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概述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制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收制度概述

篇1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 技术创新 会计处理

创新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首先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内容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后人对企业创新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创新的分类和名词。例如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等,甚至把创新拓展到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但是,从经济学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内涵来讲,上述五种情况都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因此,在许多文献或文件中往往把企业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不加区别。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也接受将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样的划分便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理论分析。

从过程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的一系列活动的完整过程。可见,技术创新把技术与市场联结起来了。其中研究、开发是一个新产品、新工艺发明、创造的形成、应用和实施过程,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在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了质优价廉的巨大优势,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迅速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争端也随之急剧增加,并出现了一些原材料价格暴涨、市场饱和以及利润缩水的趋向。这说明,在生产条件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价格竞争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技术竞争的重要性。中国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技术创新上寻找出路。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研发投入强度翻了一番,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突出表现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3年22,276家大中型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另外,中国500强企业研发强度也仅为1.05%。

影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企业家素质、企业资金状况、企业技术的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市场融资渠道畅通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其中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应的税收政策是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两个方面。

由于不同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差别很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如何处理,也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的热点。

一、我国现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不得转增无形资产的成本。由于前者费用远远低于后者,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属于全部费用化法。

由于研发项目的未来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很高。采用全部费用化法,研发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这种方法核算简单便于操作。由于计入当期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收益,递延了企业税款上缴,也体现了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用意。但是这种做法也显现出不利的一面。主要问题是:

第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只按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试制费等费用作为实际成本予以资本化,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后续的支出都不能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使得研发成功后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严重缩水,也不符合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第二,研发费用支出的时期并无与研发活动相关的收入“入账”,研发活动收益实现的时期又无相应的研发费用“入账”,形成了研发活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时间上的不配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投资与回收状况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也使企业在投入期间营业利润下降,无形资产增值受影响,经营业绩压力加大,掩盖或扭曲了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努力。这既不符合会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使现行会计体系对受托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激励。在丧失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情况下,立足提高长期盈利能力的研发投入难以成为企业自觉的行动。

第三,企业立足长期利益的研发投入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研发投入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不利于衡量企业的价值变动情况;研发投入与收益不配比影响了对研发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利于对企业不同时期经营业绩的评价,不利于投资者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

许多国家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势积累形式是出现竞争力持久差异的基础。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要素构成中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知识、技术要素主导型转变,有形资产比重日益减少,无形资产比重日益增大。上述三个弊端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改进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相关税收政策问题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

二、各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

纵观世界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全部资本化、全部费用化、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一)全部资本化

全部资本化处理是指将研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全部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中,等到研发项目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将形成的相关资产价值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主张全部资本化的理由是:(1)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是期望在未来时期而不是本期获得收益,理应成为企业的资产。(2)资本化可 以合理地反映未来效益的投入价值,使研发活动当期净收益计算更为准确。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存在问题。由于没有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予以区分,企业管理者就不可能向投资者正确传递有关研发项目的开发进程和成功可能性的内部信息,无法客观估计将来的受益期间作为资本化的摊销依据。此外,对一些产生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的研发项目进行资本化,会虚增企业的资产价值,粉饰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资本化处理方法主要在荷兰、巴西、瑞士等少数国家使用。

(二)全部费用化

全部费用化是指对于研发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虽然稳健且简单,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本文第一部分已作分析,不再赘述。

美国是全部费用化法的代表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规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外情形是财务会计准则第86号公告《用以出售、租赁或其他目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规定,当某项计算机软件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建立起来时,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此外,德国会计法规也要求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费用化。

(三)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是指如果研究与开发支出满足指定的条件则确认为资本。该方法假设能合理区分不确定性的大小,对应的是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会计原则。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1)充分体现了研发活动的基本特征,兼具必然的未来效益、效益不确定性和计量困难性。必然的未来效益说明了资本化的必要性;而在技术上和商业上是否可行还很不确定,未来效益是否存在也很不明显,无法与以后的受益期建立密切联系,因而即期确认为当期费用;否则,说明不确定性较小,可以确认为资产。(2)兼顾了会计的谨慎原则和配比原则,按能否明确地辨认其支出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并且是否具有商业化倾向的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为基本辨析标准,分别进行费用化和资本化。研发支出的费用化部分符合谨慎原则,不至于全部费用化后造成对当年净利的大幅影响;而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部分符合配比原则,保证企业各期净利和资产价值变动计算的相对准确性。

部分费用部分资本化分为条件资本化法和实际结果判断法两种方法。

1、条件资本化法。主张将研究与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不满足者则费用化。

国际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条件资本化法。《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在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通常认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支出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当满足以下六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1)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2)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4)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5)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企业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6)对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可靠地计量。该方法确认研发费用是否资本化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观性比较强,影响了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法国、英国等。

2、实际结果判断法。主张在研发期内设置一个专用账户归集发生的研发支出,然后按研发活动的实际结果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当最终获得确定收益时,将归集的全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后在其收益期内逐期摊销,如果失败则反之。该方法通过结果的判断推迟对研发支出的处理,既实现了配比原则,又符合客观性原则,也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其缺点是如果研究开发失败,将归集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会使企业当期收益波动较大。

综观各国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处理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且要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一般在报表附注里)披露研究开发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数额。

三、改进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和税收政策的建议

改进我国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结合我国实际,尽量与大多数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即采取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将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将开发阶段发生的成本有条件资本化。同时,可以采用税收返还和奖励的办法来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企业及其管理者以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利税等指标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企业的管理者收入通常也与经营业绩直接相关,研究开发费用采用费用化会计处理,会使企业当期利润下降、企业资产不能保值增值,企业高层人员为保证当期经营业绩,不会积极投入研究与开发,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改进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还关系到投资人等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和企业价值的评估,影响到他们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到对研发的投入。

第二,非公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非上市企业经营者不会过多考虑研究发成本费用化导致利润考核指标的降低,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实际税负的多少。研究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化符合他们的需要;将开发阶段的成本资本化后,相应的抵税作用必须通过税收返还的形式,以实际减少企业的税负。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税收优惠和奖励措施也是鼓励企业创新的必要步骤。

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其是否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可将研究支出全部费用化,以后项目成功,也不确认为资产,但科技主管部门可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奖励。开发活动是将技术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否将开发费用资本化,要根据研发成果和企业类型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例如,对于专业性的研究开发类企业,如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类企业的设计、开发项目就是该企业的产品,应将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都记入其产品成本。

具体来讲,我们建议采用提取“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的方法并改进相应的税收政策。  1、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的目的是补偿研究开发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类似于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的备抵法,可以由国家规定按照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设置单独的核算科目,便于报表分析。设置“研究开发投资”项目,用来归集企业研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支出,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会计报表的“研究开发投资”中获知截至到某一时点企业投入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小。设置“研究开发风险准备”作为“研究开发投资”的备抵账户,并在会计报表上列示研究开发投资净额,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已投入但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数额。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用于单独核算当期研发费用的支出,以区别于其他管理费用,并在损益表上当期费用类增设“研究开发费用”一项,从而获知计入当期损益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大小。为了不打破传统期间费用的项目,又可以清晰地了解研发项目的支出,也可以在“管理费用”下面设置“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并在损益表中列示。

(2)根据重要性原则,不重要且金额不大的项目,予以费用化,并单独核算计入本期费用的研究开发支出,与其他管理费用项目分开;对重要的金额较大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归集。

(3)年末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补提或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需要经常检查提取比例是否能足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程度,倘若发现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调整百分比。

(4)研发成功要同时转回所提研究开发风险准备;研发失败要冲销研究开发风险准备,并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在5年内摊销。

2、由科技主管部门对处于开发阶段的成果进行认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根据认定结果,由税务部门核定资本化金额应该得到的税收返还。这样做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也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议把这项具体政策纳入即将修订的《科技进步法》。

3、根据国家税务总局(96)15号文件精神,盈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及以上,其中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年终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由于10%的门槛过高,企业实际很难享受这个政策。笔者建议,盈利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及以上的,给于税收优惠。

篇2

【关键词】房地产税;房价;回归分析;新房产税

一、房地产税概述

房地产税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与房地产经济活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收都被称为房地产税收。在我国包括房地产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十种税收,而本篇论文研究的是直接以房地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共五种,分别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城市房地产税自2009年1月1日起废止,在此不作分析)。

二、房地产税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房地产税收制度。2011年1月28日起,国家改革房产税政策,从原来的只对城镇经营性房屋征税变为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也开始征收房产税,上海、重庆被选为试点,为了便于研究,称之为新房产税,而2011年之前的则称为旧房地产税。

三、旧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

从1998年到2009年的五种税收收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直接针对房地产的五种税收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998年到2009年十二年间,税收收入从310.64亿元增加到4812.32亿元,增加了14.4倍。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房的均价也逐年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2062元增加到2009年的4695元,增加了2.3倍。下文将运用Eviews软件,对2008年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1)统计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一,建立模型。为了便于运算,将房地产税定为tax,将房价定为hp。建立回归方程:hp=b0+b1tax。其中,tax为自变量,hp为因变量,b0、b1是回归系数。输入数据,得出结果。第二,数据分析。通过Eviews软件可以得出:b0=1940.662,T(b0)=27.83356,b1=5.95*10-10,T(b1)=18.02483,r2=0.9701,S(b0)=69.72382,S(b1)=3.30*10-10,Se=160.3868,F=324.8944。得出回归方程为:hp=1940.662+5.95*10-10tax,因为各项数值都符合显著性检验,所以b1及回归方程均是显著的。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房价与房产税呈正相关关系,房地产税的系数为5.95*10-10,也就是说当房产税增长时,房价也程上涨趋势,但是上涨的幅度非常小。这说明我国房地产税对房价的调控作用非常不明显。(2)房地产税对房价调控作用不明显的原因。一是土地闲置、浪费严重。二是鼓励了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三是助长了土地的隐形交易,逃税现象普遍。

四、新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

(1)新房产税的概述。2011年1月28日,房产税在上海、重庆两地正式试点,条件成熟时将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下图是重庆和上海房产税细则。

(2)实施新房产税政策后房价的变化。新房产税政策实施后,对重庆、上海两地的房价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抑制作用不明显。(3)新房产税对房价调控作用不明显的原因。第一,新旧税制体系的衔接问题。第二,群众基础不牢固。第三,房产估价体制不健全。第四,我国居民对持有房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使房产市场具有刚性需求。第五,房产税只是税收体系中的一个小税种,把抑制房价这样的艰巨任务压在这样一个小税种上,并不合理。(4)完善新房产税的建议。第一,合理处置旧税制体系下持有的房屋,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对这些房产进行征税。第二,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验推广”的方针政策。第三,要加强个人房产税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居民的自觉纳税意识。第四,建立逐步完善的房产价值评估机制。第五,绝不能将房产税作为抑制房价的唯一手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产税对房价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单单依靠房产税来调控房价是不可行的。房价最终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仅仅通过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就想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必须同时加强房产税收制度以外的制度因素变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

[3]李孟然.房产税,没有想象那么美[J].中国土地.201(6)

篇3

1.“营改增”概述

在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一直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将会出现更多的经济冲突,甚至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结构造成严重干扰,不利于升级转型。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消费者增值税。这种增值税的施行对我国的经济税的征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改革范围扩大。首先,我国的税收制度不是很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就会影响增值税的功能。增值税的理想增收情况,是建立在普遍征税的前提上的。每一个征收环节都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其他环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现有的国有税收制度,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货物,而营业税的增收对象是劳务,所以说增值税和营业税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税收链,也就容易出现重复征税的情况,导致税收项目配比对不上。在我国的减税工作中,营改增是减税工作的重要项目,营改增不仅仅可以降低缴税的税负,也可以让缴税的企业从缴税中获得更多利益。营改增不仅仅能够刺激市场经济的改革,还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营改增”后税收影响分析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同时实行营业税和增值税会给我国税收征收造成很多困扰。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变化。所以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面对的是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品销售行为越来越多养,商品和劳务通常会混合销售,虽然可以按比例确定税收征收的范围,但是划分比例的准确度不是很高,这对税收征收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品销售不再局限于线下销售,电子销售平台为网络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所以对于商品的税收征收范围的确定就增加了难度。如果分析国外的征税经验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同时征收商品和劳务税的。在现有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值税征收的范围是将逐步扩大的,增值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逐步取代营业税,这也是我国税收体质改革的必经之路。虽然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降低企业的缴税税负,同时避免重复征税,但是其的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是不一样的,所以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微调,这样才能保证税收征收取得预期效果,促进我国税收征收的发展。

3.“营改增”后各类企业税收征收的管理

3.1国有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

国营企业向国家交纳的税收,是我国国民经济来源的重中之重。国家的财政预算都是由税收支撑的,如果没有征税,那么国家建设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税收征收的管理工作需要格外重视。我国的税务机关需要加强税收征收的管理,保证税收征收的合理进行。另外,加强对各地税收征收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税务部门不仅仅要提高税务干部的征税意识,还要正确实行税收政策。纳税鉴定和纳税检查是税收征管中不可缺少的两项,也是税收针管必须实行的重要手段。纳税鉴定可以让企业明确税收制度,明确税收界限。税收征管不仅仅是税务机关的责任,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只有发动群众,合理征税,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税收工作,促进国家税收工作的发展,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2私营个体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

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大力加强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决定》,这对进一步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的征管工作,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各级税务部门在加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个体、私营企业税收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们仍需看到,当前个体、私营企业税收仍然是税收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才能适应个体、私营企业队伍不断扩大的形势需要,有利于缓和征管力里不足的矛盾。所谓专业化管理,就是自市局、县、区、分局到基层税务所(组)均单独设立征管机构,统一编制,单独下达税收计划,人财物垂直领导,实行三位一体的一条龙管理办法。据目前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征管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的客观情况,在当前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管理实行征、管、查分责后,实行个体、私营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3.3涉外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

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都需要进行征税,但是由于企业性质和国有企业不同,税收征收工作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涉外税收同样具有经济调控和管理监督的职能,并且涉外税收的征收,有助于我国打开国际经济市场,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涉外税收的征收应当符合我国税收征收的规定,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征收,征收期间一定要重视税收征收工作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如果出现征收问题一定要做到全面协调。

4.“营改增”税收征收管理的未来发展

税收征管模式是行为管理科学范畴的主要内容。作为税务管理的税收征管,它必须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它与纳税人、税制结构、以及和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密切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税务机关需要探索和建立相互制约的“分离”的征管模式税,打破传统的“一统”的征管模式,原来“一统”模式的最大弊病,是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征管工作透明变差,不利于严格以法治税。近年来,各地涉外税收机关在总结原来“一统”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把原来“集征管查于一身”的“一统”模式改为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或征收管理和检查两分离的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户数多少、征收管理工作基础好坏和税源分布情况等不同,各地对“分离”模式的做法,可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不必强求一律。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员分离”,另一是“机构分防”。所谓“人员分离”是指在一个征管机构内,把原来的专管员划分为管理人员,征收人员和检查人员,分别负责管理、征收和检查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专业化管理。

篇4

自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持财政平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防范经济危险,在税收制度上实施了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同时金融风暴也使得政府性税收调整萌发出了新的机遇,重新认识和思考财政税收改革,积极探索财政税收的新模式,改变现有的税收管理制度,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本文将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相关概念概述

1.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主要定义为金融资产、机构、市场的危机,主要表现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等。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多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2.税制改革的定义与形式

税制改革指的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

税制改革出现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

三、我国财政税收改革的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为实现确保增长、扩大内需这一目标,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我国推行了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了一些以减税为主要目的税制改革措施,例如全面取消农民的农业税、提高员工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对于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顺利地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应该看到,目前的税收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2.改革存在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制仍有不合理,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

税率模式较为复杂繁琐,边际税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过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制的复杂性,同时也损害了我国的经济效率。个人所得税中的税率某些级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也不利于调整收入差距。

(2)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占主导,阻碍税收改革的正常运行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是税收管理的重点,为了方便对纳税人的管理,制订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指挥与服从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即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关系。这种陈旧的传统税收管理理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纳税人与税收管理者形成一种对立关系,严重影响了税收征纳关系和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从而造成了大量的逃漏税和税收流失。给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我国财政税收改革的探讨

根据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要促进收入公平与社会和谐,笔者认为既要改革税制,即提高个税费用扣除额并实行综合税制,也要加强制度建设,遏制权力寻租活动。这两个渠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当前,加强制度建设比改革税制可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针对上一章节介绍的问题,具体针对性策略探讨如下介绍。

1.改革税收体制 推进PPP模式

2014年9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76号文),进一步明确了新一届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中公私合作方向的重视与肯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获取合理回报,大力推广项目融资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从短期来看需要税收优惠政策与长期税制改革相配合,对于积极参与PPP项目的企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PPP项目下成立的公司出台诸如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运用PPP项目模式结合我国具体的政策措施,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节能环保的税收政策结合统一起来。进而推动了社会资本投入诸如码头、航站楼、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定的管理理念总是基于一定人性假设之上的,管理者总是根据这些人性假设来确定他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税收管理是管理的一部分,关于管理理念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税收管理。一定的税收管理理念同样是基于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和行为模式的假设基础上的。

创新税收管理理念,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税收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树立适应现代税收管理实践的现代化的税收管理理念。树立系统综合管理理念。在信息化支持下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模式,是―个不可分的整体,所有税务人员都应该树立系统综合管理的观念。要树立系统综合管理观念、自觉地把税收管理系统与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税收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

篇5

一、营改增概述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营改增主要是在商品与劳务流转的过程中实行全面性的增值税体制,对传统的营增并行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通过消除重复增税体制,进而使企业的税收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 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自2014年6月1日起,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尽管建筑安装业“营改增”暂时不在试点范围之类。但预计其将来也会被纳入。在现行大多数施工企业管理方法传统和管理水平粗放的情况下,“营改增”的税收制度非但没有降低电建企业的税收负担,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如:有许多不能取得发票进行后续抵扣的情况存在,直接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电建企业本身属于利润率偏低的行业,税负的增加无疑给企业的经营状况带来严重挑战,有些管理薄弱的企业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但“营改增”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水平,期望电建企业能利用这次变革完善自身运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风险,更好的应用“营改增”政策推动电建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营改增对电建施工企业的影响

1.“营改增”对电建施工企业成本的影响

“营改增”施行的理想前提是假设向建筑施工企业提品与服务的全社会各行业均能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通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向下游企业收取销项税款,转嫁本生产环节的税款给下游用户或最终消费者。而下游企业可以凭此增值税专用发票享受销项减进项后,按照增值额缴税,减少重复征税,进而实现减税目的。但是施工企业本身复杂的环境,造成企业在取得增值税发票并进行进项抵扣中遇到了困难。比如,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按3%征收,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上游企业很多都是小规模纳税人,他们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另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购买的砖、瓦、灰、沙、石等材料,很多都由农民经营。而且季节性特强,紧俏时,货主要求现金交易,也不可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种种原因之下,施工企业自行采购的设备、材料、劳务等与工程总造价之比十分有限,加上税收征管的政策不统一、不规范、不严谨,严重地阻塞了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增值税进项税的途径。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可以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增值税与我国现行的建筑产品定价、计价方式以及严酷的低价中标竞争形势之间,存在着制度政策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必将大幅度增加施工企业成本。

2.“营改增”对电建施工企业资产状况的影响

在消费型的状态下,电建施工企业的增值税必须在当期抵扣所购置固定的资产,而在生产型的状态下,增值税必须把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税额,计入到电建施工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中,由于电建施工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固定资产,因此,当固定资产相对电建施工企业而言主要价值进行变动,就会对电建施工企业资产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营改增”税收制度使电建施工企业应该对自身流动以及非流动资产的相应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3.“营改增”对电建施工企业投融资的影响

在电建施工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对于融资决策而言,借款与权益资金在融资进行决策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并且同时企业要对投资的回报率进行深入的探究。因为利率是固定存在的,如果利率大于投资的报酬率,就应该要减少借款;如果利率小于投资的报酬率,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就应该多借款进行投资。如此一来,电建施工企业的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如果利率与报酬率是相等的,这种情况对权益的资金报酬率就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营改增”完成阶段之后,资金报酬率会得到逐渐的提升,因此,电建施工企业在进行融资期间应该多借款,增强借款在融资结构中的所占比重。

4.营改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主要是资金筹集型的企业,企业实施营改增的税收制度能够使抵税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增加在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利润所得。在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进行电网的建设期间,企业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投入进扩大用电范围的计划之中。

三、电力企业应该科学的利用营改增税收政策

1.积极做好税收的筹划工作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中的税收负担,在营改增的试点与实行过程中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在营改增的税收体制下,电力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将税收筹划工作积极做好。电力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把应该把营改增作为税收的载体,使营改增存在与电力企业当中税收的专业筹划部门中,必须系统的对国家的政策做到详细的了解,同时,电力企业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细致的调查与调节,只有对政策与企业活动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有力科学的减轻税收负担,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实际收益。

2.拟定有效的投资计划

电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的税收策略,对资金流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正在发展中的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在营增改的驱动下,应该拟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把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和营改增有联系的状况结合在一起,促使电力企业的投资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开展,保证电力施工企业最大投资效益的实现,并且防止电力企业进行随意的投资与建设,从而使电力企业的投资可以实现优质的成效。

3.充分利用给予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实行营改增的税收政策电力企业可以对电力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的降低,增加电力施工企业的利润,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电力企业不仅仅可以将企业的设备进行更新,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继续增加,进而提升电力企业中的质量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力企业要在最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成本实行节约措施,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需要对节省的资金进行积极的利用,促进性技术研发的开展进行,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增值税的征收始于1954年的法国,通过征收增值税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并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我国1979年最早针对机器、机械等少数行业开始增收增值税,并依据改革试点的运行情况,并与1994年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草案)》。从此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展到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所有货物,并对不动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劳务等开始征收营业税。面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开始大范围的减税政策,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生产机构进行优化干预,强化国家在税收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而“营改增”正是在此宏观背景下推出,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颁布,正式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税制改革历程。

从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内容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就行业而言,部分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是“营改增”的试点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业涉及陆路、航空、水路以及管道运输,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辅助、信息技术、有形动产租赁和签证咨询等,而管道运输及物流辅助等细分领域也是石油企业的从事业务。从税率变革看,在13%和17%的现行税率基础上,伴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新增6%和11%的低税率制度。其中11%的低税率制度主要适用于交通运输业以及建筑行业,在现代服务行业中,17%的税率继续适用于有形动产租赁,而6%的税率则适用于其他现代服务行业。从“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以及一般纳税人良种。其中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签证咨询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行业的税负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并相比于“营改增”前具有明显幅度的降低,但交通运输业和金融租赁行业的税负则呈现增加的趋势;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简单计税方法则被普遍适用,在“营改增”过程中,部分企业的实际税负呈现增加的趋势,单针对增加的税负,企业可以通过市、县两级政府财政取得部分专项资金支持。从“营改增”的目的看,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目的是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尤其是服务行业。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优于其经营业务广泛,因此深受“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而影响。

二、“营改增”改革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改革对石油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油气管道运输、石油产品销售、石油加工等领域,但从总体影响看,“营改增”对石油企业的经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营改增”对油气管道运输领域的影响

我国油气管线的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拓展,2015年已达到15万公里,在“营改增”税制改革背景下,油气管道运输必然受到税制改革的深度影响,对石油企业的管道运输带来深远的影响。从税率变化看,“营改增”变革导致油气管道运输的增值税由原来的3%提升到11%,就数据而言,石油企业将面临管道运输领域税率增高带来的经营成本的增加,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税收制度则会抵消税率增加带来的影响。对于石油企业而言,超过3%的增值税可以通过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以及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作为一般纳税人,享受超过3%增值税实际税负即征即减的待遇,因此“营改增”对油气管道运输的税负影响相对较少。

(二)“营改增”对石油产品销售的影响

从我国加油站的数量看,我国截至2013年已有9.7万座加油站,数量庞大,“营改增”对于石油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物流业、运输业等是加油站的重要客户群体,也是“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行业,因此购油过程中必然需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进行抵扣的目的。我国加油站已经实现全国联网,提供异地开卡、全国加油、统一发票的服务。这一服务不仅解决了交通运输业燃油增指数专用发票开具的问题,同时对于油气销售企业而言则有助于拓展加油站的营销力度,提升企业销售额度。

(三)“营改增”对石油加工领域的影响

从“营改增”实际运行来看,“营改增”对石油加工具有利好的影响。受原有税收制度的影响,石油加工企业需要承担较重的税负,包括自身生产所需的营业税以及原材料采购过程中来自供应商的增值税,双重税负制约着石油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在“营改增”后,石油加工企业享受税负减免的待遇,其中石油加工企业部分外购劳务所需的营业税,以增值税冲抵销售的形式予以减免;二另一方面则是会计从业人员工作负担的降低,石油企业的税负明显降低。

三、结论与建议

从“营改增”对石油企业不同领域的影响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

第一,“营改增”对石油企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营改增”之后,石油企业无须在上缴营业税,并且享受物资冲抵进项税的优惠,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促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整,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经营税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利润空间。“营改增”改革实现了税收制度的合理性和统一性,强化了石油企业在市场体系的信息互联互通,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二,“营改增”促进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增值税专项发票的管理更加科学,对不同税率的进项税额抵扣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需要从业人员提升素质,避免税收风险,提高企业财税制度的改革,实现规范化经营,以便降低企业税负。

第三,“营改增”强化了石油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营改增”对税收核算方法、制度等进行了改革,企业需要重视税收政策对税务成本和盈利空间的影响,强化对税务的统筹管理,如外聘税务规划师,规范化经营。

篇7

营业税改征成为增值税是我们国家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增改这种改变对于我国的煤炭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发展机会,但是也是一种独特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弊端日益凸显,营增改它既避免了原来税收制度重复征税的弊端,同时也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营改增与煤炭企业的相关概述

重复征税是我国现行税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结构性问题,营业税主要按营业额进行全额征税,货物的生产需要消耗劳务以及其他的原材料,提供劳务也需要消耗一些货物和其他的劳务。[2]营改增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改变税收的征收范围来避免重复征税的现象,降低了国家税务部门的工作难度,明确了征收范围。

煤炭企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严重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煤炭企业关系到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营改增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而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煤炭企业的税负和利润也带来严重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营改增对煤炭企业税负及利润的影响

1.首先进行营改增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煤炭企业的税负负担,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煤炭企业是一种比较综合性的企业,并且也是其他企业生产与经营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煤炭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大多数都属于营增改的范围之内。原来煤炭企业的好多服务费用都是在税前进行扣除,营改增之后部分的服务费用征收增值税,可以记做进项税加以扣除,这样煤炭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会相对下降,企业的利润也会相对提高。

2.在进行税制改革后,由于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会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引起企业的产品质量、数量的提高;产品价值成本降低,使企业生产竞争力增强,销量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固定资产入账金额就会减少,相应的累计折旧也会减少,最终使利润增加。

3.营改增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其进行财务规划增加了挑战。由于煤炭行业本身特有的复杂性,涉及到的业务、项目以及交易的环节较多,供应商不规范等问题,煤炭企业很可能在支付服务费后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无法对增值税销项税额进行抵扣。[3]

]这种情形下,煤炭企业无法正确的进行财务管理与财务规划,不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4.营改增之后煤炭企业的会计活动更加复杂,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营改增”使得企业的经营现金支出加大,造成企业资金的紧张,仅铁路运费一项,就因税率的变化,付现成本增加不少。

三、煤炭企业应对营改增影响的对策

1.煤炭企业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税务部门颁布的相关税收标准,按照征税原则进行财务管理,根据财政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体制。不仅如此,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要充分的利用国家颁布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灵活的调整企业决策。要对“营改增”的内涵进行了解,对于政策的改变要积极灵活地应对,要培养增值税抵扣的意识,对税负进行合理的转嫁,使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2.煤炭企业也要规范自身的各项环节,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强度,提高各项工作的质量。煤炭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应当尽量正规化与标准化,尽可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采购管理中尽量与一般纳税人合作,这样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进行进项税额抵扣,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利润,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3.煤炭企业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工作人员入岗之后要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责任意识。不仅如此,煤炭企业也要规范自身的工作环节,健全与完善相关方面的监督机制,为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环节提供良好的条件。煤炭企业的会计部门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税制制度,按照相关方面的要求进行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够构建公平与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质量。

篇8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分离 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会计体制改革的进步,会计相关法律的完善促进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进步,同时也使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差异,使得人们开始分析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利弊。

1 税务会计的概述

税务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以我国的有关税法为基础的,并且应用会计的相关理论对税款的形成等引起的资金行为进行计算的专门会计。税务会计并不是独立于其它学科的,它是属于会计学科范畴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都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关联地方,但是它们还是有着许多的不同:

1.1 它们之间的目标、核算对象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财务为核算对象,它是以企业的利益为基点出发的,以企业的盈利为主要目的。税务会计是依照相关法律计算企业的成本、利润等,目的就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同时财务会计计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1.2 它们核算的依据不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依据的是企业的会计制度,它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以企业的财务制度为依据,而税务会计则是依据国家的税法,税务会计要求一切按照我国的相关税法执行。

1.3 它们之间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可以允许企业对收益进行估计,而税务会计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它不允许企业对收益进行估计,它重视现有的事项。

2 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及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是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而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确切地说税务会计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美国开始的,尤其是在我国实行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的税收制度得以加强,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使得我国的税务会计得以发展。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企业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企业税务会计要在税法的制约下操作。财务会计的计算方法可以依据企业的有关制度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税务会计则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我国有关的税法以及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同时税务会计的各种核算方式都要受到税法的约束,任何企业和人员都不得随意的改变。比如企业的财务会计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上进行核算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选择,而且在使用制度上也有多样的选择,但企业税务会计只能依照税收规定的资产处理方式及存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并需报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

2.2 企业税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税收义务的工具。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税收规定的计税依据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的依据并不总是一致的,对此,企业税务会计应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准则,通过税务会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保证企业的税务活动按照税收规定进行,避免因不熟悉税收规定、未尽纳税义务而受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3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3.1 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健全我国的税务会计改革是我国会计发展的总体趋势,尤其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能够满足我国税收制度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家有关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实现对我国财政的调节,增强对于国家经济的控制。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不分离就不能实现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因为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就会利用税法现行的制度,通过弄虚作假或者改变企业的财务数据实现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2 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的密切,结果就是企业的资本集中趋势将更加的突出,以此而来的就是会计的作用对于企业更大,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的信息质量也就相应的提高,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的税法对于会计的工作方法以及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我国的法律具有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得税务会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有关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得企业的税务会计得以发展。

3.3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企业的财务会计是根据企业的相关企业会计制度与理论进行工作的,财务会计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盈利,满足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在我国多种经济形势发展社会,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能分离就会导致会计人员的工作兼顾导致会计的有关信息统计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再者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反如果能够很好地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进行分析就可以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扩大企业的会计独立性,实现企业的盈利,最终也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得到很好地反映,使得国家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调控。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在税收制度和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不利于房地产资源合理分配,同样不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一)税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征税范围过于狭窄现行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都只针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税,并未将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过于狭窄。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私人房产日渐增多,城乡差距正在不断的缩小。但是,按照现行规定的征税范围,企业有可能因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区分而面对着截然不同的税收待遇。这种情况不仅容易造成企业间税负不公,不利于城乡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给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2.免税范围较大目前两税免税范围过大,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于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同样对个人所有的居住房屋以及院落用地给予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居住行为长期基本处于无税负状态,多数房产投资者购置了大量的商品房坐等升值,而不会有额外的成本支出,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公平。3.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的房产税按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作为计税依据,按照1.2%税率缴纳房产税。由于房产的账面原值为建造价值,当房地产完工后,其建造价值为永恒的固定数额。因此,考虑到房产后期的升值因素,房产的账面原值无法随着房产市场价值的增加而增加,房产税亦无法随着房产市场价值的增加而增加,使得房产税计税依据缺乏弹性[3],影响了税收收入的自然增长。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一方面,其从量计征方法既没有考虑物价水平的上涨,也未曾考虑所占用耕地的质量好坏,使得纳税人占用好地与劣地的缴纳的税额没有差别;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属于自然资源,供给固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价值必然逐步提高。现行土地使用税不能随着土地的市场价值的增加而增加,计税依据同样缺乏弹性,不但影响了税收收入的增长,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4.重复征税严重现行税收制度按照土地和房产分设独立税种,对于土地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再对于房屋征收房产税,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照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了土地税,又按照价值征收了房产税。即土地价值在承担了城镇土地使用税之后,城镇土地使用税进入土地价值,成为房产价值的组成部分,再一次征收房产税。因此,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依据存在着重复计税。

(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1.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私人财产申报登记制度,现有的一系列财产申报登记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房地产登记管理制度的缺乏。房产税税源点多面广、隐蔽分散,地税部门难以及时取得房产的登记资料及变动情况,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不到位,容易出现征管漏洞,纳税人偷税、逃税现象严重,严重削弱了税收征管的力度。2.房产评估体系不完善现行房产税的征收,需要对相关房地产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我国目前房地产评估业起步晚,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成熟。我国现有房地产估价师执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房地产估价的需要,房地产评估制度还不健全,使得房地产的价值评估工作相当困难,从而增加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难度。3.评税纠纷争议解决机制不健全在房地产税收的征收过程中,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经常会就房地产评估价格发生争执,当前我国缺少一套解决此类纠纷争议的机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研究制定出有关方案,保证房地产税收的顺利征收。

二、房产税试点改革效果评价

(一)试点改革方案概述自2011年1月28日起,上海市、重庆市作为试点地区,开始对居民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上海市试点的征税对象为本市居民第二套及以上新购住房和非本市居民新购房,税率暂定为0.6%和0.4%两档,暂时先按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计算缴税。重庆市房产税试点的征税对象包括独栋别墅、高档公寓,以及无工作户口、无投资人员所购二套房,计税依据是房地产交易价格,税率分为0.5%、1.0%和1.2%三档。

(二)试点改革方案的成效从完善税制角度看,意义重大。这次改革试点,将个人住房纳入了征收范围,是房地产税收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的补缺[4],为下一步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税制。从对税收制度的影响看,效果不显著[5]。首先,两市的房产税改革实际上仅是对个人非营业用房恢复征税,只是将部分居住房屋纳入征税范围,改革力度较小。其次,两市税收规模小,对税收体系影响较小。两市房产税试点改革的征收范围主要是居民住房中的增量房,较少包括存量房,又包括多项减免税措施,实际征税范围狭小。从税收职能角度分析,成效并不明显[5]。第一,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很小。2011年重庆市对个人住房征收的房产税收入为1亿元,仅占同期税收收入的0.1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0.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有限。试点地区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增量房和高端房,只针对少量的存量房,多数存量房被排除在征税范围外,影响了收入调节作用的实现。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试点地区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试点地区的税制要素设计不合理[4]。一是征税范围过于狭窄。上海市没有把存量房纳入征税范围,而重庆市仅对存量中独栋别墅和高档住宅征收房产税。二是税率偏低。上海市执行的税率为0.6%和0.4%两档,重庆市实际执行的税率大多是最低档0.5%,都低于其他国家的一般标准。三是计税依据不合理。两市计税依据均不是评估价值,而是采用了房地产的交易价格。四是税收优惠过宽。两市均规定了多项减免税措施,例如上海市规定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

三、积极推进房地产保有环节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国际上关于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分类房地产税,其特点是对房产和地产分别征税;另一种是综合房地产税,就是对房产和地产合并征税,按照统一的税基和税率征税。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第一,对房产和地产课税的实质不同[6]。对土地的课税实质为收取租金,其税制的设置应当遵从地租原理。而对房产课征的房产税属于真正的税收,应该按照税收的原理实行同一的征税办法。第二,房屋和土地的价格变化趋势不同[6]。土地属于自然资源,供给固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价必然逐步提高;而房屋属于劳动产品,具有特定的使用年限,随着折旧的增加而逐渐减值;最后,对房产和地产合并征税,税基和税率的确定有难度,在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兼顾中央、地方以及纳税人的利益平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近期我国不动产保有环节税应当采取分类房地产税模式。

(一)房产税改革建议1.逐渐对居民非经营住房恢复征税随着个人住房的商品化,住房成为个人与家庭重要的财产,购买住宅也成为一些高收入群体投资的重要手段。高收入阶层购买的住房价格高、地段好、服务设施齐全,同时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根据多收益多纳税的公平原则,高收入家庭应该缴付更高的房产税[7]。对非经营性住房恢复征收房产税,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负担,引导民众进行合理住房消费,不但有利于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促进税收公平实现,而且可以为地方政府开拓新型税源,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房产税的推出不可一蹴而就,宜采取渐进的改革路径,在相关配套制度完善、试点地区取得成功经验后,将房产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将征收对象由城市居民住房等扩大到广大农村地区[8]。2.对增量房和存量房同时征收房产税从房产税改革试点来看,把存量房纳入房产税征税范围有以下优势[9]。第一,实现税收公平的目标。第二,有利于扩大税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第三,将存量房纳入房产税征收范围,有利于增加二手房市场的供给,加大房产税对商品房市场价格的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对于个人住房应不予以区分存量房屋与增量房屋都征收房产税,对于仅拥有的唯一住房,应以特定数额的人均面积进行优惠限定,超过面积的部分应予计税。一视同仁地对于个人拥有的第二套及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税。3.允许地方选择税率水平房产税改革后应统一采用比例税率形式,并应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差异,规定全国统一的房产税税率变动幅度。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权限,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在上下限内自行选择并确定税率水平。4.实行从价计征实行从价计征即以房地产的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无论是经营用房产还是非经营用房产,无论是企业房产还是个人房产,房产税的计算依据应统一为房产评估价值。房产评估价值应由政府认可的权威评估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确定,并根据市场及其他外界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调整。5.减免税管理我国房产税的开征,应当明确界定税收优惠范围,在确保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的基础上,设置适度的免税扣除,例如对居住用房地产设定人均免税面积,可以规定家庭唯一的一套不超过人均免税面积,自用住宅免税,对超过人均免税面积或拥有的第二套以上的住宅征税,并逐渐提高税率。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改革建议1.对居民非经营住房用地恢复征税配合房产税的改革,在对于居民非经营住房恢复征收房产税后,借鉴房产税对于城市居民非经营性住房征税的经验,对于城市居民非经营性住房用地恢复征收土地税。2.统一为比例税率但允许选择税率水平在适用税率方面,改革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统一采用比例税率形式,建议规定全国统一的税率变动上下限,允许各地确定适用税率水平,以适应较长时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并使各地有较大的选择空间。3.计税依据为土地评估价值在计税基础方面,借鉴房产税的改革经验,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修改为以土地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依据,为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制度基础。在计税方法方面,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从量计征方法修改为从价计征方法。

篇10

关键词:食品生产企业;税收政策

比较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税收政策概述

(一)增值税;我国食品加工业涉及的增值税税收政策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税收优惠政策中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原材料的农副产品的范围界定不明确。二是食品初加工和深加工采用不同的税率,由此形成的差异化税负不利于企业生产的精深化发展。三是对涉及农产品加工的龙头食品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四是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差异不利于其自身的壮大和发展;五是企业由于使用农产品收购凭证所造成的税款抵扣问题。(二)消费税;目前,国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鼓励使用乙醇汽油,具体措施是通过支持农民种植红薯并加工提炼乙醇用于汽油生产,这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仍需缴纳5%的酒精类产品消费税,对此国家尚未进行调整。(三)企业所得税;我国食品加工业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政策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于龙头食品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和主题上的限制。二是龙头食品生产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存在不均的现象。三是关于食品生产企业允许弥补亏损和税前扣除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外国食品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概述由于世界各国国情的不同,其税收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国家及地区税收政策的具体规定如表1所示。通过对部分国家及地区税收政策的对比发现,当国家在激活某些弱势群体时,整个经济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那么该国政府税务部门将会为了减少财务压力而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以此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中外食品生产企业税收政策的差别,笔者将通过一个涉及中国、日本两国税收政策的具体案例来分析说明。案例主要介绍了中日两国的食品生产企业计算采购、生产、销售的简单循环中产生的税收的差别,通过对比向读者呈现两国税收政策的差异,并分析我国税收政策的优势和不足。案例:某食品生产企业A购入一批原材料,不含税价款为40000元,A企业计划将该批原材料全部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各类费用,总计10000元。当月,A企业将生产的货物全部销售,并取得100000元的收入(不含税)。根据上述案例,计算中日两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注:中国的增值税相当于日本的消费税、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相当于日本的法人税)。(一)中国假设A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应纳增值税=(100000-40000)*17%=10200(元)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10200*2%=204(元)应纳教育费附加=10200*3%=306(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10200*7%=714(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00-40000-10000-204-306-714)*25%=12194(元)企业的税负率=(10200+204+306+714+12194)/100000*100%=23.62%假设A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取得了农产品专用发票,那么:应纳增值税=100000*17%-40000*13%=8500-2600=11800(元)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11800*2%=236(元)应纳教育费附加=11800*3%=354(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11800*7%=826(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00-40000-10000-236-354-826)*25%=12146(元)企业的税负率=(11800+236+354+826+12146)/100000*100%=25.36%假设A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取得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应纳增值税=100000*17%-40000*3%=15800(元)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15800*2%=316(元)应纳教育费附加=15800*3%=474(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15800*7%=1106(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00-40000-10000-316-474-1106)*25%=12026(元)企业的税负率=(15800+316+474+1106+12026)/100000*100%=29.72%假设A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取得了上述三类以外的发票,那么:应纳增值税=100000*17%=17000(元)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17000*2%=340(元)应纳教育费附加=17000*3%=51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17000*7%=1190(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00-40000*(1+17%)-10000-340-510-1190)*25%=10290(元)企业的税负率=(17000+10800+340+510+1190)/100000*100%=29.84%假设采购的原材料未取得发票,那么:应纳增值税=100000*17%=17000(元)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17000*2%=340(元)应纳教育费附加=17000*3%=51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17000*7%=1190(元)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00-10000-340-510-1190)*25%=21990(元)企业的税负率=(17000+340+510+1190+21990)/100000*100%=41.03%(二)日本应纳消费税=(100000-40000)*5%=3000(元)应纳法人税=(100000-40000-10000)*35.64%=17820(元)企业的税负率=(3000+17820)/100000*100%=20.82%通过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取得的发票类型较多,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发票种类和对应税率来计算应缴纳的税额。日本的食品生产企业拥有自行设置票据的权利,发票种类少,计算难度大大降低。在税率方面,我国的税率分类较细,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就分为3%的小规模税率、13%的低税率以及17%的一般税率。日本则采用5%的单一税率形式,其中包含了1%的地方税和4%的国税。此外,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将国税和地税的计算分离开来,企业的增值税需要上缴国税,而企业所得税则要根据企业的性质和成立时间来分别上缴国税或是地税,营改增之后,仍存在部分企业需要通过地税局来上缴企业所得税。在日本,食品生产企业需要上缴国税和地方税相对较为简单和明确。不仅如此,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则需要计算税上税,如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该类税种在日本并不存在。

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税收政策的改进建议

(一)适当减少发票种类;如果能够适当统一全国的发票种类,不仅可以减少虚假发票产生的机会,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也为企业财务人员减少了不小的工作量,合理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是,有利于避免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二)合理缩减税收种类;每个税种的存在都要消耗企业的办公资源和人员,这种资源浪费会随着税收种类的增多而扩大。如果能够实现税收种类的合理缩减,将会减少企业的计算负担和错误,进而控制由于违法操作而产生的税收风险。缩减税收种类也会降低国家对税收的管理成本和征纳成本以及对违规行为的防范成本。(三)尽量避免税上税;税上税的制度本身存在较大风险,任何一个税目出现计算错误,都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而考虑到我国消费税、增值税的征收机关不同,一旦附加税计算出错,将会严重影响到税务机关的核查工作,牵动国税和地税的联合执法行为,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军.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

2.郭宇梅.中日食品生产企业税收政策比较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