康、轻生态安全”的基本现状.②工业园区群.权重前10项指标中风险源、环境监管机制和受体指标数量占比为5∶4∶1,可见该群体对环境监管机制关注程度相对较高,与风险源要素指标权重基础持平.除关注园区层面的环境风险及管理体系外,该群体认为,在风险监控机制中企业自身风险预防体系同样重要,这一点从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指标权重进入前十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该群体同样认为,累积性风险指标对评价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权重较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方式的权重分别位于第1、第3和第5位.受体准则层进入前10项的指标除企业周边居民密度一项外,其余指标同总群一样.③企业群.权重前10项指标中风险源、环境监管机制和受体指标数量占比为5∶4∶1,该群体在准则层指标数量分摊比例上与工业园区群一致,但从指标类型上有所差异.该群体认为,原料中有毒有害物使用量占比、行业类别等现有环境风险监管制度规定的要素权重较高,而对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等累积性环境风险指标关注程度不高甚至较弱.由此可见,对于企业群来讲,环境风险的监管和预防更多局限于服从于政府部门监管制度的设定,对于现有常规污染物即累积性环境风险的主动预防和监管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风险监管体系中对该群体职责设定上的不足;在受体指标中,企业群则更多关注企业内接触有毒物质比例,而对于企业周边群体以及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则关注甚少,这也说明企业对环境风险受体负责的范围更多关注国家针对职业健康安全指标.④公众群.和工业园区群、企业群一样,进入权重前10项指标中风险源、环境监管机制和受体指标数量占比为5∶4∶1,与企业群关注的指标权重排序相似度很高,不同处只是公众群在受体指标中将企业周边居民密度指标排在首位,并且该群体对污染物排放方式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企业群关注的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占比指标;同时对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监控情况、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等累积性和常规环境管理要素指标,公众群则给出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说明在环境风险预防和监管诉求上该群体首先关注的是受体人的保护,其次是更多关注政府部门对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设置以及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问题.相对于其他群体,在受体指标中“保护区类型”权重虽然没有进入前十,但排在第11位,这也充分说明公众在环境风险评价上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关注.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