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制度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制度核心

篇1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 技术创新 会计处理

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先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内容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后人对企业创新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创新的分类和名词。例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等,甚至把创新拓展到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但是,从经济学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来讲,上述五种情况都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因此,在许多文献或文件中往往把企业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不加区别。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接受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样的划分便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理论分析。

从过程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的一系列活动的完整过程。可见,技术创新把技术与市场联结起来了。其中研究、开发是一个新产品、新工艺发明、创造的形成、应用和实施过程,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在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了质优价廉的巨大优势,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争端也随之急剧增加,并出现了一些原材料价格暴涨、市场饱和以及利润缩水的趋向。这说明,在生产条件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价格竞争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技术竞争的重要性。中国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技术创新上寻找出路。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研发投入强度翻了一番,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3年22,276家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另外,中国500强企业研发强度也仅为1.05%。

影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企业家素质、企业资金状况、企业技术的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市场融资渠道畅通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其中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应的税收政策是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两个方面。

由于不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差别很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如何处理,也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

一、我国现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得转增无形资产的成本。由于前者费用远远低于后者,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属于全部费用化法。

由于研发项目的未来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很高。采用全部费用化法,研发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这种方法核算简单便于操作。由于计入当期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收益,递延了企业税款上缴,也体现了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用意。但是这种做法也显现出不利的一面。主要问题是:

第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只按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作为实际成本予以资本化,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后续的支出都不能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使得研发成功后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严重缩水,也不符合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第二,研发费用支出的时期并无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收入“入账”,研发活动收益实现的时期又无相应的研发费用“入账”,形成了研发活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时间上的不配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投资与回收状况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也使企业在投入期间营业利润下降,无形资产增值受影响,经营业绩压力加大,掩盖或扭曲了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努力。这既不符合会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使现行会计体系对受托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在丧失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立足提高长期盈利能力的研发投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行动。

第三,企业立足长期利益的研发投入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研发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利于衡量企业的价值变动情况;研发投入与收益不配比影响了对研发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利于对企业不同时期经营业绩的评价,不利于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

许多国家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势积累形式是出现竞争力持久差异的基础。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要素构成中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知识、技术要素主导型转变,有形资产比重日益减少,无形资产比重日益增大。上述三个弊端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改进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相关税收政策问题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

二、各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全部资本化、全部费用化、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一)全部资本化

全部资本化处理是指将研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全部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中,等到研发项目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将形成的相关资产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主张全部资本化的理由是:(1)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是期望在未来时期而不是本期获得收益,理应成为企业的资产。(2)资本化可 以合理地反映未来效益的投入价值,使研发活动当期净收益计算更为准确。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存在问题。由于没有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予以区分,企业管理者就不可能向投资者正确传递有关研发项目的开发进程和成功可能性的内部信息,无法客观估计将来的受益期间作为资本化的摊销依据。此外,对一些产生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研发项目进行资本化,会虚增企业的资产价值,粉饰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资本化处理方法主要在荷兰、巴西、瑞士等少数国家使用。

(二)全部费用化

全部费用化是指对于研发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虽然稳健且简单,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本文第一部分已作分析,不再赘述。

美国是全部费用化法的代表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规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外情形是财务会计准则第86号公告《用以出售、租赁或其他目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规定,当某项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建立起来时,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此外,德国会计法规也要求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费用化。

(三)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是指如果研究与开发支出满足指定的条件则确认为资本。该方法假设能合理区分不确定性的大小,对应的是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会计原则。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1)充分体现了研发活动的基本特征,兼具必然的未来效益、效益不确定性和计量困难性。必然的未来效益说明了资本化的必要性;而在技术上和商业上是否可行还很不确定,未来效益是否存在也很不明显,无法与以后的受益期建立密切联系,因而即期确认为当期费用;否则,说明不确定性较小,可以确认为资产。(2)兼顾了会计的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按能否明确地辨认其支出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并且是否具有商业化倾向的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为基本辨析标准,分别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部分符合谨慎原则,不至于全部费用化后造成对当年净利的大幅影响;而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部分符合配比原则,保证企业各期净利和资产价值变动计算的相对准确性。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分为条件资本化法和实际结果判断法两种方法。

1、条件资本化法。主张将研究与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不满足者则费用化。

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条件资本化法。《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在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通常认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支出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当满足以下六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1)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2)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5)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企业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6)对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可靠地计量。该方法确认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观性比较强,影响了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法国、英国等。

2、实际结果判断法。主张在研发期内设置一个专用账户归集发生的研发支出,然后按研发活动的实际结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当最终获得确定收益时,将归集的全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后在其收益期内逐期摊销,如果失败则反之。该方法通过结果的判断推迟对研发支出的处理,既实现了配比原则,又符合客观性原则,也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其缺点是如果研究开发失败,将归集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会使企业当期收益波动较大。

综观各国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处理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且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一般在报表附注里)披露研究开发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数额。

三、改进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税收政策的建议

改进我国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结合我国实际,尽量与大多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即采取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将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将开发阶段发生的成本有条件资本化。同时,可以采用税收返还和奖励的办法来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企业及其管理者以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利税等指标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企业的管理者收入通常也与经营业绩直接相关,研究开发费用采用费用化会计处理,会使企业当期利润下降、企业资产不能保值增值,企业高层人员为保证当期经营业绩,不会积极投入研究与开发,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改进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还关系到投资人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和企业价值的评估,影响到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到对研发的投入。

第二,非公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非上市企业经营者不会过多考虑研究发成本费用化导致利润考核指标的降低,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实际税负的多少。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符合他们的需要;将开发阶段的成本资本化后,相应的抵税作用必须通过税收返还的形式,以实际减少企业的税负。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税收优惠和奖励措施也是鼓励企业创新的必要步骤。

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其是否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可将研究支出全部费用化,以后项目成功,也不确认为资产,但科技主管部门可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奖励。开发活动是将技术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否将开发费用资本化,要根据研发成果和企业类型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例如,对于专业性的研究开发类企业,如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类企业的设计、开发项目就是该企业的产品,应将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都记入其产品成本。

具体来讲,我们建议采用提取“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的方法并改进相应的税收政策。  1、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的目的是补偿研究开发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类似于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的备抵法,可以由国家规定按照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设置单独的核算科目,便于报表分析。设置“研究开发投资”项目,用来归集企业研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会计报表的“研究开发投资”中获知截至到某一时点企业投入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小。设置“研究开发风险准备”作为“研究开发投资”的备抵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上列示研究开发投资净额,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已投入但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数额。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用于单独核算当期研发费用的支出,以区别于其他管理费用,并在损益表上当期费用类增设“研究开发费用”一项,从而获知计入当期损益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大小。为了不打破传统期间费用的项目,又可以清晰地了解研发项目的支出,也可以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不重要且金额不大的项目,予以费用化,并单独核算计入本期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与其他管理费用项目分开;对重要的金额较大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归集。

(3)年末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补提或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需要经常检查提取比例是否能足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程度,倘若发现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百分比。

(4)研发成功要同时转回所提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研发失败要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并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在5年内摊销。

2、由科技主管部门对处于开发阶段的成果进行认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根据认定结果,由税务部门核定资本化金额应该得到的税收返还。这样做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也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议把这项具体政策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96)15号文件精神,盈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及以上,其中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年终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由于10%的门槛过高,企业实际很难享受这个政策。笔者建议,盈利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及以上的,给于税收优惠。

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创新

财政税收制度在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制度建设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靠自身摸索,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巨变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设施却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逐渐地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的问题。这迫切要求各级从事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建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要积极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在保证中国经济特色不动摇的前提下,锐意进取,勇于革新。

一、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时代背景

随着大量新兴技术的快速涌现和普及,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不断发生着颠覆性变化。如互联网技术植入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后,大量的新兴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以线上为基础涌现出来。同时也有大量的传统经济业态消失或者转型。对于财政税收制度最直接的冲击是,原先的管理对象消失了或者数量上,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税收的管理指标、科目都随之改变。同时大量新对象出现,需要制度快速刷新,将其纳入到管理系统中。其次,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带领下,突破了彼此之间的地理或者物理的阻隔,行业间的互相融合、线上无地理区域差异等都是的经济行为的交错更多,辐射区域更广。财政税收制度原本清晰的管理边界变得模糊,如何理顺和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经济活动的税收管辖权和义务,是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最后,从宏观上看,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必然需要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财政税收制度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优化地配置财政税收,促进国家经济命脉的健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政管理制度能够顺应甚至引导时代的发展方向。在快速变迁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财政税收制度应在征收、流转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创新,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变化保持协调前进。

二、现有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民主公开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得贯彻。国家高层在很早前就已经出台规定,要求政务公开透明,但几年来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公开的内容太粗,概括性的总结无法进行深入分析,无法作为监督的依据。另一方政策从上到下执行力度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及县级政府,而这些地区又恰恰是最贴近老百姓,尤其是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群体。因此,尽管国家层面倡导甚至强制执行,上访或者投诉的事件仍大量存在。我国一个国家机关执政下,国家机构不需要因为政党之间的纷争而影响执行力,而只需要面对权利的赋予者,即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政务的公开透明,一方面是必然的义务,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必然要让所有社会成员清晰了解这些收入的去向,原因及其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将问题摆在广大百姓面前,集思广益,借助群众的智慧,促进财政税收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因此,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前提要素之一,就是要破除观念,打破利益群体的阻挠,坚决执行政务财务公开透明。第二,现有财政税收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以及执行得不到有效监督。财政税收管理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没有直观的感知。因此财政税收到底是如何进行征收、转移和使用的,很大程度上是靠税务系统内部从业人员的执行和监管。由于财政税收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方面面又在不断地变化。很多领域长期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或者乱执行得不到监督等现象。如何通过创新来减少和消除这些现象,需要财政税收制度的制定者从规则、技术手段等多个角度同时着手。第三,财政税收制度制定和执行组织,是群众口中的国家机关,确实存在这组织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从财政税收的公开透明,到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都是在从管理型财政税收制度到服务型财政税收制度的转变。财政税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在进行组织建设时,万不可固守在以前的思维和姿态中,而必须按照现代企业或公共服务组织的建设要求进行组织规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创新。第四,财政税收的配置效率是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的财政税收一直以来都在经济变迁中扮演着舵手的角色,财政税收如何使用才能持续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动机的高效率运转,是摆在财政税收配置者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来看,国家的经济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单不可否认,现在的高房价、实体经济衰弱、区域经济差距得不到有效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等经济社会问题,也是一直以来财政税收配置带来的后果。财政税收的配置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式体现,从指定到落地存在一定周期,在互联网经济以前,这个周期内社会经济形态变化不大,因此财政政策能够较好地匹配。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未来,财政税收配置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三、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突破方向

(一)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是第一要务

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为全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务,也使得财政税收有充盈的资金储备。如何运用好这些资金,将直接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影响后续财政税收的来源和数量。经过几轮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大宗商品等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的问题,而这些曾经带来拉动经济增长强劲动力的领域,如今却在反噬实体经济,进而腐蚀着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是摧毁式的转型关键期,财政税收必须通过最科学的配置,将游走在危险边缘的社会经济拉回到正轨当中。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财政税收配置水平:首先,积极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数据挖掘,为财政税收配置决策提供最真实、最直观的依据。财政税收的经营管理机构可以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如阿里、百度等合作,直接采购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以最快的方式获取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并通过共享的方式在各级单位进行传播。同时在决策和讨论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跨区域进行视频研讨会议,扩大意见的采集面。最后结合智囊的建议,获得最优选的解决方案。

(二)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财政税收的征收、转移和配置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论是基层的税务人员还是高层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不仅需要具备税务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新技术领域都有建树。从业人员不应仅将眼光聚焦在税收资金本身,还应从实际的经济活动、百姓生活和科技发展中思考财政税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财政税收从业人员的能力,可以通过:优化组织人才结构,吸收更多在宏观和产业经济领域、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有见地或者专业技能的人才,降低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比例;通过改进管理工具来帮助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开发智能化的管理和决策软件,减少人为的主观臆断,提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坚决执行财政税收工作的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对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的作用是最为长远的。原因在以往缺乏公开透明,一方面各层级、各地区的财政税收工作信息得不到准确有效的传递和共享,因此权、则、利的协调缺乏准确可靠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缺乏公开透明,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执行不到位、执行偏差等问题,人为主观对财政税务工作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一旦大范围深度地公开透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大大减少,无论哪一类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基于可靠的事实来进行分析判断,而以此退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也将大大贴近实际,更具有可行性。此外,人为干涉减少,拍脑袋的现象得到缓解,将有效地降低财政税收的重复配置、过度配置、错误配置,这对于一些重大的财政措施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从自身内部找突破口,更需要国家其他领域如政治制度改革创新配合,并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落地和执行。从一定层面上讲,制度的创新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而在于如何破除固化的利益网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为创新成长提供土壤。

作者:初咏春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财政局监督检查处

参考文献:

[1]罗上奎,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

[2]王小龙,方金金,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与基层政府税收竞争[J],经济研究,2015(11)

篇3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税收征管  制度选择

一、 新制度经济学与税收征管

①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制度分析应该居于经济学核心的地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的三大柱石—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概括得很不全面,应将制度这一要素概括进去。制度是经济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第四大柱石。如果离开了制度,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就难以发挥其功能。

②实施机制则是指制度内部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正式规则有实施机制,非正式规则也有实施机制。检验一个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得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

③税收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法制化的税收征管应该算得上是制度组成部分的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因此,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税收征管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 我国税收征管的制度分析

依法治税通俗地讲,就是依照国家颁布的税收制度来处理税收工作。因此,税收制度就成了本文的分析对象之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糟糕。历史上以“人治”为主的国家,并不是没有制定法律,而是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实施机制。

我国税收征管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有关资料表明,在近年税收的增长中,大约50%的增长与当年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2001年税收增长速度19.8%,大概9%与当年经济增长有关,这个增长速度与同期gdp7.3%的增长速度基本接近。可以这么认为,50%的税收增长是税收征管制度的外生变量造成的,即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税源的增加造成的。另外50%的税收增长是税收征管制度的内生变量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征管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征管质量提高所造成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质量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保障税收征管质量的制度方面仍有一些缺陷。

(一)征管程序较为严格,而执法环境不配合

其表现为税收制度规定不清、行政干预、 税收计划高于税法等给征管带来很大难度。

(二)税收征管质量保障制度失衡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只能算是初步具备了“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模式。也就是说有了征管的正式规则。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151号)中规定:考核指标有登记率、申报率、申报准确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7率。其中:

申报准确率 = [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纳税人申报的纳税数额 + 税务机关查补的税额)]×100%。

查补税款入库率 = 实际缴纳入库的查补税款/应缴纳的查补税款×100%。

罚款入库率 = 已入库罚款金额/应入库罚款金额×100%。

欠税增减率 = [(期未欠税余额 , 期初欠税余额)/期初欠税余额] ×100%。

滞纳金加收率 = 逾期未缴税款已加收滞纳金的户次(金额)/逾期未缴税款应加收滞纳金的户次(金额)×100%。

处罚率 = 实际涉税罚款户次(金额)/查补税款户次(金额)×100%。

由于税务稽查查出问题按税法进行处罚后,不可能保证100%得到执行,因此以上6个公式中分子的增加额往往会小于分母的增加额。查得越深、查得越多,上述6率有可能越低,征管质量越差,出现税务稽查悖论。上述6率与税务稽查力度负相关的关系就会使得税务机关和税务稽查人员产生逆向选择,即为追求征管质量而放弃或减少税务稽查,除非举报等经过立案非查不可。实际上税收征管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关键在于税务稽查作保障,以查促征管。因此可以说,税收征管模式的制度与评价税收征管质量的制度发生了冲突,税务稽查只能是顾此失彼。

从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角度看,税收征管内部机制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征管正式规则较为完善,但实施机制不健全。纳税人偷税成本太低是根本原因。造成这个原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税收征管的因素应该说是主要的。

三、优化我国税收征管的制度选择

④来构建中国特色的税收征管制度。首先,各国都有自己的非正式规则,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和公民纳税意识低下。其次,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与之相适应的税制结构也不尽相同。再次,从正式规则来看,国与国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法律制度及其实施过程就有很大的差异。最后,从实施机制看,我国的实施机制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明显偏弱。

优化我国税收征管的制度设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非正式规则大众化

⑤中就有三大成因是与纳税人对税收的评价直接有关的。首当其冲的是偷逃税无所谓。公民纳税意识欠缺,纳税人与税法没有亲近感,是大量税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开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700余位居民的纳税调查结果显示:51.6%的人承认只缴纳了部分个人所得税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有26.9%的未足额纳税者表示即使缴税也未必能享受应有的权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体验自白:“我不曾因纳税多而得到尊重”。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缺陷,一些财产归属不清,也造成了纳税人心理不平衡,不愿纳税。就连2002年1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税收秩序工作,在社会上也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直呼大快人心的,有斥其为新世纪掀起的“荒谬”的“仇富运动”的。此次查税之风引起的众说纷纭再次暴露出转轨时期多重价值体系之间的深刻矛盾。政府也好、纳税人也好;高收入者也好、低收入者也好;国有企业家也好、民营企业家也好,无不有价值失衡之感,认为自身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这实际上反映出社会统一的价值评价和保障体系的空缺。当务之急是要构建我国的税收文化体系,尤其是税收法律主义观应该深入人心。我国加入wto以后,税收至少在透明度上应有长足的进步,人们与税收的距离才能越来越近。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来宣传和普及税收知识。另外,要加紧探索公共财政的发展之路,让纳税人能够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正式规则可操作化

1.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思想。税收征管必须而且只能以税法为中心,不能搞多中心(目标)。否则,税务稽查(实施机制)无所适从。要解决这个问题,重中之重是将税收指令性计划变为税收指导性计划。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使税收征管真正有法可依。税法本身必须协调统一,不能相互打架。税收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税收征管的最大潜能,对那些可征可不征、制度规定要征而经过努力后还可能征不到的税收,税收制度应该采取稳健原则坚决规定不征。另外,由于税收征管水平的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率,适时改革现行税收制度,将过高的名义税收负担率降下来势在必行。

(三)实施机制有效化。

1.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税务稽查是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有效运行的最主要保障机制。我国纳税人的偷税成本太低,并不是我国税法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得太轻,而是在于纳税人偷税的被发现率太低。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税款滞纳金作了下调(由千分之二下调到万分之五),这是处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与国际上相比原来的规定偏高;二是滞纳金偏高给实际执行带来难度。我国的税务稽查率(面)极高,但偷逃税发现率和处罚率偏低。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必须树立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观念。同时,在税务稽查的实施上,不能搞普遍稽查,而是要重视案头审计(或稽核评税),对有问题的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税务稽查。这样,对诚实纳税的纳税人可以说是一种“激励”。在设计纳税人合作的激励机制方面,日本实行蓝、白色申报制,诚信的纳税人实行蓝色申报并可取得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但这样的制度不适应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好实行“拿来主义”。相比之下,有重点地选户进行重点稽查应该是较为可行的。为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案头审计失效,也应该重视现场税务稽查。

2.税收征管制度在全国省际之间应该允许地区差别的存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存在地区差别,主要的税收制度应该是统一的,但在具体征收方式上允许存在地区差别,其目的是降低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的交易成本。

3.增加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数量,提高申报资料的质量。目前的集中征收应该是信息的集中,而不是单纯的征收地点的集中。信息的集中必须有更多的信息源,这方面国外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美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双向申报制,日本则要求法人企业除了要报送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外,还要报送18种附表,如往来账明细表、银行存款明细表等,大大提升了税务案头审计交叉稽核的质量,从而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效率。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中也应该要求纳税人提交往来账明细表、银行存款明细表。如果税务机关掌握了纳税人的往来明细账户余额,通过交叉稽核,在税务机关内部就可以核实纳税人是否有虚构往来达到隐瞒收入的问题。大大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①  参见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1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② 卢现祥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1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③  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 ,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第122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④   杨 斌《选择税收征管模式的原则》,《税务研究》2000年第3期。

⑤ 《偷漏税“黑洞”十大成因》,《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9月20日第3版。

⑥ 同 ②

篇4

    一、我国环境税收现状分析

    (一)费改税的概念

    费改税,也称税费改革,是指在对现有的政府收费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用税收取代一些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通过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少量的、必要的政府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和费都是政府收入的形式,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两者不能互相替代。费改税不是将所有的“费”都改为“税”,而是把那些具有税收性质或名为“费”实为“税”的政府收费项目,纳入税收轨道,对那些本来属于收费范畴的政府收费项目,则要按照收费的办法加以规范、实现“税费归位”。

    (二)我国建立环境税收体系的必要性

    环境税,简单来说是据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征收的税收。狭义的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破坏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广义的环境税可以包括环境税、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于环境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我国建立环境税收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解决环保资金不足的难题。

    2.优化产业结构。环境税的开征和实施,可以淘汰资源消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落后的产业,使资源流向环境效益较好的企业部门,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3.促进绿色生产。建立环境税收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与技术,进行绿色生产。

    4.防止外资企业进行污染转移,防范绿色非关税壁垒。环境税收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污染物转移的问题,通过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洋垃圾的输入成本,增加污染行业的环境成本,使其无利可图,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境外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危险废物等向我国的转移。

    (三)我国建立环境税收体系的可行性

    1.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照国家新《排污收费条例》从2003年7月1日起,所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不论其排放污染物超标与否均需按其排放总量交纳排污费。

    2.现今时机成熟,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为我们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新的税收制度中,把“绿色”作为税收立法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

    3.基础有利条件。一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要求不断高涨,公众推动环境保护己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是有比较广泛的税源基础。三是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有较强的征管力量作保障。

    4.有国外先进经验可借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征了环境保护税,如瑞典、德国、荷兰等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早,有成效,有经验。

    5.排污收费制度为我国环境税的开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十多年里,“污染者付费”这一环境税收经济观念的精髓已经深入人心,从客观上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实施奠定了群众舆论基础,有利于节约环境税的开征成本。所有这些都使我国开征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政策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二、中外环境税收体系的差异研究

    (一)我国环境税收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完善,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利用环境税费经济手段以调控资源环境保护的排污收费制度,使我国绿色环境税收调控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行的一些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收体系的基本格局是:收费为主,税收辅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基本形成了限制污染、鼓励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政策导向。排污收费制度、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在限制污染、筹集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的征收每年都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消费税的增长特别明显,从1995年的128上升到了2002年的1046.3。这几项税收合计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10.7%左右,但它主要是针对诸如煤、石油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而征收的,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加强环境税刻不容缓。

    (二)环境税制的国际比较

    1.荷兰的环境税制。荷兰是实施环境税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荷兰国家财政部1995年特别设立了荷兰绿色委员会,其任务是实施绿色税收制度提出建议。自1969年荷兰开征地表水污染税至今,荷兰环境税制中为保护环境而设计的环境税已涵盖了燃料税、二氧化碳税、垃圾税、噪声税、水税等各个方面。

    2.丹麦的环境税制。丹麦是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环境税改革的国家,自1993年丹麦议会通过环境税收改革的决议以来,丹麦环境税制逐渐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等16种税收的环境税体制。能源税作为丹麦环境税制的核心,自1978年开始征收,其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节能。丹麦的能源税体制非常完善,体现在其多层次性以及变化税率上。

    3.美国的环境税制。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税制体系。由于美国是个联邦体制国家,联邦和州两级政府都开征不同层次的环境税,且各州之间的环境税也各有不同。因此美国环境税种类较多,涵盖面涉及能源、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品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燃料税、能源税、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行为的课税。

    (三)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环境税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宝贵启示,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没有建立绿色贸易的门槛,因此无法阻止和抵御污染的国际转移。此外,我国加入WTO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商业纠纷主要在WTO提供的纠纷解决机制下处理,发达国家高税率的环境税和高标准的环境要求,使得它们滥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贸易和商业造成打击。所以我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深入解读国外环境税制的相关立法,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收体制才能从容应对。

    1.应当充分认识环境税制的重要作用,推行环境税税种多样化;

    2.将税基从生产能量的物质的量转为资源消耗的可能性;

    3.重视税率的调节作用;

    4.环境税税款专用制度的使用应当慎重;

    5.重视税收减免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对我国环境税的角色定位

    (一)对建立及完善我国环境税的思考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1.明确环境税的目标。目标制定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老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比较繁重,另一方面迅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仍是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以下目标作为环境税改革活动的目标之所在:①控制治理污染企业;②发展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业;③提高环保技术。

    2.坚持环境法与税法的基本原则。环境税的制定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贯彻环境法的普及与执行,因此环境税原则也必然要与环境法保持一致性。此外,要坚持“完全纳税原则”,使环境破坏者付出的代价与治理环境所需费用大体相当,使环境税的实行能促使污染者减少污染排放;税款的去向要用于建立环保专项基金,确保专款专用;最后还要考虑到各个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公平的原则。此外,在“费改税”过程中,还应注意:①避免为求准确地反映环境损害成本而设计过于复杂的环境税,即对污染损害进行基本的估量即可;②尽量限制新税收种类,以便在环境税的经济效率与行政效率间取得平衡;③可考虑环境税收入的循环利用,即利用这些收入减少其他扭曲的税收,进而降低环境税的效率成本。

篇5

摘要:在国内税收制度中,增值税与营业税是流转税中最重要的两种税种。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营改增对税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的措施,以期促进事业单位营改增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营改增;税负;影响

营业税改增值税作为国内新税制变革的重点,近几年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自2008 年以来,国内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一些主体税种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从2013 年开始,政府决定大量加快营改增的步伐,且于2012 年1 月在上海开始改革试点,并在年内批量推广到北京、浙江、安徽、广东、江苏等省市。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营改增的改革试点笼盖了全国较大的范围,且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效果;使企业税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加快试点行业的发展速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热情的不断高涨。

一、实施营改增的重要性

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前者能更好的发挥调节税制的作用,且可以使间接税种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得到缓解。营改增策略中一般的纳税人比较适合运用一般的计税法,把纳税中的销项税额分成三个档次来进行相应的计算,其主要可以分为6%、11%和17%,应纳的税额=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但对于小规模的纳税人而言,其主要适合运用简易的计税法进行计算,其中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3%。根据国家当前的营改增政策和相关的会计准则,致使事业单位实施营改增之后其会计处理也随着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同时,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主要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营改增中实行较为合理的一种差额征收税金体制,且从相应的理论上来讲,该体制使事业单位的实际税收负担得到大大减轻,使事业单位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这不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且还可以不断完善国内的税收、征税制度。

二、营改增对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

1.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时间比较短促,导致事业单位应接不暇

我国实施营改增的时间较短,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整和准备,无法更好的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给自身所带来的改变。进而致使事业单位只能仓促应对实施税制改革之后的各种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想要应对自如的面对、实施营改增制度,还需要相应的时间对其进行学习。在实施营改增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对自身税务及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且还必须对其它业务的系统关系进行调整。若事业单位没有做好充分的税制改革准备及相应的调整,对于营改增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事业单位则会很难适应,从而就会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事业单位营改增中缺少平稳过渡,存在较大的软着陆风险

因为增值税的申报程序比较繁杂、纳税管理方法比较严格,致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纳税体制非常陌生,所以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对自身的税收制度进行调节,不断适应新的税收体系,且应要求专业的人员正确、严格执行纳税程序。对增值税而言,其不管是申报体制、发票体制,还是管理要求、征管模式等,其各方面的内容、要求和与以往营业税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目前事业单位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升税务人员的职业技能。

三、完善事业单位实施营改增税收制度对策

1.增强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

事业单位在对营改增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增值税进行探究,在合理的界限之内展开税收规划。且要对少数管理流程展开有效梳理,适当调整单位人员的职责、分工,特别是需要设立税务管理能力较强的专管岗位、部门;从项目成本中把税务成本分离出来,并用单位内部考核项目经济的方法进行调整。实施营改增策略后,如果单位可以拿到有效、合法增值税的进项税发票,就可以防止事业单位的税负加重,从而才能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对纳税人员业务能力的学习及培训

事业单位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时,其纳税人是税制改革中的比较敏感的核心人员,且因单位在纳税的过程中需要纳税人员和纳税机构进行沟通,所以单位应不断加大对纳税人员业务能力进行培训的力度。只有让纳税人员对税制改革措施进行全面的掌握,事业单位才可以正确调节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而才能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税制改革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因此,事业单位纳税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掌握纳税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流程,防止纳税的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同时纳税人员还必须不断的加强税收制度方面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使自己业务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施展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积极的面对营改增税收制度中新的变化。

3.事业单位应不断增强内部管理的水平及风险应对能力

事业单位在改革税收制度时,一定要不断增强内部管理的水平及风险应对能力,只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使税收制度改革工作顺利的进行,且不管是在面对何种风险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事业单位在购买相应的办公设施时,其可以通过从不同的商家购买,货比三家之后在确定最合适的采购方案;且其可以通过对结算方式进行改变来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并制定出最适应自身发展的新纳税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进而才能使单位的风险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做到更好的防范税务风险。

总之,实施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策略,不仅可以减少事业单位的税负,还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从实行试点以来,在企业中得到了许多好评,使反复征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还让国内原来的税务体系更加的合理。营改增税制的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能减少单位的税务负担,促进事业单位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国内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大势所趋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J].资本市场,2012,67(1):18-19.

[2]刘东辉.试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J].经济师,2012,83(5):675-677.

篇6

[关键词] 企业;营改增;直接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施行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税收政策,对于曾经的企业或个人的营业收入来决定应缴税额就此成为了历史,而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做法到底是增加了税收还是降低了税收,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评定,在国家来看优化税收制度,施行营改增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当前大多数产业迅速的发展,但真正来说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做法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少?下面我们对营改增的改革方式进行相关的概述来让大家对营改增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一、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对比分析

在了解相关营改增税收制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营业税和增值税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能够了解营业税和增值税对企业或个人在营业收入上的影响。营业税,作为流转税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上其纳税范围包含有商品生产和在商品的流通环节所产生的营业额,出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和服务等发生的营业额等都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来缴纳一定得营业税,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缴税的数额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根据流通的数量服务次数作为纳税的依据。可以看出营业税在征收范围上是非常广泛的,而且营业税的计算数额也较为简单,就是将企业或个人所产生的营业收入为基础,乘以相关营业税的税率就可以计算出企业或个人需要交纳的营业税。营业税在属性上属于地方税收的收入来源,因此营业税所产生的税收全部交纳给地方政府所有,在一定程度上营业税的管理程度较松,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约束来制约营业税的交纳,因此也有大多数企业或个人通过这些法律上的漏洞进行逃税漏税等不合理行为。

而增值税则主要是指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对商品的增值部分进行相关的收税管理,增值税主要是以商品增值的部分为基础来进行税额的征收。增值税在征收范围上分为两大种类,第一种是商品货物的增值税征收,主要是法律所规定的货物、修理配件等货品需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增值税,其次是相关劳务活动所产生的劳务收入等所需要缴纳相关增值税。增值税可以说是我国目前税收的主要来源,在所有国家的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占有所有税种百分之六十的收入,可以看出,增值税对于我国税收收入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国政府的收入。增值税不同于营业税的地方还有一个是增值税是隶属于中央部分的,即其所得到的税收收入应当交付给国家税务局来管理,增值税所征收的税收收入大部分都是收归与中央政府所有,极少一部分则归地方政府所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增值税相比于营业税更加具有约束力,也能更快的实现征收政策。

我国当前施行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征收的政策虽然适用于加入WTO之前的时代,但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进行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并不包括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征收范围大大影响了我国现代产业的结构模型。而营业税的税收收入则主要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营业收入来进行相关税收的征收,其覆盖范围要更为广泛,因此大多数企业个人为了避免这种重复缴纳税金的方式,会转变企业的生产投资方式。

二、营改增的影响机制

(一)对纳税人的影响

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对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额来说是普遍下降的,在我国实行营改增的税收制度模式后,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可以直接从六个现代服务业中直接取得专用发票来抵扣相关的进项税额,而在传统的以营业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则无法去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所取得发票只能按照百分之七的方式实现进项税额抵扣,而在实行了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后,则可以按照百分之十一的税率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一般纳税人的税收额。

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实现小规模纳税人的税额下降,在传统的营业税税收制度下,交通运输业一般都要按照所收取费用的百分之三缴纳相应的营业税,而在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后,经过相应的换算后按照所收取全部价款的2.91%来缴纳增值税,在一定意义上每个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额都有所下降。

施行营改增税收制度后,在现代服务业中研发和技术、物流辅助、等五个行业虽然适应于百分之六的增值税税率,但是在进行原材料固定资产的购置等都按照17%、13%等比例来进行相应的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值税实际税负比原来的营业税的百分之五要低很多,采用相应的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后,融资租赁企业在原来的税收额度的百分之五降低到了百分之三,降幅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一之多,在很大程度上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大大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税收额度,对当前一般纳税人而言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二)对税务机关的影响

在传统的营业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下,税务机关的税收政策过于松弛,而这种松弛的税收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使很多企业和个人产生了逃税漏税等想法,因此,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损失,而采取营改增的财政税收政策则可以很好的解决税务机关税收政策过松的这一弊端,在一定意义上大部分企业都会按时缴纳相关的增值税,从而确保政府及国家的财政收入。

(三)对消费者的影响

在我国之前的税收制度之下,主要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制度对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第一,商品的价格等主要由商品成本、利润等附加间接税构成,很大程度上税收的收入都由消费者来间接的承担,对于赋税的转嫁来说,将大量的增值税等都转嫁给购买者,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消费不均衡发展。而实行了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后,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能缩小国家的贫富差距,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均衡,保证消费者公平利益。

三、营改增的作用机制――以服务业为例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可以看出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产业类型,而且也包含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增值税对经济的扭曲程度却非常的小,对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一下营改增对于当前服务业产业的具体优势之处。

(一)协调货物和劳务负担

在传统的以营业税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模式下,服务业很难在很好的程度上协调好货物和劳务税收负担,从而造成第三产业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缺失。而借助于目前我国出台的营改增制度,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当前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发展模式,对于消除第三产业中体制性和机动性的障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借助于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变更,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于服务业的协调货物和劳务的税收关系等具有积极的效果。

(二)降低设备的研发成本

在传统的以营业税为主的服务行业中,很难吸引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营业税的征收制度过于严格,大大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新兴服务业的进入,而对于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则可以很好的扩大税收的增值范围,对于新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进入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目前我国对于增值税的法定规定是新兴企业的创新行径等所需要的不动产包含的增值税可以予以免除,而这样的法定规范则主要是为了保障新兴服务产业能够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同时这样的税收制度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本,对于企业的研发支出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也能大大推动我国服务产业自主创业的发展。

(三)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传统的营业税的税收制度对于我国所处于的经济体系还是较为适合的,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从而确保政府对于大型基础性设施有一个资金上的保障。而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传统的营业税的税收制度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出口贸易很难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营业税的税收制度也不如增值税来的更加有效,增值税在出口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出口退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大大降低了我国外贸出口业务的成本,也提高了我国市场竞争力。我国现代的服务产业亟需营改增的税收制度来施行出口退税的方式,因此可以说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对于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实现企业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的定义是指在当前整个经济框架下,从商品最初的生产过程到商品流入市场的流通过程再到最后消费者的消费环节都能实现一个公平公正的减税优惠政策,而在传统的营业税收制度下,很难实现这样一个公平的减税优惠政策,往往绝大多数的营业税都是由纳税人或者消费者来承担。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则可以很好的满足结构性减税的公平政策,营改增的税收制度也可以对国民收入实现合理有效的分配,对于当前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纳税人来说,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他们的利益收入。

四、营改增政策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税基的思想

税基作为税收的基础,是应纳税额最基础的依据,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最终应纳税额取决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这样的计算方式主要是针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而因此合理的调控税基的税收方式主要是降低税基的数额。即当税率是固定值时,应纳税额和税基是同比例增长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降低税基从而降低应纳税额的数额。首先我们可以对税基完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控,来合理推迟税基的实现,从而达到均衡实现税基和提前实现税基的效果。其次,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我们可以将一部分的税基分解成几个部分的小税基,将大税基转发成小税基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应纳税额。总之,企业应当重视税基在应纳税额中的重要作用。

(二)递延纳税的运用

递延纳税的核心思路就是合理的运用好货币的时间价值来实现应纳税额的降低,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延长缴纳税额的方式,在对资金进行合理可控范围内,充分的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减少增值税的缴纳额,法律所规定的税务的缴纳时间都给出了极为准确的规定,因此应当合理有效的进行缴纳税额的推迟,不应当做出违反法律许可的范围。

(三)技术研发的方案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国家实行营改增的税收制度对于企业和个人所进行相关科研创新类不动产所收缴的增值税实行大幅度的减免政策,因此,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相关要求,提前规定好技术研发的内容,这就属于服务业,只需要缴纳按照约定的百分之六的增值税即可,这种定向开发服务转换为售卖软件产品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或个人进行相关增值税的规避政策,但是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活动的进行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四)部门拆分的理念

部门拆分的理念顾名思义,就是公司企业或个人将公司中的各个部门或具有相关联系的大型业务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单独设立成一个公司,从而使这个业务部门在原先属于大型公司中所无法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在实行独立设定后能够享受到较好的优惠待遇条件。针对于公司或企业中的软件业务研发部门而言,在此公司下的研发部门往往不能享受到国家的规定的优惠增值税待遇政策,因此可以将业务部门独立的设置出来形成一个公司企业,而这个地理的企业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享有国家所规定的优惠税收政策,从而保证大型公司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利益,减少更多的增值税的缴纳额。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的营业税的税收制度,采取合理有效的增值税的税收制度可以很好的满足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来说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发展效果,增值税的税收制度鼓励了服务型产业创新科研活动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或个人也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潘文轩.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J].商业研究,2013(1):145-150

篇7

关键词:绿色税收;可持续发展;环境税

当今,伴随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人的可持续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同样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一矛盾,建立和推行绿色税收制度是其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义及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制度实践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制度

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

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人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45/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大大减少了在泡沫制品中对氟里昂的使用,汽油税则鼓励了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了汽车废弃物的排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然美国汽车使用量增加,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比70年代减少了99%,而且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减少了97%,二氧化硫减少了42%,悬浮颗粒物减少了70%。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和其他努力,美国确实已经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好转,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二)西方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实践

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排放污染物征收的税,包括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课税。如英国、荷兰、挪威等征收二氧化碳税,美国、德国、日本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征收水污染税;二是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德国、荷兰征收的油税,美国、法国征收的旧轮胎税,挪威征收的饮料容器税等;三是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税,如美国、日本征收的噪音税和工业拥挤税、车辆拥挤税。

目前世界上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处于前列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荷兰和瑞典。美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包括对产生臭氧的化学品征收的肖费税、对汽油的征税,对与汽车相关的其它征税、开采税、对固体废物处理的征税等。美国无论在联邦层次上,还是在州层次上对环境税收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环境税收的实施效果来看,它们的作用是显著的。荷兰特别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设计的税收主要包括燃料税、噪音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超额粪便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的消费税等。瑞典的“绿色税收”包括对燃料征收的一般能源税;对能源征收的增值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电力税;以及对化肥、电池等的征税等,已经占到税收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环境税的核心是对能源的征税,而对能源的征税是从多方面来进行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征税使能源的消费水平下降,并促进技术革新。

二、我国绿色税收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范绿色税收制度

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人。

2、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计算复杂,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现行的资源税也很不完善。

3、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增值税: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研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2、消费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烟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人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3、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

在5年内减征和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人,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这些税收政策在减轻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定位原则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既符合我国环境政策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能通过征税为治理污染提供所需资金,并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立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定位原则是:

1.以国情为本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保税制,当然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应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环保税制,而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做法。

2.公平与效率相协调

环境保护税应该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和个人征税。同时,环保税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以提高效率,更好地治理环境。

3.依法征收

在以前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征收上,经常出现“人情税”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新环保税制中,应体现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依法征收的原则。

4.专款专用。

税款专用是环保税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当把税收用于政府承办的环保设施和重点环保工程上。同时,又要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用科技手段来加大环保的力度。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

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

1、变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

首先,应将已经实行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而且税收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征收成本也比收费低。同时环境保护税收人将作为财政的专项支出,有严格的预算约束,可以保障宝贵的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排污等领域实行费改税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和噪音税。其次,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污染破坏程度征收环境保护税。具体设计是:以排放“三废”和生产应税塑料包装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及塑料包装物为课税对象;对不同的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计税依据。对“三废”排放行为,以排放量为计税依据从量课征,对应税塑料包装物,则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人按比例税率课征;在税率的设定上不宜按全部成本定价,以防把税率定得过高,使得社会为环境保护付出太大的代价。此外,应将环境保护税确定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并且环保税收人作为地方政府的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开支。

2、改革消费税,开征燃油税

我国消费税对汽油、柴油各规定了一档税率,以定额的方式征收税款,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国家的相关税收收人。因此,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一方面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可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3、以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我国现行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政策做出完善。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人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没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没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

4、税收政策的制定要致力于促进再生资源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电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允许按10%作进项抵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发展。今后,在绿色税收政策的制定上,还应进一步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5、适当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资源课税,起不到全面保护资源的作用。因此,我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把矿藏和非矿藏资源列人其中。并且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扩大资源的保护范围。可将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并人资源税中,使资源税制更加规范、完善,以进.一步促进我资源的合睬护和开发。

6、税率的确定要有助于扶持企业的成长

篇8

 

关键词:绿色税收;绿色税收制度;改进;建议 

 

所谓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与绿色税收的概念相对应。绿色税收制度,包括绿色税收法律制度及税款征收管理制度和税收考核评价制度。

 

1绿色税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退化度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得以公认。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确立,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绿色环境税收制度最早在欧洲诞生,瑞典1988年第一次赋予绿色税收这一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以法律形式,随后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等国也先后征收二氧化硫税。德国和荷兰还征收水污染税,用于保护水资源。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90年代初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相继开征了碳税。例如,美国已着手对每吨碳征收6~30美元的碳税,并开始征收交通税,每次行程收税1~4美元。此外,还有噪音税、固体废物税等保护环境的税收。环境保护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受到重视,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先后开征绿色税收.或对原有税种进行“绿化”使之具有环保功能。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认为污染者应该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国家当局应努力促使内部负担环境成本.并且适当照顾公众利益.而不扭曲国际贸易的开展,对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产品征税。1994年,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在马拉喀什签署最后文本的前夕.GATT决定成立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专门负责解决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力求使环境问题的处理制度化。该委员会在工作计划中拟首先考虑的问题包括为达到环境目的的收费和税收。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国除了使用直接干预和硬性规章制度等传统政策工具外.还采用绿色税收和排污许可证两种政策.其中绿色税收是目前各国控制污染的主要手段。

 

归纳起来,国外实现的绿色税收有如下特点:

1)有着相同的国际依据 率先实行绿色税收的国家,其绿色税收的征收和改革措施都以《京都议定书》和其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定为共同依据。OECD和欧盟成员国已经在绿色税收改革方面提出许多新措施.这些组织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绿色税收改革讨论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2)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是绿色税收改革的关键实现环境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对目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征税。但是.由于很难准确地测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该税是按照排放气体中碳的估算含量来征收的.这样就使各国的绿色税收税率差异相当大。

3)绿色税收具有环境目标和收入目标获取收入并不是实施绿色税收的主要目标.因此绿色税收一般都不会取得大量收入。从OECD的数据库看,19个发达国家从绿色税收中取得的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不足2%.其中希腊高于4%,墨西哥和美国最低.只有1%。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绿色税收改革都有双重目标.一是改善环境,二是利用筹集的资金纠正其他税种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所以绿色税收具有环境目标和收入目标的双重性。

4)环境目标和产业竞争之间的关系在绿色税收的设计和征收中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有的国家没开征此税.又没有其他补偿措施.所以已开征绿色税国家的企业可能以公平竞争为由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减免税收。这样就使得一些已开征绿色税的国家最后又放弃了一些绿色税种。如芬兰对电力部门豁免碳税,丹麦也用自愿协议取代了碳税.挪威为了应付石油部门投资的下降.正在考虑取消碳税。在缺乏补偿措施的情况下,绿色税收可能会影响国际竞争。

2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的必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特别是1993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利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排污收费制度.国家已规定了污水、废气、废渣、噪声四大类100多项排污收费标准。

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收费使环境的外部成本得以内部化。并为环保工作提供专项资金。排污收费制度,使我国在调控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其作用的发挥。1)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2)征收依据落后,仍是按单因子收费。即在同一排污口含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此收费依据不仅起不到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给企业一种规避高收费的方法。3)排污费征收管理不规范.征收率低.征收成本高.相当一部分被环保部门用来维护其机构人员支出;征收阻力大.排污费不具有完全的强制.立法基础薄弱。权威性差。4)排污费的使用不科学。原应该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被人为地挪作他用或被挤用.使用分散,周转慢.影响了治污步伐和排污费的使用效益。

篇9

关键词:C2C;电子商务税收;税收公平

2012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淘宝+天猫的销售总额突破了1万亿――这也是中国第一家销售规模达到13位数的民营企业。这个标志性的事件让更多人了解电子商务的力量,了解互联网对于整个商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十几年来,电子商务克服了“信用”、“支付”和“物流”三座大山,且正在驱动和形成一场新浪潮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

然而1万亿背后的隐忧――“税收问题”却一直被社会认为“被国家遗忘的角落”。一方面,线上诸如京东商城、当当、亚马逊等自主营销型电商企业已逐渐完善自身税收制度,线下传统的实体店自不待说;另一方面,以淘宝为主体的C2C卖家群体却纳税者寥寥,对于其他企业而言难言公平。本文试以实现电子商务持续发展与税收公平原则的平衡为基点,论证现阶段在我国针对C2C电子商务建立一套过渡性税收制度之必要性及探讨该制度设计的方向与对策。

一、电子商务发展与税收公平原则的博弈

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的本质,绝非“虚拟经济”。 实际上,电子商务是实实在在的新经济,是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实体经济完美融合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能有效整合当下的现有资源,切实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实力,极大地提高社会整体效率,有序地引导中国经济的转型。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消费方式驱动下,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更可凭借自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蓬勃态势,成为拉动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高速发展,零售和服务行业深刻变革,直至推动整个供应链体系深刻变革的巨大力量。

在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广阔且对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巨大动力的光环下,被日益诟病的“税收漏洞”问题无疑使这个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从网上评论文章的标题“淘宝生死一税间”可见一斑。挑战不意味着灭亡,相反,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借助外力作用,实现对于电商经营环境的内部调整及外部优化,于经营者于消费者都是一件好事。对电子商务应否征税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肯定说的主导地位也事实上迫使B2C电商税制的不断完善,基于税收公平原则的驱使,对C2C征税固然也是该原则的应有之义。

从法理层面着眼,税收公平原则是法的公平价值在税法领域的具体化。税收公平原则强调机会均等,通过课税机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只有在机会均等的竞争机制下,人们才能焕发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量才最大,收入的合理性也最容易被人们所承认。目前税收制度对于线上线下的双重标准,只因其销售方式的异同决定其纳税与否,明显有失公平,挫伤线下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不合理的商业模式单向传导,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此外,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的是结果公正绝非结果相等,公平绝对不等于平均,根据不同的成本投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外部竞争,形成一个相对、动态平衡的税收制度,并不能因其形式上税率不均而否定其合理公平性。

二、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路径探讨

即使强烈反对向C2C征税的马云也不得不承认:“暂不征税是社会给网店的红利,不能将此视为理所应当”。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法的考察,对C2C电子商务征税是符合立法本意的:凡是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任何交易,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纳税。商家无论是网络销售还是实体销售,只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超过了税法规定的起征点,就需要纳税。如今C2C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资金流量与数额极小的税收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已引起国家税务部门的关注。早在2011年6月,武汉市国税局开出国内首张个人网店税单――对淘宝女装网店“我的百分之一”征税430余万元。这张重量级税单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导致不少本地皇冠卖家都发出“关店大吉”的,此举甚至被认为将会使武汉的电子商务发展倒退3年。诚然,武汉市国税局按现行税法征收该网店税金是合法的,但如此雷厉风行的“择肥而征”做法实不可取。

存在不意味着合理,但也必定有其合理之处,既然社会对C2C的征税时间表思量再三,也就说明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视的。不可否认,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电子商务在此阶段上的优势也主要集中在商品的价格优势(成熟阶段时期,电商快捷方便的优势应凌驾于单纯的价格优势),而这种价格的优势又来自于免税的生存环境,当这不成熟的环境遭到猛烈的冲击,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根基也必将严重动摇。网络交易是商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纳税自然也是网商的法定义务,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对网店征税的问题的争议最早现于北京、杭州等地,但最终都未实行,归根到底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宽松的政策扶植。

综上,笔者主张我国应改变当前对于C2C征税问题模糊不清的局面,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文件肯定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正当性,同时由于对于该税收制度的设计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也受制于C2C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因此,在初始阶段应给予C2C商家群体一个适当的缓冲期限,在合理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实质意义的C2C卖家可予以免税(隐藏于其中的B2C卖家应加以规制),“放水养鱼”,促其做大做强。一个温和过渡、循序渐进式的C2C税收制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应尽快走出第一步,毕竟这项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即使是美国,也仍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同时,不应采取类似武汉国税局这种拔苗助长般的短视行为,设想这种行为若全国推广,C2C行业累积的发展成果估计将丧失殆尽。免税是鼓励,同时也是为解决一些税务管理问题及行业政策的规范预留了时间。

三、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改革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电子商务的税收规制采取“近期免税,长期保持税收中性适当优惠”的原则。近期来看,处于发展时期的电子商务需要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长期来看,应采取适当中性的原则,不能对不同的商务形式选择造成歧视,以保持各种交易形式之间的税收公平。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目前C2C模式电子商务征税面临着诸多立法上、技术上的挑战,需要在往后立法上、制度上予以攻克及突破。

C2C电子商务主体数量庞大(截止2012年6月份,个人网店的数量已达到1725万家)且增长速度极快,以当前我国税收系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是很难有效地实现一一监督和逐个征税的。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技术建设,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实现电子商务税收电子化,为电子商务的征税提供技术保障,推动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变革,实现更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传统的税收征管主要依据是对账簿资料的审查,而虚拟的网络市场中,网上交易的电子化、无纸化使得账簿、发票均可在计算机中以电子形式填制,电子凭证易修改且不留痕迹,现行的征税方式无法实现对C2C电子商务税收的有效征缴。可见一个统一的电子发票销售、使用、核查系统显得尤其重要,每次通过电子商务达成交易时,必须向税务机关申请专门的统一格式的电子发票进行电子账号的款项结算,并且电子发票只能以只读方式打开阅读,纳税人不能对其进行修改,力图构建一个以监督支付体系为主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

C2C领域里的绝大多数商家并未办理工商执照、社会对于C2C电子商务征税缺乏认同、种类繁多的C2C网上交易类型面临的应计征何种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或是新的税种)等许多问题都是在以后的立法或税务实践中需要切实解决的。可以说,C2C电子商务税收改革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四、结语

征税是C2C电商规范发展的必由之路,将不纳税带来的低价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利于行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当前环境下,对于C2C电子商务仍应采取扶持策略,特别如今C2C电子商务对于解决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截止2012年6月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而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400万人)。限于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较晚,有关的立法及政策无法形成对电子商务税收改革的有力支持,完善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以及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两者在这一改革中可谓缺一不可。可喜的是,如今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和法律保障下的网络实名制为这一变革开了一个好头。

参考文献

[1] 刘剑文.WTO体制下中国税收政策合法化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2] 聂进.电子商务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海芹.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2,4.

[4] 刘丹.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之分析[J].研究生法学,2009,24.4.

[5] 邓晓怡.电子商务税收法律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2.

作者简介:

篇10

1.利用公积金避税公积金能多缴就多缴。根据税务部门的有关规定,公民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扣除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单位和个人住房公积金免税比例确定为12%,即职工每月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只要在其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就可以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因此,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公积金、补充公积金来免税。

2.巧用年终奖金实现避税工资收入平均拿。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九级累进税率,纳税人的应税所得越多,其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可能也就越高。所以,税务师建议,在纳税人一定时期内收入总额既定的情况下,其分摊到各月的收入应尽量均衡,最好不要大起大落,如实施季度奖、半年奖、过节费等薪金,会增加纳税人纳税负担。年终奖是分在12个月计税,其他的奖金都是当月计税,如果你的公司有季度奖、半年奖等,如果可以协商,让公司分在不同的月份发放,可以合理避税。

3.通过提高福利工资来巧妙实现避税税务部门对职工福利和工资收入的税务安排不同,公司不妨在政策范围内多发放劳保福利,例如免费为职工提供宿舍;免费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职工免费用餐,等等。个人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部分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从而帮助员工合理避税。案例:小杨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他的月工资8000元,每月的租房费用2000元。如果他在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达成一致,由公司安排其住宿(2000元作为福利费用直接交房租),其收入调整为6000元,适用的税率就可降低。

二、个人所得税的改善措施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从国际上看,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主要分为综合税制、分类税制以及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也称为混合税制)三种类型。任何一个国家都追求一个理想的税收制度,而要想建立理想的税收制度(或向理想税制靠拢),就必须使税收制度的结构不断地优化,建立一个合理的税制结构,这对实现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总体目标,全面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综合所得税制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并能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能更好地体现公平。但综合所得税制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我国这样一个税收征管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有一定难度。所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实行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在建立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时,要完善现行分类所得税制,适当调整应税项目,改进和简化目前各项所得税税负不一、税率档次过多的税率结构,使同一性质所得税负统一。

2.合理完善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税率是税制的核心要素,税率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我国工薪阶层使用的是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由于大量税收优惠的存在,工资薪金所得的高边际税率形同虚设,很难得到实施。因此应该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工资、薪金的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月调整至3500元/月,减除费用2011年9月调整为3500元的标准,将有助于提高个人纳税的积极性。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