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标战略 竞争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50-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商标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商标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国家或企业不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有品牌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施商标战略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企业是商标的拥有者,也是实施商标战略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积极性,才能激励广大企业运用好商标这个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推动市场运作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品牌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商标战略的含义
1.商标。商标俗称牌子,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缔结前,国际上对商标概念尚无统一定义。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商标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任何能够将一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的标记或标记组合,均应能构成商标。”这类标记,主要是文字(包括人名)、字母、数字、图形要素、色彩,以及上述内容的任意组合,均应能够作为商标获得注册。即使有的标记本来不能区分有关商品或服务,成员亦可依据其经过使用而获得的识别性,确认其可否注册。成员可要求把“标记应系视觉可感知”作为注册条件。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商标具有无形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特征。
2.商标战略。早期的理论界将商标战略定义为:“商标战略是现代企业的一种基本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商标的精心选择和培育来提高其知名度,使其有效地传达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借以实现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目标。商标战略的实施需要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战术行为,即商标策略,包括设计、注册、宣传、商标使用和维护以及商标管理等内容。”另有学者从企业技术性竞争与非技术性竞争角度研究商标战略的含义,认为“商标战略是制定者为了本身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在非技术性因素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并保持自己非技术性竞争能力优势的整体性战略观念与谋略战术的集成总和体。”还有专家在企业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商标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立并保持驰名商标,塑造企业优良形象为目标,针对企业的商标工作制定的企业分战略。知识产权专家对商标战略定义为“商标战略即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达到树立企业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的总体性谋划。”该种观点深刻揭示了商标战略的内涵和外延。
二、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意义
商标战略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之一,企业要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合法、合理、最优的商标战略措施,实施好商标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创立自有品牌。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自有品牌使用率较低,以致大多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差别不大,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没有特色,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自主品牌。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切实发挥商标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通过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创立和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从根本上扭转旧有模式,探索和实践新的发展模式。
2.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消费。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市场消费也就是品牌消费。商标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要选购的商品或服务作出选择,并促进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也越来越多,选择的余地也更大了。很多顾客在消费时已不光看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他们更看重生产企业和品牌,因为他们相信品牌是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集中体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实施商标战略和塑造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在众多的选择中迅速对本企业的商标产生良好的印象,形成普通品牌与名牌的心理区别,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有利于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我国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仅仅依靠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内生动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从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型。通过商标战略的实施,支持和引导我国企业大量进行国际商标注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积极培育国际驰名商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过分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定牌加工产品的局面,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篇2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行业,各级政府争相出台工业设计行业的扶持政策。工业设计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因此,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及维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每年的4月26日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而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定为:“设计未来”―这个主题无形中让人充满了遐想与期待。
世界知识产权日制度的萌芽与由来
知识产权的基本含义,是指脑力劳动者对其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类权利的统称,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也称为版权)以及商业秘密权等。传统上,通常将专利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权等并称为工业产权。
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和意识,从而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知识产权制度萌芽于西方,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源自英国1623年颁布的《垄断法规》。
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国家都施行知识产权制度,但知识产权的种类和保护范围,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各种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国际协议或协定,最早是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提出了7类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要求,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遵守。
1967年,51个国家签署了《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70年4月26日该公约正式生效。我国于1980年6月3日加入该公约,成为该公约第90个成员国。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16个专门机构之一,负责管理24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递进
大多数人都知道有知识产权:版权、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商标。但许多人仍把这些当成商业或法律概念,认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
为了缩小这种认识上的差距,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于1999年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自此,“世界知识产权日”每年都有一个主题。
历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为:
2001年“今天创造未来”;
2002年“鼓励创新”;
2003年“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2004年“鼓励创造”;
2005年“思考、想象、创造”;
2006年“知识产权―始于构思”;
2007年“鼓励创造”;
2008年“尊重知识产权和赞美创新”;
2009年“绿色创新”;
2010年“创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表示,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会围绕外观设计在市场、社会和打造未来创新中的作用开展庆祝活动。
而每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似乎都在创造性的思考中完成了一个递进式“设计”。
我国加速实施国防知识产权战略
上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知识产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1979年,美国率先提出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随后,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欧盟等各国也纷纷制定并推出各自的知识产权战略。
为了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于2005年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经过3年的时间,形成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个专题的研究报告。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6月5日由国务院正式对外。2009年5月,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领导小组成立,12月在北京召开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动员部署会,了《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等5个方面的战略重点,提出了近5年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国防知识产权作为一项专项任务单独列出。国防知识产权,是指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任务分工,明确了总装备部会同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
积极倡导企业的“设计”意识
早在2004年,总理就曾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一个企业的决策者,若至今仍没有知识产权意识,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近两年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走上开发独有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道路,与外商的议价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加倍提升。
知识产权做得好的,值得一提的品牌,在电子科技领域比比皆是,微软、IBM、苹果等等。以苹果为例,2010年,苹果公司共获得563项专利,远高于2009年的289项和2008年的186项,足以使之进入全球专利50强。
苹果在技术方面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专利的数量,而是更进一步体现在产品的宣传,以及营销的方式上。因此,从更长远的意义来说,“设计”这个理念,并不仅仅要运用在知识产权领域,而是要运用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当中去。
企业创办之初,需要设计出独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与方法,召集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需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法律方案和财税方案,规避可能因此产生的风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产品需要占据市场的阶段,需要设计针对不同产品线的营销模式与方法,设计品牌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等等。
设计要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阶段、品牌发展的状况、人才储备情况,以及所处的市场状况,定制出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不能走非此即彼,盲目追求高投入高数量的极端路线。只有经过有前瞻性的“设计”,将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与长远发展战略、经营方式创新以及品牌推广策略有机结合,才能真正造就企业的平稳、畅顺发展。
但“设计”也并非万能,还需要针对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积极应变,主动调整,尽量降低不可控因素在企业成长过程的比重,努力实现“零风险,全成长”!
可能会有企业觉得,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这样的“设计”,但在知识产权业已经得到长足发展的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寻求专业以及服务机构来实现。
保护缺位,盈利模式单薄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工业设计企业不足10%。“知识产权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创造出来的固定成本大,而复制起来的边际成本极小。”
一方面,在我国缺少鼓励创新的机制,精明的商家不愿下大力气去研究新兴设计背景下,而成熟的作品往往已经打开了一定的销路,选择模仿甚至抄袭,对商家来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与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到位为山寨产品提供了沃土,抄袭者往往通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实现法律绕行,致使真正专注于创新设计的企业欲哭无泪。
工业设计企业置身于多年模仿形成的惯性氛围之中,为多种困难所羁绊。选择随波逐流或选择孤军奋战,这就是目前工业设计企业面临的一种现实。
在我国,99%的企业采用委托式设计,而在国外分成式设计占比重大。分成式设计是一种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设计出来的产品卖得好就多得,卖的差就少得,设计者根据产品的销量来提取分成。而在委托式设计中,工业设计企业只能在设计完稿时收取固定的设计费用,无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分得相应的利润。这种机制既缺乏绩效的鼓励效用,又造成了工业设计行业盈利模式的单一。
尊重知识产权,放下国别意识
一个企业对于专利的申请和维护,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市场竞争的需要,无法代表一个产业的共同利益。
有相关人士撰文说:“虽然近年来国内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增强,但每逢发生与外企知识产权纠纷,国内总会有少数舆论以‘专利大棒’、‘民族产业遭遇狙击’等论调为国内企业进行张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明德指出:“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在经济建设第一线打拼,应该依国际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对知识产权保护,最重要的是拥有平等的心态,除了做到国内、国外的平等,还需要在知识产权纠纷中,放下国别意识,以尊重知识为先,以平和心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这才是企业更健康的心态。
纵观五百强企业,在尊重市场规律下艰难地跨越了“专利门”,知识产权都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中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知识为企业服务。同时要懂得国际游戏的规则,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成长与成熟,提升实力,参与国际竞争,让真正的“中国创造”震撼世界,赢得尊重和未来。
未来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指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发展应包括中国创造、中国创意、中国形象三个方面。
“中国创造,核心是专利战略与国家科技竞争力;中国创意,重点是版权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形象,包括了商标战略与国际品牌影响力。”吴汉东表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位居全球之首,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吴汉东指出,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工厂”,却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有些甚至是末端。当代中国要进行产业创新,就要重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完善和实施专利制度。中国不仅应注重技术专利的数量和规模,更应考虑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提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拥有量。为此,应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对GDP贡献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占据世界第一,但在版权贸易方面却是进口大于出口。吴汉东分析,在当今国际文化市场上,美国占据了43%的市场份额,欧洲国家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拥有3.5%。从版权产业的增长率来看,世界版权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并且以5%的速度不断增长,中国近几年版权产业增长较快,但潜力远未发挥。他指出,中国版权战略的实施应该考虑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注重版权产业的增长率和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目前,中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10年度提供数据,国际知名品牌500强中,美国达到237个,中国只有17个,而且大多是国有企业,这与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和货物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不相符合。
篇3
1.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含义通过对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文献的梳理可知,目前学界和业界已分别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能力、服务的类型、服务的手段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性的探寻,并且还从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网络政策、资源整合、创造就业、改善经济结构等视角,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定义进行了阐述[2][3][4][5][6],故通过对这些观点的综合与归纳即可获得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初步了解。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其本质就是以服务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为根本,以、咨询、培训、融资等服务手段及行为的实施为表现,以在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目标的一组服务集,而这种服务集又可具体体现为创新型服务和培育型服务的集合。其中,创新型服务是以科技孵化器内部的服务机构及其人员为支撑,以在孵企业为对象,通过持续性、基础行为的提供(如设备资助、物业管理、教育培训和资金注入等),来强化在孵企业内部核心专利技术的产出率,提高在孵企业自身知识产权资源的存量以及对未来企业品牌的驾驭能力,是属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向型服务。而培育型服务是指孵化器凭借其社会资本、信息平台和人际网络来联接并培育在孵企业与外部法律机构、专利机构、科研院所和关联性企业之间的关系,协助在孵企业形成自身的社会网络,进而强化在孵企业核心专利技术的法权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实现在孵企业依靠自身核心专利技术来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取高额市场利润的能力,属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外向型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构成如图1所示。图1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构成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孵化器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物质资源、人际资源来构筑与在孵企业相适宜的服务网络,提供能实现在孵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服务行为,并借助各类服务手段的实施来实现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研发及获取,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及法权化,在此基础上,将开发出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化成产品并形成品牌,以实现在孵企业向未来产业链高端和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攀升。所以说,对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及其成果的培育既是创新型服务和培育型服务的主要内容,又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内核所在。2.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的界定既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是以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及其专利成果的培育为核心,那么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存量是否获得增加,以及知识产权的竞争力是否得以提升,就必然成为检验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是否完善的核心所在。鉴于此,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就是指孵化器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根本,围绕知识产权的确权、维权和用权,以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基于市场机制为在孵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转移、诉讼、许可、评估、咨询、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等业务活动的集合。从外部成果表现上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不仅表现为对在孵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潜力的强化和知识产权存量的提升,更表现为孵化器运用多元化的服务手段将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市场化和价值化,即知识产权的增值和增效。从内部运行本质上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就是以服务资源为基础,以在孵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强化为目标,利用知识产权服务来促进在孵企业创造知识产权掌控技术版图、应用知识产权争夺市场版图、运营知识产权赢得财富版图的一组动态服务集合体[7]。与传统服务不同的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属于知识服务业价值链的高端,具有明显的知识资本密集性、高系统性、高附加值性和高交互性等特征。
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结构模块的解析
既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是多项服务的集合体,且各项服务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那么本文就以“投入—运作—产出”模型作为分析框架[8],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划分为投入模块、运作模块和产出模块。1.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投入模块任何服务行为的实施都需要有相应资源的投入,知识产权服务也不例外。在对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的研究过程中可知,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投入可分为物质资源投入和服务资源投入。(1)物质资源投入。物质资源是指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形资本资源,包括物质技术、厂房设备、土地、地理位置、原材料、资本货物和债券等[9]。这一系列的物质资源由于便于掌控,所以能较快地被在孵企业所吸收,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但这些有形物质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折旧,其自身价值也会逐渐减弱。虽然厂房和土地在地理位置上不可移动,但相对的,它们也是最容易被模仿和替代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科技企业孵化器无法单独通过有形资源的投入来产生持久的服务效益。(2)服务资源投入。服务资源表现孵化器在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非物质形态资源,具体包括孵化器自身所带有的政策、信息、研发理念、文化传统,以及孵化器管理者所具有的经验、判断、知识、见解等。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不同,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无法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体现,但其特有的积累性和持续性使得其价值不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相反会因为时间及经验的积累而获得不断提升[10]。因此无形服务资源除了会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的管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孵化器管理者以在孵企业的自身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所亟需的各类知识产权服务。虽然无形服务资源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无形服务资源效用的发挥还有赖于有形物质资源的支撑,因为任何理念的实施、知识的运用都需要足够的有形资源的投入方能实现,故科技企业孵化器除了要不断强化对无形服务资源的重视外,还需要逐步提升对有形服务资源的支持。2.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行为运作模块在投入相应服务资源的基础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就可以开始着手对在孵企业进行必要的服务运作,包括对知识产权服务的规划和组织。(1)知识产权服务规划。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在孵企业发展路径及技术水平,对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系进行战略规划,同时通过控制规划来勾勒出在孵企业对未来知识产权资源的使用路径。首先,知识产权服务的战略规划。孵化器高级管理层在对宏观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在孵企业竞争实力分析的基础上,跨越部门界限,从在孵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描绘出在孵企业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对知识产权运营活动的愿景和展望,确定孵化器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战略目标(如在孵企业未来专利数量及质量、未来知识产权资产的经营收益等)。其次,知识产权服务的控制规划。考虑到服务资源的有限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级管理层最迫切的决策之一是确立服务资源的投入方向,即孵化器高层管理者在整理和评价现有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及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这些知识产权资产的动态管理和针对性投资,合理确定在孵企业未来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向,充分利用在孵企业已有的知识产权信息和核心专利,将有限的服务资源用于在孵企业的特色领域,通过联合研发,不断夯实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存量,提高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质量。在积累到一定的层次后,采取联合经营、有价转让、开发替代技术等手段来改变在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实现其对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掌控。(2)知识产权服务组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若想要取得服务上的成功,就要将服务的组织结构调整成在孵企业所能接纳并认可的,而这种调整首先就要从职能部门的创设以及服务岗位的确立来着手。首先,知识产权服务职能部门的创设。根据对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调查和访谈可知,目前我国设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还较少出现,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所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设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而这种机构的设立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由孵化器自己主动牵头设立专利管理委员会。为控制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从在孵企业的科研、转化、生产和销售这几个方面开展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及执行,其核心是由孵化器全程控制知识产权服务行为的实施;二是吸收外部专业的知识产权机构或交易公司,借助签订服务协议等方式,来让这些专业化的部门协助在孵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运营及管理,其核心表现为“由外部机构来服务,由孵化器来监督”。其次,知识产权服务岗位人员的确立。除了组织机构的设立外,人员岗位的确立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的岗位安排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知识产权服务总监。负责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的整体运作,是服务规划的总设计人,专门改进知识产权服务的相关业务及流程;二是知识产权服务专职管理人员。其职责可分为知识产权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知识产权交易等;三是知识产权服务协调人员。考虑到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涉及财务、法律、销售等多个职能及业务部门,故孵化器需要根据部门特点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协调员,负责不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3.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成果产出模块在获得足够服务资源投入以及服务岗位和人员配置的基础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也必然会获得相应的产出,而这种产出则主要表现为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形成以及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获取。(1)知识产权的成果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所带来的首要成果即是在孵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存量的提升,如专有技术、专利产品、企业品牌等。由于获得了足够资金、设备及人员的支持,在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从事必要的研发与生产,这无疑加大了在孵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的产出。随着知识产权存量的增加,在孵企业还可以选择价值潜力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的专利技术及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和生产,这不但提高了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质量,还能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这就为未来企业的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随着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形成,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掌控未来市场价值链的高端,获取高额的市场利润。例如,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培育在孵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就是通过推动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来实现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技术标准、创立自主的品牌,强化已有的竞争优势,以达到控制市场产业链高端,支撑持续性发展的最终要求。
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结构模块间的互动机理
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营能力,其更仰仗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上的投入、服务战略上的规划、服务行为上的实施以及服务岗位和人员上的配置等方面构成的服务行为集。据此,本文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过程为主轴,解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结构模块之间的互动机理,如图2所示。图2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结构模块1.知识产权服务投入以在孵企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供给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若要发挥其既定效用,首先要根植于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通过出台孵化器培育政策、颁布在孵企业入驻标准、确立在孵企业孵化空间、明晰在孵企业的能力缺口等方式,来引导服务资源向在孵企业流动。同时借助服务平台的搭建、服务载体的创设来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培育出在孵企业可承接资源的孵化土壤,从而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资源潜能的有效发挥,并为在孵企业知识产权竞争潜力的提升,创造出必要的资源供给平台。2.知识产权服务运作以服务的投入为基础,以服务的产出为目标来实施服务行为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厂房、设备、人员、资金等有形服务资源的提供,以及政策、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的支撑,来塑造由技术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等组成的孵化环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联动,增强企业对专利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同时通过知识产权服务战略的制定和服务机构的配置来提高在孵企业知识产权产品化及商业化的能力。最后依托上述两种能力的耦合,形成在孵企业最终的知识产权竞争潜力,催生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提高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质量,并以此为基础引领在孵企业向市场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彰显其特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知识产权服务产出以提升在孵企业的存活率为核心,形成服务资源再集聚效应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知识产权服务所带来的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获取和知识产权竞争力提升,除了会提高在孵企业的毕业率之外,还能吸引外部有孵化意向的企业及项目入驻。随着入孵企业的不断增加以及孵化器自身服务条件的改善(政策颁布、机构设置、人员配给),将会逐步带动高端人才、核心专利、专业机构向孵化器流动,使知识密集型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这无疑提高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及效用,还实现了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与在孵企业发展的全方位耦合,推动了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基础及等级,并进一步提高了在孵企业的毕业率。
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服务的改进对策
篇4
关键词:服装企业 自主创新 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也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服装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服装产业有了质的提高,产量和产值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这个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产业快速成长的动力主要是劳动力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女装企业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仅仅是低成本和面向国际市场的贴牌生产。
贴牌生产的严峻现实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利润微薄。统计资料表明,整个服装产业的供应链利润分配,大致符合加工环节10%,接单环节20%,品牌和营销70%的比率。服装企业在没有技术、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实力进行研发投入,由此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认为,理论型的原始创新对于我国服装企业来讲不太现实,借鉴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采取集成创新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比较适合杭州女装企业。
从创新的手段和态势来看,考虑到我国服装企业的区域位势、地理文化、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又分为如下几种:
1.率先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发制人”战略。其最大特点和优点均体现在“率先”二字上。它要求服装企业抢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完成技术创新并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从而获取高额的早期“垄断”利润。几乎所有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都把这一战略视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但从我国服装企业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能力。
2.模仿创新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战略,其思想精髓是“先模仿后赶超”。采取这种战略的原因或者是服装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在“创新的优先权”方面与“率先创新者”一决高下,或者是实施率先创新战略在经济上不可行或不合算。同率先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的突出优点是省力气、见效快、风险小、投入产出比高。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是后发达国家和企业快速成长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因此理应成为我国多数服装企业当前首选的技术创新战略。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采取模仿创新的模式比较普遍,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模仿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功。由于自身规模和技术实力有限,在每年的不同季节,公司都要派优秀的设计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服装生产地区考察,对市场上流行的服装产品进行研究和消化,同时结合企业目标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局部性的改进,然后投放市场。事实证明,这种创新模式既有利于节约成本,规避研发能力弱等劣势,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增长。
3.合作创新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竞争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对抗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服装企业如果还在“闭门造车”式地搞“独立创新”,就不仅是不经济和高风险的,更是不明智和不可行的。事实上,现今的企业大都通过与其他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来提升技术能力。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服装企业来说,合作创新战略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战略,是通过“借力策略”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绩效的捷径。合作创新战略的最大优点是能使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由于我国服装企业的集群优势明显,区域联系紧密,所以合作创新也是比较适合我国服装企业现状的一种创新模式。服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集群优势,采取区域性的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优势互补策略谋得共同发展,这在我国服装企业整体能力和规模处于劣势的现实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篇5
一、风险与知识产权风险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简单来说,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就是创新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给企业带来危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资本投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其中法律风险最主要的是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等七种。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知识产权风险,一方面是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可能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可以说,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过程。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方法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机制非常重要,如预防机制、保障机制、跟踪机制等。
具体来说,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预防
预防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可能会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事先采取规避措施。
1.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人员的管理主要针对技术创新过程中接触或可能接触涉密信息的企业内部人员,如研发团队、知识产权人员、管理人员等。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对团队人员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是否已拥有知识产权等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其签订研发协议,对创新技术的项目、内容、研发时间、研发成果形式、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等问题进行约定。企业聘用专业知识产权人员,有条件可以组建知识产权部门,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协助。对于管理人员要特别对其做出竞业禁止的规定。
2.签署保密协议
技术创新工作启动之前,企业应与创新过程中接触或可能接触涉密信息的企业内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对研发过程中涉及的资料、数据、技术等进行保密。技术创新过程会涉及大量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要制定并严格落实保密措施,保密措施应贯穿整个研发过程。如:明确研发各环节保密措施责任人;设置涉密信息保密级别及知悉权限;对掌握关键数据及重点技术的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其在未经企业许可的情况下就相关信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公开发表等。此外,保密措施的对象不仅包括签署保密协议的企业内部人员,对于到企业学习、挂职、交流的人员同样适用。
3.组织有效的知识产权培训
企业组织专家对研发团队、管理人员等进行知识产权培训。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国家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公约、技术创新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及规避方法等。有效是指培训的对象确实理解了培训内容,并能够实际运用,可以通过问卷、考试、环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保障
企业应为技术创新提供全面保障。包括资金,指研发所需的经费;人力,指根据研发团队需要配备的辅助人员;物力,指研发需要的设备等硬件条件。为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企业最主要的是要提供信息保障。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首先企业与研发团队要了解国内外行业技术发展现状,评估研发价值,共同确定创新技术项目;其次,研发团队自身或在知识产权人员的帮助下,要对国内外相关的专利文献信息进行检索,避免重复开发;再次,研发团队或知识产权人员应实时关注国内外研发及知识产权动态信息,掌握相关研究进展及知识产权法律状态信息,避免出现他人针对企业正在研发的技术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不知情继续研发而产生损失的情况。企业提供信息保障的方式主要有,订阅行业期刊、收集本领域关键技术专利布局趋势分析报告等情报、购买专利检索数据库或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检索渠道等。
(三)跟踪
企业应制定开发记录、资料查询记录、阶段性成果(试验)记录、成果记录、研发报告等模板文件,由研发团队按要求填写,并签名。研发任务完成后,相关材料交由管理人员或知识产权人员归档。企业应安排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人员对研发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可查阅研发文件,了解研况,发现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技术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时,针对该成果即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研发过程中成果泄漏、被他人在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侵权使用,先对部分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专利布局的方法之一。
结语
篇6
论文摘要:当前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含义的界定尚存欠缺。在区分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应界定为累积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外延上,应重视知识产权能力在企业能力构成中的作用,实际上知识产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能力的一种构成要素。另一方面,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也是知识,与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两者统一于企业能力体中。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清晰认识有助于明确其在企业能力中的核心位置,进而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积极作用。
1引言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性。郭秋海(2007〕提出,知识产权能力是指组织对界定为知识产权范畴的智力成果,有效控制、保护、运用并加以整合的能力,为组织所拥有,能为组织带来利益。知识产权能力具有无形资产性、价值性和独特性等三方面特征。李蓉、萧延高、王晓明(2007]从知识产权能力与动态能力的逻辑关系出发,认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是指企业创造、管理、利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目标是为了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喻翠玲(2009〕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界定为企业创造、利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能力。
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能力尚属较新的概念,尽管取得了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对知识产权能力内涵进行了分析,都强调知识产权能力包括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具体内容,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只是知识产权能力具体构成要素,存在着用能力解释能力的问题,对知识产权能力的本质还有待深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理论基础还显得薄弱。
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
2.1知识产权能力和知识产权资源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资源(Resource)和能力(Capability)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关于能力和资源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资源包含能力或者能力包含资源。前者如资源论学者Wernerfelt(1984)将资源定义为任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给企业力量或弱点的东西。Barney(1991)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具体包括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多数学者认为,资源和能力是相互区分的。Grant(1991〕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的投人要素,如资本设备、员工技能、专利等;能力则是完成一定的任务或活动的一组资源的一切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的客观存在。Amit,Schoemaker(1993)〕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控制或拥有、能参与产品和服务生产以满足需求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人力的和非人力的所有投人要素;能力则是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通常是运用整合的方式和组织的流程来影响期望的结果。
资源和能力是存在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一般而言,资源是企业所能控制或拥有的有效要素的综合,是静态的存量。能力是动态的流量,是整合企业资源,使其在整个价值形成过程中,不断增值的能力。优势资源如果不能被有效整合,带给企业的则可能并不是市场优势。一个企业获得租金,可能并不是因为它有更好的资源,而是由于具有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的特别能力。关于资源和能力的关系,Javidan(1998〕提出了核心能力的关系层级(如图1)。在这个关系中,资源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资源的整合,竞争能力是企业职能性能力的有机协调和组合,核心能力作为竞争能力的最高层次,是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组合。
按照上述观点,知识产权资源是企业无形资源的一种,以企业已经获得的知识产权为主,包括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运用等情况。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与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相适应,是指企业依据内外部环境形成的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和管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整合的一种累积性知识。这个概念的特征在于,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论的观点,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最终透视为企业的一种累积性知识,避免了用能力解释能力的逻辑循环。知识产权资源是知识产权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要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必须首先获得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资源,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但企业拥有知识产权资源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竟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还必须对这种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组织,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持征
(1)价值性。如同其它资源和能力一样,知识产权能力只有具备了价值性,才能够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产权能力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创造、改变和配置企业知识产权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知识产权能力的价值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占领市场,内部可以激发发明创造,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动态性。知识产权能力是动态发展的,必须随时间而变化,这是知识产权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Teece(2000)0通过研究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战略,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竞争力源于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知识资产的能力。当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是非线性的,顾客的需求也是动态变化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动态的知识产权能力,在企业现有知识产权资源基础上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调整,确保公司竞争力的实现。动态性特征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元学习能力。元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是将组织中不同的甚至是互为矛盾的知识进行同步整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
(3)默会性。知识产权能力作为一种知识,当然也具备知识的默会性特征。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当某种知识能够被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学习者或者接受者也能够通过这种表达获得这种知识的话,这种知识就属于显性知识,反之,则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性,难以交流。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比如为了平衡专利权人的垄断,各国在授予专利的同时,都要求申请人将其发明创造的主要内容写成详细的说明文件,并以专利说明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开通报,以使该知识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均能明了和评价,因此,静态的专利资源往往是显性知识,但这并不否认知识产权能力的默会性。因为,在静态的专利文献背后,专利如何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隐藏在企业员工头脑和实践中,这些都要求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能力的培育加以解决。
(4)开放性。企业总是处于一个开放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之中,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专利具备国家授予性,专利权的取得有赖于国家有关机关对某种具体发明创造的审查,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创造性成果才能获得专利,专利的保护和运用也都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干预和支持,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影响更是明显,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自始至终都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应当具备开放性和适应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完善,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
3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外延
3.1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和企业能力
企业是一个能力体,但企业应当由哪些能力组成,学者则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企业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和多变的系统。杜纲、姚长佳和王军平(2002〕将企业能力分为柔性和刚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柔性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既包括被动的响应,也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刚性则主要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包括狭义的研制开发技术、生产制造技术、广义的市场营销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等。吴正刚、韩玉启和周业铮(2004)从企业能力及其指数定义出发,设定了知识生成体系、基础管理体系、组织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博弈体系、价值实现体系等六个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上述文献关于企业能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都忽视了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能力在企业能力构成中的作用。杜纲、姚长佳和王军平(2002)构建的企业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市场、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而对组织、企业文化、知识、信念、规范等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
知识产权能力在企业能力中的地位,可以借助波特(1985〕的价值链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价值链就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一个价值链显示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生产的整合价值,它是由价值活动和边际利润两个部分组成。波特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基本活动主要涉及生产实体的产品、销售产品给购买者以及提供售后服务等活动,而支持性活动是以提供生产要素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公司范围内的各种职能等支持企业的基本活动。
在这个价值链中,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从单纯的研发能力指标转变为企业基础设施之一。现代专利制度的复杂程度使得工业革命时期一个产品一个专利的时代早已过去,企业面对日益膨胀的全球专利,如何避免专利陷阱、有效管理专利,这些问题都使得知识产权能力成为企业能力的一种构成要素,如同拥有丰富资源的企业不一定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一样,拥有大量知识产权而不能有效管理同样可能导致企业的不成功。企业只有充分实现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才能确保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从知识的角度出发,知识产权能力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知识,就应当遵循知识管理的原则,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选择、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外化等角度,全方位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一个企业如何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内外部环境,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这些都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韩国三星公司2005年发表的《专利经营宣言》中明确规定,在研发、进人新领域和其他企业合作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专利,提出构造一个和产品组合相适应的专利组合,对专利进行全球化管理。为了上述目标的实现,韩国三星设立了首席专利官(CPO),同时努力营造全公司重视专利的文化。因此,知识产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职能性能力之一,与企业其他职能性能力,如研发能力、财务能力、营销能力、制造能力等有机协调和整合形成企业竞争能力。
3.2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和企业技术能力
MartinFransman}King(1984)最早在对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的研究中提出企业技术能力概念。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定义,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流派:(1)结构学派,将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2)过程学派,将企业技术能力看作是从技术选择、使用、改进到创新的行为流程;(3)资源学派,认为技术能力是一种生产和管理技术变化所需要的资源。近几年,受到知识基础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知识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理论是企业的一种知识。技术能力是企业为支持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其静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存量,动态特征则表现为对存量的操作,如搜索、筛选、格式化、存储、纯化、编码、激活等。
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一样,是企业的一种知识,二者同为企业能力体中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和企业技术能力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因为技术能力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主要源泉,静态的知识产权资源是企业技术活动的重要产物,是企业的一种重要技术资源,较强的技术能力往往意味着企业同时拥有的较强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反过来,较强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又能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专利信息的运用和向外部购买知识产权等行为都将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但也可能存在相反的可能,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包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如果企业拥有了较强的技术能力,获取了较多的知识产权,但如果企业不能充分地保护、管理和运用这些知识产权,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也可能较差。
篇7
[论文关键词]专利池;企业;联盟
一、专利池含义
专利池,也可称为专利联盟、专利联营、专利联合授权等,该词的定义最初产生于美国。专利池可以说是专利的集合,在最开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达成协议,并通过该协议,将一个或者多个专利许可给对方或者第三方,后来发展成为“把作为交叉许可客体的多个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放入一揽子许可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集合体”。对于池内及池外的企业来说,进入“专利池”的企业可以使用“池”中的全部专利从事研究和商业活动,而不需要就“池”中的每个专利寻求单独的许可,“池”中的企业彼此间甚至不需互相支付许可费。“池”外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许可证,自由使用“池”中的全部知识产权。这样程序简化,费用也较低。专利池的管理运营就是标准的定价,是产业联盟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联盟成员的利益,而且还影响最终用户,直接决定了标准的发展。
因此专利池是将交易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是专利管理模式的集中化。
二、专利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技术标准日渐成为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保持技术优势的工具。技术标准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一种标准一旦被采用,就意味着这种标准下的核心专利权人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专利池的构建加快了专利授权,促进了技术应用。但相比较国外专利池研究与应用的日益完善,在我国国内专利池的研究及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我国企业对专利池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组建的各种专利池相比,在质量或数量上来看,我国企业的专利池都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另一方面,面对国外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及强劲攻势,我国的企业无招架之力,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专利池的重要作用,明确其组织及运作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攻势,以实施我国的标准和专利战略。
三、专利池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消除专利授权障碍,提供相关信息,加快专利技术推广应用
专利池可以通过自身完善的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国内外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由于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延伸,某一产业内厂商众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也越来越高,一项产品所涉及的专利越来越密集。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之间进行着优胜劣汰,专利池中的障碍性专利或互补性专利可以消除专利交叉许可的障碍,使得相关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专利池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是,使得企业对外许可授权的机会得以增加,而且由于专利池汇集了一个行业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加入专利池的企业在使用他方的专利技术时,就会显得十分方便,更加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专利纠纷,降低诉讼成本
专利池可以有效化解众多专利集合在一起所造成的技术风险,专利池成员间的专利争议可在内部协商解决,而无需对簿公堂。而当遇到外国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时,专利池内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进行集体谈判,与外国公司相对抗。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抗风险能力差的单个企业无能力与大公司进行技术抗衡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
(三)有利于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
专利池内的企业可以在技术上进行联合攻关,发挥各自企业的优势,对抗外国专利壁垒。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有共同的利益与趋同的理念,在掌握了产业标准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情况下,相互组建成专利池,形成产业联盟,从而进一步形成创新的合力,自觉承担维护行业发展的责任,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走向“共同创造”,以有效抵御来自国外的专利战略的攻击。
四、永康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可行性
永康特有的产业集群为构建专利池打下了良好基础。“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这是自古就有对永康的称誉。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永康成功实现了由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的转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五金之都”。永康市生产的安全门约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据全国的2/3。永康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门都”称号。永康市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较也处于优势地位。在看到永康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小,对专利池的作用缺乏了解,更没有与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相抗衡的专利联盟。在经济全球化的重压之下,永康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众多企业在积极拓展思路,寻求发展和突破。最近5年来,永康市政府建立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培育名牌的引导、奖励制度,在门业行业累计投入的奖励、引导资金达上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谋求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永康的企业家们也在积极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中国王力集团董事长王斌坚就曾讲到:“一个人想喝牛奶,就自己去养一头奶牛,这既不现实也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如果一家企业养一群奶牛供应不同的人,人人都会受益。如果永康的近500家门企都去开发新产品,都去争创国际国内名牌,同样也不现实。”为此他提出:“能不能成立一个知识产权联盟,共享技术、品牌、资源,帮助这些企业共同发展?比如,王力与亚萨合莱联合生产的锁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注盟后这块资源人人共享,一些企业的设计很有特色,也可以注盟,大家的专利权都可以注入进来。”王斌坚认为,“知识产权是个复杂的事务,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来开发、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那么成立知识产权联盟是不错的办法。将有效降低知识产权开发以及保护成本,有效发挥知识产权效用,每一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都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最大的利益。”这充分说明专利联盟在永康企业家的头脑里已有了初步构想。专利池的构建需要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还需要数量众多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处于同一领域的专利密集区更有利于专利池的组建。永康拥有特有的产业集群及相应数量的专利技术,而且企业自身也认识到了专利联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为构建企业专利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永康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到专利池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扎实开展专利池问题的研究
对于永康企业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掌握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永康企业应当认识到专利联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注重相关领域专利池问题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二)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技术标准结成联盟“专利池”
永康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掌握技术标准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的重大意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绕过国外的专利池或者加入专利池以获得交叉许可。积极研发企业自主的技术标准,并力争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获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增强在技术标准和专利池中的发言权,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遏制国外专利池的知识产权滥用。
篇8
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但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知识的创新与传播的同时,也存在被“滥用”的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滥用”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影响到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前行,从而限制了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福利。知识经济下的知识产权保护要“适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应“一刀切”地使用同一标准。
知识产权是衡量国家财富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价值形态和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正从传统的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为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时代,走向新兴的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
如果说“物权”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的主导权利形态,那么对知识的拥有权和知识自身的权利特征一般是通过知识产权得以体现,知识产权无疑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权利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品”交易总额在当今国际贸易中一直以远远超过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上升。在整个国际货物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为克服知识产权制度的地域性与知识产品的全球传播性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双边安排到多边条约的过程,使公约成员基于一定的保护标准,相互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许多国家为适应国际条约的规定,对本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作了修订;另一方面,纳入知识产权“势力范围”的智力成果在不断扩大。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被纳入WTO以《知识产权协定》(TRIPS)确定下来后,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使各国的立法自受到限制,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统一实体与程序规范。
纳入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制度,一直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冲突的重要议题
公平与公正具有相近的含义,所谓“公正”常指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而“公平”则是带有伦理、道德评判的“平等”。纳入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现实实践中,并没有实现其理论上的崇高目标,却一直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冲突、争论的重要议题,如知识产权协议某些条款本身的正当性,是否存在权利的“滥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WTO《知识产权协定》(TRIPS)第7条“目标”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权利行使,目的应在于促进技术的革新、转让与传播,以有利于社会及经济福利的方式去促进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互利,并促进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就是说,以授予专有权的方式保护发明创造,维护权利人的权利并非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终极目的,鼓励和促进技术创新和维护公共利益才是协定的目的。虽然WTO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但TRIPS已被证明是收益不平衡的,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能力和专利体系获得了大量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却负担了巨额费用。支持TRIPS协议者认为,知识产权(IPRs)对提高研究开发(R&D)和激励创新十分必要,但能表明通过引进保护知识产权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研究开发或创新的证据却少得可怜。
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TRIPS第8条第2款规定了如下原则:WTO成员“(1)可在其国内法律及条例的制定或修订中,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公众的健康与发展,以增加对其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至关紧要之领域中的公益,只要该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一致;(2)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产权,防止借助国际技术转让中的不合理限制贸易行为或消极影响的行为,只要该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一致。”第40条具体列举了可以明确禁止的在知识产权许可交易中发生的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1)排他性返授条件;(2)阻止对许可效力提出质疑的条件;(3)强制性一揽子许可等。上述三种行为实质上是滥用市场支配力的行为表现,为反垄断法所禁止。
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在“形式”上的平等并未消除在“实质”上的不平等。现实中依然存在许多引人深思的现象
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是和一个国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文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在“形式”上的平等并未消除在“实质”上的不平等。现实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诸多现象,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
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公共卫生利益受到损害
实施TRIPS协议引发了一系列因素使发展中国数百万人无法获得药物。在孕育WTO的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之前,大约有50多个国家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并不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很多国家把不保护看作以竞争性价格提高药物获得可能性的必要条件。TRIPS协议所要求的20年的专利保护期使制药公司可以对受专利保护的药品进行有效的生产、推广以及垄断定价。在保护期内,相同的非专利药不允许进入市场,从而使患者无法获得便宜的替代药。根据WHO的估计,全球约有1/3的人口得不到必备药品,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2003年8月30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在日内瓦通过关于实施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最后协议。这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取药品的问题,包括受到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困扰的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发达国家的产权:开采发展中国家的“智慧金矿”
随着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加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开设研发中心,吸引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中含金量最高的群体并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从事科研和开发,但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则归属受雇的公司。以我国为例,包括IBM、微软、摩托罗拉、戴尔、英特尔、三星、朗讯、阿尔卡特和西门子在内的跨国巨头已在中国建立了近200家研发机构。这些研发中心来自中国大陆的研发人员平均占95%,而且大多都是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端人才。尤其是在IT和通讯行业,我国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智力“水土流失”,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约有5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有44.7%流向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
生物专利和“生物盗取”:跨国公司侵占“财富”
在未有TRIPS协议之前,大多数国家把生物形态、生物资源和相关用途的知识,排除在注册专利之外,而TRIPS协议则允许把一些生物形态、生命程序、植物品种注册专利。这方便了跨国公司剥削地占用生物资源和传统本土知识,甚至是明显的“生物盗取”,而这些东西主要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的59%。
技术转变为市场垄断优势:专利包围中小企业
许多跨国公司热心于专利申请,却不仅仅局限于保护自己的技术,这背离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初衷,变成他们重要的商业策略,甚至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阴谋。首先,跨国公司数量庞大的专利技术,往往对同行业的小企业,形成专利包围之势,可以在特定市场上,压制、排斥甚至消灭这些实力薄弱的竞争对手;其次,专利数量惊人,但有的专利可能束之高阁,取得这些专利只是为了防止被他人利用,对自己的产品构成替代性竞争;再次,跨国公司凭借收购、合资等方式,取得或控制他人的知识产权,将其打入冷宫,消灭既存的商业竞争。我国企业有不少著名商标,在中外合资后,被放弃使用而成历史烟云,或者不被重点使用而变得默默无闻。久而久之,国内企业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商标,很难再与跨国公司的品牌分庭抗礼。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被神圣化和绝对化,必须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界限。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远不是纯粹的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利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政策问题。因此,无论是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基于民族利益,都有必要强调和加强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避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使知识产权人的个体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得以合理的平衡、协调。
知识经济进一步凸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却是一把“双刃剑”,体现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是非功过”,引起人们不断的联想和深思。
中外知识产权案件之争背后隐藏着对全球市场的争夺、防御与反防御、进攻与反进攻以及利润分配的博弈与较量。开放环境下的全球性市场竞争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碰撞将是一场旷日持久、愈演愈烈的知识产权之争。发达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强势地位,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全球商业价值链上游的领导地位和高额利润率,其令人担心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富则愈富,穷则愈穷”的“马太效应”,知识产权有可能误变为拉大贫富差距的工具。
篇9
近日,因受不了竞争对手的完全“克隆”,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省略)正式向法院提讼,状告被业界戏称为山寨版开心网持有方千橡不正当竞争,要求千橡停止使用近似网站名称,赔偿1000万元并公开道歉。到底谁是正牌开心网?开心网正式千橡因被称为2009年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而受人关注。
近年来,“傍名牌”现象逐渐从有形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延伸到了网络文化产业,域名既是网络定位的技术手段,又具有商业标识的实践功能。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域名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如何避免域名侵权?
开心网遭遇“双胞案”
记者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开心网(省略)的所有者北京开心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讼,状告千橡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诉状要求,千橡公司停止使用“开心网”及与“开心网”近似的名称作为网站名称,并公开赔礼道歉。法院已受理此案。
原告认为,被告千橡公司的网站名称、网络域名的主要部分、网站的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均与“开心网(省略)”基本相同,而且其首页的设计风格也与原告的“开心网”极其相似,这种做法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
而千橡开心网方面发表声明,域名是千橡公司通过正常渠道合法拥有,对于此次被诉讼,千橡公司会积极应对,以维护公司正当的权益不受侵害,并保留追究相应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业内人士认为,“真假开心网之争”一直是业内关注焦点,“千橡版开心网”开通后,被网民称为“最牛的盗版开心网”。两个“开心网”的同时存在,给许多用户带来了困扰。
2008年3月,开心人公司创立开心网省略,并以黑马之势迅速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的“双胞案”始于去年下半年。千橡公司CEO陈一舟看到“开心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在中国社交类(SNS)网站中的异军突起,便在2008年10月花高价买下了kaixin.省略)相差无几的域名,开通名为开心网的网站,从界面到栏目设置与开心网省略如出一辙,还因为域名的优势,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之前,开心网一直对千橡开心网的行为保持不评论状态。但是,近日来,用户对千橡开心网在推广过程中侵犯用户隐私、发送垃圾邮件问题大量投诉。在域名kaixin.省略)干橡不正当竞争一事,原告律师、北京柴傅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云德表示:“我们认为,被告千橡公司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当中规定的冒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千橡公司的这种行为直接造成了网络用户的混淆、困扰、不便,甚至使正当利益受到侵害,很多用户和网民把被告千橡公司的某些做法当成是开心网所为,致使开心网和开心人公司的合法权益遭受巨大损害。”
李云德表示:“被告千橡公司将‘开心网’作为网站名称,直接导致网络用户的混淆,使被告千橡公司不费任何力气就取得了开心人公司(开心网运营公司)经过精心策划、辛勤劳动和开拓创新取得的品牌优势。”
5月20日晚,千橡开心网声明称:kaixin.省略,叫开心网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律师认为,开心网案祸起“开心”和域名。“开心”是一个通用词语,以此作为网站名称本身就给别人留出了可乘之机。另外,让别人注册了更符合开心发音的更好记的域名,也是开心网的一个失误。对此,开心网方面表示,在开心网成立之前,域名Kaixin.省略,从而留下了隐患。
kaixin.省略域名,经过几年的经营和管理,该网站及其论坛在网民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及网民的认可度。19floor.省略域名于2005年注册备案,由王林阳开办和实际经营。两个域名中的字符串均为19floor,中文含义均为“19楼”;19floor.省略网站相同的论坛程序;在论坛栏目的设置上也基本相同,例如第一个栏目都是公告区,都有“拉风E派”、“时尚沙龙”、“孩子爸孩子妈聊天室”、“数码时代”等栏目;在基本色彩上都是绿色。由于域名和论坛设置的相似性,导致网民对两个论坛产生了误认。一审法院认定王林阳构成不正当竞争,判令其注销19floor.省略涉嫌域名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孙红霞律师说。
另有律师分析认为,目前从粗浅的表面证据看,开心网的胜算也许更大一点儿,但是还要看举证的情况,因为现有相关不正当竞争法是对假冒知名产品做出规定,但是是否适用于SNS领域的开心网争议很大,索赔金额也需要进一步举证。
目前,争议的焦点在于谁拥有开心网的商标使用权。但是,由于开心网没有注册商标,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不能依据商标法、著作权法来进行诉讼,所以不得不采用不正当竞争这样的理由提讼。而且,在商标法方面,国内规定申请后两年才能注册下来。而互联网企业往往半年一年就可以做起来,千橡开心网正是打了这个球。上海中汇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认为,kaixin001强行对手将面临三个不确定性因素:首先,开心001未必能获得“开心网”商标。商标的注册周期有3年左右,并且开心网这个名称的显著性不足,如果没有商标,开心001就不可能利用其独占性主张权利;其次,开心001不光是与开心网,与国内的其他类似网站,国外的facebok等都存在很大的类似性,无法从版权角度保护自己。实际上开心001自己都存在模仿其他网站的行为,一旦开心网向法院提供facebook等几个主流网站的结构,开心001很可能会非常尴尬;此外,在推广方式方面的指责也毫无道理,因为通过MSN、好友列表等进行推广并非是开心001的独创,早在开心001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和产品开始利用类似渠道进行推广。
有法律人士认为,开心001其实只流行了2、3个月,并不属于知名品牌。此外,根据最高法院在4月颁布的关于知识产权执行意见的司法解释别强调,对新业务类型的业务模式,尤其是互联网,应当鼓励去竞争,不能沿用传统模式,不轻易将新业务领域认定为不正当竞争。
域名保护应列入企业公司战略
孙红霞律师表示,域名是重要无形资产和战略品牌资产,域名保护应列入企业公司战略。孙红霞认为,开心网域名遭抢注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造成这种局面几方面都有责任。从商业角度来说,陈一舟购买省略域名,创办千橡开心网并不违规。但从开心网经营者的角度讲,创办公司时域名保护措施做得不够。
域名,是互联网上的一个企业或机构的名字,是在互联网上企业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或称之为企业电子商标。一个企业如果想在互联网上出现,只有通过注册域名,才能在互联网里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由于国际域名在全世界是统一注册的,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如果一个域名被注册,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权再注册相同的域名。所以,虽然域名是网络中的概念,但它已经具有类似于产品的商标和企业的标识物的作用。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发展,网络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未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通信工具和媒介。大量的企业开始应用互联网络开展业务,由此开始了注册符合自己企业特征的网络域名。孙红霞认为,网络域名被称为“互联网上的门牌号”。域名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标识,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域名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营问题和法律问题,“其实如果企业希望购买域名,应该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购买,这个阶段如果购买域名,几千块钱、几万块钱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要等把企业品牌做大了你再去买域名,那就有可能需要上十万、上百万,也就是说,域名战略是企业经营必须考虑的问题。”
“域名不应只是技术工程师关心的事情,而应成为资本方或管理层重视的事情。”孙红霞建议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推出新经营战略时就应该加强域名保护。特别是大企业,更应该做好企业域名保护工作。“例如如果企业发展战略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就应该先看看域名有没有在全球都给保护下来,在企业想去往的地区企业域名都应该覆盖到。不要给竞争对手留有余地。域名保护现在国外很多大企业做得很好。”她举微软的例子称,微软推新业务时,它对域名的战略是确定新业务之前先在全球把域名注册下来,或者是买下来。孙红霞称微软的聪明之处在于,新业务正式推出之后可以避免域名被抢注的情况发生,从而节约大量成本。对比国外企业,孙红霞认为国内企业在域名保护方面做得不够。而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没有域名保护意识注定要吃亏。
目前,CN域名如果因为没有续费或者其他原因被删除,平均会在4分钟之内被他人抢注。在域名争夺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网上品牌?专家认为,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域名遭到恶意抢注,可能费尽力气仍无法取回。因此要避免企业的域名被抢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人一步,将与自己单位相关的甚至相似的域名注册保护起来,因为域名注册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这也是国际互联网通行的规则,在这个原则上,抢先注册便将拥有域名使用权。
篇10
1.关于特许经营的定义
按照英国特许经营协会的表述,特许经营是指特许商授予加盟商特定许可,加盟商销售特许商的产品或服务,并得到特许商的经营指导和帮助的商务体系。
欧洲特许经营联合会的定义是:特许经营是一种营销产品和(或)服务和(或)技术的体系,基于在法律和财务上分离和独立的当事人---特许人和他的单个受许人---之间紧密和持续的合作,依靠特许人授予其单个受许人权利,并附加义务,以便根据特许人的概念进行经营。
国际特许经营协会认为:特许经营是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一种独特的商业经营特许权,并给予人员训练、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采购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
我国于新近(2007年2月6日)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5号 公布, 实施日期2007-05-01 )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第二款规定: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并且在第四条规定: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该条例的出台,使特许经营在我国有了法定含义,成为我国特许经营的最新法律依据。
简言之,特许经营是一种对有特定品牌、技术的商品或服务有偿许可使用的经营模式。其核心是包括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
2.特许与连锁的区分
与特许经营关联的连锁经营是我国百姓更为熟悉的业态。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从时间上
看,连锁是特许发展的早期,在连锁实现初步规模的扩张,并形成品牌效应后,特许得以推广;特许较连锁具有更强的法律色彩,其法律属性更鲜明。连锁归于统一的实体,特许分属不同的个体,但经营模式归一;连锁统一管理,特许依合同连接相互间的经营。特许状态下的法律治理成为特许成功的要诀。
特许经营的基本类型有两种:产品分销特许和经营模式特许。产品分销特许是指特许商通过提供技术、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及在规定范围内的使用权,向加盟商转让某一特定品牌产品的制造权和经销权。经营模式特许要求加盟商按照特许商的质量标准、经营方针等经营特许商的产品和服务,特许商提供培训、广告、研究开发和后续支持。
3.特许经营中的知识产权
在特许经营中,无论是品牌、技术许可的是商品还是服务,均凝结着人的智力成果。智
力成果转化为法律权利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对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特许经营领域,知识产权的利用受到广泛重视,同时,因存在诸多法律真空,使其纷争不断而且日趋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许经营的发展。
知识产权在特许经营中主要表现为商标、商业秘密、技术诀巧、专利和著作权等智力成果。其中以商标、商号的使用最为常见。如“小土豆”案和“上岛”案。
沈阳小土豆餐饮有限公司是一家特许连锁企业,拥有“小土豆”服务商标权。北京东北小土豆餐饮有限公司在与沈阳小土豆加盟未果的情况下,使用与沈阳小土豆相类似的服务商标、商号。沈阳小土豆依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北京小土豆获胜。法院判定北京小土豆侵犯沈阳小土豆商标权。
再如,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上岛”案,更使特许经营充满变数。2003年9月,公民陈文敏和杭州上岛咖啡食品有限公司诉上海上岛咖啡食品有限公司侵犯其著作权。2004年2月,法院判决上海上岛商标专用权合法有效,上海上岛胜诉。同年4月,因国家工商局撤消“上岛及图”商标,上海上岛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否定了国家工商局的裁定意见,认定该商标合法有效。2005年3月,工商局和杭州上岛对此提出上诉。2005年7月,二审法院判决撤消原判,维持工商局裁定,上海上岛败诉。本案经二审告结,但由此引发的知识产权冲突的预防和解决以及特许经营面临的风险值得深思。
二、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特许经营从品牌授权到经营模式的复制,无不充盈着知识产权的内容,知识产权的使用状况决定着特许的成败。知识产权成为特许经营的核心。知识产权的有偿许可使用构成了特许合同的灵魂。
1.知识产权法是特许经营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内立法情况看,目前,2007年2月6日,由总理签署的第48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并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和管理特许经营活动的专门性行政法规。该条例针对我国特许经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有益作法,对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特许人备案制度、特许经营合同的订立、特许人信息披露制度、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行为规范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含义已经明确特许的内容主要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经营资源。此外,对特许经营法律关系调整的规范还包含在《民法通则》、《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劳动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2.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特许经营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权利与义务由特许合同约定,特许合同是特许经营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它关系到特许经营双方的切身利益,同时它也是解决特许经营有关纠纷的根本依据。 特许经营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特许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是一种集中权利的许可使用关系; 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从特许经营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特许经营法律关系的多元化表现在它包含多种法律关系,如商标使用许可、专利使用许可、培训指导、产品配送等多种法律关系。这种多元化特点决定了特许经营法律关系的复杂化。
特许经营合同包括权利束的许可使用,特别是无形资产的许可使用。无形资产包括了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经营诀窍、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规范、形象设计、广告设计、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商誉等多种内容。对上述无形资产的规范使用和保护是特许合同的首要任务,特许合同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特许经营是品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的许可利用,因此,特许人必须拥有有价值的、可供加盟者使用的注册商标、商号、专利和独特的、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诀窍和经营模式。特许经营体系的建立除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资金基础和物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拥有成功的单店经营管理经验和法律认可的注册商标、专利、经营决窍、品牌形象等可供重复使用的无形资产。
3.特许经营合同以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为主要内容
通常特许经营合同许可的内容大致包括:许可使用的商标、商号、专利、专有技术和经营诀窍等等。合同应明确规定它们的名称、登记号及其它登记注册情况的有效期、许可使用的内容、方式和地区等事项。签订合同时,被特许人应该审核有关权属证书的原件。特许权许可使用的范围应明确规定使用的时间、地点、方式、使用权限等。特许权使用的地域通常是指被特许人有权行使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它通常是用来限定被特许人使用特许权的空间范围的。双方还应对如何正确使用经营技术和商业秘密做出明确约定。
4.商标和商号是特许体系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它们在特许经营体系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商标是现代市场营销中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拥有注册商标是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业务的必要条件,正确使用商标和保护商标合法权益是维系、发展特许经营体系的基础和关键。专利是特许经营体系保持经营特色、维持加盟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特许经营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通常,特许经营合同还包括相关专利的条款。
三、特许经营中的知识产权冲突
1.知识产权冲突在特许经营中的存在
特许经营涉及权利束的许可,它包括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和有形财产客体,。就主体而言,又关乎不同的民事主体,各自的民事权利相互独立。除一般民事权利以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冲突较为常见外,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冲突(“上岛”案等)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使人感觉扑朔迷离。
首先,知识产权的本质是无形财产权,而其形式表现各异,如著作权是对某种思想的表达权、商标是某种标记、专利权则是对发明创造的专有权。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的敏锐识别是避免特许纠纷的首要步骤。其次,在出现知识产权冲突后,运用对应统一的法律依据及时协调处理,为当事人之间的纷争提供便捷的解决途径是实践的需要。对此,有必要对权利冲突作一解读。
权利冲突是两个不同主体所享有权利的碰撞,并使一方的权利发生削减。就其表现是由于两种权利交叉和重叠,或者界限不清,使两者涵盖的利益存在不协调所致。发生权利冲突的因素可概括为:现有权利界限交叉,权利界限模糊,使权利内容发生变化,即权利内容发生缩减或扩张,给权利边界带来不确定性。这些因素有立法技术的原因,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所难以避免的。但是,从法理上看,权利冲突不同于侵权,它不具有可非难性,但却有损于法律的权威。对此,学界面临着给出解答,尤其是提出权利冲突解决方法的需求。
2.特许经营中知识产权冲突的处理
在特许经营中,知识产权冲突集中且突出,对其处理是现实的需要。笔者通过几项协调原则,对此加以说明。
知识产权冲突处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冲突各方,因此,协调是权利冲突的主旨。这里的协调是有原则地处理纠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调和。知识产权冲突协调有其自身的原则,一般指协商原则、保护在先权利原则、维护权利平等原则和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当事人协商解决是指有冲突权利的双方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契约的方式自由决定协调冲突的方案。
保护在先权利,是指当在先权利遭到在后权利的侵犯时,应当恢复在先权利的原有状态或对在先权利人进行补偿。
维护权利平等,是指除了因侵权而产生的权利冲突外,对冲突的各方权利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认为一方权利更重要而可以滥用权利以致限制或者妨碍另一方权利。
遵循正当程序,是指在涉及经行政授权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中,如果经行政授权的知识产权需要被撤销或宣告无效,同样要通过正当的程序由行政机关予以撤销或宣告无效,法院不得自行认定经行政程序获取知识产权的行为构成侵权,也不得直接判决禁止权利人行使经行政授权的知识产权。
由此观之,知识产权冲突的处理,从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出发,首先按意思自治原则适用协商原则,协商不成的,则适用保护在先权利,同时贯彻权利平等原则,并且在该过程中遵循程序正当原则。其中,保护在先权利与贯彻权利平等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上岛”案中,最终陈某以著作权获胜,上海上岛败诉就在于法院维护了陈某在先于上海上岛的商标权。而上海上岛一审胜诉则体现对上海上岛合法取得的商标权的保护。就本案终审结论而言,法官更多地考虑了保护在先权利,缺失了对权利平等的遵守。法律赋予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并排除他人干涉,因而在法律面前,权利在各自的领域是平等的,无大小优劣之分。诚然,当权利冲突时存在效力优劣之别,但实质只是法律规范对其中一项权利的限制,并不能影响各种权利实质上的平等。陈某在先的著作权与上海上岛合法取得的上岛商标权均是独立的民事权利,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权利虽有一定的体系,但不等于权利有先天的不平等。权利冲突的实质在于价值和利益的冲突,权利冲突的解决以利益边界为划分方式,以价值和利益为取向。上岛案件,陈某对“上岛”的表达享有著作权不假,但上海上岛取得的上岛商标权经合法的受让,且经原权利人陈某作为服务商标认可转让,完全是权利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的表现,符合意思自治的民事原则。 更何况一旦上海上岛商标权利被否决,将使上海上岛几十家特许加盟店面临加盟风险,其受损程度远大于陈某对上岛著作权的行使,对以拓展品牌为己任的特许加盟更是一种打击。因此, 笔者支持上海上岛对上岛商标的使用权,应按价值和利益原则处理该案。
除上述理由外,需要分清的是:知识产权冲突有别于物权的冲突,维护所有权是物权的根本意义,知识产权作为无形权利对其权利的行使恰好体现出对权利本身的维护,同时使得智力成果得以广泛应用,更是人的精神财富的价值优化;同时,对有效合同的维护是合同法保障交易安全的价值表现。而“上岛”案的终审结果却使这些法律价值黯然失色。应该说,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实践中,区别知识产权权利的特殊性,同样是处理知识产权冲突考虑的基本因素。
四、对特许经营中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的建议
特许经营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关系到特许经营的成败,是特许经营中的重中之重。笔者建议如下:
一方面,特许方在特许合同中应明确许可的知识产权类型、使用范围、方法,确定违反约定使用特许标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以此确定特许费用。使特许一开始就有切实的合同要求,从而有效保障自身知识产权的行使。而被特许方,必须在合同中确立所涉知识产权的有效使用,使权属明析;对特许使用的标的、方式和范围预留可能的空间,争取许可标的的宽度;同时,要对特许方许可标的的权属瑕疵确定法律责任及其承担方式。这是前期特许合同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另一方面,在商标、专利、著作权的使用中,特许方加强防御商标意识尤为重要。防御商标,是指企业将某种商标在其全部产品或者服务上进行注册,以防止他人将其在其它种类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注册,有条件的还可利用驰名商标扩大保护范围,同时,对被特许方使用特许商号应予严格限定,防止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冲突的发生。而被特许方,首要把握特许权利的有效性,以免为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权利支付不必要的费用。若在特许中含有著作权的,在明确著作权权属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该著作权的类别及其使用方式。
五、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