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3月29日,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提出“通过收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在随后的一年中,美国在多个方面均推出了一系列后续措施。
在科研方面,2013年2月6日,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内的10家国际研究基金会宣布启动第3轮“数据挖掘挑战”计划,以激励社会及人文科学中的计算密集型研究的发展。该挑战的目标是通过认识大数据对于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人员的意义,说明大数据是如何改变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状态。3月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其拟重点支持的项目和计划。主要包括:促进能支持大数据及数据分析的技术研发;培养并扩充大数据领域的人才力量;开发大数据应用,并进行演示和评估,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就业、教育、医疗、能源,以及可持续性、公共安全、先进制造、科学工程与全球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通过开展挑战赛并提供奖励来促进基于大数据的新发现,并促进地区创新。
在产业方面,美国各大公司加快了大数据方面的布局和投资。根据IDC于2013年1月的《2012-2016年全球大数据技术与服务预测》报告,全球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整体信息通信技术市场增速的7倍,到2016年有望达到238亿美元。因此各IT巨头纷纷加大了对大数据的投资,通过兼并、新设立研发机构等举措在大数据市场抢占先机。如:2013年2月1日,IBM宣布在2015年前拟支出145亿美元进行收购的计划,通过收购成熟公司来完成对大数据产业链的控制,完成向大数据业务转型;2013年4月10日,英特尔正式了其专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等应用而开发和优化的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的最新版本,推动大数据应用落地。
在国防方面,目前美国国防部正资助开展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若干大数据项目。其中一个项目“针对性网络攻击分析器(CAT)”项目,通过自动关联网络中的所有不同数据源,理解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信息如何进行连接,从而帮助网络防御者更轻松地识别电脑异常情况,降低网络部门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
美国大数据战略特点分析
从美国“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和后续情况来看,美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战略,其特点如下。
第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美国已经从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大数据并开始行动,其长远目的在于突破大数据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加快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加强美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国家竞争力。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认为,“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堪比曾引发了全球信息网络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的确立了大数据技术从商业行为上升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分水岭,这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大数据问题已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了战略和战术双方面的重大挑战。美国与国防有关的重要机构对大数据投入巨资,其目的是解决军事和国家安全中的大数据挑战,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的能力。
第三,在国家ICT产业(信息通讯产业)层面,目前美国ICT企业是大数据发展的主力军,美国正在进一步强化其领先地位。EMC、IBM、微软、Oracle、SAP等传统IT巨头2012年度对大数据的投资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当前美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为了全面强化ICT产业在未来的竞争力,美国已经将大数据当作强化ICT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垄断地位的重要契机。
可见,大数据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家ICT产业发展战略的交叉点。可以说,美国已经确立并实施了大数据战略。美国大数据战略的主要意图是希望突破大数据的核心技术,通过在军事、科研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带动规模化的商用市场,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并获得军事能力、市场优势等多重优势,巩固并强化美国在信息时代的全面战略优势。
中美两国大数据措施对比
第一,美国持续强化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重点关注创新能力、军事能力、产业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持续推出国家战略计划,各部门的协调动作也比较快。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2012年12月,广东省明确提出大数据战略。2013年2月1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年度重要支持方向,其中,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支持方向之一即为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研究。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明确大数据战略的地区和部门还是太少,更多是学术界、产业界的研讨和呼吁,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则尚未进入议事日程。
第二,美国力图加速以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技术变革,其做法是关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处理(包括分发)、应用等生命周期循环,重点关注自己相对薄弱的搜索能力、分享能力、深度分析复杂数据的能力,力图在上述方面突破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可以预言的是,如果美国的战略意图得以全面实现,则信息时代的技术升级和变革将为期不远。我国在数据领域的生产、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环节,技术能力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此方面,我国应避免出现能力“代差”的局面。
第三,美国联邦政府带头推动并实践数据公开,对深化数据应用,发挥数据效益,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认为,政府机构是重要的大数据的生产者、所有者,很多联邦部门纷纷在政府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上公开数据,引领了世界范围的政府数据公开。在我国,数据共享和公开方面,由于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限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公开的数据比较少,目前主要还在关注信息公开阶段。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做。
第四,美国政府重视发挥产业界作用,力图扩大巩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及垄断地位。当前大数据应用领域处于领先的是Amazon、Google、Facebook等美国新兴网络企业。他们已经开始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平台,汇集来自互联网、无线标签、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手机等采集的大量数据,经过分析后用于客户信息管理或者市场营销活动。中国应明确大数据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然内容之一,予以大力发展。我国于2012年7月9日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是“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内容。应该说大数据产业也包含在内。我国当前在大数据等方面有一批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如电信企业、商业银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大数据产业,以做大、做强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和大数据核心企业。
大数据虽然表面上是个技术术语,但实际上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经济运行、国防军事、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数据战略和发展路径,形成良好的大数据发展环境至关重要。相信随着我国的有效应对,我国的大数据也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篇2
论文关键词:大数据,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 吉林省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1.1 政府支持得力
2015年,吉林省政府围绕大数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先后下发10号、22号、23号文件,同时,开展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方案研讨会、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宣贯会暨“大数据时代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对企业谋划大数据时代企业运营发展,提升大数据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对促进吉林省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吉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关于征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的工作,为大数据时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提供了支撑。
1.2 产业基础良好
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据测算,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69 1亿元,同比增长11.7%。光电子和汽车电子行业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生物产业领域,吉林省以玉米加工转化为标志的生物化工产业稳居国内龙头地位,生物医药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总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1]。
1.3 发展前景可期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现已建成“数据灾备中心”“吉林石化数据中心”“白城云计算中心”“辽源IBM云计算中心”“吉林市江南数据中心”等中心[2],通过数据中心、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服务系统的优势,吸引大量的IT产业及服务外包企业向吉林省集聚,对带动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市场应用乏力、产业链条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刚刚兴起,在国内外都缺乏有迹可循和切实可靠的发展经验,全省缺少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光电子、汽车电子等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备,各环节尚未形成明显的上下游协作发展模式[3],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2.2 资源共享程度低
虽然吉林省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以往很少有大数据思维,对数据收集、存储不重视,对数据加工、利用不充分,且忽视了整个产业体系的健全和配套[4],数据中心没有发挥应有的拉动作用,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
2.3 核心技术储备不足
在大数据时代的初期,全国都表现为大数据人才、技术缺乏,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薄弱[5],大数据技术研究、储备不够,暂时缺乏大数据技术开发的领军人才,缺少系统级、架构级的大数据技术与产品支持,影响打造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大数据产品与服务。有待集中省内外科研院所力量,协力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3 吉林省大数据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吉林省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其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传统产业,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构建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开展“数据开放”试点工程。纵观国外数据开放的进程,基本上都是选择先建立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再开放平台的模式,要尽快统筹建设政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为新兴产业提供数据下载、应用等多项服务,以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来带动整个数据资源的开放开发。
3.2 搭建共享平台
大数据库是一种平台,想要利用大数据进行产业生产力的提升,无论如何也逃不开大数据库的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该省产业的关键部分,大数据化是提高其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全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库,探索将大数据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手段,研究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3.3 培养专业队伍
大数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于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产业,在其发展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指挥、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队伍。整合吉林省的智力资源,加强国内外学术和技术交流,研究、探讨并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与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应用融合。
3.4 健全政策保障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专门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符合实际的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政策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地政策环境。二是推动成立吉林省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集合技术、资源、资金等多方面的优秀力量,形成研发与应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解决联盟内企业面临的各种技术与资源的难题。三是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作为大数据时代的硬件,是赢得大数据时代的先机。建设大数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服务区,促进大数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吉林省特点,重点推动大数据在光电子、汽车及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应用。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总的来说,吉林省发展大数据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大于挑战,务必以更积极的姿态顺应新形势,把握机遇,谋划发展,赢得未来。目前,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在全国都处于探索性阶段,国务院虽下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但涉及到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的细则,并无经验可循。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促进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下一步需要探讨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1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方式,在数据产生方式、数据组织、数据存储和利用等环节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需要运用无偏性、关联性、开放性大数据思维构建图书馆大数据架构。要把大数据作为一系统工程来考虑,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等方面考虑,构成图书馆大数据架构。
2图书馆大数据资源采集
2.1图书馆数字化资源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各种电子资源,如,学术资源数据库、电子书刊、图书馆数据库中的书目信息、多媒体电子资源等,给图书馆提供了海量数据。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应该重视新型资源的收集。特别是基于读者访问图书馆资源时留存下来的信息行为和社交网络时代产生和出现的大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图书馆的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机器可读目录)数据,用户查询书目产生的OPAC日志,读者位置、读者的借阅记录,电子数据库的检索、浏览、下载记录等可以是大数据或者说将可能成为大数据。构建在web2.0技术上的、允许用户创建交换信息内容的社会化媒体资源成为大数据的一个重要资源类型,包括合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内容社区(如YouTube)、博客、虚拟游戏世界、虚拟社会世界、社交网站等。另外,图书馆与学校部门、学生团体、社会团体、出版社产生一定的联系。由此会产生活动开展、场地租借、广告承载、新书出版等具有一定潜在商业价值的信息[1。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将会更加重视利用这类信息结合其他类型的数据,形成新的信息情报研究服务领域。
2.2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与数据开放
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数据采集源单一、资源总量偏少、价值密度低、公信力差的问题。因此,如何破除大数据环境中原有的利益格局,实现图书馆内部系统、政府部门、合作服务商和社会团体大数据资源的全面开放与共享,是增强图书馆大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可控性、可检索性、可解释性、可再利用性、可被引用性、可管理与保存时效性的关键[2。为用户建立上传资源的通道,建立论坛、社区等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式共享平台。
3图书馆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图书馆改进存储技术,不断扩大存储容量、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强计算能力。数据存储上采用能够适应数据量大和模式不固定的数据存储的分布式存储方式。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处理面临着数据集成,大数据的统一及融合的问题。图书馆的数据已经具有大数据特点、其数据环境规模庞大、平台结构复杂,大数据分布在各个不同网络节点中。在大数据产生后面临着如何使各种数据和信息规范、统一的表示及和融合,构建文献与数字资源体系的问题。因此,要研究通过对海量的,来自异构资源的数据和各种对象数据进行抽取、映射、收割、导入等手段进行预收集,形成格式统一、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数据,灵活构建各种分类和界面,按照知识本体进行组织和揭示,进而保障强大高效的检索能力和良好的结果相关度排序。在处理数据时,对平台的选择将从Oracle 、DB2 和SQL Server三大主流关系数据库转向能够处理复杂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Hadoop 等平台。
现代图书馆除了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等传统服务,还开展了大量的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需要综合运用广大图书情报界所熟知的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网络分析、可视化分析、数据融合与数据集成等技术[3。对这些活动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寻找读者的偏好信息,做到精确化管理策略以及更精确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4图书馆大数据应用
4.1提供“一站式”全功能检索
面对庞大、复杂、异构化的数据,读者需要的是“一站式”全功能的数据检索平台。图书馆需要在信息集成和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提供强大的可靠的、具有数据过滤和去重功能、拥有智能、自动化的数据搜索能力的搜索引擎。如陈臣设计的图书馆大数据搜索引擎(图1),由爬虫与索引器、查询器、HDFS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base、搜索管理平台五部分组成。具备快速响应和复杂查询、分析的能力。同时,可支持不同的大数据平台系统结构,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可扩展性和较低搜索延迟,数据接口开放并向下兼容性[4]。
4.2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将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
大数据时代下,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和被利用,人们能够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获得收集信息,这需要依托融合的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接收。并以人为本,依托技术在移动服务上进行创新。大数据对传统的移动服务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量”上的普通叠加,而是“质”的飞跃,它从用户群的整合、数据的重构、服务模式的挖掘、检索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图书馆传统的移动服务。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源整合、智慧化的移动服务门户、全功能的个性化服务展示、“一站式”的全功能检索、用户增值体验和推荐式的知识获取[5]。
4.3主动提供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大数据时代下,读者的阅读行为、浏览内容和论坛及博客的评论等信息都能反映出其爱好习惯、阅读社会关系等等。而读者也有着快速获得精准信息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改变原有的统一的通知信息的推送服务方式,改善信息推送的针对性。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掌握用户自身的特点、不同阅读偏好和习惯模式等,进行用户群的精准划分和用户阅读情感定位,加强用户需求的研究。针对每一个用户的实际或潜在需求而得出图书馆应该推荐什么样的内容、匹配什么样的信息服务等,创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和反馈机制,把最合适的内容、以及未曾检索的近似资源,分层次地推送给用户,供其选择,并随其需求变化和馆藏资源的更新,把信息推送给用户,从而提升服务层次。这不仅加大了用户选择的余地, 也使用户在检索或浏览资源时不断发现新的信息[6]。如针对不同读者推送其感兴趣的新书、数据库、期刊等活动。
4.4提供研究动向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通过对读者行为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在宏观上分析相关领域科研热点的动向,为科研人员、科研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服务,让他们更快的了解学科最新的科研走向,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可以说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升了图书馆在科研领域中的作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7]。
4.5利用大数据精准图书馆管理决策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数据的收集更加全面,可以改善抽样分析带来的偏差,能够得到更加精准的结论,为图书馆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如,为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和数据库采购部门提供资源评价意见。通过采集、挖掘、处理和分析读者个人信息和网络社交行为中产生的非结构数据,分析出读者阅读兴趣偏好,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评估读者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预测读者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情况,使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产生最好的效果。
篇4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网络广播APP迅速崛起。但现阶段面临着盈利困难和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经历和文本研究,提出了多元的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 广播 APP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网络世界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信息爆炸式发展的十年,人类社会逐步迈进了大数据时代。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整体80.9%的使用率,这意味着手机成为了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广播借助互联网与手机终端,获得了新生,广大网络广播APP应运而生。
一、网络广播APP的分类与内容
当前我国网络广播APP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传统广播电台的APP:如楚天交通广播、山东经济广播、西安FM等。二是网络广播电台APP:指的是私人办理网络视听许可证等成立的网络广播电台,如青檬音乐台、iRadio网络音乐台。三是聚合型网络广播APP:指的是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聚合各类电台的平台类的APP。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收听到国内外众多电台的节目。如:优听Radio网络收音机、叮叮网络电台收音机、喜马拉雅、窄播、龙卷风网络收音机、蜻蜓FM、彩虹收音机等等。本文探讨的是聚合型网络广播APP。
二、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发展瓶颈
1、盈利困难
全球范围内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00万。但是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有四成的开发者还处于亏损状态。中国网民一直习惯免费使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愿意花钱购买应用程序。因此开发者大多使用免费下载+应用类广告的盈利模式。而凭借这单一的盈利模式,盈利非常有限,难以平衡收支。
2、内容同质化
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国内外多家电台资源,广播内容丰富。作为一个广播聚合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电台的聚合、分类、播放。中国目前受众较多的聚合型网络广播APP,如喜马拉雅、考拉FM、龙卷风网络收音机、蜻蜓FM等都拥有着成百上千家相同的电台资源。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原创性低,鲜有独家的品牌节目,这更加剧了同质化的程度。
三、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发展策略
聚合型网络广播APP当前举步维艰。笔者通过使用和研究多款国内外聚合型网络广播APP,并以实地工作经验为依托,总结出以下聚合型网络广播APP的发展策略。
1、软件设计方面
(1)以用户体验为导向,设计应用软件界面。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UX)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指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应用软件界面能够抓住用户,增加新用户,增强老用户的忠实度。好的广播APP应用软件界面应当达到以下几点要求:①界面清晰,设计简洁,色彩搭配合理,视觉效果好;②使用操作便捷,能够迅速找到想要的内容;③便于受众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和受众意见的反馈。
(2)利用压缩码率,节省流量。音频流媒体对于带宽要求比较高,蜻蜓FM运用云服务技术,音频处理技术和压缩技术,对传统网络流媒体进行了无损的压缩,降低了80%以上的带宽消耗。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使用蜻蜓FM,耗费的流量也并不多。如果是其他的应用,一小时可能消耗100兆以上流量,最新的蜻蜓FM的APP则在12兆左右。另外,蜻蜓FM有免流量收听模式,依靠调用手机上自有的FM接收电台。还可以下载电台节目,任意零流量收听。
(3)拓展软件功能。好的软件应当满足用户的需求。闹钟在网络广播APP的用户里有很强烈的需求。因此把闹钟功能做好成为了网络广播APP的目标。蜻蜓FM不仅仅可以把某一档节目设为起床的闹钟,还有很多主持人原创的声音闹钟。闹钟开起听到主持人的声音然后再播电台的节目内容。
2、产品内容方面
(1)打造特色内容,创建品牌节目。对媒体来说,永远是内容为王。对聚合型网络广播APP来说也是如此。如今市场上的聚合型网络广播APP数不胜数,如何在同质化程度如此高的领域里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是关键点。
蜻蜓FM为了创建品牌节目,制作了明星专访节目。蜻蜓FM邀请知名歌手进入直播间,在音乐声中和明星畅聊,兼具音乐性和娱乐性。明星作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吸引力的要素,为蜻蜓FM增加了一大批用户。此节目也成为了蜻蜓FM独有的优势资源。
(2)加大线上线下互动。传统电台通过打电话或短信的方式进行互动。现在微博互动与微信互动兴起,电台主持人在电台里面跟听众有了更多的互动。这种互动更多是线上,不是线下。蜻蜓FM邀请大量主播入驻广播APP平台,设立了“直播间”这样一个产品,帮助电台跟它的用户之间进行互动。听众可以在页面上和别的听众在线聊天。
同时,蜻蜓FM利用微博推送精彩节目和新鲜话题。为用户提供优质节目内容,吸引用户,增加日活跃用户数。
(3)利用大数据聚合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与其他网络电台APP不同的是,考拉FM采用的是个性化推荐音频的播放方式,在用户未进行主动选择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收听到心仪的节目。考拉FM通过独特的算法编排把声音串起来,努力让音频流达到既让用户想听又优质的效果,从而达到音频个性化推荐。为了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推荐,就需要将后台的内容进行多元化分类和多维度标签处理。同时,为了了解用户喜好和习惯,要收集和上传很多用户数据,比如地域、收听时间,浏览路径,收听顺序,是否使用快进和快退等。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具体了解用户对节目的需求或用户使用习惯的基础。进行用户分析后,接下来做兴趣分析,建立兴趣图谱。针对每个用户建立一个推荐节目的列表,把优质的用户感兴趣的音频推荐给用户。利用大数据聚合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使得软件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更好地服务听众。
(4)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运用。按照内容划分,目前电台类产品包括纯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GC+UGC(用户生产内容)两大阵营,第一阵营包括蜻蜓FM、考拉FM、窄播、懒人听书等,另一阵营以喜马拉雅电台、荔枝FM等为主。
目前PGC内容获取方式包括四种:与电台、电视台授权合作;版权购买;艺人、主播、评论人士等专业人士自制上传;自制节目。PGC内容中优质内容稀缺,内容同质化严重,将来可能因为版权问题引发争夺战,还可能导致在购买版权上耗费大量资金。因此,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更容易创造盈利点并减少版权问题的纠纷和支出。
喜马拉雅的定位为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目前喜马拉雅上来自购买和合作的内容占到40%,其余的均来自UGC。从长远来看,UGC将是一大突破点。喜马拉雅将从UGC中发掘了一部分优质内容,把这部分优质的UGC内容进行聚合,然后作为PGC内容进行推荐。
UGC模式还能提高用户对于软件的兴趣,增强用户粘性,增加用户转移成本。增加用户转移成本就是先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其次让用户在里面有付出有积累,让用户获得荣誉、朋友、地位、特权等等层面的东西。因此抬高了他的转移成本,增强了用户粘性。
3、盈利模式方面
(1)建立中长线视野。APP盈利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前端收费(向用户),一种是后端收费(向广告主)。也可以细分为四种:付费下载;应用内购买;虚拟货币交易;应用类广告。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广播类APP基本上都是免费下载和安装的。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基本用户免费,高端用户收费的商业模式是能够成功的。不过这种盈利方式想要实现盈利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用户量。因为付费用户可能不到总用户的5%。所以这种方式盈利是很困难的。
从短中长线来看,广播类APP盈利有三条出路。一是短线视野,承接外包,解决生存问题;二是做中短线视野,先把用户量做起来,然后再卖给大型互联网公司;三是中长线视野,依靠团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融资能力,提供专业化的资讯定制服务以及功能化的增值服务,来寻求盈利的机会。比较短中长三线视野,前两者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中长线视野才是长远的盈利之道。所以现阶段,不应该把重心放在盈利上,而应该从长远考虑,先培养起广大的用户群。
(2)拓宽盈利模式。对广播APP来说,依靠单一的应用类广告获取的收入很难达到盈利。应当增强软件的服务功能,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从而吸引用户付费获取此项服务。例如专业化的资讯定制服务。
除了增值服务,广告+虚拟道具的盈利模式也是可行的。一是将电台广告替换为自己的广告,并将收益与电台进行分成。二是在直播互动内容中植入需要付费的虚拟道具。
版权分销也是实现盈利的一大途径。版权分销指的是公司购买一些作品的版权,又将该作品版权再分销给其他公司,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模式。
4、企业合作方面
聚合型网络广播APP除了要加强和国内外电台、主持人、明星的合作,还要积极加强跟不同渠道的企业合作。例如手机生产商、汽车生产商、视频网站、电视台等等。
来自国外的网络广播APP TuneIn拥有超过4000万月活跃用户。TuneIn已经被集成在150多个设备上,比如宝马和Mini汽车上。这大大拓展了客户群,增加了日活跃用户数。
现阶段聚合型网络广播APP面临着盈利困难、内容同质化、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面对着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加强人性化的软件设计;打造精品内容;增强互动;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灵活运用UGC模式;用中长线视野,拓宽盈利模式;增强和拓宽企业合作是突围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①郭倩,《手机广播——传统广播的网络化的新方向》[J].《今传媒》,2013(4):104-105
②李静,《全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发展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24-26
③隋欣、顿海龙,《从广播类APP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发展》[J].《当代传播》,2013(2):104-105、108
篇5
为什么要统筹统筹城乡发展?什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内涵?依靠什么来自发地推动统筹城乡发展?除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财政扶持,是否存在什么别的、更有效的途径推动城乡互动?就这些问题而言,在选择工业化战略道路的高度上,在对城乡互动之提纲挈领性地、全面地把握上,在培养和立足于政府引导市场、市场统筹城乡经济的机制上,本建议以为,我们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更全面一些,我们的政策还可以更具有纲举目张式的战略性一些,我们措施还可以更以市场为主体一些.
我国已经制定科技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本报告建议,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大战略,并组建相应的机构如“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来协调管理。
一、中国全面工业化的实质,在于使今天的大多数农民离乡进城、安居乐业
增加现有农民收入,乃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增加现有农民收入呢?下面的简单会计式表明,关键在于转移农业人口。
农均收入=农均土地×每亩单产×农产品价格-各类税费-各种成本。
从上述的简单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一,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各类负担,让民休养生息,施行与收效均较快,自当为第一要务。但是,难以从根本上推动现有农村的现代化。其二,农业科技的进步通常比较缓慢,增加每亩产量通常比提高农劳动生产率困难得多。其三,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把双面刃。且因工业化推进、社会承受程度与WTO约定等诸种限制,运用的余地和实际效果很有限。所以,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情况下,增加现有农民收入,在根本上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设想一下,如果农业人口由现在的70%下降到20%,农均土地便上升三倍多。从而,即使价格与生产率等其它一切条件都不变,农均收入至少可以上升三倍。就是说,与已经和新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相比,尽管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现代化有很多特别之处,但现代化过程的实质,均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之不断地产生、连续地转移到现代部门。
我国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农村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大量农民必然也必须离开自己土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农业的企业化,产生出大批的农业企业经营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乡村农民不断地转移为城里市民。中国现代化的完成之日,就是今天的绝大多数农民完成市民转变之时。不想看到或不想正视这个过程,不积极创造条件来促进这个过程的尽快发生与平稳发展,甚至惧怕或以各种理由来延缓这个过程,无异于惧怕和阻碍我国的工业化或现代化。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改善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这种主张立足在“稳定”这个基点上:改善和继续家庭承包制,可以稳定农村现有经济利益格局,为离土进城的农民留一条退而可自耕自给的后路,从而保持农村现代化的平稳进行。问题在于,首先,“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农田制度,自1978年以来,曾经是先进的、符合农村经济状况的、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但在今天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下,如前所述,已经变得相对保守、变得与农村巨变中的经济状况不符、甚至不利于农村现代化的继续。其次,在农村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农民离土进城的前所未有的巨变的今天,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没有新的经济增长,只是用稳定不再先进的土地制度来求稳定,恐怕很难达成真正的、长治久安的稳定。只有以发展求稳定,把稳定建立在符合新形势、新潮流的土地制度之上、建立在更高的经济基础之上,才可达成真正的、长治久安的稳定。再次,离土进城的农民所需要的,不是一条自耕自给的退路,而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充分的就业机会。把农民绑缚在土地上,让进城的农民拖着自耕自给的辫子,是对完全的市场经济的一种恐惧,对完全工业化的一种戒备。如果能找到一种农田制度,既能保持现行农田承包制的利益格局,又能稳定地促进农民大量离土进城,岂不是更好吗?
应该重复指出,既然我们知道,无论如何,以农养农、靠农发农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提高现有农民收入的根本,在于让大量农民离土经商务工、让少量农民从事农业企业化经营。既然我们知道,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把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那么,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尽快地、稳妥地离土进城。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推进这个过程,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个“三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怎样推进这个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怎样保持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怎样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分配格局重组的公平合理?
首先,有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的问题。(1)“耕者有其田”,是说让从事农业经营的人拥有土地,并不等于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远所有土地。今天的大多数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应该、也必然会放弃土地,加入现代城市居民的行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远拥有土地,而在于是否能够把今天的大多数农民安全地、平稳地、尽可能快地安置到现有或新建城市里。如果能够吸引足够的资本、培养良好的条件,以利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为什么一定要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久承包土地呢?(2)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但并非市民的最后保障。离土进城的农民所需要的,不是严格的土地保障制度,而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不是一旦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便回家种地,而是充分的就业机会。如果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资本,为进城农民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为什么一定要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远拖一条退而自耕自给的尾巴呢?
我们必须消除重农主义、甚至重工主义的思想。我们重视农业,是因为农业是基础,不论从历史上发展、从经济的链条上,还是现实的关系上,都必须从农业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农业才创造价值。恰恰相反,所谓“无商不富”,“无工不富”。只有离开农业,农民才能长久地富起来。只有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中国才能长久地富起来。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
2.1已经和新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靠的是“出口拉动战略”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已经或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无一不是沿着“出口拉动”的战略道路来完成这个转移的。所谓出口拉动战略,概括地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持续地超过一国出口生产能力的国际需求,在提升或保持较高城市工资水平的同时,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地转移到城里,直到该国基本达成现代化。
欧美日等少数列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实现工业化时,当时世界上其余80%、甚至90%的农业人口具有对其工业品的潜在需求。及至上世纪后半期,为了实现后工业化和信息化,发达列强需要、也有能力将一些基本工业品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而自己成为这些工业品的进口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台、韩、新、港等国家与地区,通过为发达列强、尤其为美国生产一些基本工业品,得以达成自身的工业化。
很显然地,无论欧美日等先发达列强、还是台韩新港等新进,在各自工业化的当时,都存在一个持续地超过一国出口生产能力的国际需求,尽管出口需求的内涵因时代背景的改变而不同。例如,欧美日等工业化时的出口需求,来自落后的农业国,他们往往以血与火的方式去开拓。相反地,台韩新港等工业化时的出口需求,来自比他们先进的开发国家。更特别地,除了廉价的人力与原材料等资源,制造出口工业品的技术与资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比他们先进的开发国家。
2.2我国没有“持续超过我国出口能力的国际需求”这一出口拉动战略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战略基本上以“出口拉动”为主,如经济特区、出口加工等。这些举施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迅速现代化。挑战在于,出口拉动战略,把推动国内工业化的市场需求放在国外,忽视农村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然而,如前所述,持续地超过出口能力的国际需求,我国不仅现在没有,将来很长一段时期也不会有。相反,农村需求的不足,极大地限制着国内有效需求、影响现代化进程。
很遗憾地,不仅目前、而且恐怕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我国来说,不可能存在“持续超过我国出口能力的国际需求”。这,使得我国不能、至少不能完全依靠出口来拉动农业劳力转移。
首先,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相当低,没有国际上独占鳌头的先进产品和产品群。像欧美日等少数列强工业化时对新兴工业品供给的独霸,我国不仅现在没有,恐怕可以看得见的将来也不会有。其次,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为世界四分之一,生产能力巨大无比。像台、韩、新、港等工业化时享有的持续地超过它们出口能力的国际需求,我国不仅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
出口拉动的战略,可以使首先开始工业化的列强工业化,可以使小经济体比较快速地追赶发达国家。然而,事实上,纵观印度、东南亚诸国和南美诸国等二次大战后的工业化历程,不难看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局势下,落后的农业大国采取出口拉动战略,尽管能够在初期比较快地推动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会加深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从而延缓和阻碍长期地、稳步地迈向工业化。
2.3统筹城乡发展,为在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之路
那么,全面建设小康,除了传统的、已经被证明了的、并改革伊始便付诸实施的出口拉动战略,我国还必须寻找别的更有效的战略。既然国际需求不足以大到拉动我国的全面现代化,推动工业化的需求则必须从国内寻找,或者实施某种战略来创造一个不断产生这种需求的动态环境。这个战略,在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下,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现代化,并非单纯的由农业向工业化的过渡,而是一个从半农业、半工业和后工业化、半信息化向工业化、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的复合过程。这种多个不同阶段的复合进化,不仅表现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上,也表现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之现代化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因势利导地充分利用现代化程度的阶段性差别,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就能彼此利用相对优势而取得比较利益。相对优势或比较利益原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将一些基本工业品的生产,包括相应的资本与技术,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然后自己成为这些工业品的进口国。显然不是、至少首先不是从帮助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出发,而是为了、至少首先是为了从利用落后国家在劳力和某些资源上的廉价优势。以相当低或较低的成本生产质量相仿的产品,这就是比较利益。
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同样可以像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那样,利用相对优势使双方获取比较利益。这就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质所在。
同样地,农村和城市之间各自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和相对的劣势。就城市而言,在生产力和现代化程度上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势;但是,在劳动力和某些资源的成本上,却相对昂贵,具有劣势。相反地,就乡村而言,在生产力和现代化程度上具有不可争辩的劣势;但是,在劳动力和某些资源的成本上,却相对便宜,具有优势。
如果相对先进的现有城市将一些基本工业品的生产,包括相应的资本与技术,转移到相对落后的现有村镇,然后再从村镇购买这些工业品。这样,就能造成一个由物质利益驱动的、自发环境与动态机制,让现有城市与现有乡村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从对方取得比较利益。这就是城乡互动。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城乡互动
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出口拉动战略的局限性,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提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在观念上和实践上,目前的主流均立足于“城市支援农村、财政倾斜农村”。例如,把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实质理解为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取消“二元”政策。在政策层面上,重点突出的是政府财力对“三农”的扶持,具体措施也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如何向农村倾斜,包括增家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新增国债投资将向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倾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等等。
其实,我们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还可以更战略一些、更全面一些、更市场化一些。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思维,从提高农民对国内商品劳务的需求以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角度、从促进农民转移到城里以完成农民变市民之转变的角度,从全面工业化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和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首先,在农业劳力向非农业转移以达成现代化的意义上,统筹城乡发展包含两个相对的内容。一方面,在国际出口的拉动下,现有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流向现有城市。另一方面,更重要地,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工业品的生产以及相关联的资本、技术与人才,不断地从大中城市转移到乡镇。由此导致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城乡互动,不只是农民进城市,还包括市民下县镇和农民建新城市。
其次,城乡互动的动力,在于城乡为谋求各自的、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城里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农民争相进城。反过来,城里一些工业品的生产及其资本。技术转移到乡下,在于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力和资源来生产质量相仿的产品,以期获得比较利益。城乡互动,不只是城市支持农村,也不只是农村支持城市,而是农村与城市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彼此支持。
再次,城乡互动的机制,是一个政府引导的、由城乡利益所驱动的、自发的市场动态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的形成与运作,政府财政的帮衬显然必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和培育一个互动的、市场性的机制,保持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的自发的双向流动。农村的现代化,除了必须依靠各类政府财政扶持,还必须依靠和利用市场经济下经济实体对利益的追求。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战略。它汲取了“出口拉动”已有的成熟工业化战略,又发展了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城乡互动”新战略;它既包含由外部市场拉动的现代化,又强调由内生需求推动的现代化。
四、把统筹城乡发展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并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
4.1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大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是包括出口拉动和内需推动两个方面的现代化战略。抓住了城乡互动,既抓住了出口拉动的农民进城,也抓住了内需推动的农民建城。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也是市场化的战略。在经济形态上,如果说,城市因过去国有程度较高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却因为半自给自足性,延缓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并不一定等于市场经济。以个体私有经济为主体我国农村,现阶段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其健全和发展市场的问题,与城市相比,有着特殊的难度。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是由由半自给自足的个体私有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把城里的工业品生产多、快、好、省地转移到乡下,可以改变农村半自给自足的状况,促进个体私有经济进化到现代企业经济,从而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三,统筹城乡发展,还是所有制结构和经营主体改造的战略。让城里资本流向农村、乡镇,一方面促进城里国有企业的改造,另一方面促进农业企业和县市乡镇企业的发展。
在产业、知识与人才培养的次序上,我国已确立科技兴国战略。为了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我国已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兼顾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方面,我国已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三大既定战略,尽管与城乡互动彼此影响、相得益彰,但没有涵盖、也代替不了城乡互动。西部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都以相对优势和比较利益的原理为基础,都为摆脱单只依靠国际出口来拉动现代化的举措。然而,西部开发推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互动互利,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旨在城市与县市、乡村的互动互惠。
所以,有必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大战略。
4.2组建“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来协调管理
尽管城乡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具有互动发展的基础。但是,城乡互动的真正形成,仍然有赖一定的条件,比如一个利益驱动的、自动的市场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目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得政策、实施相应的协调、监管与引导。例如,农村在城市流动人口的协调与管理,转让土地后农民之市民化的各类问题,县市乡镇之城市化的诸种问题,各种支农资金的规范、分配与监管问题,税费减免与征收的规范、监管问题,县市乡镇到城里招商引资与城市企业、居民到县市乡镇投资发展的相关问题,工农产品价格的协调,等等。
篇6
按照计划,接下来西安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航空产业集聚化发展、航天产业高端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多元化发展、生物产业突破性发展、新材料产业特色化发展、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和高技术服务业智能化发展。同时,西安提出了以实施大中型飞机研制、航天技术应用、集成电路及通信设备、移动互联网和创新型药物等3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工程为支撑,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智慧”产业逐渐集中
西安高新区作为国务院确定建设的6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目前形成了集成电路、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2011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095亿元,占园区总收入比重超过80%。
据了解,这主要得力于近两年西安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史机遇,及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设立了每年7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和3亿元的保增长专项资金,启动建设了软件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环保产业园,初步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以通信、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电力设备、汽车、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推动了西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航天恒星、合众思壮等企业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产业,以应用材料、延长集团、有色集团、电子集团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LED产业,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炬光科技、华科光电等为代表的激光应用与新一代显示产业等。在这些企业带动下,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纷纷进入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聚集的平台。
自2011年以来,美国霍尼韦尔、英特尔、通用、法国施耐德、爱立信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人驻西安高新区,充分体现了西安高新区转变发展方式,围绕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做大做强”的发展策略。西安高新区有关领导表示,西安高新区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六大工程”,即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鲨鱼苗”企业培育工程,产业领军人才引培工程,产业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平台建设工程和产业链补链、扩链和强链工程,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使高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预计到2015年,西安高新区将在军民融合通信、物联网、光伏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产业比重由目前的30%提升到50%以上,并在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构筑起具有创新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成大数据产业集群
大数据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等后又一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具有体量大、类型多、数据速度快、价值密度高四大特征,未来应从应用引领、创新发展、务实推进三方面着手发展大数据。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蔡苏昌全面展望了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他说,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将以政务大数据汇聚为突破口,立足于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处理与服务,聚焦政府和公众的关联产业,为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带动陕西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7年,建成以西成为核心的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的汇聚地,社会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具体来说,陕西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2013年是导入期。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为基础,构建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技术环境,以网络社情民意调研分析项目为切入点,搭建平台、架构,完善商业模式,组建运营公司,初步形成构建大数据服务产业完整产业链。2013-2015年是建设期,也是战略机遇期。根据人口、林业、社情民意调查分析、社会管理与服务、金融等领域对大数据处理需求,同时积极承接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数据中心或灾备中心落户,形成和带动大数据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从而形成大数据产业洼地。2016-2017年是成长期。由数据资源聚集吸引,围绕国家基础数据的上下游产业流入,带动产业聚集,形成以政务大数据服务产业为核心的高粘性信息服务产业生态。建成以西咸信息产业园为核心,以西安高新区、经开区为两翼的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业集群。
篇7
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大数据”已经从2015年的新兴技术发展周期中消失,大数据应用被细分到具体行业和领域,正逐步落地。物联网、自然语言处理问答、机器学习、数字人文主义、市民数据科学家、数据安全等相关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兴起也推动着大数据产业不断前行。
有人这样形容,数据将是新能源,企业未来的业务将由数据创新来驱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在大数据领域积极布局,中国也不例外。国家级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不断涌现,各地的大数据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头,中国本土的大数据厂商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为38%;预计,2016年至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仍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DT时代已经来临,它呼唤中国的大数据厂商抓住机遇,迅速融入数据产业的洪流,现新的突破。
以前,在数据中心、大数据领域,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品牌效应,国外厂商都占据主导。现在,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为了保证数据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厂商要奋起直追。尤其是在大数据领域,更需要大数据的“国家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2月18日,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在北京举办了“加快大数据中心一体化进程・2017北京峰会”。在国家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的战略后,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作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国家队”的一员,感觉重任在肩。
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以支持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地为己任,在过去一年中围绕“3+10+X”的发展战略积极投入,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分布式、全互联数据中心集群网络,并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跨全产业链的数据存储、分发、技术运维响应能力,致力于成为建设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的主力军。
篇8
5月底,全球大数据领域最高端、最前沿、最全面的“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举行,阿里巴巴、微软、谷歌等“巨无霸”云集。
2014年以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重要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今年初,首个国家级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落户贵州――面对贵州誓成大数据高地的决策,马云感慨:“贵州做了一个世界级的战略定位。”
如今的贵州正站在时展的风口,通过大数据平台吸引大项目,以集群招揽大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贵州蹄疾步稳的发展中可感受到两个“关键词”:善谋,远谋。
“善谋”者,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关键。贵州的“善谋”,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动向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脉络的清晰把握,并以创新、开拓进取破题。
引领一个欠发达省区走向同步小康,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使命。如何在“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平台期,实现经济提速转型、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可以说,信息化是贵州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一着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云上贵州”在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中实现了和企业数据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云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数据的发展可实现保护青山绿水,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实现扶贫与生态双提升的双赢之举。
“远谋”者勇于站到历史的峰峦之上,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大数据是一场革命,谁能够抢在前面就能抢滩大数据发展制高点。大数据的战略布局在于,让贵州成为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这个曾经被冠以“落后”、“贫困”的省份正在凭借着这一新兴产业谋划一场完美“逆袭。”难怪马云称,“如果大家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
未来长路漫漫。如何从“云上贵州”变成“云留贵州”?在全国各省区纷纷布局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占领制高点?贵州需要克服软硬件建设的不足,筑巢引凤,吸引一流的IT企业和精英人才,可喜的是,贵州正打出系列重量级“组合拳”逐一破题。
篇9
我国的大数据中心网络是以北在内蒙古,南在贵州为大基点,以一线城市为小基点,向二三线城市辐射,以中国电信为基础运营商的全国式网络。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如果大数据从全国来说都是产业发展和转型的下一块“肥肉”,为何就选在了地广人稀的贵州。
如果真如新闻所描述的那样,那么贵阳大数据中心的成立和发展,其实是可以描绘的。
意料之中的选址
进入2015年,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步伐加快。
4月14日,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成立,通过线上大数据交易系统,撮合客户进行大数据交易,定期评估数据供需双方,为大数据交易提供一个公平、可靠、诚信的数据交易环境。
4月17日,《块数据―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一书首发,贵阳提出创新性发展理念:将“条数据”在区域的块上融合集聚而成“块数据”,推动大数据产业跨越发展。
5月1日,贵阳全域免费wifi项目一期投入运行,市民在筑城广场、会展中心等地搜索“d-guiyang”信号并连接后,即可免费上网。
5月26日至29日,全球首次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峰会和展会―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举行,马云、马化腾等业界“大腕”出席并演讲,科技企业大数据相关项目“云”集贵阳,引发一场大数据的“头脑风暴”和“智慧盛宴”。
7月28日,贵阳市公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显示,2014年贵阳市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66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全省总量的45.4%。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工商注册电子信息企业1270家;贵阳市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1至5月完成363.56亿元,预计上半年完成427.25亿元。
如果说大数据的南方中心落户在贵州,还不如细致一点说,落户在贵阳。因为按照当下全贵州的大数据资源分布,几乎全部在贵阳。而落户在贵阳,除了有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之外,其实当地主政者也承认,阿里巴巴和腾讯、中国电信等数据行业大咖,早在几年前从气候、区位条件等方面就已经将贵阳定位为南方大数据中心。所以现在贵阳甚至整个贵州的大数据行业发展良好,以至于在大张旗鼓开始建设的“瞬间”就有极多企业进驻,应该说是整个行业谋划已久的。
在天时上,北部内蒙古大数据中心早在2012年5月就开始建设,经过三年的建设和试运行,已经为贵阳大数据中心提供了足够的“安全区”。地利上,贵阳气候凉爽,电力充足,是少有的适合大数据中心设立的地点,虽然贵阳大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坦言,迄今为止贵阳整体对外数据带宽只有1500G。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以业界巨头亚马逊和Facebook以及微软为例,亚马逊的S3主要是用于网站存储数据,所以文件以文字图片、网站样式文件和网页视频为主。这些文件的平均大小会小于Dropbox,假设为100KB。根据亚马逊公布的信息,他们每秒接到65万个数据请求,那么就是每秒61GB(交换带宽488Gbps)。Facebook及微软两者的数据存储规模都在100PB到300PB,因此两者带宽应位于Dropbox和亚马逊S3之间。所以即使贵阳没有亚马逊或者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对于一个即将成为中国南方大数据中心的地区来说,所需要的交换带宽似乎需要拓宽十倍以上。
除了天时和地利,贵州省政府、中国电信、阿里巴巴、腾讯、九方数据等早已在人和方面做好了充分的意见交换和资金准备。所以这一切,说是水到渠成,似乎并不为过。
生意,还是管理?
当辽宁省GDP上半年增长速度排名倒数第一时,在中国另一端的贵州省,GDP依然在突飞猛进。
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其归功为贵州产业发展转型的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基数小,也是贵州GDP突飞猛进的一大原因,但在这之后,贵州要实现GDP和财政收入的双赢,大数据产业必然功不可没。
此前的7月9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到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实地考察,听取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经典应用案例、“云上贵州”“数据铁笼”、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情况汇报,详细了解数据中心及端产品制造、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芯片和集成电路、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软件服务、大数据金融情况。
根据这份《科技部关于支持开展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的复函》(国科函高[2015]169号),贵州省将依托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展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贵阳试验区”)建设试点。
“贵阳试验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为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深化政府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大数据如何为地方创造税收?或者说,大数据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另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贵阳大数据相关从业人员表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看似无用的大数据,其价值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大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必须要通过清洗、建模、分析、交易才能产生价值,使之成为一座巨大的金矿,让更多的人去挖掘数据,交易数据,从而产生巨大价值,可以预见,未来大数据会作为一种资产存在并将诞生一个万亿级别的交易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主要股东包括拥有国资背景的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九次方大数据公司、北京亚信数据有限公司、郑州市迅捷贸易有限公司和贵阳移动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在4月开始运营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其首批数据交易卖方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买方为京东云平台、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这确实是千真万确的“生意”,但如何产生税收,如何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也确实都有待解决。
篇10
>>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引入策略分析 电信运营商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电信运营商变革 运营商大数据要去电信化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研究 供应链视角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应用方向探讨 电信运营商真正的优势在于大数据分析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业务运营流程深度剖析 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中电信“天翼大数据”品牌 运营商能否做好数据买卖? 大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4C营销策略探析 大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如何重构转型竞争力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在金融行业实体选点中的运用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与价值挖掘 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战略探讨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变现之关键技术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 电信运营商FTTX应用模式 运营商部署VPLS案例分析 数据挖掘在电信运营商经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傅志华. 大数据在电信行业的应用[EB/OL]. (2014-11-17). http://.cn/Bigdata/2014-11/17/content_1479083.htm.
[3] 晓镜. Sprint:运营商仅靠大数据就能生存[N]. 中国邮电报, 2012-11-21(5).
[4] 朱敏. 大数据时代运营商战略及市场影响[J]. 中国电信业, 2015(5): 78-79.
[5] 何非,何可清. 大数据机器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1): 1-12.
[6] 洪莹,李政. 针对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价值化经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5(13): 47-50.
[7] 黄勇军,冯明,丁圣勇,等.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发展策略探讨[J]. 电信科学, 2013(3): 7-11.
[8] 施巍巍. 大数据助力电信企业实现精确营销[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1):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