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体系

篇1

2015年9―10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培训团一行22人赴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解了美国职业卫生监管体系构建、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执法监督、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及其监管等相关情况。

美国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

美国法规标准体系大致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次是基本法――《职业安全卫生法》,其明确了职业安全与卫生的各项基本原则;第二层次是OSHA及各州制定的严格细致的各项标准,不但明确了安全与卫生措施的具体细节,甚至对各行业应该采取的不同的工程措施也作了详细规定。

法规体系历史沿革

美国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最早从州级开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问题越发突出,社会公众的谴责和劳工运动的发展迫使政府开始着手研究职业安全卫生问题。1877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第一个《工厂监察法》,该法的颁布大大推动了其他各州职业安全卫生法规的制定工作,同时该法所规定的标准为其后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职业安全卫生法规的制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如《工人补偿法》《码头工人和港口工人补偿法》《铁路安全法》等,其中最主要的法律是1970年12月29日,由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通过了《职业安全卫生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综合性立法,直接影响1972年日本《职业安全卫生法》和1974年英国《工作卫生安全法》的制定。该法的颁布,改变了过去只由各州制定安全卫生法规的局面,从而加强了对各州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1977年,在总结以前有关煤矿和其他矿山安全健康工作的基础上,又将《金属和非金属安全法》(1966年)和《煤矿安全卫生法》(1969年)合并修改为《矿山安全卫生法》,从而形成了有关职业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基本法律框架。三十多年来,这2部法律几乎没有修改过,但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标准却不断更新变化。

标准体系

美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在其开端就直接阐明:通过授权来贯彻执行在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项标准,帮助和鼓励各州作出努力,以保证安全与卫生的劳动条件,为职业安全与卫生提供科学研究、信息资料和教育训练,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明确规定授予劳工部部长组织制定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的权力,企业必须遵守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

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由美国联邦职业安全健康局负责制定,主要有四大类:一般工业标准、海运业标准、建筑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其内容涉及 20 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规定十分详尽,为雇主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条件、有效保护雇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劳动安全与卫生执法提供了标准。同时,这些标准的某些条文如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经常引起申诉,经监察员实际考察,也认为存在缺陷的,则将列入下年度标准修改的范畴。如果某企业就标准某些条款提出申诉,经联邦复审法院判定申诉成立,则标准必须进行修订。标准经过反复修订与完善,能保证其所有条文符合实际生产操作的要求,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各州依据自身特点,制定有关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各州可以根据自身特定情况,制定适当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监察标准,但其根本目的必须与联邦政府的标准保持一致,不得存在相互抵触和低于联邦标准的情况。

美国职业卫生监管体制

1970年颁布的《职业安全卫生法》中,国会授权建立三机构。这3个机构是: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和职业安全卫生审查委员会(OSHRC)。其目的,一是制定或执行强制性的安全和卫生标准,二是研究职业方面的危险及其控制措施,三是审查一些有争议的执法活动。

法规标准的执法监督

美国联邦和各州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负责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执行和监察工作,负责受理本地区雇员对雇主违反标准或劳动条件不安全、不卫生状况提出的申诉,并派出监察员对各种工作场所进行日常检查。

监察员到工作场所去检查,不会提前通知和打招呼。监察员到了检查单位的步骤是:1.亮证,出示监察员证件。2.谈话,找雇主、经理或其他负责人谈话或召开会议,说明检查目的,并查阅有关档案。3.现场检查,由雇主和一名工人代表陪同,对全部或部分工作场所进行检查。监察员对现场的作业条件做记录、拍照、并适当地取样。4.交谈,召开总结会,在会上说明企业在哪些地方明显地违反了职业安全卫生的标准,通常监察指令通知书不在总结会上发,而是会后寄来;《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手册》就具体的违规事件的处罚程序、处罚金额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加州安全风险管控体系(IIPP)

根据加州职业安全卫生法规第8章第3203节规定,所有雇主都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IIPP),10人以上雇员的企业必须制定书面的风险管控体系。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通过良好的管理和员工的积极参与,能提高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防控水平,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一般风险管控体系主要包括责任体系、工作计划、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风险分析评估、事故调查报告、隐患排查整改、培训教育和档案记录8个方面。

企业是否建立书面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往往是安全监察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联邦监察机构或加州监察机构接到投诉或因为事故到某个企业,首先检查企业有没有制定书面的风险管控体系,如果没有制定,则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美国近年来工伤及职业病统计数据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对工伤和职业病情况统计结果,美国2014年共有4 679人死于工伤,2013年为4 585人,2012年为4 628人;可以看出,美国近年来工伤死亡事故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在职业病方面,美国近几年每年新增非致命性工伤和职业病300万例左右,但这里职业病的范畴非常宽泛,只要与职业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腰肌劳损、眼部损伤等都包含在内。

培训体会和建议

尽管中美两国国情不同,职业安全卫生所处历史阶段不同,但从美国现行做法中能够得到一些有利于完善和推进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启示:

1.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2.突出强调和落实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

3.以严格的执法促进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落实。

4.提高员工参与职业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5.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6.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大力推进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护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0-0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没有完全面向岗位需求。而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来看,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课程设置完全面向岗位需要,作出职业分析后方才进行科学设置。德国采取了“双元制”,其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英国通过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的结合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推行的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制度近年来虽见成效,但由于以理论考试为主,缺少实践技能的考评环节,难免会出现理论与临床工作脱节的现象。

2.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护理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中职卫校护理专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基础与临床的分割,理论与实际操作应用脱轨较严重[1]。在这种模式下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理论课程趋于集中,基础知识过于抽象,加大了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形成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2];另一方面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学校和临床两个断层,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在上实践课时无法学以致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2.2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卫校一般都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因此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见习无法开展,专业任课教师与临床医师缺少交流,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有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临床更新的步伐[3],由于未经过临床见习,学生缺乏临床与病人初步接触的机会,进而影响临床实习效果。

2.3实训场地、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中等职业卫校临床护理教学虽有相应的实验室,但实验场地面积不够,设备过于简陋且数量不足,环境上不能给学生真实工作情境,训练一般使用模拟人,缺乏医患沟通,实验室仅在上课时间开放,学生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指导教师经验缺乏

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专业教师及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虽然多数专业课教师都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但中职卫校师资力量少,教学任务重,去临床实践的名额有限,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少临床护理工作经历,实践工作经验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4]。

当学生步入临床实习时,临床带教老师常因医院护理工作量大,常常忙于日常护理工作,忽略了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5]。此外,大多数医院目前都同时与好多家医科类大学院校签订实习生协议,中职卫校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常常是看得多,实际操作少,失去了好多锻炼机会[6]。

3.建设符合中职卫生学校课程体系的对策

3.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护理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执业要求的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相配套的实验与示教与模拟实训,护理基本操作强化训练、比赛,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

3.2 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3建立护理实验中心,加大开放力度

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建立临床实训中心,配备专门的护理操作演示系统,建立模拟病房,培养一批标准化病人,学生在面对真人护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爱心、耐心、责任心,学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与不同病人接触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提供了帮助。实验室实行高效的管理制度,本着“宁可用坏,不要放坏”的原则,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派专人管理,配备值班教师现场指导,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水平

由于现代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教师原来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掌握丰富的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层次结构,把握当今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先进技术。

4.结语

中职卫生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及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总结了当前中职卫校护理课程体系设置的情况,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疏理和反思,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从课程构建的角度来为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探索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班会议纪要[J].护理杂志,2000,17 (6): 5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3]罗隆生.浅议护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J].社区医学杂志,2007,5 (4) : 53.

[4]王艳华,陆萍静.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教育,2008,14(1):106.

[5]邓卫红,宫叶琴,朱海晶.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原因及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5(l):71.

[6].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6):477.

篇3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2-0052-04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体育院校毕业生与其他综合院校的毕业生一起加入到就业竞争的大军中,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由于专业性较强,导致就业口径狭窄、就业范围具有较强的行业性,专业对口的单位主要集中在教育单位、体育事业单位、武警部队等。这些单位的招聘数量有限,而且准入标准非常严格,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签约的难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也只能接受极少数的体育院校毕业生。从全国14所体育院校的一次性就业率统计结果看,大多数体育院校的就业率都低于其他综合类院校,而且灵活就业和隐形就业比例明显偏高。另外,除了以上的客观影响因素外,学生自身在就业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问题,如学业职业缺乏规划,就业竞争力弱,文化基础差等问题。还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岗位的要求,做到合理的人职匹配,就业期望值明显高于现实标准,造成迟迟不能与用人单位签约的现象。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就业的学生比例很低,反映出学生害怕吃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和政策的促动,参加预征入伍的人数有所增加。还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也未能找到工作,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他认为不适合,缺乏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不能合理定位,不能顺利地完成由学校向职场的过渡。

1 国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现状

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不仅局限于学校来做,社会有很多机构都在进行,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且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指导过程,甚至在儿童时期就开始生涯规划的有关内容,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就有介绍各种职业的画册,使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对职业有初步了解。在初中、高中阶段都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评,生涯规划辅导等。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经通过社会实践、职业测评、就业指导等手段清晰地了解了自我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等,对工作世界也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样他的职业目标就已基本成型,可以有目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了。测评的工具也很成熟了,象霍兰德的《职业倾向能力测试》、梅尔斯的《MBTI性格测试》等测评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近几年日益受到重视,理论和方法均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只有很少的机构在进行就业指导,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是面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短期训练,内容多局限于就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简历和面试的常识等,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对毕业生就业起不了根本作用。学生不能清晰了解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导致就业观念落后、学业职业缺乏规划,不能树立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择业困难甚至失败。当前,生涯规划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陆续将其列入学生必修课程,引入国外的测评工具进行职业兴趣、性格等的测评,开发ca-reersky大学生在线测评系统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与日俱增。

2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凡是要事先规划筹谋才能成功,否则注定失败。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训练和指导就能够获得的。因此,以往的“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已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必须认识到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导致不了解职业现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短期的就业指导造成了毕业生的培养与人才市场脱节的现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成功签约。高校迫切需要以生涯规划的理念为指导,将就业指导提前介入,让学生及早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从大一开始就为就业做准备,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间,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未雨绸缪。

3 体育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

3.1职业生涯规划是获得职业满意度和稳定性的保障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对2009届、2010届、2012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出:有4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6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种现象已经使许多企业对大学生产生又爱又恨的情绪。造成频繁跳槽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缺乏了解、对社会和职场缺乏了解,对未来的工作很迷茫,盲目选择完又后悔。其实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是维持持久工作动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没有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正是造成大学生盲目、茫然、忙乱的根本原因,势必导致学生决策困难、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低、不热爱自己的岗位,从而频繁的跳槽,给个人和企业造成双重损失。

3.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体育院校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人凝心聚力做好这件事,开发潜能、客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朝着目标前进。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是探索人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这对职业的选择和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的预期,合理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使学生能主动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在就业竞争中要凭借体育特长来增加竞争力,体育特长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要及早树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努力。

3.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体育院校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对体育院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他们提高主体性意识、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学习,对就业形势和社会现状一无所知,也不了解体育行业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对口有哪些行业、能够提供什么岗位、岗位对人的要求、薪资待遇如何、发展空间如何等问题知之甚少。这就会造成择业时的盲目,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现实科学的选择和定位,势必造成眼高手低或委曲求全的现象。学会如何正确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这对于他们步入社会和正确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学生在自我认知、工作世界探索的基础上,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自身还有那些差距,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战胜挫折的能力,在学生的理想与现实间搭建了桥梁,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实现有了可能。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充分开发个人潜能、突破障碍,提高竞争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匹配。

4 体育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形式

4.1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流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支持我做什么。还要对工作世界进行探索,了解体育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毕业时应掌握的能力、体育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等有关职场的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环境科学地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坐标,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理论学习和术科的训练上都要有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训练,争取做到人职的最佳匹配。最后,在毕业前还要进行由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帮助毕业生缩短角色转变周期,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和岗位。

4.2辅助进行职业心理测评与训练

除了课堂形式的自我探索,还可以借助一些测评量表,考虑到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选用职业倾向能力测验、价值观的澄清、MBTI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了解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范畴。同时,检验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发展状况,帮助学生认识清楚自己的生涯规划现状还很糟糕,增强规划的决心和动力。另外,可以通过开展生涯心理训练,如模拟面试、岗位角色体验、体育行业的就业市场调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人际沟通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适应将来的岗位要求。

4.3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在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体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任务,进行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辅导。每一个阶段的辅导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一年级可举办讲座,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规划意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生涯的探索期,是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的关键阶段,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生涯规划档案,同学交流座谈,学习规划成功案例,观看生涯大赛的视频。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晰,可以举办生涯知识竞赛和生涯规划大赛,构建互相学习的平台。四年级的学生主要完成有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可进行生涯人物访谈,还可以进行生涯模拟演练等活动,提升实战能力。

5 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重点

5.1及早树立学业、职业规划意识

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直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考大学,一旦这个目标实现后,也就是由一名青涩的高中生变成大学生之后,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学生对新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不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大学四年的时光必将收获甚微,导致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可言,所以要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大一新生开展树立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及早地认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主修课程、就业前景等,有意识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5.2引领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树立规划意识的基础上,要带领学生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掌握系统化规划方法的每一个步骤: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制定行动计划、求职行动、再评估。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技能、职业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要探索工作世界概貌,通过体育岗位体验、体育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法达到了解社会和职场,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制定学习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将来的就业做各方面的准备。另外,还要认识到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可循环的过程,要坚持进行规划,学习如何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评估和管理。

5.3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训练

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他们的实践、实战能力,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重点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和筛选就业信息、学习如何写简历、面试技巧、礼仪等方面内容,也可以通过就业专题讲座、体育专家座谈、模拟招聘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行业的认识,提高就业综合能力。

5.4加强职业适应与创业指导

随着毕业的临近,学生还要学习职场的一些常识,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在大四阶段对学生进行职场适应、创业教育、就业手续等问题的讲解,指导他们如何办理签约、转接档案、落户、改派等手续,讲解创业的有关政策和手续,以及初入职场应注意的问题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向职场的过渡。

篇4

关键词:体育管理;职业体育联盟;生产与经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28-04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behavior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ZHANG Bao-hua1,HE Wen-sheng1,FANG Ya1,ZHAO Ling-fe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Department of Laws,Guangzhou Sports Bureau,Guangzhou 51062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ervice product theories and enterprise theorie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and revealed that the behaviors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are a sort of production - what they produce are game service products, and they are provided with due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enterprises.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are essentially the production of the value and usage value of game service products; on the one hand, game service products that can the audience should be produced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audience’s need for sports entertainment, and the usage value of game products should be produced,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game produ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ractice,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should be ru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职业体育联盟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业企业组织,在欧美发达国家运作得十分成功,而在我国却发展缓慢,特别是在职业体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国外的职业体育联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在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占领我国的体育市场,对我国职业体育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使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面临困境,研究和探讨职业体育联盟生产与经营,就成为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对于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研究较少,在相关研究中涉及而未进行深入分析。如Becker[1]、Fleisher[2]等经济学家也把职业体育联盟看作是成员“共谋”实施联合独家垄断的卡特尔组织,也认识到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性问题,但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我国学者如张林[3]、凌平[4]、杨铁黎[5]、梁进[6]、朗效农[7]对俱乐部研究较多,对联盟本身的生产与经营问题探讨研究的少,特别是把联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的就更少;而且对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性问题缺乏研究,没有从生产与经营的双重性上认识职业体育联盟的运作问题,特别从其所提品的特殊性出发,从生产与经营的两个层面上研究职业体育联盟的行为就更加缺乏。

所以,本文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分析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对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行为进行分析,探讨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特征,试图从企业理论的视角探讨职业体育联盟生产与经营的规律,以期为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

1职业体育联盟的组织特征

职业体育联盟是各俱乐部为公平竞争和利益,以协议方式建立的便于组织、管理与协调的体育竞赛组织,目的是维护职业体育联盟赛事的可持续发展。职业体育联盟的运营是通过职业体育联盟“赛事”活动而进行,而且这些活动都是依赖一定的“体育竞技”而实现,这些活动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实施,且运营中职业体育联盟有明确的目标,由此可看出活动、竞技、规则、目标是构成职业体育联盟组织的要素。由于规则实际上是制度的不同形式,因此,活动、竞技、制度与目标是职业体育联盟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构成一个职业体育联盟组织[8]。与俱乐部制度相比,职业体育联盟制度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第一,职业体育联盟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明确。俱乐部是联盟生产服务产品的生产要素。第二,职业体育联盟目标与俱乐部目标存在差异,俱乐部目标比较单一,为了取得竞赛胜利获得经济效益,而联盟既要保持联盟稳定、维护俱乐部竞争平衡,又要满足观众需求。

根据阿尔钦及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9]的团队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把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看作团队生产,它生产的体育赛事服务产品是由联盟组织各俱乐部联合共同生产的。团队生产是一种多投入的联合产出。各个俱乐部选择联盟结成“团队”而不是“单干”的原因是因为团队生产能产生一种“协作力”、“集体力”,获得大于“单干”收益的可能性。即“如果通过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个体分生产之和加上组织约束团队生产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10]。也就是说,当团队生产所获得的总产出大于各个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且团队的总产出与各个成员单独生产的产出之和的差额足以补偿组织、监督成员的成本时,就会使用团队生产。

实践中,由俱乐部联合控制的职业体育联盟有助于提高赛事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相对于单一俱乐部生产而言,职业体育联盟无疑是一种快速提高赛事经营效益的手段。职业体育联盟加强了各俱乐部之间的体育竞争交流和经济联系,从而有助于减少它们之间的交易成本,并集合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特别对于那些弱小的俱乐部来说,通过参加联盟,能够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更好地与强势俱乐部的竞争,丰富职业体育联盟的赛事内容。

2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行为

根据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原理[11],只要有投入和产出的行业都可称为产业。人类从事生产的动机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职业体育联盟作为联赛的组织者,投入了各俱乐部的生产要素和相关资源,产出的是供观众观赏的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联盟的这一行为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实际上职业体育联盟的行为就是一种生产。

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对象中,职业体育联盟满足人们需求的是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因此,联盟的生产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的创造;而且提供这一产品是同一职业体育联盟中的两家俱乐部之间的合作行为,它与一个行业的两家公司之间的行为有所不同,一家垄断公司仅靠自己就能运作得很好,一家垄断的俱乐部却不能与它自己进行比赛。因此,联盟是“能够生产产品的单一实体”[12]。职业体育联盟投入的是“体育资源要素”,产出的是“赛事服务产品”。这种产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职业体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外学者对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研究存在多种观点,Fort和Quirk[13]认为职业体育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联合”。Rockerbie[14]认为联盟是职业队业主的集团,他们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职业体育联盟的运作程序上取得一致意见。职业体育联盟是“能够生产产品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15],它们类似于拥有分支机构的公司,俱乐部就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分支机构。在其它产业中各企业间的关系是自发地走向单纯的相互排斥,都竭力出售自己尽可能多的商品,并力求使竞争者退出竞赛,自己垄断整个市场,获取垄断利润。而职业体育俱乐部则彼此互相合作结成联盟,在竞技场上竞争实力谁也不能太强或太弱,维持俱乐部间的竞争实力平衡,以合作竞争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生产活动。因此,职业体育联盟的行为从根本上就有别于生产其他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3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

人们观看职业体育赛事,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职业体育联盟的赛事是以服务为主的产品,即赛事服务产品,它是职业体育联盟凭借一定的俱乐部资源和体育设施,向消费者提供的以满足体育观看者需求的服务,而且它是与一定的实物产品结合在一起的服务,赛事服务产品只有在被购买时才被创造出来,一方面它的使用价值不是以实物的形式来体现的,而是通过运动员的对抗,即通过提供服务发挥其有用性;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借助一定的人力资源(运动员、教练、裁判等)、体育设施和设备,有时甚至消耗一定的物资才能得以实现。

赛事服务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者相互依存。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它是通过交换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了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赛事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由运动员在赛事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娱乐享受。赛事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即在活动形态上提供的、不能离开服务劳动者单独存在的、不采取实物形式的特殊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它具有非实物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赛事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是赛事服务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属性。赛事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经济收益的真实体现,它的使用价值不仅取决于职业体育联盟是否创造了它,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否满足了社会需要,得到社会承认。用使用价值来表示职业体育联盟经济收益的高低,使用价值多,表明经济收益高。

4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特征

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是以高水平的职业体育竞赛为基础,属于娱乐享受型服务产品,具有一定的体育娱乐内容。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是倒置的联合产品。“联合产品”即一个单一的生产过程可以产生两种或更多不同的产品。“倒置的联合产品”指两家公司的两个生产过程需要共同生产并且提供一种单一的产品。在职业体育联盟赛事中,公司是体育俱乐部,产品是竞赛。一个俱乐部不能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赛,它需要一个对手进行比赛。所以,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是由职业体育联盟安排进行的,职业体育联盟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应有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是一种赛事服务产品,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完全由职业体育联盟决定;第二,在职业体育联盟内部,俱乐部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而是职业体育联盟的附属物,或一个生产要素,俱乐部的生产任务、资源、产品、收入等全部依赖职业体育联盟;第三,职业体育联盟是俱乐部的保护者,俱乐部只要按照职业体育联盟的指令性计划参与生产,就会受到职业体育联盟的保护;第四,在职业体育联盟内部是统治型管理方式,或者说是行政权力方式,因为这种运转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依靠职业体育联盟的行政权力,离开了职业体育联盟的权力关系,职业体育联盟就难以正常运行。

5职业体育联盟的经营行为

职业体育联盟是一个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把俱乐部联合起来的体育赛事的组织机构,在职业联赛的营运过程中,职业体育联盟不但要考虑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也要考虑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以及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要考虑其经济收益和体育竞争行为,把职业体育联盟组织的体育赛事活动和由体育赛事活动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赛事服务产品。职业体育联盟追求经济收益的经营行为与追求竞争胜利的体育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追求经济收益体现的是一种商业精神,而追求体育竞争的胜利,体现的是一种体育精神。

市场经营是实现产品价值的有效手段,市场经营就是指职业体育联盟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在职业体育联盟生产过程中,我们看到产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部俱乐部间的体育竞争上,因为只有体育竞争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赛事服务产品的消费;而产品的价值体现在联盟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上,通过使用价值的交换,实现了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最后都由联盟成员分享。所以,联盟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也是体育竞争与经济收益的统一。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实质上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创造。

在职业体育联盟的营运过程中,要实现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要满足顾客对赛事服务产品的需求。实现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收益,就是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设计市场需要的赛事服务产品,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职业体育联盟的收益。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就是从经济的角度设计赛事服务产品,一切以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中心,满足市场需要。所以,提高赛事服务产品生产效率,从而增加赛事服务产品对球迷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就是职业体育联盟生产与经营的核心问题。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是职业体育联盟实现经济收益的前提和出发点,为了实现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控制和管理就成为职业体育联盟营运的重要问题。

6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经营特征

它与传统的企业生产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合作竞争是联盟最显著的特点。合作是为了生产体育赛事服务产品,竞争是为了取得体育赛事的胜利,这样合作中的竞争与竞争中的合作并存的方式是职业体育联盟一大特征。

生产活动是职业体育联盟最根本的活动,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活动从本质上看,具有企业类型企业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共存性。所以,职业体育联盟是生产体育赛事服务产品的具有自治权的职业体育组织,可以按目标独立安排赛事产品的生产,控制生产规模(俱乐部数量)、确定生产(比赛)的产量和产品的价格。这里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变成了联盟生产赛事产品的一个生产要素,职业体育联盟变成了生产赛事产品的联合企业。职业体育联盟实际上是一间生产赛事产品的工厂。所以,在本质上,职业体育联盟在赛事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上已成为一个企业。

作为一个企业,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本质上是其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一方面要生产能够满足观众的赛事产品,满足观众的体育娱乐需求,生产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赛事产品的价值实现。职业体育联盟一般通过经营和管理实现赛事产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职业体育联盟通过赛事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和流通实现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结论

综合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职业体育联盟就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技术规定,把具有某些共同联系和特征的俱乐部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组织,职业体育联盟作为联赛的组织者,投入了各俱乐部的生产要素和相关资源,产出的是供观众观赏的赛事服务产品,职业体育联盟的这一行为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其行为就是一种生产。

2)职业体育联盟可以独立安排赛事产品的生产,控制生产规模(俱乐部数量)、确定生产(比赛)的产量和产品的价格,职业体育联盟在本质上已成为一个企业,其核心活动就是赛事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3)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它凭借一定的俱乐部资源和体育设施,生产具有一定的体育娱乐内容的赛事服务产品,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企业应有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职业体育联盟生产的共存性。

4)职业体育联盟的生产与经营本质上是其生产的赛事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一方面要生产能够满足观众的赛事产品,满足观众的体育娱乐需求,生产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赛事产品的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 Becker G. S. The NCAA:A cartel in sheepskin clothing[J]. Business Week,1987,14:24.

[2] Fleisher A A,Goff B L,Tollison R D.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 张林. 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9l.

[4] 凌平. 美国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初探[J]. 体育与科学,2003(1):5-7.

[5] 杨铁黎,张建华,王必琪. NBA职业篮球市场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300-302.

[6] 梁进,叶加宝. 足球职业化改革中的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3):8-ll.

[7] 朗效农. 关于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基本认识[Z]//国家体育总局:市场经济与体育改革发展论文集. 2002.

[8] 芮明杰,钱平凡. 整体结构模式:一种研究企业组织的新方法[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20-25.

[9] Armen A Alchian,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5):777-795.

[10] R•科斯,A•阿尔饮,D•诺斯,等[美].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3.

[11] 李江帆. 第三产业经济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67-74.

[12] Gary Roberts. Should congress stop the bidding war for sports franchises,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ntitrust,business rights,and compensation,heartl and policy[EB/OL]. .

[13] Fort R,Quirk J. Cross subsidization,incentives and outcomes in professional team sports leagues[J]. Journal of Eeonomic Literature,1995,33(3):1265-1299.

篇5

一、 传统林业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 (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 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按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纵观世界林业的发展,从本世纪30年代起传统林业理论的基石正在崩溃,把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林业理论的框架在60年代已基本形成。从这种新型的理论出发,森林肩负着既要发挥生态、社会效益,又要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双重任务。随着立体林业模式、混农林业模式、生态林业工程复合模式在我国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的生态林业已起步,并 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生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有力地解决我国林业建设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的难题。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森林采伐过量,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单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和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者(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林业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并对外报告,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 关心林业,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规等提供依据,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篇6

【关键词】教师;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60-01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经济发展的速变,目前职业教育质量下降,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我国教育部已逐步重视职教师资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但职业教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培养渠道不畅、缺乏骨干教师、缺乏带头人,师资培养、录用、选拔制度、途径方法等方面,远不如普通教育那样完善、规范,职教师资现状已经影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卫生职业学校教师是培养普通护士、医士学生人文意识的主要引导者,应特别注意社会急剧变化,不断获得知识,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应积极投入职后培训学习活动中,努力拓展自我的专业领域,促进自我专业的成长,以便使自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免遭被淘汰的厄运,并能建立其专业自主的广阔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劳动者应当作为我们职业技能教育首先的教育理想――相对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发展的“理想”而言,21世纪卫生职业学校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应该是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的媒介,应责无旁贷积极投身于终身学习洪流之中。

首先,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调动教师积极性。在学校内部实行工资总额包干,贯彻“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改变劳逸不均、分配不公、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促进教职工积极性和办学效益、办学质量的提高。在收入分配上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实行校内教师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拉开收入差距,使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获得较高的收入。要坚持不懈地在教师中开展各项评优工作,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充分调动、激励教师进取向上的积极性,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提倡校际间同类教师跨校兼课或试行教师挂牌上岗,形成既有利于教师相互竞争、又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的局面。学校管理者要以人文组织模式的观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做到能够维护教师利益,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进步,真正使教师感到学校属于自己。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相信教师的智慧和能力,鼓励教师借鉴、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其次,为了保持教学的稳定性,长期以来,中专语文教材课文的选篇大都为经典名篇,教材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应有的关注,缺乏对新信息反映,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极大限制了语文教学空间,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及探求领域,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中专语文教师应在对基本教材执行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扩大语文教学的领域,给学生以鲜活的知识养分与能力。同时,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要想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试、自我学习,以更积极的方式生存和发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工作过程。继续学习是现代职教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通过提高卫生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对于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不无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要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经常更新知识和观念,特别是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水平的培训,不断提高职专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西方先进国家通过立法有效保障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人数众多,时间较长,同时培训制度和课程安排系统化、多样化。在培训形式方面,各国除采用了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业余进修、函授培训、夜校培训等多种形式外,还根据自己的国情及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探索出了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形式。国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合理模式,为我们卫生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很好借鉴作用和发展方向。

卫生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具体的指导价值。培训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以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一些待解决的问为主重点培养教师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多样的培训形式和灵活的培训手段,在一定程序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职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要求,是保证广大职业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职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手段仍较为单调,尤其是在远距离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明显不足。因而,应采取措施,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形式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远距离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快使我国卫生职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和手段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一、ERP系统运行维护的定义

ERP系统运行维护(简称运维)是指围绕系统技术层面的可靠性保证与改善、运营层面的规范操作和有效控制以及管理层面的持续改进提升等的一系列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1.运维组织构架

齐轨道装备公司ERP系统运维按照纵向和横向进行划分。纵向可分为四级,具体如下。

一级运维,是由实施项目期间的各单位关键用户组成一级运维团队负责。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处理本单位最终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二级运维,是由各管理部门关键用户组成二级运维团队负责。二级运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一级和二级运维的双重身份,承担着公司80%业务问题的处理。负责所在单位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各车间、分厂的系统运行监控;负责协调处理一级运维上报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三级运维,是由公司ERP内部顾问组成的三级运维团队负责,主要负责系统配置、权限审批、业务流程、系统监控和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会等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运行过程中二级运维上报的技术问题和业务问题。

四级运维,是外部技术运维团队(包括:项目实施顾问、系统软件供应商)完成,主要处理三级运维中无法完成的技术工作。

横向运维为多部门协同运维团队组成,主要由公司领导和各部门单位主管领组成,负责:审批ERP运维工作方案;ERP制度和流程变更的决策;组织召开公司级案例分析会议,协调成员单位开展运维工作;审批ERP系统检查和监控的考核与评价。运维组织结构构架如图1所示。

2.ERP运维工作流程

系统在运用过程中,最终用户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问题的分类及运维组织架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操作管理,配置管理、流程及数据管理、ABAP开发管理和ERP系统技术管理等方面,通过运维工作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维效率。运维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技术支持

通过ABAP技术开发手段对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汇总。齐轨道装备公司分别开发了物料凭证冲销跟踪表、物料质检状态跟踪表、合同履行跟踪表、生产订单监控表、用户登录执行监控、物料主数据维护平台和超定额领料统计分析。

4.建立规范制度

对已经建立了标准的工作流程,必须加以制度的规范和巩固,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落实到部门,进而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项工作任务中,只有层层落实制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规范,办事有流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品,也是建立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举措。

ERP系统运维工作也不例外,只有保证运维团队和用户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才能使 ERP系统运维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5.建立检查考核指标

齐轨道装备公司制定了 ERP系统运维考核相关指标,按照工作业务流和运维管理两大类进行。

(1)运维业务类:订单执行周期、物料凭证冲销率、物料主数据维护和采购物料报检周期。

①生产订单初步按照 30天为周期进行考核,从下达订单到订单关闭在 30天内完成,根据制定和更新物料的期量标准进行调整。

②物料凭证冲销率按照 0.5%,冲销凭证总数量 /操作总凭证数量=反冲率(月操作总量平均在4万笔)。

③物料采购入库后,报检周期以 7天为标准,超出 7天的物料,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④物料维护业务数据按照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进行维护时间的限定,对于超过 4天没有完成的进行统计并给与考核。

(2)运维管理类:用户登录监控、系统安全和系统备份。

①用户登录执行监控,对超过 3个月没有登录的用户进行调查,提示是否给予注销用户。

②系统安全防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保证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③系统备份,对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操作,目前按照每天进行备份一次。

6.运行状态公布

(1)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

ERP办公室按照每月系统监控的的数据,对超出考核指标的的数据进行汇总,公司领导出席召开月份运行分析交流会,主要是为各上线单位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对 ERP系统的运行和各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对本月的系统运行进行评价。

(2)月份运行通报。

根据月份监控数据及月度运行分析会的要求下达月份运行通报。一能提高警示作用,二是看清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

三、提升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取得的成效

1.生产进度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制定出的生产作业计划,检查各零部件投入和产出的时间、产品、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的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从下达生产订单创建到关闭,建立了考核指标,建立合理的期量标准是满足运维考核指标的关键。结合系统 MRP运算结果,对投入进度控制、产出进度控制和工序进度控制等方面加大控制力度,从而使生产进度控制管理得到有效提升。主要提升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改善了以往加工时间估计不准确的不利因素;第二,随时可以调整因随机因素造成的实际偏差;最后,工序进度得到有力保证。

2.在制品占用控制

在制品占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有效地控制在制品的占用量,不仅对实现生产作业计划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减少在制品的积压,节约流动资金,提高经济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维体系的构建,在库存在制品占用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技术层面,各生产单位在系统内根据 ABAP开发的库存盘点表,可以监控当前或过去某一时点的库存状态,资金占用情况,对库存物料按照二八原则进行划分,对物料数量较少而价值量较大的和物料数量较多而资金占用量较少的物料进行划分,加强控制在产品库存资金,可以有效提升公司资金周转率。第二,管理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简单地查询到目前的库存状态,对管理提升做好了铺垫,可以下达量化的指标进行更加合理的控制在制品的数量和金额。

3.生产调度

通过构建运维体系给生产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调度跟踪平台,可以通过 ABAP技术开发的报表对生产进度及在制品状态进行及时跟踪,使得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供应情况和实际生产状态得到有效提高。

4.统一“三流”

三流代表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通过运维管理提高了生产单位的操作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在 “三流 ”统一的情况下才能促进生产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提升。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一、历史概况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纪元。该类型研究生以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将传统、半脱产的专业学位全日制,颁发双证(学历证、学位证),并确定逐年增加招生计划,同时减少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争取到2015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在校生比例达到1:1,与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2010〕32号)中公布了新增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1431个(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工程领域统计),分布在全国350所学位授予单位。从2011年开始,专业学位的招生类别由过去的19个扩大到39个。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招生存在的问题

国家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的是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①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正快速发展,但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考生对其的认识不足,导致目前一志愿报考人数偏少,优秀生源缺乏。2010年以前,我国已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19种学位类别。②但招生人群多以在职人员为主,实行半脱产学习,毕业只颁发学位证而不颁发学历证,致使这种半脱产的专业学位教育长期游离于主流的研究生教育之外。加之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往往更加注重学历,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入口宽松、培养流程不严谨、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学位证书含金量不高,就连很多考生自己都认为专业型肯定不如学术型。因此,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和传统意义上的半脱产的专业学位混为一谈。另外,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如“985”、“211”等重点院校,因此应届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优先报考重点院校,选择学术型研究生,而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很少。2009年全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任务就全部通过调剂工作来完成。③

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少,调剂就成了地方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方式。目前调剂主要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该网作为全国性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同时申请2个招生单位,48小时后还可以更换,最终考生最多能接收2个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部分一志愿上线考生因为担心复试被淘汰,在没有参加一志愿单位复试前就选择调剂。这些情况都带给调剂单位一些虚假信息,认为生源充足,但真正来参加复试的考生却不多。调剂中的“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现象时有发生。

(二)培养环节出现的问题

1、对实践的要求落不到实处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多为全日制应届本科生,许多院校在本科阶段多倾向学术授课,对实践训练重视不够。而当前而真正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高专学生,则必须毕业满一年后,才能以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研究生。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经济产业过渡,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十分抢手,有的已成为高级技工,他们工作繁忙,往往缺乏读研深造的动力和精力。

2、缺乏规范的专业学位学科目录指导④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和发展迟缓。从2010年新设置的19种研究生专业学位可以看出,我国的专业学位学科开始关注人才需求结构,以市场需求、人才供应、企业发展为导向。后来又扩展到39个领域,但专业学位并没有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划分,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无法有效地进行评价和参考。

3、课程体系设置和授予学位条件不协调,就业前景不乐观

目前,招生院校多是参考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急促地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还未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参考。其实,若按照现行的“学术化”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但全日制专业学位又有对实践的要求,又区别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位管理规定时,形而上地缩小了学术知识学习范围,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此循环,势必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实现规模扩大的目标。

三、构建开放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如图1。⑤

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培养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出台有利的招生政策

国家应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这一招生类别的宣传力度,要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当前最主要的政策是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双证制度。证书含金量要体现在学籍注册系统中,社会用人单位要对专业学位的毕业证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方面,视同学术学位证书。

1、完善网上录取调剂平台

根据目前招生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应改进一些功能。在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可以同时填写两所调剂单位,招生单位可查阅考生信息,并及时向合格考生发送复试通知,平台目前设置的回复有效期是48小时。考生在有效期内决定是否愿意参加复试,一旦确认,考生的信息将进入该调剂单位的复试备选库中,此后其他招生单位将无法看到该生的调剂信息。考生只有放弃复试邀请,才可以再次恢复到自由挑选调剂单位的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同时参加多个单位复试的可能。对于达到复试资格的考生,招生单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考生多于招生计划,可按大于计划的比例(如1.2:1)进行复试,淘汰多余考生;一种情况是计划多于上线考生,需要调剂。对于前者,要早对考生安排复试,以便让不能录取的考生早日进入系统,参加其他院校的调剂。对于第二种情况,只需对上线考生进行“是否淘汰”的复试,一般不淘汰的,就赶紧根据缺额对二志愿考生进行补充调剂,早发“拟录取确认”以稳定住上线考生,然后招生单位要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锁定,这样就可减少“一女多嫁”的情况。考生一旦接受了“拟录取”通知,就可认为录取工作已初步完成,调剂单位也无需再调取考生的初试试卷,考生网上的确认结果就是考生最终的录取去向,这样就可避免考生的去向由初试试卷决定的情况。

2、贯通高等职业教育,吸引优秀生源⑥

在199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说,文件确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属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探索高职高专起点4-6年制的招生项目。⑦高职高专学生因动手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考生录取后,先进行1-2年的理论学习,然后按照要求,进企业或单位实践1-2年,最后一年在校进行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常规为4年,最晚6年可毕业。这样一是有利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二是学生经过企业实践,可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便于在实践中发现选题,三是有助于学生就业。

(二)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用价值取向⑧

相对于学术型学位硕士培养偏重于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则更强调“实用、创新、复合”,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硕士主要通过理论研读、自主实践、专业参与等多种教育举措,努力使学生达到专业操守与专业素养的二维平衡。使学生不仅知道科研是咋回事,而且要掌握特定行业的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结合社会实践,具备独立解决某一领域的设计、实施、研发与管理的能力。

(三)突出培养特色,创新组织形式

学校在实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搭建产、学、研深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组织优势,以特定的合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学习成果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彰显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色。而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大力提倡“双师”培养,发挥行业工作人员作为辅助导师的作用,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完善培养载体,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量社会对于某领域人才的特殊需要,注重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之外,重点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专业类课程应满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是体现课程特色的部分。行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支撑。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满足学生在道德修养、法律素养乃至基本哲学观方面的要求。工具类课程是实用型的,重点满足学生在行业应用领域,掌握后能马上用到的技能课程,是专业课程的补充。以上四类课程,以工具类课程为主,学以致用。

(五)创新实践性环节设计,提升综合水平

实践性环节设计应遵循社会、地区发展的现状,遵循高校的基本校情,遵循学生的生情,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构建起教育成本最低、教学效果最好的比例结构。实践环节有两点,一是一般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要求教师把课程结合实际来上好;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必须的、充分的实践时间来保证,要设定独立的实践性环节。鼓励师生在实践中拟定某项开放性、发散性、多维性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调研的方式,积累素材、收集数据、形成感受,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将实践的组织权、参与权、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对实践环节的反思。学生要根据学校、导师的要求,提交实践报告。高校应十分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基地不仅要挂牌,而且对来自企业的导师要发证,要真正派学生到基地呆住,要基地的导师长时间指导学生。

(六)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提升总体质量

论文创作应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避免选那些只阐述理论的题目,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选题,使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学校在学位论文的管理与考核上,也须遵循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评审环节的要求。但对论文的要求,要指定包容的标准。对于那些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论文,就不要太侧重理论的创新程度,而是着眼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评判。

(七)建立、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研究生资助办法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从非全日制发展为全日制,从只发学位证的单证教育到发双证。201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0]2号),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资助纳入全校资助工作范围。另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资助政策,在各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也都陆续普及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保证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

(八)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

201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0]3号),要求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各培养单位要努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为他们办理派遣、报到等相关就业手续。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另外改变社会单位用人上的偏见,在就业待遇上,要真正做到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

四、结语

国家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充分反映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度共识、重视和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 释:

①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0期.

②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第2期.

③魏玮等 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④张振刚 许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问题.《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6期.

⑤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0-10-13,http:///xwyyjsjyxx/gjjl/szfa/267336.shtml.

⑥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第1期.

⑦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第2期.

篇9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新公共管理 质量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和“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高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等方面。在对国家公共政策、政府治理方式的不断质疑中,西方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各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大众化教育思想逐渐被公众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开始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改革,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改造公共部门、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顾客驱动、引入竞争机制、重视行政结果、推行社会合作等政策主张是其改革的主要内容[1]。在这一时期,随着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学术学者之间的教学、科研,开始肩负起了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服务社会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主题之一。国家、市场、社会等外部力量开始介入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公共行政的一部分,公众对其规模化的发展日益关注。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经费削减、高等教育同市场、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各主要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出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西方国家为提高教育质量,开始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开展了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满足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

英国政府在1985年、1987年、1991年先后通过《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框架》三份文件鼓励研究机构培养机构与外部市场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科研经费,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可以培养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科研能力。[2]

法国政府1988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始了合同制改革。合同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等各个方面,学校有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在订合同的时候决定的。法国教育部下属的大学学术委员会还会聘请专家对大学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评估的重点是实验室的水平(法国的博士学校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包括论文、研究成果和研究生毕业后被聘用的情况(如博士生毕业后大部分到了企业部门工作,可能说明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不高)。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国家的拨款。[3]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主体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成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参与完善的输入评估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力量开始介入,发展成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绩效评估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在充分尊重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领和全国性评估机构组织不断完善的评估认证,构成了校内评估与校外评审相结合、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过程绩效复合评估模式。[4]

西方国家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本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相较于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

1.多方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国家宏观调控基础上,市场、社会对质量控制的积极参与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以“产品”为导向、以“经济”、“效能”和“效益”为评价内容改造公共部门,使决策和执行相分离,强调政府充当“舵手”的角色,把政府职能之外的传统管理职能,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交由市场或社会进行管理。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拥挤效应”和“排他性”,因而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不能完全通过推行“社会合作”的方式进行治理。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的评判如果完全交由市场和社会,便背离了公共部门的社会价值,忽视了国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所以其质量价值的评判不仅仅是政府“掌舵”,应是国家、市场、社会多种价值观、多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借鉴新公共管理对“产品”重视的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积极引入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

“产品”理念下的质量要求,国家、市场和社会作为质量控制的参与者,对研究生教育结果进行评价与保障,构建以经济、效率、效益为内容的绩效评估体系。国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举办者,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质量监督。通过经费划拨、教育教学评估、委托相关机构等方式对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认定,保证研究生学业水平和学位质量。如,1985年荷兰政府出台《高等教育:自治与质量》,决定由政府委派校外组织――高等教育视导团,负责校外评估。[5]市场作为研究生的最终容纳者,应该反映和调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程度反映了市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态度,对教育机构优化学科设置、改进教学内容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参考。如,澳大利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毕业生职业调查”(GDS,Graduate Destination Survey),公众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比较信息,以及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中评价其毕业生业绩的基准检测有益信息。[6]社会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评判者,以第三方的视角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判。以研究生教育是否提高公民素质、是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是否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为其质量判断依据。如,美国由非官方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鉴定机构及组织所进行的鉴定或资格认可、学术团体、专业协会等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新闻媒体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排行、私人团体进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排行。[7]

2.多样化服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机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部门和工商业在管理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公共部门应借鉴工商业成熟的管理理论对公共领域进行改革,主张公共部门应当充当“经理人”和“管理者”的角色,作为纳税人的社会的角色应当是“顾客”和“客户”,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传统质量观认为,教育机构是质量标准制订的主体,研究生被动接受教育机构的管理。教育机构通过课程、教学、毕业标准等一系列环节对研究生进行考核与评价,以符合学术标准作为质量判断的依据。但是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作为公共部门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应借鉴新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满足研究生多样化学习动机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产品的表现形式是研究生在受教育期间所实现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区别于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产品观,其受益方包括研究生个人、国家、社会等。且研究生教育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教育成果的体现上具有滞后性。如果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率和效能等理性的质量内涵,以生产工业化产品的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则忽视了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质量内涵的多元化,注重研究生个体潜质差异,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的公共性特征。

“服务”理念下的质量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教育需求全面影响教育服务的全过程。教育机构应该以社会需求和研究生个人研究兴趣为导向,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方式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研究生参与的权利。培养方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研究生采用不同标准设计。区别于传统研究生培养倾向于基础、系统、前沿、交叉等理论知识的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应用、实践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设计、实施、反馈等环节,以统一学习动机与教育目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提升学习质量。课程设置上,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不同类别讲座、专题课程实施,满足研究生不同培养目标和职业倾向,增强其专业领域的适应能力。如,英国沃里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根据学生对学位的追求和选择,以及市场的需要,开辟出90多个硕士培养计划。包括一年制与两年制的硕士计划、跨学科的学位计划、全日制与业余制计划、研究学位与听课学位计划、不同学习形式的MBA计划,以及研究生文凭与研究生资格证书(无学位)进修计划等多种类别。[8]

3.多元竞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竞争机制的介入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将工商业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包括标杆管理、业务流程再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技术。传统质量观认为,国家应通过对教育机构的招生规模、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标准进行统一规划,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新公共管理主张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局面,允许社会力量参与竞争,使公共部门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之间、社会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机构应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竞争”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别于企业以市场为核心目标与价值相统一的质量内涵,其质量管理方式受到高等教育自身运行模式的影响,学术和行政是影响其质量内涵的两个重要方面。学术和行政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松散联合,有其各自运行的特点,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工商业的管理方式只能简单应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某一方面。因此,在研究生质量管理方法的借鉴上,应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和职业的差别,针对不同质量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措施。

“竞争”理念下的质量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构、市场三方作为竞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教育机构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将外部质量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入学质量表现在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竞争,为此应淡化公共课成绩对专业课成绩的影响,强化专业课程在入学成绩中所占比重,以利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凸显研究生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发展水平的素质要求。教育机构应通过发展优势学科、提高奖助金资助、强化硬件建设等措施对高质量生源展开竞争。在学术指导质量上,应使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年轻教师能够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扩大导师队伍,以利于在导师间形成全面竞争机制。导师指导学生名额大于招生规模,通过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来吸引优质生源,激发导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质量主要表现在人才的需求竞争上,即用人单位对符合岗位资质研究生的争夺。用人单位通过提升研究生薪金标准、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研究生,激励其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研究生专业教育同专业资质认证相联系,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个体培养同其职业发展挂钩,学习目的和职业生涯规划取得一致,以提升研究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内涵主要包括:多方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即在国家宏观调控基础上,市场、社会对质量控制的积极参与;多样化服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即教育机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多元竞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竞争机制的介入三个维度。

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服务”、“竞争”、“产品”为核心理念,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研究生、教育机构、市场、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质量体系,包括内部质量、竞争质量和外部质量两个部分(如图1)。

作为内部质量的构成,教育机构以“服务”理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教育服务,满足教育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在“竞争”手段的作用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构、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参与竞争,提升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机构的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市场的容纳能力,进一步节约了公共部门运营成本、提高了效率。

作为外部质量的构成要素国家、市场和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社会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对研究生和和市场进行“产品评价”;国家则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教育机构和市场进行调节;市场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平台,容纳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共同作用。

总之,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研究生、教育机构、社会、市场、国家四个主体构成,反映了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信息化时代和市场经济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86-588.

[2]刘雪梅,吴太山.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63-164.

[3]欧洲各国研究生教育考察团.德国、法国、奥地利三国研究生教育概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39-42.

[4]刘凤云,刘永芳.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演变、特征及其借鉴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9-82.

[5]张彦通.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62.

[6]李兵.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综述[J].高教探索,2003(4):60.

[7]刘朔,姚秀颖,陆根书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2-24.

[8]林珏.从Warwick看英国公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57.

作者单位:

姚秀颖 西安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陕西西安

篇10

关键词: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专家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51-02

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确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优化和完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岗位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为岗位需求,契合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1)评价指标的筛选。经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初步确定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修正。①确定咨询专家。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1名临床医学专家进行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咨询活动。②编制专家咨询表。设计《关于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直接送达给21名专家进行评定。结合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制作《专家咨询表(第二轮)》,进行再次评定,最后整理并分析结果。(3)数据处理。①专家权威度统计。权威系数(Cr)通常由两个因素决定,即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4]。专家权威度计算公式:Cr=(Ca+Cs)/2,通常认为Cr≥0.70,结果可接受。②指标重要程度判断。本课题采用五等级评分法,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依次记5~1分。

2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②座谈讨论。通过与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③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咨询法或专家意见法,该法通过多轮次的匿名专家问卷咨询,最终使专家意见基本一致,得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相对权威性的预测意见[5]。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

二、结果

1.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积极系数=回收问卷的份数/发放问卷的份数×100%。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

2.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专家对指标的平均判断系数Ca为0.81,对指标的平均熟悉程度Cs为0.81,专家的权威程度Cr为(0.81+0.81)/2=0.81>0.70。

3.专家打分结果。第一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55-4.85、3.95-4.85、3.75-4.65,变异系数分别为0.075-0.11、0.075-0.25、0.13-0.25。第二轮咨询21位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赋值的均值分别为4.35-4.80、4.00-4.85、3.80-4.60,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5、0.10-0.23、0.11-0.21。赋值均大于3.50,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另外在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为3.95,大于3.50,变异系数为0.129,小于0.25。

4.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1)个性特征:包含二级指标①成就导向(下设三级指标:积极主动、高标准、关注治疗和秩序)、②个性特质(下设三级指标:“责任心、诚信、自信心)、③社会适应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应变能力、关注细节、情绪控制能力);(2)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包含二级指标①思想道德(下设三级指标:理想信念、维护医德)、②职业素质(下设三级指标:职业态度、医患沟通、团队合作、依法行医、身体素质);(3)理论知识:包含二级指标①基础知识(下设三级指标:数理化知识、预防医学知识、生物医学知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②临床知识(下设三级指标:诊断知识、内科知识、外科知识、其他相关知识);(4)临床技能:包含二级指标①接待能力(下设三级指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②临床思维能力(下设三级指标:一般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③学习与发展能力(下设三级指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讨论

1.专家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本研究选择的21名临床医学专家76.19%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95.2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0.95%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临床岗位的具体需求、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质量标准有着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研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1,证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反映了专家对本研究支持与配合。另外专家的意见比较集中,有较好的一致性。

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的内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研究认为应着重培养有效沟通的能力、适应与应对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的能力、管理的能力等[6],为本研究相关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以卓越医师岗位需求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契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国内外有关经验,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了文献研究、小组讨论、理论分析等多轮修正和筛选,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对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最高的是“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提醒今后的卓越医师培养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个性特质”、“思想道德”、“临床思维能力”,说明当前医疗环境下还应推动医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三级指标赋值较高的是“责任心”、“诚信”、“职业态度”、“医患沟通”、“诊断知识”、“病史采集”、“一般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态度、临床技巧及思维能力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考虑到临床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在第二级指标“职业素质”中增加“身体素质”这一指标,经过专家评分,符合纳入该评价体系的要求。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研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胜任力构成,有助于临床专业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个人继续学习和专业成长,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身水平,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拓宽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本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定期考核工作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完善五年制临床专业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avi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2]姜海燕.岗位胜任力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薛琴.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人才选拔[J].江苏商论,2007,(9):111-113.

[4]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8.

[5]孔金凤,张蕊鹂,郑梦丹等.德尔菲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4-15.

[6]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58-5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Post Competency of Five-year Clinical Professional Excellent Doctors

WU Xue-qian,WANG Chun-ping,TANG Yun-feng,ZHANG Li-ping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Weifang,Shandong 261053,China)