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普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普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总则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光电录入、分级处理”的原则,在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以普查表为直接处理对象,采取国家、省、地市分级数据处理模式进行。各级普查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规定的数据处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负责完成本级数据处理工作任务,按规定的时间、数据格式和要求上报(接收)普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工作任务及工作步骤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是: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以下简称“普查表短表”)及封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以下简称“普查表长表”)及封面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表”)及封面的所有信息录入、编辑、审核、上报,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汇总、资料开发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整个数据处理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在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主要任务是: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有关数据处理的各类标准;研制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工作试点;数据处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数据处理设备采购及工作环境准备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处理和上报阶段,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主要任务是:组织完成地市级人口普查表的光电录入、图像存储工作;组织完成光电录入数据的加载、审核、校正和上报等工作。
第三阶段为数据加工汇总阶段,在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主要任务是:完成人口普查汇编资料的分类汇总和排版制表工作,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总结。
第四阶段为人口普查数据库建设阶段,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进行人口普查数据库建设工作。
三、数据处理工作模式
数据处理工作按照“统一组织、光电录入、分级处理”的原则组织实施,在地市级集中组织光电录入,国家、省、地市三级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地市的统一组织下,将数据处理的光电录入工作延伸到县区级进行,但县区必须保证充足的数据处理人员和必备的数据处理环境。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要求:统一技术环境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标准,统一数据处理软件,统一组织数据上报。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一)对普查表短表和封面、普查表长表和封面、死亡表和封面的所有信息全部采用光电录入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生成以县为单位的普查表图像文件和数据文件。
(二)对光电录入的数据进行编辑、审核、错误修正后,生成净化后的数据文件。
(三)将光电数据、净化数据、普查表图像文件,按要求分批逐级上报。
(四)国家、省、地市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县区级由地市级汇总后反馈数据。有条件的县区,也可自行完成普查数据汇总工作。
(五)国家、省级要建立人口普查数据库,有条件的地市也可以考虑人口普查数据库的建设。
四、数据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下设数据处理组,负责组织指导数据处理工作。各省、地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本级的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组,下级数据处理组在上级数据处理组的指导下,在本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本级数据处理工作。各级数据处理组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数据处理工作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各级普查机构数据处理组的主要工作:
(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
1、制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数据处理标准和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技术标准。
2、组织光电录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编写操作手册。
3、组织国家级数据处理试点。
4、组织数据处理设备的采购、验收和检查。
5、组织光电录入、数据处理软件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
6、负责对省级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7、负责对上报普查数据进行检查验收。
8、完成国家级数据汇总。
9、建立人口普查数据库。
10、组织完成数据处理工作的总结、评比。
(二)省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
1、认真贯彻执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补充制定本地区的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2、组织本级和下级普查机构数据处理培训、数据处理环境准备。
3、组织本地区的数据处理试点工作。
4、负责下级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及时反映和解决数据处理中的问题。
5、负责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检查验收。
6、将本级审核通过的数据,按照国家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报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7、完成本级数据汇总。
8、负责建立本级的人口普查数据库。
(三)地市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
1、认真贯彻执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和上级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相关要求,落实普查数据处理所需要的人员和数据处理环境。
2、组织完成人口普查表的光电录入、图像存储、数据加载和审核编辑等工作。
3、将普查表的数据文件、图像文件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要求和时间,报送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
4、完成普查数据汇总。
5、负责向县区级反馈普查资料。
五、人口普查数据的上报
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必须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时间上报普查数据。
(一)数据报送的有关规定
1、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在报送普查数据文件、普查表图像文件的同时,还需要以文字和报表形式报送以下资料:
(1)由本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人签字批准并加盖公章的上报资料清单及说明。
(2)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规定的数据检查表。
2、数据报送要安排专人负责。在规定的报送期过后20天内,下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必须安排有关人员值班,及时解决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对上报数据提出的查询问题。一般应在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提出查询后三日内予以明确的答复。
3、在规定的上报期后,未经上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同意,下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得自行更改已上报的数据或重新上报数据。
4、数据报送的方式:数据文件以网络方式报送,图像文件以磁带方式报送,相关信息文件通过网络和传真方式报送。
(二)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报送数据的时间
1、原则上地市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于2011年1月15日前,向本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报送普查表短表的原始光电数据;2011年2月15日前报送经编辑审核后的普查表短表数据;2011年4月10日前报送经编辑审核后的普查表长表及死亡表数据;2011年4月20日前报送普查表图像文件。各省普查办也可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对地市数据的上报时间另行规定。
2、省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向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报送数据:2011年1月20日前报送普查表短表的原始光电数据;2011年2月20日前报送经编辑审核后的普查表短表数据;2011年4月15日前报送经编辑审核后的普查表长表及死亡表数据;2011年4月25日前报送普查表图像文件。
六、安全与保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以统计信息网络为依托进行,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系统的安全是保障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和数据安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据处理中要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已在公安部门登记备案,各地必须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应按照所报备的相应等级的要求执行。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所用计算机要保证专机专用,安装补丁管理和防病毒系统,严防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各级数据处理人员都要遵守普查保密规定,对经手的普查资料严格保密。
七、数据处理工作的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数据处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把好质量关。
(一)普查表印刷与填写
普查表印刷与填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光电录入。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严把印刷、填写质量关,做好普查表的印刷和填写的检查工作,确保进入光电录入环节的普查表印刷质量合格、填写符合规范。
(二)普查表包装、运送和交接
在普查表的包装、运送和交接时,应严格遵守《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包装、运送和管理工作细则》的规定,严格普查表交接手续,明确责任,确保普查表完整无损。
(三)光电录入
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组织流程和工作流程进行,以保证普查表的“不错、不乱、不重、不漏”。
(四)数据转换
光电录入后的普查数据需要加载到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人员应对加载情况进行记录检查,确保加载数据不重不漏。
要严格按照数据编审规则进行数据审核,对发现的错误,由同级或下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专业人员进行认真核实订正,并做好记录。
(六)数据上报
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规定的格式、内容、时间报送数据,报送的数据要完整,手续要齐全。
(七)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是普查数据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保证软件的安全、稳定、可靠、易用,数据处理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补丁下发。
八、数据处理工作环境
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印发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数据处理环境要求》(国人普办字[]5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本方案,做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环境的准备工作。
(一)数据处理系统环境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数据处理组统一组织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统一规定数据处理各类标准、软件运行环境,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做好本级的数据处理系统的运行环境准备和集成工作,确保统一下发的数据处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数据处理系统分为光电录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光电录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分开部署在两台服务器上,也可以在同一服务器上部署。
(二)计算机设备环境
1.地市级环境
(1)网络要求:千兆以上的局域网、带宽10mb以上的与省连接的广域网,实现网络管理、病毒防治及补丁更新等功能。
(2)独立的光电扫描工作机房,具备不间断ups保障。
(3)每25万户~30万户配套1台光电扫描仪,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调配。
(4)每台光电扫描仪配套6台以上的专用数据处理pc机。
(5)每台人普图像管理专用服务器支持2台光电扫描仪。
(6)2台专用pc服务器用于数据处理。
(7)建立2tb以上容量的存储管理系统,用于图像管理。
2.省级数据处理环境
(1)省级编审汇总系统需要两台专用的小型机服务器。将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开部署,支持三层架构的数据处理软件有效运行。
(2)准备一套与地市光电录入系统相同的环境,用于光电磁带的接收与验证,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等。
(3)8t以上容量的存储管理系统。
(4)存储介质等耗材配套。
九、技术培训
数据处理技术培训采取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办法。国家负责培训省级数据处理骨干;各省组织省级及以下单位的数据处理人员的培训。培训教材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编写印发,并下发电子版教材。
主要培训内容:
(一)光电扫描软件培训;
(二)光电扫描仪技术培训;
(三)数据处理软件应用及师资培训;
(四)存储与图像技术培训;
(五)小型机系统培训;
(六)数据库技术培训;
(七)应用服务器管理技术培训。
十、数据处理经费
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做好数据处理经费保障,以确保数据处理任务的完成。数据处理工作经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利旧经费,如:二农普光电扫描仪维修和维护费;
(二)计算机及设备补充购置及运行维护费;
(三)数据处理消耗品费;
(四)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购置费;
(五)数据处理试点费;
(六)数据处理培训费;
(七)外聘数据处理人员工资及劳务费;
(八)人口普查工作中使用的网站建设费和网络运行费;
(九)人口普查数据库开发、运行管理以及数据存储介质管理费;
(十)数据处理工作方案、软件使用手册、培训教材等资料印刷费;
(十一)办公、差旅、会议、电讯、宣传、交通工具等办公费;
(十二)其它不可预见费用。
十一、计划及进度安排
(一)2010年6月20日前下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方案》。
(二)2010年7月31日前分别完成光电录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试点版的研制,并完成试点工作。
(三)2010年8月31日前完成数据处理综合试点和培训版软件,并下发《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实施细则》和培训教材。
(四)2010年10月下旬完成数据处理各项培训。
(五)2010年11月10日前下发光电录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正式版。
(六)2010年11月20日前完成地市级光电录入和数据编审汇总环境的准备。
(七)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省级、国家级数据处理环境的准备。
(八)2011年1月15日完成地市级普查表短表的光电录入。
(九)2011年1月20日前报送的普查表短表的原始光电数据到国家。
(十)2011年2月20日前报送编审后的普查表短表数据到国家。
(十一)2011年3月25日前完成普查表短表的国家级数据审核及汇总。
(十二)2011年3月31日前完成普查表长表及死亡表的光电录入。
(十三)2011年4月15日前普查表长表及死亡表数据报送到国家,2011年4月25日前报送普查表图像文件。
(十四)2011年5月30日前完成国家级普查表的图像归档。
(十五)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普查表长表及死亡表的国家级数据审核及汇总。
篇2
(一)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
1、组建*市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的通知》,编制经济普查市级经费预算,落实经济普查人员,制定经济普查主要工作计划、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职责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20*年1—6月)
2、组建各镇乡(街道)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人员和经费,制定工作计划。(20*年6—7月)
3、设立各村委会、居委会(社区)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小组,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20*年7—8月)
(二)进行普查试点
1、进行市级经济普查试点。选择代表性比较强的乡镇或街道以及村(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试点。(20*年8—9月上旬)
2、进行数据处理程序试点。(20*年9—12月)
(三)制定和布置经济普查各项方案
1、制定*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及有关实施细则。(20*年8—9月)
2、制定*市数据处理实施方案。(20*年10—11月)
3、召开全市经济普查工作部署会议,布置落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实施方案》。(20*年10月)
4、参加金华市数据处理工作会议,组织落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实施方案》。(20*年10—11月)
(四)组织清查摸底
1、划分普查区域,绘制普查区地图,进行地址编码。(20*年7—8月)
2、收集相关部门名录资料,编制清查底册。(20*年7-9月)
3、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20*年8—9月)
4、对普查对象进行清查摸底。(20*年9—10月)
5、录入清查摸底资料,进行专业分类。(20*年10—11月)
6、进行清查摸底查漏补缺。(20*年12月)
(五)进行经济普查业务培训
1、分专业参加上级经济普查业务骨干培训。(20*年10—11月)
2、分专业对镇乡(街道)、开发区经济普查业务骨干进行培训。(20*年11—12月)
3、分专业对规上、限上、资质等级等普查单位进行普查表填报培训。(20*年12月—2009年1月)
4、镇乡(街道)、开发区对其余普查单位进行普查表填报培训。(20*年12月—2009年1月)
(六)普查宣传动员
1、制定经济普查宣传工作方案。(20*年5—6月)
2、与宣传部门联合召开宣传工作会议。(20*年9月)
3、召开经济普查动员会,市乡二级政府签定经济普查目标责任书,落实经济普查的政府职责。(20*年8—9月)
4、参加国务院和浙江省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向各镇乡(街道)、开发区和有关部门部署经济普查工作。(20*年11—12月)
5、组织经济普查宣传月(20*年11月)
(七)完成经济普查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准备(20*年底前)
二、普查登记、数据处理和上报阶段(2009年1—6月)
1、进行普查登记。(2009年1—4月)
2、对规模以上企业普查表进行审核和数据处理,并上报金华市普查办。(2009年2—4月)
3、对规模以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普查表进行审核和数据处理,并上报金华市普查办。(2009年3—5月)
4、对个体资料进行审核和数据处理,并上报金华市普查办。(2009年6月上旬前)
5、对普查对象进行查漏补缺。(2009年2—5月)
三、数据汇总和质量评估阶段(2009年6—9月)
1、进行普查登记质量和数据处理质量抽查,并迎接上级普查办对我市原始数据的质量抽查。(2009年3—7月)
2、汇总普查原始资料(2009年6—7月)
3、对汇总资料进行审核、评估。(2009年7—9月)
四、数据、资料开发应用和总结表彰阶段(2009年9月—2010年)
1、制定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应用规划。(20*年底前)
2、编印经济普查简明资料。(2009年10—12月)
3、经济普查公报。(2009年11—12月)
4、编印经济普查综合资料本。(2010年1—6月)
5、开发应用经济普查资料。(2009年9月—2010年)
6、组织经济普查技术业务研讨会,编印技术业务文集。(2010年1—6月)
篇3
刚才卜新民局长进一步强调了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意义,深入分析了我们面临的新工作形势,并对普查工作提出若干要求,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确保普查顺利推进。下面,我简要介绍这次普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通报全省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并安排下阶段的工作,同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一、第二次农业普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其主要任务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性的决策信息;为当前制定长期规划、制定有关“三农”政策提供依据;为全国、省和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和服务,指导农民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要,发挥本地优势,合理安排生产;为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三农”统计平台提供基础性资料。围绕这些任务,设计了普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普查方案设计原则
从农业普查方案设计上看,主要考虑了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国际一般标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农业普查的基本内容、分类标准、统计口径、指标设计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适合中国国情。二是坚持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设计,通过农业普查建立完整的抽样调查样本框,构建新的常规统计调查平台,形成科学规范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三是兼顾需求与可能,要有可操作性。既要兼顾部门管理、地方决策和社会需求,又要做到指标简明、高效、适用,要有可操作性。四是兼顾历史与现实,要有连续性。既要充分反映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又要考虑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的可比性和未来农业普查的连续性。
(二)普查范围和对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单位、农村住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农村住户、行政村和乡镇。
(三)普查内容
目前初步确定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设计6类普查表,分别是:《住户类普查表》、《非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普查表》、《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乡镇普查表》和《农业土地利用普查表》。另外,农产品产量、农民收支和农业核算从年报取得,作为辅助表,不编普查号码,但也纳入普查范围。
普查指标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标准时间为*年12月31日,时期指标的标准时期是*年1月1日到*年12月31日。
从农业普查方案看,普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农户家庭与人口特征信息。包括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家庭规模、农户类型及收入、性别比例、6-15岁农村人口入学率、农户家庭从事农业与工商业的比重、非农村居民参与农业经营活动等信息。
二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如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住房及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口粮需要救助的时间等。
三是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居民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总规模与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及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和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
四是土地资源与农业土地利用,以及农户土地经营状况。包括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特别是要通过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解决耕地面积不统一的老问题,同时获得按国际标准分类的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还有新形势下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另外还包括农林牧渔业的产出信息,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
五是农村投资规模。包括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调查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的投资情况。
六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
七是农村贫困的小区域估计基础信息。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调查,以及和乡镇的综合信息相结合研究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小区域贫困规模与程度。
八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包括农业服务业的主体、经营的规模及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另外还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情况等。
九是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的人员等情况,另外还有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十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包括乡(镇)、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通过普查获得农户、农业生产单位、农业服务业单位的基础信息,以作为开展抽样调查所需要的抽样框。而且还要在这基础上面建立与经济普查相适应的农业基本单位的数据库,来补充经济普查的缺口。
(四)普查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从采集方法来说,以行政村为普查区,以村民小组为普查小区,分别聘请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以普查员直接访问普查对象,当场询问登记为主,充分利用行政记录采集和核实数据。农业用地调查,要综合利用航空与卫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和核实数据。数据的处理初步确定采用光电录入为主的数据录入方式。原则上所有地区、所有种类的普查表均以光电录入方式进行录入。
(五)需要明确的几个关系
1、农业普查与年报的关系。
农业普查与年报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普查将为农村统计调查搭建新的工作平台,为农民家庭收支、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流动、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产品产量、农村投资等方面的调查建立新的抽样调查样本框;二是在农业普查的年份,农业增加值、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支出等内容作为长表,通过抽样调查来取得,以减少基层的工作量。
2、农业普查办公室与有关部门的关系。
第二次农业普查涉及多个有关部门,为确保农业普查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在与部门的合作中,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将是这次农业普查的一个重点。目前国家统计局已就农业普查土地利用和常规统计工作与国土资源部达成合作意向,基本商定:共同研究制定农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共同组织实施农业土地利用调查;共同组织耕地面积数据的抽样核查和数据评估,并报国务院核准;共同向社会经国务院核准的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等农业用地数据。两家还商定要经常举行农业普查中有关耕地问题研究的联席会议,成立农业土地利用调查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为顺利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提供组织保证。各地也要与国土部门建立相关的工作联系机制。耕地是第二次普查要搞清楚的一个重点,这次农业普查一定要把耕地面积搞成一个上下左右都认可的一个数据,这是国家吸取第一次农业普查经验教训之后需要明确的一件事情,普查以后要使耕地面积数据全国、全省和各地区之间相互衔接。
3、与第一次农业普查的关系。
第二次农业普查与第一次农业普查内容上保持一致性的主要是: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结构、行政村和乡镇的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一致的指标定义、标准尽量做到与第一次农业普查协调一致。在主要内容与第一次农业普查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第二次农业普查方案在三个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从普查的范围和对象上看,增加了对经营农业的非农村居民和从事农业服务业单位的普查;从内容上看,增加了农村居民迁移和劳动力流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重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服务业、农村投资等调查,同时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普查;从调查方法上看,采用了对人调查和对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4、与国际农业普查的衔接。
在设计这次农业普查方案的过程中,国家充分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世界农业普查方案》,在一些内容比如农户家庭人口及特征、土地利用与分类、粮食安全、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与结构、农业机械与主要农事活动等方面,将遵从《2010年世界农业普查方案》的定义和标准,以确保第二次农业普查能进行国际比较。
5、农业普查与其他普查的关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构成的普查体系。从普查周期来看,农业普查是在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之后进行。农业普查必须在标准、分类和编码等方面与其他两个普查相衔接。另外,这次普查包含农业服务业普查,而第一次经济普查没有考虑农业服务业的普查,因此,对农业服务业的界定需要与经济普查衔接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第一次农业普查最大的区别是不进行乡镇企业普查,因为经济普查已进行了普查,农业普查中就不需要再普查。
(六)普查的工作安排
从*年9月份省政府发文布置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到2008年普查工作基本结束,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大约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在整个工作安排上要按3年左右的时间来计划,在编制普查经费预算时,也要按照这个时间来编排。
整个普查工作分四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是普查准备阶段。农业普查的所有准备工作要在*年12月前全部完成。主要包括:下发通知、拟订工作规划、组建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组织普查试点、布置普查方案、培训普查人员、准备数据处理、开展宣传动员以及物资准备和地址编码等。
第二阶段是现场调查阶段。初步考虑在*年3月以前完成现场调查任务。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普查前的总动员、组织摸底调查、确定普查小区、制定实地调查计划、组织现场调查、复查验收调查表以及普查资料的包装、编码、运送等等。
第三阶段是数据处理及阶段。从现场调查结束到*年12月底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普查数据的录入、逐级的审核汇总、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的分析、主要数据的和普查资料的编印。
第四阶段是工作总结及资料开发阶段。从数据处理完成到2008年12月。这是普查的最后阶段,也是普查成果最终实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普查总结和表彰、普查资料的深度开发、普查数据库的建立、普查文件汇编和归档、普查成果研讨等。
二、全省普查准备工作进展情况
从*年下半年起,我省的农业普查准备工作就已开展,主要在省级进行,各地从第四季度也陆续展开了有关准备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基本顺利,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一是下发了有关普查指导性文件。*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粤办函[*]534号,成立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机构;省政府下发粤府办[*]80号,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对全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进行部署。根据我省农业普查工作的计划和要求,省农普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督查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对我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准备工作进行督查;省农普办下发了《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规划》,以指导各地开展农业普查的准备工作。
二是省级和地级以上市的普查机构基本组建完毕,大部分县级农业普查机构也已建立。我省成立了以副省长李容根为组长的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统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共抽调21人;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调查组、数据处理组,具体负责农普的日常工作;同时在有关的22个省级部门各抽调1人组成协调小组,以配合开展农业普查工作。目前各市普查机构已经基本组建完毕,部分市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抽调工作仍未完成。大部分县级农业普查机构已经建立,但县级普查办公室人员的抽调工作还没有开展。
三是普查经费正在落实。这次普查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省普查经费已向省财政厅提出专项报告,并进行了初次磋商。各市县普查经费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各市虽完成了预算编制,但还没有落实经费。
四是明确了普查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年12月7日,省里召开了第一次农普办全体人员会议,通报了前段时间省农普工作的开展情况,明确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任务,同时就省农普办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分工,落实了各分组的工作职责。
此外,建立了广东省农业普查网站,以及时反映农业普查的工作情况和动态,及时传达国家和省的农业普查方案、规定、要求等,交流普查工作经验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县级普查机构还没有按计划在*年底前完成,人员还没有到位,大部分市县的普查经费没有落实。
三、下阶段普查工作的安排
根据国家和省的农业普查工作的安排和要求,从前一段时间各项工作准备情况来看,下一步主要应当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第一,重点抓好机构建设和经费落实工作。建立和健全农业普查机构是能否搞好农业普查的组织保障,因此,各市要加快督促未组建普查机构的地方尽快建立普查机构,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农业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地务必抓紧抽调高素质的骨干力量到普查办公室,市、县两级农普办工作人员要在适当时间集中办公。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历次普查的经验告诉我们,经费是保证普查数据质量的最关键环节之一。这次普查我们在经费方面面临的新情况是: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筹集普查经费的难度加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聘用高素质的普查人员,全省估计需要动员20多万普查员,若按一个人补贴200元计算,就大约需要4000多万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请农民配合搞普查要给予补贴。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钱,各地对此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计划。同时,省级普查经费主要用在宣传、培训、试点、会议、设备购置和一些资料的印刷等,可以用于下拨的也不多,而且也只作为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因此,普查经费主要靠各市县去争取。回去以后,各位主任要马上落实的一件工作就是跟主管的市领导报告,跟财政部门协商普查经费问题。大家要把农业普查的困难讲清楚,讲透,把普查的意义说到位,积极争取主管领导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二,制定农业普查宣传规划。国家农普办联合、广电总局已经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同时制定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提纲》、《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活动规划》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标语口号》。我们要按照国家农普办的宣传活动规划,认真制定全省的宣传规划,做好宣传用品、物料等制作计划。农业普查的宣传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上既要情系三农,又要体现政策;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形式多样;既要注意面上声势,又要突出对象和重点。
第三,抓好国家的农业普查方案试点。国家农普办决定以*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间,在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方案试点工作,其中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代表进行试点。试点的目的是检验农业普查方案,对方案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试点工作关系到全国农业普查的成败,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试点方案的要求,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普查试点的各项工作,发扬广东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努力探索,向全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制定周密的普查数据处理方案。这次农业普查表多、数据处理量大,大家要充分认识数据处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严格按照国家农业普查的数据处理方案的要求,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提早制定我省数据处理工作方案。要制定有关数据处理设备的购置计划,注意筹划周密一点,安排提早一点,工作细致一点,以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地要加强对上述工作的检查督促,决不能因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拖了全省的进度,确保全省普查工作的协同推进。
篇4
一、普查目的
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县情调查,是了解污染源数据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全面掌握我县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搞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全县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体目标如下:
(一)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掌握全县污染源的总体样本,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
(三)提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环境监测、环境监督和执法体系。
(四)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县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xx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xx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通河县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为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成本:本次普查充分利用现行环境统计体系基础,将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两部分: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重点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一般污染源进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11个重污染行业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16个重点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开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麻类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县城、建制镇为单位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经济规模、主要产品、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代码、所有制、排污口情况等。
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产生大气污染物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等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综合利用、排放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污染物排放与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及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数量和排放去向等。
2.农业源
农田、养殖场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用水排水情况等。
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各种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包括各种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以城镇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城市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实施污染统一集中处理单位的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指:
1.废水:所有被调查单位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2.废气:所有被调查单位排放的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沙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污染源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所有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县里指导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确定污染物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物料衡算和排污系数测算法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再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结果进行核对。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源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成立机构,落实经费,进行宣传,制订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参加开展普查培训和重点污染源监测。
2.全面普查阶段: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检查和调查,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20xx年5月底前,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验收阶段:市对各区县进行审核验收,完成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7月前上报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7月底迎接国家全面验收。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县政府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污染源普查工作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进行,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组成,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经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县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导和培训;
4.对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领导小组决定上报普查数据。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由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县环保局牵头组织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普查工作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上报,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按照各自部门分工,指导和督促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及支持环保部门组织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并按照各自职责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做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环保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
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建设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普查;
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环保部门配合;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四)实施安排 1.准备阶段
启动
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工作办公室。
技术准备
制定普查方案,确定普查技术路线,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专家论证。
部署、开展污染源监测,污染源单位建立、整理排污台帐和原始记录。
培训
接受省、市培训,并分级开展培训工作,包括普查技术规范、普查手册和普查软件的培训。
普查对象清查
做好普查填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查企业、调查单位的名录,整理原始记录和台帐,核查主要生产设备的状态和生产能力等情况。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排污产业活动单位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查,要关注乡镇产业活动单位和第三产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防止漏报,为普查资料的填报作好充分准备。
宣传和动员
配合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开展第一轮宣传报导活动。
召开“第一次全县污染源普查启动会议”,同时开展第二轮宣传报导活动,为全面普查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全面普查阶段
组织开展全县各排污单位填报工作,进行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数据审核、合并、汇总、建立污染源数据库,经过分析、加工,形成总体报告上报。。
迎接市里对县里的数据进行抽查和审核,各级普查办公室进行工作总结和
技术总结,开展自下而上的验收和评比。。
(五)培训
接受市对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和骨干以及各普查培训教师的培训。普查开始前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普查开始后根据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六)质量保证
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将按照国家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指导全县普查的质量控制工作。
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县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主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七)宣传动员
县污染源普查办公室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要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五、普查经费
县财政应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财政部门安排,用于普查方案制定,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或纂改普查资料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此次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的目的,不与其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篇5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县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县境内水利设施布设情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正确评估我县水利建设成就与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国家建立基础水信息平台提供科学准确、完整详实的数据资料,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搞好全县水利普查,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一)普查对象:我县境内的所有河流、水利工程、水利机构以及重点社会经济取用水户。
(二)普查内容:
1、河流基本情况。主要普查流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名称、位置、流域面积和河长。
2、水利工程基本情况。主要普查库容为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工程;装机容量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工程;过闸流量为5立方米/秒以上的水闸工程;堤防级别为5级以上的堤防工程;供水规模为200立方米/日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容积为10立方米以上、500立方米以下的窖(池)工程。
3、经济社会用水情况。主要普查灌区、公共供水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用水单位的用水规模。
4、河流治理和保护情况。主要普查取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或年取水量15万立方米以上的河(库)取水口;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供水人口1万人或日供水量1000吨以上的乡村集中供水水源地;流域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治理保护情况;废污水排放量300立方米/日或10万立方米/年以上的入河(库)排污口。
5、水土保持情况。主要普查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长度为500米以上的侵蚀沟道的位置、面积、长度、沟道纵比等几何特征,活动状态以及危害;各类水保措施面积以及淤地坝、坡面水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的现状、分布与数量。
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主要普查县境内从事水利活动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乡镇水利站。
三、普查组织机构
(一)县水利普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在县水电局下设办公室,高战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水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若有变动,可自行替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县水利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督促、检查、指导全县的水利普查工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的沟通,开展普查工作的宣传培训,建立普查档案和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及时上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负责对全县水利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就工作开展情况提出需要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县水务水电局、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城建局、国土局、林业局、气象局、环保局等成员单位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负责本系统水利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与县水利普查办公室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普查工作。
(四)各乡镇人民政府职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抽调或选聘水利普查员负责本乡镇的水利普查工作,确保辖区内水利普查工作优质、高效完成。
四、普查的宣传动员
水利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普查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报刊、黑板报和宣传标语等多种媒介,充分发挥移动、联通公司公益短信的优势,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利普查的重要意义及有关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通过宣传,引导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水利普查工作,号召广大普查对象积极配合水利普查工作,为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普查经费保障
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实施。
六、普查时间安排
(一)普查时点
水利普查的时点为年12月31日24时,时期为年度。凡是年年末资料,如“年年末单位人员”等数据,均以普查时点数据为准;凡是年度资料,如“年供水量”等数据,均以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的全年数据为准。
(二)工作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
(1)成立组织机构;
(2)编制水利普查试点实施方案;
(3)抽调普查工作人员并制订水利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
(4)编制水利普查工作人员培训方案,开展培训和宣传动员工作;
(5)完成调查分区划分和清查基础名录编制,制作普查工作底图和普查对象名录底册;
(6)分类编制水利普查清查办法。
2、清查登记
(1)台帐建立;
(2)普查对象清查及现场调查。
3、填表上报
(1)填报普查表;
(2)数据审核、汇总、协调平衡。
4、普查总结
(1)普查成果验收;
(2)汇总和资料。
七、普查的方式方法
本次水利普查工作按照“全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县乡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实行“全面清查、条块结合”的方式,以县政府为主导,以县普查办为指导,以乡镇为主体,统一领导,分级实施。
(一)县水利普查工作方案由县水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并向各乡镇和有关成员单位普查机构统一布置、统一培训。全县统一普查的各项标准、统一数据处理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案、统一重要问题的解释。
(二)普查采取“地毯式”清查办法,按照规定的各项普查指标,对全县范围内的各项水利水保工程设施现状、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全面清查。
(三)县水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行政区域内的普查工作,组织和指导各乡镇开展普查,做好普查员的选调、选聘、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负责分类审核录入、按规定时间汇总上报普查资料和数据。
(四)各乡镇水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分类清查和普查登记工作;负责向辖区收发普查表;负责普查登记的督促检查、初步审核,并按规定的时间将普查表整理上交县水利普查办公室。
八、普查的组织实施
县水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县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坚持标准统一、规范一致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好此次水利普查工作。
(一)普查队伍的组建。普查队伍由县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导组建,普查指导员由水利干部、乡镇干部担任;普查员由驻村干部、村组干部担任,也可聘请综合素质较好大中专学生担任。每个乡镇配备2名普查指导员,每个村所配备的普查员根据普查工作的具体工作量确定,至少配备1名。
(二)普查物资的准备。普查方案、数据处理手册、普查分类标准和目录、普查员手册、单位清查表、普查表填写说明等由县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按乡镇普查办分发到位。县财政局负责普查预算资金的审核、安排和及时拨付,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三)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的划分。乡镇普查办要以行政村为基础,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普查线路图,作为摸底调查和普查登记的依据。
(四)普查登记。普查登记按照“统一方案,集中培训,分类审核验收”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五)审核与检查。县、乡普查机构和普查员要严格按照普查表的填报规定和填写说明,认真填写普查表。填报过程中必须做到“两核对”,即调查类别与名册名单相核对,各项属性指标与规模要求相核对。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普查办做好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协助组织普查数据统计的审定工作。
(六)复查与验收。普查登记结束后,普查员要按照自查、互查等方式进行全面复查,检查调查单位是否有重复和遗漏,填写是否完整、数据质量是否可靠、逻辑关系是否合理等,发现差错,及时纠正。复查工作完成后,要对普查登记阶段的工作质量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要返工重新进行登记,直至达到规定的要求。
(七)普查资料报送。普查资料实行分级审核上报,各乡镇普查办对县普查办提出的查询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未经县普查办同意,乡镇普查办不得自行更改已上报的数据或重新上报数据。
九、质量控制与抽查验收
为确保优质、高效、如期顺利完成全县水利普查工作,县、乡普查机构要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工作全过程。各乡镇普查办要根据全县统一规定,建立普查工作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各类普查对象的数据质量控制与审核验收标准,确保普查源头数据质量。县普查办在普查各关键环节,将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加强督办检查,确保各项普查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普查登记工作结束后,各乡镇普查办对普查资料要采取随机抽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事后质量检验。县普查办将组织进行全县普查数据事后质量抽查与数据评估,并以此作为评价各乡镇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
篇6
一、总体目标
按照《*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关于认真贯彻20*年全区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及《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自治区文物局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整体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政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二、普查的组织
(一)组织机构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文物普查工作队,统一组织和实施全市的普查工作,普查队共有17人。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抽调专人参加全市的普查工作队,支持和协助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二)部门职责
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1、根据我市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动员本部门、本系统的各有关单位,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做好普查工作,协助文物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2、财政部门负责普查预算审核、安排、及时拨付使用,做好监督、审计工作。
3、统计部门指导文物部门做好普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组织普查数据统计的审定和工作。
4、各部门协同做好普查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文物、公安、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文物安全。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包括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的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三、普查的技术路线
严格按照普查领导小组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普查的各项规范、技术标准组织实施。
(一)统筹规划
按照全区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各地、市分级负责实施的办法,执行全面调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文物本体信息和背景信息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普查以区、县域为基本普查单元。田野调查的组织,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汇总、上传,普查档案的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等均以区、县为基本单位。
(二)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制订统一的普查规范及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
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和普查工作报告编制的规范。
四、普查的实施计划
(一)工作准备阶段
1、20*年*月:制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方案》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工作方案》,编制经费预算和设备清单,召开*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定通过方案和经费预算,报自治区文物局和市政府,由市政府转发《方案》。
2、20*年*月:进行普查人员的遴选和组织培训,组建*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伍,开展动员工作。
(二)工作实施阶段
1、20*年*月—*月*日:开展普查试点工作,并以试代训,总结交流经验。
2、20*年*月—2009年11月30日:组织开展全市普查工作,进行现场勘查和数据记录,绘图并拍摄有关影像资料,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3、2009年12月—2010年11月30日: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工作收尾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30日)
普查成果上报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验收,根据自治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验收意见对普查数据和工作报告进行补充完善。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一)经费构成
按照《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经费构成如下:
1、人员费:用于管理费用、外聘部门与专家、专家培训论证评审,组织文物普查培训班等。
2、车辆设备购置费:用于购置车辆、电脑服务器、移动硬盘、数码相机、打印机、文件柜、电脑耗材等普查所需设备。
3、数据处理和资料档案费:用于整理、制作文物资料档案。
4、出版印刷费:用于编印工作手册、制定方案规划和各类报告以及成果出版等。
5、宣传经费及其他经费:用于文物普查的宣传及表彰奖励等其他相关工作。
(二)经费来源
根据《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和*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的通知》,文物普查所需经费主要当地政府解决。我市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县(区)两级共同承担,其中由市财政设立文物普查专项经费,各县(区)也要相应落实普查经费,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经费管理
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六、普查的档案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组调查、登录,普查队审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市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建立本市文物普查信息管理系统。
普查工作队要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要及时整理归档,予以妥善保存,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七、普查的宣传
按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方案》的统一部署,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传播的重要作用,利用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庆和文物普大活动的开展,广泛宣传普查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动员和引导各博物馆及社会公众参与文物普查。
篇7
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保障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污染源普查的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
第四条污染源普查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五条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控制支出。
第六条全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行1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七条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第二章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
第八条污染源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第九条污染源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按照要求填报污染源普查表。
污染源普查对象不得迟报、虚报、瞒报和拒报普查数据;不得推诿、拒绝和阻挠调查;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
第十条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第十一条工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基本登记信息,原材料消耗情况,产品生产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和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
农业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规模,用水、排水情况,化肥、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秸秆等种植业剩余物处理情况以及养殖业污染物产生、治理情况等。
生活污染源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治理情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生活用水量、排水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设施基本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和废气的产生、处置以及利用情况等。
第十二条每次污染源普查的具体范围和内容,由国务院批准的普查方案确定。
第十三条污染源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污染源普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第三章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污染源普查日常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污染源普查日常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做好污染源普查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由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订,经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批准。
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应当包括:普查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普查的主要污染物、普查方法、普查的组织实施以及经费预算等。
拟订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应当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八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拟订污染源普查表,报国家统计局审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根据需要增设本行政区域污染源普查附表,报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使用。
第十九条在普查启动阶段,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进行单位清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民政、工商、质检以及其他具有设立审批、登记职能的部门,应当向同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其审批或者登记的单位资料,并协助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以本行政区域现有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确定的污染源普查的具体范围,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单位资料,对污染源逐一核实清查,形成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
第二十条列入污染源普查范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当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本企业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单位应当指定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
第二十一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借调人员从事污染源普查工作。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与聘用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借调人员的工资由原单位支付,其福利待遇保持不变。
第二十二条普查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执行普查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对普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全国统一的普查员工作证。
第二十三条普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和检查的职权,有权查阅普查对象的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并有权要求普查对象改正其填报的污染源普查表中不真实、不完整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普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普查资料。
普查人员执行污染源调查任务,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普查员工作证;未出示普查员工作证的,普查对象可以拒绝接受调查。
第二十五条普查人员应当依法直接访问普查对象,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污染源普查表。污染源普查表填写完成后,应当由普查对象签字或者盖章确认。普查对象应当对其签字或者盖章的普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其登记、录入的普查资料与普查对象填报的普查资料的一致性负责,并对其加工、整理的普查资料的准确性负责。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登记、录入、加工和整理普查资料过程中,对普查资料有疑义的,应当向普查对象核实,普查对象应当如实说明或者改正。
第二十六条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擅自修改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取得的污染源普查资料;不得强令或者授意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伪造或者篡改普查资料;不得对拒绝、抵制伪造或者篡改普查资料的普查人员打击报复。
第四章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二十七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和有关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按时上报普查数据。
第二十八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做好污染源普查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建立健全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更新。
第二十九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并对普查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污染源普查数据不符合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或者有关标准、技术要求的,上一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要求下一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调查,确保普查数据的一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三十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核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或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依据。
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有关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时间内重新进行污染源普查。
第五章数据、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
第三十一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决定。
地方污染源普查公报,经上一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
第三十二条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和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工、整理的资料属于国家秘密的,应当注明秘密的等级,并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处理。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对在污染源普查中知悉的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三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建立污染源普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污染源普查资料档案的保管、调用和移交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
第三十四条国家建立污染源普查资料信息共享制度。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在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污染源普查资料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普查成果的开发和应用。
第三十五条污染源普查取得的单个普查对象的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得作为考核普查对象是否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的依据,不得作为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普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和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第六章表彰和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在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七条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通报批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改污染源普查资料的;
(二)强令、授意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伪造或者篡改普查资料的;
(三)对拒绝、抵制伪造或者篡改普查资料的普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八条普查人员不执行普查方案,或者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或者强令、授意普查对象提供虚假普查资料的,依法给予处分。
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人员泄露在普查中知悉的普查对象商业秘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普查对象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污染源普查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通报有关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建议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迟报、虚报、瞒报或者拒报污染源普查数据的;
(二)推诿、拒绝或者阻挠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的;
(三)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材料消耗记录、生产记录、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记录以及其他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有关的原始资料的。
单位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个体经营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各界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检举,并对检举有功的人员依法给予奖励,对检举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军队、武装警察部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由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组织实施。
篇8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港闸区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污染源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为环境管理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7年度。
三、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港闸区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一)工业源
工业源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二)农业源
农业源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对象为分散农户、专业户、养殖场。
(三)生活源
生活源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
(四)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四、普查内容
(一)工业源包括: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2.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能源结构和消耗量等;3.生产产品情况;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7.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情况。
(二)农业源包括:1.种植业中作物主产区的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2.畜禽养殖业中规模养殖场点的粪便、污水的产生和排放情况;3.水产养殖业中规模养殖场点的饵料、鱼药、肥料等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
(三)生活源包括:1.普查范围内的第三产业单位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2.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和以区为单位的农机排气污染情况等;3.以建制镇街为单位的城市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五、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一)废水
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二)废气
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三)工业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四)污染处理设施
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五)核与辐射
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六)农业源
1.种植业。地表径流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农药;地下淋溶包括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农药;地膜残留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水包括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包括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3.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4.农机类:农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
六、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省、市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工业源。工业源中占全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和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省农业源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
3.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1.普查准备阶段(2007.9-2008.1)
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实施方案、质控制度;开展清查摸底和普查培训工作。
2.全面普查阶段(2008.1-2008.12)
(1)现场填报阶段(2008.1-2008.4)
组织力量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普查表的填报并完成数据录入前的逻辑审核。
(2)审核录入阶段(2008.4-2008.5)
完成填报数据的复核、录入、校验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在5月31日前将原始数据上报国家、省、市污染源普查机构。
(3)抽查补正阶段(2008.5-2008.6)
根据上级普查机构的抽查复核结果,对第一次上报数据进行补齐修正,在6月30日前将补正后的数据再次上报。
(4)汇总阶段(2008.6-2008.7)
区普查工作办公室将全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经区普查领导小组审查后向国家、省、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
(5)报告编制阶段(2008.7-2008.12)
区普查工作办公室对汇总数据进行校核、加工、分析,形成总体报告。
3.总结阶段(2009.1-2009.7)
建立区级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七、普查组织实施
(一)基本原则
普查按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街道(乡)分级负责,职能部门分类推进,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区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普查办公室,负责全区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推进,普查办人员由区政府办、统计局、环保局、农经局、发改委、商贸局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地点设在区政府七楼中会议室。
区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质量控制(含数据处理)和现场普查3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由政府办牵头,各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负责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进度督查;质量控制组由统计、环保、农经等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及外聘行业专家组成,负责区、街道(乡)普查员、指导员的业务指导,对填报数据和录入数据进行复核和质量抽查;现场普查组由统计、环保、发改、农业、商贸及外聘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入户调查、普查表填报等工作。
各街道(乡)相应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其工作人员从各街道(乡)机关以及村委会(居委会)中抽调。各街道(乡)普查办专职从事污染源普查的人员不得少于3名,现场普查期间,各街道(乡)、村(居)专职从事污染源普查的人员配置,按《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部门职能
普查工作在区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行街道(乡)分级负责,部门分类推进。
领导小组负责编制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质控措施及各阶段工作方案,按照分工指导督促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开展。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宣传活动。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工作的推进,协同街道(乡)开展工业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商贸、卫生、城管部门负责生活源普查工作的推进,协同街道(乡)开展生活源的普查。
农经部门负责农业源(包括农机源)普查工作的推进,协同街道(乡)开展农业源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发改委配合做好工业源普查及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四)具体分工
化工、印染、造纸、水泥、电力、供热、电镀、医药等行业的重点工业污染源、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以及机动车排气污染源的现场填报和数据审核由区或区级以上负责。其他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的现场调查与填报由街道(乡)负责,数据录入、复核、汇总上报由区或区级以上负责。
(五)质量控制。
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执证上岗。普查人员应当依法直接访问普查对象,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污染源普查表。普查人员入户调查污染源时,不得少于2人。
各街道(乡)普查办要建立质控机制,设质量控制岗位,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六)宣传动员
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八、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自行安排,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到位。
其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九、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篇9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县级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县人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12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12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秭归县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含放射源,下同)、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县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属国控、省控污染源、其他占全县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以及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可采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国家、省、市农业普查试点测试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普查年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按照国家统一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全县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年2月底以前,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编制普查表,开展普查培训。分类选择普查对象试填。
2、全面普查阶段:年3初开始,在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的基础上,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普查表的审核录入汇总工作,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和污染源档案,由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办)进行审核验收。年3月底前各乡镇将本乡镇普查表全部收齐后上报县普查办,县属规模企业于年3月底前直接报县普查办。年4月底前完成普查表的审核及正式普查表的填报。年5月底前完成数据录入、汇总,年月6月完成验收。将数据上报宜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阶段:年底以前,建立秭归县污染源数据库,经上级核定的普查数据,提交报告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开展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普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相关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组织机构。
秭归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由相关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工业污染源组、农业污染源组、生活污染源组,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县普查办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全国污染源普查行政法规、落实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相关文件精神;
2、组织拟订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经秭归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实施;
3、制订和组织实施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技术规定等;
4、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5、对各乡镇、各企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6、组织指导对污染源进行清查,正确填报普查表,完成数据录入审核,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和污染源档案;
7、拟定普查报告,并根据县普查领导小组决定上报和普查数据。
普查中,在乡镇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村委会等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设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县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重点产业活动单位应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相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1、相关职能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秭归县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各职能部门分工如下:
县环保局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负责对工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理设施普查的指导;
县广电局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参与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县发改局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县经商局负责督促工商企业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指导企业做好普查表的填报;
县公安局负责提供各类机动车数量等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县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资金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
县建设局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县环保局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县卫生局负责督促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污染源普查;
县农业局牵头负责农业源的普查;
县工商局负责提供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企业名单的核对工作;
县统计局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县环保局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其他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协调配合此次普查工作。
2、普查监测任务分工。
(1)工业源、生活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由县环保局组织实施;
(2)农业源由县农业局组织协调落实;
(3)新建项目以验收监测报告作为普查依据。
(四)培训工作。
县普查办负责全县普查指导员及普查员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的填报方法,指标解释,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普查员要求:所有普查工作人员均需经过培训,并获得普查员证后方可开展普查工作。
(五)质量保证。
县普查办依据上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指导全县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县、乡两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乡镇及企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普查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普查表格填写不规范的均须再次调查或监测核实后重新填写上报。
(六)宣传动员。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家、省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普查经费
本次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县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县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部门预算,分年度按时拨付。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篇10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全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功,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全市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中心)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镇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和省级指导、地方调查以及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属于国控、省控及列入本次调点污染源范围、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1、准备阶段(*.10-*.12):成立组织,落实经费,开展宣传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开展普查培训;清查普查对象,建立污染源单位排污台账和原始记录。
2、全面普查阶段(*.1-*.7):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进行审核验收等。*年5月底前,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年6月底前,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3、总结阶段(*.8-2009.7):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对普查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编制并巢湖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报告,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第一次全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调查组、数据处理组和农业普查组。农业普查组由市农委负责组建,在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4、对各县、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省和市普查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设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市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二)部门职责
普查工作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协作。
市环保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和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发展改革、经贸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建设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
水务部门参与城镇公共供水及自备水源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审核、汇总与分析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入户调查;
巢湖军分区后勤部和市武警支队负责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组织协调驻巢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三)组织培训
实行市、县区分级培训。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市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县区普查员骨干的培训。其余普查人员的培训由各县、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培训内容: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四)质量保证
根据国家和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和普查工作评价标准,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县、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五)宣传动员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适时召开新闻会,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产业活动单位要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市、县区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