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普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普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普查方案

篇1

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全国、省、州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我县将于XX年至2010年三年间,开展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普查

为推动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现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发[XX]42号、[XX]18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厅(鄂文化办〔2010〕175号)《关于抓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并上报普查资料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增强全县人民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外界的认可度,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二、时间安排

这次普查历时久、范围广、规模大、任务多、压力重,计划从XX年9月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三、工作重点

1、组建普查专班深入全县各乡镇巡回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座谈、会议、问卷、活动等多种方式,按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详细记载“非遗”项目个数、名称、特点、价值等,摸清、掌握、了解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情况,为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进一步搞好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2、 整理普查资料,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咸丰县民间艺人档案信息库》。

3、 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申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四、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可分为: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其他。

五、实施步骤

1、及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向县人民政府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

2、落实普查工作经费;

3、购置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普查必需器材;

4、争取县人民政府下发普查专门文件,争取部门配合和乡镇支持;

5、举办全县文化部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普查业务培训;

6、正式开展普查工作。

六、普查工作专班

专班负责人:刘时义(文体局局长)

牵头人:彭家红(文体局文艺股股长,负责文字、摄像)

成 员:罗忠成(文化馆音乐干部,负责音乐搜集)

杨华宁(文化馆摄影干部,负责图片拍摄)

邓红菊(文化馆舞蹈干部,负责舞蹈搜集)

乡镇文化站人员一律参与普查。

七、经费预算

(一)、购置摄像、摄影、采访等设备:

1套×4万元=4万元

(二)、生活费:5人×120天×50元=3万元

(三)、车燃费:1个组×200次×100元=2万元

(四)、冷饮费:8人×1203元=0.3万元

(五)、下乡补助:4人×12010天=0.96万元

(六)、下乡用具及工作用品:4人×200元=0.32万元

(七)、其它开支:0.5万元

合计:

八、 工作要求

普查工作人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艺人,尊重艺术规律。加强对普查器材和资料的保管,加强团结协作,力争圆满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九、 普查顺序

篇2

联系当地实际,建立符合涟水县自身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以来,许多地方都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与做法。涟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较为滞后,差距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与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应科学地、辩证地学习、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从他人好的做法中得到启迪。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地方在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的教训,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走出去谦虚地学习,把人家好的经验学回来消化好,切记死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其次对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通过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使好东西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涟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与外界的差距。第三,加强交流,要努力加强与各地同行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创造一种平等、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涟水非遗工作的特点、重点、任务制定出一套具有涟水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体系,使涟水县非遗工作有章可循。

(二)努力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明的急遽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及人生价值观的嬗变,给一向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临消亡,使得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因此发掘抢救这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而对这些珍贵的家底进行普查更是急中之急。开展普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风民俗的重要方式,是制定非遗保护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查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扎扎实实抓落实,为做好普及工作奠定较好基础。2、领导重视,成立组织,建立队伍。要组建普查队伍,成立普查小组,抽调文化系统业务骨干,利用乡镇文化站的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3、加大资金投入。为普查工作添置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编辑机等设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1、非遗是一项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政府必须把非遗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宣传发动、规划制定、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多方位给予扶持。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各种形式来宣传非遗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非遗、大家关心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人们认识到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是恩泽千秋万代的大事、好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关注、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当中来。2、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几年来,经过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涟水逐步确立保护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采录、整理,精选出富有地方特色的37个项目,提交县政府公布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涟水剪纸等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淮海琴书(苏北琴书)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展传承人体系建设,确立一批优秀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人,其中入选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6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个。部分资源项目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传承保护得到了不断加强。3、开展非遗展演及传承活动,加强非遗工作传承基地建设,充分展示“非遗”魅力,开拓性地开展非遗传承工作。自2006年起,涟水县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共举办了五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片展,参加了淮安市民间艺术节、三市四县组织的“沭水情”徐州情书、淮海锣鼓等优秀曲目展演以及省市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2007年前进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淮海琴书之乡”;2008年灰墩办事处被中国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淮海锣鼓之乡”;2009年,涟水县文化馆创作的工鼓锣说唱节目《看照片》获江苏省第八届“五星工程奖”曲艺类铜奖;2010年涟水文化馆结合民间小调和工鼓锣的表现形式,编排表演唱《兄妹情缘》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文艺演出;2011年涟水文广新局精心打造的淮剧《鸡村蛋事》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节、江苏省艺术节上一举囊括了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16项大奖,2012年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在江苏省淮剧界引起轰动,一时传为美谈。2012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组应邀来涟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涟水民间技艺,《不一样的画》《民间绝活》《处处可见孙悟空》《特色小吃》《串场小知识》五集专题片,较为全面地诠释了高沟捆蹄、红窑鸡糕、涟水千张、涟水剪纸、安东(涟水)农民系列画、虎头鞋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涟水县还努力开展传承培训活动,为培养一批青年传承人而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大力扶持,帮助其整理有关记忆资料,鼓励传承人传艺,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等活动,努力为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几年来还举办了淮海琴书(苏北琴书)、工鼓锣、剪纸等传承培训班近20期,培训学员近万人。开拓思想,创新观念,把一批省、市、县优秀项目“引进校园、走进课堂”。涟水还在学校创建了淮海琴书、淮海锣鼓、剪纸、淮剧、打莲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兴趣与爱好,传承工作从青少年抓起,确保我们的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篇3

*市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今天在这里正式开班了,我代表局党委向为本期培训班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文化馆长和我们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站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借今天开班的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从建国以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民间文艺集成,竹根雕、布龙、朱金漆木雕,还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节目的挖掘、整理、保存、研究,乃至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成效。使我市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绵至今,并且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有许多现成的珍贵的资料,有可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有了许多人才,这些基础,都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的。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诸如,自然消失、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再加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法规、政策、投入方面的保障,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措施手段等不完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保护工作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三是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新一轮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一些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机遇。先是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接着国办专门发了文件,召开了全国性的会议,标志着政府重视和推动。后来,国务院又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我省看,从*年到*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从我市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健全机制、制订规划、深入普查、组织培训、公布名录、舆论宣传、申报“国遗省遗”、展示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抢救和传承发展了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省级23项,建立市级名录27项,县级名录173项;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4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命名“一乡(村)一品”93个。“张德和根艺馆”、“何晓道十里红妆博物馆”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许多县(市)、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也已经开始破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的、基础性的工作。普查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规划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利于制定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规划,有利于认定和抢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已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运用文字、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逐步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今年5月,我市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两个月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搭建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参加的动员会,依托各个县(市)、区,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深入各地陆续召开首批培训班20余个,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面向全市发放的20万张普查简表正在陆续回收、分类、整理和数据化输入当中。下一步,要在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获取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今天,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次将我们各县(市)、区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局长和馆长、站长同时聚到一起,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培训会议,也是一次专题的、集中的进行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的会议。

国家和省市的文件,都对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市里的专家,尤其今天下午安排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青教授做专题讲座,相信大家可以对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了。因此,我就不再全面地讲了,重点再强调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普查工作,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当地的资源底子弄清楚,把生存状况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类,提出问题,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底子不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许多项目来说,即使知道一些情况,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其真实性需要确认。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整理的工作,普遍做的不够,有的一点没做。这个状况,很难适应开展长期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保护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认真全面的普查,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专业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在人力、物力上有大的投入才能抓好。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完成普查任务。

(二)统一部署,科学安排。这次普查工作,要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市里统一制订规划,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指导促进,汇总整理普查成果。县(市)、区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认真负责,全面系统地搞好本辖区的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以把各门类的专家组织起来,分成若干个组,集中统一地对本地资源进行普查。总之,在组织普查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强调各级都有责任,都要尽心尽力;又不搞一个模式,当地适合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采用哪种方法。要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从时间上讲,全省普查要求于2008年底完成,我市作为试点,按照省里的要求,最迟也应于2007年12月结束,下半年,由市里先行检查验收,年底接受省里的验收。

(三)用心把握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理解好、把握好、贯彻好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才能在普查工作中抓住要领,取得成效。我们把指导原则概括成“三性”:即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在所有地域上,都要涵盖,不漏乡(镇)不漏村;同时,在各个门类上,不能有任何遗漏。全面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各个具体项目的普查上,既要注重历史,充分吸纳、利用以往调查的成果,又要注重了解现状,看到发展变化,把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弄清楚。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其历史和原貌,保证普查成果真实可靠,杜绝出现作假材料。所谓代表性,就是普查中要善于发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要组织专家们深入研究,本地区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深入挖掘,重点整理。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主流,或者说是重点,作为一个地区,也就有了特点,将来要重点保护什么项目,也就清楚了。要避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四)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在普工作中,要抓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一是制订好本地方案,每个月进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现场调查,尤其是当地的重点项目要组织好详查;三是明确普查所要取得的结果。通过普查,要取得的成果,主要的应该有这样几项:撰写出普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包括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建立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对这些工作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从人才、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

(五)注重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单位本身、乃至社会各界,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有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开展普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成立专家组、咨询组,参加普查班子、委托做专门课题等方式,吸纳他们参加普查工作。对我们组织的普查队伍,各级都要加强培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这里,还要给各级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管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提个要求,就是要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本领。

篇4

[关键词]肃南裕固族;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64—03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藏、汉、回、蒙、土等11种民族集居,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全县人口3.58万。其主体民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约有1.1万人。由于本县地处丝绸古道沿线,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频繁交织、融合的地区。因此,在自治县境内遗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及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因此,必须加快抢救保护力度,科学论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使文物旅游资源成为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一、裕固族概况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尧乎尔”,1954年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以及“尧乎尔”的音译定名为“裕固族”。据史志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纥(回鹘)。从隋大业初(605)回纥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到唐天宝(724)回纥打败最后一个铁勒联盟,回纥强盛时,度碛南迁,游牧于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地区。公元9世纪30年代,回纥汗国崩溃瓦解,西迁的一部分迁入新疆,一部分迁入甘肃河西。迁入河西的这一支回纥人便是裕固族的先民,史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党项崛起,占据河西,甘州回鹘退居关外哈密、敦煌一带,明洪武年间又回到河西。历史上裕固族就与中原各朝代和西域各古代民族有着密切往来。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情风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及保护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损毁、替代、消亡。而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久已失传,传统文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严重老龄化,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裕固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据调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裕固人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谚语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老人,且正在逐年减少。另外,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管理水平不高、研究挖掘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流散社会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及时征集保护,裕固族口承民间文学将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而永久埋入历史尘埃中。

近年来,肃南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到传承裕固民族古老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部门相关单位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期限,制定下发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保护方案。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会、文化工作座谈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细致安排部署,要求高度重视濒临消亡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对有可能消失或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整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请教专家等形式,组织举办了全县民间艺人培训班,积极派员参加省、市文化遗产培训活动,并先后邀请中央、省、市专家学者来肃南县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实地普查、考察等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普查、采访、国际音标记录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县广播站、电视台播放普查公告,并通过粘贴发放普查公告、公布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涉及的范围、内容等基本知识,使非遗保护意识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积极主动提供线索资料的浓厚氛围。

三是顺利开展普查工作。在各乡镇、村社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肃南县成立普查小组,深入各乡镇牧区,走访牧户开展田野调查。在普查中,工作人员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历史原貌,注重形象,真实、全方位地进行记录。针对肃南县大部分项目受地域、语言、季节、气候的限制,工作人员积极与农牧户、乡镇联系,为传承人创造真实场景进行采访普查。目前,共采录到民歌390多首、民间故事120篇(段)、史诗13篇(段)、历史文化资料50余篇(段)、谚语576条、谜语120余条、东西部语词汇9000余条、各类项目的音像资料50多盘,新普查到项目13种,征集了传统服饰等大量民族文物、实物等。

篇5

一是立足自身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和人才优势,各级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举办了“新农村,新农民,新风貌”大赛;__县首届百姓“有才你就秀”才艺大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刘萍老师、侯连英老师,国家二级演员王少鹏老师,以及上海戏校的几位戏曲老师举办了__县第一期戏曲知识培训,加强了文化交流,为提高我县的文艺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我县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我县“文化之城”建设。我县图书馆举办了“书香__,让阅读成为习惯”图书展、“2015年__(__)少年读书”系列活动、“走进诗词天地,感悟经典之美”主题荐读活动并为我县实验小学、新世纪小学、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各配送100本荐读图书,共400册图书,组织阅读人次约2000人/次。“吟诵经典,品味雅意”中华经典诗词讲读微视频大赛、“诗词画境,相应生辉”诗词配画手绘展示、“诗词体悟,强国圆梦”主题征文活动、“书香__拼图”爱我中华特色读书活动、“书香之村”活动、“一本好书、两人共读、三周坚持”活动、“纪念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015年由__市文明办、__市文广新局,__市教育局、共青团__市委联合组织的“铭记历史,振兴中华”__少年爱国诗词诵读汇演活动中我县图书馆荣获“优秀组织奖”。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0余场次,为打造“三文__”营造了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视,积极组织培训农村舞蹈队学习广场舞,极大的调动了农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工程。文化馆、图书馆在场馆开放、艺术辅导、艺术公益讲座等工作中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一是在场馆免费开放中,文化馆利用仅有的一个小排练厅,尽最大努力满足一些小型的基础排练。今年,为我县20多个单位和个人累计达2000人次提供了免费服务。二是在艺术辅导免费工作中,文化馆充分发挥现有艺术辅导老师的作用,按戏曲、声乐、舞蹈、美术、书法、创作6个类别,对群众分别辅导。三是在免费艺术公益讲座活动中,文化馆举办了“__县第二届书画艺术公益讲座”、“__县摄影爱好者艺术讲座”、__县第一期戏曲知识培训。参加讲座的爱好者累计达1500人次。为提高我县书画、摄影、戏曲爱好者的艺术水平做出了贡献。四是在共享工程对基层站点服务活动中,完成了对我县基层文化站的人员免费技术培训及设备安装到位。给48个帮扶村基层站点分别做了基层站点标牌及制度,并检查一一上墙。

2015年我局为251个村免费配备了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钹等乐器及秧歌服。更大提升了村民参与广场舞的热情,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今年我局数字化改造总计136个自然村,其中包括空白 (原模拟信号未覆盖) 村1个。数改村中原有模拟信号用户为7396户,数改完成以后达到10460户,数字化改造率为141%。截至目前,__农村有线电视数字用户已达 22811 户,在网模拟运行用户3152户,涉及模拟信号村75个,空白 (原模拟信号未覆盖) 村 42 个。

我县447个自然村每村、每个月都能放映一场电影,今年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300余场次,吸引观众二十余万人次。农家书屋建设也在有序推进,2012年,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我县提前三年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但是有些行政村由于没有场地、桌椅、书架,配发的出版物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县级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和财政部门积极沟通,将上级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积极完成农村书屋的提档升级。

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普选,确定了古兵器复原、__山水内画、____武术等19个县级非遗项目,并且在成功申报古兵器复原、__山水内画、____武术、陶塑泥球等四个市级非遗项目的基础上,成功的把陶塑泥球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

着力做好文物普查资料的现状调查、勘察、整理以及省和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的申报和争取工作。为能保护好野外文物的安全,我们细致分析,争取做到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野外文物遭到破坏及盗窃案件的发生。去年连镇__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我们坚持环境治理,避免__周边环境的再次污染,时刻准备迎接上级领导视查和各界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按上级文件要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今年5月底全部完成。我局积极响应上级领导要求,认真准备各方面资料,对库存文物进行归类,整理,并按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的工作要求,对每一件文物

进行逐一认定并逐一拍照,再对文物信息进行电子文档的采集、录入、上传工作,现普查信息工作已圆满完成。6月13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我局以此为契机,积极组织,全面协调,到__及附近进行了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__,提高了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极大的调动了人们保护文物的积极性。

8月20日-23日,__县文体广新局推荐古兵器复原研究项目参加首届2015年香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会,并获得了本次博会的金奖。

11月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来我县对__文物工程进行了验收,对__的设计方案、审批文件、招标文件、施工方案、监理程序等文件逐一进行了查验,并听取了四家单位的工程汇报,通过专家论证,__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一)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严把进入关。不断完善各项办证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审批规范、程序合法,确保行政许可的公正、公开、透明。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县歌厅、演出团体展开了验证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单位的档案资料,有效规范了全县的文化市场管理。

(二)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文化执法宣传活动,多措并举,大力整治网络文化市场。调动全社会力量努力在未成年人中间形成“我不进入、劝他不进入、不让他进入”的浓厚的社会氛围,向经营业主和社会各届群众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三)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大力加强网吧、游艺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工作。开展了重大节假日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扫黄打非”和打击非法“网络共享”网站及设备产品等专项治理行动,通过整顿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7月24日,共出动车辆人员30余人次,检查网吧8家,发现违法案件7起,立案7起。今年以来共出动检查165人次,受理各类群众举报4件,办结率、满意率100%,检查网吧60家(次),歌舞娱乐场所30家(次),检查出版物经营场所15家(次),印刷企业60家(次),收缴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的卫星接收设施50余台(套),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营造了健康、安全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积极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文化市场消防安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认真执行《__县消防安全暨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会战实施方案》,成立2个检查小组出动车辆60车次,人员120余人次,对我局负责的20家网吧、11家ktv的消防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改,并对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了重点的排查整治,确保我县文化市场无重大消防事故的发生。

(一)依法加强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管理。继续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行动,清查整治医药卫生类节目,加强广告播放管理、打击虚假违法广告,督促播出机构依法播出,进一步净化电视荧屏。

(二)高度重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召开了安全播出会议,与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签署了责任状,同时对县广播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安全播出情况进行了多次排查,检查了县广播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值班制度、人员到岗、线路检修、应急预案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着重抓好重点时段重要节日的安全播出工作。今年以来,我县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未发生一起播出事故。

一是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切实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今年我局举办了举办了“__新世纪”杯长跑比赛、迎“五一” 群众体育竞赛、“全民健身日”健身活动展演、由__、__、__、__四个县市参加的篮球邀请赛等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乡镇、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农民、学生等都踊跃参加,参加人数达到1000余人。扎实推进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各单项体育协会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真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让他们在各晨、晚练点上指导大家用科学文明的健身方式来参与健身。

二是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和资金,同时我局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农村、企事业单位、学校、老年体育工作和体育场地建设。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配发体育器材。7月中旬,为我县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村中的东源流寺村及北霞口村免费配发了体育健身器材,增加了健身路径以及扩大了健身面积。同时加快全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人们的健身提供优良的环境。__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作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体育综合运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能同时容纳近200人前来休闲健身,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我局体育训练在深化管理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刻苦、创新、突破”的精神,在运动员队伍建设上坚持“保老、突中、出新”的原则,加大力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近几年,我局在省市举办的各项体育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今年5月27日举办的__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乒乓球项目比赛中,我局又取得了男甲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甲组:团体第一名;男子丙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甲组:单打第一名;男子甲组:单打第二名

篇6

关键词:固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文拟针对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对策。

一、概况

固原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属的五个地级市之一,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市辖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四县和原州区,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152.5万,其中回族人口占45.8%,是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固原是中国远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广泛分布着公元前2500―2200年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带。距今2.7万年-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1935年10月,同志率领中央翻越了途中最后一座高山一六盘山,写下气势磅礴的壮丽词篇《清平乐・六盘山》。

二、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

近年来,按照《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固原市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记录、抢救和保护。

(一)开展普查工作。广大市、县(区)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询问,现场录音,现场登记等形式,对口头传唱作品,民间手工制作,民间文化遗存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搜集登记。共填写各类传承人表格16250份,撰写传承人传略217份,拍摄照片资料14000多张,拍摄录像资料120小时,录音资料158小时,普查乡镇B2个,村组1100多个。完成调查报告194份。

(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如隆德县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鲳,彩塑专家赵建磊,天津泥人张等非遗专家和传承人来县内考察,并就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为全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的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派人专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泾源县文化馆组织专人编撰了《泾源厘族踏脚教材》一书,通过普查、挖掘,把踏脚由过去留下来的lO种动作,发展到现在的24种动作,大大丰富了踏脚的内容和踏脚的高难度动作。

(四)重视继承发展。充分发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如隆德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六盘山(隆德)文化城,吸引了县内及银川、兰州、平凉等周边市县擅长书法、绘画、剪纸、泥塑、刺绣、砖雕、篆刻等文化商家100多家入驻,成为辐射六盘山周边省市县的文化创业基地和创业平台。泾源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开发了“泾源十大神话传说”精品剪纸礼品系列、“泾源十大神话传说”纸织画系列、泾源民间民俗精品剪纸壁挂系列等文化用品,受到市场青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经过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固原市先后完成了《民间绘画》《民间篆刻艺术》《杨氏家族泥塑》《剪纸》《回族口弦》《民间戏曲》《回族山花儿》《六盘山抟土瓦塑》《固原古城硬花活》《回族踏脚》《刺绣》《回族方棋》《纸织画》《草编》《民间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类别140多个项目的调查。完成国家级项目名录4个,自治区级项目名录35个,市级项目名录65个,县级项目名录117个。建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目前,已有隆德县杨氏泥塑,原州区张明星“山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吉社火春官词》等20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人民政府公布了2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县(区)级名录相继公布。编辑出版了《固原历史文化丛书》《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泾源县泾水系列丛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固原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工作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大众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民问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民间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能体现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内涵丰富文化记忆的民间文化实物流失严重,传世不多。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仅限于精神奖励。很多传承人经济条件较差,无力继续从事传承工作,致使一些传承项目濒临灭绝。

(四)保护工作经费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只有入选各级政府公布的名录,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但申报一个项目,要深入民间考察、调研,搜集文献资料,整理撰写申报书,还要制作视频资料片,辅助图片、录音、录像,邀请专家论证等,需要大量经费。因缺乏经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申报更高级别的保护项目。

五、对策

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现阶段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密切结合当前文化发展的实际,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向群众,走上舞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广泛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固原文化走出宁夏,走向全国。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利用的目的。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培训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篇7

为主线,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结合党的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以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

工作着力点,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强草原文化影响

力为工作拓展点,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2014

年,全区文化工作将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为指导,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促

进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

科学谋划,改革创新,增强活力,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

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作出新的贡献。

一、公共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惠民成效明显

公共文化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配套资金,

资金投入向基层单位倾斜。截至2013年11月,中央和

自治区拨付的经费总额为9.95亿元。下达盟市7.56亿

元,占总经费75%。加大对贫

困旗县资金的支持力度,制

定了38 个国家级、自治区级

贫困旗县扶贫方案和资金支

持方案,有力地促进了贫困

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快速发

展。积极发展公共文化示范

项目,鄂尔多斯市通过国家

公共文化示范区验收,包头

市进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

示范区创建名单。乌海市

“书法五进”、兴安盟乌兰浩

特市“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

目普及推广机制建设”成为

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示范项

目,实现了我区国家级公共

文化示范项目零的突破。

文化惠民方面。积极推

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在全

区组织开展“文化志愿者基

层服务年”系列活动。与包

头市政府共同举办了“激情

广场・舞动金秋”全区广场舞

大赛,与巴彦淖尔市政府共

同举办了内蒙古首届中西部

民歌大赛。组织参加中国老

年合唱节和少儿合唱节,分

获“金山岭长城杯”和小云雀

奖。全区各地举办的节庆活

动、主题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

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通辽赛马节、乌海市广

场文化艺术节、赤峰红山文化节、额济纳胡杨节等特色

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广场文化、

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

群众文化生活,影响良好。

为继续推动我区公共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文化惠民

实效,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与有关院校联系,在

东、中、西部设立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继续指导和

推进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深入开展,推动农村牧区、

城镇社区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繁荣发展。

二是引导和鼓励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发挥示范

引领和宣传展示作用,举办全区首届农牧民文化活动

周。三是继续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服务

活动,加强与内地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艺活动、人员培

训的交流与合作,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优秀服务项

目培育和制度化管理。四是配合庆祝建国65周年组织举

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环境。

二、保护与利用并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

新成就

文物保护方面。我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工作全面展开。全区62处重点文物古迹(2处扩展的文

物项目)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41处。近300处重

要文物古迹、民族文物、革命文物遗址获得申报,已成为

第五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自治区政府、国家

文物局审核通过了应昌路遗址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文物保护规划。申报辽上京遗址、二道井子遗

址、萨拉乌苏遗址3处重点文物遗址为全国考古遗址公

园候选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自治区文化厅开展了

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申报工作。

巴尔虎英雄史诗等43个项目和阿斯尔等25个扩展项目

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鄂伦春自治

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重点旗

县开展普及试点工作,抢录了近百首长调和马头琴曲

谱,并举办了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了150名传承人。组织

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

遗产节、亚太传统手工技艺展、东北文博会等展览展示

活动。召开了全区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

工作汇报会和全区马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学术研讨会。

完成《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出版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大

系》的审校工作,促进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区土默特左旗塔布赛镇塔布赛

村等5处传统村落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为继续推动我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向前迈进,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做好全区第一次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要求,

完成国有单位调查和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开

展文物清库,藏品账册、档案建立健全工作。二是加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文本编制和大遗址、古建筑

维修保护工作。对境内的141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列入项目库分批保护、维修。三是

进一步加强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工作。规范全区

博物馆的文物展陈、保护、征集工作,提升博物馆发展质

量。策划优秀展览项目巡回展出。为人民群众营造良

好的人文环境,切实发挥博物馆爱国教育、传授知识、提

升素质的功能和作用。四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

保护和整体保护,加强宣传和引导,加强理论研究和成

果出版,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全区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开展。五是开展“万户千校”计划,

命名一批传承户,形成全民保护、全面参与的形势,同时

加强与各有关院校的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

园。六是继续推动普查工作,推广普查试点经验,结合

各地情况,科学、合理、深入地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七是

继续对濒危项目,年纪较大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

的采访、摄录工作。八是继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联合申报、联合保护。

三、创新延伸管理手段,促进文化市场健

康有序发展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了把我区“建成祖国北

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发展定位。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自

治区文化厅制定了“文化市场北疆稳定工程”项目书,列

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各地认真落实日常巡查制度和执

法机构70%的时间、70%的人员用于文化市场巡查的要

求,加大了检查频率,扩大了检查的覆盖面,及时发现和

纠正了违规经营行为,全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保持了安

全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按照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

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要求,自治区文化厅梳理了本

级文化市场负责审批的事项,决定取消、下放的4个项

目已报自治区法制办审核备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

上,制定了全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经过努力,全区文

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

2013年9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大检查

中受到好评。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厅将以改进创新管理为手段,

促进全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一是抓学习培训,提高

依法行政能力。依托京蒙对口帮扶合作人才培训项目,

举办全区网络文化、美术品、演出市场监管培训班。举

办文化市场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技术监控平台新增功

能应用技能培训班。组织开展全区文化市场行政审批

和综合执法案卷评查和优秀案卷评选活动,并推荐参加

文化部优秀案件评选。二是抓市场监管,确保文化产品

内容和场所安全、经营有序。以文化产品内容和经营场

所安全为重点内容,以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营业

性演出、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市场为重点对象,加强监

管,打击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抓管理理念和职能转

变,做好取消、下放和简化的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按

照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把取消、下放、

简化的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到位,并指导基层做好衔接工

作。四是抓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组

织实施全区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组织召开2014年全区文

化市场管理工作年会,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考评细则,

与各盟市文化局签订责任书。五是承办华北五省市区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完善毗邻省市文化市场综

合执法协作机制。

四、加强引导,搭建平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围绕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自治区文化厅编制了《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此规划对指导

我区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为实现优势互补,自治区文化厅与广东省文

化厅签订了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文

化产业对接合作,为文化企业跨区域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积极打造文化贸易和服务平台,以共同推进两省区

文化产业发展。

此外,为促进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自治区文

化厅推荐内蒙古东联影视动漫有限公司等3家动漫企

业、赤峰无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6个动漫创意参加了

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工程申报工作。并在

呼和浩特举办了中国动漫金龙奖巡展,为我区动漫爱好

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学习机会。

下一步还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第一

批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评选命名工作。二是继续推

动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

合作和对接,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举

办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培训班,扩大文化产业信贷

规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文化金融业务。三是推进文化

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培育一批

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扩

大内蒙古文化的影响力。四是深入抓文化产业项目建

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库,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

设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力度。配合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业人

才的培训,提高文化产业管理者和文化企业经营者的能

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五、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队伍建

设得到加强

自治区文化厅在2013年度明确了编制、人事、收入

分配、艺术生产等方面的改革要求,报送了直属单位分

类改革方案。

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与中央文化管理

学院协商,制定了2013年京蒙对口帮扶合作赴京人才培

训方案,以“走出去”的培训形式,选派了9名专业骨干到

中直文化单位、北京市直文化单位和高校进行4-6个月

的岗位技能培训。还以“请进来”的培训形式,举办了全

区艺术编导人员培训班和全区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产

业园区建设培训班。

自治区文化厅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积极推进事业

单位分类改革,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

响力的骨干艺术院团;做好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集团)

的组建工作,开展人员资产移交,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

策和实施办法,确定剧院(集团)内设和下设机构以及剧

院(集团)登记和注册等工作。二是完成2014年京蒙对

口帮扶合作赴京人才的培训工作。组织举办3-5期赴京

培训班,组派13人参加中长期岗位技能培训。三是组织

厅机关及直属单位部分年轻干部到基层文化局进行为

期3-6个月的挂职锻炼。四是组织开展好2014年度边

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

化工作者专项工作。

六、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草原文化影

响力日益增强

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自治区文化厅与毛里求斯开

展了大规模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年共派出15 个批次文

化团组赴毛里求斯,包括艺术演出、文化讲座、文艺培

训、内蒙古民俗风情展览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

是2013“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掀起了我区与毛里

求斯合作的。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文化部、毛

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部的高度

评价。

同时,自治区文化厅组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一行

15人,参加了由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文化部、“呼麦”国际

学术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中亚民族文化瑰宝――呼麦”

国际呼麦比赛,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昂沁组合在比赛中

获一等奖,3名演员分别获最佳人气奖、创新奖等奖项。

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方面。2013年6月,受自治

区政府委派,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演职人员一行89人赴

香港参加祖国16周年庆典活动,获得圆满成

功;2013年7月,接待“香港青少年蒙古族文化艺术考察

团”及台湾大学院校艺文中心学会参访团赴我区呼伦贝

尔、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进行考察访问,活动圆满完

成,得到了广泛好评。

为促进文化交流,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要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交流

与合作。拟与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合作与

交流活动,除继续派出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文化交

流活动,还要在扩大领域、丰富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积

极探索,如与经济贸易及其他领域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交

流,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探索与多个国家

的海外文化中心开展合作交流等,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效应,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继续加

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已

有合作成果基础上,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等方式,推动我区与俄罗斯

及蒙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三是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

交流,在演艺、非物质文化展示等领域继续寻求交流与合

作机会,以扩大交流成果和效应。四是推动我区对外文

化交流上规模、上层次,积极争取参加我国在海外举办的

“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活动,推介我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非遗;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J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34-01

一、河南民间美术现状

大河之南,地处中原,在遥远而又长期的农耕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留下了大量原真的艺术形式。而如今,真正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形式也已经数量甚微。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又是其中之瑰宝。自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我省已经先后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塑――泥咕咕、方城石刻――石猴、镇平玉雕、滑县木版年画、开封汴绣荣幸地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的成员。而自2007年我省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已经有38项民间美术形式荣登该名录。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原本状态已经不复存在。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急剧消亡,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对当地民间美术进行保护。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各县市的基层普查工作有序不间断地进行,建立起系统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保护民间艺人,拍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收集整理相关作品和成果;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逐步被发现,理论研究向纵深拓展,并以“文化遗产日”和大型会展活动为依托,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活动以及艺人现场创作等相关活动。但是这些成就还是掩盖不了我省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如今的河南农村,大部分的中青壮年都在外打工,那些掌握着民间技艺的老艺人已身老体衰,他们要把这些技艺传给中青壮年的想法无法实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保护与开发意识淡漠,趋于表面化、单纯化和被动化,点面结合不够,宣传不力。

二、河南民间美术开发保护体系构建

(一)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为民间美术提供保护前提。对于这些逐渐消失的文化艺术资源,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比如:政府扶植、民间旅游推动、媒体的介入和宣传等等。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名列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从一个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通过旅游开发,回到民间,保留原真。河南民间美术涵盖了木版年画、石刻石雕、泥塑泥雕、玉雕、吹糖人、剪纸、农民画烙画、石砚泥砚、宫灯彩灯、面塑、刺绣香包、皮影等多种美术形式。从这些民间美术所处的地域来看,基本涵盖了豫东(以开封为中心)、豫北(以安阳、新乡为中心)、豫西(以洛阳为中心)、豫南(以南阳为中心)等各个区域。各区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但同时又反映出地域与地域之间相互影响的群体特征。我省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力争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提供合乎现代人审美需要的旅游产品,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可以为民间美术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三)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在新修订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悠久的民族传统、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和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很多机器都代替了以前劳动人民的手工。青少年几乎都没有接触这些优秀民族文化形式的机会。通过民间美术进入课堂的形式,青少年能够认识民间美术的特征、民间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民间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有些国家小学阶段就开设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因此,学校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造新鲜的血液。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青少年可以汲取民族文化丰富的营养。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每个公民的事,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更需要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J].新华文摘,2010(23).

[2]田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3).

[3]胡晓瑛.河南民间美术的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6).

[4]辛琳琳.河南民间美术实质性保护与传承的新探索[J].美与向导,2011(2).

篇9

1、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积极争取将“建设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名单已经确定,设备采购清单已报政府审批。二是“举办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文汇演”。已与相关省市联络沟通,落实了演出节目,并加紧筛选准备的参演节目。三是“组织承办7—8次国家级、省级、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体育赛事”。开展了全国青少年U17男子足球联赛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比赛5次。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继续推行“十星级”评比与管理”。制定了十星级创建工作方案,对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五是启动《市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组织人员起草发展规划,现结合有关实际修改完善。六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引进打造一批文化体育名人”,初步拟定了《市文化体育局公开选拔引进人才方案》呈送组织部审批。

2、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开展了“人民广场大家乐”、“欢欢喜喜过大年”、少儿文学艺术节、《市迎新春书画作品展》等各类群文活动30余场次。积极组织送书籍、送文艺节目、送春联下基层。成功举办了全民读书月启动仪式,“美丽”广场诵读活动”吸引了万名市民参加广场阅读。《周末剧场》演出20余场,服务观众8000余人次。

3、广泛开展群体活动。第迎新春万人长跑、“我快乐我健身我健康”春节万人大游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承办了2013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乙A比赛、国际网联青少年U18网球巡回赛。举办了四期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训人员221人。各体育场馆、机关企业单位、体育协会先后承办各种赛事180多次,接待健身人员10万余人次。落实了1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选址工作。对城区广场健身器材进行了全面维护,更换新健身器材10件,维修器材100余件。

4、有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精心组织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启动了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大中型建设文物抢救发掘与保护。举办了《电影百年-老放映机展》、《微笑彩俑-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等临时展览。继续抓好以武当山古建筑群为重点的古建维修工作。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家。申报省级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成功举办了首届传统艺术(表演类)汇演。

5、继续夯实竞技基础工作。围绕备战2014年省运会这个中心,加强对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有效提升了训练质量。构建了以市二中、市体育中心业余训练为“龙头”的体育业余训练网络。举办了青少年羽毛球、乒乓球巡回赛。选派网球、武术、田径等项目教练员外出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

6、狠抓文化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开展“扫黄打非”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6次,共出动执法车辆855辆次、执法人员1111人次;共检查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单位3768家次。完成了全市8种报纸、6种期刊、23种内部资料、新闻记者证及156家印刷企业、376家打印复印店的年度核验工作。稳步推进了政府机关单位软件正版化工作。

7、快速推进文体产业发展。大剧院、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项目已经被纳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并已与设计公司签订设计合同。山地体育公园(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已完成土地测绘、选址、规划审批等工作,总体规划方案已经规划部门审核通过。1—6月19日实现体育彩票发行销售9119.68万元,占全年总任务的46.87%,比去年同期增长53.49%。完成招商引资注册资金2.12亿元。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省业务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切实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惠民工作,全面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路径等项目建设任务。

二是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人民广场大家乐”等群众文化活动。全力办好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众文化展演活动。

三是充分利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十一、元旦等节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文体生活。

四是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大网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报刊监管力度,规范印刷复制业经营行为,确保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五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文物点挖掘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

六是组织《我的汉水家园》等文艺作品参加中国第十届艺术节。

七是继续申办、承办省级体育赛事,组织好各类赛事。

篇10

一、公益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7年6月25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首先,文化事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深化文化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以人为本要求的表现形式。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纽带,是社会和谐的剂,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先进思想、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紧密结合的,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公益性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文化馆就在这方面展示它的职能特征并发挥了主导功能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性质规定文化馆是社会文化的组织、辅导、示范者的职能特征,它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它是在业余时间把人们集中起来参加唱歌、跳舞、看戏等各种文化活动,让他们从中得到娱乐休息,从而消除疲劳、调剂精神,它是群众文艺创作的辅导者,文化馆有目的地向广大群众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这样的工作任务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文化馆职能特征的辅导工作上了,它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示范者。

二、如何开展好公益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馆的职能特征决定它是政府设立的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机构,因而它在内部机构上设置有文艺辅导、文艺创作、美术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部门并拥有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的专门艺术人才。因此,作为以文化艺术为载体的文化馆,它为全民审美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优质。

面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良好时机,群文工作者如何自觉面对群众,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建设好文化馆,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阵地永远坚固,对作为公益性的文化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化馆应致力于公益性文化活动发展和繁荣,致力于把文化馆办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在资源共享、文化共建,提高社区文化品位,繁荣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文明,增加社会文化实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和作出积极的贡献。

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当前,文化馆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扬州市江都区文化馆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连续十二年策划、组织、实施了十二届“新春乐”大型广场灯谜会;九届中国・江都花卉节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八届“知音之夜”广场少儿音乐会;三届“和谐之春”江都知名歌手广场演唱会;三届“帝景蓝湾”杯少儿才艺大赛;每年承办、协办十多场“广场彩虹”系列广场文艺演出等,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以文化主题服务政府中心工作。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清风龙川和谐颂”―廉政歌曲大家唱暨江都市廉政歌曲征集颁奖晚会,配合党建工作,开展“党旗飘飘”红歌演唱会,配合水务局开展水法宣传,承办“水之春”大型文艺晚会等十多场大中型主题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端午”大型文艺晚会;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送戏下乡以及“双百”广场文化活动等,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建设营造了社会氛围,提供了思想保障。

三是以文化“申遗”促进传统文化保护。认真抓好全市社会文化、农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申报工作,编撰、出版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江都市资料汇编》,《扬州毛笔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丁伙龙舞》被确定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承办了“江都工艺美术(非遗)精品展示会”等。目前共有“非遗”保护名录国家级4项,省级3项、市级4项,县级16项,在全省名列前茅。

四是通过文化交流扩大地方文化影响。积极辅导江都区红枫艺术团和舞娃舞蹈艺术培训中心,选送节目参加省、市比赛,舞蹈《乡之韵》获江苏省舞蹈“莲花奖”第二届社会舞蹈比赛常青组银奖、舞蹈《乡之韵》获“幸福扬州・快乐金秋”扬州市第三届老年文艺大赛“琼花奖”一等奖、舞蹈《茉莉花开》获扬州市第三届广场舞蹈比赛一等奖等。在参加第七届扬州市少儿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20个,文化馆并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

三、公益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底子薄,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保障全民实现平等享受文化权利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1.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应有作用,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由于条块分割,行政化的资金拨付和使用方式,缺少决策的科学性,监管就更难实现。此外,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监督机制、信息传播机制、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运营机制等都不太完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影响了江都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文化自身体制缺活力,内部运行机制落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与不干、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文化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江都区文化馆虽然有在职人员19人,但是专业人员不足40%,特别是在舞蹈、表导演、戏剧曲艺、文艺创作等一些专业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3.文化权利保障难保证,如我区有许多高档娱乐场所,收费偏高,只适合部分经济较好的群众,阻碍了多数民众的平等享受文化权利。而面向残疾人士、少年儿童、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在实质上实现全民平等。

(二)解决办法

1.加大政府财政力度,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适当增加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夯实公共文化事业基础。积极做好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根据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美术馆 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精神,将文化馆免费开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2.合理运用资源,改革管理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文化馆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农村、进社区新方法和新形式,建立多功能厅、“非遗”展览厅、舞蹈房、培训室,建立轻骑兵文艺演出小分队、流动展览队、流动培训队,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演出、展览、培训,逐步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